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

第一节 菩萨行通说

空与慈悲

前来所说的在家与出家约释尊适应当时的一般声闻弟子说本章的菩萨虽不出于在家与出家但约追踪释尊精神發挥释尊本怀的佛教徒说菩萨道源于释尊的本教经三五百年的孕育长成才發扬起来自称大乘大乘教虽为了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然而它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华灿烂能彻见佛法真髓的

先从空与慈悲来说明菩萨道是阿含本有的深义与菩萨別有深切的关系佛曾对阿难说「阿难我多行空」(《中阿含经小空经》)这点《瑜伽师地论》(卷九〇)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无常苦住这可见菩萨是以修空为主的不像声闻那样的从无常苦入手《增一阿含经序品》也说「诸法甚深论空理此菩萨德不应弃如从缘起的三法印的深义说无常即无有常性本就是空的异名但一般声闻弟子对于无常故苦的教授引起厌离的情绪极深声闻辟支佛们不能广行利济众生的大事不能与释尊的精神相吻合他们虽也能证觉涅槃空寂但由于厌心过深即自以为究竟声闻的方便适应性限制了释尊正觉内容的充分开展佛从菩萨而成菩萨的观慧直从缘起的法性空下手见一切为缘起的中道无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这样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的自了从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

与戒律有关的慈悲声闻也不能说没有的但佛灭百年已被歪曲为粗浅的了(《四分律》七百结集)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缘起而空寂以为慈悲等四无量心但缘有情不能契入无为性不知四无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质多罗长者为那伽达多说无量三昧与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有差別义也有同一义约「无诤」义说无量与无相等同样是能空于贪常见我所见的(《杂阿含经》卷二一五六七经)从空相应缘起来说由于有情无自性是相依相缘相成自己非独存体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所以能「无怨无嗔无恚」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无缘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昧中三三昧即三解脱门依三法印而成观无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观观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与乐的同情即「无量心解脱」由于声闻偏重厌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厌世不能即世而出世这才以无量三昧为纯世俗的声闻的净化自心偏于理智与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对于离嗔的无量心解脱即略而不论声闻行的净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从净化自心的立场成熟有情与庄严国土但依法而解脱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间而完成自我这一切等到直探释尊心髓的行者急于为他才从慈悲为本中完成声闻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德行是应该均衡的和谐的扩展不能如声闻行那样偏颇如针对厌离情深的声闻应重视大悲的无嗔对于不善根的根治也认为贪欲是不善的但不是最严重的贪欲不一定厌弃有情障碍有情世间多少善事也依贪爱而作成惟有嗔恚对有情缺乏同情才是最违反和乐善生的德行所以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恶心中没有比嗔恚更恶劣的菩萨的重视慈悲也有对治性论理应该使无痴的智慧无贪的净定无嗔的慈悲和谐均衡的扩展到完成

从声闻到菩萨

佛法从一般恋世的自私的人生引向出世的无我的人生这有不可忽略的两点即从家庭而向无家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其中出家的社会意义即从私欲占有的家庭或民族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这一出家从离开旧社会说多少带点个人自由主义的倾向如从參预一新的社团说这是超家族超国界的大同主义声闻的出家众虽有和乐——自由民主平等僧团但限于时机乞食独身的生活在厌世苦行的印度思潮中偏重于「己利」的个人自由出家的社会意义是私欲占有制的否定而无我公有的新社会当时还不能为一般所了解只能行于出家的僧团中戒律是禁止白衣旁听的但彻见佛法深义的学者不能不倾向于利他的社会和乐菩萨入世利生的展开即是完成这出家的真义做到在家与出家的统一这是入世不是恋世是否定私有的旧社会而走向公共的和乐的新社会同样的一般人的自他和乐道德或政法基于私欲的占有制这仅能维持不大完善的和乐声闻者發现自我私欲的罪恶根源于是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的德行然而净化自心不但是为了自心净化因为这才能从离欲无执的合理行为中促进完成更合理的和乐善生这样菩萨又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从自心净化去增进自他和乐实现国土庄严这即是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的统一所以菩萨行的特点是透出一般人生而回复于新的人生

菩萨行的开展是从两方面發展的从声闻出家者中间發展起来起初是「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自己还是乞食淡泊趣寂但教人学菩萨如《大品经》的转教到后来自认声闻行的不彻底一律学菩萨这如《法华经》的回小向大现出家相的菩萨多少还保留声闻气概这称为渐入大乘菩萨在菩萨道的开展中不过是旁流从声闻在家信众中间發展起来在家众修行五法而外多修六念与四无量(无量三昧能入真也是质多长者说的)这都是大乘法的重要内容如维摩诘善财常啼贤护等十六大士都从在家众的立场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教化这称为顿入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主流新的社会——净土中有菩萨僧大多是没有出家声闻僧的天王佛成佛也是不现出家相的印度出家的释迦佛仅是适应低级世界——其实是印度特殊的宗教环境的方便佛的真身是现在家相的如维摩诘「示有妻子常乐梵行」常啼东方求法也与女人同车这是从悲智相应中作到了情欲与离欲——情智的统一声闻的出家者少事少业度著乞食为法的生活佛法为净化人类的崇高教化度此淡泊精苦的生活不是负社会的债是能报施主恩的换言之真能修菩萨行专心为法过那独身生活教化生活当然是可以的然而菩萨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的这不能专于说教一途应參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如维摩诘长者的作为如善财所见善知识的不同事业国王法官大臣航海者语言学者教育家数学家工程师商人医师艺术家宗教师等这些都是出發于大愿大智大悲依自己所作的事业引發一般人来学菩萨行为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进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萨行中得到统一

第二节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三心

菩萨行是非常深广的这只能略举大要可从《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万行来说三心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是菩萨行的善巧——技巧一般的行为处处为自我的私欲所累弄得处处是荆棘葛籐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这惟有体悟空无所得才能解脱自由声闻虽体悟不取一切法相的空慧由于偏于空寂所以自以为一切究竟不再努力于自利利他的进修这样无所得又成为障碍了菩萨的空慧虽是法增上的理智但从一切缘起有中悟解得来而且是悲愿——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的志向一切智智即佛的无上觉心与佛的大觉相应浅显的说这是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趋求要求自己也这样的大觉这是自增上的意志一般的意欲以自我为中心而无限的渴求声闻行以无贪得心解脱偏于自得自足菩萨的發菩提心是悲智融和净化了的意志有这大愿欲即是为大觉而勇于趋求的菩萨大悲为上首菩萨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为上首的大悲是菩萨行的动机是世间增上的情感为了救济一切非以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为目标不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發心」这是菩萨行的心髓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实是自利与利他的互相促进进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圆成

依三心修六度

依上面所说的三心才能修菩萨的六度但这是说菩萨的一切德行不能离去这伟大目标纯正动机适当技巧不是说三者圆满了再来修学六度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一阿含经序品》说「菩萨發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別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精进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现在略叙它的特点菩萨布施初發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知能也否定为私有的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从世间缘成世间共有的立场为法为人而使用这些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萨的教导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执为自己私有的愿将此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样的一切施即菩萨「净施」为自他和乐善生而不得杀菩萨是更彻底的声闻适应印度重定的天行——重于离欲净心所以以淫妄为次第严格的禁止男女情欲菩萨从「本来清净」「本来不生」的悟解又从净化自心而回复到自他的和乐又以不得杀妄为次第对于一切有情的悲济虽不为局限于人类的学者所谅解但扩展慈悲不忍的同情到一切显出了对于善生的无限尊重从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随顺世间来说戒律决非消极的「不」「不」可以了事必须慈悲方便的能杀能盗能淫能妄才能完满的实现如有人残害人类——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难堪的苦迫如不杀这恶人有情会遭受更大的惨运恶人将造成更大的罪恶未来会受更大的痛苦那么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堕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少数救多数是普救一切特別是对于作恶者的怜愍因为怜愍他所以要杀他但愿他不作恶业不堕地狱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狱也毫不犹豫对于杀害这个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愿牺牲的无限慈悲同样的无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取消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从巧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这当然需要方便——技巧推翻他从他手中索回对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用非法得来的财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对于合理的少数或个人——多数是更应该的为了救护他不使他受非法的杀害掠夺奸淫欺诳如非妄语不可时即不妨妄语对于异性的恋合如可以因此而引他入正途使他离恶向善出家者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而与他好合总之不得杀为佛法极严格的戒条甚至说一念盗心即犯盗戒一念淫心即犯淫戒谨严到起心动念处然而为了慈悲的救护菩萨可以不问所受的戒而杀这样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所以说「有犯戒成尸罗波罗蜜谓菩萨教化众生不自观戒施能摄受大众戒能和乐大众但有情间的隔碍误会嫉害是免不了的菩萨为了贯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志愿必须坚定的忍耐经得起一切的迫害苦难即使是牺牲生命也不能违背菩萨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德行否则施与戒的努力会功败垂成这已略有说到菩萨行的精进是无限的广大的精进修学不厌教化不倦的發心修学救济有情庄严国土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不是声闻那样的为了有限目标急求自了而努力菩萨是任重致远的如休舍优婆夷那样但知努力于菩萨行的进修问什么成不成佛这是自心调伏的静定不一定是静坐坐不过是初学的方便菩萨禅要与悲智相应从一切处去实践做到动定静也定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中阿含经龙象经》也说「内心至善定龙(喻佛)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又如弥勒菩萨那样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可作初学菩萨行的模范因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于外道「味定」就落入声闻「证实际」的窠臼禅定是六度的一度但应先从悲智中努力从胜义慧的悟入缘起性空说这是与声闻一致的不过菩萨应先广观一切法空再集中于离我我所见同时不但是胜义慧也重于世俗智所以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中「声明」是文字音韵学等「因明」是论理学认识论「医方明」是医药卫生学等「工巧明」是理论科学实用科学「内明」才是佛法如不能这样怎能教化有情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摄在这六度中

依六度圆满三心

菩萨的修行六度出發于三心归结于三心又进修于三心的推移过程中试约菩萨行的历程来解说立菩提愿动大悲心得性空见——无所得这即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的扩展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见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即是發菩提心——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见而正志不过八正道重于解脱不谈慈悲本著三心和合的菩提愿从自他和乐本位修施精进也略学禅作种种利他事业——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志到正精进即是修大悲行这样的本著三心而精进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资粮充足这才转向自心净化修定發慧——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精进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证无所得的空寂理这是般若的实证接著本著实证慧导摄的三心广修六度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这佛陀的大菩提即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的圆成也是依法依世间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即是扩展人生净化人生圆满究竟的德行这名为即人成佛

菩萨不从自私的私欲出發从众缘共成的有情界——全体而發心修行对于依法依自依世间的无贪无嗔无痴的德行确能完满开展而到达完成然从菩萨的入世济生说我们的世间由于菩萨僧的从来没有建立始终受著声闻僧的限制形成与世隔离所以菩萨的理想世界——净土还不能在这个世间出现有合理的世界更能修菩萨行开展增进德性而成佛如在和乐的僧团中比丘们更容易解脱一样所以如确为大乘根性的菩萨众应该多多为弥勒世界的到来而發心


校注

[A1]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a4)
[A2] 《瑜伽师地论》卷90(CBETA, T30, no. 1579, p. 813, a6-8)
[A3]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CBETA, T02, no. 125, p. 550, a27-28)
[A4] 《杂阿含经》卷26(CBETA, T02, no. 99, p. 190, b17-18)
[A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9〈36 普贤行品〉「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嗔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CBETA, T10, no. 279, p. 257, c17-18)
[A6] 《妙法莲华经》卷4〈8 五百弟子受记品〉「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CBETA, T09, no. 262, p. 28, a17)
[A7] 《维摩诘所说经》卷1〈2 方便品〉「示有妻子常修梵行」(CBETA, T14, no. 475, p. 539, a20-21)
[A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8〈3 善现品〉「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诸物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布施波罗蜜多」(CBETA, T07, no. 220, p. 479, c29-p. 480, a5)
[A9] (1)《十二门论疏》卷1「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CBETA, T42, no. 1825, p. 179, a8-9)(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CBETA, T10, no. 293, p. 846, a13-22)
[A10] 《大般涅槃经》卷38〈12 迦叶菩萨品〉「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發心」(CBETA, T12, no. 374, p. 590, a22-23)
[A11]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CBETA, T02, no. 125, p. 550, a12-15)
[A12] 回向【CB】回向【印顺】
[A13] (1)《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卷4「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CBETA, X38, no. 695, p. 725, c12 // Z 1:60, p. 416, c16 // R60, p. 832, a16)(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CBETA, T19, no. 945, p. 119, b17)
[A1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26 随知品〉(CBETA, T08, no. 227, p. 579, b23)
[A15] 《大智度论》卷77〈63 等学品〉(CBETA, T25, no. 1509, p. 606, a22-23)
[A16] 《西归直指》卷2「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CBETA, X62, no. 1173, p. 113, a15 // Z 2:14, p. 176, b2 // R109, p. 351, b2)
[A17] (1)《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3「又清净毘尼经云问曰颇有犯戒成尸波罗密不文殊师利答言谓菩萨教化众生不自观戒」(CBETA, T40, no. 1813, p. 622, b25-27)(2)《清净毘尼方广经》卷1「若菩萨多益一切众生不自观戒如是毁戒名尸波罗蜜」(CBETA, T24, no. 1489, p. 1079, c7-9)
[A18] 《中阿含经》卷29〈1 大品〉(CBETA, T01, no. 26, p. 608, c13-15)
[A19]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CBETA, T14, no. 452, p. 418, c8)
[A20] 《瑜伽师地论》卷38〈8力种姓品〉「如是一切明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菩萨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CBETA, T30, no. 1579, p. 500, c20-24)
[A21] 《大智度论》卷75〈58 梦中入三昧品〉「净佛世界成就众生」(CBETA, T25, no. 1509, p. 590, c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19)
关闭
佛法概论(卷1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