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夫人师子吼经讲要
将释此经,先序四义:
一、揭示经旨。学佛究竟,在证得涅槃。转依之机,系于如来藏。兹经明涅槃法、一乘道、与如来藏因(本经缘起由于波斯匿王之信法,所信则《大法鼓经》涅槃法也。又此经于阿踰阇说,彼地先行小乘化地宗,亦谈一乘法,今则广其意也。又经末结文云,弟子随信自性净心为入道因,故此经所说有因义也),皆佛法根本义,故不可忽。
二、推论学源。胜鬘见佛,启友称王之信,次第感化阿踰阇城中男女,七岁以上皆向大乘,此阿踰阇流传大乘之始也(其后无著世亲亦于此说教)。其先则小乘化地部流行兹土,说一乘义而未臻究竟,今经即为之更进一解。学说渊源,不可不知。
三、刊定经名。此经梵本犹未發现,寂天《集菩萨学处论》称引此经,名《胜鬘师子吼经》。西藏译本多夫人二字,更为近真,以此经文体属说经类,胜鬘女子称夫人以资拣別,理亦应尔,寂天所引当是省文,且本经最后出名亦同藏本可作旁证也。今本有一乘大方便方广等字,则是译者欲明经意,而据经末文句(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云云)增益之耳。
四、决择译本。汉译此经前后三次,最初昙无谶译,久已失传,今存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及唐菩提流支译,凡两本。宋本有二事胜,一者文字简当,二者译人学有师承。盖求那传译诸经,先后有序,皆出于一系统也,今即取以讲习。唐本编入《大宝积经》四十八会,译文较明畅,而精要处时失原意。此外又有西藏译本(亦在宝积中),尚存梵文面目。皆可參证。
诠释经文大分十六章。中土自道安以序说正说流通说三分判经后,注疏家多依之。及奘师译出《佛地经论》,乃知印土在戒贤后,释经分段,亦有说教因缘、圣教所说、依教奉行三者,与此正同。今解准之,序说流通说各为一章,正说据经末结名。
又分十四章。
第一章 叙说缘起(如是我闻……叹佛实德)
首章明信,学从信而入也。信以忍为因,谓于事物决定胜解,以净心为体,谓心,地清净方堪信受,以欲乐为果,谓信受已,渴望随生。此章经文即以事实表现信之因果过程。
波斯匿王夫妇闻法启信,欲悟其女,所信之法即涅槃法(《大法鼓经》所说)。涅槃法者,谓佛身是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寻常谈二乘三乘法,此则无二无三惟有一乘。盖即佛之正法妙法无上法也。胜鬘先见书赞,于文字获得胜解。生见佛之念,佛身即现,复于事实境界益增胜解。有此殊胜因缘,其心自然清净,远离尘垢,归命之情,宜其如江河之决也。
综此一章,叙说生信,凡有三事:一者「因缘」,即王夫妇之信法也。二者「种姓」,即胜鬘利根通敏六处殊胜也。三者「知识」,即王夫妇旃提罗与佛也。三事中一三合为外缘,第二种姓是为内因,内外缘具,净信自立矣。
第二章 叹佛实德(如来妙色身……世尊悉记皆当往生)
此章叹佛实德,意明归依。涅槃学止说一归依,佛为法所从出,又为实证法者,故归命于佛,即归命三宝也。八颂中前之六颂叹佛功德,见其所归。初一总说佛身,次三分述三德,次一叹胜,末一明归依之意也。次后二颂,一明佛于众生摄受护念以为善根,一明叹德善根相续不断经于大劫受记作佛也。
所称如来妙色身者,以胜鬘所见为佛色身,随即悟入知来实际法身,法身是常原不可说,方便以三德无尽之义彰之。称解脱德而谓色无尽者,此本《大法鼓经》「妙色湛然住,缠累常净尽」而来,以示佛不共之德也。
通途释解脱皆从名(心法)上说,此则从色上说,乃《法鼓经》精义所存(番藏《大法鼓经》译者不得其解,致有讹谬),两经同出于一人手笔,殊有相互發明之妙。又常者无尽不可尽之谓,非但竖说(过现未)无尽,而亦横说之无尽也。理会此义,当下刹那即是常,岂必时经长劫方谓之常乎。胜鬘见佛妙色无尽(解脱),知佛智慧亦复无尽(般若),智慧所依所缘之法界亦复无尽(法身),合此三义即佛身常,亦即佛之涅槃也。归依佛者,当归依此证得涅槃之法身佛。
「降伏心过恶」二颂分赞三德,解脱至于诸恶净尽不可转移,则般若智慧自然自在而无障碍,如是法界究竟三德至极,而佛之涅槃法身显现矣。「哀愍覆护我」一颂则求佛护我令菩提种增长展转扩充,此世后世愿佛摄受,以示归依之诚。盖有佛之护念而自种發生作用,生佛交感,由己作主,以至证得究竟涅槃也。
「我久安立汝」一颂为佛答语,意谓汝之利根种姓事非偶然,乃多生积习而成。佛于众生无一舍离,常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利根有本性习成之別,此中尤重习成,钝根由习而转利,利根不习亦无用也。
「我已作功德」一颂,归佛之诚至此地步始为發心,《华严》所谓初發心即成正觉,亦此义也。作功德殖善本即一切菩提分事,可知不作不殖即不得佛摄受也。诸佛刹土功德事业随發心而异,因果相称,历然不爽,故此受记依發心处而立,决非漫然说之也。
第三章 不思议大受(尔时胜鬘闻受记已……如其所愿)
此章明戒。信解归依之后继以持戒,入道程序固尔也。经以受为戒,受是誓愿要约之义。十大受中前九摄入最后「摄受正法」一受,具此一戒融摄一切戒矣。寂天《集菩萨学处论》述戒亦以摄持正法标题,盖有深意存焉。
又大受云者,大是根本义,非对小言。受即是戒,戒非本有,受而后得,故以受为名也。大乘根本戒详见《瑜伽菩萨地戒品》,根本有四重谓自赞毁他。悋惜财法、损恼有情、毁法崇邪。此中十种大受即本《瑜伽》四重戒,但开合有异也。
第一受总说不违。第二受即合四重之不自赞毁他也。第三至第八受即合四重之不悋惜财法也,唯前三之不恚不悭,犹偏于消极方面,后三之成熟四摄饶益有情,菩萨之心愈入愈深,乃愈臻积极也。第九受即合四重之不损恼有情。第十受即合四重之不毁法崇邪,正法久住,恶趣减少,人天充满,乃获常安,摄持正法终不忘失,百川纳海,于以见纲纪世间,独正法是赖耳。忘失法者则忘大乘,亦忘波罗蜜,微大乘之运载,遥遥彼岸将无以至,况在凡夫安能任越乎。受戒法式须有证者,方能深印受者识上,坚住不移,谓为戒相,雨天华出天音如语而现,乃以证胜鬘之诚誓不思议也。
第四章 摄诸愿大受(尔时胜鬘复于佛前發三大愿……真实广大)
此章明增上發心,亦是积极發心。菩萨之行由發心始,六度四摄展转扩大无量无极,即一心之展转广胜,故菩萨地地增上發心而地地胜进也。今举三愿摄诸大愿,最足以见菩萨行之根本,儒家以善养浩然之气作圣,学佛则存乎愿力也(自第一章至此,叙胜鬘入道经过,亦所以示一般入道次第也)。
第五章 说摄持正法(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有无量无边功德)
此章示全经根本义,即胜鬘得佛加持所作师子吼也。根本义为何?曰摄持正法,正法者,涅槃法也,其余义旨皆从此出。而将法与持法者打成一片,贯通立说,尤属此经特点。至于舍身命财摄持正法,大乘舍染取净精神亦具见于此也。
大文总分三段:
一、持法总摄一切愿行。胜鬘所说由佛启示而深契佛旨,佛为击节叹赏不已。
二、持法与法无异。初以二义说明广大,为自利故能得无量一切佛法,为利他故能摄八万四千法门(唐译八万法蕴误,此经与化地思想有关,化地固说八万四千法门者也,若云八万,则有部之所宗矣)。继举四喻以况深远。
初云宝喻,以譬福慧从持法出。次四洲喻,以譬人天(合为一类)三乘(各为一类)世出世善依正法安立。三大地、重担喻,以譬无闻(无闻谓一阐提,佛不舍众生,故以人天善根成熟之)、三乘赖持法者分別成熟。四宝藏喻,以譬无闻、三乘从此正法各如其性以得受用也。又正法以能到彼岸为效果,自住住他,列举六度以明之,持法即法之表现,故二者无以异也。
三、持法者与持法无异。人能弘道,弘道外无人事,故持法与人又无异也。人为持法故于身命财无不能舍,所谓舍身而得佛之法身,舍命而得功德佛法,舍财而得众生供养也。如此以道为命,上得诸佛授记,下得众生瞻仰,此种精神非徒空理玄谈,必理事融合而后实现,此可以般若经末〈常啼〉〈法上〉二品事实为之证明也。最后更以法欲灭时摄受正法以示处变之力,世尊随喜以诸譬喻庄严,称叹胜鬘,所以证摄持正法之广大殊胜也。
第六章 说入一乘(佛告胜鬘汝今更说……即第一义乘)
以上明法义竟,此下释证法之道。先举入一乘义。入者摄入,三乘摄入一乘,乃遮权显实之谈,佛之究竟说,真实说也。但一乘权实之辩,中土印度历有诤议,或谓二乘摄入大乘,或谓三乘归于佛乘,方便究竟义有不同,观《法华》火宅喻,许以三车导出火宅已即皆与以白牛大车,其三乘摄入一乘之为究竟,固甚明也。又化地部亦有一乘说,谓佛与二乘同一圣道(四念住),得一解脱,此经即针对彼宗而立说也。
文中初以四河同出阿耨大池。草木药林同依于地两喻,以譬声闻缘觉世出世善法皆依大乘而得增长。复举例明六依处皆由大乘密意而说,即明大乘之为正法,无大乘即无佛法之义也。六处者,谓正法住、灭、波罗提木义(名別解脱)、毘尼(调伏)、出家、受具。前二属法,后四属律,佛教内容不越于此二类也。
次申说摄入一乘之旨,总有六义:一者二乘不能得真解脱,有依有怖故。二者所知障未断不具功德,不明一切法究竟处故。三者仅断分段生死,非尽一切烦恼一切受生,四种自觉皆佛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故。四者不断无明住地,不得一味等味之解脱味故。五者不受后有智,仅断分段生死而得解脱,法身般若非彼境故。六者二乘非归依处,唯佛为真实依故。
言二乘有依有怖者,谓二乘于有为法断人我想未除法我,闻有为法空而生怖畏,归依于佛,不足为他人依也。所知障未断者,谓二乘众未断所知障,于一切法之究竟处不明,于一切功德不能出生,其于解脱四智,生法未尽、梵行不纯、事不究竟、当有所断,故去涅槃界远,但以佛方便说彼得解脱耳。断分段生死者,二生死中但舍分段,未断变易,而言我生已尽等,非真解脱也。
不断无明住地者,小乘心解脱烦恼不外十种,即下五分结(欲界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上五分结(上二界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修行道果依此分判、断初三结为初果,进而三惑薄弱为二果,全断下五分结为三果,断上五分结为四果。
化地归纳十结为四住地,即见一处、欲爱、色爱、有爱也(合为见、爱,开为四住地)。又分烦恼为住地与起。住地者,根本烦恼,非刹那、无间,与心不相应。起者,随烦恼,刹那间断,与心相应。通常名前者为随眠(隐伏随行不共生灭),后者为缠(随心生灭示难解脱)。
其后化地末宗受大乘影响推演其论为五法说,如《异部宗轮论》云:「五法定能缚,诸苦从此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其中贪爱五见,即此四住地也。化地缕分烦恼,意在解明心之解脱。求心解脱本为大小所共,但认识深浅各各不同。化地部释住地烦恼障不障心难得解脱。以为若不障心,无烦恼时心应得解脱,若其障者心应恒时染污,云何有善。故其形容住地曰:非心非心所,无缘不相应,能得心解脱。分別论者释此谓为徧行,恒时徧行诸心,障心解脱。亦有说名种子能生烦恼缠缚诸心。此皆于住地不得确解者也。
大乘發明第七识,一切疑难涣然冰释。谓四住地皆与心相应,以末那恒与我痴我慢我见我爱相应故。见爱即四住地。痴即无明住地,于善不善无记位中恒与末那相应,能生一切烦恼,故名无始不共无明。其与前六识相应之无明则为独行无明(有时独起,有时与余烦恼俱起)。此小乘所知者也。瑜伽学说导源于化地,發挥斯义而有《瑜伽》、《摄论》之作,以为四住地中有爱所摄无明住地非二乘所断,直至最后身菩萨犹为所障,以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见,而所断不究竟,于解脱清净功德亦有过失,所证涅槃遂为有余不尽矣。
至于佛之涅槃为一切智智,即徧知一切法一味之智,得此一味等味智方为真实究竟涅槃,究竟涅槃皆平等故,以佛为极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得涅槃乘亦复是一,若非一乘即不能得此涅槃界(目的是一,方便亦须是一),法无优劣,智慧解脱、清净等故。不断无明住地,应断不断,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断者何?见道后修道之烦恼也(见道见其全体,修道徧知微细)。
修道所断烦恼分障止(心、止、禅、正受)、障观(观、方便、智)、障功德(果、得、力、无畏)三种,皆依无明住地而起,唯如来菩提智所能断也。不受后有智者,此段总结前文二乘解脱非究竟义。不受后有,乃四智之最后者,今举之以概余三,皆当言解脱也。如来不受后有,具备三德,非如二乘仅离分段生死得解脱,具无法界般若,而其量甚微也。
复有一类不愚于法,不以自己解脱为足而更求证得无上菩提者,则可以摄归大乘中。此中将菩提涅槃解脱法身蠲除名相分別而会通言之,所以针对大小乘中说佛果种种不同也。究竟者无边不断,即穷极边际之意,就因而言,无明无始,就果而言无穷无尽,以示欲穷究竟,非同归一乘不可也。
二乘非归依处者,明佛为真实归依,以说一乘道之法得法身已即不须法,三乘僧众皆有恐怖,归依如来而求出离,故法与僧俱非究竟。又法僧者法界等流,有如来故方有法僧,法僧即是如来,无二无別,故归依如来为真实归依。
复次,化地部主张佛在僧数,归依僧即归依佛,舍本逐末,此经所以正其误也(此后七章经文皆说入一乘道,前已明一乘义,今乃说趣入之道也。前后分二番解释,每番皆先说能缘智慧,次说所缘胜义也)。
第七章 说无边圣谛(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故名圣谛)
此章明一乘道之能缘智,言无边圣谛者,对二乘有量有边智慧而言。二乘一涉四谛,即为名言拘碍,非无有限齐之四谛也。
小乘现观(即入道),有次第(渐)与时(顿)异说。上座系之有部主渐现观,乃次第证得四谛十六行相者也。大众系与上座系之化地部主顿现观,谓初观谛智即四谛一时证得。又小乘主顿。谓初现观时十六行相一时究竟。大乘异此,初现观时顿见大体,次第以至究竟,一刹那间备缘全体,始为究竟见谛,亦即此经所说顿现观,含有纠正化地之意也。二乘无明住地未断,实无第一义现观,于圣谛义亦复不了。圣者圆满证得一切功德所显,唯证法身方能具足一切功德,二乘成就少分功德,方便谓之圣耳。谛者真实义,此非二乘功德所依之四谛,乃佛功德所依之谛也。
第八章 说如来藏(圣谛者说甚深义……所不能信)
此章明所缘境,圣谛所依为如来藏,乃如来所自出,是即众生之深心也。以如来藏说谛,明圣谛义不于众生心外求之也。此甚深难知之圣谛义固非二乘所知,十地菩萨于此亦如隔纱看月,雾中看花,难得亲切,故谓如来藏是如来境是真实谛。
第九章 说如来法身(若于无量烦恼障……名如来藏)
此章与上章同说所缘无边境界,但处缠出缠因果异位耳。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即是法身,二而不异。于此境界得决定者,始知佛为二乘说四圣谛密意,现观所得实为如来藏,亦即如来法身也。由此解了圣谛乃成二类,即作圣谛(安立)、无作圣谛(非安立)。作圣谛者,方便施设,一因名言,二有限齐,即不能知一切苦乃至修一切道。无作圣谛者,示此自性离诸名言,法尔常然亦无限量,即如来藏心。此中无作圣谛唯佛现证能离一切障而得苦灭法身,二乘于此不能究竟,有差別故。
又如来法身具三功德:一不生不灭(无起无尽离尽常住),二自性清净,三成就一切功德,此乃无始世来众生所本具,以烦恼障故功德不显。众生体认此心,直下承当,即能作佛,非如二乘以佛为高远难攀也(自下四章,第二番释入一乘道)。
第十章 说空义密意(世尊如来藏智……修一切灭苦道)
此章重明一乘之能缘智,此智为空性智而非四谛智。但佛说此空性含有密意,非灭断弃舍大小共说之空也。后人于此从两面说,谓由何而空,于何而空。《真实品》引《中含小空经》云:「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本经明空,即据此义,谓如来藏与烦恼若离(不相属)若脱(可解脱)若异(是別异住)故,观之为空;如来藏具一切功德不离不脱不异故,谓之不空。
二乘于此四颠倒转,执无常苦空无我,祇见空智、所空一面,但去烦恼而不生功德。所去烦恼亦仅三界生死之四住地,至于无明住地出生三类意生身之烦恼犹未去也。所以经言,惟佛得证苦灭,断一切烦恼(即所空),修一切苦灭道(即不空功德。下之三章明一乘道所缘境也)。
第十一章 说一谛(世尊此四圣谛……离有为相)
此之一谛谓灭谛。苦集道三,入有为法,谓是无常,无常即幻化,而非究竟真实。灭谛反此,为三谛依,是常是实。上章以空性智为总能缘,此所缘境亦总说为一谛也。但此灭谛并非空无,若空无者即不生功德,不为道依,故非二乘所缘境界。
第十二章 说常住安隐一依(离有为相智慧境界)
此章承前灭谛而说,谓非凡小境界,凡夫如生盲不见众色,二乘如七日婴不见日轮。然此苦灭谛见与不见其性不易,法尔常住为安隐一依也(此章文句与上章鈎鏁原系一气之说也)。
第十三章 说颠倒真实(凡夫者……所谓灭谛)
此章明凡小不见灭谛由于倒见,而倒不倒之言,犹有密意也。凡夫心识计五取蕴为我、我所,断常皆倒;二乘于取蕴不计二边,智慧较为清净,而別有倒执。正倒之別者,如见诸行无常,见涅槃是常,则为正见,非断、常见。于五取蕴妄想分別则成四倒,于涅槃常等分別无常等亦为四倒也。诸佛法身非凡小境,信佛语故谓为常等,亦名正见。
然佛之究竟灭谛,二乘净智所不能见,况四依智。净智者一切智,二乘究竟智也。四依智者初现观智(即四谛智),入无上道之初阶也。佛为三乘初业不愚法者说四依智是世间法,非究竟依也。由是小乘就五取蕴说无常苦等,不详法身常乐我净,是仅见佛说之所舍而未见佛说之所取,犹难与言颠倒不倒之真实也。
第十四章 说自性清净心密意(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惟信佛语)
此下释自性清净心密意,所以明入道之因也。佛常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二语,大小乘解者各別。有部执为刹那心,大众分別论者说为相续心。前者以为心法刹那起灭,心之性质善恶不同,境界亦异,即非一类,是即多心说也。后者谓心之性质与境界虽异,而自体一类相续,是即一心说也。然均未得佛密意所指之净心,佛密意所说乃本经所云之如来藏心也。
此章总分三段:一明如来藏心于流转中有,二明由有此心方得厌苦欣灭,三明如来藏心即佛说自性本净心而甚深难知。
初段云流转(今译作生死)者,谓诸众生于六道中飘泊无定(生死祇流转中一过程,不足以代表流转),然此流转非无所自,乃依如来藏心之所安立。是心无所从来,亦无所至,言时则无始无终,言空则无边无际。佛法之谈生灭,一方说有情无量,一方说有情无有增减(成正等觉但染净易位,仍无增减也),故必依此如来藏心说人生无际(无前际),始与理契,非小乘刹那与相续之心足以当之也。
又言如来藏无有本际者,以有本际即有始作之者,作者谁作,展转无尽;又有情可作,随时增益,不可谓无增减,即与佛说相违。又从认识言,由有有情始得认识,前际之言,离于有情,复从何识之。故佛法但以无始为说,不谈前际也。所云流转者,依有情根身说,有情之生也,心于一切法中,执(据为己有)受(苦乐相共)一分以为根身,有此根身即此一期生死存在,无此根身即此一颗生死毁弃。而相续流转,无有穷际,应有所依,即如来藏,以此藏有常住不变之义,而于生死流转中未尝须臾离之也。
第二段明由有此心人生流转方有转机,盖众生转机赖于苦(八苦)灭(涅槃)之欣厌,先有所欣之增上缘,然后痛感五蕴重负之可厌而志切出离也。有情八苦中,前七为世俗苦,总略一切五取蕴苦方为胜义苦。彼与执取烦恼俱生而有,于过去留恋、现在贪著、未来希求,展转生苦,此苦谓粗重在心,负担不适,如春暖袭裘不胜其粗重也。觉其苦巳,生起厌离,必欲卸之而后快,此非空无断灭也,又一方欣求涅槃焉。
涅槃云者,寂静安宁,无烦恼之清净境象也。此种欣厌之感,决非六识之分別,而为深心之自觉。故非如小乘所言六识或一心多杂或刹那移转,皆不久住一境不受众苦者堪以当之,是必別有无前际、离断灭、非因缘可以造作离散,而为无始本具未尝间断之心,负重厌倦而欲还灭,此即如来藏心也。如来藏心不同恒途所执人我等,故非我见众生(外道凡夫)、无我见众生(二乘人)、及散乱心众生(不专一于空之我执者)之境界。彼等虽有如来藏在,而为放心(即第七识所执持)之类,不觉其有,遂亦无欣厌之感。
但得真实之启發,生起深信,则放心暂伏,净心顿现,而为一念之自觉。本此一念,与佛说相应,欣厌渐起,此即入佛之始,而长夜沦迷流转生死之人生,于此乃有转机之可言矣(据此,无教启發,即无此事,有教而无心,亦无此事也。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谓以正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说灭谛,示有常乐我净之法身可欣也。又识自心为成佛之根本,必不安于此心流转之浊,而自求还灭之净矣)。
第三段明如来藏即佛所说之自性清净心,性净之言,谓与烦恼不相应。小乘以六识或一心解之,均不得当,然亦不外此心。盖于一心就浅深方便言而有心(第八)意(末那)识(前六)之別,二乘所见唯前六识,乃心之最浅者,刹那转变,起伏不定,至于深细暗流所未知也。六识所具我见,为人我相对之我,犹非真正之补特伽罗见也。
唯第七识无始时来与我痴等俱,缘心深处如来藏心执为我体,种种爱著,为之庄严,一类相续无有间息,此乃真正我见,障本净心之客尘也。赖耶自体(如来藏)由七识我爱执故,互为依缘流转不息。但能边七识,法尔恒与烦恼相应,是故不得见如来藏;而所边赖耶法尔自性本寂,不与所执相符,即不与一切烦恼相应,是故得有转依之机。谓心有能所边者,八识实是一心,但就浮动浅处说为能边,方便指为七种转识,一向执缘阿赖耶故;沉寂深处说为所边,方便谓之阿赖耶识,一向为余转识缘故,如是能所合言,即是一心也。
对治起时,七识我执不起,而后功德依之發生(多闻熏习能生对治,亦由于此),故自性之净,无可疑也。然此境界非凡小所可思议,乃如来所证知。若如小乘所解,刹那善不善心均非烦恼所染,即是烦恼与心互不相触,云何而有此客尘染事?虽以随眠不相应等解之,仍不当理,遂归之难可了知矣。
第十五章 说如来真子(若我弟子……而谓伏之)
此章与上章相关,释成入一乘道之因也。全经总明三义,曰法、曰道、曰因。法为涅槃,道为一乘,因即如来藏心也。此章谓信得如来藏心始为真佛子,以如来藏上接佛境也。此中信者,于法于道先有决定之了解,然后起信,此属力行,非泛泛之信也。是故本经于法道明解之后,复就因行提示信义而特致殷勤焉。
言随信者,成就于义胜解之信。信增上者,为依信起行之用,即由此發生自在乐欲之行。明信者,乃自在乐欲之表白显著也,如此随顺法(所信之法道)之智慧得以生起,由智于所信者方得究竟证实。随顺之义,谓于佛说未真实知而能净信胜解,经以五种观察显随顺义:
一者观察五根俱生之同时意识,此意识凡愚不了,如外道知五根所生识为现量,乃判为有分別与无分別二种,其中有分別现量即出于同时意识,已非现量境界,而外道不知也。
二者观察业报,因果隐微难可了知(如行善得恶报等)。
三者观察罗汉随眠,阿罗汉虽断烦恼,习气未除(如喜而雀跃等),亦难了知。
四者观心自在乐与襌乐。
五者观察三类人(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之神通。
凡此五者俱非常人所可测知,而必随顺法智始了也。于此五事善巧观察,而得成就,即佛灭后亦能于自性净心得决定信也。以上佛因胜鬘之问而示入道之要,以下有三义为胜鬘推衍佛说之信解者,随文可知。
第十六章 总结(尔时胜鬘……欢喜奉行)
此章结束全经,属流通分。
胜鬘一经示法、道、因,究竟一心,方便说三。所趣涅槃乃心之究极,入涅槃道乃心趣寂自然之用,心则能趣涅槃者也。又涅槃者诸佛已净之心,道者菩萨趣寂之心,心者众生具涅槃趣寂之德而未显發之心也。合而言之名曰佛乘,所以一乘道为佛法究竟之道也。
如来藏义当以此经归之自性净心为最主要之解释,其余各解(或说自性义,或说净义,或说心义,视所侧重而异),均从此生發演绎。明瞭斯点,则纲领在握,无迷惑之失矣。
校注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8 册 No. LC08n0007 经论讲要(下)(第12卷-第21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