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至尊者的瑜伽

第一节

    śrī bhagavān uvāca    ūrdhva-mūlam adhaḥ-śākham      aśvatthaṁ prāhur avyayam    chandāṁsi yasya parṇāni      yas taṁ veda sa veda-vit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说ūrdhva-mūlam——根向上adhaḥ——向下śākham——树枝aśvattham——榕树prāhuḥ——说avyayam——永恒的chandāṁsi——吠陀诗歌yasya——那个parṇāni——叶子yaḥ——任何人tam——那veda——知道saḥ——他veda-vit——吠陀经的知悉者

译文

万福的主说「有一棵根向上树枝向下的榕树它的叶子是吠陀诗歌谁知道这棵树便是吠陀经的知悉者

要旨

在讨论过巴帝瑜伽的重要性以后或者有人会问「吠陀经又怎样了」这一章中解释说研读吠陀经的目的是为了要了解基士拿因此一个从事于奉献性服务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已经懂得吠陀经

这里将对物质世界的綑缚比喻为一棵榕树对于一个从事于获利性活动的人来说这棵榕树是没有止境的他从一根树枝跳到另外一根树枝然后又到另外一根树枝这棵物质世界中的树是没有终止的对于一个依附着树的人来说并没有解脱的机会这棵树的叶子意味着解脱和提升一个人的吠陀诗歌这棵树的根向上生因为它们是从梵王婆罗贺摩所居处的地方——这个宇宙最高的星球——开始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这棵不能被毁灭的迷幻树他便能够走脱出来

我们应该要去了解这个脱离及得救的程序在前数章中已经解释过有很多脱离物质束缚的程序而直至第十三章我们所看到的便是对至尊主的奉献性服务是最佳的方法奉献性服务的基本原则是脱离物质活动与及依附于对主的超然性服务这一章开始所讨论的便是怎样脱离这个物质世界的依附这个物质生存的根是向上生的意思便是它从整个物质体——宇宙的最高恒星开始整个宇宙便从那里扩展树枝便代表不同的恒星体系果实代表生物体活动(即宗教经济發展感官享乐及解脱超生)的结果一个人应该对这棵永恒的树有全面彻底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里并没有一棵树是树枝向下而根向上的但实际上却有这样的一回事我们可以在水塘傍边發现这样的一棵树我们可以看到水面上树的倒影是树枝向下而树根向上的换句话说这棵物质世界的树祇是灵性世界里真正的树的反影灵性世界的树的反影处于欲望就好像树的反影处于水一样欲望便是事物之所以处于这个物质光芒反射的原因一个想脱离这个物质存在的人便有需要通过分析研究去彻底地了解这棵树这样他便能够斩断与它的关系

这棵树既然是真正的树的反影它便是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在灵性世界里有着一切事物非人性主义者将梵王婆罗贺摩 Brahmā 作为这物质树的根根据数论哲学 Sāṅkhya Philosophy从树根而来的便是巴克蒂 prakṛti普努沙 puruṣa跟着便是三个型态 guṇas再跟着便是五个粗畧的元素(pañca-mahābhūta)再跟着便是十个感官 daśendriya与及心意等整个物质世界便是这样地被㓰分了假如婆罗贺摩是所有展示的中心的话这个物质世界便是那中心的一百八十度展示其余的一百八十度便是灵性世界物质世界是歪曲了的反影因此灵性世界实际上是同样的多彩多姿巴克蒂 prakṛti是至尊主的外在能量普努沙 puruṣa 是至尊主祂自己这一点已经在博伽梵歌里解释过因为这个展示是物质的所以它也是短暂的反影是短暂的因为有时可以看见它有时看不见可是那反影的本源却是永恒的应该斩除的是那棵真树的物质反影据说一个知道吠陀经的人被认为是懂得怎样去斩断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依附如果他知道这个程序法门他便是真正地懂得吠陀经一个被吠陀经的仪式规条所吸引了的人是被那棵树美丽的绿叶子所吸引了他并不真正地知道吠陀经的意旨正如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祂自己所展示的吠陀经的意旨便是要斩断这棵反影的树而达到灵性世界真正的树

第二节

    adhaś cordhvaṁ prasṛtās tasya śākhā      guṇa-pravṛddhā viṣaya-pravālāḥ    adhaś ca mūlāny anusantatāni      karmānubandhīni manuṣya-loke

adhaḥ——向下ca——和ūrdhvam——向上prasṛtāḥ——伸展的tasya——它的śākhāḥ——树枝guṇa——物质自然型态pravṛddāḥ——發展了viṣaya——感官对象pravālāḥ——细枝adhaḥ——向下ca——和mūlāni——根anusantatāni——扩展了的karma——根据工作anubandhīni——被束缚着manuṣya-loke——在人类社会的世界中

译文

这棵树的树干向上也向下伸展受物质自然的三个型态所滋养细枝便是感官对象这棵树也有向下的根而这些根便被綑缚在人类社会的获利性活动中

要旨

这里对榕树有再进一步的描述及解释它的树枝向四方伸展下面部份所展示的是各种各类生物体的展示好像人类动物狗等这些都处于树枝的较低部份至于在较高部份的便是较高型态的生物体半人神干达瓦 Gandharvas(神仙)与及其他较高等的生物就有如树被水所滋养一样这棵树便被物质自然的三个型态所滋养有些时候我们会發觉一块土地因为缺乏水而变得荒芜而有些时候一块地非常青绿同样地当物质自然型态在量方面相对地增加的时候各类不同的生命便也酌量地展示

树的细枝被认为是感官对象通过各不同自然型态的發展我们便發展了不同的感官又由于感官我们享受各类不同的感官对象感官的来源一耳等——被认为是上面的细枝是为了要调整到不同感觉对象的享乐上树叶便是声音形象触觉等的感官对象根是辅助的是各不同种类的苦受和感官享乐的副产品因此我们便發展出依附和嫌恶对虔诚和不虔诚的倾向被认为是附属的往四方八面發展的根真正的根从婆罗珞伽而来其它的根则在人类的恒星体系中当一个人享受过高等恒星上德行活动的结果后他便回到这个地球重新开始他的因果或获利性活动从而得到提升而这个人类的恒星便是活动的场所

第三节及第四节

    na rūpam asyeha tathopalabhyate      nānto na cādir na ca sampratiṣṭhā    aśvattham enaṁ suvirūḍha-mūlam      asaṅga-śastreṇa dṛḍhena chittvā

    tataḥ padaṁ tat parimārgitavyaṁ      yasmin gatā na nivartanti bhūyaḥ    tam eva cādyaṁ puruṣaṁ prapadye      yataḥ pravṛttiḥ prasṛtā purāṇī

na——不rūpam——型状asya——这棵树的iha——在这tathā——还有upalabhyate——可以被察觉na——永不antaḥ——结尾na——永不ca——还有ādiḥ——开始na——永不ca——还有sampratiṣṭhā——根基aśvattham——榕树enam——这suvirūḍha——强大地mūlam——生了根asaṅga-śastreṇa——用不依附(分离)这件武器dṛḍhena——强壮的chittvā——斩断tataḥ——此后padam——处境tat——那parimārgitavyam——要寻找出来yasmin——那里gatāḥ——去na——永不nivartanti——回来bhūyaḥ——再次tam——向他eva——肯定地ca——还有ādyam——原本的puruṣam——具有性格的神首prapadye——皈依yataḥ——由谁pravṛttiḥ——开始prasṛtā——延展purāṇī——很老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可能理解这棵树的真正形状没有人能够知道它从那里开始在那里完结或它的根基在那里一个人应该以决心及摒除的武器砍下这棵榕树他这样做便能够寻找出那处一旦达到便永不用再回来的地方从而皈依那一切事物的由来与及一切事物自没有记得起的年代开始便处居其中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

要旨

这里很清楚地指出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可能理解这棵榕树的真正形状因为它的根是向上的所以树的真正伸展是在另外一边没有人能够看到树伸展多远也没有人能够看到这棵树的开端可是我们总是要找出原因来——「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父亲是某某人的儿子等」一个人这样追究下去他便找到产自加布达卡沙宜韦施纽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的婆罗贺摩 Brahmā这样他便终于达到了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那便是研究工作的终结我们要追寻这棵树的始源——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方法便是与具有那至尊性格神首知识的人联系一个人通过了解便能够慢慢地摒离这个虚假的反影通过知识他便能够斩断结连而实实在在地处于真正的树中

在这方面阿桑伽 asaṅga 一字非常重要因为感官享乐与及主宰物质自然的依附性非常强因此我们要基于权威经典灵性科学的讨论来学习摒弃而且我们要从在真正知识中的人那里学习一个人与奉献者联系讨论的结果便是一个人来到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跟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祂皈依这里指出了那处一去便不用再重回这棵虚假反影的树的地方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基士拿是發射一切事物的根源一个人如果要得到具有人格性神首的恩泽他便要皈依而这也是聆听歌颂等奉献性服务执行的结果祂是这个物质世界伸展的原由主祂自己也解释过这一点ahaṁ sarvasya prabhavaḥ「我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因此一个人如果要脱离这棵强大物质生活榕树的綑缚他便要皈依基士拿一个人一旦皈依基士拿他便会自动地摒离这个物质的延展

第五节

    nirmāna-mohā jita-saṅga-doṣā      adhyātma-nityā vinivṛtta-kāmāḥ    dvandvair vimuktāḥ sukha-duḥkha-saṁjñair      gacchanty amūḍhāḥ padam avyayaṁ tat

nir——没有māna——样子mohāḥ——迷幻jita——征服了以后saṅga——联系doṣāḥ——有错误的adhyātma——灵性的nityāḥ——永恒性vinivṛtta——联系kāmāḥ——欲望dvandvaiḥ——以二元性vimuktāḥ——解脱了的sukha-duḥkha——快乐与苦恼saṁjñaiḥ——名为gacchanti——达到amūḍhāḥ——不被困惑的padam——处境avyayam——永恒的tat——那

译文

一个免于迷惑虚假威望虚假联系与及了解永恒性终结了物质欲望与及免于快乐及困苦的双重性还有知道怎样去皈依至尊者的人便达到那永恒的王国

要旨

这里对皈依的程序有很好的叙述第一个资格便是一个人不要被高傲及虚荣所迷惑被条限了的灵魂总是头脑發热而傲慢妄以为自己是物质自然的主人因为若如此他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皈依是很困难的一个人应该通过真正知识培养去了解他并不是物质自然的主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才是主人当一个人免于由傲慢所引起的迷惑时他便能够开始皈依的程序对一个经常想在物质世界上得到一些名誉的人来说向至尊者皈依是不可能的高傲是由于迷惑虽然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逗留一段很短的时间便要离开他愚昧地感觉到他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因此他将一切事情都复杂化而经常地处于困难中整个世界都在这个印象下运转人们以为土地——这个地球——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他们在错误观念下将土地㓰分而自以为是主人我们要脱离这个人类社会是这个世界主人的虚假观念当一个人完全免于这样的一个虚假概念时他便能够免于所有由家庭社会及国家钟爱所引起的虚假联系这些偽造出来的联系将一个人綑缚于这个物质世界过了这个阶段以后他便要發展灵性知识一个人要培养什么是他自己什么不是他自己的知识当一个人了解事物本来面目的时候他便免于所有快乐及痛苦的双重性概念他的知识变得完满那样他便能够向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皈依

第六节

    na tad bhāsayate 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na——不tat——那bhāsayate——照明sūryaḥ——太阳na——不śaśāṅkaḥ——月亮na——不pāvakaḥ——火yat——那里gatvā——去na——永不nivartante——回来tat dhāma——那居所paramam——至尊者mama——「我」的

译文

「我」那个居所并不为太阳月亮或电力所照耀谁到达那里便永不用再回来这个物质世界

要旨

这里所描述的是灵性世界——基士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居所它被称为基士拿珞伽(或高珞伽温达文拿)在灵性天空中并不用阳光月光火或电因为所有的恒星都是自己照明的在这个宇宙里祇有太阳一个恒星是自己照明的但在灵性天空中所有的恒星都是自己照明的由那些恒星發出照耀光芒所组成的明亮天空称为婆罗约地 brahmajyoti而事实上那眩耀的光芒是从基士拿的恒星——高珞伽温达文拿發放出来的那眩耀光芒的一部份为摩诃特华 mahat-tattva被物质世界所遮盖此外照耀的灵性天空的大半部是充满着称为外琨达的灵性恒星其中以高珞伽温达文拿为首

生物体一旦在这个黑暗的物质世界里他便处在条件限制了的生活之下一旦他通过将这个世界的虚假的倒转了过来的树砍下他便得到解脱这样他便不用再回到这里在条限了的生活下生物体以为自己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主人但在解脱了的状态下他得以进入灵性王国和成为至尊主的同伴在那里享受永恒的快乐的及充满知识的生活

一个人应该深被这个资料所吸引他应该想欲将自己转移到那永恒的世界与及将自己从这个虚假的反射中拯救出来对于一个太过依附这个物质世界的人来说是很难斩断那依附的但如果他參与基士拿知觉便有慢慢地变得摒弃的机会一个人必须与奉献者联系——与那些在基士拿知觉中的人联系一个人应该找寻出一个奉献于基士拿知觉的会社与及学习怎样去执行奉献性服务这样他便能够斩断他对物质世界的依附一个人单祇是穿起橙黄色的身服是不能够遁弃物质世界的引诱的他必须要依附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因此一个人必须如在第十二章所述的一样很认真地认为奉献性服务是脱离出这棵真树的虚假代表第十四章描述了所有各类沾污性的程序祇有奉献性服务才被述为是纯粹地超然的

在这里 paramaṁ mama 两字非常重要而事实上每一个内隅角落都是至尊主的物产但灵性世界是 paramam(至尊的)有六项富裕在奥义诸经中也说在灵性的世界里并不用太阳光或月亮光因为整个灵性天空是由至尊主的内在能量照明了那至尊的居所祇可以通过皈依而再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达到

第七节

    mamaivāṁśo jīva-loke      jīva-bhūtaḥ sanātanaḥ    manaḥ 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      prakṛti-sthāni karṣati

mama——「我」的eva——肯定地aṁśaḥ——片段份子jīva-loke——条限生活下的世界jīva-bhūtaḥ——条限了的生物体sanātanaḥ——永恒的manaḥ——心意ṣaṣṭhāni——六个indriyāṇi——感官prakṛti——物质自然sthāni——处于karṣati——艰苦挣扎

译文

在这个条限了世界里的生物体都是「我」永恒的片段的部份他们是永恒的因为条限了的生活他们很艰苦地与包括心意在内的六个感官挣扎

要旨

这一节清楚地指出了生物体的身份生物体永恒地是至尊主的所属片段部份并不是在条限了的生活下他得到了个別性而是在超脱的阶段和解脱了的阶段与至尊主合一他永恒地是片段的这里很清楚地说珊拿坦拿 sanātanaḥ根据吠陀说法至尊主将自己扩展及以无数的扩张身份展示第一位的扩张称为韦施纽德特瓦 Viṣṇu-tattva第二位的扩张则称为生物体换句话说韦施纽德特瓦是个人的扩张生物体则是个別的扩张祂通过个人的扩张以不同的形象展示如主喇玛 Lord Rāma尼星瑕迪瓦 Nṛsiṁhadeva韦施纽穆狄 Viṣṇumūrti 及所有在维琨达恒星上的主宰神祇个別的扩张——生物体永恒地是仆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个人扩张神首的个別身份是经常存在的同样地个別扩张的生物体也有着他们的身份作为至尊主的所属片段部份生物体也有片段的品质——独立自主是其中之一每一个生物体都有一个別的灵魂他本人的个別性及一小点自主权因为自主权的误用他便成为了一个被条限了的灵魂又由于自主权正当的运用他是经常地解脱了在两方面他像至尊主一样在品质上是一样的在解脱了的阶段他是免于这个物质的条限他从事于对主的超然性服务在条限了的生活下他被物质自然型态所主宰他忘记了对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结果他便要很艰苦地为生存而在物质世界上挣扎

生物体不单祇是人类还有物质世界上的伟大控制者——婆罗贺摩施威神和连韦施纽在内——全都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他们全都是永恒的并不是短暂的展示karṣati 一字(挣扎或很艰苦地牢捉着)是有意思被条限了的灵魂便有如被铁链锁着一样地被绑起来了他是被虚假的自我所綑绑而心意便是驱使他处于物质存在的主要媒介当心意是在良好型态中的时候他的活动是良好的当心意是在热情型态的时候他的活动便有麻烦了而当心意是在愚昧型态的时候他便进入低等的生命种族这一节很清楚地指出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被有着心意及感官的物质身体所遮盖当他得到解脱的时候这个物质的外壳便会消失而他的灵性身体则以他个別的本能展示在 Madhyandinayana-sruti 经典中有这样的一句sa vā eṣa brahma-niṣṭha idaṁ śarīraṁ marttyam atisṛjya brahmābhisampadya brahmaṇā paśyati brahmaṇā śṛṇoti brahmaṇaivedaṁ sarvam anubhavati这里指出当一旦生物体放弃这个物质体困而进入灵性天空的时候他的灵性身体便得以复苏在这个灵性身体中他便能够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会面他可以面对面地与祂交谈及聆听祂的说话还有可以与祂本来那样地了解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从训示经典 smrti 中我们也知道在灵性的恒星上每个人都有如至尊神首那样的身体形像及容貌在身体结构方面个別所属的生物体与韦施纽穆狄的扩张体之间并没有分別换句话说在解脱的时候生物体由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恩赐而得到了一个灵性的身体 mamaivāṁśaḥ(至尊主的所属片段部份)一字也很有意思至尊主的片段部份并不像一些物质的破碎部份一样我们从第二段中已经了解精灵是不能够被切碎的这个片段不可以从物质角度来理解它并不像物质一样可以被切成小块然后再连接在一起在这里这个概念并不适用因为这里所用的是梵文 sanātana 珊拿坦拿(永恒)一字片段的部份是永恒的在第二章的开始中也指出 dehinośmin yathā至尊主的片段部份存在于每一个个別的身体之内那片段部份当从身体的束缚解脱出来后便在灵性空间里一个灵性恒星内复苏他原来的灵性身体及享受与至尊主的联系不过我们应该了解到因为生物体是至尊主的所属片段部份在品质上是一样的就好像金的所属部份也是金一样

第八节

    śarīraṁ yad avāpnoti      yac cāpy utkrāmatīśvaraḥ    gṛhītvaitāni saṁyāti      vāyur gandhān ivāśayāt

śarīram——身体yat——好像avāpnoti——得到ca——还有api——实际上utkrāmati——放弃īśvaraḥ——身体的主人gṛhītvā——带着etāni——所有这些saṁyāti——去vāyuḥ——空气gandhān——嗅来iva——就好像āśayāt——从花中

译文

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物体带着他对生命的不同概念从一个身体转换到另外一个身体就好像空气带着芳香一样

要旨

生物体在这里被描述为伊士瓦拉 īśvara他自己身体的控制者如果他喜欢的话他可以随自己的喜欢将身体改变到较高的等级又如果他喜欢他可以移往较低的等级微少的自主是有的他身体要经历的改变的则全凭他自己了在死亡的时候他创造出来的知觉会将他带到另外一个种类的身体如果他将知觉培养成与一只猫或一只狗的一样他便会肯定地转移到一只猫或一只狗的身体又如果他已经将知觉坚定于圣洁的品质上他便会转移到一个半人神的形象又如果他是在基士拿知觉中他便会被转移到在灵性世界中的基士拿珞伽陪伴着基士拿在这个身体了结以后一切都完了的宣言是错误的个別的灵魂从一个身体投胎到另外一个身体他现在的身体和现在的活动便是他下一个身体的前因背景一个人根据因果 karma 而得到一个不同的身体他在适当的时候必须离开这个身体在这里指出细致的身体孕育着另外一个身体的概念便在下一生的时候培养另外一个身体这个从一个身体投胎到另外一个身体与及在身体状况中挣扎的程序称为嘉萨弟 karṣati 或生存的挣扎

第九节

    śrotraṁ cakṣuḥ sparśanaṁ ca      rasanaṁ ghrāṇam eva ca    adhiṣṭhāya manaś cāyaṁ      viṣayān upasevate

śrotram——耳朵cakṣuḥ——眼睛sparśanam——触觉ca——还有rasanam——舌头ghrāṇam——嗅觉eva——还有ca——和adhiṣṭhāya——因为处于manaḥ——心意ca——还有ayam——这viṣayān——感官对象upasevate——享受

译文

如此生物体便投身于另外一个粗畧的身体得到某一类型的耳朵舌头鼻子及触觉这些都以心意组合在一起这样他便享受某一特定的感官对象

要旨

换句话说如果生物体将他的知觉与猫和狗的品质对换他的下一生便会得到一个猫或狗的身体来享受知觉像水一样本来是纯洁的但是如果我们将水与某一颜色混淆它便会改变同样地知觉是纯洁的因为精灵是纯洁的但是知觉是根据与物质品质的联系而改变真正的知觉是基士拿知觉因此当一个人处于基士拿知觉的时候他便是在他的纯洁生命中但是假如他的知觉是被一些物质的意念沾染了他的来生便会得到一个相应的身体他不一定会再次得到一个人类的身体他可能会得到一只猫半人神或其它八百四十万类身体中的任何一个

第十节

    utkrāmantaṁ sthitaṁ vāpi      bhuñjānaṁ vā guṇānvitam    vimūḍhā nānupaśyanti      paśyanti jñāna-cakṣuṣaḥ

utkrāmantam——离开身体sthitam——处于身体中vāpi——或bhuñjānam——享受着vā——或guṇa-anvitam——在物质自然型态的魔力下vimūḍhāḥ——愚蠢的人na——永不anupaśyanti——能够看paśyanti——一个人能够看jñāna-cakṣuṣaḥ——一个具有知识的眼睛的人

译文

愚蠢的人不能够了解一个生物体怎样能够离开他的身体他们亦不能够了解在物质自然型态下他享受的是什么身体但一个具有慧眼的人能够看到所有这些

要旨

几亚拿乍苏沙哈 jñāna-cakṣuṣaḥ 一字非常重要没有知识一个人便不能够了解一个生物体怎样离开他现在的身体或他在下一生会得到一个什么形状的身体或甚至他为什么会在一个特定的身体中生活这都需要了解许多从博伽梵歌而来的知识与及聆听自一个真正灵魂导师的类似经典文献一个受训去察觉所有这些事物的人是幸运的每一个生物体都在某一环境下离开他的身体他在某一环境下生活和在物质自然魔力的某一环境下享受着结果他便在感官享乐的迷幻下忍受著各类不同的快乐及苦恼那些永远地被欲欲所愚昧的人失去了所有关于改变身体及他们处于一个特定身体中的了解他们是不能领悟到的但是那些已经發展了灵性知识的人可以看到灵魂不同于身体而是改变著身体及在各不同方面享受著一个有这样知识的人可以了解被条件限制了的生物体是怎样地在这个物质生存中受苦因此那些基士拿知觉高度地發展了的人以最大的努力去给与一般大众这个知识因为他们条限下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他们应该离开它与及使自己基士拿知觉著及将自己解脱及转移到灵性的世界

第十一节

    yatanto yoginaś cainaṁ      paśyanty ātmany avasthitam    yatanto 'py akṛtātmāno      nainaṁ paśyanty acetasaḥ

yatantaḥ——努力于yoginaḥ——超然主义者ca——还有enam——这paśyanti——能够看ātmani——在本身avasthitam——处于yatantaḥ——虽然努力于api——虽然akṛta-ātmānaḥ——没有自觉na——并不enam——这paśyanti——能够看acetasaḥ——还未發展的心意

译文

处于自觉境界努力进取的超然主义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这些但是那些并不处于自觉阶段的人虽然努力也不能够看到什么事情在發生着

要旨

有很多在灵性自觉途径中的超然主义者不过那些不是在灵性自觉境界中的并不能够看到生物体身体内正在改变的事情这方面来说 yoginaḥ 一字很重要目前有很多所谓瑜祁也有很多所谓瑜伽会社但他们在实际的自觉事情上却是盲目的他们祇是沉迷于某些体操活动和满足于壮健的身体除此之外他们便没有其它的资料了他们被称为 yatanto 'py akṛtātmānaḥ虽然他们是从事于一些瑜伽体系的努力他们并没有得到自觉这些人不能够了解灵魂投生的程序祇有那些实际地是在瑜伽体系中的人才了解到自我世界及至尊的主换句话说那些从事于基士拿知觉纯洁服务中的人——巴帝瑜祁才能够了解事物是怎样地發生

第十二节

    yad āditya-gataṁ tejo      jagad bhāsayate 'khilam    yac candramasi yac cāgnau      tat tejo viddhi māmakam

yat——那āditya-gatam——在阳光中tejaḥ——光辉jagat——整个世界bhāsayate——照耀akhilam——完全地yat——那candramasi——在月亮yat——那ca——还有agnau——在火中tat——那tejaḥ——光辉viddhi——了解māmakam——由「我」

译文

驱散整个世界黑暗的太阳的光辉由「我」而来月亮的光辉及火的光辉也是由「我」而来

要旨

不很聪明的人不能够了解事物是怎样地發生的知识的开始可以从主在这里所解释的创立每一个人都看到太阳月亮火及电一个人祇需要试试去了解太阳的光辉月亮的光辉电或火的光辉都来自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在这个物质世界中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以这样的一个生命的概念开始基士拿知觉便会得到很大的进步生物体本来就是至尊主的所属部份在这里祂指示出我们怎样才能够回到家回到神首那里去从这一节中我们知道太阳照耀著整个太阳系有不同的太阳系及不同的宇宙也有不同的太阳月亮及恒星等阳光是由于至尊主在灵性天空里的灵性光芒人类的活动是根据太阳的升起而开始的人们用火煑食用火工作等有很多事情都是有火的帮助才能做的因此日出火和月光都得到生物体的喜爱没有一个生物体没有他们的帮助而能够过活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到太阳月亮及火的辉煌是發放自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话他的基士拿知觉便开始由于月亮的光芒蔬菜能够生长月亮是这样得人喜欢以至人们都能够容易地了解到他们是因为至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恩赐而活著没有祂的恩赐便不会有太阳没有祂的恩赐便不会有月亮没有祂的恩赐便不会有火而没有太阳月亮及火的帮助便没有人能够过活这些都是能引起被条限了的灵魂的基士拿知觉的一些思想

第十三节

    gām āviśya ca bhūtāni      dhārayāmy aham ojasā    puṣṇāmi cauṣadhīḥ sarvāḥ      somo bhūtvā rasātmakaḥ

gām——恒星āviśya——进入ca——还有bhūtāni——生物体dhārayāmi——维系著aham——「我」ojasā——由于「我」的能量puṣṇāmi——滋养著ca——和auṣadhīḥ——所有蔬菜sarvāḥ——所有somaḥ——月亮bhūtvā——成为rasa-ātmakaḥ——供应液汁

译文

「我」进入每一个星球他们由于「我」的能量而能够在轨道上驻留「我」变成了月亮因而供应所有蔬菜生命的液汁

要旨

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恒星祇是因为主的能量而能够在空气中浮游著主进入每一个原子每一个星球和每一个生物体这一点在婆罗贺摩三灭达经 Brahma-saṁhitā 中讨论过据说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全体出席的一部份——巴拉迈玛进入恒星宇宙生物体和甚至原子之中因为祂的进入每一事物都适当地展示出来当灵魂居处在里面的时候一个活人可以在水上浮游可是一旦生命的火花离开身体——身体死亡的时候它便往下沉当然在它腐化了的时候它便像草一样浮在水上但是当人死亡的一会儿他是会立即向下沉的同样地所有这些恒星都在空间浮动这是因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至尊能量进入的关系祂的能量就像维系一把尘埃一样地维系著每一个恒星如果一个人手握著一把尘埃那是没有可能掉下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将尘埃抛到空中尘埃便会下跌同样地那些浮游在空间的恒星实际上都是掌握在至尊主宇宙形象的手中所有移动及不移动的物件都因为祂的能量而停留在它们个別的位置据说太阳的照耀及恒星的移动都是因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关系如果不是祂所有的恒星便会像空气中的尘埃一样分散和毁灭同样地月亮滋养蔬菜也是由于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神首的关系因为月亮的影响蔬菜才变得可口没有月亮的光芒蔬菜便不能够生长丰饶及有好的味道人类社会因为主的供应才能够工作舒适地过活与及享受食物的供应不然的话人类便不能够生存rasātmakaḥ 一字非常有意思一切都是由于至尊通过月亮影响才美味可口

第十四节

    ahaṁ vaiśvānaro bhūtvā      prāṇināṁ deham āśritaḥ    prāṇāpāna-samāyuktaḥ      pacāmy annaṁ catur-vidham

aham——「我」vaiśvānaraḥ——由于「我」作为消化的火bhūtvā——成为prāṇinām——所有生物体的deham——身体āśritaḥ——处于prāṇa——呼气apāna——下气samāyuktaḥ——平衡pacāmi——消化annam——食物catur-vidham——四种类的

译文

「我」是每一个生物体内的消化的火「我」也是呼出和吸入的生命之气「我」这样消化著四种类型的食物

要旨

根据阿柔吠陀经典 Āyur-vedic śāstra我们知道在胃中有消化所有送进来的食物的火当火并不焯燃的时候便不会饥饿当火在燃烧的时候我们便会感觉到饥饿这个火并不正常的时候便需要治疗无论如何这个火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代表吠陀的曼陀罗也证实了至尊的主或婆罗门以火的形状处于胃中和消化所有各类的食物因此既然祂帮助消化所有各类的食物生物体的进食程序并不是独立的除非至尊主帮助他消化否则便没有进食的可能因此祂既出产也消化食物由于祂的恩赐我们便享受生活在维丹达枢查经 Vedanta-sutra 中也证实了这一点śabdādibhayo 'ntaḥ pratiṣṭhānāc ca主处于声音中也处于身体中处于空气中和甚至处于胃中作为消化的力量有四种类的食物有些是吞的有些是嚼的有些是舐的有些是啜的而祂便是所有这些食物消化的力量

第十五节

    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ho      mattaḥ smṛtir jñānam apohanaṁ ca    vedaiś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o      vedānta-kṛd veda-vid eva cāham

sarvasya——所有各生物体的ca——和aham——「我」hṛdi——在心中sanniviṣṭaḥ——因为处于mattaḥ——由「我」smṛtiḥ——回忆jñānam——知识apohanam ca——与及忘记vedaiḥ——通过吠陀经ca——还有sarvaiḥ——所有aham——「我」是eva——肯定地vedyaḥ——可以知道的vedānta-kṛt——吠檀多(维丹达)Vedānta 经的撰作者veda-vit——吠陀经的认识者eva——肯定地ca——和aham——「我」

译文

我处于每个人的心中我带给他们记忆知识及遗忘通过吠陀经便可以认识我我是维丹达的编辑者我洞悉吠陀经原本

要旨

「我」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所有活动都从祂那里开始生物体忘记了他前生过往的一切但是他却需要按照他所有工作见证者——至尊主的指示去作为因此他便按照他所作的行为来开始他的工作他被供给了所需知识他也被给与了记忆还有他忘记了他过去的一生因此主不单祇是全面遍透的祂也局部地处于每一个生物的心中祂赏赐各样获利性活动不同的报酬祂不单祇以非人性的婆罗门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局部的巴拉迈玛而且还以吠陀经形状化身和值得崇拜吠陀经给人们正当的指示好使他们能够铸造生活与及回到神首回到家那里去吠陀经给与了具有至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知识而基士拿以祂华沙迪瓦 Vyāsadeva 的化身便是维丹达枢查经的撰作者华沙迪瓦在史里玛博伽梵歌中对维丹达枢查经的评述是真正的了解和认识至尊主是这样充裕以至对条限了的灵魂的拯救方面祂是食物的供应者和消化者他活动的见证人以吠陀经形状的知识的给与者与及作为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史里基士拿博伽梵歌的导师他受被条限了的灵魂所崇拜因此神是最好的神是最仁慈的

Antaḥpraviṣṭah śāstā janānām 生物体一旦离开他现在身体的时候便忘记可是在至尊主的指引下他再次重新工作虽然他忘记了主还是给与智慧使他开始他前生刚结束的工作因此一个生物体在这个世界上不单祇根据处于他心中至尊主的指示去享受或苦受还有机会从祂那里得到对吠陀经的认识假如一个人认真地要去了解吠陀知识基士拿便给与他所需的智慧祂为什么要作出对吠陀知识了解的指示呢因为一个生物体是需要个別地了解基士拿吠陀文学证实了这一点yo 'sau sarvair vedair gīyate所有的吠陀文学从四部吠陀经开始以至维丹达枢查经奥义诸书与及普兰那经都歌颂庆祝至尊主的荣耀通过吠陀仪式的执行讨论吠陀哲学与及以奉献性服务崇拜主便可以达到祂因此吠陀经的目的便是去了解基士拿吠陀经指示怎样去了解基士拿与及了解的程序至终的目标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维丹达枢查经以以下的一句证实了这一点tat tu samanvayāt一个人了解吠陀文学便能够达到完整的阶段还会通过执行不同的程序而了解他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关系这样一个人便能够达到祂和最后达到至尊的目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这一节便对吠陀经的目的对吠陀经的了解与及吠陀经的指标清楚地下了定义

第十六节

    dvāv imau puruṣau loke      kṣaraś cākṣara eva ca    kṣaraḥ sarvāṇi bhūtāni      kūṭastho 'kṣara ucyate

dvau——两个imau——在这个(世界)puruṣau——生物体loke——在世界上kṣaraḥ——会堕落的ca——和akṣaraḥ——不会堕落的eva——肯定地ca——和kṣaraḥ——会堕落的sarvāṇi——所有bhūtāni——生物体kūṭasthaḥ——在整体中akṣaraḥ——不会堕落的ucyate——据说

译文

有两类型的生物体——会堕落的和不会堕落的在物质世界上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会堕落的而在灵性世界上每一个生物体都被称为不会堕落的

要旨

如前所述主以祂作为华沙迪瓦 Vyāsadeva 的化身撰作了维丹达枢查经主在这里概括地献出了维丹达枢查经的内容祂说这无数的生物体可以分为两类——会堕落的和不会堕落的生物体永恒地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分离出来的所属部份当他们与物质世界接触时他们便被称为芝瓦布达 jīva-bhūtāḥ梵文的句语便是 sarvāṇi bhūtāni——意思是他们会堕落的可是那些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在整体中的人便被称为不会堕落的整体的意思并不是他们没有个別性而是没有脱节的他们对创造主的目的都情投意合当然在灵性世界中并没有创造这一会事但既然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在维丹达枢查经中有这样的宣言那概念便被解释

根据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所说共有两类型的人吠陀经对此作出证明因此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在这个物质世界以心意及五个感官的生物体一旦在被条限下便有著改变中的物质身体一个人的身体因为与物质的接触而在变更物质是变更著的所以生物体看来也是在变更著可是在灵性世界里身体并不是物质的所以并没有变更在物质世界里生物体经过六项变更——诞生成长逗留生殖跟著便是萎缩及消灭这些便是物质身体的变更但在灵性世界里身体并不改变并没有老年并没有诞生也没有死亡那里所存在的都是在一体中更清楚的解释便是 sarvāṇi bhūtāni从第一个创造出来的生物体——梵王——开始下至一只微小的蚂蚁任何一个与物质接触的生物体都在变更身体因此他们全都是会堕落的然而在灵性世界中他们都是经常地在一体中得到解脱

第十七节

    uttamaḥ puruṣas tv anyaḥ      paramātmety udāhṛtaḥ    yo loka-trayam āviśya      bibharty avyaya īśvaraḥ

uttamaḥ——最佳的puruṣaḥ——具有性格的人tu——但anyaḥ——另外一个param——至尊者ātmā——「自我」iti——如此udāhṛtaḥ——说yaḥ——谁loka——宇宙的trayam——三个分野āviśya——进入bibharti——维系著avyayaḥ——没有竭尽的īśvaraḥ——主

译文

在这两者之外的便是最伟大的活著的人物——主祂自己祂进入这些世界和维系著它们

要旨

在嘉答奥义书 Kaṭha Upaniṣad 和史威达斯韦达拉奥义书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对这一节有很好的解释这里很清楚地指出在无数被条限了及解脱了的生物体之上的便是作为巴拉迈玛的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奥义书的句语如下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意旨是在所有被条限了的和解脱了的生物体中还有一个至尊性格的生物——维系著他们与及根据不同的工作给与他们享乐的方便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以巴拉迈玛处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一个了解祂的聪明人而不是別的人才有资格达到完全的平静

以为至尊主和生物体是在同一层次或在每一方面都相等是不对的在这些人物中永远都有尊卑的辈份存在uttama 这个字非常有意思没有人能够超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Loke 一字也很有意思因为在包努沙 Pauruṣa(一部吠陀经典)里说lokyate vedārtho 'nena 这至尊主以祂作为巴拉迈玛的局部解释了吠陀经的用意在吠陀经中还有以下的一段

    tāvad eṣa samprasādo 'smāc      charīrāt samutthāya paraṁ    jyoti-rūpaṁ sampadya svena      rūpeṇābhiniṣpadyate sa uttamaḥ puruṣaḥ

「从身体出来的超灵进入非人性的婆罗约地跟著祂以灵性的形状存在那至尊者便被称为具有至高性格的人」这意思是具有至高性格的人在展示及散發祂的灵性光芒——那便是终极的光明那至高性格的人也有一个称为巴拉迈玛的局部祂将自己化身为萨耶瓦蒂 Satyavatī 和巴拉沙喇 Parāśara 的儿子华沙迪瓦 Vyāsadeva 来解释吠陀知识

第十八节

    yasmāt kṣaram atīto 'ham      akṣarād api cottamaḥ    ato 'smi loke vede ca      prathitaḥ puruṣottamaḥ

yasmāt——因为kṣaram——会堕落的atītaḥ——超然的aham——「我」akṣarāt——从不会堕落的api——比较那还好ca——和uttamaḥ——最好的ataḥ——因此asmi——「我」是loke——在世界上vede——在吠陀文学中ca——和prathitaḥ——著名的puruṣottamaḥ——作为至尊性格的人

译文

因为「我」是超然的超越于会堕落的和不会堕落的两者之上又因为「我」是最伟大的在世界上和在吠陀经里「我」都以至尊的人而享负盛名

要旨

没有人(不论是条限了的灵魂或解脱了的灵魂)——能够超越基士拿——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因此祂是最伟大的人物直至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生物体和具有至高无上性格的神首都是个別的人不同的地方便是生物体不论在条限了或解脱了的状况中都不能够在量方面超越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不可思议的能力

第十九节

    yo mām evam asammūḍho      jānāti puruṣottamam    sa sarva-vid bhajati māṁ      sarva-bhāvena bhārata

yaḥ——任何人mām——向「我」evam——肯定的asammūḍhaḥ——毫无疑问jānāti——知道puruṣottamam——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saḥ——他sarva-vit——一切事物的知悉者bhajati——作出奉献性服务mām——向「我」sarva-bhāvena——在所有各方面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

译文

谁没有怀疑地知道「我」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便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知悉者因此他便从事于完全的奉献性的服务伯拉达之子

要旨

有很多有关于生物体与至尊绝对真理法定性地位的哲学性推考在这一节中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很清楚地解说任何一个知道主基士拿是至尊者的人实际上是一切事物的知悉者不完整的知悉者祇是在推考绝对的真理但完整的知悉者却不浪费宝贵时间直接从事于基士拿知觉——对至尊主的奉献性服务整部博伽梵歌每一处都著重这一点但是仍然有很多博伽梵歌的顽固评述者以为至尊的绝对真理和生物体是同一的一个

吠陀知识称为史路弟 śruti从聆听接受的学识实际上一个人应该从如基士拿及祂的代表等权威那里接受吠陀的讯息在这里基士拿很清楚地分辨每一件事物我们应该从这个来源聆听像猪一样地聆听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要从权威方面得到了解也不是一个人单祇是从事学术性的推考便足够一个人应该服从性地从博伽梵歌聆听去知道生物体是经常地下属于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任何人能够根据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去了解这一点便知道吠陀经的目标除此之外便没有人了解吠陀经的目标

bhajate 一字很有意思在很多地方 bhajate 是表示与至尊主服务有关的联系如果一个人以完全的基士拿知觉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便可以了解到他已经了解所有的吠陀知识在外士那瓦巴南巴喇(使徒传递系列)Vaiṣṇava paramparā 中据说如果一个人从事于对基士拿的奉献性服务便不用再有一个去了解至尊绝对真理的程序他已经因为从事于对主的奉献性服务而达到那地位他已经完成了所有了解的初步程序同样地如果一个人经过了千百世的推考仍然没有来到基士拿是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的神首这一点和一个人必须向他皈依的话他过往这样多世代的推考都祇是白浪费时间

第二十节

    iti guhyatamaṁ śāstram      idam uktaṁ mayānagha    etad buddhvā buddhimān syāt      kṛta-kṛtyaś ca bhārata

iti——如此guhyatamam——最机密的śāstram——训示经典idam——这uktam——揭开mayā——由「我」anagha——啊没有罪恶的一个etat——这buddhvā——了解buddhimān——智慧syāt——一个人成为kṛta-kṛtyaḥ——最完整的ca——和bhārata——啊伯拉达之子

译文

这便是吠陀经典的最机密部份没有罪恶的人现在由「我」将它揭示谁了解这一点便会变得聪明而他的努力会达別完整的境地

要旨

主在这里很清楚地解释这是所有训示经典的要素一个人如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所说一样地去了解这一点这样一个人便会变得聪明及有完整的超然知识换句话说通过了解这具有至尊无上性格神首的哲学与及从事对祂的超然服务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于物质自然型态的所有沾染奉献性服务是一个灵性了解的程序那里有奉献性服务的存在物质沾染便不能同时存在对主的奉献性服务及主本身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至尊主内在的灵性的能量主便是太阳愚昧便是黑暗当有太阳在的时候便没有黑暗的可能因此每当奉献性服务是在一个真正灵魂导师指引之下进行便不会有愚昧的存在

每一个人都应该參与这个基士拿知觉及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从而能变得有智慧及得到净化除非一个人达到了解基士拿的地步与及从事于奉献性服务否则就算在一些普通人的眼光里他是何等的聪明也不算是完全的有智慧

阿尊拿之所以被称呼为 anagha 是有意思的Anagha没有罪恶的人意思是除非一个人免于所有罪恶的反应否则很难了解基士拿一个人必需要免于所有的沾污免于所有的罪恶活动那么他便能够了解然而奉献性服务是这样的纯洁和有力以至一旦一个人从事于奉献性服务他便自动地达到没有罪恶的阶段

在与完全基士拿知觉著的纯洁奉献者奉献性服务的执行中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完全消灭的最重要的便是要征服心中的软弱堕落的第一个原因是想主宰物质自然这样一个人便会放弃对至尊主的超然性爱心服务第二个心中的弱点便是一旦当一个人增加主宰物质自然的倾向他便变得依附于物质及拥有物质物质生存的问题是由于心中的软弱

这样便结束了巴帝维丹达对史里玛博伽梵歌第十五章有关于普努索淡玛瑜伽 Puruṣotama-yoga(对至尊者的瑜伽)各节的要旨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博伽梵歌(卷15)
关闭
博伽梵歌(卷1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