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梵歌内容撮要

第一节

    sañjaya uvāca    taṁ tathā kṛpayāviṣṭam      aśru-pūrṇākulekṣaṇam    viṣīdantam idaṁ vākyam      uvāca madhusūdanaḥ

sañjayaḥ uvāca——山斋耶说tam——对阿尊拿tathā——因此kṛpayā——由于同情心āviṣṭam——充满著aśru-pūrṇa——眼泪盈盈ākula——在沮丧中īkṣaṇam——眼睛viṣīdantam——哀伤者idam——这vākyam——话uvāca——说madhusūdanaḥ——玛瑚苏丹拿(杀死恶魔玛瑚的人)

译文

山斋耶说「玛瑚苏丹拿(即基士拿)看著阿尊拿在极大的悲怆充满同情心和眼泪盈盈中于是便是说了以下的话

要旨

物质性的同情心悲怆和眼泪都是对真正自我愚昧的象征自觉便是对永恒灵魂的同情在这一节中玛瑚苏丹拿一字是有意思的主基士拿杀死了恶魔玛瑚现在阿尊拿想基士拿杀死令他在执行职责上失措的错误思想恶魔没有人知道同情心应该在甚么时候适用对一个淹溺中的人的衣服發生同情是荒谬之谈拯救一个人的外在衣服——他的物质身体并不能将一个掉进无知海洋中的人解救出来一个不知道这点而为外在衣服伤心的人称为「戌陀」sudra或一个不必要地悲怆的人阿尊拿是一个刹怛利耶这种品行并不是他所应有的侭管这样主基士拿可以消解愚昧中人的悲伤博伽梵歌便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由主唱颂出来这一章通过物质身体和灵魂的分析研究而教导我们自觉并由至高的权威主史里基士拿解释这种自觉可从因果性工作中对我观念固定集中而得到

第二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utas tvā kaśmalam idaṁ      viṣame samupasthitam    anārya-juṣṭam asvargyam      akīrti-karam arjuna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说kutaḥ——由那里来tvā——对你kaśmalam——污秽idam——这悲怆viṣame——这危机的时刻samupasthitam——到来anārya——安纳耶不知道生命价值的人juṣṭam——执行asvargyam——不会指引到高等恒星的akīrti——恶名karam——的原因arjuna——啊阿尊拿

译文

至尊的人「博伽梵」说「我亲爱的阿尊拿为甚么这些不纯洁的东西会降临在你身上呢它们不适宜于一个知道生命渐进价值的人它们不会带引到更高的恒星而只会带来恶名

要旨

基士拿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在整部梵歌中主基士拿被称为「博伽梵」博伽梵是绝对真理的终极绝对真理可通过三个阶段来认识即婆罗门 Brahman 或处处都在的非人性精灵巴拉迈玛 Paramatma——或在所有生物体心中至高者所局处的一部份和博伽梵 Bhagavan或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主基士拿在史里玛博伽梵瓦谭 Srimad-Bhagavatam中对绝对真理的这种概念有以下的解释

    vadanti tat tattva-vidas tattvaṁ yaj jñānam advayam    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

「绝对真理是由知道绝对真理者经过三个阶段来了解它们都是同一样的绝对真理的这三个阶段便是婆罗门巴拉迈玛和博伽梵」(博谭 1.2.11)这三个神圣的现象可以用太阳的举例来解释因为太阳也有三个现象即阳光太阳表面和太阳球本身一个祇是研究阳光的人是初级的学生一个知道太阳表面的人较为深入而一个进入太阳球的人便是最高的普通对太阳光在宇宙中的幅射力量和它非人性方面的耀目光芒感到满足的学生可以和那些祇能理解绝对真理婆罗门现象一面的人相比较进步的学生可以知道太阳表面可以和绝对真理巴拉迈玛的知识相比而那些能够进入太阳心脏的学生可以比拟为那些能够理解到至尊绝对真理人性表征的人所以虽然所有对绝对真理进行研究的学生都是面对同一件事然而巴达 bhaktas或理解到绝对真理博伽梵一面的超然主义者是最高的太阳光太阳表面和内在的活动对太阳来说不能分开但这三个阶段的学生却不能算在同一等级中

梵文「博伽梵」一词由伟大的权威巴拉沙喇牟尼 Parāśara Muni——华沙廸瓦 Vyāsadeva 的父亲所解释

至尊的拥有所有财富所有力量所有名誉所有美丽所有知识和所有遁世的人便被称为博伽梵有很多人是很有钱很有势力很美丽很出名很有学问和很能够抛开一切但没有人能够说他拥有所有和全部的财富力量等等祇有基士拿能这样说因为祂是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没有一个生物体包括梵王 Brahmā施威神 Lord śiva 或拿拉央纳 Nārāyaṇa会拥有如基士拿的富裕因此梵王本人在梵王三灭达经中(或称婆罗贺摩三灭达经)Brahma-saṁhitā 的结论是主基士拿是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没有人高于祂和可以与祂相比祂是最原始的主或博伽梵名为高文达 Govinda祂是万原之原

    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sac-cid-ānanda-vigrahaḥ    anādir ādir govindaḥ sarva-kāraṇa-kāraṇam

「有很多人物有著博伽梵的特性但基士拿是至尊的因为没有人能超越祂祂是至尊的人而祂的身体是永恒的充满著知识和快乐祂是原始的主高文达和万原之原」(梵王三灭达经5.1)

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也述及一系列的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的化身但基士拿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神首许许多多的神的化身由祂而扩展出来

    ete cāṁśa-kalāḥ puṁsaḥ kṛṣṇas tu bhagavān svayam    indrāri-vyākulaṁ lokaṁ mṛḍayanti yuge yuge

「在下表中展出的神首的化身是至高主的全面扩展或全面扩展的部份但基士拿是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本身」(博谭 1.3.28)

所以基士拿是原始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绝对的真理超灵和非人性婆罗门的始原

在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面前阿尊拿对族人的悲怆的确是不需要的所以基士拿用 Kutas「从那里来」一字来表示祂的惊讶这样非男子汉的情感是不应由具有高度文化属于亚利安的人 Āryans 所有亚利安一字适用于那些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有一个基于灵性自觉文化的人被生命物质化概念所带领的人并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是对绝对真理韦施纽或博伽梵的觉悟他们被物质世界的外在型态所吸引因此并不知道解脱是什么没有怎样去解脱物质缚束知识的人名为非亚利安人虽然阿尊拿是一个刹怛利耶但他因拒绝战争而违背了他被指定的职责这种懦弱的行为被称为非亚利安人所应有这种对职责的违背并不帮助一个人在灵性生活上取得进步也不会给一个人在世上有出名的机会主基士拿并不批准阿尊拿对他族人这种所谓的同情心

第三节

    klaibyaṁ mā sma gamaḥ pārtha      naitat tvayy upapadyate    kṣudraṁ hṛdaya-daurbalyaṁ      tyaktvottiṣṭha parantapa

klaibyam——无能mā——不要sma——拿起gamaḥ——进入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etat——如此tvayi——对你upapadyate——是适合的kṣudram——很少hṛdaya——心daurbalyam——软弱tyaktvā——放弃uttiṣṭha——起来parantapa——啊敌人的惩罚者

译文

彼利妲之子不要屈服于这种使人堕落的无能这对你并不适合抛弃你心中的软弱站起来吧敌人的惩罚者

要旨

阿尊拿被称为「彼利妲之子」彼利妲是基士拿父亲瓦苏弟瓦的姊妹所以阿尊拿和基士拿有血统之亲如果一个刹怛利耶的儿子拒绝战争他便祇是一个名义上的刹怛利耶如果一个婆罗门的儿子的行为非宗教性他祇是一个名义上的婆罗门这样的刹怛利耶和婆罗门是他们父亲的不肖子阿尊拿是基士拿的最亲密朋友而基士拿在战车上直接指导他但是侭管有这样多的利益假如阿尊拿放弃了战争他便会做出了一件败坏名誉的行为所以基士拿说阿尊拿的这种态度不适合于他的性格阿尊拿可以辩驳说他放弃战争的义举是为了尊敬彼斯玛和他的亲属但基士拿认为这种义气不为权威所批准所以这所谓义举或非暴力应为像阿尊拿般的人在基士拿的指导下被放弃

第四节

    arjuna uvāca    kathaṁ bhīṣmam ahaṁ saṅkhye      droṇaṁ ca madhusūdana    iṣubhiḥ pratiyotsyāmi      pūjārhāv arisūdan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katham——怎样bhiṣmam——对彼斯玛aham——我saṅkhye——在战争中droṇam——对当拿 Dro`naca——和madhusūdana——啊杀死玛瑚的人iṣubhiḥ——以弓箭pratiyotsyāmi——要还击pūjā-arhau——那些值得崇拜的人arisūdana——啊杀死敌人的人

译文

阿尊拿说「啊杀死玛瑚的人(即基士拿)我怎能够在阵上以弓箭还击那些如彼斯玛与当拿那样地值得我崇拜的人呢

要旨

可尊敬的长者如祖父彼斯玛和老师当阿阇黎耶(当拿)是经常值得崇拜的纵使他们进攻也不应该反击他们对长者连一句说话也不反驳是一项礼貌虽然他们有时比较严酷但他们不应被冷酷地对待因此阿尊拿怎能对他们还击呢基士拿会否攻击祂自己的祖父乌格森纳 Ugrasena 或祂的老师山地盘尼牟尼 Sāndīpani Muni 呢这是阿尊拿对基士拿提出的辩驳

第五节

    gurūn ahatvā hi mahānubhāvān      śreyo bhoktuṁ bhaikṣyam apīha loke    hatvārtha-kāmāṁs tu gurūn ihaiva      bhuñjīya bhogān rudhira-pradigdhān

gurūn——长辈ahatvā——由杀戮hi——确定的mahā-anubhāvān——伟大的灵魂śreyaḥ——比较好些bhoktum——享受人生bhaikṣyam——求乞api——就算iha——在这一生中loke——在这世界上hatvā——杀戮artha——利禄kāmān——这样欲望tu——但gurūn——长辈iha——在这世界中eva——的确地bhuñjīya——要享受bhogān——可供享乐的东西rudhira——血pradigdhān——染上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求乞为生比以我们的老师们伟大灵魂的生命换取来的生活好得多虽然他们有敌意但是他们究竟是长辈假如他们被杀的话我们的胜利品便会染上血渍

要旨

根据经典的规法一个作可憎行为的老师已经丧失了他的判断力而应当被置之不理彼斯玛和当拿是因为杜约丹拿对他们财政上的协助而被迫站在他的一边纵使他们不应该单纯地以经济的援助而接受这个地位在这个处境下他们丧失了作为老师的尊严但阿尊拿仍然以长辈身份来看待他们所以在杀死了他们后而获得物质上的利益便相等于享受染上了血的胜利品一样

第六节

    na caitad vidmaḥ kataran no garīyo      yad vā jayema yadi vā no jayeyuḥ    yān eva hatvā na jijīviṣāmas      te 'vasthitāḥ pramukhe dhārtarāṣṭrāḥ

na——或ca——和etat——这vidmaḥ——知道katarat——那个naḥ——我们garīyaḥ——好些yat——什么vā——或jayema——征服我们yadi——如果vā——或naḥ——我们jayeyuḥ——征服yān——那些eva——的确地hatvā——由杀戮na——不jijīviṣāmaḥ——想过活te——所有他们avasthitāḥ——都处于pramukhe——在前面dhārtarāṣṭrāḥ——狄达拉斯鞑的子孙

译文

我们也不知道那样比较好——去征服他们还是让他们征服狄达拉斯鞑的儿子们在这战场上正站在我们的前面就算杀死了他们我们也不愿意过活

要旨

虽然打仗是刹怛利耶的责任阿尊拿不知道他应否參战而冒不必要暴行之险还是弃战而过着求乞的生活如果他不去征服別人求乞便成为他唯一维持生活的方式而胜利也未必是肯定的因为双方都有得胜的可能就算胜利会属于他们(因为他们參战的理由是正直的)如果狄达拉斯鞑的子孙战死沙场没有他们过活是很难的这种情况是对他们的另一种挫败阿尊拿这些考虑证明了他不单祇是主的一个伟大奉献者他还是高度的开明和完全控制了自己的心意和感官虽然他生长于皇室他想以求乞为生的念头是另外一个超脱的表征从这些品质和他对史里基士拿(他的灵魂导师)言语指示的深信中可以知道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如此阿尊拿便被认为可以得到解脱除非感官是受控制了否则不能被提升到知识高度的水平上而没有知识和奉献则没有解脱的机会阿尊拿除了他物质关系的德性以外还有着以上所有资格的德性

第七节

    kārpaṇya-doṣopahata-svabhāvaḥ      pṛcchāmi tvāṁ dharma-saṁmūḍha-cetāḥ    yac chreyaḥ syān niścitaṁ brūhi tan me      śiṣyas te 'haṁ śādhi māṁ tvāṁ prapannam

kārpaṇya——吝啬doṣa——弱点upahata——受着svabhāvaḥ——性格pṛcchāmi——我询问tvām——对dharma——宗教saṁmūḍha——在困惑cetāḥ——心中yat——什么śreyaḥ——所有好的syāt——或许niścitam——有信心地brūhi——告诉tat——什么me——对我śiṣyaḥ——门徒te——aham——我是śādhi——指导mām——我tvām——对prapannam——皈依

译文

现在我对我的责任感到迷惘和因为软弱而失去了一切镇定在这情形下我要求清楚地告诉我什么是对我最好的我现在是的门徒和一个向皈依了的灵魂请指导我罢

要旨

根据自然的定律物质活动的整个体系对每一个人都是烦恼的来源在每一步中都有烦恼所以我们应该要找寻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来正确地指导我们去实践生命的目的所有的吠陀文学都劝告我们去找寻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以解脱于不是出于我们所愿而發生的人生困惑就好像森林的火灾不知怎样地燃烧着一样同样地这个世界的处境便是生活的难题不问我们的意旨而自动地出现没有人想要火但是它产生了我们就变得困惑因此吠陀的智慧劝告说要解决生命的烦恼和了解这个答案的科学一个人需要去接触一个在使徒传递系列中的灵魂导师一个有着真正的灵魂导师的人会知道一切所以我们不应该停留在物质的困惑中而应该去找寻一个灵魂导师这便是这一节的要旨

谁是在物质烦恼中的人呢他便是那个不懂得人生问题的人在格伽奥义书 Garga Upaniṣad 中对在困惑中的人有这样的描述

  yo vā etad akṣaraṁ gārgy aviditvāsmāl lokāt praiti sa kṛpaṇaḥ

「不以人类的身份去解决人生问题的便是一个吝啬的人他便会像猫狗一样地离开这个世界而没有了解到自觉的科学」这人类身体的生命便是生物体用来解决生命问题最有价值的资产所以一个不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的人便是一个吝啬者在另一方面有婆罗门或一个有足够智慧去利用这个身体来解决所有生存问题的人

基班纳 kṛpaṇas 或吝啬的人们浪费了他们的生命于对家庭社会国家等在物质生命观念下的过份溺爱一个人往往基于血缘从附于家庭生活即妻子儿女和其他成员基班纳以为他可以保护他的家庭成员免于死亡或者基班纳想着他的家庭或社会可以把他从死亡边缘中挽救出来这种对家庭的依附在低等动物对子女的爱护中也可以找到阿尊拿既然是聪明人他可以理解到他对家庭成员的钟爱和希望保护他们免于死亡是他所以感到困惑的原因虽然他明白要战争的责任正在等着他仍然由于困苦的弱点他不能够履行职务所以他询问至尊的灵魂导师主基士拿作出一个决定性的解答他将自己奉献为一个基士拿的门徒他想停止朋友间的谈话师傅和门徒间的谈话是严肃的而现在阿尊拿想在认许了的灵魂导师面前作非常严肃的谈话所以基士拿便是博伽梵歌科学的原本灵魂导师而阿尊拿便是第一个去了解梵歌的门徒阿尊拿怎样去了解博伽梵歌已在梵歌中说明但是愚蠢世俗的学者解释说一个人不必对基士拿以人的身份皈依而是对「基士拿的内在未生」皈依基士拿的外在和内在都没有分別而任何一个没有这种理解而想去了解博伽梵歌的便是最愚蠢的人

第八节

    na hi prapaśyāmi mamāpanudyād      yac chokam ucchoṣaṇam indriyāṇām    avāpya bhūmāv asapatnam ṛddhaṁ      rājyaṁ surāṇām api cādhipatyam

na——不要hi——确定的prapaśyāmi——我看见mama——我的apanudyāt——他们可以赶跑yat——那śokam——悲怆ucchoṣaṇam——乾涸起来indriyāṇām——感官的avāpya——达到bhūmau——在地球上asapatnam——没有敌手ṛddham——繁荣rājyam——王国surāṇām——半人神的api——就算ca——和ādhipatyam——尊贵

译文

我没有办法赶走这正在使我的感官乾涸的悲怆就算赢得一个在地球上没有匹敌的王国和有着天上半人神般的尊贵也不能使这悲怆消灭

要旨

侭管阿尊拿提出这样多基于宗教知识和道德训示的理由作为辩驳他看来如果没有他灵魂的导师——主史里基士拿的帮助是不能够真正地解决他的问题的他可以理解到他的所谓知识不能解决自己难题而这些难题正在威胁着他的生存若他没有一个如主基士拿的灵魂导师的帮助则不能够解决这些困惑学术性知识学位和高职位等对于解决人生问题都没有用帮助祇可以从一个如基士拿的灵魂导师而来所以结论是一个百分之百基士拿知觉的灵魂导师是真正的灵魂导师因为他能够解决人生的难题主采坦耶说一个对基士拿知觉科学了解的导师是真正的灵魂导师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如何

    kibāvipra kibā nyāsī śūdra kene naya    yei kṛṣṇa-tattvā-vetta sei guru haya             (采坦耶查里丹灭达经玛耶8.127)

「无论一个人是维巴 vipra(对吠陀智慧有知识的学者)或诞生于一个低等家庭或在出家状况中祇要他是基士拿科学的导师他便是一个绝对适合和真正的灵魂导师」所以在未成为基士拿知觉知识科学的大师之前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在吠陀文学中还这样说

    ṣaṭ-karma-nipuṇo vipro mantra-tantra-viśāradaḥ    avaiṣṇavo gurur na syād vaiṣṇavaḥ śvapaco guruḥ

「一个很有学问的婆罗门就算谙熟所有的吠陀知识也不适合做一个灵魂导师除非他是一个外士那瓦或一个精通基士拿知觉科学的人但是一个生长于低等家庭阶层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士那瓦或具有基士拿知觉却可以成为一个灵魂导师

物质生存的问题——生死——都不能够因财富的积聚和经济發展而被豁免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充满着物质生活的设备富裕和充份地经济發展但是物质生存的问题仍然存在他们从不同方向找寻和平但他达到真正快乐的唯一途径是查询基士拿或博伽梵歌和史里玛博伽瓦谭(构成基士拿科学的书)或基士拿的真正代表——处于基士拿知觉的人

如果经济的發展和物质安乐能够驱走一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或国际间醉梦的哀悼阿尊拿便不会说就算地球上一个不能匹敌的王国或在上天众恒星半人神般的尊贵都不能驱走他的悲怆所以他追求基士拿知觉的庇护这便是正确地带领到和平协调之路经济發展或地球的统治权由于物质性的剧变可以随时完结就算进入了较高的恒星体系正如人类现在想到月球去一样也可以在一刹那间了结博伽梵歌证明了这一点kṣīṇe puṇye martyalokaṁ viśanti「当虔诚活动的结果了结之后一个人便由快乐的顶点降至生命的最低地位」世界上很多政客都是这样地掉下来这样的下跌祇会带来更多的悲怆

因此如果我们想永远终止悲怆我们便要好像阿尊拿一样求护于基士拿阿尊拿请求基士拿彻底地解决他的问题这便是基士拿知觉之道

第九节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vā hṛṣīkeśaṁ      guḍākeśaḥ parantapaḥ    na yotsya iti govindam      uktvā tūṣṇīṁ babhūva ha

sañjayaḥ uvāca——山斋耶说evam——这么uktvā——讲话hṛṣīkeśam——向基士拿感官的主人guḍākeśaḥ——阿尊拿克服愚昧的主人parantapaḥ——敌人的惩罚者na yotsye——我将不会參战iti——如此govindam——对基士拿欢愉的给予者uktvā——说着tūṣṇīm——没有作声babhūva——变得ha——的确地

译文

山斋耶说「这样说完以后阿尊拿敌人的惩罚者告诉基士拿道『高文达我不參战』跟着便不再作声

要旨

狄达拉斯鞑在听到了阿尊拿不參战而要离开战场求乞为生后一定感到很高兴但山斋耶指出阿尊拿是有能力杀死他的敌人(parantapaḥ)一事而再次令他失望虽然阿尊拿目前是受了家庭爱念的假悲哀而暂时被感动了但他皈依于基士拿——至尊的灵魂导师作为一个门徒这表示出他很快便会从家庭爱念的假悲怆中被解脱出来而将会受启廸自我觉悟的完整知识即基士拿知觉那时便会肯定地參战因此狄达拉斯鞑的喜悦便会受挫阿尊拿将会被基士拿启廸而作战到底

第十节

    tam uvāca hṛṣīkeśaḥ      prahasann iva bhārata    senayor ubhayor madhye      viṣīdantam idaṁ vacaḥ

tam——向他uvāca——说hṛṣīkeśaḥ——感官的主人基士拿prahasan——微笑着iva——那样bhārata——啊狄达拉斯鞑伯拉达的后裔senayoḥ——军队的ubhayoḥ——双方的madhye——之间viṣīdantam——对在悲怆中的人idam——以下的vacaḥ——说话

译文

伯拉达的后裔那时候基士拿微笑地在两阵之中对在悲怆中的阿尊拿说了以下的话

要旨

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和古达克沙 Guḍākeśa 两者的谈话是以亲密朋友的身份进行作为朋友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其中一个自愿地成为另外一个的学生基士拿在笑着因为一个朋友选择变为门徒作为万物之主祂是每一个人的主人而永远处于较高的地位但是主接受一个想成为祂的朋友儿子爱人或奉献者的人或一个想祂处于这地位的人但当祂被接受为主人时祂便立刻以这个身份对门徒作应有的严肃谈话这个主人与门徒间的谈话是在两队军队当前公开以使所有人都能得益所以博伽梵歌的谈话并不是为任何特別的个人社会或团体而设而是为了所有的人无论朋友和敌人都有权去聆听

第十一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śocyān anvaśocas tvaṁ      prajñā-vādāṁś ca bhāṣase    gatāsūn agatāsūṁś ca      nānuśocanti paṇḍit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说aśocyān——那不值得悲怆的anvaśocaḥ——你正在悲哀tvam——你prajñā-vādān——有学识的谈话ca——和bhāṣase——讲着gata——失去asūn——生命agata——不是过往的asūn——生命ca——和na——永生anuśocanti——悲怆paṇḍitāḥ——有学识的人

译文

万福的主说「你一面说着有学识的说话一面为不值得悲怆的事物伤感那些有智慧的人不会为生存的或已死的事物悲怆

要旨

主立刻以老师的身份来责罚学生间接地叫他蠢材主说你的说话好像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但你不知道一个真正有学识的人——一个懂得什么是肉体什么是灵魂的人——不会为身体的任何一个阶段无论生或死而悲哀在以后的几章中会讲到知识的意思是要去认识物质和灵魂和这两者的控制者阿尊拿辩驳说宗教的原则应较政治和社会关系为重要但他不知道对物质灵魂和至尊者的知识较宗教的礼节还来得重要因为他缺乏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他不应该自以为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他便对不值得悲哀的东西悲哀身体是被生下来的和注定今天或明天便要被毁灭所以身体并不像灵魂般重要一个知道这点的人是真正有学识的对他来说就算物质身体在任何情况下也没有值得悲哀的理由

第十二节

    na tv evāhaṁ jātu nāsaṁ      na tvaṁ neme janādhipāḥ    na caiva na bhaviṣyāmaḥ      sarve vayam ataḥ param

na——永不tu——但是eva——的确地aham——我jātu——变成na——永不āsam——存在na——不是这样tvam——你本身na——不ime——所有这些janādhipāḥ——帝王na——永不ca——和eva——的确地na——不是那样bhaviṣyāmaḥ——会存在sarve——所有我们vayam——我们ataḥ param——此后

译文

从来没有一个时候我不存在或你或所有这些帝王或在未来我们之中任何一人会停止存在

要旨

在吠陀诸经中嘉答奥义书 Kaṭha Upaniṣad 和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都说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是无穷尽数量生物体的维持者以他们不同的处境和根据他们个別的工作和工作反应而定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还以祂全体的一部份活在每一个生物体的心中祇有神圣能看见内在和外在同一的至尊主的人才能真正地得到完整和永恒的和平

    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eko bahūnāṁ yo vidadhāti kāmān    tam ātmasthaṁ ye nupaśyanti dhīrās    teṣāṁ śāntiḥ śāśvatī netareṣām                (嘉答 2.2.13)

给予阿尊拿的同一吠陀真理还给予了世界上所有那些自以为十分有学识但实际上祇有很少知识的人主很清楚地说祂本身阿尊拿和在战场上聚集的所有国王都是永恒的个別生物体而主则永恒地是个別生物体在条限状况下和在他们解脱状况下的维持者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是至尊的个人而阿尊拿——主的永恒伙伴和所有在那里结集的帝王都是个別的永恒的人并不是他们在过往不以个体存在也不是他们不再会以永恒的人存在他们的个別性既在过往存在也会继续不断地存在于将来所以对任何人悲怆是没有理由的

摩耶华弟 Māyāvādī 理论是当个別灵魂解脱了当摩耶 māyā 或幻影的外衣被分离以后便会合并于非人性的婆罗门而失去个別的存在这个理论在这里不为主基士拿——至尊的权威所支持也对我们想着个別性祇存在于被条限了状况下的看法不支持基士拿很清楚地在这里说在将来主和其他的个別性如在奥义诸书中所证实也将会永恒地继续着基士拿这项声言是权威性的因为基士拿不会被迷惑假如个別性不是一个事实则基士拿不会强调说他在将来也是一样不变摩耶华弟哲学家或许会辩说基士拿所讲的个別性并不是灵性的而是物质的就算接受了这个別性是物质的论调又怎能分辨出基士拿的个別性呢基士拿确言了祂在过往的个別性和证实了祂将来的个別性祂还在其他方面证实了它的个別性连非人性的婆罗门也被宣言为下属于祂基士拿始终维持着祂灵性上的个別性假如祂被接受为一个在个別知觉中普通的被条限了的灵魂祂的博伽梵歌便没有价值成为权威经典一个有着人类四项缺点的普通人没有能力去教导值得聆听的东西梵歌是超越于这些文学没有一本世俗的书能和博伽梵歌相比当一个人接受了基士拿是普通人以后梵歌便丧失了它全部的重要性摩耶华弟人士辩驳说在这一节中所讲及的双重性祇是惯例上的而它所指的祇是身体但在这一节之前这样的一个身体概念已经被禁制了在禁制了生物体的身体概念以后基士拿又怎会再来一个基于身体的惯例见议呢因此个別性继续在灵性领域存在伟大的灵魂导师如史里喇玛瑙查 Sri Ramanuja 和其他人士等都证实了这一点在梵歌中很多处都很清楚地提及到这灵性上的个別性而为那些是主奉献者的人所了解那些妒忌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的人没有一条真正通往这伟大文学之道一个非奉献者接近梵歌的教导就有如蜜蜂在舐着瓶外的蜜糖一样祇有打开盖子才能尝到蜜糖的味道同样地博伽梵歌的奥妙祇为奉献者所了解也正如在书中的第四章所说没有別的人能尝到它梵歌也不能妒忌主的存在的人所触摸所以摩耶华弟人士对梵歌的解释是整个真理最误引性的演译主采坦耶禁止我们阅读由摩耶华弟人士所作的评述和加以警告说一个人通过这样对摩耶华弟哲学的了解便丧失了所有了解梵歌秘密的能力如果个別性祇是指在经验界的宇宙而言那便不需要主的教导个別灵魂和主的复数性是一个永恒的事实而在吠陀诸经中也如上述地证实了这一点

第十三节

    dehino 'smin yathā dehe      kaumāraṁ yauvanaṁ jarā    tathā dehāntara-prāptir      dhīras tatra na muhyati

dehinaḥ——被身体所困的asmin——在这yathā——如dehe——在身体中kaumāram——童年yauvanam——青年jarā——老年tathā——同样地dehāntara——身体的变动prāptiḥ——成就dhīraḥ——清醒的人tatra——为此na——永不muhyati——被惑

译文

当被身体所困的灵魂不断地演变在这个身体中由童年至青年至老年同样地灵魂在身体死亡后投胎到另外一个身体自觉了的灵魂并不为这变化所困惑

要旨

因为每一生物体都是个別的灵魂他的身体每一刻都在改变著有时身为孩童有时为青年也有时为老年但同样的灵魂是在那里而没有经过任何改变这个別的灵魂最后在死亡时将身体改变而投胎到另外一个身体因为在下一次诞生中肯定地不论是物质的或灵性的都会有另外一个身体——所以阿尊拿对死亡的悲怆是没有理由的而他所最关切的彼斯玛和当拿也不例外相反地他应该为他们身体由旧的转为新的而喜悦因为这样会更新他们的能量这样的身体变更根据他在生命中的作为而决定他各种形式的享乐或受苦所以彼斯玛和当拿因为是高贵的灵魂必定会在下一世得到灵性的身体或最低限度得到生活在天堂的身体而得到物质生存的高等享受因此在任何一面说来悲怆是没有理由的

任何一个具有对个別灵魂超灵和物质和灵性两自然性的组合结构的完整知识的人被称为一个狄拉 dhīra 或最清醒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永不会被身体的变更所困惑摩耶弟华人士认为灵魂是整体性的理论不能被接受理由是灵魂不能被切割为片段这样切割成为个別的灵魂使到至尊者变成可以成为片段或变更的违反了至尊的灵魂是不变的原则

在博伽梵歌中证实了至尊的片碎部份永恒地存在著(珊拿坦拿)和名为基撒拉 kṣara他们有倾向堕落到物质的自然界中这些片碎的部份永恒地是这样的就算是解脱了以后个別的灵魂也是一样——片段的但一旦解脱了以后他便过着一个永恒地充满快乐和与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在一起充满知识的生活反射的理论可以被应用到超灵的身上因为祂是存在于每一个个別不同的身体上和被称为巴拉迈玛 Paramātmā不同于个別的生物体当天空倒映在水上时反映出太阳月亮和星星等星星可以和生物相比而太阳和月亮可以比喻为至尊的主个別的片段灵魂由阿尊拿代表而至尊的灵魂便是至高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第四章的开端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不是处于同一等级的如果阿尊拿和基士拿是在同一等级和基士拿不是高于阿尊拿的话他们俩教导者和被教导者的关系便变得没有意思了如果他们俩人都是被迷幻能量(摩耶)所欺骗便不再需要有人作导师和另外一人是被教导者这样的教导会变成无用因为在(摩耶)māyā 的掌握中没有一个人能成为权威性的导师在本书的处境下主基士拿被接受为至尊的主在地位上高于生物体——阿尊拿——一个在摩耶欺骗下被忘记了的灵魂

第十四节

    mātrā-sparśās tu kaunteya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a-dāḥ    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

mātrā——欲欲的sparśāḥ——感觉tu——祇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śīta——冬天uṣṇa——夏天sukha——快乐duḥkha-dāḥ——给予痛苦āgama——出现apāyinaḥ——消失anityāḥ——不是永恒的tān——所有他们titikṣasva——祇要容忍bhārata——啊伯拉达王朝的后裔

译文

琨提之子快乐和烦恼非永久性的出现和它们在适当时候的消失就好像是冬季和夏季的出现和消失一样它们起自官感的触觉伯拉达之子孙一个人要学习怎样容忍它们而不至于被困扰

要旨

在任务的正当执行中一个人要学习快乐和烦恼非永久性的出现和消失根据吠陀的训示一个人在晨早起来便要沐浴连在玛伽的月份(一月至二月)也不例外在那时候非常寒冷但侭管这样一个忠于宗教原则的人并不犹疑地去沐浴同样地一个妇人并不犹疑在五月和六月(夏季最热的时份)到厨房去煑食一个人就算是气候的不便也要执行他的责任同样地战争是刹怛利耶的宗教原则虽然一个人要和一些朋友和亲戚战争他也不应该违背他应负的责任他应该遵守由宗教原则所定下来的规例才可以达到知识的阶段因为祇有通过知识和奉献一个人才能够从摩耶(幻影)的掌握中解脱出来

称呼阿尊拿的两个不同的名字也是有意义的刚廸亚 Kaunteya 表明了他母系伟大的血统关系伯拉达 Bhārata 表示了他父系的显贵从两方面他都有一个尊贵的传统一个尊贵的传统带来了对事物的责任和适当职务的履行因此他不能逃避战争

第十五节

    yaṁ hi na vyathayanty ete      puruṣaṁ puruṣarṣabha    sama-duḥkha-sukhaṁ dhīraṁ      so 'mṛtatvāya kalpate

yam——一个是hi——的确地na——永不vyathayanti——在烦恼中ete——所有这些puruṣam——对一个人puruṣarṣabha——人中的表表者sama——没有被改变的duḥkha——烦恼sukham——快乐dhīram——耐心的saḥ——他amṛtatvāya——对于解脱kalpate——被认为有资格

译文

人中的表表者(阿尊拿)不为快乐和烦恼所打扰和稳定地处于两者间的人肯定地有资格得到解脱

要旨

任何一个有坚定决心于高度灵魂自觉和能够同样地容忍烦恼和快乐侵袭的人肯定地有资格得到解脱在华纳斯喇玛制度中生命的第四个阶段——即出家的阶段(托砵僧 sannyāsa)是一个很痛苦的境况但一个真诚地想使到他生命得到完整的人必定会在各种困难中接受托砵僧的阶段困难通常是由于要切断家庭的关系放弃了妻子和儿女但如果有人能够忍受这些困难他到达灵魂自觉的道路必定是完整的同样地在阿尊拿执行刹怛利耶 kṣatriya 职务中虽然和家庭成员或所爱的人交战是很困难的他被劝要坚持到底主采坦耶在二十四岁时出家而祂的亲属——年轻的妻子和老母都没有別的人照顾但为了更高的原因他出了家和坚定地执行更高的任务那便是达到超脱于物质束缚的途径

第十六节

    nāsato vidyate bhāvo      nābhāvo vidyate sataḥ    ubhayor api dṛṣṭo 'ntas      tv anayos tattva-darśibhiḥ

na——永不asataḥ——非存在的vidyate——那里有bhāvaḥ——持久性na——永不abhāvaḥ——改变著品质vidyate——那里有sataḥ——永恒的ubhayoḥ——两者的api——真实的dṛṣṭaḥ——遵守antaḥ——结论tu——但是anayoḥ——他们的tattva——真理darśibhiḥ——由先见者

译文

真理的先见者的结论是非存在的东西没有持久性而存在的东西不会终止这是先见者研究过两者本性后的结论

要旨

变动中的身体没有持久性身体每一刻因为不同细胞的变化和反应而在不断改变为现代医学所承认因此成长和年老是在身体中进行着纵使身体和心意在变化著灵魂是永久存在的那便是物质和精神的分別本质上身体是不断地改变而灵魂则是永恒的这个结论是被所有等级的真理先见者——不论是非人性的或人性的——所确立在韦施纽普兰拿 Viṣṇu Purāṇa 经中说韦施纽和他的居所全都有著自明的灵性存在「Jyotīṁṣi viṣṇur bhavanāni viṣṇuḥ」存在和非存在两字祇是对灵性和物质而言那便是所有真理先见者的观感

这便是主对所有被愚昧影响所困惑了的生物体教导的开始愚昧的铲除有赖于崇拜者和被崇拜者永恒关系的重建和跟著而来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和所属部份生物体的分別的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彻底研究而了解至尊者的本性自身和至尊者的分別可以比拟于部份和整体的关系在维丹达枢查经 Vedānta Sūtras 和史里玛博伽瓦谭 Śrīmad-Bhāgavatam 中至尊者被接纳为所有被發射物的本原这样的發射物可以由高等和低等的自然次序所体验正如将会在第七章中所揭示众生物体隶属于高等的本性虽然能量和能量者之间并无分別但是有能量者被接受为至尊的而能量或自然被接受为下属的因此众生物体永远是下属于至尊的主犹如主人和仆人老师和被教导者一样这样清楚的知识在愚昧的知觉下是不能够被了解的为了要赶走这样的愚昧主便为所有时代的所有生物体的启明而教导博伽梵歌

第十七节

    avināśi tu tad viddhi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vināśam avyayasyāsya      na kaścit kartum arhati

avināśi——不会被毁灭的tu——但是tat——那viddhi——知道它yena——由谁sarvam——整个身体idam——这tatam——扩展vināśam——毁灭avyayasya——属于不会被毁灭的asya——它的na kaścit——没有人kartum——去做arhati——能够

译文

要知道那遍透整个身体的东西是不会被毁灭的没有人能够摧毁不能被毁灭的灵魂

要旨

这一节再清楚地解释遍透著整个身体的灵魂的真正本性每个人都知道什么东西遍布整个身体那就是知觉每个人都感觉著身体部份或全部的痛苦和快乐这知觉的遍布祇是限于一个人自己身体之内一个人身体内的快乐和痛苦并不为別人所知觉所以每一个身体便是每一个个別灵魂的居所而灵魂存在的象征则显示于个別的知觉力

这灵魂被描述为发尖顶端一万份之一的大小在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中证明了这一点

    bālāgra-śata-bhāgasya śatadhā kalpitasya ca    bhāgo jīvaḥ sa vijñeyaḥ sa cānantyāya kalpate

「当一根头发顶端被分成一百份这一百份的每一份再被分成一百份那一份的尺寸便是灵魂的大小」(史威 5.9)同样地在博伽瓦谭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keśāgra-śata-bhāgasya śatāṁśaḥ sādṛśātmakaḥ    jīvaḥ sūkṣma-svarūpo 'yaṁ saṅkhyātīto hi cit-kaṇaḥ

「有无数的灵魂原子微粒它们大小如发尖顶端的一万份之一

因此灵魂的个別微粒是一个小于物质原子的灵性原子而物质原子则是无数的这微小的灵性火花便是物质身体的基本原理而这灵性火花遍布于整个身体就如某些药物对于整个身体的扩散作用一样这灵魂在整个身体的流动性便是知觉那便是灵魂存在的证明任何一个凡人都能够明白到物质的身体减去知觉便是一个已死亡的身体而这个知觉是不能以任何物质的操作使其能在身体复苏的所以知觉并不是出于任何数量的物质合并而是由于灵魂的存在在蒙达伽奥义书 Muṇḍaka Upaniṣad 中对灵魂原子的量度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eṣo 'ṇurātmā cetasā veditavyo      yasmin prāṇaḥ pañcadhā saṁviveśa    prāṇaiś cittaṁ sarvam otam prajānāṁ      yasmin viśuddhe vibhavaty eṣa ātmā

「灵魂是如原子的大小和可以通过完整智慧来了解这原子灵魂浮游于五种气体之上(即呼气 prāṇa吸气 apāna周气 vyānas平气 amāna 和魂气 udāna)和处于心脏之中而将它的影响遍布被体困著的生物体的整个身体当灵魂从五种物质的污染中被净化后灵性的影响便会被展示」(蒙 3.1.9)

阴阳瑜伽 haṭha-yoga 制度是为了要运用不同的静坐姿势来控制这五种环绕著纯洁灵魂的气体——不是为了任何物质的得益而是为了要使微细的灵魂能够从物质环境的綑缚中解脱

这灵魂原子的法定地位为所有的吠陀文学所接受也可以由一个健全的人在实际经验中领畧得到祇有不健全的人才会以为这灵魂原子是遍布的韦施纽达瓦 Viṣṇu-tattva

灵魂原子的影响可以遍传在一个特定的身体上根据蒙达伽奥义书说这个灵魂原子是处于每个生物体的心脏中因为灵魂原子的大小超越于物质性科学家的理解能力他们中有些人便愚蠢地推说是没有灵魂的个別的灵魂原子是肯定地在心中和超灵在一起身体活动的能量便由体内这部份發放出来从肺中带著氧气的红血球是从灵魂那里得到能量的当灵魂离开了这个位置之后产生镕解热的血液活动便会停止医学界承认了红血球的重要性但他们不能够确定能量的来源是灵魂不过他们承认心脏是所有身体能量的集中点

这些精灵的原子微粒可以比喻为太阳光綫的份子在阳光中有无数的發光分子同样地至高主的片碎部份便是至高主光芒的原子火花名为「巴伯」prabhā 或高等能量吠陀知识和现代科学都不否定身体中灵魂的存在而灵魂的科学便由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亲自在博伽梵歌中清楚地描述

第十八节

    antavanta ime dehā      nityasyoktāḥ śarīriṇaḥ    anāśino 'prameyasya      tasmād yudhyasva bhārata

antavantaḥ——可以消灭的ime——所有这些dehāḥ——物质身体nityasya——永恒地存在uktāḥ——据说śarīriṇaḥ——被体困了的灵魂anāśinaḥ——永不会被毁灭aprameyasya——不能被量度的tasmāt——因此yudhyasva——作战bhārata——啊伯拉达的后裔

译文

祇有不会被毁灭不能被量度的和永恒的生物体的物质身体才会被摧毁因此伯拉达的后裔作战罢

要旨

这物质身体在本质上是会被消灭的它会立即完结或许一百年后才会这样祇是时间问题而已并没有机会无止境地保持著但是灵魂是细小到连敌人也看不见更遑论被杀呢如在前一节中所述它是这样细小甚至没有人知道怎样去量度它所以从两个角度看来都没有悲哀的理由因为生物体是不能真正地被杀而物质的身体也不能够被保留在任何的一段时间之内和永远地被保护著整个灵魂的微细分子根据他的工作而得到这物质身体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和遵守宗教的原则在维丹达枢查经中生物体有资格成为光线因为他是至尊光线的所属部份就像阳光维系著整个宇宙一样灵魂的光线便维系著这个物质的身体一旦灵魂离开了这个物质身体以后身体便开始腐化所以维持著这个身体的便是灵魂身体本身并不重要阿尊拿被劝告要作战和为了宗教的理由而牺牲这个物质的身体

第十九节

    ya enaṁ vetti hantāraṁ      yaś cainaṁ manyate hatam    ubhau tau na vijānīto      nāyaṁ hanti na hanyate

yaḥ——任何人enam——这vetti——知道hantāram——凶手yaḥ——任何人ca——和enam——这manyate——想hatam——被杀ubhau——他们两者tau——他们na——永不vijānītaḥ——在知识中na——永不ayam——这hanti——杀死na——或hanyate——被杀

译文

以为生物体是杀人者或被杀者的人并不了解一个在具有知识的人知道自我并不杀戮或被杀

要旨

当一个被体困的生物体被致命的武器所伤时要知道在体内的生物体并没有被杀灵魂是小得没有可能被任何的物质武器所伤这已在上一节可见生物体因为他的魂性地位是不可以被杀的被杀的或以为是被杀的祇是身体而已不过这并不是鼓励身体的杀戮吠陀的训示是「māhiṁsyāt sarva-bhūtāni」从不对任何人作出暴行对生物体并没有被杀的了解也不是鼓励对动物的杀戮没有命令而去杀死任何人的身体是可恶的要被国家的法律和主的法律所惩罚不过阿尊拿是为了宗教的理由而去执行杀戮而不是妄想出来的

第二十节

    na jāyate mriyate vā kadācin      nāyaṁ bhūtvā bhavitā vā na bhūyaḥ    ajo nityaḥ śāśvato 'yaṁ purāṇo      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na——永不jāyate——投生mriyate——永不死亡vā——或kadācit——在任何时间(过去现在或将来)na——永不ayam——这bhūtvā——得到生命bhavitā——会成为vā——或na——不bhūyaḥ——或曾经是ajaḥ——未生的nityaḥ——永恒的śāśvataḥ——固定的ayam——这purāṇaḥ——最老的na——永不hanyate——已杀hanyamāne——被杀śarīre——由身体

译文

对于灵魂来说并没有诞生或死亡或者出现了以后便不再存在他是未生的永恒的永存的不死的和原始的他不因身体的被杀而被杀

要旨

在品质上至尊精灵的微小原子片断和至尊者是一致的他不经过像身体般的变更有时灵魂被称为稳定或「古他斯达」kūṭastha身体要经过六种变更它从母体的子宫中出生逗留一段时间生长产生一些影响慢慢式微而最后隐没和被遗忘灵魂则不经过这些变更灵魂并不是被生的但他得到一个物质的身体而是这个身体出生灵魂并不在那里出生灵魂也不死亡任何事物有出生便有死亡因为灵魂并没有出生他所以没有过去现在或将来他是永恒的永存的和原始的即是并没有他得以存在的历史可稽在身体概念的印象下我们追求灵魂的出生历史等等灵魂并不在任何时间像身体一样会变老所以一个所谓「老人」会感到他如在童年或少年期间的精神身体的变更并不影响到灵魂灵魂并不像树或其他任何物质的东西一样会腐化灵魂也没有副产品身体的副产品即子女也是不同的个別灵魂而由于身体的关系他们以某人的子女身份出现身体由于灵魂的存在而發展但灵魂并没有支路或变更所以灵魂是免于身体的六种变更的

在嘉答奥义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相同的一段

    na jāyate mriyate vā vipaścin      nāyam kutaścin na vibhūva kaścit    ajo nityaḥ śāśvato 'yaṁ purāṇo      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嘉答 1.2.18)

这一段的意思及要旨和博伽梵歌中一样但在这一段中有一个特別的字vipaścit意思是有学问或有知识

灵魂是充满知识的和永远充满知觉所以知觉便是灵魂的象征纵使一个人在心——灵魂的居所中找不到它他依然可以从知觉的存在去了解灵魂的存在有些时候我们因为云层在天空中或其他理由而找不到太阳但是太阳的光线是永远在那里的我们便确信那是日间一旦在晨早天空中有少许的光线我们便明白太阳已在天空了同样的因为在所有的身体中——无论是人或动物的——有一些知觉我们便明白到灵魂的存在不过这灵魂的知觉是和至尊者的知觉不同因为至高的知觉是所有的知识——过去现在或将来个別灵魂的知觉是善忘的当他忘记了他真正本性的时候他从基士拿的高等课程中得到教育的启廸但是基士拿则不同于善忘的灵魂如果是的话基士拿教导博伽梵歌便没有用了

有两种灵魂——即微小的分子灵魂(aṇu-ātmā)和超灵(vibhu-ātmā)在嘉答奥义书中也有以下的证明

    aṇor aṇīyān mahato mahīyān      ātmāsya jantor nihito guhāyām    tam akratuḥ paśyati vīta-śoko      dhātuḥ prasādān mahimānam ātmanaḥ                       (嘉答1.2.20)

「超灵(Paramātmā)和原子灵(jīvātmā)两者都处于生物体的同一个身体内和同一个心脏中祇有完全免于物质欲望和悲怆的人才能够因为主的仁慈而了解灵魂的伟大」基士拿也是超灵的泉源这将会在以下的几章中展示而阿尊拿是在忘记他自己真正本性中的微小灵魂所以他要被基士拿或祂的真正代表(灵魂导师)所启廸

第二十一节

    vedāvināśinaṁ nityaṁ      ya enam ajam avyayam    kathaṁ sa puruṣaḥ pārtha      kaṁ ghātayati hanti kam

veda——在知识中avināśinam——不能被毁灭的nityam——永远yaḥ——人enam——这(灵魂)ajam——不是出生来的avyayam——不变的katham——怎样saḥ——他puruṣaḥ——人pārtha——啊巴达(阿尊拿)kam——谁ghātayati——伤害hanit——杀kam——谁

译文

巴达一个知道灵魂是不能被毁灭的不是生出来的永恒的和不变的人又怎会杀死任何人和引起任何人去杀戮呢

要旨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正当功用而一个处于完整知识中的人知道如何去正当地运用它同样地暴力也有它的功用——如何地运用暴力便有赖于有知识的人了虽然法官对一个犯谋杀罪的人判以死刑法官不能被谴责因为他是根据法律而施暴力于另外一个人在曼奴三灭达经 Manu-saṁhitā 人类的法律书中支持一个杀人凶手应该被判死刑以使他的下一世不再苦受他犯下的罪过所以一个国王将一个杀人凶手问吊其实是有好处的同样地当基士拿下令作战时结论便是为至高的公正而采用暴力因此阿尊拿应该服从指示因为他知道为基士拿作战的暴力并不是暴力究竟人或更正确一点——灵魂——是不会被杀的所以为了正义的执行所谓「暴力」是被准许的一项外科手术并不是为了要杀死病人而是要医治他所以在基士拿的指挥下由阿尊拿去执行的作战有着完整的知识因此并没有罪恶反应的可能

第二十二节

    vāsāṁsi jīrṇāni yathā vihāya      navāni gṛhṇāti naro 'parāṇi    tathā śarīrāṇi vihāya jīrṇāny      anyāni saṁyāti navāni dehī

vāsāṁsi——衣服jīrṇāni——残旧的yathā——本来的样子vihāya——放弃navāni——新衣服gṛhṇāti——接受naraḥ——一个人aparāṇi——其他tathā——同样地śarīrāṇi——身体vihāya——放弃jīrṇāni——老和无用的anyāni——不同的saṁyāti——真正地接受navāni——新的一套dehī——被体困的

译文

正如一个人换上新衣服而放弃旧衣服同样地灵魂接受新的物质身体而抛弃旧和没有用的身体

要旨

原子个別灵魂转换身体是一件被接受了的事实侭管有些现代的科学家不相信灵魂的存在同时他们不能解释發于心脏的能量泉源但是他们要接受由童年至少年少年至青年青年至老年身体的不断变更再由老年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体这已在上一节中解释过

原子个別灵魂到另外一个身体的转移是超灵特许的恩典超灵满足原子灵的愿望犹如一个朋友满足另外一个朋友的愿望吠陀经典如蒙达伽奥义书 Muṇḍaka Upaniṣad 和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将灵魂和超灵比喻为两只友好的鸟坐在同一棵树上其中的一只鸟(个別的原子灵魂)正在啄食树上的果实而另外的一只鸟(基士拿)祇是望着祂的朋友在这两只鸟中——虽然他们都有着同一的品质——然而一只被物质树上的果实所吸引了另外一只祇是见证着祂朋友的活动基士拿是见证着的鸟而阿尊拿是啄食着的鸟虽然他们是朋友一个依然是主人另外一个是仆人原子灵魂忘记了这种关系是一个人由一棵树转到另外一棵树或一个身体转到另外一个身体的原因芝瓦灵魂 jīva soul 在物质身体上作很艰苦的斗争但一旦他同意接受另外的一只鸟为至尊的灵魂导师——正如阿尊拿同意跟着基士拿的指示去做一样——下属的鸟便立即从悲怆中被解脱出来嘉答奥义书和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两经都证明了这一点

    samāne vṛkṣe puruṣo nimagno      'nīśayā śocati muhyamānaḥ    juṣṭaṁ yadā paśyaty anyam īśam asya      mahimānam iti vīta-śokaḥ

「虽然这两只鸟都在同一棵树上但在啄食中的一只因为享受着树上的果实而处于渴望与忧郁的状态中祇要他一朝将脸孔转向他的朋友知道祂是主和赞颂祂——在受难中的鸟便立即从渴望中被解脱出来」阿尊拿现在已经将他的脸转向他永恒的朋友——基士拿和正在从祂那里了解博伽梵歌这样聆听基士拿的话他便可以了解主的至高荣耀和免于悲怆

阿尊拿在这里被主劝告说不要为他祖父和他老师的身体变更而悲哀他应该为了以在正义的战争中杀死他们的身体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得以立即从各样身体活动的反应中被洗脱一个在祭坛前或在正当的战争中贡献出生命的人便会立即从身体的反应中被洗脱和晋升到生命的更高阶段所以阿尊拿的悲怆是没有理由的

第二十三节

    nainaṁ chindanti śastrāṇi      nainaṁ dahati pāvakaḥ    na cainaṁ kledayanty āpo      na śoṣayati mārutaḥ

na——永不enam——向这灵魂chindanti——可被切成片块śastrāṇi——所有武器na——永不enam——向这灵魂dahati——燃烧pāvakaḥ——火na——永不ca——还有enam——向灵魂kledayanti——湿āpaḥ——水na——永不śoṣayati——乾mārutaḥ——风

译文

灵魂永远不能够被任何武器切成片块不能被火所烧不能被水所湿也不能被风所吹打

要旨

所有各类型的武器火燄风暴等都不能杀死灵魂在那时候除了现在的火器之外还有由土空气和以太 ether 所做成的武器现在的核子武器也被归类为属火的武器但从前还有由其它物质元素所组成的武器火器可以被水器所克这是近代科学所不知的现代科学家也不知道风暴武器的知识无论如何灵魂是不能被任何数量的武器或科学设计切成片碎的个別的灵魂也不能从原本的大灵魂中分割出来摩耶华弟人士不能够描述个別的灵魂从愚昧中演变而结果被迷惑的能量所遮盖因为他们是永恒的(珊拿坦拿)个別原子灵魂他们会被迷幻能量所掩盖这样他们便离开了至高主的相伴好像火花一样虽然有着火同一的品质但在离开了火之后是会熄灭的在瓦拉哈普兰那经 Varāha purāṇa 中生物体被描述为至高者的被分开的所属部份根据博伽梵歌他们永远是这样的因此就算从迷幻中被解脱了以后如从主对阿尊拿的教导中可见生物体依然是一个个別的身份阿尊拿因从基士拿那里得来的知识而得到解脱但他从没有与基士拿成为一体

第二十四节

    acchedyo 'yam adāhyo 'yam      akledyo 'śoṣya eva ca    nityaḥ sarva-gataḥ sthāṇur      acalo 'yaṁ sanātanaḥ

acchedyaḥ——不会破碎的ayam——这灵魂adāhyaḥ——不能被烧毁ayam——这灵魂akledyaḥ——不能溶解的aśoṣyah——不能乾涸的eva——的确地ca——和nityaḥ——永存的sarva-gataḥ——遍透的sthāṇuḥ——不变的acalaḥ——不能被移动的ayam——这灵魂sanātanaḥ——永恒地这样

译文

这个別的灵魂是不会破碎或不能溶解的也不能被烧毁或乾涸他是永存的遍透的不变的不能被移动的和永恒地是这样

要旨

原子灵魂的所有这些资格都肯定地证明一元论灵魂是永恒的整个精灵的原子部份他永恒地依然是同一原子而没有变动同一体的理论在这里很难应用因为个別的灵魂从没有被意想到会变成一个纯洁的在从物质的污染中解脱了以后原子灵魂或许情愿在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的耀光中作为一点灵性的火花但有智慧的灵魂会进入灵性的恒星与最高的神首同在一起

「遍透」sarva-gataḥ——一词很有意义因为生物体是存在于神的所有创造中他们生活在陆上在水中在空气中和泥土里或甚至在火中他们在火中被消灭了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在这段中很清楚地指出灵魂是不会被火所烧毁所以毫无疑问在太阳中有着具有身体适应的生物存在如果太阳球是没有生物居住则 sarva-gataḥ——存在于每一处——一字便变成没有意思了

第二十五节

    avyakto 'yam acintyo 'yam      avikāryo 'yam ucyate    tasmād evaṁ viditvainaṁ      nānuśocitum arhasi

avyaktaḥ——隐形的ayam——这灵魂acintyaḥ——不可思议的ayam——这灵魂avikāryaḥ——不变的ayam——这灵魂ucyate——据说tasmāt——所以evam——是这样viditvā——知道得很清楚enaṃ——这灵魂na——不要anuśocitum——会为它悲怆arhasi——你应该

译文

据说灵魂是看不见的不可思议的是永不更改或不变的知道了这个以后你便不应该再为身体而悲怆

要旨

如前所述如果根据我们的物质计算来量度灵魂的大小连最强力的显微镜也不能看到所以他是隐形的没有人能够从实验中确立灵魂的存在祇有从 śruti 或吠陀智慧中可以证明我们要接受这一真理因为虽然这是一件可以知觉到的事实但再没有別的来源可以了解灵魂的存在有很多东西我们祇能以更高权威的理由来接受根据母亲的权威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父亲的存在除了母亲的权威以外再没有別的资源来了解父亲的身份同样地除了研究吠陀经典以外再没有別的资源去了解灵魂了换句话说人类的实验性知识是不能够理解灵魂的灵魂是知觉性和知觉——这也在吠陀经中说明了我们也要接受这一点不同于身体的改变灵魂是没有变更的在永恒的不变中灵魂与无限至高灵魂的比较依然是原子性至高灵魂是无限大的而原子灵魂是无限小的所以无限小的灵魂因为没有改变是永远不能够和无限大的灵魂——或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相等这个概念在吠陀诸经中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地表达用以证实灵魂概念的稳重性对事物的重复论说对我们贯彻地和没有错误地去了解它是必须的

第二十六节

    atha cainaṁ nitya-jātaṁ      nityaṁ vā manyase mṛtam    tathāpi tvaṁ mahā-bāho      nainaṁ śocitum arhasi

atha——如果即使ca——还有enam——这灵魂nitya-jātam——永远降生nityam——永远vā——或manyase——这样想mṛtam——已死的tathāpi——仍然tvam——你mahā-bāho——臂力强大的人na——永不enam——关于灵魂śocitum——去悲伤arhasi——值得

译文

如果即使你以为灵魂是永远诞生和死亡的你也没有理由去悲伤臂力强大的人

要旨

有一派別的哲学家和佛教徒很近似他们不相信灵魂在身体以外的分別存在当主基士拿讲述这博伽梵歌时这些哲学家好像也存在他们被称为洛伽耶底格人士 lokāyatikas 和外百史格人士 Vaibhāṣikas这些哲学家说生命的象征或灵魂在物质配合的某一成熟条件下产生现代的唯物科学家和唯物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想法据他们说身体是物理原素的凑合而在某一阶段生命的象征便产生自物理和化学原素的相互作用人类学便是基于这哲理现在很多在美国流行的假宗教也是倾向于这个哲学和倾向于虚无的非奉献性佛教派系

就算阿尊拿如外百史格哲学一样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也没有值得悲伤的理由没有人会为了某一堆化学品的丧失而悲伤和停止执行他被指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现代的科学和科学战争中有许多吨的化学品被倾倒于对方而取得胜利根据外百史格哲学那所谓灵魂或 ātmā 便会跟着身体的毁灭而消失所以在任何一方面不管阿尊拿接受吠陀的结论说是有原子灵魂的或他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他也没有理由去悲伤根据这一理论既然有这样多的生物体从物质中产生和这样多的生物体在每一刻中被消灭并没有需要为这些事故而伤感假使他不是冒着灵魂再降生之险阿尊拿没有理由去害怕因杀死他祖父和老师而带来的罪恶反应但在同时基士拿讽刺地称他为 mahā-bāhu臂力强大的因为他究竟并不接受遗弃了吠陀智慧的外百史格理论作为一个刹怛利耶阿尊拿是属于吠陀文化的他不得不继续追随它的原则

第二十七节

    jātasya hi dhruvo mṛtyur      dhruvaṁ janma mṛtasya ca    tasmād aparihārye 'rthe      na tvaṁ śocitum arhasi

jātasya——一个已经降生的人hi——必定地dhruvaḥ——一个事实mṛtyuḥ——死亡dhruvam——这也是一件事实janma——诞生mṛtasya——属于已死的ca——还有tasmāt——所以aparihārye——为了那不能避免的arthe——在这件事中na——不要tvam——你śocitum——去悲伤arhasi——应得

译文

一个已经诞生的人死亡是肯定的而一个已死亡的人诞生是肯定的因此在你不能避免的责任执行中你不应该悲伤

要旨

一个人要根据他一生的活动而再投生而过完了这一段的活动之后一个人要死亡和投生下一世这样生与死的轮回便一个接一个的继续着而没有办法超脱这生死的轮回并不是支持不必要的谋害杀戮和战争但在同时暴力和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为保持法律和秩序而不能避免的

库勒雪查一役既是主的意旨是不能避免的一件事而为正义而战是一个刹怛利耶的责任他在执行他正当的任务中为何要因他亲属的死亡而害怕或伤心他并不应得到因破坏法律而受制于罪行的反应这是他惧怕的原因如果避免了正当责任的执行他也不能防止他亲属的死亡而且他还会因行动方向的错误选择而被降格

第二十八节

    avyaktādīni bhūtāni      vyakta-madhyāni bhārata    avyakta-nidhanāny eva      tatra kā paridevanā

avyaktādīni——在开始时未被展示的bhūtāni——所有被创造的vyakta——被展示的madhyāni——在中央bhārata——啊伯拉达的后裔avyakta——不被展示的nidhanāni——所有被消灭的eva——就是这样tatra——因此kā——什么paridevanā——悲伤

译文

所有被创造的生物在他们开始时不展示在中间的阶段展示而当他们被消灭时不再展示因此有什么需要去悲伤呢

要旨

接受了两个派系的哲学家——一派相信灵魂的存在而另外一派不相信——以后在两者来讲都没有理由去悲伤不相信灵魂存在的人被吠陀智慧的追随者称为无神论者纵使为了辩论的缘故我们接受了无神论的理论也没有去悲伤的理由在灵魂存在之外物质元素在创造时是不展示的从这不展示的微妙阶段中跟着而来的便是展示正如从以太中空气产生了从空气中火产生了从火中水产生了而从水中土展示了从泥土中跟着有各类型的展示發生例如一幢高楼大厦从泥土中展示当它被拆卸后展示的再度变成不展示的而在终极阶段保持在原子的状态能量不变的定律依然生效但因时间的流经事物是在展示或不展示中——分別便在这里所以在展示或不展示的阶段中去悲伤都没有理由不知怎样地在不展示的阶段中物体也没有丧失在开始和在结尾所有元素都不被展示祇是在中间它们被展示了这些都没有真正的物质分別

如果我们接受了在博伽梵歌中所表明的吠陀结论(antavanta ime dehāḥ)所有物质身体都在适当的时候被消灭(nityasyoktāḥ śarīriṇaḥ)但灵魂是永恒的我们记着身体永远好像一件外衣一样为何我们要为一件外衣的更换而悲伤呢物质的身体和永恒的灵魂比较并没有实际的存在就好像一场梦一样在梦中我们或许会想着我们在天空飞翔或许坐在战车上当国王但当我们醒来后我们看到自己既不在天空也不坐在战车上吠陀的智慧鼓励基于物质身体不存在的自觉所以不管我们相信灵魂的存在或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也没有理由为身体的丧失而悲哀

第二十九节

    āścaryavat paśyati kaścit enam-      āścaryavad vadati tathaiva cānyaḥ    āścaryavac cainam anyaḥ śṛṇoti      śrutvāpy enaṁ veda na caiva kaścit

āścaryavat——惊奇的paśyati——看见kaścit——一些enam——这灵魂āścaryavat——惊奇的vadati——讲话tathā——那里eva——的确地ca——和anyaḥ——別的人āścaryavat——同样惊奇的ca——还有enam——这灵魂anyaḥ——別人śṛṇoti——聆听śutvā——听到了以后api——即使enam——这灵魂veda——知道na——永不ca——和eva——的确地kaścit——任何人

译文

这些人看作灵魂是惊奇的有些人形容他是惊奇的有些人听到他是惊奇的至于其他人即使听到过他以后一点也不能懂得他

要旨

因为吉吐奥义书 Gītopaniṣad 是大致上基于奥义诸书的原则在嘉答奥义书 Kaṭha Upaniṣad 中可以找到以下的一段并不足以为奇

    śravaṇāyāpi bahubhir yo na labhyaḥ      śṛṇvanto 'pi bahavo yaḥ na vidyuḥ    āścaryo vaktā kuśalo 'sya labdhā      āścaryo jñātā kuśalānuśiṣṭaḥ

原子灵魂在一头庞大动物的身体内在一棵大榕树的身体内也在微生细菌内还有他们亿万个才占有一寸空间的事实的确是非常惊奇的祇有少许知识的人或不够刻苦的人不能够了解个別原子灵性火花的奇异就算是由对宇宙的第一个生物梵王 Brahmā 传达课程的最高权威者解释也不例外由于大体上事物的物质观念在这个年代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能想像一个这样小的物体会同时变得这样大和这样小因此人们在组合上或通过描述看成灵魂本身为奇妙的虽然如果没有自我的认识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活动都会带来最后失败是一件事实但是人们因为受了物质能量的迷惑往往祇是沉迷于为求感觉官能满足的事物上而缺少了去了解自我认识这个问题的时间或许一个人不知道他要去想着灵魂和找出一个解决物质困苦的答案

有些有兴趣去聆听有关于灵魂的人会參加好的讲座但有时因为愚昧的关系他们接受了至尊灵魂和原子灵魂是没有大小地同一样的错误指引要找一个完全了解到灵魂的地位超灵和原子灵的不同作用的关系和其他大小细节的人是很困难的而要找一个真真正正从灵魂知识中完全得益和能够从各方面描述灵魂的地位的人便更难了但是如果一旦一个人能够明白到有关灵魂的问题他的一生便算得成功无论如何最容易了解自我这个问题的步骤便是没有受其它的理论所歪曲地接受由最高的权威——主基士拿所讲述的博伽梵歌宣言但这也需要很多在这一世或前世的忏悔和牺牲一个人才能够接受基士拿为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不过基士拿可以从一个纯洁奉献者没有原由的恩惠得以知晓再没有別的途径了

第三十节

    dehī nityam avadhyo 'yaṁ      dehe sarvasya bhārata    tasmāt sarvāṇi bhūtāni      na tvaṁ śocitum arhasi

dehī——物质身体的主人nityam——永恒地avadhyaḥ——不能被杀的ayam——这灵魂dehe——在身体中sarvasya——每一个人的bhārata——啊伯拉达的后裔tasmāt——所以sarvāṇi——所有bhūtāni——(出生的)生物体na——永不tvam——你本身śocitum——去悲伤arhasi——值得

译文

伯拉达的后裔住在身体内的他是永恒和永远不会被杀死的所以你不需要为任何生物而悲伤

要旨

主现在对指导灵魂不变的一章作结论在对不灭的灵魂的各种描述中主基士拿确立了灵魂是不死的而身体是短暂的所以阿尊拿作为一个刹怛利耶 kṣatriya 是不应该因为恐惧他的祖父和老师——彼斯玛和当拿——的将会在战场死亡而放弃他的责任基于史里基士拿的权威一个人要相信有一个不同于物质身体的灵魂并不是没有灵魂这一会事或是生命的象征祗是發展自因化学物品相互反应所产生的某一物质成熟阶段虽然灵魂是不死的但这并不是奖励暴力如在战争中有这样的需要时并不阻挠这样做那个需要是由主的允许所决定而并不是任意来的

第三十一节

    svadharmam api cāvekṣya      na vikampitum arhasi    dharmyāddhi yuddhāc chreyo 'nyat      kṣatriyasya na vidyate

svadharmam——一个人自己的宗教原则api——还有ca——真正的avekṣya——考虑到na——永不vikampitum——去犹疑arhasi——你应该dharmyāt——由于宗教原则hi——真的yuddhāt——战争的śreyaḥ——更佳的职务anyat——任何其它的事情kṣatriyasya——刹怛利耶的na——并不vidyate——存在

译文

就以你作为一个刹怛利耶的特定责任而论你应该知道再没有比为宗教原则而作战更佳的职务所以并没有再犹疑的需要

要旨

在社会行政的四个阶层中第二个阶层为了好的行政事项名为刹怛利耶 kṣatriya刹 kṣat 的意思是伤害一个保护受害者的人名为 kṣatriya 刹怛利耶(trayate——去保护的意思)在刹怛利耶的训练中包括有森林中的杀戮一个刹怛利耶会进入森林里面对面与一只老虎挑战和用剑向老虎战斗当老虎被杀后它便会被贵族地火化在札埔 Jaipur 郡中的刹怛利耶国王到现在仍沿用这种制度刹怛利耶会受特別训练作挑战和杀戮因为宗教性的暴力有时是一个必需的要素所以刹怛利耶是不准备直接地接受托砵僧 sannyāsa 或归隐的地位在政治中非暴力或许是一种外交手法但它永远不是一个要素或原则在宗教法律书中有以下的一段

    āhaveṣu mitho 'nyonyaṁ jighāṁsanto mahīkṣitaḥ    yuddhamānāḥ paraṁ śaktyā svargaṁ yānty aparāṅmukhāḥ    yajñeṣu paśavo brahman hanyante satataṁ dvijaiḥ    saṁskṛtāḥ kila mantraiś ca te 'pi svargam avāpnuvan

「在战场上一个国王或刹怛利耶对另外一个妒忌他的国王的战争死后有资格进入天堂般的恒星正如在祭火上祭祀动物的婆罗门也有资格进入天堂般的恒星一样」因此在战场上基于宗教原则的杀戮和在祭火上对动物的杀戮都不作暴行论每一个人都因为涉及的宗教原则而受益被牺牲的动物不须要经过渐进的形状演变而立即可以得到一个人体的生命至于在战场上被杀的刹怛利耶和献出祭祀的婆罗门同样都可以到达天堂般的恒星

有两类型的史华达摩 svadharmas——特定的责任一日一个人未得到解脱他便要依照宗教原则做着某特定身体的职务以达到解脱当一个人得到解脱后一个人的史华达摩——特定的责任——便变成灵性的而不再在物质身体的概念内在生命的身体概念中对婆罗门和刹怛利耶都有特定的责任而这些责任是不能避免的史华达摩是由主所任命这个将会在第四章中清楚解释在身体的阶层史华达摩被称为华纳斯喇玛达摩 Varṇāśrama-dharma或一个人到灵性了解的踏脚石人类的文化由华纳斯喇玛达摩的阶段开始即根据身体本性得来的型态而进行特定的责任依照华纳斯喇玛达摩而在某一行业中执行一个人的特定职务可以使人提升到生命的更高地位

第三十二节

    yadṛcchayā copapannaṁ      svarga-dvāram apāvṛtam    sukhinaḥ kṣatriyāḥ pārtha      labhante yuddham īdṛśam

yadṛcchayā——由于本意ca——和upapannam——达到svarga——天堂般的恒星dvāram——门前apāvṛtam——大开sukhinaḥ——很开心kṣatriyāḥ——皇族的成员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labhante——可以达到yuddham——战争īdṛśam——像这样的

译文

巴达那些作战机会不求而自来的刹怛利耶是多么快乐因为这将为他们启开天堂般恒星的门

要旨

作为世界的最高导师主基士拿认为阿尊拿所说「我并不發觉战争有什么好处它会带进地狱持久的居留」的话是不适当的阿尊拿这些说话祇是出于愚昧他想在他特定职责的执行中不用暴力一个刹怛利耶在战场上不使用暴力是蠢材的哲学在巴拉沙喇史密第 Parāśara-smṛti 或宗教训义中(由华沙廸瓦 Vyāsadeva 的父亲伟大圣贤巴拉沙喇 Parāśara 所作)有这样的说明

    kṣatriyo hi prajā rakṣan śastra-pāṇiḥ pradaṇḍayan    nirjitya parasainyādi kṣitiṁ dharmeṇa pālayet

「刹怛利耶的责任便是要从各种困难中保护市民为了这个原因他要在适当的情形下使用暴力去维持法纪因此他要去征服蛮王的战士和以宗教的原则统治整个世界

在种种情况之下阿尊拿都没有理由拒绝战争如果他征服了敌人他便可以享受王国假如他战死他便会晋升到为他大开中门的天堂恒星在两方面来说作战对他都是有利的

第三十三节

    atha cet tvam imaṁ dharmyaṁ      saṅgrāmam-na kariṣyasi    tataḥ svadharmam kīrtiṁ ca      hitvā pāpam avāpsyasi

atha——所以cet——如果tvam——你imam——这dharmyam——宗教的责任saṅgrāmam——战争na——不要kariṣyasi——执行tataḥ——这样svadharmam——你的宗教责任kīrtim——声誉ca——和hitvā——丧失pāpam——罪恶反应avāpsyasi——赢得

译文

假如你不參与这场圣战你便肯定地会因为疏忽了你的责任而招至罪恶和因而丧失了你作为一个战士的盛名

要旨

阿尊拿是一个出名的战士他因为和很多半人神(包括施威神在内)交战而赢得盛名在对扮作猎人的施威神交战和打败他后阿尊拿取得主的欢心和获得一件名为 pāśupata-astra 的武器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当阿阇黎耶给他祝福和赐给他一件连他的老师也可以杀的特別武器所以他从各方面权威(包括他的义父——天帝因陀罗)那里得到很多军事上的奖状但假如他放弃战争他不单祇忽畧了他作为一个刹怛利耶的特定责任他还会因此而丧失了他所有的荣耀和美名而要准备走到地狱的路上换句话说他会因为弃战不是參战而去地狱

第三十四节

    akīrtiṁ cāpi bhūtāni      kathayiṣyanti te 'vyayām    sambhāvitasya cākīrtir      maraṇād atiricyate

akīrtim——污名ca——和api——之上bhūtāni——所有人kathayiṣyanti——会讲及te——你的avyayām——永远sambhāvitasya——对一个值得尊敬的人ca——和akīrtiḥ——坏声誉maraṇāt——和死比较atiricyate——变得还要

译文

人们会常常讲及你的污名对于一个已经有荣誉的人来说不名誉比死还要劣

要旨

作为阿尊拿的朋友和哲学家主基士拿现在对阿尊拿的拒绝战争作出最后的判决主说「阿尊拿如果你离开战场人们在你真正逃跑之前便会指你是懦夫假如你想侭管人们叫你的坏名你会因逃避战争而保存你的生命我的劝告便是你还是战死沙场对于一个像你这样值得尊敬的人来说污名比死还要劣所以你不应为生命而逃避不如死在战场上罢那会免除你滥用了我的友谊而得来的污名和保存你在社会上的信望

所以主的最后决定是要阿尊拿死于战场而不要弃战

第三十五节

    bhayād raṇād uparataṁ      maṁsyante tvāṁ mahā-rathāḥ    yeṣāṁ ca tvaṁ bahu-mato      bhūtvā yāsyasi lāghavam

bhayāt——由于惊恐raṇāt——自战场中uparatam——停止maṁsyante——会以为tvām——对你mahā-rathāḥ——伟大的将领yeṣām——那些人ca——和tvam——你bahu-mataḥ——在庞大的估量中bhūtvā——会变成yāsyasi——会去lāghavam——贬低价值

译文

极之崇拜你的名字和名誉的将领会以为你是因为恐惧而离开战场因此他们把你当作懦夫

要旨

主基士拿继续对阿尊拿讲述祂的判决「你以为伟大的将领如杜约丹拿干拿和別的人士知道你的弃战是因为出于你对兄弟和祖父的同情心吗他们会以为你离开是因为对生命的恐惧因此他们对你的性格的高估便会幻灭

第三十六节

    avācya-vādāṁś ca bahūn      vadiṣyanti tavāhitāḥ    nindantas tava sāmarthyaṁ      tato duḥkhataraṁ nu kim

avācya——恶意的vādān——措词ca——和bahūn——很多vadiṣyanti——会说tava——你的ahitāḥ——敌人nindantaḥ——在诽谤中tava——你的sāmarthyam——能力tataḥ——此后duḥkhataram——更加痛苦nu——当然kim——有什么

译文

你的敌人会说你的坏话和诽谤你的能力还会有什么能令你更痛苦的呢

要旨

主基士拿最初对阿尊拿出于同情心的不期然请愿觉得惊异祂形容他的心情祇是适宜于非亚利安人现在在这样多的说话中祂证实了祂针对阿尊拿所谓同情心的声明

第三十七节

    hato vā prāpsyasi svargaṁ      jitvā vā bhokṣyase mahīm    tasmād uttiṣṭha kaunteya      yuddhāya kṛta niścayaḥ

nataḥ——被杀vā——或prāpsyasi——你赢得svargam——天堂jitvā——征服vā——或bhokṣyase——你享受mahīm——世界tasmāt——所以uttiṣṭha——起来kaunteya——琨提之子yuddhāya——去作战kṛta——决心niścayaḥ——未知数

译文

琨提之子你或是在战役中被杀而得以到达天堂般的恒星或是你会取得征服胜利而享受地球王国因此起来和抱着决心作战罢

要旨

虽然阿尊拿那一边的胜望是未知之数但他仍然要參战因为就算因此而被杀他也会被提升至天堂般的恒星

第三十八节

    sukha-duḥkhe same kṛtvā      lābhālābhau jayājayau    tato yuddhāya yujyasva      naivaṁ pāpam avāpsyasi

sukha——快乐duḥkhe——在苦恼中same——相等的kṛtvā——这样做lābhālābhau——在失落也在得益中Jayājayau——在挫败也在胜利中tataḥ——此后yuddhāya——为了战争的原故yujyasva——去战争na——永不evam——这样做pāpam——罪恶反应avāpsyasi——你会赢得

译文

你要为作战而作战没有考虑到快乐或苦恼丧失或得益胜利或失败——如此你便永不会招至罪恶

要旨

主基士拿现在直接说阿尊拿应该为战争而战争因为祂冀望这场战争在基士拿知觉的活动中并没有快乐或苦恼利润或得益胜利或挫败的考虑每一件事都是为基士拿而做的这便是超然的知觉所以并没有物质活动的反应谁为他自己的官感享受而作为不论是在良好或在热情中都受制于好或坏的反应但谁完全将自己投身于基士拿知觉活动中便不再如一个人在普通的活动过程中一样对任何人有义务或欠任何人任何东西

    devarṣi-bhūtāpta-nṛṇāṁ pitṛrṇāṁ      na kiṅkaro nāyamṛṇī ca rājan    sarvātmanā yaḥ śaraṇaṁ śavaṇyaṁ      gato mukundaṁ parihṛtya kartam                      (博 11.5.41)

「任何一个完全皈依于基士拿——穆琨达 Mukunda放弃了所有的其它责任的人便不再是一个负债者或对任何人有义务——包括半人神圣贤普罗大众族人人类或祖宗在内」那便是在这一节中基士拿对阿尊拿的间接指示在以下的几节中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第三十九节

    eṣā te 'bhihitā sāṅkhye      buddhir yoge tv imāṁ śṛṇu    buddhyā yukto yayā pārtha      karma-bandhaṁ prahāsyasi

eṣā——所有这些te——对你abhihitā——描述sāṅkhye——经过分析研究buddhiḥ——智慧yoge——没有报酬的工作tu——但是imām——这śṛṇu——请听buddhyā——经过智慧yuktaḥ——切合于yayā——由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karma-bandham——反应的圈套prahāsyasi——你可以被释放

译文

直至这里我向你讲述了数论哲学 sāṅkhya——的分析性知识现在请听有关于一个人没有报酬地工作的瑜伽彼利妲之子当你以这样的智慧去做时你便可以将自己从工作的圈套中解脱出来

要旨

根据湼乌地 Nirukti或吠陀字典三琪亚 saṅkhya 的意思是详细地描述现象而三琪亚指那描述灵魂真正本性的哲学而瑜伽涉及到官感的控制阿尊拿不參战的见议是基于官能的享受他忘记了自己的首要任务而想停止战争因为他想如果不杀害他的亲戚和族人他会比由征服他的表亲和兄弟(狄达拉斯鞑的儿子们)所得来的王国的享受还要快乐一些在两方面来说原则上都是出于官感的享受由征服族人而得来的快乐和看着族人活着的快乐两者都是基于个人的官能享受因为这包含着智慧和责任的牺牲所以基士拿想向阿尊拿解释说杀死他祖父的身体并不是杀死灵魂本身而祂解释说所有个別的人包括主在内都是永恒的个体在现在是个体和他们在将来也依然是个体因为我们全部都是永恒地个別的灵魂而我们祇是以不同的方式改变我们的身体衣服而已但事实上就算在得到解脱于物质衣服的束缚以后我们仍然保有我们的个別性一个很具分析性的身体和灵魂的研究便这样由主基士拿铭刻地解释出来而这从不同角度的灵魂与身体知识的描述便在湼乌地字典中称为三琪亚 sāṅkhya这三琪亚不同于无神论嘉比拉 Kapila 的三琪亚沉思哲学 Sāṅkhya philosophy在骗子嘉比拉的三琪亚之前三琪亚哲学是由真正的主嘉比拉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说明主嘉比拉是主基士拿的化身祂向祂的母亲廸瓦妩娣解释这哲学祂很清楚地解释说普努沙 Puruṣa 或至高的主是活动的和祂在凝视巴克蒂 prakṛti 中创造的这个在吠陀诸经和在博伽梵歌中都被接受了吠陀经中说到主凝视着巴克蒂或自然而将她孕育了个別的原子灵魂所有这些个体都在物质世界中为感官享受而工作着在物质能量的幻觉中他们都想着自己是享受者这种思想的极端是生物体想在得到解脱后与主合一这便是摩耶或感官享受迷幻力的最后陷阱要经过很多世的感官享受活动一个伟大的灵魂才会向瓦苏弟瓦 Vāsudeva——主基士拿皈依从此而满足对最后真理的追求

阿尊拿已经透过皈依基士拿而接受祂为他的灵魂导师śiṣyas te 'haṁ śādhi māṁ tvāṁ prapannam结果基士拿现在便对他讲述智慧瑜伽 buddhi-yoga 或因果瑜伽 karma-yoga 的运用或换句话说祇是对主的感官享受奉献性服务的实践这智慧瑜伽在第十章第十节中很清楚地被解释为直接与主联系的因为祂以巴拉迈玛的身份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但这种联系除奉献性服务之外是不会發生的所以一个处于对主奉献或超然性爱心服务中或换句话说即处于基士拿知觉的人由于主的特別恩赐而达到这智慧瑜伽的地步因此主说祂祇是对那些出于超然性爱心而经常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祂才赐予纯洁的爱心奉献知识那样奉献者便很容易地在永远快乐的天国中接近祂

因此在本节中所说及的智慧瑜伽便是对主的奉献性服务而在这里所提到的三琪亚一字和由骗子嘉比拉所演述的无神论三琪亚瑜伽一点也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误会在这里所讲的三琪亚瑜伽和无神论的三琪亚有任何联系在那时候这哲学也没有影响力而主基士拿也管不着去提及这无神论的哲学性推测真正的三琪亚哲学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由主嘉比利讲述但就算那三琪亚也和现在的题目没有关连在这里三琪亚的意思是身体和灵魂的分析性描述主基士拿对灵魂作出一个分析性的描述是为了要带领阿尊拿到智慧瑜伽或巴帝瑜伽的地步所以主基士拿的三琪亚和在博伽瓦谭中主嘉比拉所述的三琪亚是同一样的他们都是巴帝瑜伽所以祂说祇有智慧较低的人会对三琪亚瑜伽和巴帝瑜伽作出分別

当然无神论的三琪亚瑜伽和巴帝瑜伽一点也没有关连但是不很聪明的人说无神论的三琪亚瑜伽在博伽梵歌中被提及所以我们要明白智慧瑜伽的意思是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处于充满着天福和智慧的奉献性服务中一个祇是为主的满足而工作的人不论工作如何艰难是工作于智慧瑜伽的原则下而觉得自己经常处于超然的天福中通过这超然的从事由于主的恩赐一个人可以自动地得到所有的超然性品质因此他的解脱本身便是完满的并不再需要特別的努力来得到知识处于基士拿知觉中的工作和获利性的工作尤其是为了家庭或物质快乐而从事的感官享受是有很大的分別所以智慧瑜伽便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中的超然品质

第四十节

    nehābhikrama-nāśo 'sti      pratyavāyo na vidyate    svalpam apy asya dharmasya      trāyate mahato bhayāt

na——并没有iha——在这世界abhikrama——努力去nāśaḥ——损失asti——那里有pratyavāyaḥ——减少na——永不vidyate——那里有svalpam——很少api——虽然asya——这些dharmasya——这职业的trāyate——解除mahataḥ——很大的bhayāt——自危险中

译文

在这努力中并没有损失或减少就算在这路途上一点小的进步也可保护一个人不至陷入最危险的恐惧中

要旨

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或为基士拿利益而没有感官享受期望的作为是具有工作中最超然的品质就算这些活动的一小点开端也没有阻碍那小的开端在任何阶段中也不会失去任何在物质层次的工作开始了便要很好地完成它不然整个尝试便会失败但任何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工作就算未完成都有一个永恒的影响力所以就算一个进行基士拿知觉的工作的人未能完成工作他也不会有所损失在基士拿知觉中所做了的百份之一的工作有着永恒的结果而第二次便是从百份之二开始至于在物质活动中如果没有百份之一百的成功是没有得益的阿央米拉 Ajāmila 所做的工作祇有几成在基士拿知觉中但他所享受的结果因为主的恩赐是百份之一百的这方面在史里玛博伽梵歌中有很好的一节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ṁ harer      bhajan na pakko 'tha patet tato yadi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我享受的追求而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因为没有完成而掉下来他有什么损失呢而假如一个人完满地完成了他的物质性活动他又会得到些什么呢」(博 1.15.17)正如基督徒所说「一个人赢得整个世界而损失了他永恒的灵魂又得到什么益处呢

物质性的活动和它们的结果会跟着身体而完结但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工作就算在身体的死亡后也可以将一个人重新带到基士拿知觉中最低限度在下一世中有机会再投生为人——一是在一个很有教养的婆罗门家庭中或是在一个很有钱的贵族家庭中好使他能够有更进一步提升的机会那便是在基士拿意识工作中的独有高贵品质

第四十一节

    vyavasāyātmikā buddhir      ekeha kuru-nandana    bahu-śākhā hy anantāś ca      buddhayo 'vyavasāyinām

vyavasāyātmikā——坚决的基士拿知觉buddhiḥ——聪明ekā——祇有一个iha——在这个世界上kuru-nandana——库勒族的宠儿bahu-śākhāḥ——各样的枝干hi——的确anantāḥ——没有限制的ca——还有buddhayaḥ——智慧avyavasāyinām——不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

译文

那些在这路途上的人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目标祇有一个库勒族的宠儿没有决心的人智慧是參差不齐的

要旨

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提升到生命中最完满间段的坚强信仰称为 vyavasāyātmikā 智慧采坦耶查里丹灭达经中说

    'śraddhā '-śabde viśvāsa kahe sudṛḍha niścaya    kṛṣṇe bhakti kaile sarva-karma kṛta haya

信仰的意思是毫无动摇地相信一些崇高的东西当一个人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任务时他不用在物质世界中做些与家庭传统人道或国家有义务的事情获利性的活动是由于一个人过往好与坏做作反应的參与当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醒来后他并不再需要去为好的结果而从事活动当一个人处于基士拿知觉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绝对的层次因为他们不再受制于如好与坏的双重性或二元性基士拿知觉的最完满间段是生命物质概念的抛弃这一境界会因基士拿知觉的进步而自动达到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坚决的目的是基于具有一个人会逐渐认识到瓦苏弟瓦或基士拿是所有展示原因根源的知识(Vāsudevaḥ sarvam iti 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正如倒在树根的水会自动地遍布到树干和树叶去在基士拿知觉中一个人可以对每一个人作出服务——即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人道等等假如基士拿满足于一个人的活动则每一个人都会得到满足

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服务最好是在基士拿的真正代表——灵魂导师的能干指引下进行因为他知道学生的本性和能够指点他在基士拿知觉中如何去做如此一个人要纯熟地在基士拿知觉中便要坚决地听命于基士拿的代表他要以生命的使命般来接受真正的灵魂导师的指示史拉维士瓦那陀卓嘉华弟德古 Śrīla Viśvanātha Cakravartī Ṭhākur 在他对灵魂导师有名的颂祷中教导我们说

    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o      yasyāprasādānna gatiḥ kuto 'pi    dhyāyaṁ stuvaṁs tasya yaśas tri-sandhyaṁ      vande guroḥ śrī-caraṇāravindam

「通过满足灵魂导师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会被满足如果不满足灵魂导师则没有机会被提升到基士拿知觉的层次所以我应该沉思和一日三次祷求他的恩赐和向他——我的灵魂导师作虔敬的揖拜

不过整个步骤有赖于灵魂不是身体概念的完整知识——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行动的在结果性活动的表现中再没有感官享受的机会一个不是坚决地心智稳定的人会被各种结果性活动所分歧

第四十二——至四十三节

    yām imāṁ puṣpitāṁ vācaṁ      pravadanty avipaścitaḥ    veda-vāda-ratāḥ pārtha      nānyad astīti vādinaḥ

    kāmātmānaḥ svarga-parā      janma-karma-phala-pradām    kriyā-viśeṣa-bahulāṁ      bhogaiśvarya-gatiṁ prati

yām imām——所有这些puṣpitām——花巧的vācam——言词pravadanti——说avipaścitaḥ——祇有很少知识的人veda-vāda-ratāḥ——吠陀经典的假想追随者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anyat——其它的东西asti——那里有iti——这vādinaḥ——拥护kāma-ātmānaḥ——想欲感官的享受svarga-parāḥ——目的在要达到天堂般的恒星janma-karma-phala-pradām——结果是获利性的行动好的来生等kriyā-viśeṣa——华丽的庆祝bahulām——各适的bhoga——感官享受aiśvarya——富裕gatim——进步prati——向着

译文

知识很少的人很随附于吠陀经的花言巧语它们祇是推荐能够达到天堂般恒星好的出生权力等的各样获利性活动因为想得到富裕的生活和感官享受他们说再没有別的了

要旨

一般人都不很十分聪明因为他们的愚昧他们主要是依附于由吠陀经中因果干达 karma-kāṇḍa 部份所推荐的利益性活动他们祇是要求感官享受的建议好使能够在有酒女人和物质富裕很普遍的天堂生活在吠陀经中有很多能够达到天堂般恒星祭祀的推荐特別是「纽狄斯汤玛」jyotiṣṭoma 的祭祀事实上据说任何想到达天堂般恒星的人都要举行祭祀而祇有少许知识的人便以为这是整个吠陀智慧的目的对于这些没有经验的人来说他们是很难处于基士拿知觉的坚决行动中正如傻子依附着有毒树上的花而不知道这些吸引的结果同样地未被启廸的人被这些天堂般的富裕和跟着而来的感官享受所吸引

在吠陀经因果干达的一段中据说那些每四个月做一次忏悔的人有资格啜食桑玛拿沙 somarasa 饮料而变成不死和非常快乐就算在这个地球上也有很多人想饮桑玛拿沙以便能有精力去进行感官享受这些人不信物质束缚的解脱和很依附于吠陀祭祀的华丽仪式他们通常都是肉欲的他们除了天堂般的享受以外什么也不想要有着天使般漂亮的女人和大量桑玛拿沙酒供应的兰丹那嘉兰那 nandanakānana 花园是有的这样的身体享乐是肉欲的所以有些人祇是向往于物质的和短暂的享受做物质世界的主人

第四十四节

    bhogaiśvarya-prasaktānāṁ      tayāpahṛta-cetasām    vyavasāyātmikā buddhiḥ      samādhau na vidhīyate

bhoga——物质的享乐aiśvarya——富裕prasaktānām——那些这样依附著的tayā——被这些东西apahṛta-cetasām——心意被困惑的vyavasāyātmikā——坚决buddhiḥ——对主的奉献性服务samādhau——在控制下的心意na——永不vidhīyate——会發生

译文

在那些太过依附于感官享受物质富裕和受这些东西所困惑的人的心意中对至高主奉献性服务的决定是不会發生的

要旨

三摩地 samādhi 的意思是「稳定心意」吠陀字典——湼乌地 Nirukti说samyag ādhīyate 'sminn ātmatattva-yāthātmyam「当心意稳定于了解自我时便是三摩地」对物质感官享受有兴趣的人永远不能达到三摩地的境界被这些短暂东西所困惑了的人也不能他们大抵是被物质能量所蒙蔽

第四十五节

    traiguṇya-viṣayā vedā      nistraiguṇyo bhavārjuna    nirdvandvo nitya-sattva-stho      niryoga-kṣema ātmavān

traiguṇya——有关于物质自然的三种型态viṣayāḥ——所讨论的题目vedāḥ——吠陀文献nistraiguṇyaḥ——在一个纯正的灵性生存状态中bhava——要arjuna——啊阿尊拿nirdvandvaḥ——免于相对事物之苦nitya-sattva-sthaḥ——永远处于sattva——(良好)中niryoga-kṣemaḥ——免于求取和保有的思想ātmavān——处于自我中

译文

吠陀诸经主要是讨论有关于物质自然三种型态的题目阿尊拿提升于这些型态之上要超然于它们免于对所有的双重性和对获得和安全的焦虑要处于自我中

要旨

所有的物质活动都涉及物质自然三种型态中的作用和反应它们祇是引致束缚在物质世界中的获利性结果吠陀诸经主要是讲及有关获利性的活动好使大众能够逐渐提升于感官享受领域之上而到达超然的层次作为主基士拿的学生和朋友阿尊拿被劝说要将他自己提升至吠陀哲学的超然层次开始的便是婆罗真理索 brahma-jijñāsā或对最高超然存在的问题在物质世界中的所有生物都很艰苦地为生存而竞争主在创造了物质世界后为了他们而给与吠陀智慧劝告他们怎样生活和脱离这个物质的缠结当感官享受性的活动即因果干达的一章结束后灵性自觉的一章便以奥义书的形式供献出来奥义书 Upaniṣads 是吠陀诸经的一部份正如博伽梵歌是第五部吠陀经即摩诃百拉达 Mahābhārata博伽梵歌㓰出超然生活的开始

祇要有物质身体存在的一日便会有物质型态的作用和反应一个人要学习容忍像快乐与困苦或冷与热的相对性这样才能免于得失的焦虑当一个人完全依赖著基士拿的好意时便能达到处于超然的境界中

第四十六节

    yāvān artha udapāne      sarvataḥ samplutodake    tāvān sarveṣu vedeṣu      brāhmaṇasya vijānataḥ

yāvān——所有那arthaḥ——是为了udapāne——在一个水井中sampluta-udake——在一个大水塘tāvān——同样地sarveṣu——在各方面vedeṣu——吠陀文献brāhmaṇasya——知道至尊婆罗门的人vijānataḥ——处于完整知识中的人的

译文

细小水池所供给的所有目的可以立即为大水塘所供应同样地吠陀诸经的所有可以被一个知道它们背后目的的人所供给

要旨

在吠陀文献里因果干达部份所述及的仪式和祭祀是为了要慢慢發展自觉而自觉的目的则很清楚地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说明(15.15)研究吠陀经的目的是为了要认识主基士拿一切事物的始源因此自觉的意思是了解基士拿和一个人与祂永恒的关系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还有提及生物体与基士拿的关系生物体是基士拿所属的部份所以个別生物体基士拿知觉的复苏是吠陀知识的最完满阶段在史里玛博伽瓦谭(3.33.7)中有以下的确证

    aho bata śvapaco 'to garīyān      yay-jihvāgre vartate nāma tubhyam    tepus tapas te juhuvuḥ sasnur āryā      brahmānūcur nāma gṛṇanti ye te

「啊我的主一个经常唱著圣名的人虽然降生于一个粲达拉 candala(吃狗肉的人)的家庭也处于最高的自觉地步这样的一个人必定根据吠陀仪式实践了各样的忏悔和牺牲还有多次在朝圣的圣地沐浴后阅读吠陀文献这样的一个人被认为是亚利安家族中最好的一个」所以一个人应该聪明到能够了解吠陀经的目的而不祇是依附形式和不应该有被提升到天堂般的国度去得到好的感官享受的欲望对普通人来说在这个年代中要完全遵守吠陀仪式的规则及维丹达(吠檀多)经及奥义书的训示是不可能的去执行吠陀经的训示需要很多的时间能力知识和资源在这个年代中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如主采坦耶——所有堕落了的灵魂的救主所推荐达到吠陀文化最佳目的的方法便是歌颂神的圣名当主采坦耶被一个伟大的吠陀学者百嘉珊兰达莎拉斯瓦蒂 Prakāśānanda Sarasvatī 问主——祂为什么要像一个重感情的人一样唱著主的圣名而不去研究吠檀多哲学时主答说祂的灵魂导师發觉祂是一个大蠢材所以叫祂唱主基士拿的圣名祂这样做了而变得疯如一个癫子一样在这卡利年代中大部份的人都是愚蠢的和没有足够的教育去了解维丹达哲学(即吠陀吠檀多哲学)达到吠陀哲学目的的最佳办法便是不违抗地歌颂主的圣名维丹达是吠陀智慧的末句而维丹达哲理的作者和知悉者便是主基士拿而最高的维丹达人士便是从歌颂主的圣名中取得快乐的伟大灵魂那便是所有吠陀神秘思想的最后目的

第四十七节

    karmaṇy evādhikāras te      mā phaleṣu kadācana    mā karma-phala-hetur bhūr      mā te saṅgo 'stv akarmaṇi

karmaṇi——被指定的职务eva——的确地adhikāraḥ——权利te——你的mā——永不phaleṣu——的结果kadācana——在任何时间mā——永不karma-phala——在工作的结果中hetuḥ——原因bhūḥ——变得mā——永不te——你的saṅgaḥ——依附astu——有akarmaṇi——在不做作中

译文

你有去干你被指定的职务的权利但你没有享受行动结果的资格不要以为你自己是这些活动结果的原由也不要依附著不去干你的任务

要旨

在这里有三种考虑被规定的任务无定性的工作和没有活动被指定的任务是指一个人仍在物质自然型态中所执行的活动无定性的工作是指不被权威当局所允许的活动而没有活动的意思是不去干一个人所指定的任务主劝告阿尊拿不要没有活动他应该要没有依附著结果地去干他被指定的工作一个依附著工作结果的人也是活动的原由如此他便是这些活动结果的享受者或苦受者

至于被指定性的活动可以被分为三个细种类即惯例性的工作紧急性的工作和想要做的活动惯例性工作在经典训示的定义中是没有想得到结果而做的规定性工作是一个人所应该做的所以是处于良好型态中有结果性的工作变成束缚的原由所以这些工作不是吉兆的每一个人都有私有的特权去执行他被指定的任务但要没有依附著结果地去进行工作这样没有利益的规定性任务如此肯定地能将一个人带往超脱之路

阿尊拿因此便被主所劝告以作战为一种任务而不依附于它的结果他在战场上的不參战也是依附的另一面这样的依附永远不能引领一个人至得救的道路任何的依附正面的或负面的都是束缚的原因无活动是罪恶的因此作为任务的作战是对阿尊拿救赎的唯一吉兆的途径

第四十八节

    yoga-sthaḥ kuru karmāṇi      saṅgaṁ tyaktvā dhanañjaya    siddhy-asiddhyoḥ samo bhūtvā      samatvaṁ yoga ucyate

yoga-sthaḥ——稳定地在瑜伽中kuru——执行karmāṇi——你的职责saṅgam——依附tyaktvā——放弃了以后dhanañjaya——啊丹南札耶siddhi-asiddhyoḥ——在成功和失败中samaḥ——同样的bhūtvā——变成了以后samatvam——心意的平衡yogaḥ——瑜伽ucyate——被名为

译文

阿尊拿要稳定地处于瑜伽中执行你的任务和放弃失败或成功的依附这样的心意平衡便是瑜伽

要旨

基士拿告诉阿尊拿说他应该在瑜伽中去行动而那瑜伽是什么呢瑜伽的意思是通过控制经常打扰的感官而将心意集中到至尊者身上而谁是至尊者呢至尊者便是主因为祂亲自告诉阿尊拿去參战阿尊拿便再与參战的结果没有关连得益或胜利祇是与基士拿有关阿尊拿祇是被劝要遵从基士拿的任命去做遵从基士拿的任命是真正的瑜伽这是通过名为基士拿知觉的步骤去实践一个人祇有通过基士拿知觉才能放弃拥有感一个人要成为基士拿的仆人或基士拿的仆人的仆人那才是在基士拿知觉中去执行任务的途径祇有这样才能帮助一个人在瑜伽中去行动

阿尊拿是一个刹怛利耶他參与华纳斯喇玛达摩的制度韦施纽普兰那经 Viṣṇu Purāṇa 中说华纳斯喇玛达摩的中心便是去满足韦施纽没有人应该像物质世界的惯例一样去满足自己而要去满足基士拿因此除非一个人去满足基士拿他不能正确地遵从华纳斯喇玛达摩的原则间接地阿尊拿被劝说要如基士拿告诉他一样地去做

第四十九节

    dūreṇa hy avaraṁ karma      buddhi-yogād dhanañjaya    buddhau śaraṇam anviccha      kṛpaṇāḥ phala-hetavaḥ

dūreṇa——在一个远距离外抛弃它hi——的确地avaram——可嫌的karma——因果buddhi-yogāt——基于基士拿知觉的力量dhanañjaya——啊征服财富的人buddhau——在这知觉中śaraṇam——完全的降服anviccha——欲望kṛpaṇāḥ——啬吝者phala-hetavaḥ——想得到结果性活动的人

译文

丹南札耶你要通过奉献性服务将自己免于所有结果性的活动和完全降服于那种知觉中那些想享受他们工作结果的人是吝啬者

要旨

一个人真正地达到了解自己的固有地位是主的永恒仆人时便会放弃所有的事务而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如前所述智慧瑜伽的意思是对主超然性的爱心服务这样的奉献性服务才是生物体的正确活动途径祇有吝啬者才想享受他们工作的果实而更进一步陷于物质的束缚中除了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工作外所有的活动都是可嫌的因为它们将工作者继续绑在生与死的循环上因此一个人永远不应想着是工作的原因每一件事都应该为了满足基士拿而在基士拿知觉中进行吝啬者不知道怎样去运用他们由幸运或辛勤工作而得来的资产一个人应该将全部精力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才会使到他的生命成功好像吝啬者一样不幸的人不会将他们的人类精力放到主的服务中去

第五十节

    buddhi-yukto jahātīha      ubhe sukṛta-duṣkṛte    tasmād yogāya yujyasva      yogaḥ karmasu kauśalam

buddhi-yuktaḥ——一个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jahāti——可以逃避出iha——在这一生中ubhe——在两者中sukṛta-duṣkṛte——在好或坏的结果中tasmāt——所以yogāya——为了奉献性服务的理由yujyasva——这样从事着yogaḥ——基士拿知觉karmasu——在所有的活动中kauśalam——艺术

译文

一个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在这一生内也可以脱离于好或坏的行动所以要努力从事瑜伽阿尊拿那才是所有工作的艺术

要旨

从记不起的年代以来每一生物体都积聚了他好或坏工作的各种反应如此他便不断地忽略了他的固有地位一个人的愚昧可以由博伽梵歌的教导所铲除因为它教导一个人向主史里基士拿在所有方面皈依和从而超脱于一世又一世的活动性连锁反应的牺牲所以阿尊拿被劝说要在基士拿知觉——净化结果性活动的情序中去工作

第五十一节

    karma-jaṁ buddhi-yuktā hi      phalaṁ tyaktvā manīṣiṇaḥ    janma-bandha-vinirmuktāḥ      padaṁ gacchanty anāmayam

karma-jam——因为因果性的活动buddhi-yuktāḥ——在奉献性服务中所做的hi——的确地phalam——结果tyaktvā——放弃manīṣiṇaḥ——圣贤奉献者janma-bandha——生与死的束缚vinirmuktāḥ——超脱了的灵魂padam——位置gacchanti——达到anāmayam——没有苦难

译文

聪明的人从事于奉献服务和求主的庇护还有通过放弃在物质世界中活动的结果而脱离生与死的循环这样他们便可以达到没有苦难的境界

要旨

超脱了的灵魂寻找那没有物质苦难的地方在博伽瓦谭中说

    samāśritā ye padapallava-plavaṁ      mahat-padaṁ puṇya-yaśo murāreḥ    bhāvambudhir vatsa-padaṁ param padaṁ      paraṁ padaṁ yad vipadāṁ na teṣām                     (博谭 10.14.58)

「因为主是宇宙展示对那些接受了主的莲花足为船的人的庇护所和以穆琨达出名因为祂是解脱 mukti 的给与者这个物质世界的海洋便祇像牛的脚印上的一洼水一样Param padam 或那没有物质苦难的地方或维琨达 Vaikuṇṭha才是他的目标并不是在生命的每一步中都有危险的地方

由于愚昧一个人不知道这物质世界是每一步都有危险的苦难地方祇是由于愚昧智慧较低的人想通过结果性的活动而将处境改善以为这些活动的结果会使他们快乐他们不知道在这宇宙中没有一种物质的身体能够使生命没有苦难生命的苦难即生出现于物质世界中的每一处地方但当一个人了解到他真正的固有定位是主的永恒仆人时便知道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的位置而将自己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中结果他变成有资格进入维琨达诸恒星那里没有物质的苦难生活也没有时间的影响和死亡认识一个人的固有定位即也是知道主的超越性地位一个错误地以为生物体的地位和主的地位是在同一阶层的人被认为是处于黑暗中而不能够将自己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他自己变成了主人而为重复的生与死铺路但一个了解到他侍奉性位置的人会将自己转移到对主的侍奉中而立即有资格进入维琨达珞伽 Vaikuṇṭhaloka为了主的理由的服务名为行业瑜伽或智慧瑜伽或简单的词句对主的奉献性服务

第五十二节

    yadā te moha-kalilaṁ      buddhir vyatitariṣyati    tadā gantāsi nirvedaṁ      śrotavyasya śrutasya ca

yadā——当te——你的moha——幻觉的kalilam——浓密的森林buddhiḥ——具智慧的超然性服务vyatitariṣyati——超越tadā——在那时候gantāsi——你会去nirvedam——无情śrotavyasya——所有那些会被听到的śrutasya——所有那些已经被听到的ca——还有

译文

当你的智慧过了幻觉的浓密森林以后你会变得对所有已听到的和将会被听到的都不为所动

要旨

有许多好的例子表明在主的伟大奉献者的生命中怎样执行对主的奉献性服务而变得不理会吠陀仪式当一个人实际上了解基士拿和他与基士拿的关系时侭管是一个有经验的婆罗门他自然地便会变得不理会结果性活动的仪式史里玛诃文陀普尼 Śrī Mādhavendra Purī——一个伟大的奉献者和在奉献者系列中的导师说

   sandhyā-vandana bhadram astu bhavato bhoḥ snāna tubhyaṁ namo   bho devāḥ pitaraś ca tarpaṇa-vidhau nāhaṁ kṣamaḥ kṣamyatām   yatra kvāpi niṣadya yādava-kulottamasya kaṁsa-dviṣaḥ   smāraṁ smāram aghaṁ harāmi tad alaṁ manye kim anyena me

「主啊在我每日三次的祈祷中所有的荣誉都属于在沐浴中我向揖拜半人神啊祖先啊请饶恕我不能够对你们作出敬礼现在无论我坐在什么地方我都可以记得起耶杜皇朝的后裔(基士拿)甘撒的敌人我便可以将自己免于所有罪恶的束缚我想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吠陀的仪式和礼节对初学者是必要的每日三次去领悟各类的颂祷在早上沐浴对祖先致敬等但当一个人在全面性的基士拿知觉中和从事于对祂的超然性的爱心服务时一个人变得不再理会这些规限性的原则因为他已经达到完整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对至尊的主基士拿的服务而达到领悟的地步他便不将须要去执行在各经典训示中所推荐的各类忏悔和牺牲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解到吠陀诸经的目的是接近基士拿而祇是从事于仪式中他便是在白浪费时间而无所得益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超越了 śabda-brahma或吠陀诸经及诸奥义书的界限

第五十三节

    śruti-vipratipannā te      yadā sthāsyati niścalā    samādhāv acalā buddhis      tadā yogam avāpsyasi

śruti——吠陀的揭示vipratipannā——没有受吠陀诸经中获利性结果的影响te——你的yadā——当时候sthāsyati——保存niścalā——不为所动samādhau——在超然的知觉或基士拿知觉中acalā——不动摇的buddhiḥ——智慧tadā——在那时候yogam——自觉avāpsyasi——你会达到

译文

当你的心意不再为吠陀诸经的花巧言词所动和当它固定于自觉的出神恍昏时你便会得到神圣的知觉

要旨

说一个人在三摩地 samadhi 中即是说一个人已经完全觉悟到基士拿知觉即是一个人在完全三摩地中时已经觉悟到婆罗门 Brahman超灵 Paramātmā 和博伽梵 Bhagavān自觉的最完美阶段是了解到一个人永恒地是基士拿的仆人和一个人的唯一事务便是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他的任务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或主的不动摇的事奉者不应被吠陀经的花巧言语所困惑或者从事于可以提升到天堂般国度的获利性活动在基士拿知觉中一个人直接与基士拿沟通而在那超然的境界中由基士拿所發出的所有指示都可以被了解一个人肯定地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而得到结论性的知识一个人祇要遵从基士拿或祂的代表灵魂导师的命令便行

第五十四节

    arjuna uvāca    sthita-prajñasya kā bhāṣā      samādhi-sthasya keśava    sthita-dhīḥ kiṁ prabhāṣeta      kim āsīta vrajeta kiṁ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sthita-prajñasys——一个处于坚定的基士拿知觉中的人kā——什么bhāṣā——语言samādhi-sthasya——处于神昏中人的keśava——啊基士拿sthita-dhīḥ——一个坚定于基士拿知觉中的人kim——什么prabhāṣeta——说kim——怎样āsīta——保留vrajeta——步行kim——怎样

译文

阿尊拿说「一个知觉这样地融滙于超然的境界中的人的象征是什么他怎样说话和讲什么言语他又怎样坐立

要旨

正如一个人根据他不同的处境而有不同的特征同样地一个处于基士拿知觉的人无论在说话步行思想感受等方面都有他的特质一个有钱的人具有所以被称为有钱人的特征一个有病的人具有所以被称为有病人的特征或一个有学识的人也具有他的特征因此一个在基士拿超然知觉中的人也有他怎样对付事物的特征一个人可以从博伽梵歌中知道他的特征最要紧的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怎样说话因为说话是一个人的最重要品质据说一个愚蠢的人如果不说话便不会被發觉而一个衣著很好的愚人除非他说话否则是不会被察觉出的但一旦他说话他便将自己显露出来了一个基士拿知觉著的人的最显著象征是他祇是讲及基士拿和有关于他的事情下面所述的便是跟著而来的別的特征

第五十五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rajahāti yadā kāmān      sarvān pārtha mano-gatān    ātmany evātmanā tuṣṭaḥ      sthita-prajñas tadoc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说prajahāti——放弃yadā——当时候kāmān——感官享受的欲望sarvān——各式各样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manaḥ-gatān——心智推敲的ātmani——在灵魂的纯洁境界中eva——的确地ātmanā——由净化了的心意tuṣṭaḥ——满足了sthita-prajñaḥ——超然地处于tadā——在那时候ucyate——被认为是

译文

万福的主说「啊巴达当一个人放弃了各式各样由心智推敲所引起的感官欲望和当他的心意祇在自处中找到满足时他便被认为是处于纯洁的超然知觉中

要旨

博伽瓦谭证实了任何一个完全处于基士拿知觉中或对主作奉献性服务的人有著伟大圣贤的所有好品质而一个不是这样超然地处置的人没有好的资格因为他必定躲避在他自己的心智推敲中因此如在这里所确说的一个人需要放弃所有各类由心智推敲所制造出来的感官欲望表面上这些感官欲望是不能被制止的但一个人如果于基士拿知觉中从事很自动地感官欲望便不需要很大的努力而被克服所以一个人应该没有犹疑地将自己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因为这奉献性的服务会立即帮助一个人到达超然知觉的层次高度發展的灵魂会因知觉到自己是至尊的主的永恒仆人而常常对自处感到满足这样的一个超然地处置的人再没有由物质而来的感官欲望他因处于永恒地事奉至尊的主的自然地位而永远处于快乐中

第五十六节

    duḥkheṣv anudvigna-manāḥ      sukheṣu vigata-spṛhaḥ    vīta-rāga-bhaya-krodhaḥ      sthita-dhīr munir ucyate

duḥkheṣu——在三重的苦难中anudvigna-manāḥ——心意没有被激动sukheṣu——在快乐中vigata-spṛhaḥ——没有过份提起兴趣vīta——免于rāga——依附bhaya——恐惧krodhaḥ——愤怒sthita-dhīḥ——一个稳定的人muniḥ——圣贤ucyate——被称为

译文

一个并不为三重的苦难所扰乱当在快乐的时候并不昂然自得及免于依附恐惧和愤怒的人被称为一个有著稳定心意的圣贤

要旨

牟尼 muni 一字的意思是一个能够刺激他的心智于各方面的精神上推测而没有达到一个事实结论的人据说每一个牟尼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除非一个牟尼不同于另一个牟尼否则严格来说他便不能被称为牟尼Nāsau munir yasya matam na binnam但如主在这里所说的一个史铁达牟尼 sthita-dhi-muni和普通的牟尼有別一个史铁达牟尼是经常在基士拿知觉中因为他已经穷尽了推考的能事他已经超越了脑力推测的阶段而达到了主史里基士拿或瓦苏弟瓦是一切的结论他被称为一个心智稳定的牟尼这样的一个完全基士拿知觉的人并不受三重性苦难打击的影响因为他接受了所有的苦难是主的仁慈他以为自己因过往的罪行而应该要受更多的困难还有他将他的困苦看作因为主的慈悲而被减少到最低点同样的当他快乐的时候他认为是主的恩赐以为自己不值得这些快乐他了解到这是因为主的恩惠而使他处于一个这样舒适的状态中和能够对主作出更佳的服务为了要对主的服务他是永远勇敢活跃和不受依附或逆意的左右依附的意思是接受事物为自己的感官享受而分离则是这些感官依附的不在但一个坚定于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没有依附也没有分离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奉献对主的服务结果就算他的试图不成功也不会發怒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经常有著坚强稳定的意志

第五十七节

    yaḥ sarvatrānabhisnehas      tat tat prāpya śubhāśubham    nābhinandati na dveṣṭi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yaḥ——谁sarvatra——每一处地方anabhisnenaḥ——没有宠爱tat——那tat——那prāpya——达到śubha——好aśubbham——坏na——永不abhinandati——祈求na——永不dveṣṭi——妒忌tasya——他的prajñā——完整知识pratiṣṭhita——坚定于

译文

谁没有依附谁不会因为得到好处而欢悦也不会因为得到坏处而悲哀他便是坚定地处于完整知识的觉悟中

要旨

在物质世界中经常有著好或坏的变迁一个不受这些物质变迁所冲激不受好与坏影响的人这样的人被认为是处于基士拿知觉中一个人一日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一日便有碰到好与坏的机会因为这个世界是充满著二元性的但一个坚定于基士拿知觉的人就不会为好与坏所影响而祇是关心著基士拿——一切绝对好的这样在基士拿的知觉中使一个人处于完整的超然地位在技术上名为三摩地 samādhi

第五十八节

    yadā saṁharate cāyaṁ      kūrmo 'ṅgānīva sarvaśaḥ    indriyāṇīndriyārthebhyas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yadā——当时saṁharate——卷起ca——和ayam——所有这些kūrmaḥ——乌龟aṅgāni——四肢iva——好像sarvaśaḥ——一起indriyāni——感官indriya-arthebhyaḥ——从感官对象中tasya——他的prajñā——知觉pratiṣṭhitā——坚定于

译文

一个能够像乌龟将它的四肢收缩在壳内般能够将自己的感官从感官对象中抽出来的人便算是真正地处于知识中

要旨

一个习瑜伽者奉献者或自觉了的灵魂是一个能够按照他的计㓰去控制感官的人大多数人都是感官的仆人和被感官的指示所带引那便是对一个习瑜伽者怎样自处的答案感官好比毒蛇它们想自由地和无拘无束地活动习瑜伽者或奉献者要好像一个服蛇的人一样很有力地去控制这些蛇他从不准许它们单独地活动在圣典中有很多训示有些是不要做的有些是要做的除非一个人能够遵守要做的和不要做的将自己管束于感官享乐中否则是不可能坚定地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在这里所举最佳的例子便是乌龟乌龟能够在任何时间卷起它的感官又能为了特定的原因使它们复现同样地基士拿知觉的人的感官是为了对主服务中某些特定的原因而用的不然便收起来永远保留感官为基士拿的服务而用的一个好譬喻便是乌龟因为它将感官藏在里面

第五十九节

    viṣayā vinivartante      nirāhārasya dehinaḥ    rasa-varjaṁ raso 'py asya      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viṣayāḥ——感官享乐的对象vinivartante——是练习禁止接触的nirāhārasya——经过负面的制止dehinaḥ——对被体困的rasa-varjam——放弃那滋味rasaḥ——享乐的感官api——虽然有asya——他的param——更高级的东西dṛṣṭvā——由经验nivartate——停止

译文

被体困了的灵魂虽然对感官对象的滋味仍然存在仍能够禁止感官享受不过在通过终止这些享受而经验到更高的滋味时他便处于坚定的知觉中

要旨

除非一个人处于超然的地位否则不可能停止感官享受禁止感官享受的条例和规则就好像禁止一个有病的人进食某类食物一样病人方面是不会喜欢这些限制或失去对食物味觉的同样地一些精神上的感官制止方法如阿士当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 中的守意 yama持禁niyama打坐āsana呼吸控制 prāṇāyāma 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 达兰拿 dharaṇā 入定 dhyāna 等是为了那些智慧没有这样高和没有更佳知识的人但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下进取的人尝到至高主基士拿的甘美后便不再对死的物质东西發生兴趣所以对在生命的灵性进步中智力较低的初学者来说限制是需要的但这些限制祇是对基士拿知觉有兴趣的人有用一旦一个人真正地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后他便自动失去了对这些死物的味道

第六十节

    yatato hy api kaunteya      puruṣasya vipaścitaḥ    indriyāṇi pramāthīni      haranti prasabhaṁ manaḥ

yatataḥ——在努力中hi——的确地api——虽然kaunteya——啊琨提之子puruṣasya——那人的vipaścitaḥ——充满着判別性的知识indriyāṇi——感官pramāthīni——被刺激haranti——有力地抛开prasabhaṁ——用力manaḥ——心意

译文

阿尊拿感官是这样地冲动和坚强连一个有判断力想努力控制它们的人的心意也可以强行地带走

要旨

有很多有学问的圣贤哲学家和超自然主义者都想征服他们的感官但是侭管他们努力有时连其中最伟大的一个也因为被刺激起的心意而作了物质感官享乐的牺牲就算维士瓦米查 Viśvāmitra一个伟大的圣贤和习瑜伽者虽然他曾经用各严酷的方法和瑜伽术来控制感官也被媚娜佳 Menakā 诱至性的享乐还有其它在世界历史上这样多相同的例子所以如果不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是很难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没有将心意从事于基士拿是不能终止这些物质的事务史里也满拿阇黎耶 Śrī Yāmunācārya——一个伟大的圣人和奉献者所作的实例是「因为我已经集中心意在主基士拿莲花足下修持侍奉正在享受着一个更新的超然境界中忽然想到与一个女人的性生活时我的脸便立即转过来和向那念头唾吐

基士拿知觉是一件这样超然的好事情以至物质的享乐自动地变得没有味道就好像一个饥饿的人已经被足够数量有营养的食物所满足了摩诃喇查安巴里沙 Mahārāja Ambarīṣa 也祇是因为他的心意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而征服了一个伟的瑜祈——杜瓦沙牟尼 Durvāsā Muni

第六十一节

    tāni sarvāṇi saṁyamya      yukta āsīta mat-paraḥ    vaśe hi yasyendriyāṇi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tāni——那些感官sarvāṇi——所有saṁyamya——在控制之下yuktaḥ——因从事于āsīta——因这样处于mat-paraḥ——与「我」的关系vaśe——在完全的服从下hi——的确地yasya——一个人indriyāṇi——感官tasya——他的prajñā——知觉pratiṣṭhitā——坚定于

译文

一个控制他的感官和将他的知觉坚定于「我」的人被称为一个有稳定智慧的人

要旨

在这一节中很清楚地解释到完整瑜伽的最高概念便是基士拿知觉除非一个人是基士拿知觉着否则是不能够控制感官的如前所述大贤杜瓦沙牟尼挑起一场对摩诃喇查安巴里沙的口角而杜瓦沙牟尼因为骄傲而不必要地变得勃怒因此不能够控制他的感官在另一方面国王安巴里沙虽然不像那贤人一样是一个有法术的瑜祈(习瑜伽者)但他是一个主的奉献者所以能够静默地容忍那贤者的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得到胜利国王是因为以下的资格而能够控制他的感官以下是在史里玛博伽瓦谭所述

    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 padāravindayor      vacāṁsi vaikuṇṭha-guṇānuvarṇane    karau harer mandira-mārjanādiṣu      śrutiṁ cakārācyuta-sat-kathodaye    mukunda-liṅgālaya-darśane dṛśau      tad-bhṛtya-gātra-sparśe 'ṅga-saṅgamam    ghrāṇaṁ ca tat-pāda-saroja-saurabhe      śrīmat-tulasyā rasanāṁ tad-arpite      pādau hareḥ kṣetra-padānusarpaṇe        śiro hṛṣīkeśa-padābhivandane      kāmaṁ ca dāsye na tu kāma-kāmyayā        yathottamaśloka-janāśrayā ratiḥ

「安巴里沙国王将他的心意坚定于主基士拿的莲花足下将他的言词从事于对主的居所的描述他的双眼观看主的形象他的身体触碰那奉献者的身体他的鼻孔嗅那奉献过主的莲花足后的花的芬香他的舌头尝那奉献过给祂后的荼拉莳 tulasī 叶子他的双足走到祂的庙宇所在的圣地他的头胪向主揖拜和他的欲望满足主的欲望所有这些的资格使他可以成为一个主的迈百拉 mat-paraḥ 奉献者」(博谭 9.5.18-20)

迈百拉一字在这里非常有意思一个人怎样可以成为一个迈百拉可从摩诃喇查安巴里沙的一生中可看到

巴拉廸瓦维耶布珊拿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一个伟大的学者和在迈百拉行列中的导师这样评说「mad-bhakti-prabhāvena sarvendriya-vijaya pūrvikā-svātma dṛṣṭiḥ sulabheti bhāvaḥ」「感官祇能够因为对基士拿的奉献性服务的力量而完全受控制」有时所举的是火的例子「正如在里面的小火焰燃烧房里的一切东西同样地主韦施纽处于习瑜伽者的心中燃烧了所有的不纯洁的东西」瑜伽经典 Yoga-sūtra 也指定对韦施纽的冥想而不是对虚无的冥想那些冥想着某些不是韦施纽形像的所谓瑜祈(习瑜伽者)祇是浪费他们的时间于找寻一些幻影中我们应该知觉着基士拿——对至高性格的神首奉献这才是真正瑜伽的宗旨

第六十二节

    dhyāyato viṣayān puṁsaḥ      saṅgas teṣūpajāyate    saṅgāt sañjāyate kāmaḥ      kāmāt krodho 'bhijāyate

dhyāyataḥ——当熟思着viṣayān——感官对象puṁsaḥ——那人的saṅgaḥ——依附teṣu——在感官对象中upajāyate——产生saṅgāt——依附sañjāyate——發展kāmaḥ——欲望kāmāt——由欲望krodhoḥ——愤怒abhijāyate——展示

译文

当一个人熟思着感官对象的时候对它们产生了依附又由这些依附發展成为欲望又由欲望引起了愤怒

要旨

一个不是知觉着基士拿的人在思想着感官对象的时候是难避免有物质欲念的感官需要一些真正的事务如果它们不是从事于对主超然的爱的服务中它们必定会追寻从事一些物质性服务在这物质世界中每一个人包括施威神 Lord Śiva 和梵王 Lord Brahmā还有其他在天堂恒星的半人神在内都受感官对象的影响而脱离这个物质存在迷惘的唯一方法便是变得基士拿知觉着有一次施威神正在沉思中但当巴娃蒂 Pārvatī 刺激他的时候他同意了她享受感官快乐的见议结果便是嘉弟克耶 Kārtikeya 的诞生当哈利达沙德古 Haridāsa Ṭhākur 是一个主的年轻奉献者的时候他同样地被摩耶蒂维 Maya Devi 的化身所引诱但哈利达沙因为他对主基士拿没有杂质的奉献很容易地通过这个考验如在上节史里也满拿阇黎耶所述一个主的虔诚奉献者因为他对与主连在一起的更高精神享乐滋味而避开所有物质的感官享乐那便是成功的秘诀所以一个不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无论他对人为的感官压制怎样有力最后都是会失败的因为祇要一丝念的感官享受便会引起去满足他的欲望

第六十三节

    krodhād bhavati saṁmohaḥ      saṁmohāt smṛti-vibhramaḥ    smṛti-bhraṁśād buddhi-nāśo      buddhi-nāśāt praṇaśyati

krodhāt——由愤怒bhavati——而来saṁmohaḥ——完全的幻觉saṁmohāh——由幻觉smṛti——记忆的vibhramaḥ——困惑smṛit-bhraṁśāt——记忆困惑之后buddhi-nāśaḥ——智慧的失去buddhi-nāśāt——而由智慧的失去praṇaśyati——掉下来

译文

由愤怒而来的是迷幻由迷幻而来的便是记忆的困惑当记忆被困惑后智慧便跟着失去了而当智慧失去后一个人便重新掉进物质的池潭里

要旨

经过基士拿知觉的發展一个人可以知道一事一物在对主的服务中都是有用的那些没有基士拿知觉知识的人人工地试图去避开物质对象结果他们虽然得到物质束缚的解脱但他们未有达到遁隐的完整阶段在另一方面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懂得怎样去运用每一样东西为主服务因此他并没有成为一个物质知觉的牺牲者举例来说一个非人性主义者以为主或「绝对」既然不是人便不能进食非人性主义者便试图去避免好的食物一个奉献者知道基士拿是至高的享受者和祂进食全部奉献给他的食物这样对主奉献过好的食物以后奉献者便取用余下的名为巴萨啖 prasādam 祭余的食物所以每一样东西都变得灵性化而没有掉下来的危险奉献者在基士拿知觉中取用巴萨啖而非奉献者以为是物质而拒绝它因此非人性主义者因为他人工的遁隐而不能享受生活由于这个原因心意的一点刺激便把他重新拉下物质存在的池潭据说这样的一个灵魂虽然提升到超脱的境地也因为没有奉献性服务的支持而再次掉下来

第六十四节

    rāga-dveṣa-vimuktais tu      viṣayān indriyaiś caran    ātma-vaśyair vidheyātmā      prasādam adhigacchati

rāga——依附dveṣa——超脱vimuktaiḥ——由一个免于这些事物的人tu——但是viṣayān——感官对象indriyaiḥ——由感官caran——做着ātma-vaśyaiḥ——一个能够控制的人vidheyātmā——一个遵从调整了的自由的人prasādam——主的恩惠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一个能够通过遵守调整了的自由原则来控制感官的人可以得到主的恩惠而变得免于所有的依附和嫌恶

要旨

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一个人可能运用一些人工的步骤外在地去控制感官但除非感官是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服务不然每一刻都有可能掉下来虽然一个在全面基士拿知觉的人可能表面上在欲欲的层次但是因为他基士拿知觉着他没有对欲欲活动的依附基士拿知觉着的人祇是关心着基士拿的满足而没有別的所以他是超然于所有的依附如果基士拿需要奉献者可以做任何一件他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基士拿并不需要他不会做那平常为了他自己的满足而去做的事情所以去做或不去做是在他控制之下因为他祇在基士拿的指示下去做这知觉便是主没有原由的慈悲因此奉献者侭管仍然依附在欲欲的层次上仍可以这样地做得到

第六十五节

    prasāde sarva-duḥkhānāṁ      hānir asyopajāyate    prasanna-cetaso hy āśu      buddhiḥ paryavatiṣṭhate

prasāde——得到主没有原由的悲慈以后sarva——所有duḥkhānām——物质的困苦hāniḥ——毁灭asya——他的upajāyate——發生prasanna-cetasaḥ——心意快乐的hi——的确地āśu——很快地buddhiḥ——智慧pari——足够地avatiṣṭhate——树立

译文

对于一个这样地处于神圣知觉的人物质生存的三重苦难不再存在在这样快乐的境界中一个人的智慧很快地便变得稳健

第六十六节

    nāsti buddhir ayuktasya      na cāyuktasya bhāvanā    na cābhāvayataḥ śāntir      aśāntasya kutaḥ sukham

na asti——不会有buddhiḥ——超然的智慧ayuktasya——一个不是(与基士拿知觉)联系着的人的na——或ca——和ayuktasya——一个缺乏基士拿知觉的人bhāvanā——坚定于快乐的心意na——或ca——和abhāvayataḥ——一个并不坚定的śāntiḥ——平静aśāntasya——不平静的kutaḥ——那里有sukham——快乐

译文

一个不是在超然知觉中的人就不会有一个在控制下的心意或稳健的智慧没有这些便不会有平静的可能而没有平静又怎能会有快乐呢

要旨

除非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否则便不会有平静的可能所以在第五章第二十九节中证实了当一个人了解到基士拿是所有牺牲和忏悔所带来好结果的唯一享受者和祂是所有宇宙展示的拥有人祂是芸芸众生的真正朋友时一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是基士拿知觉着心意是不会有终极的目的骚动不安是由于缺乏一个最后的目的而当一个人确定了基士拿是享受者拥有者和每事每物的朋友后一个人才可以(以一个稳定的心意)得到平静因此无论他在表面上是如何做到生活宁静和精神上的进步一个从事于没有和基士拿發生关系事务的人是必定会常在烦恼中和得不到平静基士拿知觉是一个祇有与基士拿發生关系后才能得到的自明的平静境界

第六十七节

    indriyāṇāṁ hi caratāṁ      yan mano 'nuvidhīyate    tad asya harati prajñāṁ      vāyur nāvam ivāmbhasi

indriyāṇām——感官的hi——的确地caratām——当漂泊于yat——那manaḥ——心意anuvidhīyate——变得经常从事于tat——那asya——他的harati——带走prajñām——智慧vāyuḥ——风nāvam——一艘船iva——像ambhasi——在水面上

译文

好像水面上的一艘船被一股强风带走一样就算一个人固定心意所及的任何一个感官也能带走一个人的智慧

要旨

除非所有的感官是从事对主的服务不然祇要他们其中一个是从事于感官享受都能使奉献者远离超然精神进步的途径正如摩诃喇查安巴里沙的一生所有的感官都应该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那才是控制心意的正确技巧

第六十八节

    tasmād yasya mahā-bāho      nigṛhītāni sarvaśaḥ    indriyāṇīndriyārthebhyas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tasmāt——所以yasya——一个人的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nigṛhītāni——这样抑制sarvaśaḥ——各方面indriyāṇi——感官indriya-arthebhyaḥ——为了感官对象tasya——他的prajñā——智慧pratiṣṭhitā——坚定于

译文

所以臂力强大的人一个感官可以被抑制于感官对象的人必定有着稳健的智慧

要旨

正如敌人要被更高的力量所压制同样地感官是不能被任何人为的努力所抑制的而是要通过将它们从事于对主的服务来遣發一个了解到祇有通过基士拿知觉才能真正地将智慧稳定并且应该在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的指示之下实践这一门艺术的人称为萨哈伽 sādhaka——或一个适宜于得到解脱的学生

第六十九节

    yā niśā sarva-bhūtānāṁ      tasyāṁ jāgarti saṁyamī    yasyāṁ jāgrati bhūtāni      sā niśā paśyato muneḥ

yā——什么niśā——是夜晚sarva——所有bhūtānām——生物体的tasyām——在那jāgarti——醒觉的saṁyamī——自我控制的人yasyām——在其中jāgrati——醒觉bhūtāni——众生sā——那是niśā——晚上paśyataḥ——对于内向自检的人muneḥ——圣贤

译文

众生的黑夜便是自我控制者的醒觉时间而众生的醒觉时间便是内向自检圣贤的晚上

要旨

有两种类的聪明人精于为感官享受而作各种物质活动的人和内向自检及醒悟于努力自觉的人自省圣贤或有思想的人的活动便是浸迷于物质的人的夜晚唯物思想的人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因为对他们自觉的愚昧而沉睡着自省的圣贤则在唯物主义者的「晚上」提高警觉圣贤在灵性知识的渐进中感受超然的乐趣至于身在物质性活动的人因为对自觉的愚昧而梦想着各式各样的感官享乐在睡眠的状态中有时感到快乐有时感到烦恼自省的人经常不理会物质的快乐和烦恼他不理会物质的反应而继续进行他的自觉活动

第七十节

    āpūryamāṇam acala-pratiṣṭhaṁ      samudram āpaḥ praviśanti yadvat    tadvat kāmā yaṁ praviśanti sarve      sa śāntim āpnoti na kāma-kāmī

āpūryamāṇam——经常充满着acala-pratiṣṭham——稳定地处于samudram——海洋āpaḥ——水praviśanti——进入yadvat——如tadvat——这样kāmāḥ——欲望yam——向一praviśanti——进入sarve——所有saḥ——那人śāntim——平静āpnoti——得到na——不kāma-kāmī——一个想满足欲望的人

译文

唯有一个不受不停的欲流打扰的人——就好像河流涌进那永远被充填但经常保持静止的海洋一样——才能够得到自我平静而试图去满足这些欲望的人则不可以

要旨

虽然庞大的海洋经常充满着水而特別是在雨季仍然会有更多的水流入但海洋依然保持稳定它并没有被骚动也没有高越水位的边缘对一个坚定于基士拿知觉的人来说这也是真的一个人一日有着物质的身体身体对感官享受的需求是会继续的不过奉献者因为他的完满而不被这些欲望所打扰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不需要什么因为主会满足他所有物质方面的所需所以他就像海洋一样——自身永远是满盈的欲望可能会像河水向海洋地一样向他流去但他稳定地从事他的活动他一点儿也不为感官享乐的欲望所动那便是一个有着基士拿知觉的人的证明——虽然欲望依然存在但他已经没有去满足物质感官的倾向了因为他满足于对主的超然的爱心服务他能够像海洋一样保持稳定所以能够享受完全的平静其他的人就算满足欲望达到解脱的地步也不能得到平静还用说其它物质方面的成功追寻好果的工作者救生者和追寻神秘力量的习瑜伽者都不快乐因为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但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因对主的事奉而感到快乐他再没有欲望去被满足了实际上他不渴望得到所谓物质束缚的解脱基士拿的奉献者没有物质欲望所以他们处于完整的平静中

第七十一节

    vihāya kāmān yaḥ sarvān      pumāṁś carati niḥspṛhaḥ    nirmamo nirahaṅkāraḥ      sa śāntim adhigacchati

vihāya——在放弃了以后kāmān——所有为感官享受的物质欲望yaḥ——这个人sarvān——所有pumān——一个人carati——生活nihṣpṛhaḥ——没有欲望nirmamaḥ——没有拥有的意念nirahaṅkāraḥ——没有虚假的自我saḥ——所有śāntim——完全的平静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一个完全放弃了感官欲望享受的人没有欲望地生活放弃了所有拥有的意念和虚假的自我——祇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

要旨

变得没有欲望的意念是不去想任何感官享受的东西换句话说想变为基士拿知觉着实在便是去欲望了解到一个人的真正地位是基士拿的永恒仆人不错误地自称是这个物质的身体和没有声言拥有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便是基士拿知觉的完整阶段一个处于这完整阶段的人知道基士拿是一切事物的主人所以每一件事都要为了基士拿的满足而使用阿尊拿不想为他自己的感官满足而參战但当他变成完全知觉着基士拿的时候他參战了因为基士拿想他參战对他自己来说并没有作战的欲望但为了基士拿同一个阿尊拿尽了全力作战为了满足基士拿的欲望是真正的没有欲望这不是人为的试图去断绝欲望生物体不可能没有欲望或没有感觉但他要改变欲望的本质一个在物质上没有欲望的人确切地知道每样事物都是属于基士拿的(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m)所以他不会错误地宣称是任何事物的拥有者这超然的知识是基于自觉——即完整地了解到每一生物体的灵性身份是永恒地基士拿的所属部份因此生物体的永恒地位是永不在基士拿的层次或高于祂这个对基士拿知觉的了解是真正和平的基本原则

第七十二节

    eṣā brāhmī sthitiḥ pārtha      naināṁ prāpya vimuhyati    sthitvāsyām anta-kāle 'pi      brahma-nirvāṇam ṛcchati

eṣā——这brāhmī——灵性的sthitiḥ——处境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enām——这prāpya——达到vimuhyati——困惑sthitvā——这样地处于asyām——既然是这样anta-kāle——在生命的尽头api——还有brahma-nirvāṇam——灵性的(神的国度)ṛcchati——达到

译文

那便是灵性和神圣生活的途径达到了以后一个人便不再感到困惑一个人处于这个境界就算在死亡的时候也可以进入神的国度

要旨

一个人可以立即在一秒钟之内达到基士拿知觉或圣洁的生活——或一个人可能经过数百万次投生也不能够得到生命的这一个境界这祇是了解和接受事实的问题凯万加摩诃喇查 Khaṭvāṅga Mahārāja 在他临死前的数分钟皈依于基士拿而达到这生命的境界湼槃 Nirvāṇa 的意思是物质生活的终结根据佛家哲学在物质生命完结后祇有空虚的一片但博伽梵歌的教导则不同真正的生命在这物质生命的终结后才开始对于粗畧的唯物主义者来说知道一个人要终止这物质性的生活便足够了但对于在灵性上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在这物质生命的终结后还有另外一个生命在结束这一生之前如果一个人幸运地变得知觉着基士拿他便立即达到婆罗湼槃 Brahma-nirvāṇa 的境界神的王国和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并没有分別因为它们两者都在绝对的层次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便是已达到灵性的王国在物质世界中有满足感官的活动而在灵性世界中则有基士拿知觉的活动就算在这一世中基士拿知觉的晋达即是婆罗门境界的晋达一个处于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已经确实地进入了神的王国

婆罗门即是事物的相反所以 brāhmī sthitiḥ 的意思是「不在物质性活动的阶层」在博伽梵歌中对主的奉献性服务被接受为在解脱的阶段所以 brāhmī sthitiḥ 便是从物质束缚中的解脱

史里拉巴帝文劳德古 Śrīla Bhaktivinode Ṭhākur 将这博伽梵歌的第二章撮要为全书的目录在博伽梵歌中所讨论的论题是行业瑜伽思考瑜伽和巴帝瑜伽(karma-yoga, jñāna-yoga, bhakti-yoga)在第二章中行业瑜伽和思考瑜伽已经很清楚地被讨论过而巴帝瑜伽的一瞥也在此提及这便作为全书的目录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二章有关于它目录的各节要旨


校注

[A1] 在【CB】▆【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2)
关闭
博伽梵歌(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