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道泛论

第一节 人类的德行

从神到人

佛法不是为了说明世间而是为了解放自己净化世间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知行综贯的宗教要从生活的经验中实现出来说它是最高的哲学不如说它是完善的道德深化又广化的道德好释尊从正觉中开示了缘起支性更开示了圣道支性圣道是恰到好处的道德是向上向正觉所必经的常道所以称为「中道」「正道」「古仙人道」这是佛陀所开示的惟一的人生正道——八正道正道的具体说明关涉到极深极广现在先略说它的两大特色

神教者以为德行的根源是神的德行只是人怎么服事神人怎么体贴神的意思来待人如离开了神德行即无从说起所以在神教中不但人的德行变成了神的奴役而迷妄的宗教行为也被看为道德的有价值的释尊的中道行与神教相反从人与人——自他的合理行为深化到内心扩大到一切有情无边世界从人本的立场使德行从神的意旨中解放出来《中阿含经伽弥尼经》说「梵志(婆罗门)自高事若干天若众生命终者彼能令自在往来善处生于天上这种神教的祈祷祭师的神权佛以为这等于投石水中站在岸上祈祷希望大石会浮起来实则我们前途的苦乐决定于我们行业的善恶决不会因天神与祭师的祈祷而有所改变所以说「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无有是处」(《长阿含经三明经》)神教的祭祀万能特別是血祭释尊也反对它「若邪盛大会系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诸羊犊小小众生悉皆伤杀逼迫苦切仆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号呼如是等邪盛大会我不称叹」(《杂阿含经》卷四八九经)「作是布施供养实生于罪」(卷四九三经)这种残杀牺牲虐待仆役的大祭祀那裡是布施简直是作恶所以当时的人都以为「沙门瞿昙呵责一切诸祭祀法」对于《吠陀》特別是《阿闼婆吠陀》中的咒法以及占卜星相等迷信如《长阿含经梵动经》说「沙门瞿昙无如是事这些都是无知的产物凡是「见(真)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生极苦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道)求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脱我苦终无是处」(《中阿含经多界经》)说得彻底些如《杂阿含经》(卷四〇一一一八经)说「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总之因神教而引起的祈祷祭祀咒术种种迷信行为佛法中一概否认不但否定神教的迷信行为而且巧妙的改造它如婆罗门教的祭祀用三火佛也说三火但三火是供养父母名根本火供养妻儿眷属名居家火供养沙门婆罗门名福田火(《杂阿含经》卷四九三经)神教徒礼拜六方佛也说礼拜六方但这是亲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仆宗教师与信徒间的合理的义务(《中阿含经善生经》)释尊肃清了神教的宗教道德使人生正道从神教中解放出来确立于人类的立场为佛法中道的特色

从少数人到多数人

人类原为平等的由于职业的分化成为不同的职业层由种族的盛衰造成自由民与奴隶这是古代社会的一般情形初期的宗教与种族相结合成为氏族的宗教这才因种族的盛衰而弱者的宗教被排斥宗教就成为胜利者的特权如耶和华为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婆罗门教为婆罗门刹帝利吠奢的宗教首陀罗没有依宗教而得再生的权利印度的四姓阶级制不但是世俗的而且与宗教相附合佛以为「四姓皆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別因为无论从财力说从法律说从政治说从道德说(《杂阿含经》卷二〇五四八经)从女人所生说从随业受报与修道解脱说(《中阿含经婆罗婆堂经》)四姓完全是平等的是机会均等的四姓不过是职业分化人为的非法阶级——婆罗门假托神权的四姓说等于「如有人强与他肉而作是说士夫可食当与我直」(《中阿含经欝瘦歌逻经》)佛说四姓平等即种族优劣的根本否定这在宗教中佛法即为一切人的宗教所以四姓「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弟子」(《增一阿含经苦乐品》)优婆离尊者出身贱族为持律第一上座这可见佛法的人类平等精神

男与女约信仰德行智慧佛法中毫无差別如在家的信众男子为优婆塞女子即是优婆夷出家众男子为沙弥比丘女子即为沙弥尼比丘尼女众与男众同样的可以修道解脱依这道器的平等观生理差別的男女形相毫无关系如《杂阿含经》(卷四五一一九九经)苏摩尼所说「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女众有大慧大力的当时实不在少数但释尊制戒摄僧为世俗悉檀(《大智度论》卷一即不能不受当时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情形所限制所以对女众的出家释尊曾大费踌躇不得不为他们定下敬法(《中阿含经瞿昙弥经》)女众虽自成集团而成为附属于男众的释尊答应了阿难的请求准许女众出家这可见起初的审慎即考虑怎样才能使女众出家能适应现社会不致障碍佛法的弘通由于佛法多为比丘说所以对于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责女色如说「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杂阿含经》卷三六一〇一九经)其实如为女众说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吗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众手裡不能發扬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众提高女众反而多少倾向于重男轻女甚至鄙弃女众厌恶女众以为女众不可教这实在是对于佛法的歪曲

总之佛法为全人类的佛法不论贵贱男女老少智愚都为佛法所摄受佛法普为一切人的依怙

从人类到一切有情

佛法不但是人类的而且是一切有情的佛法所要救济的是一切有情所以学佛者应扩大心胸以救护一切有情为事业这是佛法的广大处如菩萨的悲心激發不惜以身喂虎(《本生谈》)然而佛在人间佛法的修学者与被救护者到底是以人类为主如基于自他和乐共存的道德律杀生的罪恶对于人畜生蝼蚁是有差別的对于畜生凡夫圣人的布施功德也不同如忽略这普度一切有情而以人类为本的精神如某些人专心于放生——鱼而对于罹难的人类反而不闻不问这即违反了佛法的精神

第二节 正觉的德行

依法修行的现觉

佛法的中道行为人类德行的深化又广化它所以超胜人间一般的德行即因为中道是依于正法而契入正法的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与世间常遍的真理相随顺相契合所以经中常说「法随法行依中道行去实践能达到法的体见称为「知法入法」体见正法的理智平等称为「法身」所以佛法是依法见法的德行真理与德行并非互不相干依真理而發起德行依德行去体见真理真理与德行的统一达到理与智智与行的圆满即为佛法崇高的目的

从法性空寂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法印说这是法法如此的可说真理无所不在但有情由于「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拘束于狭隘的自我私欲中所知所行的一切不但不能触证这本然的法性反而障碍它如迷方者不但不能分別东与西而且固执的以东为西这样有情住著五蕴五取蕴成为炽然大苦不知道无常而执常执断无常也成为大苦对于自然社会身心弄到处处荆天棘地没有不是苦迫的这无明我爱为本的一切活动构成有情内在的深刻特性沈没于生死海中如不把这迷情勘破而解放过来即永远在矛盾缺陷的苦迫中讨生活佛法的中道行即为了要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这所以以实证此法为目的以随顺此法的思想行为为方法以厌离迷情而趋向正觉为动机因此专修取相的分別行是不够的佛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如专谈法法平等不知行为有法与非法——顺于法与不顺于法的差別也是不对的所以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释尊的教导修行不外乎依法而行行到法的体证

依法修行虽因为根性不同不一定现生就达到见法的目的但佛法对于法的体悟决不认为要实现于死后或实现于来生实现于另一世界佛弟子的依法修学决不等到未来他方而要求现在的证验如现生都不能体悟得解脱将希望寄托在未来他方这过于渺茫等于不能真实体验的幻想所以佛法的中道行重视「自知自觉自作证」有人以为比丘的出家为了希求来生的幸福某比丘告诉他出家是「舍非时乐得现前乐」(《杂阿含经》卷三八一〇七八经)现前乐即自觉自证的解脱乐关于法的体见不是渺茫的不是难得的如佛说「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中阿含经念处经》)这是容易到达的问题在学者是否能顺从佛陀的开导而行对于法的实证与可能佛曾归纳的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杂阿含经》卷二〇五五〇经)这非时通达即「不待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开悟即于现法或译作「即此见」(《杂阿含经》卷八二一五经)意思是如能修行当下即会体悟此法的佛法对于如实证知的如此重视即表示学者充满了理智的德行的佛法的新生命不是传统的他力的宗教信仰而已这是对于迷情生活的否定转化为正觉生活的关键这是凡圣关大乘与小乘没有多大差別不过下手的方便与究竟多少不同罢了

正觉的生活

随顺于法而现觉于法的中道行即八正道八者是正行的项目而它所以是中道的释尊曾明确的说到「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中阿含经拘楼瘦无诤经》)有人以为佛法的中道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极端的苦行在这苦乐间求取折中的态度这是误会的要知道一般的人生不是纵我的乐行即是克己的苦行这虽是极端相反的但同是由于迷情为本的情欲的放纵乐行是一般的發觉纵我乐行的弊病时即会转向到克己的苦行一般的人生倾向不出这两极端与彼此间转移的过程中不论纵我的乐行克己的苦行都根源于情爱不能到达和乐与自由所以释尊否定这两端开示究竟彻底的中道行即是正见为导的人生自我与世间惟有智——正见为前导才能改善而得彻底的完善不苦不乐的中道不是折中是「以智化情」「以智导行」随顺于法而可以体见于法的实践

智慧为眼目的中道顺随法而达到见法即进入了正觉与解脱的境地成为圣者到此可说真的把握了实现了佛法然而依法见法的中道行是为了解脱人生的系缚苦迫为了勘破迷情的生活实现正觉的生活所以到得这裡有以为一切完成了有以为正觉的生活恰好从此开始有此彻悟深法的正觉才能「行于世间不著世间」作种种利他的工作完成佛陀那样的大觉


校注

[A1]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39, c28-p. 440, a1)
[A2] 《长阿含经》卷16(CBETA, T01, no. 1, p. 106, a4-5)
[A3] 《杂阿含经》卷4(CBETA, T02, no. 99, p. 22, c11-15)
[A4] 《杂阿含经》卷4(CBETA, T02, no. 99, p. 24, c19)
[A5] 《长阿含经》卷16(CBETA, T01, no. 1, p. 102, c28-29)
[A6] 《长阿含经》卷14(CBETA, T01, no. 1, p. 89, c18)
[A7] 《中阿含经》卷47〈3 心品〉「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CBETA, T01, no. 26, p. 724, a14-24)
[A8] 《杂阿含经》卷40(CBETA, T02, no. 99, p. 296, b11)
[A9] 《杂阿含经》卷20(CBETA, T02, no. 99, p. 142, b15-16)
[A10] 欝【CB】郁【印顺】
[A11] 《中阿含经》卷37〈2 梵志品〉(CBETA, T01, no. 26, p. 661, a25-26)
[A12] 《增壹阿含经》卷21〈29 苦乐品〉(CBETA, T02, no. 125, p. 658, c7-8)
[A13] 《杂阿含经》卷45(CBETA, T02, no. 99, p. 326, b6)
[A14] 《杂阿含经》卷36(CBETA, T02, no. 99, p. 266, a10)
[A15]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6〈5 四法品〉(CBETA, T26, no. 1536, p. 393, a12)
[A16] 《杂阿含经》卷5(CBETA, T02, no. 99, p. 33, b21)
[A17] 《大宝积经》卷82(CBETA, T11, no. 310, p. 478, a11)
[A18]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A19] 《中阿含经》卷1〈1 七法品〉(CBETA, T01, no. 26, p. 422, b25)
[A20] 《杂阿含经》卷38(CBETA, T02, no. 99, p. 281, c13)
[A21] 《中阿含经》卷24〈4 因品〉(CBETA, T01, no. 26, p. 584, b26-27)
[A22] 《杂阿含经》卷20(CBETA, T02, no. 99, p. 143, c4-6)
[A23] 《杂阿含经》卷8「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CBETA, T02, no. 99, p. 54, b4-6)
[A24] 《中阿含经》卷43〈2 根本分別品〉「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因此故说离此二边则有中道」(CBETA, T01, no. 26, p. 701, c9-13)
[A25] 《大宝积经》卷101「行于世间超过世法」(CBETA, T11, no. 310, p. 567, c1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13)
关闭
佛法概论(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