阿毘昙心论颂讲要
今于《阿毘昙心论》,分三番讲述:一者文献源流,二者学说系统,三者研习资取。
一、文献源流
由文献言,毘昙为佛学三藏之一(论藏)。现存小乘各部毘昙,种类颇多。其较有组织者,北传则有说一切有部身(發智)、足(六足)七种;南传则有上座七论。此外部派未定者,有《舍利弗毘昙》一种(虽是一种,但内有五分)。皆各成体系,別具组织者也。进而考各类自身组织之关系。如有部身、足,但由立说互有牵涉,凑合而成。正如《成唯识论》所依之六经,各自为类,并非如交芦之必相倚持也。一类本身关系且难明,各类互相交涉更难言矣。但古今学者于此同题未尝懈于探讨,止无定论可述耳。
吾人认为欲解答此一难题,必须上溯毘昙之本源。毘昙源出佛说,所谓「阿毘昙无」者,译云「对法」(阿毘为对向,昙无为法)。法依常释,即佛对世俗安立之言教;按实言之,则指胜义涅槃也。无论胜义世俗,其义蕴必待分別,乃得瞭然。如美果之待解剖而得味,佛语亦待分別方能受用。故《法句经》云,法归分別也。若此分別,恰对彼法,即可以为证行之资。佛尝自作对法,所以真实毘昙,应上推至佛所自说者。
世传佛说毘昙,由迦旃延那撰集,呈佛印可(见《分別功德论》及《撰集三藏传》),即所谓九分毘昙也(《智论》谓之毘勒)。九分之名,仅见圆测《深密经疏》所引《真谛三藏传》中(《真谛传》原文佚)。即分別说戒、分別说世间、分別说因缘、分別说界、分別说同随得、分別说名味句、分別说集定、分別说集业、分別说诸阴也。
但《测疏》中但有引文而无释义;藏译《经疏》,此段亦被删略,无由考证。幸寻真谛译籍,九分犹能得其确解。如真谛译《俱舍论》中,分別说世间一词,奘译为「世施设」;则知「分別说」三字,即当于「施设」之意。同随得一词,见陈译《显识论》及《随相论》中,意指种子习气所聚。诸阴即众蕴;集定、集业,即杂定、杂业也。
至九分组织,真谛云:每分有六千颂,合共有五万四千颂。惜全文早佚,致后人传说各异其词。《大毘婆沙论》卷七十四云:「佛说法有八万法蕴,即八万法门(或谓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各如论(《法蕴足论》)量有六千颂。」
其言殆即指九分毘昙,而《法蕴足》当为九分之末诸阴分。前八蕴失传,今以《法蕴足》类推,每分各有万法,故谓八万法门也。但后来传者,或说一万、五万、十五万等不一。最后毘婆沙师评断为对治众生八万种行而有八万法门,此乃不明八万法蕴之真相而臆为之说也。
又解释九分者,相传以目犍连、舍利弗两家为最早。目连之作,随文顺释或决择要义,舍利弗则以义归类。此如中土春秋诸传之并行,遂为后来毘昙之张本。其中以《舍利弗毘昙》尤为切要,盖彼能依义归类佛说为问、非问、摄、相应、处所五分也。今此五分之节略本犹存,即现存之《舍利弗毘昙》也。其后五分,分散独立,即为南方之各种毘昙。而北传之《品类足》,实本此五分改编而成者(此为北传毘昙之主要者,相传为世友造,实则止初五事品为世友作,余则各家之言也)。
迦延、目连之释,现无全本。迦延释存北传之《施设足论》者;现番藏仅存世间、因、业三分;汉译止存因分一品,世间分但余题目而已。观此三分名目,固属九分所本有。其余如《婆沙》引文,并不限此三分,可见现存迦延之释,非全豹也。至目连释,北传有《法蕴足》,乃九分之末,余无存矣(或者前八分均为《施设足论》亦未可知,今书不全,无由考核。又北传中有《立世阿毘昙论》,似为分別说世间之集籍。又有《佛阿毘昙经》——传有九卷,今存二卷,文不连贯——似为分別说戒之集籍,一向归于律藏中)。是即毘昙文献流传之概略,知此而后可言《心论》在文献上之地位也。
佛说毘昙,有本有释,展转派生,而有各论。今原籍不存,各论又复异义纷歧,殊难得其要领。幸现籍中,有此《阿毘昙心论》,能具备原本雏形,撷取各论精要,实一毘昙提纲之作也。是论为法胜所作,自曹魏时,来华僧人,即盛称之。其后百余年,道安师弟、乃请译出。慧远勒成定本,特为之序(现存《出三藏记序》中),略述译家之说,而谓此论「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其人以《阿毘昙经》,源流广大,难卒寻究;是以探其幽致,別撰斯部」。
由此可知法胜之撰斯论,实欲勾勒《毘昙经》之纲领,摄取诸论之精要者也。但隋唐时人,如吉藏等,不解《毘昙经》源委,误认《心论》为《毘婆沙论》之节要。盖未闻原有巨部《阿毘昙经》,一见称广大毘昙,即以为指《婆沙》言之也。依真谛云《毘昙经》有五万四千颂,以五百颂一卷计,当有百余卷,其分量实较吉藏所见凉译(称旧译,非唐译)《婆沙》为多,所以序有广大难究之叹。此以旧说证作论之要旨者也。
一若依现存本结构言,亦复殊胜。颂凡二百五十,区分十品。自〈界品〉以至〈契经品〉,为论之根本八品,名称次第,皆与真谛传说毘昙九分之语相应。九分中初为〈戒品〉,此论八品中无戒者,盖为后来编者归入毘奈耶中故耳。原来佛说经中有法有律,如《增一》、《中含》,多杂戒经,道安对于译家不知简別,已有烦言(道安參译《中含》、《增一》,尝慨叹曰:凡诸学士撰此《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以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又讥康孟祥曰:《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堪嫌切直割而去之。此乃大鄙,可痛恨者也)。
可知佛所说经,法戒具备;释经之毘昙,亦即法律俱释也。后之纂者,为之分別归类,法入阿毘昙,律入毘奈耶。如是后之论师,乃除戒分,而仅集法义,故但与余八品相应也。《心论》八品——界、定、业、行(因)、使(同随得)、贤圣(世间,此世为器世间;论作有情世间,当另有所偏重)。契经(诸阴)——与经大同,唯次第少异。
按九分中,有定无慧,殊不可解;细寻其故,乃知误译名味句分。盖味字梵文为便缮那(vyañjana),慧字为般罗若(prajñā)二字之后分音倒,其前分则形近,故由传写而误也(便字书写为,般罗为
,故易致误)。因此一误,乃成名句文之味,而失般若之慧矣(误慧为味,不得其解,乃注之曰:此非饮食之味,乃文句之味也)。
故心论八品,实合《毘昙经》之八分。是义湮没久矣;使无真谛传说,经论源流,亦几无人能识之矣。此就结构以证《心论》具备原籍之雏形者也。一再寻此论义理,实兼采各种毘昙之长。如初界品以三科谈有为,乃《舍利弗毘昙》释经之特色;契经品以三门(识、智、使)释诸蕴,又为《品类足》释《毘昙经》之胜义。
此论撷取成说,乃所以为毘昙之心欤?一又此论体裁为韵文,亦属特创。慧远禀译人之说,赞为天乐。今梵本不存,然以此论蜕变之《俱舍论》观之,亦可间接知此论颂文之优美也(《俱舍颂》实由心论展转增益所成,时人目为聪明论)。
盖寻常九分教十二分教中所有之颂,与经文相关,乃重述义理而为之者。颂体音节,限制綦严,较中土平仄尤甚。故以义理作颂易,而以法相名数造颂难,所以十二分教中戒分论分少有据以作颂者。各种毘昙,初无颂制;法胜为此首创,亦足知其技之神也。
在曹魏嘉平中,有昙迦啰者(初传戒至中土者),自云:初习外典,精通文辞,自负无难解之义。后于某寺见此《心论》,反复不得其解,心窃异之,请寺僧开示,乃叹服佛法深广而出家焉(出《高僧传》)。故此论内容形式,俱臻上乘,其能驰誉五印,信非偶然。后人注书,据今所可知者,有优婆扇多与古世亲之释,有某家之广释,有法救补订之《杂心论》、世亲改订之《俱合论》。然终无能胜于原作之精美也。
是论初来中土,苻秦时有鸠摩罗佛提(童觉)散译,道安參与。但以颂文难出,遂改作修多罗体(不限字数音节高下),仿《百论》之制,标要义而成散文。其后东晋孝武泰元十六年,有僧迦提婆等多人重译,直至翌年,复加改订,乃成今此讲本。此由文献源流以探究此论之大要者也。
二、学说系统
次依学说系统言:小乘部派纷繁,分裂之由不一,要皆解释佛说不同而各行其是之所致耳。此从各类毘昙皆可见之。今依现存毘昙较为完备之上座一系,以言其屡次分派之大略。最初解释佛说者,以佛九分毘昙,皆为施设(安立之意),即一切法相、名数、义解,莫非由佛安立,故有八万四千法蕴之众。
传之者于此审求所安立法相等体性之假实问题,凡有两种解释:化地部持分別说,犊子部持一切说。因所持解说方法之异,故犊子迳说一切佛所安立全实,而于补特伽罗亦许为实也。化地部之分別说,逐渐因主张不同,复有派系分出。其中心问题,为法法相互之关系,即能所知、能所生(因果)、过未假实三要义也。
于此亦有持分別说与一切说之异:持分別说者为法藏部,持一切说者为说一切有部。如是二派于分別所知上,初则言世间有无正见信根,展转而有初果、二果乃至阿罗汉退不退之主张各异。盖即争辨所知之实为一切实或分別实也。
次于因果实不实上,则论及天中有无梵行;过去实不实上,则论及三世有无也。是等问题,皆有其發展次第。至一切有部坚持:非但一切法有,乃三世法有;法与世为一,体同而用异(正用为现,已用为过,当用为未),故随一法,即有三世(复有二教二理之根据,此见《部执异论》。二教即:佛说言依〔正法〕及内外法〔十二处〕;二理为:有境〔一切法所知〕有果〔能所生〕。至此刊定三世有无,二部乃俨然对立)。关于小乘各派诤论之中心问题,《成实论》(罗什译)之十论品,列举异说,而得十种。
但此论仅平列其说;若考见其前后次第發展之迹,当更求之南传《论事》中。其书共二十三品(每品十章左右)。初品十章,列陈与南方上座系相异而最重要之说,可见各派论争發展次第:一补特伽罗有,二阿罗汉退(以上争论所知),三天中无梵行,四分断烦恼,五凡夫舍欲贪恚(以上争论因果),六一初有,七过去蕴有,八一分过去有,九一切法念处,十过未法如是有(以上争论过未)。由此可知问题开展,先所知,次因果,后三世。如首章,即化地与犊子所争之问题。
第二至第七章,为法藏部与有部所以分裂之由。第八章乃饮光所持之说,而从有部分出之因。末后二章,则经量部从饮光別出之论。由《成实论》以见争执之中心,由《论事》以得问题之演变次第。今即据以谈学说体系也。
复次,依各种毘昙而言,关于所知法因果法之实在问题,已于迦旃延子所著之《發智论》,导出有部思想之端绪。
直至世友(婆须密)所集论,明言三世有义,乃于有部说渐见完成。介此二者之间,则有法胜此《毘昙心论》一书,特重因果,而恰在迦延重视所知问题之后也。迦延之著有八聚(即蕴),是否本于佛说之九分(除戒分),今难考知。彼于述古外,复有杂蕴一分,则出己意撰集者,首述世第一法,即言有无世间正见乃至阿罗汉退不退等事。
法胜《心论》第九亦为杂品,意同迦延,于解述佛语外,自为决择。其初颂云:「已说随相应,一一分別法;于上众杂义,今略说善听。」意谓前之八品,乃随佛说次第;今则依己意撰集所未说之杂义也。于诸义中,特重诸有为法有因有果。盖决定因果实有,而后修习始有归宿,不为唐劳。如是由此而涉及解脱应有修习,乃推论至天中有无梵行。
论品第十首言威仪不威仪,即论天中有无律仪之问题也。然《心论》未及三世有无,至世友所集论,始有专章谈一切有。此等学说,虽皆为有部之所据;然至三世有之说出,始成说一切有部也。
其后有部以迦湿弥罗为中坚,排斥异说,自居为正统,以非难余义,是即毘婆沙师派之所为也。其说定一尊于迦旃延子;世友、法胜虽有创立(道理修习皆然)一切有义之功,而全不加以重视,迳目为外国师、西方师、或犍陀罗师。如是《毘昙心论》虽创说一切有,而非有部正统所宗,乃为外国师西方师所重,最后成经量部。
复为犍陀罗之世亲所深信,依此组织而编成一聪明之《俱舍论》(据经部说破斥有部),集小乘毘昙之大成。故从学说系统观之,此《心论》实与各部学说相关,关涉经量部者尤多。乃至后来大乘瑜伽说,亦有联系(瑜伽说多与经部有关)。故依大乘立场以窥小乘学说,此《心论》可谓为大小乘之枢纽也。
又从学说上推论法胜时代,当在世亲之前,迦延之后。寻常误认《心论》为《婆沙》纲要,实未详察耳。如《心论》初释有漏义,谓能生烦恼,故名有漏。此说是否本之毘昙,今已难详,但其解释,于理未备。因涅槃是无漏法;凡夫心缘计执,亦生烦恼,岂涅槃亦有漏耶?
至法救(此为作《五事毘婆沙》之法救,与世友同时者异人)《杂心论》出,于此特有补订,而以随增义救其弊。谓凡夫以心安住烦恼而增长;心缘灭谛,虽随生烦恼,而不能安住增长,如手触热铁。故涅槃非烦恼之所随,更不增长烦恼也。此义乃法救取启《婆沙》者,故彼有「以广说(婆沙)义庄严《心论》」之言。若法胜出婆沙师后,自当摄取此完善之说;是其时代早于婆沙无疑。
至于法胜与迦延关系,可于《心论》行品见之:行品言六因四相。据《婆沙》说,六因无教,系迦延据佛教理所创说;而四相中复有生生等四相义以释有为法,亦迦延所独有。法胜书中引用其义,其在迦延之后明矣。再与世友相较而论,世友乃有部四大家(法救、妙音、世友、觉天)之一。四家于三世有义,各有胜解,即「类、相、位、待」四说是也。但法胜《心论》中,全未提及三世有说(至法救《杂心论》始为补出),足知其生年在四家之前也。
又四家中妙音有《毘昙甘露味论》,取材与《心论》同源;其释有漏,即采随增之义,则已较法胜进步而近于《婆沙》。又于八正道,有但为无漏,与通有无漏二说。《心论》无但无漏说,而妙音存之,是亦近于《婆沙》之处。由此可以刊定法胜时代,在《婆沙》四大家前,迦延世友之间。而《心论》之作,实有部创义而非《婆沙》纲要也。
三、研习资取
末依研习资取以谈《心论》之要者,佛学关于小乘部门者,从《深密经》之说,当为四谛法轮,即佛初时教法。但上座一系,对四谛之解释,先后极不一致;其能始终相贯者,唯于《心论》见之。因在小乘文献学说地位上极占重要,故所發挥四谛之义,亦得一贯之旨。此先举全论组织证之。
论本八品,即准四谛次第建立(焦镜《杂心论序》即有此说),上承《毘昙经》文(依九分组八品),下贯经量部义。盖经部从譬喻师说四谛,以名色为苦、业惑为集、二尽为灭、止观为道(旧毘昙师、分別论者、有部婆沙师等,各有异说),即由《心论》启發而来。
论以界、行二品为苦,业、使二品为集,〈贤圣品〉为灭,〈定慧品〉为道(契经品乃总说),是其义也。但此中以界说名色,界乃三科之一。佛说一切法义,旧约于蕴处界三科,以对机不一,意有偏重。详于名则说蕴,五蕴之四皆属名,是为心法;详于色则说处,除意处及法处一分,均谓之色;名色并重则说界(有心界为心故)。
今特提界义,非表名色之为苦欤?故谓其说四谛乃小乘始终相贯之义也。至于四谛之义,本相联系。或从苦谛说起,此乃小乘佛学之發端,所谓佛以苦谛为师也。深知世法为苦,即苦谛。求苦谛之因,即苦集谛。求苦集灭,为苦集灭谛。趣苦灭之道,即趣灭道谛。此乃依世间法次第而说者。或从出世法立说,则先以灭谛为实法,得灭有道即道谛,修道断集;集断则苦解脱也。
自下文分两大段,先辨別四谛,次略究《心论》文义。顺世法说,先述苦谛,即界、行二品。苦谛之法为有漏法,谓之苦者,即实有其事,为缘生而有自性者。界品明有自性,行品即明缘生。因有自性故,此法为界;因其缘生故,此法为行。行乃有漏法別名,谓由造作而生也。
第一〈界品〉,有十四颂,除初二归敬颂外,余分三段:首明三科有七颂,乃辨诸法之自共相;次有四颂,明诸门分別;末颂结成诸法各有自性之义。有漏法之谓漏,以与烦恼相属。有烦恼则有「见」、「疑」、「无明」,由是而有:「非常执常」乃至「不净执净」等四倒。由此四倒,即成有漏(漏失功德,沉沦流转),复有种种烦恼生起。所谓苦之实者,即指此也。
五蕴与烦恼俱者,谓之取蕴(本论为受阴),诸远离烦恼之无漏有为,但是蕴而非取蕴。故此蕴有二种,即取蕴、非取蕴也。其次明处(本论译入)。言色蕴有十一种,其无表色(本论译为无教)为法处一分,亦属色蕴。余法处一分及意处,则归识蕴(此言处蕴之相摄)。又十八界,七界为心,于处为法处,于蕴为识蕴。蕴之受、想、行三,处之法处无表色,及三无为,于处为法处,于界为法界。是又三科相摄之义也。
三科之中,唯蕴属有为,而不摄三无为法耳。佛所说法,三科摄尽,而三科随义立名,法无別异,故以相摄法门显之。积聚为蕴,出生为处,种族(兼有自性、余依二义)为界。三科和合,即尽有性之法矣。
本论以界为主,于异门分別,出九门概之:所谓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善恶无记、有漏无漏、三界系、有寻伺等,有无所缘、有无执受、有无为,是等门类,乃阿毘达磨所常用以楷定法相者,依佛散说集之。广则有百余门,兹略举九门以辨。诸法虽各自为类,而相有相适之处,必历尽各门,而后见其各別。次结颂言:「诸法离他性,各自住己性。」小乘之如此安立诸法各有自性者,谓了知法有自性故,而后始离颠倒,除法自性外,无別我我所等增益相也。
第二〈行品〉,有十八颂。初颂总说,谓法有自性者,非自生,而各具缘起。盖有为之法皆有生灭,而非常住,势力羸弱;若离众伴,终无能生之义也。次之九颂,即明俱起法缘。谓缘生法,有先后,有俱起;以先后之义隐,今但说俱起。凡有色、心、相应行(心所法)、不相应行,四种法缘。心若起时,心所俱生;而色法至少亦有八法俱起,所谓四大四色(香、味、触、法);不相应行法,则有为法相,由生、住、异、灭四相展转相为,亦必与诸法俱起也(生等自身能有迁流之用者,以其各有生生乃至灭灭四有为相)。
次有七颂,明因缘种类,即六因四缘。六因者:谓所作(新译能作)、共(俱有)、自然(同类)、普徧(徧行)、相应、报(异熟)因也。六因之义,佛但有散说,非如四缘之常在一处说。能作因最宽,除自体外,皆属之。俱生因与相应因,皆为同时义;但相应仅限于心,而俱生旁及于色,宽狭有殊,故立二名。同类因,谓色心前后性同,范围亦宽。徧行唯限烦恼,即见苦及见集断之五见、疑、无明,能生五部烦恼,有此起则同类异类随起,故为徧行。
异熟因愈狭,惟善不善心法之所感也。约此六因而成四缘:所作因为增上缘,余五因为因缘(等无间、所缘缘,有说不摄六因;有说摄属所作因中也)。小乘因缘义广,盖以众伴建立法之自性,其性极为复杂,必用一切众缘力而成也。然诸法非毕备六因而后生,最少二因(所作、俱生)亦能生,终无一因而生者。至于四缘,则心法具四缘生,灭尽无想定具三缘生,其余色法则二缘生也。末颂结明行义,行即种种因缘所作、亦能作种种缘,故曰「造作」为行。
合此界、行二品,以见缘生有自性义,是为小乘教义根本之所在。大乘教法亦即于此与小乘相异,盖谓缘生无自性也。此中差別,在小乘多数避开自己,使一切归之于法,而谓除法以外,自己无主;大乘则摄一切法归于自心。故大乘《毘昙经》以无始时来界为所知依。《毘昙心论》一系,特提界字,广摄心法,不废因义,则大小不无可通之处也。
次述集谛:集谛为苦因。有漏法皆苦,以其沉沦流转不能自脱也。众生处此毫无苦之自觉,而圣说之为苦者,依众生倒执而云然。众生所求为常乐我净,而所得恰与相反;复于无常而执为常。是即流转不得出离之义。名之为苦也。
流转有因,是为集谛。本论说苦之因,乃依佛说「二因二缘,生死不绝,谓随眠业」以次第业使二品,成为集谛。随眠染心,而业运相续,此则本论之殊胜义也。随眠就烦恼之能为习气势力而言(非泛指烦恼),于心有相应义,谓令心浑浊,而后有流转业报。是此所重者不在业,业之善恶黑白虽与生死有关,而非定为生死。若有随眠染心为业增上,则必流转矣。兹依两品颂文,分解其义。
第三〈业品〉,有三十二颂。初颂总说;次有六颂,分別业自性;次十二颂说业成就失坏;次有九颂,说业差別;次有一颂谈业果;末后二颂释疑难。前言界行诸法,于种种世间界趣中生起;所以画分此等界趣者,乃业为之。故当思择。颂云「庄严」者,如画师描画,钩勒众像:如是业力,庄严世界,成系缚苦。诸欲求离此苦者,应求离此描绘等业。业即言行,能感当果,通常区分为身、口、意三类。生有多种(颂作「有有」),诸行之起随之而有种种自体(颂作「种种身」)显现。
三业又分为五:身口各有表、无表(表字颂释教),成四类;意唯无表为一类。「表」谓动作见于外者;「无表」即表之余习,所谓内在影像是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亦借有表得之;至于心之真实动作,实无表也)。身口表业与意无表,有善、恶、无记三性;但身口无表,不说无记。又依身、口二种表色言,有有覆(颂云隐没)、无覆二无记性。有覆无记色系在色界(以色界烦恼为定力所伏成无记性,此烦恼所生之色,谓之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通欲、色二界(欲界烦恼唯是不善,故不能生有覆无记)。
身口无表善不善有三类:有由禅定得者,有由修道(无漏)得者,有由受別解脱戒得者。受戒无表,与心不俱,唯在欲界,禅与无漏无表,则与心俱,通上二界。是即业之种类与性质也。自第八颂至十九颂,说业成坏。随文易知,不复解说。
自二十颂至二十八颂说业差別者,论依佛随处散说集之。或以十业道说,或以报说,或以学说,或以黑白等四说,或以曲等三说,或以净等说,今俱会归于三业中。第二十九颂释业之果。由善恶业,得善恶果,为等流果;得无记果,为异熟果。善业兼得解脱离系果。无漏业,非黑非白,但有等流而无异熟,故不系。
末后释难。谓色随心相属,色随心系;今问身口二业属所造色,所依能造大种为何地摄?答言,有漏属自地(如欲界身口业为欲界大种所造);无漏业随所依身力得,而是彼所生地大种所造也(如在欲界得道,彼身口业欲界大种所造)。
次释三障疑难。谓佛说业、惑、报三障:「无间业」障见道,「惑」障修道,由
「报」障故恶道受恶业。此中以无间业为障最甚。后解三业中,意业力大,如文应知。此品谈业,非但依心,亦依色言。色为心果,故一念之动,仍归于心。身口动作,虽依色法而形成,然总由心生。是知业之真实,在心而不在身。
后来经部所持「思业为体」之说,即由此修正而得:谓發身之思为身业,与言相随之思为语业,决定身语之思为心业。是即业由心生之义,以思之种子势力为无表,非別有色法。如受戒时由誓愿之思力潜伏于心,即能碍后时不善法起也。大乘说业与经部合辙,可勘《成业论》及《二十唯识》;本论则开经部之绪也。
第四〈使品〉,亦三十二颂。使即随眠(意谓随眠染心,如使者之随主不离),体是烦恼。佛说烦恼为七种随眠,凡有三义:一者烦恼势力隐伏,谓之微细;二者势力增长,谓之随增;三者相续不断,谓之随缚。烦恼于俱生相应之法,具此三义,故云「随眠染心」也。七种随眠者,谓欲贪(欲界)、有贪(上二界)、嗔、痴、慢、疑、见。
至于阿毘达磨,则详谈九十八使,乃为明晰修道方便而言之也。九十八使,即就七随眠之行相(种类)、界系(三界)、部类(见苦等五部)分別而成。行相者,谓见有五种,并贪嗔痴慢疑,为十随眠。界系者,依心境说:众生散心境界为欲界,定心则至上二界。此有修得生得之判:如在欲界久修禅定,则定境现;或由久修故,受生色、无色界异熟也。又自修断部类言,于对治上有四谛差別:或有烦恼,由见四谛故即不生起者,是为见道所断;或有烦恼,见谛以后,更赖渐次修习乃不起者,即修道断。依于修道方便细分之,则成九十八使,良以随眠微细,故于修学者不厌其详细分別也。
本品三十二颂:初颂总说,谓三有生死,以随眠为根本,以其为业侣而生众苦,是即佛说随眠所当思也。下分三段:一说随眠自性,二说所缘,三说相应。
初八颂,明见修所断随眠自性。此依四谛差別:于见苦谛断者有二十八种(以三界说:欲界十种,即五见贪嗔痴慢疑;上二界除嗔,各有九种),见集谛灭谛断者各有十九种(即于见苦断中,各除三界中身见、边见、戒取三种),见道谛断者有二十二种(于见苦中除三界中身、边二见)。修断为十,欲界断贪嗔痴慢,上二界无嗔,共有十种。如是合为九十八种随眠也。或以界系为主,或以烦恼部类为主,亦可知其随眠自性差別也。
次有二十三颂,明烦恼所缘与相应,烦恼有徧行与非徧行之別。佛法由心求解脱,故小乘用功,亦复内观返照,故于心病之烦恼再三致意也。徧行烦恼,有三行相:一、徧缘,二、徧随增,三、徧为因生。即六因中之徧行因也。于自界自地(三界九地)五部(颂云五种)法,一切烦恼皆与相关。三界各有十一种,为见苦见集所断(见苦断七种,谓无明疑五见;见集断四种,谓无明疑邪见见取),合之为三十三种徧行也。
次言他界他地亦能缘,但除身见与边见。由身见必待亲缘自界地而起故,又边见即于己阴中计存断常故。更次则为佛说之七随眠。
次下「扼缚及受流」,谈随眠相应,有苦乐等五受(身心)、六识,及后无惭愧等八随烦恼为相应。末有三颂明断义,佛说随眠断有四类:即见所断中徧知断(如自界缘无漏缘惑)、能缘断(如他界缘惑)、所缘断(如有漏缘惑)三种;修所断中对治断一种(五部中见苦集断惑为自他缘,见灭道断惑为有无漏缘)。然此断惑,唯在无间道中一刹那断;至解脱道,则永断烦恼也。
次说由断随眠而得九种徧知,欲界有四(即见苦集断、见灭断、见道断、修断),上二界有五(即见苦集断、见灭断、见道断、色修断、无色修断)。
末颂以四义明随眠与心相应:一谓随眠染心。若不相应,即不成染故。二为智障故。若无随眠与心相应,何有智障之说(如云近小人则远君子)。三能违善行。有此随眠,善法不起。四无善起。若随眠与心不相应,善心云何不起?由是故知随眠与心定相应也。小乘中或持不相应之说,彼乃以心为主而立论。谓若有随眠与心相应,所有善法,云何自生?今从烦恼染心立论,说似不同,理实无异。盖能详心性本净之义,则此相应不相应之诤,自然平息。性净尘染:随眠染心,谓之尘染,即名相应;一旦闻熏启發,自觉自主,烦恼不能为惑,谓之本净,即名不相应也。
三为灭谛:所谓灭者,即断有漏法。以有漏法长系众生于生死,故断此法,即为离系。如是离系,有法可指,名离系得,亦即常言之涅槃法也。又离系得,借人而显,即就能体现离系者假名为人。依无漏善言,名为贤圣,故本论依此立名〈贤圣品〉也。
《阿毘昙经》以能体现离系者,属之于道,故无此分。今依梵本《俱舍论》相当于此品者观之,为道与补特伽罗品,是此品亦可以属道而不別开也。然《心论》虽依经造;又循四谛,加以组织。为显灭谛,特出此品(缺经之世间分,仍为八分)。至于本论所释之殊胜义,为渐观顿得:理有众相,故以渐观;果为一类,故以顿得。此与余部之言顿观者异。
第五〈贤圣品〉,有二十六颂,分为四段:初颂总说所安立义。谓苦因之集,以烦恼为体,烦恼即烦劳,为恐布之本;能断即圣,所得为灭也。依何而断?此有三事:一者等(正精进),二者方便(善方便),三者正智。烦恼倒起,正治此倒为智;發生此智,则有方便(即行一切善法);入正次第,所谓渐入佳境,次第超胜,则非精进不为功也。
次段十九颂,依人分別;次有五颂,依法分別;末颂总结。人为假设,故归之于法。寻常依人分为五道:即资粮、加行、见、修、无学道也。
初资粮道,有五方便: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三「界差別观」(此三亦名三处观)。此三方便,皆为集中心思之最初法门。从身说起,令心定于一处,使勿流散,然后方有断惑证灭之可言也(常人多烦恼者,以其心散乱不住故也)。四者「別相念住」。由此方便即进于四念住,先观身等之自相(如身自相,即四大造色等所成之众相)。五者「总相念住」。令心住身等之真实相已,又各別观无常等共相。如是方便,皆是入道资粮,谓之资粮道。
一次说加行道:谓即于四谛法之每谛四相(苦、空、无常、无我——苦。因、集、生、缘——集。灭、尽、妙、离——灭。道、如、行、出——道),而见谛谛相关之处;因此四谛之实,又当別观此十六行相,而后确知。于是次第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至世第一法一相(一刹那)开涅槃门,仍观苦谛行相,渐次乃至道谛行相,真实见道。
又四加行所摄地(即定地):世第一法及忍依六定地(未至、中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余则依七(加欲界地)。世第一法,一刹那次,涉见道位,自此以四谛十六心,渐证谛理。
十六心者,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谛例知。于苦法智未成就时为忍,忍谓忍可,即于未曾经历之事加以注意之义;其明知决定者,即谓之智。此智以欲界苦法为所缘(见道以人为本位);类推上二界苦,亦复如是,故名类忍类智。如是四谛有法与类之別,于法类中复有忍智之异。依此三层十六心观分別四谛,自然于四谛之实明白清楚,是为渐观。与此相反,即顿观也。自第十六心以上为修道。或谓前十五心为见道,第十六心住果为修道(经部与大乘十六心均为见道,十六心以上为修道)。谓前十五心为初果向,十六心即初果。从初果预流到四果向为修道,至住四果为无学道。
于四果中,因根之利钝得果差別,又分出二十七贤圣:随法行者(依教而行)为利根,随信行者(依师而行)为钝根。是此随信随法,皆属十五心摄(此时未离欲界欲,为初果向。若以世俗道离欲界修断六品烦恼,为二果向。若离欲界修断九品烦恼为三果向——每界修断烦恼分上上等九品)。至第十六心,名为住果。钝根者转名「信解脱」,谓信师说而得解脱也,利根者转名「见到」,谓由自慧独有所见而得解脱也。初、二、三果即依三界九品修所断烦恼差別而分为二十七圣。
最后阿罗汉果,亦有时、非时二种解脱;时解脱者,有时衣食资具住处住伴一切顺缘具足,始能修行证道也。解脱情形在得尽智,无生智。得此二智,即能真感「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等四谛之实(我生即集谛,不受为苦谛,梵行为道谛,所作为灭谛)。所以小乘自始至终,不出四谛。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等为尽智,知我生已尽,不复更生,为无生智。
解脱以有时、非时別,故阿罗汉区分为退、思、护、安住、胜进、不动六种。前五钝根,为时解脱;第六利根,非时解脱。又利根者于二智外尚得如实智成就正等解脱。解脱不得灭尽定者,为慧解脱,得灭尽定者,为俱解脱。
此上为依人分则之要略也。一复次,依法分別者,人有利钝,法则所证能证之道,无以异也。法同一相,而得果有殊,此果就三无漏根分(法对有情有漏无漏有增上作用者为根),即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体即意、喜、乐、舍、信、勤、念、定、慧九根)。于无漏见道中为未知当知根,修道以上为「已知根」,无学道为「具知根」。
此等法从见道胜进入修道时,舍而不断;修道入无学道亦然。又钝根信解脱具胜进者,至见道位,亦可转得见到。阿罗汉亦然,由胜进故,退等五种亦可转为不动。是为从法分別。
末颂总结,明渐修顿得义:成立渐修顿得之理教有多种,此则略举其一。谓苦集为恶,灭道为德:如是四谛恶德二种,均须现证,不能同时,故成次第。如人之于一时不能俯仰异见也。虽渐现观,而得果则顿,谓无间道,解脱有为,断惑无为,其果皆一道而得。如伐柯微尽,最后顿倒。明乎此则不受顿现观家之疑难也。《心论》较《俱舍》尤见要约,小乘根本要义,具备于此矣。
四述道谛,本论释道谛,有智、定二品。道在断惑,唯智为能,以烦恼正因无智起也;而智又依定發。是以本论所释特胜义,即在定慧相资,广生功德也。寻常定智为次;此论先智后定者,盖有密意。如《中含.圣道经》言,「圣道(八圣道)一道,即是正定」,余则定之资具也。
本论次第,亦重视定法;如前集谛业与随眠二品,所重在后随眠,此处当知亦尔。此正明定慧非但因果为次,实有相资之义,所以《中含》正定,亦由正见(慧)展转而得。如是展转相资即止观双运究极之意。
前言罗汉于二智外有如实智,非但小乘作如是说,龙树般若,亦重此智,盖以表止观双运之境界,双运亦是任运之境也。如是定慧相资而后广生功德,此功德由定生,亦由慧生也。又此功德,利他所显,声闻虽无利他大行,然亦有聚众教化之事,有异独觉之孑身自了也。
第六〈智品〉,有二十五颂:首颂总明智慧之性,即能洞观四谛实相也。四谛不外二面:一者「一切有」,即三界生死,所谓苦集之实。二者「无此有」,即为涅槃,所谓灭道之实。此皆依智慧而能审知,是即此品明智之范围也。次言智慧差別种类,有六颂。
智有十种,约而为三:一为世间有漏智(指与出世无漏相顺智,非法法之世俗智也),二为法智,三为类智。法智缘欲界,类智缘上二界,此二为出世无漏智也。由此开为十智:法类观四谛有苦集灭道之异,即随应而有四谛之名。盖自他相续有漏法皆为苦谛,见道但能观自相续,修道兼能观他,则有他心智,亦从三智中出。最后无学道中得尽智无生智,此二智境界亦是四谛。是即由三智开出之十智也。
又此三智亦有相互异同之处,此于十智观四谛十六行相上具不具缘见之。法类二智,具缘十六行相。世俗智不缘十六行相;但于未见道前,缘下地苦、粗、障相,上地净、妙、离相。又苦等四智,各有四相。无漏他心智如道智,有四行相;有漏他心智非缘十六行相。尽智无生智,各有十四行相,除空无我。
所以者何?一者不须。谓我生已尽,有世俗我故,不须空无我行。二者自觉。我生已尽,有此生尽相在,不复以空无我为境界也。此外有无漏智,以四谛自相为智境,乃共相智前最胜者也。
次说智之成就修习有九颂,明见道十六心中何心成就何智;三界九地中何地成就何智;既得智已,于诸位及修功德时修习何智。颂云「第一无漏心」等者,谓第一苦法智忍相应无漏心中成就世俗智;第二苦法智成就世俗、苦、法三智;第四苦类智成就者于上增一,为世、法、苦、类四智;第六集法智成就世、法、苦、类、集五智;第十灭法智成就世、法、苦、类、集、灭六智;第十四道法智成就世、法、苦、类、集、灭、道七智(此中不说第三五九十一十三十五法忍相应无漏心者,忍非智性,忍中不得智故。又第八十二十六三类智,皆摄苦类智故,亦不说)。修道离欲,各增一智,即他心智。无学钝根成就九智,除无生智;利根者,十智成满。
又上地(未至地中间地)除他心;根本四禅。成就十智;无色界有八,除世俗他心二智。又以修言,见道中自法修;修道中则自他并修,谓得忍即可修智也(盖见道创见谛故,于余智忍未曾娴练,故于现在未来,唯修自分;修道位中,已娴诸智诸忍,故智现前,现在当来,自他并修也)。
「是于三心中」等者,谓见道三心(苦、集、灭三类智)修世智(若依欲界乃至第四禅地得证现观,此现观边修习四禅乃至欲界七地世智,故此世智亦名「现观边智」;得谛边际名「现观边」。此时出无分別观所谓根本智境,入分別观后得智境,故修世俗智也。不言道类智修世智者,以佛道无量无边皆未修习,具胜进心者,出无分別观已,犹勤精进求未修道,未遑息心分別世事。又三心能得谛际者,以苦集灭众生均有,皆同类故;道则不然,众生根性不同,三乘圣道互有无也)修道一心(道类智)。离欲者修七智(除世俗、尽智、无生智),未离欲者修六智(又除他心智也。以非无学果,不修尽无生智;以未离欲,心有躁动,不修他心智;以修八等至中最后非非想,断欲界欲,证第三果,不修世智)。
次言修道位中所修之智,「十七无漏心」等者,谓住初果未离欲界六种欲者,于十七无漏心(即九无间道与八解脱道)中,修习七智,除他心(此道在未至地心不静故)、尽、无生智(非无学故)。信解脱胜进者,增益诸根成见至时,修习六智(此就未离欲而言),又除世俗智也。得不还果时得根本禅故修八智(除尽无生智、非无学故)。
又离四禅三无色七地欲,九解脱道中,修习八智(此中若以世俗智离欲,现在未来,均修八智;若以无漏智离欲,现在修六智——苦集灭道四类智及灭道法智——未来修习八智)。杂修禅定,学诸神通中神足、他心、宿命三通,善解脱道中亦修八智,以诸神通道漏无漏,又依根本四禅故也。此七地离欲无间道,及有顶(第一有)离欲八解脱道中,俱修七智(除他心尽无生智)。有顶离欲九无间道,修习六智(又除世俗智)。若在上地离欲,修习上地无漏智,亦能兼修下地无漏智;下地则不能修上地。以胜能修劣,劣不能修胜也。
次言无学道、「漏无漏」等者,谓罗汉智相应初心修一切地有漏无漏诸功德法,以断一切结,止观任运,得正解脱故也(然但修习自相似法:如退法罗汉,则修九地下下品德,如来罗汉,则修九地上上品德)。又此初心与彼苦集类智相应,以缘非想非非想蕴作「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想故。
次有五颂,说智慧互缘。先言智、见、忍之不同,所谓决定为智,推度为见,忍可为忍。诸忍非智,尽无生智非见。意识地中善有漏智,亦见亦智亦慧。意地五见是烦恼性,当知是见,亦有观察及俗决定,亦名智慧。余有漏慧,皆非见性。「法智未知智」等者,正明诸智互缘;法类二智,各各互缘九智(法智除类,类智除法)。因智(集智)果智(苦智)缘有漏他心及世智。道智缘九智,除世俗智。灭智(解脱智)无所缘。余世智、他心、尽、无生智各各缘十智。
又法智断欲界惑亦复能断上界惑否?是亦能断,谓灭(颂作息)法二智,于修道位即能断上二界惑也。所以者何?其人生于欲界,观欲界苦,极见过失;为离此苦,求对治道,断欲界苦,以心猛故,相连而断色无色苦(色无色苦,实类智断;今随法智后无间即断,而言法智断也)。
又法智在无间道,类在解脱道,断惑在无间道中,故言欲界法智断色无色欲,而非欲界类智也(修道位中所修仍十六心,而所断不同,谓修道中断修道惑,其惑又有九品之不同也)。
末有四颂,谈智所生功德。此有二类:一「不共功德」,即佛之十八不共法(小乘视佛亦是无学罗汉):所谓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也(此种功德皆十智所从出:如十力中处非处力,十智所生,余力皆是处非处力差別;四无畏中初无畏是十智所生,余三无畏是初无畏差別也)。二「共功德」,此又分二:一者共圣,二者共俗。共圣者,无诤愿智四无碍解,此罗汉之有为功德(此亦十智所从出,无诤以世智为性,愿智除他心,尽无生智以七智为性,法辞二无碍解世智为性,辨义无碍解十智为性)。共俗者,即六通、八等至、三三昧、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徧处。
此中除漏尽通,世间亦复有此等德(神足、天眼、天耳,世智为性;宿命法类世苦集道智为性;他心通法类世道,他心智为性;漏尽通,无漏九智为性〔除世智〕;身念住,八智为性〔除他心、灭智〕;受心念住,九智为性〔除灭智〕;法念住,十智为性)。此中但及六通念住功德者,余多由定力生,归于定品,盖定慧功德相通也。
第七〈定品〉,有二十八颂:初颂总说。「智依于诸定行无罣碍行」者,谓定为智依,智是心相应法之慧心所,即与实相相符之了別也(于实相明白决定,而非执著)。云何此智必依于定耶?以定能持心,不高不下(不掉举不昏沉),对所缘境即能合泊,發生智慧。心与境有合离,有时缘境太过而掉举,有时缘不及境而昏沉;必于所缘境无过不及之平静状态,乃为定,而无罣碍(即于缘境心不旁涉)。
通途但就心言定,令之一事不著,空空荡荡,不思善,不思恶,而谓之无罣碍,是正禅宗一分病根所在。不知心离缘境,无所谓定;无罣碍之言,全在心与境之合泊。此所言境,即教证也(初学必以圣教为境;久久则涉离教之证境)。又法之实相,即就心力所能彻底辨別者而言。能于所缘彻底辨別,是即为慧:能令心力与境合泊以自然發挥力量,是即为定。所以颂言,定为智依也。
次有七颂明定之种类,凡有八种,即四禅(色界四静虑)四无色(无色界四等至)也。此色无色界,一面有界可指;一面亦就心境而判。若欲界中修色无色界定心者,即有彼界之境也。如是八定,不可偏废,有四禅则能专一(故以静虑为名),有无色等至乃能充量(故以空无边等立名)。颂云「决定」者,即示二类之不可或缺也。
又此八定,各各可分为味、净、无漏三种:与贪等烦恼相应者为味著定。定所以生慧、辨境、证解脱也;有此贪味,成染污定,则失求定之意矣。善有漏定虽不能断惑,与惑不俱,故谓之净。若能断惑,而又是净,谓之无漏。
七定各具三种;最上非想非非想,无无漏定,以心太暗昧,不能单独断惑故(断惑须生无所有处)。又定之根本为四禅,各由禅支构成。初禅有五支,谓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心于境推求,粗观为寻;细察为伺。但推求结果,止得境界之概念(不得实相),言语文字因而生焉。然修定之初实不能不借助于彼,故列为初支也。喜乐如次为心身由修定所得之受。心一境性即心住于舍,与境合泊平等正受之状态。真正之定,即在于此,故为禅支中之最主要者(心一境性有二义:一谓心住于舍,不掉不沉;二谓心与缘境一致,纯一无杂)。
初禅所生梵天,身有种种优劣;只具眼、耳、身、意四识,色界无味嗅,故能至心一境性也。二禅四支,喜、乐、心一境性加内等净(即正信,谓于种种由离惑而得之净境,具深净信,无复犹豫)。三禅五支:乐、心一境性、加念、行舍、正知(行舍者,于乐不著而求胜进;念于所缘,明记不忘:正知于心止举舍时,能分別知)。四禅四支:心一境性、行舍净、念净,不苦不乐。
四禅所生梵界,色身精细,无出入息(唯净、无漏四禅,如应与其诸支相应;非染污禅,皆备诸支。又此禅中特有之法余禅不说者,当知余禅中无,如寻伺唯初禅有;无出入息,唯四禅有也)。如是历观四禅构成次第,心力转强,身益简化。初禅已离嗅味觉;二禅则泯身之优劣区分;至第四禅,无出入息,心力發挥,更见推广矣。
欲界无禅。到初禅时,有未至禅,以此时离味著而有净无漏故。初禅与二禅之中为中间禅(二至三、三至四之间亦有之,不另立),以初禅有寻、伺,二禅无寻、伺,须经此无寻唯伺之过渡位。
次有六颂,明定功德。定有种种名目,即有种种德用。此用为六通、四无量、十徧处、八胜处、八解脱、十智。此等由定力起,谓之定德;置于慧中,谓之慧德。慧德中有四禅无色,定德中有十智六通,足见定慧相资,交互为用也。下言何地有何功德者:四无量中除喜,六通中除漏尽,慧之他心智,及十智中之法智,皆徧四禅。「除入中说四」等者,说八解脱、八胜处、十徧处也。八解脱即内有色观外色、内无色观外色、三净色、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灭定解脱也(此解脱以离贪言:前四灭色贪,次四断无色贪)。
八胜处(即除入)者,即内有色观外色少分、内有色观外色多分、内无色观外色少分、内无色观外色多分、观青、观黄、观赤、观白也。是八胜处,即八解脱之初三解脱(前四胜处即彼前二解脱,后四胜处即彼第三解脱);所以特标前三解脱为八胜处者,以其能尅制烦恼也。常人烦恼,多由色起,今以慧析之,于色唯得青等四色而已,此但光线所起之显色概念,何实之有。
十徧处者: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此实八解脱,由观之程度不同而立(初四为初二解脱,初四胜处;中四为第三解脱后四胜处;后二为第四五二种解脱)。以八胜处观,犹为境界限制(如观青不能观黄等),此则观一相能徧一切相也。是此解脱、胜处、徧处,三者相联,可知其徧禅地之多少也(初四胜处、喜无量、初二解脱、唯在初二禅中。除前四胜处余四、及净色解脱、前八徧处、唯在第四禅中。除前三解脱余四: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空徧处、识徧处,如自名,即自地摄。灭尽摄在非非想处。余无漏法,九地所摄)。
次后余颂,言定之成就。前言定有味净无漏三种。八种定中初禅不能度自地欲,以是不能至上,而有味著故。已离自地欲,向上而未至上地,则成就初禅净定,及诸功德。若住上地,则成就无漏也。以功德言,唯净无漏定有,味定中无。「妙无漏无染」等者,言成就定之因缘。定之因缘只同类因(味与味为因,净无漏与净无漏为因)。
八定以味净无漏分別,则无漏有同类因七种(除非想非非想),味、净各八。又无漏定无染行相相同,能互为因,如曾成就无漏初禅得,后起无漏无所有处,彼无漏初禅得可为其同类因也(颂云「七种谓之因」者,非一时具七因也)。
八种味净,则止能自地为因,粗细胜劣行相异故(颂云「净味相应禅,当知因有一」)。「无漏禅次第」等者,此言定之等无间缘,关系较为复杂,先列表如次:
此中无漏禅之等无间缘:如无漏初禅定心无间,能起六种无漏定心,谓自地、与上二禅、三禅,各具净、无漏二种也(合为六种)。不起三禅以上者,力不及也。以下例知(每一地止能与自地相近之上下各二地生关系,过此则力不能及)。
又六定心,非一时起,谓此心无间,或起自地净定,或无漏定,或起上二地净无漏定。余亦准此。「净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言净定之等无间缘:如净初禅心无间能起七种定心,谓自地净、味、无漏三种,二禅三禅净、无漏各二(合为七种)。净唯味著自地,他地不起。下此准知。「味相应诸禅,兴二乃至十」者,言味定之等无间缘:如味初禅心无间能起二种定心,即自地味净二种也。
味是烦恼,不能生无漏,而能生自地净定;又不能生上定,由未离欲,行相违故。上能味下,退时能得下地生得净定(紧接自地之下地,可具味净二种;隔一地则止具味定一种。如表中三禅五定心中:自二;二禅二;初禅则止有味一,不得净故。下准例知)。
「净以无漏禅」下三颂,言定及功德之所缘:净及无漏四禅,缘一切地有无漏法;味定唯缘自地诸有漏法。无色净及无漏定,唯缘自及上地有无漏法,不缘下地;味定与禅同,唯缘自地有漏也。余色界四无量等诸功德法,则缘欲界也。未有六颂,言成就诸圣所共功德:先说熏禅(数数娴习禅定之谓),即辨修习真实。
真正熏禅,应依第四禅,有漏无漏自地上地交杂修习,使心调柔如意,则心自在,
于诸禅定任运出入。此时三禅爱尽,将所得果住第四禅五净居或广果天中,即至阿罗汉,圆满一切定,發挥诸功德,所谓愿智、无诤、四无碍辨、诸圣共功德也(于法自在成就愿智,于三世法随愿现前;利益有情,成就无诤,以诤必破众故;智慧无碍,成就四无碍辨。慧至无碍,极矣!故无碍辨,后大乘谓为陀罗尼)。
欲界、初禅、四禅三地有愿智;无诤依欲界四禅五地;法辩、辞辩,唯依欲界初禅二地,须言语故;应辩、义辩,则依九地。「断欲亦复生」下,明成就味净无漏禅及孰能断惑:净禅二时得,断欲时,及上地投生下时;味定则上地退时,及上投生下时得;无漏唯是断惑时得。世俗中间定,亦能断惑;盖中间定,必入根本,入根本必须断下地惑也(中间定唯与舍受相应,无喜乐著味,故能断惑)。
末颂言定功德十四变化心:四禅合有十四变化心,各成就自地与下地,初禅二(自一、欲界一)、二禅三(自一、欲禅各一)、三禅四(自一、下三)、四禅五(自一、下四)。上地见闻及觉,起下地眼耳身根,發下地识了別。识若现前,则根成就;识灭则根亦不成就。小乘如是析心,可见其用功之切实处也。以上辨別四谛大段竟。次下第二大段,后决择法义。
第八〈契经品〉,有四十颂,是即《毘昙经》九分之最末一分也。以上诸分,皆就诸法义类相从而集;此分乃汇列各法而成,故云法蕴(或言诸蕴)。本论对于义类相从之数分,诸门分別,解释较详;此分多为汇集佛说之原义,故于诸门分別,间有而不详。盖诸门分別乃论家之事,非经所有也。
初颂总说。据优婆扇多《心论释》及《杂心论》引此颂云,止说经中少分,则此品所说经文并不完全而有简择欤?但经第九分究有几许经耶?就现存各种毘昙与此品相关者考之:如《法蕴足》有二十一经,《舍利弗毘昙》(亦释经九分,但次第不顺)第一问分有十经,《品类足.千问品》(与《舍利弗毘昙》问分意同,乃问答分別也)有二十经(各有五十门分別,故有千问):此乃汉土所存者。
此外南传七种毘昙:《分別论》即与问分相同,而列十八经。按此已知各论所据数量次第,互有差异;大抵仍以本论此品所据较为近古且正确耳。但观优婆扇多之言,当知此品仍有所检除也。
次颂以下,释二十一经。
初经《三界》:谓欲界有十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六欲天,十种有情),色界十七处(梵众、梵辅、大梵、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无量净、徧净、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盖见、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如是三界,即三有也。
第二经《七识住》:即欲界善趣(人天)、色界初、二、三禅、前三无色界。此七处为识所住,不坏见断修断非断识故,立为识住(余处坏识)。
第三经《九众生住》:于前七识住增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以众生乐住不去,故立为众生居。
第四经《四识住》:即色受想行有漏四蕴也。为识所依著,与识俱,相长养,故名识住。
第五经《十二有支》:从无明乃至老死,众生自体,由是而生也。又以三世分別,由过去无明行支,而有现在中间八支,循至而有未来生老死也。
第六经《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乃士夫成身之资也。
第七经《四谛》:谓苦集灭道。有为诸行,苦灭为果:集道为因。果著因微,见著则易知微也。
第八经《四沙门果》:即初果至阿罗汉果。有六法为果体,无漏五蕴及择灭是。最胜罗汉果在九地(除非想非非想)摄;三果在六地(除四无色)摄;初二果唯在未至地,未离欲故。
第九经《四通行》:即苦迟、苦速、乐迟、乐速四道行。是由根有利钝(随信行者迟,随法行者速),地有本末(根本四禅,利钝根无漏法胜,俱名为乐;余地无漏法弱且不易得,故名为苦)故耳。
第十经《四不坏净》:即于佛、法、僧、戒,净信不疑也。
第十一经《四修定所得》:修习四禅,能得四种利益:一得现法乐住,如修净无漏初禅;二得知见,谓得生死智通;三以种种方便得分別慧,所谓诸功德法;四得漏尽,谓最后学心相应行故。
第十二经《四神足》:即欲、勤、心、观。此圣道也,颂名善有为法,由定力能引發功德,故名神(功德)足。
第十三经《四正断》:即于已未生恶,令尽不复起;已未生善,相续增广不复失。此乃精进修习所得,慧功德之所作也。
第十四经《四念住》:即身、受、心、法之随顺自共相观也。
第十五经《四圣种》:谓于衣食卧具断爱乐,崇尚知足,为入德之门,即以无贪善根性为圣种也(凡此种种,皆是修定所生之种种功德,所谓诸慧分別。就广义言,亦名神足、亦名正断、亦名念住、亦名圣种,均由慧成;以德用不同,立名乃异,故颂中以亦字示之)。
第十六经《道品》:约三十七品之法体为十种,即颂言:「净信、精进、念、喜、及倚觉(轻安)、护(舍)、思惟(寻)、戒(思)、定,是法谓道品。」又此三十七品,通常判为七门:由处所故,而有四念住;由方便故,而有四正断;由一意故定故;而有四神足;由钝根故,而有五根;由利根故、而有五力;由见道故,而有七觉支;由修道(思维道)故,而有八正道。前提神足正断念住,別为解释;故此道品就余四门说。若以界地判:初禅具三十七;二禅与未至各说三十六(除正思惟或喜);三四及中间禅各说三十五(除正思惟及喜);前三无色具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最上非想非非想处有二十一(除觉支、道支及身念处),与欲界所具同,以无无漏故。
第十七经《四食》:即抟、识、思、触。此等皆能长养人身,故谓之「食」。欲界抟食,以香味触为体;余三皆以有漏识思触为体,通于三界。
第十八经《三三昧》:即空、无相、无愿。此以四谛十六行分別,具空无我行相为空三昧,具灭净妙离为无相三昧,此外十行(无常、苦、因、集、生、缘、道、如、行、出)即无愿三昧也。
第十九经《四倒》:即于苦上所起之常乐我净颠倒。此倒以身边戒取三见为性,于见苦时则断也。
第二十经《五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见若于苦谛上起,正见见苦时则断;如是随应于道上起,正见见道时则断也。
第二十一经《二十二根》:有为之法,从缘所生,相互为依;其力胜者,即有增上作用,谓之为根。如草木有根,枝叶花果,从此能生,有为法亦尔。根有二十二种,概括有漏无漏流转还灭。颂云「诸界在于内」者,谓十八界之内界及男女命根,是流转之依。
身有三根,男女二根有嗣续增上之用,亦众生相別故。命根为有情生死所依,于种类有相续及持增上故。次五受根(苦、乐、忧、喜、舍),于染净法,有增上力用;次五净根(信、勤、念、定、慧),于清净法有增上力;为还灭之依。次三无漏根,此即意喜乐舍及五净根九法为体,九法在无漏位,为无漏根(于无漏法有增上故)。在见道中,名未知根;修道中名已知根;无学道中名具知根。又三无漏根,唯是无漏;眼等五根、男女命根、忧苦受根,唯有漏;余通有无漏。
经意止此,所余诸颂为诸门分別,乃论家所辨(「欲界四善八」等五颂,论主诸门分別二十二根,非经原义。一三界系门、二三性门、三色非色门、四心心所门、五报有报门、六生时最初得几根门、七殁时最后拾几根门、八三断门,如文应知)。此二十一经,皆佛所雅言,随处传诵,流布极广。佛说教法,可以四谛尽之;虽有种种广说,要皆为四谛之庄严,阐明染净因果之理而已。所以此品特于四谛之余,复集为聚。
是知经之组织,实有此二类之別;契经品即以杂聚为说也。「若取诸根义」下,显示论家解经之方式,本有多种;今于此论,略出三门,谓识、智、使。「识」(六识)说诸法之依。谓诸法为识所识乃有其体;不可识则无其体,盖非识所识则有无无从言之也。「智」(十智)说诸法转净之本。谓法由智知,即能转净。「使」(九十八使)说诸法成染之由。谓法因烦恼随眠,则成染污(此与大乘瑜伽唯识,不无妙契之处)。
佛所说法,经此三门分別,即归落于染净因果之四谛,故曰佛说皆可以四谛尽之也。此义于品类足论,言之綦详,此处但提大纲而已。
先言「识所识者」:前五根所对境为前五识所识;非五根所对境,为意识所识;此判一切法为六识所识也。
次言「智所知者」:一切法又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为无漏、与无为五种。前四种又分心相应行不相应行二种。第五无为又分善与无记。综合即成十种,为十智所知(十种又约为有漏有为三界无漏有为及无为三种)。五法为法智所知(即欲界相应不相应、无漏有为相应不相应,及无为善)、七法(三界相应不相应、与无为善)为类智所知,他心智唯缘三法(欲色二界及无漏有为相应法),世俗智知十法,集智(因智)苦智(果智)知六种法(三界相应不相应),灭智知一法(无为善),道智知二法(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余尽智无生智九法(除无为无记)。如是诸法为属何界,属何智知,即可知其究竟净否也。
后言「使所使者」:自地烦恼,随眠自地所系法;下地惑不随眠上地法,上胜下劣故;上地惑不随眠下地法,已离下地欲故。又九十八使中,唯属见苦断者,唯随眠见苦断法;乃至属修道断者亦然。而徧行烦恼,随所徧行,皆能随眠。又法若通三界者,三界惑皆能随眠,如意识。寻、伺但通欲、色二界,忧根唯在欲界,皆随应为各界随眠所染。由此三门,而知佛所说法,无不适于四谛也。
第九〈杂品〉,有二十六颂。本论依经组织之八品已完,此外为决择前文,而无次第连属,成此杂品。大体仍与各品相顺,有同《显扬论》未决择分之体裁也。初颂总说,结上启下;以次则决择三十一义。
第一「决择心法」:前界品虽名色俱摄,而偏重于名;契经品后示解经方式,仍以识、智、使三种心法出之;今此文特先提心法为言,可见本论立说主眼,所重在心而非色也。心法必有境,随境所解不同,而有其行相(行即心对境之了解也)。心之了境,异于镜之照物,而有受之领纳、想之构画行相,故谓心法有境有行也。心由所依不同,而有眼识乃至意识之区別。然心法相互之间,复有相应行相,所谓依、缘、行、时、事(自体)五者皆能一致相顺,是为相应。心所义如心说,同一类故。
第二「决择有为法行」:有为法即行;心法之行,乃相应行。今泛言行,亦有其特点:一从缘生,而非自生;二以缘生故,即有因果(或以彼行为因,为彼行果;或为彼行因,有彼行果);三有因果,即有时间,谓三世法;四有时间即有言说安立(谓之言依),而为种种思想所行(谓之道路)也。
第三「决择有为染净」:染有种种名,谓:恶、隐没、秽污、下贱、黑。净亦有种种名,谓之「可爱果」,又可修习纍积,故名「习修」。以上就相应行言之也。
第四「决择不相应行」:此有十四种,即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众同分(众生于一趣中有相似处之谓)、句身、名身、文身、命根、得(于事成就之谓)、异生性(即与圣相违。亦众同分,盖圣与圣同,凡与凡同也)、生、住、异、灭。此等法非色非心,而与余有为法俱起,故名不相应行。
后有三颂,为此法之诸门分別。一「三性门」(二定是善,得、生、住、异、灭、通三性,余七无记)。二「三界系门」(无想天、无想定、色界系,灭尽定、无色系,名、句、文、欲色界系,余连三界系)。三「有漏无漏门」(得、生、住、异、灭、通漏无漏,余唯有漏)。四「別明舍断异性门」(此异生性,最初苦法智忍相应无漏圣心生时舍。凡夫于流转中,此地殁,舍此地体;彼地生,得彼地无覆无记报;未得圣法非究竟舍。若凡若圣,离此地欲尽,即断尽此地异生性)。
第五「决择三无为」:即择灭,虚空、非择灭。无为之法,不待缘成,而为常法;复无生住异灭四相。此有三类:由智慧数数简择灭诸烦恼而现之相,谓之择灭无为;由无质碍相,名虚空无为;有法由缘缺不生,非由智慧简择而灭,名非择灭无为。以上五义(前四有为,第五无为),摄十八界尽,即界品中之要义也。
第六「决择俱时因」:因之于果,有增益,无损减。俱时因即俱有因与相应因,故曰「或俱依(俱有)倚生(相应)」也。
第七「决择异时因」:此即同类因、徧行因与等无间缘。此因就法已生而立,未生则无前后次第可言也。
第八「决择果种类」:果有五种,此处止举异熟果,乃异熟因所得者。是果属有情类,以是不共果故;不共者,有情各有执受也。果有有为无为之別:解脱离系果是无为,余则有为也。
第九「决择缘他境」:此言俱有法不互缘也。心心所起,彼此相应,同一所缘;而俱起不能互缘,亦不缘自。境虽与心同时,而境属于他,不同类也,故心以为所行。
第十「决择能缘无处所」:能缘之心,随所缘变;所缘普徧,不拘一隅,故能缘心,亦无处所而徧于一切也。如是因果五义,又行品中之要义也。
第十一「决择解脱断惑时道」:解脱与断皆对烦恼而言,有道即可断惑解脱。道有生灭,属有为法。此言解脱,是道生时抑道灭时耶?尅实谈时,生有己生、正生、将生,灭有已灭、正灭、将灭三分;而道之前后相属,有无间道,有解脱道。此云断惑解脱,在无间道灭时断惑,解脱道生时解脱也。
第十二「决择有无爱断」:有爱者,为三有之爱著,此五道断,即见苦集灭道及修道断。无有爱者,对三有之断爱著,此唯修道断也。
第十三「决择无欲、断、灭三界」:爱断谓之无欲界,爱余烦恼结断谓断界,一切贪等随眠及随眠所随增事断谓灭界。
第十四「决择十心」:欲界善、不善、无记。色界善、有覆、无覆无记。无色善、有覆、无覆无记。加无漏心,是为十心。此中染心得十,善心得六(欲界善、无记、色界善、无覆无记、无色界善、无漏心),无记心唯得无记也。
第十五「决择道品具根」:三十七道品有六法为根,即信、进、念、定、慧、与善。
第十六「决择相应是他法」:相应者,与他性相应而非自性,以无一性二刹那俱起故。如是等义,乃依随眠贤圣二品而言也。
第十七「决择但断缘缚」:烦恼之于法,乃由所缘或相应而缚。上言相应是他性,故断所缘不能同时断相应缚,必待异时断也。
第十八「决择断而不离」:谓见修道中分分断惑,是故有解有缚,断而不离。如苦智已生,集智未起,见集犹为缚也。
第十九「决择四不坏净」:此由见谛而生,谓见谛时于佛法僧戒,生坚固净信,是名不坏。见苦集灭者,于法戒不坏;见道时则得四不坏净也。
第二十「决择二修」:现在修者为习修,现在前故;未来修者为得修,得随续故。以上又为智品之要义也。下诸决择,乃就各种契经泛说其义。
第二十一「决择随心转」:心法之起,有众多心所随转。此外心与心所之生住异灭及无表色,亦皆随心俱起也。
第二十二「决择断知分別」:断但就有漏言,以是杂染可断法故;知通有无漏,皆是智所知故。
第二十三「抉择远近分別」:佛说法有远近。过去未来,其用不显,故说为远;现在正用,即说为近。
第二十四「决择善恶业定」:造无问业,定入地狱;修无漏行,定得解脱。
第二十五「决择见处漏」:见谓五见,出生义为处。若法是五见所从出,能增长见,为见缘缚相应缚者,是名见处,即有漏法。
第二十六「决择具根多少」:凡圣于根成就,最多十九,最少为八。
第二十七「决择五触」:此触非但一类,视其相应,可分为五。即有对触(依所对相而说)、增语触(意识身相应触;缘一切法故;又缘多名故)、明触、无明触、非明无明触。
第二十八「决择二道得果」:无漏果由二道得,即由无间道断惑,由解脱道证解脱。
第二十九「决择罗汉入灭心」:罗汉最后心为异熟无记心,非善恶心;以寿尽时,任运入灭,无作为故。
第三十「决择四有」:众生生死流转之体,有四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第三十一「决择厌及离」:于四谛中缘苦集所起忍智,即有厌起;缘四谛智即得离。
上来决择三十一义,似为零乱无序,实则皆是一家独到之说。世亲作《俱舍颂》,将此诸义补订于各品中,可知其重视此一家之说也。今略示其要:如言一切法有,以因果所缘成立其义。盖有因果,有所缘,说有一切法;无法则无因果之实,又无缘不生心故。初之二义即明此也。又如道生时解脱,道灭时断惑,以生灭立说,即示同时异世之义。谓一生一灭虽则同时;而正灭为现在,正生为未来,即是异世。
次后解脱巳生为现在,无间已灭为过去,仍为一时之事也。故言二道得果,远近三世分別,皆成立三世有说。后之有部,亦从此启發也。又如言心缘他境,不缘自性;断所缘,不断相应;乃至或断或缚等义;皆成立现观渐次之说也。由是可知三十一义,实为其有异余家而提出自宗之主张者也。
末后论品,示论议之方隅。此殆为印度当时风气,凡论师达一切义,要能问答裁决。如《婆沙》卷一一八有云:「迦湿弥罗有一论师,入北印暗林伽蓝,自称论师,不受僧使。寺主试之,问云:『三界系业同时受报否?』答云:『非也。』即免僧使。」可知论师,要能问答。此品所出十问,如初之威仪不威仪,乃言天上有无梵行;乃至四果进退等;皆当时诤论问题也。心论之要,今此说竟。
校注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7 册 No. LC07n0007 经论讲要(上)(第1卷-第1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