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观

第一节 心意识

意为有情的中枢

有情即有情识故识为有情的特征佛教于心识發挥得极精密确为应有的努力经中以种种名词去说明识又总括为「此心此意此识」(《杂阿含经》卷二三五经)佛虽总说此三者但并未给与严密的定义圣典中有时说心有时说意有时又说识所以历来论师都认此三者为同一的但从它的特殊含义说可以作相对的分別

先说意意的梵语即「末那」(不必作第七识解)是「思量」义意的特殊含义有二意为身心交感的中枢有情的身心自体为六根的总和除前五色根外还有意根意根与五根的关系如《中阿含经大拘𫄨罗经》说「意为彼(五根)依五根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净色是物质的属于生理的意根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意为五根所依止即是说物质的生理机构必依心理而存在而起作用如心理一旦停止活动生理的五根也即时变坏所以五根与意根为相依而共存的实为有情自体的两面观从触对物质世界看没有五根即不能显出意根的存在从引發精神作用看没有意根五根即没有取境生识的作用试为图如下

观此图可见身根与意根的交感意根为根身——含摄得眼舌四根的身根活动的所依根身也是意根存在与生起的所依二者如芦束相依五根中身根比四根的范围大有眼耳等是必有身根的这可见意的特征即是与根身的和合低级有情眼等四根可能是没有的但身根一定有没有即不成其为有情有情自体即六根六根或译作六情这是从情——情识情爱而生起能生情而又与情相应的身心相互依存不即不离的有情观即从五根与意根的交感中显出有人说心理作用是由物质结构的生理派生的这是抹煞意根偏重物质有人说心是离根身而存在的色根为心的产物这是忽视色根偏于心理佛法的有情论意根与五色根相依而存单有五根仅能与外境触对而不能發生认识作用意根不离五根的活动所以想分解五根而別求意根也是不可能的

意根与五根的关系可从取境的作用而知如眼根像一架照相机能摄取外境作资料现为心相而生起眼识意根是根所以也能摄取境界《中阿含经大拘𫄨罗经》说「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取)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別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意根是编辑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为五根起用的所依五根与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说明了意根为身心和合的中枢

意为认识作用的源泉根是生义如树依根而發枝叶六根能發识所以称根平常说依眼根生眼识依意根生意识这还是大概的解说精密的说意根不但生意识而且还能生前五识所以凡能生认识的心理根源都称为意根而从此所生的一切识也可总名之为意识意为认识作用的根源研究此發识的根源佛教有二派解说不同(也有综合的)主张「过去意」即无间灭意以为前念(六)识灭引生后念的识前灭识为后起识的所依前灭识即称为意主张「现在意」六识生起的同时即有意根存在为六识所依如波浪汹涌时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此同时现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认识活动的泉源依根本教义而论意根应该是与六识同时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识界同时还有意界

依意生识

了別义重在触对境界的认识能了识別故称为识所依的根有六所取的境也有六识也因此分为六种《中阿含经嗏啼经》如火是同一的草烧即名草火木烧即名木火识也如此依六根缘六境依此即成为六识关于识的是一是多古来大有争辩依缘起观的见地说识应为相对的种种差別而非绝对的多识但识为依根缘境而现起者所以说明上不妨侧重差別

佛教后期發展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別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裡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古代的一意识师(见《摄大乘论》)以意识为本而说明诸识以为意识对外而了別五尘时即为一般所说的前五识意识又向内而执取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于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此意识为本的意识应为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

从有情为本的立场说有情为六处和合的存在意处为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源泉意根与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统一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为根源低级的有情可能没有眼但身根是有的身根为四大所造清净色由于地大增胜而成定形的机体水大增胜而有液汁循环的机体火大增胜而有消化的机体风大增胜而有运动的机体意与这身根相应而生起的觉了或触对外境从意起身识或执取身根执取身心自体从意生(细)意识这二者无论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会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细)意识为「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像人类意根与根身相应而生的觉了外缘即明确的五识如定中根身所起的内触识及内取根身执取自体的细意识也是极微昧的此外有高度明确的意识承受五识外缘的落谢影像承受(细)意识内取的积集余势承受前念意识的活动形态發为一般明确的意识重视佛陀「依意生识」的教义「六处和合」的立场应从根身与意识的交感处说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细身识与意识到达人类特有的明确意识

心及三者的综合

心的梵语有四但中国译成同样的心字这裡所要说的是「质多」质多是「种种」的意义但不就是种种是由种种而存在而长成的所以古来约「种种积集滋长」而解说为「集」意六识的认识取之于外同时留下所认识的印象于内即成为心识愈攀缘得多内存的心象也愈多所以说种种滋长这可见心的特殊含义为精神界的统一这统一性的心还可从多方面得到明证如《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七经)说「长夜心为贪欲所染嗔恚愚痴所染」此即说相续心为三毒所染污又如说「心心所」依心而起种种心所也即是以心为统一性的又如说「心远独行」独即有独一的意义所以此心为种种的集起义又是种种的统一义这样依上来的解说心意识的关系如此

          识         / ↖        /   \    ---/     \---      /       \     ↙         \    心           意

约认识境界——内境外境说识由何来由身心交感的心理源泉的意处而来识生了又如何识生后刹那即灭留影象而充实内心心是种种的积集与统一心与意为内心的两种特性一是六识所引生的一是六识所从生的流出又流回识多对境界说意多对根身说心多对心所说

一般的心理学者或认识论者论到认识的来源时有的说心如白纸什么都没有一切认识作用都由生活经验而渐渐生起资长如不和外境接触心就什么也不会有一切从经验来即所谓经验派有的说认识作用的种种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如想像思考推测等种种认识功能都本来就有由外境的触对而引發此即所谓理性派以佛法来说这即是新熏说与本有说二家所说的各见得一些却不是完善的依佛法有情为身心相依的共存体心理活动是无始以来即由外而内(从识到心)又由内而外(从意到识)不断的交流有情无始以来即有此心此意此识不悟时间的幻惑性推断为本有或者始有实在可以无须

第二节 心与心所

认识的过程

心与心所约心的统觉及所有复杂的心理内容说心所是「心所有法」心所生起系属于心而为心所有的此心与心所从依根缘境而發识来说每分为六识聚而分別说明他的复杂内容与發展程序六识聚所有的心所中最一般的即作意思五者作意与触更为认识过程中的要素作意如《中阿含经象迹喻经》说「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此「念」《杂心论》译作忆《大智度论》译作忆念玄奘即译为作意粗浅的说此作意即注意深刻的说根境和合时心即反应而起作用由于心的警动才發为了別的认识此心的警动反应即作意古译为忆念这因为内心的警动是在根取境相时心中有熟习的观念起来与境相印合由根境感發反应而起忆念与境相印合这才成为认识《入阿毘达磨论》也说「亦是忆持曾受境等唯识家的「警起心种」也即此义的不同解说上座者的九心轮在根识的瞩「见」境界前有「能引發」(藏译作动)即与作意——念的作用相同

论到触习见的经句如《杂阿含经》(卷一三三〇六经)说「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这即是根境二和生识识三和合触的明证境和合生识即由于根境相对而引起觉了的识此识起时依根缘境而成三事的和合和合的识即名为触——感觉而成为认识此触经部师解说为即是识即触境时的识如《杂阿含经》(卷一三三〇七经)说「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有部以识及触为二又是同时相应的所以触从三和生又为令三和合的心所

与根境相对的识本没有二者但由于根取境的引动内心心反应缘境而成为认识此从外而内从内而外的认识过程似乎有内在心与缘境心的二者如作意与心识与触即是如此此认识过程本为极迅速而难于分別先后的也不能强作内外的㓰分不过为了说明方便而如此说否则易于误会内心为离根境而恒在

思与识触俱生经中曾说到受等依触缘触而生因为不是识的触境而成为认识一切感情构想意志作用都无法表达出来识为有情对境所起的认识认识到的境界必与自己相关而引起不同的情感认识必有摄取境像而成为表象作用或进而有推想想像认识外境必引起对付外境的作用——思所以佛法中不论为五识的感性知识意识的理性知识都必会引起受思来

古来或主张心与心所同起即同时而有极复杂的心理活动或主张我们的心识是独一的在极迅速的情况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关于这应从缘起观的立场而抉择它认识作用为相依共存的如从和合的观点而分析它即發现确为非常复杂而相应的心聚但认识又为相续而起的如从动的观点辨別认识的内容即知认识又确为先后別异的心流从识触而受从受而想从想而行的认识过程似乎与识触与受思俱生的见解相反但在同时相应的学者中对于认识的先后發展也有此解说

  ┌───┐┌─────┐┌────┐┌────┐  │阿含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解脱道论│  └───┘└─────┘└────┘└────┘   识触率尔见   受寻求等寻求受   想决定┌等贯彻┐分別              └安立─┘   行染净势用┌令起                    └速行

是情感的受也是从承受到未能明确分別中间的探求决定即确定他是什么彻底明了而安立分別名言这与想心所一致染净即善恶心行与势用等相同这样侭管同时起与前后起有诤而在认识的發展过程中识触与受确乎可以看作先后代起而为一心聚的重心

善心所与恶心所

佛法对心心所的辨析为了净化自心即了解认识的内容与过程为善为恶才能给予对治而净化它佛法的观心是应用的心理学这是学者所不可忽略的直觉境界的(五)识触即含有可意与不可意于是引起自心的痛苦或喜乐——受种种分別——想引起见于身体语言的动作——思五蕴的识实为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五蕴中的行蕴以思心所为主除了受想以外以一切善恶心所为行蕴的内容虽为后起的但实为当然的结论

善心所与恶心所是极复杂的可以约种种的含义而立种种名的其中主要的即三善根与三不善根即为善与恶的根本特性其他善恶心所都依此而生起三不善根即贪贪是有情自体与环境的染著痴——无明是对于有情无情一切事理的蒙昧嗔是对他——他人的不能关切不能容忍的敌视据真谛译《随相论》说「如僧祇等部说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贪嗔等不善这可见一般粗显的贪从隐微的潜行的染根——三不善根而生三不善根即是随眠但上座系的学者以三不善根为欲界粗重的不善于是乎別立三无记根或四无记根其实无记根不是经文所说的四无记根的无明为隐微的蒙昧心从不同的性能来分別我见即痴分我爱即贪分我慢——自恃凌他即嗔分于隐微蒙昧的觉了中有此我见我爱我慢成为有情识的极深细的本质这实为三不善根的内容不过解说不同此不善根为一切不善心所的根源隐微蒙昧虽不是严重的恶心但到底是不清净的这相反的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也是希微而难以明确觉了的即在一般有情的不善心中善根也隐微的潜行于心的深处如经中说「如是补特伽罗善法隐没恶法出现有随俱行善根未断」(《顺正理论》卷一八引经)从此三善根而显现流行即一般心相应的无贪无嗔无痴如扩充發展到极高明处无痴即般若无嗔即大(慈)悲无贪即三昧三昧即定心定学或称心学而经说「离贪故心得解脱」无贪为心性明净而不受染著解脱自在才是大定的极致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8, a8)
[A2] 《中阿含经》卷58〈3 晡利多品〉(CBETA, T01, no. 26, p. 791, b17)
[A3] 《中阿含经》卷58〈3 晡利多品〉(CBETA, T01, no. 26, p. 791, b16-17)
[A4]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CBETA, T01, no. 26, p. 767, a24-29)
[A5] 《长阿含经》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20)
[A6] 《阿毘达磨识身足论》卷3(CBETA, T26, no. 1539, p. 547, a5-6)
[A7] 《解深密经》卷1〈3 心意识相品〉「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CBETA, T16, no. 676, p. 692, b18)
[A8]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9, c11-12)
[A9] 《杂阿含经》卷13「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CBETA, T02, no. 99, p. 88, b1-2)
[A10]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2「远行是心业如有颂曰能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 调伏此心者解脱大怖畏」(CBETA, T27, no. 1545, p. 371, b10-12)
[A11] 《中阿含经》卷7〈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67, a4-6)
[A12] 《入阿毘达磨论》卷1(CBETA, T28, no. 1554, p. 982, a13-14)
[A13] 《成唯识论》卷3「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CBETA, T31, no. 1585, p. 11, c6-7)
[A14]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87, c26-27)
[A15]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88, b1-3)
[A16] 《随相论(解十六谛义)》卷1「如僧祇等部说众生心性本净客尘所污净即是三善根众生无始生死已来有客尘即是烦恼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善根故生信智等信智等生时与三善根相扶故名相应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贪嗔等不善」(CBETA, T32, no. 1641, p. 163, b7-13)
[A17]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8(CBETA, T29, no. 1562, p. 440, b5-6)
[A18]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48(CBETA, T27, no. 1545, p. 758, a8-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法概论(卷8)
关闭
佛法概论(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