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情的延续与新生

第一节 有情的延续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对有情的观察不能单是横的分析他是生生不息地在时间长流中生活著的所以更应作竖的观察像一盏灯能按时不断的加油和灯芯他将继续不断的播放光明成为一盏常明灯否则就会息灭有情是蕴界和合的生命流不是这一期死了就结束在因缘和会时他将无限止的延续下去他的无限延续也需要加油——因缘的资养因此由于因缘的离散即开显寂然无生的法门

有情的延续如灯一样必须不断地加进新的动力这是什么呢约一期生命说即是「四食」如《杂阿含经》(卷一五三七一经)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麤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食是资益增长的意思等于平常说的营养能使有情维持延长其生命而且扩展长大凡有资益增长作用的都可称为食所以《阿含经》中所说的食并不限于四者与因缘的含义相近不过佛约资益有情作用最强盛的特別的总括为四食为后代一般论师所称引佛曾说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这是说一切有情延续维持其生命都要依赖于食此一论题有针对外道的重要意义当时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脱而没有适当的方法仅能一味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麦或但服水或专食气苦苦的支持生命以求得解脱物欲的拘累而达心灵的自由释尊在苦行时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觉悟了苦行的徒然于是受牧女乳糜的供养资养身心才能于菩提树下完成正觉的解脱苦行者讥嫌释尊的受食乳糜怀疑释尊的正觉所以特地说此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四食这不但肯定了饮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续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完成解脱

四食

麤抟食应译为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所食的是物质的食料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资益增长于身心才合于食的定义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资益而反损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称为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续必要有段食特別是这欲界的人间没有这虽有別的资益——食也难于生存如入定过久由于缺乏段食出定时即不能支持而死亡这可见段食对于人类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来说如营养不足身心过于衰弱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适宜的段食对于生存及修养的重要性所以会惊奇释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觉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资益营养了肉体有健康的肉体能發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间接资益了精神

触食触是六根發六识认识六尘境界的触识三者和合时所起合意的感觉叫可意触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觉叫不可意触从此可意不可意触起乐受苦受等这裡的触食主要为可意触合意触生起喜乐受即能资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难治的疾病每因环境适宜心境舒畅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忧愁或受意外的打击即会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卫生学也说乐观的心情是身体健康不可缺的条件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乐内触出定后身心轻安虽饮食减少睡眠减少而身心还是一样的健康又如按摩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也是触食的作用《中阿含经伽弥尼经》说「身粗色四大之种从父母生衣食长养坐卧按摩澡浴强忍这坐卧按摩澡浴强忍等说明了触对于有情资养的功用即使是不可意触如运动的感受疲劳等也可以为食的所以《杂阿含经》(卷一五三七三)说「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心理学者说一个人假使不再有丝毫的希望此人决无法生活下去有希望这才资益身心使他振作起来维持下去像临死的人每为了盼望亲人的到来又延续了一些时间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为有情的食

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發展的力量「识缘名色」为佛法中重要的教义如《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所说经中佛对阿难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父母和合时有取识即摄赤白二渧成为有机体的生命而展开「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体这个自体由于识的执取资益才在胎中渐次增长起来而出胎而长大成人所以经说「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此识的执取直到死亡的前刹那还不能暂离假使一旦停止其执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肉体即成为死尸所以佛说「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有取识对于有情资益延续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细观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间明白的事实四食不但有关于现在一期生命的延续即未来生命的延续也有赖于意思食与识食来再创如人类总是希望生存愿意长此延续下去这种思愿的希欲虽或是极微细的下意识的不必经常显著表现的但实在是非常的坚强热烈到临死生命无法维持时还希图存在希图未来的存在一切宗教的来生说永生天国说都是依著这种人类的共欲——「后有爱」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续即依此爱相应的思愿所再创所以说「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〇经同时有取识即与取相应的识在没有离欲前他是不会停止执取的舍弃了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执取另一身心这即是入胎识的执取赤白二渧为自体如猕猴的跳树放了这一枝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识的执持是「揽他为己」的即爱著此自体融摄此自体以此为自成为身心统一而灵活的个体对于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续起著特殊的作用现代的学说于维持一期生命的条件前三食都已说到但对于意思食的资益未来识食的执取还少能说明

人类的生存欲——思食以个体生存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后有爱」又要求扩大永续的生存即种族繁衍的思愿小自家庭大至国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续不但人类即小至蝼蚁也还是如此这种族生存的延续欲表现于有情与有情间的展转关系中佛法以人类为本但并不专限于人类的说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级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关系所以虽有种族延续的事实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确的种族意识人类可不然幼弱时期很长须赖家庭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复杂须赖同族类的保护与互助所以种族延续的意欲也特別强烈这延续种族生命的动力即摄于意思食

第二节 有情的出生

四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一旦「本有」的生命结束即转为另一新生命——「后有」的创生从一切有情新生长育的形态去分別起来可分为四类即胎湿化——四生胎生如人羊等卵生如鸡鸽等湿生如虫虾等化生如初人等佛说四生是约有情的最初出生到成长期间的形态不同而分別的如胎生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出生后有相当长的幼稚期不能独立求生要依赖生母的乳哺抚养特別是人类更需要父母师长的教养才渐渐的学会语言知识技能卵生即不同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须经一番保护孵化——现在也有用人功的才能脱卵壳而出有的也需要哺养教导但为期不长多有能自动的生存而成长湿生又不同母体生下卵以后就置之不问或早已死了种子与母体早就脱离关系等到一定时期自己会从卵而出或一再蜕变自谋生存从有情的出生到长成胎生与母体关系最密切幼稚时期也长卵生次之湿生除了生卵以外母子间可说没有多大关系是最疏远的幼稚期也极短湿生的分別就依这样的意义而成立化生不是昆虫化蝴蝶等化生是说这类有情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从生长的过程说胎生繁复于卵生卵生繁复于湿生湿生繁复于化生从产生所依的因缘说胎生与卵生必依赖二性和合的助缘湿生中即有但以自身分裂成为新的生命化生更不需此肉体的凭借即随业發生依胎湿化的次第说化生应为有情中最低级的但从来的传说化生是极高的——天也是极低的——地狱而且还遍于鬼人三趣中

生命的由来与化生

依佛典的记载化生的主要证明即「初人」在此界出现初人是从化生而有的这与生命的由来新种的由来问题有重要关系生命或新种的从何而来是一普遍的难题就是近代的科学对它也还感到困难如平常说的先有蛋呢先有鸡如说先有蛋没有鸡那裡来的蛋不通如说先有鸡没有蛋也不会生出鸡来同样的说不通于是有人想像生命或新种的原始是由于神——耶和华或梵天等神是最先存在的也是最后的万有都从它而创造出来这样不问先有蛋先有鸡都是神的创造品一切生命由来的问题都解决了神创造万有的思想确乎与生命起源的问题有关因为不得解决所以归于神的创造但这是以先承认有这创造神为前提渺茫而无稽的创造神无可征验所以神造说不能成为可信的理由近代的科学家出發于唯物论的信念从人类动物向前推说是由植物进化成的这样的由植物推到无生物这才建立起从无生物而生物从植物而动物而至人类的进化程序但无生物没有自觉的意识现象怎样能进化到动物到人类有明确的自觉意识何以近代不见有从植物进化为动物或从人猿进化为人的事实于是有的学者主张创化说以为在经常的延续中有突变的创化——一种不经常的特殊的新生世界有生命有新种的發现如先有一种类似鸡的在经常的延续中突来个创化产生鸡卵的新种不承认创化新种类的發生成为不可能生命由来的问题即不能圆满解决佛时没有那一比丘或那一人是化生的说人类的化生即约最初出现这个世间而说佛法虽不以为心灵由于物质的派生也不以为生命是这一世界的新品心色是相互依存的无始存在但据此小世界的情况说世界初成还没有有情以后才有有情的發现这最初出现的即是化生人所以化生应有二类一为比湿生更低级的有情一为五趣有情各类的最初出现约后一意义说前三者是经常的化生是特殊的创化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15(CBETA, T02, no. 99, p. 101, c26-28)
[A2] 《杂阿含经》卷17「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CBETA, T02, no. 99, p. 124, b20-21)
[A3]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40, b27-28)
[A4] 《杂阿含经》卷15(CBETA, T02, no. 99, p. 102, c11-12)
[A5] 《瑜伽师地论》卷91(CBETA, T30, no. 1579, p. 819, b12)
[A6] 《长阿含经》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9-10)
[A7] 《长阿含经》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11-12)
[A8] 《长阿含经》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13-14)
[A9] 《分別缘起初胜法门经》卷2(CBETA, T16, no. 717, p. 843, a1)
[A10]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5, c18-1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5)
关闭
佛法概论(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