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超自然的知识

第一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imaṁ vivasvate yogaṁ      proktavān aham avyayam    vivasvān manave prāha      manur ikṣvākave 'bravīt

śrī bhagavān uvāca——最高性格的神首说imam——这vivasvate——向太阳神yogam——一个人与至尊关系的科学proktavān——训示aham——我avyayam——不会被毁灭的vivasvān——维瓦士环 Vivasvān(太阳神的名字)manave——向人类的父亲(外瓦士华达 Vaivasvata)prāha——告诉manuḥ——人类的父亲ikṣvākave——向伊士瓦古国王abravīt——说

译文

万福的主说「我将这不能被毁灭的瑜伽科学训导太阳神维瓦士环 Vivasvān维瓦士环将它训示于曼纽 Manu——人类的父亲而曼纽又依次将它传于伊士瓦古 Ikṣvāku

要旨

在这里我们知道博伽梵歌源远至在很久以前当它被述于皇室及所有行星的国王的时候这门科学是特別为了保护居民而设的所以皇室应该了解它以便能够统治市民和保护他们免于欲欲的物质束缚人体的生命是为了發展与最高性格神首永恒关系的灵性知识而所有国家和所有恒星的行政首长都有责任通过教育文化和奉献来灌输市民这些课程换句话说所有各国行政首长的作用是传播基士拿知觉以使人民能够从这伟大的科学中得益和利用人体生命的机会去追随一条成功的途径在这个千年期中的太阳神名为维瓦士环 Vivasvān——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的始源——太阳球的国王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这样说

    yac-cakṣur eṣa savitā sakala-grahāṇāṁ    rājā samasta-sura-mūrttir aśeṣa-tejāḥ    yasyājñayā bhramati sambhṛta-kālacakro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梵王 Lord Brahmā 说「让我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高文达『基士拿』祂是最原始的人在祂的命令下所有行星的国王——太阳得到了无限的力量和热能太阳代表主的眼睛和在遵从主的命令下环绕它的轨道」太阳是所有行星之王而太阳神(目前名为维瓦士环)统治这个以光和热供应和控制其它行星的太阳球它是在基士拿的命令下旋转而主基士拿原本使维瓦士环作为祂的第一个门徒去了解博伽梵歌的科学因此博伽梵歌并不是一本无重要性世俗学者的推考性论文而自太古以来便是一部知识书籍在摩诃婆罗多诗篇 Mahābhārata(Śānti-parva 348.51-52)中我们可以如下地追溯博伽梵歌的历史

    tretā-yugādau ca tato vivasvān manave dadau    manuś ca loka-bhṛty-arthaṁ sutāyekṣvākave dadau    ikṣvākuṇā ca kathito vyāpya lokān avasthitāḥ

「在特达年代 Tretā-yuga(千年期)的初期由维瓦士环将这与至尊关系的科学传给曼纽人类的始祖曼纽将它给与他的儿子摩诃喇查伊士瓦古 Mahārāja Ikṣvāku——这个地球的国王和主喇玛詹陀 Lord Rāmacandra 所出现的瓦琨 Raghu 王朝的远祖因此博伽梵歌在摩诃喇查伊士瓦古的时代已经开始存在于人类社会

在目前我们已经过了长达四十三万二千年的卡利年代 Kali-yuga 中的五千年在这之前的是达巴拉年代 Dvāpara-yuga(八十万年)再之前是特达年代 Tretā-yuga(一百二十万年)如此计算在二百万五千年之前曼纽对他的门徒和儿子——这个地球的国王摩诃喇查伊士瓦古讲述这博伽梵歌现在这个曼纽的年代计算为持续三亿五百三十万年已过去的有一亿二千四十万年而在曼纽出世之前博伽梵歌由主对祂的门徒太阳神维瓦士环讲述大略的估计是博伽梵歌在一亿二千四十万年前已经被讲述而在人类的社会中它已存在了二百万年之久又大约在五千年前由主再将它对阿尊拿讲述这便是根据梵歌本身和根据讲者主史里基士拿本身的演译而大约估计出来的博伽梵歌历史主将梵歌对太阳神维瓦士环讲述因为他也是一个刹怛利耶而且又是所有刹怛利耶或名为戍耶瓦孟沙 sūrya-vaṁśa 太阳神后裔刹怛利耶的父亲因为博伽梵歌是由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所讲述的所以它的价值不亚于吠陀经典而这知识是 apauruṣeya超人的正如吠陀指示是没有经过人类演译原本地被接受梵歌也因此要没有经过世俗演译地去接受世俗的争论者也许根据他们的意见去推测博伽梵歌但那并不是博伽梵歌的原样因此博伽梵歌应该经过使徒传系原本地被接受这里所描述的是主将它对太阳神讲述太阳神对他的儿子曼纽讲述而曼纽对他的儿子伊士瓦古讲述

第二节

    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    sa kāleneha mahatā      yogo naṣṭaḥ parantapa

evam——这么paramparā——使徒传系prāptam——被接受imam——这门科学rājarṣayaḥ——圣贤的国王viduḥ——了解saḥ——那知识kālena——时间的流转iha——在这个世界上mahatā——由伟大的yogaḥ——一个人与至尊者关系的科学naṣṭaḥ——散播parantapa——啊阿尊拿敌人的屈服者

译文

这门至尊的科学是这样地通过使徒传递系列被接受圣贤的国王都经过这途径去了解它但随着时光的流转这传系被中断了因此这门科学的原样也看来是遗失了

要旨

这里很清楚的指出梵歌是特別为了圣贤的国王而设因为他们要执行它的宗旨去统治市民当然博伽梵歌不是为了邪恶的人而设他们不会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去撒播它的价值而会根据个人的狂想去设计各样的解释一旦当原本的宗旨为不道德的评述家的不良动机扩散后便有需要再重创这使徒传递系列五千年前主亲自侦察到使徒传系中断了所以祂声言梵歌的宗旨看来是遗失了同样道理在目前也有很多梵歌的版本(尤其是英语的)但几乎全部都不是根据权威的使徒传系不同的世俗学者作出无数不同的演译侭管他们从史里基士拿的字句中赚大钱但他们差不多全部都不接受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这种精神是邪恶的因为恶魔并不信神而祇是晓得享用至尊者的财产正因为有极大的需要追随巴南巴喇 paramparā 使徒传系制度中所接受一样地去出版一部英文版本这里所作的试图是为了要满足这个极大的需要(注世尊 AC 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的全译本在一九七二年初版)博伽梵歌——如果能够原本的被接受了——便是人道的极大昌盛但假如它是如一般哲学推考文献一样地被接受那便祇是白白浪费时间

第三节

    sa evāyaṁ mayā te 'dya      yogaḥ proktaḥ purātanaḥ    bhakto 'si me sakhā ceti      rahasyaṁ hy etad uttamam

saḥ——这个远古和同样的eva——当然的ayam——这mayā——由「我」te——向你adya——今日yogaḥ——瑜伽的科学proktaḥ——被讲述purātanaḥ——很古老的bhaktaḥ——奉献者asi——你是me——「我」的sakhā——朋友ca——还有iti——因此rahasyam——秘密hi——的确地etat——这uttamam——超然的

译文

这与至尊者关系的远古和完全一样的科学在今日由「我」向你讲述因为你是「我」的奉献者和「我」的朋友所以你能够了解这门科学的超然秘密

要旨

这个世界有两类型的人即奉献者和恶魔主选择阿尊拿为这门伟大科学的承受人是因为他成为了主的奉献者但对于恶魔来说是不能了解这神秘伟大的科学的在多本这伟大知识的版本中有些由奉献者作评注而有些则是由恶魔作评注奉献者的评注是真实的而恶魔的评注则是废话阿尊拿接受了史里基士拿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任何追随阿尊拿步伐的梵歌评注便是对这门伟大科学原由的真正奉献性服务但邪恶的人不接受主——基士拿他们揑造出一些有关基士拿的东西来误引大众和一般读者远离基士拿的训示一个人应该追随阿尊拿的使徒传递系列从而得益

第四节

    arjuna uvāca    aparaṁ bhavato janma      paraṁ janma vivasvataḥ    katham etad vijānīyāṁ      tvam ādau proktavān iti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aparam——后辈bhavataḥ——janma——诞生param——长辈janma——诞生vivasvataḥ——太阳神的katham——如何etat——这vijānīyām——我要去了解tvam——ādau——在开始的时候proktavān——被训导iti——如此

译文

阿尊拿说「太阳神维瓦士环比诞生在先我怎能够理解在开始的时候对他教导这门科学呢

要旨

阿尊拿是一个被主接受了的奉献者所以他怎能够不相信基士拿的话呢事实上阿拿尊并不是为自己询问而是为那些不相信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的人或那些不喜欢基士拿被接受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恶魔而询问阿尊拿祇是为了他们而被装成自己没有顾及至尊性格神首的身份地询问这一点如将在第十章中所示阿尊拿很清楚地知道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一切东西的泉源和超然性的最后权威当然基士拿也以迪瓦姬之子的身份在这个地球上出现基士拿怎样依然是同一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永恒的原本的人是很难为一个普通人所理解的所以为了澄清这一点阿尊拿向基士拿询问好使祂自己能够权威性地亲自讲述基士拿是最高权威的事实不单祇是现在还从太古以来便被整个世界接受了祇有恶魔拒绝接受祂不管怎样因为基士拿是所有人所接受的权威所以阿尊拿向祂提出这个问题好使基士拿描述祂自己而不被那些经常想在恶魔群及他们的随从的理解能力下歪曲祂的人去绘㓰祂每个人都有需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认识基士拿的科学因此当基士拿亲自讲述祂自己时对所有的世界都是好兆头的事对恶魔来说这些由基士拿自己所讲的解说可能会是非常奇特因为恶魔经常以他们自己的见解来研究基士拿但奉献者则当基士拿亲自讲述祂自己时衷心地欢迎这些基士拿的声言奉献者会经常崇拜这些基士拿的权威声言因为他们时常都很渴望想聆听更多有关祂的事把基士拿当作一个普通人的无神论者也可能会这样地知道基士拿是超人的祂是萨——智——阿南达——维伽哈 sac-cid-ānanvida-vigraha 快乐和知识的永恒形状——祂是超然的祂超越于物质自然型态的管辖和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一个像阿尊拿的基士拿奉献者毫无疑问地是超越出任何对基士拿超然地位的误解阿尊拿对主提出这问题祇是一个奉献者对那些无神论者认为基士拿是一个受制于物质自然型态者论调的一项挑战

第五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bahūni me vyatītāni      janmāni tava cārjuna    tāny ahaṁ veda sarvāṇi      na tvaṁ vettha parantapa

śrī bhagavān uvāca——最高性格的神首说bahūni——很多me——「我」的vyatītāni——已经过了janmāni——诞生tava——你的ca——还有arjuna——啊阿尊拿tāni——所有那些aham——「我」veda——知道sarvāṇi——所有na——不是tvam——你自己vettha——知道parantapa——啊敌人的征服者

译文

万福的主说「我和你两人都已经过了很多世代的诞生我能够全部记得起而你则不能敌人的征服者

要旨

从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我们知道很多资料是关于很多世代主的化身有如下的说明

    advaitam acyutam anādim ananta-rūpam    ādyaṁ purāṇa-puruṣaṁ nava-yauvanaṁ ca    vedeṣu durllabham adurllabham ātma-bhaktau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婆卅三)

「我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高文达『基士拿』祂是原本的人——绝对的没有错误的没有开始的虽然变化出无穷的形状仍然是同一原本的最年长的和永远以一个活泼青少年出现主这样永恒的快乐的和全知的形状通常为最佳的吠陀学者所了解而且这些形状都经常展示于纯洁的没有混杂的奉献者前面

还有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的说明是

    rāmādi mūrttiṣu kalā-niyamena tiṣṭhan    nānāvatāram akarod bhuvaneṣu kintu    kṛṣṇaḥ svayaṁ samabhavat paramaḥ pumān yo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婆三五卅九)

「我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高文达『基士拿』祂经常都处于各化身如喇玛 Rāma尼星瑕 Nṛsimha 和很多其他次等的化身中但那原本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名为基士拿祂也亲自化身降临

在吠陀经中也说到主虽然没有人能出其右仍然以无数的形状显现祂自己祂就好像外杜耶石 vaidurya 一样地转变颜色但依然是同一块石所有那些多样的形状都为纯洁的没有混雅的奉献者所了解而不是对吠陀经的简单研究所得vedeṣu durllabham adurllabham ātma-bhaktau像奉献者阿尊拿的是主的永恒同伴每当主化身来临时同僚的奉献者也化身来以不同的份量事奉主阿尊拿是这些奉献者之一在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数百万年前当主基士拿对太阳神维瓦士环讲述博伽梵歌时阿尊拿也以一个不同的身份在场但主与阿尊拿的分別便在主能够记得起这件事而阿尊拿则不能那便是所属部份生物体与至尊主的分別虽然阿尊拿在这里被称为能够征服敌人的英雄人物但他不能够记得在各过往的䜥生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无论一个生物体从物质观点来量度是怎样的伟大都永不能够相等于至尊主任何一个主的永恒同伴当然是一个被解脱了的人但他不能够与主平等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主被描述为没有错误的(acyuta)意思是虽然祂与物质接触仍不会忘记祂自己所以就算生物体是与阿尊拿一样地解脱了主与生物体两者仍然是永远不能够从各方面相等的虽然阿尊拿是主的一个奉献者有时他也会忘记了主的本质但由于主的圣恩一个奉献者可以立即了解主的没有错误地位而一个非奉献者或恶魔则不能了解这个超然的本质因此在梵歌中的这些叙述不会为邪恶的头脑所了解虽然本质上基士拿和阿尊拿都是永恒的然而基士拿记得起在数百万年前由祂干的事情阿尊拿则不能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的地方是一个生物体因为身体的改变而忘却了一切事情但主能够记得起一切因为祂并不更换祂那充满着生命——知识——快乐 sac-cid-ānanda 的身体祂是阿特威陀 advaita意思是祂的身体和祂自己没有分別每一样与祂有关的东西都是灵性的——而被条限了的灵魂则不同于他的物质身体因为主的身体与祂自己是同一的祂的地位就算在祂降临到物质的层次上仍然是经常有別于普通的生物体如主在下一节中所述恶魔们是不能够将自己适应于主这超然的本质的

第六节

    ajo 'pi sann avyayātmā      bhūtānām īśvaro 'pi san    prakṛtiṁ svām adhiṣṭhāya      sambhavāmy ātma-māyayā

ajaḥ——不是生出来的api——虽然san——既然是这样avyaya——没有腐败ātmā——身体bhūtānām——所有那些生出来的īśvaraḥ——至尊的主api——虽然san——因为是这样prakṛtim——超然的形状svām——「我」本身的adhiṣṭhāya——既然处于这样的境界sambhavāmi——我会化身ātmamāyaya——由「我」的内在能量

译文

虽然「我」不是生出来的「我」超然的身体永远不会腐坏而虽然「我」是所有情操生命的主人但「我」依然在每一个周年期以「我」原本的超然形像出现

要旨

主讲述到有关于祂降生的特征虽然祂可像普通人一样地出现祂记得起祂过去多次「诞生」的一切事情而一个普通人连他在数小时前干过些什么也记不起如果某人被问及他在一天前同一时间作了些什么事情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很难立即答覆这个问题的他一定需要搅脑汁去回忆他在一天前同一时间内做着什么事情然而人们竟敢自称为神或基士拿一个人不要被这些没有意义的称谓所迷惑再者主解释祂的巴克蒂 prakṛti或祂的形状巴克蒂的意思是本质和史瓦劳巴 svarūpa或一个人自己的形状主说祂以祂自己的身体出现祂并不像普通的生物体一样从一个身体改变为另外一个身体受条限了的灵魂会在今世中有一类身体而在下一世中有一个不同的身体在物质世界中生物体没有一个特定的身体而从一个身体投生到另外一个身体而主则并不这样做每当祂出现时祂透过祂的内在能量以原本的身体这样做换句话说基士拿在这个物质世界以祂原本的有着双手持着笛子的永恒型态出现祂没有异样地以祂的永恒身体出现一点儿也没有受这个物质世界所沾染虽然祂以同样的超然身体出现而是这个宇宙的主人看来祂仍然像一个普通的生物体一样地诞生可惊叹的是侭管主基士拿的生长过程也是由幼年至童年又由童年至少年但祂从没有再从少年老下去在库勒雪查战役的时候祂在家中已经有很多孙儿了换句话说根据物质的估计祂已经相当年长了但看来仍然像一个二十至廿五岁的年青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幅基士拿年老的图画因为祂并不像我们一样会衰老侭管祂是整个创造——过去现在及将来——中最老的人祂的身体或祂的智慧都不会退减或改变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虽然祂处于物质世界中祂仍然不是生出来的是快乐的和知识的永恒形状是没有改变祂超然身体和智慧的同样一个实际上祂的出现和消失就像太阳的升起在我们前面移动而跟着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当我们看不见太阳的时候我们以为太阳是下山了而当太阳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便以为太阳在水平线之上其实太阳永远都在它的固定位置但由于我们有缺陷和不足够的感官我们计算到太阳在天空上的出现和消失而正因为祂的出现和消失是完全不同于任何一个普通的生物体我们可以明显地知道由于祂的内在能量而是永恒的快乐的知识而祂也永不会受物质自然的沾染吠陀经也证实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不是生出来的但祂看来仍然以多样的展示形式诞生吠陀的补充文献也证实了虽然主看来是诞生的祂仍然没有改变祂的身体在博伽瓦谭 Bhāgavatam 中祂以拿拉央纳 Nārāyaṇa有着四只手和六种富裕的身份出现在祂母亲的面前根据维士瓦歌萨 Viśvakośa 字典祂以祂的原本永恒形状出现是由于祂没有原由的仁慈主知觉到祂所有过往的出现和消失但一般普通的生物体在他得到了另外的一个身体后便忘了他过往身体的一切祂是所有生物体的主——因为当祂在这个地球的时候祂做了些惊奇和超人的行为因此主永远是同一个真理和在祂的形状及自己或在祂的品质及身体之间并没有分別现在或许会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主会在这个世界上出现和消失呢这将会在下一节中解释到

第七节

    yadā yadā hi dharmasya      glānir bhavati bhārata    abhyutthānam adharmasya      tadātmānaṁ sṛjāmyaham

yadā——每当yadā——任何地方hi——的确地dharmasya——宗教的glāniḥ——分歧bhavati——出现bhārata——伯拉达的后裔abhyutthānam——盛行adharmasya——非宗教tadā——在那时候ātmānam——自己sṛjāmi——展示aham——我

译文

无论何时何地每当宗教实施上出现衰败邪气日甚伯拉达之后裔在那时候「我」便降临

要旨

史湛米 sṛjāmi 一字在这里很有意思史湛米不能被用作创造的意思因为根据前一节所说主的形状和身体并不是创造的因为祂的所有的形状都是永恒地存在着所以史湛米的意思是主以本来模样展示自己虽然主按照计㓰在梵王 Brahmā 的一天第八个曼纽 Manu 第二十八个周年期的达巴拉年代末期出现祂仍然没有义务去追随这些规范和守则因为祂是完全可以自由地根据祂的意志随便去做所以祂每当邪恶日甚和真正宗教式微时便出于自己的意志降临世上宗教的原则都全部记载在吠陀经上而在吠陀规则的正当执行上出现任何偏差便会使人变得脱离宗教在博伽瓦谭中也声言这些原则是主的法律祇有主能制造一个宗教的体系吠陀经也被接受为原本由主在梵王的心中亲自对他讲的因此达摩 dharma 或宗教的原则便是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的直接命令(dharmaṁ tu sākṣāt-bhagavat-praṇītam)这些原则在博伽梵歌中很清楚地指示出吠陀经的目的是为了要树立这些在至尊主指命下的原则在博伽梵歌的末句中主直接地命令说宗教的最高原则便是唯一地向祂臣服而再没有別的了吠陀原则驱使一个人走向于对祂全面的皈依而每当这些原则被邪恶的人所扰乱时主便会出现从博伽瓦谭中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是基士拿的化身祂的出现是当唯物主义蔓延而唯物论者利用了吠陀权威为借口的时候虽然在吠陀经里对于动物祭祀用于特定的目的有特別指定的制度和法律但有些邪恶倾向的人依然任意杀戳动物来祭祀而不理会吠陀原则佛祖的出现是为了要制止这些邪恶和建立吠陀非暴力的原则所以每一个阿华陀那 avatāra或主的化身都有一个特定的任务而他们都在训示圣典中被述及除非是在圣典中有所提及否则没有一个人应该被接受为一个阿华陀那主祇是在印度本土中出现并不是一件事实祂可以在任何一处地方和时间根据祂的意旨降生在每一个化身中祂都尽量地按照那民族和特殊处境的理解下讲述一切有关宗教的事情但是宗旨是一样的——将人带领到神的知觉和遵从宗教的原则有时祂亲自降临又有时祂派遣祂的真正代表以祂的儿子或仆人或祂自己以假装的形状出现

博伽梵歌的原则是对阿尊拿讲述的而且也对其它高水准的人说因为他和世界其它各部份的普通人比较显然是远为高超二加二等于四是一个数学原则这在初级数学和高级数学里同样都是正确但高级与初级数学之別仍然存在所以在主的所有化身中教导的都是同一原则祇不过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看来有高低的分別宗教的较高原则以生命的四个阶层和生命的四个地位的接受为开始这将会在以后解释到各化身的任务和整个目的是要在四处掀起基士拿知觉而这些知觉祇是在不同的处境下被展示或不展示

第八节

    paritrāṇāya sādhūnāṁ      vināśāya ca duṣkṛtām    dharma-saṁsthāpanārthāya      sambhavāmi yuge yuge

paritrāṇāya——为了拯救sādhūnām——奉献者的vināśāya——为了消灭ca——和duṣkṛtām——恶棍的dharma——宗教原则saṁsthāpanārthāya——重建sambhavāmi——我会出现yuge——周年期yuge——又周年期

译文

为了拯救虔诚者消灭邪恶者亦为重建宗教原则我在每个周年期一次又一次地降临

要旨

根据博伽梵歌所说一个萨笃 sādhu(圣人)是指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一个人看来好像没有宗教信仰但如果他全面完整地有着基士拿知觉的资格他便会被看作为一个萨笃而涂士腾 duṣkṛtam 则指一个不理会基士拿知觉的人侭管他们有着世俗的教育装配这些邪恶的人或涂腾被形容为愚昧的和人类中的最低者至于另外的一个一百份之一百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人则被接受为一个萨笃不管这个人是否有学识或有教养对于无神论的人来说他们是不用主的出现(因为此举是如祂毁灭恶魔瓦顽拿 Rāvaṇa 和甘撒 Kaṁsa 一样地)而会被毁灭主有很多有力量的代理人可以消灭这些恶魔但主特別降临到来安慰那些经常受恶人迫害的纯洁奉献者恶魔迫害那些就算是他亲属的奉献者巴拉达摩诃喇查 Prahlāda Mahārāja 虽然是希环耶加施怖 Hiraṇyak-aśipu 的儿子但他仍然受父亲的压迫基士拿的母亲廸瓦姬虽然是甘撒的妹妹但她和她的丈夫瓦苏弟瓦依然被迫害原因祇是基士拿将会为他们所生因此基士拿出现主要是拯救廸瓦姬而并非杀甘撒然而这两件事都同时地进行所以在这里说为了拯救奉献者和消灭邪恶的人主以不同的化身出现

在基士拿达沙嘉维喇查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所作的采坦耶查理丹灭达经 Caitanya-caritāmṛita 中有以下将化身各原则撮要的一段

    sṛṣṭi-hetu yei mūrti prapañce avatare    sei īśvara-mūrti 'avatāra ' nāma dhare    māyātita paravyome savāra avasthāna    viśve 'avatāri ' dhare 'avatāra ' nāma

「阿华陀那 avatara或神首的化身从神的国度降临到这个物质的展示而最高性格神首某一形状的降临便称为一个化身或阿华陀那这些化身都是处于灵性的世界神的国度当他们降临至物质创造时他们得到了阿华陀那的名字

有很多类型的阿华陀那如普努沙阿华陀那 puruṣāvatāra 君那阿华陀那 guṇā vatāras里拉阿华陀那 līlāvatāra萨雅维沙阿华陀那 śaktyāveśa avatāra曼文达瓦阿华陀那 manvantara-avatāra 及瑜伽阿华陀那 yugāvatāra——所有这些都是按照计㓰在整个宇宙的各处出现但主基士拿是最原始的人所有阿华陀那的源头主基士拿的降临是特別地为了转移纯洁奉献者的焦虑他们都很渴望见到祂在祂原本的温达文拿 Vṛndāvana 玩乐时光中所以基士拿阿华陀那的主要目的是去满足祂没有混淆的奉献者

主说祂每一个周年期都亲自化身这表示了在这卡利年代祂也化身到来在史里玛博伽瓦谭里所述这卡利年代的化身便是主采坦耶摩诃巴布 Lord Caitanya Mahāprabhu祂發扬了对基士拿崇拜的三克亶运动(集体歌颂圣名)和将基士拿知觉布遍整个印度祂预言这个三克亶潮流会布遍整个世界由城市至城市又由乡村至乡村主采坦耶是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化身一事在训示诸经典如奥义书 Upaniṣads摩诃婆罗多诗篇 Mahā-bharata博伽瓦谭 Bhāgavatam 等里面秘密而不是直接地在最机密的地方述及主基士拿的奉献者都被这主采坦耶的三克亶运动所吸引这个主的阿华陀那并不杀灭恶棍而是通过主没有原由的恩赐拯救他们

第九节

    janma karma ca me divyam      evaṁ yo vetti tattvataḥ    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so 'rjuna

janma——诞生karma——工作ca——还有me——我的divyam——超然的evam——如此yaḥ——任何人vetti——知道tattvataḥ——真正地tyaktvā——放下一边deham——这个身体punaḥ——再次janma——诞生na——永不eti——会得到mām——向「我」eti——如此得到saḥ——他arjuna——啊阿尊拿

译文

阿尊拿一个知道「我」的出现和活动的超然本质的人在离开这个身体后不用再诞生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而直达「我」的永恒居所

要旨

在第六节中已经解释过主从祂超然性居所的降临一个能够了解最高性格神首出现的真理的人已经超脱于物质的束缚因此他在离开了这个物质身体后便立即回到神的国度去生物体从物质束缚中的超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人性主义者和瑜祁在经过了很多困难和很多世代后才得到超脱就算这样他们得到——与主的非人性婆罗约地 brahmajyoti 合并在一起——的解脱祇是局部性的还有再重返这个物质世界的危险至于奉献者祇需了解主的身体和活动的超然性本质在身体完结后便达到主的居所而不用冒重返这物质世界之险婆罗贺摩三灭达经里声言主有很多很多的形象和化身advaitam acyutam anādim anantarūpam虽然主有很多超然性的形象但是他们仍然是同样的一个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虽然这件事不能为世俗的学者和经验论的哲学家所理解一个人仍然要通过领悟来理解这一点在吠陀经中说

    eko devo nitya-līlānurakto bhakta-vyāpī hṛdy antarātmā

「同样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永恒地以很多很多超然性的形象进行着与祂没有混淆的奉献者的关系从事」在梵歌这一节中主亲自证实了吠陀经的意见谁基于吠陀的权威和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的力量接受了这真理和谁不浪费时间于哲学性的推考便能达到最完满的超脱阶段单是基于信仰去接受这真理一个人便会毫无疑问地得到解脱吠陀的意见「tattvamasi」实际地在这一节中运用了任何一个了解主基士拿是至尊者的人或一个对主说是至尊的婆罗门最高性格的神首」这句话的人便会确实地立即得到解脱而结果他便能够确保得以进入与主的超然性联系换句话说这样一个忠心的主的奉献者达到了完整的阶段这也有以下的吠陀确证

  tam eva viditvātimṛtyumeti nānyaḥ panthā vidyate ayanāya

一个人祇要简单地知道主——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便能达到超脱于生死的完美阶段再没有別的方法了因为任何不能理解基士拿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人便肯定是处于愚昧的型态中或简单地说谁祇是舐着蜜糖瓶子的外面或根据世俗的学者作风来演译博伽梵歌结果便是他不能得救这些经验论的哲学家或许会在物质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资格得到解脱这些自傲的世俗学者需要等待主的奉献者没有原由的慈悲因此一个人应该抱着信心和知识去培养基士拿知觉从而达到完美的阶段

第十节

    vīta-rāga-bhaya-krodhā      man-mayā mām upāśritāḥ    bahavo jñāna-tapasā      pūtā mad-bhāvam āgatāḥ

vīta——免于rāga——依附bhaya——恐惧krodhāḥ——愤怒matmayā——完全于「我」mām——向我upāśritāḥ——如此地完全处于bahavaḥ——很多jñāna——知识tapasā——通过忏悔pūtāḥ——变得纯洁mat-bhāvam——对「我」超然的爱āgatāḥ——达到

译文

在免于依附恐惧和愤怒在完全地贯注于「我」和求庇护于「我」中

过往很多很多的人都因为对「我」的知识而变得纯洁——如此这样他们全部都

达到对「我」超然的爱

要旨

如上所述对于一个太过受物质因素影响的人来说是很难了解至尊绝对真理人性的一面一般来说依附着生命的身体概念的人因为太过沉迷于物质以至往往不能了解还有一个不会毁灭的充满着知识的和永恒地快乐的超然性身体在物质概念中身体是可以毁灭充满着愚昧和彻底地悲惨的因此一般大众在他们的脑海中当被讲述有关于主的人性形状时都保有这同样的身体概念而结果便是他们以为至尊是非人性的

对于这些唯物主义的人来说庞大物质展示的形状便是至尊又因为他们太过浸淫于物质中在脱离了物质后依然保存着人性的概念吓怕了他们当他们知道灵性生活也是个別的和人性的以后他们恐惧再变为人因此他们本能地选择溶滙于非人性的虚无的论调通常他们将生物比喻为海洋中的水泡溶滙于海洋中那便是没有个別人性的精神存在的最完满阶段这是生命中的恐惧阶段缺乏了灵性生存的完整知识而且还有很多人根本不能够理解灵性的存在因为受了这样多的理论及各类哲学性推考的相互矛盾所困惑他们对这些觉得忿怒或讨厌而愚蠢地结论说并没有至尊的原由和每一事物到最后是虚无的这些人都是在生命的患病状态中有些人则太过物质地依附着因而不注意精神生活有些人想溶滙于至尊的灵性原由而有些人则因为对所有各类型的精神测度感到愤怒和绝望而什么也不相信这后一类的人求助于某些麻醉药物而他们得到的幻觉有时更被接受为精神的视域一个人应该脱离于这个物质世界三个阶段的依附无视灵性生活恐惧一个人性的精神身份和形成生命沮丧的虚无概念为了免于这生命的三个物质概念阶段一个人要完全求护于主在真正灵魂导师的指引下追随奉献生涯的守规和调限原则奉献生活的最后阶段便称为「巴瓦」bhāva或对神首超然的爱

根据巴帝拉三灭达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u意即「奉献服务的科学」所说

    ādau śraddhā tataḥ sādhu-saṅgo 'tha bhajana-kriyā      tato 'nartha-nivṛttiḥ syāt tato niṣṭhā rucis tataḥ    athāsaktis tato bhāvas tataḥ premābhyudañcati      sādhakānām ayaṁ premṇaḥ prādurbhāve bhavet kramaḥ

「在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必须有一个追求自觉的初步意欲这会将一个人领往试图接近那些在灵性上取得进步的人的阶段跟着而来的便是一个人在一个高超的灵魂导师带引下入教在他的指示下初学的奉献者开始奉献服务的程序经过在灵魂导师指引下执行奉献服务一个人变成免于所有物质的依附踏着自觉的稳定步伐而且尝试到聆听有关于绝对人格神首——基士拿的味道这味道再将一个人带往对基士拿知觉的依附而成熟阶段便是『巴瓦』 bhāva或对神超然的爱的初步阶段真正对神的爱称为『沛摩』premā或生命的最高完整阶段」在沛摩的阶段便有着对主超然性爱心服务的持久从事如此经过慢慢的奉献性服务程序在真正灵魂导师的指示下免于所有的物质依附免于对个人个別的灵性性格的恐慌及免于虚无哲学所引起的沮丧当一个人脱离这些低级的生活阶段时他便能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样一个人最后便能达到至尊主的居所

第十一节

    ye yathā māṁ prapadyante      tāṁs tathaiva bhajāmy aham    mama vartmānuvartante      manuṣyāḥ pārtha sarvaśaḥ

ye——所有他们yathā——如mam——向我prapadyante——臣服tān——向他们tathā——如此eva——的确地bhajāmi——我会报答aham——「我」mama——「我」的vartma——途径anuvartante——去追随manuṣyāḥ——所有人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arvaśaḥ——在所有方面

译文

所有皈依「我」的人「我」都会酌量地报答他们彼利妲之子在所有各方面每一个人都追随「我」的道路

要旨

每一个人都是在基士拿各方面不同的展示里寻找着祂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在祂非人性的婆罗约地光芒和作为居处于一切事物(包括原子里的分子中)的超灵而局部地被领悟但是基士拿祇是被祂的纯洁奉献者所全面领悟到结果便是基士拿是每一个人的自觉对象而每个人都根据想欲怎样地得到祂的愿望而被满足在超然的世界里基士拿以超然的姿态回报祂纯洁的奉献者一如奉献者怎样地需要祂一个奉献者可能要基士拿作为他至尊的主人另外一个奉献者为祂的亲切朋友另一个作为祂的儿子而另一个更作为祂的爱人基士拿根据奉献者们对祂的爱的不同热烈情度而公平地报答他们在物质世界中也有相同的感觉交替而这些感情由主相等地与祂各类型的崇拜者交换纯洁的奉献者在这里和在超然的居所中与祂面对面作伴和能够亲自对主服务从而得到对祂爱心服务的超然快乐至于那些想毁灭生物体个別性存在而作灵性自杀的非人性主义者基士拿也帮助他们和将他们吸入在祂的光芒中这些非人性主义者不同意接受永恒的快乐的神首的人格性结果便是在摧毁了个別性以后他们不能享受对主个別人性服务的超然快乐他们之中有些人因为不能达到处于非人性的境界便得重返这物质的领域来展示他们蕴藏的活动倾向他们并不被准许进入灵性的星球不过也有机会再在物质的星球上活动对于回报那些获利性的工作者主以耶尼史瓦拉 yajñeśvara(祭祀牺牲的主)的身份赐与他们被指定性职务的想欲结果至于那些追寻神秘力量的瑜祁也被报以这些力量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成功都祇是有赖于祂的慈悲而所有各类的精神步骤不过是同一道路上不同程度的成功罢了如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所述除非一个人达到最完整的基士拿知觉否则所有的尝试都仍然是不完整的

    akāmaḥ sarva-kāmo vā mokṣa-kāma udāradhīḥ    tīvreṇa bhakti-yogena yajeta puruṣaṁ param

「不论一个人是没有欲望(奉献者的情况)或是想得到获利性的结果或是追求解脱一个人应该以所有的努力来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来得到完整顶点便是基士拿知觉

(博谭 2.3.10)

第十二节

    kāṅkṣantaḥ karmaṇāṁ siddhiṁ      yajanta iha devatāḥ    kṣipraṁ hi mānuṣe loke      siddhir bhavati karmajā

kāṅkṣantaḥ——想欲karmaṇām——获利性活动的siddhim——完整yajante——举行祭祀的崇拜iha——在物质世界中devatāḥ——半人神kṣipram——很快地hi——的确地mānuṣe——在人类社会中loke——在这个世界内siddhiḥ bhavati——变得成功karmajā——获利性的工作者

译文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想在获利性活动中得到成功因此他们崇拜半人神当然很快人们便会在这个世界的获利工作中得到结果

要旨

一般人对于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神或半人神有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而智慧较差的人虽然被当作是伟大的学者还以为这些半人神是至尊主的各类形象事实上半人神并不是神的不同形象他们是神不同的所属部份神祇有一个而所属的部份则很多吠陀经说nityo nityānām神是一个I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至尊的神是一个——基士拿——而半人神则是被委托管理这个物质世界的力量这些半人神都是有着不同程度物质力量的生物体(nityānām)他们不能够相等于至尊的神——那拉央纳韦施纽或基士拿任何一个以为神与半人神是在同一层次的人被称为一个无神论者或巴山第 pāṣaṇḍī就算最有权力的半人神如梵王 Brahmā 及施威 Śiva 都不能与至尊的主比较其实主是被半人神梵王及施威神所崇拜(śiva-viriñci-nutam)但很奇怪地仍然有多人类的领袖被愚昧的人在神人同型论调或兽形神视的错误观念下崇拜Iha devatāḥ 表示一个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有力量的人或半人神但是拿拉央纳韦施纽或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并不属于这个世界祂是高于或超然于物质的创造就算史巴达山伽阿阇黎耶 Śrīpāda Śaṅkarācārya非人性主义者的领袖也说拿拉央纳或基士拿是超越于这物质的创造不过愚蠢的人(hṛt-añjrana)崇拜半人神因为他们想得到即时的结果他们得到了结果但并不知道这样得来的结果是短暂的祇适宜于智慧较低的人有智慧的人处于基士拿知觉中他不需要崇拜细小的半人神来得到即时的短暂的利益这个物质世界的半人神及他们的崇拜者会在这个物质世界毁灭时同时消失半人神的兴盛是物质及短暂的物质诸世界及它们的居民(包括半人神及他们的崇拜者在内)两者都是宇宙海洋中的泡沫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总是疯狂地追寻短暂的事物如拥有土地家庭及享乐附属品等的物质富裕为了得到这些短暂的东西他们崇拜半人神或人类社会中的强人如果一个人因为崇拜一个政治领袖而在政府中得到某些官职他便以为是得到了最大的繁荣我们都因此而向那些所谓领袖或巨子叩头以达至短暂的繁盛而事实上他们也得到了这些东西这些愚昧的人对永久地解决物质生存苦况的基士拿知觉不感到兴趣他们全部都是追寻感官享乐而为了要得到少许这些享乐他们被引至去崇拜那些名为半人神的有权力的生物体这一节指出人们很少会对基士拿知觉發生兴趣他们大都喜欢追求物质的享乐因此他们崇拜一些有权力的生物体

第十三节

    cātur-varṇyaṁ mayā sṛṣṭaṁ      guṇa-karma-vibhāgaśaḥ    tasya kartāram api māṁ      viddhy akartāram avyayam

cātur-varṇyam——人类社会中的四个分类mayā——由「我」sṛṣṭam——创立guṇa——品质karma——工作vibhāgaśaḥ——以分类判別tasya——那些的kartāram——父亲api——虽然mām——「我」viddhi——你可知道akartāram——作为非工作者avyayam——因为不会变更

译文

人类社会的四个分类是根据物质本性的三种型态及指定给他们的工作而由「我」创立虽然「我」是这个制度的创立者可是你应该知道因为「我」不会变更故此也是非工作者

要旨

主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每事都由祂而生每事都由祂供养及每事都在毁灭后寄存于祂所以祂是社会四种分业的创造者由智慧份子开始因为他们处于良好的型态在技术上名为婆罗门其次便是管理阶层因为他们处于热情的型态在技术上名为刹怛利耶经营生意的人称为毗舍是处于热情及愚昧的混合型态中而戌陀或劳动阶层则处于物质本性的愚昧型态中侭管祂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四个分类主基士拿并不属于任何其中之一因为祂不是形成人类社会的被条限了的灵魂之一人类社会类似任何其它的动物社会为了要将人类提升于动物水平之上前述的分类是由主创造来利便有系统的基士拿知觉發展某一个人的工作倾向是由他得来的物质本性型态所决定这些根据不同物质自然型态而定的生命象征将会在这本书的第十八章述及不过无论如何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甚至已经超越了一个婆罗门因为一个婆罗门在本质上是应该懂得婆罗门(梵天)——至尊的绝对真理他们大部份都趋向主基士拿的非人性婆罗门的展示但祇有一个超越婆罗门的有限知识和能够领悟主史里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知识的人才成为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换句话说即是一个外士那瓦 Vaiṣṇava基士拿知觉包括各不同的全部基士拿化身的知识即喇玛 Rāma尼星瑕 Nṛsiṁha瓦拉瑕 Varāha 等的知识然而正如基士拿是超然于这个人类社会四分层的制度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也超然于所有人类社会的不论是社团国家或种族分別的分类

第十四节

    na māṁ karmāṇi limpanti      na me karma-phale spṛhā    iti māṁ yo 'bhijānāti      karmabhir na sa badhyate

na——永不mām——向「我」karmāṇi——所有各类的工作limpanti——会影响na——不me——「我」的karma-phale——在获利性行动中spṛhā——希望得到iti——如此mām——向「我」yaḥ——谁abhijānāti——知道karmabhiḥ——由于这些工作的反应na——永不saḥ——他badhyate——变得被綑缚

译文

没有工作可以影响「我」我亦不希望得到这些活动的结果一个了解这关于「我」的真理的人也不会被綑缚于工作的获利性反应中

要旨

正如在物质世界中的宪法规定说国王并不会做错或是国王并不受制于国家的法律一样主虽然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创造者祂并不受这个物质世界的活动所影响祂创造和保持高处于这个创造至于生物体则因为他们主宰物质资源的倾向而被綑缚于物质活动的获利性结果中一个企业的主人并不负责工人好或坏的活动而工人们自己应该负责生物体从事于他们各类不同的感官享乐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不是为主所特准的为了再进一步的感官享乐生物体从事于这个世界中的工作而他们也想在死后得到天堂般的快乐主本身因为是完满的所以并不为所谓天堂的快乐所吸引天堂上的半人神也都是从事于祂的仆人业主从不渴望如工人所想得到的低级快乐祂是超乎于物质的活动和反应举例说雨水并不负责地面上各种植物的出现虽然没有这些雨水便不会有这些植物的生长吠陀的史灭第 smrti 如下地证实了这一点

    nimitta-mātram evāsau sṛjyānāṁ sarga-karmaṇi    pradhāna-kāraṇī-bhūtā-yato vai sṛjya-śaktayaḥ

在物质创造中主祇是至尊的原由直接的原因是物质自然因而有宇宙的展示可见被创造的物体有很多类型如半人神人类及低等动物他们全部都是受制于他们过往好或坏活动的反应主祇是给与这些活动适当的设备和调限各物质自然的型态但主永不负责他们过往或现在的活动在吠檀多经 Vedānta-sūtra 中证实了主从不偏袒任何一个生物体生物体负责它自己本身的行径主祇是透过物质本性的媒介外在的能量供给它一切的设施任何一个完全地知晓这因果定律来龙去脉的人并不会变成受他自己活动性结果的影响换句话说了解这主的超然性本质的人是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有经验的人所以他永不受制于因果的定律谁不明白主超然性本质的和谁以为主的活动如一般生物体一样为了获利性结果为目标的人便必定会受綑缚于他自己的活动性反应中但一个知道至高真理的人便是一个坚定于基士拿知觉中的解脱了的灵魂

第十五节

    evaṁ jñātvā kṛtaṁ karma      pūrvair api mumukṣubhiḥ    kuru karmaiva tasmāt tvaṁ      pūrvaiḥ pūrvataraṁ kṛtam

evam——如此jñātvā——清楚地知道kṛtam——执行karma——工作pūrvaiḥ——由过往的权威api——虽然mumukṣubhiḥ——得到解脱kuru——祇要执行karma——被指定的任务eva——必定的tasmat——所以tvam——你pūrvaiḥ——由前人pūrvataram——古代的前辈kṛtam——如此执行

译文

在古代所有被解脱了的灵魂都明白以这个意识去做从而得到解脱所所如古人一样你应该以这个神圣的知觉去执行你的任务

要旨

在两类型的人其一是在他们的心中充满着污秽的物质繁务其二便是那些豁免于物质欲的人基士拿知觉对这两类人都同等有利那些充满着污秽事物的人可以按照基士拿知觉追随奉献性服务的规限原则进行一个渐渐的洁净步骤那些已经洗脱于杂质的人可以继续在基士拿知觉中活动好使其他人跟随他们的榜样从而受益愚蠢的人或基士拿知觉中的新进者通常都想不用基士拿知觉知识而能够退出活动阿尊拿退出战场上的活动的想法不为主所允许一个人祇需要知道怎样去做从基士拿知觉的活动中退隐和高高在上地假装在基士拿知觉中比实际地为了基士拿而从事活动还次要在这里阿尊拿被劝说要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追随主以前的门徒如太阳神维瓦士环(在前数节所述)的步伐至尊的主知道祂所有过往的活动也知道过往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人的活动所以祂介绍数百万年前从主那里学得这门艺术的太阳神的行径所有这些主基士拿的学生也在这里被述为过往超脱了的人从事于由基士拿所分配职责的执行

第十六节

    kiṁ karma kim akarmeti      kavayo 'py atra mohitāḥ    tat te karma pravakṣyāmi      yaj jñātvā mokṣyase 'śubhāt

kim——什么karma——行动kim——什么akarma——非行动iti——如此kavayaḥ——有智慧的人api——也atra——在这一件事中mohitāḥ——困难tat——那te——向你karma——工作pravakṣyāmi——「我」将会解释yat——何jñātvā——知道mokṣyase——被解脱于aśubhāt——厄运

译文

就算有智慧的人在决定什么是行动和什么是非行动时也有所疑惑现在「我」告诉你什么是行动你知道了以后便可以从所有罪恶中被解脱出来

要旨

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行动应该按照以前真正奉献者的实例来执行在第十五节中所建议的便是这一点在以下的文字中将会解释为什么这些行动不应该独立若要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一个人便要跟从如在这一章开始中所述在使徒传递系列中权威人士的领导基士拿知觉制度的第一个受述者是太阳神太阳神将它向他的儿子曼纽解释而曼纽则向他的儿子伊士瓦古解释从那遥远的时代起这个制度便在这个地球上流行因此一个人要追随在使徒传递系列中前代权威的步伐不然就算是最有智慧的人对于基士拿知觉的标准行动也会有所困惑为了这个原因主决定直接教导阿尊拿如何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因为主对阿尊拿的直接教导所以任何一个步阿尊拿后尘的人必定不会感到困惑

据说一个祇单靠不完整的实际经验知识的人是不能够确定宗教的途径的而事实上宗教的原则祇有主才能够亲自定下Dharmaṁ hi sākṣāt-bhagavat-praṇītam没有人能够由不完整的推测制造出一个宗教原则一个人必需追随如梵王施威神拿拉达曼纽琨玛拉嘉比拉巴拉达彼斯玛肃伽第瓦哥士华米阎罗王赞纳伽等伟大权威的后尘一个人祇靠心智的推考是不能够确定什么是宗教或自觉的因此主出于对祂奉献者没有原由的慈悲而直接对阿尊拿解释什么是行动和什么是非行动祇有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行动才能将一个人从物质生存的綑缚中拯救出来

第十七节

    karmaṇo hy api boddhavyaṁ      boddhavyaṁ ca vikarmaṇaḥ    akarmaṇaś ca boddhavyaṁ      gahanā karmaṇo gatiḥ

karmaṇaḥ——工作的制定hi——的确是api——也是boddhavyam——应该被明瞭boddhavyam——去了解ca——还有vikarmaṇaḥ——被禁止的工作akarmaṇaḥ——非行动ca——还有boddhavyam——应该被明瞭gahanā——很困难karmaṇaḥ——工作的制定gatiḥ——进入

译文

行动的复杂性是很难被理解的所以一个人应该适当地知道什么是行动什么是被禁止的行动和什么是非行动

要旨

如果一个人是认真地追寻从物质束缚中的解脱他便必须知道行动非行动和不为权威所许可的行动之间的分別一个人应该自我细研分析行动行动反应和歪曲了的行动因为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题为了要了解根据型态而定的基士拿知觉行动一个人要学习领会他自己与至尊的关系即一个完全地学习领会了的人知道每一生物体都是主的永恒仆人因此一个人需要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整部博伽梵歌便是指向于这个结论任何其它的结论违背这个知觉和它附属反应的便是违行业 vikarmas或严禁的行动一个人要明白所有这些便要与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权威联系和跟他们学习这秘密这也有如从主那里直接学习一样好不然的话就算是最有智慧的人也会感到困惑

第十八节

    karmaṇy akarma yaḥ paśyed      akarmaṇi ca karma yaḥ    sa buddhimān manuṣyeṣu      sa yuktaḥ kṛtsna-karma-kṛt

karmaṇi——在行动中akarma——非行动yaḥ——谁paśyet——观察到akarmaṇi——在非活动中ca——还有karma——获利性行动yaḥ——谁saḥ——他buddhimān——是有智慧的manuṣyeṣu——在人类社会中saḥ——他yuktaḥ——是处于超然的地位kṛtsna-karma-kṛt——虽然从事于所有的活动

译文

谁在活动中看到非活动和在非活动中看到活动便是人类中的智者而他虽然从事于各类的活动实际上他是处于超然的位置中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的人自然是免于羯磨(因果)karma 的束缚他的活动全部都是为了基士拿而做因此他并不享受或苦受任何工作的影响而结果他虽然为了基士拿从事于各类的活动他仍然是人类社会中最聪明的阿羯磨 akarma 的意思是没有工作的反应非人性主义者出于恐惧而停止获利性活动以使反应不成为自觉途径中的绊脚石但是人性主义者正确地知道他作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永恒仆人的地位所以他将自己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活动中因为每一件事都是为基士拿而做他在这服务的执行中祇享受到超然的快乐那些进行于这个程序的人被认为是没有个人感官享受的欲望永恒地服务于基士拿的意识使一个人免疫于所有各类工作的反应元素

第十九节

    yasya sarve samārambhāḥ      kāma-saṅkalpa-varjitāḥ    jñānāgni-dagdha-karmāṇaṁ      tam āhuḥ paṇḍitaṁ budhāḥ

yasya——谁的sarve——所有各样samārambhāḥ——在所有试图中kāma——感官享受的欲望saṅkalpa——决心varjitāḥ——没有了jñāna——完整知识的āgni——火dagdha——被烧karmāṇam——执行者tam——他āhuḥ——宣布paṇḍitam——有学识的budhāḥ——那些知道的人

译文

一个每样行动都没有了感官享受欲望的人被认为是处于完整的知识中圣贤们都说他是一个被完整知识的火燄烧清了获利性行动的工作者

要旨

祇有一个在完整知识中的人才能够了解到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的活动因为在基士拿知觉中的那个人再没有了各类感官享乐性的倾向可以了解的便是他已经用他作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永恒仆人法定地位的完整知识烧清了他工作的反应谁已经得到完整知识便是真正有学识的人發展这作为主永恒仆人的知识可以以火来作比喻这个火一旦被燃点便能够烧清所有各类工作的反应

第二十节

    tyaktvā karma-phalāsaṅgaṁ      nitya-tṛpto nirāśrayaḥ    karmaṇy abhipravṛtto 'pi      naiva kiñcit karoti saḥ

tyaktvā——放弃了以后karma-phala-āsaṅgam——对获利性结果的依附nitya——经常tṛptaḥ——满足于nirāśrayaḥ——没有任何中心karmaṇi——在活动中abhipravṛttaḥ——因为完全地从事于api——侭管na——并不eva——必定地kiñcit——任何事情karoti——去做saḥ——他

译文

放弃了对他活动结果的所有依附和经常地感到满足和独立后侭管他从事于各种类的事情其实他并没有执行获利性的行动

要旨

祇有在基士拿知觉中和当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基士拿的时候才能够实现这个免于物质束缚的自由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出于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纯洁的爱而行动因此他并不为活动的结果所吸引他连自己个人的身体维持也不依附因为每一件事都由基士拿决定他不渴望去得到事物亦不保护他已经拥有的事物他尽他最佳的能力去履行他的职务然后将一切的事情交给基士拿这样的一个不依附的人是经常地免于好与坏的结果性反应就正如他并不做著任何事情一样这便是阿羯磨 akarma或没有获利性反应的行动因此任何其它缺乏了基士拿知觉的行动都将工作者綑缚著那便是如前所述违羯磨 vikarma 真正的一面

第二十一节

    nirāśīr yata-cittātmā      tyakta-sarva-parigrahaḥ    śārīraṁ kevalaṁ karma      kurvan nāpnoti kilbiṣam

nirāśīḥ——没有得到结果的欲望yata——在控制下citta-ātmā——心意和智力tyakta——放弃了sarva——所有parigrahaḥ——拥有权的感觉śārīram——将身体和灵魂连在一起kevalam——祇是karma——工作kurvan——这样地去做na——永不āpnoti——不会得到kilbiṣam——罪恶的反应

译文

这样的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在一个心意与智力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去行动放弃了他所属物的拥有权和祇是为人生的基本所需而作为他如此地工作著便不受罪恶性反应的影响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并不期望在他的行动中得到好或坏的结果他的心意和智慧都是在完全控制之下他知道他是至尊的所属部份因此由他所扮演的角色作为整体的所属部份并不是他自己所选择的而由至尊主为他安排和祇是透过祂的代理者而工作当一只手在移动时它不是单靠他自己的主意移动而是由于整个身体的努力所致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经常地接合至尊主的欲望因为他并没有为了个人感官享受的欲望他祇是有如机器的一部份地活动

正如一个机器部份需要加油和修理来维持一样一个基士拿知觉著的人用工作来维持自己于健康中以便能够对主作超然性的爱心服务行动因此他免疫于他努力的所有反应好像一只动物一样他连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拥有权一个残忍的动物主人有时甚至会杀戮他所拥有的动物但是那只动物并不反抗它亦没有什么真正的自主一个完全地从事于自觉的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没有时间去虚假地拥有任何物质对象他并不需要用不公平手段去累积金钱来维持身体与灵魂在一起因此他不会变得受这些物质罪恶所污染他免于所有活动的反应

第二十二节

    yadṛcchā-lābha-santuṣṭo      dvandvātīto vimatsaraḥ    samaḥ siddhāv asiddhau ca      kṛtvāpi na nibadhyate

yadṛcchā——出于它的本意lābha——收益santuṣṭaḥ——满足于dvandva——二元性atītaḥ——超越vimatsaraḥ——免于妒忌samaḥ——稳定siddhav——成功asiddhau——失败ca——还有kṛtvā——做法api——虽然na——永不nibadhyate——受影响

译文

谁能够满足于自来的得益免于二元性和不妒忌在成功和失败中稳持着那么他虽然是执行着活动仍然永不会被綑缚缠结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并不努力于维持他的身体他满足于不期然而来的得益他并不求乞也并不举债但他仍然诚恳地尽他能力工作和满足于任何来自他自己忠诚工作的所得所以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在谋生方面是独立的他并不允许其他人的服务阻碍他自己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服务不过他可以为了主的服务參与任何形式的行动和不为物质世界的双重性所骚扰物质世界的双重性可以感受于冷和热或悲惨和快乐之中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因为他并不犹疑地去从事任何为了满足基士拿的行动而超越于双重性因此他在成功或失败中都同样地坚定稳重当一个人完全地处于超然性的知识时这些现象便会出现

第二十三节

    gata-saṅgasya muktasya      jñānāvasthita-cetasaḥ    yajñāyācarataḥ karma      śamagraṁ pravilīyate

gata-saṅgasya——不依附于物质本性的型态muktasya——解脱了的jñāna-avasthita——处于超然性中cetasaḥ——这样的智慧yajñāya——为了耶冉拿(基士拿)ācarataḥ——这样去做karma——工作samagram——总括pravilīyate——完全溶滙于

译文

一个不依附于物质自然的型态和完全处于超然性知识的人的工作是完全溶滙于超然性之中

要旨

变成了完全地基士拿知觉着以后一个人便免于所有二元性和因此而免于物质型态的沾染他可以得到解脱因为他知道他与基士拿法定性地位的关系如此他的心意便不能带离基士拿知觉而结果便是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基士拿——原始的韦施纽而做所以他所有的工作都是技术上的祭祀因为祭祀包括满足至尊的人——基士拿所有这些工作的后果性反应当然是溶滙于超然性中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受着物质影响之苦

第二十四节

    brahmārpaṇaṁ brahma havir      brahmāgnau brahmaṇā hutam    brahmaiva tena gantavyaṁ      brahma-karma-samādhinā

brahma——灵性本质arpaṇam——贡献brahma——至尊者haviḥ——牛油brahma——灵性的agnau——在圆满之火中brahmaṇā——由灵魂hutam——献出brahma——灵性的国度eva——必定的tena——由他gantavyam——达到brahma——灵性的karma——活动samādhinā——由完全的聚会

译文

一个完全地聚精会神于基士拿知觉的人由于他全部对精神活动的贡献必定会达到灵性的王国这些活动的圆满是绝对的而所献出来的一切也有着同样的灵性本质

要旨

在这里所描述的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怎样能够终极地将一个人带往灵性的目标在基士拿知觉中有各种类型的活动它们全部都将会在以下数节中讲述到但现在所述的则祇是基士拿知觉的原则一个被条限了的灵魂因为受物质沾染所綑缚必定会在物质的气氛中活动但他仍然需要超出于这个环境被条限了的灵魂所能够脱离这个物质气氛的程序便是基士拿知觉举例说一个因为进食太多牛乳类食品而患有便泻的人可以被另外一种牛乳类产品——凝结乳酪所治疗浸淫于物质的被条限了的灵魂可以由如在这本梵歌中所立下的基士拿知觉所医治这个程序通常称为耶冉拿或祇是为了满足韦施纽或基士拿的活动(牺牲)越多在物质世界中的活动是在基士拿知觉中或祇是为了韦施纽而执行便越多因为完全的聚精会神而使气氛变得灵性化婆罗门是灵性的意思主是灵性的由祂超然的身体所發射的光芒称为婆罗约地 brahmajyoti——祂灵性的光芒任何存在的一切都是处于那婆罗约地中但当那约地为幻觉(摩耶)或感官享受所遮盖后便称为物质这物质的纱罩可以立即被基士拿知觉所揭开因此为了基士拿知觉的供奉用以供奉的消耗媒介消耗的程序供奉者和结果——这些完全连在一起——便是婆罗门或绝对的真理为摩耶所遮盖了的绝对真理称为物质物质吻合于绝对真理的原由便从新得到它的灵性本质基士拿知觉便是将迷幻的知觉改变为婆罗门或至尊者的程序当心意完全贯注于基士拿知觉时为三摩地 samādhi或出神任何在这超然性知觉中所做的事情都称为耶冉拿 yajña或为了绝对的牺牲在那情况下的灵性知觉供奉者供奉品消耗物事务的执行者或领导人结果或最后的得益——这一切都与绝对的至尊的婆罗门成为一体这便是基士拿知觉的说明

第二十五节

    daivam evāpare yajñaṁ      yoginaḥ paryupāsate    brahmāgnāv apare yajñaṁ      yajñenaivopajuhvati

daivam——在对半人神的崇拜eva——像这样apare——有些yajñam——祭祀yoginaḥ——瑜祁神秘主义者paryupāsate——完满地崇拜brahma——绝对的真理agnau——在火中apare——其他yajñam——祭祀yajñena——由于祭祀eva——如此upajuhvati——崇拜

译文

有些瑜祁完满地用各样不同的祭祀来崇拜半人神而有些则供奉祭祀至尊婆罗门之火

要旨

如上所述一个从事于执行基士拿知觉职务的人也被称为一个完整的瑜祁或一个一流的神秘主义者但亦有其他的人相似地执行对半人神的祭祀更有些其他的人对至尊的婆罗门或至尊主非人性的一面祭祀这样便因为不同的类型而有各样不同的祭祀这些由不同的执行者所作各类不同类型的祭祀祇是表面地㓰分了祭祀的类別实际的祭祀是为了去满足至尊的主韦施纽——也名为耶冉拿所有各类型的祭祀可以被㓰分为两个基本的部份即对世间事物拥有的牺牲和对追寻超然性知识所作的牺牲那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为了满足至尊的主而牺牲了所有物质的拥有至于其他想得到一些短暂物质快乐的人牺牲他们的物质拥有来满足半人神如因陀罗太阳神等而那些非人性主义者则牺牲了他们的身份而溶滙于非人性婆罗门的存在中半人神是由至尊主委派来维系和督导宇宙间如热水及光等所有物质官能的强权生物体那些有兴趣于物质得益的人根据吠陀的仪式对半人神作出各样的祭祀他们被称为巴伊士瓦拉瓦第 bahv-īśvara-vādī或相信有很多神的人但其他崇拜绝对真理非人性一面的人认为半人神的形状是短暂的因而牺牲了他们个別的本性于至尊的火中这样地结束了他们的个別存在而溶滙于至尊的存在中这些非人性主义者将他们的时间花费于哲学性的推考来了解至尊的超然本性换句话说获利性的工作者为了物质快乐牺牲了他们的物质所有而非人性主义者则为了要溶滙于至尊的存在中牺牲了他们的物质名份对于非人性主义者来说祭坛之火便是至尊的婆罗门而供奉品便是燃烧于婆罗门之火中的自我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正如阿尊拿一样为了满足基士拿而牺牲了一切——他所有的物质拥有他自己本身因此他是一流的瑜祁但他并不丧失自己的个別存在

第二十六节

    śrotrādīnīndriyāṇy anye      saṁyamāgniṣu juhvati    śabdādīn viṣayān anya      indriyāgniṣu juhvati

śrotra-ādīni——聆听的程序indriyāṇi——感官anye——其他的saṁyama——控制下的agniṣu——在火中juhvati——供奉śabda-ādīn——声音震荡等viṣayān——感官快乐的对象anye——其他人indriya——感官的agniṣu——在火中juhvati——祭祀

译文

他们之中有些人在心意控制之火中牺牲了聆听程序和感官而其他的人则牺牲了感官的对象如声音等于祭祀的火中

要旨

人生的四个阶程即贞守生 brahmacārī居士 gṛhastha行脚僧 vānaprastha和托砵僧 sannyāsī 是为了要帮助人们成为完整的瑜祁或超然主义者因为人类的生命不是为了要像动物地一样享受感官快乐所以有人生四个阶程的安排而使一个人能够过一个完满的灵性生涯贞守生是在一个真正灵魂导师指引下控制心意和抑制感官享受他们在这一节中被引述为在控制下的心意之火中牺牲了聆听程序和感官一个贞守生祇是聆听有关基士拿知觉的词句聆听是了解的基本原则因此一个纯洁的贞守生完全地从事于 harer nāmānukīrtanam——歌颂和聆听主的光荣他将自己抑制不去聆听物质声音的震荡而他的听觉是从事于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这超然声音震荡的聆听同样地有着感官享受准许权的持家人在极大的控制下进行这些活动性生活麻醉和肉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趋势但是一个抑制下的持家人并不沉迷于没有抑制的性生活和其它的感官享乐在宗教生活原则下的婚姻通行于所有文明的人类社会因为那是抑制性生活的方法这在抑制下和不依附的性生活也算是一种耶冉拿因为那在抑制下的持家人为了更高的超然生活而牺牲了他感官享受的倾向

第二十七节

    sarvāṇīndriya-karmāṇi      prāṇa-karmāṇi cāpare    ātma-saṁyama-yogāgnau      juhvati jñāna-dīpite

sarvāṇi——所有indriya——感官karmāṇi——官能prāṇa-karmāṇi——生命呼吸的官能ca——和apare——其它ātma-saṁyama——控制心意yoga——连接的程序agnau——在火中juhvati——供奉jñāna-dīpite——因为自觉的催促

译文

那些有兴趣于自觉的人将心意和感官控制献出所有感觉的官能和生命力(呼吸)作为在控制下心意之火的供奉

要旨

这里所说的由巴坦札尼 Patañjali 所设想的瑜伽系统在巴坦札尼的瑜伽经籍 Yoga-sūtra 中灵魂称为巴轧艾玛 pratyag-ātmā 和巴拉艾玛 parag-ātmā一日灵魂依附着感官享乐便被称为巴拉艾玛灵魂是受制于在身体内运行的十气这可以在呼吸系统中察觉巴坦札尼的瑜伽系统是教导一个人如何控制各气体功能的技巧最后使到内在气体的功能能够有利于灵魂从物质依附的净化据这个瑜伽系统所说巴轧艾玛 pratyag ātmā 是最后的目标这巴轧艾玛是从物质活动的中全部引退各感官与感官对象接触如耳为了听眼为了看鼻为了嗅舌为了尝味手为了触等正因所有这些都是从事于自我以外的活动它们名为盘那维悠 prāṇa-vāyu 功能吸气 apāna-vāyu向下周气 vyāna-vāyu 收缩及膨胀平气 samāna-vāyu 调整平衡魂气 udāna vāyu 向上当一个人被启迪了以后他便将所有这些技巧从事于自觉的寻找中

第二十八节

    dravya-yajñās tapo-yajñā      yoga-yajñās tathāpare    svādhyāya-jñāna-yajñāś ca      yatayaḥ saṁśita-vratāḥ

dravya-yajñāḥ——牺牲一个人的拥有tapo-yajñāḥ——苦行的牺牲yoga-yajñāḥ——八重神秘主义的牺牲tathā——如此apare——其他的人svādhyāya——研读吠陀经的牺牲jñāna-yajñāḥ——超然性知识进步的牺牲ca——还有yatayaḥ——启迪了saṁśita——作出严格的vratāḥ——誓言

译文

有些由于在严厉的苦修下牺牲了物质拥有而被启迪了的人执行严格的誓言和练习八重神秘瑜伽还有其他的人为了超然知识的深造而研读吠陀经

要旨

这些牺牲可以分为很多类有些人牺牲了他们的所有而做各种的慈善事业在印度富有的商业团体和贵族开设各样的慈善机构如达摩沙拉 dharmaśālā安纳基雪查 anna-kṣetra阿堤第沙拉 atithi-śālā安纳达拉耶 anathalaya维耶彼特 vidyāpīṭha 等在其它的国家也有很多医院老人院等类似的慈善机关专门负责發散食物教育和医药免费供给穷人所有这些慈善的活动称为达维亚摩耶耶冉拿 dravyamaya-yajña亦有其他的人为了生命的晋阶或提升至宇宙中的更高恒星而自动地接受了各种如旂陀罗耶纳 candrāyana 和乍图玛斯耶 cāturmāsya 的苦行这些程序需要在严格规律下生活的沉重誓言举例如在乍耶斯耶的誓言下一个人每年从七月至十月的四个月内并不雉发并不进食某些的食物并不在一日之内进食两次和并不离开家中这样对生命舒适一面的牺牲被称为怛朴摩耶耶冉拿 tapomaya-yajña也有其他的人从事于各类不同的神秘瑜伽如巴坦札尼体系(为了要溶汇于绝对的存在中)或阴阳瑜伽 haṭha-yoga 或阿士当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为了某些的造诣)也有些人旅行至所有圣洁的地方朝圣所有这些的行为都被称为瑜伽耶冉拿 yoga-yajña 为了物质世界中的某种造诣而牺牲还有其他人从事于研究各类不同的吠陀文学尤其是奥义诸书和吠檀多(维丹达)经典或数论 Sāṅkhya 哲学所有这些都被称为史瓦达亚耶耶冉拿 svādhyāya-yajña或牺牲于研读的从事所有这些瑜祁都忠心地从事于不同的牺牲和寻求生命中的更高阶层不过基士拿知觉有別于这些因为它是对至尊主的直接服务基士拿知觉不能从任何上述的牺牲达到祇有由主的恩宠和祂真正的奉献者的仁慈而得所以基士拿知觉是超然的

第二十九节

    apāne juhvati prāṇaṁ      prāṇe 'pānaṁ tathāpare    prāṇāpāna-gatī ruddhvā      prāṇāyāma-parāyaṇāḥ    apare niyatāhārāḥ      prāṇān prāṇeṣu juhvati

apāne——下气juhvati——供奉prāṇam——上气prāṇe——在上气中apānam——下气tathā——也好像apare——其他人prāṇa——上气(呼气)apāna——下气(吸气)gatī——移动ruddhvā——停止prāṇāyāma——停止所有呼吸而引至的神昏parāyaṇāḥ——这样地倾向apare——其他人niyata——控制了的āhārāḥ——进食prāṇān——呼气prāṇeṣu——在上气中juhvati——牺牲

译文

亦有其他的人倾向于通过控制呼吸而处于神昏的程序他们练习将呼气停止变成吸气和将吸气变成呼气而最后终于停止了所有的呼吸而处于神昏中有些人则缩少进食和将呼气作为牺牲供奉

要旨

这控制呼吸程序的瑜伽体系名为盘那耶玛 prāṇāyāma在开始时候所练习的是各种不同坐卧姿势的阴阳瑜伽 haṭha-yoga所有这些程序都是用来控制感觉和为了灵性自觉上的觉悟这些程序包括控制人体内的空气以使它能够同时地作相反方向的流通吸气向下呼气向上盘那耶玛瑜祁练习相向的呼吸直至对流的空气中立成为普喇伽 pūraka——平衡同样地当呼出的空气变为吸入的空气时称为勒查伽 recaka当这两个空气对流完全停止的时候称为昆巴伽瑜伽 kumbhaka-yoga那些瑜祁便是由于这昆巴伽瑜伽而能够延长他们的生命多年然而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因为经常地处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而能够自动地控制感官他的感官因为经常地从事于对基士拿的服务而变得没有机会从事于其它的事情所以当生命完结的时候自然地他便被送往主基士拿的超然境界因此他并不试图去延长寿命他立即便被提升至超脱的层次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从超然的阶段开始和经常地保持在那知觉中因此他并不下跌最后他便没有延误地进入主的居所减少进食的习惯很自动地因为祇进食基士拿的巴萨啖 prasādam——或先供奉给主后的食物而得以实践减少进食对感官控制很有帮助而没有感官控制便没有脱离物质绊的可能

第三十节

    sarve 'py ete yajña-vido      yajña-kṣapita-kalmaṣāḥ    yajña-śiṣṭāmṛta-bhujo      yānti brahma sanātanam

sarve——所有api——虽然表面上是不同ete——所有这些yajña-vidaḥ——与执行的目的一致yajña——牺牲kṣapita——因为洗涤了从这些表现而得来的结果kalmaṣāḥ——罪恶的反应yajña-śiṣṭa——因为这些牺牲的执行而带来的结果amṛta-bhujaḥ——那些尝试过这些甘露的人yānti——去接近brahma——至尊者sanātanam——永恒的气氛

译文

所有这些知道牺牲的意义的人都把罪恶的反应洗涤乾净在尝试过那些祭祀后剩余物的甘露以后他们便进入至尊的永恒气氛中

要旨

从前述各种牺牲的解释(即牺牲一个人的拥有研读吠陀经或哲学性的教条以及瑜伽体系的执行)可以知道共同的目标便是控制感官感官享乐是物质存在的根源因此除非和直至一个人处于感官享乐以外的层次否则便没有机会被提升到永恒的充满着知识充满着快乐和充满着生命的境界这境界处于永恒的气氛或婆罗门的气氛中所有上述的牺牲都帮助一个人洗涤物质存在的罪恶反应通过这样的进展一个人不但在这一生中变得快乐和充裕而且还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得以进入神的永恒国度——合并于非人性的婆罗门中或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作伴

第三十一节

    nāyaṁ loko 'sty ayajñasya      kuto 'nyaḥ kuru-sattama

na——永不ayam——这lokaḥ——星球asti——那里有ayajñasya——愚蠢的kutaḥ——那里有anyaḥ——其他的kuru-sattama——库勒族的俊杰

译文

库勒皇朝的俊杰一个人没有牺牲便不能够快乐地在这个星球上或这一世中生活更何况是下一世呢

要旨

无论在任何型态的物质生存中每一个人都没有例外地无视他自己真正的处境换句话说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存是由于我们过往罪恶生活的多重反应愚昧是罪恶生命的根源而罪恶生活便是使一个人重复物质生存的原由人体生命是一个人得以脱离这个綑缚的唯一机会因此吠陀诸经指出宗教经济充裕调限了的感官享受和最后完全脱离这苦恼处境方法的途径宗教的道路或上述所推荐的各类牺牲祭祀都能够自动地解决我们的经济问题举行耶冉拿我们便能够有足够的食物足够的牛奶等——可以应付所谓人口的增长当身体得到温饱后自然而来的下一步便是满足感官所以吠陀经指㓰出神圣婚姻来调限感官享受从而便可以慢慢地提升至脱离物质綑缚的层次而达到超脱生命的最完美阶段便是与至尊的主作伴完美是由上所述耶冉拿(牺牲)的执行而得到所以如果一个人并不倾向于根据吠陀经的耶冉拿的执行他这个身体怎能会过一个快乐的生涯呢更不用说在另一个行星上的另一个身体了在不同的天堂恒星中有各样不同的物质享受而在任何情形下对于进行各类耶冉拿的人都会带来无限的幸福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快乐便是能够经过基士拿知觉的实践而提升至灵性的星际因此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生涯便是解决所有物质生存问题的答案

第三十二节

    evaṁ bahu-vidhā yajñā      vitatā brahmaṇo mukhe    karma-jān viddhi tān sarvān      evaṁ jñātvā vimokṣyase

evam——如此bahu-vidhāḥ——各类的yajñāḥ——牺牲vitatāḥ——扩散brahmaṇaḥ——吠陀经的mukhe——在面前karma-jān——由工作而产生viddhi——你应该知道tān——他们sarvān——所有evam——如此jñātvā——知道vimokṣyas——解脱了

译文

所有这些各类的牺牲都为吠陀经所认可而它们全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工作而产生你如此这样地懂得它们以后便会得到解脱

要旨

上述的各类牺牲根据吠陀经所述是用来适应各类不同的工作正因为人们正是这样地沉迷于身体的概念这些牺牲的安排便是要使一个人能够用身体用心意或用智慧来工作但所有这些都是被推荐为终极的身体解脱主亲口在这里证实了

第三十三节

    śreyān dravyamayād yajñāj      jñāna-yajñaḥ parantapa    sarvaṁ karmākhilaṁ pārtha      jñāne parisamāpyate

śreyān——较大的dravyamayāt——比物质拥有的牺牲yajñāt——知识jñāna-yajñaḥ——知识的牺牲parantapa——啊敌人的惩罚者sarvam——所有karma——活动akhilam——总体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jñāne——在知识中parisamāpyate——完结于

译文

敌人的惩罚者知识的牺牲较物质拥有的牺牲为大彼利妲之子毕竟工作的牺牲终结于超然的知识中

要旨

所有牺牲的目的是为了要达到完整知识的地步跟着便是从物质困苦中的释放而最后便是从事于对至尊的超然性爱心服务(基士拿知觉)不过所有这些不同的牺牲性活动是有一个秘密的一个人应该知道这个秘密根据执行者的特定信仰牺牲有时要以不同的型态出现当一个人的信仰达到超然的知识的境界时牺牲的执行者便应该被视为较那些祇是牺牲物质拥有而没有这些知识的人为高超因为没有知识的晋达牺牲依然留存在物质的层次而并不获赐与灵性的得益真正知识之峰是基士拿知觉——超然知识的最高阶段没有知识的提升牺牲祇不过是物质性的活动不过当这些活动被提升至超然性知识的阶段时它们便全都进入了灵性的境界按照不同的知觉牺牲性的活动有时称为因果干达 karma-kāṇḍa获利性活动或有时称为机亚拿干达 jñāna-kāṇḍa追寻真理的知识当结果是知识时便是较好的

第三十四节

    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    upadekṣyanti te jñānaṁ      jñāninas tattva-darśinaḥ

tat——各种不同祭祀(牺牲)的知识viddhi——试图去认识praṇipātena——去接近一个灵魂导师paripraśnena——通过服从性的询问sevayā——通过服务效劳upadekṣyanti——启迪te——向你jñānam——知识jñāninaḥ——自觉了的tattva——真理darśinaḥ——圣贤

译文

试图去接近一个灵魂导师从而学习真理服从地询问他和对他效劳服务自觉了的灵魂可以将知识启迪给你因为他已经见过真理

要旨

灵性自觉的道路毫无疑问地是困难的所以主劝告我们去接近一个由主祂自己所开始的使徒传递系列中的真正灵魂导师没有人能够不依照这个使徒传递系列的原则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主是原本的灵魂导师而一个在使徒传递系列中的人原本地将主的信息传递给他的门徒没有人能够如像现在所流行的愚蠢偽装者一样地由他自己所创立的程序得到灵性自识博伽瓦谭里说dharmaṁ hi sākṣād-bhagavat-praṇītam——宗教的道路是由主所直接展示的因此智力的推考或乾涸的辩论不能够帮助一个人在灵性生活上取得进步一个人需要去接近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来获取知识一个人应该完全降服地去接受这样的一个灵魂导师也应该像一个奴仆及没有虚假声势地去事奉灵魂导师自觉了的灵魂导师的满意便是在灵性生活上取得进步的秘密询问和服从组成了对灵性了解的适当结合除非有服从和服务否则对学识丰富的灵魂导师的询问是没有效果的一个人要能经得起灵魂导师的考验当他看到了门徒纯真的愿望以后他便会自动地以纯真的灵性知识垂赐那门徒在这一节中盲目的附从和胡乱的询问皆被认为不当一个人不单止要聆听灵魂导师的话而且还要由服从服务和询问方面去清楚地了解他一个真正灵魂导师在本性上对他的门徒是很仁慈的所以当学生是服从和勇于作出服务的话知识和询问的反映便会变得完整

第三十五节

    yaj jñātvā na punar moham      evaṁ yāsyasi pāṇḍava    yena bhūtāny aśeṣāṇi      drakṣyasy ātmany atho mayi

yat——那jñātvā——知道na——永不punaḥ——再moham——幻觉evam——像这样的yāsyasi——你会去pāṇḍava——啊班杜之子yena——由那里bhūtāni——所有的生物体aśesāṇi——完全地draḳṣyasi——你将会见到ātmani——在至尊的灵魂中atho——或换句话说mayi——在「我」中

译文

而当你这样地学得真理以后你便会知道所有的生物体祇不过是「我」的

一部份——而他们都在「我」之中和是「我」的

要旨

从一个自觉了的灵魂或一个知道事情原本模样的人那里学得知识的后果便是知道所有的生物体都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史里基士拿的所属部份基士拿以外分別存在的感觉被称为摩耶 māyā(mā——不yā——这)有些人以为我们与基士拿无关而基士拿祇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绝对的是非人性的婆罗门事实上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说这非人性的婆罗门是基士拿的人性光芒基士拿——作为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很清楚地指出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万原之原就算百万个的化身也不过祇是祂不同的扩张同样地生物体也是基士拿的扩张摩耶华弟的哲学家错误地以为基士拿在祂的各个化身中丧失了祂自己分別的存在这个思想在本性上是物质的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的经验是一件东西当被分裂地放置时便丧失了它原本的身份但是摩耶华弟的哲学家并不能了解绝对的意思是一加一等于一而一减一也是等于一这便是绝对世界里的情形

因为对绝对科学知识的贫乏我们现在便被幻觉遮盖着所以我们以为我们是与基士拿分別地存在虽然我们是被分別出来的基士拿部份但我们仍然是与祂没有不同的生物体身体的不同祇是摩耶或不是事实我们祇是为了要满足基士拿由于摩耶阿尊拿便以为与他族人的短暂身体关系比较他与基士拿的永恒灵性关系还来得重要整个梵歌的教导便是指向于这一个目标一个生物体作为祂的永恒仆人不能够与基士拿分离而他作为分別于基士拿的一个身份的感觉便称为摩耶生物体作为至尊的不同的所属部份是有着一个宗旨去履行的因为忘记了这个宗旨从古远的年代以来他们便处于不同的身体如人动物半人神等中这些身体的分別是由于忘记了对主的超然性服务但一旦当一个人通过基士拿知觉而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服务时他便立即可以免于这个幻觉一个人祇可以从真正的灵魂导师那里获得这样的纯洁知识而得以免于生物体是相等于基士拿的迷幻完整的知识便是至尊的灵魂——基士拿是所有生物体的至尊庇护所而放弃了这个庇护所以后生物体便被物质能量所迷惑而幻想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因此在不同等级的物质身份认同下他们变得忘记了基士拿但祇要当这些迷幻了的生物体变得处于基士拿知觉以后便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处于解脱的道路这在博伽瓦谭中证实了muktir hitvā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解脱的意思是处于一个人作为基士拿永恒仆人的法定性地位中(即基士拿知觉)

第三十六节

    api ced asi pāpebhyaḥ      sarvebhyaḥ pāpa-kṛttamaḥ    sarvaṁ jñāna-plavenaiva      vṛjinaṁ santariṣyasi

api——就算cet——如果asi——你是pāpebhyaḥ——罪人的sarvebhyaḥ——所有pāpa-kṛttamaḥ——最大的罪人sarvam——所有这些罪恶的活动jñāna-plavena——由超然知识的船eve——当然地vṛjinam——困苦的海洋santariṣyasi——你会完全地渡过

译文

就算你被认为是所有罪人之中罪恶最深的一个当你被处于超然性知识的船上后你便能够渡过困苦的海洋

要旨

对一个人与基士拿法定性地位关系的正当了解是这样佳妙以至它能够立即将一个人从无知海洋的生存挣扎中拯救出来这个物质世界有时被喻为一个无知的海洋或为一个燃烧着的森林在海洋中无论一个人的泳术怎样精湛他都要很拼命地为生存而挣扎如果有人前来将那个在挣扎中的人拯救起他便是最大的救主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那里得来的完整知识便是解脱的途经基士拿知觉的船是很简单的而同时也是最崇高的

第三十七节

    yathaidhāṁsi samiddho 'gnir      bhasmasāt kurute 'rjuna    jñānāgniḥ sarva-karmāṇi      bhasmasāt kurute tathā

yathā——好像edhāṁsi——柴木samiddhaḥ——盛燃的灰agniḥ——火bhasmasāt——变为灰烬kurute——同样地arjuna——啊阿尊拿jñāna-agniḥ——知识之火sarva-karmāṇi——所有物质活动的反应bhasmasāt——成为灰kurute——这样tathā——相似地

译文

好像盛燃的火将柴木变为灰烬一样阿尊拿同样地知识之火将所有物质活动尽皆烧成为灰烬

要旨

对自我和「超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原整知识在这里以火作比喻这火不但烧尽所有不虔诚活动的反应而且还将所有虔诚活动的反应变成为灰烬反应可分为以下各阶段正在酝酿的反应变成事实的反应已成事实的反应和先前的反应但是对生物体法定性地位的知识将一切尽烧为灰当一个人在完全知识中时所有的反应先前的和继往的都被燃烧了在吠陀经中有这样的一句ubhe uhaivaiṣa ete taraty amṛtaḥ sādhv-asādhūnī「一个人超越了虔诚和不虔诚工作两者的相互反应

第三十八节

    na hi jñānena sadṛśaṁ      pavitram iha vidyate    tat svayaṁ yoga-saṁsiddhaḥ      kālenātmani vindati

na——永不hi——的确地jñānena——有着知识sadṛśam——比较pavitram——圣化iha——在这个世界上vidyate——存在tat——那svayam——本身yoga——奉献samsiddhah——成熟的kalena——在适当的时候ātmani——在他本身中vindati——享受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別的东西比纯洁的超然性知识更纯洁更崇高了这个知识是所有神秘思想的成熟果实而任何一个得到了它的人便会在适当的时候在他自己本身里面享受自我

要旨

当我们讲及超然性知识的时候我们是以灵性的了解这样地去做因为是这样所以再没有別的东西比这超然的知识更崇高和纯洁了愚昧是我们被綑缚之源而知识便是我们得到解脱之源这知识便是奉献性服务的成熟果实当一个人处于超然性知识中时他便不再要往外寻找宁静因为他已在本身中得到平静换句话说这知识和平静的顶峰便是基士拿知觉那便是博伽梵歌最后的一句话

第三十九节

    śraddhāvāl̐ labhate jñānaṁ      tat-paraḥ saṁyatendriyaḥ    jñānaṁ labdhvā parāṁ śāntim      acireṇādhigacchati

śraddhāvān——一个忠心的人labhate——得到jñānam——知识tat-paraḥ——很依附着它saṁyata——在控制下indriyaḥ——感官jñānam——知识labdhvā——得到了parām——超然的śāntim——平静acireṇa——很多地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一个溶滙于超然知识和控制他感官的忠心人很快便会得到至高的灵性平静

要旨

一个坚决地信仰基士拿的忠心人可以得到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这些知觉中的这些知识一个想着祇要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便可以达到最高完整的人格称为一个忠心的人这个信心可以由奉献性服务的执行和歌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而达到因为歌颂可以将一个人心中的物质污垢洗涤乾净还有的便是控制感官一个忠心于基士拿和能够控制感官的人会很容易没有阻碍地得到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完满知识

第四十节

    ajñaś cāśraddadhānaś ca      saṁśayātmā vinaśyati    nāyaṁ loko 'sti na paro      na sukhaṁ saṁśayātmanaḥ

ajñaḥ——对标准经典没有知识的愚人ca——和aśraddadhānaḥ——对训示经典没有信心ca——还有saṁśaya——怀疑ātmā——个人vinaśyati——跌回na——永不ayam——这个lokaḥ——世界asti——那里有na——不paraḥ——下一世na——不sukham——快乐saṁśaya——有怀疑ātmanaḥ——那个人的

译文

但是愚昧和没有信心及怀疑训示经典的人并不会得到对神的知觉对于怀疑的人来说在这一个世界中或在下一个中都不会有快乐

要旨

在众多的标准和权威的训示经典中博伽梵歌是最佳的差不多像禽兽的人对于标准的训示经典没有信心和知识而有些人虽然对训示经典有认识或甚至能够从中引述句段但实际上他们对这些字句都没有信心而其他的人就算可能对经典如博伽梵歌有信心但他们并不相信或崇拜具有最高人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这些人不会在基士拿知觉中占任何地位他们会跌下来在上述的所有人当中那些没有信心和经常有怀疑的人将不会进步对神和祂的训示经典没有信心的人将不会在这个世界或是下一世中得到好处在任何情形下他们都不会得到快乐因此一个人必需充满信心地追随训示经典的原则从而得以提升到知识的层次祇有这个知识才会帮助一个人晋陞至灵性了解的超然境界换句话说有怀疑的人在灵性解放中究竟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一个人应该跟随在使徒传递系列中伟大导师(阿阇黎耶)ācāryas 的步伐从而得到成功

第四十一节

    yoga-sannyasta-karmāṇaṁ      jñāna-sañchinna-saṁśayam    ātma-vantaṁ na karmāṇi      nibadhnanti dhanañjaya

yoga——行业瑜伽sannyasta——遁弃karmāṇam——执行者的jñāna——知识sañchinna——由于知识的进步而消除saṁśayam——怀疑ātma-vantam——处于自我中na——永不karmāṇi——工作nibadhnanti——缚起dhanañjaya——啊财富的征服者

译文

所以一个遁弃了活动的结果一个疑惑被超然的知识所消除和坚定地处于自我中的人并不为工作所束缚财富的征服者

要旨

一个人追随著主——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祂亲自所灌输的博伽梵歌训示便会因为超然知识的恩赐而消除所有的疑惑作为主的所属部份处于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之中已经树立了自我的知识这样他便毫无疑问地超出了活动的束缚

第四十二节

    tasmād ajñāna-sambhūtaṁ      hṛt-sthaṁ jñānāsinātmanaḥ    chittvainaṁ saṁśayaṁ yogam      ātiṣṭhottiṣṭha bhārata

tasmāt——因此ajñāna-sambhūtam——由于愚昧hṛt-stham——处于心中jñāna——知识asinā——由的武器ātmanaḥ——自我的chittvā——切断enam——这saṁśayam——怀疑yogam——在瑜伽中ātiṣṭha——处于uttiṣṭha——站起来作战bhārata——啊伯拉达的后裔

译文

因此由你心中的愚昧而起的怀疑应该被知识的武器所毁灭伯拉达的后裔以瑜伽武装站起来作战罢

要旨

在这一章中所教导的瑜伽体系称为珊拿坦拿瑜伽 sanātana-yoga或是由生物体所执行的永恒活动这项瑜伽有两个部门的牺牲性活动其一称为一个人物质拥有的牺牲另外的一个则称为自我的知识即是纯粹的灵性活动如果一个人物质拥有的牺牲并不切合灵性的觉悟这些牺牲便是物质的但是一个抱著灵性目的来执行这些牺牲或是在奉献性服务中的牺牲便是一个完美的牺牲当我们讲到灵性活动的时候我们發觉这也可分为二即了解一个人的自我(或是一个人的法定性地位)和对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真理一个原本地追随博伽梵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这两个灵性知识的重要部门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困难去获取自我是主的所属部份的完整知识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说这些了解对于明瞭主的超然性活动是有益的在这一章的开始主的超然性活动由至尊主祂亲自讨论一个并不了解梵歌训示的人是没有信仰的被认为是误用了主所赐给祂的微小独立虽然有这些训示一个并不认识到主是永恒的快乐的和全知的具有人格的神首的真正本性的人便的确是第一号傻瓜愚昧可以通过慢慢地接受基士拿知觉的原则而被消除基士拿知觉可以由于以下的牺牲而被唤起对半人神的各种祭祀对婆罗门的祭祀贞守的牺牲在住家生活中在控制感官中在进行神秘瑜伽练习中在忏悔中在上述物质拥有等的牺牲中在研读吠陀经中和在參与华纳斯喇玛达摩 varṇāśrama-dharma 的社会组织中所有这些都称为牺牲而他们全部都是基于调限下的行动但是在所有这些活动之内重要的因素便是自觉那个追寻这个目标的便是博伽梵歌的真正学生但谁怀疑基士拿的权威便会退步因此一个人被劝告在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的指引下作服务及服从地研读博伽梵歌或任何其它的经典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自恒古以来都是在使徒传递系列中他不会歪曲如在亿万年前由至尊主灌输给太阳神的训示(由于太阳这博伽梵歌得以来到这地球的国度)所以一个人应该要追随如在博伽梵歌原本中所显示的一样和要提防为了个人自大而误引他人离开真正途径的自私人主明确地是至尊的人而祂的活动是超然的谁了解到这一点便从他阅读这梵歌的开始已经是一个解脱了的人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四章有关超然知识的要旨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4)
关闭
博伽梵歌(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