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在家众的德行

第一节 一般的世间行

人天行

出世的德行是一般德行的胜进是以一般人的德行为基础而更进一步的佛法为了普及大众渐向解脱所以有依人生正行而向解脱的人天行佛弟子未能解脱以前常流转于人间天上而佛法以外的常人如有合理的德行也能生于人所以佛法的世间正行是大体同于世间德行的释尊为新来的听众说法总是「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如《中阿含经教化病经》)我们知道生死是相续的业力的善恶会决定我们的前途在没有解脱以前应怎样使现生及来生能进步安乐这当然是佛弟子关切的问题佛法不但为了「究竟乐」也为了「现法乐」与「后法乐」怎样使现生与未来能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为安乐是「增上生」的人天心行也即是修学某些德行能使现实的人生更美满未来能生于天上人间释尊的时代一般人或要求人间的美满或盼望天宫的富乐自由依佛法真义说天上不如人间但随俗方便也说生天的修行印度宗教的人天法充满了宗教的迷信生活——祭祀祈祷咒术等而佛说的人天法即纯为自他和乐的德行——施与戒及净化自心的禅定主要为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布施不如持戒持戒不如慈悲等定这是佛为须达多长者所说的(《增一阿含经等趣四谛品》)布施是实际利他的善行但一般常含有不纯正的动机如「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妬嗔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大智度论》)这都不是佛陀所赞叹的即使是善心净心的布施究竟是身外物的牺牲不及持戒的功德持戒是节制自己的烦恼使自己的行为能合于人间和乐善生的目标然一般的说持戒还偏重身语的行为如慈悲喜舍等定降伏自心的烦恼扩充对于一切有情的同情这种道德心的净化长养更是难得的即使还不能正觉解脱也能成为解脱的方便所以释尊常说布施持戒能生人要生色界天以上非修离欲的禅定不可不过禅定是倾向于独善的偏重于内心的如修慈悲欣厌等禅定而取著即会生于天国从正觉的佛法说还不如持戒而生于人间的稳当

正常的经济生活

在家众首先应顾虑到经济生活的正常因为有关于自己家庭的和乐更有关于社会释尊曾为少年郁阇迦说「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杂阿含经》卷四九一经)方便具足是「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如没有知识技能从事正当的职业寄生生活是会遭受悲惨结局的《善生经》也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正当的职业如「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杂阿含经》卷四八一二八三经)「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杂阿含经》卷四九一经)一切正当的职业都可以取得生活如有关淫以及占卜厌禁大称小斗等都是不正当的特別是像陀然梵志那样的「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中阿含经梵志陀然经》)他为了女人而假借政府的力量来欺压民众利用民众的力量来欺压政府从中贪污敲诈剥削非法取财这是不能以家庭负担或祭祀慈善等理由而减轻罪恶的守护具足即财物的妥善保存不致损失善知识具足即结交善友不可与欺诳凶险放逸的恶人来往因为这是财物消耗的原因之一《善生经》说财产的损耗有六种原因即酗酒赌博放荡——非时行伎乐恶友与懈怠正命具足即经济的量入为出避免滥费与悭吝滥费无论用于那一方面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悭吝被讥为饿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给家属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悭吝得卢至长者那样不但无益于后世现生家庭与社会中也不会安乐释尊提示的正常经济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说是非常适当的办法

合理的社会生活

人在社会中与人有相互的关系要和乐生存于社会社会能合理的维持秩序应照著彼此的关系各尽应尽的义务佛曾为善生长者子说六方礼略近儒家的五伦说善生长者子遵循遗传的宗教礼拜天地四方佛因教他伦理的六方礼六方礼即以自己为中心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长西方为妻北方为友下方为仆役上方为宗教师这六方与自己为父子师弟夫妻亲友主仆信徒与宗教师的关系彼此间有相互应尽的义务不是片面的如《长阿含经》《中阿含经》的《善生经》详说六方中的夫妇应彼此互相的保持贞操没有君臣兄弟可摄于亲友中亲友原文含有上下的意味近于长官与部属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友属应以四摄事来统摄「布施」以财物或知识提高友属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爱语」以和悦的语言来共同谈论「利行」即顾到友属的福利事业「同事」即共同担任事务与友属一体同甘苦这四摄是社团尤其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所以说「以此摄世间犹车因工(御工)运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间」(《杂阿含经》卷二六六六九经)菩萨以四摄来化导有情负起人类导者的责任也只是这一德行的扩展主人对于仆役除了给以适宜的工作而外应给以衣食医药还要随时以「盛馔」款待他给以按时的休假这在古代社会是够宽和体贴的了六方中特別揭示师弟宗教师与信徒的关系看出释尊对于文化学术的重视

德化的政治生活

释尊舍王子的权位而出家对当时的政治情势互相侵伐的争霸战是不满意的他常说「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释尊为国际的非战主义者对于当时的政治对于当时的君主少有论及更不劝民众去向国王誓忠关于国族的兴衰佛曾为雨势大臣说七法(《长阿含经游行经》)古代政治每因国王的贤明与否影响国计民生的治乱苦乐所以佛曾谈到国王有十德廉恕宽容接受群臣的诤谏好惠施而与民同乐如法取财不贪他人的妻女不饮酒不戏笑歌舞依法而没有偏私不与群臣争身体健康如《增一阿含经结禁品》所说这是重在陶养私德为公德的根本《中本起经》说「夫为世间将(导)顺正不阿抂矜导示礼仪如是为法王多愍善恕正仁爱利养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这是极有价值的教说国王临政的要道主要是公正以身作则为民众的利益著想特別是「利以平均」使民众经济不致贫富悬殊这自然能得民众的拥护达到政治的安定繁荣

佛经传说轮王的正法治世一般解说为佛教理想的政治其实是古代印度的现实政治留传于民间传说中传说阿私陀仙说释尊如不出家要作轮王依佛经所记从众许平等王以来古代有过不少的轮王上面说过轮王的统一四洲本为印欧人扩展统治的遗痕佛化的轮王政治略与中国传说的仁政王政(徐偃宋襄也还有此思想)相近正法治世是「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隐」对于臣伏的小国来贡献金银轮王即说「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正法即五戒十善的德化轮王的统一不是为了财货领土是为了推行德化的政治使人类甚至鸟兽等得到和乐的善生

第二节 特胜的信众行

五法具足

优婆塞与优婆夷以在家的身分来修学佛法关于家庭社会的生活虽大体如上面所说但另有独特的行持这才能超过一般的人间正行而向于解脱修行的项目主要为五种具足(《杂阿含经》卷三三九二七经等)信具足于如来生正信因佛为法本佛为僧伽上首对如来应有坚定正确的信仰信心是「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即深刻信解而又愿求实现的净心——这等于八正道的正见正志戒具足即是五戒五戒不仅是止恶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杀生又能爱护生命在家信徒于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的于五戒外「离高广大床」「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观听」「离非时食」淫戒也离夫妇间的正淫有的彻底离绝男女的淫欲称为「净行优婆塞」这八关斋戒与净行是在家信众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过著比较严肃的生活以克制自心的情欲施具足如说「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产想在家信众必须心住非家才能成出离心而向解脱供施父母师长三宝出于尊敬心布施孤苦贫病出于悲悯心也有施舍而谋公共福利的如说「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六九九七经)上二种等于八正道的正语到正精进闻具足施与戒重于培植福德要得佛法的正知见进求正觉的解脱非闻法不可这包括「往诣塔寺」「专心听法」「闻则能持」「观察甚深微妙义」等慧具足即「法随法行」而体悟真谛——这等于八正道的从精进到正定佛为郁阇迦说四种具足将闻并入慧中因为闻即是闻慧这样才算是「满足一切种优婆塞事」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的事行以闻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名符其实的优婆塞优婆夷真不容易但这在佛法中还是重于自利的如能自己这样行又教人这样行「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这才是「于诸众中威德显曜」的「世间难得」者(《杂阿含经》卷三三九二九经)五法而外如修习禅定在家众多加修四无量心

六念

在家的信众于五法而外对心情怯弱的每修三念念佛念法念僧或修四念即念三宝与戒或再加念施或更加念天共为六念这都见于《杂阿含经》这主要是为在家信众说的如摩诃男长者听说佛与僧众要到別处去心中非常难过(《杂阿含经》卷三三九三二九三三经)还有难提长者(《杂阿含经》卷三〇八五七八五八经)梨师达多弟兄(《杂阿含经》卷三〇八五九八六〇经)也如此诃梨聚落主身遭重病(《杂阿含经》卷二〇五五四经)须达多长者(《杂阿含经》卷三七一〇三〇经等)八城长者(《杂阿含经》卷二〇五五五经)达磨提离长者(《杂阿含经》卷三七一〇三三经)也身患病苦贾客们有旅行旷野的恐怖(《杂阿含经》卷三五九八〇经)比丘们有空闲独宿的恐怖(《杂阿含经》卷三五九八一经)这因为信众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为生死別离荒凉凄寂的阴影所恼乱所以教他们念(观想)三宝的功德念自己持戒与布施的功德念必会生天而得到安慰这在佛法的流行中特別是「念佛」有著非常的發展传说佛为韦提希夫人说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还是为了韦提希遭到了悲惨的境遇所以龙树《十住毘婆沙论》说这是为心情怯弱者所作的方便说这种依赖想念而自慰本为一般宗教所共同的神教者都依赖超自然的大力者从信仰祈祷中得到寄托与安慰念佛等的原理与神教的他力——其实还是自力并没有什么差別经中也举神教他力说来说明如说「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闘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如是诸商人汝等于旷野中有恐怖者当念如来事法事僧事」(《杂阿含经》卷三五九八〇经又參《增一阿含经高幢品》)他力的寄托安慰对于怯弱有情确有相对作用的但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如以此为能得解脱能成正觉怕不是释尊的本意吧

在家信众的模范人物

现在举几位佛世的在家弟子略见古代佛教信众处身社会的一斑须达多是一位大富长者财产商业贷款遍于恒河两岸自信佛以后黄金布地以筑祇园而外「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杂阿含经》卷三七一〇三一经)对于自己的家产能离去自我自私的妄执看为佛教徒共有的财物这是值得称叹的波斯匿王大臣梨师达多弟兄也如此「家中所有财物常与世尊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受用不计我所」(《杂阿含经》卷三〇八六〇经)须达多受了佛的指示所以说「自今已后门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行路乏粮食者从此彼「于四城门中广作惠施复于大市布施贫乏复于家内布施无量」(《增一阿含经护心品》)这难怪须达多要被人称为「给孤独长者」难提波罗是一位贫苦的工人他为了要养活盲目的老父母所以不出家却过著类似出家的生活他不与寡妇童女交往不使用奴婢不畜象马牛羊不经营田业商店他受五戒八戒而且不持不蓄金银宝物他专门作陶器来生活奉养父母农业是多少要伤害生命的商业的「以小利侵欺于人」也不免从中剥削畜牧是间接的杀害佛法中没有奴婢所以他采取工业生活(《中阿含经频婆陵耆经》)工业在自作自活的生活中更适宜佛法的修学摩诃男是佛的同族弟兄净饭王死后由他摄理迦毘罗国的国政他诚信佛法佛赞他「心恒悲念一切之类」(《增一阿含经清信士品》)在流离王来攻伐释种大肆屠杀时摩诃男不忍同族的被残杀便去见流离王说「我今没在水底随我迟疾使诸释种并得逃走若我出水随意杀之那知他投水自杀时自己以发系在树根上使身体不致浮起来这大大的感动了毘流离才停止了残酷的屠杀(《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佛弟子的损己利人是怎样的悲壮呀


校注

[A1] 《中阿含经》卷6〈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60, b23-24)
[A2] 《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40, c29-p. 141, a6)
[A3] 《杂阿含经》卷4(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7)
[A4] 《杂阿含经》卷4(CBETA, T02, no. 99, p. 23, a29)
[A5] 《长阿含经》卷11(CBETA, T01, no. 1, p. 72, b14)
[A6] 《杂阿含经》卷48(CBETA, T02, no. 99, p. 353, b3-5)
[A7] 《杂阿含经》卷4(CBETA, T02, no. 99, p. 23, a29-b1)
[A8] 《中阿含经》卷6〈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56, c3-4)
[A9] 《杂阿含经》卷26「以此摄世间犹车因釭运世无四摄事母恩子养忘亦无父等尊谦下之奉事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间」(CBETA, T02, no. 99, p. 185, a23-27)釭=工【宋】【元】【明】【圣】
[A10] 《杂阿含经》卷46(CBETA, T02, no. 99, p. 338, c18-19)
[A11] 《中本起经》卷1〈4 度瓶沙王品〉(CBETA, T04, no. 196, p. 152, c23-p. 153, a1)
[A12] 《中阿含经》卷30〈1 大品〉(CBETA, T01, no. 26, p. 619, a7-8)
[A13] 《长阿含经》卷6(CBETA, T01, no. 1, p. 40, a16-18)
[A14] 《成唯识论》卷6(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2-23)
[A15] 《杂阿含经》卷33(CBETA, T02, no. 99, p. 236, c2-4)
[A16] 《杂阿含经》卷36(CBETA, T02, no. 99, p. 261, b7-10)
[A17] 《杂阿含经》卷33「摩诃男白佛『世尊云何为满足一切优婆塞事』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有信无戒是则不具当勤方便具足净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习布施令其具足满施满不能随时往诣沙门听受正法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塔寺见诸沙门不一心听受正法是不具足闻修习满足闻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沙门专心听法闻则能持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闻则能持持已观察甚深妙义而不随顺知法次法向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摩诃男是名满足一切种优婆塞事』」(CBETA, T02, no. 99, p. 237, a4-20)
[A18] 《杂阿含经》卷33「摩诃男白佛『世尊优婆塞成就几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何等为十六摩诃男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诣塔寺见诸沙门亦教人往见诸沙门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观察义教人观察自知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亦复教人解了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摩诃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诸大众悉诣其所谓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于诸众中威德显曜譬如日轮中及后光明显照如是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中及后威德显照如是摩诃男若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间难得』」(CBETA, T02, no. 99, p. 237, b2-19)
[A19] 《杂阿含经》卷35(CBETA, T02, no. 99, p. 254, c25-p. 255, a2)《增壹阿含经》卷14〈24 高幢品〉(CBETA, T02, no. 125, p. 615, a10-b6)
[A20] 《杂阿含经》卷37(CBETA, T02, no. 99, p. 269, c1-2)
[A21] 《杂阿含经》卷30(CBETA, T02, no. 99, p. 219, a19-20)
[A22] 《增壹阿含经》卷4〈10 护心品〉(CBETA, T02, no. 125, p. 564, c11-13)
[A23] 《增壹阿含经》卷4〈10 护心品〉(CBETA, T02, no. 125, p. 565, a5-7)
[A24] 《杂阿含经》卷22「世尊问给孤独长者『汝名何等』长者白佛『名须达多以常给孤贫辛苦故时人名我为给孤独』」(CBETA, T02, no. 99, p. 158, b11-14)
[A25] 《中阿含经》卷12〈6 王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99, c3-4)
[A26] 《增壹阿含经》卷3〈6 清信士品〉「心恒悲念一切之类所谓摩诃纳释种是」(CBETA, T02, no. 125, p. 560, a17-18)
[A27] 《增壹阿含经》卷26〈34 等见品〉(CBETA, T02, no. 125, p. 692, a3-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16)
关闭
佛法概论(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