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缘起法

第一节 缘起的定义与内容

缘起的定义

因缘有杂染的清净的杂染的因缘即缘起法缘起法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则它的内容是「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总结的说即「纯大苦聚集」这是经中处处说到的在中观瑜伽学中缘起法或依他起法通于染净成为佛法中异常重要的理论所以这值得特別留心

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些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也就因此悟得这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造的佛陀的缘起观非常深广所以佛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杂阿含经》卷一二二九三经)如上面所揭出的三句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都依缘起而说的佛陀先观察宇宙人生的事实进一步再作理性的思辨与直观的体悟彻底的通达此缘起法缘起法不仅是因果事象主要在發见因果间的必然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这缘起法佛说它是「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这是本来如此的真相愚痴的凡夫对于世间的一切觉得纷杂而没有头绪佛陀却能在这复杂纷繁中悟到一遍通而必然的法则观察到有情在无限生死延续中的必然过程知道一切有情莫不如此于是就在不离这一切现象中得到必然的理则这即是缘起法能彻了这缘起法即对因果间的必然性确实印定无论什么邪说也不能动摇了

缘起的内容

有情的生死流转即在这样——十二支的發展过程中推移这十二支可以约为三节老死五支侧重于「逐物流转」的缘起观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来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有情为什么会生起呢即由于「有」有指过去业力所规定的存在体三有或者五有既有业感存在体即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温度等缘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样何以会有这原因是「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是摄持追求的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的戒禁人类的所以执取趋求又由于「爱」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著自体与境界染著过去与未来因为爱染一切所以执取趋求所以引起业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从爱到老死的五支说明了苦与集的主要意义

名色六处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转的缘起观中进求它的因缘达到「触境系心」的缘起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由于苦喜等情绪的领「受」所以引發染爱染爱不但是爱著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嗔恋著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论到情绪的领受即知由于(六)根的取境發识因三者和合而起的识「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也即不生这十二支中的触专指与无明相应的触这样即是不能没有「六处」的六处即有情自体这又从「名色」而有名色是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阶段这名色要有「识」的执持才能不坏而增长此识也要依托名色才能發生作用所以不但识缘名色名色也缘识到达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缘起如《杂阿含经》(卷一二二八八经)说「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从识到受说明现实心身的活动过程不是说明生死流转的根源所以进一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期生命中的情识——「有识之身」即有识的有情的發展即是生所以识依于行的「行」即是爱俱思所引發的身行语行意行也等于爱取所起的有「无明」也等于无明触相应的爱等烦恼由于无明的蒙昧爱的染著生死识身即不断的相续不断的流转于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没奈何的苦迫中成为「纯大苦聚」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第二节 缘起的流转与还灭

缘起的流转

依缘起而成的生死相续佛曾说了「缘起」与「缘生」佛说缘起与缘生时都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这二者的差別向来成为难题缘起与缘生的内容相同为什么说为二名这二者的意思是多少不同的缘起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缘起可解说为「为缘能起」缘生可解说为「缘所已生」这二者显有因果关系但不单是事象的因果佛说缘起时加了「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的形容词所以缘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则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象现实所知的一切是缘生法这缘生法中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则才是缘起法缘起与缘生即理与事缘生说明了果从因生对缘生而说缘起说明缘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然不乱的必然理则缘生即依于缘起而成

从缘起而缘生约流转门说有两个重要的意思不可不知无明缘行到生缘老死好像有时间前后的但这不是直线的前后螺旋式的前后是如环无端的前后经中说此十二支主要即说明惑苦三惑是烦恼业是身口意三业由惑业而引生苦果依苦果而又起烦恼又造业又要招感苦果苦三者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无始的有情一直在这惑苦的轨道上走人世间的相续流转有前后的因果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像时钟一样一点钟二点钟明明有前后性而从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不知从何处开始佛在这环形的因果相续中悟到了因果间的回环性所以说生死无始故因与果是前后必然而又无始终的如十二支作直线式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还有果非寻出始终不可佛说「生死无始」扫尽了创造的神话一元进化等谬说

依缘起而有的缘生佛法是在彼此关涉的和合中前后相续的演变中去体会的这是组织的流动的因果观这和合相续中的因果必然程序与一般所说的——从豆生豆从瓜生瓜的因果不同佛没有说无明缘生无明而说无明为缘行如人的构造是很复杂的生理方面有眼耳等的差別心理方面有贪痴等人是众缘和合成的在这和合的相续中观察前后因果的必然关系所以说为十二支如由父精母血的和合而起情识的活动由识能执取名色名色能渐渐生长發展到六处完成有了六处就有六触不过在胎中的触相还不大明显等到出生与外界的五尘相触这才有显著的识触因此古人传说缘起因果是「约位」说的这就是在和合相续的一一阶段上说这等于现代的社会学者把几千年历史的演变㓰成若干时代然而工业时代也还是有种庄稼的同样的农业社会也不能说没有渔猎生活缘起十二支也是这样名色阶段也有识六处中也有名色每一阶段都可以有(不一定有)其他的不过从一一阶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作多少阶段这不过依人生和合相续發展中(佛法本来是依人而立的)去说明不同的阶段罢了知道了这一点佛法的因果观才会契合于组织的流动的即无常无我的否则容易流为庸俗的自性因果

缘起的还灭

探究诸法的原因發见缘起的彼此依待性前后程序的必然性从推因知果达到因有果有因生果生的必然关系但佛法求知人世间的苦痛原因是为了设法消除它所以流转门说乙的存在由于甲的存在现在还灭门中反转来说没有甲也就没有乙这如经上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这还灭的原理还是缘起的即「无此故彼不起」所以缘起论的相生边说明了生死流转的现象还灭边即开示了涅槃的真相涅槃成立于生死苦迫的取消是从因果现实而显示出来这与一般宗教的理想界光靠信仰与想像不能给以事理的说明实大有天渊之別

依缘起而现起缘生的事相同时又依缘起显示涅槃涅槃即诸法的真性也即是法性经中曾综合这二者说有为法与无为法依《阿含经》的定义说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流转法此流转法的寂灭不生不住不灭名无为法所以无为是离爱欲离杂染达到寂然不动的境地即佛弟子所趋向的涅槃这不生不灭的涅槃成立于缘起法上如海水起波浪一样水本性是平静的它所以不断的后浪推前浪是由于风的鼓动如风停息了海水就会归于平静这浪浪的相续不息如流转法风息浪静如寂灭性的涅槃因为缘起的有为生灭法本是从众多的关系而生起的既从因缘关系的和合而生起它决不会永久如此的如除息众多的因缘如无明爱等不就能显出一切寂灭性吗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于缘起这在大乘经中称为诸法毕竟空诸法终归于空《阿含经》说为终归于灭归空与归灭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波浪的相续不灭并非浪性的不灭一一浪是本来会灭的如动乱的因缘离去波浪即平静而恢复了水的本性浪的趋于平静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所以佛依缘起说涅槃也是理所当然的涅槃为学佛者的目的即杂染法彻底解脱的出离境界为一般人所不易理解的佛法的涅槃不是什么形而上的神秘的是依于经验的从经验出發经理性的思辨而可以直觉体验的这立论于缘起的涅槃观必须深刻而彻底的体会切不可离开现实专从想像中去摹拟它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2] 《缘起经》卷1「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CBETA, T02, no. 124, p. 547, b18-21)
[A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4]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13-14)
[A5]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b24-25)
[A6]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1, b5-8)
[A7] (1)《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6(CBETA, T27, no. 1545, p. 78, a24)(2)《杂阿含经》卷12「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CBETA, T02, no. 99, p. 83, c24-25)
[A8]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9]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4, b17)
[A10] 《別译杂阿含经》卷16(CBETA, T02, no. 100, p. 488, b18)
[A11] 《杂阿含经》卷14(CBETA, T02, no. 99, p. 100, a16-1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11)
关闭
佛法概论(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