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

第一节 声闻的解脱

次第证果

贤愚万別的佛弟子经善知识的教诲僧团的陶练如依法修行谁也能得正觉的解脱正觉——三菩提与解脱是佛与声闻弟子所共同的不过声闻众重于解脱佛陀重于正觉罢了在家出家的声闻众为了无限生死的苦迫觉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贪爱依中道行去修持即能向于正觉到达生死解脱这必须坚毅恳到的精进经非常努力才能豁然大悟超凡成圣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学者的进修实证略分四级(一)须陀洹——预流果这是内心初得从来未有的体验「知法入法」虽没有究竟但生死已可说解脱了那时断了生死根本彻见寂灭法性如说「于此法(灭)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杂阿含经》卷三六一经)三结是系缚生死烦恼中最重要的身见即我见由于智慧的证见无我性不再于自身生神我想了如阐陀说「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二经)戒取即执种种邪戒——苦行祭祀咒术等为能得解脱的圣者不会再生戒取去作不合理的宗教邪行是对于佛法僧的犹豫圣者「初得法身」与佛及僧心心相印还疑惑个什么依此进修经(二)斯陀含——一来(三)阿那含——不还到究竟解脱的(四)阿罗汉阿罗汉是生死的解脱者——无生烦恼贼的净尽者——杀贼值得供养尊敬的圣者——应供如经中说须陀洹虽破除烦恼还有「余慢」未尽(《杂阿含经》卷五一〇五经)此慢或称为「慢类」这是虽因无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见但无始来习以成性的「内自恃我」还不能净尽所以还剩有有限——七生或一生的生死这需要再经不断的努力才能彻底根绝达到究竟解脱的境地

声闻的证得初果与四果是极不一致的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槃陀伽年龄极老的如须跋陀罗一百二十岁顶年轻的如七岁沙弥均头阿难从佛极久还没有证阿罗汉而舍利弗憍陈如们不过几天就成了阿罗汉而且证得须陀洹以后有现身进修即得阿罗汉的也有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后停顿不前的但生死已有限量究竟解脱是不成问题了证果的情形不一大抵基于根性利钝及信道——深信三宝而努力求其实现的精诚程度而定这是人人可得的但如心有所著有所偏不能恰到好处的行乎中道特別是乱心妄执那就非常难得了

生死解脱

生死解脱在圣者是自觉自证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现生涅槃的自证智从「见法」说由于无常无我而悟入法法归于寂灭现觉得没有一毫可取可著的这无著无累的觉证即涅槃无生——生死不可得的确证从「离欲(烦恼)」说不但在空性的现觉中如日朗天空没有一些儿阴影即使从此出观回复平常的心境——世俗智也自觉得烦恼不起这是可以试验的如舍利弗说「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即故意想男女的亲爱声色的娱心等)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杂阿含经》卷一八四九三经)这样确见自己的烦恼净尽不会再从自我私欲私见而行动即不会再作感生死的后有业如明灯不再加油不久会归于息灭

现生的证得涅槃不但能确证未来生死的解脱对于现生更能实现解脱的自由这由于通达了无常无我无生——人生的究竟真理知道一切的本来空寂一切本来如此而必然如此的如老死——无常性的必然到来佛也没有例外这有什么悲哀依法持心能于一切苦迫中得解脱什么都不能挠乱圣者的心情原来人类苦迫无限而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从身而来的「身苦」即有关于生理的如饥寒等从心而来的「心苦」如外物得失的忧恼生离死別的感伤尤其是老死到来感到自己的幻灭罪恶的悔嫌系恋家族财产而起的痛苦这二者虽有相互影响但一是重于生理的一是重于心理的身苦是一般共感的心苦即因人而不同舍利弗为那拘罗长者说「身苦患心不苦患」(《杂阿含经》卷五一〇七经)即揭示了佛法修行而得解脱的要义佛弟子的定慧熏修只是到达心地明净真慧洞彻即使老死到来那样的痛苦(其他的苦可知)也不会引起系恋的心苦慧解脱的身体的痛苦与常人一样定力深的身苦可以减轻或者毫无痛苦心苦是从自体爱所起的我我所见中引發来的情绪圣者得无我慧即能离爱欲而心得自在解脱从自心净化的解脱说这是出世法最根本的唯一的重要问题所以经中常说「欲贪断者说心解脱舍利弗说「大师唯说调伏欲贪」(《杂阿含经》卷五一〇八经)以贪欲——即集谛的爱为本的身心是现生苦迫的根本贪爱又是未来流转的根本解脱了这即现身自作证而得究竟解脱未来不再受生死现时能离去自我执解脱自在从自他和乐的行为中营为正觉的合理生活

涅槃

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的苦迫中得自在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槃关于涅槃从来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分別依汉译《阿含经》说涅槃的一般意义应该是不再来这人世间了如《杂阿含经》(卷三四九五七经)说「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世尊得彼无余成等正觉《增一阿含经火灭品》也如此说「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有余涅槃界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无余涅槃界《中阿含经善人往经》对于「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更分为七善人而现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称为无余涅槃这可见涅槃有不再来这人世间受生的意义阿那含与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都不再来人间所以并称涅槃但阿那含还有烦恼与身的剩余阿罗汉才是无余的

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无论是于人间究竟或于「彼处」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脱称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众苦尽灭」还可说什么古德有以为还有身心的有以为有心而没有身的依契经说这些是妄情的戏论《杂阿含经》(卷三二九〇五经)说「如来者色(受虚诳有为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又(卷三四九六二经)说「色已断已知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释尊对于涅槃除了说明烦恼苦的不生以外以「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来形容甚深广大与无量无数即法性空寂这是超名相数量以上的如《杂阿含经》(卷三四九六二经)说「如来法律离诸枝条柯叶唯空干坚固独立別译作「瞿昙亦复如是已断一切烦恼结缚四倒邪惑皆悉灭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这即是涅槃有情的所以个体永续所以无限苦迫只是迷情为本的诸行在我执的摄取住著中形成和合相续的生命个体这才「五蕴炽然」死生不了如破我除爱即割断了生死的连索前五蕴灭而后五蕴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说为什么如大海水由于过分寒冷结成冰块冰块的个体与海水相碍如天暖冰消那仅是一味的海水更不能想像冰块的个性何在这样如想像涅槃中的身心如何或以为小我融于大我拟想超越的不思议的个体实在是妄情的测度所以从有情趣向于涅槃可说「此灭故彼灭」可说「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像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所以焰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杂阿含经》卷五一〇四经)这怎样可想像为无所有呢《本事经》(卷三)也说得极为明白「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

第二节 佛陀的正觉

正觉与解脱的特胜

佛陀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者正觉的普遍性究竟性超过一般声闻弟子所以佛陀是重于正觉的学佛者也不称發出离心而说發菩提心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佛却「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杂阿含经》卷二六六八四经)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別但这是说佛陀的正觉是智慧中心的含摄得无贪无嗔无痴从身心净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从智慧的无痴说无漏慧的证法性空与声闻没有差別毕竟空是没有什么彼此差別的能实现智证空如即转凡成圣转迷成悟三乘同性的圣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证空寂而得离欲解脱的自由人不过慈悲而偏于消极的不害他这是声闻重于积极的救护他即是从修菩萨行而成佛佛在这三乘同一解脱的圣格中显出他的伟大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觉不但契合缘起的空性更能透达缘起的幻有慈悲利他的德行更能發挥出来不像声闻那样仅是消极的无诤行人间佛陀的无上正遍觉应从真俗无碍悲智相应中去说明与声闻的差別

论到解脱佛与声闻弟子平等平等如《中阿含经瞿默目犍连经》说「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別亦无胜如解脱的平等约解脱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说如论到烦恼的习气即彼此不同如舍利弗还有嗔习毕陵伽婆蹉有慢习这是烦恼积久所成的习性虽然心地清净没有烦恼还要在无意间表露于身语意中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虽与生死无关但这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清净古人譬喻说声闻急于自了断烦恼不断习气这如犯人的脚镣突然打脱两脚虽得自由而行走还不方便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已渐渐的消除习气等到成佛即烦恼与习气一切都断尽了这如犯人的脚镣在没有打脱时已设法使它失去效用等到将脚镣解去而得自由时两脚即毫无不便的感觉这解脱的同而不同还是由于声闻的急于为己菩萨的重于为人

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现实人间的佛陀如释迦牟尼佛成立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均衡扩展成立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而德行能作到时代的完成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即是佛这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中没有彼此差別是彻底的三德的平衡开發是完善的本著这样彻底而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实现于人间的佛陀

在大乘法的展开中佛陀观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绝对无限的佛陀在从现实人间的佛陀说这是多少可以考虑的佛陀虽因久劫修行有广大的世俗智自發的胜义智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实难以从现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反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佛也决不因此而称为佛陀人间世——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即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的特性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佛陀观的發展到如此因为佛法的普及民间从信徒归依佛陀的心情中發展出来自释尊入灭在时空的演变中信众意欲——知识能力存在的无限欲求不能满足于适应当时人间的佛陀这才想像佛陀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而为任何时代环境信众所不能超越的推尊为圆满的绝对的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一般宗教幻想此为外在的神而正见的佛弟子即知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质的客观化我们知道成佛是智证——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这是没有彼此而可说绝对的彻底的能真俗无碍悲智相应的到达这即是佛陀知识能力存在——缘起的一切永远是相对的这并非人间佛陀的缺陷这才是契当真理虽说是相对的但无论佛陀出现于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的知识能力存在必是适应而到达恰好的佛陀的绝对性即在这相对性中完成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3, b21)
[A2] 《杂阿含经》卷3(CBETA, T02, no. 99, p. 16, a11-14)
[A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16)
[A4]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1(CBETA, T45, no. 1856, p. 126, c2)
[A5]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2, b11)
[A6]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9〈5 分別随眠品〉(CBETA, T29, no. 1558, p. 101, a21)
[A7]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6〈7 分別智品〉(CBETA, T29, no. 1558, p. 136, c10-11)
[A8] 《杂阿含经》卷18(CBETA, T02, no. 99, p. 128, c9-10)
[A9]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3, b14)
[A10]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1, a19-20)
[A11]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3, c22)
[A12]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4, b3-7)
[A13] 《增壹阿含经》卷7〈16 火灭品〉(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5-21)
[A14] 《中阿含经》卷2〈1 七法品〉(CBETA, T01, no. 26, p. 427, a22-23)
[A15] 《杂阿含经》卷32(CBETA, T02, no. 99, p. 226, b20-24)
[A16]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6, a7-10)
[A17]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5, c23-26)
[A18]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6, a15-16)
[A19] 《別译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100, p. 445, c4-6)
[A20]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1, b3-4)
[A21]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1, b2)
[A22] 《本事经》卷3(CBETA, T17, no. 765, p. 678, a24-28)
[A23] 自【CB】身【印顺】
[A24] 《杂阿含经》卷26(CBETA, T02, no. 99, p. 186, c6-7)
[A25] 《中阿含经》卷36〈2 梵志品〉(CBETA, T01, no. 26, p. 656, a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20)
关闭
佛法概论(卷2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