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业瑜伽
第一节
arjuna uvāca jyāyasī cet karmaṇas te matā buddhir janārdana tat kiṁ karmaṇi ghore māṁ niyojayasi keśava
arjunaḥ——阿尊拿;uvāca——说;jyāyasī——很激动地说;cet——虽然;karmaṇaḥ——比结果性活动;te——你的;matā——意见;buddhiḥ——智慧;janārdana——啊,赞纳丹拿(基士拿);tat——所以;kim——为什么;karmaṇi——在活动中;ghore——恐怖的;mām——我;niyojayasi——使我从事于;keśava——啊!基士拿。
译文
阿尊拿说:「啊!赞纳丹拿 Janārdana,啊!克撒华 Keśava,如果祢认为智慧比获利性的工作好的话,为什么祢要催促我參与这场恐怖的战争呢。」
要旨
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为了使祂的亲密朋友阿尊拿从物质悲怆的海洋中拯救出来,已经在前一章中很详尽地描述了灵魂的结构。而所推荐的觉悟道路便是:智慧瑜伽 buddhi-yoga,或基士拿知觉。有时基士拿知觉被误解为惯性,一个有这样误解的人,常常退缩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歌颂着主基士拿的圣名,而希望变得完全知觉着基士拿。但没有经过在基士拿知觉哲理中受训,一个人并不适宜在隐蔽的地方歌颂基士拿的圣名,因为这样做,祇会引起无知大众的廉价敬重。阿尊拿也以为基士拿知觉或智慧瑜伽或灵性知识进步的智慧,为一些好像从活动性生活的归隐,和在一个幽静的地方进行忏悔和修行的事情。换句话说,他想技巧地以基士拿知觉作为回避战争的借口。但作为一个诚实的学生,他将这件事询问老师基士拿他应该怎样去做最好。在答覆中,主基士拿很详尽地在这第三章中解释了行业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工作。
第二节
vyāmiśreṇeva vākyena buddhiṁ mohayasīva me tad ekaṁ vada niścitya yena śreyo 'ham āpnuyām
vyāmiśreṇa——由双关性的;iva——如;vākyena——字句;buddhim——智慧;mohayasi——困惑的;iva——如;me——我的;tat——所以;ekam——唯一的一个;vada——请说;niścitya——确定;yena——由于;śreyaḥ——真正的得益;ayam——我;āpnuyām——可以得到它。
译文
我的智慧被祢双关性的指示所困惑。所以,请决定性地告诉我什么对我最有益处。
要旨
在前一章——作为博伽梵歌的前奏中,解释到很多途径如三琪亚瑜伽 sāṅkhya-yoga,智慧瑜伽 buddhi-yoga,以智慧控制感官,没有获利性欲望地工作,和一个初学者的地位等。这些全部都没有系统地提及到了。为了行动和了解,一个较严密的指示大纲是需要的。所以阿尊拿想澄清这些表面上混乱的事物,好使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没有误解地加以接受。侭管基士拿没有意思用言词的堆砌来扰惑阿尊拿,但阿尊拿在惯性或活动性服务两方面,都不能够追随基士拿知觉的步骤。换句说,由于他的询问他已经在为所有认真地想了解博伽梵歌秘密的学生扫清了基士拿知觉的道路障碍。
第三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loke 'smin dvi-vidhā niṣṭhā purā proktā mayānagha jñāna-yogena sāṅkhyānāṁ karma-yogena yoginām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说;loke——在世界上;asmin——这;dvi-vidhā——两类型的;niṣṭhā——信仰;purā——以前;proktā——据说;mayā——由「我」;anagha——啊,没有罪恶的人;jñāna-yogena——通过知识连系的步骤;sāṅkhyānām——经验哲学家的;karma-yogena——通过奉献的连系步骤;yoignām——奉献者的。
译文
万福的主说:「啊,没有罪行的阿尊拿,我已经解释过有两类型认识『自我』的人。有些人倾向于通过经验和哲学性的推考来了解祂,其他的人则倾向于通过奉献性的工作来认识祂。」
要旨
在第二章第三十九节中,主解释了两类型的方法——即思考瑜伽(或称三琪亚瑜伽)Sāṅkhya-yoga 和行业瑜伽,或智慧瑜伽。在这一节中,主再作更清楚的解释。思考瑜伽 Sāṅkhya-yoga,或对灵魂和物质本性的分析研究,便是那些倾向于揣测和通过实验知识和哲学去了解事物的人的讨论题目。其他的一类人如在第二章第六十一节中所述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主也在第三十九节中解释到通过智慧瑜伽,或基士拿知觉原则的工作,一个人可以免于行动的束缚;还有,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瑕疵。同一原理在第六十一节中被更清楚地解释到——这智慧瑜伽完全依赖于最高者(或更确定的,依赖于基士拿),这样,所有的感官便很容易地受控制。所以这两种瑜伽作为宗教和哲学是相互关连的。宗教没有哲学便是情操,或有时狂热,而哲学没有宗教便是智力的推考。最后的目的是基士拿,因为真诚地追寻绝对真理的哲学家最后找到了基士拿知觉。这也在博伽梵歌中说明了。整个过程便是去了解自我与超我的关系和真正地位。间接的方法便是哲学推考,一个人如果这样做便可以慢慢地达到基士拿知觉的地步;另外的方法便是直接地将每一样事情都连接在基士拿知觉中。在这两者中,基士拿知觉的途径较佳因为它并不依赖哲学的方法来净化感官。基士拿知觉本身便是净化的步骤,奉献性服务的直接方法是容易和同时是崇高的。
第四节
na karmaṇām anārambhān naiṣkarmyaṁ puruṣo 'śnute na ca sannyasanād eva siddhiṁ samadhigacchati
na——没有;karmaṇām——被指定职责的;anārambhāt——没有表现;naiṣkarmyam——免于反应;puruṣah——人;aśnute——达到;na——不;ca——还有;sannyasanāt——由于隐退;eva——单祇;siddhim——成功;sam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一个人祇是靠不工作是不能达到免于反应的解脱境界,单祇是隐退也不能得到完整圆满。
要旨
生命中隐退的阶段,可以通过指定任务完满执行(这任务的作用是为了要净化物质观念者的心)的净化过程后被接受。没有净化的步骤,一个人不可能成功地急遽接受生命中的第四个阶段(出家)。根据经验论的哲学家认为,祇要接受了出家,或从获利性活动中退隐,一个人便可立即变得与拿拉央纳 Nārāyaṇạ 同一德行。但主基士拿并不允准这原则。没有心灵的纯化,出家祇是对社会制度的一种骚扰。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加入了对主的超然性服务,就算没有执行他被指定的工作,主对他的任何情度的进展都接受(智慧瑜伽)Svalpam apy asya charmasya trāyate mahato bhayāt。就算这个原则的一小点表现,也可以使一个人克服艰巨的困难。
第五节
na hi kaścit kṣaṇam api jātu tiṣṭhaty akarmakṛt kāryate hy avaśaḥ karma sarvaḥ prakṛti-jair guṇaiḥ
na——不;hi——的确地;kaścit——任何人;kṣaṇam——就算片刻;api——还有;jātu——就算;tiṣṭhati——站著;akarma-kṛt——没有干着一些东西;kāryate——被迫工作;hi——的确地;avaśaḥ——没有帮助地;karma——工作;sarvaḥ——每一样东西;prakṛti-jaiḥ——由于物质本性的型态;guṇaiḥ——由品质。
译文
所有人都被迫于无奈何地根据物质自然型态所产生的冲动去干一些事情;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停止干一些事情,就算片刻也不可以。
要旨
这并不是因为被体困了生命的问题,而是灵魂的本性总是永远活动的。没有灵魂的存在,物质身体便不能够运动。身体祇是为灵魂所驾御的一部车辆,而灵魂是永远活动和不能够片刻地停止的。既然是这样,灵魂便要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的完美工作,不然它便会从事于由迷幻能量所操纵的任命。因为与物质能量的接触,灵魂得到了物质的型态,为了要使受了这些接触的灵魂净化,便要从事于在教训集 Śāstras 中所喻令的被指派责任。但如果灵魂从事于它在基士拿知觉的自然任务中,他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对他都是好的。史里玛博伽瓦谭证实了这一点: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m harer bhajann apakvo 'tha patet tato yadi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如果一个人从事于基士拿知觉,虽然他未必遵从教训集中的被指定任务或正确地执行奉献性服务,就算他未能达到标准而掉下来,对他来说并没有罪恶或损失。而纵使他进行了教训集中的所有净化训示,如果他并不是知觉着基士拿,他又可以从这些中得到些什么益处呢?」(博谭 1.5.17)所以净化的过程,直到基士拿知觉点为止是需要的。因此出家或任何的净化步骤,是帮助达到最后的目的而变成知觉着基士拿,没有这些的话一切的事情都是失败的。
第六节
karmendriyāṇi saṁyamya ya āste manasā smaran indriyārthān vimūḍhātmā mithyācāraḥ sa ucyate
karma-indriyāṇi——五个感觉器官;saṁyamya——控制;yaḥ——任何人;āste——停留于;smaran——想着;indriya-arthān——感官对象;vimūḍha——愚蠢的;ātmā——灵魂;mithyā-ācāraḥ——冒充者;saḥ——他;ucyate——被称为。
译文
一个制止感觉官能于活动,但心意盘旋于感官对象的人,实在是欺骗自己而被称为假装者。
要旨
有很多假装者拒绝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祇是装模作样地沉思,实际上是将心意集中于感官享乐。这些假装者,可能讲解乾涸的哲学来威吓世故的追随者,但是根据这一节中所述,他们是最大的欺骗者。为了感官享乐,一个人可以充任社会各阶层的其中之一,如果一个人追随他特定地位所应遵守的条例和原则,他可以在净化他自己的生存中慢慢的取得进步。但是他如果外表上是个习瑜伽者,而事实上是找寻感官享受对象的话,纵使他有时讲哲学的论调,也应该被视为最大的欺骗者。他的知识并没有价值,因为这样一个罪人知识的影响力已经被主的迷幻力量所带走。这样一个假装者的心意经常不纯洁,所以他瑜伽的沉思是彻底地没有价值的。
第七节
yas tv indriyāṇi manasā niyamyārabhate 'rjuna karmendriyaiḥ karma-yogam asaktaḥ sa viśiṣyate
yaḥ——一个人;tu——但;indriyāṇi——感官;manasā——由心意;niyamya——调整;ārabhate——开始;arjuna——啊,阿尊拿;karmaindriyaiḥ——由活跃的感觉器官;karma-yogam——奉献;asaktaḥ——没有依附;saḥ——他;viśiṣyate——远比较好些。
译文
在另一方面,谁以心意控制感官和使他的活跃器官没有依附地从事于奉献工作中便是更高的人。
要旨
远较成为一个为了没有检束的生活和感官享乐的假超然主义者来得好的,便是保持一个人自己的工作和执行生命的任务;从而脱离于物质的束缚和进入神的王国。最重要的 svārtha-gati,或为自我利益的目标,便是直达韦施纽 Viṣṇu。整个华纳斯喇玛的制度便是特別设计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生命的目标。一个在家人也可以通过规律化的基士拿知觉活动,而抵达这目的地。为了自觉,一个人可以过一个如在教训集 śāstras 中所述的控制下的生活,和继续没有依附地进行他的工作从而取得进步。这样一个真诚地追随这方法的人,远比那采取上演精神主义来欺骗无知大众的假装者处于更好的地位。一个诚恳的清道夫,远比为求生活而沉思的走江湖者为佳。
第八节
niyataṁ kuru karma tvaṁ karma jyāyo hy akarmaṇaḥ śarīra-yātrāpi ca te na prasiddhyed akarmaṇaḥ
niyatam——被指定的;kuru——做;karma——责任;tvam——你;karma——工作;jyāyaḥ——好些;hi——较;akarmaṇaḥ——没有工作;śarīra——身体的;yātrā——维持;api——连;ca——还有;te——你的;na——不;prasiddhyet——生效;akarmaṇaḥ——没有工作。
译文
去执行你被指定的职责,因为工作活动较不工作活动为佳。一个人没有工作连他的物质身体也不能够维持。
要旨
有很多假装的冥想者,错误地表示自己有著高贵的出身,还有很多出名的职业人仕,虚假的自以为为了生命上的精神进步而牺牲了一切。主基士拿并不想阿尊拿成为一个假装者,而要照著一个刹怛利耶的被指定任务去做。阿尊拿是一个在家人和一名军事将领,所以对他来说,还是继续保持现状,和执行一个有家室的刹怛利耶所应做的宗教任务好些。这样的活动,慢慢地清洗一个世俗人的心,和使他免于物质的污染。为了维持生活所谓归隐,是永远不为主所核准的,任何的宗教经典也不批准。究竟一个人是需要一些工作来保持身体与灵魂合一。没有经过物质倾向的净化,是不应该任意地放弃工作的。任何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人,都有著主宰物质自然或即为了感官享受的不纯洁倾向。这样被沾污的倾向要被洗净。没有(通过被指定的责任)这样做之前,一个人不应试图成为一个放弃了工作,而赖其他人养活的超自然主义者。
第九节
yajñārthāt karmaṇo 'nyatra loko 'yaṁ karma-bandhanaḥ tad-arthaṁ karma kaunteya mukta-saṅgaḥ samācara
yajña-arthāt——祇是为了耶冉拿 Yajña 或韦施纽的缘故;karmaṇaḥ——工作;anyatra——不然;lokaḥ——这世界;ayam——这;karma-bandhanaḥ——工作所产生的束缚;tat——祂;artham——为了……的原因;karma——业(即工作);kaunteya——啊,琨提之子;mukta-saṅgaḥ——解脱于联谊;samācara——十全十美地去做。
译文
为了韦施纽而牺牲的工作,一定要执行,不然工作便会将人束缚在这个物质世界上。所以,啊,琨提之子,你要为祂的满足而执行你被指定的职责,这样你便会永远保持不依附和免于束缚。
要旨
既然一个人就算是维持身体也要工作,某一特定社会地位和品质的特派工作便是为了这个原因而制订的。耶冉拿的意思是主韦施纽,或牺牲性工作的执行。吠陀经训令:yajño vai viṣṇuḥ。换句话说,不论一个人执行被指定的耶冉拿或直接侍奉主韦施纽目的都是一样。所以如在这一节中所说基士拿如觉便是耶冉拿的执行。
华纳斯喇玛制度也指向于这个要使主韦施纽满足。
「Varṇāśramācāra-vatā puruṣeṇa paraḥ pumān / viṣṇur ārādhyate...」(韦施纽.普兰拿经 3.8.8)所以一个人要为了韦施纽的满足而工作。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任何其它的工作都会是束缚的原因,因为好或坏工作两者都有他们的反应,而任何的反应都将作事者束缚著。因此,一个人应该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去满足基士拿(或韦施纽);而在这些活动的执行中,一个人已处于解脱的地步。这是工作的伟大艺术,在开始的时候,这个步骤需要很良好的技巧的指引。所以一个人应该在一个主基士拿奉献者熟练的指示下,或主基士拿祂自己的直接指示下(阿尊拿有这样的机会)很勤奋地去做。没有一件事情是应该为感官满足而做,而为了满足基士拿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去做。这样的习惯不单祇能够使一个人免于工作的反应,还可以慢慢地将一个人提升到对主的超然的爱心服务中。祇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晋升到神的王国。
第十节
saha-yajñāḥ prajāḥ sṛṣṭvā purovāca prajāpatiḥ anena prasaviṣyadhvam eṣa vo 'stv iṣṭa-kāma-dhuk
saha——一同地;yajñāḥ——牺牲祭祀;prajāḥ——世代;sṛṣṭvā——创造;purā——古代的;uvāca——说;prajā-patiḥ——万物的主;anena——由这;prasaviṣyadhvam——越来越繁荣;eṣaḥ——的确地;vaḥ——你的;astu——就这样;iṣṭa——所有想欲的;kāma-dhuk——给与者。
译文
在创造的开端,众生的主派出了一代一代的人类和半人神,还有对韦施纽的牺牲祭祀,并且这样祝福他们说:「您们要因为耶冉拿(祭祀)而感到快乐,因为它的实践能令您们获赐所有想欲的东西。」
要旨
由万物的创造主(韦施纽)所创造的物质世界,是供给被局限了的灵魂一个机会,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所有在物质创造中的生物体,都因为他们忘记了与主基士拿——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的关系,而被物质自然所局限了。吠陀的原则是帮助我们去了解这个永恒的关系,在博伽梵歌中这样说:vedaiś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aḥ。主说吠陀诸经的目的是去了解祂。吠陀的赞诗这样说:patiṁ viśvasyātmeśvaram。所以生物体的主人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韦施纽。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史拉肃伽第瓦哥士华米 Śrīla Śukadeva Gosvāmī 在很多方面描述主为 pati:
śriyaḥ-patir yajña-patiḥ prajā-patir dhiyāṁ patir loka-patir dharā-patiḥ patir gatiś cāndhaka-vṛṣṇi-sātvatāṁ prasīdatāṁ me bhagavān satāṁ patiḥ (博谭 2.4.20)
prajā-pati 便是主韦施纽,祂是所有生物,所有世界和所有美物的主人,与及是每一个人的保护者。主创造了这个物质世界以使被局限了的灵魂学习怎样去施行耶冉拿(牺牲)来满足韦施纽,好使他们处于物质世界中也能够没有渴望地生活。这样完结了现在的物质身体以后,他们便能够进入神的王国。那便是被局限了的灵魂的整个程序。经过耶冉拿的实施,被局限了的灵魂慢慢地地变得基士拿知觉着和变得在各方面都神圣起来。在这卡利 Kali 年代,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神的圣名的歌颂)是为吠陀经典所推荐。这个超然的方法,是由主采坦耶所介绍以拯救这个年代所有的人。三克亶.耶冉拿和基士拿知觉并驾齐驱。史里玛博伽瓦谭对主基士拿在祂的奉献者身份中(主采坦耶)有以下的描述,还特別地提及三克亶.耶冉拿。
kṛṣṇa-varṇaṁ tviṣākṛṣṇāṁ sāṅgopāṅgāstra-pārṣadam yajñaiḥ saṅkīrtana-prāyair yajanti hi su-medhasaḥ
「在这卡利年代,那些被赋与足够智慧的人会施行三克亶.耶冉拿来崇拜由祂的同僚所陪伴的主。」(博谭 11.5.29)其它在吠陀文学中所述的耶冉拿在这卡利年代中不容易实施,但三克亶.耶冉拿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容易和满足的。
第十一节
devān bhāvayatānena te devā bhāvayantu vaḥ parasparaṁ bhāvayantaḥ śreyaḥ param avāpsyatha
devān——半人神;bhāvayata——被讨好了以后;anena——由这祭祀;te——那些;devāḥ——半人神;bhāvayantu——会使喜悦;vaḥ——你;parasparam——相互的;bhāvayantaḥ——互相满足;sreyaḥ——恩赐;param——至高者;avāpsyatha——你会达到。
译文
半人神为祭祀牺牲所讨好了以后,也会使你喜悦;如此互相滋润,便会带来大众的繁荣。
要旨
半人神是被赋与管理能力的物质事务行政官。所以空气、光、水和一切用以维持每一个生物体身体和灵魂的恩赐,都是由半人神所统御的,他们是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身体各部份无数的助手。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有赖于人类所举行的耶冉拿。有些耶冉拿是用以满足某某半人神;但就算这样做,主韦施纽也在所有的耶冉拿中作为主要的受益者而受崇拜,在博伽梵歌中也提到基士拿本身是所有耶冉拿的受益者:bhoktāraṁ yajña-tapasām。因此,耶冉拿.巴地 yajña-pati 的最后满足,便是所有耶冉拿的主要目的。当这些耶冉拿被完整地实施后,自然地主管各供应部门的半人神被讨好了,便没有天然产品供应的缺乏。
耶冉拿的举行,还有许多副利益,终极是带领至物质束缚的解脱。由于耶冉拿的实施,所有的活动变得净化了,在吠陀经中这样说:
āhāra-śuddhau sattva-śuddhiḥ sattva-śuddhau dhruvā smṛtiḥ smṛti-lambhe sarva-granthīnāṁ vipra mokṣaḥ
如将会在以下一节中所述,由于耶冉拿的实施,一个人的食物变得圣洁了,而吃了圣洁的食物,一个人的生存便变得纯化;而由于生存的纯洁,记忆的组织也变得圣化了,而当记忆力圣化了以后,一个人可以想及解脱之道,所有这些联合起来便带住基士拿知觉——今天社会的极大所需。
第十二节
iṣṭān bhogān hi vo devā dāsyante yajña-bhāvitāḥ tair dattān apradāyaibhyo yo bhuṅkte stena eva saḥ
iṣṭān——想欲的;bhogān——生命所需;hi——的确地;vaḥ——对你;devāḥ——半人神;dāsyante——获得;yajña-bhāvitāḥ——为祭祀的执行所满足后;taiḥ——由他们;dattān——给与的东西;apradāya——没有供奉;ebhyaḥ——向半人神;yaḥ——谁;bhuṅkte——享用;stenaḥ——盗贼;eva——的确地;saḥ——他是。
译文
掌管生命各样所需的半人神,为耶冉拿(牺牲祭祀)的举行所满足后,便供给人类所有的必需品。但谁享用这些礼物而不报以对半人神的供奉,便的确是一个盗贼。
要旨
半人神是代表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韦施纽所授权的供应代理人。因此他们应该被指定的耶冉拿的举行来满足,在吠陀诸经中,有对不同的半人神所特定不同的耶冉拿,但所有这些在最后都是用来供奉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对于那些不能够了解神首是什么的人,给半人神的祭祀是被推荐的。根据有关人等不同的物质品性,吠陀经推荐各类型的耶冉拿。对各不同的半人神的崇拜也是基于同一原则——即根据不同的品质而定。举例说:吃肉的人被推荐去崇拜代表物质自然鬼怪形像的卡利女神,而在女神之前,动物的牺牲是被推荐的。但对于那些在良好型态中的人,对韦施纽的超然崇拜是被推荐的。但是终极地,所有的耶冉拿都是为了要慢慢地提升到超然的境界。对于普通的人最低限度五种耶冉拿(名为「班查摩诃耶冉拿」pañca-mahāyajña)是需要的。
不过一个人应该知道人类社会的一切生命所需,都是由主的半人神代理所供应。没有人能够制造出任何东西。拿人类社会的食物来举例:所有在良好形态中人的食物,如五榖、水果、蔬菜、牛奶、糖、等和非吃素者的食物如肉类等都不是人类所能制造出来的。再拿热、光、水、空气等来举例,它们全部都是生命所需,但没有一样是由人类社会所能制造的。没有至尊的主,便没有足够的阳光、月光、雨水、风、等,没有这些,便没有人能够生存。明显地,我们的生命有赖于主的供给。就算在我们的制造企业中,我们需要这样多的原料如金属、琉璜、水银、锰和其它主要元素也是由主的代理人所供应,目的是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去利用它们来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强壮,而能够达到自觉和生命的最终目标——即解脱于物质存在的斗争。这个生命的目标,可以由耶冉拿的执行而达到。假如我们忘记了人生的目的,而祇顾著从主的代理人中取得供应来满足感官,和变得越来越被不是创世目的的物质存在所缠结;的确,我们便变成了盗贼,因此而受物质自然的定律所惩罚。一个盗贼的社会永远不会有快乐,因为他们的生命没有目标。粗畧的物质盗贼没有生命的终极目标。他们祇是为了感官享乐;他们也没有怎样去执行耶冉拿的知识。而主采坦耶开启了最容易的耶冉拿实施——即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接受了基士拿知觉原则的人都能够实践。
第十三节
yajña-śiṣṭāśinaḥ santo mucyante sarva-kilbiṣaiḥ bhuñjate te tv agham pāpā 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
yajña-śiṣṭa——耶冉拿举行后所取用的食物;aśinaḥ——进食者;santaḥ——奉献者;mucyante——免除于;sarva——各种的;kilbiṣaiḥ——罪恶;bhuñjate——享受;te——他们;tu——但是;agham——重大的罪过;pāpāḥ——罪人;ye——那些;pacanti——预备食物;ātma-kāraṇat——为了感官享乐。
译文
主的奉献者被免于各种罪恶,因为他们进食祭余的食物。其他预备食物为自己个人感官享受的人,实际上是吃进罪恶。
要旨
至高主的奉献者,或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被称为三陀 santas,他们如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所述是经常地爱著主:premāñjana-cchurita-bhakti-vilocanena santaḥ sadaiva hṛdayeṣu vilokayanti。这些三陀,因为经常以爱固结着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高文达 Govinda(所有快乐的给与者),或穆琨达 Mukunda(解脱的给与者),或基士拿(全面吸引的人),不会没有首先供奉给至高者前而接受任何东西。因此这些奉献者,经常以各种型态的奉献性服务,来实施耶冉拿如:史瓦宛南 śravaṇam,克亶南 kīrtanam,史玛环南 smaraṇam,雅常南 arcanam 等,这些耶冉拿的举行,使他们经常都保持不沾染在物质世界中因与罪恶联系的污垢。其他为自己或为感官享受而预备食物的人,不单祇是盗贼,还吃进了各种罪恶。一个人如果同时是盗贼和有罪,又怎能够快乐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要使人们在各方面都感到快乐,他们便应该被教导怎样去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举行浅易的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 仪式。不然,在这个世界上便不会有和平和快乐了。
第十四节
annād bhavanti bhūtāni parjanyād anna-sambhavaḥ yajñād bhavati parjanyo yajñaḥ karma-samudbhavaḥ
annāt——当谷类;bhavanti——生长;bhūtāni——物质身体;parjanyāt——由雨水;anna——五榖;sambhavaḥ——变成可能;yajñāt——由于祭祀的执行;bhavati——变得可能;parjanyaḥ——雨;yajñaḥ——耶冉拿的举行;karma——被指定的任务;samudbhavaḥ——而诞生。
译文
所有生物身体的生长,有赖于由雨水所产生的五榖,而雨水的产生,是由于耶冉拿(祭祀)的举行,而耶冉拿是因被指定的任务而诞生的。
要旨
一个伟大的博伽梵歌的评述者,史拉.巴拉迪瓦.维耶布珊拿 Śrī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这样写:
ye indrādy-aṅga tayāvasthitaṁ yajñaṁ sarveśvaraṁ viṣṇum abhyarccya taccheṣam aśnanti tena- taddeha-yāntrāṁ sampādayanti, te santaḥ sarveśvarasya bhaktāḥ sarva-kilviṣair anādikāla vivṛddhair ātmānubhava-pratibandhakair nikhilaiḥ pāpair vimucyante.
至尊的主被称为耶冉拿.普努沙 yajña-puruṣaḥ——或所有祭祀的受益人,是侍奉祂的所有半人神的主人,好像身体的四肢服务于整体一样。半人神如因陀罗(天神)Indra,旂陀罗(月神)Candra,华武那(水神)Varuṇa等是管理物质事务的被委任官员,而吠陀诸经则指示怎样祭祀来满足这些半人神,以使他们喜悦地供给足够的空气、光、水来供应五榖的生产。当主基士拿被崇拜后,作为主四肢的半人神便会自动地被崇拜;所以并没有分开地去崇拜半人神的必要。为了这原因,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主的奉献者,供奉食物给基士拿然后进食——这是一个灵性上滋养身体的程序。这样做,不单祇身体上过往的罪恶反应被撤销,而且身体还变得免疫于所有物质自然的污染。当有疫症流行的时候,一剂免疫苗的注射,可以保护一个人免于受这疫症的侵袭。同样地,供奉给主韦施纽后由我们吃进的食物,令我们对物质爱慕有足够的抵抗,一个习惯于这样做的人,被称为主的奉献者。所以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祇进食供奉给基士拿后食物的人,可以反抗过往物质沾污的反应,这些沾染,是不利于灵魂自觉上进步的。在另一方面,一个并不这样做的人继续增进罪恶活动,而预备下一个猪或狗的身体来苦受所有罪恶的后果反应,物质世界是充满著污垢的,而一个人接受了主的巴萨啖 prasādam(供奉给韦施纽的食物)可以免疫于这些侵袭,至于一个并不这样做的人,便受沾污的影响。
五谷和蔬菜是实际上的食物。人类吃各种榖物、蔬菜、水果等,而动物吃五榖和蔬菜的残屑、草和植物等。习惯于吃肉的人,也需要蔬菜的种植来吃动物。所以归根究底,我们是有赖于农作物的生产,而不是大工厂的生产。农作物的生产充足与否,有赖于是否有足够的雨水,而这些雨水是由半人神如因陀罗、太阳、月亮等所控制的,他们全都是主的仆人。主可以由牺牲祭祀来满足;因此那些不能够这样做的人,便会处于贫乏中——这是自然的定律。耶冉拿,尤其是特定在这年代中的三克亶.耶冉拿,是最低限度为了免使食物的缺乏而应施行的。
第十五节
karma brahmodbhavaṁ viddhi brahmākṣara-samudbhavam tasmāt sarva-gataṁ brahma nityaṁ yajñe pratiṣṭhitam
karma——工作;brahma——吠陀经;udbhavam——由……而产生;viddhi——一个人应该知道;brahma——吠陀经;akṣara——至尊的婆罗门(具有无上性格的神首);samudbhavam——直接被展示;tasmāt——所以;sarva-gatam——遍透的;brahma——「超越性」;nityam——永恒地;yajñe——在祭祀中;pratiṣṭhitam——处于。
译文
吠陀经制定了节制的活动,而吠陀经是直接由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所展示的。结果是遍透的「超然性」便永恒地处于祭祀的举行中。
要旨
在本节中耶冉拿达.行业 Yajñārtha karma,或祇为基士拿满足的工作必需要更直接了当地表明。如果我们要为耶冉拿.普努沙——yajña-puruṣa 韦施纽的感足而工作,我们便要在婆罗门,或超然的吠陀经典中找寻指示。因此吠陀经便是工作指示的教条。任何没有吠陀经典的指示而做的工作被称为违行业 vikarma,或没有被授权的罪恶性的工作。所以一个人应该经常从吠陀经中找寻指引以免于工作的反应。正如一个在普通生活中的人要在国家的指示下工作,同样地,一个人要在主至尊国家的指示下工作。这些吠陀经中的指示直接从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的呼吸中展示。据说:asya mahato bhūtasya naśvasitam etad yad ṛg-vedo yajurvedaḥ sāma-vedo 'tharvāṅ girasaḥ。「四部吠陀经——即梨俱吠陀 Ṛg-veda,耶柔吠陀 Yajur-veda,婆摩吠陀 Sāma-veda 和阿达婆吠陀 Atharva-veda——都是由伟大神首的呼吸中發放出来。」全能的主如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所证,是可以在呼吸空气中说话的,因为主的全能而能够以祂每一个感官做所有其他感官的工作。换句话说,主可以呼吸讲话,祂也可以用眼播种。事实上据说祂瞥视一下自然物质便种孕了众生。在创造了和播种了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于自然物质的子宫后,祂以吠陀智慧给于指示这些被局限了的灵魂怎样能够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我们应该时时紧记在物质自然中被局限了的灵魂都很渴望物质享受。但吠陀的指示是这种使一个人可以满足他的被歪曲了的欲望,而在完结了这所谓享受后便回到神首那里去。这是一个被局限了的灵魂得到解脱的机会;所以被局限了的灵魂应该试图去实施耶冉拿而变得基士拿知觉着。就算那些不能遵守吠陀训示的人也可以接受基士拿知觉的原则,那可以代替吠陀耶冉拿或行业的实施。
第十六节
evaṁ pravartitaṁ cakraṁ nānuvartayatīha yaḥ aghāyur indriyārāmo moghaṁ pārtha sa jīvati
evam——如此地被指定;pravartitam——在吠陀经中树立;cakram——循环;na——并不;anuvartayati——采取;iha——在这一生中;yaḥ——谁;aghāyuḥ——充满罪恶的生命;indriya-ārāmaḥ——满足于感官享受;mogham——没有用;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即阿尊拿);saḥ——一个这样做的人;jīvati——生活。
译文
我亲爱的阿尊拿,一个不遵守这被指定的吠陀制度的祭祀的人,必定会过着罪恶的生活,一个祇顾感官的人生命是白费的。
要旨
在这里主非议那些拜金主义者拼命工作,和享受感官乐趣。所以对于那些想享受这物质世界的人,上述施行耶冉拿的循环,是绝对需要的。一个不遵守这些规则的人,过着的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生活而越来越受责难。根据自然的定律,这人体的生命,是为了在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取得自觉,这便是:行业瑜伽 karma-yoga,思考瑜伽 jñāna-yoga,或巴帝瑜伽 bhakti-yoga。对于那些已经凌驾于好或恶之上的超然主义者来说,并没有需要紧密地追随被指定的耶冉拿的实施;但那些从事于感官享乐的人,需要上述耶冉拿实施的循环来净化。有各种类型的活动,那些不是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必定处于感官性的知觉;所以他们需要干虔诚的工作。耶冉拿制度的设计,是以便感官知觉的人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而不至被綑缚于感官享受性工作的反应中。世界的繁荣,并不靠我们的努力,而是有赖于至高主的背后安排和直接由半人神所施行。因此,耶冉拿的目的,是指向在吠陀经中所述的某特別半人神。间接地这是基士拿知觉的实践,因为当一个人熟习于耶冉拿的施行后,一个人心定会变得基士拿知觉着。但如果经过耶冉拿的实施,一个人仍没有变得基士拿知觉着,这些原则,祇能算是道德规范而已。所以一个人不应该限制他的进步于道德规范下,而要超越他们以达到基士拿知觉。
第十七节
yas tv ātma-ratir eva syād ātma-tṛptaś ca mānavaḥ ātmany eva ca santuṣṭas tasya kāryaṁ na vidyate
yaḥ——谁;tu——但;ātma-ratiḥ——得到快乐;eva——的确地;syāt——保持;ātma-tṛptaḥ——自明;ca——和;mānavaḥ——一个人;ātmani——在他自己中;eva——祇是;ca——和;santuṣṭaḥ——完全地满足了;tasya——他的;kāryam——责任;na——并不;vidyate——存在。
译文
谁能够在自我中得到快乐,在自我中放光明,单祇是在自我中喜悦得到满足,完全的满足——对于他来说不再有责任去负。
要旨
一个「完全」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完全地满足于他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便不再有什么责任去执行。因为他的基士拿知觉,所有内在的不纯洁都被清洗了,这效果相当于数以千次的耶冉拿的施行。经过这样的知觉清洗,一个人对于他和至尊主的永恒关系,变得充满着信念。因此,他的任务由于主的恩赐,而变得自明了,所以他对吠陀的训示,再没有什么义务。这样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对物质活动不再感到兴趣,也不再追寻享乐于物质的节目如酒、女人和类似的沉溺中。
第十八节
naiva tasya kṛtenārtho nākṛteneha kaścana na cāsya sarva-bhūteṣu kaścid artha-vyapāśrayaḥ
na——永不;eva——的确地;tasya——他的;kṛtena——由于任务的执行;arthaḥ——目的;na——永不;akṛtena——没有执行任务;iha——在这世界上;kaścana——任何;na——永不;ca——和;asya——他的;sarva-bhūteṣu——在众生中;kaścit——任何;artha——目的;vyapa-āśrayaḥ——求庇护。
译文
一个自觉了的人,在他被指定任务的执行中,并没有目的去满足,他亦没有任何原因不去做这些工作。他亦没有需要去依赖任何其他的生物。
要旨
一个自觉了的人,除了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以外,再没有义务去执行任何被指定的工作。如将会在以下数节中解释到,基士拿知觉也不是没有活动。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并不求庇护于任何人或半人神。他在基士拿知觉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已足够他义务的执行。
第十九节
tasmād asaktaḥ satataṁ kāryaṁ karma samācara asakto hy ācaran karma param āpnoti pūruṣaḥ
tasmāt——所以;asaktaḥ——没有依附;satatam——持久地;kāryam作为职责;karma——工作;samācara——执行;asaktaḥ——不依附;hi——的确地;ācaran——在执行中;karma——工作;param——至尊;āpnoti——达到;pūruṣaḥ——一个人。
译文
所以一个人应该没有依附着工作的成果地和作为必要任务地去活动;因为没有依附地工作可以使一个人达到至尊。
要旨
至尊对奉献者来说是具有无上性格的神首,对非人性主义者来说便是解脱。所以一个为基士拿工作或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在正当的指引和没有依附着工作的成果下便确实地在生命至尊目的前进中取得进步。阿尊拿被命令应该在库勒雪查战场中没有任何依附地为了基士拿的利益而战,因为基士拿想他作战。那便是由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所推荐的最高度完整活动。吠陀仪式,如被指定的祭祀牺牲一样,是为了在感官享受领域中所作不虔敬活动的净化而实施的。但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超越了好或坏工作的反应,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再没有依附着结果而祇是代表基士拿去活动。他參与各种的活动,但完全地没有依附。
第二十节
karmaṇaiva hi saṁsiddhim āsthitā janakādayaḥ loka-saṅgraham evāpi sampaśyan kartum arhasi
karmaṇā——由工作;eva——就算;hi——的确地;samsiddhim——完整;āsthitāḥ——处于;janaka-ādayaḥ——像赞纳伽的国王和其他人;eva——还有;api——为了……的原因;sampaśyan——考虑到;kartum——去活动;arhasi——应得。
译文
就算国王如赞纳伽和其他的人,都由于被指定任务的执行而达到完美的阶段。所以为了要教育人民大众,你应该执行你的工作。
要旨
国王如赞纳伽和其他人,全都是已经自觉了的灵魂;因此他们便没有义务去执行吠陀经中指派的任务。侭管这样,他们仍然执行所有被指定的活动,为人民大众以身作则。赞纳伽是斯妲 Sītā 的父亲和主史里喇玛的岳父,因为是主的一个伟大奉献者,他是处于超然的境界,但因为他是米堤拉 Mithilā(印度百哈 Behar 省的一郡)的国王,他要教导他的子民怎样正义地在战场上作战。他和跟从他的部下參战,以教导平民大众、暴力——在有理由辩驳失败后的处境中是需要的。在库勒雪查战役之前,连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也尽力去避免战争,但对方决意作战。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原因,是有作战的需要。虽然,一个处于基士拿知觉的人,或不再对物质世界有兴趣,他仍然工作以教导大众怎样去生活和怎样去做。在基士拿知觉中有经验的人,可以干一些別人会跟随着去做的事情,这将会在以下的一节中解释到。
第二十一节
yad yad ācarati śreṣṭhas tat tad evetaro janaḥ sa yat pramāṇaṁ kurute lokas tad anuvartate
yat——无论;yat——任何;ācarati——他怎样去做;śreṣṭhaḥ——尊敬的领袖;tat——那;tat——祇有那;eva——的确地;itaraḥ——普通的;janaḥ——人;saḥ——他;yat——任何;pramāṇam——证据;kurute——这样执行;lokaḥ——整个世界;tat——那;anuvartate——步其后尘。
译文
一个伟人无论做了任何事情,普通人都会追随着他。而他所定下作为行动示范的任何标准,都为整个世界所跟从。
要旨
平民大众需要一个能够以身作则去教导別人的领袖。一个领袖如果他自己吸烟,便不能教导大众停止吸烟。主采坦耶说:一个导师在教导別人之前,应该先要行为检点。一个这样地教导的人,被称为「阿阇黎耶」ācārya,或理想的导师。所以一个导师应该遵从圣典 śāśtra 的原则去教导普通人。导师不能够制造一些违反训示圣典原则的规律。训示经典如曼奴三灭达经 Manu-saṁhitā和其他类似的经典,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所应遵从的标准书籍。因此领袖的教导,应该基于由伟大导师所实践的标准规律原则。史里玛博伽瓦谭也确定了一个人应该追随伟大奉献者的后尘,那便是灵魂自觉道路的正确进步方法。国王或一个国家的行政领袖,父亲和学校老师被认为是一般无知大众理所当然的领袖。所有这些当然的领袖,对他们的从属有一个很大的责任,所以他们应该熟谙道德和精神规范的标准书籍。
第二十二节
na me pārthāsti kartavyaṁ triṣu lokeṣu kiñcana nānavāptam avāptavyaṁ varta eva ca karmaṇi
na——没有;me——我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asti——有;kartavyam——任何被指定的任务;triṣu——在三个;lokeṣu——恒星系统;kiñcana——任何东西;na——没有;anavāptam——缺少;avāptavyam——去得到;varte——从事于;eva——的确地;ca——还有;karmaṇi——在一个被指定的职责中。
译文
啊,彼利妲之子,在三个恒星体系中并没有指定给我的工作。我亦不缺少任何东西,我亦不需要得到任何东西——而仍然我在从事于工作中。
要旨
吠陀文学这样地描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tam īśvarāṇāṁ paramaṁ maheśvaraṁ taṁ devatānāṁ paramaṁ ca daivatam patiṁ patīnāṁ paramaṁ parastād vidāma devaṁ bhuvaneśam īḍyam na tasya kāryaṁ karaṇaṁ ca vidyate na tat-samaś cābhyadhikaś ca dṛśyate parāsya śaktir vividhaiva śrūyate svā-bhāvikī jñāna-bala-kriyā ca
「至尊的主是所有其他控制者的控制者,祂是各恒星系统领袖中最高者。每一个人都在祂控制之下。所有的生物体祇是由主委与某特定的力量;他们本身并不是至尊的。祂也是受所有半人神的崇敬和是所有指挥者的至高指挥。因此,祂是超然于所有各类的物质领袖和控制者而受所有人的崇拜。没有人大于祂,祂是万原之原。」
「祂不像普通的生物体所有着一样的身体型态。祂的身体和祂的灵魂并没有分別。祂是绝对的。祂所有的感官都是超然的。祂任何的一个感官,都能够做其他感官的活动。所以,没有人大于祂或相等于祂。祂的能量是多方面的,因此祂的行为,是自动跟着次序地上演出来。」(史威达斯华达拉奥义书 Śvet āśvatara Upaniṣad 6.7-8)
因为具有无上性格神首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充份地富裕和存在于完全的真理中;所以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并没有任何任务。一个需要接受工作结果的人,有着被指派的任务,但一个在三个恒星体系中,都不需要得到任何东西的人,当然是没有责任。但是主基士拿仍然以刹怛利耶首领的身份參与库勒雪查之役,因为刹怛利耶是有责去任保护在困苦中的人。虽然祂是超越于训示经典中所有的规则,祂仍然不会做任何违反训示经典的事情。
第二十三节
yadi hy ahaṁ na varteyaṁ jātu karmaṇy atandritaḥ mama vartmānuvartante manuṣyāḥ pārtha sarvaśaḥ
yadi——如果;hi——当然;aham——我;na——并不;varteyam——如此从事;jātu——永远;karmaṇi——在被指定责任的执行中;atandritaḥ——很细心地;mama——我的;vartma——途径;anuvartante——会跟随;manuṣyāḥ——所有人;pārtha——啊,彼利妲的儿子;sarvaśaḥ——在各方面。
译文
因为如果我不从事于工作,啊,彼利妲之子,肯定地所有的人便会追随我这样的途径。
要旨
为了保持社会和平及灵性生活进步上的平衡,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惯例去遵守。虽然这些规律和守则,是为了被局限了的灵魂而不是主基士拿而设,但因为祂降临来创立宗教原则,祂遵从了这些规定的守则。不然的话,一般人便不会追随祂的步伐,因为祂是最高的权威。从史里玛博伽瓦谭中可以知道主基士拿在家中和家外,都遵守了一个在家人所应有的宗教义务。
第二十四节
utsīdeyur ime lokā na kuryāṁ karma ced aham saṅkarasya ca kartā syām upahanyām imāḥ prajāḥ
utsīdeyuḥ——置于摧毁;ime——所有这些;lokāḥ——世界;na——不要;kuryām——执行;karma——被指定的任务;cet——如果;aham——「我」;saṅkarasya——不想要的人口;ca——和;kartā——创造者;syām——将会;upahanyām——毁坏;imāḥ——所有这些;prajāḥ——生物体。
译文
假如「我」停止工作,所有这些世界将会被置于摧毁。「我」也将会引起不想要人口的产生,「我」便会因此而毁坏所有情操生物的和平。
要旨
华纳三加拉 varṇa-saṅkara 是扰乱社会大众和平的不想要人口。为了要制止这社会性的骚扰,便有规定的守则和规律,以使人口自动地变得和平和趋向于生命上的灵性进步。当主基士拿降临时,祂所对付的当然是这些规律和守则,以保持履行这些要事的威严和必要性。主是所有生物体的父亲,如果生物体被误引了,间接地是主的责任。所以每当一般规律性原则被弃置,主本人便降临到来纠正社会。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要追随主的步伐,我们应该记着我们不能摹仿祂。追随和摹仿并不在同一层次。我们不能摹仿主在童年时举起歌瓦罕纳山 Govardhana Hill。这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遵从祂的指示,但我们在任何时间也不可能摹仿祂。史里玛博伽瓦谭证实了这一点:
naitat samācarej jātu manasāpi hy anīśvaraḥ vinaśyaty ācaran mauḍhyād yathā 'rudro 'bdhijaṁ viṣam īśravāṇāṁ vacaḥ satyaṁ tathaivācaritaṁ kvacit teṣāṁ yat sva-vaco yuktaṁ buddhimāṁs tat samācaret
「一个人祇要遵从主和祂所授权仆人的指示去做。他们的指示对我们是绝对有益的,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会照着这些指示去做。但一个人应该设法不去摹仿他们的活动。一个人不应该摹仿施威神 Lord Śiva 去饮整个海洋的毒药。」(博谭 10.33.30)
我们应该经常考虑到伊士瓦拉 īśvaras——或那些能够实际上控制太阳和月亮运行轨迹的半人神为较高的尊长。没有这些力量便不能够摹仿这些具有超等力量的伊士瓦拉。施威神喝毒药是到了吞饮整个海洋的程度,但任何一个普通的人,祇要试图饮这毒药的一小许便会被杀。有很多施威神的虚假奉献者,沉迷于抽大蔴烟和类似的麻醉性药物,而忘记了这样摹仿施威神的举动,实际上是将死亡拉到面前来。同样地有很多主基士拿的假奉献者,祗愿摹仿主的哪沙.里拉 rāsa-līlā 或爱的舞蹈,而忘记了他们不能够举起歌瓦罕纳山 Govardhana Hill。所以最好便是不要去摹仿有力量的人,而祇要遵从他们的指示;亦不要没有资格而站在他们的地位。有许多神的所谓「化身」都没具有至尊神首的力量。
第二十五节
saktāḥ karmaṇy avidvāṁso yathā kurvanti bhārata kuryād vidvāṁs tathāsaktaś cikīrṣur loka-saṅgraham
saktāḥ——依附着;karmaṇi——被指定的任务;avidvāṁsaḥ——愚昧的人;yathā——有着;kurvanti——去做;bhārata——啊,伯拉达的后裔;kuryāt——应该去做;vidvān——有学识的人;tathā——因此;asaktaḥ——没有依附;cikīrṣuḥ——想欲;loka-saṅgraham——带领着普通的人。
译文
好像愚昧的人依附着工作的成果而执行他们的职务,同样地有学识的人,也可以没有依附地为了带领民众紧靠正确途径而行动。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和一个不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的分別,便是不同的欲望。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不会做任何不是导致基士拿知觉發展的事情。他或许完全像一个太过依附着物质的愚昧的人一样地去活动,但不同的地方,便是一个人从事于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感官,而另外一个是为了要满足基士拿。所以那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便用以示范大众怎样去行动,和怎样去将活动的结果,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目的。
第二十六节
na buddhi-bhedaṁ janayed ajñānāṁ karma-saṅginām joṣayet sarva-karmāṇi vidvān yuktaḥ samācaran
na——不要;buddhi-bhedam——分裂智慧;janayet——去干;ajñānām——愚蠢人的;karma-saṅginām——依附于结果性工作;joṣayet——吻合;sarva——所有;karmāṇi——工作;vidvān——有学识的人;yuktaḥ——全部都从事于;samācaran——执业。
译文
不要让有智慧的人去分裂那些附于结果性活动的愚昧者的意向。他们不应被鼓励不去工作,而是带着奉献的精神从事工作。
要旨
Vedais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aḥ:那便是所有吠陀仪式的终结。所有的仪式,所有祭祀牺牲的举行,和在吠陀经内所记载的一切东西,包括了所有物质性活动的指示,是为了要了解基士拿——生命的最终目的。但因为那些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除了感官享受以外,便不知道任何东西,他们抱着这个目的来学习吠陀经典。不过,通过感官的节制,一个人会渐渐被提升到基士拿知觉的地步。所以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觉悟了的灵魂,不应该妨碍別人的活动或了解,而应该示范如何去将工作的成果,奉献给基士拿服务。有学识的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可以做到令为了感官活动而工作的愚昧人去学习怎样去做和怎样去守行为。虽然是不应该去打扰在愚昧中人的活动,但一个稍为發展了基士拿知觉的人,仍然可以直接被引领到对主的服务,而不须等候其它的吠陀公式。对于这个幸运的人来说,他不需要追随吠陀仪式,因为在直接的基士拿知觉中,一个人祇要追随他特定的职责,便可以得到一切的成果。
第二十七节
prakṛteḥ kriyamāṇāni guṇaiḥ karmāṇi sarvaśaḥ ahaṅkāra-vimūḍhātmā kartāham iti manyate
prakṛteḥ——物质本性的;kriyamāṇāni——所有已经做了的事情;guṇaiḥ——由形态;karmāṇi——活动;sarvaśaḥ——所有各类形的;ahaṅkāra-vimūḍha——由假的自我所困惑;ātmā——灵魂;kartā——作为者;aham——我;iti——如此;manyate——想。
译文
被困惑了的灵魂,因为受了物质自然三种形态的影响,以为自己是所有活动的作为者,其实这些祇是由自然经手实施。
要旨
在同一等级中工作的两个人:一个在基士拿知觉而另外一个在物质知觉中,看来好像在同一层次,但其实他们两者之间,是有天壤之別的。在物质知觉中的人,因为虚假自我而满以为他是一切事情的作为者。他并不知道物体的构造:是出于在主监视下工作的物质自然。唯物者不晓得终极他是在基士拿的控制之下。在虚假自我中的人,以为是在独立地做着所有事情,那便是无知的象征。他不知道这粗畧的和精细的身体,是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命令下物质自然的产物,正因为这样的身体的和精神的活动,都应该从事于对基士拿的服务——处于基士拿知觉中。愚昧的人忘记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被称为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或物质身体感官的主人,由于他长久以来误用了感官于感官满足中,他实际上是被虚假自我所困扰,因而使他忘记了与基士拿的永恒关系。
第二十八节
tattvavit tu mahā-bāho guṇa-karma-vibhāgayoḥ guṇā guṇeṣu vartanta iti matvā na sajjate
tattvavit——知道绝对真理的人;tu——但是;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guṇa-karma——在物质影响下工作;vibhāgayoḥ——分別;guṇāḥ——感官;guṇeṣu——在感官享受中;vartante——这样地从事;iti——如此;matvā——想着;nr——永不;sajjate——变得依附着。
译文
啊,臂力强大的人,一个对绝对真理有真正知识者不会从事于感官和感官满足中的活动,因为他知道奉献工作和为了获利而工作两者之间的分別。
要旨
绝对真理的知悉者,深明他在物质联系中所处的困惑地位。他知道他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所属部份,而他的位置是不应该在物质创造中。他知道他的真正身份:是有着永恒快乐和知识的至尊者的所属部份,他發觉到不知怎样地他受困在生命的物质观念中。在他生存的纯洁状况中,他是应该将他的活动吻合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奉献性服务。因此他将自己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活动,而自然地变得不依附于物质感官的活动,因为这些都是环境性和暂时性的。他知道他生命的物质处境是在主的至高控制之下;因此他并不受所有各类的物质反应所打扰,反而认为是主的恩赐。根据史里玛博伽瓦谭说,一个知道绝对真理的三个不同现象——即婆罗门 Brahman,巴拉迈玛 Paramātmā 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的人称为德华域 tattvavit,因为他还知道他自己在与至尊者关系中的真正地位。
第二十九节
prakṛter guṇa-saṁmūḍhāḥ sajjante guṇa-karmasu tān akṛtsna-vido mandān kṛtsna-vin na vicālayet
prakṛteḥ——受物质型态所推动;guṇa-saṁmūḍhāḥ——被物质认同所愚惑;sajjante——从事于;guṇa-karmasu——在物质活动中;tān——所有那些;akṛtsna-vidaḥ——祇有贫乏知识的人;mandān——懒于去了解自觉;kṛtsna-vit——有着实际知识的人;na——不会;vicālayet——试图去刺激。
译文
受了物质自然型态的困惑,愚昧的人完全地从事于物质性活动而变得依附着。但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去打扰他们,虽然这些职务,因为执行者缺乏知识而是较低等的。
要旨
那些不能够接受知识的人,错误地认同于粗畧的物质知觉,而充满着物质的称位。这身体是物体自然的产物,一个太过依附于身体知觉的人,称为曼旦 mandān,或一个没有了解灵魂的懒惰人。愚昧的人以为身体便是自己;与別人的身体关系便被接受为亲族;身体诞生的地方便是崇拜的对象,而宗教礼仪的形式,便被认为是目的。社会工作,国家主义和利他主义,便是这类物质任命的人的一些活动。在这些任命的魔力之下,他们在物质界中经常是忙碌的,灵性觉悟对于他们祇是一个无稽之谈,所以他们没有兴趣。这些被困惑的人,或许也会从事于生命的基本道德原则:如非暴力和类似的物质性慈善工作。至于那些在灵性生活中受到启示的人,不要试图去刺激这些沉迷于物质的人,还是静静地进行自己的灵性活动较好。
愚昧的人不能够赞赏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所以主基士拿劝告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但主的奉献者比较主还仁慈,因为他们了解主的目的。因此甚至他们冒着各类的危险,去接触那些愚昧的人,使他们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活动,因为这对于人类是绝对需要的。
第三十节
mayi sarvāṇi karmāṇi sannyasyādhyātma-cetasā nirāśīr nirmamo bhūtvā yudhyasva vigata-jvaraḥ
mayi——对「我」;sarvāṇi——所有各类的;karmāṇi——活动;sannyasya——彻底地放弃了;adhyātma——充满着自我的知识;cetasā——知觉;nirāśīḥ——没有利益的欲望;nirmamaḥ——没有拥有权;bhūtvā——这样地;yudhyasva——作战;vigata-jvaraḥ——没有昏睡地。
译文
因此,啊!阿尊拿,将你的所有工作成果交付给「我」,专心专意向着「我」,免于获取的欲望和免除自我主义和昏睡状况,作战罢。
要旨
这一节清楚地表明了博伽梵歌的整个意旨。主教导说:一个人要变成完全基士拿知觉着,正如军纪一样地去执行任务。这个训示看来有点困难;侭管这样,依赖着基士拿,责任一定要执行,因为这是生物体的法定地位。生物体不依赖与至高主的合作,便不会感到快乐,因为生物体的永恒法定地位,便是要服从于主的欲望。所以好像主是他的司令官一样,阿尊拿被史里基士拿命令去作战。一个人要为了至尊主的好意而牺牲一切,同时又要没有主权要求地去履行被指定的任务。阿尊拿不用去考虑主的命令,他祇需要去执行祂的命令。至尊主是所有灵魂的灵魂;所以一个人完全单纯地依赖着至尊的灵魂,而没有个人的考虑,或换句话说,一个完全地基士拿知觉着的人,称为阿业玛.彻达沙 adhyātma-cetasā 尼拉施 nirasih 的意思是一个人要遵从导师的命令去做。一个人也不应该想得到获利性的结果。一个收银员,可能为他的雇主点数数以亿计的钱,但他自己连一文钱也不占有。同样地,一个人要理解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个人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属于至尊的主。那便是基士拿所说 mayi 向「我」的真正要旨。当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做作时,他必定不会说任何东西是属于他的。这种知觉:名为湼玛玛 nirmama 或没有东西是属于我的。如果有任何勉强去执行这样一个没有考虑身体关系的所谓族人的严厉命令,这种勉强便应该抛开,这样一个人便可以成为维加达.查拉 vigata-jvara,或没有沸腾的心理及昏睡状态。每一个人根据他的品质和地位,都有一个特定的工作去执行,而所有这些责任,都可以如上述在基士拿知觉中执行。这将会带领一个人到解脱的道路上去。
第三十一节
ye me matam idaṁ nityam anutiṣṭhanti mānavāḥ śraddhāvanto 'nasūyanto mucyante te 'pi karmabhiḥ
ye——那些人;me——我的;matam——训示;idam——这;nityam——永恒的官能;anutiṣṭhanti——有规律地执行;mānavāḥ——人类;śraddhāvantaḥ——有着信心及奉献;anasūyantaḥ——没有妒忌;mucyante——变成免于;te——所有这些;api——就算;karmabhiḥ——由结果性活动定律的束缚。
译文
一个根据「我」的训示去执行他职务和忠诚及没有妒忌地追随这教导的人,可以免于获利性活动的束缚。
要旨
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训示,是所有吠陀智慧的要素,也是永恒地和没有例外的真理。正如吠陀经是永恒的,所以这基士拿知觉的真理也是永恒的。一个人应该对这训示有坚定的信念和没有对主妒忌。有很多写博伽梵歌评著的哲学家都对基士拿没有信心。他们永远不会从获利性活动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但一个对主的永恒训示有着坚定信心的普通人,就算不能要人执行这些使命,也可以超脱于因果定律的束缚。在开始基士拿知觉的时候,一个人未必能够完全执行作主的训示,但因为一个人不后悔这原则和诚恳地没有顾及失望地工作,他一定会被提升到纯粹基士拿知觉的阶段上。
第三十二节
ye tv etad abhyasūyanto nānutiṣṭhanti me matam sarva-jñāna-vimūḍhāṁs tān viddhi naṣṭān acetasaḥ
ye——那些;tu——不过;etat——这;abhyasūyantaḥ——出于妒忌;na——并不;anutiṣṭhanti——经常地施行;me——「我的」;matam——训示;sarva-jñāna——所有各类的知识;vimūḍhān——完全地被愚弄了;tān——他们;viddhi——知道得清楚;naṣṭān——被摧毁了;acetasaḥ——没有基士拿知觉。
译文
不过那些因为妒忌而不理会这些教导和不经常地施行的人,被认为是丧尽了所有的知识,被愚弄了和注定地受愚昧的束缚。
要旨
这里很清楚表明了不是基士拿知觉著的蔽端,正如对最高执行首脑命令的违反,是要受处分一样,对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命令的违抗,也有某些的惩罚。一个不听命令的人,不管他多伟大,对他自己,至高的婆罗门、巴拉迈玛和最高性格的神首却愚昧无知,这是因为他的心是空置的,所以他没有得到生命完满化的希望。
第三十三节
sadṛśaṁ ceṣṭate svasyāḥ prakṛter jñānavān api prakṛtiṁ yānti bhūtāni nigrahah kiṁ kariṣyati
sadṛśam——按照著;ceṣṭate——试图;svasyāḥ——一个人自己的本性;prakṛteḥ——型态;jñānavān——有学识的人;api——虽然;prakṛtim——自然;yānti——经过;bhūtāni——众生;nigrahaḥ——压制;kim——什么;kariṣyati——能够做。
译文
就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也会按照他自己的本性去行动,因为每个人都追随他的本性;抑制又能做到些什么呢?
要旨
除非一个人是处于基士拿知觉的超然境界中,否则他不能幸免于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这在第七章第十四节中由主所证实了。所以就算在世俗层次中受教育最高的人,也不能单靠理论知识而脱离于「摩耶」māyā 的缠绊,或将灵魂脱离于身体也不可以。有很多所谓精神主义者,外表上看来,对这门科学有深度的认识,但内在和私底里,他们完全受制于特定的自然型态,而不能超越它们。在学术上,一个人可能非常有学问,但因为他长久以来和物质自然的接触而处于束缚中。基士拿知觉对于一个就算从事于被指定任务的人,也能够帮助他脱离于物质的缠结。所以,如果不是完全地基士拿知觉著,一个人不应该贸贸然地抛弃了他被指定的职责,而表面上做一个所谓瑜祁 yogī 或超自然主义者。较佳的是依然保持处于一个人自己的位置,而努力试图在高度的训练下去达到基士拿知觉。如此一个人便能够脱离摩耶的掌握。
第三十四节
indriyasyendriyasyārthe rāga-dveṣau vyavasthitau tayor na vaśam āgacchet tau hy asya paripanthinau
indriyasya——感官的;indriyasya arthe——对感官对象的;rāga——依附;dveṣau——也在弃绝中;vyavasthitau——置于规则之下;tayoḥ——他们的;na——永不;vaśam——控制;āgacchet——一个人应该来到;tau——那些;hi——的确地是;asya——他的;paripanthinau——绊脚石。
译文
被体困了的生物,对感官对象有吸引和抗拒的感应,但是一个人不应该受感官和感官对象的控制而堕落,因为它的是通往自觉途径的绊脚石。
要旨
那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很自然地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的感官享乐。但那些不在这知觉中的人,应该遵从训示经典的守则和规例。没有限制的感官享受,是物质困锁的原由;但一个追随训示经典守则和规例的人,不会受感官对象的缠绕。举例来说,性的享乐,对被条限了的灵魂是需要的,而性的享乐,在婚姻制度的准许下是可以的。根据经典的指示,一个人是被禁止和非他妻子的其他女人發生性关系。所有其他的女人,都应该被视为母亲一样。但是侭管有著这些训示,一个男人依然倾向于与別的女人發生性关系。这些倾向应该被压制;否则,它们会是到自觉途径的绊脚石。一日有著物质的身体,物质身体的需要在守则规范下是被允许的。但是我们不应该依靠这些特许,一个人要追随那些守则和规例,不依附著它们,因为在规律下的感官满足,也可能使人迷途——就好像在圣道上也有意外的可能,就算在维护得最好的路道上,也没有人能够确保没有危险的。因为与物质接触的原故,感官享受的精神,已经流行了很久很久。所以纵使在条限下的感官享受,也有掉下来的机会;应该用尽所有的方法,来避免对条限了的感官享受的依附。但对基士拿爱的服务,能使人弃绝于各样的感官性活动。因此,没有人应该试图在生命的任何阶段抛弃基士拿知觉。整个不依附于各类型的感官享受的目的:是最后能够处于基士拿知觉的境界。
第三十五节
śreyān sva-dharmo viguṇaḥ para-dharmāt svanuṣṭhitāt sva-dharme nidhanaṁ śreyaḥ para-dharmo bhayāvahaḥ
śreyān——远来得好些;sva-dharmaḥ——一个人被指定的职责;viguṇaḥ——就算有错误性;para-dharmāt——和別人的职责;svanuṣṭhitāt——就算完美的做好;sva-dharme——在一个人被指定的职责中;nidhanam——破坏;śreyaḥ——较好;para-dharmaḥ——指定给別人的任务;bhaya-āvahaḥ——危险。
译文
就算是有错误性的任务,一个人去执行它远较执行別人的任务为佳。在一个人职责执行上的破坏性行动也较从事別人的职务好,追随別人的途径是危险的。
要旨
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去执行他被指定的任务,而不是別人的任务。被指定的任务,在物质自然的影响下,补充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灵性的任务,是在灵魂导师的命令下对基士拿的超然服务。在物质和灵性两方面,一个人都应该紧抓他被指定的任务,就算到死亡也不模仿別人的任务。在精神层次上的职责和物质层次上的职责可能有別,但追随权威指导的原则,对执行者来说,是永远对的。当一个人在受物质自然型态的影响时,他应该追随特定处境下的被指定任务,而不应该模仿別人。举例说,一个婆罗门,因为处于良好的型态中,不用暴力;而一个刹怛利耶,因为是处于热情的型态中,被准许用暴力。这样,对一个刹怛利耶来说,遵从著暴力的规则而被歼灭,远较模仿一个追随非暴力原则的婆罗门为佳。每个人都要慢慢地洗涤他的心,而不是草率地去做。当他超越物质自然型态而完全处于基士拿知觉时,他就能够在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的指引下去干任何的事情。在那基士拿知觉的完整阶段中,一个刹怛利耶可以做一个婆罗门的事,而一个婆罗门也可以做刹怛利耶的事。在超然的阶段,物质世界的分辨方法不再适用了。一个例子是维士瓦米查 Viśvāmitra 原本是一个刹怛利耶,但后来他担任了一个婆罗门的职务,而巴拉苏喇玛 Paraśurāma 原本是一个婆罗门,但后来他干著一个刹怛利耶的任务。他们因为是超然地处置而可以这样做;但一个人一日仍然在物质的层次,他需要按照物质自然的型态去进行他的任务,同时地,他也应该有著完全的基士拿知觉。
第三十六节
arjuna uvāca atha kena prayukto 'yaṁ pāpaṁ carati pūruṣaḥ anicchann api vārṣṇeya balād iva niyojit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atha——此后;kena——由什么;prayuktaḥ——被迫使;ayam——一个人;pāpam——罪恶;carati——行为;pūraṣaḥ——一个人;anicchan——不是出于所欲;api——虽然;vārṣṇeya——啊,维士尼(Vṛṣṇi)的后裔;balāt——强行;iva——好像;niyojitaḥ——从事于。
译文
阿尊拿说:「啊,维士尼的后裔,一个人是怎样地被迫去做罪恶的行为?就算不愿意地,好像强行地从事一样。」
要旨
一个生物体,作为至尊者的所属部份,原本是灵性的,纯洁的和免于所有物质的沾染。所以本质上,他是不受制于物质世界中的罪恶。但当他与物质自然接触后,便没有犹疑地做出这样多的罪行,有时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旨。阿尊拿对基士拿这个询问是血气方刚的,是有关于生物体歪曲了的本质。虽然有时生物体不想去犯罪,但他仍然被迫去做。不过罪恶的行动,不是由生物体内在的超灵所强迫,而是由于其他如主在下一节中所述的原因。
第三十七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āma eṣa krodha eṣa rajoguṇa-samudbhavaḥ mahā-śano mahā-pāpmā viddhy enam iha vairiṇam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最高性格的神首说;kāmaḥ——欲望;eṣaḥ——所有这些;krodhaḥ——愤怒;eṣaḥ——所有这些;rajo-guṇa——热情的型态;samudbhavaḥ——生于;mahā-śanaḥ——吞没一切的;mahā-pāpmā——罪大恶极的;viddhi——知道;enam——这;iha——在物质世界中;vairiṇam——最大的敌人。
译文
万福的主说:「阿尊拿,这祇是欲念,产生于与物质热情型态的接触和跟著变为愤怒,这便是吞没一切的——这个世界的罪恶敌人。」
要旨
当一个生物体与物质创造接触时,他对基士拿永恒的爱便因与热情型态的联系而转变为欲念,换句话说,对爱神的感觉便转变为欲念,好像牛奶与酸的罗望子混合后便变成酸乳酪。再继续下去,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转为愤怒;愤怒会变为迷幻,而迷幻便继续着物质的生存。因此欲念便是生物体的最大敌人,诱使纯洁的生物体继续被困缚于物质世界的便是欲念。愤怒是愚昧型态的展示;这些型态以愤怒和其它的附属系列显示。所以假如热情的型态不是降落到愚昧型态的话,是可以根据被指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提升到良好的型态,那样一个人便可以因为精神的依附而不至降落到愤怒的层次。
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为了祂永恒地在增进中的精神快乐而将自己化为多样型态,而生物便是这精神快乐的所属部份。他们也有部份的自主权,但因为自主权的滥用,当奉献性的态度变成感官享受的倾向时,他们便在欲念的摆动下。这个物质的创造是主创造来利便被条限了的灵魂去满足他们欲念的倾向,而当他们对长久的欲欲活动厌倦了以后,生物体便开始询问他们自己真正的地位。
这个询问便是吠陀经典的开始,内中这样说:athāto brahma-jijñāsā,一个人应该询问谁是至尊者。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至尊者的定义为 janmādy asya yato 'nvayād itarataś ca,或:一切事物的始源是至尊的婆罗门。因此,欲念的始源也是来自至尊者。所以如果欲念被转为对至尊者的爱,或转变为基士拿知觉——或换句话说,每事的欲望都是为了基士拿——如此欲念与愤怒也可以灵性化。主喇玛 Lord Rāma 的伟大侍从汉奴曼 Hanuman 将他的愤怒转向于他的敌人而满足主。所以,当欲望和愤怒被用于基士拿知觉时,他们便变成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第三十八节
dhūmenāvriyate vahnir yathādarśo malena ca yatholbenāvṛto garbhas tathā tenedam āvṛtam
dhūmena——被烟;āvriyate——遮盖;vahniḥ——火;yathā——正如;ādarśaḥ——镜子;malena——被尘埃;ca——还有;yathā——正如;ulbena——被子宫;āvṛtaḥ——所遮盖;garbhaḥ——胎儿;tathā——这样;tena——被那欲念;idam——这;āvṛtam——被遮盖。
译文
如火被烟所掩盖:如一面镜子被尘埃所遮盖;又如胎儿被子宫所孕育腹盖一样,生物体是被不同情度的欲念所遮盖。
要旨
有三种程度的遮盖蒙蔽了生物体的纯洁知觉,生物体的纯洁知觉,或基士拿知觉因此不能显现出而受阻碍。这遮盖祇是不同展示下的欲念,如火中的烟,镜中的尘和子宫内的胎儿。当欲念比喻为烟时,可以理解到的是生命的火花祇能隐约可现。换句话说,当生物体祇是少许地展示他的基士拿知觉时,他可以被喻为被烟所遮盖的火。虽然有烟必有火,但早期的火是不会明显的。这阶段便好像是基士拿知觉的开始阶段。镜中的尘埃好比洗涤心镜的各种精神步骤。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歌颂主的圣名。被子宫所覆盖的胎儿的比例显示出一个无可药救的处境,因为在子宫内的婴儿连移动也不可能。这个阶段的生存状态可以比喻为树木。树木也是生物体,但是它们因为欲欲的极度發展而置于这样的一个状况以至差不多完全丧失了知觉。遮盖了的镜子被比喻为雀鸟和野兽,而被烟盖的火被比喻为人类。在人类的状况,生物体可能恢复一点的基士拿知觉,而假如他继续發展,灵性生命的火燄可以在生命的人体状态下被燃烧。小心控制火中的烟,火可以变为更加旺盛。因此人体的生命是给生物体的一个希望而能够逃脱出物质生存的束缚。在生命的人体状况下,一个人可以在能干者的指导下發展基士拿知觉而战胜敌人——欲念。
第三十九节
āvṛtaṁ jñānam etena jñānino nitya-vairiṇā kāma-rūpeṇa kaunteya duṣpūreṇānalena ca
āvṛtam——盖着;jñānam——纯洁的知觉;etena——由这;jñāninaḥ——识者的;nitya-vairiṇā——永恒的敌人;kāma-rūpeṇa——以欲的型态;kaunteya——啊,琨提之子;duṣpūreṇa——永远不会被满足;analena——被火;ca——还有。
译文
如此,一个人的纯洁知觉便被那以欲念状况出现的永恒敌人所遮蔽,这欲念永不会被满足而且还像火一样地燃烧。
要旨
根据曼奴史密第 Manu-smṛti 所载,欲念是不会被任何份量的感官享受所满足的,就好像火是永不会为不断燃料的供应所能扑灭一样。在这物质世界中,所有活动的中心便是性,因此这个物质世界被称为迈钝耶.阿加拉 maithunya āgāra 或性生活的枷锁。在普通的监狱里,犯人被囚禁在监仓内;同样地,违背了主的法律的犯人是被性生活所枷锁。基于感官享受的物质文化进步即是增长一个生物体物质生存的期间。所以这欲念是生物体被缚在这个物质世界的愚昧象征。当一个人享受感官享乐时或许会有一些快乐,但实际上那所谓快乐的感受是感官享受者的终极敌人。
第四十节
indriyāṇi mano buddhir asyādhiṣṭhānam ucyate etair vimohayaty eṣa jñānam āvṛtya dehinam
indriyāṇi——感觉官能;manaḥ——心意;buddhiḥ——知慧;asya——欲念的;adhiṣṭhānam——所处的地方;ucyate——名为;etaiḥ——由所有这些;vimohayati——困扰;eṣaḥ——这;jñānam——知识;āvṛtya——盖着;dehinam——被体困的。
译文
感官、心意和智慧便是这欲念所处的地方,而这欲念蒙蔽了生物体的真正智识和困扰着他。
要旨
敌人已经占领了被局限了的灵魂身体中各重要位置,因此主基士拿指示出那些地方好使想征服敌人的人能够知道在那里会找到他。心意是所有感官活动的中心,因此一切感官享受的主意都贮藏于心意中;结果便是心意和感官都变成了欲念的居所。其次,智慧部门成为了这些欲念倾向的首府。智慧是灵魂的隔邻。欲欲的智慧影响灵魂去承认虚假自我与物质,心意和感官的认同。灵魂变得沉迷于物质感官的享受和错误地认为这是真正的快乐。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对这灵魂的虚假认同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yasyātma-buddhiḥ kuṇāpe tri-dhātuke sva-dhīḥ kalatrādiṣu bhauma idyadhīḥ yat-tīrtha-buddhiḥ salite na karhicij janeṣv abhijñeṣu sa eva gokharaḥ
「一个认同这由三种元素所组成的身体为他自己,身体的副产品为他的族人,认为出生的地点值得崇拜,和去朝圣地的目的是为了沐浴而不是去会晤具有超然知识者的人,会被认为祇配做一只驴或一只牛。」
第四十一节
tasmāt tvam indriyāṇy ādau niyamya bharatarṣabha pāpmānaṁ prajahi hy enaṁ jñāna-vijñāna-nāśanam
tasmāt——因此;tvam——你;indriyāṇi——感官;ādau——在开始的时候;niyamya——经过调整;bharatarṣabha——啊,伯拉达后裔之首;pāpmānam——罪恶的巨大象征;prajahi——压制;hi——当然地;enam——这;jñāna——知识;vijñāna——纯洁灵魂的科学知识;nāśanam——毁灭者。
译文
因此,啊,阿尊拿,伯拉达人中之俊杰,在开始的时候便要通过条限了的感官来抑压罪恶「欲念」的巨大敌人,杀掉这知识和自觉的毁灭者。
要旨
主劝告阿尊拿在开始的时候便要控制感官,使到他能够压制最巨大的罪恶敌人——欲念,因为它毁坏了自觉,尤其是自我知识的推动力。几亚南 jñānam 是指自我的知识而与不是自我的知识有別,或换句话说,即灵魂不是身体的知识。维几亚南 vijñānam——是指灵魂的特定知识和一个人的法定地位和他与超灵关系的知识。在史里玛博伽瓦谭里有这样的解释:jñānaṁ parama guhyaṁ me yad-vijñāna samanvitam/sarahasyaṁ tad-aṅgaṁ ca gṛhāna gaditaṁ mayā,「自我和至尊者的知识,因为受摩耶 maya 的蒙蔽,而非常机密和神秘,但这些知识和特定的觉悟,如果由主亲自解释是可以了解的。」博伽梵歌给予我们这知识,这对自我的特定知识。生物体是主的所属部份,所以他们祇是为了要对主服务。这个知觉名为基士拿知觉。因此从生命一开始的时候,一个人便要学习这基士拿知觉,因而可以变得完全地基士拿知觉着和依照这样去行动。
欲念祇是每个生物体很自然地对神的爱的歪曲反映,但假如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便被教导基士拿知觉,那对神自然的爱便不会变坏而成为欲望。当对神的爱变成欲念后,是很难使它变回正常状态的。不过,基士拿知觉是这样地有力量,就算一个迟学者也能够跟随调整了的奉献性服务原则,而成为一个爱神的人。因此,从生命的任何阶段,或从了解到它重要性的时候开始,一个人可以开始在基士拿知觉中,调限感官而将欲念转变为对神的爱——人类生命的最完整阶段。
第四十二节
indriyāṇi parāṇy āhur indriyebhyaḥ paraṁ manaḥ manasas tu parā buddhir yo buddheḥ paratas tu saḥ
indriyāṇī——感官;parāṇi——较高的;āhuḥ——据说;indriyebhyaḥ——高于感官;param——较高;manaḥ——心意;manasaḥ——高于心意;tu——还有;parā——较高的;buddhiḥ——智慧;yaḥ——一个;buddheḥ——高于智慧;parataḥ——较高;tu——但是;saḥ——他。
译文
正常运动中的感官高于死物;心意高于感官;而智慧则高于心意;至于他——「灵魂」则更高于智慧。
要旨
各感官是欲欲活动的不同出口。欲念被保存在身体之内,但它有通过感官的出路。所以感官较高于整个身体。当有更高的知觉,基士拿知觉时,是不使用这些出口的。在基士拿知觉中灵魂与至尊性格的神首作直接的联系;所以如在这里所述的身体各官能,最后都终止于至尊的灵魂。身体的活动即是感觉的官能,而停止感官即是停止所有的身体活动。但因为心意是活跃的,虽然身体是在静止状态,但是心意依然是活动的——犹如在梦中一样。但在心意之上是智慧的坚决,而在智慧之上的便是真正的灵魂。所以,假如灵魂是直接地侍奉于主,自然地所有其它的属下:即智慧心意和感官便会自动地侍奉主。在嘉答奥义书中有一段说感官满足的对象较高于感官,而心意则高于感官对象,所以假如心意是直接不断地从事于对主的服务,感官便没有机会可能从事于其他事情。这精神上的态度已经被解释过了。假如心意是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服务,它便没有机会从事于低等的倾向。在嘉答奥义书中灵魂被描述为摩汗 mahān,伟大的。所以灵魂是高于一切——即感官对象、感官、心意和智慧。所以直接地了解灵魂的法定地位便是整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个人应该用智慧来寻求出灵魂的法定地位,然后将心意经常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那便解决了整个问题。一个初步的灵性主义者,通常被劝告不要去接近感官对象。一个人需要用智慧来加强心意。如果用智慧将一个人的心意从事于基士拿知觉,逃过对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的完全皈依,心意便会自动地变得较为坚强,虽然感官也像蛇一般非常强大,但有如没有了毒牙的蛇一样,它们是不再有害的了。
不过虽然灵魂是智慧、心意和感官的主人,除非它是因为在基士拿知觉中与基士拿的联系而加强,否则也会因为被刺激了的心意而难免有机会下跌。
第四十三节
evaṁ buddheḥ paraṁ buddhvā saṁstabhyātmānam ātmanā jahi śatruṁ mahā-bāho kāma-rūpaṁ durāsadam
evam——如此;buddheḥ——智慧的;param——较高的;buddhvā——这样地知道;saṁstabhya——由稳定;ātmānam——心意;ātmanā——经过思虑的智慧;jahi——征服;śatrum——敌人;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kāma-rūpam——欲念的形状;durāsadam——可怕的。
译文
如此这样,知道一个人是超然于物质感官、心意和智慧后,一个人应该由高的自我控制低的自我,这样——透过精神的力量——去征服这名为欲念的无厌足的敌人。
要旨
博伽梵歌中的这一章(第三章)是通过了解自己是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永恒仆人而结论性地置于基士拿知觉的指引下,并不是顾及非人性的虚无是终极的目标。在生命的物质性生存里,一个人一定会受到欲欲习性和想掌握物质自然资源意念的影响。占有欲和感官享受欲是被局限了灵魂的最大敌人;但由于基士拿知觉的力量,一个人可以控制物质感官、心意和智慧。一个人或许不会突然地放弃工作和被指定的职责;但通过慢慢的發展基士拿知觉,一个人可以处于一个超然的地位,而不受物质感官和心意的影响——这便是指向于一个人纯洁身份的稳定智慧。这便是本章的大要。在物质生存的未成熟阶段中,哲学性的推考和所谓瑜伽姿势人为控制感官的练习,是不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往灵性生活的。他必需要在更高的智慧下在基士拿知觉中受训。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三章有关于行业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觉中一个人被指定职责的执行的要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6 册 No. 198 博伽梵歌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