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六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已说闻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当知略说由三种相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云何自性清净谓九种相应知一者谓如有一独处空闲审谛思惟如其所闻如所究达诸法道理二者远离一切不思议处审谛思惟所应思处三者能善了知黑说大说四者凡所思惟唯依于义不依于文五者于法少分唯生信解于法少分以慧观察六者坚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续思惟九者于所思惟能善究竟终无中路厌怖退屈由此九相名为清净善净思惟

云何思择所知谓善思择所观察义何等名为所观察义谓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无相如是名为所观察义

何等名为所观有法当知此法略有五种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

何等名为自相有法当知此法略有三种一胜义相有二相状相有三现在相有胜义相有者谓诸法中离言说义出世间智所行境界非安立相相状相有者谓由四种所观相状一于是处名可得二于是处事可得三此名于此事非不决定谓或迷乱不决定故或无常不决定故四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非或于是处随转或于是处退还现在相有者谓若已生及因果性如是一切总说为一自相有法

何等名为共相有法当知此相复有五种一种类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种类共相者谓色受想行识等各別种类总名为一种类共相成所作共相者谓善有漏法于感爱果由能成办所作共相说名共相如善有漏法于感爱果如是不善法于感非爱果念住正神足根力觉支道支菩提分法于得菩提由能成办所作共相说名共相当知亦尔一切行共相者谓一切行无常性相一切有漏共相者谓有漏行者皆苦性相一切法共相者谓一切法空无我性相如是一切总说为一共相有法

何等名为假相有法谓若于是处略有六种言论生起当知此处名假相有何等名为六种言论谓属主相应言论远离此彼言论众共施设言论众法聚集言论不遍一切言论非常言论属主相应言论者谓诸言论配属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属主如说生时此谁之生待所属主起此言论谓色之生受想行识之生非说色时此谁之色待所属主起此言论如生如是老住无常等心不相应行随其所应尽当知是名属主相应言论若于是处起此言论当知此处是假相有远离此彼言论者谓诸言论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是说名为远离此彼言论若以此显此言论是言论亦于实相处转亦于假相处转若以彼显彼言论是言论亦于实相处转亦于假相处转若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是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转云何以此显此言论于实相处转如言地之坚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转如言石之圆如地之坚石之圆如是水之湿油之滴火之煖毁之焰风之动飘之鼓亦尔云何以彼显彼言论于实相处转如言眼之识身之触如是等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转如言佛授德友之所饮食车乘衣服庄严具等云何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转如言宅之门舍之壁瓶之口瓮之腹军之车林之树百之十十之三如是等是名远离此彼言论众共施设言论者谓于六种相状言说自性假立言论六种相状者一事相状二所识相状三净妙等相状四饶益等相状五言说相状六邪行等相状事相状者谓识所取所识相状者谓作意所取能起于识净妙等相状者谓触所取饶益等相状者谓受所取言说相状者谓想所取邪行等相状者谓思所取众法聚集言论者谓于众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论如于内色受想行识建立种种我等言论于外色香味触等事和合差別建立宅舍瓶衣车乘军林树等种种言论不遍一切言论者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如于舍宅舍宅言论于诸舍宅处处随转于村聚落亭逻国等即便旋还盆瓮等盆等言论于盆瓮等处处随转于瓶器等即便旋还于军军言随诸军转于別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于林林言随诸林转于別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便旋还非常言论者由四种相应知一由破坏故二由不破坏故三由加行故四由转变故破坏故者谓瓶等破已瓶等言舍瓦等言生不破坏故者谓种种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种种杂物差別言舍丸散言生加行故者谓于金段等起诸加行造环钏等异庄严具金段等言舍环钏等言生转变故者谓饮食等于转变时饮食等言舍便秽等言生如是等类应知名为非常言论随于诸物發起如是六种言论当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何等名为因相有法此因略有五种一可爱因二不可爱因三长养因四流转因五还灭因可爱因者谓善有漏法不可爱因者谓不善法长养因者谓前前所生善不善无记法修习善修习多修习故能令后后所生善不善无记法展转增胜名长养因流转因者谓由此种子由此薰习由此助伴彼法流转此于彼法名流转因还灭因者谓诸行还灭杂染还灭所有一切能寂静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资粮并其方便能生能办名还灭因如是总名因相有法若广分別如思因果中应知其相

何等名为果相有法谓从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办若转当知是名果相有法

何等名为所观无法当知此相亦有五种一未生无二已灭无三互相无四胜义无五毕竟无未生无者谓未来诸行已灭无者谓过去诸行互相无者谓诸余法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与诸余法不和合性胜义无者谓由世俗言说自性假设言论所安立性毕竟无者谓石女儿等毕竟无类

复有五种有性五种无性何等名为五种有性一圆成实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三遍计所执相有性四差別相有性五不可说相有性此中初是胜义相第二是缘生相相第三是假施设相第四是不二相生相老相住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事相所识相所取相净妙等相饶益等相言说相相邪行等相相如是等相应知名差別相第五由四种不可说故名不可说相一无故不可说谓补特伽罗于彼诸蕴不可宣说若异不异二甚深故不可说谓离言法性不可思议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三能引无义故不可说若诸法非能引發法义梵行诸佛世尊虽证不说四法相法尔之所安立故不可说所谓真如于诸行等不可宣说异不异性

何等名为五种无性一胜义相无性二自依相无性三毕竟自相无性四无差別相无性五可说相无性

云何思择诸法此复二种应知一思择素呾缆义二思择伽他义

思择素呾缆义如摄事分及菩萨藏教授中当广说

思择伽他义复有三种一者建立胜义伽他二者建立意趣义伽他三者建立体义伽他

建立胜义伽他者如经言

都无有宰主  及作者受者
诸法亦无用  而用转非无
唯十二有支  蕴处界流转
审思此一切  众生不可得
于内及于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无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颠倒妄计
有情我皆无  唯有因法有
诸行皆刹那  住尚无况用
即说彼生起  为用为作者
眼不能见色  耳不能闻声
鼻不能嗅香  舌不能甞味
身不能觉触  意不能知法
于此亦无能  任持驱役者
法不能生他  亦不能自生
众缘有故生  非故新新有
法不能灭他  亦不能自灭
众缘有故生  生已自然灭
由二品为依  是生便可得
恒于境放逸  又复邪升进
愚痴之所漂  彼遂邪升进
诸贪爱所引  于境常放逸
由有因诸法  众苦亦复然
根本二惑故  十二支分二
自无能作用  亦不由他作
非余能有作  而作用非无
非内亦非外  非二种中间
由行未生故  有时而可得
设诸行已生  由此故无得
未来无有相  过去可分別
分別曾所更  非曾亦分別
行虽无有始  然有始可得
诸色如聚沫  诸受类浮泡
诸想同阳焰  诸行喻芭蕉
诸识犹幻事  亲之所说
诸行一时生  亦一时住灭
痴不能痴痴  亦不能痴彼
非余能有痴  而愚痴非无
不正思惟故  诸愚痴得生
此不正思惟  非不愚者起
福非福不动  行又三应知
复有三种业  一切不和合
现在速灭坏  过去住无方
未生依众缘  而复心随转
毕竟共相应  不相应亦尔
非一切一切  而说心随转
于此流无断  相似不相似
由随顺我见  世俗用非无
若坏于色身  名身亦随灭
而言今后世  自作自受果
前后差別故  自因果摄故
作者与受者  一异不可说
因道不断故  和合作用转
从自因所生  及摄受所作
乐戏论为因  若净不净业
诸种子异熟  及爱非爱果
依诸种异熟  我见而生起
自内所证知  无色不可见
无了別凡夫  计斯为内我
我见为依故  起众多妄见
总执自种故  宿习助伴故
听闻随顺故  發生于我见
贪爱及与缘  而生于内我
摄受希望故  染习外为所
世间真可怖  愚痴故摄受
先起爱藏已  由兹趣戏论
彼所爱藏者  贤圣达为苦
此苦逼愚夫  刹那无暂息
不平等缠心  积集彼众苦
积集是愚夫  计我苦乐缘
诸愚夫固著  如大象溺泥
由痴故增上  遍行遍所作
池派众流  于世流为暴
非火风日竭  唯除正法行
于苦计我受  苦乐了知苦
分別此起见  从彼生生彼
染污意恒时  诸惑俱生灭
若解脱诸惑  非先亦非后
非彼法生已  后净异而生
彼先无染污  说解脱众惑
其有染污者  毕竟性清净
既非有所净  何得有能净
诸种子灭故  诸烦恼尽故
即于此无染  显示二差別
自内所证故  唯众苦尽故
永绝戏论故  一切无戏论
众生名相续  及法想相中
无生死流转  亦无涅槃者

此中依止补特伽罗无我胜义宣说如是胜义伽他为欲对治增益损减二边执故于所摄受说为宰主于诸业用说为作者于诸果报说为受者如是半颂遮遣別义所分別我诸法亦无用者遮遣即法所分別我由此远离增益边执而用转非无者显法有性由此远离损减边执用有三种一宰主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因此用故假立宰主作者受者

虽言诸法而未宣说何等为法故次说言唯有十二支等半颂如有支次第诸蕴等流转此显不取微细多我便能对治宰主作者及受者执眼色为缘生眼识果无別受者此中显示即十八界说受者性虽言无主而未宣说无何等主为欲显示故次说言审思此一切众生不可得言审思者由依三量审谛观察

此若无者云何建立内外成就故次说言于内及于外是一切皆空此显内外唯假建立云何建立能观所观二种成就故次说言其能修空者亦常无所有

云何建立圣者异生二种成就故次说言我我定非有由颠倒妄计此显圣者及异生我决定无有真实我性唯由颠倒妄计为有云何建立彼此成就故次说言有情我皆无云何建立染净成就故次说言唯有因法有染者净者皆不可得

虽说诸法皆无作用而未宣说云何无用故次说言诸行皆刹那住尚无况用如前已说用转非无云何无用而有用转故次说言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果故名为用因故名作者彼生起者显从诸处诸识得生彼得生者非离眼等彼成就故

如前所说诸法无用此显无用略有七种一无作用用谓眼不能见色等二无随转用谓于此亦无能任持驱役者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无所有故无有能随转作用三无生他用谓法不能生四无自生用谓亦不能自生五无移转用谓众缘有故生非故新新有六无灭他用谓法不能灭他七无自灭用谓亦不能自灭问如众缘有故生亦众缘有故灭耶答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

如前所说有因法有欲显在家及与出家杂染自性有因法有故次说言由二品为依是生便可得等由此二颂显无明爱有因法有次后五颂显杂染品差別所依因及时分此中有因诸法者谓无明乃至受有因众苦者谓爱乃至老死此言显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根本二惑故者此言显示烦恼杂染唯取最胜烦恼杂染自无能作用等言复重別显业杂染义由彼所作有差別故彼果异熟不思议故自无能作用者待善恶友他所引故亦不由他作者待自功用所成办故非余能有作者要待前生因差別故方有所作非内亦非外等颂中显依未来不生杂染依止现在过去诸行能生杂染设行已生即由此相无有分別未来无相故无分別如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故若不如是分別异类或时可得若于过去即可分別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分別故非唯曾更而可分別未曾更者虽不分明取其相貌然随种类亦可分別此则显示依现在行分別为因生诸杂染行虽无始然始可得者显示杂染时分差別无始时来常随逐故刹那刹那新所起故

自此已后显清净品如实观时得清净故或由自相故谓观色等如聚沫等或由共相故谓观有为同生住灭所有共相或由世俗及胜义谛故谓虽无痴者非无愚痴众缘所生世俗谛故说痴能痴又复显示非不愚者不正思惟是故彼为愚痴所痴又由世俗宣说诸识随福等行若就胜义无所随逐又三应知者谓去来今三种业者谓身等业一切不和合者更互相望不和合故所以者何现在速灭坏过去住无方依众缘而复心随转若彼与此更互相应如福等行无有和合彼心相应道理亦尔云何当有实随转性何以故若心与彼诸行相应或不相应非此与彼或时不相应或时非不相应又非一切心或相应或不相应如是由胜义故心随转性不得成就今当显示由世俗故说心随转所有因缘于此流无断者今此颂中显世俗谛非无作用及与随转又由胜义无有作者及与受者由世俗故而得宣说自作自受又作者受者若一若异皆不可说为显此义故次说言前后差別等颂

如是由胜义故无有宰主作者受者唯有因果于因果相释通疑难略由五颂显示于此起我颠倒初颂显示虽无有我而有后有无有断绝又诸因果非顿俱有非从一切一切得生又此因道无有断绝颂中四句如其次第释此四难由第二颂显因果相由后三颂显于无我诸因果中起我颠倒此中显示彼所缘境彼所依止彼因彼果初颂显示彼所缘境自内所证无色难见难可寻思故名无色经说色相为寻思故难说示他故不可见由第二颂显彼依果凡夫是依众见是果由第三颂显示彼因俱生我见由总执计自种随眠之所生起诸外道等分別我见由宿习等之所生起此外道见要由数习故不正寻思故又得随顺从他听闻非正法故而得生长此中显示由所依止作意所缘诸过失故分別我见方得生起次后五颂显彼我见由集次第發生于苦又即此苦并及我见二苦因缘又于解脱能为障碍此中初颂显示于集第二第三显示行苦所摄阿赖耶识爱藏此已而趣戏论谓我当有非当有等言爱藏者摄为己体故又复此苦于一切时恒常随逐无一刹那而暂息者由第四颂显示此苦是能计我及苦乐缘由第五颂显示计我由愚痴故障碍解脱言增上者望余二苦故言遍行者随逐诸受故遍所作者遍善恶无记故

今当显示阿赖耶识所摄行苦共他相似又显差別由正法行方能竭故于世众流最为暴恶言众流者譬眼等六五趣三界等又法行者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遍知解了缚遍知者即了知苦谓了知我受苦受乐皆依于苦又此分別能起诸见从彼所生亦能生彼显示解了缚遍知已余有六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谓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等非先者与诸烦恼恒俱生故非后者即与彼惑俱时灭故又显所说解脱之相谓非即彼生已后方清净別有所余清净意生即彼先来无染污故说为解脱为成此义故复说言其有染污者毕竟性清净等颂又复显示二种解脱谓烦恼解脱及事解脱诸种子灭故诸烦恼尽故者显示烦恼解脱即于此无染者示事解脱如经言苾刍当知若于眼中贪欲永断如是此眼亦当永断乃至广说如是显示有余依解脱已次当显示无余依解脱自内所证者显彼不思议故唯众苦尽者为遣妄计唯无性执谓有余依永寂灭故说为寂灭非全无性无戏论者此解脱性唯内所证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一切戏论不能说故为显补特伽罗及法俱非流转生死或般涅槃故复颂言众生名相续及法想相中无生死流转亦无涅槃者

已释胜义圣教伽他次当建立意趣义伽他

如经言一时索诃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赞请曰

于学到究竟  善断诸疑网
今请学所学  修学为我说
大仙应善听  学略有三种
增上戒心慧  于彼当修学
应圆满六支  四乐住成就
于四各四行  智慧常清净
初善住根本  次乐心寂静
后圣见恶见  相应不相应
先净乐静虑  及于谛善巧
即于诸谛中  应生远增长
于诸学处中  有四趣三所
远离于二趣  于二趣证得
二安住二种  一能趣涅槃
渐次为因缘  纯杂而修习
最先离恶作  最后乐成满
诸学是为初  于此学聪叡
由此智修净  净生乐成满
诸学是为中  于此学聪叡
从此心解脱  永灭诸戏论
诸学是为尊  于此学聪叡
若行趣不净  亦趣于善趣
是行说为初  当知此非共
若行趣清净  非诸趣究竟
是行说为中  当知亦非共
若行趣清净  于诸趣究竟
是行说为尊  当知此必共
若有学无学  当知并聪叡
若有学无学  当知并愚夫
若弃舍摄受  亦断除麁重
及现见所知  是受持三学
若有缘无缘  亦细麁显现
由受持远离  言發悟所引
初学唯有一  第二学二种
第三学具三  慧者皆超越
不毁坏尸罗  于学誓能顺
轨范无讥论  于五处远离
若无犯出离  无恶作恶作
于彼学寻求  及勤修彼行
终无有弃舍  命难亦无亏
常住正行中  随毘柰耶转
修治誓为先  亦修治净命
二边皆远离  亦弃舍邪愿
于诸障碍法  终无有耽染
乱心法才生  寻当速远离
非太沈太浮  恒善住正念
根本眷属净  而修行梵行
应發勤精进  常坚固勇猛
恒修不放逸  五支善安住
当隐自诸善  亦發露众恶
得诸衣服等  麁妙皆欢喜
少随于世务  麁弊亦随转
受杜多功德  为寂离烦恼
当具足威仪  应量而摄受
终无有所为  诈现威仪相
不自说实德  亦不令他说
虽有所方求  而非现异相
从他边乞求  终不强威逼
以法而获得  得已不轻毁
不耽著利养  及所有恭敬
亦不执诸见  增益与损减
不著顺世间  无义文呪术
亦不乐畜积  无义长衣钵
恐增诸烦恼  不染习居家
为净修智慧  当亲近贤圣
不畜朋友家  恐發忧悲乱
能生苦烦恼  才起寻远离
不受于信施  恐加害疮疱
于如来正法  甞无有弃舍
于他愆犯中  无功用安乐
常省自过失  知已速發露
若犯于所犯  当如法出离
所应营事中  能勇励自作
于佛及弟子  威德与言教
一切皆信受  观大罪不谤
于极甚深法  不可思度处
能舍旧师宗  不坚执自见
常乐居远离  及边际卧具
恒修习善法  坚精进勇猛
无有欲生欲  不憎恶憎恶
离睡眠睡眠  时不居寂静
离恶作恶作  无希虑希虑
一切种恒时  成就正方便
引發与觉悟  及和合所结
有相若亲昵  亦多种喜乐
侵逼极亲昵  名虚妄分別
能生于欲贪  智者当远离
诸欲令无饱  众多所共有
是非法因缘  能增长贪
贤圣所应离  速趣于坏灭
仗托于众缘  危逸所依地
诸欲如枯骨  亦如软肉段
如草炬相似  犹如大火坑
譬如蟒毒蛇  亦如梦所见
如借庄严具  如树端熟果
如是知诸欲  都不应耽乐
当听闻正法  常思惟修习
先观见麁静  次于修一向
舍烦恼麁重  于断生欣乐
于诸相观察  得加行究竟
能离欲界欲  及离色界欲
入真谛现观  能离一切欲
证现法涅槃  及余依永尽

于学到究竟善断诸疑网今请学所学修学为我说者于此颂中大梵天王先赞世尊后兴请问赞世尊者谓于一切学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圆满不共德说又能善断展转所生一切疑网此依利他行圆满不共德说兴请问者何等为学学有几种云何于彼当修学耶

是故世尊意为策励怖多所作懈怠众生总摄一切略说三学故次告曰大仙应善听学略有三种增上戒心慧于彼当修学此中显示依戒心慧若散乱者令不散乱方便为说增上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方便为说增上心学心已得定未解脱者为令解脱方便为说增上慧学由此因缘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此显世尊密意宣说一切诸学无不摄在此三学中

又为显示于诸学中由此方便成办所学故次说言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今此颂中如其次第显示成办三学方便应圆满六支者应依增上戒学方便修学何等六支一安住净尸罗二守护別解脱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如是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安住净尸罗者是所依根本守护別解脱律仪者显示出离尸罗清净为求解脱而出离故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如是六支极圆满故增上戒学与余方便作所依止四乐住成就者显示增上心学方便四种静虑名四心住现法乐住故名为乐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者依增上慧学说谓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中一一皆有四行即无常等增上慧学由此净智之所显故

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此颂显示增上三学次第生起根本者谓增上戒由后二种是此初学所流类故既具尸罗由无悔等次第修习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先净乐静虑及于谛善巧即于诸谛中应生远增长者此颂显示三学次第清净差別先净者是初学乐静虑者是第二学于谛善巧者是第三学又于如是谛善巧中应生者谓道谛应生起故应远者谓苦集谛应远离故应增长者谓灭谛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断增长灭故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此颂显示于增上戒心慧学处由所修学有成败故随其所应所得果报四趣差別谓于欲界人天所摄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于欲界余趣所摄所有恶趣是增上戒败所得果色无色界天趣所摄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三界所不摄涅槃趣是增上慧果于如是诸趣中远离前二善趣恶趣已应证后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显示世出世间二道所得

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槃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者于此颂中显示最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渐次能为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安住因缘显示中间增上慧静虑律仪所摄增上戒学能为二种安住因缘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槃安住因缘当知此中显示修习若別若总随其所应

最先离恶作最后乐成满诸学是为初于此学聪叡者此颂显示由增上戒学以无悔等渐次修习为后转因由此智修净净生乐成满诸学是为中于此学聪叡者此颂显示由增上心学修所成慧最胜善根渐次生故为最上学因

从此心解脱永灭诸戏论诸学是为尊于此学聪叡者此颂显示由增上慧学能为最胜涅槃果因

若行趣不净亦趣于善趣是行说为初当知此非共者此颂显示增上戒学若有败毁为恶趣因若能成立为善趣因此是不共离后二学亦能成立故若行趣清净非诸趣究竟是行说为中当知亦非共者此颂显示中间学行离欲界欲得清净故名趣清净未能尽离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随眠故不得名为于诸趣中究竟清净此离最上亦能成办故名不共非离最初若行趣清净于诸趣究竟是行说为尊当知此必共者此颂显示最上学行三界诸欲皆远离故亦能永拔诸随眠故于诸趣中最为究竟不离前二能为独成办故名必共

若有学无学当知并聪叡者此初半颂显示于三学中聪叡者相有正学故无邪学故

若有学无学当知并愚夫者此后半颂显示于三学中愚夫之相有邪学故无正学故

若弃舍摄受亦断除麁重及现见所知是受持三学者此颂显示若能弃舍家亲属等所摄受故若能断除三摩地障诸麁重故若能现见四圣谛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学成满

若有缘无缘亦细麁显现者此初半颂显后二学及最初学如其次第有缘无缘细麁差別由受持远离言發悟所引者此后半颂显初中后如其次第引發因缘谓誓期所引故身心远离所引故由他言音内正思惟所引故初学唯有一第二学二种第三学具三慧者皆超越者此颂显示初一不共中不离初上不离二超彼一切当知无学是阿罗汉不毁坏尸罗于学誓能顺轨范无讥论于五处远离者此后显示受持戒相不毁坏尸罗于学者谓安住净戒誓能顺者谓守护別解脱律仪轨范无讥论者谓轨则无犯于五处远离者谓所行无犯略有五处诸苾刍等非所应行谓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秽家茶罗及羯耻那家唱令家者谓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极重罪多造恶业杀害羊等故

若无犯出离无恶作恶作者显示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如其出离亦无恶作如其恶作亦无有犯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者显示受学学处终无有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毘柰耶转者此颂四句如其次第显示常尸罗性坚尸罗性恒所作性恒随转性修治誓为先亦修治净命者此初半颂显示轨范及命清净由诸轨范先發誓愿方乃修行故名为誓二边皆远离亦弃舍邪愿者此后半颂显示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及弃舍生天等愿故尸罗清净

于诸障碍法终无有耽染乱心法才生寻当速远离者此颂显示于诸根门不守护等障碍清净所学法中不见功德无耽染故于诸不善欲恚寻等扰乱意法虽暂生已即除遣故学得清净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属净而修行梵行者此颂显示远离微劣恶作故远离非处恶作故远离失念故于究竟时及方便时修行梵行皆得清净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六


校注

黑【大】默【明】 断【大】胜【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老【大】者【宋】【元】【明】 言【大】亦【宋】【元】【明】【宫】 盆【大】*瓫【宋】【元】【明】【宫】* 知【大】知是【宋】【元】【明】【宫】 此【大】是【甲】 若【大】有【宋】【元】【明】【宫】 证【大】说【宋】【元】【明】 升【大】*升【宋】【元】【明】【宫】* 曰【大】日【宋】【元】【明】自【宫】 亲【大】新【宫】 池【大】地【宋】【元】【明】【宫】 此【大】比【宋】 任【大】住【宋】【元】【明】 他【大】彼【宋】【元】【明】【宫】 生【大】来【明】 示【大】〔-〕【宋】【元】【明】【宫】 出【大】远【宋】【元】【明】 欲【大】爱【宋】【元】【明】【宫】 肉【大】内【元】 立【大】〔-〕【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茶【大】荼【元】【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瑜伽师地论(卷16)
关闭
瑜伽师地论(卷16)
关闭
瑜伽师地论(卷16)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