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第一节 德行的心理要素

道德的意向

中道的德行出發于善心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为又以合理的善行净化内心使内心趋向于完善——无漏所以论到德行应从内心与事行两方面去分別有情内心的活动本是非常复杂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入又相互凌夺互相起伏的每一心理活动复杂相应而没有丝毫自体性分析内心的因素不过从它的相对特性加以叙述而已关于道德的心理因素如道德的根源是「无贪」「无嗔」「无痴」已约略说过今再论道德的意向道德的努力道德的纯洁

惭与愧可说是道德意向一般人陷于重重的罪恶中善根力非常微薄惟有惭愧的重善轻恶能使人战胜罪恶使善根显發而日趋于增进释尊说惭愧是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这可见惭愧是人类的特点是人的所以为人处什么是惭愧在人类相依共存的生活中自己觉得要「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觉得应这样而不应那样换言之即人类倾向光明厌离黑暗的自觉这种向上的道德自觉经常与「无惭」「无愧」的恶行相起伏但即使被压倒惭愧的道德自觉也仍有现前的机会这即是一般所说的「良心發现」如说「内心负疚」「问心自愧」这道德意向的自觉应使它充分扩展成为德行的有力策發者但它不但每为无惭无愧的恶行所掩没由于有情是迷情为本的智力不充分不正确离恶向善的道德判断良心抉择不一定是完善的而且是常有错误的这所以佛说惭愧心「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即是说惭愧应依(增上是依义)于自世间三者的助缘来完成

依自己人类应自尊自重佛说一切有情有解脱分一切有情有佛性谁也有止恶行善的可能我为什么不能人人应努力于身正心正自利利他的德行圆成崇高的圣性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自我的卑劣感自暴自弃萎靡颓废无论他的原因怎样自甘堕落而缺乏自拔的向上心在自觉的行为中到底是不道德的一切损他的恶行大多从这自甘堕落而来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依法道德行为虽因时代环境而多少不同但决非纯主观的必有它的合法则性德行是顺于法——真理的行为由于理解真理顺从真理(信受贤圣的教授也属于此)所以能趋向于应行的正道佛法的依法修行而证入于法也即此依法的最高意义由于尊重真理顺从真理向善的惭愧心即会生起来对于应止应行的善恶抉择也必然的更为恰当依世间人类生而为依存于世间的世间的共同意欲虽不一定完全合于真理但世间智者所认为应该如何的在某一环境时代中多少有他的妥当性所以离恶向善的惭愧心不能忽略世间而应该随顺世间释尊说「我不与世间(智者)诤由于尊重社会意旨避免世间讥嫌即能引發惭愧而使它更正确从上面看来道德是源于人类的道德本能而它的引發增长到完成要依于重人格重真理重世间道德的所以是道德应该如此非如此不可即依这三者而决定德行的增长完成即对于自己人格社会公意宇宙真理在向善离恶的抉择中作得恰到好处这其中真理——法是更主要的惟有从真理的理解与随顺中能离去自我的固蔽促进世间的向上同时也要从自我的解脱世间的净化中才能达到法的完满实现即德行的完成

道德的努力

德行的实践由于自我的私欲环境的压力知识的不充分想充分实现出来并不容易这需要最大努力的这种推行德行的努力经中称为精进与不放逸精进是勤勇的策进不放逸是惰性的克服精进是破除前进的阻碍不放逸是摆脱后面的羁绊经中说精进是「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这如勇士的披甲前进临敌不惧小胜不骄非达到完全胜利的目的不止然精进是中道的如佛对亿耳说「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杂阿含经》卷九二五四经)从容中努力前进这是大踏步的向前走不是暴虎凭河般的前进至于不放逸即近人所说的警觉所以说「常自警策不放逸」(《杂阿含经》卷四七一二五二经)警觉一切可能对于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环境特別是顺利安适中养成的惰性能时时的警策自己不敢放逸即能不断向上增进经中对于一切善行的进修认为非精进与不放逸不可这种心理因素对于德行的进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道德的纯洁

对于佛僧三宝的「信」心在德行中有著重要的意义佛法所说的信与一般宗教的信仰是多少不同的信是什么「心净为性」即内心的纯洁不预存一些主观与私见惟是一片纯洁无疵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净心这才对于觉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众能虚心容受从「信顺」「信忍」「信求」到「证信」信顺是对于三宝纯洁的同情无私的清净心能领解事理所以释尊说「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大智度论》卷一引经)世间的事理如预存主见缺乏同情还难于恰当的理解对方何况乎甚深的佛法学佛法要有净信为基础即是这样的纯洁的同情并非盲目的信仰依此而进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确的正见即名信忍也名信可由于见得真信得切發起实现这目标的追求即名信求等到体证真理证实了所信的不虚达到自信不疑的境界即名证信——也名证净证信是净心与正智的合一信如镜的明净智如镜的照物佛弟子对于佛法的不断努力一贯的本于纯洁无疵的净信这样的信心现前能使内心的一切归于清净所以譬喻为「如水清珠自净净他」这样的纯洁心情为修学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依此而發展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以此为善的可见佛法的德行对于真理是怎样的尊重德行的心理因素此外还有但以上面所说的八法为最要

第二节 德行的实施原则

从平常到深刻与广大

德行不但是内心的是见于事实的引發人类的德行本能使他实现出来才成为善的行为从全体佛法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谐福乐清净为理想为标准生存是最基本的如离开这一根本事实一切皆无从说起但人类不只需要生存更需要和谐的福乐的清净的生存如充满私欲倒见欺凌压迫侵夺——杂染而不清净的生存即无生的幸福彼此也难于和谐即违反人类互依共存的要求人世间无论怎样的充满矛盾苦痛罪恶无论和谐福乐清净的怎样难于实现但这到底是契于理而顺于情的人生终极的理想到底是人类生活中的部分事实人生德行的自觉有意无意的以此和乐清净的人生为理想以身心行为而契合这一标准的为善行从自他关系中不断努力而使它增进

然而自他的和乐清净应该从无限时空的观点去眺望这比一般所见的要扩大得多世间的有情如人如畜更低级的或更高级的有情是无限的众多有情依住的器世间也不但是渺小的地球像地球那样的更大更小空间是无限的广大有情从无始以来在死死生生的不断相续中时间是那样的悠久有情与世间的一切有情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过相依共存的关系现在如此将来也还要相依共存的所以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道德准绳不仅是这一世间这一时代的人类不过佛出人间为人类说人法还是依这人类为本再延续于无限的时间扩展到无限的空间织成自他间展转相依展转差別的网络

自他生存的和乐清净不能单著眼于外表的事行内心会策导我们趋向于合理的行为或误趋于不合理的行为所以内心的是否清净是否出于善意对于自他的和乐清净有著深切的关系那么人类的德行应内向的深刻到内心的净化使道德的心能增进扩展而完成净化自心的「定慧熏修」「离惑证真」达到法的现觉即德行的深化由于自心净化能从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所以说「心净则众生(有情)净」佛法的德行不但为自他相处更应从自心而扩大到器世间的净化使一切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所以说「心净则国土净」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为本而内净自心外净器界即是从一般的德行深化广化而进展到完善的层次大体的说人天的德行是一般的声闻的德行进展到深刻的净化自心菩萨的德行更扩大到国土的严净

德行深化的真义

佛法的德行不但是深化的但否定世间而倾向于超脱的深化确是佛法德行的核心考释尊的教法世间是「危脆败坏」的別名(《杂阿含经》卷九二三一经)有情是迷情为本的蕴聚生死死生的流转者世间是无常无我不净的学者应该「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杂阿含经》卷二七七二六经)确认世间的无常苦迫勤修戒定慧即对于现实的要求超脱现实的超脱决不是常人所误解的悲观厌世否定人生依一般说人生是无常的也是相续的是苦而色等也有乐(《杂阿含经》卷三八一经)是不净也是有净相的是无我也有相对的假我依人事论人事佛法决不否定人生反而肯定人生以人生的和乐为道德标准确定行为的价值使人类努力于止恶行善至于深化的德行从无常苦迫的世间观修戒定慧倾向于无生解脱这是另有它的深意如《杂阿含经》(卷一七四七三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四七四经)说「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这是比对于寂灭而观察无限生死的流转即不能不如此说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一切苦痛的领受不消说是苦的即使是福乐定乐也霎眼过去在不知不觉的无常中幻灭有情即生死流转的存在终久在忽苦忽乐的忽进忽退的生死圈中这样的生死包含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无限生死中的一切活动一切遭遇这不彻底不究竟不自由的生死实在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总和如不给予彻底解放什么总是归于徒劳深化的德行即解脱生死的实践并非专重「临终一著」专门讲鬼讲死了事解脱生死的德行即彻底解脱这迷情为本自我中心的生活使成为正觉的生活因为现实一般的是生死所以称超脱了的正觉为无生现实一般的是世间所以称超脱了的为出世无生与出世等即是净化这现实一般的正觉无生与出世即在这生死与世间中去实现这例如革命认定了旧政权的自私——家天下的本质非彻底推翻不能实现共和的新国家这才起来革命推翻统治层但革命不就是破坏同时要建立新的政权改造社会促进社会的自由与繁荣佛法深化的德行似乎重于否定也恰好如此这是彻底的自我革命洗尽私欲倒见才能从自我(我我家我族我国等)本位中解放出来转移为人类(有情法界)本位的从有漏到无漏从世间到出世从凡情到圣觉这深化的德行从一般的人生德行而进修到深入无生又从无生出世的立场而广行自他共利的大行深化的德行好像否定现实一般的人生实即是充实了完成了人生


校注

[A1] 《显扬圣教论》卷1〈1 摄事品〉「惭者谓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惭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惭为业如经说惭于所惭乃至广说愧者谓依世增上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愧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如经说愧于所愧乃至广说」(CBETA, T31, no. 1602, p. 481, b26-c1)《大乘五蕴论》卷1「云何为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CBETA, T31, no. 1612, p. 848, c22-24)
[A2] 《摄大乘论释》卷6(CBETA, T31, no. 1598, p. 414, b18)
[A3]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8, b16)
[A4]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13〈6 五法品〉(CBETA, T26, no. 1536, p. 422, b26)《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7〈5 四法品〉「有势有勤勇悍坚猛不舍善轭」(CBETA, T26, no. 1536, p. 395, a3-4)
[A5]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62, c16-18)
[A6] 《杂阿含经》卷47(CBETA, T02, no. 99, p. 344, b10)
[A7] 《成唯识论》卷6(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2-23)
[A8]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b17)
[A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 贤首菩萨品〉「信为道元功德母」(CBETA, T09, no. 278, p. 433, a26)
[A10] (1)《杂阿含经》卷10「心净故众生净」(CBETA, T02, no. 99, p. 69, c13)(2)《维摩诘所说经》卷1〈3 弟子品〉「心净故众生净」(CBETA, T14, no. 475, p. 541, b19)
[A11] 《维摩诘所说经》卷1〈1 佛国品〉「心净则佛土净」(CBETA, T14, no. 475, p. 538, c5)
[A12]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56, b14-15)
[A13] 《杂阿含经》卷27(CBETA, T02, no. 99, p. 195, b23)
[A14] 《杂阿含经》卷17(CBETA, T02, no. 99, p. 121, a9-11)
[A15] 《杂阿含经》卷17(CBETA, T02, no. 99, p. 121, a28-b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14)
关闭
佛法概论(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