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机密的知识

第一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idaṁ tu te guhyatamaṁ      pravakṣyāmy anasūyave    jñānaṁ vijñāna-sahitaṁ      yaj jñātvā mokṣyase 'śubhāt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idam——这tu——但是te——向你guhyatamam——最机密的pravakṣ-yāmi——我告诉anasūyave——向不妒忌的jñānam——知识vijñāna——觉悟到的知识sahitam——与yat——那jñātvā——知道mokṣyase——被释放aśubhāt——从这个困苦的物质生存中

译文

至尊的主说「『我』亲爱的阿尊拿因为『你』从不妒忌『我』『我』向你灌输这最秘密的智慧懂得了以后你便可以从物质生存的困苦中得到解救

要旨

当一个奉献者聆听越来越多有关于至尊主的事情他便得到启迪史里玛博伽瓦谭推荐这聆听的程序「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音讯是充满着能量的如果有关于至尊神首的论题在奉献者中讨论这些能量便能够被理解认识这不能够通过与智力推考者或学者的联系而得到因为这是觉悟到的知识

奉献者不停地从事于对至尊主的服务主了解一个从事于基士拿知觉中的特別生物体的心理和诚恳而给予他足够的智慧在与奉献者的联系中去了解基士拿的科学谈论基士拿是很有力量的假如一个幸运的人有这样的联系而试图去吸收知识他便必定会在灵性觉悟的路途上取得进步主基士拿为了要鼓励阿尊拿对祂有力服务的更高提升在这第九章中描述了比祂已经揭示了的更为机密的事情

博伽梵歌开端的第一章大致上是全书其余部份的导言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所讲述的便是机密的灵性知识第七和第八章所讨论的题目则特別是有关于奉献性服务又因为它们引领至基士拿知觉的启迪它们便是更机密的然而第九章所讲述的内容是没有混杂的纯洁的服务因此便是最机密的一个处于基士拿知觉最机密知识中的人自然是超然的因此他虽然是在物质世界中却并没有物质的痛楚在巴帝拉三灭达申度中说一个诚恳地有着对至尊主作出爱心服务的人虽然是处于物质生存的条限状况中也被认为是得到解脱同样地我们将会在博伽梵歌的第十章中找到任何一个这样从事的人便是一个解脱了的人

这一节有着特別的意义知识(idaṁ jñānam)是指纯洁的奉献性服务这包括了九种不同的活动聆听歌颂记忆侍奉崇拜祈祷听命友谊关系和献出一切通过这九种奉献性服务元素的修习一个人便被提升到灵性的知觉——基士拿知觉当一个人清除了物质沾染之后他便能够了解这基士拿知觉的科学祇是简单地了解生物体不是物质是不足够的那可能是灵性觉悟的开始但一个人应该清楚地认识身体活动和灵性活动的分別这样他才能够了解他不是身体

在第七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富裕潜能祂不同的能量低等和高等本性和所有这个物质的展示现在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所描述的便是主的荣耀

这一节中梵文 anasūyave 一字也有着重要意义一般的评述家就算他们很具学术性他们都很妒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连最有学识的学者都不正确地评述博伽梵歌因为他们妒忌基士拿所以他们的评述是没有用处的由主的奉献者所作的评述才是真正的如果一个人是妒忌的话他便不能够解说博伽梵歌或散播完整的基士拿知识谁不认识基士拿而批评基士拿的性格是一个蠢人因此我们应该小心地避免这些评述对于那些了解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具有纯洁和超然性格的人来说这数章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节

    rāja-vidyā rāja-guhyaṁ      pavitram idam uttamam    pratyakṣāvagamaṁ dharmyaṁ      susukhaṁ kartum avyayam

rāja-vidyā——教育之王rāja-guhyam——最机密知识之王pavitram——最纯洁的idam——这uttamam——超然的pratyakṣa——直接地经验到avagamam——了解dharmyam——宗教的原则susukham——很快乐kartum——去执行avyayam——永恒的

译文

这知识是教育之王所有秘密中的最秘密它是最纯洁的知识因为它通过自觉而给与对自我的直接理解所以它是宗教的完满境界它是永恒的它的执行也是很愉快的

要旨

博伽梵歌的这一章被称为教育之王因为它是前面所解释过所有学说和哲学的要素在印度有七个主要的哲学家乔答摩 Gautama蹇尼陀 Kaṇāda嘉比拉 Kapila耶冉拿瓦格耶 Yājña-valkya珊抵耶 Śāṇḍilya外士环拿拉 Vaiśvānara和最后的便是华沙廸瓦 Vyāsadeva——吠檀多(维丹达)枢查经 Vedānta-sūtra 的作者因此在哲学或超然性知识这一范围内知识并不缺乏现在主说这第九章是所有这类知识之王所有能够从吠陀经的研读和不同类型哲学所得来的知识要素它是最机密的因为机密的或超然的知识包括对灵魂和身体分別的了解而所有机密知识之王的顶点便是奉献性服务

一般来说大众所受的都不是这机密知识的教育他们接受的是外在知识的教育普通教育的部门包括有政治社会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工程学等世界上有这样多的知识部门和大学但是很不幸地没有一所大学或教育机构教授这灵魂的科学而事实上灵魂是这个身体最重要的部份没有灵魂的存在身体是没有用的人们仍然大力地着重于生命中身体的需要而没有顾及最要紧的灵魂

博伽梵歌从第二章开始便着重灵魂的重要在开始的时候主说这个身体是可以灭毁的而灵魂则是不能够被毁灭的那便是机密知识的一部份简括地知道灵魂有別于这个身体它的本性是不变的不能被毁坏的和永恒的不过这还没有供给有关于灵魂的正面资料有时一些人的概念是灵魂有別于身体当身体完结后或一个人从身体中解脱后灵魂处于一个虚无的境界和成为非人性然而那并不是事实在身体内这样活跃的灵魂在与身体解脱后怎能够没有活动呢它是经常地有活动的如果它是永恒的它便永恒地有活动它在灵性王国中的国度便是灵性知识的最机密部份因此在这里指出这些灵魂的活动构成了所有知识之王——所有知识的最秘密部份

吠陀文学中说这知识是所有活动的最纯洁状况琶玛普兰拿经 Padma Purāṇa 分析了人的罪恶活动及证实为犯错后又犯错的结果那些从事于获利性活动的人被綑缚于罪恶性反应的不同阶段和状况中例如当某一种树的种子被散播后树并不立即便生长这需要一段时间最初它是一棵很细小正在發芽中的植物跟着它便有了树的形状然后便开花结果最后那个播种的人便享受树的花和果实同样地一个做了罪恶活动的人像种子一样需要一段时间去成熟这有不同的阶段或许那个人内在已经停止了罪恶性的活动但是仍要受那罪恶活动的结果影响如在第七章第二十节中所述罪恶有的尚在种子的状况而其它的则已经结果和给予我们感觉为困扰或痛苦的果实

一个完全了结所有罪恶活动反应和免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双重性而完全地从事于虔诚活动的人从事于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奉献性服务换句话说那些实际上从事于对至尊主奉献性服务的人已经免于所有的反应对于那些从事于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奉献性服务的人所有罪恶的反应不论是已经结了果的在贮藏中的或是在种子状况的都会慢慢地消毁因此奉献性服务的净洁化能量是很强大的它被称为 pavitram uttamam最纯洁的Uttamam 是超然的意思Tamas 即这个物质世界或黑暗而 uttamam 的意思是那超然于物质活动的奉献性服务永不被看作是物质的虽然有时奉献者看来就像普通人一样的从事一个能够体会和谙熟奉献性服务的人便会知道它们并不是物质的活动他们全是灵性的和奉献性的不为物质自然的型态所沾染

据说奉献性服务的执行是这样地完整以至一个人可以直接地察觉到它的后果我们的实际经验是任何一个歌颂基士拿圣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的人在一段时间后便感到一些超然的快乐和很快地便从所有物质的沾染中净化这是事实还有假如一个人不单祇聆听而且还努力去發扬奉献性活动的音讯或是他从事于帮助基士拿知觉的传教活动他慢慢地便会感觉到灵性的进步这种灵性的进步并不赖于任何先前的教育或资格这个方法本身是这样地纯洁以至一个人单单地从事于它便变得纯洁

在吠檀多枢查经中对这件事也有以下的描述prakāśaś ca karmaṇy abhyāsāt「奉献性服务是这样地有潜能一个人祇要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活动毫无疑问地他便会得到启迪」拿拉达是一个侍婢的儿子他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是诞生于一个高尚的家庭当他的母亲从事于侍奉伟大的奉献者的时候拿拉达也作出事奉有时当他母亲不在的时候他会亲自事奉那些伟大的奉献者拿拉达自己说过「有一次他们准许我进食他们剩余的食物这样我的罪恶便得以立即被根除这使我内心变得纯洁在那时候超自然主义者的本性便吸引着我」(博伽瓦谭 1.5.25)拿拉达告诉他的门徒华沙廸瓦说他自己的前生是一个纯洁奉献者的童仆在这些奉献者逗留在他居处的四个月中他与他们深切结交有时那些圣贤在他们的碟中留下剩余的食物他因为要替他们洗碟子便在问准那些伟大的奉献者后吃了这些留下的食物结果拿拉达便能够免于所有的罪恶反应当他继续这样进食的时候慢慢地他的内心便变得与那些圣贤同样地纯洁和培养了同样的爱好伟大圣贤以对主不停的奉献性服务聆听及唱颂等为乐同样地拿拉达也培养了同样的兴趣和也想聆听及歌颂赞美主因为与圣贤的交往连系他便培养了对奉献性服务的极大愿望因此他这样地从吠檀多枢查经 Vedānta-sūtra 中引述prakāśaś ca karmaṇy abhyāsāt 一个人祇要简单地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一切东西便自动地在他面前揭示使他能够了解这便是百嘉萨 prakāśaḥ——直接的感染

拿拉达是一个女仆的儿子他没有机会上学校他祇是帮助他的母亲而很幸运地他的母亲对奉献者作出一些服务拿拉达也得到了这个机会祇是由于连络交往他便达到了所有宗教的最高目的——奉献性服务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说信宗教的人仕通常不知道宗教的最高成就便是达到奉献性服务的阶段一般来说要了解自觉的途径是需要吠陀知识的但是在这里拿拉达虽然不是在吠陀原则下受教育他却得到了吠陀经研读的最高结果这个程序的能量是这样大以至一个人没有经常地执行宗教形式也可以被提升至最高的完整成就这是怎样办到的呢在吠陀文学中也证明了这一点ācāryavān puruṣo veda一个与伟大的阿阇黎耶交往联系的人就算他没有受过教育或没有读过吠陀经也能够谙熟所有自觉所需要的知识

奉献性服务是一个很快乐的程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献性服务包括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所以一个人祇要聆听对主赞美的唱颂或可以去上由权威性的阿阇黎耶所讲述有关于超然知识的哲学课程便能够从中学习他又可以吃供奉过神后可口的祭余食物奉献性服务在每一阶段都是愉快的一个人就算在很穷困的状况下也能够进行奉献性服务主说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m祂接受奉献者给祂的任何供奉而不计较是什么任何人不论祂的社会地位就算所供奉的是一片树叶一朵花一些生菓和一些水如果是以爱心供奉的话是会被接受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如伟大的圣贤山纳昆玛拉 Sanatkumāra 祇是通过尝试供奉过主莲花足下的荼拉莳叶子便成为伟大的奉献者所以奉献性服务是很美妙的也可以在一个快乐的状况下进行神祇是接受那连在一起供奉给祂的爱

这里说这奉献性服务是永恒地存在的并不是如摩耶华弟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那些摩耶华弟哲学家有时也进行所谓奉献性服务他们在未得到解脱之前继续执行他们的奉献性服务但一旦当他们得到解脱后他们便「与神合一」这样暂时性的奉献性服务并不被接受为纯洁的奉献性服务真正的奉献性服务就算在解脱后也还继续着当奉献者去到神的王国中灵性的恒星那儿他也是从事于对至尊主的侍奉他并不想与至尊的主合一

我们将会看到真正的奉献性服务在解脱后开始博伽梵歌说brahma-bhūta一个人在得到解脱或处于婆罗门的地位后他的奉献服务才开始通过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一个人才能够了解至尊的主没有人能够独立地通过行业瑜伽思考神秘瑜伽或任何其它瑜伽的执行而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一个人未曾达到奉献性服务的境界他便不能够了解什么是具有性格的神首史里玛博伽瓦谭也证实了当一个人通过奉献性服务的执行尤其是从自觉了的灵魂那里聆听史里玛博伽瓦谭或博伽梵歌而净化后他便能够了解基士拿或神的科学Evaṁ prasanna-manaso bhagavad-bhakti-yogataḥ 当一个人内心所有的废物被清洗后他便能够了解神是什么因此奉献性服务或基士拿知觉的程序是所有教育之王和所有机密知识之王它是宗教的最纯洁状况和愉快及没有困难地执行的程序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它

第三节

    aśraddadhānāḥ puruṣā      dharmasyāsya parantapa    aprāpya māṁ nivartante      mṛtyu-saṁsāra-vartmani

aśraddadhānāḥ——那些没有信心的人puruṣāḥ——这些人dharmasya——这个宗教的程序asya——它的parantapa——杀死敌人的人aprāpya——没有得到mām——「我」nivartante——回来mṛtyu——死亡saṁsāra——物质生存vartmani——在途径上

译文

那些在奉献性服务的路途上没有信心的人不能得到「我」而再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回到生与死的循环里敌人的征服者

要旨

没有信心的人不能够完成奉献性服务的程序那便是这一节的要旨信心因与奉献者的联系而产生不幸的人就算从伟大的人物那里聆听过吠陀文学的证据后也仍然对神没有信心因此信心是在基士拿知觉中取得进步的最重要因素采坦耶查里丹灭达经中说一个人应该对于祇要事奉至尊主史里基士拿便能够得到所有成就一事具有完全的信念那便是真正的信仰史里玛博伽瓦谭(3.4.12)中说祇要供水给树根它的干枝和叶便得到满足同样地通过对至尊主的超然事奉所有的半人神和所有的生物体便自动地得到满足

在阅读过博伽梵歌后一个人应该很快地达到博伽梵歌的宗旨一个人应该放弃所有其它的从事而接受对至尊主——基士拿——具有性格神首的服务如果一个人深信了这个人生哲学那便是伟大的信仰而那信仰的發展便是基士拿知觉的程序

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可分为三等第三等便是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假如他们是为了某些特別的原因而形式上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他们不能达到最高的完整阶段他们多数经过一段时间后便滑下来他们可能作出服务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的觉悟和信心很难能够继续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在执行我们传教任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实际经验是有些人蕴藏着一些背后的动机来进行基士拿知觉一旦他们在经济上稍为好转后他们便放弃了这个程序而回复以前的做法祇有信心才能使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精进在信仰發展方面如果一个人谙熟奉献性服务的文献和达到坚定信仰的阶段他便被称为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第一等人在第二等的便是那些并不十分深入了解奉献的训典却自动地有坚定的信心于基士拿巴帝或对基士拿的服务以为它是最好的途径因此而选择它所以他们是高于那些对经典没有完整知识和良好的信念而祇是因为联谊和简单性而追随的第三等人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第三等人可能会堕落但当一个人是第二等或第一等的话他便不堕落第一等的人必定会取得进步及在最后达到目标对于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第三等人来说虽然他以为对基士拿的奉献性服务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他却没有通过如史里玛博伽瓦谭及博伽梵歌诸经典等对基士拿的知识有些这类第三等的人对行业瑜伽和思考瑜伽有一些偏好因此他们有时感到困扰但是一旦当因果瑜伽或思考瑜伽的影响消散后他们便成为在基士拿知觉中第二等或第一等的人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提及到对基士拿的信心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它的第十一个唱颂中解释了第一等的依附第二等的依附和第三等的依附那些在聆听过有关于基士拿及奉献性服务的优点而仍然对基士拿没有信心及以为它祇是赞颂词的人就算他们好像是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也会感到这个途径非常困难他们祇有很少的希望得到完整的成就因此在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中信心是很重要的

第四节

    mayā tatam idaṁ sarvaṁ      jagad avyakta-mūrtinā    mat-sthāni sarva-bhūtāni      na cāhaṁ teṣv avasthitaḥ

mayā——由「我」tatam——散播idam——所有这些展示sarvam——所有jagat——宇宙的展示avyakta-mūrtinā——没有展示的形状mat-sthāni——向「我」sarva-bhūtāni——所有的生物体na——不ca——还有aham——「我」teṣu——在他们中avasthitaḥ——处于

译文

我以未展示的形状遍透着天地万物所有的生物都处于我而我却不处于他们

要旨

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不能通过粗畧的物质感官来领悟据说物质的感官不能了解主史里基士拿的名字名誉和消遣等祂祇是揭示给一个在正当指引下从事于纯洁奉献性服务的人婆罗贺摩三灭达经说 premāñjanacchurita如果一个人培养了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高文达超然的爱心态度他便能够经常地在他自己之内和之外见到主因此一般人是不能见到祂的这里说虽然祂是全面遍透的和存在于每一处地方祂仍是不为物质的感观所能理解明白而实际上虽然我们不能看到祂然而一切事物都处于祂如在第七章中所述整过物质宇宙的展示祇是祂两种不同能量——较高的灵性能量和较低的物质能量的组合就好像阳光是遍透于整个宇宙一样主的能量遍布于祂的创造一切事物都处于那能量中

不过我们不应该以为既然祂是全面遍透的祂便失去了祂个人的存在主这样地驳斥这个由祇有片面知识的人所提出的理论「『我』在每一处地方一切事物皆处于『我』但『我』仍然高高在上」可以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以国王为首的政府是国王能量的展示政府的各不同部门也祇不过是国王的能量而每一个部门都在国王权力范围之内但是我们不能以为国王是亲自现身于每一个部门的这祇是一个很简畧的例子同样地我们所看见的一切展示和存在于物质世界及灵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能量之内祂不同能量的散播是创造的形成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说祂通过祂个人的代表——祂不同能量的散播而存在于每一处地方

第五节

    na ca mat-sthāni bhūtāni      paśya me yogam aiśvaram    bhūta-bhṛn na ca bhūta-stho      mamātmā bhūta-bhāvanaḥ

na——永不ca——还有mat-sthāni——处于「我」bhūtāni——所有的创造paśya——祇要看me——「我」的yogam aiśvaram——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bhūta-bhṛt——所有生物体的供养者na——永不ca——还有bhūta-sthaḥ——在宇宙展示中mama——「我」的ātmā——自我bhūta-bhāvanaḥ——一切展示的来源

译文

不过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并不处于我那便是「我」的神秘能量虽然「我」是所有生物体的维系者虽然「我」无处不在但「我」自己仍然是创造之原

要旨

主说一切事物皆处于祂但是我们不要误解这一点主并不是直接地与这个物质展示的维系与保存有关有时我们看到阿脱辣斯 Atlas 肩扛负着沉重的地球他看来非常疲倦我们不要以为基士拿也以这样的姿态举起这个被创造的宇宙祂说虽然一切事物皆处于祂祂仍然高高在上各恒星体系浮游于太空而这太空便是至尊主的能量但是祂仍然有別于太空祂处于另外的地方因此主说「虽然它们都处于『我』不可思议的能量中仍然作为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我』高高地超越它们」这便是主不可思议的富裕能量

吠陀字典中说「至尊的主以不可思议和美妙的消遣时光来显示祂的能量祂有着各样的潜能和祂的决断本身便是事实我们可以这样地去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我们有时想做一些事情而在实际上却有很多困难而不能够如我们所愿地实践但是祇要基士拿想做一些事情一切事物便完整地得以完竣我们简直不能够思议这是怎样地办到的主这样解释这个事实虽然祂是所有物质展示的维系者与保存者祂并不触及这物质的展示祇是由于祂至尊的意旨一切事物被创造一切事物被维系一切事物被保存和一切事物最后被毁灭在祂的心意和祂自己之间并没有分別(不同于我们与我们物质心意之间的分別)因为祂是绝对的精灵主同时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但是一般人不能够了解祂是怎样地亲自存在祂不同于这个物质的展示然而一切事物却处于祂在这里便被解释为 yogam aiśvaram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神秘能力

第六节

    yathākāśa-sthito nityaṁ      vāyuḥ sarvatra-go mahān    tathā sarvāṇi bhūtāni      mat-sthānīty upadhāraya

yathā——正如ākāśa-sthitaḥ——处于太空nityam——经常地sarvatra-gaḥ——在每处地方吹动mahān——伟大的tathā——同样地sarvāṇi——一切事物bhūtāni——被创造的生物mat-sthāni——处于「我」iti——这样地upadhāraya——试图去了解

译文

正如各处吹动的强风是经常地处于太空一样要知道同样地所有宇宙的生物都处于「我」

要旨

一个普通人是差不多不可思议到庞大的物质创造怎能够处于祂然而主举了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的例子太空是我们所能够想像到的最大展示宇宙的展示处于太空下至原子和上至最大的星球太阳和月亮都可以在太空中移动虽然天空(或风或空气)是庞大的但它仍然是处于太空之内太空并不超越天空之外

同样地所有奇妙的宇宙亦都因为神的至尊意旨而存在它们全都臣服于那至尊的意旨正如我们说没有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意旨便连一根草也不能动因此一切事物都在祂的意旨下移动由于祂的意旨一切事物都被创造一切事物都被维系以及一切事物都被毁灭但正如太空是永远高于大气层的活动一样祂高于一切事物奥义诸书这样说「风因为惧怕至尊的主而吹动」在格伽奥义书中也有这样的一句「由于至尊的使命和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监视下月亮太阳和伟大的恒星才得以移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太阳运行的描述据说太阳被认为是至尊主的其中一只眼它有无限發出热和光的能量但是它仍然是在高文达的至尊意旨和任命下在它被指定的轨道上移动因此从吠陀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证明这个在我们看来是很奇妙和伟大的物质展示是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完全控制下在本章的以下数节中将会有更详尽的解释

第七节

    sarva-bhūtāni kaunteya      prakṛtiṁ yānti māmikām    kalpa-kṣaye punas tāni      kalpādau visṛjāmy aham

sarva-bhūtāni——所有被创造的生物体kaunteya——啊琨提之子prakṛtim——自然yānti——进入māmikām——向「我」kalpa-kṣaye——在周年期的终结punaḥ——再次tāni——所有那些kalpa-ādau——在周年期的开端visṛjāmi——「我」创造aham「我」

译文

琨提之子每一样物质展示在周年期终结的时候都进入「我」的自然而由于「我」的能力在另一个周年期的开端「我」又会重新创造

要旨

这个物质宇宙展示的创造维系和毁灭完全有赖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至高意旨「在周年期终结」的意思是在梵王死亡的时候婆罗贺摩活一百年而他的一日申计则为我们地球的四十三亿年祂的一晚也是这样长他的一个月里有三十个这样的日和夜他的一年有十二个这样的月在过了一百个这样的年当婆罗贺摩死的时候毁灭便开始發生了这即是说由至尊所展示的能量被祂自己收起来而当再次有展示物质宇宙的时候也按照祂的意旨而成「虽然『我』是一个但『我』将会变成很多个」这便是吠陀的箴言祂将自己在这个物质能量中扩展整个宇宙展示便再次出现了

第八节

    prakṛtiṁ svām avaṣṭabhya      visṛjāmi punaḥ punaḥ    bhūta-grāmam imaṁ kṛtsnam      avaśaṁ prakṛter vaśāt

prakṛtim——物质自然svām——「我」亲自avaṣṭabhya——进入visṛjāmi——创造punaḥ punaḥ——再次再次bhūta-grāmam——所有这些宇宙的展示imam——这kṛtsnam——整个avaśam——自动地prakṛteḥ——由自然的力量vaśāt——有义务

译文

整个宇宙是在「我」指命下因为「我」的意旨它一再被展示最后又被毁灭

要旨

这件事情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低等能量的展示我们已经解释过很多次在创造的阶段物质能量以摩诃特达 mahat-tattva 身份被释放出来跟着主便以祂的第一个普努沙 Puruṣa 化身——摩诃韦施纽 Mahā-Viṣṇu 进入祂躺在有因海洋 Causal Ocean 内呼出无数的宇宙在每个宇宙之内主再次以加布达卡沙宜韦施纽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内进每个宇宙都是那样地被创造祂更进一步将自己展示为基施露达卡沙宜韦施纽 Kṣīrodakaśāyī Viṣṇu而这个韦施纽便进入一切事物——包括微小的原子中这里所解释的是这件事祂进入一切事物中

生物体是被孕育在这个物质自然之内由于他们过往作为的结果他们得到了不同的处境这样便开始了这个物质世界的活动在这个创造开始的时候各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便有着他们的活动一切东西都不是演变出来的各不同种类的生物体随着这个宇宙被创造出来人类动物禽兽雀鸟等一切都是同时地被创造的因为生物体在对上一次毁灭时的欲望又再被展示在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生物体与这个程序无关祇是由于主的意旨他们在前一次创造的过往一生中的状况又再次被展示这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不可思议的能量在创造了各类的生物体以后祂便不再与他们有关连创造是为了适应各不同种类生物体的倾向因此主并不牵涉在内

第九节

    na ca māṁ tāni karmāṇi      nibadhnanti dhanañjaya    udāsīnavad āsīnam      asaktaṁ teṣu karmasu

na——永不ca——还有mām——「我」tāni——所有那些karmāṇi——活动nibadhnanti——綑绑dhanañjaya——啊财富的征服者udāsīnavat——中立的āsīnam——处于asaktam——没有吸引teṣu——在他们karmasu——在活动中

译文

丹南札耶所有这工作都不能綑绑「我」「我」是永远地不依附和处于中立的地位

要旨

我们不要以为在这一方面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并没有參与从事在祂的灵性世界中祂是经常地有从事的婆罗贺摩三灭达经说「祂经常地从事于祂永恒的快乐的灵性活动却与这个物质世界的活动无关」物质活动是由祂不同的能量进行着主对被创造世界中的物质活动是经常地中立的这个中立性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祂对每一事物微细的地方都有所控制祂仍然是处于中立举例如一个坐在审判椅上的大法官有很多事情都通过他的命令而产生某人被问吊某人被关进监狱某人被尝赐一笔巨额报酬等但他仍然是中立的他与所有得失无关同样的主虽然插手于每一活动祂经常地是中立的吠檀多枢查经说祂并不处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双重性中祂超然于这些双重性祂亦不依附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生物体根据他们过往的作为而得到各种生命的型态主并不干扰他们

第十节

    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sūyate sa-carācaram    hetunānena kaunteya      jagad viparivartate

mayā——由「我」adhyakṣeṇa——监视prakṛtiḥ——物质自然sūyate——展示sa——与carācaram——移动与不移动的hetunā——由于这个原因anena——这kaunteya——啊琨提之子jagat——宇宙展示viparivartate——在工作中

译文

琨提之子这个物质自然在「我」的指示下工作它制造出所有移动和不移动的生物这个展示根据规则一次又一次地被创造和毁灭

要旨

在这里很清楚地指出至尊的主虽然是超越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所有活动依然是至尊的指导人至尊主是至尊的意旨和这个物质展示的背景但是管理事务则由物质自然加以进行基士拿在博伽梵歌中也指出对于各不同种族和状态下的生物体来说「『我』便是父亲」父亲给孩子母亲的子宫下种同样地至尊的主祇是由于祂的瞥视便将所有的生物体孕育在物质自然的子宫内他们便根据过往的愿望和活动以不同的形状和种族走出来所有这些生物体虽然是从至尊主的瞥视中诞生仍然根据他们过往的作为和愿望而得到不同的身体因此主并不直接依附这个物质创造祂祇是俯视着物质自然物质自然便有了活动而一切便立即地被创造无可置疑至尊主因为俯视自然而作出祂的活动但直接地祂与物质世界的展示无关在史密第 smṛti 中有以下的例子在某人面前一朵有香味的花所發出的芬香被那人的嗅觉捕捉了但是那香味与那朵花彼此之间是不依附的物质世界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之间的关系便相似事实上祂一点儿也与这个物质世界无关祂通过祂的瞥视创造和注命总的来说没有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监视物质自然不能够做任何事情侭管这样至尊的主仍然不依附所有物质的活动

第十一节

    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      mūnuṣīṁ tanum āśritam    paraṁ bhāvam ajānanto      mama bhūta-maheśvaram

avajānanti——讥笑mām——「我」mūḍhāḥ——愚蠢的人mānuṣīm——在人的形状下tanum——身体āśritam——有着param——超然的bhāvam——本性ajānantaḥ——不知道mama——「我」的bhūta——一切存在的东西maheśvaram——至尊的物主

译文

当「我」以人的形状降临的时候愚蠢的人讥笑「我」他们不知道「我」超然的本性和「我」对一切事物的至尊主权

要旨

从这一章前述各节的其它解释中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虽然以人的姿态出现其实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掌管着整个宇宙展示的创造维持和毁灭的具有性格神首并不可能是人类中的一个却有很多愚蠢的人以为基士拿祇不过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实际上如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所证 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祂是原本的具有至尊性格的人祂是至尊的主

有很多伊士瓦拉 īśvaras——控制者一个比另外的一个高级在物质世界内普通事物的管理中有一个官员或行政部长在他之上便是一个首长秘书再在他之上便是一个国会议员而再在他之上便是一个总统他们每人都是一个控制者但是又被另一个人所控制婆罗贺摩三灭达经说基士拿是至尊的控制者毫无疑问地在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中有很多控制者但是基士拿却是至尊的控制者(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祂的身体是萨安南达非物质的

物质的身体不能够作出如前数节所述的惊人活动祂的身体是永恒快乐和充满着知识的虽然基士拿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愚蠢的人嘲笑祂和以为祂祇是一个人在这里祂的身体被称为 mānuṣīm因为祂就像一个人地活动祂是阿尊拿的一个朋友一个牵涉在库勒雪查之役的政治家有很多地方祂都如一个普通人一样地活动但实际上祂的身体是萨安南达维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永恒快乐和绝对的知识这也在吠陀文句中证实了(sac-cid-ānanda-rūpāya kṛṣṇāya)「我向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永恒的知识快乐形状——基士拿作出揖拜」在吠陀文句中也有其他的描述Tam ekaṁ govindam是高文达感官和母牛的快乐」Sac-cid-ānanda-vigraham的形状是超然的充满着知识的快乐的和永恒的

虽然主基士拿的身体有着超然的品质充满快乐和知识仍然有很多所谓学者和博伽梵歌的评述家嘲笑基士拿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学者可能因为他过往好的作为而诞生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但这样对基士拿的概念却是由于知识贫乏所至所以他被称为「末亥」mūḍha因为祇有愚蠢的人不知道至尊主的机密活动和祂不同的能量而以为基士拿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不知道基士拿的身体是完整知识和快乐的象征祂是所有存在的东西的主人和能够给与任何人解脱因为他们不知道基士拿有这样多的超然资格所以便讥笑祂

他们亦不知道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出现是祂内在能量的展示祂是物质能量的主人如在很多处地方中解释过(mama māyā duratyayā)祂声言物质能量虽然很强是在祂控制之下谁向祂皈依便能够脱离这个物质能量的控制如果一个皈依了基士拿的灵魂可以脱离物质能量的影响掌管着整个宇宙自然的创造维持及毁灭的至尊主又怎会好像我们一样有着一个物质的身体呢因此这样的一个对基士拿的概念是完全愚昧的不过愚昧的人不能够理解以一个普通人出现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怎能够是所有原子的和庞大宇宙展示的控制者最庞大的和最微小的都超越他们概念之外所以他们不能够想像一个像人的形像可以同时地控制无穷尽的和最微细的实际上祂虽然控制着无限和有限祂仍然隔离于所有这些展示对于祂不可思议的超然能量 yogam aiśvaram 有着清楚的说明祂能够同时地无限的和有限的和仍然保持高处超越他们虽然愚蠢的人不能想像以人的姿态出现的基士拿怎能够控制无限和有限那些纯洁的奉献者则接受这一点因为他们知道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所以他们完全地皈依祂和从事于基士拿知觉——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中

非人性主义者和人性主义者之间对于主以人的姿态出现一事有很多争论但是如果我们參阅了解基士拿科学的权威书籍博伽梵歌和史里玛博伽瓦谭我们便能够了解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虽然祂以一个普通的人出现在这个地球上祂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史里玛博伽瓦谭的第一颂第一章里圣贤们问及有关于基士拿的活动书中说明了祂以人的出现一事迷乱了愚昧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基士拿在地球时那样做出这样多惊奇的活动当基士拿出现在祂的父亲和母亲瓦苏弟瓦及迪瓦姬面前的时候祂是有着四只手的但在父母祷告后祂便将自己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婴儿祂以一个普通人的出现也是祂超然身体的一个特征在博伽梵歌的第十一章中也说 tenaiva rūpeṇa 等阿尊拿祈求看那四只手的形状当基士拿被阿尊拿这样恳请时祂再次以祂的本来形状出现至尊主所有这些不同的特征肯定地不是一个普通人所有的

有些讥笑基士拿的人受摩耶华弟哲学的影响从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找出这一节来证明基士拿是一个普通的人ahaṁ sarveṣu bhūteṣu bhūtātmāv asthitaḥ sadā「至尊存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中」(博谭 3.29.21)我们还是从外士那瓦的阿阇黎耶如芝瓦哥史华米那里去紧记这一节而不是追随那些嘲笑基士拿的没有权威的人的解释芝瓦哥史华米的评述是基士拿在祂作为巴拉迈玛的全面扩展中是以超灵处于移动与不移动的生物体中所以任何祇是注意阿阇穆狄 arca-mūrti——在庙内至尊主形状的初步奉献者如果他们不尊敬其他的生物体那么崇拜在庙内主的形状便是无用的在三种类型的主的奉献者中初学者处于最低的阶段因为他将注意力于庙内的神祇而较少理会其他的奉献者因此芝瓦哥士华米警告说这种思想是需要更正的一个奉献者应该看到基士拿以巴拉迈玛的身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因此每一个人都是至尊主的身体或庙宇所以一个人应该好像尊敬主的庙宇一样地去尊敬每一个巴拉迈玛所居处的身体因此对每一个人都应该加以尊敬和不应该忽畧

有很多非人性主义者嘲笑在庙宇的崇拜他们说既然神处处都在为什么要将自己限于在庙宇的崇拜呢但是如果处处都在祂便不会在庙宇里或神祇里吗虽然人性主义者和非人性主义者会永远地向对方宣战然而一个人在基士拿知觉中的纯洁奉献者是全面遍透的这一点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中证实了虽然至尊主的私人居所是高珞伽温达文拿祂永远都居住在那里仍然由于祂不同能量的展示和祂全体的扩展祂存在于物质和灵性创造的每一部份

第十二节

    moghāśā mogha-karmāṇo      mogha-jñānā vicetasaḥ    rākṣasīm āsurīṁ caiva      prakṛtiṁ mohinīṁ śritāḥ

moghāśāḥ——受到挫折的希望mogha-karmāṇaḥ——在获利性活动中受到挫折mogha-jñānāḥ——在知识中受到挫折vicetasaḥ——被迷困了rākṣasīm——邪恶的āsurīm——无神论的ca——和eva——确实地prakṛtim——自然mohinīm——困惑的śritāḥ——求庇护于

译文

那些这样地被困惑了的人都受着被邪恶和无神论的见解所吸引在那迷误的状况下他们对解脱的希望他们的获利性活动和他们知识的培养都要被挫败

要旨

有很多奉献者假想他们自己处于基士拿知觉和奉献性服务中但是在心里却不接受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为至高的绝对真理他们是不能够尝试到奉献性服务的果实——回到神首那里去的同样地那些从事于获利性虔诚活动和最后希望从这个物质束缚中得到解脱的人也永不会得到成功因为他们嘲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换句话说那些嘲讽基士拿的人便算是邪恶的或无神论的如在博伽梵歌第七章中所述这些邪恶的人永不会皈依基士拿因此他们对绝对真理的努力推考使他们错误地结论以为普通的生物体和基士拿是同出一辙的他们因为有着一个这样虚假的概念便以为任何一个人的身体现在祇是被物质所遮盖一旦一个人从这个物质身体中得到解脱后他自己和神之间便没有分別这个与基士拿合一的迷误试图是会受到挫败的这样对灵性知识无神论的和邪恶的想法培养并没有好处那便是这一节的指示这些人对吠陀文学——如吠檀多枢查及奥义书等的知识拓展经常都会受到挫败

因此将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看作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很大违犯因为不能够了解基士拿的永恒形状所以他们肯定地是被迷惑了在比哈外士那瓦那些曼陀罗 Bṛhad-vaiṣṇava mantra 中很清楚地说一个以为基士拿的身体是物质的人应该从史路弟 sruti 的所有仪式和活动中被逐出来谁如果偶然看到他的面也应该立即在恒河中沐浴以洗去他的影响人们因为妒忌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而嘲弄基士拿他们的命运便是一世又一世地在无神论和邪恶的种族中出生恒久地他们真正的知识会留在幻觉中而渐渐地便会退到创造的最黑暗地带

第十三节

    mahātmānas tu māṁ pārtha      daivīṁ prakṛtim āśritāḥ    bhajanty ananya-manaso      jñātvā bhūtādim avyayam

mahātmānaḥ——伟大的灵魂tu——但是mām——向「我」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daivīm——神圣的prakṛtim——本质āśritāḥ——求庇护于bhajanti——作出服务ananya-manasaḥ——心意没有动摇jñātvā——知道bhūta——创造ādim——原始的avyayam——没有竭尽的

译文

彼利妲之子那些没有被迷惑的伟大灵魂是在我圣洁本质的保护之下因为他们知道「我」是原始的及没有竭尽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所以他们完全地从事于奉献性服务

要旨

在这一节中对摩亥玛 mahātmā 一词有很清楚的描述哲人的第一个象征是他已有着神圣的本性他并不在物质自然的控制下这是怎样办到的呢在第七章中有所解释一个皈依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史里基士拿的人立即便脱离出物质自然的控制这便是资格一个人一旦皈依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便能够免于物质自然的掌握那便是初步的公式因为生物体是边缘能量所以一旦当他脱离了物质自然的控制他便处于灵性本质的指引灵性本质的引导被称为泰温 daivīṁ prakṛtim 神圣的本性当一个人得到这样的提升——皈依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后——便达到伟大的灵魂——摩亥玛 mahatma 的境界

一个摩亥玛除了基士拿以外便不再将他的精神转移在其它的事物上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基士拿是原始的至尊的人——万原之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样的一个伟大灵魂——摩亥玛是经过与別的摩亥玛——纯洁奉献者的联谊而培养出来纯洁的奉献者并不被基士拿的其他形状如四只手的摩诃韦施纽所吸引他们祇是为基士拿两只手的形状所吸引既然他们不被基士拿的其他形状所吸引(更遑论半人神)他们也不关心任何形状的半人神或人他们祇是在基士拿知觉中冥想着基士拿他们经常地处于基士拿知觉中从事于对主永恒不变向的服务

第十四节

    satataṁ kīrtayanto māṁ      yatantaś ca dṛḍha-vratāḥ    namasyantaś ca māṁ bhaktyā      nitya-yuktā upāsate

satatam——经常地kīrtayantaḥ——歌颂着mām——向「我」yatantaḥ ca——也十分努力于dṛḍha-vratāḥ——决心namasyantaḥ ca——作出揖拜mām——向「我」bhaktyā——在奉献中nitya-yuktāḥ——永恒地从事于upāsate——崇拜

译文

这些伟大的灵魂经常地以极大的决心作出努力歌颂我的「我」的荣誉在「我」面前跪拜永远地在奉献中崇拜「我」

要旨

摩亥玛 mahātmā 是不能够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盖印便能够制造出来的他的象征如下一个摩亥玛经常从事于歌颂至尊主基士拿——具有性格神首的荣誉他不再有其它的事情要做了他是经常地从事于赞美主换句话说他并不是一个非人性主义者当有赞美一回事的时候一个人便要荣誉至尊的主称颂祂的圣名祂永恒的形状祂超然的品质和祂不寻常的消遣他需要赞美所有这些事物因此一个摩亥玛依附着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在博伽梵歌中一个依附着至尊主的非人性特征——婆罗约地的人并不被描述为摩亥玛在下一节中对他有不同的描述一个摩亥玛是经常地从事如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所述的奉献性服务中的不同活动聆听和唱颂韦施纽而不是半人神或人这便是奉献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m 和记着祂这样的一个摩亥玛对于终极地达到五个超然哪沙 rasa 中的任何一个与主联系的目标有着稳定决心他将所有的一切活动心智的身体的声音的都从事于对至尊主——史里基士拿的活动务求达到成功那便称为完整的基士拿知觉

在奉献性服务中有某些活动是固定的例如在某些日子斋戒绝食如每个月的第十一天(埃卡达斯 Ekādaśī)和在主出现的日子等所有这些规范和守则都是伟大的阿阇黎耶为了那些实际上有兴趣于被准许进入在灵性世界中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联系的人而设伟大的灵魂摩亥玛严格地遵守这些规范守则因此他们肯定会达到想欲得到的结果

这样的奉献服务如在这一章中的第二节所述不单祇容易而且是在快乐的情绪下进行一个人并不需要经过严厉的忏悔修行他可以在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灵魂导师的指示下不论是一个持家人或一个托砵僧或一个贞守生过着奉献性服务的生活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的处境下他也可以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作出服务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摩亥玛——一个伟大的灵魂

第十五节

    jñāna-yajñena cāpy anye      yajanto mām upāsate    ekatvena pṛthaktvena      bahudhā viśvato-mukham

jñāna-yajñena——通过知识的培养ca——还有api——肯定地anye——其他的yajantaḥ——崇拜着mām——「我」upāsate——崇拜ekatvena——在整体中pṛthaktvena——在双重性中bahudhā——多面分化viśvataḥ-mukham——在宇宙形像中

译文

其他从事于知识进修的人崇拜至尊的主为一个无出其右多面变化的及以宇宙形像出现的人

要旨

这一节是前数节的总结主告诉阿尊拿说那些纯粹地在基士拿知觉中除了基士拿以外再不知道其他事情的人被称为摩亥玛还有的便是其他并不是处于摩亥玛的地位而仍然以不同途径崇拜基士拿的人这些人有些是像前述在苦恼中的经济困难的好奇的和从事于知识进修的但是仍然有其他较为次等的人他们被分为三(一)崇拜自己为一个与至尊主合一的人(二)想像制作出某些至尊主的形状而加以崇拜的人(三)接受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维士瓦劳巴 viśvarūpa——主的宇宙形像而加以崇拜的人在这三种人中最低的便是那些崇拜自己是至尊主的人他们是最普通的还以为自己是一元论者这些人以为自己是至尊的主而在这种思维下崇拜自己这也是一种对神的崇拜因为他们能够了解他们并不是物质身体而是灵魂最低限度这种感觉显著一般来说非人性主义者是这样地崇拜至尊的主第二类的人则包括半人神的崇拜者——那些幻想着以为任何形状都是至尊主形状的人第三类则包括那些除了这个物质宇宙的展示以外便不能够理解任何东西的人他们以为宇宙便是至尊的组织或生物体而加以崇拜宇宙也是主的形象之一

第十六节

    ahaṁ kratur ahaṁ yajñaḥ      svadhāham aham auṣadham    mantro 'ham aham evājyam      aham agnir ahaṁ hutam

aham——「我」kratuḥ——仪式aham——「我」yajñaḥ——祭祀svadhā——供奉aham——「我」aham——「我」auṣadham——治病的草药mantraḥ——超然的唱颂aham——「我」aham——「我」eva——肯地定ajyam——融化了的牛油aham——「我」agniḥ——火aham——「我」hutam——供奉

译文

但要知道「我」才是仪式祭祀牺牲对祖先的供奉治病的草药和超然的唱颂我也是牛油和火及供奉品

要旨

名为纽狄斯汤玛 jyotiṣṭoma 的祭祀也是基士拿祂亦是摩诃耶冉拿 maha-yajña以一种药物形式用来供奉给彼弟路迦 Pitṛloka 或用来取悦彼弟路迦的一种净化了的牛油也是基士拿在这一方面所唱颂的曼陀罗也是基士拿其它用牛奶制成供奉及祭祀的食品也是基士拿火也是基士拿因为火是五种物质元素之一而因此被称为基士拿的格离能量换句话说在因果干达吠陀经部份中所推荐的吠陀祭祀总括来说也是基士拿亦即是那些从事于对基士拿奉献性服务的人便算得上执行了所有在吠陀经中所推荐的祭祀

第十七节

    pitāham asya jagato      mātā dhātā pitāmahaḥ    vedyaṁ pavitram oṁkāra      ṛk sāma yajur eva ca

pitā——父亲aham——「我」asya——这个jagataḥ——宇宙的

mātā——母亲dhātā——支持者pitāmahaḥ——祖父vedyam——被认识的目标pavitram——有净化作用的omkāraḥ——「唵」音节ṛk——梨俱吠陀sāma——婆摩吠陀yajuḥ——耶柔吠陀eva——肯定地ca——和

译文

「我」是这个宇宙的父亲母亲支持者和祖父「我」是知识的目标净化者和唵音节「我」也是梨俱婆摩和耶柔吠陀

要旨

整个移动的和不移动的宇宙展示都是通过基士拿能量的不同活动而展出在物质存在中我们创造出与不同生物体(祇不过是基士拿边缘能量)的关系在巴克蒂的创造下他们有些以我们的父亲母亲祖父创造者等出现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基士拿的所属部份如此这些以我们的父亲母亲等出现的生物体也祇不过是基士拿在这一节中 dhātā 的意思是创造者不单祇我们的父亲母亲是基士拿的所属部份他们的创造者祖母祖父等也是基士拿事实上任何的一个生物体既然是基士拿的所属部份也是基士拿因此所有的吠陀经的目标便是基士拿我们从吠陀经中想知道事情便是去了解更进一步表现的基士拿尤其是那帮助我们净化我们法定地位的论题更是基士拿同样地好奇询问及想去了解所有吠陀原则的生物体也是基士拿在所有吠陀的曼陀罗中名为般那瓦 praṇava 的唵音是一种超然的声音震荡这也是基士拿因为在四部吠陀经梨俱耶柔婆摩和阿达婆的所有赞颂中般那瓦或唵卡喇都非常显著所以这也是基士拿

第十八节

    gatir bhartā prabhuḥ sākṣī      nivāsaḥ śaraṇaṁ suhṛt    prabhavaḥ pralayaḥ sthānaṁ      nidhānaṁ bījam avyayam

gatiḥ——目的bhartā——维系者prabhuḥ——主sākṣī——见证人nivāsaḥ——居所śaraṇam——避难所suhṛt——最亲密的朋友prabhavaḥ——创造pralayaḥ——毁灭sthānam——根基nidhānam——停留的地方bījam——种子avyayam——不会被毁灭的

译文

「我」是目标维系者主人见证者居所避难所和最亲密的朋友「我」是创造和毁灭一切事物的根基停留的地方和永恒的种子

要旨

Gati 的意思是我们想去的目的地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最终的目的便是基士拿不知道基士拿的人是被误引了他的所谓进步进行曲祇是局部的或幻觉的有很多人以不同的半人神作为他们的目的地通过严格的不同途径的执行他们达到了名为旂陀罗珞伽 Candraloka苏耶珞伽 Sūryaloka因陀罗珞伽 Indraloka玛亥珞伽 Maharloka 等恒星这些珞伽或恒星因为是基士拿的造物同时地是基士拿和不是基士拿事实上这些恒星既然是基士拿能量的展示也是基士拿不过它们的作用其实祇是对基士拿觉悟更进一步的踏脚石接近基士拿的不同能量便是间接地接近基士拿不过一个人应该直接地去接近基士拿而节省时间和能力举例说如果可以坐电动升降机到一间大厦顶楼的话为什么还要一步一步从楼梯逐级而上呢一切事物都处于基士拿的能量中因此如果没有基士拿的庇护便没有一件事物能够存在因为一切事物都属于祂和有赖于祂的能量而存在所以祂是至尊的统治者处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基士拿是至尊的见证人我们所居处的屋宇国土或恒星也是基士拿基士拿是庇护的终极目标因此为了得到保护或为了消除一个人的困苦状况他是应该求庇护于基士拿的每当我们求庇护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保护我们的应该是一个有生气的力量因此基士拿便是至尊的生物体基士拿既然是创造我们的泉源——至尊的父亲便再没有人是一个比祂更佳的朋友了也再没有人是一个比祂更佳的祝福者了基士拿是创造的本源和毁灭后的终极居处因此基士拿是万样始原的永恒始原

第十九节

    tapāmy aham ahaṁ varṣaṁ      nigṛhṇāmy utsṛjāmi ca    amṛtaṁ caiva mṛtyuś ca      sad asac cāham arjuna

tapāmi——發出热量aham——「我」aham「我」varṣam——雨nigṛhṇāmi——制止utsṛjāmi——派發出ca——和amṛtam——不死不灭ca——和eva——肯定地mṛtyuḥ——死亡ca——和sat——生存asat——不生存ca——和aham——「我」arjuna——啊阿尊拿

译文

阿尊拿「我」控制热雨和乾旱我是永生及毁灭的典型象征生存和不生存都在「我」之内

要旨

通过祂的不同能量电和太阳的媒介基士拿能够發放出热和光在夏季的时候阻止雨从天空降下的是基士拿在雨季的时候祂又给与不歇的雨水延长我们生命的能量是基士拿在最后基士拿以死亡接见我们如果我们分析所有这些基士拿的不同能量我们便能够确定对于基士拿来说并没有物质和精灵的分別换句话说祂也是物质也是精灵因此在基士拿知觉的高深阶段中一个人并不作这些分別在一切事物中祂祇是看到基士拿

既然基士拿也是物质也是精灵包含着所有物质展示的庞大宇宙形状也是基士拿而在温达文拿两只手的參密逊达喇 Śyāmasundara 吹奏着笛子的消闲时光便是属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

第二十节

    trai-vidyā māṁ soma-pāḥ pūta-pāpā      yajñair iṣṭvā svargatiṁ prārthayante    te puṇyam āsādya surendra-lokam      aśnanti divyān divi deva-bhogān

trai-vidyāḥ——三部吠陀经的认识者mām——向「我」soma-pāḥ——桑玛液汁的饮者pūta——净化pāpāḥ——罪恶yajñaiḥ——以祭祀牺牲iṣṭvā——在崇拜过后svargatim——通往天堂之路prārthayante——祈求te——他们puṇyam——德行āsādya——享受着surendra——因陀罗的lokam——世界aśnanti——享受divyān——天体的divi——在天堂中deva-bhogān——神一般的享乐

译文

那些研读吠经和饮用桑玛液汁的人因为寻求天堂般的恒星而间接地崇拜「我」他们在因陀罗的恒星上出生而享受着神一般的乐趣

要旨

trai-vidyāḥ 一字是指婆摩 Sāma耶柔 Yajur及梨俱 Ṛg 三部吠陀经一个熟读这三部吠陀经的婆罗门被称为三吠弟 tri-vedī任何一个依附着从这三部吠陀经中所得来的知识的人都在社会上被人敬重不幸地很多吠陀经的伟大学者都不知道研读它们的终极主旨因此在这里基士拿宣称祂自己是三吠弟终极目标真正的三吠弟在基士拿的莲花足下寻求庇护和从事于满足主的纯洁奉献性服务奉献性服务以唱颂哈利基士拿曼陀罗开始而附以去了解基士拿真理的意图不幸地那些在形式上是吠陀经学生的人更有兴趣于对半人神如因陀罗旂陀罗等作出祭祀经过这样的努力各半人神的崇拜者是肯定地从较低本性的品质的沾染中得到净化而能够被提升至名为玛亥珞伽 Maharloka赞纳珞伽 Janaloka怛朴珞伽 Tapoloka 等更高的恒星体系或天堂般的恒星一旦处于那些更高的恒星体系后一个人便能够比在这个星球千百倍更完美地去满足他的感官

第二十一节

    te taṁ bhuktvā svarga-lokaṁ viśālaṁ      kṣīṇe puṇye martya-lokaṁ viśanti    evaṁ trayī-dharmam anuprapannā      gatāgataṁ kāma-kāmā labhante

te——他们tam——那bhuktvā——享受着svarga-lokam——天堂viśālam——庞大的kṣīṇe——竭尽以后puṇye——功德martya-lokam——有着死亡的地球viśanti——掉下evam——如此trayī——三部吠陀经dharmam——主义anuprapannāḥ——追随gata-agatam——死与生kāma-kāmāḥ——想欲得到感官享乐labhante——达到

译文

当他们这样地享受过天堂般的感官快乐后他们便再次回到这个不能免于死的人类恒星这样通过吠陀的原则他们祇是达到转瞬的快乐

要旨

一个被提升到更高恒星体系的人享受一个较长的寿命和更多感官享乐的便利但是一个人并不被准许永远地在那里逗留在虔诚活动的果实享用完后祂便被再次遣返这个地球如在维丹达枢查经中所示(janmādy asya yataḥ)他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知识换句话说谁对了解基士拿——万原之原的尝试失败便算是错过了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而受制于被提升至更高的恒星然后又重新回来的程序正好像坐在摩天轮上有时升高有时降低一样他祇是重复地在更高和更低恒星体系的生死轮回中运转而不是被提升至没有再下来可能的灵性世界一个人还是去灵性的世界享受充满快乐和知识的永恒生活而永不再回到这个困苦的物质生存为佳

第二十二节

    ananyāś cintayanto māṁ      ye janāḥ paryupāsate    teṣāṁ nityābhiyuktānāṁ      yoga-kṣemaṁ vahāmy aham

ananyāḥ——没有別的cintayantaḥ——集中于mām——向「我」ye——谁janāḥ——人paryupāsate——正当地崇拜teṣām——他们的nitya——经常地abhiyuktānām——坚定于奉献中yoga-kṣemam——要求vahāmi——带给aham——「我」

译文

对于那些坚定崇拜「我」冥想着「我」的超然形像的人——「我」带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和保存他们已有的东西

要旨

一个不能够半刻没有基士拿知觉而生活的人不期然地二十四小时想着基士拿通过聆听歌颂记忆祈祷崇拜侍奉主的莲花足作出其他的服务培植友谊和全心地皈依主这些活动都是吉兆和充满着灵性能量的事实上这些都使得奉献者完整地自觉着那时候他唯一的愿望便是得到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联系这便是瑜伽由于主的恩赐这样的一个奉献者永不再回到这个生命的物质状况Kṣema 的意思是指主的仁慈保护主帮助奉献者通过瑜伽而达到基士拿知觉而当他成为完全地基士拿知觉着的时候主便保护他免于堕落至一个困苦的被条件限制了的生命

第二十三节

    ye 'py anya-devatā-bhaktā      yajante śraddhayānvitāḥ    te 'pi mām eva kaunteya      yajanty avidhi-pūrvakam

ye——那些api——还有anya——其它的devatā——半人神bhaktāḥ——奉献者yajante——崇拜śraddhaya-anvitāḥ——以信心te——他们api——还有mām——「我」eva——就算kaunteya——啊琨提之子yajanti——祭祀牺牲avidhi-pūrvakam——以一个错误的途径

译文

琨提之子一般人对其他神所作出的祭祀牺牲实在祇是为了「我」祇是这种供奉并没有被真正地了解认识

要旨

基士拿说「侭管对半人神的崇拜间接地是对『我』而为从事于这种崇拜的人都并不十分聪明」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将水洒在树叶和树枝上而不把水洒在根上他这样做不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便是没有遵守规范原则同样地对身体的不同部份作出服务便是对胃供应食物半人神可以比作在至尊主政府中各官长首脑一个人需要遵守的是政府所定下的法律而不是由官员或部长所定下的法律同样地每个人祇需对至尊主作出崇拜这样做便会自动地满足主各不同的官长首脑官员和部长是政府的代表对他们行贿是非法的在这里称为 avidhi-pūrvakam换句话说基士拿并不批准对半人神不必要的崇拜

第二十四节

    ahaṁ hi sarva-yajñānāṁ      bhoktā ca prabhur eva ca    na tu mām abhijānanti      tattvenātaś cyavanti te

aham——「我」hi——肯定地sarva——所有yajñānām——祭祀牺牲bhoktā——享受者ca——和prabhuḥ——主eva——还有ca——和na——不tu——但是mām——「我」abhijānanti——知道tattvena——实际上ataḥ——因此cyavanti——堕落te——他们

译文

「我」是唯一享受者和唯一祭祀的牺牲对象那些不认识「我」真正超然本性的人便会堕落

要旨

这里指出在吠陀文学中推荐了很多种的耶冉拿祭祀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用来满足至尊的主耶冉拿的意思是韦施纽在博伽梵歌第二章中很清楚地指出一个人祇应该为满足耶冉拿或韦施纽而工作名为华纳斯喇玛达摩 varṇāśrama-dharma 的完整人类文化体系是特別地为了满足韦施纽而设因此基士拿在这一节中说「『我』是所有祭祀牺牲的享受者因为『我』是至尊的主人」不过智慧较低的人不知道这个事实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崇拜半人神因此他们堕落至物质的生存和不能够达到生命的所欲目标假如一个人有任何物质欲望他还是向至尊主祈求较佳(虽然那不是纯洁的奉献)这样他便会得到想欲的结果

第二十五节

    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pitṛrn yānti pitṛ-vratāḥ    bhūtāni yānti bhūtejyā      yānti mad-yājino 'pi mām

yānti——达到deva-vratāḥ——半人神的崇拜者devān——往半人神pitṛrn——向祖先yānti——去pitṛ-vratāḥ——祖先的崇拜者bhūtāni——往鬼魂和精灵yānti——去bhūtejyāḥ——鬼魂和精灵的崇拜者mat——「我」的yājinaḥ——奉献者api——还有mām——向「我」

译文

那些崇拜半人神的人会在半人神中降生那些崇拜鬼魂和精灵的人会在这些生物中诞生那些崇拜祖先的人会到祖先那里去那些崇拜「我」的人会与「我」一同生活

要旨

如果一个人有任何想到月亮太阳或任何其它恒星的欲望他可以跟随为了那目标而推荐的特定吠陀原则去做便能够达到意欲的目的地在吠陀经获利性活动的部份对这些原则有很逼真的详述这些推荐对处于不同天堂般恒星特定半人神的崇拜在技术上名为达沙包拿玛斯 darśa-paurṇamāsī同样地一个人可以执行一个特定的耶冉拿祭祀而达到毕达 pitā 恒星同样地一个人可以去很多鬼魅的恒星而成为一个耶克沙 yakṣa瓦克沙 rakṣa 或毕沙伽 piśāca毕沙伽的崇拜即是「巫术」或「魔术」有很多人修习这种巫术他们以为这便是灵魂学但其实这些活动是完全物质的同样地一个祇是崇拜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纯洁奉献者毫无疑问地可以达到维琨达的恒星或基士拿珞伽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这重要的一节去了解假如一个人崇拜半人神便能够达到天堂般的恒星或是崇拜毕达便达到毕达恒星或修习巫术便可以达到鬼魅的恒星那么纯洁的奉献者为什么不可以达到基士拿或韦施纽的恒星呢不幸地很多人对这些基士拿和韦施纽所居住的崇高恒星都没有资料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些恒星而堕落就算非人性主义者也从婆罗约地中掉下来因此这个基士拿知觉运动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撒播崇高的讯息——祇要歌颂哈利基士拿曼陀罗一个人便可以在这一生中得到完美和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

第二十六节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tad ahaṁ bhakty-upahṛtam      aśnāmi prayatātmanaḥ

patram——一块树叶puṣpam——一朵花phalam——一个果子toyam——水yaḥ——谁me——向「我」bhaktyā——以奉献prayacchati——供奉tat——那aham——「我」bhakti-upahṛtam——以奉献供侍aśnāmi——接受prayata-ātmanaḥ——一个在纯洁知觉中人的

译文

假如一个人以爱心和奉献心供奉给「我」一片叶子一朵花水果或水「我」都会接受它

要旨

这里主基士拿在树立了祂是唯一的享受者原始的主和所有祭祀供奉的真正对象后便揭示出祂想得到什么类型的供奉假如一个人想从事于对至尊主的奉献性服务来净化自己及达到生命的目的——对神的超然性爱心服务——他便得找出主想从他那里要什么一个爱基士拿的人会给主祂所要的一切他会避免供奉任何不想要及没有被问及的东西因此鱼和蛋是不应该供奉给基士拿的如果祂想要这些东西作为供奉的话祂便会这样说但是祂却清楚地说要一片树叶水果鲜花及水来供奉祂祂说「『我』都会接受」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祂不会接受肉鱼和蛋蔬菜五谷水果牛奶和水是人类的正当食粮和是由主基士拿祂自己所亲自指定的我们所说的任何其它东西都不能供奉给祂因为祂是不会接受的因此假如我们供奉这些食物给祂的话我们便不是处于爱心奉献的层次上

在第三章第十三节中主史里基士拿解释说祇有祭祀后的剩余物才是被净化了和适宜于那些寻求进步生命和从物质掌握的綑绑中得到解脱的人食用祂在同一节中说那些并不将他们的食物供奉的人祇是在吃进罪恶换句话说他们每一口食物祇是加深他们在复杂的物质自然内的束缚通过煑炊美好简单的素菜在主基士拿的画像或神祇前面供奉和跪拜及祈求祂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供奉能够使一个人慢慢地在生命中取得进步净化身体及制造优良的脑细胞而带往清楚的思维最紧要的是应该以爱心的态度来作出供奉基士拿并不需要食物因为祂已经拥有一切存在的东西但是祂会接受一个想这样地取悦祂的人的供奉在准备食物在侍奉和供奉中的要素便是对基士拿作出爱心的行动

想坚持说至尊的绝对真理是没有感官的非人性哲学家不能够理解博伽梵歌的这一节对他们来说这祇不过是一个隐喻或基士拿(博伽梵歌述者)世俗性格的证明但事实上基士拿——至尊的神首是有著感官的而且更有明文说祂的感官是可以相互更换的换句话说一个感官可以干著任何其他感觉的官能这便是所以说基士拿即绝对的意思如果没有感官祂如何能够被认为是拥有著所有的富裕呢在第七章中基士拿解释祂祇注视着物质自然便将生物体孕育进物质自然因此在这个情况下基士拿对奉献者在供奉食物时所作爱心言词的聆听与祂的进食及实际尝味完全相同这一点是需要著重的因为祂绝对的地位祂的聆听是完全与祂的进食和尝味相同祇有这样的奉献者他如基士拿自己描述那样去接受基士拿而没有任何个人变更解释如此他才能够了解至尊绝对的真理是能够吃进食物和享用它的

第二十七节

    yat karoṣi yad aśnāsi      yaj juhoṣi dadāsi yat    yat tapasyasi kaunteya      tat kuruṣva mad arpaṇam

yat——什么karoṣi——你干yat——任何aśnāsi——你吃yat——什么juhoṣi——你供奉dadāsi——你施与yat——什么yat——什么tapasyasi——你所作的苦行kaunteya——啊琨提之子tat——那kuruṣva——做mat——向「我」arpaṇam——供奉品

译文

琨提之子你所干的一切你所吃的一切你所供奉及施与的一切还有你所作的一切苦行都应该使之作为对「我」的供奉品

要旨

因此每一个人的责任便应该是将他的生活方式铸造以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忘记基士拿每个人为了维持身体与灵魂在一起必需工作基士拿在这里推荐说一个人应该为祂而工作每一个人都要进食一些东西才能够生存因此他应该接受供奉给基士拿后剩余的食物任何一个有文化的人都要执行一些宗教庆典仪式因此基士拿推荐说「为『我』而干」这便是阿察拿 arcanā任何人都有施与一些慈善的倾向基士拿说「将它给与『我』」意思是所有剩余的金钱积蓄都应该發展基士拿知觉运动目前很多人都倾向于一些沉思冥想但在这一个世代里这是不实际的假如一个人修习手持念珠二十四小时唱颂哈利基士拿曼陀罗冥想著基士拿那他便如在博伽梵歌第六章中所证实必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瑜祁

第二十八节

    śubhāśubha-phalair evaṁ      mokṣyase karma-bandhanaiḥ    sannyāsa-yoga-yuktātmā      vimukto mām upaiṣyasi

śubha——好aśubha——坏phalaiḥ——结果evam——这样地mokṣyase——免于karma——因果bandhanaiḥ——束缚sannyāsa——遁弃的yoga——瑜伽yukta-ātmā——将心意固定于vimuktaḥ——解脱了mām——向「我」upaiṣyasi——你会达到

译文

这样做你便会免于好与坏活动的反应通过这遁弃原则你便会得到解脱和来到「我」这里

要旨

一个于更高指示下在基士拿知觉中去行动的人被称为约达 yukta技术上的名词是约达外瓦耶 yukta-vairāgya劳巴哥史华米作出以下更进一步的解释

劳巴哥史华米说我们一日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我便要做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够停止不去活动因此如果活动的结果是给予基士拿那便被称为约达外瓦耶这些活动使一个人实际上处于遁弃的阶段和清除心意的镜子当他慢慢地在灵性觉悟中取得进步时他便会完全地皈依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因此在最后他便得到解脱这解脱也是被指定的他不因这个解脱而与婆罗约地合一而是进入至尊主的恒星这里很清楚地指出mām upaiṣyasi「他来到『我』这里」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共有五种不同阶段的解脱这里所指定的便是一个在他的一生中经常地在至尊主指示下过活的人会演进到一个境界使他能够在脱离了这个身体后回到神首那里直接地与至尊主联系

任何一个没有其他利益而祇是想将他的生命奉献出对主服务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托砵僧这样的一个人经常地想着他自己是一个永恒的仆人依赖着主的至尊意旨这样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主的利益而做他所执行的任何行动都是作为对主的服务他并不特別关注在吠陀经中所提及的获利性活动或被指定的任务对普通人来说去执行在吠陀经中所提及的指定任务是必须的虽然一个完全地从事于对主服务的纯洁奉献者有时看来违背被指定的吠陀任务其实则不然

所以根据外士那瓦的权威说就算最聪明的人也不能够了解一个纯洁奉献者的计㓰和活动正确的字句是 vaiṣṇavera kriyā mudrā vijñe nā bujhayā一个这样地经常从事于对主的服务或经常地想着和打算着怎样去侍奉主的人被认为在现在及将来都完全地得到解脱他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是肯定的他不在所有物质批评之内正如基士拿是超乎所有批评之上一样

第二十九节

    samo 'haṁ sarva-bhūteṣu      na me dveṣyo 'sti na priyaḥ    ye bhajanti tu māṁ bhaktyā      mayi te teṣu cāpy aham

samaḥ——平等对待aham——「我」sarva-bhūteṣu——对所有生物体na——没有人me——「我」的dveṣyaḥ——憎恶的asti——是na——不priyaḥ——亲切ye——那些bhajanti——作出超然性服务tu——但mām——向「我」bhaktyā——在奉献中mayi——向「我」te——这样的人teṣu——在他们ca——还有api——肯定地aham——「我」

译文

「我」不妒忌任何人也不对任何人有偏袒「我」对一切都平等看待但谁在奉献中对「我」作出服务便是一个朋友便是在「我」之内而「我」也是他的朋友

要旨

在这里有人或者会问假如基士拿对每一个人都平等和没有人是祂特別的朋友为什么祂又对那些经常地对祂作出超然性服务的奉献者特別关注呢其实这并不是歧视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人可能会很慈善为怀但他仍然对他自己的子女特別关注主宣称在任何形状下的每一个生物体都是祂的儿子因此祂给予每一个人生活所需的充份供应祂好像一朵普遍降下雨的云一样不理会雨是落在石上或陆上或水上但对于祂的奉献者祂给与特別关注这里所提及的便是这些奉献者他们都是经常地处在基士拿知觉中因此他们都是超然地处于基士拿中基士拿知觉一词的意思是表示那些在这种知觉中的人是活着的处于祂的超自然主义者主在这里很清楚地说mayi te「在『我』」当然结果主也在他们中这是互相恩惠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 asti na priyaḥ / ye bhajanti「谁向『我』皈依『我』便按照比例地照顾祂」这一句这种超然性相互沟通是存在的因为主和奉献者两者都有着知觉一颗镶在金戒指上的钻石很好看那块金被荣耀了而同时钻石也被荣耀了主和生物体都永恒地發放光彩而当一个生物体倾向于对至尊主的服务时他看来便像金一样主是一颗钻石因此这个组合很好生物体在纯洁状况下便是奉献者至尊主成为祂奉献者的奉献者假如奉献者与主的关系之间不是互应的话便不会有人性的哲学在非人性主义哲学中至尊与生物体之间并没有互应但在人性主义哲学中却有

一个常举的例子便是主好像是一棵如愿树一个人想从这棵如愿树中要什么主都供应而这里的解释则更为完整主被认为是偏袒于奉献者这便是主对奉献者特別恩惠的表示主的回报不应该被认为是在因果定律管制之下它属于主与祂的奉献者所操作的超然地位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并不是这个物质世界内的活动它是满布永恒快乐和知识的灵性世界中的一部份

第三十节

    api cet sudurācāro      bhajate mām ananya-bhāk    sādhur eva sa mantavyaḥ      samyag vyavasito hi saḥ

api——纵使cet——虽然sudurācāraḥ——一个干着最好可活动的人bhajate——从事于奉献性服务mām——向「我」ananya-bhāk——没有偏离sādhuḥ——圣人eva——肯定地saḥ——他mantavyaḥ——被认为是samyak——完全地vyavasitaḥ——处于hi——肯定地saḥ——他

译文

纵使一个人干着最可恶的行动假如他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由于他已处于正当的地位他仍然被认为是圣洁的

要旨

在这一节中所引用 sudurācāro 一字十分有意义我们应该正当地去了解它当一个生物体被条件限制了之后他有两类活动一是被条件限制了的另外便是法定性的为了保护身体或顺从社会及国家的规则肯定地就算是奉献者也有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条限了的与这个条限了的生命有关连除了这些以外完全地知觉着他灵性本质和从事于基士拿知觉或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中的生物体有着被称为超然的活动这些活动以他的法定性地位去执行在技术上被称为奉献性服务现在在条件限制了的情形下有时奉献性服务和与身体有关的条限服务会互相平衡但有时这些活动会互相冲突一个奉献者应该尽量很小心不去做任何足以破坏他健康处境的事情他知道活动的完整有赖于他基士拿知觉的进步然而有时一个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看来是做了一些在社会上和政治上被认为是最可恶的事情但这样的一个暂时的堕落并不使他失去资格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指出假如一个人堕落了却全心全意地从事于对至尊主的超然性服务处于他心中的主会美化他和饶恕他所干的恶事物质的沾染非常厉害以至一个完全地从事于对主服务的瑜祁有时也被迷惑但是基士拿知觉的强度能够立即更正这样一个偶然的下跌因此奉献性服务的程序永远是成功的我们不要因为一个奉献者偶然从理想的途径下跌而嘲笑他因为如将会在下节所述这些偶然的下跌会在适当的时候当奉献者完全地处于基士拿知觉时停止

因此一个处于基士拿知觉中和以决心从事于唱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的人应当被认为是处于超然的地位就算他因偶然的意外而下跌也不例外sādhur eva「他是圣洁的」这几个字非常有力它们的作用是警告非奉献者不要因为一个奉献者偶然的下跌而加以嘲笑就算他意外下跌也应该被认为是神圣的mantavyaḥ 一字则更有力如果一个人不追随这个规则和因为一个奉献者的偶然下跌而嘲笑他便违背了至尊主的命令一个奉献者的唯一资格便是不屈不挠和专一地从事奉献性服务

在月亮上的一个黑点并不成为月光的障碍物同样地一个奉献者从圣洁路途上的偶然下跌并不令他被人憎嫌不过在另外一方面一个人不要误会以为一个从事于超然奉献性服务的奉献者可以作出各样可恶的事情这一节指的祇是因为物质连系强大力量而产生的意外奉献性服务不多不少便是对迷惑能量宣战一个人一旦不够坚强去抗拒迷幻能量便会有偶然的下跌但是如前所述当他够坚强的时候便不再受制于这些下跌一个人不应该利用这一节来犯过错而仍然以为他自己是一个奉献者假如他不通过奉献性服务去改进他的性格他便不算是一个高深的奉献者

第三十一节

    kṣipraṁ bhavati dharmātmā      śaśvac-chāntiṁ nigacchati    kaunteya pratijānīhi      na me bhaktaḥ praṇaśyati

kṣipram——很快地bhavati——成为dharma-ātmā——正直śaśvat-śāntim——持久的和平nigacchati——得到kaunteya——啊琨提之子pratijānīhi——公平地宣布na——永不me——「我」的bhaktaḥ——奉献者praṇaśyati——毁灭

译文

他很快地便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和得到持久的和平琨提之子放胆无惧地宣布「我」的奉献者永不毁灭

要旨

我们不要误解这一点在第七章中主说一个从事于祸害活动的人不能够成为一个主的奉献者一个不是主的奉献者的人没有良好的资格问题来了一个不论是由于意外或故意从事于可恶活动的人怎能够成为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适当如在第七章中所述从来不对主作出奉献性服务的恶棍并没有好的资格在史里玛博瓦谭中在此声言一般来说一个从事于九种奉献性服务的人是做着净化心中所有物质沾染的工作他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放在心上所有的罪恶沾染自然地便会被清洗不停地想着至尊的主在本质上使他纯洁根据吠陀经所载有某些规则规定假如一个人从高位堕落他便要进行某些仪式和程序来净化自己但因为他不停地记着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这种处境不再存在因为净化的程序已经在奉献者的心中进行因此我们不应该停止唱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这样会防止一个奉献者所有的意外下跌他便会永远地保持免于所有物质的沾染

第三十二节

    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    striyo vaiśyās tathā śūdrās      te 'pi yānti parāṁ gatiṁ

mām——向「我」hi——肯定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vyapāśritya——特別地求庇护于ye——任何人api——还有syuḥ——成为pāpa-yonayaḥ——诞生于一个低下的家庭striyaḥ——女人vaiśyāḥ——商人tathā——还有śūdrāḥ——较低阶级的人te api——就算他们yānti——去parām——至尊的gatim——目的地

译文

彼利妲之子那些求庇护于「我」的人——无论妇人毗舍(商人)和戍陀——或从一个在低下家庭出生的人也可以达到至尊的目的地

要旨

主在这里很清楚地宣称在奉献性服务中并没有低级人或高级人之分別在生命的物质概念下则有这些分別但对于一个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服务的人来说则没有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到达至尊的目的地在史里玛博伽瓦谭中说就算最低下的被称为赞达拉 caṇḍālas(吃狗肉的人)通过与纯洁奉献者的联系也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奉献性服务和一个纯洁奉献者的指示是这样强大以至低等人和高等人之间并没有分別任何人都可以參与加入一个以纯洁奉献者作为中心的头脑简单的人也可以在正当的指引下净化人类根据物质自然的不同型态可以被分为是处于良好型态(婆罗门)热情型态(刹怛利耶或即统治者)热情型态和愚昧型态的混合(毗舍或即商人)和愚昧型态(戍陀或操作者)再下被称为赞达拉他们诞生于罪恶的家庭通常那些诞生于罪恶家庭的人并不为较高家庭所接受但是奉献性服务的程序和至尊主是这样强以至较低等的人也可以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祇有完全以基士拿作为中心的人才可以达到最高完满的生命一个人需要完全地以基士拿为中心这样他便能够比伟大的几亚尼和瑜祁还要伟大

第三十三节

    kiṁ punar brāhmaṇāḥ puṇyā      bhaktā rājarṣayas tathā    anityam asukhaṁ lokam      imaṁ prāpya bhajasva mām

kim——多少punaḥ——再次brāhmaṇāḥ——婆罗门puṇyāḥ——正义的bhaktāḥ——奉献者rājarṣayaḥ——圣洁的国王tathā——还有anityam——短暂的asukham——悲痛的世界lokam——恒星imam——这prāpya——得到bhajasva——从事于爱心服务mām——向「我」

译文

在这个短暂悲痛的世界中那些从事于对「我」爱心服务的婆罗门正义的人奉献者和圣洁的国王是何等的更为伟大啊

要旨

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有不同类別的人但究竟这个世界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在这里很清楚地指出anityam asukhaṁ lokam这个世界是短暂和充满着苦难的不适宜于任何清醒的正人君子居住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宣称这个世界是短暂和充满着苦难的有些哲学家尤其是一些较次的哲学家说这个世界是假的但是从博伽梵歌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假的它祇是短暂的短暂和假之间有着分別这个世界是短暂的但是有另外一个世界是永恒的这个世界是充满着苦难的但是另外一个世界是永恒和快乐的

阿尊拿生于一个圣洁的皇室家庭主还是对他说「參与对『我』的奉献性服务和赶快回到神首回到家里」没有人应该留在这个短暂的世界因为它是充满着苦难的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依附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身上以使自己能够永远地快乐对至尊主的奉献性服务是解决所有各类人的所有问题的唯一方法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參与基士拿知觉将他自己的生命完美化

第三十四节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mām evaiṣyasi yuktvaivam      ātmānaṁ mat-parāyaṇaḥ

mat-manāḥ——经常想着「我」bhava——成为mat——「我」的bhaktaḥ——奉献者mat——「我」的yājī——崇拜者mām——向「我」namaskuru——作出揖敬mām——向「我」eva——完全地eṣyasi——来到yuktvā evam——因为专心于ātmānam——你的灵魂mat-parāyaṇaḥ——对「我」奉献

译文

经常将你的心意集中于想着「我」向「我」作出揖敬和崇拜「我」因为完全地专心于「我」你必定会回到「我」这里

要旨

这一节很清楚地指出基士拿知觉是从这个沾染了的物质世界的掌握中被拯救出来的唯一方法有时不道德的评述者将在这里清楚地指出的意思歪曲了这里指出的是所有的奉献性服务都应该贡献给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不幸地不道德的评述者将读者的心意转移至那些实际上办不到的事情上这些评述者并不知道基士拿的心意和基士拿之间并没有分別基士拿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祂是绝对的真理祂的身体心意和祂自己是同一和绝对的在琨玛普兰拿经 Kūrma Purāṇa巴帝士丹达莎拉斯瓦蒂哥史华米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在他对采坦耶查里丹灭达 Caitanya-caritāmṛta 第五章阿弟里拉 Ādi-līlā 第四十一至四十八节安努巴斯达 Anubhāṣya 的评著中引述deha-dehi-vibhedo 'yaṁ neśvare vidyate kvacit意思是在基士拿至尊主祂自己和祂的身体之间并没有分別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基士拿的科学评述者将基士拿隐藏了和将祂的人格与祂的心意或祂的身体分开虽然这祇是对基士拿科学的愚昧胡言但有些人却从误引了的人中取利

有些人则很邪恶他们也想着基士拿但是却妒忌地想着祂犹如甘撒王——基士拿的叔父一样他也是经常地想着基士拿但是他想着的是基士拿是他的敌人他经常地在渴望着想着基士拿何时会来杀他那种思想不会帮助我们一个人应该以奉献的爱心想着基士拿那便是巴帝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培植对基士拿的知识什么才是有益的培植呢那便是从一个真正的导师那里学习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我们已经很多次解释过祂的身体并不是物质的而是具有永恒快乐知识的这类有关于基士拿的谈话可以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奉献者不然的话从错误的来源去了解基士拿会是没有结果的

因此一个人应该将他的心意从事于基士拿的永恒和原始形状心中坚信着基士拿是至尊他应该从事于崇拜事宜在印度有千百间庙是崇拜基士拿的奉献性服务在那里进行在作这些奉献性服务的时候一个人应该对基士拿作出揖拜一个人应该在神祇前低头和将他的心意他的身体他的活动和一切都从事于基士拿那样做会使一个人没有偏离地完全专心于基士拿这会帮助一个人转移到基士拿珞伽 Kṛṣṇaloka我们不应该被不道德的评述家所迷误我们应该以聆听和歌颂基士拿开始而从事奉献性服务的九个不同程序纯洁的奉献性服务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成就

在博伽梵歌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中除了知识瑜伽和神秘瑜伽或获利性活动之外已解释过对主的纯洁奉献性服务那些不是纯洁地圣化的人可能会被主的不同形像如非人性的婆罗约地和局限了的巴拉迈玛所吸引但是一个纯洁的奉献者却直接參与对至尊主的服务

有一首关于基士拿很美丽的诗很清楚地指出任何一个从事于崇拜半人神的人是最不聪明的他不会在任何时间得到基士拿的至高赏赐奉献者在开始的时候间中可能会脱离标准但是他仍然应该被认为是高于所有其他的哲学家和瑜祁一个经常地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的人应该被当作是个完整圣洁的人他偶然的非奉献性活动将会减少很快他便会毫无疑问地处于完美的境界纯洁的奉献者没有实际下跌的机会因为至尊的神首会亲自照顾祂纯洁的奉献者因此聪明的人应该直接地參与这基士拿知觉的程序和快乐地在这个物质世界上生活他便会终于得到基士拿的至尊赏赐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帝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九章有关于最机密知识的各节要旨


校注

[A1] 净【CB】凈【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9)
关闭
博伽梵歌(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