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

第一节 生死根本的抉择

无明与爱

有情为蕴界的和合者以四食的资益而延续者在这和合的相续的生死流中有情无法解脱此苦迫可以说有情即是苦迫究竟有情成为苦聚的症结何在这略有二事如说「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六经)无明与爱二者对于有情的生死流转无先后也无所轻重的如生死以此二为因解脱即成心解脱与慧解脱但从迷悟的特点来说迷情以情爱为系缚根本觉者以智慧——明为解脱根本这可以举喻来说如眼目为布所蒙蔽在迷宫中无法出来从拘碍不自由说迷宫是更亲切的阻力如想出此迷宫非解除蒙目布不可这样由于愚痴——无明为爱染所系缚爱染为系缚的主力如要得解脱非正觉不可智慧为解脱的根本此二者以迷悟而显出它独特的重要性所以迷即有情——情爱悟即觉者但所说生死的二本不是说同样的生死从不同的根源而来佛法是缘起论者即众缘相依的共成者生死即由此二的和合而成所以经中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共成此有情的苦命儿这二者是各有特点的古德或以无明为前际生死根本爱为后际生死根本或说无明發业爱能润生都是偏约二者的特点而说

我见与识

经中又有以萨迦耶见——即身见我见为生死根本我见为无明的内容之一无明即不明但不止于无所明是有碍于智慧的迷蒙无明属于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从所知的不正说即邪见我见等《杂阿含经》(卷一二二九八经)解释无明说「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別缘起皆悉不知这是从有情的缘起而论到一切的无知但无知中最根本的即为不能理解缘起的法性——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从不知无常说即常见断见从不知无我说即我见我所见从不知寂灭说即有见无见其中我见为无明迷蒙于有情自体的特征且以人类来说自我的认识含有非常的谬误有情念念生灭自少到老却常是直觉自己为没有变化的就是意味到变化也似乎仅是形式的而非内在的有情展转相依却常是直觉自己为独存的与自然社会无关有情为和合相续的假我却常是直觉自己为实在的由此而作为理论的说明即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我见如上面所说的三见即是「分別」所生的佛法以有情为本所以无明虽遍于一切而起迷蒙大乘学者虽为此而广观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而解脱生死的真慧还要在反观自身从离我我所见中去完成

又有以识为生死本的此识为「有取识」是执取有情身心为自体的取即爱的扩展四谛为佛的根本教义说生死苦因的集谛为爱舍利弗为摩诃拘𫄨罗说「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如是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杂阿含经》卷九二五〇经)这说明了自己——六处与环境间的系缚即由于爱「欲贪」即爱的内容之一爱为系缚的根本也即现生未来一切苦迫不自在的主因如五蕴为身心苦聚经说「五蕴炽盛苦」此炽然大苦的五蕴不但是五蕴而是「五取蕴」所以身心本非系缚本不因生死而成为苦迫问题即在于爱爱的含义极深如胶漆一样粘连而不易摆脱的虽以对象种种不同而有种种形态的爱染但主要为对于自己——身心自体的染著爱又不仅为粘缚而且是热烈的迫切的紧张的所以称为「渴爱」「欲爱」从染爱自体说即生存意欲的根源有此所以称为有情有情爱或情识是这样的情爱由此而紧紧的把握追求即名为取这样的「有取识」约执取名色自体而说为生死本即等于爱为系缚的说明

第二节 情爱的活动形态

恋旧与趋新

有情的系缚不自在以情爱为他的特性如能静心的省察不难深切的体味出来有情的爱著必然表现于时间中一切存在必现为时间相时间有前后两端依前后两端而安立现在经中说「于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著」(《杂阿含经》卷二九八〇五经)有情由于情爱的特性所以对过去总是恋恋不舍随时执著此顾恋过去不是一般的记忆而是恋恋不舍难以放下的对未来却另是一样即时时向前追求总觉得未来是怎样的好总是不满于固有而要求新的并且是无限的欲求一面回恋过去的旧一面又拚命追求未来的新这二者是一大矛盾不承受过去不能创开未来要开拓未来又必然要超越过去有情老是在这恋恋不舍的顾念跃跃欲试的前进中过去本有许多值不得留恋的但有情每故意忘却常怀念旧有的喜乐光荣总觉得过去值得留恋对于前途虽不一定就是光明光明也逃不了消逝的命运但又觉得是好的有希望的这是有情的必然倾向谁也不能否认在此过未中间的现在要离不离的染著即紧紧的抱著不放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是这样的瞥尔过去爱染不舍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由于情爱恋著于无常流变的现实顾此执彼所以构成大矛盾如对于现社会有的偏重进取有的偏重保守偏重进取的不满意固有憧憬于前途的光明偏重保守的以为社会进步必须保有旧有的成就在安定的秩序中前进混乱的前进变革不一定是光明的两者各有所见但由偏重于一边而住著在经济或政治上就發生冲突的现象而争论不已其实这些矛盾冲突可说是情爱的特性为有情不能契合无常流变的事实恋著过去或欣求未来所引起的困恼不过情爱表现于时间的活动中虽顾恋过去欣求未来染著现在而由于时间的必然倾向多少侧重于未来的无限欲求爱在三世漩流的活动中一直向前奔放所以经中有时特重于从现在到未来如「四爱」所说

逐物与离世

情爱的活动又必然是自我的活跃于环境中有人说人类的一切爱都是以男女间的性爱为根本爱儿女父母爱朋友等不过是性爱的另一姿态然以佛法说这是不尽然的有情是可以没有性欲的如欲界以上即如一类下等动物也仅依自体的分裂而繁殖所以论到情爱的根本应为「自体爱」自体爱是对于色心和合的有情自体自觉或不自觉的爱著他即深潜的生存意欲自体爱又名我爱这不独人类如此即最低级的有情也有有了我我是「主宰」即自由支配者所以我爱的活动又必然爱著于境界即我所爱对于与自我关涉而从属于自我的欲求贪著——我所爱或称之为「境界爱」境界爱与自体爱严密的说有此必有彼相对的分別为二(我与我所也如此)是相依共存的有情存在于时间中故發现为过未的三世爱染自体爱与境界爱可说为有情的存在于空间中爱著有情自体而自体必有相对的环境所以即以自我爱为中心而不断的向外扩展如灯以炷燄为中心向外放射光明使一切外物笼罩于光明中一样有情爱著自体于是对关联自体的环境也爱著如在家庭中即认为我的家庭而乐著我的身体我的衣物我的事业我的朋友我的国家我的名誉我的意见等爱著也是境界爱有我即有我所这本为缘起依存的现实由于情爱的爱著想自主想宰他想使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从属于我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不知我所关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牵制愈甚想占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结果反成为外界的奴隶或者由于痛感我所的拘缚想离弃我所而得自在那知没有我所我即成为毫无内容的幻想从何能得自由从爱染出發不能理解物我自他心境的缘起性不能契合缘起事相偏于自我或偏于外境造成极端的神秘离世与庸俗徇物不过这二者中自体爱是更强的在某种情形下可以放弃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有故事说一位商人入海去采宝遇到风浪船与宝都丢了仅剩他一无所有的个人別人替他可惜他却庆幸的说「幸得大宝未失」——人还没有淹死这是自我爱的强烈表现进一步在某种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断甚至连手目都可以牺牲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觉得这是更于自我有意义的

此自体爱与境界爱如约现在未来二世说即四爱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前二为自体爱后二为境界爱第一为染著现在有的自体爱第二是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第三是现在已得的境界爱第四是未来欲得的境界爱此四爱即自体爱与境界爱而表现于现在未来的形式中

存在与否定

平常以为爱著只是占有的恋著实则爱的意义极深不但是如此的经中常说有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欲」即五欲——色触欲对此五尘的贪爱和追求是欲爱贪著物质境界的美好如饮食要求滋味形式贪求美观乃至男女的性爱也是欲爱之一这是属于境界爱的「有」即存在佛法以有情为本所以每称有情的存在为有如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爱即于有情自体起爱即自体爱无有爱此「无有」极难解近人所以或解说为繁荣欲这仍应依古代的解说即否定自我的爱凡是缘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对的矛盾性情爱也不能例外对于贪爱的五欲久之又生厌恶对于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时觉得可爱而热恋他有时又觉得讨厌这如印度的一般外道大都如此觉得生活的苦恼身心的难以调治因此企图摆脱而求出离中国的老子也有「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的见解这还是爱的变相还是以爱为动力这样的出世观还是自缚而不能得彻底的解脱这三爱经中又曾说为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有人说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这是对的也是不对如西洋某哲学家说「道德的目的在于不道德」这不道德并不是杀人放火等恶行是说道德的究极目的在使人到达超越一般的道德佛法说了生死说无生也是如此一般的人生爱染是他的特性是不完善的情本的有情含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有不可调治的缺陷故应透视它超脱它佛法的体察有情无我无我所不但离有爱也要离无有爱所以佛法说无生不是自杀不是消灭人生是彻底的洗革染爱为本的人生改造为正智为本的无缺陷的人生这样无生不但无此生更要无此不生如龙树的解说无生即生无生等五句皆绝如佛与阿罗汉等即是实现了情爱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脱的无生者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9, b5-7)
[A2] 《大般涅槃经》卷10〈5 一切大众所问品〉「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CBETA, T12, no. 374, p. 427, b1-2)
[A3]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a17-23)
[A4]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60, b8-12)
[A5]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五盛阴苦」(CBETA, T01, no. 26, p. 435, c28)
[A6] 《增壹阿含经》卷2〈3 广演品〉「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CBETA, T02, no. 125, p. 554, b24-27)
[A7]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60, b8-12)
[A8] 李耳《老子》「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6)
关闭
佛法概论(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