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
第一节 菩萨行通说
空与慈悲
前来所说的在家与出家,约释尊适应当时的一般声闻弟子说。本章的菩萨,虽不出于在家与出家,但约追踪释尊精神、發挥释尊本怀的佛教徒说。菩萨道源于释尊的本教,经三、五百年的孕育长成,才發扬起来,自称大乘。大乘教虽为了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然而它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华灿烂,能彻见佛法真髓的!
先从空与慈悲来说明菩萨道。空,是阿含本有的深义,与菩萨別有深切的关系。佛曾对阿难说:「阿难!我多行空。」(《中阿含经.小空经》)这点,《瑜伽师地论》(卷九〇)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无常苦住。」这可见菩萨是以修空为主的,不像声闻那样的从无常苦入手。《增一阿含经.序品》也说:「诸法甚深论空理,……此菩萨德不应弃。」如从缘起的三法印的深义说,无常即无有常性,本就是空的异名。但一般声闻弟子,对于无常故苦的教授,引起厌离的情绪极深。声闻、辟支佛们,不能广行利济众生的大事,不能与释尊的精神相吻合。他们虽也能证觉涅槃空寂,但由于厌心过深,即自以为究竟。声闻的方便适应性,限制了释尊正觉内容的充分开展。佛从菩萨而成,菩萨的观慧直从缘起的法性空下手,见一切为缘起的中道,无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这样,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的自了,从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
与戒律有关的慈悲,声闻也不能说没有的,但佛灭百年,已被歪曲为粗浅的了(《四分律》七百结集)。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缘起而空寂,以为慈悲等四无量心但缘有情、不能契入无为性。不知四无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质多罗长者为那伽达多说:无量三昧与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有差別义,也有同一义。约「无诤」义说,无量与无相等,同样是能空于贪、嗔、痴、常见、我、我所见的(《杂阿含经》卷二一.五六七经)。从空相应缘起来说,由于有情无自性,是相依相缘相成,自己非独存体,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所以能「无怨、无嗔、无恚」。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无缘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昧中,三三昧即三解脱门,依三法印而成观;无量三昧,即是依苦成观。观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与乐的同情,即「无量心解脱」。由于声闻偏重厌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厌世,不能即世而出世,这才以无量三昧为纯世俗的。声闻的净化自心,偏于理智与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对于离嗔的无量心解脱,即略而不论。声闻行的净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从净化自心的立场成熟有情与庄严国土;但依法而解脱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间而完成自我。这一切,等到直探释尊心髓的行者急于为他,才从慈悲为本中完成声闻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德行是应该均衡的、和谐的扩展,不能如声闻行那样偏颇。如针对厌离情深的声闻,应重视大悲的无嗔。对于不善根的根治,也认为贪欲是不善的,但不是最严重的;贪欲不一定厌弃有情、障碍有情,世间多少善事,也依贪爱而作成。惟有嗔恚,对有情缺乏同情,才是最违反和乐善生的德行,所以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恶心中,没有比嗔恚更恶劣的,菩萨的重视慈悲,也有对治性。论理,应该使无痴的智慧、无贪的净定、无嗔的慈悲,和谐均衡的扩展到完成。
从声闻到菩萨
佛法,从一般恋世的自私的人生,引向出世的无我的人生。这有不可忽略的两点,即从家庭而向无家,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其中,出家的社会意义,即从私欲占有的家庭或民族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这一出家,从离开旧社会说,多少带点个人自由主义的倾向;如从參预一新的社团说,这是超家族、超国界的大同主义。声闻的出家众,虽有和乐——自由、民主、平等僧团,但限于时机,乞食独身的生活,在厌世苦行的印度思潮中,偏重于「己利」的个人自由。出家的社会意义,是私欲占有制的否定,而无我公有的新社会,当时还不能为一般所了解,只能行于出家的僧团中,戒律是禁止白衣旁听的。但彻见佛法深义的学者,不能不倾向于利他的社会和乐。菩萨入世利生的展开,即是完成这出家的真义,做到在家与出家的统一。这是入世,不是恋世,是否定私有的旧社会,而走向公共的和乐的新社会。同样的,一般人的自他和乐、道德或政法,基于私欲的占有制,这仅能维持不大完善的和乐。声闻者發现自我私欲的罪恶根源,于是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的德行。然而净化自心,不但是为了自心净化,因为这才能从离欲无执的合理行为中,促进完成更合理的和乐善生。这样,菩萨又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从自心净化去增进自他和乐,实现国土庄严,这即是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的统一。所以菩萨行的特点,是透出一般人生而回复于新的人生。
菩萨行的开展,是从两方面發展的:一、从声闻出家者中间發展起来。起初,是「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自己还是乞食、淡泊、趣寂,但教人学菩萨,如《大品经》的转教。到后来,自认声闻行的不彻底,一律学菩萨,这如《法华经》的回小向大。现出家相的菩萨,多少还保留声闻气概。这称为渐入大乘菩萨,在菩萨道的开展中,不过是旁流。二、从声闻在家信众中间發展起来。在家众修行五法而外,多修六念与四无量(无量三昧能入真,也是质多长者说的),这都是大乘法的重要内容。如维摩诘、善财、常啼、贤护等十六大士,都从在家众的立场,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教化。这称为顿入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主流。新的社会——净土中,有菩萨僧,大多是没有出家声闻僧的;天王佛成佛,也是不现出家相的。印度出家的释迦佛,仅是适应低级世界——其实是印度特殊的宗教环境的方便。佛的真身,是现在家相的。如维摩诘,「示有妻子,常乐梵行」;常啼东方求法,也与女人同车。这是从悲智相应中,作到了情欲与离欲——情智的统一。声闻的出家者,少事少业,度著乞食为法的生活。佛法为净化人类的崇高教化,度此淡泊精苦的生活,不是负社会的债,是能报施主恩的。换言之,真能修菩萨行,专心为法,过那独身生活、教化生活,当然是可以的。然而,菩萨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的,这不能专于说教一途,应參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如维摩诘长者的作为,如善财所见善知识的不同事业:国王、法官、大臣、航海者、语言学者、教育家、数学家、工程师、商人、医师、艺术家、宗教师等,这些都是出發于大愿、大智、大悲,依自己所作的事业,引發一般人来学菩萨行。为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进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萨行中得到统一。
第二节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三心
菩萨行是非常深广的,这只能略举大要,可从《般若经》的依止三心而行六度万行来说。三心,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无所得为方便,是菩萨行的善巧——技巧。一般的行为,处处为自我的私欲所累,弄得处处是荆棘葛籐,自己不得自在,利他也不外自私。这惟有体悟空无所得,才能解脱自由。声闻虽体悟不取一切法相的空慧,由于偏于空寂,所以自以为一切究竟,不再努力于自利利他的进修。这样,无所得又成为障碍了。菩萨的空慧,虽是法增上的理智,但从一切缘起有中悟解得来,而且是悲愿——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所助成的,所以能无所为而为,成为自利利他的大方便。二、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的志向。一切智智,即佛的无上觉。心与佛的大觉相应,浅显的说,这是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立定志向而念念不忘的趋求,要求自己也这样的大觉,这是自增上的意志。一般的意欲,以自我为中心而无限的渴求。声闻行,以无贪得心解脱,偏于自得自足。菩萨的發菩提心,是悲智融和净化了的意志。有这大愿欲,即是为大觉而勇于趋求的菩萨。三、大悲为上首,菩萨行的方便、志趣,都以大悲为上首的。大悲,是菩萨行的动机,是世间增上的情感。为了救济一切,非以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为目标不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發心」。这是菩萨行的心髓,以慈悲为本,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其实是自利与利他的互相促进,进展到自利利他的究竟圆成。
依三心修六度
依上面所说的三心,才能修菩萨的六度。但这是说菩萨的一切德行,不能离去这伟大目标、纯正动机、适当技巧,不是说三者圆满了再来修学。六度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一阿含经.序品》说:「菩萨發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別,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现在略叙它的特点:一、施:菩萨布施,初發心时,即将一切舍与有情。不仅是财物,就是自己的身体、知能,也否定为私有的,奉献于一切,因为这是依于父母师长等而来。即以财物来说,再不看作自己的,一切属于一切,自己仅是暂时的管理人;从世间缘成、世间共有的立场,为法、为人而使用这些。就是修行的功德,也是由于佛菩萨的教导,由于有情的助成,也不能执为自己私有的。愿将此一切归于——回向有情,等一切有情成佛,自己再成佛;「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样的一切施,即菩萨「净施」。二、戒:为自他和乐善生而不得杀、盗、淫、妄,菩萨是更彻底的。声闻适应印度重定的天行——重于离欲净心,所以以淫、盗、杀、妄为次第,严格的禁止男女情欲。菩萨从「本来清净」、「本来不生」的悟解,又从净化自心而回复到自他的和乐,又以不得杀、盗、淫、妄为次第。对于一切有情的悲济,虽不为局限于人类的学者所谅解,但扩展慈悲不忍的同情到一切,显出了对于善生的无限尊重。从大智的契合真理、大悲的随顺世间来说,戒律决非消极的「不」、「不」可以了事;必须慈悲方便的能杀、能盗、能淫、能妄,才能完满的实现。如有人残害人类——有情,有情因此遭受难堪的苦迫。如不杀这恶人,有情会遭受更大的惨运;恶人将造成更大的罪恶,未来会受更大的痛苦。那么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堕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少数救多数,是普救一切,特別是对于作恶者的怜愍,因为怜愍他所以要杀他。但愿他不作恶业、不堕地狱,即使自己因此落地狱,也毫不犹豫。对于杀害这个人,是道德的,是更高的德行,是自愿牺牲的无限慈悲。同样的,无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取消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从巧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这当然需要方便——技巧。推翻他、从他手中索回,对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用非法得来的财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菩萨的心中,是没有疾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对于合理的少数或个人——多数是更应该的,为了救护他,不使他受非法的杀害、掠夺、奸淫、欺诳,如非妄语不可时,即不妨妄语。对于异性的恋合,如可以因此而引他入正途,使他离恶向善,出家者也不妨舍戒还俗,以悲悯心而与他好合。总之,不得杀、盗、淫、妄,为佛法极严格的戒条,甚至说一念盗心即犯盗戒,一念淫心即犯淫戒,谨严到起心动念处,然而为了慈悲的救护,菩萨可以不问所受的戒而杀、盗、淫、妄。这样的犯戒,是合理的持戒,是究竟的持戒,所以说:「有犯戒成尸罗波罗蜜,谓菩萨教化众生,不自观戒。」三、忍:施能摄受大众,戒能和乐大众,但有情间的隔碍、误会嫉害,是免不了的。菩萨为了贯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志愿,必须坚定的忍耐,经得起一切的迫害苦难;即使是牺牲生命,也不能违背菩萨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德行。否则,施与戒的努力,会功败垂成。四、进:这已略有说到。菩萨行的精进,是无限的、广大的精进,修学不厌、教化不倦的。發心修学,救济有情,庄严国土,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不是声闻那样的为了有限目标、急求自了而努力。菩萨是任重致远的,如休舍优婆夷那样,但知努力于菩萨行的进修,问什么成不成佛。五、禅:这是自心调伏的静定,不一定是静坐,坐不过是初学的方便。菩萨禅要与悲智相应,从一切处去实践,做到动定静也定,如维摩诘所说的那样。《中阿含经.龙象经》也说:「内心至善定,龙(喻佛)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又如弥勒菩萨那样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可作初学菩萨行的模范。因为如悲心不足、功德不足,急急的修定,不是落于外道「味定」,就落入声闻「证实际」的窠臼。禅定是六度的一度,但应先从悲智中努力。六、慧:从胜义慧的悟入缘起性空说,这是与声闻一致的。不过菩萨应先广观一切法空,再集中于离我我所见。同时,不但是胜义慧,也重于世俗智,所以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中,「声明」是文字、音韵学等,「因明」是论理学、认识论,「医方明」是医药、卫生学等,「工巧明」是理论科学、实用科学,「内明」才是佛法。如不能这样,怎能教化有情?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摄在这六度中。
依六度圆满三心
菩萨的修行六度,出發于三心,归结于三心,又进修于三心的推移过程中。试约菩萨行的历程来解说:一、立菩提愿、动大悲心、得性空见——无所得,这即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的扩展。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见来确立大彻悟、大解脱的大菩提愿,即是發菩提心——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见而正志。不过八正道重于解脱,不谈慈悲。二、本著三心和合的菩提愿,从自他和乐本位,修施、戒、忍、精进,也略学禅、慧,作种种利他事业——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志到正精进,即是修大悲行。三、这样的本著三心而精进修行,等到悲心悲事的资粮充足,这才转向自心净化,修定發慧——这等于八正道的从正精进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证无所得的空寂理,这是般若的实证。四、接著,本著实证慧导摄的三心,广修六度,再从自他和乐本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即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略近声闻自证以上的随缘教化。末了,自利圆满,利他圆满,圆成究竟的大菩提。这佛陀的大菩提,即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的圆成;也是依法、依世间、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即是扩展人生、净化人生,圆满究竟的德行,这名为即人成佛。
菩萨不从自私的私欲出發,从众缘共成的有情界——全体而發心修行。对于依法、依自、依世间的无贪、无嗔、无痴的德行,确能完满开展而到达完成。然从菩萨的入世济生说,我们的世间,由于菩萨僧的从来没有建立,始终受著声闻僧的限制,形成与世隔离。所以菩萨的理想世界——净土,还不能在这个世间出现。有合理的世界,更能修菩萨行,开展、增进德性而成佛;如在和乐的僧团中,比丘们更容易解脱一样。所以如确为大乘根性的菩萨众,应该多多为弥勒世界的到来而發心!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8 册 No. 8 佛法概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