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数论瑜伽
第一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nāśritaḥ karma-phalaṁ kāryaṁ karma karoti yaḥ sa sannyāsī ca yogī ca na niragnir na cākriya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至尊的主说;anāśritaḥ——没有庇护;karma-phalam——工作的结果;kāryam——义务的;karma——工作;karoti——执行;yaḥ——谁;saḥ——他;sannyāsī——在遁弃的阶层中;ca——还有;yogī——瑜祁;ca——还有;na——不;nir——没有;agniḥ——火;na——不;ca——和;akriyaḥ——没有责任。
译文
万福的主说:「谁并不依附于工作的成果和遵从他应有的义务去工作,便算得是处于生命的遁弃阶段中,他是一个真正的瑜祁(神秘主义者):并不是那个不点火和不执行工作的人。」
要旨
在这一章中,主解释八重瑜伽方式,是用来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方法。不过,尤其是在这个卡利年代,这对一般大众来说,是很难执行的,主在这一章中,虽然介绍了八种瑜伽制度,但祂强调行业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为较佳。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为了要维持他的家庭和家庭的附属物,没有一个人不是没有为了一些自我利益,一些浓缩或扩展的个人享受而工作,完整的准则,便是要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而不抱享受工作结果的意念,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是每一生物体的责任,因为我们全部在法定地位上都是至尊的所属部份。身体的部份,为了整体的满足而工作。身体的四肢,不为自我满足去行动,而为整体的满足去行动,同样地,为了至尊整体的满足而不是个人满足而去行动的生物体,是一个完整的托砵僧,完整的瑜祁。
一些托砵僧,有时人工地以为他们已经从所有物质的职责中解脱了,因此他们不再去执行 agnihotra yajñas 艾里贺达耶冉拿(火的祭祀),但是实际上,他是有着自我利益的,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与非人性的婆罗门合而为一,这个欲望是高于任何其它的物质欲望,但并不是没有自我利益。同样地,修习半闭合眼瑜伽体系的神秘瑜祁,是停止了所有的物质活动,而想欲得到一些个人自我的满足。但是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的人是为了整体的满足,并没有自我利益。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没有自我满足的欲望,他成功的准则,是为了要满足基士拿,因此他是完整的托砵僧,或完整的瑜祁。主采坦耶——遁弃的最高完整象征,作出以下的祷告:
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 mama janmani jan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 tvayi
「啊,全能的主,我并没有欲望去积聚财富,也不想去享受美丽的女人,我亦不想任何数目的追随者,我想的祇是在我生命中,一世又一世地对祢没有原由的奉献服务。」
第二节
yaṁ sannyāsam iti prāhur yogaṁ taṁ viddhi pāṇḍava na hy asannyasta-saṅkalpo yogī bhavati kaścana
yam——什么;sannyāsam——遁弃;iti——如此;prāhuḥ——他们说;yogam——与至尊的联系;tam——那;viddhi——你应该知道;pāṇḍava——啊,班杜之子;na——永不;hi——的确地;asannyasta——没有放弃;saṅkalpaḥ——自我满足;yogī——一个神秘的超然主义者;bhavati——变得;kaścana——任何人。
译文
什么被称为遁弃的就像瑜伽(即将自己与至尊联系)一样,因为除非一个人抛弃了感官享乐的欲望,否则他便不能够成为一个瑜祁。
要旨
真正遁弃瑜伽或巴帝的意思,便是一个人应该知道他作为生物体的法定性地位和跟着去做,生物体并没有分別独立的身份,他是至尊的边缘能量。当他为物质能量所困时,他便被条限了,而当他基士拿知觉着,或觉悟到灵性能量的时候,他才是在他真正和自然的生命状况。所以,当一个人在完整的知识中,便停止所有的物质感官享受,或遁弃了各类的感官享乐性活动。这些都是瑜祁们修习来抗拒感官的物质依附,但是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并没有机会将他的感官从事任何不是为了基士拿而作的事情。因此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同时地是一个遁弃者和一个瑜祁。在基士拿知觉中会自动地达到通过思考和其它瑜伽中所指定的知识和控制感官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放弃他自私本性的活动,则思考知识和瑜伽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目标是要一个生物体放弃所有自私的满足和预备去满足至尊,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没有任何自我享受的欲望,他是经常地为了至尊者的享乐而从事。因为没有人能够站在不活动的层次,一个没有至尊者知识的人必定会从事于自我的满足,所有这些目的都因为基士拿知觉的修习而完满地达到。
第三节
ārurukṣor muner yogaṁ karma kāraṇam ucyate yogārūḍhasya tasyaiva śamaḥ kāraṇam ucyate
ārurukṣoḥ——一个刚刚开始瑜伽的人的;muneḥ——圣贤的;yogam八重的瑜伽体系;karma——工作;kāraṇam——原因;ucyate——据说;yoga——八重瑜伽;ārūḍhasya——已经达到了的人;tasya——他的;eva——的确地;śamaḥ——所有物质活动的终止;kāraṇam——原因;ucyate——据说。
译文
对于一个八重瑜伽体系的初学者来说,工作便是手段;而对于一个已经达到瑜伽的人来说,所有物质活动的停顿便是手段。
要旨
将自己与至尊联在一起的程序称为瑜伽,这可以比喻为一张达到至高灵性自觉的梯子。这梯子由生物体最低的物质状况开始,然后提升至在纯洁灵性生命中完整的自觉阶段,梯子的各部份都有不同的层次,但是总括来说,整个梯子称为瑜伽和可以分为三部份,即思考知识瑜伽 jñāna-yoga,入定瑜伽 dhyāna-yoga 和巴帝瑜伽,梯子的开始称为瑜伽鲁鲁沙 yogārurukṣa,而最高的一级称为瑜伽录达 yogārūḍha。
下述的是八重瑜伽体系:最初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和各样不同坐卧姿势(这些祇不过是一些身体的操练)的修习而进入冥想,不过这些尝试被认为是获利性的物质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引至达到足以控制感官的精神平衡。当一个人做到冥想的修习后,他便将所有困扰性的心智活动停止。
然而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在开始的时候,因为经常想着基士拿而已经处于冥想的层次。既然经常地从事于对基士拿的服务,他便被认为是已经停止了所有的物质活动。
第四节
yadā hi nendriyārtheṣu na karmasv anuṣajjate sarva-saṅkalpa-sannyāsī yogārūḍhas tadocyate
yadā——当;hi——的确地;na——不;indriya-artheṣu——在感官享乐中;na——永不;karmasu——在获利性活动中;anuṣajjate——有需要从事于;sarva-saṅkalpa——所有的物质欲望;sannyāsī——遁弃者;yoga-ārūḍhaḥ——在瑜伽中的提升;tadā——在那时候;ucyate——据说。
译文
当一个人遁弃了所有的物质欲望,不为感官享受亦不为获利性活动去作为的时候,他便被认为是已经达到了瑜伽的境界。
要旨
当一个人全面性地从事于对主超然性爱心服务的时候,他在本身中得到喜悦,因此他不再从事于感官享受或获利性活动。不然,一个人因为不能够过没有从事的生活而必须从事于感官享受。没有基士拿知觉,一个人必须经常地找寻自我中心或扩展的自私活动,但是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可以为了基士拿的满足而做一切事情,而完全地不依附感官享受。一个没有这些觉悟的人,必须机械地试图脱离物质欲望才能够在瑜伽梯子中提升至最高的一级。
第五节
uddhared ātmanātmānaṁ nātmānam avasādayet ātmaiva hy ātmano bandhur ātmaiva ripur ātmanaḥ
uddharet——一个人需要拯救;ātmanā——由心意;ātmānam——条件限制了的灵魂;na——永不;ātmānam——条限了的灵魂;avasādayet——置于堕落;ātmā——心意;eva——的确地;hi——真正的;ātmanaḥ——被条限了灵魂的;bandhuḥ——朋友;ātmā——心意;eva——确定地;ripuḥ——敌人;ātmanaḥ——被条限了灵魂的。
译文
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心意将自己提升,而不是使自己堕落。心意是被条件限制了灵魂的朋友,也是他的敌人。
要旨
ātmā 一词是指身体,心意和灵魂——看不同的处境而定。在瑜伽制度中,心意和被条限了的灵魂都很重要。既然心意是瑜伽修习的中心,ātmā 在这里是指心意了。瑜伽制度的目标,是为了要控制心意和将它带离感官对象的依附。这里强调心意应该被训练到能够从愚昧的泥淖中,拯救被条限了的灵魂,在物质存在中一个人是受制于感官和心意的影响,事实上,纯洁的灵魂,所以受困于物质世界的原因,是因为心意的自我想主宰物质自然的关系。因此,心意应该被训练到能够不为物质自然的闪耀所吸引,这样,被条限了的灵魂便可以得救。一个人越被感官对象吸引,他便越受困于物质的生存中。将自己解脱綑缚的最佳方法,是经常地将心意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hi(真正地)一词,是用来着重这点的,亦即是说,一个人必须要这样做。
mana eva manuṣyāṇām kāraṇaṁ bandha-mokṣayoḥ bandhāya viṣayāsaṅgo muktyai nirviṣayaṁ manaḥ
「对于人来说,心意是綑缚之源也是解脱之源,心意沉迷于感官对象,便是綑缚之源,而心意不依附于感官对象,便是解脱之源。」因此,经常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的心意,是至高解脱之源。
第六节
bandhur ātmātmanas tasya yenātmaivātmanā jitaḥ anātmanas tu śatrutve vartetātmaiva śatruvat
bandhuḥ——朋友;ātmā——心意;ātmanaḥ 生物体的;tasya——他的;yena——由谁;ātmā——心意;eva——的确地;ātmanā——由生物体;jitaḥ——征服;anātmanaḥ——那些控制心意失败了的人的;tu——但是;śatrutve——因为敌意;varteta——停留在;ātmā eva——那个心意;śatruvat——作为敌人。
译文
对于已经征服了心意的人来说,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但是谁不能够这样做,他的心意便将会是他最大的敌人。
要旨
修习八重瑜伽的目的,便是要控制心意,以使它成为一个执行人类使命中的朋友,除非心意是受到控制,否则修习瑜伽,祇是装模作样和浪费时间,一个不能够控制他心意的人,经常地与最大的敌人一起生活,因此他的生命和他的任务都被毁坏了。生物体的法定性地位,是去履行较高的嘱咐,一个人的心意祇要仍然是未被征服,他便要为欲念、愤怒、憎恨、幻觉等驱使。但是当心意被征服后,一个人便甘心自愿地遵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命令,祂以巴拉迈玛的身份,处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中,真正的瑜伽修习招至与内心的巴拉迈玛相会,和跟从祂的指命。对于一个直接地接受基士拿知觉的人来说,对主任命完全的皈依,将会自动而来。
第七节
jitātmanaḥ praśāntasya paramātmā samāhitaḥ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eṣu tathā mānāpamānayoḥ
jita-ātmanaḥ——对于那个已经征服了心意的人;praśāntasya——对于那个已经通过这样地控制了心意而得到平静的人;paramātmā——超灵;samāhitaḥ——完全地达到了;śīta——冷;uṣṇa——热;sukha——在快乐中;duḥkheṣu——在困苦中;tathā——还有;māna——荣誉;apramānayoḥ——毁谤。
译文
对于那个已经征服了心意的人来说,超灵已经达到,因为他已得到平静。无论快乐和苦恼,冷和热,荣誉和毁谤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要旨
实际上,每一生物体都想遵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以巴拉迈玛身份,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命令。当心意为外在的迷幻能量所误引时,一个人便变得被綑缚于物质活动中。因此,一旦当一个人的心意经过任何一个瑜伽体系所控制后,他便算是已经达到目的,一个人需要听从较高的嘱咐,当一个人的心意,固定于较高的本性时,他便再没有选择,而祇有遵从至尊的命令。心意需要承认一些较高的意旨和遵从它,控制心意的效果,便是一个人会自动地追随巴拉迈玛或超灵的命令。因为这个超然的地位,可以立即地由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达到,主的奉献者,是不为物质生存的二元性——即快乐和苦恼、冷和热等的影响。这一境界是实际的三摩地,或全神贯注于至尊之中。
第八节
jñāna-vijñāna-tṛptātmā kūṭastho vijitendriyaḥ yukta ity ucyate yogī sama-loṣṭrāśma-kāñcanaḥ
jñāna——得来的知识;vijñāna——觉悟到的知识;tṛpta——满足;ātmā——生物体;kūṭasthaḥ——灵性地处置;vijita-indriyaḥ——欲念上控制;yuktaḥ——有可以自觉的能力;iti——如此;ucyate——据说;yogī——瑜祁;sama——平衡;loṣṭra——碎石;aśma——石块;kāñcanaḥ——黄金。
译文
当一个人通过得来的知识和自觉而完全地感到满足时,他便被认为是处于自我觉悟中和被称为一个瑜祁(神秘主义者)。这样的一个人是处于超然性中和可以自我控制。他所察觉的一切事物——不论是碎石、石块或黄金都是一样的。
要旨
没有对至尊真理觉悟的书本知识是没有用的,就如下述一样:
ataḥ śrī-kṛṣṇa-nāmādi na bhaved grāhyam indriyaiḥ sevonmukhe hi jihvādau svayam eva sphuraty adaḥ
「没有人能够通过他被物质沾污了的感官去了解史里基士拿的名字、形状、品质和消闲的超然性本质。祇有当一个人经过对主的超然性服务而变得灵性上满溢时,才能够得到主的超然性名字、形状、品质和消闲的揭示。」(琶玛普兰那经 Padma Purāṇa)
这博伽梵歌是基士拿知觉的科学。没有人能够祇单靠世俗的学位便变得基士拿知觉着,一个人必须幸运地与一个在纯洁知觉中的人取得联系。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由于基士拿的恩赐而具有知觉了的知识,因为他已经以纯洁的奉献性服务感到满足。通过觉悟了的知识,一个人便变得完整,通过超然的知识,一个人可在他的深信中保持稳定,但是如果靠学术上的知识,一个人可能很容易地被蒙蔽和受表面上的矛盾所混淆。他是实际上自我控制了的自觉灵魂——因为他皈依基士拿,他是超然的,因为他与世俗的学历无关。世俗的学历和智力测度,或许在別人看来像金一样,对他来说,并不比碎石和石块更有价值。
第九节
suhṛn-mitrāry-udāsīna- madhyastha-dveṣya-bandhuṣu sādhuṣv api ca pāpeṣu sama-buddhir viśiṣyate
suhṛt——本性上是一个祝福者;mitra——充满爱护的施主;ari——敌人;udāsīna——对好战的人中立;madhyastha——好战人的仲裁者;dveṣya——妒忌;bandhuṣu——在亲属和祝福者当中;sādhuṣu——对于虔诚者;api——还有;ca——和;pāpeṣu——对于罪人;sama-buddhiḥ——具有相同的智慧;viśiṣyate——远为高超。
译文
当一个人对所有人——诚实的祝福者、朋友和敌人、善妒的人、虔诚的人、罪人和那些傲慢与偏见的人以同一心意看待时,他便被认为是较为高超。
第十节
yogī yuñjīta satatam ātmānaṁ rahasi sthitaḥ ekākī yata-cittātmā nirāśīr aparigrahaḥ
yogī——一个超然主义者;yuñjīta——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基士拿知觉;satatam——经常地;ātmānam——他自己(通过身体、心意和自我);rahasi——在一个僻静的地方;sthitaḥ——这样地处置;ekākī——单独;yata-cittātmā——心意经常留神;nirāśīḥ——没有被任何其他的东西所吸引;aparigrahaḥ——免于拥有的感觉。
译文
一个超然主义者应该经常地试图去将他的心意集中于至尊的自我;他应该单独地居住在一处偏僻的地方和经常小心地控制他的心意,他应该免于欲望和拥有的感觉。
要旨
基士拿知觉是对婆罗门、巴拉迈玛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各种不同程度的知觉。基士拿知觉的意思,简单地即是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而那些依附于非人性的婆罗门或是局部超灵的人,也是部份地基士拿知觉着,因为非人性的婆罗门是基士拿灵性光辉,而超灵则是基士拿全面遍透的局部扩展,因此非人性主义者和冥想者也是间接地基士拿知觉着。一个直接地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是最高的超然主义者,因为这样的一个奉献者,知道什么是婆罗门和什么是巴拉迈玛,他对绝对真理的认识是完整的,至于非人性主义者和沉思的瑜祁,则是不完整地基士拿知觉着。
侭管如此,所有这些人,在这里都被教导要有恒地进行他们特定的目标,以至能够迟早达到最高的完整阶段。一个超然主义者的首要事务,便是将心意经常地想着基士拿,一个人应该时常想着基士拿和连一刻也不忘祂。心意对至尊的集中称为三摩地,或神昏。为了要集中心意,一个人应该经常地处于一个僻静的地方和避免外间事物的打扰,他应该小心地去接受有利的和拒绝对他自觉有影响的处境状况。在完整的决断中,他不应该渴求无用的物质东西,而被拥有的感觉所纠缠。
当一个人直接地处于基士拿知觉的时候,所有这些完满成就和防范,都可以完整地得以进行,因为直接基士拿知觉的意思,即是自我的否定,对物质拥有的机会非常少。史拉劳巴哥史华米对基士拿知觉的特性有这样的说法:
anāsaktasya viṣayān yathārham upayuñjataḥ nirbandhaḥ kṛṣṇa-sambandhe yuktaṁ vairāgyam ucyate 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i-vastunaḥ mumukṣubhiḥ parityāgo vairāgyaṁ phalgu kathyate (巴帝拉三灭达申度 2.255-256)
「当一个人不依附于任何东西,而同时又接受一切与基士拿有关的事物时,他便正当地超越于拥有欲之上。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认识一切东西与基士拿的关系而加以拒绝的话,便不是在完整的遁弃中。」
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须清楚地知道一切东西都是属于基士拿的,因此他经常地免于个人拥有欲的感觉。正因为这样,他没有为了个人而渴望得到任何东西。他知道怎样去接受对基士拿知觉有利的事物和怎样去拒绝不利于基士拿知觉的事物,他是经常地高于物质的事物,因为他是经常地超然的,他是经常地单独自处,而与不是在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无关。因此,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是一个完整的瑜祁。
第十一节及第十二节
śucau deśe pratiṣṭhāpya sthiram āsanam ātmanaḥ nāty-ucchritaṁ nātinīcaṁ cailājina-kuśottaram tatraikāgraṁ manaḥ kṛtvā yata-cittendriya-kriyaḥ upaviśyāsane yuñjyād yogam ātma-viśuddhaye
śucau——在圣洁的;deśe——地方;pratiṣṭhāpya——处于;sthiram——固定的;āsanam——坐姿;ātmanaḥ——自力;na——不;ati——太过;ucchritam——高;na——亦不;ati——太过;nīcam——低;caila-ajina——软布和鹿皮;kuśottaram——一种名为古撒的草;tatra——在那之上;ekāgram——专注;manaḥ——心意;kṛtvā——这样地做;yata-citta——控制心意;indriya——感官;kriyaḥ——活动;upaviśya——坐在;āsane——坐在之上;yuñjyāt——进行;yogam——瑜伽修习;ātma——心;viśuddhaye——为了澄清。
译文
如果要修习瑜伽,一个人必须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些古撒草铺在地上,然后盖上一件鹿皮和一块软布,坐位不应太高亦不应太低,而且应该处于一个圣洁的地方,进行修习的瑜祁,应该稳定地坐着和通过控制心意和感官,净化心灵及将心意集中于一点。
要旨
「圣地」是指朝圣的地方,在印度,那些瑜祁、超自然主义者和奉献者都离开他们的家庭去巴雅格 Prayāg,马杜拉 Mathurā,温达文拿 Vṛndāvana,希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及哈特华 Hardwar 等圣地居住,在圣河如也满拿及恒河等所流经的地方独自修习瑜伽。但这尤其是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在大城市中那些所谓「瑜伽」中心对于得来物质利益可能有效,但是它们根本上不适合实际瑜伽的修习。没有自制和心意被扰乱的人,不能够进行冥想。所以在彼汗.拿拉弟雅.普兰拿经 Bṛhan-Nāradīya-Purāṇa 说到在这卡利年代 Kali-yuga(目前的年代),一般人都是短命、对灵性感觉缓慢和经常地受各种渴望所困扰,达到灵性自觉的方法,便是歌颂主的圣名。
harer nāma harer nāma harer nāmaiva kevalam kalau nāsty eva nāsty eva nāsty eva gatir anyathā
「在这纷争和虚偽的年代,唯一得到拯救的方法,便是歌颂主的圣名,再没有別的方法、再没有別的方法、再没有別的方法了。」
第十三节及第十四节
samaṁ kāya-śiro-grīvaṁ dhārayann acalaṁ sthiraḥ samprekṣya nāsikāgraṁ svaṁ diśaś cānavalokayan praśāntātmā vigata-bhīr brahmacāri-vrate sthitaḥ manaḥ saṁ yamya mac-citto yukta āsīta mat-paraḥ
samam——竖直;kāya-śiraḥ——躯体与头;grīvam——颈;dhārayan——握着;acalam——不动;sthiraḥ——静止;samprekṣya——看着;nāsikā——鼻子;agram——尖端;svam——自己;diśaḥ——各方面;ca——还有;anavalokayan——不看着;praśānta——不被激动的;ātmā——心意;vigata-bhīḥ——没有恐惧;brahmacāri-vrate——贞守的誓言;sthitaḥ——处于;manaḥ——心意;saṁyamya——完全在控制之下;mat——向「我」(基士拿);cittaḥ——集中;yuktaḥ——真正的瑜祁;āsīta——因为这样;mat——向「我」;paraḥ——终极的目标。
译文
一个人必须将他的躯体、颈和头竖直,然后凝视着鼻尖。这样,以一个不激动及在控制下的心意,没有了恐惧和完全免于性生活,一个人应该在心中冥想着「我」和把「我」当作是生命的终极目标。
要旨
生命的目标是基士拿,祂以巴拉迈玛的身份(四只手的韦施纽形状)处于每一个生物体的心中。瑜伽的修习是为了要發现和察看这局限了的韦施纽形状 Viṣṇumūrti 而并不是为了任何其它的目的。局限了的韦施纽形状是处于一个人心中的基士拿全体出席代表,谁没有意思去觉悟这韦施纽形状,便是没有用地从事于模拟瑜伽的修习和正在浪费他的时间。基士拿是生命的终极目标,而处于一个人心中的韦施纽形状是所以修习瑜伽的对象。为了要觉悟这个在心中的韦施纽形状,一个人必须遵守性生活的完全抑制;因此一个人必须要离开家庭,和单独地居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保持如上述的坐姿。一个人不能够每日在家中或別些地方享受性生活,一面去參加那些所谓瑜伽课程而能够成为一个瑜祁。一个人必须要修习控制心意和避免所有各类以性生活为首的感官享受。由伟大圣贤耶冉拿瓦格耶 Yājñavalkya 所写的贞守规限如下:
karmaṇā manasā vācā sarvāvasthāsu sarvadā sarvatra maithuṇa-tyāgo brahmacaryaṁ pracakṣate
「贞守的誓言是要帮助一个人在工作、言词、心意和所有时间、所有环境和所有场合下完全地控制性的纵恣。」没有人可以纵恣性欲而能够进行成功的瑜伽修习,因此贞守生是从孩童当他没有性生活知识的时候便受教导。儿童在五岁的时候便被送往古禄库拉 guru-kula,或即灵魂导师的地方,而导师则在严格的纪律下训练这些少年成为贞守生 brahmacārīs。没有这样的修习,任何人都不能够在不论入定、思考、或巴帝瑜伽中取得进步。侭管这样,谁遵从婚姻生活的规范守则,祇是与他的妻子發生性关系(这也是有限制的)也被称为一个贞守生。这样的一个居家贞守生可以为巴帝学派所接受,但是入定及思考学派则不接受居家的贞守生。他们没有妥协地要求绝对的禁欲,在巴帝学派中,一个居家的贞守生可以被允许受控制下的性生活,因为巴帝瑜伽祭礼的强度能使一个人自动地失去性欲的吸引,而从事于较高的对主的服务。在博伽梵歌中说:
viṣayā vinivartante nirāhārasya dehinaḥ rasa-varjaṁ raso 'py asay 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其他的人是被迫禁止对自己感官的享受,一个主的奉献者,因为较高的趣味而自动地加以制止。除了奉献者之外,便再没有人有那更高趣味的资料。
维加达比亚 Vigatabhīḥ,一个人除非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否则便不能够没有恐惧,一个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的恐惧是由于他歪曲了的记忆,他忘记了他与基士拿的永恒关系。博伽瓦谭里说:bhayaṁ dvitīyābhiniveśataḥ syād īśād apetasya viparyayo smṛtiḥ 基士拿知觉是无惧的唯一基础,因此对于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完整的修习是可能的。正因为瑜伽修习的目标是要看见内在的主,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已经是所有瑜祁中的最佳者。这里所述的瑜伽原则,有別于那些时下流行的所谓瑜伽会社。
第十五节
yuñjann evaṁ sadātmānaṁ yogī niyata-mānasaḥ śāntim nirvāṇa-paramām mat-saṁsthām adhigacchati
yuñjan——像这样的修习;evam——如上述的;sadā——持久地;ātmānam——身体、心意与及灵魂;yogī——神秘的超然主义者;niyata-mānasaḥ——调限了的心意;śāntim——平静;nirvāṇa-paramām——物质存在的终结;mat-saṁsthām——在灵性的空间(神的王国里);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神秘的超然主义者由于这样地控制身体、心意和活动,在物质存在的终结后便达到神的国度(或基士拿的居所)。
要旨
修习瑜伽的终极目标,在这里有清楚的解释。瑜伽的修习,不是为了要得到任何的物质方便,而是为了所有物质存在的终止。根据博伽梵歌所记载,一个追寻身体进步或渴望一些物质成就的人不算是瑜祁,而物质生存的终结,亦不能将一个人领入「虚无」,这祇是无稽之谈,在主的创造中,并没有虚无的地方,相反地,物质生存的终止,使人能够可以进入灵性的空间,或主的居所。主的居所清楚地正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述,是一处不用太阳、月亮或电力的地方。就好像物质世界中的太阳一样,在灵性王国中,所有星球都是自己照明的,每一处地方都是神的王国,但是灵性的天空和在上的恒星,则被称为巴南达玛 Paraṁ dhāma,或较高的居所。
在这里由主所亲自申明(mat-cittaḥ, mat-paraḥ, mat-sthānam),一个完全了解主基士拿的成功瑜祁,可以达到真正的平静,和能够终极地达到祂名为高珞伽温达文拿 Golaka Vṛndāvana 的基士拿珞伽至尊居所。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很清楚地指出(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aḥ)主,虽然是住在祂那名为高珞伽的居所,然而由于祂较高灵性能量的关系,也是那遍透的婆罗门和局部的巴拉迈玛。没有人能够未经过正确地了解基士拿和祂的全体扩展韦施纽,而能够达到灵性的空间或进入主的永恒居所(维琨达高珞伽温达文拿)因此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的人,是一个完整的瑜祁,因为他的心意,是经常地贯注在基士拿的活动中。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ayoḥ。从吠陀经中,我们也知道:tam eva vidivātimṛtyum eti:一个人唯有在通过了解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时,才能够超越生与死的旅途。换句话说,瑜伽的成就,是达到物质生存的豁免,而不是一些去愚弄无知大众的魔术戏法或体操技俩。
第十六节
nātyaśnatas tu yogo 'sti na caikāntam anaśnataḥ na cāti svapna-śīlasya jāgrato naiva cārjuna
na——永不;ati——太过;aśnataḥ——一个这样吃的人;tu——但是;yogaḥ——与至尊的联系;asti——那里有;na——不;ca——还有;ekāntam——很低;anaśnataḥ——绝食;na——不;ca——还有;ati——太过;svapna-śīlasya——一个睡得太多的人;jāgrataḥ——或一个守夜太多的人;na——不;eva——永远;ca——和;arjuna——呀,阿尊拿。
译文
啊,阿尊拿,如果一个人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睡得太多或睡眠不足,都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瑜祁。
要旨
在这里对瑜祁所推荐的,是有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太多进食的意思,是吃得多过保持身体和灵魂在一起的需要。人类并没有需要去吃动物,因为大自然供给了大量的五榖、蔬菜、水果和牛奶。根据博伽梵歌所说:这些简单的食物,被认为是在良好的型态中。肉类是为了那些在愚昧型态中的人。所以,那些沉溺于肉食、喝酒、抽烟和吃没有首先供奉基士拿的食物的人,将会遭受罪恶的反应,因为他们吃进的,祇是沾污了的东西。Bhuñyate te tv aghaṁ papa 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 任何人为了感官享乐而进食,或是为自己煑食,而不供奉他的食物给基士拿,所吃进的祇是罪恶,一个吃罪恶和吃多过比配给他所需的人,不能够执行完满的瑜伽,最好便是祇吃奉献过给基士拿所剩余的食物,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并不吃进任何不是首先供奉过基士拿的东西。因此,祇有那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才能够在瑜伽修习中取得成就,一个模拟地不进食和制造自己一套戒食步骤的人,不能够修习瑜伽。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根据经典所推荐的规定遵守戒食,他并不过份的戒食或进食,因此他有能力去进行瑜伽的修习。一个过量进食的人,会在睡觉的时候做梦很多,结果,他便需要较多的睡眠。一个人不应该每日睡觉多过六小时,在二十四小时中,睡觉多过六小时的人,便的确地受愚昧型态的影响。一个在愚昧型态中的人,是懒惰的和有大量睡眠的倾向,这样的一个人,不能够修练瑜伽。
第十七节
yuktāhāra-vihārasya yukta-ceṣṭasya karmasu yukta-svapnāvabodhasya yogo bhavati duḥkha-hā
yukta——调整了的;āhāra——进食;vihārasya——消遣;yukta——调整了的;ceṣṭasya——为了保存而工作的人;karmasu——在责任的执行中;yukta——调整了的;svapna-avabodhasya——调限了睡眠和醒觉;yogaḥ——瑜伽的修习。bhavati——成为;duḥkha-hā——减少痛苦。
译文
谁在他的进食、睡眠、工作和消遣的习惯中,采取中庸之道,便能够通过瑜伽的修习,而减少所有的物质痛苦。
要旨
过度纵容于进食、睡眠、防御和交配,这些身体的需求,都阻碍瑜伽修习的进展。对于饮食来说,祇有当一个人练习接受巴萨啖——净化了的食物以后,才算是被调整了。根据博伽梵歌(9 章 26 节)所说,用来供奉给主基士拿的是蔬菜、鲜花、水果、五谷、牛奶等。这样,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便自动地被训练到不接受不是给人类进食的食物,或即是不在良好型态中的食物。至于睡眠方面,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对于他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任务,是经常地提高警觉,因此,任何不必要地在睡眠中浪费的时间,都被认为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不能容忍没有执行从事于对主的服务,而渡过他生命中的一分钟。所以他的睡眠被降至最低限度。在这方面,做到最理想的,便是史拉劳巴哥史华米,因为他经常地从事于对基士拿的服务,而每天睡眠不超过两小时,有时甚至没有,哈利达沙.德古在没有完成他每日以念珠颂圣名三十万次的常规之前,并不接受巴萨啖或甚至稍为憩息。至于工作方面,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不做任何不是与基士拿利益有关的事情,因此,他的工作是经常地在规限下,和不为感官享受所沾染。既然并没有感官享受的问题,对于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来说,并没有物质的闲暇。因为他在工作、言词、睡眠和醒觉及身体其它各方面的活动都调节了,他并没有物质的困苦。
第十八节
yadā viniyataṁ cittam ātmany evāvatiṣṭhate nispṛhaḥ sarva-kāmebhyo yukta ity ucyate tadā
yadā——当;viniyatam——特別规律下的;cittam——心意和他的活动;ātmani——在超然性中;eva——的确地;avatiṣṭhate——成为处于;nispṛhaḥ——没有了;sarva——所有各类的;kāmebhyaḥ——物质的欲望;yuktaḥ——稳当地处于瑜伽中;iti——这样;ucyate——据说;tadā——在那时候。
译文
当一个瑜祁,经过瑜伽的修习而自律精神活动及处于超然性中——没有了所有的物质欲望时——他便可以称得上达到了瑜伽的境界。
要旨
一个瑜祁,与一个普通人有別的地方是在于他的活动——表征便是以性欲为主的所有各类物质欲望的终止。一个完整的瑜祁,善于自律心意活动,和不再受任何物质欲望的侵扰。如在史里玛博伽瓦谭(9.4.18.20)中所说,这完整的境界,可以自动地由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达到:
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rindayor vacāṁsi vaikuṇṭha- guṇānuvarṇane karau harer mandira-mārjanādiṣu śrutiṁ cakārācyuta-sat- kathodaye mukunda-lingālaya-darśane dṛśau tad-bhṛtyagātta-sparśe 'ṅga-saṅgamam ghrāṇaṁ ca tat-pāda-saroja-saurabhe śrīmat tulasyā rasanāṁ tad-arpite pādau hareḥ hṣetra-padānusarpaṇe śiro hṛṣīkcśa-padābhivandane kāmaṁ ca dāsye na tu kāma-kāmyayā yathottama-śloka- janāśrayā ratiḥ
「安巴里沙国王,首先将他的心意皈依于主基士拿的莲花足下;跟着顺着次序地,他便将他的言词从事于描述主的超然性特质,他的手从事于扫抹主的庙宇,他的耳从事于聆听主的活动,他双眼从事观看主的超然形状,他的身体触碰奉献者的身体,他的嗅觉嗅那奉献过给主的莲花香味,他舌头尝那奉献过主莲花足下的荼拉莳叶,他的双脚走去探访圣地和主的庙宇,他的头颅作出对主的叩拜,他的欲望是执行主的任务。所有这些超然的活动都极为适合一个主的纯洁奉献者。」
对于非人性主义的追随者来说,超然的阶段是很不明显和主观的。但很明显地如上述摩阿喇查安巴里沙的例子一样,对于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来说,这超然的阶段,便变得很容易和实际。除非心意是由于持久的记忆而固定于主的莲花足下,否则这些超然的从事是不实际的。因此,在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中,这些被指定的活动,称为阿察拿 arcanā,即是将所有的感官从事于对主的服务。感官和心意,都需要一些从事,祇是否定,是不实际的。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尤其是指那些不是在生命遁弃阶段中的人,上述的感官和心意的超然服务是通往超然成就的完整过程,在博伽梵歌中这个称为约达 yukta。
第十九节
yathā dīpo nivātastho neṅgate sopamā smṛtā yogino yata-cittasya yuñjato yogam ātmanaḥ
yathā——好像;dīpaḥ——一盏灯;nivātasthaḥ——在没有风的地方;na——不会;iṅgate——摇动;sā upamā——与那比较;smṛtā——比喻;yoginaḥ——瑜祁的;yata-cittasya——心意在控制之下;yuñjataḥ——持久地从事于;yogam——沉思;ātmanaḥ——于超然性中。
译文
就好像一盏灯在没有风的地方不会摇动,一个心意在控制下的超然主义者在他对超然性「自我」的沉思中经常保持稳定。
要旨
一个真正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是经常地沉迷于超然性中和对他所崇拜的主作持久及不断的沉思,就好像一盏灯在一处没有风的地方一样地稳定。
第二十节至第二十三节
yatroparamate cittaṁ niruddhaṁ yoga-sevayā yatra caivātmanātmānaṁ paśyann ātmani tuṣyati
sukham ātyantikaṁ yat tad buddhi-grāhyam atīndriyam vetti yatra na caivāyaṁ sthitaś calati tattvataḥ
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 yasmin sthito na duḥkhena guruṇāpi vicālyate taṁ vidyād duḥkha-saṁyoga- viyogaṁ yoga-saṁjñitam
yatra——在那状况之下;uparamate——当一个人感觉到超然的快乐;cittam——智力的活动;niruddham——物质的检束;yoga-sevayā——通过瑜伽的修练;yatra——在那;ca——还有;eva——必定地;ātmanā——由纯洁的心意;ātmānam——自我;paśyan——觉悟到的地位;ātmani——在自我中;tuṣyati——变得满足;sukham——快乐;ātyantikam——至尊;yat——在那;tat——那;buddhi——智慧;grāhyam——可以接受;atīndriyam——超然的;vetti——知道;yatra——在那里;na——永不;ca——还有;eva——必定地;ayam——在这;sthitaḥ——处于;calati——移动;tattvataḥ——从真理中;yam——那;labdhvā——由得到;ca——还有;aparam——任何其它的;lābham——得益;manyate——并不介意;na——永不;adhikam——比那还要多;tataḥ——由那;yasmin——在那;sthitaḥ——因为处于;na——永不;duḥkhena——由困苦;guruṇāpi——虽然非常困难;vicālyate——变得动摇;tam——那;vidyāt——你一定要知道;duḥkha-saṁyoga——物质接触的困苦;viyogam——灭绝;yoga-saṁjñitam——在瑜伽中的神昏。
译文
当一个人的心意通过瑜伽的修习,而完全地抑制于物质性的智力活动时,那完整阶段便称为神昏,或三摩地。这可以从一个人能够用纯洁的心意,看到自我和禀尝自我快乐的本领表现出来。在那欢悦的境界,一个人便处于无穷的超然快乐中,并通过超然的感官享受自己。这样地确立了以后,一个人便永不脱离真理,在得到了它以后,他便会想再没有其它更大的得益了。既然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地位,就算在更大的困难中,他也不会动摇。这才是真正从由于物质接触而来的所有烦恼中解脱。
要旨
通过瑜伽的修习,一个人慢慢地变得脱离物质概念。这便是瑜伽原则的基本特性,在此以后的,便是一个人能够处于神昏,或三摩地中,即是一个瑜祁,通过超然的心意和智慧,了解到超灵,而不带着将自我与超我认同的错误观念。瑜伽的修习,大致上是基于巴坦札尼体系 Patañjali system 的原则,有些非权威性的评述者,试图将个別的灵魂与超灵认同,而一元论者,以为这便是解脱,但他们并不认识巴坦札尼瑜伽体系的真正目的。巴坦札尼体系接受超然性的快乐,但是一元论者,因为恐惧有损于一元的理论,而不接受这超然的快乐。知识与知道者的二元性,并不为非二元论者所接受,但在这一节中,通过超然感官而觉悟到的超然快乐。是被接受的。由著名瑜伽体系的代表人巴坦札尼牟尼 Patanjali Muni 所确证,这伟大的圣贤,在瑜伽经典 Yoga-sūtras中宣称: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ṁ guṇānāṁ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ṁ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
这 citi-śakti,或内在的潜能,是超然的,Puruṣārtha 的意思是物质性的宗教心、经济發展,感官享受和终极地与至尊合成一体的意图,一元论者,将这「与至尊成为一体」,称为盖瓦扬 kaivalyam,但是根据巴坦札尼说:这盖瓦扬是生物体所以醒觉到他法定地位内在的、超然的潜能。引用主采坦耶的字眼,这个状况被称为 ceto-darpaṇa-mārjanam,或是不纯洁心镜的拂扫。这拂扫其实就是解脱,或 bhava-mahādāvāgni nirvāpaṇam,湼槃的初步理论,即吻合于这个道理。在博伽瓦谭中这称为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博伽梵歌也在这一节中证实了这一境地。
在湼槃或物质的了结之后,跟着而来的便是灵性活动的展示,或即名为基士拿知觉的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博伽瓦谭中说: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这才是生物体的真正生活。摩耶,或幻觉,是被物质影响所污染了的灵性生活状况。从这物质污染中的解说,并不意味生物体原本永恒地位的毁灭,巴坦札尼也以以下一句接受了这一点:kaivabyam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这 citi-śakti,或超然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吠檀多经 Vedānta-sūtras中也证实了这一点:ānandamayo 'bhyāsāt,这个自然的超然快乐,是瑜伽的最终目的和很容易地通过奉献性服务,或即巴帝瑜伽的执行而达到。在博伽梵歌的第七章中将会对巴帝瑜伽有很明显的描述。
正如在这一章中所述,在瑜伽体系中,有两类型的三摩地,名为三般耶达.三摩地 samprajñāta-samādhi 和阿三般耶达.三摩地 asamprajñāta-samādhi。当一个人经过各样哲学性的研究,而达到处于超然的地位时,便称为三般耶达.三摩地。在阿三般耶达.三摩地中,再没有与世俗享乐的关连,因为那时已经超越了所有由感官而来的各类快乐。当一个瑜祁,一旦处于那超然的境界后,他便永不会再动摇。除非一个瑜祁能够达到那个境界,否则他并不算得是成功。今日的所谓瑜伽修习既然涉及各类的感官享乐,所以是自相矛盾的。一个沉迷于性欲和麻醉品的瑜祁是笑话。就算那些被瑜伽修习中的成就所吸引了的瑜祁,也不是完整地自处,如在这一节中所述,如果一个瑜祁,为瑜伽的副产品所吸引,他便不能够达到完整的阶段。因此那些沉迷于上演健身体操修习,或其它成就的人,应该知道那样会丧失了瑜伽的目的。
在这年代中,最佳的瑜伽修习,便是基士拿知觉,因为它并不会挫败。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在他的职业中是这样地快乐,以至他不再渴望任何其他的快乐。在这个虚偽的年代中去修习阴阳瑜伽、入定瑜伽和思考瑜伽都有很多障碍,但是去执行行业瑜伽,或巴帝瑜伽,则没有这些问题。
祇要有物质身体的存在,一个人便需要去满足身体方面,吃、睡眠、自卫和交配的需求。但是一个在纯洁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在满足这些身体的需求时,并不去刺激感官,相反地,他接受生活的基本所需,将一件劣货作最好的利用和享受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超然快乐。他漠视偶然發生的事故,诸如:意外、疾病、贫乏和甚至一个最亲的人的死亡。然而他是经常地警觉着去执行他在基士拿知觉或巴帝瑜伽中的职责。意外也不会动摇他的职责。这就有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述一样: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他忍受所有这些意外的發生,因为他知道它们来了又去,和并不影响他的职责,这样他便达到在瑜伽修习中最高的完满地步。
第二十四节
sa niścayena yoktavyo yogo 'nirviṇṇa-cetasā saṅkalpa-prabhavān kāmāṁs tyaktvā sarvān aśeṣataḥ manasaivendriya-grāmaṁ viniyamya samantataḥ
saḥ——那瑜伽体系;niścayena——以坚定的决心;yoktavyaḥ——应该修习;yogaḥ——在这样的修习中;anirviṇṇa-cetasā——没有动摇;saṅkalpa——物质的欲望;prabhavān——生自;kāmān——感官享受;tyaktvā——放弃;sarvān——所有;aśeṣatah——完全地;manasā——由心意;eva——必定地;indriya-grāmam——整套感官;viniyamya——规限着;samantaḥ——从各方面。
译文
一个人应该以不动摇的决心和信仰去从事瑜伽的修习。他应该没有例外地放弃所有由虚假自我所产生的物质欲望和通过心意在各方面控制所有的感官。
要旨
瑜伽的修习者,应该下定决心和忍耐,及没有动摇地去进行修习,一个人应该肯定在最后得到成功和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去追随这条道路,就算在未达到成功之前,有什么延误也不应气馁。对于严格的修习者来说,成功是肯定的。劳巴哥史华米对巴帝瑜伽有这样的说法:
utsāhān niścayād dhairyāt tat tat karma-pravartanāt saṅga-tyāgāt satovṛtteḥ ṣaḍbhir bhaktiḥ prasidhyati
「巴帝瑜伽的程序,可以通过全心全意地热心,坚忍和决断追随着被指定任务、与其他的奉献者联系及完全从事于在良好型态中的活动而成功地实施」。
在决心方面,一个人应该追随一只在海洋的波涛中丧失了蛋的麻雀的例子,这例子是:一只麻雀将蛋生在海洋岸边,但那大海洋将她的蛋随着波浪带走了,小麻雀便很伤心和请求海洋将蛋归还给她,但是海洋并不答应她的请求,因此小麻雀便决定将海洋吸乾,于是她用小嘴开始将水吸上来,每一个人都讥笑她这没有可能的决心,这件事传开了终于被主韦施纽的座驾大鸟加路达 Garuḍa 听到,他很同情这妹妹麻雀的遭遇,当他去看这只小麻雀时候,被这只小麻雀的决心所感动,因此便答应帮助她。加路达立即叫海洋交回她的蛋,否则便自己来吸乾海洋,海洋变得很害怕,于是便将蛋交出,这样那只小麻雀便因为加路达的恩赐,而觉得很快乐。
同样地、瑜伽的修习,尤其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巴帝瑜伽的修习,看来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任何人以极大的决心追随这些原则,天助自助者,主是一定会帮忙他的。
第二十五节
śanaiḥ śanair uparamed buddhyā dhṛti-gṛhītayā ātma-saṁsthaṁ manaḥ kṛtvā na kiñcid api cintayet
śanaiḥ——渐渐地;śanaiḥ——按步就班;uparamet——犹疑;buddhyā——由智慧;dhṛti-gṛhītayā——带着坚信;ātma-saṁstham——处于超然性中;manaḥ——心意;kṛtvā——这样地做;na——没有;kiñcit——任何其它事情;api——就算;cintayet——会想及到。
译文
一个人应该渐渐地按步就班和抱着全部的决心,通过智慧而处于神昏中,这样心意便应该单单地固于「自我」和不应想及任何其它的事情。
要旨
通过正当的决心和智慧,一个人应该慢慢地终止感官活动,这个称为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心意在坚信、冥想,和感官终止的控制之下,应该是处于神昏、或三摩地 samādhi 中。在那时候便不会再有任何从事于生命物质概念的危险,换句话说,虽然一个人因为物质身体的存在而与物质有关连,一个人不应该想及感觉享乐,除了至尊自我的享乐之外,不应再想及其它的享乐,这一阶段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直接的基士拿知觉的修习而达到。
第二十六节
yato yato niścalati manaś cañcalam asthiram tatas tato niyamyaitad ātmany eva vaśaṁ nayet
yataḥ——任何事干;yataḥ——任何地方;niścalati——确实地激动到;manaḥ——心意;cañcalam——摇动的;asthiram——不稳定的;tataḥ——由那里;tataḥ——和从此以后;niyamya——调整;etat——这;ātmani——在自我中;eva——确实地;vaśam——控制下;nayet——应该带入。
译文
一个人应该将因心意摇动和不稳定的本性而来的东奔西荡在「自我」的控制下收回。
要旨
心意的本性是动摇和不稳定的,一个自觉了的瑜祁应该要控制心意;而不是让心意控制他。谁能够控制心意(因而感官)的便称为哥史华米 gosvāmī 或史华米 svāmī,而一个被心意所控制的人则称为哥达沙 godāsa,或感官的仆人。一个哥史华米知道感官快乐的标准,在超然的感官快乐中,感官用作从事于希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或感官的至尊主人——基士拿的服务,以净化了的感官事奉基士拿称为基士拿知觉,那才是将感官带回在完全控制之下的途径。还有更重要的,那是瑜伽修习的最完整阶段。
第二十七节
praśānta-manasaṁ hy enaṁ yoginaṁ sukham uttamam upaiti śānta-rajasaṁ brahma-bhūtam akalmaṣam
praśānta——心意固地于基士拿的莲花足下;manasam——一个心意是这样地稳定的人的;hi——的确地;enam——这;yoginam——瑜祁;sukham——快乐;uttamam——最高的;upaiti——达到;śānta-rajasam——平静了的热情;brahma-bhūtam 与至尊认同的解脱;akalmaṣam——免于所有过往罪恶的反应。
译文
将心意固定于「我」的瑜祁,真正地达到最高的快乐。由于他与婆罗门身份的认同,他是被解脱了,他的热情被平静了,他已经免于罪恶。
要旨
婆罗布达 Brahma-bhūta 的阶段,是免于物质沾染和处于对主超然性服务的境界。Mad-bhaktim labhate parām(博 18.54)在一个人的心意未坚定于主的莲花足下时,他不能够处于婆罗门——绝对的品格中。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ayoḥ 经常地处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事奉,或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实际上便是从所有物质沾染的热情型态中解脱出来。
第二十八节
yuñjann evaṁ sadātmānaṁ yogī vigata-kalmaṣaḥ sukhena brahma-saṁsparśam atyantaṁ sukham aśnute
yuñjan——这样地从事于瑜伽修习;evam——这样;sadā——经常;ātmānam——自我;yogī——与至尊自我接触的人;vigata——免于;kalmaṣaḥ——所有的物质沾染;sukhena——在超然的快乐中;brahma-saṁsparśam——因为与至尊的恒久接触;atyantam——最高的;sukham——快乐;asnute——达到。
译文
因为免于所有的物质沾染和稳定于「自我」中,一个瑜祁便可以达到与至尊感觉接触的最高完美的快乐境界。
要旨
自觉的意思,是知道一个人与至尊的法定性地位的关系。个別的灵魂,是至尊的所属部份,他的地位是对主作出超然性的服务。这与主的超然接触称为婆罗三士巴撒 brahma-saṁsparśa。
第二十九节
sarva-bhūta-stham ātmānaṁ sarva-bhūtāni cātmani īkṣate yoga-yukta-ātmā sarvatra sama-darśanaḥ
sarva-bhūta-stham——处于众生中;ātmānam——超灵;sarva——所有;bhūtāni——生物体;ca——和;ātmani——在自我中;īkṣate——会看见;yoga-yukta-ātmā——接合于基士拿知觉的人;sarvatra——每一处地方;samadarśanaḥ——相等地看待。
译文
一个真正的瑜祁,在所有的生物中察觉到「我」的存在,也在「我」中看到每一生物的存在。的确,自觉了的人在每一处地方都看到「我」。
要旨
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瑜祁,是一个完整的贤哲,因为他看到以超灵(巴拉迈玛)身份,处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至尊者——基士拿。II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rjuna tiṣṭhati。主以祂的巴拉迈玛身份同样地的处于一只狗和一个婆罗门的心中,那便是主的至尊中立性。个別的灵魂也处于个別的心中,但他并不存在于所有的心中。那便是个別灵与至尊灵的分別,一个不是实际上修习瑜伽的人,不能够这样清楚地看得出来。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能够在一个信奉者和不信奉者两个人的心中都看到基士拿,在史密第 smṛti 中这有如下的证明:ātatatvāc ca mātṛtvād ātmā hi paramo hariḥ。
主既然是所有生物的原由,就好像母亲和保持者一样,母亲是同样地看待所有不同的子女,所以至尊的父亲(或母亲)也是一样。因此超灵是经常地在每一生物体中,外在地,每一生物体都是处于主的能量中,这将会在第七章中述及,原来主是有两种能量——灵性的(较高的)或物质的(较低的),生物体虽然是属于较高能量,但却被较低的能量条限了,生物体是永远处于主的能量中,每一生物体,都是在某一方面处于祂之中,一个瑜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所有的生物体,因为他看到他们,虽然根据个別的工作结果而有不同的处境,究竟都是神的仆人。当生物体处于物质能量的时候,他事奉物质的感官;当在灵性能量的时位,他直接地事奉至尊的主。在两方面生物体都是神的仆人,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的平等观念是完整的。
第三十节
yo māṁ paśyati sarvatra sarvaṁ ca mayi paśyati tasyāhaṁ na praṇaśyāmi sa ca me na praṇaśyati
yaḥ——谁;mām——「我」;paśyati——看到;sarvata——每一处地方;sarvam——每一样事物;ca——和;mayi——在「我」之中;paśyati——他看到;tasya——他的;aham——「我」;na——不;praṇaśyāmi——失落了;saḥ——他;ca——还有;me——对「我」;na——不;praṇaśyati——失落。
译文
谁在每一处地方看到「我」和在「我」中看到每一样事物,「我」永不会失落,而他也不会失落于我。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的确是在每一处地方都看到主基士拿,而祂在基士拿中也看到一切事物。这样的一个人看来祇是看到所有物质自然的各不同展示,在每一刻中他都知觉着基士拿,并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基士拿能量的展示。没有事物能够没有基士拿而存在,而基士拿是所有一切的主人——这便是基士拿知觉的基本原则。基士拿知觉是对基士拿的爱的發展——一个比物质解脱还要超然的地位。这个超越自觉的阶段,使到奉献者完全地爱着基士拿,基士拿成为奉献者的一切,而可以说奉献者与基士拿合而为一。这样主与奉献者之间,便开始了一个亲密的关系,在那阶段,生物体达到了他不死不灭的境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也从不离开奉献者的视野。溶滙于基士拿中,是灵性的自尽,一个奉献者并不冒这个险。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说:
premāñjana-cchurita-bhakti-vilocanena santaḥ sadaiva hṛdayeṣu vilokayanti yaṁ śyāmasundaram acintya-guṇa-svarūpaṁ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我崇拜原始的主——高文达,祂经常地被双眼沾濡了爱心的奉献者所看到。祂是以祂处于奉献者心中的參密逊达喇 Śyāmasundara 永恒形状显现。」
(婆三5.38)
在这阶段里,主基士拿再不离开奉献者的目光,奉献者也不会不见到主。这对一个看到在心中作为巴拉迈玛的主的瑜祁来说也是一样,这样的一个瑜祁,成为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和不能够容忍没有一刻看不到在他自己心中的主而活着。
第三十一节
sarva-bhūta-sthitaṁ yo māṁ bhajaty ekatvam āsthitaḥ sarvathā vartamāno 'pi sa yogī mayi vartate
sarva-bhūta-sthitam——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yaḥ——谁;mām——对我;bhajati——从事于奉献性服务;ekatvam——一体;āsthitaḥ——这样地处于;sarvathā——在所有各方面;vartamānaḥ——因为处于;api——侭管;saḥ——他;yogī——超然主义者;mayi——向「我」;vartate——保存。
译文
知道「我」和处于所有生物中的超灵是同一体的瑜祁崇拜「我」,在所有的处境中都经常保持处于「我」。
要旨
一个修习冥想超灵的瑜祁,在他自己的心中看到基士拿的全体出席部份——有着四只手和手持贝壳响号、轮、棒和莲花的韦施纽。那个瑜祁应该知道韦施纽与基士拿没有分別,基士拿以这超灵的形状,处于每一人的心中,况且,在无数生物当中的无数超灵之间,是没有分別的。在一个经常地从事于对基士拿的超然性爱心服务的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和一个从事于对超灵冥想的完整瑜祁之间并没有分別。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瑜祁——就算在物质的生存中从事于各类不同的活动——依然经常地处于基士拿,在巴帝拉三灭达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史拉劳巴哥史沙米证实了这一点:nikhileṣu avasthāsu jīvanmukta sa ucyate,一个主的奉献者,因为经常地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可算是自动地得到解脱。在拿拉达班查喇达 Nārada-pañcarātra 中也有如下的证明:
dik-kālādy-anavacchinne kṛṣṇe ceto vidhāya ca tanmayo bhavati kṣipram jīvo brahmaṇi yojayet
「因此,基士拿是全面遍透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通过集中一个人的注意力于基士拿的超然形象,他便变得沉迷地想着基士拿,而达到与祂联系的超然快乐境界。」
基士拿知觉是瑜伽修习中最高的神昏阶段。对基士拿以巴拉迈玛的身份,处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认识,使到那个修习的瑜祁没有瑕疵,吠陀经对主不可思议的能量有以下的证明:
ekopi san bahudhā yo 'vabhāti aiśvaryād rūpam ekaṁ ca sūryavad bahudheyate
「韦施纽是一个,然而祂的确是全面遍透的,虽然祂祇有一个形状,但由于祂那不可思议的能量,祂存在于一处地方,好像太阳一样,祂在同一时间出现于很多处地方。」
第三十二节
ātmaupamyena sarvatra samaṁ paśyati yo 'rjuna sukhaṁ vā yadi vā duḥkhaṁ sa yogī paramo mataḥ
ātma——自我;aupamyena——经过比较;sarvatra——每一处地方;samam——平等;paśyati——看到;yaḥ——谁;arjuna——啊,阿尊拿;sukham——快乐;vā——或;yadi——如果;vā——或;duḥkham——困苦;saḥ——这样的;yogī——超然主义者;paramaḥ——完整的;mataḥ——考虑到。
译文
谁能够通过与他自己的比较而在所有生物体的快乐和困苦中真正平等地了解他们,便是一个完整的瑜祁。啊,阿尊拿。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是一个完整的瑜祁;由于他自己个人的经验,而留意到每一个人的快乐和困苦。生物体所以困苦的原因,是由于忘记了他与神的关系,而快乐的原因,便是知道基士拿是人类所有活动的至尊享受者。基士拿是所有陆地和所有星球的拥有人,完整的瑜祁,是所有生物体最诚恳的朋友,他知道被物质自然型态所条限了的众生,因为忘记了他们与基士拿的关系,而受制于三重的物质苦难,因为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是快乐的,所以他努力四处去传播基士拿的知识。因为那完整的瑜祁,试图去传播成为基士拿知觉着的重要性,所以他是世界上最佳的博爱主义者,他也是主最亲切的仆人。Na tasmāt kaścid me priyakṛt tamaḥ。换句话说,一个主的奉献者,经常为了所有生物体的幸福着想,在这方面,他实际上是每一个人的朋友。他是最好的瑜祁,因为他并不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想在瑜伽中得到成就,而是为了其他的人。他并不妒忌其他共同的生物,这便是一个主的纯洁奉献者和一个祇是有兴趣于他个人提升的瑜祁之间的比照。退隐至一角而希望完善地进行冥想的瑜祁,可能还比不上一个尽他所能去将每一个人变得基士拿知觉着的奉献者。
第三十三节
arjuna uvāca yo 'yaṁ yogas tvayā proktaḥ sāmyena madhusūdana etasyāhaṁ na paśyāmi cañcalatvāt sthitiṁ sthirām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yaḥ——体系;ayam——这;yogaḥ——瑜伽;tvayā——由「祢」;proktaḥ——描述;sāmyena——一般地;madhusūdana——啊,杀死恶魔玛瑚的人;etasya——这;aham——「我」;na——并不;paśyāmi——看见;cañcalatvāt——由于没有静止;sthitim——处境;sthirām——稳定的。
译文
阿尊拿说:「啊,玛瑚苏丹拿,祢以上所撮要的瑜伽体系对我来说,简直不实际和不能容忍,因为心意是摇动和不稳定的。」
要旨
主基士拿对阿尊拿所描述的神秘瑜伽体系由 śucau deśe 两字开始至 yogī paramaḥ 两字止,在这里为阿尊拿由于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而拒绝了。在这卡利年代,一个普通人是没有可能离开家庭,走到山上或森林里一个僻静的地方修习瑜伽,这个年代的象征,是一个短暂生命的困苦挣扎。人们就算连最简单实际的自觉方法也不感到兴趣,何况是这个包括了调节生活型态,坐姿,地点的选择和心意对物质从事不依附的瑜伽体系呢?作为一个实际的人,阿尊拿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赋有优厚的条件,但他仍然认为是不可能追随这个瑜伽体系。他属于一个皇族的家庭和具有很多非常卓越的品质: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他有很长的寿命,而最要紧的他是主基士拿——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的朋友,阿尊拿在五千年之前,有比我们现在远较为好的条件,但他仍然拒绝接受这套瑜伽体系,而事实上,我们在历史上,亦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他在任何一段时间修习过这体系,因此,这一体系,在这卡利年代一般来说,被认为是没有可能修练的,当然,对一些很少很少罕有的奇人,是可能的,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可能的提议,如果在五千年前是这样,今日又怎样呢?那些在各不同团体和学校摹倣这瑜伽体系的人,无论怎样有适应性,都是在浪费着他们的时间,他们对终极地欲得的结果是完全无知的。
第三十四节
cañcalaṁ hi manaḥ kṛṣṇa pramāthi balavad dṛḍham tasyāhaṁ nigrahaṁ manye vāyor iva suduṣkaram
cañcalam——摇动;hi——的确地;manaḥ——心意;kṛṣṇa——啊,基士拿;pramāthi——激动的;balavat——强大的;dṛḍham——顽固的;tasya——它的;aham——我;nigraham——征服;manye——想;vāyoḥ——风的;iva——一样;suduṣkaram——困难。
译文
啊,基士拿,因为心意是不定的、冲动的、顽固的和很强大的,对我来说,去征服它比较去控制风还要困难。
要旨
心意是这样地强大和顽固,以至它有时甚至征服了智慧,虽然事实上心意是应该听命于智慧的,对于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要去斗争这样多抗衡元素的人来说,去控制心意的确是非常困难,表面上,一个人可能对朋友和敌人都创立了一个精神的平衡,但终极地没有一个世俗的人能够这样做,因为这比较控制狂风还要困难。在吠陀文学中说:
ātmānaṁ rathinaṁ viddhi śarīraṁ ratham eva ca buddhintu sārathiṁ viddhi manaḥ pragraham eva ca indriyāṇi hayānāhur viṣayāṁs teṣu gocarān ātmendriya-mano-yukto-bhoktety ābur manīṣiṇaḥ
「个人是在这个物质身体车厢内的乘客,而智慧则是师机。心意是驾驶仪,感官则是马匹。自我因此便是与心意和感官联系而得来的享受者或苦受者。伟大的思想家都明白到这一点。」智慧应该是指挥心意的,但是心意是这样地强大和顽固,以至有时连自己的智慧也征服了。瑜伽的修习,是用来控制这强大心意,但是这种修习,对一个像阿尊拿般世俗的人来说,是不实际的,而现代的人,又能够做到些什么呢?这里所作的比喻非常恰当:一个人不能够捕捉在吹动的风,更何况去捕捉更为困难在激动中的心意呢?正如主采坦耶所提议,去控制心意的最简单方法,便是以最谦恭的心情去歌颂「哈利基士拿」这拯救世人的伟大曼陀罗。被指定的方法便是: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ayoḥ:一个人必须完全地将心意从事于基士拿,祇有那时候才再没有別的事务去刺激心意。
第三十五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saṁśayaṁ mahā-bāho mano durnigrahaṁ calam abhyāsena tu kaunteya vairāgyeṇa ca gṛh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最高性格的神首说:asaṁśayam——无可置疑地;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manaḥ——心意;durnigraham——很难去克服;calam——动荡的;abhyāsena——经过训练;tu——但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vairāgyeṇa——通过不依附;ca——和;gṛhyate——可以这样地被控制。
译文
万福的主说:「啊,臂力强大的琨提之子,去克服动荡的心意的确是很困难的,但是经过持久地训练不依附便有可能做到。」
要旨
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接受了阿尊拿所表达控制顽强心意的困难性,但同时祂又建议经过训练和不依附是可以做到的,那是什么训练呢?在现世里没有人能够遵守严格的规例和守则:如自处于圣地,将心意集中于超灵,抑制感官和心意,遵守贞节,单独自处等。不过,通过基士拿知觉的修习,一个人从事于九种对主的奉献性服务。首先和最重要的奉献事项,便是聆听有关于基士拿的事情,这是一个将心意中所有疑惑拂扫的很有力量的超然方法,一个人越是听着基士拿,他便越变得受启廸和脱离一切将心意带离基士拿的事物。经过将心意摆脱开不是对主奉献的活动,一个人很容易便可以学到外瓦耶 vairāgya,外瓦耶的意思,是对物质的不依附和将心意从事于精神方面。非人性的灵性不依附,比较将心意依附于对基士拿的活动还要困难,这是很实际的一件事,因为祇要聆听有关于基士拿一个人便自动地依附于至尊的精灵,这种依附称为巴里珊努卜弟 pareśānubhūti,灵性的满足,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在他吃进的每一口食物时那种满足的感觉。同样地,通过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一个人在心意抛离物质对象时所感受到的超然性满足,也一如根据专门的治疗和饮食处方去医病一样。因此,聆听主基士拿的超然活动便是对疯狂心意的有效治疗,而进食供奉过给主基士拿的食物,是对病者的有效食谱,这种治疗方法便是基士拿知觉。
第三十六节
asaṁyatātmanā yogo duṣprāpa iti me matiḥ vaśyātmanā tu yatatā śakyo 'vāptum upāyataḥ
asaṁyata——没有勒韁的;ātmanā——由心意;yogaḥ——自觉;duṣprāpaḥ——很难达到;iti——如此;me——「我」的;matiḥ——意见;vaśya——控制下的;ātmanā——由心意;tu——但是;yatatā——正当努力于;śakyaḥ——实际的;avāptum——去达到;upāyataḥ——适当的方法。
译文
对于一个心意没有勒韁的人来说,自觉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但是谁的心意是在控制之下和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努力便会肯定地得到成功,那便是「我」的意见。
要旨
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宣称,一个并不接受正当的方法,去将心意抛离于物质从事的人,很难在自觉中得到成功。一面将心意从事于物质享受,一面试图去修习瑜伽的人,就好像是一边倒水,一边点火一样。同样地,没有精神控制的瑜伽修习,便是浪费时间。这样的瑜伽修习表现,可能在物质上非常有利,但在灵性自觉方面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因此,心意必须经常地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除非一个人是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否则,他不能稳定地控制心意。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很容易地不用额外的努力,便能够达到瑜伽修习的结果,而一个修习瑜伽的人,在未变得基士拿知觉着之前,是不能够获得成功的。
第三十七节
arjuna uvāca ayatiḥ śraddhayopeto yogāc calita-mānasaḥ aprāpya yoga-saṁsiddhiṁ kāṁ gatiṁ kṛṣṇa gacchati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ayatiḥ——没有成功的超然主义者;śraddhayā——具有信心;upetaḥ——从事于;yogāt——由神秘的联系;calita——转移;mānasaḥ——一个有着这样心意的人;aprāpya——失败了;yoga-saṁsiddhim——神秘主义的最高成就;kām——那;gatim——目的;kṛṣṇa——啊,基士拿;gacchati——达到。
译文
阿尊拿说:「一个在开始的时候追寻自觉方法,但是后来因为世俗念头而中止,因而不能达到神秘主义最高成就的信心不够坚定的人结果会怎样呢?」
要旨
自觉或神秘主义的途径,在博伽梵歌中述及。自觉知识的基本原则,便是生物体,并不是这个物质的身体,而他是与它不同的,他的快乐是在充满永恒、欢悦和知识的生活。这是超然的,超越身体和心意。自觉是通过知识、八重体系或巴帝瑜伽修习的途径而达到,在每一个步骤中,每个人都要觉悟到生物体的法定性地位,他与神的关系,和因此而能够使他重新建立失落了联系的活动,及达到基士拿知觉中的最高完整阶段。一个人如果能够追随上述三种方法其中之一,便肯定地迟早会达到至尊的目的。在第二章中主确证了这一点:就算在超然性格途上的一小点努力,也是拯救的一个极大希望。在这三种方法中,巴帝瑜伽的途径,在这个年代中特別适合,因为它是对神觉悟的最直接方法。为了要得到重复的保证,阿尊拿要求基士拿重申祂先前的宣言。一个人可能很诚恳地接受自觉的途径,但是發展知识和八重瑜伽修习的方法,在这个年代是很困难的。所以每一个人就算有持久的努力,也可能因为很多原因而失败,首先,一个人可能并不追随步骤。跟从超然性的步骤,即是对迷幻能量宣战。结果,每当一个人想逃出迷幻能量的掌握时,她用各种引诱来战败修习者。一个被局限了的灵魂,已经为物质能量的型态所吸引,而就算在超然性纪律的执行中,也有再受诱的可能。这称为:yogāt calita-mānasaḥ 从超然性路途上的转移。阿尊拿很想知道从自觉路途上转移的结果。
第三十八节
kaccin nobhaya-vibhraṣṭaś chinnābhram iva naśyati apratiṣṭho mahā-bāho vimūḍho brahmaṇaḥ pathi
kaccit——究竟;na——不;ubhaya——两者;vibhraṣṭaḥ——分离于;chinna——堕落了的;abhram——云;iva——好像;naśyati——消失;apratiṣṭhaḥ——没有固定位置;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基士拿;vimūḍhaḥ——困感了的;brahmaṇaḥ——超然性的;pathi——在路途上。
译文
啊,臂力强大的基士拿,一个从超然性的路途上分岐出来的人,究竟会不不会像一朵飘忽的云一样地消失,而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位置呢?
要旨
有两类进展的途径:那些唯物论者,并没有兴趣于超然性,因此他们大致上将兴趣放于物质进步的经济發展,或通过适当的工作,而被提升到较高的恒星。当一个人接受了超然性的路途后,他便要终止所有的物质性活动和牺牲所有各类的所谓物质快乐,假如那个在渴望中的超然主义者失败了,表面上他便好像在两方面都有所失落,换句话说,他不能够享受物质快乐,亦得不到灵性上的成功,他就像是一朵飘忽的云一样,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在天空的一朵云有时从一朵小云飘到一朵大云那里结合在一起,但是假如它并不能够和一朵大云结合,它便会被风吹走和在广濶的天空上没有着落。婆罗门巴地 brahmaṇaḥ pathi 便是知道自己在实质上是灵性的,是以婆罗门、巴拉迈玛及博伽梵所展示的至尊主的所属部份。主史里基士拿是至尊绝对真理的最完满展示,因此一个皈依于至尊者的人,是一个成功的超然主义者,通过婆罗门和巴拉迈玛的觉悟,去达到这个生命的目的需要很多很多世代: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因此最高的超然觉悟,便是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觉的直接方法。
第三十九节
etan me saṁśayaṁ kṛṣṇa chettum arhasy aśeṣataḥ tvad-anyaḥ saṁśayasyāsya chettā na hy upapadyate
etat——这是;me——我的;saṁśayam——怀疑;kṛṣṇa——啊,基士拿;chettum——驱除;arhasi——被要求去做;aśeṣataḥ——完全地;tvat——祢自己;anyaḥ——没有;saṁśayāsya——怀疑的;asya——这;chettā——铲除者;na——永不;hi——必定地;upapadyate——被發现。
译文
啊,基士拿,这是我的怀疑,我请求「祢」完全地将它驱除。除了祢以外,再不会有另外一个人能够消灭这怀疑了。
要旨
基士拿完全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博伽梵歌的首端主说所有的生物体在过往个別地存在著,他们在现在存在著,而他们在将来就算解脱于物质的綑缚后,也继续保持个別的身份。所以祂已经清楚地解释了个別生物体将来的问题。现在阿尊拿想知道一个没有成功的超然主义者的未来。没有人能够相等于或高于基士拿,当然那些在物质自然操纵下的所谓圣贤和哲学家并不能和祂相比,所以基士拿的裁判是最后的和是所有怀疑的完整解答,因为祂完全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但是没有人知道祂,基士拿和祇有基士拿知觉著的奉献者,才能够知道什么是什么。
第四十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ārtha naiveha nāmutra vināśas tasya vidyate na hi kalyāṇa-kṛt kaścid durgatiṁ tāta gacchati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pārtha——啊,彼利达之子;na eva——从来不会这样;iha——在这物质世界中;na——永不;amutra——在下一世;vināśaḥ——毁灭;tasya——他的;vidyate——存在;na——永不;hi——的确地;kalyāṇa-kṛt——一个从事于吉兆活动的人;kaścit——任何人;durgatim——堕落;tāta——自此以后;gacchati——去。
译文
万福的主说:「啊,彼利达之子,一个从事于吉兆活动的超然主义者在这一个世界或在灵性世界中都不会被毁灭;我的朋友,一个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被罪恶征服的。」
要旨
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1.15.17)史里拿拉达牟尼 Śrī Nārada Muni 这样地教导华沙廸瓦 Vyāsadeva 说: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ṁ harer bhajann apakko 'tha patet tato yadi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所有物质的前途和求完全的庇护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在任何的一方面都没有损失或堕落。另一方面,一个非奉献者可能完全地从事于他的职业任务而仍然得不到任何东西。」在物质进取方面,有很多规条上和习俗上的活动,一个超然主义者是应该为了基士拿知觉——生命上灵性进步的理由而放弃所有的物质活动。一个人或许会驳说,如果在基士拿知觉中完成任务便会得到最高的成就,但假如一个人不能达到这完整的境界,他在物质和灵性两方面都损失了。在经典中所训示的是一个人必须苦受不去执行被指定任务的反应;因此一个在灵性活动的正当任务执行上失败的人变得受制于这些反应。博伽瓦谭则保证没有成功的超然主义者毋须忧虑,纵使他可能要受不正当地执行被指定任务的反应,但他仍然不会损失,因为吉兆的基士拿知觉是永不会被忘记的,一个这样做的人,在下一世中,就算出生低贱也不会被忘记。在另外一方面,一个祇是简单地跟从被指定任务的人,如果他缺乏了基士拿知觉,也并不一地会得到吉兆的结果。
这一节的要旨,可以这样地去了解: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有规律的和没有规律的,那些祇是从事于兽性感官享受,而没有下一世及灵魂自救知识的人,属于没有规律的一系。而那些追随圣典中所训示被指定任务原则的人,则入于有规律的一系,没有规律的一系,不论是文明的或未开化的,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强壮的和软弱的,都充满着动物的本性。他们的活动从来都不吉兆,因为他们享受着吃、睡、防御和交配等的动物本能,他们永远地处于困苦的物质生存中。而那些由于经典训示而过有规律生活的人,则慢慢地提升至基士拿知觉,而确实地在生命中取得进步。
那些追随吉兆途径的可以分为三类:即(一)享受着物质繁荣的经典规范及守则的追随者;(二)那些试图从物质生存中寻找终极解脱的人;及(三)那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奉献者。那些追随经典规范及守则而想得到物质快乐的人又可以再分为两类:那些获利性的工作者和并不想得到感官享受结果的人。那些为了感官享受而追寻获利性结果的人,可以被提升至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甚至更高的恒星;但是因为他们仍然不能免于物质的生存,他们并不是追随真正的吉兆途径。唯一的吉兆活动便是引领一个人至解脱的活动,任何不是指向终极自觉或从身体物质概念中得到解脱的活动都不是完全吉兆的。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是唯一吉兆的活动,而任何一个自动地接受所有身体的辛劳而为了在基士拿知觉的路途上取得进步的人,可以称为在严格苦修下的一个完整超然主义者。又因为八重的瑜伽体系指向于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终极自觉,这些修练也是吉兆的,任何一个在这一方面尽他所能的人都不需要恐惧会堕落。
第四十一节
prāpya puṇya-kṛtāṁ lokān uṣitvā śāśvatīḥ samāḥ śucīnāṁ śrīmatāṁ gehe yoga-bhraṣṭo 'bhijāyate
prāpya——在达到了以后;puṇya-kṛtām——那些执行虔诚活动的人的;lokān——星球;uṣitvā——在居住了以后;śāśvatīḥ——很多;samāḥ——年;śucīnām——虔诚的;śrīmatām——繁荣的;gehe——在……的家庭中;yoga-bhraṣṭaḥ——在自觉路途上跌倒的人;abhijāyate——投生于。
译文
没有成功的瑜祁,在虔诚生物体的恒星上过了很多、很多年的享乐以后,便降生于一个正义人的家,或一个有钱的望族家庭。
要旨
没有成功的瑜祁,可以分成两类;那些在很少的进步后便堕落了的,及那些经过长久的修习后才堕落的。在短暂的修习后便堕落了的瑜祁,得以进入虔诚生物体才准许进入的高等恒星。经过了漫长的生命后,他便被重新再遣返这个星球,降生于一个有正义感的外士那瓦婆罗门家庭,或望族商人的家庭。
瑜伽修习的真正目的,是达到基士拿知觉的最高成就,而那些并不坚挠至这个程度和因为物质引诱而失败的人,由于主的恩赐而被准许尽量地利用他们的物质本能。在此之后,他们又有机会生活于有正义感的或名门望族的家庭。那些生长于这些家庭的人,可以利用这些方便而试图将他们自己提升至完全的基士拿知觉。
第四十二节
athavā yoginām eva kule bhavati dhīmatām etaddhi durlabhataraṁ loke janma yad īdṛśam
athavā——或;yoginām——有学识的超然主义者的;eva——必定会;kule——在……的家庭中;bhavati——降生于;dhīmatām——那些赋于高度智慧的人的;etat——这;hi——确实地;durlabhataram——很罕有;loke——在这个世界上;janma——诞生;yat——那;īdṛśam——像这样。
译文
或者他降生于一个赋于高度智慧的超然主义者家庭。的确地,这样的一个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很罕有的。
要旨
这里所称赞的,是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瑜祁,或超然主义者的家庭,因为那个诞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的儿童,在他生命开始的时候,便接受灵性的训导,尤其是在阿阇黎耶或哥史华米的家庭。这些家庭在传统和训练上都非常有学识和虔诚,因此他们成为灵魂导师。在印度有很多这样的阿阇黎耶家庭,但他们现在都因为不足够的教育和训练而腐败了。由于主的恩赐,仍然有一些家庭,世世代代地培养超然主义者,诞生于这样的家庭,是非常幸运的。很幸运地,我们的灵魂导师唵韦施纽巴达史里.史里玛巴帝士丹达莎拉斯瓦蒂.哥史华米摩诃喇查 Om Viṣṇupāda Śrī Śrīmad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Mahārāja 和鄙人都有机会诞生于这样的家庭,由于主的恩赐,我们两人都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受对主奉献性服务的训练,后来又因超然体系的使命而相遇。
第四十三节
tatra taṁ buddhi-saṁyogaṁ labhate paurva-dehikam yatate ca tato bhūyaḥ saṁsiddhau kuru-nandana
tatra——由此;tam——那;buddhi-saṁyogam——这个知觉的复苏;labhate——重新得到;paurva——过往的;dehikam——身体知觉;yatate——努力;ca——还有;tataḥ——此后;bhūyaḥ——再次;saṁsiddhau——得到完整;kurunandana——啊,琨提之子。
译文
啊!琨提之子,由于一个这样的诞生,他上一世的神圣知觉因而复苏,而他便努力去取得进步以达到完全的成功。
要旨
伯拉达王 Bharata——在他的第三世中降生于一个良好的婆罗门家庭,这便是过往超然性知觉得以复苏的一个良好诞生例子。伯拉达王当时是全球的君王,自他那个时候开始,这个地球便被半人神称为伯拉达瓦沙 Bhāratavarṣa。在这之前他被称为依拉瓦达瓦沙 Ilāvartavarṣa。这个君王在很年青的时候,便退休从事灵性的进取,但是没有得到成功。他下一世诞生于一个良好的婆罗门家庭,而名为斋达伯拉达 Jaḍabharata 因为他时常都独自隐居和不和任何人谈话。此后,他被喇乎干拿王 Rahūgaṇa 發现为一个最伟大的超然主义者,从他的生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超然的努力,或瑜伽的修习,是从来不会白费的。由于主的恩赐,超然主义者在基士拿知觉中重复地得到晋至完整的机会。
第四十四节
pūrvābhyāsena tenaiva hriyate hy avaśo 'pi saḥ jijñāsur api yogasya śabda-brahmātivartate
pūrva——过往的;abhyāsena——修习;tena——由于那影响;eva——必定地;hriyate——被吸引;hi——肯定地;avaśaḥ——没有帮助;api——还有;saḥ——他;jijñāsuḥ——愿意去认识;api——这样的;yogasyah——瑜伽的;śabdabrahma——经典的礼仪原则;ativartate——超越于。
译文
由于他过往生命的神圣知觉,他不用去找寻也会自动地为瑜伽原则所吸引。这样的一个好问的超然主义者因为对瑜伽的努力,是经常地高于圣典仪式上的原则。
要旨
度行高深的瑜祁,并不十分为训示经典的仪式所吸引,但是他们自动地为瑜伽的原则所吸引,而这些可以使他们提升至完全的基士拿知觉——最高的瑜伽成就。在史里玛博伽瓦谭 Śrīmad-Bhāgavatam(3.33.8)中,对这些高深的超然主义者所以不理会吠陀仪式有如下的解释:
aho bata śvapaco 'to garīyān yajjihvāgre vartate nāma tubhyam tepus tapas te juhuvuḥ sasnur āryā brahmānūcur nāma gṛṇanti ye te
「主啊,就算他们是降生于吃狗肉的家庭。歌颂祢圣名的人,在灵性生活方面,是较为高超的。这些歌颂者,无可疑问地已经执行了所有各类的苦行牺牲,在所有的圣地沐浴,和读完了所有的圣典。」
主采坦耶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祂接受了德古.哈利达沙 Ṭhākur Haridāsa 为祂一个最重要的门徒,虽然德古.哈利达沙是诞于一个回教的家庭,但他因为不懈地遵守每日歌颂主的圣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的原则,而被主采坦耶提升至南无阇利耶 Nāmācārya 的职位。又从他不停地歌颂主的圣名,而可以知道他的前生必定做完了吠陀的各类名为萨达.婆罗门 śabda-brahman 的仪式。因此除非一个人是变得纯洁了,否则他是不能够接受基士拿知觉的原则,或歌颂主哈利基士拿的圣名。
第四十五节
prayatnād yatamānas tu yogī saṁśuddha-kilbiṣaḥ aneka-janma-saṁsiddhas tato yāti parāṁ gatim
prayatnāt——经过严格的修练;yatamānaḥ——谁努力于;tu——但是;yogī——这样的一个超然主义者;saṁśudda——洗去;kilbiṣaḥ——所有各类的罪恶;aneka——很多、很多;janma——诞生;saṁsiddhaḥ——这样地达到完整;tataḥ——此后;yāti——达到;parām——最高的;gatim——目的地。
译文
但当那瑜祁以真诚的努力从事于更高的进步时,因为已清洗了所有的污染,最后经过了很多、很多世的修习,他终于达到至尊的目的地。
要旨
一个诞生于一个特別正义、显贵或圣洁家庭的人会察觉到他对于执行瑜伽修习的有利环境。因此他以坚定的意志去重新开始他未完成的工作,这样便会完全地将自己所有的物质污染清洗。当他最后免于所有的污染时,他便达到最高的完整阶段——基士拿知觉。基士拿知觉是免于所有污染的完整阶段。在博伽梵歌中有这样的证明:
yeṣāṁ tvanta-gataṁ pāpaṁ janānāṁ puṇya-karmaṇām te dvandva-moha-nirmuktā bhajante māṁ dṛḍha-vratāḥ
「经过了很多、很多世虔诚活动的执行,当一个人完全免于所有的沾染和所有迷幻的二元性后,他便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
第四十六节
tapasvibhyo 'dhiko yogī jñānibhyo 'pi mato 'dhikaḥ karmibhyaś cādhiko yogī tasmād yogī bhavārjuna
tapasvibhyaḥ——比禁欲者;adhikaḥ——还要伟大;yogī——瑜祁;jñānibhyaḥ——比较聪明人;api——还有;mataḥ——被考虑;adhikaḥ——还要伟大;karmibhyaḥ——比获利性工作者;ca——还有;adhikaḥ——伟大;yogī——瑜祁;tasmāt——因此;yogī——一个超然主义者;bhava——成为一个;arjuna——啊,阿尊拿。
译文
当我们谈及瑜伽的时候,我们是指将我们的知觉与至尊的绝对真理联系。这个程序,因不同的修习者所采取不同的特定方法而有不同的名字,当这联系程序主要是获利性活动时,便称为行业瑜伽;当它主要是经验上时,便被称为思考知识瑜伽;而当它主要是一个对至尊主奉献性服务的关系时,便称为巴帝瑜伽。如将会在下一节中所述,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觉,是所有瑜伽的最终极成就。主在这里证实了瑜伽的优越性,但祂并没有说这比巴帝瑜伽好。巴帝瑜伽是完全的灵性知识,正因为是这样,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它。没有自我知识的禁欲主义是不完整的,并不皈依主的经验知识也是不完整的,而没有基士拿知觉的获利性工作,祇是浪费时间。因此,在这里所称颂的瑜伽形式是巴帝瑜伽,这在下一节中将会有更清楚的解释。
第四十七节
yoginām api sarveṣām mad-gatenāntarātmanā śraddhāvān bhajate yo māṁ sa me yuktatamo mataḥ
yoginām——所有瑜祁的;api——还有;sarveṣām——所有各类的;mat-gatena——寄居于「我」;antaḥ-ātmanā——经常在内心想着我;śraddhāvān——以完全的信心;bhajate——作出超然性的爱心服务;yaḥ——谁;mām——「我」(至尊的主);saḥ——他;me——「我」的;yuktatamaḥ——最伟大的瑜祁;mataḥ——被认为是。
译文
在所有瑜祁之中,谁经常地以极大的信心寄居于「我」,在超然的爱心服务中崇拜「我」,是最亲切地在瑜伽中与「我」联系和所有最高的。
要旨
巴札帝 bhajate 一字,在这里很有意义的。巴札帝的字根是巴札 bhaja,是用于有服务需要的时候,英文崇拜 worship 一字,不能够完全表达巴札的意思。崇拜的意思是钦佩,或对一个值得的人表示尊重和敬意。但是以爱心和信仰的服务,是特別地为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一个人可以避免崇拜一个受尊敬的人或一个半人神而被形容为没有礼貌,但是一个人不去事奉至尊的主便会受全面的谴责。每一个生物体都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所属部份,因此每一生物体,是应该以他自己的身份来事奉至尊主的。如果不这样做,他便会堕落。博伽瓦谭如下地证实这一点:
ya eṣāṁ puruṣaṁ sākṣād ātma-prabhavam īśvaram na bhajanty avajānanti sthānād bhraṣṭā patanty adhaḥ
「任何人不对原始的主——所有生物体的原由,作出服务和疏忽他的责任,便必定会从他的法定性地位中堕落。」
在这一节中,巴札帝 bhajanti 一字被运用了,因此巴札帝一字祇是对至尊主专用,至于崇拜一字则可以适用于半人神或任何其它普通的生物体。阿瓦札兰帝 avajānanti 一字在史里玛博伽瓦谭的这一节中被用上,而在博伽梵歌中也找到这个字: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ḥ:「祇有愚蠢和狂妄的人嘲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这些愚蠢的人,自以为可以不需要对主服务的态度来缮写博伽梵歌的评述。结果他们不能够正确地分別出巴札帝 bhajanti和崇拜 worship 两字。
所有各类瑜伽修习的顶点是巴帝瑜伽。所有其它的瑜伽祇是达到巴帝瑜伽中巴帝这一点的手段。瑜伽的实际意思是巴帝瑜伽;所有其它的瑜伽,是指向巴帝瑜伽目的的进展。从行业瑜伽开始至巴帝瑜伽结尾,是一段漫长的自觉过程,没有获利性结果的行业瑜伽,便是这个途径的开始。当行业瑜伽在知识和遁弃方面有所增进时,这阶段称为思考瑜伽。当思考瑜伽在冥想超灵方面,通过各不同的身体步骤,而有所增进,心意在想着祂时,便称为阿士当格瑜伽。而当一个人超越了阿士当格瑜伽,而到达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境界(顶点)时,便称为巴帝瑜伽。事实上,巴帝瑜伽是终极的目的,但如要详细地分析巴帝瑜伽便要去了解其他的各类瑜伽,因此在进步中的瑜祁,是正在走着永恒好运的真正途径。谁停留于某一点而不更进一步,便以那一个名字:行业瑜祁 karma-yogī,思考瑜祁 jñāna-yogī 或入定瑜祁 dhyāna-yogī,皇家瑜祁 rāja-yogī,阴阳瑜祁 haṭha-yogī 等号称。如果一个人幸运地到达巴帝瑜伽的地步,他便算是已经超越了所有其它的瑜伽。因此,成为基士拿知觉着是最高的瑜伽,正如我们说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玛拉亚山脉,而最高的山峰则是额菲尔士峰一样。
一个人变得基士拿知觉着,和根据吠陀指示而稳当地处于巴帝瑜伽的路途上,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一个理想的瑜祁,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基士拿——祂被称为參密逊达喇 Śyāmasundara,祂美丽得像一朵彩云,祂莲花般的脸孔就好像太阳一样發出光芒,祂的衣服有珠宝镶着發出光彩,祂的身体有花环绕着。祂那称为婆罗约地的光彩照耀着四方,祂以喇玛、尼星瑕、瓦拉瑕及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的形像化身,祂以雅苏达母亲的儿子的人类身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祂又称为基士拿、高文达、及瓦苏弟瓦。祂是完美的儿子、丈夫、朋友和主人,祂又拥有全部的财富和超然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对主这些面貌保存着完全的知觉,他便可算得上是一个最高的瑜祁。
如在以下的吠陀文学所证,这个瑜伽的最高阶段祇有在巴帝瑜伽中才能达到:
yasya deve parā bhaktir yathā deve tathā gurau tasyaite kathitā hy arthāḥ prakāśante mahātmanaḥ
「祇有那些对主和灵魂导师有着绝对信心的伟大灵魂,吠陀知识才会自动地揭示。」
Bhaktir asya bhajanaṁ tadihāmutropādhi nairāsyenāmuṣmin manaḥ kalpanam;etad eva naiṣkarmyam「巴帝的意思,是在这一生或来生中免于所有物质欲望的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免于所有这些倾向后,一个人便应该将心意完全贯注于至尊中。那便是 naiṣkarmya 的目的。」
这便是巴帝,或基士拿知觉——瑜伽体系中最高完整阶段的一些表现方式。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六章有关于数论瑜伽 Sāṅkhya-yoga 婆罗门维地耶 Brahma-vidyā 的要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6 册 No. 198 博伽梵歌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