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物质自然的三个型态
第一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araṁ bhūyaḥ pravakṣyāmi jñānānāṁ jñānam uttamam yaj jñātvā munayaḥ sarve parāṁ siddhim ito gat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param——超然的;bhūyaḥ——再次;pravakṣyāmi——我会讲;jñānānām——所有知识的;jñānam——知识;uttamam——至尊者;yat——那;jñātvā——知道;munayaḥ——圣贤;sarve——所有;parām——超然的;siddhim——成就;itaḥ——从这个世界;gatāḥ——达到。
译文
万福的主说:「『我』再次向你宣布这至尊的智慧,最佳的知识,所有的圣贤听到了以后都能得到至高的完整成就。」
要旨
从第七章至第十二章的结尾,史里基士拿详尽地揭示了绝对的真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现在主亲自继续启迪阿尊拿:如果一个人通过哲学性推考的程序了解这一章,他便会开始了解奉献性服务。在第十三章中也清楚地解释到一个人谦恭地培养知识便可望免于物质的缠绊。前文已经解释过生物体因为与物质型态的联系而被绑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在这一章中,至尊性格的神首解释那些型态是什么,它们怎样操作,怎样綑绑及怎样给与解脱,至尊主宣布在这一章中所解释的知识远较在其他各章中所讲及的知识为高,各伟大的圣贤通过了解这个知识而取得完整的成就和转移到灵性的世界。主现在以一个更佳的方法解释同一知识。这知识远远地超越已经解释过的所有其它知识,很多人知道这一点后便达到完整的成就,因此可以预期的是一个了解这第十四章的人会得到完整的成就。
第二节
idaṁ jñānam upāśritya mama sādharmyam āgatāḥ sarge`pi nopajāyante pralaye na vyathanti ca
idam——这;jñānam——知识;upāśritya——求庇护于;mama——「我」的;sādharmyam——自然;āgatāḥ——达到;sarge api——就算在创造中;na——永不;upajāyante——来到;pralaye——在毁灭中;na——或;vyathanti——传播;ca——还有。
译文
通过坚定于这个知识中,一个人便会获得与「我」的本性相似的超然本质。这样地确立了以后,一个人在创造的时候便不再诞生,或在瓦解的时候也不会被扰乱。
要旨
这一节的特別意思是在得到完整的超然知识后,一个人便在品质上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相等,免于生与死的轮回。不过,一个人不会失去作为个別灵魂的身份,从吠陀文学中我们知道达到了灵性空间超然恒星的解脱了的灵魂,经常地瞻仰至尊主的莲花足,因为他们都从事于对祂的超然爱心服务。因此,就算解脱了以后,奉献者也不会失去他们的个別身份。
一般来说,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我们得到的任何知识都受物质自然的三个型态所沾染,而不为自然的三个型态所沾染的知识称为超然的知识,一旦一个人处于那超然的知识中,他便与那至尊者的处于同一层次。那些没有灵性天空知识的人以为在被解脱于物质形像的物质活动以后,这个灵性的身份便变得没有形状,没有任何的形式种类。然而,正如在这个世界中有物质的色彩类別,在灵性的世界中同样地也有色彩类別。那些对这一点愚昧无知的人以为灵性的存在是物质多样化的对比,但实际上,在灵性的天空中,一个人得到灵性的形状,还有的是灵性活动,而灵性境况便称为奉献生活。那气氛据说是不被沾染的,在那里一个人在品质上与至尊主相等。一个人必须要培养所有的灵性品质才得到这样的知识。一个如此这样地培养灵性品质的人并不为物质世界的创造或毁灭所影响。
第三节
mama yonir mahad-brahma tasmin garbhaṁ dadhāmy aham sambhavaḥ sarva-bhūtānāṁ tato bhavati bhārata
mama——「我」的;yoniḥ——诞生之源;mahat——整个物质的存在;brahma——至尊的;tasmin——在那;garbham——孕育;dadhāmi——创造;aham——「我」;sambhavaḥ——机会;sarva-bhūtānām——所有生物体的;tataḥ——此后;bhavati——成为;bhārata——伯拉达之子。
译文
整个物质的本体称为婆罗门,它是诞生之源,啊,伯拉达之子,它也是「我」所孕育的婆罗门,做成了所有生物体诞生的可能。
要旨
这便是这个世界的解释:一切發生的事物都是由于雪查 kṣetra 和雪查赞 kṣetrajña,身体与精灵组合的关系。这个物质自然与及生物体的组合由至尊主祂自己使它成为事实。摩诃特达 mahat-tattva 是所有宇宙展示的整个原因,又因为在物质原因的整体中有三种自然型态,它也有时被称为婆罗门。至尊性格的神首孕育了那个整体,因而做成了无数的宇宙。这整个的物质本体——摩诃特达——在吠陀文学中被描述为婆罗门;tasmād etad brahma nāma-rūpam annaṁ ca jāyate。至尊的人将生物体的种子孕育于那婆罗门中。二十四个元素,从土、水、火及空气开始,全都是物质能量,称为摩诃婆罗门 Mahā-brahman,或伟大的婆罗门,物质本性。如在第七章中所解释,在这之外的还有另外一个较高的本性——生物体。在物质自然中较高的本性由于至尊性格神首的意旨而混入,因此所有的生物体都生自这物质自然。
蝎子将卵产在米堆中,所以有些人说蝎子从米中产生,但米却不是蝎子的原因。而事实上,卵是由母蝎产下的。同样地,物质自然并不是生物体诞生的原因,种子是由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所给与,他们祇是看来是产自物质的自然。因此每一个生物体都由于过往的活动而有一个由物质自然所创造的个別不同的身体,这样生物体便按照他过往的活动而享受或苦受著,主是所有生物体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所有展示的原因。
第四节
sarva-yoniṣu kaunteya mūrtayaḥ sambhavanti yāḥ tāsāṁ brahma mahad yonir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sarva-yoniṣu——所有种类的生命;kaunteya——啊,琨提之子;mūrtayaḥ——形状;sambhavanti——像他们所出现的;yāḥ——那;tāsām——所有他们;brahma——至尊者;mahat yoniḥ——物质诞生之源;aham——「我」自己;bīja-pradaḥ——下种的;pitā——父亲。
译文
啊,琨提之子,你应该了解所有种族的生命在这个物质自然中因诞生而存在,而「我」便是播种的父亲。
要旨
这一节很清楚地解释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是所有生物体的原始父亲。生物体是物质自然及灵性自然的组合,这些生物体不单祇在这个星球可以看到,而且在每一个星球,包括婆罗贺摩所居处的最高恒星也可以看到,四处都有生物体,在泥土中有生物体,就算在水和在空气中也有。所有这些的出现都是由于母亲——物质自然及基士拿下种的。程序是生物体在被孕育于物质世界后,便根据他们过往的行为在创造的时候走出来。
第五节
sattvaṁ rajas tama iti guṇāḥ prakṛti-sambhavāḥ nibadhnanti mahā-bāho dehe dehinam avyayam
sattvam——良好的型态;rajaḥ——热情的型态;tamaḥ——愚昧的型态;iti——如此;guṇāḥ——品质;prakṛti——物质自然;sambhavāḥ——产自;nibadhnanti——被条件限制了;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dehe——在这个身体中;dehinam——生物体;avyayam——永恒的。
译文
物质自然包括良好、热情及愚昧三种型态,当生物体与物质自然接触后,他便被这些型态的条件限制了。
要旨
生物体,因为是超然的,所以与这个物质自然无关,但是因为被物质世界的条件所限制了,他便在物质自然三种型态的魔力下操作。生物体因为不同的本性而有各类不同的身体,他们因为那本性的感应而工作,这便是各类不同的快乐及苦恼的原由。
第六节
tatra sattvaṁ nirmalatvāt prakāśakam anāmayam sukha-saṅgena badhnāti jñāna-saṅgena cānagha
tatra——此后;sattvam——良好型态;nirmalatvāt——在物质世界中是最纯洁的;prakāśakam——明亮的;anāmayam——没有任何罪恶反应;sukha——快乐;saṅgena——联系;badhnāti——条件;jñāna——知识;saṅgena——联系;ca——还有;anagha——啊,没有罪恶的人。
译文
啊,没有罪恶的人,良好型态因为较为纯洁,所以是明亮的,它使一个人免于所有的罪恶反应,那些处于这个型态的人培养出知识,但他们却为快乐的概念所条限了。
要旨
为物质自然条限了的生物体的种类很多。一个是快乐的,另外一个是活跃的,而其余的一个则是无可救药的。所有这类心理的展示都是生物体在那自然型态下被条限了的原由,博伽梵歌这一段中解释他们怎样分別不同地被条限了。良好的型态首先被论及,在物质世界中培养良好型态的效果是一个人变得比其他条限了的人较为聪明,一个在良好型态中的人并不怎样地受物质的苦恼所影响,他有一个物质知识进步的感觉,婆罗门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因为他应该是处于良好型态的。这个快乐的感觉是因为了解到在良好的型态中,一个人不多不少地免于罪恶的反应。而事实上吠陀文学中说良好型态的意思是较高的知识和一个较大的快乐感觉。这里的困难便是当一个生物体处于良好的型态时,被条限了的感觉便是以为知识高超与及较其他的人为佳,这样他便被条件限制了。最好的例子便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都以他们的知识而骄傲,因为一般来说他们提高了生活水平,便感到一种物质的快乐,这个在条限了的生命中高度快乐的感觉使他们束缚在物质自然的良好型态中。这样,他们便被吸引至在良好型态中工作,一旦他们被吸引在良好的型态中工作,他们便要在那自然型态中得到一个某类型的身体。因此便没有解脱的可能,或是被转移到灵性的世界;这样重复又重复地,一个人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科学家、或一个诗人,重复又重复地被綑缚在同一样生与死的不利境遇中。但由于物质能量的迷幻,一个人以为那种生活是愉快的。
第七节
rajo rāgātmakaṁ viddhi tṛṣṇā-saṅga-samudbhavam tan nibadhnāti kaunteya karma-saṅgena dehinam
rajaḥ——热情型态;rāga-ātmakam——生自愿望或欲望;viddhi——知道;tṛṣṇā——渴望;saṅga——联谊;samudbhavam——产自;tat——那;nibadhnāti——被绑;kaunteya——啊,琨提之子;karma-saṅgena——与获利性活动的联系;dehinam——被体困了的。
译文
啊,琨提之子,热情的型态产自无限的欲念及渴望,因为这样一个人便被绑在物质的获利性活动中。
要旨
热情型态的特征便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吸引,女人对男人有吸引力,而男人对女人也有吸引力,这便称为热情的型态,当热情型态增加的时候,一个人对物质享乐的渴望便發展起来,他想享受感官快乐。为了感官享乐,一个在热情型态中的人想在社会上或国家上得到一些名誉,他想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好的子女、妻子及房屋。这些便是热情型态發展的产物。一个人一旦渴望这些东西,他便要很辛勤地工作,因此这里很清楚地声言说他变得与他活动的结果联系和因而受这些活动绑束,为了去取悦他的妻子、儿女和社会及保持他的声望,他要去工作。因此,整个物质世界便不多不少地是处于热情的型态中,虽然在以前良好型态被认为是最先进,现代的文明则看成热情型态为先进,以前进步的标准便是良好的型态。如果在良好型态中的人都没有解脱,何况是那些为热情型态所缚束的人呢?
第八节
tamas tv ajñāna-jaṁ viddhi mohanaṁ sarva-dehinām pramādālasya-nidrābhis tan nibadhnāti bhārata
tamaḥ——愚昧型态;tu——但是;ajñāna-jam——愚昧的产物;viddhi——知道;mohanam——迷惑;sarva-dehinām——所有被体困了生物的;pramāda——疯狂;ālasya——怠懒;nidrābhiḥ——睡眠;tat——那;nibahhnāti——束绑;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
译文
啊,伯拉达之子,愚昧的型态是所有生物体迷惑的原由。这个型态的结果便是疯狂,怠懒与及睡眠,这些都束缚着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
要旨
在这一节中 tu 一字的特殊运用非常有意义,意思是愚昧的型态是被体困了的灵魂一个很別出的资格,这愚昧的型态就是良好型态的反面,在良好型态中通过知识的培养,一个人可以理解什么是什么,但愚昧的型态则刚刚相反。每一个人在愚昧的魔力下都变得疯狂,一个疯狂的人不能够了解什么是什么。他不是走向进步,而是走向堕落。吠陀文学对愚昧型态下了定义;在愚昧的魔力下一个人不能够如事物本来一样地了解事物,举例说:每一个人都看到他的祖父死了,因此他也要死亡;人是不能免于一死的,他所生下的儿女也要死亡。因此死亡是肯定的,但人们仍然日以继夜很辛勤地工作和疯狂地积聚金钱而不理会永恒的灵魂。这便是疯狂。在那疯狂中,他们都很不愿意去求取灵性了解的进步,这些人是非常懒惰的,当他们被邀请去作灵性了解的接触时,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甚至不如在热情型态控制下的人那样地活跃。因此另外一个沉迷于愚昧型态的人的象征便是他睡眠多过所需的时间。六小时的睡眠是足够的了,但是一个在愚昧型态中的人每天最少睡眠十到十二小时,这样的一个人看来经常是很沮丧的,他沉溺于麻醉品及睡眠中,这些便是一个被愚昧型态所条限了的人的象征。
第九节
sattvaṁ sukhe sañjayati rajaḥ karmaṇi bhārata jñānam āvṛtya tu tamaḥ pramāde sañjayaty uta
sattvam——良好型态;sukhe——在快乐中;sañjayati——培养;rajaḥ——热情型态;karmaṇi——活动的果实;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jñānam——知识;āvṛtya——遮盖;tu——但是;tamaḥ——愚昧型态;pramāde——在疯狂中;sañjayati——培养;uta——据说。
译文
良好型态将一个人条限于快乐中,热情型态将他条限于活动的结果中,而愚昧型态则条限于疯狂中。
要旨
一个在良好型态的人满足于他的工作或知识的追寻,好像一个哲学家、科学家、或教育家从事于某一方面的知识和会在那方面感到快乐,一个在热情及良好型态的人可能从事于获利性活动;他尽他的能力去拥有及为了一些好的原由而消耗精力,有时他会去设立医院,募捐善欵及开办慈善机构等等,这些便是一个在热情型态中的人的象征,而愚昧的型态则遮盖知识,在愚昧的型态中,一个人所做的任何事对他自己或任何人都不好。
第十节
rajas tamaś cābhibhūya sattvaṁ bhavati bhārata rajaḥ sattvaṁ tamaś caiva tamaḥ sattvaṁ rajas tathā
rajaḥ——热情型态;tamaḥ——愚昧型态;ca——还有;abhibhūya——也超越于;sattvam——良好的型态;bhavati——变得显著;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rajaḥ——热情型态;sattvam——良好型态;tamaḥ——愚昧型态;ca——还有;eva——像那;tamaḥ——愚昧型态;sattvam——良好型态;rajaḥ——热情型态;tathā——像这样。
译文
啊,伯拉达之子,有时热情的型态变得显著,击倒了良好的型态,有时良好的型态击倒了热情的型态,又有时愚昧的型态击倒了良好及热情的型态。这样经常便有那种型态优先的相互竞争。
要旨
当热情型态显著的时候,良好及愚昧被击倒了。当良好型态显著的时候,热情及愚昧被击倒了,而当愚昧型态显著的时候,热情及良好被击倒了。这个竞争不断地继续着,因此,一个有决心在基士拿知觉中争取进步的人必需超越这三种型态。某一自然型态的显著表现于一个人的交际、于他的活动,及于进食等等中。所有这些都将会在以后数章中解释到,但如果一个人有意的话,他能够通过修习培养良好的型态而击倒愚昧及热情的型态,同样地,一个人可以培养热情型态而击败良好及愚昧,或者,一个人也可以培养愚昧的型态而击败良好及热情,虽然物质自然有三个型态,如果一个人下决心,他能够被赋予良好的型态,而通过超越良好的型态,他便能够达到纯粹良好状态——称为瓦苏弟瓦 vāsudeva 的状态中,在这个状态中一个人便可以了解神的科学,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特別活动的展示而了解一个人处于什么的自然型态。
第十一节
sarva-dvāreṣu deheśmin prakāśa upajāyate jñānaṁ yadā tadā vidyād vivṛddhaṁ sattvam iti uta
sarva-dvāreṣu——所有门户;dehe asmin——在这个身体中;prakāśaḥ——明亮的品质;upajāyate——發展;jñānam——知识;yadā——当;tadā——在那时候;vidyāt——必须知道;vivṛddham——增加;sattvam——良好型态;iti——如此;uta——说。
译文
当身体的所有门户通过知识照明的时候,便经验到良好型态的展示。
要旨
身体的门户有九个: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嘴巴、生殖器及肛门。当良好的象征照耀着每一个门户的时候,便可以了解到一个人已经發展了良好的型态。在良好的型态中,一个人可以在正确处境中看到事物,一个人可以在正确处境中听到事物,一个人又可以在真正处境中尝到事物,这样一个人
的内在和外在都变得清洁了,在每一个门户中都有發展快乐的象征,那便是良好的处境。
第十二节
lobhaḥ pravṛttir ārambhaḥ karmaṇām aśamaḥ spṛhā rajasy etāni jāyante vivṛddhe bharatarṣabha
lobhaḥ——贪婪;pravṛttiḥ——渴望;ārambhaḥ——努力;karmaṇām——活动的;aśamaḥ——不能够控制的;spṛhā——欲望;rajasi——在热情的型态中;etāni——所有这;jāyante——發展;vivṛddhe——过量的时候;bharatarṣabha——啊,伯拉达后裔之长。
译文
啊,伯拉达之长,当热情型态增加的时候,强大的依附、不能控制的欲望、渴望及强烈努力意图的象征便發展起来。
要旨
一个在热情型态的人永不满足于他已经得到的地位;他渴望他的地位能够提高。假如他想去建筑一所房屋居住,他便尽力去拥有一幢美仑美奂的大厦,就好像他能够永远地居住于那所大厦之内一样。他也發展了对感官享乐极大的渴望,感官享乐是没有止境的,他想经常地与家室共处和继续感官享乐,这样不断的继续下去。所有这些象征都应该被认为是热情型态的特性。
第十三节
aprakāśo 'pravṛttiś ca pramādo moha eva ca tamasy etāni jāyante vivṛddhe kuru-nandana
aprakāśaḥ——黑暗;apravṛttiḥ——非活动;ca——还有;pramādaḥ——疯狂;mohaḥ——迷幻;eva——肯定地;ca——还有;tamasi——愚昧的型态;etāni——这些;jāyante——展示了;vivṛddhe——發展了;kuru-nandana——啊,库勒之子。
译文
啊,库勒之子,当愚昧型态增加的时候,疯狂、迷幻、惰性、与及黑暗都展示出来了。
要旨
当没有光明的时候,知识便隐没,一个在愚昧型态的人并不在节制的原则下工作,他想没有原由地妄想去做作,就算他有工作的能力,他也不作出努力,这便称为迷幻或幻觉,虽然知觉是继续着,但生命却不是活跃的。这便是一个在愚昧型态下的人的象征。
第十四节
yadā sattve pravṛddhe tu pralayaṁ yāti deha-bhṛt tadottama-vidāṁ lokān amalān pratipadyate
yadā——当;sattve——良好型态;pravṛddhe——在發展中;tu——但是;pralayam——解散;yāti——去;deha-bhṛt——被体困了的;tadā——在那时候;uttama-vidām——伟大圣贤的;lokān——恒星;amalān——纯洁的;pratipadyate——达到。
译文
当一个人死于良好的型态中,他会达到纯洁的更高的恒星。
要旨
一个在良好型态中的人达到如婆罗珞伽 Brahmaloka 或赞纳珞伽 Janaloka等的较高恒星体系和在那里享受天堂般的快乐。amalān 一字很有意思,它的意思是免于热情及愚昧的型态。在物质世界中有很多杂质,但是良好的型态却是其中最纯洁的,不同类型的生物体有不同类型的星球,那些在良好型态中死亡的人会被提升到伟大圣贤和伟大奉献者居住的恒星。
第十五节
rajasi pralayaṁ gatvā karma-saṅgiṣu jāyate tathā pralīnas tamasi mūḍha-yoniṣu jāyate
rajasi——在热情中;pralayam——解体;gatvā——达到;karma-saṅgiṣu——在与获利性活动的联系中;jāyate——诞生于;tathā——此后;pralīnaḥ——因为溶化于;tamasi——在愚昧中;mūḍha——动物;yoniṣu——种族;jāyate——诞生于。
译文
当一个人在热情的型态中死亡,他便会诞生在那些从事于获利性活动的人群中,而当他在愚昧型态中死亡,他便诞生在动物的王国里。
要旨
有些人以为当灵魂达到人体的生命阶段以后,它便永不再次下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一节所述,当一个人培养愚昧的型态,在死亡后他便会被降至动物的生命状况。他便要从那里再次经过演进程序和提升自己来到人体的生命形状,因此,那些对人体生命形状认真的人便应该參与良好的型态和在良好的联谊中超越各型态而处于基士拿知觉。这便是人体生命的目的。不然便没有可能保证一个人会再次得到人体的状况。
第十六节
karmaṇaḥ sukṛtasyāhuḥ sāttvikaṁ nirmalaṁ phalam rajasas tu phalaṁ duḥkham ajñānaṁ tamasaḥ phalam
karmaṇaḥ——工作的;sukṛtasya——在良好型态中;āhuḥ——说;sāttvikam——良好型态;nirmalam——净化;phalam——结果;rajasaḥ——热情型态的;tu——但是;phalam——结果;duḥkham——苦恼;ajñānam——胡乱;tamasaḥ——愚昧型态;phalam——结果。
译文
一个人在良好型态中行动会净化自己,在热情型态中所做工作的结果便是苦恼,而在愚昧型态中所做工作的结果便是胡乱愚妄。
要旨
一个人会因在良好型态中的虔诚活动而净化;因此免于所有迷惑的圣贤们是处于快乐中的。同样地,在热情型态中的活动祇不过是苦恼。任何为了物质快乐的活动是必定会受挫折的。举例,如一个人想拥有一幢高楼大厦在这之前要经过这样多的人间痛苦大厦才能够落成,司库需要经过很多困难才能够赚得一大笔财富,至于那些奴役去建筑大厦的人更要去付出体力的操劳,苦恼便在那里,因此博伽梵歌说任何在热情型态魔力下所干的活动肯定有着极大的苦恼。一小点所谓精神上的快乐是有的——「我拥有这幢大厦或这些金钱」——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至于愚昧型态方面,执行者是没有知识的,因此他所有活动的结果都是现在的苦恼,此后他便会走向动物生涯。动物生涯是经常苦恼的,但在迷幻能量——摩耶 māyā 的魔力下,动物并不了解这一点。对可怜动物的杀戮也是由于愚昧的型态,动物的杀戮者并不知道在将来动物会有一个适宜于杀他们的身体,那便是自然的定律。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他便要被问吊。那是国家的法律;由于愚昧,人们并不理解到有一个由至尊主控制的完整国度,每一个生物体都是至尊主的儿子,祂甚至不容忍一只蚂蚁的被杀,一个人要偿还这一个债务。因此,为了舌头的尝味而耽溺于动物杀戮是最大的愚昧。一个人并不需要去杀戮动物,因为神供给了这样多美好的东西,假如一个人不理会地沉溺于吃肉类,便可以了解到他是在愚昧中工作和前途走向黑暗。在所有各类动物的杀戮中,母牛的杀戮是最罪恶的,因为母牛以牛奶给与我们各类的快乐,母牛的杀戮是最大的愚昧。吠陀文学中 gobhih prinita-matsaram 指出谁人既然完全满足于牛奶而仍然想杀戮母牛,便在极大的愚昧中。在吠陀文学中也有一段颂歌说:
namo brahmaṇya-devāya go-brāhmaṇa-hitāya ca jagaddhitāya kṛṣṇāya govindāya namo namaḥ
「我的主啊,您是母牛及婆罗门的祝福者,您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及世界的祝福者。」这一颂歌的意旨是特別提及对母牛及婆罗门的保护。婆罗门是灵性教育的象征,而母牛则是最有价值食物制造者的象征:婆罗门及母牛这两种生物必需受到全面的保护——那便是真正文明的进步。在现代人类的社会里,灵性知识被忽畧了,而母牛的杀戳则被鼓励。由此可见人类社会正在走往错误的方向而为自己铺上一条死路;一个引领市民在下一世中成为动物的文化肯定地不是人类的文化。当然,现在的人类文化大致上是被热情及愚昧的型态所误引,这是一个极之危险的年代,所有国家都需要接受这最简单而根本的程序——基士拿知觉——去将人类从最大危机中拯救出来。
第十七节
sattvāt sañjāyate jñānaṁ rajaso lobha eva ca pramāda-mohau tamaso bhavato 'jñānam eva ca
sattvāt——从良好的型态;sañjāyate——發展;jñānam——知识;rajasaḥ——从热情的型态;lobhaḥ——贪婪;eva——肯定地;ca——还有;pramāda——疯狂;mohau——幻觉;tamasaḥ——从愚昧的型态;bhavataḥ——發展;ajñānam——胡乱;eva——肯定地;ca——还有。
译文
真正的知识从良好的型态發展出来;悲怆从热情的型态發展出来;而愚蠢、疯狂及幻觉则从愚昧的型态發展出来。
要旨
既然现在的文化对生物体并不十分适合,基士拿知觉应该被推荐。通过基士拿知觉,社会便能够培养良好的型态。当良好型态發展起来的时候,人们便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在愚昧型态中,人们祇是像动物一样而不能够清楚地看到事物,举例说,在愚昧型态中他们不能够看到杀死一头动物便是冒了一个在下一世中被那同一动物所杀的危险。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知识的教育,他们便变得不负责任。为了要制止这种不负责任,發展一般大众良好型态的教育是必需的,当他们实际上在良好型态中受教育后,他们便变得清醒,对事物的本来面目有真正的知识。这样人们便会快乐及繁荣。就算大部份人并不快乐及繁荣,祇要有一部份人口培养發展基士拿知觉和处于良好型态中,整个世界便有和平及繁荣的可能。反过来说,如果世界是趋向热情及愚昧的型态,便没有和平及繁荣的可能。在热情型态中,人们变得贪婪,他们对感官享乐的追寻并无止境。就算一个人有足够的金钱和适当感官享乐的安排,也不会有快乐及心灵的安静。因为是处于热情的型态中,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要快乐,金钱是不能够帮助他的;他必需要修习基士拿知觉而将自己提升至良好的型态。一个从事于热情型态的人不单祇在精神上不快乐,连他的职业也是有麻烦的。为了要有足够的金钱去维持他的地位,他便要作出很多的计㓰筹谋,这都是凄惨的。在愚昧型态中,人们变得疯狂。因为受环境所困,他们便求庇护于酒醉而越来越掉进愚昧中,他们生命的前途是很黑暗的。
第十八节
ūrdhvaṁ gacchanti sattva-sthā madhye tiṣṭhanti rājasāḥ jaghanya-guṇa-vṛtti-sthā adho gacchanti tāmasāḥ
ūrdhvam——向上;gacchanti——去;sattva-sthāḥ——一个处于良好型态中的人;madhye——在中间;tiṣṭhanti——居住;rājasāḥ——那些处于热情型态中的人;jaghanya——可恶的;guṇa——品质;vṛtti-sthāḥ——职业;adhaḥ——向下;gacchanti——去;tāmasāḥ——在愚昧型态中的人。
译文
那些处于良好型态中的人慢慢地向上升至较高的恒星;那些在热情型态的人居住在地球般的恒星;而那些在愚昧型态中的人则走往地狱般的世界。
要旨
这一节更加清楚地指出了三个自然型态活动的后果。在天堂般恒星体系生活的每个人都很高超,根据良好型态的發展程度,生物体可以被转移到这个体系的不同恒星。最高的恒星是萨耶珞伽 Satyaloka 或称婆罗珞伽 Brahmaloka——这个宇宙的主要人物:梵王(婆罗贺摩)在这里居住。我们已经看过婆罗珞伽的生命状况是奇妙得难以估计的,生命的最高状况——良好型态——可以带领我们至这一点。
热情型态是混合的,它在良好型态及愚昧型态的中间。一个人并不是经常地都纯洁,但就算他纯然是在热情型态中,他也会逗留在这个地球上作为一个国王或一个有钱人。不过因为有杂质混合,一个人也会向下走的。这个地球上在热情或愚昧型态中的人不能强行地通过机械而达到较高的恒星。在热情型态里还有机会会在下一世中变得疯狂。
最低的品质,愚昧型态,在这里被形容为是可恶的,培养愚昧的结果非常危险。它是物质自然中最低的品质。在人类之下有八百万种生命:雀鸟、走兽、爬虫、树木等,根据愚昧型态的發展,人们便被带至这样可恶的景况。在这里 tāmasāḥ 耽末沙一字非常有意思,tāmasāḥ 耽末沙是指那些不断地停留在愚昧型态而没有提升至较高型态的人,他们的前途很黑暗。
使到在愚昧及热情型态中的人提升到良好型态中的机会便是基士拿知觉,至于一个不利用这个机会的人肯定地会继续在较低的型态中。
第十九节
nānyaṁ guṇebhyaḥ kartāraṁ yadā draṣṭānupaśyati guṇebhyaś ca paraṁ vetti mad-bhāvaṁ so 'dhigacchati
na——永不;anyam——比其它;guṇebhyaḥ——由品质而来;kartāram——执行者;yadā——当;draṣṭā anupaśyati——一个正当地看到事物的人;guṇebhyaḥ ca——由自然型态而来;param——超然的;vetti——知道;mat-bhāvam——「我」的灵性本质;saḥ——他;adhigacchati——被提升到。
译文
当你看到没有任何东西超越在所有活动中的这些自然型态,而你祇看到至尊的主超然于这些型态时,这样你就能够认识我的灵性。
要旨
一个人祇要从适当的灵魂那里正确地学习了解便能够超越所有物质自然型态的活动。真正的灵魂导师是基士拿,祂正在灌输给阿尊拿这个灵性的知识。同样地,按照不同的物质型态我们应该从完全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那里学习这些活动的科学,不然的话,一个人的生命便会被误引。通过一个真正灵魂导师的教导,生物体可以知道他的灵性地位、他的物质身体、他的感官、他怎样被困、与及他怎样在物质自然型态的魔力之下。在这些型态的紧握中,他是无助的,但当他能够看到他真正地位的时候,他便有灵性眼光而能够达到超然的境界。事实上,生物体并不是这些不同活动的执行者,他因为处于某一个特定的身体,由某特定的物质型态操纵而被迫去作为。除非一个人有灵性权威的帮助,否则他便不能够了解他实际地是处于什么地位。因为与一个真正灵魂导师的联系,他便能够看到他的真正地位,由于这个了解,他便变得坚定地处于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不为物质自然型态的魔力所控制。在第七章中已经指出一个已经皈依于基士拿的人是免于物质本性的活动。因此,对一个能够原原本本地看到事物的人,物质自然的影响便会慢慢地停止。
第二十节
guṇān etān atītya trīn dehī deha-samudbhavān janma-mṛtyu-jarā-duḥkhair vimukto 'mṛtam aśnute
guṇān——品质;etān——所有这些;atītya——超然于;trīn——三个;dehī——身体;deha——身体;samudbhavān——产自;janma——诞生;mṛtyu——死亡;jarā——老年;duḥkhaiḥ——困苦;vimuktaḥ——因为免于;amṛtam——甘露;aśnute——享受。
译文
当被体困的生物能够超越这三个型态,他便会免于生、死、老、及由此而引起的困苦,就算在这一生中也能够享受甘露。
要旨
这一节解释一个人怎样能够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就算以这个身体也能够处于超然的地位。梵文 dehī 一字的意思是被体困了的。虽然一个人是在这个物质身体中,而由于灵性知识的进步他能够免于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就算在这个身体中他也能够享受快乐的灵性生活,因为在离开这个身体后,他肯定地会走向灵性的空间,而且在这个身体中他也能够享受灵性的快乐,换句话说,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奉献性服务是从这个物质束缚中解脱的象征,这将会在第十八章中有所解释。当一个人免于物质自然型态影响的时候,他便參与奉献性服务。
第二十一节
arjuna uvāca kair liṅgais trīn guṇān etān atīto bhavati prabho kim ācāraḥ kathaṁ caitāṁs trīn guṇān ativartate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kaiḥ——由于;liṅgaiḥ——象征;trīn——三个;guṇān——品质;etān——所有这;atītaḥ——超然;bhavati——成为;prabho——我的主;kim——什么;ācāraḥ——行为;katham——什么;ca——还有;etān——这些;trīn——三个;guṇān——品质;ativartate——超然于。
译文
阿尊拿问道:「啊,我亲爱的主,从什么象征可以知道他是超然于那些型态?他的样子与活动如何?他又怎样超越自然的型态?」
要旨
这一节中阿尊拿的问题非常适当。他想知道一个已经超然于物质型态的人的象征。他首先询问这样一个超然的人的象征。一个人怎能够了解他已经超然于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呢?第二个询问的问题便是他怎样生活与及他的活动是什么?它们是否有规限或没有规限?跟着阿尊拿询问他怎样能够达到超然的品性。这个非常重要,除非一个人知道他怎样可以经常地超然自处的直接方法,否则便没有可能展示那些品性,所有这些由阿尊拿所询问的问题都非常重要,而主也解答了它们。
第二十二节至第二十五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rakāśaṁ ca pravṛttiṁ ca moham eva ca pāṇạava na dveṣṭi sampravṛttāni na nivṛttāni kāṅkṣati udāsīnavad āsīno guṇair yo na vicālyate guṇā vartanta ity evaṁ yo 'vatiṣṭhati neṅgate
sama-duḥkha-sukhaḥ svasthaḥ sama-loṣṭāśma-kāñcanaḥ tulya-priyāpriyo dhīras tulya-nindātma-saṁstutiḥ
mānāpamānayos tulyas tulyo mitrāri-pakṣayoḥ sarvārambha-parityāgī guṇātītaḥ sa uc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prakāśam ca——与及光辉;pravṛttim ca——与及依附;moham——迷幻;eva ca——还有;pāṇḍava——啊,班杜之子;na dveṣṭi——并不憎恨;sampravṛttāni——虽然發展了;na nivṛttāni——或停止了發展;kāṅkṣati——欲望;udāsīnavat——好像中立的;āsīnaḥ——处于;guṇaiḥ——由品质;yaḥ——谁;na——永不;vicālyate——受刺激;guṇāḥ——品质;vartante——处于;iti evam——这样知道以后;yaḥ——谁;avatiṣṭhati——停留在;na——永不;iṅgate——转瞬的;sama——平等地;loṣṭa——一堆泥土;aśma——石块;kāñcanaḥ——金;tulya——平等对待;priya——亲切的;apriyaḥ——不想要的;dhīraḥ——稳定地;tulya——平等地;nindā——在毁谤中;ātma-saṁstutiḥ——在赞扬他自己中;māna——荣誉;apamānayoḥ——不荣誉;tulyaḥ——平等地;tulyaḥ——平等地;mitra——朋友;ari——敌人;pakṣayoḥ——在朋党中;sarva——所有;ārambhaḥ——努力;parityāgī——遁弃者;guṇātītaḥ——超然于物质自然型态;saḥ——他;ucyate——据说。
译文
万福的主说:「谁并不在光辉、依附及迷幻出现的时候嫌恶它们,或在它们消失的时候有所渴望;就像一个没有关连的人一样超然地处于物质自然型态的反应;坚定地知道这祇是各型态在活动;对快乐及痛苦相等地看待,以同样的眼光瞧一块泥土、一块石头及一片黄金;具有智慧及以为褒扬及斥责都是一样;在荣誉及毁谤中都不改变,相等地对待朋友及敌人,放弃了所有获利性的承担——这样的一个人据说是已经超越了自然的各型态。」
要旨
阿尊拿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而主也逐一地回答它们。在这数节中,基士拿首先指出一个超然地处置的人不羡慕任何人或渴望任何东西。当一个生物体居留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为物质身体所困的时候,他便是在三个物质自然型态中的一个控制之下。当他真正地离开身体以后,他才算是离开了物质自然型态的掌握,但他一旦没有脱离物质身体,他便应该是中性的,他应该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因而使他自己自动地忘记了物质身体的认同。当一个人祇是知觉着物质身体的时候,他祇是为感官享乐而工作,但当一个人将知觉转移到向着基士拿的时候,感官享乐便自动停止。一个人并不需要这个物质身体,他也并不须要接受物质身体的指命:身体内物质型态会继续操作,但「作为灵魂的自我」却高处于这些活动之上,他怎样能够高处呢?祂并不想享受身体,他也不想脱离这个身体,奉献者既然是这样的处于超然地位,他自动地便是自由自在的。他并不用试图去免于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
下面的一个问题便是有关于一个处于超然地位的人的行为举止;处于物质地位的人是受了所谓与身体有关的名誉及毁谤所影响,但是一个处于超然地位的人却并不为这些虚假的名誉及毁谤所动,他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任务而并不计较到別人对他的称誉或侮辱。他接受对他在基士拿知觉任务执行中有利的事物,不然不论是一块石头或一块金,他也没有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他将每一个人都看作为他亲切地帮助他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任务的朋友,他并不憎恨他的那些「所谓」敌人。他平等地对待事物,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他与物质生存无关。社会性及政治性的事件并不影响他,因为他知道那是祇短暂性的骚动和恐慌。他并不为自己作出得到任何事物的意图,他可以为基士拿作出任何事情,但为了他自己本身他并不遂愿任何事物。由于这些行为举动他实际上处于超然的地位。
第二十六节
māṁ ca yo 'vyabhicāreṇa bhakti-yogena sevate sa guṇān samatītyaitān brahma-bhūyāya kalpate
mām——向「我」;ca——还有;yaḥ——人;avyabhicāreṇa——没有失败;bhakti-yogena——通过奉献性服务;sevate——作出服务;saḥ——他;guṇān——各物质自然型态;samatītya——超然于;etān——所有这;brahma-bhūyāya——提升到婆罗门的层次;kalpate——被认为是。
译文
一个从事于完全奉献性服务的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下跌,便立即超越于物质自然型态因而来到婆罗门的层次。
要旨
这一节是解答阿尊拿的第三个问题:什么是达到那超然地位的方法?如前所解释,物质世界是在物质自然型态的魔力下操作。我们不应该为自然型态的活动所骚扰,他可以将知觉从这些活动转移到基士拿的活动,基士拿的活动称为巴帝瑜伽——经常为基士拿工作。这不单祇包括基士拿,还有如其他不同的全体出席如喇玛 Rāma 及拿拉央纳 Nārāyaṇa 等在内,他有无数的扩展。一个从事于基士拿或祂全体扩展任何形象的服务的人,被认为是处于超然的地位。我们也应该知道基士拿的所有形象是全面地超然、快乐、充满著知识及永恒的。这些神首的人物是全知全能的,他们拥有全部的品质,所以,假如一个人以不怠的决心将自己从事于对基士拿的奉献服务,那么,虽然去克服这些物质的自然型态很困难;但他却能够很容易地克服它们。在第七章中已经解释过这一点。一个皈依基士拿的人立即便能够征服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在基士拿知觉中或在奉献性服务中的意思是去达到与基士拿相等。主说祂的本性是永恒、快乐及充满著知识的,而生物体则是至尊者的所属部份,正如金的片碎也是金鑛的一部份一样。因此生物体的灵性地位就如金一样的好,品质也像基士拿的一样。而个別体的区別存在,否则便没有巴帝瑜伽可言。巴帝瑜伽的意思是主在那里,奉献者在那里,而主与奉献者之间的爱的交换的活动也在那里,因此,两个人的个別性存在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中也在个人里,否则便没有巴帝瑜伽的意思了。假如一个人并不处于与主同样的超然地位,一个人便不能侍奉至尊的主。作为一个国王的近身侍从是需要资格的。那资格便是成为婆罗门,或免于所有的物质沾染。在吠陀文学中说:brahmaiva san brahmā pyeti。一个人如果成为婆罗门便能够达到至尊的婆罗门。这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在品质上与婆罗门合一。一个人在达到婆罗门后,他也不会失去他作为个別灵魂的永恒婆罗门身份。
第二十七节
brahmaṇo hi pratiṣṭhāham amṛtasyāvyayasya ca śāśvatasya ca dharmasya sukhasyaikāntikasya ca
brahmaṇaḥ——非人性婆罗约地的;hi——肯定的;pratiṣṭhā——其余的;aham——「我」是;amṛtasya——不能毁灭的;avyayasya——不死的;ca——还有;śāśvatasya——永恒的;ca——和;dharmasya——法定性地位上的;sukhasya——快乐;aikāntikasya——终极地;ca——还有。
译文
「我」是不死、不朽、及永恒的,而且还是终极快乐的法定性地位与及非人性婆罗门的基础。
要旨
构成婆罗门 Brahman 的便是不朽性、不灭性、永恒性及快乐。婆罗门是超然自觉的开始,巴拉迈玛 Paramātmā 或超灵,便是在中间的第二个阶段的超然觉悟,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便是绝对真理的最后觉悟。因此,巴拉迈玛及非人性婆罗门两者都在至尊者之内。在第七章中解释过物质自然是至尊主低等能量的展示,主以较高自然的片段孕育低等自然,那便是物质自然中的灵性点触,当一个被这个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了的生物体开始培养灵性知识的时候,他便将自己从物质存在的地位开始慢慢地提升到至尊的婆罗门概念。达到生命的这个婆罗门概念便是自觉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婆罗门觉悟了的人是超然于物质的地位,但他的觉悟认识实际上还未达到婆罗门觉悟完满的境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继续处于婆罗门的地位然后慢慢地提升到巴拉迈玛觉悟,然后就是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觉悟。在吠陀文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昆玛拉四兄弟首先是处于非人性婆罗门的真理概念,跟著便慢慢地提升到奉献性服务的层次。一个不能够将自己超越出非人性婆罗门概念的人冒著下跌之险,在史理玛博伽瓦谭 Śrīmad-Bhāgavatam 中说虽然一个人可能会提升到非人性婆罗门的层次,没有更进一步,没有对至尊者的资料,他的智慧便不是完全纯粹澄清的。因此,如果一个人虽然是被提升到婆罗门的层次,并不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他也会下跌的。吠陀文学也说:raso vai saḥ, rasaṁ hy evāyaṁ labdhvānnadī bhavati。「当一个人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快乐的泉源——基士拿的时候,他便会实际上得到超然的快乐。」至尊主充满著六种富裕,当一个奉献者接近祂的时候,便会有这六种富裕的交换。国王仆人所享受的与国王所享受的几乎是在同一层次,还有,永恒的快乐、超然的快乐、永恒的生命倍伴著奉献性服务。因此,对婆罗门的觉悟、或永恒性、或不灭性是包括在奉献性服务之内,一个从事于对主奉献性服务的人已经拥有了这些。
虽然生物体本然地是婆罗门,但他有主宰物质世界的欲望,就是因为这个他下跌了。一个生物体在他的法定性地位中超越物质自然的三个型态,但与物质自然型态的联系使他束缚于各不同物质自然型态(良好、热情、及愚昧)之中。因为与这三个自然型态的联系,他便有了主宰物质世界的欲望。但是通过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奉献性服务的从事,他便立即处于超然的地位,他控制物质自然的不合法欲望便跟著被消除。因此我们应该在与奉献者的联谊中修习觉悟到奉献性服务九个特定方法——聆听、歌颂、想念、侍奉主的莲花足、崇拜、祈祷、侍奉、友善的联谊、及向主献出一切——的奉献性服务程序。一个人慢慢地通过这样的联谊及灵魂导师的影响,去主宰的物质欲望便会被清除,跟著他便变得坚定地处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这一章从第二十二节开始到最后一节所述的便是这个方法程序。对主的奉献性服务非常简单:一个人祇要经常从事于对主的服务,祇要吃供奉过神祇的祭余食物,嗅供奉过主的莲花足下的花朵,到主超然性消闲时光的所在地观光,阅读有关主的各样不同活动的资料,祂对奉献者的爱的回报,经常地唱颂超然的颂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与及遵守纪念主及祂奉献者的显世及消失的斋戒绝食日子。一个人经过追随这样的程序便能够完全地免于所有物质活动的依附。一个能够这样地将自己处于婆罗约地中的人在品质上和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是相等的。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十四章有关于物质自然三个型态各节所解释的要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6 册 No. 198 博伽梵歌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