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第一节 行业的發见与价值

业与行

有情的流转生死与业有深切的关系业的梵语为「羯磨」本为「作事」的意思如僧团中关于僧事的处理都称为羯磨但从《奥义书》以来羯磨早已含有深刻的意义被看作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如《布利哈德奥义书》(二——五)说「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业因业而有果」然在佛典中汉译《杂阿含经》虽偶而也有论到业的如说「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卷一三三〇七经)「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卷一三三三五经)但巴利本缺业说为佛法应有的内容但在佛世似乎还没有重要的地位这要到《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才特別發挥起来

印度旧有的「业」说无论为传统的一元论新起的二元论总是与「我」相结合的或以业为自我所幻现的——自作或以业为我以外的动作——他作都相信由于业而创辟一新的环境——身心世界「我」即幽囚于其中释尊的正觉即根本否定此我所以非自作非他作即依中道的缘起说明此生死的流转如《杂阿含经》(卷一二三〇〇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浮弥尊者与外道论法也否定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而说「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杂阿含经》卷一四三四三经)这可见释尊的教说实以缘起说明生死的流转即从身心关涉环境——自然社会身心——的展转相依次第相续的活动中去说明后来业力说的發扬由于缘起支的解说而多少通俗化

正觉的缘起观一切是展转相依生灭相续的大活动也可说「大用流行」活动的一切为无限活动过程与活动过程的形态不断的在發生安住变异消灭中推移总名为「行」所以说「诸行无常」这一切行没有不变性主宰性的所以说「眼(等世间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杂阿含经》卷九二三二经)原来行与有为作(力用)等字字根是同一的行是正在活动著的有为是活动所作成的业是活动的见于事相作是活动的力用其中行与有为为佛法重要术语尤其是行行是世间的一切佛法以有情为本所以世间诸行不外乎情爱为中心的活动像五蕴中的行蕴即以思心所为主经上也说「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〇经)缘起支中的行支也解说为「身行语行意行」即思心所为中心的身意的活动从展转相依生灭相续的诸行中抉出(爱俱)思心所为中心的行支行蕴为五蕴现起的动力由于这是相依相续的活动所以当下能开示无常无我的深义后代学者每忽略行业的缘起性从静止孤立的观点去思考所以通俗化的业报说每流于肤浅

业感说的价值

业为《奥义书》以来的新發见曾经给人以非常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起初业与我相结合到释尊从缘起无我观中使它净化完成契于情理这是沈浸于耶回文化者所难得理解的所以略为解说

自力创造非他力人类在环境——自然社会身心中常觉到受有某种力量的限制或支配不是自己所能转移与克服的于是想像有大力者操纵其间是神力是天命等但人类不能忍受这样的无情虐待發出打开现实改造未来的确信觉得这是可能转变的可以从自己身心——合于因果事理的努力中完成这确信自己身心行为的价值即达到否定神权等他力为「人定胜天」的具体解说人类在环境中虽从来就在自己努力的情况下获得自己的一切但对于不易改转的自然现象社会局势身心积习最初看作神力魔力(魔是神的相对性)的支配觉得可以从自己对于神魔等的信虔服从等中得到改善这或者以物品去祭祀(祷告即祭祀的愿词赞词)或者以咒术去遣召进一步觉得这是祭祀与咒术的力量——是自己身心虔敬动作的力量使神与魔不能不如此自我的业力说即从此兴起佛陀使业力从神秘的祭祀与咒术中解放出来使人类合理的行为成为改善过去开拓未来的力量

机会均等非特殊神教者根原于神的阶级性造为人为的社会阶级什么上帝选民什么婆罗门刹帝利吠奢为再生族强调现前社会的阶级性佛法从业力的立场彻底反对他认为人类的种种差別一切为业所决定业是在不断变迁中的由于现生行为的善恶种族的优胜者可能没落劣败者可以上升所以不否定现前的事实但并不使现前的情况神化看作无可挽回

前途光明非绝望从未来的要求说人类是于未来存有光明希望的但神教者为了配合政治优势——统治的永久起见编別为神的子孙与不属于神的子孙神的子孙得再生不属于神的子孙如印度四姓中的首陀族没有信受神教而得再生的权利他们是一切都完了永久没落幻灭即使是基督教能消泯此一限制但由于神的残酷性对于人类一期的死亡竟宣告他永生天国与永受火狱的判决不知人类的陷入歧途或由于社会的恶力或由于自己的错误本是极为普遍的陷入歧途甚至造成重大罪恶者即使无力自拔也没有不希望未来的新生即是死了儿孙也不安于父祖的沈沦所以神教者的未来裁判实充满了无情的残酷违反人类的共同希求佛法的业力说以一切为有情行为价值所成既成环境的恶劣由于过去的错误应从现在身心合理努力中去变革即使是此生无力自拔但未来的惨运并非结局而是过程一切有情在同趋于究竟圆满的旅程中无论是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轮回而不知出路但终究要在自己身心的改善中完成解脱所以三世业感说予人类以永不失望的光明

善恶有报非怀疑现生行为与境遇的不必一致引起一些人对于道德律——为善得福为恶得祸的怀疑然而人类向上的善行到底需要遵行这不能不对于人生努力向上的行为价值求得一肯定的著落或者寄托于子孙的祸福或者社会的治乱或者内心的安慰与苦痛不过瞽瞍生舜尧生丹朱父子间显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没有子女的岂非毫无著落社会的堕落与进步确与我们的行为有关但以此为行为价值的唯一归著即不能恰当而且地球会毁坏此地球的人类社会也要一切过去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如善行恶行仅招致内心的安慰与苦痛这过于虚玄如作恶者以恶行为快心的岂非即大可以作恶所以人类必须行善不可作恶的价值肯定都不是这些所能说明的特別是行善而遭遇不幸时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这样惟有三世业感说能说明现在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侭可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必因现在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肯定行为价值的业感说是怎样的入情入理

第二节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业的本质

相依相续的身心活动为有情的事实有情的活动不已从情爱为本的思心所引發一切活动即是行业《杂阿含经》反覆的说到「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如卷一二二九四经)爱结所系的爱在缘起支中即说为行如说「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爱约我我所的染著说思约反应环境所起的意志推行说行与业约身口意的活动说这本是相依共起的活动不过从它的特性给以不同的称呼

行与业指思心所引發的身心动作说而业又是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这或者解说为「经验的反应」或者称之为「生活的遗痕」总之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即称为业所以古说业有「表业」与「无表业」或说「业」与「业集」从业的發展过程说由于触对现境或想前念后思心所即从审虑决定而發动身语的行为在这身语动作时当下即引起业力这可见业是经内心与身语的相互推移而渗合了的所以有以为业是色但没有质碍有以为是心但也没有知觉这是不能看为个体性的物质或精神附属于身心的某部分这是不离有情色心不即有情色心的潜能古来或者因情识为有情的中枢所以说业依于识或者因为业从身心所引發能引發身心所以说依于六处然情识与六处从有情的別別蕴素说而不是从有情的和合相续说所以应该如一类学者所说业依有情而存在

业的类別

关于业向来有繁广的说明现在略说三类定业不定业故意所作的强业必定要受某种果报的名为定业如《中阿含经思经》说「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其实必定与不必定还在我们自己如《中阿含经盐喻经》说即使是重大恶业如有足够忏悔的时间——寿长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重业即轻受而成为不定业这如以多量的盐投入长江大河并不觉得咸苦一样反之如故意作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忏悔不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那就一定受报这如盐虽不多而投于杯水中结果是咸苦不堪所以不必为既成的恶业担心侭可从善业的修习中去对治恶业惟有不知忏悔不知作善业这才真正的决定了成为定业难逃

共业不共业依自作自受的法则自己所作所为的当然由自己负责但人类生于自他共存的社会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直接间接的与他有关对他有利或有害的行业影响自己也影响到他人从影响本身说即不共业从影响他人说即是共业个人的不共业同类相摄异类相拒业用在不断的熏增或削弱中大众的共业更是相摄相拒彼此展转而构成自他间的复杂关系等到相互推移引發出社会的共同趋势即一般所说的「共业所感」依共作共受的法则大众的共业要大家起来改变它圣人也无能为力

引业与满业如生为人类人与人是一样平等的人类的寿命根身的构造感官的认识对于自然的享受等都大致相同从这引业所感的业果说人类的主要本质是平等的人与人间所有的差別如相貌不同眷属不同贫富不同知识才能不同等是过去的满业与现生业所使然的这种差別不但不全是过去业所规定的更多是由于众生共业所限制自己现业所造成从引业所感的果报说如生为人类此生即没有变革的可能由于共业及现生业而如此的即大有改进的余地不善的当从善业的精进中变革它善的当使它增长使它进展为更完善的佛法重业感而不落于定命论重视现生的进修特別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

从前生到后生

在不断的身心活动中有无数的业力增长或消灭这些业力由于性质不同成为一系一系的一系一系中又是一类一类的如五趣果报即有人业天业地狱业畜生业饿鬼业而每一趣业中又有种种差別这种种业力彼此相摄相拒相克制相融和成为有情内在极复杂的潜能现在的身心为过去某一系类的业力所规定其他的照样存在现在又加添了不少的新业虽同时有种种业由于感得此生的业力规定了此生的特性——如生在人类即为人类的特性所限制仅能在「人类生活」的限度内活动其他的业可能暗中活动给此生以有限的影响但终不能改变此生的特性这规定一生的业类从因缘和合而开展新生的活动当下即受到自身的限制特別是不能不渐次衰退到业尽而死亡——常态的死这业类所规定一期生存的能力即是「命根」等到这一生进入死亡的阶段从前及现生所造的业力中由于「后有爱」的熏發有占有优势的另一系类业起来重新發展和合新的身心成为又一有情有情的生死相续是这样的一生一生延续不已这譬如在同一国家中人民从思想经济等而相互结合为种种阶层不同党派相摄相拒互相消长现在由甲党当政于现阶段的政治施设起著决定作用虽同时有別的政党自由活动于社会底层或能部分的影响现政局但在甲党未倒台前其他政党到底不能取得领导地位实现政治的根本变革这些政党也有从来就有的也有新起的在甲党失败时必有一占有优势的乙党起来执政开拓一新的政局甲党可能解体了或与其他党派退为在野党所以佛教缘起的业感论没有轮回主体的神我没有身心以外的业力仅是依于因果法则而从业受果约發现的外表说从一身心系而移转到另一身心系约深隐的内在说从一业系而移转到另一业系如流水的波波相次如灯炷的燄燄相续诸行无常的生死流转绝非外道的流转说可比

由于身心的一度崩坏根身与情识的相离而不再生起一般多不能记忆前生的经历弄得生不知所来死不知所去所以三世业感说每难以为一般所信受然而不能记忆并不即是没有如蒙古及中亚细亚民族他们的古代以及中古时代的政治情况大多忘却然从我国史籍所说他们确曾有过那样的经历民族的延续尚且会因一度没落而忘记得一乾二净何况身心的一度崩坏何况死时曾陷于闷绝的情态何况为另一业系所發展的新生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88, b9-10)
[A2]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
[A3]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c11-13)
[A4] 《杂阿含经》卷14(CBETA, T02, no. 99, p. 93, c14)
[A5] 《大华严经略策》卷1「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CBETA, T36, no. 1737, p. 702, a8-9)
[A6]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6, c21-22)
[A7]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6)
[A8]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5, c18-19)
[A9] 《杂阿含经》卷12「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CBETA, T02, no. 99, p. 85, a25-26)
[A10] 《归元直指集》卷2(CBETA, X61, no. 1156, p. 462, c5-6 // Z 2:13, p. 150, c13-14 // R108, p. 300, a13-14)
[A11]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25)
[A12] 《杂阿含经》卷12「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CBETA, T02, no. 99, p. 83, c24-26)
[A13]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21)
[A14]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CBETA, T01, no. 26, p. 437, b26-28)
[A15]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5〈2 分別根品〉(CBETA, T29, no. 1558, p. 26, a2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7)
关闭
佛法概论(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