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结论——完整的遁弃

第一节

    arjuna uvāca    sannyāsasya mahābāho      tattvam icchāmi veditum    tyāgasya ca hṛṣīkeśa      pṛthak keśiniṣūdan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sannyāsasya——遁弃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tattvam——真理icchāmi——我想veditum——去了解tyāgasya——遁弃的ca——还有hṛṣīkeśa——啊感官的主人pṛthak——不同的keśi-nisūdana——杀死恶魔克斯的人

译文

阿尊拿说「啊臂力强大的人我想了解遁弃(查伽 tyāga)的目的与及生命的遁弃阶层(山耶沙 sannyāsa)杀死恶魔克斯的人——赫斯克沙

要旨

博伽梵歌本来在第十七章便完结这第十八章是以前所讨论过论题的撮要补充在博伽梵歌的每一章中主基士拿都着重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奉献性服务是生命终极的目标同样的一点在第十八章中被撮要为知识的最机密要素前六章所着重的是奉献性服务yoginām api sarveṣām「在所有的瑜祁或超然主义者中谁经常地在他自己的心里想着『我』便是最佳的」再下六章所讨论的各项是纯洁奉献性服务它的本质及活动最后各项的六章则描述知识遁弃物质本性及超然本性的活动还有奉献性服务结论便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与至尊主有关连而做而以指示韦施纽——至尊者——的唵撒 om tat sat 三个字为撮要在博伽梵歌的第三部中奉献性服务通过以往诸导师(阿阇黎耶)的例子还有婆罗贺摩枢查经及吠檀多维丹达枢查经(引述出奉献性服务是生命的终极目标而再没有其它了)而确立某些非人性主义者以为他们自己是维丹达枢查经知识的专利者但事实上维丹达枢查经是为了要了解奉献性服务正因为主祂自己是维丹达枢查经的撰作人——祂是知悉者这一点在第十五章中有所述及每一部经典及每一部吠陀经都指出奉献性服务是目标这便是博伽梵歌里所解释的

本书第二章所述是整个论题的基本大要而第十八章也是所有已述训示的撮要根据训示生命的目的是遁弃及达到高于物质自然三个型态以上的超然地位阿尊拿想澄清博伽梵歌的两个明显命题即遁弃 tyāga 及生命的遁弃阶层(山耶沙)因此他询问这两个字的意思

这一节中用来称呼至尊主的两个字——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及克斯尼苏丹拿 keśinisūdana——都很重要赫斯克沙是基士拿——所有感官的主人祂时常都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心智上的宁静阿尊拿要求祂将每年撮要而仍然使自己能够保持平衡状况但他另外有一些疑问疑问就好比恶魔他因此称呼基士拿为克斯尼苏丹拿克斯是一个很可怕的恶魔他被主所杀现在阿尊拿希望基士拿杀死疑问的恶魔

第二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āmyānāṁ karmaṇāṁ nyāsaṁ      sannyāsaṁ kavayo viduḥ    sarva-karma-phala-tyāgaṁ      prāhus tyāgaṁ vicakṣaṇ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kāmyānām——以欲望karmaṇām——活动nyāsam——遁弃sannyāsam——生命的遁弃阶层kavayaḥ——有学识的人viduḥ——知道sarva——所有karma——活动phala——结果tyāgam——遁弃prāhuḥ——叫tyāgam——遁弃vicakṣaṇāḥ——有经验的人

译文

至尊的主说「聪明人称放弃所有活动的结果为遁弃(tyāga)有学识的伟人称这状况为生命的遁弃阶层(山耶沙 sannyāsa)

要旨

执行活动的成果应该要放弃这是博伽梵歌的训示但是领导灵性知识进步的活动却不应该放弃我们在下一节中便会知道得很清楚吠陀文学里有很多为了某特定目的而执行祭祀方法的描述某些祭祀的执行是要得到一个好的儿子或是要提升至较高的恒星所以由欲望所驱使的祭祀应该被制止不过为了净化一个人的心或是灵性科学提升的祭祀却不应该放弃

第三节

    tyājyaṁ doṣavad ity eke      karma prāhur manīṣiṇaḥ    yajña-dāna-tapaḥ-karma      na tyājyam iti cāpare

tyājyam——应该放弃doṣavat——是罪恶iti——如此eke——一群karma——工作prāhuḥ——说manīṣiṇaḥ——伟大思想家的yajña——祭祀dāna——慈善布施tapaḥ——忏悔karma——工作na——永不tyājyam——被放弃iti——因此ca——肯定地apare——其他的人

译文

一些有学识的人说所有各类获利性活动都应该放弃而也有其他的圣贤认为祭祀布施及忏悔的行动永不应该放弃

要旨

吠陀文学所描述的活动是值得争论的题目举例如一只动物可以在祭祀牺牲中被杀但有些人则以为杀戮动物是完全可鄙的虽然吠陀文学推荐在祭祀中可以牺牲一头动物那头动物并不算是被杀祭祀牺牲是给那个动物一个新生命有时那头动物在祭祀牺牲被杀后能得到了一个新的动物生命有时甚至立即得到了人体的生命然而在圣贤中则有不同的意见有些说应该经常避免动物的杀戮但有些则说为了某特定的祭祀牺牲是好的现在主祂自己亲自澄清有关于牺牲祭祀活动的不同意见

第四节

    niścayaṁ śṛṇu me tatra      tyāge bharata-sattama    tyāgo hi puruṣa-vyāghra      tri-vidhaḥ samprakīrtitaḥ

niścayam——的确śṛṇu——听me——从「我」tatra——那里tyāgaḥ——遁弃hi——肯定地puruṣa-vyāghra——啊人中之虎tri-vidhaḥ——三类samprakīrtitaḥ——被宣称

译文

伯拉达人中之俊杰现在从「我」这里听有关于遁弃的事人中之最经典里宣言有三类的遁弃

要旨

虽然有关于遁弃方面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这里下了祂的判断这是最后的判断因为吠陀诸经究竟是由主所定下的不同法律这次主亲自在场所以祂的说话应该是最后决断性的主说遁弃的程序方法应该考虑在什么物质自然型态的情况下执行

第五节

    yajña-dāna-tapaḥ-karma      na tyājyaṁ kāryam eva tat    yajño dānaṁ tapaś caiva      pāvanāni manīṣiṇām

yajña——祭祀dāna——布施tapaḥ——忏悔karma——活动na——永不tyājyam——要放弃kāryam——应该做eva——肯定地tat——那yajñaḥ——祭祀dānam——布施tapaḥ——忏悔ca——还有eva——肯定地pāvanāni——净化manīṣiṇām——就算伟大的灵魂

译文

祭祀布施及忏悔的行动不应该放弃而必须要为所有智慧者所执行真的祭祀布施及忏悔甚至净化伟大的灵魂

要旨

瑜祁(习瑜伽者)应该行使人类社会进步的行动有很多使一个人取得灵性生活上进步的净化程序举例来说婚姻典礼便被认为是祭祀之一这称为维瓦哈耶冉拿 vivāha-yajña一个在生命的遁弃过程和放弃了家庭关系的托砵僧应否鼓励婚姻典礼呢主在这里说任何为了人类福利的祭祀永不应该放弃维瓦哈耶冉拿(婚姻典礼)是为了要调整人类心意使它得到宁静而作灵性的进取就算在生命中遁弃阶层的人也应该鼓励这大多数人需要的耶冉拿托砵僧不应该与女人联系但这并不是说一个在生命中较低阶段的年青人不应在婚姻典礼中娶一个太太所有被指定的祭祀都是为了达到至尊的主因此在较低阶段中祭祀不应该被放弃同样地布施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如果布施是给与适当的人便可以带领一个人取得灵性生活进步

第六节

    etāny api tu karmāṇi      saṅgaṁ tyaktvā phalāni ca    kartavyānīti me pārtha      niścitaṁ matam uttamam

etāni——所有这些api——肯定地tu——应该karmāṇi——活动saṅgam——联系tyaktvā——遁弃phalāni——活动ca——还有kartavyāni——作为责任iti——如此me——「我」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iścitam——肯定的matam——意见uttamam——最佳的

译文

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该没有期望结果地去执行彼利妲之子它们应该出于责任而执行那是「我」的最后意见

要旨

虽然所有祭祀牺牲都具纯洁与净化性但我们不应该从这些活动的执行中期望任何结果换句话说所有为了生命物质进步的祭祀牺牲都应该放弃可是净化一个人生存及提升至灵性层次的祭祀牺牲却不应该停止一切带领至基士拿知觉的事情都应该得到鼓励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也说任何带领至对主奉献性服务的活动都应该被接受那是宗教的最高范畴一个奉献者应该接受任何可以帮助他执行对主奉献性服务的工作祭祀或布施

第七节

    niyatasya tu sannyāsaḥ      karmaṇo nopapadyate    mohāt tasya parityāgas      tāmasaḥ parikīrtitaḥ

niyatasya——被指定的任务tu——但是sannyāsaḥ——遁弃karmaṇaḥ——活动na——永不upapadyate——值得mohāt——由于迷幻tasya——那parityāgaḥ——遁弃tāmasaḥ——在愚昧型态中parikīrtitaḥ——宣言

译文

被指定的任务永远不应该放弃如果一个人由于迷幻而放弃了他被指定的任务如此的遁弃据说便是在愚昧型态中的遁弃

要旨

为了物质满足的工作应该放弃但是灵性提升的活动如为至尊主煑食向主供奉食物然后接受食物却是被推荐的据说一个在生命遁弃阶段的人不应该为自己煑食为自己煑食是被禁止的但是为至尊主煑食却不被禁止同样地一个托砵僧可以为了他的门徒在基士拿知觉上取得进步而为他举行婚礼如果一个人放弃这些活动他便是在黑暗型态中行动

第八节

    duḥkham ity eva yat karma      kāya-kleśa-bhayāt tyajet    sa kṛtvā rājasaṁ tyāgaṁ      naiva tyāga-phalaṁ labhet

duḥkham——不快乐iti——如此eva——肯定地yat——那karma——工作kāya——身体kleśa——麻烦的bhayāt——由于tyajet——恐惧saḥ——那kṛtvā——做了以后rājasam——在热情型态tyāgam——遁弃na eva——肯定不tyāga——遁弃phalam——结果labhet——得益

译文

任何一个认为麻烦或由于恐惧而放弃被指定任务的人肯定地是在热情型态中这种行动永不会提升至遁弃的层次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的人不应该因为恐惧自己是在执行获利性活动而放弃赚钱如果由于工作一个人可以将金钱用于基士拿知觉或是如果大清早起来一个人可以增长他超然的基士拿知觉一个人便不应该由于恐惧或因为这些活动是麻烦的而拒绝这是在热情型态中的遁弃热情工作的结果通常都是苦恼的就算一个人以这种精神遁弃工作他也永不会得到遁弃的效果

第九节

    kāryam ity eva yat karma      niyataṁ kriyate 'rjuna    saṅgaṁ tyaktvā phalaṁ caiva      sa tyāgaḥ sāttviko mataḥ

kāryam——应该做iti——如此eva——这样yat——那karma——工作niyatam——被指定的kriyate——执行arjuna——啊阿尊拿saṅgam——联系tyaktvā——放弃phalam——结果ca——还有eva——肯定地saḥ——那tyāgaḥ——遁弃sāttvikaḥ——在良好的型态mataḥ——「我」的意见

译文

但谁祇是因为这是要做的而执行他被指定的任务与及遁弃了对结果的依附阿尊拿他的遁弃便是在良好型态中的遁弃

要旨

被指定的任务要以这种全心全意的心理去执行一个人应该没有依附结果地行动他要与工作的型态绝交一个在工厂中以基士拿知觉工作的人并不将自己与工厂的工作联系亦不与工厂的工人交往他祇是为基士拿工作当他将工作的成果献给基士拿时他便是超然地行动这样他也是处于良好的型态中

第十节

    na dveṣṭy akuśalaṁ karma      kuśale nānuṣajjate    tyāgī sattva-samāviṣṭo      medhāvī chinna-saṁśayaḥ

na——永不dveṣṭi——憎恨akuśalam——不吉兆的karma——工作kuśale——吉兆的na——现在anuṣajjyate——变得依附着tyāgī——遁弃者sattva——良好samāviṣṭaḥ——溶滙于medhāvī——聪明的chinna——斩除saṁśayaḥ——所有的疑问

译文

那些并不憎嫌任何不吉兆的工作和不依附吉兆工作或是处于良好型态的人对工作一点也没有疑问

要旨

博伽梵歌说一个人永远不能在任何一刻放弃工作因此一个为基士拿工作并不享受工作结果与及将一切献给基士拿的人是一个真正的遁弃者国际基士拿精神协会有很多成员很辛勤地在写字楼工厂或其它地方工作而他们所赚到的钱都给了协会这些高超的灵魂是实际的托砵僧及处于生命的遁弃阶层这里很清楚的指出怎样遁弃工作的结果和为了什么目的而遁弃

第十一节

    na hi deha-bhṛtā śakyaṁ      tyaktuṁ karmāṇy aśeṣataḥ    yas tu karma-phala-tyāgī      sa tyāgīty abhidhīyate

na——永不hi——肯定地deha-bhṛtā——体困了的śakyam——可能tyaktum——遁弃karmāṇi——活动的aśeṣataḥ——所有yaḥ tu——谁karma——工作phala——结果tyāgī——遁弃者saḥ——他tyāgī——遁弃者iti——如此abhidhīyate——据说

译文

实际上一个被体困了的生命要放弃所有活动是没有可能的因此据说谁遁弃了活动的果实便是一个真正地遁弃了的人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以他和基士拿关系的知识行动是一个经常地解脱了的人因此他在死后不用享受或苦受他活动的结果

第十二节

    aniṣṭam iṣṭaṁ miśraṁ ca      tri-vidhaṁ karmaṇaḥ phalam    bhavaty atyāgināṁ pretya      na tu sannyāsināṁ kvacit

aniṣṭam——带往地狱iṣṭam——带往天堂miśram ca——或混合tri-vidham——三类karmaṇaḥ——工作phalam——结果bhavati——成为atyāginām——遁弃者的pretya——死后na tu——并不sannyāsinām——遁弃阶层的kvacit——任何时间

译文

对于那些并不遁弃的人来说活动的三个果实——想欲的不想欲的及混合的——都会在死后得到但那些在生命遁弃阶层的人并没有结果去享受或苦受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或在良好型态的人并不憎恨任何困扰他身体的人或事物他在适当的地点及适当的时间工作而并不畏惧他责任麻烦的影响这样一个处于超然中的人应该被视为是最聪明及对他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疑问的一个

第十三节及第十四节

    pañcaitāni mahā-bāho      kāraṇāni nibodha me    sāṅkhye kṛtānte proktāni      siddhaye sarva-karmaṇām

    adhiṣṭhānaṁ tathā kartā      karaṇaṁ ca pṛthag-vidham    vividhāś ca pṛthak ceṣṭā      daivaṁ caivātra pañcamam

pañca——五个etāni——所有这些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kāraṇāni——原由nibodha——去了解me——从「我」这里sāṅkhye——在吠陀经中kṛtānte——在执行后proktāni——说siddhaye——完整sarva——所有karmaṇām——被认作adhiṣṭhānam——地点tathā——还有kartā——工作者karaṇam ca——与及工具pṛthak-vidham——各类不同的vividhāḥ ca——不同型式的pṛthak——分別地ceṣṭāḥ——努力daivam——至尊者ca——还有eva——肯定地atra——这里pañcamam——五

译文

臂力强大的阿尊拿从「我」这里学习所有活动赖以达成的五个因素数论哲学称这五个因素为活动地点执行者感官努力与及终极的——超灵

要旨

有人会问既然任何执行了的活动必定有一些反应那个在基士拿知觉的人怎样会不苦受或享受工作的反应呢主引述维丹达吠檀多哲学以示这是可能的他说所有活动及活动的成功都有五个原因我们都应该知道数论的总意是知识的贮存而维丹达便是所有先进的阿阇黎耶所公认的知识宝库就算连山伽拉 Śaṅkara 也都这样地接受吠檀多枢查经因此像这样的权威是应该要咨询的

如在梵歌所述终极的意志处于超灵「sarvasya cāhaṁ hṛdi」祂将每个人从事于某某的活动内在地由祂指引所产生的行动——不论是在这一生或死后下一生中的——都没有反应

活动的工具是感官灵魂通过感官作出各样的行动每一个行动都有不同的努力意图可是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有赖于以朋友身份处于每一个人心中「超灵」的意志至尊主是较高的原由在这个处境下谁在处于心中的超灵指引下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当然便不受任何活动所束缚那些完全基士拿知觉着的人终极地不再对他的行动有责任每事每物都赖于至尊的意旨——超灵——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第十五节

    śarīra-vāṅmanobhir yat      karma prārabhate naraḥ    nyāyyaṁ vā viparītaṁ vā      pañcaite tasya hetavaḥ

śarīra——身体vāk——言词manobhiḥ——由心意yat——任何事情karma——工作prārabhate——开始naraḥ——一个人nyāyyam——正确的vā——或viparītam——反面vā——或pañca——五个ete——所有这些tasya——它的hetavaḥ——原由

译文

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心意或言词所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行动都由这五个因素引起

要旨

「正确」的或「错误」的两字在这一节中非常重要正确的工作是按照经典训示所做被指定的工作错误的工作则是违反经典所示原则而做的工作不过任何已做的事都需要这五个因素才能够完满地执行

第十六节

    tatraivaṁ sati kartāram      ātmānaṁ kevalaṁ tu yaḥ    paśyaty akṛta-buddhitvān      na sa paśyati durmatiḥ

tatra——那evam——肯定地sati——如此kartāram——作为者的ātmānam——灵魂kevalam——唯一tu——但是yaḥ——任何人paśyati——看到akṛta-buddhitvāt——由于没有智慧na——永不saḥ——他paśyati——看到durmatiḥ——愚蠢的

译文

因此一个以为自己是唯一的作为者而不考虑那五个因素的人肯定不很聪明和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要旨

一个愚蠢的人不能够了解「超灵」是他内处的朋友与及指挥着他的行动虽然物质的原因是地点作为者努力与及感官但最后的原因则是至尊者——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因此一个人不应该祇看到四个物质的原因还有的是至尊最有效的原因一个并不看到至尊者的人以为自己便是至尊他是不明智的

第十七节

    yasya nāhaṅkṛto bhāvo      buddhir yasya na lipyate    hatvāpi sa imāl̐ lokān      na hanti na nibadhyate

yasya——谁na——永不ahaṅkṛtaḥ——虚假自我bhāvaḥ——本性buddhiḥ——智慧yasya——谁na——永不lipyate——依附于hatvā api——就算杀戮saḥ——他imān——这lokān——世界na——永不hanti——杀戮na——永不nibadhyate——受缚束

译文

谁不受虚假自我诱导谁的智慧不受束缚虽然他在这个世界上杀人但他却不是杀戮者他亦不受他的活动所綑绑

要旨

在这一节中主告诉阿尊拿说不愿作战的意念起自虚假自我阿尊拿以为自己是活动的作为者但他却没有考虑到内在与及外在的至尊准核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有一个较高的准核他为什么要做作呢但谁知道工作的工具——作为者他自己与及至尊者为至尊的核准者便做一切事都非常完满这样的一个人永不在迷幻中个人的活动及责任起自虚假的自我及无神论或是基士拿知觉的缺乏任何一个在超灵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指令下在基士拿知觉中做作的人就算在杀戮也不算这样做他也不受这杀戮的反应当一个士兵在一个较高长官的命令下杀戮他并不入受审判之列但是如果一个士兵为了自己的原因而杀戮肯定地他要受法律的制裁

第十八节

    jñānaṁ jñeyaṁ parijñātā      tri-vidhā karma-codanā    karaṇaṁ karma karteti      tri-vidhaḥ karma saṅgrahaḥ

jñānam——知识jñeyam——对象目的parijñātā——知识者tri-vidhā——三类karma——工作codanā——动力karaṇam——感官karma——工作kartā——作为者iti——如此tri-vidhaḥ——三类karma——工作saṅgrahaḥ——积聚

译文

知识知识的对象及知识者是三个引起行动的因素感官工作及作为者组成行动的三重根基

要旨

日常的工作有三类原动力知识知识的对象及知悉者工作的工具工作本身及作为者被称为工作的成份任何一个人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有这些元素一个人行动之前必有一些原动力——称为灵感任何在工作实现之前便已得到的答案是一种细微型式的工作跟着工作便以行动的方式表现首先一个人要经过思想感受及意欲的心理程序——这称为原动力事实上去执行的信仰便是知识从经典来的工作灵感或是从灵魂导师而来的训示是一样的当灵感在而工作者也在的时候实际的行动便通过感官的帮助而产生心意是所有感官的中心对象便是工作本身这便是博伽梵歌中所述的工作过程所有活动的总合称为工作的积聚

第十九节

    jñānaṁ karma ca kartā ca      tridhaiva guṇa-bhedataḥ    procyate guṇa-saṅkhyāne      yathāvac chṛṇu tāny api

jñānam——知识karma——工作ca——还有kartā——作为者ca

——还有tridhā——三类eva——肯定地guṇa-bhedataḥ——根据不同的型态yathāvat——如他们做作śṛṇu——听tāni——所有他们api——还有

译文

按照三个物质自然型态的分別有三类知识行动及行动的执行者听「我」逐一加以描述

要旨

在第十四章中已经很详尽地描述过物质自然型态的三个分类在那一章中说良好型态是光明的热情型态是物质的而愚昧型态则引往懒惰及无精打彩所有的物质型态都是束缚的它们不是解脱之源就算一个在良好型态中的人也是受条件所限制在第十七章里各类物质自然型态中各类人不同型式的崇拜已经有所述及主在这一节想讲述根据三个物质型态不同的知识行动者及行动本身

第二十节

    sarva-bhūteṣu yenaikaṁ      bhāvam avyayam īkṣate    avibhaktaṁ vibhakteṣu      taj jñānaṁ viddhi sāttvikam

sarva-bhūteṣu——在所有生物体中yena——由谁ekam——一个bhāvam——处境avyayam——不能被毁灭的īkṣate——看到avibhaktam没有㓰分的vibhakteṣu——在无数㓰分出来的当中tat——那jñānam——知识viddhi——知道sāttvikam——在良好的型态

译文

在所有存在生物当中看到一个没有被㓰分出来的灵性本质在㓰分中没有㓰分的知识是在良好型态中的知识

要旨

一个在每一生物体中看到一个精灵——不论是半人神人类动物雀鸟野兽水族或植物——的人拥有在良好型态中的知识在所有生物体中都有一个精灵侭管他们由于过往的工作而得到不同的身体如在第十七章中所述每一身体内活力的展示是由于至尊主的较高本性因此看到一个较高的本性——在每一生物体中的动力——便是在良好型态中的视觉虽然身体是可以毁灭的但活动的能量却是不能被毁灭的因为在被条件限制了的物质生存中有很多型态所以按照不同的身体便能察觉出分別因此他们看来是有分別的这非人性的知识最后带往自觉

第二十一节

    pṛthaktvena tu yaj jñānaṁ      nānā-bhāvān-pṛthag-vidhān    vetti sarveṣu bhūteṣu      taj jñānaṁ viddhi rājasam

pṛthaktvena——因为分野tu——但是yat jñānam——那知识nānā-bhāvān——不同型式的处境pṛthak-vidhān——不同的vetti——谁知道sarveṣu——在所有bhūteṣu——生物体tat jñānam——那知识viddhi——应该被认为rājasam——依照热情

译文

在不同的身体中看到居处着不同类型生物体的知识是在热情型态中的知识

要旨

物质身体便是生物体与及身体毁灭后知觉也跟着被毁灭的概念是热情型态的知识按照那知识身体是因为不同类型知觉的發展而有別于另外的一个不然便是没有分別的灵魂展示知觉身体本身便是灵魂这个身体之外并没有分別的灵魂根据这个知识知觉是短暂的不然便是没有个別的灵魂有的是一个全面遍透的灵魂它是充满着知识的这个身体祇是短暂愚昧展示的安排或是这个身体之外便没有个別的或至尊的灵魂所有这些概念都被认为是热情型态的产物

第二十二节

    yat tu kṛtsnavad ekasmin      kārye saktam ahaitukam    atattvārthavad alpaṁ ca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yat——那tu——但是kṛtsnavat——所有一切ekasmin——在一个kārye——工作saktam——依附ahaitukam——没有原由atattva-arthavat——没有真实性alpam ca——与及很贫乏tat——那tāmasam——在黑暗的型态中udāhṛtam——据说

译文

依附于一类工作以为是所有一切没有对真理认识与及非常贫乏的知识据说是在黑暗型态中的知识

要旨

一般人的「知识」通常是在黑暗或愚昧的型态因为每一条件限制了的生命生下来都是在愚昧型态中谁并不经由权威或经典训示發展知识便祇有限于身体的知识他并不关切按照经典的指示去做对他来说神便是钱知识便是身体需求的满足这些知识与绝对的真理无关这不多不少地像普通动物的知识吃喝睡眠自卫与及交配的知识这里描述这样的知识是黑暗型态中的产物换句话说超越这个身体有关于灵魂的知识被称为在良好型态中的知识引用世俗逻辑及智力推考而产生很多理论及信条的知识是热情型态的产物至于祇是涉及于保持身体舒适的知识便是愚昧型态中的知识

第二十三节

    niyataṁ saṅga-rahitam      arāga-dveṣataḥ kṛtam    aphala-prepsunā karma      yat tat sāttvikam ucyate

niyatam——调整的saṅga-rahitam——没有依附arāga-dveṣataḥ——没有爱或恨kṛtam——做妥aphala-prepsunā——没有获利性的结果karma——活动yat——那tat——那sāttvikam——在良好的型态中ucyate——被称为

译文

至于行动方面那按照责任没有依附没有爱或恨由一个遁弃了获利性结果的人所执行的行动被称为在良好型态中的行动

要旨

如在经典中所述按照社会的不同阶层及分类没有依附或拥有权因而没有爱或恨为了至尊主的满足没有自我满足或自我享乐与及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的职业性任务被称为在良好型态中的行动

第二十四节

    yat tu kāmepsunā karma      sāhaṅkāreṇa vā punaḥ    kriyate bahulāyāsaṁ      tad rājasam udāhṛtam

yat——那tu——但是kāma-īpsunā——没有获利性结果karma——工作sāhaṅkāreṇa——没有自我vā——或punaḥ——再次kriyate——执行bahula-āyāsam——以很大的劳力tat——那rājasam——在热情型态中udāhṛtam——据说

译文

然而由于想取悦及满足自己的欲望以极大的努力与及以虚假自我的感觉去执行的活动被称为在热情型态中的活动

第二十五节

    anubandhaṁ kṣayaṁ hiṁsām      anapekṣya ca pauruṣam    mohād ārabhyate karma      yat tat tāmasam ucyate

anubandham——未来的束缚kṣayam——昏乱的hiṁsām——暴力anapekṣya——没有考虑后果ca——还有pauruṣam——对別人是苦恼的mohāt——由于迷幻ārabhyate——开始karma——工作yat——那tat——那tāmasam——在愚昧型态中ucyate——据说

译文

在愚昧及迷惘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束缚或后果与及不依照经典训示而执行的工作使別人受创伤及粗暴的行动据说是在愚昧型态中的行动

要旨

一个人要向国家或名为阎罗督陀 Yamadūtas 的至尊主的代表报告他的行动不负责任的工作是混乱因为它毁坏经典所训示的调限性原则它经常是基于暴力与及是使別人感到苦恼的这不负责任的工作是按照个人的经验而执行这便是迷幻所有这些迷幻工作都是愚昧型态的产物

第二十六节

    mukta-saṅgo 'nahaṁvādī      dhṛty-utsāha-samanvitaḥ    siddhy-asiddhyor nirvikāraḥ      kartā sāttvika ucyate

mukta-saṅgaḥ——解脱于所有的物质联系anaham-vādī——没有虚假的自我dhṛti-utsāha——以极大的热忱samanvitaḥ——在那方面有资格siddhi——完整成就asiddhyoḥ——失败nirvikāraḥ——没有改变kartā——工作者sāttvikaḥ——在良好的型态ucyate——据说

译文

免于所有物质依附及虚假自我热忱坚决及无视成功或失败的工作者是一个在良好型态中的工作者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经常都是超然于物质的自然型态他并不期望委托给他的工作的结果因为他处于虚假自我及高傲之上但他仍然很热心于工作的完成他并不担心要负起的烦恼他是经常地热心的他并不计较成功或失败他在快乐或苦恼中都是一样这样的一个工作者所处的是良好的型态

第二十七节

    rāgī karma-phala-prepsur      lubdho hiṁsātmako 'śuciḥ    harṣa-śokānvitaḥ kartā      rājasaḥ parikīrtitaḥ

rāgī——非常依附karma-phala——工作的结果prepsuḥ——想欲lubdhaḥ——贪婪hiṁsā-ātmakaḥ——经常妒忌aśuciḥ——不清洁的harṣa-śoka-anvitaḥ——复杂的有苦也有乐kartā——这样的一个工作者rājasaḥ——在热情的型态parikīrtitaḥ——宣称

译文

依附于自己的工作及努力的果实热情地加以享受贪婪妒忌及不洁净还有受快乐及苦乐所感动的工作者是一个在热情型态中的工作者

要旨

一个人太过依附于某类的工作或工作的结果是因为他太过依附于物质主义或家庭炉灶妻子及儿女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希望生命的较高提升他祇是关心著将这个世界弄得在物质上越舒适越好他通常是很贪心的他以为他所得到的任何事物都是永恒及永远不会失落的这样的一个人很妒忌別人及为了感官享乐而不择手段因此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清洁的他并不理会他的入息是洁净或不洁净如果工作成功他便很快乐如果工作不成功他便很苦恼这样的一个人所处的是热情型态

第二十八节

    ayuktaḥ prākṛtaḥ stabdhaḥ      śaṭho naiṣkṛtiko 'lasaḥ    viṣādī dīrgha-sūtrī ca      kartā tāmasa ucyate

ayuktaḥ——没有參考经典训示prākṛtaḥ——唯物的stabdhaḥ——顽固的śaṭhaḥ——欺骗的naiṣkṛtikaḥ——长于侮辱別人alasaḥ——懒惰的viṣādī——颓丧的dīrgha-sūtrī——延误的ca——还有kartā——工作者tāmasaḥ——在愚昧的型态ucyate——据说

译文

那个经常地从事于违背经典训示的工作还有是唯物顽固欺骗长于侮辱別人懒惰经常颓丧及拖延时间的工作者是一个在愚昧型态中的工作者

要旨

从经典训示中我们知道什么工作要执行和什么工作不用执行那些并不理会训示的人从事于不须要做的工作这些人通常都是物质的他们按照自然的型态而不是按照经典的训示工作这样的工作者通常都不很温顺他们都是很狡猾及长于侮辱別人他们很懒惰就算有工作他们也不正当地去做他们将工作放在一傍至后来才做因此他们看来是无精打彩的他们拖延时间任何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的工作他们会经年累月地拖下去这样的工作者是处于愚昧的型态中

第二十九节

    buddher bhedaṁ dhṛteś caiva      guṇatas tri-vidhaṁ śṛṇu    procyamānam aśeṣeṇa      pṛthaktvena dhanañjaya

buddheḥ——智慧的bhedam——分別dhṛteḥ——稳定的ca——还有eva——肯定地guṇataḥ——由物质自然型态tri-vidham——三类śṛṇu——听procyamānam——由「我」所述aśeṣeṇa——详细地pṛthaktvena——分別地dhanañjaya——啊财富的得主

译文

财富的得主请听「我」详尽地告诉你根据三个自然型态而来的三类智慧的了解及决心

要旨

主在根据三类不同的物质自然型态解释过知识知识的对象及知悉者后祂现正以同样道理解释工作者的智慧及决心

第三十节

    pravṛttiṁ ca nivṛttiṁ ca      kāryākārye bhayābhaye    bandhaṁ mokṣaṁ ca yā vetti      buddhiḥ sā pārtha sāttvikī

pravṛttim——值得ca——还有nivṛttim——不值得kārya——工作akārye——反应bhaya——惧怕的abhaye——没有恐惧bandham——义务mokṣam ca——与及解脱yā——那vetti——知道buddhiḥ——了解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āttvikī——在良好的型态

译文

一个人因而知道什么是应该做和什么是不应该做什么是值得恐惧和什么是不值得恐惧什么是束缚和什么是解脱的了解彼利妲之子那便是处于良好的型态中的了解

要旨

按照经典的指示去执行的行动称为巴维弟 pravṛtti或值得去执行的行动而并没有这样指示的行动则不应该去执行一个不知道经典指示的人受到工作的活动与反应的束缚由智慧明辨而来的了解是在良好型态中的了解

第三十一节

    yayā dharmam adharmaṁ ca      kāryaṁ cākāryam eva ca    ayathāvat prajānāti      buddhiḥ sā pārtha rājasī

yayā——那dharmam——宗教原则adharmam ca——与及非宗教kāryam——工作ca——还有akāryam——什么不应该做eva——肯定地ca——还有ayathāvat——不完整的prajānāti——知道buddhiḥ——智慧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rājasī——在热情型态中

译文

不能够分辨宗教生活和非宗教生活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那是不完整的了解彼利妲之子这是在热情的型态中

要旨

在热情型态中的智慧通常都颠倒工作它接受不是真正的宗教为宗教与及拒绝真正的宗教所有的意见及活动都是误引的在热情智慧中的人以为一个普通人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及接受一个普通人为一个伟大的灵魂他认为真理不是真理与及接受非真理为真理在所有的活动中他们都采取错误的途径因此他们的智慧所处的是热情型态

第三十二节

    adharmaṁ dharmam iti yā      manyate tamasāvṛtā    sarvārthān viparītāṁś ca      buddhiḥ sā pārtha tāmasī

adharmam——非宗教dharmam——宗教iti——如此yā——那manyate——以为tamasā——被迷幻āvṛtā——遮盖sarva-arthān——所有事物viparītān——错误的方向ca——还有buddhiḥ——智慧sa——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tāmasī——在愚昧的型态

译文

以为宗教是非宗教与及非宗教是宗教在迷幻的魔力下及在黑暗中往错误方向努力的了解彼利妲之子那是在愚昧型态中的了解

第三十三节

    dhṛtyā yayā dhārayate      manaḥ prāṇendriya-kriyāḥ    yogenāvyabhicāriṇyā      dhṛtiḥ sā pārtha sāttvikī

dhṛtyā——决心yayā——那dhārayate——被维持manaḥ——心意prāṇa——生命indriya——感官kriyāḥ——活动yogena——由瑜伽修习avyabhicāriṇyā——没有间歇dhṛtiḥ——这样的决心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āttvikī——在良好的型态

译文

彼利妲之子那没有中断的稳健地由瑜伽修习所维持因此用以控制心意生命及感官活动的决心是处于良好的型态中

要旨

瑜伽是一种了解至尊灵魂的方法一个以决心坚定于至尊的灵魂将心意生命及感官活动集中于至尊的人从事于基士拿知觉那类决心是在良好的型态中avyabhicāriṇya 一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指那些从事于基士拿知觉和永不受任何其它活动所转移的人

第三十四节

    yayā tu dharma-kāmārthān      dhṛtyā dhārayate 'rjuna    prasaṅgena phalākāṅkṣī      dhṛtiḥ sā pārtha rājasī

yayā——由那tu——但dharma-kāma-arthān——为了宗教心及经济發展dhṛtyā——由决心dhārayate——在这方面arjuna——啊阿尊拿prasaṅgena——为了那phala-ākāṅkṣī——想得到获利性结果dhṛtiḥ——决心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rājasī——在热情型态

译文

在宗教经济發展及感官享乐中抓紧获利性结果的决心是在热情型态阿尊拿

要旨

任何一个经常地想在宗教或经济活动上得到获利性结果唯一的欲望是感官享受和心意生命及感官都如此地从事的人是在热情型态中

第三十五节

    yayā svapnaṁ bhayaṁ śokaṁ      viṣādaṁ madam eva ca    na vimuñcati durmedhā      dhṛtiḥ sā pārtha tāmasī

yayā——由那svapnam——梦bhayam——恐惧śokam——悲叹viṣādam——颓丧madam——迷幻eva——肯定地ca——还有na——永不vimuñcati——得到解脱durmedhāḥ——不聪明的dhṛtiḥ——决心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tāmasī——在愚昧的型态

译文

而那不能脱离于梦境恐惧悲叹悔恨颓丧不振与及迷幻的没有智慧的决心所处的是黑暗型态

要旨

不要以为一个在良好型态中的人并不做梦这里梦的意思是太多睡眠不论在良好热情或愚昧型态中梦是经常有的梦是自然的现象但那些不能避免过量睡眠不能够避免享受物质对象及经常梦想主宰物质世界与及生命心意及感官都这样从事的人被认为是在愚昧的型态中

第三十六节及第三十七节

    sukhaṁ tv idānīṁ tri-vidhaṁ      śṛṇu me bharatarṣabha    abhyāsād ramate yatra      duḥkhāntaṁ ca nigacchati

    yat tad agre viṣam iva      pariṇāme 'mṛtopamam    tat sukhaṁ sāttvikaṁ proktam      ātma-buddhi-prasāda-jam

sukham——快乐tu——但是idānīm——现在tri-vidham——三类śṛṇu——听me——从「我」这里bharatarṣabha——啊伯拉达人中之俊杰abhyāsāt——由修习ramate——享受者yatra——那里duḥkha——苦恼antam——结尾ca——还有nigacchati——获得yat——那tat——那agre——在开始的时候viṣam iva——像毒药pariṇāme——在最后amṛta——甘露upamam——好比tat——那sukham——快乐sāttvikam——在良好的型态proktam——据说ātma——自我buddhi——智慧prasāda-jam——满足

译文

伯拉达人中的俊杰现在请从「我」这里听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享受的三种快乐他有时因而达到所有困苦的终结那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像毒药而结尾就像甘露而且还提醒至自觉途径的便是在良好型态中的快乐

要旨

一个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想重复又重复地享受物质的快乐因此他便嗜嚼那已经咀嚼过的但有时在这些享乐的过程中他因为与一个伟大灵魂的联系而从物质的束缚中被释放出来换句话说一个被条限了的灵魂是经常地从事于某些感官享乐但当他通过好的联谊了解到这祇是重复着同一事情的时候他真正的基士拿知觉便得以唤醒有时他会从这些重复的快乐中被释放出来

在追寻自觉的过程中一个人要遵守很多规条守则去控制心意感官与及将心意集中于「自我」所有这些程序都是很困难的苦得象毒药一样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追随这些规条而达到超然的地位他便如喝饮甘露那样地去开始享受生命

第三十八节

    viṣayendriya-saṁyogād      yat tad agre 'mṛtopamam    pariṇāme viṣam iva      tat sukhaṁ rājasaṁ smṛtam

viṣaya——感官对象indriya——感官saṁyogāt——组合yat——那tat——那agre——在开始的时候amṛta-upamam——就像甘露pariṇāme——在结尾viṣam iva——像毒药tat——那sukham——快乐rājasam——在热情的型态smṛtam——被认为是

译文

从感官与它们的对象接触而来的快乐与及在开始的时候像甘露而结尾的时候像毒药的据说便是属于热情型态

要旨

一个年青的男人与一个年青的女人相遇感官驱使那年青人去见她触摸她及与她性交在开始的时候这对感官可能是很快乐但结果过了一些时候就变得像毒药一样他们分手与及离婚了有的祇是悔恨及悲叹这样的快乐经常都是在热情的型态从感官及感官对象的结合而来的快乐经常都是苦恼的原由和应该设法去避免

第三十九节

    yad agre cānubandhe ca      sukhaṁ mohanam ātmanaḥ    nidrālasya-pramādotthaṁ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yat——那agre——在开始的时候ca——还有anubandhe——綑绑ca——还有sukham——快乐mohanam——迷幻ātmanaḥ——自我的nidrā——睡眠ālasya——懒惰pramāda——幻觉uttham——产自tat——那tāmasam——在愚昧的型态udāhṛtam——据说

译文

而那对自觉盲目的快乐从开始至结尾都是迷惘与及由睡眠懒惰及迷幻而引起的据说是处于愚昧型态

要旨

一个以懒惰及睡眠而取悦的人肯定地是在黑暗的型态而一个不知道怎样做和怎样不去做的人也是在愚昧的型态对那在愚昧型态中的人来说一切事情都是迷幻在开始及结尾的时候都没有快乐一个在热情型态的人开始的时候可能有朝夕的快乐而结果是苦恼但一个在愚昧型态中的人在开始和结尾所有的祇是苦恼

第四十节

    na tad asti pṛthivyāṁ vā      divi deveṣu vā punaḥ    sattvaṁ prakṛti-jair muktaṁ      yad ebhiḥ syāt tribhir guṇaiḥ

na——不tat——那asti——那里有pṛthivyām——在宇宙之内vā——或divi——在较高的恒星体系deveṣu——在半人神中vā——或punaḥ——再次sattvam——存在prakṛti-jaiḥ——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下muktam——解脱了的yat——那ebhih——由这syat——这样成为tribhiḥ——由三个guṇaih——物质自然型态

译文

无论在这里或在较高恒星体系中都没有存在的生物是免于这三个物质自然的型态

要旨

主在这里撮述整个宇宙中三个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

第四十一节

    brāhmaṇa-kṣatriya-viśāṁ      śūdrāṇāṁ ca parantapa    karmāṇi pravibhaktāni      svabhāva-prabhavair guṇaiḥ

brāhmaṇa——婆罗门kṣatriya——刹怛利耶viśām——毗舍śūdrāṇām——戍陀ca——和parantapa——啊敌人的征服者karmāṇi——活动pravibhaktāni——被分开svabhāva——本性prabhavaiḥ——生自guṇaiḥ——由物质自然型态

译文

敌人的征服者婆罗门刹怛利耶毗舍及戍陀是由于他们工作的品质按照物质的自然型态而分辨出来

第四十二节

    śamo damas tapaḥ śaucaṁ      kṣāntir ārjavam eva ca    jñānaṁ vijñānam āstikyaṁ      brahma-karma svabhāva-jam

śamaḥ——平静damaḥ——自制tapaḥ——苦行saucam——纯洁kṣāntiḥ——容忍ārjavam——诚实eva——肯定地ca——和jñānam——智慧vijñānam——知识āstikyam——宗教性brahma——一个婆罗门的karma——责任svabhāva-jam——产自他的本性

译文

平静自制苦行纯洁容忍诚实智慧知识与及宗教心——这些都是婆罗门工作的品质

第四十三节

    śauryaṁ tejo dhṛtir dākṣyaṁ      yuddhe cāpy apalāyanam    dānam īśvara-bhāvaś ca      kṣātraṁ karma svabhāva-jam

śauryam——英雄本色tejaḥ——力量dhṛtiḥ——坚毅dākṣyam——机智yuddhe——在阵前ca——和api——还有apalāyanam——不逃避dānam——慷慨īśvara——领袖才能bhāvaḥ——本性ca——和kṣātram——刹怛利耶karma——工作svabhāva-jam——产自他的本性

译文

英雄本色权力坚毅机智阵上的胆色慷慨与及领袖才能都是刹怛利耶工作的品质

第四十四节

    kṛṣi-gorakṣya-vāṇijyaṁ      vaiśya-karma svabhāva-jam    paricaryātmakaṁ karma      śūdrasyāpi svabhāva-jam

kṛṣi——犂田go——母牛rakṣya——保护vāṇijyam——经商vaiśya——毗舍karma——工作svabhāva-jam——产自他的本性paricaryā——服务ātmakam——本性śūdrasya——戍陀的api——还有svabhāva-jam——产自他的本性

译文

农务畜牧与及经商是毗舍工作的本质至于戍陀则是劳动及对其他人的服务

第四十五节

    sve sve karmaṇy abhirataḥ      saṁsiddhiṁ labhate naraḥ    svakarma-nirataḥ siddhiṁ      yathā vindati tac chṛṇu

sve——自己的sve——自己的karmaṇi——在工作中abhirataḥ——跟随saṁsiddhim——完整的labhate——达到naraḥ——一个人svakarma——由他自己的责任nirataḥ——从事于siddhim——完整成就yathā——如vindati——达到tat——那śṛṇu——听

译文

每一个追随他自己工作品质的人都能够有完满的成就现在请从「我」这里听听这怎样能够去达到

第四十六节

    yataḥ pravṛttir bhūtānāṁ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svakarmaṇā tam abhyarcya      siddhiṁ vindati mānavaḥ

yataḥ——从谁pravṛttiḥ——發放bhūtānām——所有生物体的yena——由谁sarvam——所有idam——这tatam——遍透svakarmaṇā——在他自己的职务中tam——祂abhyarcya——通过崇拜siddhim——完整成就vindati——达到mānavaḥ——一个人

译文

一个崇拜所有生物体的泉源及全面遍透的主的人能够在他职务的执行中达到完整

要旨

如在第十五章中所述所有生物体都是至尊主的所属片碎部份因此至尊

主是所有生物体的始首维丹达枢查经有如下的证明janmādy asya yataḥ所以至尊主是每一个生物体的始首至尊主通过祂外在的及内在的两个能量所以是全面遍透的因此一个人要崇拜至尊主与及祂的能量一般来说外士那瓦奉献者崇拜至尊主及祂的内在能量他的外在能量是内在能量的颠倒反影外在能量是一个背景至尊主由祂作为巴拉迈玛的全体部份扩充而居于每一处祂是所有半人神所有人类所有生物及每一处的「超灵」因此一个人必须知道他作为至尊主的所属部份责任是向至尊者作出服务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从事于奉献性服务这是这一节所推荐的

每一个人都应该想他是由于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所有感官的主人——而从事于某一项职务一个人应该从事于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将成果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如果一个人经常地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这样想这样由于主的恩赐他便能够完全地关切到一切事物那是生命的完整成就主在博伽梵歌中说teṣām ahaṁ samuddhartā至尊主祂亲自照顾拯救这样的一个奉献者那是生命的最高完满成就不论一个人从事于什么职务如果他是侍奉至尊主的话他便会达到最高的完整成就

第四十七节

    śreyān sva-dharmo viguṇaḥ      para-dharmāt svanuṣṭhitāt    svabhāva-niyataṁ karma      kurvan nāpnoti kilbiṣam

sreyān——较佳sva-dharmaḥ——一个人自己的职务viguṇaḥ——不完满地执行para-dharmāt——別人的职务svanuṣṭhitāt——完满地执行svabhāva-niyatam——根据一个人本性的被指定任务karma——工作kurvan——执行着na——永不āpnoti——达至kilbiṣam——罪恶的反应

译文

就算一个人不完满地执行他的职务从事于他自己的职务远比较接受別人的职务并完满地执行为佳根据一个人本性的被指定职务从不受罪恶所影响

要旨

一个人的职业性任务在博伽梵歌中有所指定如前数节所述一个婆罗门一个刹怛利耶一个毗舍或一个戍陀的责任是根据某特定的物质自然型态而被指定一个人不应该摹倣別人的任务一个本性上对戍陀工作有兴趣的人不应该人为地自称是一个婆罗门虽然或许他是降生于一个婆罗门的家庭这样一个人便应该按照他的本性工作祇要是对至尊主服务的执行没有一样工作是卑鄙的一个婆罗门的职务肯定地是在良好的型态但如果一个人不是本性上处于良好的型态他便不应该摹倣一个婆罗门的职务对于一个刹怛利耶或行政人员来说他有很多可恶的事情一个刹怛利耶要用暴力去杀他的敌人或捕捉犯人有时为了政治手腕一个刹怛利耶要说谎这种暴力和两面手法随着政治而来可是一个刹怛利耶不应该放弃他职务而试图摹倣一个婆罗门的责任

一个人应该为了至尊主的满足而作为举例如阿尊拿是一个战士(刹怛利耶)他犹疑向敌方作战但如果这战争是为了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而做便不会有堕落的恐惧在商场上也是一样有时一个商人为了要赚钱而说了很多谎话如果他不这样做便不会有利润有时一个商人会说「啊顾客先生对你我不赚钱」但一个人应该知道没有利润商人便不能存在因此如果一个商人说他不赚钱这祇是一个谎话但商人不应该以为因为他从事于一个要说谎的职务他便要放弃他的工作而追随一个婆罗门的工作那是不推荐的不论一个人是刹怛利耶毗舍戍陀都没有关系如果他通过工作而侍奉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就算婆罗门在执行不同的祭祀中有时也要杀动物因为有时是要这样的动物牺牲的同样地如果一个刹怛利耶在他责任的执行中杀了敌人他并不招至罪恶在第三章中这些事情已经清楚详尽地述及每人都要为了耶冉拿的目的或为了韦施纽——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而工作任何为了个人感官享乐而做的事都是束缚之由结论便是每个人都要从事于他得到的某特定物质自然型态他应该决定祇为至尊主的至尊原由而工作

第四十八节

    saha-jaṁ karma kaunteya      sa-doṣam api na tyajet    sarvārambhā hi doṣeṇa      dhūmenāgnir ivāvṛtāḥ

saha-jam——同时地产生karma——工作kaunteya——啊琨提之子sa-doṣam——有缺点api——虽然na——永不tyajet——要放弃sarva-ārambhāḥ——任何冒险hi——肯定地doṣeṇa——有缺点dhūmena——有烟agniḥ——火iva——如āvṛtāḥ——被遮盖

译文

每一项努力都有一些缺点遮盖就好像火被烟所遮盖一样因此一个人不应该放弃产自他本性的工作琨提之子就算这工作是充满着缺点的

要旨

在被条件限制了的生命下所有工作都有物质自然型态的沾染就算一个人是婆罗门他也要执行必须杀戮动物的牺牲同样地一个刹怛利耶不论他怎样虔诚也要去杀敌人这一点是他所不为避免的同样地一个商人无论他怎样虔诚也要收藏一些利润以在商场上生存他有时也要在黑市交易这些事情是必然的一个人不能避免同样地有人是一个侍奉恶主的戍陀就算不应该他也要执行主人的命令虽然有着这些弊端一个人也要继续执行他被指定的职务因为这产自他自己的本性

这里所举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火是纯洁的但是仍然会有烟不过烟并不使到火不纯洁就算是火中有烟火仍然被认为是所有元素中最纯洁的如果一个人想放弃刹怛利耶的工作而从事一个婆罗门的职务他也不保证在婆罗门的职务中并没有不愉快的责任一个人可以下结论在物质世界里没有人能够完全免于物质自然的沾污火与烟的例子在这里很适当冬天的时候当一个人从火中取一块石时眼睛及其它的身体部份会被烟所扰但侭管这样一个人是要用火的同样地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一些扰乱的元素而放弃他本然的职务反之一个人要决意在基士拿知觉中以他的职务侍奉至尊的主那便是完满的境界当一个特定的职务是为了至尊主的满足而做的时候所有那特定职务的缺点都被净化了当工作的结果被净化当与奉献性服务连系时一个人便能够完整地看到内在的自我那便是自觉

第四十九节

    asakta-buddhiḥ sarvatra      jitātmā vigata-spṛhaḥ    naiṣkarmya-siddhiṁ paramāṁ      sannyāsenādhigacchati

asakta-buddhiḥ——不依附的智慧sarvatra——每一处地方jita-ātmā——控制心意vigata-spṛhaḥ——没有物质欲望naiṣkarmya-siddhim——完整地没有反应paramām——至尊sannyāsena——由遁弃的阶层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一个人祇要自制不依附物质事物与及不理会物质的享乐便能够达到遁弃的结果那就是遁弃的最高完满阶段

要旨

真正遁弃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经常地想着因为他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因此他没有权利去享受工作的结果他既然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他工作的结果应该由至尊主享用这是真正的基士拿知觉在基士拿知觉中操作的人是一个真正的托砵僧——一一个在生命遁弃阶段的人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意便能够感到满足因为他实际上是为至尊者工作这样他便不依附于任何物质的事物他变得惯性地不取悦于任何不是从对主的服务而来的超然快乐一个托砵僧应该是免于他过往活动的反应但是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就算不接受所谓遁弃的阶层也能够达到这完整成就这心理状况称为瑜伽鲁达 yogārūḍha或瑜伽的完满阶段在第三章中有所证明yas tv ātma-ratir eva syāt一个自我满足的人并不恐惧他活动的反应

第五十节

    siddhiṁ prāpto yathā brahma      tathāpnoti nibodha me    samāsenaivạ kaunteya      niṣṭhā jñānasya yā parā

siddhim——完整成就prāptaḥ——达到yathā——如brahma——至尊者tathā——这样āpnoti——达到nibodha——试图去了解me——从「我」这里samāsena——总括地eva——肯定地kaunteya——啊琨提之子niṣṭhā——阶段jñānasya——知识的yā——那parā——超然的

译文

琨提之子从「我」这里概括地学习一个人怎样能够达到至尊的完满境界——婆罗门祇要如「我」以下所述地去做便行

要旨

主向阿尊拿描述一个人怎样祇要从事于他的职务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执行任务便能够达到最高的完满境界一个人祇要为了至尊主的满足而遁弃他工作的结果便能够达到婆罗门的至尊阶段这便是自觉的程序真正的完满知识境界是达到如在以下数节所述的纯基士拿知觉

第五十一节至第五十三节

    buddhyā viśuddhayā yukto      dhṛtyātmānaṁ niyamya ca    śabdādīn viṣayāṁs tyaktvā      rāga-dveṣau vyudasya ca

    vivikta-sevī laghv-āśī      yata-vāk-kāya-mānasaḥ    dhyāna-yoga-paro nityaṁ      vairāgyaṁ samupāśritaḥ

    ahaṅkāraṁ balaṁ darpaṁ      kāmaṁ krodhaṁ parigraham    vimucya nirmamaḥ śānto      brahma-bhūyāya kalpate

buddhyā——由智慧viśuddhayā——完全净化了的yuktaḥ——这样的从事dhṛtyā——坚决ātmānam——自我niyamya——调整了的ca——还有śabdādīn——如声音等的感官对象viṣayān——感官对象tyaktvā——放弃rāga——依附dveṣau——憎恨vyudasya——放在一傍ca——还有vivikta-sevī——生活在一个隐蔽的地方laghu-āśī——吃很少量的东西yata-vāk——控制言词kāya——身体mānasaḥ——心意的控制dhyāna-yoga-paraḥ——经常溶汇于神昏中nityam——每日二十四小时vairāgyam——不依附samupāśritaḥ——求庇护于ahaṅkāram——虚假自我balam——虚假力量darpam——虚假骄傲kāmam——色欲krodham——愤怒parigraham——接受物质事物vimucya——被拯救nirmamaḥ——没有拥有权śāntaḥ——和平的brahma-bhūyāya——成为自觉了的kalpate——被了解

译文

一个以智慧净化了及坚决控制心意放弃感官享乐对象免于依附及憎恨生活于一个隐蔽的地方吃很少量东西及控制身体及舌头经常在神昏中及不依附任何东西免于虚假自我虚假力量虚假骄傲色欲愤怒及不接受任何物质事物的人肯定地是被提升到自觉的境界

要旨

当一个人被知识所净化后他便会自处于良好的型态因而成为心意的控制者及经常在神昏中又因为他不依附于感官享乐的对象他并不吃多过他所需要的这样他便控制身体及心意的活动他并没有虚假自我因他不接受身体是自己他亦不希望接受物质事物来使身体肥胖强壮因为他没有生命的身体概念所以他并不虚假地自傲他满足于由主恩赐给他的一切事情没有感官享乐他也从不勃怒他亦不努力去得到感官的对象因此当他完全免于虚假自我后他变得不依附于任何物质事项那便是婆罗门自觉的阶段这阶段称为婆罗布达 brahma-bhūta当一个人免于生命物质概念时他便变得很平静和不会受刺激

第五十四节

    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samaḥ sarveṣu bhūteṣu      mad-bhaktiṁ labhate parām

brahma-bhūtaḥ——因为与至尊绝对合一prasanna-ātmā——完全快乐的na——永不śocati——悔恨na——永不kāṅkṣati——欲望samaḥ——平等地对待sarveṣu——所有bhūteṣu——生物体mat-bhaktim——「我」的奉献性服务labhate——达到parām——超然的

译文

一个这样地超然处置的人立即便了解至尊的婆罗门而充满快乐他永不悔怨或渴望任何事物他对每一个生物体都同样地对待在那境界中他便达到对「我」的纯洁奉献性服务

要旨

对于非人性主义者来说达到婆罗布达 brahma-bhūta 的阶段与「绝对」合一便是最后的断句但对于人性主义者或纯洁的奉献者来说一个人要更进一步从事纯洁的奉献性服务这就是说一个从事于对至尊主纯洁奉献性服务的人已经在一个名为婆罗布达——解脱的阶段——与「绝对」合一没有与至尊者「绝对」在一起一个人便不能向他作出服务在绝对的概念中被侍奉者与侍奉者之间并没有分別但是在较高灵性感觉方面区別仍然是有的

在生命的物质概念下当一个人为感官享乐工作时便有苦恼但在灵性的世界里一个人从事于纯洁的奉献性服务便没有苦恼因而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奉献者并没有事情去哀悼或渴望既然神是完满的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从事于对神服务的生物体他自己也变得完满他就像一条排除了所有污水的河因为一个纯洁的奉献者除了基士拿以外并没有其它的思念他自然地便是很快乐的他并不哀悼任何物质的得失因为在对主的服务中他是完满的他并没有物质享乐的欲望因为他知道每一个生物体都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和因而永恒地是一个仆人他并不在物质世界中视別人是较高或较低的较高或较低的地位都祇在外表一个奉献者与外表的出现或消失无关对他来说石和金的价值都是一样这是婆罗布达 brahma-bhūta 的境界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很容易便达到这个境界在那生命的阶段与至尊的婆罗门合一及摧毁一个人个別性的概念都就有如进地狱一样而达到天堂王国的想法也变成幻象一般感官也像没有牙的毒蛇尤如没有牙的毒蛇不值得惧怕当感官自动地被控制后也是一样这个世界对于被物质沾污了的人来说是苦恼的但对奉献者来说整个世界就像外琨达(灵性天空)一样对于奉献者来说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人物就如蚂蚁一样的不重要这个境界可以由在这个年代中传播纯洁奉献性服务的主采坦耶的仁慈而达到

第五十五节

    bhaktyā mārr abhijānāti      yāvān yaś cāsmi tattvataḥ    tato māṁ tattvato jñātvā      viśate tad-anantaram

bhaktyā——由纯洁的奉献性服务mām——「我」abhijānāti——一个人能够知道yāvān——就像yaḥ ca asmi——如「我」tattvataḥ——在真理tataḥ——此后mām——「我」tattvataḥ——由真理jñātvā——知道viśate——进入tat——此后anantaram——以后

译文

一个人祇有通过奉献性服务才能够如至尊者本来一样地了解祂当一个人以这样的奉献完全地知觉着至尊主的时候他便能够进入神的王国

要旨

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与及祂的全体出席部分不能够通过智力推考或是由非奉献者所了解如果一个人想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他便要在一个纯洁奉献者的指示下參与纯洁的奉献服务不然的话对他来说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真理永远是会被蒙蔽的前文已经指出过(nāhaṁ prakāśaḥ)祂不会揭示给任何人一个人不能够祇是通过博学或努力推考而了解神祇有一个实际地在基士拿知觉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才能够了解基士拿是什么大学学位对此也是没有帮助的

一个完全地谙熟基士拿科学的人能够有资格进入灵性的王国——基士拿的居所成为婆罗门的意思并不就是一个人就此失去他的身份奉献性服务是有的而一旦有奉献性服务存在便一定有神奉献者及奉献性服务程序的存在这样的知识就算是在解脱后也永不毁灭解脱的意思是免于生命的物质概念灵性生活中也有同样的分辨也有同样的个別性祇不过是在纯基士拿知觉中的我们不要误解 viśate(进入「我」)一字而支持一元论者那一个人与非人格的婆罗门成为纯一的理论viśate 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以他的个別性与至尊主联系及对祂作出服务而进入祂的居所举例如一只绿色的鸟进入一棵绿色的树不是要与树合一而是要享受树上的果实非人性主义者通常都举河流流进及溶汇于海洋的例子这或许是非人性主义者快乐之源但人性主义者则好像海洋里的水族一样保持他的个別性如果我们深入海洋会找到很多生物体与海洋表面的认识是不够的一个人必定要完全知道海洋深处的水族生物

由如一个奉献者作出纯洁的奉献性服务他能够真正地了解至尊主的超然本性及富裕如在第十一章中所宣言祇有奉献性服务一个人才能这样地做到这里也证实了同样的一点一个人能够通过奉献性服务去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及进入祂的王国

在达到了免于物质概念的婆罗布达阶段后一个人的奉献性服务便由聆听主开始当一个人聆听至尊主的时候自动地婆罗布达阶段便会發展起来跟着物质的沾染——贪婪及对感官享乐的欲望——便会消失当色欲及渴望从奉献者的心中消失后他便变得更依附于对主的服务而由于这依附他便能够免于物质的沾染在那生命的阶段他便能够了解至尊的主这也是史里玛博伽瓦谭的宣言而且在解脱后巴帝或超然服务的程序依然继续下去吠檀多枢查经证实了这一点āprāyaṇāt tatrāpi hi dṛṣṭam这意思是在解脱后奉献性服务的程序依然继续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真正奉献性解脱的定义为生物体自己的身份他自己法定性地位的重建法定性地位已经被解释过为每一个生物体都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因此他的法定性地位便是去服务在解脱后这服务也永不会终止真正的解脱是免于生命的错误观念

第五十六节

    sarva-karmāṇy api sadā      kurvāṇo mad-vyapāśrayaḥ    mat-prasādād avāpnoti      śāśvataṁ padam avyayam

sarva——所有karmāṇi——活动api——虽然sadā——经常地kurvāṇaḥ——执行mat——在「我」之下vyapāśrayah——保护mat——「我」的prasādāt——恩赐avāpnoti——达到sāśvatam——永恒的padam——居所avyayam——不能毁灭的

译文

「我」的奉献者虽然从事于所有各类的活动但在「我」的保护下由于「我」的恩赐他也能够达到至尊永恒不灭的居所

要旨

mad-vyapāśrayaḥ 一字的意思是在至尊主的保护下为了免于物质的沾污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在至尊主或祂的代表——灵魂导师的指引下作为对于一个纯洁奉献者来说并没有时间的限制他是经常二十四小时百份之一百地在至尊主的指引下活动主对于一个这样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的奉献者是非常非常之仁慈的侭管困难重重他最后将被置于超然的居所或基士拿珞伽他有得以进入的保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那至尊的居所中并没有改变每件事物都是永恒不能被毁灭及充满着知识的

第五十七节

    cetasā sarva-karmāṇi      mayi sannyasya mat-paraḥ    buddhi-yogam upāśritya      maccittaḥ satataṁ bhava

cetasā——由于智慧sarva-karmāni——所有各类的活动mayi——向「我」sannyasya——放弃mat-paraḥ——「我」的保护buddhi-yogam——奉献性服务upāśritya——求庇护于mat-cittaḥ——知觉satatam——每日二十四小时bhava——成为

译文

在所有的活动结果中祇要依赖「我」及经常地在「我」的保护下工作在这样的奉献性服务下要完全地知觉着「我」

要旨

当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时他并不是要做世界的主人一个人应该有如一个仆人一样完全地在至尊主的指引下去行动一个仆人并没有个別的自主权他祇是在主人的命令下操作一个代表至尊主人工作的仆人对得失并没有影响他祇是在主的命令下忠诚地执行任务在这里有人或许会辩说阿尊拿是在主的亲自指引下作为但当基士拿不在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怎这做呢如果一个人按照这部书中基士拿所指示与及在基士拿代表的引导下作为结果也会是一样的梵文 mat-paraḥ 在这一节中很重要它是指一个人除了在基士拿知觉中操作去满足基士拿外便没有別的生命目标在那工作的态度下一个人应该祇是想着基士拿「我是被基士拿委派去执行这特定职责的」当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他自然地便要想着基士拿这是完整的基士拿知觉不过一个人应该记着在做了一些妄为的行动后他便不应该将结果献给至尊的主那类责任不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奉献性服务一个人应该按照基士拿的命令去行动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基士拿的命令通过使徒传递从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而来因此灵魂导师的命令应该被接受为生命的首要责任如果一个人得到了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与及按照他的指示作为他在基士拿知觉中完满的一生便得到保证

第五十八节

    mac-cittaḥ sarva-durgāṇi      mat-prasādāt tariṣyasi    atha cet tvam ahaṅkārān      na śroṣyasi vinaṅkṣyasi

mat——「我」的cittaḥ——知觉sarva——所有的durgāṇi——障碍mat——「我」的prasādāt——「我」的恩赐tariṣyasi——你会克服atha——因此cet——如果tvam——你ahaṅkārāt——由虚假的自我na——不śroṣyasi——听vinaṅkṣyasi——便失去了自己

译文

如果你知觉着「我」你便会因为「我」的恩赐而超越条件限制了生命下的所有障碍但是假如你不以这个知觉工作而通过虚假自我去行动不听「我」的话你便会失落

要旨

一个完全地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不过度渴望去执行生计的职责愚蠢的人不能了解这种对一切的渴望的豁免主成为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的人的最亲密朋友祂经常地照顾祂朋友的起居祂将自己给与了那个每天二十四小时地以奉献工作取悦祂的朋友因此没有人应该受生命身体概念的虚假自我所驱使一个人不应该虚假地以为他自己不倚赖物质自然的定律而能够自由行动他是经常地在物质定律严格控制之下但一旦当他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的时候他便得到了解脱免于物质的烦恼一个人应该很小心地记着一个并不积极地在基士拿知觉中作为的人是失落在物质漩涡——生与死的海洋里没有一个被条限了的灵魂真正地知道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但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的人是自由行动的因为一切事情都由基士拿在内里促成与及由灵魂导师所认可

第五十九节

    yad ahaṅkāram āśritya      na yotsya iti manyase    mithyaiṣa vyavasāyas te      prakṛtis tvāṁ niyokṣyati

yat——因此ahaṅkāram——虚假的自我āśritya——求庇护于na——不yotsya——将会作战iti——如此manyase——想mithyā eṣaḥ——这全是假的vyavasāyah te——你的坚决yrakṛtiḥ——物质自然tvām——你niyokṣyati——将你从事于

译文

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指示去做不去作战你便是被误引了由于你的本性你是必然会从事于战争的

要旨

阿尊拿是一个军人天生的一个刹怛利耶因此他本然的责任便是作战但是由于虚假自我的关系他惧怕在杀死了他的老师祖父及朋友后便会有罪恶的反应事实上他以为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就像是他指令这工作的好与坏结果一样他忘记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在那里教导他去參战那是被条件限制了灵魂的健忘至尊性格的人指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个人祇要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以达到生命的完满境界没有人能够像至尊主那样确知自己的命运因此最佳的办法便是从至尊主那里取得指示和跟着去做没有人可以不理会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或代表神的灵魂导师的命令一个人应该毫不犹疑地执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命令——那便会使他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确保安全

第六十节

    svabhāva-jena kaunteya      nibaddhaḥ svena karmaṇā    kartuṁ necchasi yan mohāt      kariṣyasy avaśo 'pi tat

sva-bhāva-jena——由一个人自己的本性kaunteya——啊琨提之子nibaddhaḥ——被条件限制了svena——由一个人自己的karmaṇā——活动kartum——去做na——不icchasi——如yat——那mohāt——由于迷惘kariṣyasi——你会做avaśaḥ——没有察觉地api——就算tat——那

译文

在迷惘中你现在拒绝按照「我」的指示去做然而琨提之子你在自己本性驱使下也会照样行动的

要旨

如果一个人拒绝在至尊主的指示下去行动他也要受他所处型态的驱使下去做每一个人都在某物质自然型态组合的魔力下跟着行动但谁自愿地在至尊主的指示下从事便是光荣的

第六十一节

    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rjuna tiṣṭhati    bhrāmayan sarva-bhūtāni      yantrārūḍhāni māyayā

īśvaraḥ——至尊的主sarva-bhūtānām——所有生物体的hṛd-deśe——在心所处的地方arjuna——啊阿尊拿tiṣṭhati——处于bhrāmayan——引至游荡sarva-bhūtāni——所有生物体yantra——机器ārūḍhāni——这样处于māyayā——在物质能量的魔力下

译文

阿尊拿至尊主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指挥着好像坐在物质能量所造成的机器上的生物体的游荡

要旨

阿尊拿并不是至尊的知悉者他參战或不參战的决定是受制于他有限判断能力之内主基士拿教导说个別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切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或基士拿祂自己——局部性的「超灵」处于心中指示着生物体生物体在更换了身体以后便忘记了他过往的作为但是作为过往现在及将来知悉者的「超灵」是他所有活动的见证人因此生物体的所有活动是由「超灵」所指引生物体得到他所应得的他在「超灵」的指挥下由这个物质能量创造的物质身体所驾御一个生物体一旦被置于一个特定的身体后他便要在那身体处境的指使下工作虽然驾驶者(生物体)可能是一样一个坐在一部高速汽车内的人比一个坐在一部慢车内的人移动得快同样地在至尊灵魂的命令下物质自然按照某类生物体的过往欲望而供给他某类身体生物体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人不应该以为他自己是脱离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而独立个別的生物体经常都在祂的控制之下因此他的责任便是要皈依那便是下一节的训示

第六十二节

    tam eva śaraṇaṁ gaccha      sarva-bhāvena bhārata    tat prasādāt parāṁ śāntiṁ      sthānaṁ prāpsyasi śāśvatam

tam——向祂eva——肯定地śaraṇam——皈依gaccha——去sarva-bhāvena——在所有各方面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tat-prasādāt——由于祂的恩赐parām——超然的śāntim——和平sthānam——居所prāpsyasi——你会得到śāśvatam——永恒的

译文

伯拉达人中之俊杰断然在各方面完全地向祂皈依由于祂的恩赐你将会达到超然的平静及至尊永恒的居所

要旨

因此一个生物体应该向处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皈依那会使他从这个物质存在的各类苦恼中释放出来通过这样的皈依一个人不单祇可释于这生命的所有苦恼而且最后他还会达到至尊的神在吠陀文学中对超然文学的描述是 tad viṣṇoḥ paramaṁ padam既然所有创造都是神的王国之内一切物质的事物实际上是灵性的但巴拉密巴达 paramaṁ padam 特別是指名为灵性天空或外琨达——永恒的结所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这样说Sarvasya cāham hṛdi sanniviṣṭaḥ主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因此一个人应该接受内处「超灵」皈依的推荐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皈依阿尊拿已经接受了基士拿是至尊者祂在第十章中被接受为 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阿尊拿已经接受基士拿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及所有生物体的至尊居所这不祇是他个人的经验还有的是伟大权威人物如拿拉达 Nārada阿斯陀 Asita德瓦拉 Devala 及萨亚萨 Vyāsa 等的证实

第六十三节

    iti te jñānam ākhyātaṁ      guhyād guhyataraṁ mayā    vimṛśyaitad aśeṣeṇa      yathecchasi tathā kuru

iti——如此te——向你jñānam——知识ākhyātam——已描述guhyāt——机密的guhyataram——更机密的mayā——由「我」vimṛśya——考虑etat——那kuru——执行

译文

如此这样「我」便向你解释过最机要的知识先深思熟虑然后做你想去做的

要旨

主已经向阿尊拿解释过婆罗布达的知识一个在婆罗布达状况中的人是欢悦的他永不哀悼亦不想要任何事情那是因为机密知识的关系基士拿也揭示有关「超灵」的知识这也是对婆罗门的知识但它是较高的

在这里主基士拿告诉阿尊拿说他可以自由选择去做神并不干扰生物体的微少自由在博伽梵歌中主在各方面都已经解释过一个人怎样去提高他的生活状况祂赐与阿尊拿最佳的忠告便是向处于心中的「超灵」皈依一个人应该运用准确的判断力而同意照着「超灵」的指示去做那会帮助一个人持久地处于基士拿知觉——人体生命的最高完整阶段阿尊拿是直接被神首命令去作战的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皈依是生物体的最佳利益而不是至尊者的利益在皈依之前一个人可以运用智慧自由地考虑这个问题那是接受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教导的最佳途径这教导来自灵魂导师——基士拿的真正代表

第六十四节

    sarva-guhyatamaṁ bhūyaḥ      śṛṇu me paramaṁ vacaḥ    iṣṭo 'si me dṛḍham iti      tato vakṣyāmi te hitam

sarva-guhyatamam——最机密的bhūyaḥ——再次śṛṇu——祇要聆听me——从「我」这里paramam——至尊者vacaḥ——教导iṣṭaḥ asi——你对「我」很亲切me——「我」的drdham——非常iti——如此tataḥ——因此vakṣyāmi——说te——为了你的hitam——利益

译文

因为你是「我」最亲切的朋友所以「我」向你诉说最机密的知识请从「我」这里聆听因为这是对你有益的

要旨

主已经给与阿尊拿有关于处于每个人心中的「超灵」的机密知识现在他正在指出这知识的最机密部分祇是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皈依祂在第九章末说过「祇要经常地想着『我』」这里再次重复同样的教导以加强博伽梵歌的重要性一个普通人不能了解这重要性但一个实际上对基士拿很亲切的人一个基士拿的纯洁奉献者却能够这是所有吠陀文学中最重要的训示基士拿在这方面所讲述的是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不单祇阿尊拿还有其它所有的生物体都应该要去执行

第六十五节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mām evaiṣyasi satyaṁ te      pratijāne priyo 'si me

man-manāḥ——想着「我」bhava——祇要成为mat-bhaktaḥ——「我」的奉献者mat-yājī——「我」的崇拜者mām——向「我」eva——肯定地eṣyasi——来satyam——真正地te——向你pratijāne——「我」答应priyaḥ——亲切的asi——你是me——「我」的

译文

经常地想着「我」与及成为「我」的奉献者崇拜「我」及向「我」致敬这样你便必定会达到「我」而不至堕落「我」答应你这件事因为你是「我」很亲切的朋友

要旨

最机密的知识便是一个人应该成为一个基士拿的纯洁奉献者与及经常地想着祂及为祂工作一个人不应该成为一个官样的冥想家生命应该被铸造到能够经常地有机会想着基士拿一个人应该做到他每日的活动都与基士拿有关他应该将生命安排到每日二十四小时都祇是想着基士拿主答应任何一个在这纯洁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会肯定地回到基士拿的居所及得到与基士拿面对面的联系这最机密的知识是说及阿尊拿听的因为他是基士拿亲切的朋友任何一个跟随阿尊拿步伐的人也能够成为基士拿的一个亲密朋友及达到与阿尊拿一样的完整成就

这几句话着重于一个人要将心意集中于手持笛子的两只手形像——那个脸孔漂亮发上插有孔雀羽毛的蓝黑色的孩子婆罗贺摩三灭达经及其它文学都有对基士拿的描述一个人应该将心意固定于神首基士拿的本来形像他甚至不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主的其他形像去主有多样的形像如韦施纽拿拉央纳喇玛瓦拉瑕等然而一个奉献者应该将他的心意集中于在阿尊拿面前出现的形像将心意集中于基士拿的形像是知识的最机密部份这一点在阿尊拿面前揭示了因为他是基士拿最亲切的朋友

第六十六节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sarva-dharmān——所以各类的宗教parityajya——放弃mām——向「我」ekam——祇是śaraṇam——皈依vraja——去ahām——「我」tvām——你sarva——所有pāpebhyaḥ——从罪恶的反应mokṣayiṣyāmi——拯救mā——不要śucaḥ——惧怕

译文

放弃所有各类形式的宗教皈依「我」「我」会将你从所有罪恶反应中拯救出来不要惧怕

要旨

主已经解释过各类的知识宗教程序对至尊婆罗门的知识对「超灵」的知识对各社会阶层及灵性等级的知识生命中遁弃阶层的知识不依附的知识感官及心意控制冥想等他在各方面描述了不同种类的宗教现在在博伽梵歌的概述中主说阿尊拿应该放弃所有各类向他解释过的程序他应该祇是向基士拿皈依那皈依会将他从所有各类的罪恶反应中拯救出来因为主亲自答应保护他

在第八章中说祇有一个免于所有罪恶反应的人才能够參与崇拜主基士拿因此一个人会想除非他免于所有的罪恶反应否则他不能够參与皈依的程序这里对这些疑问的回答是就算一个人并不是免于所有罪恶的反应祇要通过皈依基士拿的程序他便能够自动地幸免不用费很大的努力去使一个人免于罪恶的反应一个人应该毫不犹疑地接受基士拿为所有生物体的拯救者及以爱心及信奉向祂皈依

根据奉献程序一个人祇应接受那会终极地将他带往对主奉献服务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社会地位执行某项职务但如果在执行职务中他不能达到基士拿知觉这一点他所有的活动便是白费的任何并不带领至完整基士拿知觉阶段的事情都应该避免一个人应该有信心在所有情况下基士拿都会保护他免于所有的困难一个人不用想怎样去维系身体及灵魂在一起基士拿会照顾到这一点一个人应该想着他自己是无助的及以基士拿为他生命进步的唯一根据一个人一旦认真地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他便立即免于所有物质自然的沾染有很多宗教法门知识培养净化程序神秘瑜伽冥想等但一个向基士拿皈依的人不用去执行这些程序简单地向基士拿皈依便使他不用白浪费时间这样一个人便能够立即取得所有的进步及免于所有罪恶的反应

一个人应该为基士拿的美丽形象所吸引祂的名字是基士拿——因为祂是全面吸引的一个被基士拿漂亮强大全能的形象所吸引的人是幸运的有各类不同的超然主义者——有些依附于非人性的婆罗门的形象有些为「超灵」的特色所吸引但一个被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人性特征所吸引还有更甚被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祂本身所吸引的人——是最完整的超然主义者换句话说在完全知觉中对基士拿的奉献服务是知识的最机密部份这便是整个博伽梵歌的要素行业瑜祁经验论的哲学家神秘家与及奉献者都被称为超然主义者但纯洁奉献者是其中最佳的一个这里所用的特別词句mā śucaḥ「不用惧怕不用犹疑不用担心」非常重要一个人或许会对他怎样能够放弃各类的宗教型式及祇是向基士拿皈依而感到困惑但这些担心是无用的

第六十七节

    idaṁ te nātapaskāya      nābhaktāya kadācana    na cāśuśrūṣave vācyaṁ      na ca māṁ yo 'bhyasūyati

idam——这te——你na——永不atapaskāya——一个不苦行的人na——永不abhaktāya——一一个不是奉献者的人kadācana——在任何时间na——永不ca——还有aśuśrūṣave——一个并不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vācyam——讲述na——永不ca——还有mām——向「我」yaḥ——任何人abhvasūyati——妒忌的

译文

不要向那些并不苦行并不忠实并不从事于奉献性服务或是妒忌「我」的人解释这机密的知识

要旨

那些并不进行宗教方式苦行从没有尝试过在基士拿知觉中作出奉献服务并没有侍奉过一个纯洁奉献者特別是以为基士拿是一个历史性人物及妒忌基士拿的伟大的人不应该被告与这知识的最机密部份有时有些妒忌基士拿的邪恶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崇拜基士拿他们以不同方式解释博伽梵歌去赚钱但任何一个想实际地了解基士拿的人都应该避免这些对博伽梵歌的评述事实上博伽梵歌的目的不能为那些肉欲的人所了解就算那些并不肉欲而且严格遵守吠陀经典训示纪律的人如果他并不是一个奉献者他也不能够了解基士拿就算一个自称是基士拿奉献者——但却不从事于基士拿知觉活动的人——他也不能够了解基士拿有很多人妒忌基士拿因为祂在博伽梵歌中解释过祂是至尊——没有事物在祂之上或与祂相等这些人不应该被告与博伽梵歌因为他们是不会了解的没有信心的人没有机会去了解博伽梵歌与及基士拿一个人没有从一个纯洁权威奉献者那里了解基士拿便不应该试图去评论博伽梵歌

第六十八节

    ya idaṁ paramaṁ guhyaṁ      mad-bhakteṣv abhidhāsyati    bhaktiṁ mayi parāṁ kṛtvā      mām evaiṣyaty asaṁśayaḥ

yaḥ——任何人idam——这paramam——最guhyam——机密的mat——「我」的bhaktesu——在奉献者中abhidhāsyati——解释bhaktim——奉献性服务mayi——向「我」parām——超然的kṛtvā——做了以后mām——向「我」eva——肯定地eṣyati——来到asaṁśayaḥ——毫无疑问

译文

对于一个向奉献者解释至高秘密的人其奉献性服务得到保证而且最后他会返回「我」这里

要旨

一般劝说博伽梵歌祇应在奉献者间讨论因为那些不是奉献者的人不会了解基士拿或博伽梵歌那些并不如基士拿原样及博伽梵歌原本地接受的人不应该妄想试图去胡乱地解释博伽梵歌而成为冒犯者博伽梵歌应该向那些准备接受基士拿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人解释它是对奉献者而不是哲学推考家的论题所以任何一个诚恳地试图去如博伽梵歌原本地解释博伽梵歌的人会在奉献性服务中取得进步及达到生命的纯奉献境界这纯洁奉献的结果便是他肯定地会回到家回到首神那里去

第六十九节

    na ca tasmān manuṣyeṣu      kaścin me priya-kṛttamaḥ    bhavitā na ca me tasmād      anyaḥ priyataro bhuvi

na——永不ca——和tasmāt——因此manuṣyeṣu——在人类中kaścit——任何人me——「我」的priya-kṛttamaḥ——更亲切bhavitā——会成为na——不ca——与及me——「我」的tasmāt——比他anyaḥ——其他priyataraḥ——更亲切bhuvi——在这个世界上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比他对「我」更亲切的人了亦将不会再有一个更亲切的

第七十节

    adhyeṣyate ca ya imaṁ      dharmyaṁ saṁvādam āvayoḥ    jñāna-yajñena tenāham      iṣṭaḥ syām iti me matiḥ

adhyeṣyate——会研究学习ca——还有yaḥ——他imam——这dharmyaṁ——神圣的saṁvādam——对话āvayoḥ——我们的jñāna——知识yajñena——通过牺牲祭祀tena——由他aham——「我」iṣṭaḥ——崇拜syām——将会iti——如此me——「我」的matiḥ——意见

译文

「我」现在宣布谁研究学习这神圣对话的便会以他的智慧崇拜「我」

第七十一节

    śraddhāvān anasūyaś ca      śṛṇuyād api yo naraḥ    so 'pi muktaḥ śubhāl̐ lokān      prāpnuyāt puṇya-karmaṇām

sraddhāvan——忠心的anasūyaḥ ca——并不妒忌śṛṇuyāt——会听api——肯定地yaḥ——谁nataḥ——人saḥ api——他还有muktaḥ——解脱了śubhān——吉兆的lokān——恒星prāpnuyāt——达到puṇya-karmaṇām——过往的

译文

一个以信心和不妒忌地聆听的人会免于罪恶反应及达到善人所居处的恒星

要旨

在这一章的第六十七节中主份外明显地禁止博伽梵歌讲述与那些妒忌主的人换句话说博伽梵歌祇是为奉献者而设但有时一个主的奉献者会开办一个公开的课程在这讲座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成奉献者的期望为什么又要公开讲座呢解释是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奉献者仍然有很多不妒忌基士拿的人他们对祂作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深有信心假如这些人从一个真正的奉献者那里聆听有关于主的命题结果便是他们会立即免于所有罪恶活动及此后得以达到所有正直的人所处的恒星体系因此祇要聆听博伽梵歌一个人就算不想成为一个纯洁的奉献者也会得到正义活动的结果因此一个主的纯洁奉献者给与每一个人免于所有罪恶反应的机会及成为一个主的奉献者

通常那些免于罪恶反应的人都是正直的这些人很容易便參与基士拿知觉盘耶加曼南 puṇya-karmaṇām 一字在这里很重要这是指庞大祭祀的执行那些在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中是正直但不纯洁的人可以达到北极星的恒星体系或杜鲁瓦珞伽 Dhruvaloka——杜鲁瓦摩诃喇查所居处的地方他是主的一个伟大奉献者他有一个名为北极星的恒星

第七十二节

    kaccid etac chrutaṁ pārtha      tvayaikāgreṇa cetasā    kaccid ajñāna-saṁmohaḥ      praṇaṣṭas te dhanañjaya

kaccit——究竟etat——这śrutam——听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tvayā——由你ekāgreṇa——以完全的注意力cetasā——由心意kaccit——究竟ajñāna——愚昧saṁmohaḥ——迷幻praṇaṣṭaḥ——驱除te——你的ahanañjaya——啊财富的征服者(阿尊拿)

译文

阿尊拿财富的征服者你有没有留意用心聆听你的迷幻及愚昧被驱除了没有

要旨

主是阿尊拿的灵魂导师因此祂在责任上要询问阿尊拿究竟是否正确地了解整部博伽梵歌如果没有主准备去再解释其中任何一点如果需要的话甚至整部博伽梵歌事实上任何一个从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如基士拿或祂的代表那里聆听博伽梵歌的人会發觉他所有的愚昧都被驱除博伽梵歌并不是一部由诗人或小说家所作的普通的书它是由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所讲述的任何人如果幸运地从基士拿或祂真正灵魂代表那里聆听这些教导便肯定地会成为一个解脱了的人及走出黑暗的愚昧

第七十三节

    arjuna uvāca    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tvat prasādān mayācyuta    sthito 'smi gata-sandehaḥ      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naṣṭaḥ——驱除mohaḥ——迷幻smṛtiḥ——记忆labdhā——重新得到tvat-prasādāt——由于您的恩赐mayā——由我acyuta——啊没有错误的基士拿sthitaḥ——处于asmi——我是gata——移去sandehaḥ——所有疑问kariṣye——我会执行vacanam——命令tava——

译文

阿尊拿说「我亲爱的基士拿没有错误的人我的迷幻现在消失了因为的恩赐我已经重新得到记忆我现在很坚决再没有疑问了我准备照着的指示去做

要旨

生物体的法定地位以阿尊拿为代表他是要根据至尊主的命令去行动他是应该自律的主史里采坦耶摩诃巴布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说生物体的实际地位是至尊主永恒的仆人生物体忘记了这个原则便受到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但在侍奉至尊主的过程中他却成为神的解脱了的仆人生物体的法定地位是做侍奉者他不侍奉至尊主便要侍奉摩耶 māyā如果他侍奉至尊主他便在正常的状态但如果他选择侍奉迷幻的外在能量他肯定会受束缚生物体在迷惘中侍奉这个物质世界他为欲望所绑但他仍然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这便是迷幻当一个人得到解脱后他的迷幻消除了他自愿向至尊主皈依及按照他的愿望去做生物体堕入摩耶陷阱的最后一个谬想便是以为自己是神的假设生物体以为他不再是一个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而是神他愚蠢到不去想一想如果他是神的话他又怎会在愚惑中呢他并不考虑这一点因此那是迷幻最后的圈套事实上免于迷惑能量便是去了解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及同意照着祂的命令去做莫亥 mohaḥ 一字在这一节中非常重要莫亥是指知识之对真正的知识是了解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主的永恒仆人但生物体并不以为自己是在那地位他以为他不是仆人而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主人他想主宰物质自然这便是他的幻觉这幻觉能够由至尊主或一个纯洁奉献者的仁慈而得以克服当迷幻消失后一个人便同意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

基士拿知觉是按照基士拿的命令去做一个条限了的灵魂被物质能量迷惑而不知道至尊主是充满着知识和一切事物的主人祂想什么便能够赐及奉献者什么祂是每一个人的朋友祂对祂的奉献者特別好祂是这物质自然及所有生物体的控制者祂也是无穷尽时间的控制者祂有着一切的富裕及能量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甚至能够将祂自己给与奉献者一个不知道祂的人是在迷幻魔力下他不会成为一个奉献者而是一个摩耶的仆人至于阿尊拿他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那里听过博伽梵歌后便免于所有的迷幻他了解到基士拿不单祇是他的朋友更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他实际地了解基士拿因此去研究博伽梵歌便是去实际地了解基士拿当一个人在完全知识中的时候他便自然地皈依基士拿当阿尊拿了解基士拿的计㓰是要去减少不必要人口增长的时候他同意了按照基士拿的愿望去作战他重新拾起武器——弓与箭——并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命令下作战

第七十四节

    sañjaya uvāca    ity ahaṁ vāsudevasya      pārthasya ca mahātmanaḥ    saṁvādam imam aśrauṣam      adbhutaṁ roma-harṣaṇam

sañjayaḥ uvāca——山斋耶说iti——这样aham——「我」vāsudevasya——基士拿的pārthasya——阿尊拿的ca——还有mahātmanah——两个伟大的灵魂saṁvādam——讨论着imam——这aśrauṣam——听adbhutam——奇妙roma-harṣaṇam——毛发直竖

译文

山斋耶说「这样我便听到两个伟大的灵魂——基士拿及阿尊拿的话这信息是这样奇妙以至我的毛发也直竖起来了

要旨

在博伽梵歌开始的时候狄达拉斯鞑询问他的秘书山斋耶「在库勒雪查战场上發生了什么事情」因为他灵魂导师维亚萨的恩赐整件事都被转述到山斋耶心中这样他便解释了战场上的论题这番对话非常奇异重要因为像这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重要对话从来没有發生过而且在将来也再不会發生它之所以奇异是因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讲述自己及祂的能量给生物体阿尊拿——一个主的伟大奉献者听如果我们追随阿尊拿的步伐去了解基士拿我们的一生便会快乐及成功山斋耶觉悟到这一点当他开始了解的时候他一面将这件事描述给狄达拉斯鞑听现在的结论便是那里有基士拿和阿尊拿那里便有胜利

第七十五节

    vyāsa-prasādāc chrutavān      etad guhyam ahaṁ param    yogaṁ yogeśvarāt kṛṣṇāt      sākṣāt kathayataḥ svayam

vyāsa-prasādāt——由于维亚萨的恩赐śrutavān——听到etat——这guhyam——机密的aham——「我」param——至尊者yogam——神秘主义yogeśvarāt——从所有神秘事物的主人那里kṛṣṇāt——从基士拿那里sākṣāt——直接kathayataḥ——说svayam——亲自

译文

凭着维亚萨的恩赐我直接地从所有神秘事物的主人——基士拿那里听到这机密的谈话这段话是基士拿亲自对阿尊拿说的

要旨

维亚萨是山斋耶的灵魂导师山斋耶承认由于他的恩赐他才能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这意思是一个人不能够直接地了解基士拿而要通过灵魂导师的媒介来了解祂灵魂导师是透明的媒介虽然直接经验也是事实这便是使徒传递的秘密当灵魂导师是真正的时候一个人便能够像阿尊拿一样地直接听到博伽梵歌世界上有很多神秘主义者及瑜祁然而基士拿却是所有瑜伽体系的主人基士拿的指示很明显地在博伽梵歌里宣言——向基士拿皈依一个这样做的人便是最高的瑜祁这一点在第六章的最后一节有所证实Yoginām api sarveṣām

拿拉达是基士拿的直接门徒及维亚萨的灵魂导师因此维亚萨也像阿尊拿一样是正统的因为他也在使徒传递系列之内山斋耶是维亚萨的直接门生由于维亚萨的恩赐他的感官得到净化因此他能够直接地看到及听到基士拿一个直接地听到基士拿的人才能够了解这机密的知识如果一个人不属于使徒传递他便不能够听到基士拿因此他的知识是不完整的——最低限度在了解博伽梵歌方面是这样

在博伽梵歌里所有的瑜伽体系行业瑜伽思考瑜伽及巴帝瑜伽都有所解释基士拿是所有这些神秘主义的主人要知道阿尊拿幸运地能够直接了解基士拿同样凭借维亚萨的恩赐山斋耶也能够直接地听到基士拿事实上直接听自基士拿或通过一个像维亚萨一样的真正灵魂导师聆听基士拿是没有分別灵魂导师也是维亚萨迪瓦的代表按照吠陀传统在灵魂导师的生辰门徒都庆祝名为维亚萨普赞 Vyāsa-pūyā 的典礼

第七十六节

    rājan saṁsmṛtya saṁsmṛtya      saṁvādam imam adbhutam    keśavārjunayoḥ puṇyaṁ      hṛṣyāmi ca muhur muhuḥ

rājan——国王啊saṁsmṛtya——记著saṁsmṛtya——记着saṁvādam——讯息imam——这adbhutam——奇妙的keśava——主基士拿arjunayoḥ——和阿尊拿puṇyam——虔诚的hṛṣyāmi——取悦ca——还有muhuḥ muhuḥ——经常重复地

译文

国王啊每当「我」重复又重复地记起这基士拿及阿尊拿之间奇妙圣洁的对话时我都会被每一刻的颤抖所动和感到喜悦

要旨

博伽梵歌的了解是这样超然以至任何熟习阿尊拿与基士拿之间论题的人都会正义起来他不会忘记这番对话这便是灵性生活的超然地位换句话说一个从正当的来源——直接从基士拿那里聆听博伽梵歌的人会达到完全的基士拿知觉基士拿知觉的结果便是一个人越来越受到启蒙他生命的每一刻(不祇一段时间)都有刺激震颤的享受

第七十七节

    tac ca saṁsmṛtya saṁsmṛtya      rūpam atyadbhutaṁ hareḥ    vismayo me mahān rājan      hṛṣyāmi ca punaḥ punaḥ

tit——那ca——还有saṁsmṛtya——记著saṁsmṛtya——记著rūpam——型状ati——伟大的adbhutam——奇妙的hareḥ——主基士拿的vismayaḥ——奇异me——我的mahān——伟大的rājan——国王啊hṛṣyāmi——享受著ca——还有punaḥ punaḥ——重复地

译文

国王啊当我记起主基士拿奇妙的形状时我惊叹不已而且重复又重复地感到欢乐

要旨

据情形看山斋耶也由于维亚萨的思想而能够见到基士拿展示及阿尊拿的宇宙形象据说主基士拿以前从来未有展示过这个形象这祇是展示给阿尊拿看但仍然有些伟大的奉献者能够在基士拿展示给阿尊拿时也看到维亚萨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主众多伟大奉献者之一他被认为是基士拿的一个伟大化身维亚萨将这一点揭示给他的门徒山斋耶山斋耶记起那奇妙的形象而重复地感到欢乐

第七十八节

    yatra yogeśvaraḥ kṛṣṇo      yatra pārtho dhanur-dharaḥ    tatra śrīr vijayo bhūtir      dhruvā nītir matir mama

yatra——那里yogeśraraḥ——神秘家的主人kṛṣṇaḥ——主基士拿yatra——那里pārthaḥ——彼利妲之子dhruvā——肯定地nītiḥ——道德matiḥ mana——是「我」的意见

译文

那里有基士拿——所有神秘主义者的主人那里有阿尊拿——最伟大的射手那里便肯定会有富裕胜利非凡的力量及道德那便是我的意见

要旨

博伽梵歌以狄达拉斯鞑王的询问开始他希望他的儿子们因为如彼斯玛当拿及干拿等伟大战士的帮助而得到胜利他希望胜利是属于他那方面可是山斋耶在描述了战场上的情景后他告诉国王说「你是想著胜利但我的意见是那里有基士拿及阿尊拿在场那里便有著一切好运」他直接地证实了狄达拉斯鞑不用期望他那方会得胜因为有基士拿在胜利肯定属于阿尊拿那方面的基士拿接受了为阿尊拿车夫的地位是另一项富裕的展示基士拿充满著富裕遁弃是其中之一基士拿也是遁弃的主人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例子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杜约丹拿及尤帝斯隶拉间的战争阿尊拿代表他的长兄尤帝斯隶拉作战因为基士拿和阿尊拿在尤帝斯隶拉那一边尤帝斯隶拉是肯定会得胜的这场战争决定谁统治这个世界山斋耶预料权力会转移到尤帝斯隶拉那一方这里又预料尤帝斯隶拉在赢得这场战争后会越来越享盛因为他不单祇正直和虔诚而且是一个严谨的道学家他一生从没有说过一句谎话

有很多智慧较低的人以为博伽梵歌是两个朋友之间所讨论的问题但这样的一部书不能成为经典有些人或许会抗议基士拿鼓励阿尊拿去作战这是不道德的但真正的处境却是博伽梵歌是道德的至高指示在第九章第三十四节中陈述了至尊的指示manmanā bhava mad-bhaktaḥ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基士拿的奉献者所有宗教的要素便是要向基士拿皈依Sarva-dharmān博伽梵歌的训示构成了宗教及道德的至高法门所有其他的法门都具净化性和可能会领至这个法门但梵歌的最后训示是所有道德及宗教的绝句向基士拿皈依这是第十八章的裁判

从博伽梵歌中我们了解到通过哲学性推考与及冥想来觉悟自己是一个法门但完全地向基士拿皈依是最高的完整阶段这便是博伽梵歌教导的要点至于根据社会等阶层及根据不同宗教调限原则的途径的知识——祇要那宗教仪式是机密的话——可能会是一条机密的途径但一个人仍然会在冥想及知识钻研的圈子内打转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向基士拿皈依作出奉献性服务是最机密的教导及第十八章的要素

博伽梵歌的另外一个特征便是实际的真理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绝对的真理以非人性的婆罗门局部的超灵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三形式觉悟到对绝对真理的完整知识即是对基士拿的完整知识如果一个人了解基士拿随著的知识部门便是那了解的所属部份基士拿是超然的因为祂经常处于祂永恒的内在能量之内生物体的展示可分为两类永恒地被条件限制了的及永恒地解脱了的这无数的生物体被认作是基士拿的基本部份物质能量以二十四部份展示创造则经由永恒的时间实施它由外在能量创造及溶解这宇宙的展示重复地显现及消失

在博伽梵歌里五项重要的事被提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物质自然生物体永恒时间及所有各类的活动所有这些都依赖著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所有绝对真理的概念即非人性的婆罗门局部的巴拉迈玛或任何其他超然的概念都存在于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之列虽然表面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生物体物质自然及时间看来是不同的没有事物不同于至尊但至尊却永远地不同于一切事物主采坦耶的哲学是不可思议的一样及不一样这哲学体系构成绝对真理的完整知识

生物体在他原本的地位时是纯洁的精灵他就像至尊精灵的一颗原子生物体是主的边缘能量他有与物质能量或灵性能量接触的倾向换句话说生物体处于主的这两个能量又因为他属于主的较高能量他有独立的品性他善用这独立性便会处于基士拿的直接命令之下这样他达到了快乐能量之内的正常状态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十八章有关于完整的遁弃各节的要节

附录

作者小传

世尊 A. C. 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于公元一八九六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他在一九二二年首次与他的灵魂导师史里拉巴帝士丹达莎拉斯瓦蒂哥士华米首次会晤后者是一位显赫的宗教学者与及六十四个高地亚摩陀(吠陀学院)的创办人他非常喜欢这位有教养的年青人与给说服他将生命奉献于吠陀知识的教导巴布巴便成为他的学生在十一年后他更正式成为他被启迪了的弟子

在他们的首次会晤中史里拉巴帝士丹达莎拉斯瓦蒂要求巴布巴用英语媒介传播吠陀知识巴布巴写了对博伽梵歌的评论襄助高地亚摩陀的工作更在一九四四年没有別人支助下开始了一本英文的双周刊亲自编缉打字与及校对稿章他还派發刊物与及维持出版这部刊物在开始了以后便没有停止过他的门徒以十多种文字继续印行

高地亚外士那瓦会社承认了史里拉巴布巴的哲学造诣与及奉献心并于一九四七年荣赠他「巴帝维丹达」的名衔史里巴布巴在一九五零年五十四岁的时候退出了婚姻生活接受了行脚僧的阶层将更多的时间从事于阅读及写作史里拉巴布巴前往圣城温达文拿在中古式的娲妲澹麦达拉庙里过着一个很简朴的生活在那里他从事了数年的钻研及撰作一九五九年他接受了遁弃的阶层(托砵僧)在娲妲澹麦达庙里巴布巴开始了毕生的杰作一万八千节的史里玛博伽瓦谭的翻译及评著他还写了到其它恒星的容易途径一书

在出版了三册的博伽瓦谭后史里拉巴布巴在一九六五年往美国去履行他灵魂导师的使命此后世尊写了六十册以上的吠陀宗教哲学经典权威性的翻译评论及撮要

史里拉巴布巴在一九六五年首次乘船去美国的时候身上几乎不剩一文在一九六六年七月经过差不多一年艰苦奋斗之后他成立了国际基士拿精神协会在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逝世之前他引导这个协会的成长与及眼见它成为一个拥有过百寺院学校庙宇学院及农业合作社的全球性组织

史里巴布巴在一九六八年创立了新温达文拿——一个在美国新维珍尼亚山麓的实验吠陀农业公社随着这个实验农场的成功他的学生也在世界各地创办了类似的会社

世尊在一九七二年在美国德萨斯州创办了吠陀形式的中小学教育此后在他的监导下他的门徒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创办了十多所学校其中最主要的便在印度的温达文拿

史里拉巴布巴也鼓励了在印度的几所庞大的国际性文化中心在西孟加拉史里澹玛摩耶埔中心有一个计㓰中的城市在兴建这个灵性的建筑会持续至八十年代在温达文拿的是一座壮丽的基士拿巴拉喇玛庙宇及国际旅馆在孟买也有一所重要的文化及教育中心其它的中心也在计㓰兴建中

史里巴布巴最意义重大的贡献便是他的书籍学术团体非常推崇他权威性清澈具有深度的演译无数大学都将这些作品采用为标准的教科书籍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二十八种文字巴帝维丹达书籍信托出版社自一九七二年开始便全力印行巴布巴的著作现已成为世界上印刷印度宗教及哲学最大的出版社

在十二年的期间史里拉巴布巴以这样的高龄巡回世界六大洲演讲十四次他还不断的写作及教诲学生他的作品构成了一个超著的吠陀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宝库

字汇

A

Ācārya 阿阇黎耶——一个以身作则的灵魂导师

Acintya 阿千达——不可思议的

Acintya-bhedabheda-tattva 阿千达百达百达德瓦——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同时地一样和不一样」的教条它确立了绝对真理作为人性和非人性两方面不可思议的同时存在

Acyuta 阿祖陀——字义是一个永不下跌的人意即没有错误的是基士拿的一项德性

Adhibhūtam 阿弟布谭——物质界自然

Adhidaivatam 阿弟泰瓦谭——至尊主的宇宙形像

Adhiyajña 阿弟耶冉拿——超灵主在每一个生物体心中的全面扩展

Adhyātma-cetasā 阿业玛彻达沙——一个完全依赖基士拿的人

Aditi 阿狄蒂——众半人神之母

Ādityas 阿狄耶——阿狄蒂诸子(皆半人神)

Advaita 阿特威陀——非二元性(与主有关时是指祂的身体和祂自己之间并没有分別)

Advaitācārya 阿特威陀阇黎耶——主采坦耶摩诃巴布的四个主要同僚之一

Agni 艾里——控制火的半人神

Agnihotra-yajña 艾里贺达耶冉拿——火的祭祀

Ahiṁsā 阿含沙——非暴力

Ajam 阿央——不是生出来的

Akarma(naiskarma)阿羯摩——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因而不受反应的行动

Ānanda 阿南达——超然的快乐

Ananta 阿兰陀——韦施纽 Visnu 卧在其上有著无数头的蛇之名

Anautarijaya 安南达维斋耶——尤帝斯棣拉 Yudisthira 王贝壳响号(法螺)之名

Aṇu-ātmā 阿努艾玛——微细的精灵基士拿的所属部份

Apāna-vāyu 吸气——阿士当格瑜伽 astanga-yoga 体系中控制身体内部之一气吸气为下行之气

Aparā prakṛti 阿巴拉巴克蒂——主低等的物质本性

Apauruṣeya 阿保努瑟耶——并不是人造的(即由主所揭示的)

Arcanā 阿察拿——崇拜神祇的程序或将所有感官从事于对主的服务

Arca-vigraha 阿察维伽哈——用以方便新进奉献者崇拜而表面上是用物质造成的至尊主的化身

Āryan 亚利安——一个知道生命的灵性价值和有一个基于灵性自觉文化的人

Asāṅga 阿珊格——不依附著物质知觉

Asat 阿撒——短暂的

Āśrama 阿斯喇玛——生命的四个灵性阶段其中之一——贞守生阿斯喇玛 brahmacārī-āśrama或学生生活居士阿斯喇玛 gṛhasta-āśrama或婚姻生活行脚僧阿斯喇玛 vānaprastha-āśrama或退休生活托砵僧喇玛 sannyāsa-āśrama或遁弃生活

Aṣṭāṅga-yoga 阿士当格瑜伽——(阿士达——八+安格 aṅga——部份)一个由巴坦札尼 Patañjali 在他的瑜伽经典 Yoga-sūtra 中所發扬的神秘瑜伽制度它包括八部份——守意 yama持戒 niyama打座 āsana盘那耶玛 prāṇāyāma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达兰拿 dhāraṇā入定 dhyāna 和三摩地 samādhi

Asura 阿苏拉——(阿 a——不+苏拉 sura——邪恶的)恶魔一个不追随经典所述原则的人

Āsuraṁ bhāvam āśrita 阿苏任巴宛阿斯烈达——公开的无神论者

Ātmā 艾玛——自我(有时是指身体有时指灵魂有时指感官)

Avatāra 阿华陀那——(字义是一个降临的人)抱著一个按照经典中所述一个特別使命从灵性空间降临到物质宇宙的主的一个化身

Avidyā 阿维达(阿——不维达——知识)无知愚昧

Avyakta 阿约达——未经展示的

B

Bhagavān 博伽梵——(博伽 bhaga——富裕+梵 van——拥有)所有富裕的拥有者富裕通常有六——财富力量名誉美貌知识和遁弃至尊主的特质形容词

Bhakta 巴达——一个奉献者或一个进行事奉(巴帝)的人

Bhakti 巴帝——对神的爱通过一个人自己的感官对主的感官作净化的服务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Mahārāja Prabhupāda 巴帝士丹达莎拉斯瓦蒂哥史华米摩诃喇查巴布巴——世尊 A. C. 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的灵魂导师

Bhaktivinode Ṭhākur 巴帝文劳德古——世尊 A. C. 巴帝维丹达史华米巴布巴的灵魂祖师

Bhakti yoga 巴帝瑜伽——培植巴帝或纯洁的奉献性服务的体系它并没有感官享乐或哲学性推考的沾染

Bhāva 巴瓦——对神首超然性爱心的初步阶段

Bhīma 彼玛——五个班达瓦 Pandava 兄弟之一

Bhīṣma 彼斯玛——一个伟大的奉献者库勒王朝内一个年长的家庭成员

Brahmā 梵王婆罗贺摩——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生物体

Brahma-bhūta 婆罗布达——免于物质沾染的境界一个处于这个境界的人的特征是超然的快乐他从事于对至尊主的服务

Brahmacārī 婆罗贺摩阇黎——在一个真正灵魂导师照顾下的贞守生

Brahmacarya 婆罗贺摩阇黎耶——绝对禁制于恣欲(性欲)的誓言

Brahma-jijñāsā 婆罗贺摩真理索——对自己身份的灵性询问

Brahmajyoti 婆罗贺摩约地——(brahma——灵性的+jyoti 约地——光芒)从基士拿身体所發射出来的非人性光芒

Brahmaloka 婆罗贺摩珞伽——梵王的居所

Brahman 婆罗门(一)无限小的精灵(二)基士拿全面遍透的非人性模样(三)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四)整个物质本体

Brāhmaṇa 婆罗门——根据社会及灵性等级制度而定的有智慧阶层人仕

Brahma-saṁhitā 婆罗贺摩三灭达经——婆罗贺摩对高文达 Govinda 的颂祷经这是一部很古老的梵文经典由主采坦耶在南印度的一间庙内重新發现

Brahma-sūtra 婆罗贺摩枢查经參考维丹达(或译吠坛多)枢查经

Buddhi-yoga 菩提瑜伽——(菩提——智慧+瑜伽——神秘的提升)奉献性服务的修习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行动是菩提瑜伽因为那是最高的智慧

C

Caitanya-caritāmṛta 采坦耶查里丹灭达经——由基士拿达沙嘉韦拉查 Kṛṣṇadasa Kavirāja 所作描述主采坦耶的教导及消闲时光的权威性经典书籍

Caitanya Mahāprabhu——一个基士拿自己的化身于十五世纪的时候在孟加拉拿瓦狄埔 Navadvīpa 显世祂是集体唱颂摩诃曼陀罗 mahā-mantra哈利基士拿的开创人祂的生命是修习博伽梵歌教导的最完美例子

Caṇḍālas 赞达拉——吃狗肉的人人类中的最低等者

Candra 旂陀罗——统治月亮的半人神

Candraloka 旂陀罗珞伽——旂陀罗所居住的恒星

Caturmasya 乍图玛斯耶——一年之内四个月苦行的誓言

Citi-śakti 智帝撒克弟——(智帝 citi——知识+撒克弟 śakti——能量)主的内在或启迪能量

D

Daśendriya 达森地耶——十个感觉器官讲话肛门生殖器

Deva 迪瓦——一个半人神或圣洁的人

Devakī 迪瓦姬——主基士拿的母亲当基士拿显身于物质世界时祂首先派遣祂的奉献者扮演祂的父亲母亲等

Devakī-nandana 迪瓦姬兰达拿——(迪瓦姬——基士拿之母+兰达拿——喜悦迪瓦姬的喜悦即基士拿)

Dharma 达摩——能够作出服务的能量一个生物的重要品质

Dharmakṣetra 达摩雪查——一个朝圣的圣地

Dhīra 狄拉——一个不为物质能量所纷扰的人

Dhṛṣṭadyumna 狄斯达端拿——杜巴达 Draupada 之子他为班达瓦兄弟 Pāṇḍavas 在库勒雪查战塲上 kurukṣetra 策㓰他们的军事阵形

Dhṛtarāṣṭra 狄达拉斯鞑王——库勒兄弟的父亲当博伽梵歌在库勒雪查战塲上被唱出时是由狄达拉斯鞑王的秘书向他加以转述

Draupadī 杜巴蒂——杜巴达王的女儿暨班达瓦兄弟的妻子

Droṇācārya 当阿阇黎耶——阿尊拿和其他班达瓦兄弟的军事老师他在库勒雪查之役是库勒兄弟的总司令

Drupada 杜巴达——库勒雪查之役站在班达瓦兄弟那一边的一名战士他的女儿杜巴蒂是班达瓦兄弟的妻子而他的儿子狄斯达端拿则策㓰他们的军事阵列

Duryodhana 杜约丹拿——狄达拉斯鞑王几个坏心肠儿子之首库勒兄弟为了拥立杜约丹拿为全世界的君主而參与库勒雪查之役

Duṣkṛtam 涂士腾——不皈依基士拿的恶人

Dvāpara-yuga 达巴拉尤伽——一个摩诃年代 mahā-yuga 循环的第三个年代为期超过四百三十二万年

E

Ekādaśī 爱卡达斯——一个奉献者每月两次遵守节戒进食和聆听与及唱颂主的荣耀而加强记着基士拿的特別日子

G

Gandharva 加达哈拿——天堂恒星的天仙歌唱家

Gāṇḍiva 干地瓦——阿尊拿弓之名

Ganges 恒河——从韦施纽的莲花足开始流经整个宇宙的圣河在恒河中为净化而沐浴是被推荐的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加布达卡沙宜韦施纽——至尊主的韦施纽扩展祂进入每一个宇宙中创造各式的变化

Garuḍa 加路达——一只充作主韦施纽坐驾的大鹰

Gāyatrī 嘉耶帖——为了灵性自觉而由资格恰当的再生阶层所唱颂的超然声音震荡

Godāsa 哥达沙——感官的仆人

Goloka 高珞伽——基士拿所居恒星的一个名字

Gosvāmī 哥史华米(go——感官+svami 主人)感官的主人

Govinda 高文达——基士拿的名字「一个给与土地母牛及感官快乐的人」

Gṛhastha 吉哈斯达——生命的家住期(居士)一个在神知觉中过着婚姻生活和在基士拿知觉中教养一个家庭的人

Guṇa 昆拿——一个物质的品质总共有三愚昧热情和良好

Guṇāvatāras 昆拿华陀那——控制物质自然三种型态的三个化身婆罗贺摩控制热情韦施纽控制良好施威控制愚昧

Guru 古禄——灵魂导师

H

Hanumān 汉奴曼——事奉至尊主喇玛詹陀 Lord Rāmacandra 化身的著名猴子奉献者他帮助主打败恶魔瓦顽拿 Rāvaṇa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摩诃曼陀罗或拯救的伟大颂歌基士拿和喇玛是主的名字哈利是称呼主的能量这些名字是特別地推荐在这个年代唱颂的

Haridāsa Ṭhākua 哈利达沙德古——一个被主采坦耶推荐为「南无阿阇黎耶」nāmācārya「唱颂圣名的老师」的伟大奉献者

Haṭha-yoga 阴阳瑜伽——一套用来帮助控制感官的健身体操

Hiraṇyakaśipu 赫环耶加施布——一个被基士拿以祂尼星瑕迪瓦 Nṛsiṁhadeva化身所杀的声名狼借的无神主义者赫环耶加施布的儿子便是伟大的奉献者巴拉达摩诃喇查 Prahlāda Mahārāja

Hṛṣīkeśa 赫斯克沙——基士拿的一个名字所有感官的主人

I

Ikṣvāku 伊士瓦古——在过去接受博伽梵歌知识的一个曼纽 Manu 的儿子

Indra 因陀罗——掌管天堂恒星之王

Indraloka 因陀罗珞伽——因陀罗王所居住的恒星

IIśāvāsya 伊莎瓦斯耶「伊莎——主+瓦斯耶——控制」一切事物都是由主所拥有及控制所以应该用于对祂的服务

IIśvara 伊士瓦拉——一个控制者基士拿是巴拉米斯瓦拉 paramesvara至尊的控制者

J

Janaka 赞纳伽——一个自觉了的伟大国王也是主喇玛詹陀的岳父

Japa 斋巴——以一百零八颗念珠为助对神圣名的细颂

Jīva(jīvātmā)芝瓦(芝瓦玛)——生物体的原子灵魂

Jñāna 几亚拿——知识物质的几亚拿不超越出物质的身体超然的几亚拿分辨物质和精灵完整的几亚拿是对身体灵魂和至尊主的知识

Jñāna-kāṇḍa 几亚拿干达——有关于以经验推考来追寻真理的吠陀经部份

Jñāna-yoga 几亚拿瑜伽——着重于通过经验与至尊联系的程序见于当一个人仍然依附于智力推考的时候

Jñānī 几亚尼——一个从事于培植知识的人(尤指哲学性的推考)当达到完满境界后一个几亚尼便皈依基士拿

K

Kaivalyam 盖瓦扬——自觉到一个人的法定地位是至尊主所属部份的觉悟境界是在奉献性服务层次活动展示的先阶

Kāla 卡拉——永恒时间

Kālī 卡利——一个崇拜者可以供奉肉食的半人女神

Kali-yuga 卡利尤伽——虚偽纷争的年代一个摩诃尤伽循环的第四个及最后一年代这便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为期四百三十二万年现在已经过了五千年

Kalpa 嘉巴——按照梵王时间计算的一天

Kaṁsa 甘撒——基士拿的伯父他经常想着要杀死祂

Kapila 嘉比拉——一个显世于萨耶年代 Satya-yuga 的基士拿化身祂降生为迪瓦妩娣 Devahūti 及嘉答摩牟尼 Kardama Muni 的儿子發扬奉献性的数论哲学 Sāṅkhya philosophy(还有一个非人性主义者也名为嘉比拉但他并不是神的化身)

Kāraṇodakaśāyī Viṣṇu(Mahā-Viṣṇu)嘉兰努达卡沙宜韦施纽(摩诃韦施纽)主基士拿的韦施纽扩展所有的物质宇宙都从祂發放出来

Karma 羯磨(因果或业)——(一)根据经典条限下而执行的物质活动(二)有关于發展物质身体的活动(三)任何一个会招至结果性反应的物质活动(四)一个人因为获利活动而招至的物质反应

Karma-kāṇḍa 因果干达——吠陀经的一部叙述为了慢慢地净化被深深地缠绕着的唯物主义者而执行的获利性活动

Karma-yoga 行业瑜伽——(一)在奉献性服务中的行动(二)由一个知道生命的目标是基士拿但是仍然沉迷于其他活动结果的人所执行的行动

Karṇa 干拿——琨提 Kurtī 的儿子阿尊拿的同母异父兄弟他在库勒雪查之役与班达瓦兄弟交战

Kaunteya 刚迪亚——琨提 Kuntī 之子(阿尊拿)

Kīrtana 克亶拿——对至尊主的赞颂

Kṛpaṇa 克般那——一个吝啬和并不利用他宝贵资产的人尤指一个浪费了他的生命而不争取灵性觉悟的人

Kṛṣṇa 基士拿(或译克释拏)——至尊主在祂原本超然形状下的本来名字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博伽梵歌的讲述者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Gosvāmī 基士拿达沙嘉维喇查哥史华米——采坦耶查里丹灭达经 Caitanya-caritāmṛta 的作者

Kṛṣṇa-karma 基士拿行业——为了基士拿而做的一切工作

Kṛṣṇaloka 基士拿珞伽——在灵性世界中基士拿所居住的恒星

Kṣara 杀拉——可以毁灭的

Kṣatriya 刹怛利耶——根据四个社会及灵性阶层而立的管理或保护职业

Kṣetra 雪查——活动的场所被条限了灵魂的身体

Kṣetrajna 雪查几亚——(雪查 Kṣetra——塲地或身体+几亚 jña——知道)一个知觉着身体的人灵魂和超灵两者都是雪查几亚因为个別的灵魂知觉着他自己的身体而超灵则知觉着所有生物体的生体

Kṣīrodakaśāyī Viṣṇu 基施露达卡沙宜韦施纽——至尊主的韦施纽扩展祂进入每一个原子和宇宙每一个原子之间也进入每一个生物体的心中祂亦被称为超灵

Kumāras 昆玛拉兄弟——四个出名的非人性主义者圣贤都是梵王的儿子后来成为主的伟大奉献者和奉献性服务的权威

Kumbhaka-yoga 昆巴伽瑜伽——八种神秘瑜伽程序的一部份做到身体内气流完全停顿

Kuntī 琨提——即彼利妲 Pṛthā阿尊拿的母亲及主基士拿的姨母

Kurukṣetra 库勒雪查——一个自古以来便保持圣洁的朝圣地方位于现在印度新德里附近

Kurus 库勒族人——库勒国王的所有后裔但特指狄达拉斯鞑王的一百个儿子班达瓦兄弟也是库勒国王的后裔但是狄达拉斯鞑想将他们赶出家族传统

Kuvera 富威拉——众半人神的司库

L

Lakṣmī 拉克斯密——幸运女神至尊主的伴侣

Līlā 里拉——消闲时光

Līlāvatāras 里拉华陀那——无数的化身如玛斯耶 Matsya琨玛 kūrma喇玛 Rāma 和尼星瑕 Nṛsiṁha祂们降临到这个物质世界来展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灵性消闲时光

Loka 珞伽——恒星

Lokāyatikas 珞伽耶铁伽——一类近似佛教徒的哲学家存在于主基士拿讲述博伽梵歌的时候他们认为生命是在物质原素成熟时所组合的产品

M

Madhusūdana 玛瑚苏丹拿——基士拿的一个名字杀死恶魔玛瑚的人

Mahābhārata 摩诃婆罗多——一首由华沙迪瓦 Vyāsadeva 所写的著名史诗描述班达瓦兄弟的际遇博伽梵歌包括在摩诃婆罗多之内

Mahābhūta 摩诃布达——(摩诃——庞大的+布达——原素)五个庞大的物质元素空气和以太

Mahā-mantra 摩诃曼陀罗——拯救的伟大颂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

Mahātmā 摩亥玛——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了解到基士拿是一切和因此而向祂皈依的人

Mahat-tattva 摩诃特达——整个物质能量

Mahā-Viṣṇu 摩诃韦施纽——參看嘉兰努达卡沙宜韦施纽 Kāraṇodakaśāyī

Viṣṇu

Mantra 曼陀罗——(曼 man——心意+陀罗 tra 拯救)一个将心意从物质倾向中拯救出来的纯洁声音震荡

Manu 曼纽——他的行政阶层的半人神人类的始祖

Manu-saṁhitā 曼纽三灭达经——由曼纽所写的人类法律书

Manvantara-avatāras 曼文达瓦阿华陀那——曼纽的化身在梵王的一天内有十四个次出现

Māyā 摩耶——(摩——不+耶——这)幻觉基士拿的一种能量它迷惑生物体以至忘记了至尊的主

Māyāvādī 摩耶华弟——非人性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他们坚信终极地神是没有形像和没有人性的

Mukti 目地——解脱免于物质的知觉

Mukunda 穆琨达——基士拿的名字「解脱的给与者」

Muni 牟尼——一个圣贤或自觉了的灵魂

N

Naiṣkarma 乃斯羯磨——參看阿羯磨 Akarma

Nakula 那库拉——阿尊拿的一个弟弟

Nanda Mahārāja 南达玛哈拉札——主基士拿的养父

Nārada Muni 拿拉达牟尼——至尊主的一个伟大奉献者他能够来往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任何地方传播主的荣耀

Narādhama 拿拉达玛——(字义「人类中的最低者」)那些在社会上和政治上發展了却没有宗教原则的人

Nārāyaṇa 拿拉央纳——至尊主基士拿四只手的扩展

Nirguṇa 湼坤拿——(湼——没有+昆拿——品质)并不拥有品性(当用于神时是指物质品性的出现

Nirmana 湼曼那——没有东西是属于个人的感觉

Nirvāṇa 湼槃——物质生活过程的结束

Nitya-baddha 尼耶巴达——永恒地被条件限制了

Nṛsimha 尼星瑕——主基士拿以半狮半人形像出现的一个化身

O

Omkāra 唵卡喇——唵代表基士拿的超然音节超自然主义者在进行祭祀布施和苦行时为了达到至尊而發出的震荡

Om tat sat 唵撒——婆罗门在唱颂吠陀诗歌或作奉献祭祀时为了满足至尊而用的超然音节他们是指至尊的绝对真理一具有性格的神首

P

Pāñcajanya 班查真耶——主基士拿的贝壳响号

Pañca-mahābhūta——五种粗略的元素空气和以太

Pāṇḍavas 班达瓦兄弟——班杜王的五个儿子尤帝斯棣拉 Yudhiṣṭhira阿尊拿 Arjuna彼玛 Bhīma那古拉 Nakula 和沙哈迪瓦 Sahadeva

Pāṇḍu 班杜——狄达拉斯鞑的弟弟他很早便死去留下五个年轻的儿子班达瓦给狄达拉斯鞑照顾

Parag-ātmā 巴拉艾玛——当依附着感官享乐时的灵魂

Paramahaṁsa 巴拉玛罕沙——最高等级神觉了的奉献者

Paramātmā 巴拉迈玛(超灵)——在所有生物体心中至尊主的局部

Param Brahman 巴南婆罗门——至尊的婆罗门具有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

Param dhāma 巴南达玛——灵性世界的永恒恒星

Paramparā 巴南巴喇——灵性知识所赖以传播的使徒传递系列

Parantapaḥ 巴兰塔巴哈——阿尊拿的一个名字(敌人的惩罚者)

Parā-prakṛti 巴拉巴克蒂——主的较高的灵性能量或本质

Parāśara-Muni 巴拉沙喇牟尼——一个伟大的圣贤华沙迪瓦的父亲

Parasurāma 巴拉苏喇玛——在古时出现的一个基士拿的化身祂将堕落了的战士阶层推翻

Pārtha-sārathi 巴达莎拉蒂——基士拿阿尊拿(巴达)的战车夫

Pāṣaṇḍī 巴山弟——一个以为神和半人神在同一层次的无神论者

Patañjali 巴坦札尼——阿士当格瑜伽体系的伟大权威瑜伽枢查经的作者

Paritram 巴维湛——纯洁的

Pitṛloka 彼弟珞伽——逝世了先人的恒星

Prajāpati 般茶帕底——(一)生物体的祖宗(二)梵王婆罗贺摩

Prahlāda Mahārāja 巴拉达摩诃喇查——一个受他的无神论父亲所逼害的主基士拿的伟大奉献者他经常地都受到主的保护

Prakṛti 巴克蒂——本性(字义占优势的东西)巴克蒂有二——阿巴拉巴克蒂一物质本性和巴拉巴克蒂 parā-prakṛti 一灵性本性——两者都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所主宰

Prāṇa 盘那——生命之气

Pranāva Omkara 盘那瓦唵卡拉——參看唵卡拉 Omkāra

Prāṇāyāma 盘那耶玛——呼吸过程的控制(阿士当格瑜伽八个部份之一)

Prasādam 巴萨啖——供奉给基士拿的食物在供奉后便成为灵性的和能够净化生物体的食物

Pratyag-ātmā 巴轧艾玛——在物质依附净化后的灵魂

Pratayāhāra 巴轧哈拉——从感官活动中退出(阿士当格瑜伽八个部份之一)

Premā 沛摩——对神的真爱生命的最高完整阶段

Pṛthā 彼利妲——班杜王之妻班达瓦兄弟之母及主基士拿的姨母

Pūraka 普喇伽——因将吸气改为呼气而达到的平衡阶段

Purāṇas 普兰那经——十八部有关这个星球和其他星球的古老历史书籍

Pūrṇam 普南——完整的

Puruṣam 普努琛——至尊的享受者

Puruṣāvatāras 普努华陀那——牵涉到物质宇宙的创造维系和毁灭的基士拿的基本韦施纽扩展

R

Rajo-guṇa 喇约昆拿——物质自然的热情型态

Rāma 喇玛——(一)绝对真理的名字超自然主义者无限快乐的本源(二)化身为一个完整国王的至尊主(主喇玛詹陀)

Rasa 哪沙——主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五种类別中立关系(山达哪沙 śānta-rasa)仆人关系(达斯耶哪沙 dāsya-rasa)朋友关系(萨格耶哪沙 sākhya-rasa)父母关系(瓦萨耶哪沙 vātsalya-rasa)及夫妇爱侣关系(玛瑚耶哪沙 mādhurya-rasa)

Rāvaṇa 瓦顽拿——一个很有势力的恶魔他想建筑一把至天堂的梯子但是被基士拿化身为主喇玛詹陀所杀

Recaka 叻查伽——将呼气改为吸气而达到的平衡的阶段

Rūpa Gosvāmī 劳巴哥史华米——温达文拿六个伟大的灵魂导师之首由主采坦耶摩诃巴布授权去创立和發扬基士拿知觉的哲学

S

Śabda-brahma 萨达婆罗摩——吠陀经和奥义诸书的训示

Sac-cid-ānanda-vigraha 萨阿南达维伽哈——(萨——永恒的存在智——知识阿南达——快乐维伽哈——形像)主充满着知识和快乐的永恒形像或生物体的永恒超然形像

Sādhaka 萨哈伽——一个适宜于得到解脱的学生

Sādhu 萨笃——圣洁的人奉献者

Saguṇa 萨昆拿——赋有品质(当用于神的时候是指灵性的品质)

Sahadeva 沙哈迪瓦——阿尊拿的一个弟弟

Samādhi 三摩地——神昏溶汇在神的知觉中

Samāna-vāyu 平气——调整平衡的体内之气在阿士当格瑜伽中通过呼吸练习而控制的体内五气之一

Sanātana 珊拿坦拿——永恒的

Sanātana-dhāma 珊拿坦拿达玛——在灵性天空中的维琨达恒星

Sanātana-dhārma 珊拿坦拿达摩——生物体的永恒宗教——对至尊主作出服务

Sanātana Gosvāmī 珊拿坦拿哥史华米——温达文拿的六个著名灵魂导师之一主采坦耶摩诃巴布授权他们去创立和传播基士拿知觉的哲学

Sanātana-yoga 珊拿坦拿瑜伽——由生物体所执行的永恒活动

Sañjaya 山斋耶——狄达拉斯鞑王的秘书当博伽梵歌在库勒雪查战塲上被述时他将此事转告狄达拉斯鞑王

Saṅkarācārya 山伽阿阇黎耶——在八世纪时显世的一个施威神的化身他宣扬一个非人性主义的哲学目的是将佛教赶出印度和重新树立吠陀经的权威

Sāṅkhya 数论——(一)如主嘉比拉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所述的奉献性瑜伽程序(二)身体与灵魂的分析性认识

Saṅkīrtana-yajña 三克亶耶冉拿——在卡利年代中所指定的祭祀牺牲即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名字声誉与及消闲时光的集体唱颂

Sannyāsa 托砵僧——生命的遁弃阶层免于家庭关系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完全献给基士拿

Sarasvatī 莎拉斯瓦蒂——主管学识的女半人神

Śāstra——教训集

Sattva 萨特瓦——物质自然中的良好型态

Satya-yuga 萨耶尤伽——一个摩诃尤伽 maha-yuga 的四个年代中的第一个年代萨耶年代的象征是德行智慧和宗教它为期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

Sītā 斯妲——一个主基士拿个化身主喇玛詹陀的伴侣

Śiva 施威——掌管愚昧型态和物质宇宙毁灭的人物

Smaraṇam 史玛环南——不断地想着基士拿(奉献性服务的九种方法之一)

Smṛti 史密耳帝——生物体在超然的指引下所编集的经典

Soma-rasa 桑玛拿沙——一种在月球上可以找到的天堂般的饮料

Śravaṇam 史瓦宛南——从有权威性的来源聆听(这是奉献性服务九种方法之首)

Śrīmad-Bhāgavatam 史里玛博伽瓦谭——由华沙迪瓦 Vyasadeva 所撰作的经典描述及解释基士拿的消闲时光

Śruti 史路弟——直接从神那里得来的经典

Sthita-dhīra muni 史铁达底拉牟尼——(史铁达 sthita——稳定+底拉 dhīra——不动摇的+牟尼 muni——圣贤)一个经常地坚定于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因此他并不为物质自然所动摇

Śūdra 戍陀——根据生命的四个社会及四个灵性阶层制度中劳动阶层的人

Śukadeva Gosvāmī 肃伽弟瓦哥史华米——一个伟大的奉献者他在巴力曷国王临死前的七天向他唱诵史里玛博伽瓦谭

Sukham 舒甘——幸福或快乐

Sukṛtina 肃基丁拿——遵从经典的教条及至尊主奉献的虔诚人

Surabhi 苏拉比——在基士拿珞伽的母牛它们可以供应无限量的牛奶

Sūryaloka 苏耶珞伽——太阳球

Svadharma 史瓦达摩——一个特有的身体为了得到解脱而遵从宗教原则去执行的特定任务

Svāmī 史华米——一个能够控制心意和感官的人

Svargaloka 史瓦格珞伽——天堂般的恒星或半人神的居所

Svarūpa 史瓦劳巴——(史瓦 sva 自己+劳巴 rūpa 形像)生物体对主的永恒服务关系灵魂的真正形像

Svarūpa-siddhi 史瓦劳巴适底——一个人法定性地位的完满阶段

Śyāmasundara 參密逊达喇——(參密 śyāma——黑色+逊达喇 sundara 很美丽)基士拿本来形状的一个名字

T

Tamo-guṇa 耽末昆拿——物质自然的愚昧型态

Tapasya 妲巴斯耶——为了灵性生活的进步而自动地接受一些物质的苦恼

Tattvavit 德华域——一个知道绝对真理的三个不同型态的人

Tretā-yuga 特达尤伽——一个摩诃尤伽循环的第二个年代为期八十六万四千年

Tulasī 荼拉莳——以植物形状出现的一个伟大奉献者主很喜爱这一种植物它的叶子都经常地用来供奉于主的莲花足下

Tyāga 查伽——在物质知觉下所进行的活动遁弃

U

Uccaiḥśravā 乌斋史拉瓦——一只从甘露中诞生的马被认为是基士拿的一个代表

Udāna-vāyu 魂气——身体内向上行之气在阿士当格瑜伽中由呼吸练习所控制

Upaniṣad 奥义书——吠陀经的哲学部份如依莎奥义书(至尊奥义书)垦拿奥义书等共有一百零八部

V

Vaibhāṣika 外巴斯伽——一类型与佛教徒近似的哲学家存在于主基士拿讲述博伽梵歌的时候他们接受生命是当物质原素成熟组合时所产生的理论

Vaikuṇṭha 外琨达(字义没有渴望)灵性天空中的永恒星球

Vairāpya 外瓦耶——不依附于物质和将心意从事于精神中

Vaiṣṇava 外士那瓦——一个至尊主韦施纽或基士拿的奉献者

Vaiśya 毗舍——根据在四个社会阶层及四个灵性阶层的制度下从事于商业及农务阶层的人

Vānaprastha 行脚僧——退隐的生活一个人离开家庭从一处圣地旅行到另外一处圣地为遁弃生活而准备

Varāha 瓦拉瑕——主基士拿作为一巨熊的化身

Vasudeva 瓦苏弟瓦——主基士拿的父亲

Vāsudeva 华苏弟瓦——(一)主基士拿「瓦苏弟瓦」之子(二)纯良好的状态它超越物质自然的型态一个人在这个状态时便能够了解至尊的主

Vedānta-sūtra 维丹达枢查经(或译吠檀多枢查经)(Brahma-sūtra 婆罗贺摩枢查经)——由华沙迪瓦 Vyāsadeva 所写的哲学论著为所有吠陀经的结论

Vedas 吠陀经——四部吠陀经典(梨俱 Ṛg耶柔 Yajur婆摩 Sāma 和阿达婆 Athara 吠陀)和它们的附著普兰那 Purāṇas摩诃婆罗多 Mahābhārata维丹达枢查 Vedānta-sūtra 等

Vibhu-ātmā 维布艾玛——超灵

Vibhūti 维布帝——基士拿的一项富裕——控制整个物质的展示

Vidyā 维耶——知识

Vijñānam 维几亚南——对灵魂的一种特有知识他的法定性地位和他与超灵的关系

Vikrama 违羯摩——不准的或罪恶的工作违反经典的训示所执行的事情

Virāṭa-rūpa 维喇达劳巴——參看维士瓦劳巴 Viśva-rūpa

Viṣṇu 韦施纽——全面遍透具有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一个全体扩展)祂在创造之前便进入了物质宇宙

Viṣṇu-tattva 韦施纽德特瓦——无数的基士拿的基本或韦施纽扩展

Viśvakośa 维士瓦歌萨——一本古老的梵文字典

Viśva-rūpa 维士瓦劳巴(virāṭa-rūpa 维喇达劳巴)——如在博伽梵歌第十一章中所述主基士拿的宇宙形像

Vivasvān 维瓦士环——现在的那个太阳神的名字博伽梵歌大约在一亿二千零四十万年对祂讲述

Vṛndāvana 温达文拿——当基士拿大约在五千年前降临到地球的时候所展示超然的乡村消遣时光的所在地

Vyāna-vāyu 周气——阿士当格瑜伽制度下身体内之一气有收缩和膨胀的作用

Vyāsadeva 华沙迪瓦——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一个赋有文学活动力量的韦施纽化身他撰著了吠陀经 Vedas普兰那经 Purānas摩诃百拉达经 Mahābhārata维丹达枢查经 Vedānta-sūtra 等

Y

Yajña 耶冉拿——祭祀

Yajñeśvara 耶尼史瓦拉——基士拿的绰号「祭祀之主」

Yamarāja 阎罗王——在罪恶的生物体死后惩罚他们的半人神

Yamunācārya 也满拿阇黎耶——在一个重要的使徒传递系列史里三巴代耶 Śrī-sampradāya 内一个伟大的灵魂导师

Yaśodā 雅苏达——主基士拿的养母

Yaśodā-nandana 雅苏达兰达拿——雅苏达的儿子基士拿

Yoga 瑜伽——无限小生物体的知觉与至尊生物体——基士拿间的联系

Yoga-māyā 瑜伽摩耶——主的内在能量将祂自己隐藏不为非奉献者所觉

Yogārūḍha 瑜伽鲁达——最高的瑜伽阶段

Yogārurukṣa 瑜伽鲁鲁沙——瑜伽的开始阶段

Yogeśvara 瑜伽史瓦拉——基士拿的名字之一意即所有神秘力量的主人

Yudhiṣṭhira 尤帝斯棣拉——班杜瓦五兄弟的长兄

Yuga 尤伽——宇宙间的年代共有四个为期有长短像月份一样地周而复始參看萨耶尤伽 Satya-yuga特达尤伽 Tretā-yuga 达巴拉尤伽 Dvāpara-yuga 和卡利尤伽 Kali-yuga

Yugāvatāra 尤伽华陀那——主在四个不同年代中每一个年代的各个化身用意是为了要指定那个年代适当的灵性觉悟形式

參考经典书籍

所有博伽梵歌原本里的声明都有标准的吠陀权威经典引证下列为各经典书籍的名目

  • Atharva-veda 阿达婆吠陀

  •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巴帝拉三灭达申度 (Rūpa Gosvāmī)劳巴哥史华米所著

  • Brahma-saṁhitā 婆罗贺摩三灭达经

  • Bṛhan-Nāradīya Purāṇa 彼汗拿拉弟亚普兰拿经

  • Caitanya-caritāmṛta 采坦耶查理丹灭达经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Gosvāmī)基士拿达沙嘉维喇查哥史华米所作

  • Garga Upaniṣad 格伽奥义书

  • Kaṭha Upaniṣad 嘉答奥义书

  • Kūrma Purāṇa 琨玛普兰拿经

  • Mādhyandi-nāyana-śruti 玛央弟拿央纳史路弟

  • Mahābhārata 摩诃婆罗多诗篇

  • Mokṣa-dharma 莫撒达摩

  • Muṇḍaka Upaniṣad 蒙达伽奥义书

  • Nārada-pañcarātra 拿拉达班查喇达

  • Nārāyaṇīya 拿拉央尼耶

  • Nirukti 涅鸟弟(吠陀字典)

  • Padma Purāṇa 琶玛普兰拿经

  • Parāśara-smṛti 巴拉沙喇史密弟

  • Pauruṣa 包努沙

  • Śrīmad-Bhāgavatam 史里玛博伽瓦谭

  • Svatvata Tantra 史华瓦达单陀罗

  •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 Taittirīya Upaniṣad 泰铁尼耶奥义书

  • Varāha Purāṇa 瓦拉瑕普兰拿经

  • Vedānta-sūtra 吠檀多枢查经或译维丹达枢查经

  • Viṣṇu Purāṇa 韦施纽普兰拿经

  • Yoga-sūtra(Patañjali)瑜伽枢查经 (巴坦札尼所作)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18)
关闭
博伽梵歌(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