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出家众的德行

第一节 出家众与僧伽生活

出家与入僧

信众的出家过著淡泊的乞士生活称为比丘在家的虽同样的可以解脱而释尊的时代出家是比较适宜些如说「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發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中阿含经迦𫄨那经》)家有什么可厌如经中所说由于人类财产私有男女系属这才引發淫妄等社会纠纷为避免人间的混乱而成立国家但从来的国家制建立于家庭的私欲占有基础所以虽多少限制彼此的冲突而不能彻底实现人间的和乐国家权力的扩张每征收过分的赋税甚至掠夺人民不断引起国族间的残杀所以在家的五戒也还是基于一般的家庭基础如淫以不得非法(当时的法律习惯)侵犯他人男女为标准不盗一切公物私物不得非法占有这不过顺从当时——男女互相系属财产彼此私有的社会节制自我维持不完善不理想的秩序实是不完善的道德所以出家的真义即为否定固有社会的价值放弃财产私有眷属系著投身于新的世界「不拜王」「四姓出家同名为释」即不受姓氏种族限制的集团否认王权的至上这难怪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儒家要大惊小怪起来

真实的出家者为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解脱解脱这些需要内心烦恼的伏除也需要社会环境的变革内心清净与自他和乐本是相关的释尊为深彻的悲慧所动冲破旧社会而出家适应当时的机宜以宗教者的身分阐扬根本的彻底的教化出家即自我私有的否定营为舍离我执的生活当然也有为了国事盗贼债务生活的逼迫而出家或身虽出家而依然在经济占有男女爱著的心境中过活不能契合出家真义的凡是真实的出家者一定不受狭隘的民族国家主义所拘蔽但出家并不能出离社会不过离开旧的而进入新的社会——僧伽

僧团生活的一斑

參加僧团即依戒律而过集团的生活參加释沙门团而过平等自由的生活关于僧团生活这裡只能提到一点參加僧团要经受戒的仪式如中途不愿出家不妨公开的舍戒退出僧团「见和同解」出家的有不可缺少的五年依止修学的严格义务养成正确而一致的正见如自立佛法的邪说先由师友再三的劝告还是固执的话那就要运用大众的力量来制裁他「戒和同行」基于任何人也得奉行的平等原则大众的事情由完具僧格的大众集议来决定这又依事情轻重有一白三羯磨——一次报告三读通过一白一羯磨——一次报告一读通过单白羯磨——就是无关大体的小事也得一白即向人说明出家人的个人行动完全放在社会裡面议事的表决法经常采用全体通过制如一人反对即不能成立也有行黑白筹而取决多数的如违反净化身心和乐大众的戒律都要忏悔向大众承认自己的错失如犯重的要接受大众的惩罚令他为公众作苦工或一切人不与他交谈不与他来往使他成为孤独者如犯不可忏悔的重罪即不能容他存留在僧团这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所以说「佛法大海不宿死尸」僧团中没有领袖没有主教依受戒的先后为次第互相教诫互相慰勉结成一和合平等的僧团尊上座重大众主德化这是僧团的精神「利和同均」出家众过著乞士的生活一切资生物——衣药四缘都从乞化布施而来这或有属于团体公有的或有属于私人的释尊依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制定生活的标准但由于人类私欲的根深蒂固不能不设法逐渐调伏也容许有过量的衣物但必须「净施」净施是特殊的制度公开的奉献于大众別人然后由大众交还他管理使用出家者在这样的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僧团中度著少欲知足的淡泊生活游行教化专心定慧趋向清净的解脱这些如毘奈耶中说

第二节 解脱的正行

八正道

正觉解脱的正道经中虽说到种种的项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贤圣所必由的关于八正道经中有不同的叙述从修行的目标说得正定才能离惑证真而要得正定应先修正见到正念所以前七支即是正定的根基助缘如《杂阿含经》(卷二八七五四经)说「于此七道分为基业已得一其心是名贤圣等(正)三昧根本众具(參《中阿含经圣道经》)二从修行的先导说正见是德行的根本如《杂阿含经》(卷二八七五〇经)说「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为根本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定正见即明慧是修行的摄导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所以说「如是五根(信慧)慧为其首以摄持故」(《杂阿含经》卷二六六五四经)正见对于德行的重要性是超过一般的所以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阿含经》卷二八七八八经)大乘的重视般若也即是这一意义的强化而菩萨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流转而能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也即是这正见——般若的大力以正见为首以正精进正念为助而进修如正见专心一意于正见努力于正见的修学又从正见中了解正志专心一意于正志努力于正志的修学像这样正语正业正命也如此这样的正见为主正精进正念为助「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中阿含经圣道经》)这是重视精进与专心而看作遍助一切支的这三说并没有什么矛盾

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到达这一目标要先有闻修慧「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別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受纯正的(參《中阿含经圣道经》)这是「于法选择分別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杂阿含经》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如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还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对于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那才是向解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就得了佛法的正见即应引發「正志」——奘译正思惟这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实现的审虑决定發动思从理智方面说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达到更深的悟解从情意方面说这是经思考而立意去实现所以正志是「分別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思慧不仅是内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实现的行为使自己的三业合理与正见相应所以正志同时即有见于身体力行的戒学这即是「正业」「正语」「正命」正语是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及一切的爱语法语正业是不杀不盗不淫与一切合理的行动正命是合理的经济生活佛法以智慧为本的修行决不但是理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于实际生活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正精进」是离恶向善止恶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如专从止恶行善说即戒的总相以正见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为基础以正精进为努力这才从自他和乐的止恶行善深化到自净其心的解脱「正念」是对正见所确认而正志立意求它实现的真理念念不忘的忆持现前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由于一心的湛寂如实正智能依之现前正念与正定即修慧阶段由修慧——与定相应的正见而發无漏慧才能完成正觉的解脱八正道的修行即戒慧三学的次第增进也是闻修三慧的始终过程为圣者解脱道的正轨

道的必然性与完整性

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脱所必经的正轨有它的必然性中道的德行是不能与它相违反的出家众依此向解脱在家众也如此所不同的出家众的正命指少欲知足的清净乞食在家众是依正常的职业而生活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正命的内容不同但同样要以合理的方法而达到资生物的具足这不应该非法取得也不能没有没有或缺乏是会使身心不安而难于进修的佛教信众的解脱行固然非依此不可即使没有出离心没有解脱慧的一般世间行也不能与八正道相违八正道有二类有「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有「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杂阿含经》卷二八七八五经)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见如是因果善恶流转解脱的正见以此为本而立志实行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如是四谛理的正见再本著正见而正志修行即是能向出世而成为无漏的

佛法以八正道为德行的总纲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关联的是相续發展相依共存的是知与行志向与工作自他和乐与身心清净的统一佛法的德行贯彻于正确的正见中由知见来指导行为又从行为而完成知见——这是知行的统一依正见确立正志——向于究竟至善的志愿有志愿更要有实际工作没有志向实行即漫无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愿惟有实践才能完成志愿——这是志向与工作的统一对人的合理生活经济的正常生活这是有情德行而表现于自他和乐中的定慧的身心修养是有情德行而深刻到身心清净这也有相依相成的关系释尊随机说法或说此或说彼但人类完善的德行向解脱的德行决不能忽略这德行的完整性否则重这个修那个即成为支离破碎不合于德行的常轨了

道的抉择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许別异的正道所以佛临灭时对须跋陀罗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长阿含经游行经》)这是怎样明确的开示如来虽说有许多德行的项目都是不出于八圣道的如「四念处」即正念的内容「四正断」是正精进的内容「四圣种」是正命的内容「四神足」是正定起通的内容五根与五力信(信解)即正见正志相应的净心精进即含摄得戒学的正精进念即正念定即正定慧即依定而得解脱的正见五根五力与八圣道的次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七觉支」偏于定慧的说明佛法道支的总体或说为三增上学(《杂阿含经》卷二九八一七经)三增上学是有次第性的依戒起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脱八正道的以正见为首这因为正见(慧)不但是末后的目标也是开始的根基遍于一切支中如五根以慧为后而慧实是遍一切的所以说「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精进定也如此)信根成就即是慧根」(《杂阿含经》卷二六六五六经)慧学是贯彻始终的八正道的正见侧重它的先导三学的慧学侧重它的终极完成參照五根的慧根摄持即可以解释这一次第的似乎差別而实际是完全一致

佛法的依戒而定从定發慧一般误解的不少定本是外道所共的凡远离现境的贪爱而有系心一境——集中精神的效力如守窍调息祈祷念佛诵经持咒这一切都能得定但定有邪定正定净定味定不可一概而论虽都可作为發定的方便但正定必由正确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發得来如经中常说「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佛对郁低迦说「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阿含经》卷二四六二四经)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別名)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中阿含经七车经》)一般学者每不从「净其戒直其见」下手急急的求受用求证得这难怪持咒等的风行了其次从定發慧也并非得定即發慧外道的定力极深还是流转于生死中要知道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从定發慧必由于定前(也许是前生)的「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有闻思慧为根基不过散心的闻思慧如风中的烛光摇动不能安住而發契悟寂灭的真智所以要本著闻思的正见从定中去修习止观相应久久才能从定中引發无漏慧不知从定發慧的真义这才离一切分別抉择不闻不思盲目的以不同的调心方法去求证结果把幻境与定境看作胜义的自证而传扬起来


校注

[A1] 《中阿含经》卷19〈2 长寿王品〉(CBETA, T01, no. 26, p. 552, b12-16)
[A2] 《增壹阿含经》卷21〈29 苦乐品〉「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CBETA, T02, no. 125, p. 658, c10-12)
[A3] 《大方广十轮经》卷3〈5 相轮品〉「譬如大海不宿死尸」(CBETA, T13, no. 410, p. 696, b10)
[A4]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199, a28-b1)
[A5] 《杂阿含经》卷28「诸善法生一切皆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于善不善法如实知者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別无分別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CBETA, T02, no. 99, p. 198, c5-10)
[A6] 《杂阿含经》卷26(CBETA, T02, no. 99, p. 183, b22-23)
[A7]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204, c11-12)
[A8]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5, c6-7)
[A9]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203, a29-b1)
[A10] 《杂阿含经》卷26(CBETA, T02, no. 99, p. 183, c7-8)
[A11]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203, b10)
[A12]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203, a22-23)
[A13] 《大智度论》卷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72, a14)
[A14] 《长阿含经》卷4「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CBETA, T01, no. 1, p. 25, a25-29)
[A15] 《杂阿含经》卷26「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CBETA, T02, no. 99, p. 183, c7-9)
[A16] 《中阿含经》卷10〈5 习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85, b8-10)
[A17] 《杂阿含经》卷24「『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欝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佛告欝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CBETA, T02, no. 99, p. 175, a5-8)
[A18] 《中阿含经》卷2〈1 七法品〉(CBETA, T01, no. 26, p. 430, c28-29)
[A19] 《杂阿含经》卷24(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17)
关闭
佛法概论(卷1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