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信仰的区分

第一节

    arjuna uvāca    ye śāstra-vidhim utsṛjya      yajante śraddhayānvitāḥ    teṣāṁ niṣṭhā tu kā kṛṣṇa      sattvam āho rajas tam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ye——那些śāstra-vidhim——经典的规限utsṛjya——放弃yajante——崇拜śraddhayā——完全的信仰anvitāḥ——拥有teṣām——他们的niṣṭhā——信仰tu——但是kā——那是什么kṛṣṇa——啊基士拿sattvam——在良好型态中āho——说rajaḥ——在热情中tamaḥ——在愚昧中

译文

阿尊拿说「啊基士拿那些并不追随经典的原则而根据自己的想像去崇拜的人处境又怎样他是在良好型态中在热情型态中或是在愚昧型态中

要旨

第四章第三十九节说一个忠心于某一种信仰的人能够提升至知识的地步而达到和平及繁荣的最高完整阶段第十六章概括说谁并不追随经典所定下守则的人被称为一个阿苏拉邪恶的人而一个忠心地追随经典训示的人则被称为一个德瓦或半人神至于一个有信心追随一些不在经典训示内所提及规条的人的地位又怎样呢阿尊拿这个疑问将会被基士拿所清除那些从人类中选出一个人而将他渲染为神及以信心向他崇拜的人是在良好热情或愚昧中他们能否处于真正的知识中而将自己提升至最高的完满境界那些并不追随经典的规条守则但却对一些东西有信心而崇拜神半人神及强人的人的努力会得到成功吗阿尊拿向基士拿询问这些问题

第二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tri-vidhā bhavati śraddhā      dehināṁ sā svabhāva-jā    sāttvikī rājasī caiva      tāmasī ceti tāṁ śṛṇu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tri-vidhā——三类bhavati——成为śraddhā——信仰dehinām——体困了的sā——那sva-bhāva-jā——根据他的物质自然型态sāttvikī——良好型态rājasī——热情型态ca——还有eva——肯定地tāmasī——愚昧型态ca——还有iti——如此tām——那sṛṇu——从「我」这里听

译文

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回答说按照各自然型态受体困了的灵魂获得三种信念——良好的信念热情的信念和愚昧的信念

要旨

那些知道经典的规条守则但是由于懒惰或怠慢而放弃的人他们便受物质自然型态所控制根据他们过往在良好热情及愚昧型态的活动他们得到一个特有品质的本性生物体自从与物质自然接触以来便恒久地与不同的物质自然型态接触因此根据他与物质型态的接触他得到了不同的心理但如果一个人与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联谊与及遵守他及经典的规条便能够改变这个本性慢慢地一个人能够将他的处境从愚昧改为良好或从热情改为良好结论便是在某一自然型态中的盲目信仰不能帮助一个人提升至完整阶段一个人必须仔细地在一个真正灵魂导师的联系下以智慧酌量事情这样他便能够将自己转往一个较高的自然型态

第三节

    sattvānurūpā sarvasya      śraddhā bhavati bhārata    śraddhāmayo 'yaṁ puruṣo      yo yac chraddhaḥ sa eva saḥ

sattva-anurūpā——根据生存sarvasya——每个人的śraddhā——信仰bhavati——成为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śraddhā——信仰mayaḥ——充满ayam——这puruṣaḥ——生物体yaḥ——任何人yat——那śraddhaḥ——信仰saḥ——那eva——肯定地saḥ——他

译文

根据一个人在各不同自然型态下的生存他便發展了某一类的信念生物体便根据他获得的型态而被称为处于某一特定的信念

要旨

每一个人不论是什么都有一个特定的信仰祇是他的信仰是根据他所得到的本性而被列为良好热情或愚昧这样根据一个人的特定信仰他便与某些人联谊然而事实如在第十五章中所声言每一生物体原本都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因此原本他是超然于所有物质自然型态的但当他忘记了他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关系后便在条件限制的生命下与物质自然接触以及与不同型式的联系制造了自己的地位这样得来的虚假信仰及存在都祇是物质的虽然一个人或许会被一些生命概念或印像所吸引他本来仍然是湼昆拿 nirguṇa或超然的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洗涤他已得到的物质沾染以重新回复他与至尊主的关系那便是没有恐惧的唯一回归途径——基士拿知觉如果一个人处于基士拿知觉他提升至完整境界的路途是受到保证的如果他不參与这自觉的途径他便肯定地受物质自然型态影响操纵

萨特瓦 sattva或信仰一字在这里非常重要萨特瓦或信仰经常都是由良好的工作而得来一个人的信仰可能是一个半人神或某制造出来的神或一些智力虚构品这个坚强的信仰应该是良好物质工作的产物可是在物质条限生命中没有一样物质本性的工作是完全净化的它们都有混杂它们不是在纯良好的状况纯良好是超然的在净化了的良好状况下一个人可以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真正本性一个人的信仰一旦不在完全净化了的良好中那信仰便会受任何物质自然型态的沾污受沾染了的物质自然型态扩展至内心因此一个人的信仰便根据某一物质自然型态与内心接触的地位而创立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在良好的型态他的信仰也是在良好的型态如果他的心是在热情的型态他的信仰也是在热情的型态如果他的心是在黑暗迷幻的型态他的信仰也会这样被污染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到不同种类的信仰又因为有不同种类的信仰而有不同种类的宗教真正的宗教信仰原则是处于纯良好的型态中但因为心是沾染了我们便找到不同种类的宗教原则因此根据不同种类的信仰便有不同种类的崇拜

第四节

    yajante sāttvikā devān      yakṣa-rakṣāṁsi rājasāḥ    pretān bhūta-gaṇāṁś cānye      yajante tāmasā janāḥ

yajante——崇拜sāttvikāḥ——那些在良好型态中的人devān——半人神yakṣa-rakṣāṁsi rājasāḥ——那些在热情型态中的人崇拜恶魔pretān——幽灵bhūta-gaṇān——鬼怪ca anye——及其它yajante——崇拜tāmasāḥ——在愚昧型态中janāḥ——人

译文

在良好型态的人崇拜半人神在热情型态的人崇拜恶魔而那些在愚昧型态的人崇拜鬼魂及幽灵

要旨

在这一节中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根据他们外在的活动来描述各类不同的崇拜者根据经典的训示祇有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是值得崇拜的但那些并不忠心于或精于经典训示的人根据他们物质自然型态的特有地位崇拜不同的对象那些处于良好型态的人通常都崇拜半人神半人神包括有梵王婆罗贺摩施威神及其它如印陀罗旂陀罗及太阳神等半人神那些在良好型态的人为了某一目的而崇拜某一半人神同样地那些在热情型态的人崇拜恶魔记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加尔各答有一个人崇拜希特拉因为战争他在黑市交易中赚了大钱同样地那些在热情及愚昧型态的人通常都选择一个有力量的人为神他们以为任何对象都可以像神一样地崇拜及结果都将会是一样的

这里很清楚地指出那些在热情型态的人创造和崇拜这些神而那些在愚昧型态在黑暗中的人则崇拜鬼魂有些人崇拜坟墓里的死人性的服务也被认为是在黑暗的型态中在印度有很多荒芜的乡村有对鬼魂的崇拜有些低等的人走到森林去如果他认为有一个鬼魂住在某一棵树他们便向树崇拜和祭祀这些不同种类的崇拜其实不是真正对神的崇拜那些超然地处于纯良好状况的人才真正是对神崇拜史里玛博伽瓦谭里说sattvaṁ viśuddham vāsudeva-śabditam「当一个人处于纯良好状况的时候他崇拜瓦苏弟瓦 Vāsudeva」基士拿意旨便是那些完全从物质型态中净化了及超然地处置的人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非人性主义者是应该处于良好型态中他们崇拜五类的半人神他们崇拜非人性的韦施纽或在物质世界上的韦施纽型象——或被称为哲学化的韦施纽韦施纽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扩展但是非人性主义者因为终极不相信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便以为那韦施纽的形象祇是非人性婆罗门的另一面同样地他们以为梵王是物质热情型态中的非人性形象他们有时描述五类的神是值得崇拜的但因为他们以为实在真理是非人性的婆罗门便在最后抛弃了所有的崇拜对象总括来说物质自然型态的不同品质可以通过于那些具有超然本性的人的联系而净化

第五节及第六节

    aśāstra-vihitaṁ ghoraṁ      tapyante ye tapo janāḥ    dambhāhaṅkāra-saṁyuktāḥ      kāma-rāga-balānvitāḥ

    karṣayantaḥ śarīra-sthaṁ      bhūta-grāmam acetasaḥ    māṁ caivāntaḥ śarīra-sthaṁ      tān viddhy āsura-niścayān

aśāstra——没有在经典中提及vihitam——指向ghoram——对別人有害tapyante——忏悔ye——那些tapaḥ——苦行janāḥ——人dambha——骄傲ahaṅkāra——自我中心saṁyuktāḥ——从事于kāma——欲望rāga——依附bala——力量anvitāḥ——所驱使karṣayantaḥ——折磨śarīra-stham——处于身体之内bhūta-grāmam——物质元素的组合acetasaḥ——由一个这样误引的心理mām——向「我」ca——还有eva——肯定地antaḥ——内在的śarīra-stham——处于身体之内tān——他们viddhi——了解āsura——邪恶的人niścayān——肯定地

译文

那些进行不为经典所推荐的严酷苦行及忏悔的人是出于骄傲自我主义欲望及依附和由于热情的驱使而执行这些折磨他们的身体器官与及内处的超灵的人被称为恶魔

要旨

有些人制造经典训示内没有提及的苦修及忏悔方式举例如为了某些背后的目的(如纯政治的理由)而进行绝食是经典训示内没有提及的经典所推荐的是为了灵性提升的绝食而不是为了政治或社会理由的绝食根据博伽梵歌所述进行这些苦修的人是邪恶的他们的行动违反经典的训示及对一般人都没有益处事实上这些都是出于骄傲虚假自我欲望及对物质享乐的依附这些活动不单祇令到构成身体的物质元素组合被捣扰还有处于身体之内的至尊性格神首亦然这些为了政治目的非权威性的绝食或修行的确对其他人很骚扰吠陀文学都没有提及这些一个邪恶的人会以为他可以用这个方法强行制服对方但有时这个人却会因绝食而死这些行动并不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所批准祂还说这样从事的人是恶魔这些表现是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侮辱因为是违背吠陀经典的训示而行在这方面 acetasaḥ 一字很有意思正常心理状况的人都要遵守经典的训示那些不在这个地位的人忽视及违抗经典及制造自己的一套修行及忏悔我们应该记着前一章所述的那些邪恶的人的终极目的主迫使他们诞生于邪恶的人群中结果他们便会一生又一生地过着邪恶原则的生活而不知道他们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关系可是如果这些人能够幸运地得到一个灵魂导师指引他们往吠陀智慧的道路他们便能够脱离这个束缚而终极地达到至高的目的

第七节

    āhāras tv api sarvasya      tri-vidho bhavati priyaḥ    yajñas tapas tathā dānaṁ      teṣāṁ bhedam imaṁ śṛṇu

āhāraḥ——进食tu——肯定地api——还有sarvasya——每一个人的trividhaḥ——三类bhavati——有priyaḥ——亲切的yajñaḥ——祭祀tapaḥ——苦行tathā——还有dānam——慈善布施teṣām——他们的bhedam——不同imam——因此śṛṇu——听

译文

就算每个人所吃进的食物也可以根据物质自然型态而分为三类这对祭祀牺牲简朴修行及慈善布施来说也如此「我」现在就告诉你他们的分別

要旨

根据不同的处境及物质自然型态便有不同型式的进食祭祀苦修及布施的执行它们都不在同一层次下进行那些能够剖析性地了解什么事情是在什么物质自然型态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那些认为所有各类祭祀或食物或布施都是一样的人不能够分辨事物他们是愚蠢的有些传道工作者建议说一个人喜欢怎样做都能够达到完整但这些愚蠢的引导并不是根据经典而来他们是在制造途径误引一般大众

第八节至第十节

    āyuḥ sattva-balārogya-      sukha-prīti-vivardhanāḥ    rasyāḥ snigdhāḥ sthirā hṛdyā      āhārāḥ sāttvika-priyāḥ

    kaṭv-amla-lavaṇāty-uṣṇa-      tīkṣṇa-rūkṣa-vidāhinaḥ    āhārā rājasasyeṣṭā      duḥkha-śokāmaya-pradāḥ    yāta-yāmaṁ gata-rasaṁ      pūti paryuṣitaṁ ca yat    ucchiṣṭam api cāmedhyaṁ      bhojanaṁ tāmasa-priyam

āyuḥ——生命状况sattva——生存bala——力量ārogya——健康sukha——快乐prīti——满足vivardhanāḥ——增加rasyāḥ——多汁的snigdhāḥ——肥腻的sthirāḥ——容忍hṛdyāḥ——很能令人开心的āhārāḥ——食物sāttvika——良好的priyāḥ——可口的kaṭu——苦涩的amla——酸的lavaṇa——咸的ati-uṣṇa——很辣的tīkṣṇa——有刺激性的rūkṣa——乾涸的vidāhinaḥ——炽热的āhārāḥ——食物sājasasya——在热情型态中的iṣṭāḥ——可口的duḥkha——困苦śoka——苦难āmaya-pradāḥ——引至疾病的yāta-yāmam——煑好后超过三小时才进食的食物gata-rasam——乏味的pūti——有嗅味的paryuṣitam——腐坏了的ca——还有yat——那ucchiṣṭam——其他人吃剩的食物api——还有ca——和amedhyam——不能接触的bhojanam——吃进tāmasa——在黑暗的型态priyam——亲切

译文

在良好型态的食物增长寿命净化一个人的生存与及带来力量健康快乐及满足这样滋润的食物是甜蜜多汁肥美及可口的那些太苦涩太咸太酸有刺激性乾涸及太辣的食物为在热情型态中的人所喜欢这样的食物带来痛苦沮丧及疾病那些煑好后超过三小时才进食而且是乏味不新鲜腐烂变坏及不清洁的食物为在愚昧型态的人所喜欢

要旨

食物的目的是要延长生命净化心意和助长体力这是食物的唯一目的过往权威的人仕都选择那些能够帮助健康及增长寿命的食物如乳酪水果及蔬菜这些食物对那些在良好型态的人很有益其它的食物如烘乾的谷类及蜜糖虽然本身并不十分可口但和牛奶及其它食物混合后便会很可口它们都是在良好型态中所有这些食物的本质都是纯洁的它们不同于其它如肉及酒等不能触摸的食物如在第八节中所述的肥腻食物与从杀戮动物得来的脂肪无关动物脂肪可以从最美妙的食物——牛奶得来的牛奶牛油乳酪及同类产品所得到的动物脂肪便足够停止所有杀戮无知动物的必要杀戮的进行祇是出于残忍心理牛奶是取得脂肪的文明方法杀戮是下等人类的做法扁豆达尔豆 dhall 及小麦等中都有大量的蛋白质

在热情型态中的食物如太苦太咸太辣和混有太多红辣椒的都会在胃中制造粘液而引至疾病及苦恼不新鲜的食物是在愚昧黑暗型态中任何煑好后超过三小时才进食的食物(巴萨啖——祭祀给主的食物除外)都是在愚昧的型态中因为这些食物在腐化所以發放出一种坏的气味这些通常都吸引在这型态的人而使在良好型态中的人作呕

祇有先供奉过至尊主的或圣人先吃过——尤其是灵魂导师的——剩余的食物才可以进食其他剩余的食物都是在黑暗型态中它们祇会增长传染及疾病这些食物虽然对那些在黑暗型态中的人很可口但那些在良好型态的人却不喜欢或甚至触摸供奉过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祭余便是最好的食物在博伽梵歌中至尊主说祂接受以爱心奉献供奉给祂的蔬菜面粉及牛奶所做的菜式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m当然至尊神首所接受的爱心和奉献而经典中也说做巴萨啖有一套特別的方法任何根据经典的训示而供奉过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食物就算是很久以前做的也可以进食因为这样的食物是超然的因此为了要食物对所有人都免疫及可口一个人便要将食物供奉给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第十一节

    aphalākāṇkṣibhir yajño      vidhi-dṛṣṭo ya ijyate    yaṣṭavyam eveti manaḥ      samādhāya sa sāttvikaḥ

aphala-kāñkṣibhiḥ——没有想得到结果的欲望yajñaḥ——祭祀牺牲vidhi——根据dṛṣtaḥ——方向yaḥ——任何人ijyate——执行yaṣṭavyam应该执行eva——肯定地iti——如此manaḥ——心意samādhāya——固定于saḥ——他sāttvikaḥ——是在良好的型态中

译文

根据责任及根据经典规范去执行的祭祀没有报酬的期待是在良好型态中的祭祀

要旨

一般祭祀牺牲的倾向都是抱着一些目的而为但这里说我们不应该以这种欲望去执行祭祀牺牲这应该是责任的本然举例如在庙或教堂内所举行的仪式这些通常都是为了一些物质利益而执行但那不是在良好型态中去庙或教堂应该是份内之责他应该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作敬礼及奉献鲜花和食物每个人都以为祇是到庙去崇拜神没有用但经典训示并不推荐为了经济利益的崇拜一个人祇应该向神祇作出敬礼那便会使一个人处于良好的型态遵守经典训示及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致敬是每一个文明人的责任

第十二节

    abhisandhāya tu phalaṁ      dambhārtham api caiva yat    ijyate bharata-śreṣṭha      taṁ yajñaṁ viddhi rājasam

abhisandhāya——想欲tu——但是phalam——结果dambha——骄傲artham——物质利益api——还有ca——和eva——肯定地yat——那ijyate——崇拜bharata-.śreṣṭha——啊伯拉达人之长tam——那yajñam——祭祀viddhi——知道rājasam——在热情型态中

译文

而那些为了一些物质利益目的或外饰及出于自傲的祭祀是处在热情型态中伯拉达人之长

要旨

有时祭祀牺牲仪式的执行是为了要提升至天堂的王国或得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些物质利益这些祭祀牺牲及仪式的执行被认为是在热情型态中

第十三节

    vidhi-hīnam asṛṣṭānnaṁ      mantra-hīnam adakṣiṇam    śraddhā-virahitam yajñam      tāmasaṁ paricakṣate

vidhi-hīnam——没有经典的指示asṛṣṭa-annam——没有巴萨啖的分派mantra-hīnam——没有吠陀诗歌的唱颂adakṣiṇam——没有给祭师酬报śraddhā——信心virahitam——没有yajñam——祭祀牺牲tāmasam——在愚昧型态中paricakṣate——被认为是

译文

至于那些违背经典训示的祭祀——没有灵性食物的分派没有吠陀诗歌的唱颂及没有给祭师的报酬而且是没有信心的——那种祭祀是处于愚昧及黑暗的型态

要旨

在愚昧或黑暗中的信心实际是没有信心有些人为了金钱而崇拜某些半人神然后又将金钱用于享乐及不理会经典的训示这些宗教仪式的上演并不被接受为真实的它们全都是在黑暗型态中它们祇会制造一种邪恶的心理及并不会造福于人类社会

第十四节

    deva-dvija-guru-prājña-      pūjanaṁ śaucam ārjavam    brahma-caryam ahiṁsā ca      śarīraṁ tapa ucyate

deva——至尊主dvija——婆罗门rugu——灵魂导师prājña——值得崇拜的人物pūjanam——崇拜śaucam——清洁ārjavam——简朴brahma-caryam——贞守ahiṁsā——非暴力ca——还有śārīram——与身体有关的tapaḥ——苦修ucyate——据说

译文

身体的苦修包括有对至尊主婆罗门灵魂导师及长辈如父母亲等的尊敬崇拜清洁简朴贞守与及非暴力也是身体的修行

要旨

至尊神首在这里阐述各类不同的忏悔修行祂首先解释身体所要修练的苦行及忏悔一个人应该向或学习向半人神完美有资格的婆罗门灵魂导师及父母等尊长或任何一个精练于吠陀知识的人尊敬我们对这些人应该有正当的尊重一个人应该修习内在及外在地清洁自己他应该学习简朴的行为他不应该做任何经典训示所不准许的事情他不应该有婚姻生活以外的性行为因为在经典中性祇在婚姻中容许并无以外的了这便称为贞守这些都是与身体有关的忏悔及修行

第十五节

    anudvega-karaṁ vākyaṁ      satyaṁ priya-hitaṁ ca yat    svādhyāyābhyasanaṁ caiva      vāṅmayaṁ tapa ucyate

anudvega——不搅动karam——产生vākyam——词句satyam——真诚priya——亲切hitam——有益ca——还有yat——那svādhyāya——吠陀研究abhyasanam——修习ca——还有eva——肯定地vāṅmayaṁ——声音的tapaḥ——修行ucyate——据说

译文

说话的修行包括有真实及有益的言词与及避免冒犯的词藻一个人也应该经常研读及朗颂吠陀经

要旨

一个人不应该以说话刺激別人的心意当然当一个老师讲话的时候为了教导学生他可以讲出真理但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如果会激动別人的心意便不应该与不是他学生的人说话这是有关于说话方面的苦修除此之外一个人不应该乱讲废话当在灵性范围讲话的时候一个人的声言应该由经典支持一个人应该立即从经典权威引证去支持他所讲的同时这些谈话应该容易入耳一个人能够通过这些讨论得到最高的利益与及提升人类社会吠陀文学蕴藏无限一个人应该加以研读这便称为说话的有益修行

第十六节

    manaḥ-prasādaḥ saumyatvaṁ      maunam ātma-vinigrahaḥ    bhāva-saṁśuddhir ity etat      tapo mānasam ucyate

manaḥ-prasādaḥ——心意的满足saumyatvam——没有对別人口是心非maunam——稳重ātma——自我vinigrahaḥ——控制bhāva——本性saṁśuddhiḥ——净化iti——如此etat——那是tapaḥ——修行mānasam——心意的ucyate——据说

译文

宁静简朴沉着自制及思想纯一都是心意的修练

要旨

修练心意便是将它从感官享乐中隔离出来心意应该被训练到能够经常地想着为別人做好事一个人不应该从基士拿知觉中分歧及应该经常避免感官享乐净化一个人的本性便是将自己变得基士拿知觉着祇有将心意隔离感官享乐才能够使它满足我们越是想着感官享乐心意便越發不感到满足在现代的世纪我们无谓地为了感官享乐而将心意从事于这样多方面因此心意便没有机会感觉到满足最佳的途径便是将心意转移至吠陀文学方面这些书籍如普兰拿经及摩诃婆罗多等都充满着有趣的故事一个人可以利用这个知识从而得到净化心意应该没有不诚实及想着所有生物的福利静默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经常地想着自觉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在这方面应该遵守完全的静默控制心意的意思是将心意从感官享乐中隔离出来一个人应该正直地与別人交往从而净化他自己的生活所有这些品质组成了心意活动的修练

第十七节

    śraddhayā parayā taptaṁ      tapas tat tri-vidhaṁ naraiḥ    aphalākāṇkṣibhir yuktaiḥ      sāttvikaṁ paricakṣate

śraddhayā——以信心parayā——超然的taptam——执行tapaḥ——苦行tat——那tri-vidham——三种naraiḥ——人aphala-ākāṅkṣibhiḥ——没有成果的欲望yuktaiḥ——从事于sāttvikam——在良好型态中pari-cakṣate——被称为

译文

由那些不是为了在物质上使自己得益而是为了取悦至尊者的人的三种苦修都是在良好型态中

第十八节

    satkāra-māna-pūjārtham      tapo dambhena caiva yat    kriyate tad iha proktaṁ      rājasaṁ calam adhruvam

satkāra——尊敬māna——名誉pūjā-artham——为了崇拜tapaḥ——苦行dambhena——以骄傲ca——还有eva——肯定地yat——那是kriyate——执行tat——那iha——在这个世界proktam——据说rājasam——在热情型态中calam——仿佛的adhruvam——短暂的

译文

那些为了取得尊重名誉及崇敬的虚偽掩饰忏悔及修行是在热情型态中它们既不是稳固也不是永恒的

要旨

有时忏悔及苦修的执行是为了要吸引大众及从別人方面取得名誉尊敬及崇拜在热情型态中的人安排受下属崇拜及让他们濯足及献出财富这些外饰的苦修安排是在热情型态中结果都是短暂的它们能够维持一段时期但却不是永恒的

第十九节

    mūḍha-grāheṇātmanaḥ yat      pīḍayā kriyate tapaḥ    parasyotsādanārthaṁ vā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mūḍha——愚蠢的grāheṇa——以努力ātmanah——一个人自己本身的yat——那pīḍayā——以折磨kriyate——去执行tapaḥ——忏悔parasya——向其他人utsādanārtham——引至毁灭vā——或tat——那tāmasam——在黑暗型态中udāhṛtam——据说

译文

而那些愚蠢地以顽固的自我折磨方式或是去伤害或毁灭他人的忏悔修行则是在黑暗及愚昧型态中

要旨

有很多由恶魔如赫环耶加施怖等所执行的愚蠢苦行目的是为了要成为不死及杀戮半人神他向梵王祈求这些东西但最后却被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所杀为了一些不可能的东西而去执行的忏悔修行肯定地是在愚昧型态中

第二十节

    dātavyam iti yad dānaṁ      dīyate 'nupakāriṇe    deśe kāle ca pātre ca      tad dānaṁ sāttvikaṁ smṛtam

dātavyam——值得给与iti——如此yat——那dānam——慈善布施dīyate——给与anupakāriṇe——给与任何一个人而不计较报酬dese——在地点kāle——在时间ca——还有pātre——适当的人ca——还有tat——那dānam——慈善布施sāttvikam——在良好型态中smṛtam——认为

译文

那出自责任在适当的地方及时间没有回报的念头给与一个值得的人的布施是在良好型态中

要旨

吠陀文学推荐将布施给与一个从事于灵性活动的人而没有不鉴辨地布施的推荐灵性上的成就永远都是考虑的因素因此在一个朝圣的地方或在月日蚀或在月底或给与一个有资格的婆罗门或一个外士拿瓦(奉献者)或是庙中的报施是被推荐的这些布施不应带有任何回报的考虑给与穷人的慈善有时是出自同情心但是如果一个穷人不值得布施这便没有灵性的进步换句话说没有鉴辨的布施不为吠陀文学所推荐

第二十一节

    yat tu pratyupakārārthaṁ      phalam uddiśya vā punaḥ    dīyate ca parikliṣṭaṁ      tad dānaṁ rājasaṁ smṛtam

yat——那tu——但prati-upakāra-artham——为了得到一些报酬phalam——结果uddiśya——想欲vā——或punaḥ——再次dīyate——给与慈善ca——还有parikliṣṭam——勉强嫉妬的tat——那dānam——慈善报施rājasam——在热情型态中smṛtam——被认为是

译文

但是抱有一些回报意念或是一些获利性结果的欲望或是有勉强嫉妬的心理的慈善布施被认为是在热情型态中

要旨

有时慈善布施是为了要达到天堂的王国或是出于很大的困难或是跟着而来的后悔「为什么我要在这方面花这么多钱呢」慈善有时也是出于一些义务或上司的要求等这类的慈善布施被认为是在热情型态中

有很多慈善基金将礼物给与那些进行感官享乐的机构这些慈善不为吠陀文学所推荐祇有在良好型态中的慈善才被推荐

第二十二节

    adeśa-kāle yad dānam      apātrebhyaś ca dīyate    asatkṛtam avajñātaṁ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adesa——没有净化的地方kāle——没有净化的时间yat——那是dānam——慈善布施apātrebhyaḥ——给与不值得的人ca——还有dīyate——给与asatkṛtam——没有尊敬avajñātam——没有适当注意tat——那tāmasam——在黑暗型态中udāhṛtam——据说

译文

而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及地点没有尊敬及蔑视地给与一个不值得的人的慈善布施是在愚昧型态中

要旨

这里并不鼓励沉溺于酒醉及赌博的捐助这类捐助处于愚昧的型态这种慈善并没有好处反之罪恶的人被奖励了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没有敬意及尊重地给与一个适当的人慈善布施这类的慈善也被认为是在黑暗的型态

第二十三节

    om-tat-sad iti nirdeśo      brahmaṇas tri-vidhaḥ smṛtaḥ    brāhmaṇās tena vedāś ca      yajñāś ca vihitāḥ purā

om——至尊的指示tat——那sat——永恒的iti——那nirdeśaḥ——指示brahmaṇāḥ——婆罗门tena——因此vedāḥ——吠陀文学ca——还有yajñāḥ——祭祀ca——还有vihitāḥ——祭祀牺牲purā——以前

译文

在创造开始的时候撒 om tat sat 三个音节被用作指示至尊的绝对真理(婆罗门)这三个声音是在婆罗门唱颂吠陀诗歌及举行祭祀牺牲时为了满足至尊者而發

要旨

前几节已经解释过忏悔祭祀布施及食物可以分为三类良好热情及愚昧型态但不论它们是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它们都是被条件限制了被物质自然型态沾染了当它们的目标是至尊者——唵撒 om tat sat 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永恒——的时候他们便成为灵性提升的工具经典训示指出这样的一个目标撒这三个字特別是指绝对的真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在吠陀颂歌里经常都可以找到「唵」一字

一个没有照着经典的规则去做的人不会达到绝对的真理他祇会得到一些短暂的结果而不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因此结论便是布施祭祀及忏悔的执行应该是在良好型态中执行若在热情或愚昧型态中执行肯定地会是劣等低下撒三字与至尊主的圣名(唵韦施纽 om tad viṣṇaḥ 等)联在一起每当唱出一首吠陀诗歌或至尊主圣名的时候便有「唵」的加入这便是吠陀文学的指示这三个字取自吠陀诗歌om ity etad brahmaṇo nediṣṭaṁ nāma 是指第一个目标跟着沓特瓦玛斯 tattvamasi 是指第二个目标而 sad eva saumya 是指第三个目标组合起来便是唵撒 om tat sat以前梵王——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生物体举行祭祀的时候讲出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这三个名字使徒体系也保持这个原则所以这首赞歌的意义重大因此博伽梵歌推荐任何工作应该是为唵撒——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而做当一个人以这三个字执行忏悔布施及祭祀的时候他便是在基士拿知觉中作为基士拿知觉是使人能够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的超然活动科学化的执行这超然方面的工作并没有能量的浪费

第二十四节

    tasmād om ity udāhṛtya      yajña-dāna-tapaḥ-kriyāḥ    pravartante vidhānoktāḥ      satataṁ brahma-vādinām

tasmāt——因此om——以「唵」开始iti——如此udāhṛtya——指出yajña——祭祀dāna——布施tapaḥ——忏悔kriyāḥ——执行pravartante——开始vidhāna-uktāḥ——根据经典的规限satatam——经常brahma-vādinām——超然主义者的

译文

这样超然主义者便经常地以唵开始进行祭祀布施及忏悔以达到至尊

要旨

Om tad viṣṇoḥ paramaṁ padam韦施纽的莲花足是至尊的服务层次一切代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事务的执行可确保一切活动的完整化

第二十五节

    tad ity anabhisandhāya      phalaṁ yajña-tapaḥ-kriyāḥ    dāna-kriyāś ca vividhāḥ      kriyante mokṣa-kāṅkṣibhiḥ

tat——那iti——他们anabhisandhāya——没有获利性结果phalam——祭祀牺牲的结果yajña——祭祀tapaḥ——忏悔kriyāḥ——活动dāna——布施kriyāḥ——活动ca——还有vividhāḥ——各种类的kriyante——做妥mokṣa-kāṅkṣibhiḥ——那些真正想得到解脱的人

译文

一个人要以「沓 tat」一字执行祭祀忏悔及布施这些超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要脱离物质的綑缚

要旨

为了要被提升至灵性的地位一个人不应该为任何的物质得益而活动活动是为了要最后得到被移转到灵性的王国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

第二十六节及第二十七节

    sad-bhāve sādhu-bhāve ca      sad ity etat prayujyate    praśaste karmaṇi tathā      sac-chabdaḥ pārtha yujyate

    yajñe tapasi dāne ca      sthitiḥ sad iti cocyate    karma caiva tad-arthīyaṁ      sad ity evābhidhīyate

sat-bhāve——在至尊者的本性而言sādhu-bhāve——在奉献的本性而言ca——还有sat——至尊者iti——如此etat——这prayujyate——被用到praśaste——真正的karmaṇi——活动tathā——还有sat-śabdaḥ——声音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yujyate——被用到yajñe——祭祀牺牲tapasi——在忏悔中dāne——祭祀布施ca——还有sthitiḥ——处于sat——至尊者iti——如此ca——还有ucyate——宣判的karma——工作ca——还有eva——肯定地tat——那arthīyam——为了sat——至尊者iti——如此eva——肯定地abhidhīyate——修习

译文

绝对真理是奉献性服务的目标由撒 sat 一字指出因为这些祭祀牺牲忏悔修行及慈善布施的工作有著真正绝对的本质所以彼利妲之子这些工作的执行是为了要取悦至尊的人

要旨

Praśate karmaṇi 或被指定的工作一词指出在吠陀文学中描述很多活动都是一个人从父母照顾开始至一个人生命终结的一些净化程序这些净化程序的采用是为了要生物体最后得到解脱所有这些活动都推荐一个人必须唱颂唵撒 om tat sat萨巴维 sad-bhāve 及萨笃巴维 sādhu-bhāve 是指超然的处境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的人被称为萨特瓦 sattva而一个完全地知觉著基士拿知觉活动的人被称为史瓦劳巴 svarūpa史理玛博伽瓦谭说超然论题会在奉献者的联系下变得清楚没有好的联谊一个人不能够得到灵性的知识当启廸一个人或赐与圣线的时候一个人应该震荡唵撒 om tat sat三个字同样地在所有各类的瑜伽礼仪中都發出唵撒三字这唵撒三字是用以使所以活动完整化这至尊的唵撒使一切事物都变得元整

第二十八节

    aśraddhayā hutaṁ dattaṁ      tapas taptaṁ kṛtaṁ ca yat    asad ity ucyate pārtha      na ca tat pretya no iha

aśraddhayā——没有信心hutam——执行dattam——给与tapaḥ——忏悔taptam——执行kṛtam——表现ca——还有yat——那asat——下跌iti——如此ucyate——据说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ca——还有tat——那pretya——死亡以后no——亦不iha——在这一生中

译文

但是没有对至尊者具有信心的祭祀牺牲忏悔苦行及慈善布施的实施不是永恒的彼利妲之子不管仪式是怎样也没有用它们是谓阿撒 asat在这一生和在下一生中都没有用

要旨

任何没有超然目标所做的事——不论是祭祀布施或忏悔——都是没有用的因此这一节声言这些活动是可鄙的一切事情都应该在基士拿知觉中为了至尊者而做没有这样的信心及没有正当的指导便永不会有任何果实所有的吠陀文学都劝导对至尊者要有信心追随所有吠陀训示的终极目的是要了解基士拿没有人能够不遵守这个原则而能达到目标因此最佳的方法是从开始的时候便在一个真正灵魂导师的指引下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那便是使一切事情成功的途径

一般人在受条件限制了的情况下都为半人神鬼魂及耶克沙 Yakṣas 如库维拉 Kuvera 等的崇拜所吸引良好的型态较热情及愚昧的型态为佳但是一个直接參与基士拿知觉的人则超然于所有三个物质自然的型态虽是循序渐进也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与纯洁的奉献者联谊而直接參与基士拿知觉那便是最佳的方法这一章所推荐的就是这个一个人如果要通过这途径得到成功他首先要找一个正当的灵魂导师及在他的指引下接受训练这样他便能够对至尊者有信心当那信心在适当的时候成熟时便称为对神的爱这爱是所有生物体的终极目标因此一个人应该直接參与基士拿知觉那便是这第十七章的使命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十七章有关于信仰的区分各节的要旨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17)
关闭
博伽梵歌(卷1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