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臻达至尊

第一节

    arjuna uvāca    kiṁ tad-brahma kim adhyātmaṁ      kiṁ karma puruṣottama    adhibhūtaṁ ca kiṁ proktam      adhidaivaṁ kim ucyate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kim——什么tat——那brahma——婆罗门kim——什么adhyātmam——自己kim——什么karma——获利性活动puruṣottama——啊至尊的人adhibhūtam——物质的展示ca——和kim——什么proktam——被称为adhidaivam——半人神ucyate——被称为

译文

阿尊拿问道「啊我的主至尊的人什么是婆罗门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获利性活动这个物质展示是什么半人神又是什么(请向我解释)」

要旨

在这一章中主基士拿以「什么是婆罗门」开始解答阿尊拿所提出的每一问题主也解释了因果——获利性活动奉献性服务瑜伽原则和在纯洁状况中的奉献性服务史里玛博伽瓦谭解说至尊的绝对真理被称为婆罗门巴拉迈玛和博伽梵还有生物体——个別灵魂也被称为婆罗门阿尊拿也询问及自我 ātmā——指的是身体灵魂和心意根据吠陀字典自我 ātmā 也包括心意灵魂身体和感官

阿尊拿称至尊的主为普努索淡玛 Puruṣottama——至尊的人意思是他这些题目询问的对象不祇是一个朋友而是至尊的人因为他知道祂是至尊的权威和能够作出决定性的答覆

第二节

    adhiyajñaḥ kathaṁ ko 'tra      dehe 'smin madhusūdana    prayāṇa-kāle ca kathaṁ      jñeyo 'si niyatātmabhiḥ

adhiyajñaḥ——祭祀牺牲的主人katham——怎样kaḥ——谁atra——这里dehe——在身体内asmin——在这madhusūdana——啊玛瑚苏丹拿prayāṇakāle——在死亡的时候ca——和katham——怎样jñeyaḥ——知道asi——能够niyata-ātmabhiḥ——由自我控制的人

译文

这祭祀的主人怎样生活于身体之内祂居住于那一个部份玛瑚苏丹拿那些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又怎样在死亡的时候认识

要旨

因陀罗和韦施纽都被接受为祭祀牺牲的主人韦施纽是主要半人神(包括梵王和施威神)之首而因陀罗则是行政半人神之首因陀罗和韦施纽两者都是通过耶冉拿的执行来崇拜但在这里阿尊拿询问谁是耶冉拿(祭祀)的实际主人主又怎样居处于生物体的身体之内

阿尊拿称呼主为玛胡苏丹拿因为基士拿曾经杀死一个名为玛胡的恶魔事实上这些充满着怀疑性质的问题是不应该在阿尊拿的心意上泛起的因为阿尊拿是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奉献者因此这些怀疑就好像恶魔一样既然基士拿是这样地精于杀死妖魔阿尊拿在这里便称祂为玛胡苏丹拿好使基士拿能够杀掉在阿尊拿心意上泛起的怀疑恶魔

在这一节中 Prayāṇa-kāle 一字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在这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在死亡的时候都要接受考验阿尊拿恐怕在死亡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官能停顿的关系心意处于一个恐惧的状态中而那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会忘记至尊的主因此一个伟大的奉献者摩诃喇查古拉锡加拉 Mahārāja Kulaśekhara 祈祷说「我亲爱的主就让我现在身体健康的时候立即死亡罢这样我心意之天鹅便能够进入莲花脚下的茎中」这个譬喻是因为天鹅时常进入莲花的茎中取乐——同样地一个纯洁奉献者的心意是指向于主莲花足下摩诃喇查古拉锡加拉 Mahārāja Kulaśekhara 恐惧在死亡的时候他的咽喉哑塞而不能够歌颂主的圣名因此还是立即死亡较好阿尊拿询问的便是一个人怎样能够在这时候将心意固定于基士拿的莲花足下

第三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kṣaraṁ brahma paramaṁ      svabhāvo 'dhyātmam ucyate    bhūta-bhāvodbhava-karo      visargaḥ karma-saṁjñita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akṣaram——不能够被毁灭的brahma——婆罗门paramam——超然的svabhāvaḥ——永恒的本性adhyātmam——自我ucyate——被称为bhūta-bhāva-udbhava-karaḥ——产生生物体物质身体的行动visargaḥ——创造karma——获利性活动saṁjñitaḥ——被称为

译文

至尊的主回答说「不能被毁灭的超然的生物体被称为婆罗门而他永恒的本性则被称为自我引至这些物质身体产生的行动便称为因果或获利性活动

要旨

婆罗门是不会被毁灭和永恒地存在着的它的组织在任何时间也不会变而在婆罗门之上便是巴拉婆罗门 Parabrahman婆罗门是指生物体而巴拉婆罗门则指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生物体的法定性地位有別于他在物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在物质知觉中他的本性是试图去做物质的主人但在灵性(基士拿)知觉中他的地位是去事奉至尊当生物体在物质概念的时候他得到在物质世界中各样的身体这便是因果——或物质知觉能量下的各样产物

在吠陀文学中生物体被称为芝瓦摩 jīvātmā 和婆罗门 Brahman但永不会被称为巴拉婆罗门生物体(芝瓦摩)得到了各不同的地位——有时也沉溺于黑暗的物质本性中而将自己与物质认同有时他则将自己与至尊的灵性本性认同因此他便被称为至尊主的边缘能量根据他与物质或灵性本性的认同他便会得到一个物质的或灵性的身体在物质本性中他可能会有着八百四十万种生物种类的任何一个身体但在灵性本性中他祇有一个身体在物质自然中他有时展示为一个人一个半人神一只动物一头野兽一只雀鸟等等按照他的因果而定为了要达到物质天堂恒星和享受其中的便利他有时举行祭祀(耶冉拿)但一旦当他的功德竭尽后他便会以一个人的形像重新回到这个地球

在祭祀的程序中生物体作出特定的祭祀以通往特定的天堂般恒星而希望能终于达到那里当祭祀的功德竭尽后生物便再以雨水的形状降回这个地球跟着便变成五榖五榖被人吃了而转变成为精液精液孕育了一个妇人这样生物体便重新得到人体的形状去执行祭祀而重复同样的循环如此这般生物体便不断地在物质的途径上来来去去不过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避免这些祭祀他直接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而预备回到神首那里去

非人性主义的梵歌评论者没有理由地假设婆罗门在物质世界中取得了芝瓦的形状而为了要维护这一点他们引出了梵歌第十五章第七节但这一节也讲及生物体为「我自己的永恒片碎部份」神的片碎部份即生物体可能会掉进物质世界里但是至尊的主(阿祖陀 Acyuta)则又不会掉落因此至尊婆罗门以芝瓦的形状来到的假设并不能被接受要记紧的一点是在吠陀文学中婆罗门(生物体)是和巴拉婆罗门(至尊的主)有別

第四节

    adhibhūtaṁ kṣaro bhāvaḥ      puruṣaś cādhidaivatam    adhiyajño 'ham evātra      dehe deha-bhṛtāṁ vara

adhibhūtam——物质形状的展示kṣaraḥ——不停地变动bhāvaḥ——自然puruṣaḥ——宇宙形像ca——和adhidaivatam——包括所有半人神如太阳和月亮在内adhiyajñaḥ——超灵aham——「我」(基士拿)eva——的确地atra——在这dehe——身体deha-bhṛtām——被体困了的vara——至尊

译文

物质形状的本性是不断地变动的宇宙是至尊主的太虚形像「我」便是那个以居处于每一个被体困了的生物体心中的超灵为代表的主

要旨

物质自然是不断地在改变着通常物质的身体都经过六个阶段他们诞生成长停留一段时间产生一些副产品然后便隐灭这个物质自然称为阿弟布谭 adhibhūtam因为包括所有半人神和他们不同恒星在内的至尊主的宇宙形状在某一个阶段被创造和将会在某一个阶段被毁灭这个概念称为阿弟戴瓦谭 adhidaivatam个別的灵魂(芝瓦)陪伴着身体主基士拿的全体出席代表——超灵称为巴拉迈玛或阿弟耶冉拿 adhiyajña 而处于心中在这一节的描述中 eva 一字特別重要因为主着重地说巴拉迈玛与它并没有分別超灵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是处于个別灵魂的邻伴祂见证着个別灵魂的活动和是知觉的泉源超灵给芝瓦自由活动的机会而祂则见证着这些活动对于一个对主从事于超然性服务的纯洁基士拿知觉奉献者至尊主这些各不同展示的官能会自动地澄清一个初学者因为不能够接触至尊主作为超灵的展示而冥想着被称为阿弟戴瓦谭的主的庞大宇宙形像初学者被劝告冥想着低等恒星体系是宇宙形状的腿太阳和月亮是祂的眼睛高等恒星体系是祂的头颅

第五节

    anta-kāle ca mām eva      smaran muktvā kalevaram    yaḥ prayāti sa mad-bhāvaṁ      yāti nāsty atra saṁśayaḥ

anta-kāle——在生命结束的时候ca——还有mām——向「我」eva——的确地smaran——记著muktvā——离开kalevaram——身体yaḥ——谁prayāti——去saḥ——他mad-bhāvam——「我」的本性yāti——得到na——不asti——那里有atra——这里saṁśayaḥ——怀疑

译文

谁人在死亡离开祂身体的时候祇是记着「我」便立即得到「我」的本性这一点是绝无疑问的

要旨

这一节所著重的是基士拿知觉的重要性任何人在基士拿知觉中离开他的身体便立即被带往至尊主的超然居所史玛环 smaran(记忆)一字很重要对于一个没有通过奉献性服务修习基士拿知觉的不纯洁灵魂来说记著基士拿是不可能的为了要记著基士拿一个人应该要恒常地唱颂摩诃阿曼陀罗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哈利哈利追随著主采坦耶的步伐比树还要容忍比草还要谦虚对所有人都作出尊敬而没有要求得到尊敬的回报这样一个人便能够离开身体时成功地记著基士拿而达到至尊的目的

第六节

    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ṁ tam evaiti kaunteya      sadā tad-bhāva-bhāvitaḥ

yam yam——什么vā——或api——还有smaran——记著bhāvam——本性tyajati——放弃ante——最后kalevaram——这个身体tam tam——同样的eva——的确地eti——得到kaunteya——琨提之子sadā——经常地tat——那bhāva——情况bhāvitaḥ——记著

译文

一个人在死亡的时候记著什么情况便会毫无疑问地达到那个情况

要旨

这里解释了一个人在死亡的紧要关头改变一个人本性的过程一个人怎能够在心意正常的情况下死亡呢摩诃喇查伯拉达 Mahārāja Bharata 在死亡的时候想著一只鹿而被转移到那种型态的生命不过摩诃喇查伯拉达虽然是一只鹿也能够记起他过往的事情当然思想积聚的影响和一个人一生的行动影响著一个人在临终时候的思潮因此这一生的行动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生存状况如果一个人超然地溶滙于基士拿的服务中他的下一个身体便会是超然的(灵性的)而不是物质的因此歌颂著基士拿便是成功地改变一个人至超然生命状况的最佳方法

第七节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mām anusmara yudhya ca    mayy arpita-mano buddhir      mām evaiṣyasy asaṁśayaḥ

tasmāt——因此sarveṣu——经常地kāleṣu——时间mām——向「我」anusmara——继续记著yudhya——作战ca——还有mayi——向「我」arpita——皈依manaḥ——心意buddhiḥ——智能mām——向「我」eva——的确地eṣyasi——会达到asaṁśayaḥ——没有怀疑

译文

因此阿尊拿你应该经常地想著「我」基士拿的形像同时你应该继续执行作战的被指定义务将你的一切活动奉献给「我」和将你的心意和智慧固定于「我」你便能够毫无疑问地达到「我」

要旨

对所有从事于物质性活动的人来说这个对阿尊拿的训示很重要主并没有说一个人应该放弃他被指定的任务或工作一个人可以继续执行这些而同时歌颂哈利基士拿而想著基士拿这会使到一个人免于物质的沾染而将心意和智慧事奉基士拿通过唱颂基士拿的名字一个人会毫无疑问地被转移到至尊的恒星——基士拿珞伽去

第八节

    abhyāsa-yoga-yuktena      cetasā nānya-gāminā    paramaṁ puruṣaṁ divyaṁ      yāti pārthānucintayan

abhyāsa——修习yoga-yuktena——因为从事于冥想cetasā——由心意和智慧na anya-gāminā——没有偏离地paramam——至尊puruṣam——具有性格的神首divyam——超然的yāti——达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anucintayan——经常地想著我

译文

谁冥想著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心意经常地想著「我」而没有从途径上偏离彼利妲之子(阿尊拿)他必定可以达到「我」

要旨

在这一节中主强调了记著「祂」的重要性一个人对基士拿的记忆可以通过唱颂哈利基士拿摩诃曼陀罗而得以复苏由于这个唱颂和聆听至尊主超然声音的震荡一个人的耳和心意便有所从事这个神秘的冥想是很容易去修习的它帮助一个人达到至尊的主普努琛 Puruṣam 的意思是享受者虽然生物体是属于至尊主的边缘能量他们究竟是处于物质沾染中他们以为自己是享受者但是他们不是至尊的享受者这里很清楚地表明享受者是以不同展示及全体出席扩展为拿拉央纳 Nārāyaṇa 及瓦苏弟瓦 Vāsudeva 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奉献者可以通过歌颂哈利基士拿而经常地想著崇拜的对象想著至尊的主任何一个形状拿拉央纳基士拿喇玛等的展示这个修习可使他纯洁而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候因为经常的唱颂他便会被转移到神的王国瑜伽修习是对内在超灵的冥想同样地通过歌颂基士拿一个人可以将心意经常地固定于至尊的主心意是不稳定的因此必须强行将它从事于想著基士拿举例如一只想著变成蝴蝶的幼虫在同一个世代中转变成为一只蝴蝶同样地假如我们不停地想著基士拿肯定地在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便会得到与基士拿一样组织的身体

第九节

    kaviṁ purāṇam anuśāsitāram      aṇor aṇīyāṁsam anusmared yaḥ    sarvasya dhātāram acintya-rūpam      āditya-varṇaṁ tamasaḥ parastāt

kavim——知道一切事情的人purāṇam——最年长的anuśāsitāram——控制者aṇoḥ——原子的aṇīyāṁsam——还要小anusmaret——经常地想著yaḥ——谁sarvasya——一切事物的dhātāram——维系者acintya——不可思议的rūpam——型状āditya-varṇam——像太阳一样地照耀著tamasaḥ——黑暗的parastāt——超自然的

译文

一个人应该冥想著至尊的人为一个知道一切事情的人最年长的人控制者比最小的还要小一切事物的维系者超越了所有物质的概念不可思议的和永远地是一个人的人祂像太阳一样地照耀又因为祂是超然的所以超越于这个物质的自然

要旨

这一节所提及的是想着至尊的程序最重要的一点是祂并不是非人性或虚无的一个人不能够冥想著一些非人性或虚无的东西那是很困难的然而想著基士拿的程序如实际地在这里所述是很容易的首先祂是普努沙 puruṣa灵性的喇玛和基士拿在这里被描述为盖文 kavim即是祂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祂知道一切的事情祂是最年长的人因为祂是一切事物的始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祂而生祂也是宇宙的至高控制者维持者和人类的导师祂比最小的还要小生物体的大小是头发尖端的一万份之一但主则细小到能够进入这分子的心中因此祂被称为比最小的还要小作为至尊者祂能够进入原子和能够进入最细小生物的心中以超灵来控制他虽然是这样小祂仍然是全面遍透着和维系着一切东西祂维系着所有这些恒星体系我们都很奇怪这些庞大的恒星怎能够漂浮在空间这里所说的是至尊的主通过祂不可思议的能量而维系着所有这些星球和银河体系阿千达 acintya(不可思议)一字在这一方面很有意思神的能量是超越我们的概念超越我们的思想领域所以被称为不可思议的(阿千达 acintya)谁人能够争论这一点呢祂遍布于这个物质自然世界而同时地又超越它我们连这个不能和灵性世界相比的物质世界也不能明白又怎能够理解更超越的事情呢阿千达的意思是那超越于这个物质世界那不能被我们的辩驳推理性和哲学性的推考所触碰和不可思议的因此聪明的人应该避免无用的辩论和推考而接受如在吠陀经博伽梵歌及史里玛博伽瓦谭等经典的内容和追随它们所定下的原则这样便会使人得到了解

第十节

    prayāṇa-kāle manasā 'calena      bhaktyā yukto yoga-balena caiva    bhruvor madhye prāṇam āveśya samyak      sa taṁ paraṁ puruṣam upaiti divyam

prayāṇa-kāle——在死亡的时候manasā——由心意acalena——没有偏离地bhaktyā——在完全的奉献中yuktaḥ——从事于yoga-balena——由神秘瑜伽的力量ca——还有eva——肯定地bhruvoḥ——在两眉中央madhye——在prāṇam——生命能āveśya——树立samyak——完全地saḥ——他tam——那param——超然的puruṣam——具有性格的神首upaiti——达到divyam——在灵性的王国里

译文

谁人在死亡的时候将他的生命能固定于两眉的中间和以完全的奉献将自己从事于记着至尊的主便肯定地会达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那里

要旨

这一节很清楚地指出在死亡的时候心意应该固定于对至尊神首的奉献那些修习瑜伽的人被推荐要将他们的生命能提升至两眉的中央但是一个不修习这些瑜伽的纯洁奉献者则应该将心意经常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以便因至尊的恩宠在死亡的时候得以记着祂在第十四节中这将会有所解释

这一节所用的瑜伽巴稜拿 yoga-balena 一字的意义是这样如果没有修习瑜伽一个人在死亡的时候便不能够达到超然的境界除非一个人是修习过某些瑜伽特別是巴帝瑜伽不然他便不能够突然地在死亡的时候记起至尊的主因为一个人的心意在死亡的时候是非常困苦的所以应该在一生中通过瑜伽来修习这个超然性

第十一节

    yad akṣaraṁ veda-vido vadanti      viśanti yad yatayo vīta-rāgāḥ    yad icchanto brahmacaryaṁ caranti      tat te padaṁ saṅgraheṇa pravakṣye

yat——那akṣaram——不会竭尽的veda-vidaḥ——一个谙熟吠陀经的人vadanti——说viśanti——进入yat——在那yatayaḥ——伟大的圣贤vīta-rāgāḥ——在生命的遁弃阶层yat——那icchantaḥ——想欲brahmacaryam——贞守caranti——修习tat——那te——向你padam——处境saṅgraheṇa——概括地pravakṣye——我将会解释

译文

博学于吠陀经典的人念著唵卡喇 omkāra (他们都是在遁弃阶层中的伟大圣贤)而得以进入婆罗门一个人为了这些成就而保持独身我将会向你解释这个可以由此而得到解脱的程序

要旨

主基士拿解释说虽然没有一样东西能出婆罗门之右然而它仍有着各种不同的展示和形状对于非人性主义者来说「唵」这个声音便与婆罗门相同基士拿在这里解释在遁弃阶层中的圣贤要进入的非人性婆罗门

在吠陀知识制度中学生在开始的时候便被教导去震响「唵」音和在与灵魂导师共处的贞守生活下学习终极的非人性婆罗门这样他们便觉悟到婆罗门的两个形状这种修习对学生精神生活的进展很重要但现在这种贞守生 brahmacārī(不结婚的独处生活)是很不可能的整个世界的社会制度是改变得一个人在开始学生阶段便不能修习贞守世界上有很多各类不同知识部门的学府制度设立但是并没有一间被承认的学府教导学生贞守的原则除非一个人守贞否则灵性生活的进展是很困难的因此主采坦耶宣布根据这个卡利年代的经典训示除了歌颂主基士拿的圣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以外其它的至尊觉悟程序是不可能的

第十二节

    sarva-dvārāṇi saṁyamya      mano hṛdi-nirudhya ca    mūrdhny ādhāyātmanaḥ prāṇam      āsthito yoga-dhāraṇāṁ

sarva-dvārāṇi——身体的所有门户saṁyamya——控制者manaḥ——心意hṛdi——在心中nirudhya——被限于ca——还有mūrdhni——在头上ādhāya——固定于ātmanaḥ——灵魂prāṇam——生命能āsthitaḥ——处于yoga-ahāraṇām——瑜伽的境界

译文

瑜伽的境界是摒弃五官的活动将所有感官的门户关闭将意念集中于心和将生命能固定于头顶上这样一个人便将自己树立于瑜伽中

要旨

如在这里所提示一个人要修习瑜伽便首先要关上所有感官享受的门户这个修习被称为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或将感官从感官对象中引退为了得到知识的感觉官能如眼舌和触觉是应该完全地被控制和不应该被准许去从事于自我的享乐这样心意的焦点便集中于心里的超灵生命能便被提升至头顶上在第六章中对这个程序有详细的描述但是如前所述这样的修习在这个年代是不实际的最佳的方法便是基士拿知觉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地将心意在奉献性服务中固定于基士拿他便很容易处于没有困扰的超然神昏或三摩地中

第十三节

    om ity ekākṣaraṁ brahma-      vyāharan mām anusmaran    yaḥ prayāti tyajan dehaṁ      sa yāti paramāṁ gatim

om——唵卡喇 omkāra——字母的组合iti——如此eka-akṣaram——至尊的不能被毁灭的brahma——绝对vyāharan——震荡着mām——「我」(基士拿)anusmaran——记着yaḥ——任何人prayāti——离开tyajan——离去deham——这个身体saḥ——他yāti——达到paramām——至尊gatim——目的地

译文

在经过修习这种瑜伽震荡至尊字母的组合——神圣的声音「唵」如果一个人离开身体的时候想着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他便必定会达到灵性的恒星

要旨

这里很清楚地指出唵婆罗门和主基士拿并没有分別基士拿的非人性声音是唵但是哈利基士拿的声音已包括唵在内这个年代所清楚地推荐的是假如一个人在生命终结离开他的身体时歌颂着这摩诃曼陀罗——哈利基士拿他便能够达到灵性的恒星同样地那些基士拿的奉献者进入基士拿的恒星——高珞伽温达文拿而非人性主义者则停留在婆罗约地中人性主义者也进入无数名为维琨达 Vaikuṇṭhas 灵性天空中的无数恒星

第十四节

    ananya-cetāḥ satataṁ      yo māṁ smarati nityaśaḥ    tasyāhaṁ sulabhaḥ pārtha      nitya-yuktasya yoginaḥ

ananya-cetāḥ——没有偏离satatam——经常地yaḥ——任何人mām——「我」(基士拿)smarati——记着nityaśaḥ——有规律地tasya——对他aham——「我」是sulabhaḥ——很容易达到pārtha——彼利妲之子nitya——有规律的yuktasya——从事于yoginaḥ——奉献者的

译文

彼利妲之子对于一个没有偏离地记着「我」的人因为他有恒地从事于对「我」的奉献性服务「我」是很容易得到的

要旨

这一节叙述的是至尊主没有混杂的奉献者所修习的巴帝瑜伽前面的几节提及到四种不同的奉献者——在困苦中的人好奇的人想得到物质利益的人及推考性的哲学家从物质束缚中得到解脱的不同程序也被描述了它们便是因果瑜伽思考瑜伽和阴阳瑜伽但现在所提及的是没有牵涉任何其它瑜伽的巴帝瑜伽在巴帝瑜伽中奉献者除了基士拿外便不想要其他东西纯洁的巴帝奉献者并不想被提升到天堂般的恒星他也不想找寻从物质綑绑中的解脱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并不想要任何东西在采坦耶查理丹灭达经中纯洁的奉献者被称为尼士伽玛 niṣkāma意思是没有自我利益的欲望祇有他得到完全的平静而不是那些试图得到个人利益的人纯洁的奉献者祇是想去满足至尊的主因此主说任何人没有动摇地效忠于祂祂便很容易被得到奉献者可以对至尊主的任何超然形像做出服务他不会遭遇到像其他瑜伽修习者所碰到的问题巴帝瑜伽是很简单纯洁和容易去进行的一个人祇要以歌颂哈利基士拿为开始基士拿对那些从事于祂服务的人很仁慈祂在各方面帮助那些完全地皈依祂的奉献者好使他能够原原本本地了解祂主给这样的一个奉献者足够的智慧使到奉献者能够终极地在祂的灵性王国中得到祂

一个纯洁奉献者的特別资格是没有顾及时间和地点他都经常地想着基士拿不应有半点儿阻碍他应该能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执行他的服务有些人说奉献者应该逗留在如温达文拿或其它主曾经居住过的圣地及圣城但是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而由他的奉献性服务创立一个温达文拿的气氛史里阿特威陀 śrī Advaita 这样地告诉主采坦耶「主啊不论在那儿——那儿便是温达文拿

一位纯洁的奉献者经常地记着基士拿及冥想着祂这便是最容易达到主的纯洁奉献者的资格巴帝瑜伽是梵歌在各种方法中所最推荐的通常地巴帝瑜祁有五种不同途径的从事(一)三陀巴达 śānta-bhakta 中性的奉献性服务的从事(二)达沙巴达 dāsya-bhakta作为仆人的奉献性服务的从事(三)沙克耶巴达 sākhya-bhakta作为朋友的从事(四)瓦萨耶巴达 vātsalya-bhakta作为父母的从事和(五)玛瑚耶巴达 mādhurya-bhakta作为至尊主夫妇爱侣关系的从事在任何一个关系中纯洁的奉献者经常都经常地从事于对至尊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和不能够忘记至尊的主因此对他来说主是很容易达到的一个纯洁的奉献者一刻也不能够忘记至尊的主同样地至尊的主亦一刻也不能忘记祂纯洁的奉献者这便是唱颂哈利基士拿摩诃曼陀罗的基士拿知觉程序的伟大福恩

第十五节

    mām upetya punar janma      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    nāpnuvanti mahātmānaḥ      saṁsiddhiṁ paramāṁ gatāḥ

mām——向「我」upetya——达到punaḥ——再次janma——诞生duḥkha-ālayam——苦恼的地方aśāśvatam——暂时性的na——永不āpnuvanti——得到mahātmānaḥ——伟大的灵魂saṁsiddhim——完整成就paramām——终极的gatāḥ——达到

译文

在得到了「我」以后伟大的灵魂——在奉献中的瑜祁不用再回到这个充满苦恼的短暂世界因为他们已经达到最高的完整成就

要旨

既然这个短暂的物质世界充满着生死的苦恼很自然地谁得到最高的完整和达到至尊的恒星基士拿珞伽或温达文拿珞伽便达到最高的境界便不想回到这灾难的地方吠陀文学描述至尊的恒星为超越我们物质的视觉和被认为是最高的目标哲人 mahātmās(伟大的灵魂)从自觉了的奉献者那里接受灵性的讯息而在基士拿知觉中慢慢地發展奉献性服务他们是这样地沉迷于奉献性服务中而不再想提升到任何物质的恒星他们亦不想被转移到任何的灵性恒星他们祇是想与基士拿的连系而没有其它了这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伟大灵魂达到了生命的最完整成就换句话说他们是至尊贵的灵魂

第十六节

    ābrahma-bhuvanāl lokāḥ      punar āvartino 'rjuna    mām upetya tu kaunteya      punar janma na vidyate

ābrahma——上至梵王珞伽恒星bhuvanāt——由恒星体系lokāḥ——恒星punaḥ——再次āvartinaḥ——回到arjuna——啊阿尊拿mām——向「我」upetya——抵达tu——但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punaḥ janma——再次投生na——永不vidyate——需要

译文

在物质世界中从最高的恒星到最低的恒星所有这些都是有着重复生与死的苦恼地方但谁人达到「我」的居所琨提之子他便不用再投生

要旨

所有各类的——行业思考阴阳等瑜祁在他们能够在基士拿的超然居所和不再回来之前他们最后要达到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觉的完整奉献那些到达最高的物质恒星或半人神的恒星的人也要再次重复生与死的循环正如在地球的人被提升到更高的恒星一样在高等恒星如梵王珞伽旂陀罗珞伽和因陀罗珞伽的人可能重新降回地球在嘉答奥义书 Kaṭha Upaniṣad 中所推荐的名为班查里维耶 pañcāgni-vidyā 祭祀的执行能够使人达到婆罗贺摩珞伽但是如果在婆罗贺摩珞伽中一个人并不培养基士拿知觉他便要降回到地球来那些在高等恒星中發展基士拿知觉的人慢慢地被提升至更高的恒星在宇宙毁灭的时候便被转移到永恒的灵性王国去到基士拿珞伽恒星那里当这个物质宇宙被毁灭的时候经常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婆罗贺摩和他的奉献者都按照他们的欲望而被转移到灵性宇宙的指定灵性恒星

第十七节

    sahasra-yuga-paryantam      ahar yad brahmaṇo viduḥ    rātriṁ yuga-sahasrāntāṁ      te 'ho-rātra-vido janāḥ

sahasra——一千yuga——周年期年代prayantam——包括ahaḥ——日yat——那brahmaṇaḥ——婆罗贺摩的viduḥ——知道它rātrim——晚上yuga——周年期(年代)sahasra-antām——同样地在一千之后te——那ahaḥ-rātra——日和夜vidaḥ——了解janāḥ——人们

译文

依照人类的统计一千个年代加起来便是婆罗贺摩的一天这段时间也是他的一个晚上

要旨

这个物质宇宙的期间是有限的它是以嘉巴 kalpa 来展示一个嘉巴是婆罗贺摩的一天而婆罗贺摩的一天则包括有四个周年期(或年代)的一千个循环即萨耶年代 Satya-yuga特达年代 Tretā-yuga达巴拉年代 Dvāpara-yuga 和卡利年代 Kali-yuga萨耶年代的象征是德行智慧和宗教简直没有愚昧和恶行的存在这个年代的为期是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在特达年代里开始有恶行的存在这个年代的为期是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在达巴拉年代中德行和宗教更加衰退罪行增长这个年代的为期是八十六万四千年而最后在卡利年代(我们在过往五千年来所经验过的年代)则充满着斗争愚昧非宗教和恶行真正的德行简直不存在而这个年代为期四十三万二千年在卡利年代中罪恶發展到在年代终结的时候至尊主祂自己亲自化身为革盖尔 Kalki消灭恶魔拯救奉献者和再开始一个萨耶年代整个程序便这样继续下去这四个年代旋转一千次便构成了创造神——婆罗贺摩的一天同样的次数构成了一夜婆罗贺摩活一百个这样的「年」后才死亡这「一百年」根据地球的统计总共达到三百一十兆零四百亿地球年从这个计算看来婆罗贺摩的生命似乎是惊人和没有终结的但是从永恒的角度看来这祇是如闪电的一瞬罢了在有因海洋 casual ocean 中有像大西洋海洋中水泡一样无数的婆罗贺摩升起和消失婆罗贺摩和他的创造都是物质宇宙的部份因此他们是在不断的起落中

在物质宇宙中连婆罗贺摩也不能免于生死的过程不过婆罗贺摩是直接地从事于这个宇宙的行政——即主的服务——因此他立即便可以得到解脱道行高深的托砵僧被提升至婆罗贺摩特有的恒星——婆罗贺摩珞伽这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的恒星和维系着高等恒星体系的天堂般的恒星但在适当期限婆罗贺摩和婆罗贺摩珞伽的所有居民都要根据物质自然的定律——必须死亡

第十八节

    avyaktād vyaktayaḥ sarvāḥ      prabhavanty ahar-āgame    rātry-āgame pralīyante      tatraivāvyakta-saṁjñake

avyaktāt——由未展示的vyaktayaḥ——生物体sarvāḥ——所有prabhavanti——生出来ahaḥ-āgame——在一天开始的时候rātri-āgame——当晚上降临的时候pralīyante——被毁灭tatra——那里eva——肯定地avyakta——未被展示的saṁjñake——被名为

译文

当婆罗贺摩的日昼展示时众生物体便生出来而在婆罗贺摩的晚上降临的时候他们便被毁灭

要旨

智慧较低的芝瓦想停留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因此按照他们的作为而被提升或降低至各个恒星体系在婆罗贺摩的日间他们展示活动而在婆罗贺摩的晚上他们则被毁灭在日间他们得到各类型的身体而作出物质活动在夜晚这些身体便消灭芝瓦(个別的灵魂)隐藏于韦施纽的身体内在婆罗贺摩日间来临的时候他们便再度展示最后当婆罗贺摩的生命结束时他们便全数被毁灭和亿万年地不再展示这样生物体便被物质世界所捕捉然而那些进行基士拿知觉的有智慧的生物体在奉献性服务中歌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就算在这一生中也能够将自己转移到基士拿的灵性星球而变得永恒地快乐不再受制于投生之苦

第十九节

    bhūta-grāmaḥ sa evāyaṁ      bhūtvā bhūtvā pralīyate    rātry-āgame 'vaśaḥ pārtha      prabhavaty ahar-āgame

bhūta-grāmaḥ——所有生物体之丛saḥ——他们eva——肯定地ayam——这bhūtvā bhūtvā——诞生pralīyate——毁灭rātri——晚上āgame——降临araśaḥ——自动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prabhavanti——展示ahaḥ——在日间的时候āgame——降临

译文

当日昼再次来临的时候这一丛生物体又活跃起来而当夜晚再次降临的时候彼利妲之子他们便无援地解体

第二十节

    paras tasmāt tu bhāvo 'nyo      'vyakto 'vyaktāt sanātanaḥ    yaḥ sa sarveṣu bhūteṣu      naśyatsu na vinaśyati

paraḥ——超自然的tasmāt——从那tu——但是bhāvaḥ——自然anyaḥ——另外一个avyaktaḥ——未展示的avyaktāt——由未被展示的sanātanaḥ——永恒的yaḥ——那saḥ——其sarveṣu——所有bhūteṣu——展示naśyatsu——被毁灭na——永不vinaśyati——毁灭

译文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永恒的和超然于这个被展示的及未被展示的物质自然它是至尊的和永远不会被毁灭当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被毁灭后那部份依然以其面目永恒地存在

要旨

基士拿的较高灵性能量是超然和永恒的它超越于所有见诸于婆罗贺摩的昼夜间被展示和跟着被毁灭的物质自然基士拿的较高能量在本质上完全有別于物质自然较高的和较低的自然在第七章中已经解释过

第二十一节

    avyakto 'kṣara ity uktas      tam āhuḥ paramāṁ gatim    yaṁ prāpya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avyaktaḥ——未被展示的akṣaraḥ——不会错的iti——如此uktaḥ——说tam——那āhuḥ——被称为paramām——终极的gatim——目的地yam——那prāpya——得到na——永不nivartante——回来tat-dhāma——那居所paramam——至尊的mama——「我」的

译文

那至尊的居所被称为不被展示和没有错误的它是至尊的目的地一个人去到那里后便永不再回来那便是「我」至尊的居所

要旨

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至尊居所被描述为倩丹玛里旦摩 cintāmaṇi-dhāma——一处所有欲望都被满足的地方名为高珞伽温达文拿的主基士拿至尊居所充满着点金石砌成的宫殿那里有可以供应任何种类食物的「如愿树」也有可以供应无量牛奶的苏拉比 surabhi牛所这个居所中主被千百个幸运女神(拉克士密 Lakṣmī)所事奉祂被称为高文达原始的主和万原之原祂的习惯是吹奏祂的笛子(venum kvanantam)祂的超然形状是在所有世界中最具吸引力的——祂的眼睛像莲花瓣子祂身体的颜色则像雪祂是这样地吸引以至上千个爱神的美丽也比不上祂祂身穿橙黄色的衣服颈项有一串花环在祂的头发上有一根孔雀毛在梵歌中主基士拿对祂自己的居所(高珞伽温达文拿)祇是提供了一部份的资料这高珞伽温达文拿是灵性王国的最高恒星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有很生动的描述吠陀文学指出没有一处地方比至尊神首的居所更高的了那居所便是最终极的目的地当一个人到达那里后他便永不再回到这个物质世界基士拿的至尊居所和基士拿自己并没有分別因为都是同一品质的在这个地球上在德里东南九十里的温达文拿是灵性天空中至尊的温达文拿高珞伽的复影当基士拿降临到这个地球的时候祂在印度马杜拉郡这一块名为温达文拿的地方嬉戏

第二十二节

    puruṣaḥ sa paraḥ pārtha      bhaktyā labhyas tv ananyayā    yasyāntaḥsthāni bhūtāni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puruṣaḥ——至尊性格的人saḥ——祂paraḥ——至尊者没有人比祂更伟大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bhaktyā——由奉献性服务labhyaḥ——可以达到tu——但是ananyayā——没有混杂的和没有偏离的奉献yasya——祂的antaḥsthāni——内在的bhūtāni——所有这个物质的展示yena——由谁sarvam——所有idam——我们所能看见的一切tatam——分布

译文

阿尊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比一切都伟大祂可以由没有混杂的奉献而得到难然祂住在祂的居所中祂仍是全面遍透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祂之内

要旨

在这里很清楚地指出那不用再回来的至尊目的地便是至尊的人——基士拿的居所婆罗贺摩三灭达经描述这至尊的居所为安南达晋摩耶哪沙 ānanda-cinmaya-rasa一处一切事情都充满着灵性快乐的地方那里所展示的任何花样全都有着灵性快乐的品质——没有一件事情是物质的所有的花样都是至尊神首祂自己灵性花样的扩展因为这些展示全都是灵性的能量这已在第七章中解释过虽然主是经常地居住在祂至尊的居所对于这个物质世界来说祂仍然是由于祂的物质能量而全面遍透着因此由于祂灵性的和物质的能量祂存在于每一处地方——在物质的也在灵性的宇宙中Yasyāntaḥsthāni 的意思是一切事情不论是物质的或灵性的都由祂维系

这里很清楚地解释祇有通过巴帝或奉献性的服务一个人才能进入维琨达 Vaikuṇṭha(灵性的恒星体系)在所有的维琨达中祇有一个至尊的神首——基士拿祂将自己化成亿万个化身(全体扩展)这些全体扩展有着四只手他们统治着无数的灵性恒星他们分別名为普努索淡玛 Puruṣottama帖维昆摩 Trivikrama克撒华 Keśava 玛诃瓦 Mādhava安尼劳达 Aniruddha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山伽珊拿 Saṅkarṣaṇa巴瑞拿 Pradyumna史哈拉

Śrīdhara瓦苏弟瓦 Vāsudeva丹莫达拉 Dāmodara赞纳丹拿 Janārdana拿拉央纳 Nārāyaṇa瓦曼拿 Vāmana琵曼那伯 Padmanābha 等这些全体扩展就像树的叶一样而树干便像基士拿基士拿居住在祂的至尊居所高珞伽温达文拿中有系统及没有出错地由祂全面遍透性的力量指挥着两个宇宙(物质的和灵性的)所有事务的进行

第二十三节

    yatra kāle tv anāvṛttim      āvṛttiṁ caiva yoginaḥ    prayātā yānti taṁ kālaṁ      vakṣyāmi bharatarṣabha

yatra——在那kāle——时间tu——但是anāvṛttim——没有回头āvṛttim——回来ca——还有eva——肯定地yoginaḥ——各类不同的神秘主义者prayātāḥ——谁去yānti——离开tam——那kālam——时间vakṣyāmi——描述bharatarṣabha——啊伯拉达人中之俊杰

译文

伯拉达人中之俊杰「我」现在向你们解释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需要或不需要回来的不同时间

要旨

完全皈依了主的灵魂——没有混杂的奉献者并不理会何时或怎样离开他们的身体他们将一切都放在基士拿的手上因此很容易而且快乐地回到神首那里去但那些不是没有混杂的奉献者和有赖于行业瑜伽思考瑜伽及阴阳瑜伽等灵性自觉的人必须在一个适当的时间离开身体才能够确定是否需要回到这个有着生与死的世界

如果一个瑜祁是有完整成就的他可以选择离开这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地点但如果一个瑜祁不是有那样完整的成就那他便要依靠自然的安排而离去在这数节中主解释了离开这个身体而不用回来的最佳时间根据巴拉迪瓦维耶布珊拿阿阇黎耶 Ācāry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所说这里所用梵文 kāla 一字是管辖那个时间的神祇

第二十四节

    agnir jyotir ahaḥ śuklaḥ      ṣaṇ-māsā uttarāyaṇam    tatra prayātā gacchanti      brahma brahma-vido janāḥ

agniḥ——火jyotiḥ——光ahaḥ——日间śuklaḥ——白色ṣaṭ-māsāḥ——六个月uttarāyaṇam——当太阳从北部经过的时候tatra——那里prayātāḥ——谁去gacchanti——死亡brahma——绝对brahma-vidaḥ——一个知道绝对的人janāḥ——人

译文

那些知道至尊婆罗门的人在火神影响之下在光中在一个吉兆的时刻在月盈的十四天和当太阳在北方的六个月离开这个世界

要旨

一旦火日和月被提及便可以理解到它们全都有各不同的统治神祇这些神祇安排灵魂的道路在死亡的时候芝瓦 jīva 便重新踏上一个新的生命径道假如一个人意外地或在安排下与及在上述指定的时间离开身体他便可以达到非人性的婆罗约地有高深道行的神秘主义瑜祁可以安排离开身体的时间和地点其他的人则不能控制——如果意外地他们在一个吉兆的时间离开他们便不用回到生与死的轮回如果不是的话便有将会再回来的可能侭管这样对于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纯洁奉献者来说就算他在一个吉兆的或不吉兆的时刻无论在意外或安排下离开身体都没有再回来的恐惧

第二十五节

    dhūmo rātris tathā kṛṣṇaḥ      ṣaṇ-māsā dakṣiṇāyanam    tatra cāndramasaṁ jyotir      yogī prāpya nivartate

dhūmaḥ——烟rātriḥ——夜晚tathā——还有kṛṣṇaḥ——月缺的十

四天ṣaṭ-māsāḥ——六个月dakṣiṇa-ayanam——当太阳从南部经过的时候tatra——那里cāndramasam——月球jyotiḥ——光yogī——瑜祁prāpya——达到nivartate——回来

译文

当有烟的时候在夜晚在月缺的十四天或在太阳从南部经过的六个月离开这个世界的神秘家或到达月球的瑜祁在离开这个世界后会再次回来

要旨

从史里玛博伽瓦谭第三颂中我们知道那些精于获利性活动和在地球上祭祀方法的人在死亡的时候到达月球这些高超的灵魂在月亮上活大约十万年(根据半人神的计算)和因饮用桑玛拿沙而享受生活他们终于也要回到地球上这即是侭管我们粗畧的感官可能察觉不到月球上是有着高等生物的

第二十六节

    śukla-kṛṣṇe gatī hy ete      jagataḥ śāśvate mate    ekayā yāty anāvṛttim      anyayāvartate punaḥ

śukla——光kṛṣṇe——黑暗gatī——离开世界hi——肯定地ete——所有这些jagataḥ——物质世界的śāśvate——吠陀经mate——在的意见ekayā——由一个yāti——去anāvṛttim——不用回来anyayā——由其他āvartate——回来punaḥ——再次

译文

根据吠陀经典有两种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一种在光芒中而另一种在黑暗中当一个人在光中离开的时候他不用再回来这个世界但当他在黑暗中离开的时候他要再回来

要旨

巴拉迪瓦维耶布珊拿阿阇黎耶从唱铎耶奥义书 Chandogya Upaniṣad

中引用了同样离开和回来的描述这样自恒古以来那些获利性工作者和哲学性推考家便不断地来来去去实际上他们得不到终极的解脱因为他们并不皈依基士拿

第二十七节

    naite sṛtī pārtha jānan      yogī muhyati kaścana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yoga-yukto bhavārjuna

na——永不ete——所有这些sṛtī——不同的途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jānan——就算他们知道yogī——主的奉献者muhyati——被困惑kaścana——任何人tasmāt——因此sarveṣu kāleṣu——经常地yoga-yuktaḥ——因为从事于基士拿知觉bhava——变为arjuna——啊阿尊拿

译文

阿尊拿知道这两个途径的奉献者永不会被困惑因此他总是经常固定于奉献中

要旨

在这里基士拿劝告阿尊拿不要被灵魂离开物质世界时的不同途径所困扰一个至尊主的奉献者不应该担心他是否在安排或由于意外离开这个世界奉献者应该坚定地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和唱颂哈利基士拿他应该知道顾及这两途径中的任何一条都是有麻烦的溶滙于基士拿知觉中的最佳办法便是去置身于对祂的服务这样便能够安全肯定地和直接地确保一个人到达灵性王国的道路Yoga-yukta 一字在这一节中有特別的意义一个坚定于瑜伽的人是经常地将他的所有活动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史里劳巴哥士华米劝说一个人应该不依附于物质世界和一切事情地深入基士拿知觉中这样一个人便能够得到完整成就因此奉献者不为这些描述所困扰因为他知道由于奉献性服务他到至尊居所的路途是确保无虞的

第二十八节

    vedeṣu yajñeṣu tapaḥsu caiva      dāneṣu yat puṇya-phalaṁ pradiṣṭam    atyeti tat sarvam idaṁ viditvā      yogī paraṁ sthānam upaiti cādyam

vedeṣu——吠陀经的研读yajñeṣu——耶冉拿(祭祀)的实施tapaḥsu——经过各样不同的苦修ca——还有eva——肯定地dāneṣu——布施yat——那puṇya-phalam——虔诚工作的结果pradiṣṭam——指向atyeti——超越tat——所有那些sarvam idam——上述的viditvā——知道yogī——奉献者param——至尊的sthānam——居所upaiti——得到平静ca——还有ādyam——原本的

译文

一个接受了奉献性服务途径的人并不缺少由吠陀经的研读苦行祭祀的执行布施或追寻哲学性及获利性活动的结果最后他达到了至尊的居所

要旨

这一节是第七及第八章的总结尤其是有关于基士拿知觉及奉献性服务各章的概说一个人须要在灵魂导师的指引下研读吠陀经及在他的监护下进行很多的苦行和忏悔一个贞守生须要像一个仆人一样地生活于灵魂导师的家中他要逐户求乞和将人家的济施带回给灵魂导师他祇是在导师的指示下进食如果那天导师忘记了叫学生进食学生便要戒食这便是遵从贞守期 brahma carya 的一些吠陀原则

学生在导师下经过五至二十五年吠陀经的研读后他便可以成为一个有着完整性格的人研读吠陀经不是为了坐在安乐椅上推考者的娱乐而是为了性格的铸造经过这个训练后贞守生便被允许过结婚和家庭生活当他在住家期的时候他一样要执行许多祭祀牺牲来争取更高的启迪跟着便是从家庭生活中退隐接受行脚僧的阶段之后他更要经过严酷的苦修好像在森林里过活穿着树皮不剃须等经过了贞守期家住期行脚期和最后遁弃期各阶段后一个人便可以提升至生命的完满阶段有些被提升至天堂的王国当他们道行更高深时他们便在灵性空间得到解脱——进入于人性的婆罗约地或维琨达星球或基士拿珞伽这便是吠陀文学所指出的途径

基士拿知觉的好处便是祇要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一下重击一个人便可以超越生命中各不同阶段的仪式

一个人不应该靠学术上的或心智上的推考去了解梵歌的第七及第八章而是要经过与纯洁奉献者的联系来聆听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是梵歌的要素如果一个人幸运地在纯奉献者的联系下了解博伽梵歌——尤其是这中间的六章他的生命便立即超越所有苦行牺牲布施推考等而得到荣耀一个人应该从奉献者口中聆听梵歌因为在第四章开始的时候声言梵歌祇可以完全地为奉献者所了解从奉献者口中——而不是从智力推考者口中——去聆听梵歌便称为信仰通过与奉献者的联络一个人便处于奉献性服务中而由于这个服务基士拿的活动形状消遣名字等便变得清楚所有的怀疑便消失当怀疑被驱除后梵歌的研读便变得极之有趣味一个人从而便發展了一种对基士拿知觉的味道和感觉在高深的阶段一个人更完全地爱上基士拿那便是生命中最高完整阶段的开端这样奉献者便可以准备进入灵性天空中基士拿的居所——高珞伽温达文拿而得到永恒的快乐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八章有关于臻达至尊的要旨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8)
关闭
博伽梵歌(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