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第一节 佛法从有情说起

有情的定义

凡宗教和哲学都有其根本的立场认识了这个立场即不难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的如不从有情著眼而从宇宙或社会说起从物质或精神说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

梵语「萨埵」译为有情古人解说为情爱或情识有情爱或有情识的即有精神活动者与世俗所说的动物相近萨埵为印度旧有名词如数论师自性的三德——萨埵剌阇答摩中即有此萨埵数论的三德与中国的阴阳相似可从多方面解说如约心理说萨埵是情约动静说萨埵是动约明暗说萨埵是光明由此可见萨埵是象征情感光明活动的约此以说有精神活动的有情即热情奔放而为生命之流者《般若经》说萨埵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刚心」也是说他是强有力地坚决不断的努力者小如蝼蚁大至人类以及一切有情都时刻在情本的生命狂流中有情以此情爱或情识为本由于冲动的非理性以及对于环境与自我的爱好故不容易解脱系缚而实现无累的自在

有情为问题的根本

世间的一切学术——教育经济政治法律及科学的声光电化无一不与有情相关无一不为有情而出现人间无一不是对有情的存在如离开有情一切就无从说起所以世间问题虽多根本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释尊单刀直入的从有情自体去观察从此揭开人生的奥秘

有情——人生是充满种种苦迫缺陷的为了离苦得乐發为种种活动种种文化解除它或改善它苦事很多佛法把它归纳为七苦如从所对的环境说可以分为三类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对于身心的苦

  • 爱別离苦怨憎会苦————对于社会的苦

  • 所求不得苦————————对于自然的苦

是有情对于身心演变而發生的痛苦为了解免这些世间有医药卫生体育优生等学术事业生等四苦是人生大事人人避免不了的事实爱別离怨憎会是有情对于有情(人对社会)离合所生的人是社会的必然与人發生关系如情感亲好的眷属朋友要分別或死亡即不免爱別离苦如仇敌相见怨恶共住即發生怨憎会苦这都是世间事实政治法律等也多是为此而创立的所求不得苦从有情对于物欲的得失而發生生在世间衣食住行等资生物没有固然苦痛有了也常感困难这是求不得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是求不得苦的解说

还有说得更具体的如《中阿含经苦阴经》说「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奉事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亡失彼便生忧苦愁戚懊恼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鬪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为了解决这些世间提倡增加生产革新经济制度等但世间的一切学理制度技术虽能解除少分而终究是不能彻底的如世界能得合理的和平关于资生的物资可能部分解决但有情的个性不同体格兴趣知识等不同爱別怨会等苦是难于解免的至于生死等苦更谈不上解决一般人但能俯首的忍受或者装作不成问题世间离苦得乐的方法每每是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总是扶得东来西又倒这是由于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發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要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所以佛法对于生产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虽也认为确要但根本而彻底的解脱非著重于对有情自身的反省体察不可

进一步说有情为了解决痛苦所以不断的运用思想思想本是为人类解决问题的在种种思想中穷究根本的思想理路即是哲学但世间的哲学或从客观存在的立场出發客观的存在对于他们是毫无疑问的如印度的顺世论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又如中国的五行说等他们都忽略本身直从外界去把握真实这一倾向的结果不是落于唯物论即落于神秘的客观实在论另一些人重视内心以此为一切的根本或重视认识想从认识问题的解决中去把握真理这种倾向即会产生唯心论及认识论依佛法离此二边说中道直从有情的体认出發到达对于有情的存在有情自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缘成体外界与内心的活动一切要从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为本外界与内心的活动才能确定其存在与意义

有情为物质与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应偏于精神不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出發而应以现实经验的有情为本佛法以为一切是为有情而存在应首先对于有情为彻底的体认观察他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么他的特性与活动的形态又如何不但体认有情是什么还要从体认中知道应该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探究人生意义而到达深处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种各样的含义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点即人类苦于外来——自然社会以及自己身心的层层压制又不能不依赖它爱好它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它制用它有情在这样的活动中从依赖感与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为理想的归依者宗教于人生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的宗教无论是自然宗教社会宗教自我宗教都偏于依赖感自己意向客观化与所依赖者为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说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们每以为人有从神分出的质素这即是我们的自我心或灵魂如基督教说人的灵是从上帝那裡来的中国也说天命之谓性借此一点性灵即可与神接近或合一他们又说人的缺陷罪恶是无法补救的惟有依赖神以虔诚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赐才有希望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为自己的归依处想依赖它而得超脱现实的苦迫这样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无神论佛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为而决定佛教的归依向上向究竟即凭有情自己合法则的思想与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所以归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为依归归依佛与归依僧佛与僧即人类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觉者归依即对于觉者的景仰并非依赖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从自己的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佛法与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视自力的净化这所以非从有情自己说起不可

第二节 莫辜负此人身

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经分为五趣——天畜生饿鬼地狱此五类即世间的存在者有高级的有低级的在我们所住的世间有人有畜生也有鬼畜生如空中的飞鸟水中的鱼地上的走兽有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一栖的两栖的三栖的种种也称为傍生即一切禽鱼的总称常人虽不易见到但是住在此世间的人类对于鬼的确信或由于梦见死亡的眷属或由于疫病及病人的所见所闻或由于跳神扶乩等神秘现象其中最主要的为见到死亡者的孤苦饥渴如《易》所说的「游魂为变」这虽有无财少财多财(如血食之神)的差別从饥渴苦迫得名常称之为饿鬼传说唯有生在饿鬼中才会享受儿孙的祭祀这是有情的一类与中国「人死为鬼」的思想不同比人高一级的是天天中也有高级与低级的低级的天是鬼畜中有大福报者如四王天中的毘楼博叉是龙王是畜生毘沙门是夜叉是鬼四王天以上的帝释天才是人身的但为帝释守卫的也还是鬼畜之类比人间低一级的是地狱地狱为各宗教所共同承认的佛经说主要是八热地狱基督教也说地狱中是火佛经与《旧约》都有「现身入地狱」的记事大地裂开人为从地涌出的火燄所笼罩坠入地心地狱在地下即地球中心地心确是火热的经上又说有八寒地狱或与南北极有关总之是比人间更苦的有从人身也有从鬼畜而下堕的五趣有情的高下分布是这样

依此图可知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上有快乐的天堂下是极苦的地狱两旁是畜生与饿鬼虽在此人间但远不及人类五趣各是有情的一类而人为五趣的中心为有情上升下堕的机纽此人本的有情观与中国一般的鬼本论非常不同

人类的特胜

五趣中平常以为天上最好地狱最苦这是一般宗教的传统见识怕堕地狱求生天国是他们共同的要求佛法独到的见地却以为人间最好这因为一切有情中地狱有寒热苦几乎有苦无乐畜生有残杀苦饿鬼有饥渴苦也是苦多于乐天上的享受虽比人类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种物质欲乐精神定乐的陶醉结果是堕落所以人间最好经中常说「人身难得」的名言《增一阿含经等见品》说某「天」五衰相现——将死时有「天」劝他说你应求生善趣的人间人间有什么值得诸天崇仰呢经上接著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这即是说诸佛皆在人间成佛所以人为天的善趣值得天神的仰慕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与自由之光真理与自由是天国所没有的有的只是物欲与定乐诸天是享乐主义者不能警觉世间的苦难不能策發向上所以惟有堕落不能获得真理与自由释尊曾说「我今亦是人数」(《增一阿含经四意断品》)这可见体现真理而解脱成佛不是什么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间才能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我们如不但为了追求五欲还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發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间才有可能所以说「人身难得」

佛陀何以必须出在人间人间有什么特胜这可以分为四点来说环境天上太乐畜生饿鬼地狱——三途太苦太乐了容易堕落太苦了也无力追求真理与自由人间也有近于这两边的形态如生活宽裕遗产丰富的由于物质的过分享受穷奢极欲每每汩没自己弄到堕落而后已反之太贫苦了由于生活的逼迫为衣食等所苦或作杀盗等恶业少有机会能从事学问追求真理与自由苦乐均调的人间尚有此种现象何况极乐的天堂极苦的地狱经上说帝释天为了佛法特来世间禀受但他在享受五欲时竟然完全忘记了太乐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乐參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參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场惭愧《增一阿含经惭愧品》说「以其世间有此二法不与六畜共同」这是人畜的差別处人趣有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于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间的法制公意向「轻拒暴恶」「崇重贤善」而前进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烦恼众恶的动力为人类所以为人的特色之一智慧三恶趣是缺少智慧的都依赖生得的本能而动作人却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启發抉择量度等慧力能设法解决问题不但有世俗智相对的改善环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奥到达彻底的解脱人间的环境苦乐兼半可以从经验中發挥出高尚的智慧如不粗不细的石头能磨出锋利的刀剑一样坚忍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这世间的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牺牲在所不惜非达到目的不可这虽也可以应用于作恶但如以佛法引导使之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达圆满至善的境地这四者环境是从人的环境说后三者是从人的特性说《婆沙论》解说人为「止息意」「忍」「末奴沙」三义《起世经》等说「勇猛」「忆念」「梵行」三事的胜于天上与今所说的三者相同

  • 惭愧——止息意——梵行胜

  • 智慧——末奴沙——忆念胜

  • 坚忍——忍————勇猛胜

这样诸佛皆出人间成佛开演教化使人类同得正觉佛法不属于三途也不属于诸天惟有人类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人生如此优胜难得生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应怎样尽量發挥人的特长依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前进在没有完成正觉的解脱以前必须保持此优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恶行而堕入三途或受神教定乐所蒙惑误向天趣——长寿天是八难之一那可以说是辜负了人身「如入宝山空手回」


校注

[A1] 此引文出自1《小部(二)经集》第四「义品」之一欲经(日译南传二四p.295-296)2或从巴利藏为《经集》第四品〈八品〉的 767 偈论书的引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4「趣求诸欲人常起于悕望 所欲若称遂心便大欢喜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悕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CBETA, T27, no. 1545, p. 176, a29-b3)
[A2] 《中阿含经》卷25〈4 因品〉(CBETA, T01, no. 26, p. 586, b23-c20)
[A3]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略五盛阴苦」(CBETA, T01, no. 26, p. 435, c28)
[A4] 《佛祖历代通载》卷16「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尽之矣」(CBETA, T49, no. 2036, p. 631, a25-27)
[A5] 《法苑珠林》卷6「死为鬼鬼者归也」(CBETA, T53, no. 2122, p. 316, b25)
[A6] 《增壹阿含经》卷47〈49 放牛品〉(CBETA, T02, no. 125, p. 804, b11)
[A7] 《杂阿含经》卷15「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CBETA, T02, no. 99, p. 108, c7-19)
[A8] 《增壹阿含经》卷26〈34 等见品〉(CBETA, T02, no. 125, p. 694, a4-5)
[A9] 《增壹阿含经》卷18〈26 四意断品〉(CBETA, T02, no. 125, p. 637, b23)
[A10] 《增壹阿含经》卷9〈18 惭愧品〉(CBETA, T02, no. 125, p. 587, b11-13)
[A11] 《法苑珠林》卷5「如婆沙论中释人名止息意故名为人谓六趣之中能止息意故名为人谓于六趣之中能止息烦恼恶乱之意莫过于人故称止息意也又人者忍也谓于世间违顺情能安忍故名为忍又立世阿毘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说人道为摩㝹沙又新婆沙论问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转轮王名曼犾多告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应先思惟称量观察尔时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称量观察便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CBETA, T53, no. 2122, p. 305, b20-c4)
[A12] (1)《起世因本经》卷8〈8 三十三天品〉「阎浮提人有五种事胜瞿陀尼何等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阎浮佛出世处四者阎浮是修业地五者阎浮行梵行处」(CBETA, T01, no. 25, p. 403, a10-13)(2)《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72「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勇猛者」(CBETA, T27, no. 1545, p. 867, c20-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3)
关闭
佛法概论(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