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行业瑜伽——基士拿知觉行动化
第一节
arjuna uvāca sannyāsaṁ karmaṇāṁ kṛṣṇa punar yogaṁ ca śaṁsasi yac chreya etayor ekaṁ tan me brūhi suniścitam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说;sannyāsam——遁弃;karmaṇām——所有活动的;kṛṣṇa——啊,基士拿;punaḥ——再次;yogam——奉献性服务;ca——还有;śaṁsasi——祢在称赞;yat——那;śreyaḥ——是有益的;etayoḥ——这两者间;ekam——一个;tat——那;me——对我;brūhi——请告诉;suniścitam——决定性的。
译文
阿尊拿说:「啊,基士拿,首先祢要我遁弃工作,然后祢推荐以工作来奉献,现在请祢决定性地告诉我这两者中那一样较为有益?」
要旨
在这博伽梵歌的第五章中主说奉献性服务的工作,比乾涸的智力推考好,奉献性服务比后者容易,因为它有着超然的本质,所以它能够使一个人免于反应。在第二章所解释的是灵魂的初步知识,和它在物质身体中被困的情况,在那里也说及到怎样通过智慧瑜伽——或奉献性服务而脱离这个物质綑缚。在第三章所解释的是一个处于知识层次的人,再没有任何责任要履行了。而在第四章中,主告诉阿尊拿说,所有的牺牲性工作的顶端,便是知识。因此,在第四章之末主劝告阿尊拿说,既然在完整的知识中,便要醒过来作战。基士拿因为同时地着重奉献性工作,和在知识中无活动的重要性,而令阿尊拿感到迷惘和决断失措。阿尊拿了解到遁弃的意义,包括所有各类以感官活动而执行的工作停顿。但假如一个人在奉献性服务中执行工作,则又怎能停止工作呢?换句话说,他以为山耶尚 sannyāsam,或知识中的遁弃,应该是免于所有各类的活动,因为工作和遁弃,在他看来似是互不相容的。他似乎没有了解到在知识中的工作,并没有反应,所以和非活动没有分別,因此他询问他是否应该全部停止工作或在完全的知识中工作。
第二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sannyāsaḥ karma-yogaś ca niḥśreyasa-karāv ubhau tayos tu karma-sannyāsāt karma-yogo viśiṣ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最高性格的神首说;sannyāsaḥ——工作的遁弃;karma-yogaḥ——奉献性的工作;ca——还有;niḥśreyasa-karau——全部都带往超脱的途径;ubhau——两者;tayoḥ——两者之间;tu——但是;karma-sannyāsāt——和获利性工作中的遁弃作比较;karma-yogaḥ——奉献性的工作;viśiṣyate——较好。
译文
万福的主说:「工作的遁弃,和在奉献中工作,两者对于超脱都是好的。但是在两者中,奉献性服务的工作,较工作的遁弃为佳。」
要旨
获利性工作(找寻感官享受)是物质綑缚的原由,一个人祇要从事于增进身体舒适水准的活动,他便必定会投胎至不同的身体,从而不断地继续受着物质的綑缚。史里玛博伽瓦谭如下地证实了这一点:
nūnaṁ pramattaḥ kurute vikarma yad-indriya-prītaya āpṛṇoti na sādhu manye yata ātmano 'yam asann api kleśada āsa dehaḥ parābhavas tāvad abodha-jāto yāvanna jijñāsata ātma-tattvam yāvat kriyās tāvad idaṁ mano vai karmātmakaṁ yena śarīra- bandhaḥ evaṁ manaḥ karma vaśaṁ prayuṅkte avidyayātmany upadhīyamāne prītir na yāvan mayi vāsudeve na mucyate deha-yogena tāvat
「人们总是疯狂地追寻感官享受,他们不知道现在这个充满着苦恼的身体是一个人过往获利性活动的结果。虽然这个身体是短暂的,但它经常都在很多方面给人烦恼。因此,为了感官享受而去行动是不好的。一个人一天不询问及有关于为了获利而工作的本性,他的生命便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祇要他是充满着感官享受的知觉,一个人便需要从一个身体投胎至另外的一个。虽然心意或许会充满着获利性的活动和受愚昧所影响,一个人仍须培养对瓦苏弟瓦 Vāsudeva 的爱心服务。祇有这样一个人才有机会逃脱出物质存在的綑缚。」(巴谭5.5.4-6)
所以,几亚拿 jñāna(一个人不是这个物质身体而是精神的灵魂)对于解脱来说是不够的。一个人必须以灵魂的身份去行动,不然便不能逃脱出物质的綑缚。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行动,并不是在获利性层次的活动。在完全知识中的活动,加强一个人对真正知识的进步。没有基士拿知觉而祇是获利性活动的遁弃,并不能实际上净化一个被局限了灵魂的心。祇要内心未净化,一个人便在获利性的层次工作。但是基士拿知觉中的行动,自动地帮助一个人逃离获利性行动的后果,好使一个人不用降至物质的层次。所以在基士拿知觉中的行动,是永远高于堕落可能性的遁弃。如史拉劳巴哥史华米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在他的巴帝拉三灭达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所证实一样:缺乏了基士拿知觉的遁弃,是不完整的:
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i-vastunaḥ mumukṣubhiḥ parityāgo vairāgyam phalgu kathyate
「由渴望得到解脱于与至尊性格神首有关的物质事物的人所行的遁弃,是不完整的遁弃。」当有着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属于主的和没有人应该说他拥有任何东西的知识时,遁弃才算是完整的。一个人应该了解到实际上没有人拥有任何东西,这样又何来遁弃的问题呢?一个知道一切东西都是属于基士拿的人,经常都处于遁弃中。既然一切东西都是属于基士拿的,所有东西都用作对基士拿的服务。这种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完整行动型态。远较一个摩耶华弟学派的托砵僧所作的任何表面的人为遁弃为佳。
第三节
jñeyaḥ sa nitya-sannyāsī yo na dveṣṭi na kāṅkṣati nirdvandvo hi mahā-bāho sukhaṁ bandhāt pramucyate
jñeyaḥ——应该知道;saḥ——他;nitya——经常;sannyāsī——遁弃者(托砵僧);yaḥ——谁;na——永不;dveṣṭi——厌恶;na——或;kāṅkṣati——愿望;nirdvandvaḥ——免于所有的二元性;hi——的确地;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sukham——快乐;bandhāt——从束缚中;pramucyate——完全地解脱了。
译文
一个不厌恶或愿望他活动结果的人,被认为是经常地处于遁弃中。这样的一个人因为超脱于所有的二元性,很容易便克服物质的束缚和完全地解脱,啊,臂力强大的阿尊拿。
要旨
一个完整地处于基士拿知觉的人,是一个经常地遁弃的人,因为他对自己活动的结果,不感觉到憎恶或渴望。这样的一个遁弃者对主奉献出超然的爱心服务后,便有着完整知识的资格,因为他知道他与基士拿关系的法定性地位。他完全地知道基士拿是整体,而他则是基士拿的所属部份。这样的知识,因为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是对的,所以也是完整的。与基士拿为一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所属的一部份,不能够与整体相等。在质而言是一体而在量方面则不是的知识,是正确的超然知识,可以带领一个人进至完满自我的境界,再不渴望任何东西或什么悲怆。在他的心意中,再没有二元性,因为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基士拿而做。这样地脱离二元性的层次后,就算仍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他也是被解脱了。
第四节
sāṅkhya-yogau pṛthag bālāḥ pravadanti na paṇḍitāḥ ekam apy āsthitaḥ samyag ubhayor vindate phalam
sāṅkhya——物质世界的分析性研究;yogau——奉献性服务的工作;pṛthak——不同;bālāḥ——智慧较低的;pravadanti——谈及;na——永不;paṇḍitāḥ——有学识的人;ekam——在其一;api——就算;āsthitaḥ——这样地处于;samyak——完整;ubhayoḥ——两者的;vindate——享有;phalam——后果。
译文
祇有无知者认为行业瑜伽 karma-yoga 和奉献性的服务与物质世界数论 sankhya 的分析研究是不同的。那些真正有知识的人说,知道这些不同程序的合一性的人必定取得这些成就。
要旨
分析研究物质世界的目的,是要找出灵魂的存在。物质世界的灵魂是韦施纽 Viṣṇu,或超灵。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引至对超灵的服务。过程之一是要找寻树的根,其次以水灌溉它的根。数论 sāṅkhya 哲学的真正学生找寻这物质世界的根——韦施纽,跟着,在完整的知识中,将自己从事于对主的服务。所以在实际上这两者并没有分別,因为两者的目标都是韦施纽。那些不知道终极目标的人,说数论和行业瑜伽的目的是不同的,但一个有知识的人,知道这些不同程序的合一性目标。
第五节
yat sāṅkhyaiḥ prāpyate sthānaṁ tad yogair api gamyate ekaṁ sāṅkhyaṁ ca yogaṁ ca yaḥ paśyati sa paśyati
yat——什么;sāṅkhyaiḥ——由于数论哲学;prāpyate——达到;sthānam——地方;tat——那;yogaiḥ——通过奉献性服务;api——还有;gamyate——一个人能够达到;ekam——一个;sāṅkhyam——分析研究;ca——和;yogam——在奉献中的行动;ca——和;yaḥ——谁;paśyati——看到;saḥ——他;paśyati——实际地看见。
译文
谁知道通过遁弃所能达到的地步,也可以经由奉献性服务的工作达到,而谁因此而看到工作的途径和遁弃的途径是同一的,可算得是真正地看到事物。
要旨
哲学性研究的真正目的,是要找出生命的终极目标。既然生命的终极目标是自觉,由上述两个程序所达到的结论并没有分別。一个人经过数论哲学性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便是生物体并不是物质世界的所属部份,而是属于至尊灵性整体的。结果,便是灵魂是与物质世界无关的;他的行动必须与至尊者有关连。当他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时,他实际上是处于他的法定性地位中。数论的第一个步骤是一个人要变得不依附于物质,虽然表面上一个程序看来是不依附,然而在奉献性的瑜伽过程中,一个人需要将他自己依附于对基士拿的工作。而另外一个是依附。事实上,两者都是一样的,因此。物质的不依附与对基士拿的依附,是同一件事,谁能够看到这一点,可算得是真正地看到事物。
第六节
sannyāsas tu mahā-bāho duḥkham āptum ayogataḥ yoga-yukto munir brahma na cireṇādhigacchati
sannyāsaḥ——生命中的遁弃阶层;tu——但是;mahā-bāho——啊,臂力强大的人;duḥkham——困扰;āptum——受……的感染;ayogataḥ——没有奉献性服务;yoga-yuktaḥ——一个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muniḥ——思想家;brahma——至尊;na——没有;cireṇa——阻延;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除非一个人是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中,否则祇从活动中退隐,是不能够使一个人感到快乐的。圣贤们通过奉献性工作的净化,便没有延误地达到至尊。
要旨
有两类型的托砵僧,或在生命中遁弃阶层的人。摩耶华弟的托砵僧,从事于数论哲学的研究,至于外士那瓦的托砵僧则研读博伽瓦谭哲学,因为祇有这部书才对吠檀多经典作出正当的评注。摩耶华弟的托砵僧也研读吠檀多经典,但他们所用的评注是由山伽阿阇黎耶 Śaṅkarācārya 所作——名为沙里拉格.巴斯耶 Śārīraka-bhāṣya。博伽瓦达 Bhāgavata 学派的学生按照班查喇廸克 pāñcarātrikī 的规例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因此外士那瓦托砵僧对主的超然性服务的从事是多面的,外士那瓦托砵僧的作为与物质性活动无关,然而他们从事于各类对主的奉献性服务。至于摩耶华弟的托砵僧,因为从事于数论及吠檀多哲学的研究和推考,而不能够尝到对主奉献性服务的甘美。正因为他们的研读十分沉闷,他们有时变得厌倦于对婆罗门的推考,而没有正确了解地向博伽瓦谭 Bhāgavatam——寻找庇护,结果,他们对史里博伽瓦谭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乾涸的推考和人为的非人性解释对摩耶华弟的托砵僧来说是无用的。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外士那瓦托砵僧,在他们超然性职责的执行中是快乐的,而且他们有保证最后得以进入神的国度。有时一些摩耶华弟的托砵僧,从自觉的道路滑下来,而重新进入博爱和利他本性的物质活动,这些活动祇是一些物质的从事而已。因此可以下的结论,便是那些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人所处的地位,比较祇是从事于婆罗门推考的托砵僧还佳,侭管如此,这些托砵僧在经过很多次投生后,也得到基士拿知觉。
第七节
yoga-yukto viśuddhātmā vijitātmā jitendriyaḥ sarvabhūtātmabhūtātmā kurvann api na lipyate
yoga-yuktaḥ——从事于奉献性服务;viśuddha-ātmā——一个已净化了的灵魂;vijita-ātmā——自我控制下的;jita-indriyaḥ——在征服了感官以后;sarvabhūta-ātmabhūta-ātmā——同情所有的生物体;kurvan api——虽然从事着工作;na——永不;lipyate——被缠绕着。
译文
谁在奉献中工作,谁便是一个纯洁的灵魂,谁能够控制他的心意和感官,便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切,而每个人对他也很亲切。他虽然是经常地处于工作中,但这样的一个人却永不会被缠绕着。
要旨
一个处于基士拿知觉解脱途径的人,对每一生物体,都很亲切,而每一生物体对他也很亲切。这是由于他基士拿知觉着的原故。这样的一个人,不会想到任何生物体是脱离于基士拿的,就好像一颗树的树枝和叶子,是不离开树干一样。他很清楚地知道将水灌溉树根,水便会被分配到所有的树叶和树干;或是将食物送进胃里,能量便会自动地分布于整个身体。因为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的人,是所有人的仆人,他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切,又因为每一个人都满意他的工作,他的知觉是纯洁的。因为他知觉纯洁,他的心意是在完全控制下,又因为他的心意在控制下,他的感官也是在控制之下,因为他的心意经常固定于基士拿,再没有机会使他脱离于基士拿,也没有机会令他的感官从事于对主的服务以外的事情。他并不喜欢听除了与基士拿有关论题以外的任何东西;他并不喜欢吃任何不是先奉献给基士拿的东西;他也不想去任何没有与基士拿有关连的地方。因此他的感官是在控制之下。一个有着控制了感官的人不会得罪任何人。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阿尊拿在战场中又攻击別人呢?难道他不是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吗?」阿尊拿祇是表面上攻击別人。因为(如在第二章中所解释过一样)所有集结在战场上的人,都会个別地继续生存,因为灵魂是不能被杀的。所以在灵性上,在库勒雪查战场上没有人被杀。祇是他们的衣服由于亲自在场的基士拿的命令而被更换了,所以阿尊拿虽然是在库勒雪查战场上作战,而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地作战;他祇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去执行基士拿的命令罢了。这样的一个人永不受工作的反应所缠绕。
第八及第九节
naiva kiñcit karomīti yukto manyeta tattva-vit paśyañ śṛṇvan spṛśañ jighrann aśnan gacchan svapan śvasan pralapan visṛjan gṛhṇann unmiṣan nimiṣann api indriyāṇīndriyārtheṣu vartanta iti dhārayan
na——永不;eva——当然地;kiñcit——任何东西;karomi——我会做;iti——如此;yuktaḥ——从事于神圣的知觉中;manyeta——想着;tattvavit——一个知道真理的人;paśyan——通过视觉;śṛṇvan——通过听觉;spṛśan——通过触觉;jighran——通过嗅觉;aśnan——通过进食;gacchan——通过旅行;svapan——通过做梦;śvasan——通过呼吸;pralapan——通过说话;visṛjan——通过放弃;gṛhṇan——通过接受;unmiṣan——打开;nimiṣan——合上;api——虽然;indriyāṇi——感官;indriya-artheṣu——在感官享受中;vartante——让他们这样地从事;iti——如此;dhārayan——考虑到。
译文
一个处于神圣知觉中的人,他虽然从事于看、听、触摸、嗅、吃、移动、睡觉、和呼吸;而在内心里他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因为在说话、排泄、接受、开闭眼睛间,他都经常地察觉到祇是物质的感官从事于他们的对象,实际上他是超越它们的。
要旨
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是处于他生存的纯洁状态中,而结果他便与任何依靠着五种近因和远因的工作无关,这五种原因是:作为者、工作、处境、努力和运气。这是因为他从事于对基士拿的超然爱心服务,虽然看来他以身体和感官工作,其实他是经常地察觉到他的真正地位——灵性职务的从事。在物质知觉中,感官都从事于感官的享受,但在基士拿知觉中,感官则从事于基士拿感官的满足。因此,侭管看来他是从事于感官的事物。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是经常自由的,看、听、讲话、排泄等活动是用来工作的感官行动,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永不受感官活动的影响,他不会做任何不在主的服务内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他是主的永恒仆人。
第十节
brahmaṇy ādhāya karmāṇi saṅgaṁ tyaktvā karoti yaḥ lipyate na sa pāpena padma-patram ivāmbhasā
brahmaṇi——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ādhāya——向……献出;karmāṇi——所有工作;saṅgam——依附;tyaktvā——放弃;karoti——执行;yaḥ——谁;lipyate——受影响;na——永不;saḥ——他;pāpena——被罪恶;padma-patram——莲花叶;iva——好像;ambhasā——在水中。
译文
一个没有依附地执行他职责的人,向至尊的神献出工作的结果,便会像不沾染到水的莲花叶一样,不受罪恶活动的影响。
要旨
在这里 brahmaṇi 的意思是处于基士拿知觉中。这物质世界是物质自然三种型态展示的总和,在技术上称为巴丹拿 pradhāna。吠陀的颂歌:sarvam etad brahma, tasmād etad brahma nāma-rūpam annaṁ ca jāyate 和在博伽梵歌中:mama yonir mahad brahma 都指出这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东西全是婆罗门的展示,虽然效果是不同地展示出来,它们的原由是一样的,在至尊奥义书中说到每一样东西都与至尊的婆罗门或基士拿有关连,因此每一事物都祇属于祂的,一个完全地知道一切事物都属于基士拿,祂是一切事物的主人,和因此每一事物都从事于主的服务的人,自然与他不论是道德的或罪恶的活动结果无关,就算一个人的物质身体,因为是主所赋与进行某一特定活动的礼物,也可以用来从事于基士拿知觉。它超乎罪恶反应的沾染,就好像莲花叶一样虽然停留在水中仍没有被沾湿。主在梵歌中也说:mayi sarvāṇi karmāṇi sannyasya「放弃一切工作给『我』『基士拿』」,结论便是一个没有基士拿知觉的人,祇是根据物质身体及感官的概念去行动;但是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则根据身体是基士拿财产的知识去行动,因此应该从事对基士拿的服务。
第十一节
kāyena manasā buddhyā kevalair indriyair api yoginaḥ karma kurvanti saṅgaṁ tyaktvātma-śuddhaye
kāyena——以身体;manasā——以心意;buddhyā——以智慧;kevalaiḥ——纯洁化后;indriyaiḥ——以感官;api——就算以;yoginaḥ——基士拿知觉着的人;karma——活动;kurvanti——他们去行动;saṅgam——依附;tyaktvā——放弃;ātma——自我;śuddhaye——为了净化的目的。
译文
那些瑜祁放弃了依附后,为了净化的目的,便以身体,心意,智慧和甚至感官来行动。
要旨
为了满足基士拿的感官,而在基士拿知觉中所作的任何行动,不论是身体的,心意的,智慧的或甚至感官的都从物质沾污中被净化。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所作的活动并没有物质反应的后果。因此,一般被称为萨达查拉 sadācāra 净化的活动,可以通过基士拿知觉而很容易地做到。史里劳巴哥史华米 Śrī Rūpa Gosvāmī 在他的巴帝拉三灭达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有以下的描述:
īhā yasya harer dāsye karmaṇā manasā girā nikhilāsv apy avasthāsu jīvanmuktaḥ sa ucyate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或换句话说,在对基士拿服务中)以他的身体,心意,智慧和言词去行动的人,就算他在物质世界中从事各样所谓物质的活动,也是一个解脱了的人。他没有虚假的自我,他亦不相信他是这物质身体,他亦不拥有这身体。他知道他并不是这身体和这身体并不是属于他的。他自己是属于基士拿的而身体也是属于基士拿的。当他以这身体,心意,智慧,言词,生命,财富等所产生的一切——即他所拥有的一切去为基士拿服务时,他便立即与基士拿配合。他与基士拿合一和没有了引致令人相信自己是这个身体的虚假自我等等。这便是基士拿知觉的完整阶段。
第十二节
yuktaḥ karma-phalaṁ tyaktvā śāntim āpnoti naiṣṭhikīm ayuktaḥ kāma-kāreṇa phale sakto nibadhyate
yuktaḥ——一个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人;karma-phalam——所有活动的结果;tyaktvā——放弃;śāntim——完全的平静;āpnoti——达到;naiṣṭhikīm——不变易的;ayuktaḥ——一个不是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kāma-kāreṇa——为了享受工作的结果;phale——在结果中;saktaḥ——依附着;nibadhyate——变得綑缚着。
译文
稳定奉献的灵魂,因为他对「我」供奉出所有活动的结果,而得到纯真的平静;至于一个不是与圣灵沟通的人,因为贪婪他工作的果实,而变得被綑缚着。
要旨
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和一个在身体概念中的人之间的分別,便是前者依附着基士拿,而后者则依附着他活动的结果。依附着基士拿和祇是为祂工作的人,当然是一个解脱了的人,他并不渴望工作的报酬。在博伽瓦谭中说,因活动结果而引起渴望,是因为一个人在二元性概念中的原故,亦即是没有绝对真理的知识。基士拿是至尊的绝对真理,至高性格的神首。在基士拿知觉中,并没有二元性。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是基士拿能量的产物,基士拿是绝对好的。因此,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活动,全部都在绝对的层次;他们是超然的,和没有物质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充满了平静。至于一个受困于为感官满足而作出获利性计算的人,不能够得到那种平静。这便是基士拿知觉的秘密——除了基士拿以外便不再有存在的觉悟,便是平静和无惧的层次。
第十三节
sarva-karmāṇi manasā sannyasyāste sukhaṁ vaśī nava-dvāre pure dehī naiva kurvan na kārayan
sarva——所有;karmāṇi——活动;manasā——由心意;sannyasya——放弃了;āste——留存在;sukham——快乐中;vaśī——一个受控制了的人;nava-dvāre——在有九个门口的地方;pure——在城里;dehī——被体困了的灵魂;na——永不;eva——的确地;kurvan——在做着任何事情;na——不;kārayan——作事的原由。
译文
当被体困了的生物体控制了他的本性,和在智力上遁弃了所有的活动后,他便快乐地居住在有九个门口的城里(物质身体),不工作也不引起工作。
要旨
被体困了的灵魂,生活在拥有九个门口的城市中。身体的活动,或身体的象征性城市,自动地由特定的自然型态所指挥。灵魂虽然是受制于身体的状况,但是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超越所有这些限制。祇是由于他对较高本性的忘记,他与这物质身体认同因而受苦。通过基士拿知觉,他可以使他真正的地位复苏,而得以脱离这个体困。所以当一个人接受了基士拿知觉后,他便可以立即变得完全高出于这些身体的活动。在这样受控制了的生活下,他的意向改变了。所以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有九个门口的城市中。对于这九个门口有以下的描述:
nava-dvāre pure dehī haṁso lelāyate bahiḥ vaśī sarvasya lokasya sthāvarasya carasya ca
「生活在一个生物体内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是整个宇宙所有生物的控制者。身体内有九个门口: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一个口,肛门和生殖器。条件限制阶段下的生物体与他的身体认同,但当他将自己与在他自己之内的主认同后,就算在这身体中,他也变得与主一样地自由。」(史威达奥义书 3.18)
因此,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免于这个物质里外的活动。
第十四节
na kartṛtvaṁ na karmāṇi lokasya sṛjati prabhuḥ na karma-phala-saṁyogaṁ svabhāvas tu pravartate
na——永不;kaṛtrtvam——拥有权;na——也不;karmāṇi——活动;lokasya——人们的;sṛjati——人民的;prabhuḥ——身体城市内的主人;na——永不;karma-phala——活动的结果;saṁyogam——连系;svabhāvaḥ——物质自然的型态;tu——但是;pravartate——去行动。
译文
被体困了的精灵,作为他身体城市内的主人,并不创造活动,亦不招引別人去行动,亦不创造行动的果实。所有这些都是由物质自然型态制定。
要旨
如将会在第七章里所述,生物体在本性上与至尊的主是一致的,有別于物质——主的另外一面被称为低等的本性。不知怎样地,较高的本性——即生物体从恒古以来便与物质本性接触。这个短暂的身体或他所获得的物质居所是各种类活动和他们后果性反应的原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被条限了的气氛下,一个人因愚昧地将自己与身体认同,而苦受着这身体的结果。身体受苦和感到困扰的原因,是由于恒古以来所积聚的愚昧,一旦生物体变得高于身体的活动时,他也跟着变得免于这些反应。他祇要在身体的城市内,他便看来是它的主人,但其实他不是它的物主,亦不是它活动和反应的控制者。他祇是在物质的海洋中,为了生存而挣扎。海洋的波涛在冲击他,他没有能力控制它们。他脱离水面的最佳办法,便是通过超然的基士拿知觉,祇有这个才能将他从混乱中解救出来。
第十五节
nādatte kasyacit pāpaṁ na caiva sukṛtaṁ vibhuḥ ajñānenāvṛtaṁ jñānaṁ tena muhyanti jantavaḥ
na——永不;ādatte——接受;kasyacit——任何人的;pāpam——罪恶;na——永不;ca——还有;eva——的确地;sukṛtam——虔诚的活动;vibhuḥ——至尊的主;ajñānena——由于愚昧;āvṛtam——遮盖着;jñānam——知识;tena——由那;muhyanti——被困惑了;jantavaḥ——生物体。
译文
至尊的精灵也不承担任何人罪过的或虔诚的活动。不过被体困了的生命,因为他们的真正知识被愚昧所遮盖了而觉得困惑。
要旨
梵文 vibhuḥ 一词的意思,是充份地有着无限的知识、财富、力量、名誉、美貌和遁弃的至尊主。祂本身是永远感觉到满足的,不会受罪恶的或虔诚的活动所打扰。祂并不为任何生物体制造出一个特定的处境,而是生物体由于被愚昧所惑,而欲望被处于生命的某种情况下,因此他活动与反应的链锁便开始了。一个生物体,因为较高本性的关系,是充满着知识的,不过由于他有限的力量而受愚昧所影响。主是全能的,生物体则不是。主是 vibhu,全知的,但生物体是 aṇu,或原子的。因为他是一个活着的灵魂,他有他自由意志和去想欲的力量。这些欲望,祇有由全能的主去满足,因此,当生物体被他的欲望所困惑时,主准许他去满足那些欲望,但是主从不负责那想欲特定处境的活动和反应。既然在一个困惑的处境下,被体困了的生物体,便因此将自己与环境性的物质身体认同而变得受制于生命的短暂苦难与快乐。主以巴拉迈玛或超灵的身份,作为生物体的恒久伴侣,因此祂能够了解个別灵魂的欲望,就好像一个人站在花的傍边,便可以嗅到它的芬香一样。欲望是生物体所以被条限的一种细微型态。主根据生物体的所应得而满足他的欲望: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主),因此个人在满足他的欲望方面,不是全能的。不过主能够满足所有的欲望,因为主对每一个人都是中性的,祂并不干扰微小独立生物体的欲望。侭管这样,当一个人渴望基士拿的时候,主特別照顾和鼓励他怎样去欲望而达到祂和得到永恒的快乐。因此吠陀的诗句作出以下的宣言:
eṣa u hy eva sādhu karma kārayati taṁ yamebhyo lokebhya unninīṣati eṣa u evāsādhu karma kārayati yamadho ninīṣate ajño jantur anīṣo 'yam ātmanaḥ sukha-duḥkhayoḥ īśvara-prerito gacchet svargaṁ vāśvabhram eva ca
「主将生物体从事于虔诚的活动,好使他能够被提升。主将他从事于不虔诚的活动,以使他走往地狱。生物体在他的苦恼和快乐中,是完全不由自主的,由至尊的意旨,他可以去天堂或地狱,就有如一朵云被风所吹动一样。」
因此被体困了的灵魂,由于他恒古以来想避开基士拿知觉的欲望,而引起他自己的困惑。结果,虽然他在法定性地位上是永恒、快乐和知觉着的,但是由于他渺小的存在,而忘记了他对主服务的法定性地位,和因此而被无知所困。在愚昧的魔力下,生物体则说主是负责他条限下的生存。吠檀多经典也证实了这一点:
vaiṣamya-nairghṛṇye na sāpekṣatvāt tathā hi darśayati
「主并不憎恨或喜欢任何人,虽然看来祂是这样做。」
第十六节
jñānena tu tad ajñānaṁ yeṣāṁ nāśitam ātmanaḥ teṣām ādityavaj jñānaṁ prakāśayati tat param
jñānena——由于知识;tu——但是;tat——那;ajñānam——无知;yeṣām——那些;nāśitam——被毁灭了;ātmanaḥ——生物体的;teṣām——他们的;ādityavat——好像旭日初升;jñānam——知识;prakāśayati——展示;tat param——在基士拿知觉中。
译文
不过,当一个人被能毁灭无知的知识所启迪后,他的知识便能揭示一切事物,就好像太阳在日间照耀着一切事物一样。
要旨
那些忘记了基士拿的人,是必定会被困惑的,而那些在基士拿知觉的人丝毫不会被困惑。博伽梵歌说:sarvaṁ jñāna-plavena jñānāgniḥ sarva-karmāṇi 和 na hi jñānena sadṛśam 知识是永远被崇尚的。那是什么知识?当一个人皈依基士拿的时候,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一如在第七章第十九节中所说: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te 经过很多很多次的投生,当一个人处于完整的知识中时便皈依基士拿,或当一个人达到基士拿知觉后,一切事物便揭示于他跟前,就好像太阳在日间揭示一切事物一样。生物体在这样多方面感到困惑,譬如当他狎侮地以为他自己是神的时候,其实正是掉进无知的最后圈套里。如果生物体是神,为什么他会被无知所困惑?神会被无知所困惑吗?如果是这样,则无知或撒旦,便比神更伟大了。真正的知识可以从一个处于完整基士拿知觉的人那里获得。因此,一个人应该寻找出这样的一个真正灵魂导师和跟随他学习什么是基士拿知觉,灵魂导师可以驱走一切的愚昧,正如太阳驱走黑暗一样。就算一个人完全地知道他不是这身体,而是超然于这身体,他仍然可能会不能分辨灵魂与超灵。不过如他去寻求完整的、真正的灵魂导师的庇护,他便会对一切都知道得很清楚。一个人祇有当他实际上碰到一个神的代表的时候,才能够知道神和一个人与神的关系。一个神的代表永远不说他自己是神,虽然他通常是受到对神一般的尊敬,因为他有着神的知识。一个人需要学习神与生物体之间的分別。因此主史里基士拿在第二章(2.12)里宣称: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个別的,而主也是个別的。他们在过往是个別的人,他们现在是个別的人,而他们在将来,就算在解脱了之后,也是个別的人。在晚上我们看见一切东西在黑暗中是一样的,但在日间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看见一切事物以真正的身份出现。灵性生活中个別性的认识,是真正的知识。
第十七节
tad-buddhayas tad-ātmānas tan-niṣṭhās tat-parāyaṇāḥ gacchanty apunar-āvṛttiṁ jñāna-nirdhūta-kalmaṣāḥ
tad-buddhayaḥ——一个智慧经常在至尊的人;tad-ātmānaḥ——一个心意经常在至尊的人;tat-niṣṭhāḥ——心意祇是为了至尊的人;tat-parāyaṇāḥ——完全以祂作庇护的人;gacchanti——去;apunaḥ-āvṛttim——解脱;jñāna——知识;nirdhūta——洗涤;kalmaṣāḥ——疑惑。
译文
当一个人的智慧、心意、信仰、和庇护都完全坚定于至尊的时候,一个人便通过完整知识而变得完全地洗脱了疑惑,因此在解脱的路途上勇往直前。
要旨
至尊的超然性真理,便是主基士拿,整部博伽梵歌萦绕着的中心,便是宣称基士拿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那便是所有吠陀文学的看法。巴拉特瓦 paratattva 的意思。是至尊的真实性,至尊的认识者对它的了解是婆罗门,巴拉迈玛和博伽梵。博伽梵,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是绝对的末句,再没有比这更甚的了。主说:mattaḥ parataraṁ nānyat kiñcit asti dhanañjaya,非人性的婆罗门也为基士拿所支持:brahmaṇo hi pratiṣṭhāham。在各方面基士拿都是至尊的真实性。谁人能够心意、智慧、信仰和庇护都经常地处于基士拿,或换句话说,一个完全地处于基士拿的人,毫无疑问地是洗涤了所有的疑惑,和对一切与超然性有关的事物都有着完整的知识。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清楚地知道在基士拿之内有二元性(同时的身份与个別性)一个人配备着这样的超然知识,便可以在解脱的路途上取得进步。
第十八节
vidyā-vinaya-sampanne brāhmaṇe gavi hastini śuni caiva śvapāke ca paṇḍitāḥ sama-darśinaḥ
vidyā——教育;vinaya——温文;sampanne——充份地装配着;brāhmaṇe——在一个婆罗门;gavi——在一头母牛;hastini——在一只大象;śuni——在一只狗;ca——和;eva——当然地;śvapāke——在一个吃狗肉的人(不属于四阶级内的);ca——分別地;paṇḍitāḥ——这样聪明的人;sama-darśinaḥ——以同样的眼光看待。
译文
谦恭的圣贤,由于真正知识的关系,以同样眼光看待一个温文有学识的婆罗门,一头母牛,一只大象,一只狗和一个吃狗肉的人(不属于四阶段内)。
要旨
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并不区別种族或阶级。从社会的角度看来,一个婆罗门可能与一个不属于四阶级内的人有別;从种族的角度看来,一只狗,一头母牛或一只大象之间可能会有別。但是在一个有学识的超然主义者看来,这些身体的分別是没有意思的。这是由于他们与至尊,或至尊主以祂的全体出席部份,作为处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巴拉迈玛的关系。这样对至尊的了解,便是真正的知识。不论身体在生命不同的阶级或种族中,主对每人都同样地仁慈,因为祂对每一生物体都以朋友般看待,而祂自己作为巴拉迈玛也不会考虑到生物体的处境。虽然一个婆罗门的身体和一个在阶级外的人的身体有別。主作为巴拉迈玛是同样地存在于那在阶级外的人或那婆罗门身上,身体是物质自然不同型态的物质产品,但是体内的超灵,则有着同一的灵性品质。灵魂和超灵在品质上的相同性,使到他们在份量方面一样,因为个別的灵魂,祇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身体内,而巴拉迈玛则存在于每一个身体。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完全知道这一点,因此他是真正地有学识和有著一视同仁的眼光。灵魂和超灵的相同本质,便是他们都是知觉著、永恒和快乐的。而分別便是个別的灵魂,祇是在身体的有限范围内有知觉,至于超灵则对所有身体都有著知觉。超灵是没有例外地存在于所有身体之中。
第十九节
ihaiva tair jitaḥ sargo yeṣāṁ sāmye sthitaṁ manaḥ nirdoṣaṁ hi samaṁ brahma tasmād brahmaṇi te sthitāḥ
iha——在这一生中;eva——当然地;taiḥ——被他们;jitaḥ——所征服;sargaḥ——生与死;yeṣām——那些;sāmye——恬静;sthitam——这样地处于;manaḥ——心意;nirdoṣam——没有瑕疵;hi——的确地;samam——在恬静中;brahma——至尊者;tasmāt——因此;brahmaṇi——在至尊者中;te——他们;sthitāḥ——处于。
译文
那些心意一致和恬静的人,已经征服了生和死的状况。他们像婆罗门一样地没有瑕疵;因此他们已经处于婆罗门中。
要旨
如上所述的心意恬静是自觉的象征。那些实际上达到这个阶级的人,应该被认为是已经征服了物质的状况——特別是生与死的状况。祇要一个人与这个身体认同,他便被视为是一个条限了的灵魂,但一旦他被提升至通过自觉而达到的恬静阶段,他便超脱于条限了的生命。换句话说,他不再受制于在这物质世界中的投生,而可以在死后进入灵性的空间。主是没有瑕疵的,因为祂没有钟爱也没有憎恶。同样地,当一个生物体没有钟爱或憎恶时,他也变成有瑕疵和有资格进入灵性的空间。这样的人被视为已经解脱了,而他们都有著下述的象征。
第二十节
na prahṛṣyet priyaṁ prāpya nodvijet prāpya cāpriyam sthira-buddhir asammūḍho brahma-vid brahmaṇi sthitaḥ
na——永不;prahṛṣyet——喜悦;priyam——愉快;prāpya——得到;na——不;udvijet——被刺激;prāpya——得到;ca——还有;apriyam——不愉快的;sthira-buddhiḥ——有著自我智慧的;asammūḍhaḥ——不感到困惑的;brahmavit——一个完全地懂得至尊者的人;brahmaṇi——在超然性中;sthitaḥ——处于。
译文
一个并不因为得到一些愉快的东西而感到喜悦,和不因为得到一些不愉快的东西而感到悲怆的人,有著自我的智慧,不感到困惑和懂得神的科学,可算是已经处于超然性当中。
要旨
这里所述及的是一个自觉了的人的象征。第一个象征,便是他并不为身体是他真正自我的虚假认同所迷惑。他完全清楚地知道他并不是这个身体,而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片段部份。因此他并不因为得到一些东西而感到快乐。亦不因失去一些与这个身体有关的任何东西而感到悲怆,这种心意的平稳,被称为史隶拉.菩提 sthira-buddhi,或自我的智慧。因此,他从不会错误地将凡俗的身体,当作灵魂,而感到困惑,他亦不接受身体为永恒的和不理会灵魂的存在。这个知识,使他得以提升到懂得绝对真理完整科学的层次——即婆罗门、巴拉迈玛及博伽梵。他因而正确地知道他的法定性地位,而不错误地想从各方面与至尊者合成一体。这便是婆罗门的觉悟,或自觉。这平稳的知觉被称为基士拿知觉。
第二十一节
bāhya-sparśeṣv asaktātmā vindaty ātmani yat sukham sa brahma-yoga-yuktātmā sukham akṣayam aśnute
bāhya-sparśeṣu——外在的感官快乐;asakta-ātmā——一个不依附于;vindati——享受;ātmani——自我;yat——那;sukham——快乐;saḥ——那;brahma-yoga——集中注意力于婆罗门;yukta-ātmā——自我联系;sukham——快乐;akṣayam——无限的;aśnute——享受。
译文
这样一个被解脱了的人,并不受物质的感官快乐或外物所吸引而经常地处于神昏中,享受着内在的快乐,因为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至尊之上。
要旨
史里也门拿阇黎耶 Śrī Yāmunācārya——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伟大奉献者说:
yadāvadhi mama cet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e nava-nava-rasa-dhāmanudyata rantum āsīt tadāvadhi bata nārī-saṅgame smaryamāne bhavati mukha-vikāraḥ suṣṭu niṣṭhīvanaṁ ca
「自从我从事于对基士拿的超然性爱心服务后,觉悟到祂永远更新的快乐,每当我想及性生活的快乐时,我向这念头唾吐,我的嘴唇嫌恶地卷起。」一个在婆罗门瑜伽,或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是这样地沉迷惑对主的爱心服务,以至他甚至丧失了对物质感官享受的意味,物质层次的最高享乐是性的享乐。整个世界都是在它的魔力下转动,一个唯物主义者,没有这种动机便不会工作,但是一个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可以没有性的享乐(他所防避的)仍能有极大干劲。那便是灵性觉悟的试验,灵性觉悟与性享乐不能共存。一个基士拿知觉的人,因为是一个解脱了的灵魂,而不为任何类型的感官享乐所吸引。
第二十二节
ye hi saṁsparśajā bhogā duḥkha-yonaya eva te ādy-antavantaḥ kaunteya na teṣu ramate budhaḥ
ye——那些;hi——的确地;saṁsparśajāḥ——由于与物质的感官接触;bhogāḥ——享乐;duḥkha——困苦;yonayaḥ——的原由;eva——的确地;te——他们是;ādi——在开始的时候;antavantaḥ——受制于;kaunteya——啊,琨提之子;na——永不;teṣu——在那些;ramate——从中取悦;budhaḥ——聪明的人。
译文
一个聪明的人不參与因为与物质感官接触而来的苦难根源。啊琨提之子,这样的快乐有开始亦有完结,所以聪明人并不从中取悦。
要旨
物质的感官享受,来自物质感官的接触,这些都是短暂的,因为身体本身便是短暂的。一个解脱了的灵魂,并不对任何短暂的东西發生兴趣。清楚地知道了超然享乐的喜悦以后,一个被解脱了的灵魂,又怎会同意去享受虚假的快乐呢?在琶玛普兰那经 Padma Purāṇa 中有这样的一句:
ramante yogino 'nante satyānanda-cid-ātmani iti rāma-padenāsau paraṁ brahmābhidhīyate
「神秘主义者从绝对真理中得到无限的超然快乐,因此至尊的绝对真理,人格性的神首,也被称为喇玛 Rama。」
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也这样说:
nāyaṁ deho deha-bhājāṁ nṛ-loke kaṣṭān kāmānarhate viḍ-bhujāṁ ye tapo divyaṁ putrakā yena sattvaṁ śuddhyed yasmād brahma-saukhyaṁ tu anantam
「我亲爱的儿子们,在这人体的生命中,并没有理由去很辛勤地为感官享乐而工作,这种享乐,连吃粪便的动物(猪)也可以得到。你们应该在这一生中,进行忏悔,好使你们的生存得以净化,结果,你们便会享受到无穷的超然快乐。」(博谭 5.51.)
因此,那些真正的瑜祁或有学识的超然主义者,并不为感官享乐所吸引,因为这些都是继续物质生存的原由。一个人越沉迷于物质的享乐,便越为物质的苦难所困。
第二十三节
śaknotīhaiva yaḥ soḍhuṁ prāk śarīra-vimokṣaṇāt kāma-krodhodbhavaṁ vegaṁ sa yuktaḥ sa sukhī naraḥ
śaknoti——可以做到;iha eva——在现在这个身体中;yaḥ——谁;soḍhum——去容忍;prāk——之前;śarīra——身体;vimokṣaṇāt——放弃;kāma——欲望;krodha——愤怒;udbhavam——發出自;vegam——催使;saḥ——他;yuktaḥ——在神昏中;saḥ——他;sukhī——快乐;naraḥ——人类。
译文
在放弃现在这个身体之前,如果一个人能够容忍物质感官的涌催和阻止欲望和愤怒的冲力,他便是一个瑜祁和能够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要旨
如果一个人想在自觉的路道上取得稳定的进步,他便去要控制物质感官的力量。这些包括有说话的力量、愤怒的力量、心意的力量、胃的力量、生殖器的力量和舌头的力量。一个能够控制所有这些感官和心意力量的人,被称为哥史华米 gosvāmī 或史华米 svāmī。这些哥史华米过着完全在控制下的生活,和容忍所有感官的力量,当物质的欲望不能被满足时,忿怒便由此而起,跟着心意、眼睛和胸膛便被激动。所以一个人在放弃这个物质的身体之前,必须要学习控制它们。一个能够这样做的人,被认为是自觉了和快乐地处于自觉的境界。一个超然主义者的责任,便是要努力地去控制欲望和愤怒。
第二十四节
yo 'ntaḥ-sukho 'ntarārāmas tathāntar-jyotir eva yaḥ sa yogī brahma-nirvāṇaṁ brahma-bhūto 'dhigacchati
yaḥ——谁;antaḥ-sukhaḥ——内在的快乐;antaḥ-ārāmah——内在的活动;tathā——和;antaḥ-jyotih——内在目标;eva——的确地;yaḥ——任何人;saḥ——他;yogī——神秘主义者;brahma-nirvāṇam——在至尊中被解脱了(婆罗湼槃);brahma-bhūtaḥ——自觉了;adhigacchati——达到。
译文
谁人的快乐是内在的,活动是内在的,欢乐是内在的和有着内在的照明,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神秘主义者。他在至尊中得以解脱和最后达到至尊。
要旨
除非一个人从内里取得快乐,他又怎能从为了得到表面快乐的外在事务中引退呢?一个解脱了的人通过事实经验享受快乐。因此,他可以静寂地坐在任何地方和从内在享受生命的活动。这样的一个解脱了的人,不再想欲外在的物质快乐。这个阶段称为婆罗布达 brahma-bhūta,达到了它以后,一个人便可以肯定地回到神首,回到家里去。
第二十五节
labhante brahma-nirvāṇam ṛṣayaḥ kṣīṇa-kalmaṣāḥ chinna-dvaidhā yatātmānaḥ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labhante——达到;brahma-nirvāṇam——在至尊中的解脱(婆罗湼槃);ṛṣayaḥ——那些有着内在活力的人;kṣīṇa-kalmaṣāḥ——免除了所有罪恶;chinna——撕掉;dvaidhāḥ——二元性;yata-ātmānaḥ——从事于自觉中;sarva-bhūta——在所有生物体中;hite——在福利工作中;ratāḥ——从事于。
译文
谁人超越了二元性和疑惑,心意有着内在的从事,经常努力地为了所有情操生物的福利工作,豁免于所有罪恶,便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脱(婆罗湼槃)。
要旨
祇有一个完全地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才能够称是为所有的生物体做着福利工作。当一个人实际上知道基士拿是一切事物的源头而以这个精神去行动时,便是为每一个人工作。人类的受苦是因为忘记了基士拿是至尊的享受者,至尊的物主和至尊的朋友。因此,去使整个人类社会复苏这个知觉是最高的福利工作。一个人没有在至尊中被解脱之前,便不能够从事于第一流的福利工作。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并不怀疑基士拿的至尊性,他没有怀疑,因为他已完全脱离所有的罪恶,这便是圣爱的阶段。
一个祇是从事于办理人类社会物质幸福的人,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外在身体和心意的短暂慰借,并不能给予真正的满足。一个人在生命中艰苦奋斗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一个人与至尊主关系的忘怀。当一个人完全地知觉着他与基士拿关系,虽然他或许会在物质的身体中,而实际上他已是一个解脱了的灵魂。
第二十六节
kāma-krodha-vimuktānāṁ yatīnāṁ yata-cetasām abhito brahma-nirvāṇaṁ vartate viditātmanām
kāma——欲望;krodha——愤怒;vimuktānām——那些如此地解脱了的人;yatīnām——圣人的;yata-cetasām——那些能够完全控制心意的人的;abhitaḥ——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保证;brahma-nirvāṇam——在至尊前的解脱(婆罗湼槃);vartate——那里有;vidita-ātmanām——那些自觉了的人的。
译文
那些免于愤怒和所有物质欲望的人,他们都是自觉了的,作出自我规律和不断地为完整而努力,并且获得保证在不久的将来,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脱。
要旨
在经常地从事于得救而努力的圣贤中,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是最佳的。博伽瓦谭如下地证实了这一点:
yat-pāda-pankaja-palāśa-vilāsa-bhaktyā karmāśayaṁ grathitam udgrathayanti santaḥ tadvan va rikta-matayo yatayo 'pi ruddha- srotogaṇās tam araṇaṁ bhaja vāsudevam
「祇要在奉献性服务中,去崇拜瓦苏弟瓦——具有至尊人格的神首。就算伟大的贤哲,也不能够如那些从事于在超然快乐中,皈依主的莲花足下的人,那样有效地控制感官的力量,连根拔起获利性活动的深藏欲望。」
(博谭 4.22.39)
在条限了的灵魂中,享受工作获利性结果的欲望,是这样地根深蒂固,以至连伟大的圣贤在极大的努力下,也难以控制。一个主的奉献者,因为经常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奉献性服务,完整地自觉着,很快便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脱。由于他对自觉的完整知识,他是经常地处于神昏中。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如下:
darśana-dhyāna-raṁsparśair matsya-kūrma-vihangamāḥ svānya patyāni puṣṇanti tathāham api padmaja
「祇是通过视力,通过冥想和通过接触:鱼、龟和雀鸟便能够保持它们的后裔,我也能够同样做,啊!巴玛扎 padmaja!」
鱼祇是靠观看,便能够抚养后裔,龟祇是靠冥想,便能够抚养后裔,龟蛋是生在陆上的,而龟则在水中冥想着这些蛋。同样地,一个基士拿知觉中的奉献者,虽然远离于主的居所,而能够祇是简单地经常想着祂,便将自己提升到那居所——这便是基士拿知觉的从事。他并不感觉到物质困苦的悲痛;这一生命状况,被称为婆罗湼槃,或是因经常地专注于至尊中而消失了物质困苦。
第二十七及二十八节
sparśān kṛtvā bahir bāhyāṁś cakṣuś caivāntare bhruvoḥ prāṇāpānau samau kṛtvā nāsābhyantara-cāriṇau yatendriya-mano-buddhir munir mokṣa-parāyaṇaḥ vigatecchā-bhaya-krodho yaḥ sadā mukta eva saḥ
sparśān——诸如声音等的外在感官对象;kṛtvā——这样做;bahiḥ——外在的;bāhyān——不必要的;cakṣuḥ——双眼;ca——还有;eva——的确地;antare——内在的;bhruvoḥ——眼眉的;prāṇa-apānau——上下移动的空气;samau——在空悬;kṛtvā——这样做;nāsā-abhyantara——在鼻孔内;cāriṇau——吹气;yata——控制下;indriya——感官;manaḥ——心意;buddhiḥ——智慧;muniḥ——超自然主义者;mokṣa——解脱;parāyaṇaḥ——这样地命定;vigata——抛弃;icchā——愿望;bhaya——恐惧;krodhaḥ——愤怒;yaḥ——谁;sadā——经常;muktaḥ——解脱了;eva——的确地;saḥ——他是。
译文
遮闭了所有的外在感官对象,将双眼和视野集中于两眉中间,停止了鼻孔中内在与外在的呼吸——这样地控制了心意、感官和智慧后,一个超然主义者便变得免于欲望、恐惧和愤怒。一个经常地在这状况下的人是确实地得到解脱。
要旨
因为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一个人可以立即地了解到他的灵性身份,这样他便能够通过奉献性服务去了解至尊的主。当一个人久习奉献性服务以后,他便会达到一个超然的境界,而有资格在他活动的范畴内,感觉到主的存在。这个特別的地位,称为在至尊前的解脱。
在解释过上述在至尊前解脱的原则后,主指导阿尊拿告诉他一个人怎样能够通过神秘主义或瑜伽——名为阿士当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 的训练而达到那个境界,这种瑜伽可分为八个步骤:守意 yama、持禁 niyama、打坐 āsana、呼吸方法 prāṇāyāma、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达兰拿 dhāraṇā、入定 dhyāna和三摩地 samādhi。在第六章中对瑜伽这个题目,将会有很详尽的解释,而在第五章之末所作的祇是初步的简述而已。在瑜伽中一个人需要通过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呼吸步骤)去驱除如声音、触觉、形状、味觉和嗅觉等的感官对象,跟着便是将两眼的视力集中于两眉中间,和以半开合眼盖,凝视于鼻子的尖端。完全闭合双眼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随时都有机会入睡,完全张开眼睛,也没有益处,因为有被感官对象所吸引的危险,将体内的上下移动空气的平衡后,鼻孔内的呼吸,便得以控制,一个人如果练习这种瑜伽,便能够对感官取得控制,和摒绝外界的感官对象,从而为自己准备在至尊前取得解脱。
这个瑜伽程序,可以帮助一个人免于各类的恐惧和愤怒,而在超然的处境中,体会到超灵的存在。换句话说,基士拿知觉,是执行瑜伽原则的最浅易方法。这个将会在下一章中彻底地解释到。一个基士拿知觉着的人,因为经常从事于奉献性服务,并不冒将感官作別样从事之险,这是一个较阿士当格瑜伽更能有效地的控制感官的途径。
第二十九节
bhoktāraṁ yajña-tapasāṁ sarva-loka-maheśvaram suhṛdaṁ sarva-bhūtānāṁ jñātvā māṁ śāntim ṛcchati
bhoktāram——有益的;yajña——牺牲祭祀;tapasām——苦行与忏悔的;sarva-loka——所有恒星和在上的半人神;maheśvaram——至尊的主;suhṛdam——恩人;sarva——所有;bhūtānām——生物体的;jñātvā——这样地知晓;mām——「我」(主基士拿);śāntim——脱离物质的困苦;ṛcchati——得到。
译文
圣贤们知道「我」是所有祭祀牺牲和苦行的终极目的,所有星球和半人神的至尊主和所有生物体的恩人和祝福者后,便从物质的困苦中得到平静。
要旨
在物质世界中迷幻能量掌握下的条限了的灵魂,都很渴望想得到平静,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在博伽梵歌这一部份中所述达至平静的公式。最伟大的和平公式很简单地便是:主基士拿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大恩人。人类需要将一切东西奉献作主的超然性服务,因为祂是所有恒星和在上生活半人神的物主。没有人比祂更伟大了,祂比最伟大的半人神施威神和梵王还要伟大。在吠陀经中至尊的主被描述为 tam īśvarāṇāṁ paramam maheśvaram,在迷幻魔力下,生物体都想做他们所察觉到一切的主人,但实际上他们是受主的物质能量所操纵。主是物质自然的主人,而在条限下的灵魂,都在物质自然严格规律的控制下,除非一个人了解到这些基本事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个人或团体都不能得到和平,这便是基士拿知觉的感受:主基士拿是至尊的控制者,而所有的生物体,包括伟大的半人神在内,都是祂的下属。一个人祇要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中才能达到完满的和平。
这第五章是基士拿知觉的一个实际解释,一般称为行业瑜伽。从行业瑜伽中怎能得到解脱的一个智力推考问题在这里可作如下解答,在基士拿知觉中工作,便是带着主是控制人的完整知识去工作,这种工作与超然的知识没有分別,直接的基士拿知觉是巴帝瑜伽,而几亚拿瑜伽(知识瑜伽)是带往巴帝瑜伽的途径。基士拿知觉的意思,一个人是在与绝对至尊关系的完整知识中工作,而这个知觉的完满境界,便是对基士拿——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完整知识。一个纯洁的灵魂是作为神的所属片碎部份的永恒仆人。由于想主宰摩耶(幻觉)的欲望,他便与摩耶接触,那便是他这样多苦难的原由,他一日与物质接触,便一日需要执行物质上必需的工作。但是基士拿知觉则能够使一个人就算在物质的范畴内仍可将自己带入灵性生活因为这是在物质世界中一种唤醒精神存在的训练。一个人越在这方面取得进步,他便越能免于物质的掌握。主并不偏袒任何人,一切东西有赖于在控制感官的努力和征服欲望和愤怒的影响上所作的实际责任执行,在控制了上述的情欲而达到基士拿知觉后,一个人在实际上便处于超然的阶段,或婆罗门湼槃。八重的神秘主义瑜伽也可由于修习基士拿知觉而自动地得到,这是因为最终极的目的被选中了。一般渐进的提升步骤是守意 yama、持禁 niyama、打坐 āsana、巴轧哈拉 pratyāhāra、入定 dhyāṅa、达兰拿 dhāraṇā、呼吸方法 prāṇāyāma 和三摩地 samādhi的修习。但这些都祇在完整奉献性服务之前,而祇有奉献性服务才能使人类得到宁静。这是生命的最高完整阶段。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五章有关行业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觉中行动的要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6 册 No. 198 博伽梵歌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