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奉献性服务

第一节

    arjuna uvāca    evaṁ satata-yuktā ye      bhaktās tvāṁ paryupāsate    ye cāpy akṣaram avyaktaṁ      teṣāṁ ke yoga-vittamā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evam——这样satata——经常地yuktāḥ——从事于ye——那些bhaktāḥ——奉献者tvām——向paryupāsate——正当地崇拜ye——那些ca——还有api——再次akṣaram——超越于感官以外avyaktam——不展示的teṣām——他们的ke——谁yoga-vittamāḥ——最完整的

译文

阿尊拿询问说「那一样算是较为圆满那些适当地从事于对奉献性服务的人或是那些崇拜非人性婆罗门——不展示——的人

要旨

基士拿现在已经解释过人性的非人性的及宇宙的形像而且还描述了所有各类的奉献者和瑜祁一般来说超然主义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人性主义者另外一类是人性主义者人性主义者以自己所有的精力从事于对至尊主的服务非人性主义者则并非直接地从事于对基士拿的服务而是冥想着非人性的婆罗门——不展示的

我们在这一章中知道在各不同对绝对真理觉悟的程序中巴帝瑜伽——奉献性服务——是最高的如果一个人想欲得到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为伴他便必须要參与奉献性服务

那些直接地以奉献性服务崇拜至尊主的人称为人性主义者那些从事于冥想着非人性婆罗门的人称为非人性主义者阿尊拿在这里询问那一样较佳去了解绝对真理有不同的途径但基士拿在这一章中指出巴帝瑜伽——或即是对祂的奉献性服务是最高的它是最直接的也是与神首联系的最简单方法

在博伽梵歌第二章中解释说一个生物体并不是祂的物质身体而是一个灵性的火花——绝对真理的一部份绝对的真理是灵性的全部如此灵性的全部与灵性火花的存在其性质上是一样的在第七章中祂讲述说生物体是至尊整体的所属部份和推荐他将注意力完全转移于整体之上在第八章中声言谁在死亡的时候想着基士拿便立即被送往灵性的天空——基士拿的居所在第六章的结尾中主说在所有的瑜祁中谁在自己内心中常想着基士拿的便被认为是最完整的所以整部梵歌都推荐对基士拿的个人奉献是灵性自觉的最高型态但是仍然有些人不依附基士拿的个人形象绝对真理全面遍透的形象——它是不展示的和非感官所能达到他们如此坚决分离甚至准备对博伽梵歌作评述他们想迷惑其它人离开基士拿把所有的奉献转移到非人性的婆罗贺摩约地去阿尊拿想知道这两类超然主义中那一类的知识较为完整换句话说他正在澄清自己的位置因为他依附着基士拿的人性形像祂并不依附于非人性的婆罗门他想知道究竟他的地位是否巩固不论是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或是在至尊主的灵性世界中非人性展示的冥想都是困难的而实际上一个人不能够完整地领悟到绝对真理的非人性形状因此阿尊拿想说「这样的浪费时间又有什么用呢」在第十一章阿尊拿经验到依附着基士拿的人性形像为最佳因为如此他便能够同时地了解所有其它的形像而且并不打扰他对基士拿的爱阿尊拿对基士拿所询问的这个重要问题会澄清绝对真理非人性和人性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分別

第二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mayy āveśya mano ye māṁ      nitya-yuktā upāsate    śraddhayā parayopetās      te me yuktatamā matāḥ

śrī bhagavān uva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mayi——向「我」āveśya——固定于manaḥ——心意ye——谁mām——向「我」nitya——经常地yuktāḥ——从事于upāsate——崇拜śraddhayā——以信心parayā——超然的upetāḥ——从事于te——他们me——「我」的yuktatamāḥ——最完整的matāḥ——「我」认为

译文

万福的主说「谁的心意坚定于『我』的人性形象经常以极大的和超然的信心崇拜『我』『我』便认为他是最完整的

要旨

在回答阿尊拿问题的时候基士拿很清楚地说谁集中于祂的人性形象和谁以信心及奉献崇拜祂便被认为是在瑜伽中最圆满的因为一切事情都是为基士拿而做这样的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没有物质活动一个纯洁的奉献者是经常地有所从事——有时他唱颂有时他聆听或阅读有关于基士拿的书籍有时他烹饪巴萨啖或到街市上为基士拿采购有时他打扫庙宇或清洗碟子——无论他做任何事他并不让一刻时光浪费没有对基士拿活动而溜走这样的活动是完全的三摩地

第三节及第四节

    ye tv akṣaram anirdeśyam      avyaktaṁ paryupāsate    sarvatra-gam acintyaṁ ca      kūṭastham acalaṁ dhruvam    sanniyamyendriya-grāmaṁ      sarvatra sama-buddhayaḥ    te prāpnuvanti mām eva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ye——那些tu——但是akṣaram——超越于感官的知觉力anirdeśyam——无限的avyaktam——不展示的paryupāsate——完全地从事于sarvata-gam——全面遍透的acintyam——不可想像的ca——还有kūṭastham——在中央acalam——不移动的dhruvam——固定的sanniyamya——控制着indriya-grāmam——所有感官sarvatra——每一处sama-buddayaḥ——相等地对待te——他们prāpnuvanti——达到mām——向「我」eva——肯定地sarva-bhūta-hite——所有生物体的福利ratāḥ——从事于

译文

至于那些完全地崇拜那不展示的那处存于感官触觉之外的全面遍透的不可思议的坚定及不移动的对真理的非人性概念由于控制各个感官和在任何地方对每一个人都同等看待而从事于对所有生物体的福利事务终于得到了「我」

要旨

那些不是直接地崇拜至尊的神首——基士拿而企图通过一个间接的程序达到同一目标的人最后也达到至尊的目标——史里基士拿如述「经过很多次的投生有智慧的人求庇护于『我』因为他知道华苏弟瓦便是一切」当一个人经过了很多次的投生而得到完整的知识后他便向主基士拿皈依假如一个人依照这一节中所述的方法去接近神首他便要控制感官对每一个人作出服务和从事于所有生物体的福利事业这里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要接近主基士拿否则是不会有完整觉悟的通常一个人在完全皈依祂之前必须要经过很多忏悔苦行才会这样做

为了要领悟在个別灵魂内的超灵一个人必须要停止看工作等的感官活动这样一个人便会理解到至尊的灵魂存在于每一处地方觉悟到这点以后他不妒忌任何生物体——他看人和动物之间不再有分別因为他看到的祇是灵魂并不是外在的躯壳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非人性的领悟方法是很困难的

第五节

    kleśo 'dhikataras teṣām      avyaktāsakta-cetasām    avyaktā hi gatir duḥkhaṁ      dehavadbhir avāpyate

kleśaḥ——困难adhikataraḥ——更加困难teṣām——他们的avyakta——不展示āsakta——依附着cetasām——那些心意是的人avyaktā——不展示的hi——肯定地gatiḥ duḥkham——进步很困难dehavadbhiḥ——体困了的avāpyate——达到

译文

对于那些心意依附于不展示的至尊的非人性形状的人进步是很困难的对于体困了的人来说在那原则下求取进步通常都很困难

要旨

追随至尊主不可思议的不展示的及非人性形状的一类超然主义者称为几亚尼思考瑜祁 jñāna-yogī而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完全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称为巴帝瑜祁 bhakti-yogī这里清楚地解释了几亚尼瑜伽(或思考瑜伽)及巴帝瑜伽定义上的分別几亚尼瑜伽的程序虽然终极地也带往同一的目标但这是很困难的至于巴帝瑜伽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作出直接服务的程序对于被体困了的灵魂来说是较为容易和自然个別的灵魂从恒古以来便被体困了对他来说单祇是在理论上了解他不是他的身体是很困难的因此巴帝瑜祁接受了基士拿的神祇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在心意中的身体概念可以被应用出来当然在庙宇内对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形象崇拜并不是偶像崇拜吠陀文学中的证据是崇拜可以是萨昆拿 saguṇa 或湼昆拿 nirguṇa——至尊的拥有或不拥有的在庙宇中对神祇的崇拜是萨昆拿崇拜因为主以物质品性为代表然而主的形象虽然是由物质的品质如石或油漆为代表但实际上并不是物质的那便是至尊主的绝对本性这里大畧举一个例子我们在街上看见很多邮箱如果我们将信放进邮箱里很自然它们便会毫无困难地抵达目的地但是我们在其它地方所找到的一个未经邮政局所核准的旧箱则没有这个功用同样的主以称为阿察维伽哈 arca-vigraha 神祇的形象为祂的特许代表这阿察维伽哈是至尊主的一个化身神会通过那个形象去接受服务主是全能和具有无限力量的因此通过祂作为阿察维伽哈的化身为了在条限了生命中的人的方便祂可以这样地接受奉献者的服务

因此对于一个奉献者来说直接及立即地抵达至尊是没有困难的但那些追随非人性的灵性觉悟的人的路途是困难的他们要通过如奥义书等的吠陀文学去了解至尊不展示的代表他们也要学习语言了解不可知觉的感受他们要觉悟所有这些方法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不是很容易的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祇是照着真正灵魂导师的指引祇是向神祇作出规范下的揖拜祇是聆听主的荣誉祇是进食供奉过给主的食物祭余认识觉悟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便是很容易的非人性主义者毫无疑问是不必要地采取了一条困难的途径而且还要最后冒不能觉悟绝对真理之险而人性主义却不用艰险困难或麻烦而直达至尊性格的人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也有类似的一段其中声言如果一个人终极地要皈依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这皈依的程序称为巴帝)但是却采取困难的途径去了解什么是婆罗门和什么不是婆罗门而将他的整个生命这样地消耗了结果祇有是烦恼因此书中劝说一个人不应该采取这困难的自觉途径因为终极的结果是未知之数

一个生物体永恒地是一个个別的灵魂如果他想溶滙于灵性整体中他可以得到他原来永恒的本性及知识方面的觉悟但快乐的一部份则不会觉悟到因为一些奉献者的恩赐这样一个对几亚拿(思考)瑜伽有深切认识的超然主义者可能会达到巴帝瑜伽或奉献性服务的地步在那时候非人性主义的长期修习也会变成困难之源因为他不能放弃这个念头因此一个被体困了的灵魂不论是在修习或觉悟的时候与不展示经常都是拮据的每一个活着的灵魂都是局部地独立着一个人应该肯定地知道这不展示的觉悟是违反他灵性快乐的自我的本性我们不应该采取这个步骤对每一个生物体来说引起完全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基士拿知觉程序是最佳的途径假使一个人忽畧了这奉献性服务便会有转变为无神论者的危险在这个卡利年代里当非人性的哲学受到这样大的压力下从而转变成为无神论者的人为数不少因此如在这一节中所解释过的集中注意力于不展示的不可思议的超然感官所能接触的程序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这卡利年代中)是不应该被鼓励的主基士拿并不推荐这样做

第六节及第七节

    ye tu sarvāṇi karmāṇi      mayi sannyasya mat-parāḥ    ananyenaiva yogena      māṁ dhyāyanta upāsate    teṣām ahaṁ samuddhartā      mṛtyu-saṁsāra-sāgarāt    bhavāmi na cirāt pārtha      mayy āveśita-cetasām

ye——谁tu——但是sarvāṇi——一切事物karmāṇi——活动mayi——向「我」sannyasya——放弃mat-parāḥ——既然依附于「我」ananyena——没有分类eva——肯定地yogena——通过这巴帝瑜伽的修习mām——向「我」dhyāyantaḥ——冥想着upāsate——崇拜teṣām——他们的aham——「我」samuddhartā——拯救者mṛtyu——那saṁsāra——物质的存在sāgarāt——从海洋中bhavāmi——成为na cirāt——一段不很长的时间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mayi——向「我」āveśita——固定的cetasām——那些心意是这样的人

译文

对于一个崇拜「我」放弃一切活动给「我」没有违背地皈依「我」从事于奉献性服务和经常地冥想着「我」的人他将心意固定于「我」彼利妲之子对他来说「我」是生与死海洋的迅速拯救者

要旨

这里明确地指出奉献者被主很快从物质存在中拯救出来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在纯洁的奉献性服务中一个人觉悟到神是伟大的而个別的灵魂则下属于祂他的责任是对主作出服务若果不然他便会对摩耶作出服务

如前所述至尊的主祇可以通过奉献性服务来了解因此一个人应该完全奉献他应该将心意完全地固定于基士拿而得以达到祂祂应该祇是为基士拿工作一个人从事于任何工作都没有关系但那工作应该祇是为基士拿而做的那便是奉献性服务的标准奉献者除了取悦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之外并不想欲任何其它的成就他生命的任务是去取悦基士拿他可以为了基士拿的满足而牺牲一切正如阿尊拿在库勒雪查战场上的做作一样过程非常简单一个人祇要从事于他的职务而同时地唱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这超然的唱颂将奉献者吸引往至尊性格的神首那里去

至尊主在这里答应祂会没有延误地将一个这样从事的纯洁奉献者从物质生存的海洋中拯救出来那些道行高深的瑜伽修习者可以随意将灵魂转移到他们喜欢的任何恒星而其他的人则以各种其它的方法这样做但对于奉献者来说这里很清楚地声言主亲自拯救他他不须要等候到很有经验时才将自己转移到灵性的空间

在瓦拉瑕普兰拿经 Varāha Purāṇa 中有这样的一节

    nayāmi paramaṁ sthānam arcirādi-gatiṁ vinā    garuḍa-skandham āropya yatheccham anivāritaḥ

这一节的要旨是一个奉献者并不需要修习阿士当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 而将他的灵魂转移到灵性的恒星至尊的主亲自负起这个责任祂很清楚地在这里说祂亲自作为拯救者一个小孩完全由他的父母看护这样他便是安全的同样地一个奉献者并不须要吃力地通过瑜伽修习试图将自己转移到其它的恒星而是至尊的主由于祂宽大的仁慈驾御着祂的鸟座驾加路达立即降临将他的奉献者从物质存在中拯救出来一个掉进海洋的人可能泳术很精湛而且努力挣扎他仍然不能救起自己但是如果一个人从天而降将他从水中拯救出来他便很容易地得救同样地主将奉献者从物质存在中救起来一个人祇要修习基士拿知觉的简易程序和完全地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应该从所有其他的程序中选择奉献性服务的程序拿拉央尼耶 Nārāyaṇīya这样地证实了这一点

    yā vai sādhana-sampatti-puruṣārtha-catuṣṭaye    tayā vinā tad-āpnoti naro nārāyaṇāśrayaḥ

这一节的要旨是一个人不应该从事于各项的获利性活动或培养推考思维的知识程序一个奉献于至尊者的人可以得到从其他的瑜伽方法推考仪式祭祀布施等而来的利益那便是奉献性服务所特有的祝福

祇要唱颂基士拿的圣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一个主的奉献者可以很容易和快乐地抵达至尊的目的地但这目的地不能够通过任何其他的宗教法门而得到

在第十八章中有博伽梵歌结论的声言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一个人应该放弃所有其他的自觉程序和祇要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奉献性服务那便会使人达到生命的最高完满境界一个人并不用顾虑他过往生命的罪恶活动因为至尊主会全面照顾他因此一个人不应该无用地以为可以在灵性觉悟中自救就让每一个人都求庇护于全能的至尊神首基士拿那才是至高的完满生命

第八节

    mayy eva mana ādhatsva      mayi buddhiṁ niveśaya    nivasiṣyasi mayy eva      ata ūrdhvaṁ na saṁśayaḥ

mayi——向「我」eva——肯定地manaḥ——心意ādhatsva——固定于mayi——于「我」buddhim——智慧niveśaya——应用nivasiṣyasi——你过一个mayi——向「我」eva——肯定地ataḥ——因此ūrdhvam——上na——永不saṁśayaḥ——怀疑

译文

祇要将心意固定于「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将你所有的智慧从事于「我」这样你便会毫无疑问地经常永远活于「我」

要旨

一个从事于对主基士拿奉献性服务的人过著一个与至尊的主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此一开始他的地位便毫无疑问是超然的一个奉献者并不生活在物质的层次——他生活在基士拿中主的圣名和主是没有分別的因此当一个奉献者唱颂基士拿的时候基士拿和祂的内在能量便在奉献者的舌头上舞蹈当他供奉基士拿食物的时候基士拿直接地接受这些食品而奉献者便因为进食祭余而变得基士拿化侭管这是在梵歌及其它吠陀文学中所推荐的程序一个不从事于这种服务的人不会了解怎么会这样

第九节

    atha cittaṁ samādhātuṁ      na śaknoṣi mayi sthiram    abhyāsa-yogena tato      mām icchāptuṁ dhanañjaya

atha——如果因此cittam——心意samādhātam——固定于na——不śaknoṣi——能够mayi——于「我」sthiram——已固定abhyāsa——修习yogena——通过奉献性服务tataḥ——因此mām——「我」icchā——欲望āptum——去取得dhanañjaya——啊阿尊拿

译文

「我」亲爱的阿尊拿财富的得主如果你能够将你的心意不偏离地固定于「我」便追随巴帝瑜伽的规限原则这样你便会培养一个达到「我」的愿望

要旨

这一节指示了两种不同的巴帝瑜伽程序第一种适用于一个已经实际地培养了对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超然爱心依附的人其他的则是指还未有对至尊者产生超然爱心依附的人对于这第二类的人则有各种被指定的守则和规范一个人可以追随而最后提升到依附着基士拿的阶段

巴帝瑜伽便是感官的净化在目前物质存在中感官因为从事于感官享受而经常是不纯洁的但是通过巴帝瑜伽的修习这些感官可以变得净化在净化的阶段中它们直接与至尊的主接触在这个物质存在中我可能从事于为某个主人的某些事务但我并不真心真意地侍奉我的主人我祇是为一些金钱而服务而主人也并不爱我他雇用我的服务和给我报酬所以并没有爱可言然而在灵性生活方面一个人应该提升到纯洁的爱的阶段那爱的阶段可以通过以现在感官所执行的奉献性服务的修习而达到

目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个对神的爱都是处于一个昏睡状态而在那里灵性世界对神的爱则以好几方面展示出来现在却因为与物质的联系而沾染了与物质的联系须要净化而那沉睡的对基士拿自然的爱则须要复苏这便是整个程序所在

为了要修习巴帝瑜伽的调限原则一个人应该在一个湛练的灵魂导师的指引下遵从一些原则一个人应该大清早起来沐浴进庙和作出祈祷及歌颂哈利基士拿还有采集鲜花供奉神祇煑食供奉神祇及进食巴萨啖等一个人须要遵守很多的教条和规范还有一个人须要从纯洁的奉献者口中不断地聆听博伽梵歌及史里玛博伽瓦谭这修习可以帮助一个人提升到爱神的层次跟着他进入神的灵性国度便是肯定的这样一个在灵魂导师的指引及守则规范下的巴帝瑜伽的修习会肯定地将一个人带领到爱神的境界

第十节

    abhyāse 'py asamartho 'si      mat-karma-paramo bhava    mad-artham api karmāṇi      kurvan siddhim avāpsyasi

abhyāse——在修习api——就算asamarthaḥ——不能够asi——你是mat-karma——「我」的工作paramaḥ——至尊的bhava——你成为mat-artham——为了「我」的原故api——就算karmāṇi——什么kurvan——执行siddhim——完整avāpsyasi——达到

译文

如果你不能够修习巴帝瑜伽的规条你便试试为「我」而工作因为通过为「我」工作你便会达到完整的阶段

要旨

一个就算是不能够修习这巴帝瑜伽调限性原则的人在一个灵魂导师的指引下仍然可以通过为至尊主工作而被带到完整的阶段在第十一章第五十五节中已经解释过如何去从事这工作一个人需要同情基士拿知觉的传播有很多奉献者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传播他们都需要帮助因此就算一个人不能够直接地修习巴帝瑜伽的调限原则他可以试试去帮助推广这项工作每样努力都需要土地资金组织和人力正如在商业中需要居所资金及人力的应用和组织的扩展对基士拿的服务同样需要这些分別是在唯物论中一个人是为感官满足而工作但是同一工作却可以为了基士拿的满足而执行那便是灵性的活动假如一个人有足够的金钱他可以为了传播基士拿知觉而帮助建筑一间写字楼或庙宇他也可以帮助印刷上的工作有不同的活动领域一个人应该有兴趣于这些形形式式的活动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牺牲这些活动的结果他亦可以牺牲一部份去传播基士拿知觉这为了基士拿知觉原因的自动服务会帮助一个人提升到较高的爱神阶段跟着便可以变得完整

第十一节

    athaitad apy aśakto 'si      kartuṁ mad-yogam āśritaḥ    sarva-karma-phala-tyāgaṁ      tataḥ kuru yatātmavān

atha——就算etat——这api——还有aśaktaḥ——不能够asi——你是kartum——去执行mat——向「我」yogam——奉献性服务āśritaḥ——庇护sarva-karma——所有的活动phala——结果tyāgam——为了遁弃tataḥ——因此kuru——做yata-ātmavan——自处

译文

如果你不能够在这个意识中工作便试试去工作但是却放弃你所有活动的结果和努力自处

要旨

为了社会家庭宗教的原因或是其它的一些阻力一个人或许甚至不能够同情基士拿知觉的活动如果一个人直接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活动会引起家庭成员的反对还有这样多的其它困难对于一个有这样困难的人他应该被劝将他活动的成果为一些好的原由而牺牲吠陀规条中有对这些程序的描述怎样去祭祀牺牲和普满地 pumundi——一个人应用先前活动结果的特別功能这样一个人慢慢地便可以被提升到知识的阶层还有当一个连基士拿知觉活动也没有兴趣的人施与医院或一些社会团体慈善的机构他便放弃了他辛勤活动的成果对于这一点这里也有所推荐因为由于放弃一个人活动所得的实施他肯定地能够慢慢净化他的心意而在那心意的净化阶段中一个人便可以去了解基士拿知觉当然基士拿知觉并不依赖任何其它的经验因为基士拿知觉本身便能够净化一个人的心意但是如果有着对基士拿知觉的障阻他可以试试去放弃他活动的结果在这方面来说对社会的服务团体的服务国家的服务为国家牺牲等都可以被接受好使有一天一个人可以来到对至尊主纯洁奉献性服务的阶段在博伽梵歌中有这样的声言yataḥ pravṛttir bhūtānām如果一个人想为了至尊的原由而牺牲就算他不知道至尊的原由是基士拿他通过牺牲的方法他会逐渐了解到至尊的原由是基士拿

第十二节

    śreyo hi jñānam abhyāsāj      jñānād dhyānaṁ viśiṣyate    dhyānāt karma-phala-tyāgas      tyāgāc chāntir anantaram

śreyaḥ——较佳hi——肯定地jñānam——知识abhyāsāt——通过修习jñānāt——比知识较佳dhyānam——冥想viśiṣyate——特別考虑dhyānāt——由冥想karma-phala-tyāgah——获利性活动结果的遁弃tyagat——由于这样的遁弃śāntiḥ——平静anantaram——此后

译文

如果你不能够进行这修习便应该从事于知识的培养比知识的培养为佳的便是冥想比冥想为佳的便是活动结果的遁弃因为通过这样的遁弃一个人便能够得到平静的心意

要旨

如在前数节中所述奉献性服务有二调限原则的途径和完全依附爱着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途径对于那些实际上不能够追随基士拿知觉原则的人最好是去培养知识因为由于知识一个人才可以了解他的真正地位渐进的知识能够發展到冥想的地步通过冥想一个人便能够慢慢地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有些程序是使一个人了解到他自己是至尊如果一个人不能够从事于奉献性服务那一类的冥想是适用的又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这样冥想便需要遵从在吠陀文学中所训谕的被指定职务——婆罗门毗舍及戍陀这个我们将会在博伽梵歌的以下数章中读到但在所有情况下一个人必须放弃工作的成果意思是将成果用于一些好的原由总括来说要达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最高的目的有两个程序一个程序是通过慢慢的發展另外一个程序是直接的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直接服务是直接的方法另外的方法涉及到将一个人活动的果实遁弃这样一个人便达到知识的阶段再而冥想的阶段再而了解超灵的阶段再而达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阶段一个人可以采取逐步的程序或是直接的途径直接的途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纳因此间接的程序也是好的不过我们应该了解间接的程序并不适用于阿尊拿因为他已经处于对至尊主爱心服务的阶段那是为了其他不在这个阶段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要追随的是遁弃知识冥想超灵及婆罗门觉悟的渐进程序但就博伽梵歌来说所着重的是直接的方法每一个人都被劝去參与直接的方法和皈依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

第十三节及第十四节

    adveṣṭā sarva-bhūtānāṁ      maitraḥ karuṇa eva ca    nirmamo nirahaṅkāraḥ      sama-duḥkha-sukhaḥ kṣamī

    santuṣṭaḥ satataṁ yogī      yatātmā dṛḍha-niścayaḥ    mayy-arpita-mano-buddhir      yo mad-bhaktaḥ sa me priyaḥ

adveṣṭā——不妒忌sarva-bhūtānām——为了所有的生物体maitraḥ——友善的karunah——仁慈的eva——肯定地ca——还有nirmamah——没有拥有权的感觉nirahankāraḥ——没有虚假的自我sama——相等地duḥkhaḥ——苦恼sukhaḥ——快乐kṣamī——饶恕santuṣṭaḥ——满足satatam——满足yogī——从事于奉献yatā-ātmā——努力于dṛdḥaniścayaḥ——以决心mayi——向「我」arpita——从事于manaḥ——心意buddhiḥ——有智慧的yaḥ——谁mat-bhaktaḥ——「我」的奉献者saḥ me priyaḥ——他对「我」很亲切

译文

谁并不妒忌对所有的生物体都很友善并不以为自己是拥有者免于虚假的自我在快乐和在苦恼中稳定自处经常地感觉到满足以坚决的信心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他们的心意和智慧集中固定于我与「我」相符——这样的一个人对「我」很亲切

要旨

再讲到纯洁的奉献性服务方面主在这两节中描述一个纯洁奉献者的超然资格一个纯洁的奉献者永不在任何处境下被扰乱他也不妒忌任何人一个奉献者亦不会成为他敌人的敌人他以为一个人成为他的敌人是因为奉献者本身的过错因此还是忍受比较抗议来得好在史里玛博伽梵歌中有这样的声言tat te 'nukampāṁ su-samīkṣyamaṇo 每当一个奉献者在苦恼或在困境中时他以为这是主对他的仁慈他想着「因为我过往的过错我是应该比现在受更大的痛苦的因为至尊主的恩赐我并不苦受着我应受的所有惩罚由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慈悲我祇是受着少许而已」因此虽然在很困难的状况下他是经常地平静和容忍的一个奉献者对每一个人——就算是敌人——也很仁慈湼玛玛 nirmama 的意思是一个奉献者并不依附着与身体有关的宁静或困难因为他完全清楚地知道他并不是这物质身体他并不与身体认同因此他免于虚假自我的概念和均衡地处于快乐及苦恼中他是容忍宽大的同时他满足于任何因为至尊主的恩赐而来的东西他并不很困难去努力达到某些东西因此他是经常地愉快的他是一个完整的神秘主义者因为他坚定于灵魂导师的训示又因为他的感官是被控制的所以他很坚决他并不为虚假的争论所左右因为没有人能够引领他离开奉献性服务的坚定决必他完全地知觉到基士拿是永恒的主因为没有人能够打扰他所有这些资格都使他完全地依靠着至尊主这样的一个奉献性服务水平毫无疑问是很难得的然而一个奉献者可以通过追随奉献性服务的规限原则而达到那个阶段还有主说这样的一个奉献者对祂很亲切因为主是经常地为他完全基士拿知觉着的活动而喜悦

第十五节

    yasmān nodvijate loko      lokān nodvijate ca yaḥ    harṣāmarṣa-bhayodvegair      mukto yaḥ sa ca me priyaḥ

yasmāt——谁从na——永不udvijate——刺激lokaḥ——人lokāt——人na——永不advijate——打扰ca——还有yaḥ——任何人harṣa——快乐amarṣa——困苦bhaya——恐惧udvegaiḥ——渴望muktaḥ——免于yaḥ——谁saḥ——任何人ca——还有me——「我」的priyaḥ——很亲切

译文

谁并不将任何人置于困境并不为困难所打扰稳定地处于快乐及苦恼中这样的一个人对「我」很亲切

要旨

在这里更进一步地描述了数项奉献者的资格这样的一个奉献者并不置任何人于困难渴望恐惧或不满意中因为一个奉献者对任何人都很仁慈他并不做出置別人于渴望的事情同时如果其他人想将一个奉献者置于渴望他也不为打扰因为主的恩赐他修习到不为任何外在的骚动所打扰而事实上一个奉献者经常地贯注着基士拿知觉和从事于奉献性服务所有这些物质的处境都不能打动他一般来说一个唯物主义者当遇着对他感官满足及他身体有关事情时便感到快乐但当他看到其他人有一些感官享乐的东西而他没有时他便感到沮丧和妒忌当他料想着一个敌人的复仇时他便处于一个恐惧的状况当他不能够成功地地执行一些事情时他便感到懊恢但一个奉献者却经常地超然于所有这些打扰因此他对基士拿很亲切

第十六节

    anapekṣaḥ śucir dakṣa      udāsīno gata-vyathaḥ    sarvārambha-parityāgī      yo mad-bhaktaḥ sa me priyaḥ

anapekṣaḥ——中立的śuciḥ——纯洁的dakṣaḥ——专长的udāsīnaḥ——免于顾虑gata-vyathaḥ——免于所有的困苦sarva-ārambha——所有努力parityāgī——遁弃者yaḥ——任何人mat-bhaktaḥ——「我」的奉献者saḥ——他me——「我」priyaḥ——很亲切

译文

一个并不依靠一般活动常规纯洁的精练的没有顾虑的免于所有痛苦的和并不努力于一些结果的奉献者对「我」很亲切

要旨

一个奉献者可能得到金钱的捐赠然而他却不应该努力去取得它假如自动地因为至尊主的恩赐金钱来到他的手上他也不会激动自然一个奉献者每天沐浴最少两次和大清早起来作奉献性服务因此他本然地是内外都清洁一个奉献者经常都很洗练因为他完全知道生命所有活动的意思还有的是他深信权威经典一个奉献者永不站在某一派別方面所以他是没有顾虑的他永不受苦因为他免于任何的称谓他知道他的身体是一个称谓因此如果有一些身体的痛苦他是豁达的纯洁的奉献者并不努力于任何违反奉献性服务原则的事情例如要建筑一座大厦是需要很费心的一个奉献者如果觉得对他奉献性服务的进步无益他便不去干他会为主建筑一间庙宇为了这他会忍受各类的渴望但他并不为自己的关系而建筑一间大厦

第十七节

    yo na hṛṣyati na dveṣṭi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śubhāśubha-parityāgī      bhaktimān yaḥ sa me priyaḥ

yaḥ——谁na——永不hṛṣyati——取悦na——永不dveṣṭi——悲伤na——永不śocati——哀悼na——永不kāṅkṣati——想欲śubha——吉兆的asubha——不吉兆的parityagi——遁弃者bhaktiman——奉献者yaḥ——谁saḥ——他是me——「我」的priyaḥ——亲切的

译文

谁并不紧握欢乐或悲伤谁不哀悼或想欲及谁遁弃吉兆和不吉兆事物两者他便对「我」非常亲切

要旨

一个纯洁的奉献者不因物质的获得和失去而快乐或苦恼他也不渴望去得到一个儿子或门徒得不到他们也不感到苦恼假如他失去一件对他很亲切的东西他也不哀悼同样地如果他得不到他想欲的他也不会苦恼他在所有各类吉兆的不吉兆的及罪恶的活动面前是超然的他准备为了至尊主的满足而接受所有各类的危险在他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障阻

第十八节及第十九节

    samaḥ śatrau ca mitre ca      tathā mānāpamānayoḥ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eṣu      samaḥ saṅga-vivarjitaḥ    tulya-nindā-stutir maunī      santuṣṭo yena kenacit    aniketaḥ sthira-matir      bhaktimān me priyo naraḥ

samaḥ——平等的śatrau——对敌人ca——还有mitre——对朋友ca——还有tatha——这样māna——荣誉apamānayoḥ——诽谤śīta——冷uṣṇa——热sukha——快乐duḥkheṣu——苦恼samaḥ——处之泰然saṅga-vivarjitaḥ——免于所有的连系tulya——相等的nindā——毁谤stutiḥ——名声mauni——静默santuṣṭah——满足yena kena——不知怎样地cit——如果aniketaḥ——没有居所sthira——坚定于matiḥ——决心bhaktimān——从事于奉献me——「我」的priyaḥ——亲切的naraḥ——一个人

译文

谁平等地对待朋友及敌人平衡稳当地处于名誉及不名誉热和冷快乐和苦恼名声与毁谤经常地免于沾染经常地保持静默及满足于任何东西不顾及任何居所坚定于知识中及从事于奉献服务这样的一个人对「我」很亲切

要旨

一个奉献者经常地免于坏的联系交谊有时一个人被褒扬有时被低贬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但一个奉献者是经常地超然于人为的名誉和毁谤困苦或快乐他是耐心和容忍的他除了基士拿的命题外不讲述任何其他事情因此他被称为沉默的沉默的意思并不是一个人不应该说话沉默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应该说废话一个人应该祇是说重要而基本的事情而对于奉献者来说最重要的说话便是讲及有关至尊主的他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快乐的有时他会得到可口美味的食物有时不会但他仍是满足的他也不顾虑及居住的地方他有时睡在树下有时睡在一所宏伟的大厦两者都不能吸引他他被称为稳定的因为他坚定于他的决心和知识我们或许会發现对一个奉献者资格重复的描述但是这祇不过引述出一个奉献者一定要得到所有这些资格没有好的资格一个人不能够成为一个纯洁的奉献者而一个不是奉献者的人没有良好的资格因此一个想被承认为奉献者的人应该培养这优良的资格当然他并不需额外努力去争取这些资格这在基士拿知觉及奉献性服务的从事中自动地帮助他發展起来

第二十节

    ye tu dharmyāmṛtam idaṁ      yathoktaṁ paryupāsate    śraddadhānā mat-paramā      bhaktās te 'tīva me priyāḥ

ye——谁tu——但是dharmya——慷慨amṛtam——了解idam——这yathā——如uktam——说paryupāsate——完全地从事于śraddadhānāḥ——以信心mat-paramāḥ——以至尊的主作为一切事情bhaktāḥ——奉献者te——这样的人atīva——非常非常me——「我」priyāḥ——亲切的

译文

谁追随这不能被毁灭的奉献性服务的路途和谁完全地以信心将自己从事于「我」将「我」作为至尊的目的这样的一个人对「我」非常非常亲切

要旨

这一章中所解释的是为了接近至尊主的超然性服务程序——永恒从事的宗教这程序对主非常之亲切祂接受一个从事于这程序的人阿尊拿询问究竟从事于非人性婆罗门的人较好还是从事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人性服务的人较好主很清楚地回答他毫无疑问对至尊神首的奉献服务是最佳的灵性自觉程序换句话说这一章的决议是通过良好的联系交谊一个人發展对纯洁奉献性服务的依附因而接受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及开始从他那里聆听歌颂以信心依附及虔敬遵守奉献性服务的规限原则而演变为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服务这一章中所推荐的是这条途径因此毫无疑问地奉献性服务是为了达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自觉的唯一绝对路途如在这一章中所述的至尊绝对真理的非人性概念祇是在一个人皈依于自觉之前被推荐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未有机会与一个纯洁的奉献者联系之前非人性的概念可能是有益的在绝对真理的非人性概念中一个人没有获利性结果地工作冥想和培养知识去了解灵魂和物质当一个人不是与一个纯洁的奉献者联谊时这是需要的幸而如果一个人直接地培养了一个在纯洁的奉献性中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欲望他不用通过逐步的灵性觉悟步骤如在博伽梵歌中段六章中所述的奉献性服务是较为融洽的一个人不用担心维持灵魂及身体在一起的物质所需因为主的恩赐每事每物都是在自动地进行着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于史理玛博伽梵歌第十二章有关于奉献性服务各节的要旨


校注

[A1] 净【CB】凈【补编】
[A2] 净【CB】凈【补编】
[A3] 净【CB】凈【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12)
关闭
博伽梵歌(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