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圣洁与及邪恶的本性

第一节至第三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bhayaṁ sattva-saṁśuddhir      jñāna-yoga-vyavasthitiḥ    dānaṁ damaś ca yajñaś ca      svādhyāyas tapa ārjavam

    ahiṁsā satyam akrodhas      tyāgaḥ śāntir apaiśunam    dayā bhūteṣv aloluptvaṁ      mārdavaṁ hrīr acāpalam

    tejaḥ kṣamā dhṛtiḥ śaucam      adroho nātimānitā    bhavanti sampadaṁ daivīm      abhijātasya bhārata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abhayam——没有恐惧的感觉sattva-saṁśuddhiḥ——一个人生存的净化jñāna——知识yoga——连在一起的vyavasthitiḥ——处境dānam——布施damaḥ ca——与及控制心意yajñaḥ ca——牺牲祭祀的执行svādhyāyaḥ——吠陀文学的研读tapaḥ——苦修ārjavam——简朴ahiṁsā——非暴力satyam——真诚akrodhaḥ——免于愤怒tyāgaḥ——遁弃śāntiḥ——平静apaiśunam——不好挑剔dayā——仁慈bhūteṣu——对所有生物体aloluptvam——免于贪婪mārdavam——温和hrīḥ——谦逊acāpalam——坚决tejaḥ——气魄kṣamā——宽恕dhṛtiḥ——劲力śaucam——清洁adrohaḥ——免于妒忌na——不atimānitā——名誉的祈望bhavanti——成为sampadam——品质daivīm——超然的abhijātasya——一个生有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

译文

万福的主说「无惧一个人生存的净化对灵性知识的培养布施自制牺牲祭祀的执行吠陀经的研读苦行与简朴非暴力真诚免于愤怒遁弃平静不好挑剔慈悲为怀与及免于贪婪温文谦逊与及稳定的决心气魄宽容劲力清洁免于妒忌及对名誉的热忱——这些超然的品质伯拉达之子属于有著神圣本性圣洁的人

要旨

在第十五章开始的时候解释过这个物质世界像一棵榕树这棵树多余的根可与生物体的活动相比有些是吉兆有些是不吉兆的在第九章中也解释过德瓦或神圣的人 devas 与及阿苏拉 asuras根据吠陀仪式良好型态中的活动被认为在解脱的路途上是吉兆的这些活动称为德瓦巴克蒂 deva-prakṛti——有著超然的本性那些处于超然本性的人在解脱的路道上取得进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热情及愚昧型态下活动的人来说便没有解脱的可能他们一是将会留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作人类或是降低至动物的种族或甚至更低的生命型状在这第十六章中主解释了超然本性与及它的附从品质还有邪恶本性与及它的品质两者祂也解释这些品质的利与害

比察达斯耶 Abhijātasya——指一个生有超然本质或神圣倾向的人这个字非常重要吠陀经典对在一个神圣的气氛中生嗣孩子称为加巴丹拿琛士卡喇 Garbhādhāna-saṁskāra如果父母想要一个有著神圣品质的孩子他们便应该追随人类的十个原则在博伽梵歌的前部中我们也读过为了生嗣一个好的孩子的性生活便是基士拿祂自己本身用于基士拿知觉中的性生活是不被禁止的最低限度那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不应该像猫狗一般地生产孩子而应该生育他们使他们在诞生后变得基士拿知觉著那便是一个生于基士拿知觉中的父亲或母亲的孩子的优点

名为华纳斯喇玛达摩 varṇāśrama-dharma 的社会制度——将社会分成四个阶层或部份的制度——并不是根据诞生来㓰分人类社会这些分別是按照教育水平及资格而定的是为了要使社会处于和平及繁盛的状态这里所提及的品质都是使一个人取得灵性领悟的进步又能够得到从物质世界中解脱的超然品质在华纳斯喇玛制度中托砵僧或在生命遁弃阶层的人被认为是各社会阶层等级的首脑或灵魂导师一个婆罗门被认为是其余三个社会等级即刹怛利耶毗舍及戍陀的灵魂导师而一个托砵僧更被认为是婆罗门的灵魂导师一个托砵僧的首要资格便是无惧因为一个托砵僧须要单独及没有任何支持或支持的保证他祇能够赖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恩惠如果他想著「在离开了这些联系后谁来保护我呢」他便不应该接受生命的遁弃阶段一个人须要完全地确信基士拿或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以祂局部的巴拉迈玛 Paramātmā 经常处于内祂察觉著每一事物和经常都知道一个人想做什么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有作为巴拉迈玛的基士拿会照顾一个皈依了祂的灵魂的坚强信念一个人必需这样想「我永远不会是单独的就算我住在森林的最黑暗地带我也会有基士拿陪伴祂将会给我一切的保护」这坚信称为阿巴央 abhayam——无惧这种心理对一个在生命遁弃阶层的人是必须的跟著他便要净化他的生存生命的遁弃阶层要追随很多规范守则最重要的便是一个托砵僧被严禁与女人有任何亲切的关系他甚至被禁止在一处僻静的地方与女人谈话主采坦耶是一个理想的托砵僧当祂在普里 Purī 的时候祂的女奉献者甚至不准走近祂作揖她们要在老远的地方跪拜这并不是对女人阶层憎嫌的象征而是严格规范托砵僧不要与女人有亲近的关系一个人必须遵守某一特定生命阶层的规范守则以净化他的生存一个托砵僧是严禁与女人有亲切关系及为了感官享乐而拥有财富主采坦耶祂自己是最标准的托砵僧我们从祂的一生中知道祂在对女人方面是很严格的虽然祂被认为是神首化身中最民主的一个祂接受最堕落的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但是祂严格地遵守了一个托砵僧与女人联系方面的有关规条在祂亲密的同僚中有一个名为曹达哈利达沙 Choṭa Haridāsa 的有一次淫荡地看著一个少妇主便立即拒绝他为个人同僚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主采坦耶的严格程度祂说「一个托砵僧或任何一个想从物质自然的掌握中逃脱出来及试图将自己提升至灵性的本质及从而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的人为了感官享乐而看着物质财富及女人就算不是在享受祇是以这个用心看著——在未正式尝到这些不当的欲望之前自杀比较真正地这样做还好这便是他的谴责和惩罚」这些便是净化的程序

下一项便是几亚拿瑜伽维瓦史铁底 jñāna-yoga-vyavasthitiḥ从事于知识的培养托砵僧的生涯是为了要向持家人(居士)与及其他忘记了他们真正灵性进步生涯的人传播知识一个托砵僧应该逐户求乞但这并不是说他便是一个乞丐谦逊也是一个超然地自处的人的品质就是出于谦逊一个托砵僧才逐户求乞目的并不是要求乞而是要唤醒持家人的基士拿知觉这便是一个托砵僧的责任如果他真正地是这样高超与及是受到灵魂导师的任命他便应该以理论及了解来传播基士拿知觉如果他不这样高超便不应该接受生命的遁弃阶层状况就算他没有足够知识而接受了生命的遁弃阶层状况他也应该全力地从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那里聆听以培养知识一个托砵僧或一个处于生命中遁弃梯阶的人应该是无惧纯洁 sattva-saṁśuddhiḥ 与及有着知识 jñāna-yoga的

再下一项便是布施布施是持家者(居士所应有的)持家者应该以正当的方法赚钱过活及将收入的百份之五十在世界各地传播基士拿知觉因此一个持家者应该布施于与从事于这些事务的社团组织慈善布施应该给与适当的受与者因为如将会如下述慈善布施有不同的种类在良好型态的在热情型态的与及在愚昧型态的经典训示所推荐的是在良好型态中的慈善布施然而在热情及愚昧型态中的布施则不被推荐因为这祇是浪费金钱慈善布施祇应该用来在世界各地传播基士拿知觉那才是在良好型态中的慈善布施

至于丹玛 damaḥ(自制)方面不单祇是宗教社会内的其他阶层要遵守而特別是为了持家者而设虽然他有一个妻子一个持家者不应该不需要地将他的感官用于性生活方面持家者的性生活也有限制他祇应该用于繁殖后代如果他不要有孩子他便不应该与妻子享受性生活现代的社会以避孕或甚至更坏的方法去避免有孩子的责任这不是超然的品质而是邪恶的任何人就算是一个持家者如果想在灵性生活方面取得进步他便一定要控制他的性生活和不应该没有侍奉基士拿为目的而生殖孩子如果一个人能够生育在基士拿知觉中的孩子他可以生一百个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他便不应祇是为了感官享乐而沉迷于性生活

祭祀牺牲是持家者所应该执行的另外一个项目因为祭祀牺牲是需要大量金钱的其他的生命阶层即贞守生行脚僧和托砵僧并没有金钱他们祇是靠求乞过活因此各类不同的祭祀牺牲是为了持家者而设他们应该执行如在吠陀文学中所训示的艾里贺达 agni-hotra 祭祀但在现代来说这些祭祀所费非常昂贵任何一个持家者都不能够执行这个年代所推荐最好的祭祀牺牲便是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的唱颂这是最佳和最不昂贵的祭祀牺牲每个人都应该采取这祭祀从而得益这三项即慈善布施感官控制与及祭祀牺牲的执行特別是对持家者而言

跟着便是史瓦达耶 svādhyāyaḥ 吠陀经的研读怛巴斯 tapas 苦行与及阿察宏 ārjavam 温和或简朴这些特別是对贞守生而言的贞守生应该与女人绝缘他们应该过一个贞操的生活与及将心意从事于吠陀文学来培养灵性知识这便称为史瓦达耶怛巴斯或苦行特別是对退隐生活而言一个人不应该一生都是一个持家者他应该经常想着生命的四个梯阶贞守生持家者(居士)行脚僧与及托砵僧在家住期结束了以后他便应该退隐如果一个人活一百岁他便应该过二十五年学生的生涯二十五年持家的生涯二十五年退隐的生涯及二十五年遁弃的生涯这便是吠陀宗教的纪律规条一个从家庭生活退隐的人必需修习身体心意及舌头的苦行那便是怛巴斯耶 tapasyā整个华纳斯喇玛社会就是要怛巴斯耶(或苦行)没有苦行人类便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不需要苦行与及一个人祇要能够一面推考而其它事情便会很妥当的理论不为吠陀文学亦不为博伽梵歌所推荐这些理论是由上演精神论者的人所制造用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者如果有限制有规范及守则人们便不会被吸引因此那些想以宗教名义得到支持者的人祇是想表现一番而不限制他们自己及学生的生活可是这种方法却不为吠陀经所允许

至于简朴方面来说不单祇是某一特定的生命阶层要遵守这个原则每一份子不论是贞守生喇玛居士喇玛或行脚僧喇玛每个人都要很简朴地过活

阿含沙 ahimsā 的意思是不阻止任何生物体的进步生涯我们不要以为既然灵性火花就算在身体被杀后也不会被杀为了感官享乐杀戮动物是无碍的虽然有大量的五谷水果及牛奶供应人们依然沉醉于吃动物然而动物的杀戮是不需的这是对每一个人的训示当没有別的方法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杀掉一头动物但这应该先用作供奉祭祀牺牲无论如何当人类有充足食物供应的时候想得到灵性自觉进步的人便不应对动物施暴真正的阿含沙是不去阻止任何人生命的进步动物也是从一种类生命演进到另一种类如果某一动物被杀它的进步便会受阻如果一头在某一身体内的动物要活多少日子及多少而没有到期便被杀他便要再重新回到那生命状况补足其余的日子才能够被提升至別种类的生命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而妨碍它们的进步这便是阿含沙

萨央 satyam 这个字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应该为了一些个人的利益而歪曲真理吠陀文学中有很多困难的句段这些句段的意思及要旨必须从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那里学习那便是了解吠陀经的步骤史路弟 śruti 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从权威那里聆听一个人不应该为了他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捏造一些解释有很多博伽梵歌的评述都将原文误解了句段的真正意义必须表达出来这个便应该从一个真正的灵魂导师那里学习

阿可达 akrodhaḥ 的意思是去停止愤怒就算有挑衅我们也应该容忍因为一旦一个人变得愤怒他整个身体便会被污染愤怒是热情及欲望的产品因此一个超然地处置的人应该抑制他自己的愤怒阿白逊南 apaiśunam 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应该无谓地挑剔別人的错误及纠正他们当然说一个盗贼是盗贼并不是挑剔但说一个诚实的人是盗贼对一个在灵性生活中争取进步的人来说是很大的冒犯赫利 hriḥ 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很谦恭和不应该做一些可恶的事情阿察巴南 acapalam 决心意思是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一些尝试而激动或沮丧有时或者会尝试遭遇挫折但是一个人不要因此而难过他应该以耐心及坚决争取进步这里所用特察哈 tejaḥ 一字是特別为了刹怛利耶而言的刹怛利耶经常都要很强壮以保护弱少他们不应该恃非暴力如果有需要使用暴力的话他们可以使用这暴力

梳湛 śaucam 的意思是清洁不单祇是心意及身体的而且也包括待人接物方面的这特別是对经商的人而言他们不应该在黑市交易拿地曼尼达 Nātimānitā并不希望得到名誉这是指戍陀 śūdras 阶级而言根据吠陀训示他们是四个阶层中最低的他们不应该为一些无谓的名声而自傲和应该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为了社会阶层的维系戍陀有责任去尊敬较高的阶层

所有上述十六个品质都是超然的我们应该按照各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加以培养这一章的要旨是侭管物质的境况很困苦但是如果所有各阶层的人仕都培养这些品质慢慢地便能够提升到最高的灵性觉悟层次

第四节

    dambho darpo 'bhimānaś ca      krodhaḥ pāruṣyam eva ca    ajñānaṁ cābhijātasya      pārtha sampadam āsurīm

dambhaḥ——骄傲darpaḥ——自大abhimānaḥ——自负ca——和krodaḥ——愤怒pāruṣyam——苛刻eva——肯定地ca——和ajñānam——愚昧ca——和abhijātasya——一个生于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ampadam——本性āsurīm——邪恶的

译文

自大骄傲愤怒自负苛刻及愚昧——这些品质都属于邪恶的本性彼利妲之子

要旨

这一节所描述的是到地狱之路虽然邪恶的人不遵随这个正义原则但是他们都想表演及显示宗教及灵性科学上的进步他们经常以拥有某些教育或有这样多的财富而自傲他们想得到別人的崇拜及尊敬侭管他们不值得別人去这样做他们因为琐碎小事而愤怒及言词刻薄不温文他们不知道什么应该做和什么不应该做他们根据自己的欲望胡作妄为他们也不承认任何权威这些邪恶的品质都在他们母胎的时候便孕育了当他们长大以后所有这些不吉兆的品质都跟着表现出来

第五节

    daivī sampad vimokṣāya      nibandhāyāsurī matā    mā śucaḥ sampadaṁ daivīm      abhijāto 'si pāṇḍava

daivī——超然的sampat——本质vimokṣāya——为了解脱nibandhāya——为了束缚āsurī——邪恶的品质matā——被认为是mā——并不śucaḥ——忧虑sampadam——本质daivīm——超然的abhijātaḥ——生有asi——你是pānḍava——啊班杜之子

译文

超然的品质有利于解脱而邪恶的品质则祇是束缚但不要担心班杜之子你是生来就有这些神圣品质的

要旨

主基士拿鼓励阿尊拿说他并不生有邪恶的品质他參与战争并不邪恶因为他曾经考虑过这件事情的好与坏两方面他曾经考虑值得尊敬的人如彼斯玛及当拿应否被杀所以他不在愤怒虚假自我及苛刻的影响下作为因此他并没有恶魔的品质对于一个刹怛利耶一个军人来说向敌人射箭被认为是超然的不去执行这个任务的才是邪恶因此阿尊拿并没有悲怆的理由任何一个执行不同生命状况规范原则的人都是超然地处置的

第六节

    dvau bhūta-sargau loke 'smin      daiva āsura eva ca    daivo vistaraśaḥ prokta      āsuraṁ pārtha me śṛṇu

dvau——两个bhūta-sargau——创造出来的生物体loke——在这个世界asmin——这daivaḥ——神圣的āsuraḥ——邪恶的eva——肯定地ca——和daivaḥ——神圣的vistaraśaḥ——详尽地proktaḥ——说āsuram——邪恶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me——从「我」这里śṛṇu——聆听

译文

彼利妲之子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来的生物有两类其一被称为神圣的而另外便是邪恶的「我」已经详尽地告诉过你神圣的品质现在请从「我」这里聆听那邪恶的吧

要旨

主基士拿在保证过阿尊拿是生有神圣品质以后现在正描述邪恶的一面在这个世界上被条件限制了的生物体可分为两类那些生有神圣品质的追随一个规范下的生活换句话说即是他们遵守经典及权威的训示一个人应该按照权威的经典去执行职务这种心意是神圣的一个不按照经典订定下的规范原则而根据自己的妄想去做事的被称为邪恶或阿苏力 asuric除了遵守规犯守则以外便没有其它的范畴了吠陀文学中说半人神及恶魔都生自般茶帕底 Prajāpati唯一不同的地方便是一类听从吠陀的训示另外一类则不然

第七节

    pravṛttiṁ ca nivṛttiṁ ca      janā na vidur āsurāḥ    na śaucaṁ nāpi cācāro      na satyaṁ teṣu vidyate

pravṛttim——正当的行动ca——还有nivṛttim——不正当的行动ca——和janāḥ——人na——永不viduḥ——知道āsurāḥ——在邪恶的品质中na——永不śaucam——清洁na——不api——还有ca——和ācāraḥ——行为na——不永satyam——真实teṣu——在他们中vidyate——有

译文

那些邪恶的人并不知道什么需要做和什么不需要做在他们中不会找到清洁或正当的行为或真理

要旨

在每一个有文化的人类社会中都有一些一开始便要遵守的经典规条及守则尤其是亚利安人——那些接受吠陀文化和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文化人仕那些不追随经典训示的人被认为是邪恶的因此这里说邪恶的人并不知道经典的守则他们亦没有去遵从的倾向他们之中大部份都不知道这些守则就算有些知道也没有意思去遵守他们没有信心也不愿意根据吠陀的训示去做邪恶的人外在及内在都不清洁一个人必须经常以沐浴刷牙换衣服等来保持身体清洁至于内在清洁方面一个人必须经常想着主的圣名与及歌颂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恶魔并不喜欢亦不追随所有这些内在及外在清洁的守则

在行为方面有很多如曼纽三灭达 Manu-saṁhitā(人类的法律书)等所订下的规条守则直至现在印度人仍然遵守曼纽三灭达有关于遗传承嗣的法律及一些法律上的义务都从这本书而来在曼纽三灭达中说不应该给与一个女人自由那并不是说女人应该如奴隶一样而是她们就好像儿童儿童是不给与自由的但那并不表示她们就如奴隶一样看待目前邪恶的人都不理会这些训示他们以为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给与很多自由然而这样并没有改进世界的社会状况事实上一个女人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应该受到保护她在幼年的时候应该受父亲的保护在成年的时候受丈夫的保护与及在老年的时候受成长了的儿子保护这是根据曼纽三灭达经所订定的正当社会规矩但是现在的教育已经人为地制造了一套吹嘘的女人生活概念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婚姻祇不过是一种幻想现代女人的道德观念也不很好邪恶的人因此并不接受任何对社会是好的训示又因为他们并不追随伟大圣贤的经验及由他们所订定的规范守则邪恶的人的社会状况是很贫乏困苦的

第八节

    asatyam apratiṣṭhaṁ te      jagad āhur anīśvaram    aparaspara-sambhūtaṁ      kim anyat kāma-haitukam

asatyam——不是真实的apratiṣṭham——没有根基te——他们jagat——宇宙展示āhuḥ——据说anīśvaram——没有控制者aparaspara——由于相互的欲望sambhūtam——引起kim anyat——并没有另外的原因kāma-haitukam——祇是出于欲念

译文

他们说这个世界是虚假的并没有根基也没有神在控制它祇是产自性欲除了欲念之外便没有其它的原由了

要旨

邪恶的人概括地说这个世界祇是一个幻象并没有原由没有影响没有控制者没有目的一切事情都是虚假的他们说这个宇宙的展示产自偶然的物质活动及反应他们不相信神是为了某一目的而创造世界他们有自己的理论这个世界祇是自然而来也没有理由去相信在后面有一个神他们认为灵魂与物质之间并没有分別他们也不接受至尊的精灵每事都祇是物质整个宇宙就好像愚昧的一堆根据他们说一切都是虚无的所有展示的一切是由于我们理解力的愚昧他们以为所有多样化的展示都祇是愚昧的表现正如在梦中我们制造这样多事物并不存在的当我们醒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切都祇不过是一场梦可是虽然邪恶的人说人生是一场梦他们都很精于享受这一场梦因此他们并不去求取知识而越来越被他们的梦境所纠缠他们的结论是正如一个孩子的产生祇不过是男人与女人性交的结果这个世界的诞生是没有灵魂的对他们来说这不过祇是物质的组合而产生出生物体并没有灵魂存在的成份正如很多生物体都没有原由地从腐坏了的身体和汗泌走出来同样整个活着的世界是从宇宙展示的物质组合走出来因此物质自然便是这个物质展示的原因再也没有其他的原因了他们并不相信于基士拿在博伽梵歌里的说话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sūyate sa-carācaram「整个物质世界在『我』的指引下移动」换句话说在邪恶的人当中并没有这个世界创造的完整知识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个別的理论对他们来说经典的一个解释跟另外的一个也是一样的他们不相信一个经典训示的标准解释

第九节

    etāṁ dṛṣṭim avaṣṭabhya      naṣṭātmāno 'lpa-buddhayaḥ    prabhavanty ugra-karmāṇaḥ      kṣayāya jagato 'hitāḥ

etām——因此dṛṣṭim——眼光avaṣṭabhya——接受naṣṭa——失去了ātmānaḥ——自己alpa-buddhayaḥ——智慧较低的人prabhavanti——活跃urga-karmāṇaḥ——在痛苦的活动中kṣayāya——为了毁坏jagataḥ——世界的ahitāḥ——没有利益的

译文

失落了自己及没有智慧的邪恶的人追随这些结论而从事于没有利益的毁灭世界的可怖工作

要旨

邪恶的人从事于引领世界至毁灭的工作主在这里宣言他们是智慧较低的没有神的概念的唯物论者以为他们在进步中但是根据博伽梵歌所说他们是不智及缺乏理性的他们想尽量地享受这个物质世界因此而经常从事于發明一些为了感官享乐的东西这些物质的發明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结果便是人们越来越变得爱用暴力及越来越残忍对动物残忍和对其他的人类残忍他们没有怎样彼此相待的好意在邪恶的人群中动物的杀戮很显著这些人是世界的敌人因为最后他们会發明和制造一些为大家带来毁灭的东西这一节间接地预料到核子武器的發明今日整个世界都因此而骄傲战争会在任何时间爆發这些核子武器便会带来大灾害如在这里指出这些东西都祇是为了毁灭世界而创造在人类社会中由于无神的意识而有这些武器的發明它们并不是用于世界的和平及昌盛用途

第十节

    kāmam āśritya duṣpūraṁ      dambha-māna-madānvitāḥ    mohād gṛhītvāsad-grāhān      pravartante 'śuci-vratāḥ

kāmam——欲望āśritya——求庇护于duṣpūram——不能满足的dambha——骄傲māna——虚假的威望mada-anvitāḥ——沉迷于自负中mohāt——由于幻觉gṛhītvā——取得asat——非永恒的grāhān——事物pravartante——夸盛aśuci——不洁的vratāḥ——公然自认

译文

邪恶的人以没有满足的欲望骄傲和虚假的威望为庇护这样他们便在迷幻中而经常公然自认地去做不洁净的工作及被非永恒所吸引

要旨

这里所描述的是邪恶者的心理恶魔的欲望是永远不能被满足的他们继续不断地为了物质享乐而增进他们不能厌足的欲望由于接受了非永恒的事物他们经常充满着忧虑渴望但是因为幻觉他们继续从事于这些活动他们没有知识和并不知道他们是走向错误的途径既然接受了非永恒的事物这些邪恶的人便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神创造了他们自己的诗歌和加以唱颂结果便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被两件事所吸引——性的享乐及物质财富的积聚aśuci-vratāḥ——不洁的誓言一字在这里的意义很重要这些邪恶的人祇有被酒女人赌博及肉食所吸引这些是他们的阿苏止 aśuci不洁的习惯加上骄傲及虚假自我的引诱他们创造了一些不为吠陀训示所准许的宗教原则虽然这些邪恶的人在世界上是最可恶的但仍然由于造作世人给了他们虚假的名誉虽然他们走往地狱他们却以为自己非常先进

第十一节及第十二节

    cintām aparimeyāṁ ca      pralayāntām upāśritāḥ    kāmopabhoga-paramā      etāvad iti niścitāḥ

    āśā-pāśa-śatair baddhāḥ      kāma-krodha-parāyaṇāḥ    īhante kāma-bhogārtham      anyāyenārtha-sañcayān

cintām——恐惧及渴望aparimeyām——不能量度的ca——和pralaya-antām——直至死亡的时候upāśritāḥ——在取得他们庇护以后kāma-upabhoga——感官享乐paramāḥ——生命的最高目的etāvat——如此iti——这样niścitāḥ——确定āśā-pāśa——綑缚于希望的网中śataiḥ——由上百个baddhāḥ——因为被束缚于kāma——色欲krodha——愤怒parāyaṇāḥ——经常处于那种心理状况īhante——欲望kāma——色欲bhoga——感官享乐artham——为了那目的anyāyena——非法地artha——财富sañcayān——积聚

译文

他们相信享受感官至生命的终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必需因此他们的渴望是无穷尽的因为受千百个欲望色欲及愤怒所束缚他们便以非法的手段赚取金钱来满足感官的享受

要旨

邪恶的人接受感官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他们直至死亡也保持着这个观念他们不相信死亡后是有生命的他们也不相信一个人根据因果即在这世界上的活动而得到不同种类的身体他们的人生计㓰永远都不会完结一个又一个地继续下去我们有具有这样邪恶心理的人的经验就算死到临头的时候还在要求医生将他的生命延长四年因为他的计㓰还没有完结呢这样愚蠢的人并不知道医生连一刻也不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当时辰到来的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不在考虑之内的自然定律对一个人命中注定去享乐的时光再多一秒钟也不允许

邪恶的人对神或在他自己之内的超魂都没有信心他们祇是为了感官享乐而做出各类的罪恶活动他并不知道在他的心中是生着一个证人的超魂在察看个別灵魂的活动如在吠陀文学奥义诸书中所述在树上坐着两只鸟一只行动的在享受或苦受着树上的果实而另外一只则在见证但是一个邪恶的人并没有吠陀经典的知识他亦没有信心因此他不理会后果而做出任何为了感官享乐的事情

第十三节至第十五节

    idam adya mayā labdham      imaṁ prāpsye manoratham    idam astīdam api me      bhaviṣyati punar dhanam    asau mayā hataḥ śatrur      haniṣye cāparān api    īśvaro 'ham ahaṁ bhogī      siddho 'haṁ balavān sukhī

    āḍhyo 'bhijanavān asmi      ko 'nyo 'sti sadṛśo mayā    yakṣye dāsyāmi modiṣya      ity ajñāna-vimohitāḥ

idam——这adya——今天mayā——由我labdham——赢得imam——这prāpsye——我将会得到manoratham——根据我的欲望idam——这asti——那里有idam——这api——还有me——我的bhaviṣyati——将来会增加punaḥ——再次dhanam——财富asau——那mayā——由我hataḥ——已经被杀śatruḥ——敌人haniṣye——我会杀ca——还有aparān——其他人api——肯定地īśvaraḥ——主aham——我是aham——我是bhogī——享受者siddhah——完整的aham——我是balavān——有力量的sukhī——快乐āḍhyaḥ——富有的abhijanavān——四周都是贵族的亲属asmi——我是kaḥ——还有谁anyaḥ——其他人asti——有sadṛśaḥ——如mayā——我yakṣye——我会牺牲dāsyāmi——我会慈善布施iti——如此ajñāna——愚昧vimohitāḥ——被蒙骗

译文

邪恶的人这样想「今天我有这些财富我会根据计㓰再赚多些我现在有这样多的钱将来会增加得更多更多他是我的敌人我已经杀了他我其他的敌人也将会被杀我是一切事物的主人我是享受者我是完整强大及快乐的我是最有钱的人四周被显贵的亲属包围着没有人比我更强大和快乐了我会举行祭祀我会慈善布施这样我便会享乐」就这样这些人便被愚昧所迷惑蒙蔽

第十六节

    aneka-citta-vibhrāntā      moha-jāla-samāvṛtāḥ    prasaktāḥ kāma-bhogeṣu      patanti narake 'śucau

aneka——无数的citta-vibhrāntāḥ——被忧虑所纠缠moha——迷幻的jāla——被一个网samāvṛtāḥ——被包围着prasaktāḥ——依附着kāma——色欲bhogeṣu——感官享乐patanti——掉进narake——地狱asucau——不清洁的

译文

一个人这样地受各种的忧虑所困惑及迷幻之网所纠缠他便变得太过依附于感官享受而掉进地狱里

要旨

邪恶的人想赚取金钱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他祇会想到他现在拥有多少及计㓰去更进一步增加那一批财富为了这个原因他毫不犹疑地以罪恶的行径为了不法的享乐而在黑市场交易他被已有的财物如土地家庭房子及银行存欵所心醉便经常地计㓰着去增加所有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并不知道他现在所赚的一切是由于过往的良好行动他被给与了一个积蓄这些东西的机会但他却没有过去好因的概念他祇想着他所有的财富都是由于他自己的努力一个邪恶的人相信他个人工作的力量而不相信因果定律根据因果定律一个人诞生在一个高尚的家庭或是很富有或是很有学问或是很漂亮都是由于过往所做好的工作邪恶的人以为所有这些事情都是意外的和是由于他个人的力量他并不想到所有这样多类別的人美物及教育背后的安排任何一个与这样邪恶的人竞争的便是敌人有很多邪恶的人而每一个都是另外一个的敌人这种敌意越来越深——不单祇是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而最后便是国与国之间因此整个世界都有罢工战争及充满着敌意

每一个邪恶的人都以为他能够靠所有其他人的牺牲而过活一般来说一个邪恶的人以为他自己是至尊的神一个邪恶的传教士这样地告诉他的追随者「为什么你要到別处找神你自己本身便是神你喜欢做的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不要理会神神已经死了」这便是他们邪恶的传道

虽然邪恶的人看到其他人和他同样富有具有影响力或更甚他以为没有人比他更富有和没有人比他更具有影响力有关提升到更高的恒星体系方面他不相信这可以由祭祀及耶冉拿的执行而达到邪恶的人以为他们会制造自己的一套耶冉拿及预备一些可以达到其他高等恒星的机械在这些邪恶的人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瓦云拿 Rāvaṇa他向人民提出建筑一幢可直达天空的梯子以便任何人不用经过吠陀经所指定祭祀牺牲的执行而达到天堂般的恒星同样地现世纪这些邪恶的人正在努力通过机械的装置而达到更高的恒星体系这些便是困惑的例子结果便是连他们自己不知道便掉进地狱里去梵文 moha-jāla——一字在这里很重要Jāla 是一个网的意思他们好像网中的鱼一样再没有办法走出来了

第十七节

    ātma-sambhāvitāḥ stabdhā      dhana-māna-madānvitāḥ    yajante nāma-yajñais te      dambhenāvidhi-pūrvakam

ātma-sambhāvitāḥ——自满stabdhāḥ——轻率dhana-māna——财富及虚假的威望mada-anvitāḥ——在骄傲中yajante——执行祭祀牺牲nāma——祇在名目上yajñaiḥ——以这样的一个祭祀te——他们dambhena——由于高傲avidhi-pūrvakam——没有遵守任何的规范守则

译文

这些自满及经常轻率的人为财富及虚假的威望所蒙蔽他们有时也在名目上举行祭祀而没有遵从任何的规条及守则

要旨

邪恶的人以为自己便是一切而不顾及任何权威或经典他们有时执行所谓宗教及祭祀仪式又因为他们并不相信任何权威他们是非常轻率的这是因为财富及虚假威望积聚所引起的迷惘有时这些邪恶的人担起传道者的角色来误引大众而得到宗教改革者或神的化身之名他们祇是上演执行祭祀把戏他们或是崇拜半人神或是制造自己的神一般人渲染他们是神及崇拜他们因此愚蠢的人便认为他们在宗教原则或在灵性知识原则方面很进步他们穿起遁弃者的衣服与及以那套衣服从事各样荒唐的事事实上对于一个遁弃了这个世界的人来说是有很多限制束缚去遵守的不过邪恶的人都不理会这些限制他们以为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任何途径便是他自己的途径并没有一条所谓标准途径去遵守这里是特別着重 avidhi-pūrvakam(意思是不理会规范守则)一字这些事物经常都是因为愚昧及迷幻所致

第十八节

    ahaṅkāraṁ balaṁ darpaṁ      kāmaṁ krodhaṁ ca saṁśritāḥ    mām ātma-para-deheṣu      pradviṣanto 'bhyasūyakāḥ

ahaṅkāram——虚假自我balam——力量darpam——骄傲kāmam——色欲krodham——愤怒ca——还有saṁśritāḥ——求得庇护以后mām——「我」ātma——一个人自己的para-deheṣu——在其他身体中pradviṣantaḥ——毁谤abhyasūyakāḥ——妒忌

译文

由于虚假自我力量骄傲色欲及愤怒的蒙蔽邪恶的人变得很妒忌处于他自己身体之内及其他人身体之内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毁谤真正的宗教

要旨

一个邪恶的人因为经常反抗神的至尊无上性所以不喜欢相信经典的所述他妒忌经典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存在这是由于他的所谓威望及财富及力量的积聚所致他并不知道今生便是来生的准备因为他不知道这一点他实际上是妒忌自己本身及其他的人他对別人的身体及自己的身体施暴因为没有知识他并不理会神首的至尊控制因为对经典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妒忌他提出对神存在的虚假辩护与及驳斥经典的权威他以为自己是独立的每一件行动都很有力量他以为既然没有人能够在力量权力或财富方面与他比较他便能够随意去做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如果他有一个可以会阻止他感官活动的敌人他便计㓰以他自己的力量去打击他

第十九节

    tān ahaṁ dviṣataḥ krūrān      saṁsāreṣu narādhamān    kṣipāmy ajasram aśubhān      āsurīṣv eva yoniṣu

tān——那些aham——「我」dviṣataḥ——妒忌krūrān——恶作妄为的saṁsāreṣu——掉进物质存在的narādhamān——人类中的最低等kṣipāmi——掉进ajasram——无数的aśubhān——不吉兆的āsurīṣu——邪恶的eva——肯定地yoniṣu——在子宫里

译文

那些妒忌及为害的人中最低者被「我」抛进物质存在的海洋掉进邪恶的生命种族

要旨

这一节很清楚地指出一个特定的灵魂被放进一个特定的身体是至尊者的意旨邪恶的人或许不会同意接受主的至尊无上性他或许会按照自己的妄想而作为但他的下一生便得有赖于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决定而不是他自己的决定在史里玛博伽瓦谭第二唱颂里指出一个个別的灵魂身体死亡以后在至尊力量的监视下进入一个母亲的子宫而得到一个特定的身体因此在物质生存下我们看到这样多如动物昆虫等种族的生命这全都是至尊力量的安排并不是偶然的至于那些邪恶的人这里很清楚地说他们永远地会被放进恶魔的子宫里这样他们便会继续是妒忌及最低等的人类这些邪恶种族的人执着的是充满欲念经常强暴憎恨及污秽的他们就好像森林里的动物一样

第二十节

    āsurīṁ yonim āpannā      mūḍhā janmani janmani    mām aprāpyaiva kaunteya      tato yānty adhamāṁ gatim

āsurīm——邪恶的yonim——种族āpannāḥ——赢得mūḍhāḥ——愚蠢的人janmani janmani——一世又一世地mām——向「我」aprāpya——没有达到eva——肯定地kaunteya——啊琨提之子tataḥ——此后yānti——去adhamām——被谴责gatim——目的地

译文

在邪恶种族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投生后这些人永远不能达到「我」慢慢地他们便下降至最卑鄙的生存状况

要旨

神是最仁慈的但在这里我们發觉神永远不对邪恶的人仁慈这里很清楚地指出邪恶的人一世又一世的被放进同类的恶魔子宫里得不到至尊主的恩赐他们便继续下跌而最后达到猫及猪的身体这里很清楚地指出这些邪恶的人实际上没有机会在来生的任何阶段得到神的恩泽吠陀经也指出这些人会继续下降成为狗或猪在这里我们或许会辩驳说如果神并不对这些邪恶的人仁慈祂便不应该被宣传为最仁慈的在回答这个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维丹达枢查经 Vedānta 中找到至尊的主并不憎恨或宠爱任何人将那些阿苏拉 asura——邪恶的人放进生命的最低种族祇是祂仁慈的另外一面有时这些阿苏拉被至尊主所杀但这些杀戮对他们却是好的因为从吠陀文学中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被至尊主所杀的人都得到解脱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如瓦云拿 Rāvaṇa甘撒 Kaṁsa赫环耶加施布 Hiraṇyakaśipu 等阿苏拉主都以各不同的化身杀死他们因此神的恩泽便给与那些幸运地被祂所杀的阿苏拉

第二十一节

    tri-vidhaṁ narakasyedaṁ      dvāraṁ nāśanam ātmanaḥ    kāmaḥ krodhas tathā lobhas      tasmād etat trayaṁ tyajet

tri-vidham——三种类的narakasya——地狱的idam——这dvāram——门扉nāśanam——毁灭性的ātmanaḥ——自我的kāmaḥ——色欲krodhaḥ——愤怒tathā——和lobhaḥ——贪婪tasmāt——因此etat——这些trayam——三样tyajet——应该抛弃

译文

有三个带往这地狱的门扉——色欲愤怒及贪婪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加以放弃这些思念因为它们将灵魂带往堕落之道

要旨

这里所述是邪恶生命的开始当一个人想去满足他的色欲而不得逞的时候愤怒及贪婪便随着而来一个头脑清醒和不想堕落至邪恶种族生命的人必须放弃这三个敌人因为他们足以杀害自我以至没有可能从这物质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二十二节

    etair vimuktaḥ kaunteya      tamo-dvārais tribhir naraḥ    ācaraty ātmanaḥ śreyas      tato yāti parāṁ gatim

etaiḥ——由这些vimuktaḥ——因为解脱了kaunteya——啊琨提之子tamaḥ-dvāraiḥ——愚昧之门tribhiḥ——三类naraḥ——一个人ācarati——执行ātmanaḥ——自我śreyaḥ——祝福tataḥ——此后yāti——去parām——至尊的gatim——目的地

译文

那个逃脱出这地狱三个门扉的人琨提之子他执行增进自觉的事务因而慢慢地达到至尊的目的地

要旨

一个人必须非常小心这三个人体生命的敌人色欲愤怒及贪婪一个人越是免于色欲愤怒及贪婪他的存在便越是纯洁这样他便能够遵守吠陀经典中所训示的规范守则通过追随人体生命的调限原则一个人便慢慢地将自己提升至灵性觉悟的层次如果一个人幸运地由于这些修行而提升到基士拿知觉的层次它的成功便是肯定的吠陀文学中指定活动及反应的途径以便一个人达到净化的阶段整个过程便是要放弃色欲贪婪及愤怒通过这知识程序的培养一个人能够提升至自觉的最高地位这自觉的完整状况便是奉献性服务在奉献性服务中受条件限制了的灵魂的解脱是得到保证的因此吠陀传统便制定了称为阶级制度及灵性等级制度的四个生命阶层及四个生命等级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等级有不同的规范守则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这些他便自动地被提升至灵性自觉的最高地步跟着他便毫无疑问地可以得到解脱

第二十三节

    yaḥ śāstra-vidhim utsṛjya      vartate kāma-kārataḥ    na sa siddhim avāpnoti      na sukhaṁ na parāṁ gatim

yaḥ——任何人śāstra-vidhim——经典的规条utsṛjya——放弃vartate——保留在kāma-kārataḥ——在欲念中妄为na——永不saḥ——他siddhim——完整avāpnati——达到na——永不sukham——快乐na——永不parām——至尊者gatim——完整的阶段

译文

但谁不理会经典的训示而按照自己的任性去做便不能达到完整或是快乐或是至高的目的地

要旨

如前所述 śāstra-vidhim 教训集的指示是给与人类社会中的不同生活阶层及灵性等级的每个人都须要遵守这些规条及守则如果一个人不去遵守和根据他的色欲贪婪及渴望任性地去做他便永不会在他的生命中得到完整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在理论上知道所有这些事情但如果他不在自己的生命中加以力行他便被认为是人类中的最低者在人体的生命状况中一个生物体是应该头脑清醒及遵守将生命提升至最高境界的规条如果他不追随他便自己降格但是如果就算他追随规条守则与及道德范畴而终极地不能达到了解至尊主的阶段他所有的知识便都糟蹋了因此一个人须要慢慢地将自己提升至基士拿知觉及奉献性服务的地步祇有这样他才能达到最高的完整境界否则便不能

kāma-cārataḥ 一字很有意思一个明知违反规条的人是在欲望中行动他知道这是禁止的但是他仍然去做这便是任意妄为他知道这是应该做的但他仍然不去做因此他便是任意妄为这些人注定要被主谴责这些人不能有人体生命所应有的完整人体生命特別是为了要净化自己的生存一个并不追随规条守则的人不能够净化自己亦不能够达到真正的快乐阶段

第二十四节

    tasmāc chāstraṁ pramāṇaṁ te      kāryākārya-vyavasthitau    jñātvā śāstra-vidhānoktaṁ      karma kartum ihārhasi

tasmāt——因此śāstram——经典pramāṇam——证据te——你的kārya——责任akārya——被禁止的活动vyavasthitau——在决定jñātvā——知道śāstra——经典的vidhāna——规条uktam——如宣称karma——工作kartum——去做iha arhasi——你应该去做

译文

一个人应该通过经典所定下的规条来了解什么是责任和什么不是责任一个人认识了这些规条与守则以后便应该照着去做好使自己能够得到慢慢的提升

要旨

如在第十五章中所述吠陀经内的所有规规条守则是为了要认识基士拿如果一个人从博伽梵歌那里了解基士拿与及变得处于基士拿知觉中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他便已经达到了吠陀文学所提供的最高完满知识主采坦耶摩诃巴布所给与的程序是很容易的祂叫人祇是唱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玛哈利喇玛喇玛喇玛哈利哈利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吃供奉过神祇的祭余食物一个直接地从事于所有这些奉献性活动的人被认为是已经研读过所有的吠陀文学他已经达到了完整的结论当然对不在基士拿知觉中的普通人及不是从事于奉献性服务的普通人来说什么是应该去做和什么是不应该去做的必定要由吠陀的训示去决定一个人必须没有辩驳地照着去做那才称为追随经典教训集 śāstra 的原则教训集决没有条件限制了的灵魂的四项主要缺点不完整的感官欺骗的倾向肯定会犯错误与及必定会被迷惑这四项条限了生命的主要错误否决一个人订定规条及守则的资格因此教训集所述的规条守则既然是免于这些缺憾于是便没有歪曲地为所有伟大的圣贤阿阇黎耶及伟大的灵性所接受

在印度有很多追寻灵性了解的派系通常可分为二非人性主义者及人性主义者两者都根据吠陀的原则过活一个人不追随经典的原则便不能够将自己提升至完整的阶段因此一个实际地了解教训集意旨的人是很幸运的

人类社会对了解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原则的违背是一切堕落的原由那是人体生命的最大冒犯因此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物质能量——摩耶都经常以三重的苦恼的型式给我们麻烦这物质能量是由物质自然的三个型态所组成一个人在能够打开了解至尊主的途径之前最低限度要将自己提升到良好的型态没有达到良好型态的标准一个人便停留在愚昧及热情中这些都是邪恶生命的原由那些在热情及愚昧型态的人嘲笑经典嘲笑圣人嘲笑对灵性知识有正当了解的灵魂导师他们并不理会经典所定下的守则侭管听过很多奉献性服务的伟大他们都不为所动他们制造自己提升的途径这便是人类社会的缺憾它祇会带往邪恶的生命状况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正确的真正的及能够领导我们提升达至最高境界道路上的灵魂导师指引那样他的一生便得到成功了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十六章有关于神圣及邪恶本性各节的要旨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16)
关闭
博伽梵歌(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