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自然享受者和知觉

第一节及第二节

    arjuna uvāca    prakṛtiṁ puruṣaṁ caiva      kṣetraṁ kṣetrajñam eva ca    etad veditum icchāmi      jñānaṁ jñeyaṁ ca keśava    śrī bhagavān uvāca    idaṁ śarīraṁ kaunteya

      kṣetram ity abhidhīyate    etad yo vetti taṁ prāhuḥ      kṣetrajñaḥ iti tad-vid-vid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prakṛtim——自然puruṣam——享受者ca——还有eva——肯定地kṣetram——身体kṣetrajñam——身体的知悉者eva——肯定地ca——还有etat——所有这veditum——去了解icchāmi——我希望jñānam——知识jñeyam——知识的对象ca——还有keśava——啊基士拿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性格的神首说idam——这śarīram——身体kaunteya——啊琨提之子kṣetram——场所iti——如此abhidhīyate——被称为etat——这yaḥ——任何人vetti——知道tam——他prāhuḥ——被称为kṣetrajñaḥ——身体的知悉者iti——如此tat-vidaḥ——谁知道

译文

阿尊拿说「啊亲爱的阿尊拿我想知道巴克蒂 prakṛti(自然)普努沙 Puruṣa(享受者)场所及场所的知悉者知识及知识的终极」万福的主跟着便说「啊琨提之子这个身体称为场所而一个知道这身体的人便称为场所的知悉者

要旨

阿尊拿极想知道有关于巴克蒂 prakṛti(或自然)普努沙 puruṣa(享受者)雪查 kṣetra(场所)雪查赞 kṣetrajña(它的知悉者)和知识及知识的对像当他询问所有这些的时候基士拿说这个身体称为场所而一个知道这个身体的人称为场所的知悉者这个身体是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的活动场所被条限了的灵魂被陷于物质存在中他试图去主宰物质自然这样按照他控制物质自然的能量他得到了一个活动的场所那活动的场所便是身体而身体又是什么呢身体是由感官凑成的被条限了的灵魂想享受感官满足而根据他享受感官的能力程度他得到了一个身体或活动的场所因此身体被称为雪查或被条限了的灵魂的活动场所而一个不将自己与身体认同的人被称为雪查赞——场所的知悉者去了解场所和它的知识者这身体和身体的知识者之间的分別并不困难任何人都能够察觉到从童年到老年他经过了这样多的身体变更而仍然是一个人因此在活动场所的知悉者及活动的实际场所之间是有分別的一个活着的被条限了的灵魂因而可以理解到他有別于身体在开始的时候所述——kṣetrajña——一词是指生物体是在身体之内而身体则由婴儿至童年从童年至青年从青年至老年不断地变更而拥有身体的人知道身体是在变更中主人明显地是雪查赞 kṣetrajña有时我们了解到我是快乐的我是疯狂的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头狗我是一头猫这些都是知悉者知悉者有別于场所虽然我们用很多物件——如衣服等——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有別于这些使用的东西同样地我们祇要畧为深思便会了解我们有別于身体

在博伽梵歌的前六章中身体的知悉者生物体和他所以能够了解至尊主的地位都被描述清楚了在梵歌中间的六章中所述的是至尊神首与及个別灵魂及超灵有关于奉献性服务方面的关系这数章决定性地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尊高地位及个別灵魂的下属地位作出了定义生物体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下属的而在他们忘记的状态中他们受着苦当经过虔诚活动的启迪后他们以不同的立场去接近至尊的主——困苦的需要金钱的好奇的及追寻知识的这一点也述及了现在从第十三章开始生物体怎样与物质自然接触他怎样被至尊主从各类的获利性活动知识的培养及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中拯救出来都有所解释虽然生物体是完全有別于物质的身体他究竟是有连系的这一点将被解释到

第三节

    kṣetrajñaṁ cāpi māṁ viddhi      sarva-kṣetreṣu bhārata    kṣetra-kṣetrajñayor jñānaṁ      yat taj jñānaṁ mataṁ mama

kṣetrajñam——知悉者ca——还有api——肯定地mām——「我」viddhi——知道sarva——所有kṣetreṣu——在身体的场所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kṣetra——活动的场所(身体)kṣetrajñayoḥ——场所的知悉者jñānam——知识yat——那教导的tat——那jñānam——知识matam——见解mama——那

译文

伯拉达的俊杰你应该知道「我」也是所有身体的知悉者去了解这个身体和它的拥有者称为知识那是「我」的见解

要旨

每当讨论到这个身体和身体的拥有者灵魂与超灵的论题的时候我们会發现三类不同的研究题目生物体及物质在每一个活动场所每一个身体中都有两个灵魂个別的灵魂和超灵因为超灵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全体出席扩展基士拿说「『我』也是知悉者但『我』不是身体的个別拥有者『我』是高超的知悉者『我』以巴拉迈玛——或超灵——存在于每个身体中

一个人以博伽梵歌的眼光很精细地研究活动的场所及场所知悉者的有关论题便能够得到知识

主说「『我』是每一个別身体内活动场所的知悉者」个別的人会是他自己身体的知悉者但他没有其他身体的知识以超灵存在于所有身体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知道所有这些身体的一切祂知道所有各种类生命的不同身体一个普通市民会知道他自己那块土地的一切但国王不单祇知道他宫殿的一切而且还知道个別市民所拥有的一切同样地一个人会是身体的个別拥有者但至尊主是所有身体的拥有者国王是王朝的原本拥有者而市民是次等的拥有者同样地至尊主是所有身体的至尊拥有者

身体包括着感官至尊主是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意思是所有感官的控制者祂是感官的原本控制者正如国王是国家所有活动的原本控制者市民是次等的控制者一样主也说「『我』也是知悉者」意思是祂是高超的知悉者个別的灵魂祇知道他自己的身体在吠陀文学中有这样的声言

    kṣetrāṇi hi śarīrāṇi bījaṁ cāpi śubhāśubhe    tāni vetti sa yogātmā tataḥ kṣetrajña ucyate

这身体称为雪查 ksetra而居住在内的是身体的拥有者和知道身体及身体两者拥有者的至尊主因此祂被称为所有场所的知悉者活动的场所活动的主人和活动的至尊主人都有如下述身体组织个別灵魂组织与及超灵组织的完整知识在吠陀文学中称为几亚南 jñānam那便是基士拿的意见了解灵魂和超灵两者为一个但仍然分別的便是知识谁不了解活动的场所及活动的知悉者并不是在完整的知识中一个人需要巴克蒂(自然)普努沙(自然的享受者)和伊士瓦拉(主宰或控制自然及个別灵魂的知悉者)一个人不应该混淆这三者的不同能力一个人不应该将画家油画及画架三者混淆这个物质世界(活动的场所)便是自然而自然的享受者便是生物体而在他们两者之上的便是至尊的控制者——具有性格的神首吠陀语言的声明是"bhoktā bhogyaṁ preritāraṁ ca matvā sarvaṁ proktaṁ trividhaṁ brahmam etat" 有三个婆罗门概念巴克蒂是作为活动场所的婆罗门而芝瓦(个別的灵魂)也是婆罗门和试图去控制物质自然这两者的控制者也是婆罗门但祂是实际的控制者

在这一章中将会解释到在这两种知悉者中其一是会犯错误的其它的一个则不会犯错误一个是上司另外一个是下属一个以为这个场所的两个知悉者是同一的人抵触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祂清楚地声言「『我』也是活动场所的知悉者」一个误将一条绳子作为蛇的人不会在知识中有各类不同的身体也有各类不同身体的主人因为每个个別的灵魂都有他个別的主宰物质自然的能量因而便有着不同的身体但是至尊者也以控制者的身份存在于他们之中ca 一字很有意义因为它是指整个数量的身体那便是史里拉巴拉廸瓦维耶布珊拿 Śrī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的意思基士拿是除了个別的灵魂以外存在于每一个身体中的超灵基士拿在这里很清楚地说超灵是活动场及有限享受者两者的控制者

第四节

    tat kṣetraṁ yac ca yādṛk ca      yad vikāri yataś ca yat    sa ca yo yat prabhāvaś ca      tat samāsena me śṛṇu

tat——那kṣetram——活动场所yat——如ca——还有yādṛk——本来地ca——还有yat——什么vikāri——变更yataḥ——从那ca——还有yat——一个saḥ——他ca——还有yaḥ——一个yat——那一个prabhāvaḥ ca——还有影响tat——那samāsena——详细的me——由「我」śṛṇu——了解

译文

现在请听「我」简洁地叙述这活动场所与及它的组织怎样它的变更怎样它在何时产生那场所的知悉者又是谁他的影响又是什么

要旨

主现在描述活动场所及活动场所知悉者的法定性地位一个人需要知道这个身体是怎样组织成造成这个身体的物料这个身体在谁的控制下工作怎样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从那里来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一个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还有个別灵魂的形状是什么一个人也应该知道个別生活着的灵魂与超灵之间的分別不同的影响与及不同的潜力等等一个人祇需要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所作出的叙述那里直接的去了解这博伽梵歌这样便能够澄清一切不过一个人应该小心不要将在每个身体及个別灵魂中的至尊性格神首作为芝瓦 jīva那样做便好像将有能力的与没有能力的平等化一样

第五节

    ṛṣibhir bahudhā gītaṁ      chandobhir vividhaih pṛthak    brahma-sūtra-padaiś caiva      hetumadbhir viniścitaiḥ

ṛṣibhiḥ——由聪明的圣贤bahudhā——在很多方面gītam——描述chandobhiḥ——吠陀诗歌vividhaiḥ——在各类pṛthak——各类的brahma-sūtra——维丹达(吠檀多)经padaih——箴言ca——还有eva——肯定地hetumadbhih——以因果viniścitaiḥ——确定

译文

那活动场所及活动知悉者的知识在各吠陀著作(尤其是维丹达枢查经)中由不同的圣贤描述而且还完全顾及因果的推理

要旨

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是解释这知识的最高权威但仍然作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渊博的学者及标准的权威人仕经常从以前的权威方面去引证基士拿引用被接受为权威的维丹达经典来解释这有关于灵魂及超灵的二元性及非二元性争论最多的一点首先祂说这是根据圣贤的意见在圣贤方面除了祂自己以外伟大的圣贤维亚萨迪瓦是维丹达枢查经的作者而维丹达枢查经完满地解释了二元性维亚萨迪瓦的父亲巴拉沙拉 Parāśara 也是一个伟大的圣贤他在宗教的书籍中这样写道"aham tvaṁ ca athānye..."「我你及其他的生物体虽然在物质身体中都是超然的根据我们不同的因果作业我们现在堕落到各不同的物质自然型态中因此有些生物体便在较高层次另外有些便处在较低层次的物质本性中个別种类较高级的或较低级的由于愚昧无知而被无限数目的生物体展示着但是毫无疑问的超灵却不被那三种自然本性所沾染而是超然的」同样地在原本的吠陀诸经(尤其是嘉答奥义书)中对灵魂超灵及身体作出了分別

在至尊主能量的展示中有一种名为安南摩耶 annamaya 的一个人需要倚靠祂以食物供养来维持生存这是对至尊一个物质上的觉悟跟着的便是盘那摩耶 prāṇamaya意思是在食物中觉悟到至尊的绝对真理后一个人便能够在生命的象征或生命的形状中觉悟绝对的真理在几亚拿摩耶 jñānamaya中生命的象征發展达到思想感觉和意向的地步跟着便是婆罗门的觉悟与及名为维几亚拿摩耶 vijñānamaya 的觉悟这是觉悟到生物体的心意和生命象征有別于生物体本身再跟着最高的阶段便是阿兰陀摩耶 ānandamaya——全面快乐本性的觉悟因此婆罗门觉悟有五个阶段——称为婆罗普湛 brahmapuccham在这五者中前三者——安南摩耶盘那摩耶及几亚拿摩耶涉及生物体的活场所超然于所有这些活场所的便是至尊的主——被称为阿兰陀摩 anandamaya在维丹达枢查经中至尊也被称为阿兰陀摩耶巴耶萨 ānandamayo 'bhyāsāt至尊性格的神首在本性上是充满着欢乐的为了享受祂超然的快乐祂扩展成为维几亚拿摩耶盘那摩耶几亚拿摩耶与及安南摩耶在这个活动场所中生物体被认为是享受者有別于他的便是阿兰陀摩耶意思是如果生命体想去享乐将自己配合于阿兰陀摩耶中他便会变得完整这便是至尊主作为场所的至尊知悉者生物体作为下属的知悉者与及活场所本性的真正景况

第六节及第七节

    mahā-bhūtāny ahaṅkāro      buddhir avyaktam eva ca    indriyāṇi daśaikaṁ ca      pañca cendriya-gocarāḥ

    icchā dveṣaḥ sukhaṁ duḥkhaṁ      saṅghātaś cetanā dhṛtiḥ    etat kṣetraṁ samāsena      sa-vikāram udāhṛtam

mahā-bhūtāni——重要的元素ahaṅkāraḥ——虚假的自我buddhiḥ——智慧avyaktam——不展示eva——肯定地ca——还有indriyāṇi——感官daśa ekam——十一个ca——还有pañca——五个ca——还有indriya-gocarāḥ——感官的对象icchā——欲望dveṣaḥ——憎恨sukham——快乐duḥkham——苦恼saṅghātaḥ——结集cetanā——生命象征dhṛtiḥ——确信etat——所有这kṣetram——活动场所samāsena——总括sa-vikāram——相互反应udāhṛtam——举例

译文

五个重要的元素虚假自我智慧不展示十个感官心意五个感官对象欲望憎恨快乐苦恼结集生命象征与及坚信——总括来说这些都被认为是活动场所及它的相互反应

要旨

从所有伟大权威性的声言吠陀诗歌与及维丹达枢查经的箴言中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成份是土空气及以太——这是五个重要的元素(摩诃布达 mahābhūta)跟着是虚假自我智慧与及三种物质自然型态的不展示阶段跟着是获取知识的五个感官及触觉跟着是五个操作感官言语肛门和生殖器在感官之上的便是心意它是内在的和可以被称为内在的感官因此包括心意在内总共有十一个感官跟着是五个感官对象嗅觉味觉冷暖触觉和声音这二十四个元素的结集便称为活动场所如果一个人对这二十四个题目作出分析研究他便能够很清楚地了解活动场所跟着的是欲望憎恨快乐及痛苦这些都是粗劣外身的五个重要元素的相互反应代表生命象征由意识及坚信代表是细致身体(心意自我及智慧)的展示这些细致的元素都包括在活动场所之内

五个重要元素是细致虚假自我的一个粗畧代表他们是物质概念中的代表知觉是由智慧所代表它的不展示阶段便是物质自然的三种型态物质自然不展示的三种型态称为巴丹拿 pradhāna

谁想清楚详尽地知道二十四个元素与及它们相互反应的人应该进一步研究这门哲学在博伽梵歌中所列出的祇不过是摘要而已

身体是所有这些因素的代表而身体则有六种变更身体诞生生长停留产生副产品开始腐坏及最后消灭因此这场所是一件非永恒的及物质的东西至于雪查赞 kṣetrajña——场所的知悉者——它的主人则不同

第八节至第十二节

    amānitvam adambhitvam      ahiṁsā kṣāntir ārjavam    ācāryopāsanaṁ śaucaṁ      sthairyam ātma-vinigrahaḥ

    indriyārtheṣu vairāgyam      anahaṅkāra eva ca    janma-mṛtyu-jarā-vyādhi-      duḥkha-doṣānudarśanam

    asaktir anabhiṣvaṅgaḥ      putra-dāra-gṛhādiṣu    nityaṁ ca sama-cittatvam      iṣṭāniṣṭopapattiṣu

    mayi cānanya-yogena      bhaktir avyabhicāriṇī    vivikta-deśa-sevitvam      aratir jana-saṁsadi

    adhyātma-jñāna-nityatvaṁ      tattva-jñānārtha-darśanam    etaj jñānam iti proktam      ajñānaṁ yad ato 'nyathā

amānitvam——谦卑adambhitvam——没有骄傲ahiṁsā——非暴力kṣāntiḥ——容忍ārjavam——简朴ācārya-upāsanam——接近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śaucam——清洁sthairyam——稳定ātma-vinigrahaḥ——控制indriya-artheṣu——有关于感官的事物vairāgyam——遁弃anahaṅkāraḥ——没有虚假的自我中心eva——肯定地ca——还有janma——诞生mṛtyu——死亡jarā——老年vyādhi——疾病duḥkha——困苦doṣa——错过anudarśanam——遵守asaktiḥ——没有依附anabhiṣvaṅgaḥ——没有连系putra——儿子dāra——妻子gṛha-ādiṣu——家室nityam——永恒地ca——还有sama-cittatvam——平衡iṣṭa——想欲的aniṣṭaḥ——不想欲的upapattiṣu——得到了以后mayi——向「我」ca——还有ananya-yogena——由于奉献性服务bhaktiḥ——奉献avyabhicāriṇī——恒常的没有混淆的vivikta——孤独的deśa——地方sevitvam——渴望aratiḥ——没有依附jana——一般人saṁsadi——大众adhyātma——与身体有关的jñāna——知识nityatvam——永恒性tattva-jñāna——真理的知识artha——对象darśanam——哲学etat——所有这jñānam——知识iti——如此proktam——宣布ajñānam——愚昧yat——那ataḥ——从这anyathā——其他

译文

谦卑没有骄傲非暴力容忍简朴接近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清洁稳定及自我控制感官享受对象的遁弃虚假自我的弃除死灾难的察觉对儿女妻子家庭等的不依附愉快及不愉快事件中的平衡心意对「我」恒常及没有混淆的奉献到幽寂的地方生活不依附于一般大众接受自我觉悟的重要性与及对绝对真理的哲学性探讨——所有这些「我」都宣称为知识而违反这些的便是愚昧

要旨

这个知识的程序有时为智慧较低的人误解以为是活动场所的相互反应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知识程序如果一个人接受这个程序接近绝对真理的可能性便存在这并不是如前所述的二十四种元素的相互反应这是实际上脱离这些元素缠纠的方法被体困的灵魂陷入由那二十四种元素组成的身体的困境这里所叙述的知识的程序是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程序在所有知识程序的描绘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第十节第一行中所述知识的程序终结于对主没有混淆的专一的奉献服务所以如果一个人并不去接近或是不能够接近对主的超然性服务其它的十九项便没有特別的价值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从事奉献性服务其它的十九个项目便在他之内自动地發展起来如在第八节中所提及的——接受一个灵魂导师的原则很重要就算对一个參与奉献服务的人来说这也是最重要的超然生活开始于一个人接受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很清楚地在这里指出这知识的程序是真正的途径任何越出这个的推考便是废话及无用的

在这里所列出的知识可以分析如下谦卑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应该渴望去得到被別人尊敬的满足生命的物质概念使我们很渴望去得到別人的尊敬但是在一个知道他并不是这个身体的在完整知识中的人的眼光里任何事物荣誉或毁谤与这个身体有关的都无用一个人不应该醉心于这个物质的欺骗人们都很渴望因为他们的宗教而出名结果便是有些人没有了解宗教的原则便參加了一些团体而这些团体实际上并不追随宗教原则他们跟着便想将自己宣传为一个宗教的顾问至于在灵性科学的真正进步方面一个人可以从这些项目中去判断试验他自己究竟进步到什么境界

非暴力一般是指不杀戳不毁坏身体但实际上非暴力的意思是不将別人处于困境中一般人都为生命物质概念中的愚昧所诱陷这样他们便永恒地受着物质的痛苦因此除非一个人提升別人去得到灵性的知识否则他便是在修习暴力一个人应该尽他的努力去传播给人们真正的知识好使他们得到启迪和离开这个物质的束缚那便是非暴力

容忍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修习去容忍別人的侮辱及毁谤如果一个人从事于灵性知识的进取会有从其他人而来的许多侮辱及毁谤这是料想到的因为物质自然本身便是这样组成就算一个从事于灵性知识培植的五岁大孩子巴拉达 prahlāda也在他父亲敌视他的奉献时而被处于困境那个父亲用很多方法想去杀他但巴拉达都容忍了因此为了得到灵性知识的进步会有很多阻力但是我们应该容忍和以决心继续我们的迈进

简朴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直接没有外交手腕地甚至向一个敌人也揭示真理而接受一个灵魂导师则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灵魂导师的指引他不能够在灵性科学上取得进步一个人应该以全面的谦卑去接近灵魂导师和向他献出一切服务以使得到喜悦和给与门徒祝福因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是基士拿的代表如果他赐与门徒任何祝福那便会使门徒立即得到进步而不待他追随调限原则或是对一个毫无保留地侍奉灵魂导师的人调限原则较容易执行

清洁对在灵性生活中取得进步很重要有两种类的清洁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清洁是指沐浴至于内在的清洁方面一个人要经常地想着基士拿和歌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这个程序能将心意中过往所积聚的因果尘埃洗净

稳定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很有决心地去求取灵性生活上的进步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决心便不能够取得实质上的进步自我控制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应该接受任何有害于灵性进步路途的任何事物一个人应该习惯这样做和拒绝任何阻碍灵性进步路途的东西这便是真正的遁弃感官是这样强大以至我们都经常渴望去得到一些感官享乐一个人不应该迎合这些需求因为这些都是不须要的感官应该祇是被满足到保持身体适宜于一个人在执行他的职责中取得灵性生活上的进步最重要和不能够控制的感官便是舌头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舌头他便有机会去控制其它的感官舌头的功用是去尝和震音因此经过有系统的调限舌头应该经常地用于尝食供奉过基士拿后的祭余食物与及歌颂基士拿至于眼睛方面它们除了基士拿的美丽形像外不应该被准许去看任何其它的东西那样便能够控制眼睛同样地耳朵应该是被用作聆听有关于基士拿而鼻子而用作嗅供奉过基士拿的花朵这便是奉献性服务的程序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博伽梵歌祇是阐述奉献性服务的科学奉献性服务是主要的和唯一的目标不很聪明的的梵歌评述者试图将读者的心意领向其它的题目但是博伽梵歌除了奉献性服务外便不再有其它的题目

虚假自我的意思是接受这个身体为自己本身当一个人了解到他不是他的身体而是灵魂的时候那便是真正的自我 ego自我是有的虚假自我被谴责真正的自我则不然在吠陀文学中有一句ahaṁ brahmāsmi我是婆罗门我是精灵这个「我是」自我的感觉也存在于自觉的解脱阶段中这个「我是」的感觉便是自我但是当「我是」的感觉应用于这个虚假的身体上时它便是虚假的自我当自我的感觉应用于实在时那便是真正的自我有些哲学家说我们应该放弃我们的自我 ego但是我们不能够放弃我们的自我因为自我的意思是自体(本份)当然我们要放弃与这个身体的虚假认同

一个人应该试图去了解接受生死的苦恼在各吠陀文学中都有关于生的描述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对于未生的世界孩童在母体子宫内的逗留他的受苦等都很刻尽地描述了我们应该彻底地了解到诞生是苦恼的因为我们忘记了在母亲的子宫内受过这样多的困苦我们并不想办法去解决这生与死的重复同样地在死亡的时候也有各样的苦受它们都在权威经典中提及这些都是应该讨论的至于死亡及老年来说每人都有实际的经验没有人想患病也没有人想衰老但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除非我们对这个物质生涯有一个悲观的见解顾虑到生死的痛苦否则便没有刺激去争取灵性生活的进步

有关于子女妻子及家庭的不依附方面并不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对这些没有情感他们是当然的钟爱对像但当他们不利于灵性进步时一个人便不应该依附着他们令到家庭愉快的最佳办法便是基士拿知觉如果一个人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他便能够令到他的家庭很快乐因为这基士拿知觉的程序是很容易的一个人祇需要歌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接受供奉过给基士拿的食物讨论如博伽梵歌及史里玛博伽瓦谭等书中的内容和将自己从事于神祇的崇拜这四件事可以令一个人快乐一个人应该这样地训练他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可以早上及晚上坐下来一起歌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铸造他的家庭生活去培养基士拿知觉追随这四项原则便不用从家庭生活转为遁弃生活但如果家庭生活并不适应并不有利于灵性进展便应该放弃一个人应该好像阿尊拿那样放弃一切事物去领悟或事奉基士拿阿尊拿并不想去杀戮他的家族成员但当他了解到这些家族成员有碍于他的基士拿觉悟时他接受了基士拿的指示后作战及杀死了他们在任何情况之下一个人应该不依附着家庭生活的快乐和苦恼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能够完全快乐或完全困苦快乐及苦恼是物质生活相伴相从的成份一个人应该如在博伽梵歌中所劝告一样地学习容忍一个人不能够阻止快乐及苦恼的来去所以一个人应该不依附与物质性的生活及自动地在两者中平稳自处一般来说当我们得到一些想欲的东西我们便很快乐而当我们得到一些不想欲的东西时我们便感到苦恼但假如我们是实际地处于灵性的位置这些东西便不会刺激我们为了要达到那个阶段我们便要不断修习的奉献性服务对基士拿没有偏离的奉献服务的意思便是将自己从事于如在第九章最后一节中所述的奉献性服务九个程序歌颂聆听崇拜作出敬礼等我们应该追随那个程序很自然地当一个人采取灵性的生活方式时他便不想与唯物论的人混在一起那与他并不志趣相投一个人可以从他怎样倾向于离开不想欲的同伴自处一隅来试验自己很自然地奉献者并没有兴趣于无谓的运动看电影及享受一些社交活动因为他知道这些都祇是时间的浪费有很多做研究工作的学者和哲学家研究性欲生活或其它的论题但是根据博伽梵歌所说这些研究工作和哲学性推考都是没有价值的不多不少是一派胡言根据博伽梵歌所说一个人应该用哲学的判別力来研究灵魂的本性一个人应该研究去了解自我所关注的究竟是什么这里推荐这一点

至于自觉方面这里很清楚地宣言巴帝瑜伽是最实际的一说及到奉献的问题一个人便需要考虑到超灵与个別灵魂之间的关系个別的灵魂与超灵不可能同是一个最低限度不在巴帝概念——生命的奉献概念之内这个別的灵魂对超灵的服务是如这里所声言是永恒 nityam 的因此巴帝或奉献性服务是永恒的一个人应该确立于这个哲学上的决证否则便祇是愚昧的浪费时间

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有这样的解释vadanti tat tattva-vidas tattavaṁ yaj jñānam adayam「那些绝对真理的真正知识者知道『自我』是以婆罗门巴拉迈玛及博伽梵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被觉悟」(博谭 1.2.11)博伽梵是觉悟绝对真理的绝句因此一个人应该达到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层次和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那便是完整的知识

从修习谦卑开始以至最高真理——绝对性格神首的觉悟地步整个程序便好像一幢从楼下至顶楼的梯阶在这梯级上有很多人已经达到二楼三楼四楼等但除非一个人达到最高的一层——了解到基士拿否则他还是处于较低的知识阶段假如一个人想与神竞争而同时又想取得灵性知识的进步他是必定会受挫败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没有谦恭的了解是有害的以为自己是神是最高傲的虽然生物体是经常地受严峻的物质自然定律所蹴踢由于愚昧他仍然以为自己是神一个人应该谦卑和知道他自己是下属于至尊主的因为对至尊主的抗叛一个人便变得下属于物质自然一个人必须信服这个真理

第十三节

    jñeyaṁ yat tat pravakṣyāmi      yaj jñātvā 'mṛtam aśnute    anādimat paraṁ brahma      na sat tan nāsad ucyate

jñeyam——可以认识的yat——那tat——那pravakṣyāmi——「我」将会解释yat——那jñātvā——知道amṛtam——甘露aśnute——味道anādi——没有开始mat-param——下属于「我」brahma——精灵na——亦不sat——引起tat——那na——不asat——影响ucyate——被称为

译文

「我」现在将会向你解释可以认知的事物知道了以后你便尝到永恒的滋味这是没有开始的而且它下属于「我」它被称为婆罗门——精灵它处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因果和影响之外

要旨

主解释过活动场所及活动场所的知悉者祂也解释了认识活动场所的知悉者的程序现在祂正个別地解释可以认知的灵魂及超灵两者由于对灵魂及超灵两者认知者的知识一个人便可以享受生命中的甘露如在第二章中所解释生物体是永恒的这一点也在这里证实了芝瓦 jīva 的诞生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亦没有人能够查出芝瓦摩 jīvātmā 从至尊神首展示的历史因此它是没有开始的吠陀文学证实了这一点na jāyate mṛjayate vā vipaścit身体的知识者永不出生亦永不死亡他是充满着知识的至尊主也在吠陀文学中被声言为 pradhāna-kṣetrajña-patir guṇeśaḥ作为超灵的至尊主是身体的主要知悉者祂亦是物质自然三种型态的主人在史密第经 smrit 中说dāsa-bhūto harer eva nānyasvaiva kadācana 生物体永恒地是在至尊主的服务中主采坦耶在祂的教导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这节中所述的婆罗门是与个別灵魂有关的而当婆罗门一字应用于生物体时可以理解到他是维几亚南婆罗门 vijñānaṁ brahma 而有別于阿兰陀婆罗门 ananta brahma阿兰陀婆罗门是至尊婆罗门人格的神首

第十四节

    sarvataḥ pāṇi-pādaṁ tat      sarvato 'kṣi-śiro-mukham    sarvataḥ śrutimal loke      sarvam āvṛtya tiṣṭhati

sarvataḥ——每一处地方pāṇi——手pādam——脚tat——那sarvataḥ——每一处地方akṣi——眼睛śiraḥ——头颅mukham——脸孔sarvataḥ——每一处地方śrutimat——聆听loke——在世界上sarvam——每一处地方āvṛtya——遮盖着tiṣṭhati——存在

译文

每一处地方都是祂的手和腿祂的眼睛和脸孔祂还聆听一切东西超灵便这样地存在着

要旨

好像阳光撒發出无限的光芒超灵——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也这样做祂以祂全面遍透的形像存在而在祂里面从第一个伟大的老师婆罗贺摩开始下至小如蚂蚁——全部个別的生物体都存在着有无限的头眼睛与及无限的生物体全部都存在于超灵之内或之上因此超灵是全面遍透的然而个別的灵魂则不能够说他每处都有手和眼睛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想着虽然愚昧之下他并不知觉到他的手及腿撒發于外但当他得到正当知识的时候他便会达到那个阶段他的想法便是自相矛盾的这意思是个別的灵魂在被物质自然条件限制了以后并不是至尊的至尊者有別于个別的灵魂至尊主可以无限地伸展祂的手个別的灵魂则不能在博伽梵歌中主说如果一个人供奉给祂一朵花或一个水果或一些水祂都接受如果主是在遥远的地方祂怎能够接受事物呢这便是主的全能就算祂是住于远离这个地球的居所祂也可以伸展祂的手去接受任何人所供奉的任何东西那便是祂的能量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声言goloka eva nivasati虽然祂经常地从事于在祂超然灵性星球里的消闲时光祂是全面遍透的个別的灵魂不能够说他是全面遍透的因此这一节描述的是至尊的灵魂——具有性格的神首而不是个別的灵魂

第十五节

    sarvendriya-guṇābhāsaṁ      sarvendriya-vivarjitam    asaktaṁ sarva-bhṛc caiva      nirguṇaṁ guṇa-bhoktṛ ca

sarve——所有indriya——感官guṇa——品质ābhāsam——本来的始源sarva——所有indriya——感官vivarjitam——因为没有asaktam——没有依附sarva-bhṛt——每一个人的维系者ca——还有eva——肯定地nirguṇam——没有物质的品质guṇa-bhoktṛ——同时地是品质的主人ca——还有

译文

超灵是所有感官的始源但祂是没有感官的虽然祂是所有生物体的维系者但祂却是不依附的祂超越自然的型态而同时祂是所有物质自然型态的主人

要旨

至尊的主虽然是生物体所有感官的始源但祂却没有像他们所有的物质感官事实上个別的灵魂是有着灵性感官的但这些感官在被条件限制了的生命中被物质元素所遮盖了因此感官活动便通过物质而被展示出来至于至尊主的感官则没有这样被遮盖祂的感官是超然的因此而被称为湼昆拿 nirguṇa昆拿 guṇa 的意思是物质型态但祂的感官却没有物质的覆盖我们应该记着祂的感官并不完全地像我们所有的一样虽然祂是我们所有感官活动的本源祂却有着没有被沾染的超然的感官这个在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sarvataḥ pāṇi-pādam 一节中有很清楚的解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没有被物质沾染了的手但祂的确有手而且还可以接受任何供奉祂的祭祀牺牲那便是被条限了的灵魂与超灵之间的分別祂没有物质的眼睛但祂却有眼睛否则祂怎能够看见东西呢祂看见一切事物过往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祂生活于生物体的心中祂知道在过往我们干了些什么我们现在做着什么与及在未来等着我们的是什么这一点也在博伽梵歌中证实了祂知道一切但却没有人知道祂据说至尊的主没有像我们所有的腿但祂却能够在空间旅行因为他有灵性的腿换句话说主不是非人性的祂有祂的眼睛手和所有其他的东西但因为我们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我们也有这些东西但祂的手眼和感官却并不为物质自然所沾染

博伽梵歌也证实了当主出现的时候祂透过祂的内在能量以祂的本来模样出现祂并不为物质能量所沾染因为祂是物质能量的主人在吠陀文学中我们發觉到祂整个身体都是灵性的祂有着萨安南达维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 的永恒形像祂充满着所有的富裕祂是所有财富及所有能量的拥有者祂是最聪明的和充满着知识这些都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一些特征祂是所有生物体的维系者及所有活动的见证人根据我们对吠陀文学的了解至尊主是经常地超然的虽然我们看不见祂的头手或腿脚祂是有这些的而当我们被提升到超然的境界时我们便能够看到祂的形状因此仍然受物质沾染的非人性主义者不能够了解具有性格的神首

第十六节

    bahir antaś ca bhūtānām      acaraṁ caram eva ca    sūkṣmatvāt tad avijñeyaṁ      dūrasthaṁ cāntike ca tat

bahiḥ——外面antaḥ——里面ca——还有bhūtānām——所有生物体的acaram——不移动的caram——移动的eva——还有ca——和sūkṣmatvāt——因为难捉摸的关系tat——那avijñeyam——不可以知道的dūrasthaṁ——遥远的ca antike——也很接近ca——和tat——那

译文

至尊的真理内在地及外在地存在存在于运动及不运动的事物中祂超然于物质感观看到和知到的能力之外虽然处于很遥远的地方但是他也亲近着所有的一切

要旨

在吠陀文学中我们了解到拿拉央纳 Nārāyaṇa至尊的人居处于每一个生物体的外在及内在两者中祂存在于灵性世界及物质世界虽然祂在很遥远的地方祂仍然很接近我们这些便是吠陀文学的声言Āsīno dūraṁ vrajati śayāno yāti sarvataḥ而因为祂是经常地从事于超然的快乐中我们不能了解到祂怎样处在完全的富裕中享乐我们不能够以这些物质的感官去看见或了解祂因此吠陀语文说我们不能以物质的心意及物质感官的操作去了解祂但一个已经通过修习基士拿知觉奉献性服务而净化了感官的人可以持久地看到祂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证实了一个已经發展了对至尊神的爱的奉献者可以没有终止及经常地看到祂而在博伽梵歌第十一章第五十四节中也证实了祇有通过奉献性服务才能够看得见祂Bhaktyā tvananyayā śakyaḥ

第十七节

    avibhaktaṁ ca bhūteṣu      vibhaktam iva ca sthitam    bhūta-bhartṛ ca taj jñeyaṁ      grasiṣṇu prabhaviṣṇu ca

avibhaktam——没有分野ca——还有bhūteṣu——在每一个生物体中vibhaktam——分开iva——好像ca——还有tat——那jñeyam——被了解为grasiṣṇu——吞殁prabhaviṣṇu——發展ca——还有

译文

虽然超灵看来是被分开的其实祂永不会被分开祂以一个整体居处虽然祂是每一个生物体的维系者可以理解的是祂吞殁一切及培养一切

要旨

主以超灵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意思是不是祂被分开了呢事实上祂是一个整体可以以太阳为举例太阳神处于子午线假如有人在每一个方向行走五千里然后询问「太阳在那里」每一个人都会回答说它在他的头上照耀着吠陀文学举出这个例子来表示虽然祂是没有分离的但祂的处境看来是被分离了一样虽然在吠陀文学中说一个韦施纽由于祂的全能而存在于每一处地方就好像太阳在很多地方出现于很多人面前一样而至尊的主虽然是每一个生物体的维系者在世界毁灭的时候吞殁一切当主在第十一章说祂到来吞殁所有在库勒雪查上结集的战士的时候证实了这一点祂也提及祂也以时间的形像吞殁祂是歼灭者杀死一切生物当有创造的时候祂从原本的状态中發展了所有这些而在毁灭的时候祂吞殁了他们吠陀诗歌确证了祂是所有生物体的本源及所有他们的歇息所在创造之后一切事物都歇息于祂的全能中而在毁灭一切后一切事物再次重返祂里面歇息这些便是吠陀诗歌的证实Yato vā imāni bhūtāni jāyante yena jātāni jīvanti yat prayanty abhisaṁvi śanti tad brahma tad vijijñāsasva(泰铁尼耶奥义书 Taittirīya Upaniṣad 3:1)

第十八节

    jyotiṣām api taj jyotis      tamasaḥ param ucyate    jñānaṁ jñeyaṁ jñāna-gamyaṁ      hṛdi sarvasya viṣṭhitam

jyotiṣām——在所有發光的物体中api——还有tat——那jyotiḥ——光的来源tamasaḥ——黑暗的param——超越ucyate——据说jñānam——知识jñeyam——被认识jñāna-gamyam——为知识所接近hṛdi——在心中sarvasya——每一个人的viṣṭhitam——处于

译文

祂是所有發光物体的光源祂超然于物质的黑暗之外和是不展示的祂是知识祂是知识的对象祂也是知识的目标祂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要旨

超灵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是所有如太阳月亮星星等發光物体的光源从吠陀文学中我们知道在灵性的王国中并不需要太阳和月亮因为那里有的是至尊主的光芒在物质世界中那婆罗约地 brahmajyoti 主的灵性光芒为摩诃特瓦 mahat-tattva物质元素所遮盖因此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我们需要太阳月亮电力等的光源来帮助但在灵性的世界中却不要这些东西在吠陀文学中很清楚地声言因为祂明亮的光芒每一件事物都被照耀了因此很清楚地祂的地位并不是在物质世界中的祂远远地处于在灵性天空中的灵性世界这一点也在吠陀文学中证实了Āditya-varṇam tamasaḥ parastāt 祂便好像太阳一样永恒地發出光芒不过祂却远远地超出这个物质世界祂的知识是超然的吠陀文学证实了婆罗门是浓缩的超然知识对于一个渴望于被转移到灵性世界的人处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至尊主给与他知识

一首吠陀曼陀罗说taṁ ha devam ātma-buddhi-prakāśaṁ mumukṣurvai śaraṇam aham prapadye 如果一个人真的需要解脱他必定要皈依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在知识的终极目标方面吠陀文学也有如下的证实tam eva viditvātimṛtyum eti「祇有认识一个人才能够超越生与死的境界」祂以至尊的控制者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至尊者有四处分散的手和脚而个別的灵魂则不可以这样地被形容因此有两个活动场所的知悉者——个別灵魂及超灵这一点是应该被接受的一个人的手和脚祇是局部地分布而基士拿的手和脚则是四处分布在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中证实了这一点sarvaspa prabhum īśānaṁ sarvasya śaraṇaṁ bṛhat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超灵是所有生物体的巴布 prabhu 或主人因此祂是所有生物体终极的中心所以无可否认至尊的超灵和个別的灵魂经常和根本地是不同的

第十九节

    iti kṣetraṁ tathā jñānaṁ      jñeyaṁ coktuṁ samāsataḥ    mad-bhakta etad vijñāya      mad-bhāvāyopapadyate

iti——如此kṣetram——活动的场所(身体)tathā——还有jñānam——知识jñeyam——可以被认知的ca——还有uktam——描述samāsataḥ——概括mat-bhaktaḥ——「我」的奉献者etat——所有这vijñāya——在认识了以后mat-bhāvāya——「我」的本性upapadyate——达到

译文

因此活动的场所(身体)知识及可以被认知的已经由「我」概括地描述了祇有「我」的奉献者才能够完全地知道和因此而得到「我」的本性

要旨

主已经概括地描述了身体知识和可以被认知的这知识可分为三知悉者可以被认知的及认知的程序这些结合起来便称为维几亚南 vijñānam或知识的科学完整的知识可以直接地被主没有混淆的奉献者所了解其他人则不能够了解单元论者说在终极的阶段这三者合而为一但是奉献者并不接受这一点知识及知识培养的意思是在基士拿知觉中了解自己我们都被物质的知觉所吸引了但一旦当我们将所有知觉移转至基士拿的活动及觉悟到基士拿是一切事物时我们便达到真正的知识换句话说知识祇不过是完整地了解奉献性服务的初步阶段

第二十节

    prakṛtiṁ puruṣaṁ caiva      viddhyanādī ubhāv api    vikārāṁś ca guṇāṁś caiva      viddhi prakṛti-sambhavān

prakṛtim——物质自然(本性)puruṣam——生物体ca——还有eva——肯定地viddhi——应该知道anādī——没有开始ubhau——两者api——还有vikārān——转变ca——还有guṇān——三种物质自然型态ca——还有viddhi——知道prakṛti——物质自然sambhavān——产生自

译文

物质自然和生物体应该被了解为是没有开始的他们的转变及物质型态都是物质自然的产物

要旨

因为这个知识身体活动场所及身体的知悉者(个別灵魂及超灵两者)都可以被认识身体是活动的场所和是由物质自然所组成被体困的是个別的灵魂享受身体活动的是普努沙 purusa 或生物体他是一个知悉者而其他的一个便是「超灵」当然应该了解的是「超灵」和个別的灵魂两者都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不同展示生物体是在祂能量的等级而「超灵」则在祂个人扩展的等级

物质自然和生物体两者都是永恒的即是说他们在创造之前存在物质展示来自至尊主的能量而生物体也是祇不过他们是属于较高的能量这两者都先于宇宙的展示而存在物质自然被吸进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摩诃韦施纽之内当有需要它的时候便通过摩诃特达 mahat-tattva 的代理而展示同样地生物体也在祂之内又因为他们是被条件所限制了他们反对去侍奉至尊的主这样他们便不被准许进入灵性的天空在物质自然终结后这些生物体便再次被给与一个机会在物质世界中去活动及准备进入灵性的世界那便是这个物质创造的秘密事实上生物原本是至尊神首的灵性所属部份但由于他的反叛性他便被物质自然所条限了这些生物体或至尊主的较高生物体怎样来到与物质自然接触也再不用追究不过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却知道这实际是怎样和为什么会發生的在经典中主说那些为这个物质自然所吸引的生物体正为生存而进行艰苦奋斗但是我们应该从这数节的描述中肯定地知道三个物质自然型态的转变及影响也是物质自然的产物所有与生物体有关的转变及花样都是因为身体的关系至于在灵魂方面生物体都是一样的

第二十一节

    kārya-kāraṇa-kartṛtve      hetuḥ prakṛtir ucyate    puruṣaḥ sukha-duḥkhānāṁ      bhoktṛtve hetur ucyate

kārya——影响kāraṇa——原因kartṛtve——在创造的事物中hetuḥ——工具prakṛtiḥ——物质自然ucyate——据说puruṣaḥ——生物体sukha——快乐duḥkhānām——困苦的bhoktṛtve——在享乐中hetuḥ——工具ucyate——据说

译文

据说自然是所有物质活动及影响的原因而生物体则是这个世界中各样痛苦及享乐的原由

要旨

生物体不同的身体及感官展示是由于物质自然的关系八百四十万种不同种族的生命都是物质自然形形式式的创造它们产自生物体不同的感官享乐因为他们想这样的活在某一类型的身体中当他被置于不同的身体后他便享受着不同种类的快乐和困苦他物质的快乐和痛苦是由于他的身体而不是由于他自己本人在他原本的地位中毫无疑问是有享乐的因此那才是他真正的地位因为想主宰物质自然的欲望他来到了物质世界在灵性的世界中并没有这些事情灵性世界是纯洁的但在物质世界里每个人都艰苦地挣扎去得到一些牺牲品来给与身体的不同享乐或者更清楚地应该指出这个身体是感官的实现感官是满足欲望的工具现在整体——身体和工具感官——为物质自然给与这些将会清楚地在下一节中说及生物体根据他过往的欲望和活动而被祝福或诅咒于不同的处境根据一个人的愿望和活动物质自然将他处于各不同的居所中生物体自己是他达到这样的居所及随着而来的享乐或受苦的原由一旦处于某特定的身体后他便在自然的控制下因为身体既然是物质的便根据自然的定律操作在那时候生物体没有能力去改变那定律譬喻一个生物体被放进一只狗的身体里他便要像狗一样地去行动他不能不这样做而假如生物体被放进一只猪的身体里他便被迫去吃粪便及像一只猪地一样去行动同样地假如生物体被放置于一个半人神的身体中他也是要根据他的身体去行动这是自然的定律但在所有情况下超灵是在个別灵魂之内的在吠陀经中有如下的解释dvā suparṇā sayujā sakhāyā至尊主对生物体是这样亲切以至祂在所有的情况下祂都以超灵或巴拉迈玛的身份倍伴着个別的灵魂

第二十二节

    puruṣaḥ prakṛti-stho hi      bhuṅkte prakṛti-jān guṇān    kāraṇaṁ guṇa-saṅgo 'sya      sad-asad-yoni-janmasu

puruṣaḥ——生物体prakṛti-sthaḥ——因为处于物质的能量中hi——肯定地bhuṅkte——享受prakṛti-jān——产自物质自然guṇān——自然型态kāraṇam——原因guṇa-saṅgaḥ——与自然型态的联系asya——生物体的sat-asat——好与坏yoni——种族janmasu——诞生

译文

因此在物质自然中的生物体便这样地追随生命的形式享受着物质自然的三种型态这是由于他与物质自然的连系因此他便在各类型的种族中碰到好与坏

要旨

梵歌这一节对了解生物体怎样从一个身体投生至另外一个身体很重要在第二章中解释说生物体从一个身体投生至另外一个身体就好像一个人更换衣服一样这个衣服的更换是由于他对物质存在的依附他一旦被这虚假的展示所吸引他便要继续从一个身体投生到另外一个因为他想主宰物质自然的关系他便被置放于一个这样不想欲的景况中在物质欲望影响之下生物体有时诞生为半人神有时为人有时为走兽有时为雀鸟有时为蠕虫有时为水族有时为一个圣人有时为昆虫这不断地继续着在所有的情况下生物体都以为他自己是他处境的主人但他却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下

他怎样被置放于这样不同的身体在这里有所解释这是因为与不同物质自然型态联系的关系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提升于这三个物质型态之上和变得处于超然的地位那便称为基士拿知觉除非一个人是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否则他的物质知觉会迫使他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体因为从不能记起的年代开始他便有了物质的欲望但他需要更改那个概念那个变更祇可以通过从权威的聆听开始最佳的例子便是阿尊拿从基士拿那里聆听神的科学假如生物体服从这个聆听的程序他便失去了长久以来想主宰物质自然的宿望慢慢地及按照比例地他减少了他去主宰的渴望与及开始享受灵性的快乐在一个吠陀曼陀罗中说当他在与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联系中取得进步时他便会按照比例地享受他永恒的快乐生活

第二十三节

    upadraṣṭānumantā ca      bhartā bhoktā maheśvaraḥ-    paramātmeti cāpy ukto      dehe 'smin puruṣaḥ paraḥ

upadraṣṭā——监视者anumantā——允许者ca——还有bhartā——主人bhoktā——至尊的享受者maheśvaraḥ——至尊的主paramātmā——超灵iti——还有ca——和api uktaḥ——据说dehe——在这个身体asmin——这puruṣaḥ——享受者paraḥ——超然的

译文

然而在这个身体中还有另外一个超然的享受者祂便是主至尊的拥有人祂以监视者及允许者存在祂也以超灵而知名

要旨

在这里声言说经常地与个別灵魂在一起的超灵是至尊主的代表祂并不是一个普通生物体一元论的哲学家以为身体的知悉者是一个他们以为超灵与个別灵魂之间并没有分別为了要澄清这一点主说祂是每一个身体内巴拉迈玛的代表祂不同于个別的灵魂祂是巴拿 paraḥ超然的个別的灵魂享受某一特定场所的活动但超灵却不以有限的享受者或一个參与身体活动者存在而是以见证人监视人允许人及至尊的享受者存在祂的名字是巴拉迈玛 Paramātmā不是艾玛 ātmā祂是超然的很显然地艾玛和巴拉迈玛是不同的超灵——巴拉迈玛——到处都有手和脚但个別的灵魂却没有因为祂是至尊的主祂存在于内去特准个別灵魂想欲的物质享乐没有至尊灵魂的准许个別的灵魂不能够做任何事情个別体是巴赫达 bhakta 或被维系的而祂是布赫达 bhukta 或维系者在无数的生物体中祂以一个朋友的姿态处于他们之中

而事实上个別的生物体永恒地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他们两者的关系是很亲密的朋友但是生物体却有拒绝至尊主批准的倾向及试图独自地去主宰至尊的自然又因为他有这个倾向他被称为至尊主的超然能量生物体可以处于物质能量或灵性能量中一旦他被物质能量的条件限制了至尊主作为他的朋友——超灵和他共处一起好使他能够回到灵性的能量中主经常地都很渴望将他带回灵性的能量但由于渺少的自主权生物体继续地拒绝与灵性光芒的联系这自主权的误用便是他在条限了本性中物质挣扎的原由因此至尊主是经常地从内在及外在發出训令从外在祂以博伽梵歌中的声言作训示而从内在祂试图说服他在物质世界中的活动并不引往真正的快乐「放弃它和将信仰转向于『我』这样你便会感到快乐」因此有智慧的人将他的信仰放于巴拉迈玛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之上和开始过一个充满知识的永恒快乐生活

第二十四节

    ya evaṁ vetti puruṣaṁ      prakṛtiṁ ca guṇaiḥ saha    sarvathā vartamāno 'pi      na sa bhūyo 'bhijāyate

yaḥ——任何人evam——如此vetti——了解puruṣam——生物体prakṛtim——物质本性ca——和guṇaiḥ——物质自然型态saha——与sarvathā——以一切方法vartamānaḥ——处于api——虽然na——永不saḥ——他bhūyaḥ——再次abhijāyate——诞生于

译文

谁了解到这有关于物质自然生物体及自然型态相互反应哲学的人必定地会得到解脱不论他现在的处境怎样他不用再次在这里降生

要旨

对物质自然超灵个別的灵魂与及他们之间相互反应的清楚了解可以使一个人有资格得到解脱与及转往灵性的气氛而不用再被迫回到这个物质自然这便是知识的结果知识的目的是去明晰地了解生物体是意外地掉进这个物质存在中透过他与权威圣人及和一个灵魂导师联谊的个人努力他必需了解他的地位及通过由性格神首那样解释地去了解博伽梵歌而回转到他的灵性知觉或基士拿知觉这样他便肯定地永不用再次回到这个物质的存在他会被转移到灵性世界过着一个永恒充满着知识的快乐生活

第二十五节

    dhyānenātmani paśyanti      kecid ātmānam ātmanā    anye sāṅkhyena yogena      karma-yogena cāpare

dhyānena——通过冥想ātmani——自我paśyanti——看见kecit——一个ātmānam——超灵ātmanā——由心意anye——其他的人sāṅkhyena——通过哲学性的讨论yogena——通过瑜伽体系karma-yogena——通过没有获利性欲望的活动ca——还有apare——其他的人

译文

有些人通过冥想而察觉到超灵有些人则通过知识的培养还有其他的人则通过没有获利性欲望的工作而察觉到超灵

要旨

有关一个人对自觉追寻方面主告诉阿尊拿说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可以分成两类那些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及怀疑者都处于灵性了解之外但有些其他的人则忠心于他们对灵性生活的了解他们被称为摒弃了获利性结果的工作者那些经常想树立单元论说的也被列入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之列换句话说祇有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奉献者才真正地能够有灵性的了解因为他们了解到在这个物质自然之外有的是灵性世界与及扩展为巴拉迈玛——每个人心中的超灵——全面遍透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当然也有些人试图通过知识的培养去了解至尊的绝对真理他们可算是第二流的无神论的哲学家将这个物质世界分析为二十四个元素他们也将个別的灵魂列入为第二十五个当他们能够了解个別灵魂的本性是超然于物质元素的时候他们便能够了解在这超灵之上的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祂是第二十六个元素这样慢慢地他们也来到在基士拿知觉中奉献性服务的准则那些没有获利性结果而工作的人在态度方面也是完整的他们被给与机会在基士拿知觉中晋至奉献性服务的层次这里指出有些人的知觉很纯洁和试图通过冥想去寻找超灵而当他们發现内在的超灵的时候他们的地位便是超然的同样地也有其他的人试图通过知识的培养去了解至尊的灵魂也有其他的人修习阴阳瑜伽的体系而以无知小儿的活动试图去满足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第二十六节

    anye tv evam ajānantaḥ      śrutvānyebhya upāsate    te 'pi cātitaranty eva      mṛtyuṁ śruti-parāyaṇāḥ

anye——其他的人tu——但是evam——这ajānantaḥ——没有灵性的知识śrutvā——通过聆听anyebhyaḥ——从其他人upāsate——开始去崇拜te——他们api——还有ca——和atitaranti——超越于eva——肯定地mṛtyum——死亡的途径śruti-parāyaṇāḥ——倾向于聆听的程序

译文

还有其他的人虽然并不谙熟灵性的知识然而在从別人那里听闻至尊者的时候便开始崇拜祂因为他们有从权威人仕那里聆听的倾向他们也超越于生与死的旅途

要旨

这一节特別适用于现代的社会因为在现代的社会里简直是缺乏了灵性事项的教育有些人看来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或有哲学的倾向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哲学的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他是一个好的灵魂便有机会通过聆听而取得进步这个聆听的程序非常重要在现代世界中传播基士拿知觉的主采坦耶极力着重于聆听因为一般人祇要从权威的资源聆听根据主采坦耶说他便能够取得进步尤其是当他听到超然的声音震荡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的时候是最为有益的因此有声言说所有人都应该利用从自觉了的灵魂那里聆听的机会而慢慢地便能够了解一切事情对至尊主的崇拜便肯定地会产生主采坦耶曾经说过在这个年代人们不需要去改变他的地位但是一个人却要放弃通过推考性理解去了解至尊真理的努力一个人需要学习成为那些对至尊主有知识的人的仆人如果一个人幸运地能求庇护于一个纯洁的奉献者从他那里聆听有关自觉的知识及追随他这个权威的步伐他便会慢慢地被提升到一个纯洁奉献者的地位这一节特別强力地推荐聆听的程序这个是非常适当的侭管一般人通常都不如那些所谓哲学家一样的能干从一个权威人仕那里忠诚地聆听可以帮助他超越这个物质的存在而回到神首回到家那里去

第二十七节

    yāvat saṁjāyate kiñcit      sattvaṁ sthāvara-jaṅgamam    kṣetra-kṣetrajña-saṁyogāt      tad viddhi bharatarṣabha

yāvat——什么saṁjāyate——發生kiñcit——任何事物sattvam——存在sthāvara——不移动jaṅgamam——移动kṣetra——身体kṣetrajña——身体的知悉者saṁyogāt——之间的连结tat viddhi——你应该知道bharatarṣabha——啊伯拉达人之首长

译文

伯拉达人的首长你所看到所有存在中的东西移动和不移动的都祇是活动场所与及场所知悉者的合并

要旨

这一节所解释的是在宇宙创造之前已经存在的物质自然和生物体两者创造出来的一切都祇不过是生物体及物质自然的合并有些展示如树山脉及小丘等是不移动的也有很多展示是移动的所有他们都是物质自然及较高的自然——生物体——的合并没有较高自然——生物体——的接触没有事物能够生长因此物质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地继续着而这个则由至尊主所施行因此祂是较高自然及较低自然两者的控制者物质自然由祂创造而较高的自然则被放进这个物质自然里因此便有所有这些活动及展示的發生

第二十八节

    samaṁ sarveṣu bhūteṣu      tiṣṭhantaṁ parameśvaram    vinaśyatsv avinaśyantaṁ      yaḥ paśyati sa paśyati

samam——相等地sarveṣu——在所有bhūteṣu——生物体tiṣṭhantam——居处于parameśvaram——超灵vinaśyatsu——在可以被毁坏的avinaśyantam——不毁灭的yaḥ——任何人paśyati——看见saḥ——他paśyati——实际上看到

译文

谁看到超灵在所有身体中倍伴着个別的灵魂和谁了解灵魂及超灵两者都永不会被毁灭是实际地看到事物

要旨

任何一个看见三样东西——身体身体的拥有者(或个別的灵魂)及个別灵魂的朋友——再加上好的联谊结交的人便是实际地处于知识之中那些不与灵魂的朋友联谊的人是处于愚昧中他们祇是看到身体而当身体被毁灭的时候他们以为一切事情都完结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在身体毁灭之后灵魂及超灵两者都存在他们永恒地以各样移动的及不移动的形式继续着梵文 parameśvaram 一字有时被译为个別的灵魂因为灵魂是身体的主人在身体毁灭后他便转移到另外的一个形态在这方面他是主人但也有其他的人阐释 parameśvaram 为超灵两方面来说超灵及个別的灵魂两者都继续存在他们没有被毁灭谁这样地看到事物便能够实际地看到什么事情在發生着

第二十九节

    samaṁ paśyan hi sarvatra      samavasthitam īśvaram    na hinasty ātmanātmānaṁ      tato yāti parāṁ gatiṁ

samam——相等地paśyan——看见hi——肯定地sarvatra——每一处地方samavasthitam——相等地处于īśvaram——超灵na——并不hinasti——降格ātmanā——由心意ātmānam——灵魂tataḥ yāti——跟着达到parām——超然的gatim——目的地

译文

谁看到超灵在每一个生物体之内和在每处地方都一样并不受他自己的心意所降格这样他便达到超然的目的地

要旨

生物体在接受了他物质的存在是这样痛苦的以后便可以转于他灵性的存在中如果一个人了解至尊在每一处地方都处于祂巴拉迈玛的展示即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每一个生物体中能够看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存在他便不会将自己降格因此而慢慢地在灵性世界中取得进步心意通常都沉溺于自我中心的事务但当心意转向超灵的时候他便在灵性了解中得到进步

第三十节

    prakṛtyaiva ca karmāṇi      kriyamāṇāni sarvaśaḥ    yaḥ paśyati tathātmānam      akatāraṁ sa paśyati

prakṛtyā——物质自然eva——肯定地ca——还有karmāṇi——活动kriyamāṇāni——从事于执行sarvaśaḥ——在所有方面yaḥ——谁paśyati——看到tathā——还有ātmānam——他自己akartāram——非工作者saḥ——他paśyati——完整地看到

译文

谁能够看到所有的活动都是由物质自然所创造的身体所执行和看到自我并不做着任何事情便是真正地看到事物

要旨

这个身体是在超灵指引下的物质自然所创造而与身体有关任何活动的进行都不是他的做作任何一个人所应该做的事不论是为了快乐或是为了苦恼都因为身体的组成而被迫去做然而自我是在所有这身体活动以外的这个身体是根据一个人过往的欲望而被给与的为了满足欲望一个人被给与身体这样他们便能够跟着去做而在实际上身体便是一部机器由至尊主所设计去满足欲望的因为这些欲望一个人便被置于困苦的处境去苦受或享受当生物体这个超然的视野發展起来的时候便会使人从身体活动中分別出来谁有这样的视野便是一个真正的先知先觉者

第三十一节

    yadā bhūta-pṛthag-bhāvam      eka-stham anupaśyati    tata eva ca vistāraṁ      brahma sampadyate tadā

yadā——当bhūta——生物体pṛthak-bhāvam——分別的个体eka-stham——处于一个整体anupaśyati——试图通过权威察看事物tataḥ eva——此后ca——还有vistāram——扩展brahma——绝对sampadyate——达到tadā——在那时候

译文

当一个懂事的人停止去分辨因为不同的物质身体而产生的个体时他便达到婆罗门的概念境界这样他便看到生物体扩展到每一处地方

要旨

当一个人看到生物体系不同的身体起自个別灵魂不同的欲望与及实际上并不属于灵魂本身时他便实际地看到事物在生命的物质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人是一个半人神某人是一个人一只狗一只猫等这是物质的视野并不是真正的视野这个物质分別是因为生命物质概念的关系在物质身体毁灭后灵魂是一个灵魂因为与物质自然的接触而得到不同类型的身体当一个人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便达到灵性的视野因此便免于如人动物低等的分別他的知觉便因此美化和能够在他的灵性个体中培养基士拿知觉他怎样看见东西将会在一节中解释

第三十二节

    anāditvān nirguṇatvāt      paramātmāyam avyayaḥ    śarīra-stho 'pi kaunteya      na karoti na lipyate

anāditvāt——因为永恒的关系nirguṇatvāt——因为超然的关系param——超越于物质自然ātmā——精灵ayam——这avyayaḥ——没有竭尽的śarīra-sthaḥ api——虽然居处于身体之内kaunteya——啊琨提之子na karoti——永不做任何事na lipyate——亦不束缚于

译文

那些有着永恒性视域的人能够看到灵魂是超然的永恒的及超越于自然的形态阿尊拿虽然灵魂与物质的身体接触但它永不做任何事亦不受其缠绕

要旨

一个生物体因为物质的身体所以看来是诞生下来的但事实上生物体是永恒的他不是诞生出来的虽然他处于一个物质的身体中他是超然和永恒的因此他不能够被毁灭在本性上他是充满快乐的他并不从事任何的物质活动因此与物质身体接触的活动并不缠绕他

第三十三节

    yathā sarva-gataṁ saukṣmyād      ākāśaṁ nopalipyate    sarvatrāvasthito dehe      tathātmā nopalipyate

yathā——如sarva-gatam——全面遍透的saukṣmyāt——因为细致的关系ākāśam——天空na——永不upalipyate——混合sarvatra——每一处地方avasthitaḥ——处于dehe——在身体内tathā——这样的ātmā——自我na——永不upalipyate——混合

译文

天空虽然是全面遍透的但因为它微妙本性并不与任何东西混合同样地灵魂因为处于婆罗门的视野虽然处于那个身体中并不与身体混合

要旨

空气进入水泥泞粪便及任何其它的东西但它仍然不与任何东西混合同样地生物体虽然处于不同类型的身体中因为它细致的本性而高处它们因此物质的眼睛是不能够看到生物体怎样与这个身体接触和他在身体毁灭后怎样脱离它没有人能够以科学证明这一点

第三十四节

    yathā prakāśayaty ekaḥ      kṛtsnaṁ lokam imaṁ raviḥ    kṣetraṁ kṣetrī tathā kṛtsnaṁ      prakāśayati bhārata

yathā——好像prakāśayati——照耀ekaḥ——一个kṛstsnam——整体lokam——宇宙imam——这raviḥ——太阳kṣetram——这个身体kṣetrī——灵魂tathā——同样地kṛtsnam——所有prakāśayati——照明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

译文

伯拉达之子就好像太阳单独地照明整个宇宙一样生物体处于身体之内也以知觉照明整个身体

要旨

关于知觉有几种不同的理论在博伽梵歌中所举的是太阳和阳光的例子就好像太阳处于一处地方却照亮着整个宇宙所以精灵的一个细小分子虽然处于这个身体的心中也以知觉照耀着整个身体因此知觉便是灵魂存在的证明就好像阳光是太阳存在的证明一样当灵魂存在于身体的时候整个身体都有着知觉一旦灵魂离开身体的时候便没有了知觉任何一个聪明的人都很容易了解这一点这是生物体的象征因此知觉并不是物质结合的产物它是生物体的象征生物体的知觉虽然在品质上与至尊的知觉为一但因为一个特定身体的知觉并不分与另外一个身体然而以个別灵魂的朋友的身份处于所有身体中的超灵却知觉着所有身体那便是至尊知觉及个別知觉间的分別

第三十五节

    kṣetra-kṣetrajñayor evam      antaraṁ jñāna-cakṣuṣā    bhūta-prakṛti-mokṣaṁ ca      ye vidur yānti te param

kṣetra——身体kṣetrajñayoḥ——身体的拥有者evam——那antaram——分別jñāna-cakṣuṣā——因为知识的视力bhūta——生物体prakṛti——物质自然mokṣam——解脱ca——还有ye——谁viduḥ——知道yānti——接近te——他们param——至尊者

译文

谁有知识地看到这身体与身体拥有者的分別便可以了解从这束缚的解脱的程序也可以达到至尊的目标

要旨

这第十三章的要旨是一个人应该知道身体身体的拥有者及超灵之间的分別如从第八节至第十二节所叙述那样一个人应认识解脱的程序那样他就能达到至尊的目标一个有信心的人应该首先有一些好的联谊去聆听神和慢慢地得到启迪如果一个人接受一个灵魂导师他可以学习去分別物质与灵魂那便是更进一步灵性自觉的踏脚石一个灵魂导师以各种不同的训示教导他的学生去脱离生命的物质概念例如在博伽梵歌中我们發现基士拿教导阿尊拿去将他自己免于物质的考虑

一个人可以了解到这个身体是物质的它可以以二十四个元素去进行分析那身体是粗畧的展示而细致的展示便是心意及心理上的影响结果生命的象征便是这些特色的相互反应但在这之上的便是灵魂再还有的便是超灵灵魂及超灵是两个这个物质世界是在灵魂及二十四个物质元素的组合下工作一个能够看到这个灵魂及物质元素组合下的整个物质展示及看见至尊灵魂的境界的人有资格转移到灵性的世界这些事物是为了冥想及自觉我们应该在灵魂导师的帮助下完全地了解这一章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十三章有关于自然享受者及知觉各节的要旨


校注

[A1] 概【CB】慨【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13)
关闭
博伽梵歌(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