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论

    绪 言五    学 史一〇     第一章 释尊略传一〇      第一节 释尊出于印度之背景一〇      第二节 未成正觉前之释尊一一      第三节 成正觉后之释尊一二     第二章 印度佛学略史一三      第一节 佛灭后结集诸藏差別一三      第二节 小乘盛行与分成各部一四      第三节 大乘继兴与其派別一七     第三章 中国佛学历史一八      第一节 经律论之翻译一八      第二节 宗派之成立二〇      第三节 唐末以来之变迁二一     第四章 各地之佛学略史二二      第一节 锡兰缅甸暹罗等处之佛学二二      第二节 西藏尼泊尔蒙古等处之佛学二三      第三节 朝鲜日本台湾安南之佛学二四    学 理二六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二六      第一节 总论二六      第二节 无始流转三一       一 心之分析三一       二 烦恼业生三四       三 有情本死中生三六       四 器界成住坏空三七      第三节 业与界趣三七      第四节 异生与圣四一       一 烦恼伏与断四二       二 断之差別四三      第五节 成圣之道四四       一 有情种姓四四       二 佛教增上四五       三 人天阶梯四五       四 出世三乘四五      第六节 再论业与界趣之流转四六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五〇      第一节 诸行无常五〇      第二节 诸法无我五一      第三节 涅槃寂静五二     第三章 一实相印——大乘不共学五四      第一节 诸法毕竟空五四      第二节 五法三自性五五      第三节 八识二无我五九      第四节 法界无障碍六〇     第四章 约略指广六一    结 论六二      第一节 解释对于佛学之误会六二      第二节 佛学的本质六四      第三节 佛学的方法六六      第四节 佛学的应用六七      第五节 怎样研究佛学六九

绪 言

「佛教」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曰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是动词如学习学作凡有所摹效练习均可名学如小儿学语学行等是名词如学理学说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前后相应有精深详密之条理者如科学哲学等方可名学今称佛学亦指有精密条理之学理而言

向来佛徒有所谓学佛与佛学之二语学佛者谓实践修行而佛学则讲求明确精密之学理其实学佛与佛学非二凡学佛必先了解佛学之真理然后始能贯彻实行故欲实行学佛必先究明佛之学理佛之学理尤贵实证如依佛典固可得其理解然所求之理解乃是佛智所实证之境若仅作为一种研究则实际上仍未能证得故讲学应期于实证期实证则须学佛之所行

佛教何以有学通常佛典内多称佛法有人言佛法即哲学佛法即宗教有人言佛法非哲学亦非宗教只能称佛法今将佛法分为四种即教理行果是也教者即佛现身于世间所说之法遗留于后世教化有情者在当时仅有言说未留文字故无书籍其所说之语言以音声为体依声之高下长短成为名集名成为句名句依于文多名多句多文之积聚在佛学上谓之名句文身此多名句文身在佛当日以声为主闻者依佛所教修证无文字之必要及至佛说法度人事终灭度之后弟子因佛去世恐后无所宗依故将大众所闻于佛之教法就忆持多闻者传诵所闻由大众证明录成经典此即佛之遗教此佛之遗教与通常之学理学说不同盖通常之学说乃依半明半昧之常识推究所成以所已知者推所未知如科学方法在其推究之中得一番经验加一层知识若昔言天圆地方后知地本球形则说无确定义时变动佛之教法与余学来源不同乃是纯由圣智中所流出之至教故于教法上言不能不用信力领受之此点与信宗教无异佛法非宗教亦非不是宗教故欲讲佛法必先信有佛佛者乃佛陀之简称系觉者之义觉者指已得无上正遍觉之人此界中已得无上正遍觉者曾有释迦牟尼佛现身世间说法度人因有教法遗传人世然又不同其余宗教者则吾人能实行实证到于无上正觉吾人亦即成佛故吾人于佛终可平等惟在未成佛以前欲求成佛不可不先信受佛之教法然此信亦非盲从之信盖吾人若信有法界诸法之真实理则觉悟此真理至于圆满者即是无上正觉在佛之无上正觉中无一刹那间不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完全明了觉知者非前念知一后念又知一也在佛自觉已到圆满地位更不须学说学理及学习学作之学故曰无学然佛证入究竟觉悟境界如虚空如大圆镜无不含照而一切众生未能证入法界万有之真实相所以迷昧颠倒生出许多烦恼痛苦佛悲悯之故施设名句文身之教法使之觉悟

佛之教法有两方面一者符契真理佛一念中普遍照了法界万有之真实理时时相应无有一毫谬误故所说法皆契真理一方面又符契根机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种机感即为之方便解说此之两方似相冲突以众生心智不与佛齐随顺众生则不契理然随机说法乃佛行化之权巧渐次皆令通到佛之境界所谓皆令入佛知见此为无上正遍觉中施设流出之教法惟此种施设必系应机而起佛与佛则不用此也此所施设流出之教法依万法唯识言之则有两方面无漏清净之名句文身自无上正遍觉之佛心中流出此由众生机感乃自佛心中流出谓之本质教佛心所流出之名句文身吾人不能直接亲缘祗能以有漏心依之为增上缘在自心中生一种影象谓之影象教推此影象归于本质则佛教中所谓圣教或至教乃为历千古而不变推四海而皆准之常法无学可言所以佛有学者则在第二理法其能诠理之影象教系以佛说为增上缘闻法者对于所闻之教法思惟观察得有了解乃有佛教学理凡称为经者皆是佛所说之法后来又有依佛教法详细申论推阐者则称之曰论在论之成为精密详确之学理者如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是也推其根源皆自佛所遗留之教法来者佛之教法本由得无上正遍觉而出故吾人欲知佛教之真理亦必须证得无上正遍觉如何始可证之又必讲求修行方法故第三者须讲行而行中有三增上学即戒定慧是也所谓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得大智慧如此修行则可得无上正遍觉即是大菩提果证知法界诸法实相此即第四所谓果也既得以后亦可以此开示觉悟他人

然教理行果亦非截然隔別者盖思惟观察即是行因行而理愈明理解与行同时并进如行路然目之与足同时發生作用且虽少明理解未达究竟果位然亦已成效果虽少有效果不以自足故能终达无上正遍觉也常人思想知识皆不离我执法执故所谓各种学理不免妄情卜度推测不能认为究竟真理欲求真理不能不依佛之教法或古来大德之学理为研究时之根据然则佛之学理一为得圣果三乘有学之学理半依圣教半依自证而成一为初学者外内凡之学理全依圣教闻思而成佛学一名大略如是

学 史

第一章 释尊略传

第一节 释尊出于印度之背景

佛学之真理即为宇宙万有之实相无始常新然今此人世所流行之佛学实由释迦牟尼佛世尊(简称释尊)证明之宣说之而起

释尊之生印度约在距今二千五百年至二千九百年前印度天气温暖生活单易除俗人耽其欲乐之外辄多深思玄想之士故特富于宗教哲学之探索其先已形成为宗教者曰婆罗门教传婆罗门教者居最上阶级建国领地各贵族曰刹帝利虽掌执军政犹居第二商贾次之农工更次之其下更有佣奴之一级然修养山林者派生之异学颇多刹帝利族中智者先释尊已有耆那教(尼乾子)之创释尊既不安于俗乐尤不满于所受之婆罗门学期一访森野中修士遂舍其家国而至终成正觉

第二节 未成正觉前之释尊

「释迦」译能乃贵族中之一族「牟尼」译寂以形容其恬静释迦牟尼谓释迦族中之恬寂者佛陀及世尊等则世人对之之尊称也实姓乔答摩(瞿昙)名悉达多(译义成)生于中印度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之劫比罗伐睹城主家父名输头陀那娶同族拘利城主阿㝹释迦之二女摩耶与缽罗阇缽底为室而悉达多则生于摩耶鞠养于缽罗阇缽底者也既长娶表妹耶输陀罗生子曰罗怙罗然少年放观田野见农家之劳瘁深觉贵族生活建筑于民众痛苦上者不宜由耕土出虫鸟即啄食更察知全生物界皆以害他利自求生存尤觉心痛难忍遂冥索解除生活惨残之道他日又因睹老者病者死者之状感杀他活自以生者苟延残喘不免终趋灭亡遂不复能暂安其世俗生活乃于十九岁弃其家属国财游访者五年继以苦行六年时其父遣戚族憍陈如等五人为侍其后受乳糜之供五人疑其退志舍而他去遂独至菩提伽耶毕缽罗树下跏趺端坐而誓成正觉

第三节 成正觉后之释尊

正觉之成实为佛学之源海盖佛学皆流出于正觉之心境者也其觉悟之境在明万有缘起众缘所成自无实体无实体故曰自性空众缘成故一一皆互为主伴而得存立无内无外无始无终遂解除害他兼害之残杀死亡得成利他兼利之美满生活初受用此自证之乐而不起于座者四七日详写此正觉心境者有佛华严经等旋入波罗奈斯城为五侍者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遂度为弟子数年中闻法之下得成阿罗汉者若著名之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不可胜纪而在家信徒若耶舍长者及鹿子母等皈向尤众后释迦族中子弟颇多出家从佛而印度诸王贵族亦相钦奉乃常说法于舍卫城灵鹫山等处历五十年之久遂于熙连若跋提河畔之双娑罗树间示寂是为释尊生平之略史

第二章 印度佛学略史

第一节 佛灭后结集诸藏差別

佛为一切教法之本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遗教佛之遗教即诸圣弟子所闻持结集之法藏也然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善见律传经藏论藏律藏之结集真谛则传阿难诵经富楼那诵论优波离诵律大迦叶为上首由七叶窟界内上座众结集之其未及加入窟中者曰界外大众別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佛说此则祇及小乘者四分律则传经藏律藏论藏之结集而阿含经外別有杂集藏兼摄方等诸经此则兼通小大乘者西域记则传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大迦叶诵论其不加入窟中之大众部別开会诵出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杂集藏摄根本大乘经禁咒藏摄陀罗尼此则兼通小大乘显密教者真谛又传说文殊师利阿逸多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或传大乘经由广慧菩萨结集而佛地经论亦言传法菩萨结集此三则专属大乘者故虽总唯一佛法藏或分为声闻与菩萨之二藏或分为经律论之三藏或分为经律论杂四藏或分为经杂集禁咒之五藏因结集时已有差別也

著者意见则七叶窟中迦叶阿难优波离富楼那等界内上座系当时仪式最严正之结集然仅小乘之三藏或二藏耳此外大小乘诸圣弟子之结集其所闻者应不一而足文殊弥勒等应亦曾结集相传迦叶众结集已出至窟外见复有众弟子之结集即宣言『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随顺』殆结集后曾和合界内外小大乘众共相參印而文殊等或尝请阿难证其所传故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之传说此读增一阿含之序分亦可想见仿佛而大乘庄严经论谓大小乘契经原来并行流传者深为可凭信也

第二节 小乘盛行与分成各部

初百年间由迦叶阿难等传持法藏遂形成小乘之教团至阿育王时乃极盛行然分裂之端亦由是起首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至五百年间有二十部之多异部宗轮论云『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说合成九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说成十一部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十一经量部』按所云大众部四破或五破者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五次破裂若专从大众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四次破裂也所云上座部七破八破者亦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八次破裂若专从上座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七次破裂也今依各派所从出及破裂之先撮为一表如下

               ┌一说部──┐               │说出世部─┼──第一破第二百年        ┌大众部───┤鸡胤部──┘        │ ︵    │多闻部─────第二破第二百年中        │ 佛    │说假部─────第三破第二百年中        │ 寂    │制多山部─┐    印度小乘┤ 百    │西山住部─┼──第四破二百年末        │ 余    └北山住部─┘        │ 年        │ ︶        └上座部┬─雪山部(本上座部)            └─说因部┬──────第一破三百年初                 │┌犊子部┬──第二破第三百年                 ││   │法上部─┐                 ││   │贤胄部 ├第三破第三百年                 └┤   │正量部 │                  │   │密林山部┘                  │化地部─┬────第四破第三百年                  │    └法藏部─第五破第三百年                  │饮光部──────第六破三百年末                  └经量部──────第七破四百年初

第三节 大乘继兴与其派別

薄伽梵(世尊)所说大乘教法虽有窟外大众暨文殊弥勒等曾结集为大乘法藏与小乘并流行于世然在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亡未能光显焉故后时大乘崛兴其执著小乘者甚或斥之为非佛说虽至无著时其诤犹烈依弥勒大乘庄严经论举七义证明大乘为佛说者可知也释尊灭度五百余年有马鸣菩萨兴世外攘异道内抑小乘独扬大乘至教除大庄严经论等杂说因缘暂用导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论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颇与释尊之华严根本法轮遥相呼应此唯建大乘根本纯然未有宗派之分別也至龙猛提婆渐偏重阐扬大乘毕竟空义以治外小之增益执无著世亲渐偏重阐扬大乘之如幻有义以治外小之损减执但仍互融无间未据所宗自为其派故此前皆可谓之未分宗派之大乘也然空宗有宗已隐含其分派之兆于龙猛无著且须上溯乎妙德慈氏沿至佛灭千一百年间由清辩护法二论师大乘始分空有二宗旋即转为大乘密宗之代兴至佛灭千五百年后则小大显密皆渐趋衰灭矣

第三章 中国佛学历史

第一节 经律论之翻译

自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十八人迎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像来华后中华佛法即增高继长迄今流行不绝但摩腾等仅于经中摘译若干条法义以示于人而已若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之类于后汉西晋间支谦竺法护支娄迦谶等始稍稍翻译般若法华等经而未能盛宏也大乘论则犹无传译之者逮鸠摩罗什始广译大小乘经论且宏讲之嗣后佛陀跋陀罗昙无谶菩提流支辈翻传涅槃华严地持十地等经论流通颇盛至真谛渐译讲唯识诸经论入唐初玄奘译传最富义净所译亦间及唯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专从事译密教实叉难陀重译华严赵宋初施护法天等所译大乘密部居多此皆其表表可知者今综合观之童寿为法性经论之大译师玄奘为法相经论大译师不空为密部经论大译师而觉爱真谛善无畏亦其次焉

又曹魏时法时尊者虽创受戒律论未度晋释道安等以僧伽阙律仪颇忧及之至罗什始与弗若多罗三藏共译萨婆多部之十诵律事半未就得昙摩流支及卑摩罗叉续成之共六十一卷是中国有广律之始也复由佛陀耶舍译出昙无德部之四分律共六十卷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之僧祇律得四十卷而佛陀什译弥沙塞部之五分律亦成三十卷当时四并传行唯后代则独宏昙无德部耳至迦叶遗律唯传戒本其广律未传(按戒本梵名波罗提木叉广律梵名毗尼即毗奈耶)至唐时义净三藏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甚多此外若毗奈耶律至赵宋时犹有翻译然束之大藏未有宏传者也尝观各部之广律所述律文及缘起之迹大致从同出入甚少足见其是从一本转钞各宗派分诵耳至其造论解说则各彰宗义异同者多各宗释律之论中土传者凡五毗尼母论摩德勒迦论此二是宗萨婆多律立论者善见论此解四分律者萨婆多论此亦释萨婆多之十诵律者明了论此依正量部律立论四律五论为中土从古所传称之小乘律也

第二节 宗派之成立

宗派之成立首为大乘三论宗或四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或兼大智度论为主也同时有小乘之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已而有涅槃宗后归天台地论宗后归华严摄论宗后归法相异军突起者则有达摩菩提西来传佛心印之禅宗而新旧译之俱舍论则成俱舍宗所译诸律虽并行后渐趋重四分律至唐道宣成南山律宗据法华而为综合之开建者则为由慧文慧思到天台智者之天台宗由不满旧译而赴印研求者则有玄奘东归后所传之法相宗继是而更为综合之开建者则有杜顺智俨到贤首之华严宗净土宗则萌芽于庐山慧远之莲社成立于唐之善导而殿以唐开元间善无畏等传来之密宗禅宗亦至唐初曹溪惠能而始确然成立除俱舍成实二宗与四分律宗为小乘外余均大乘宗派总称十三宗而涅槃地论摄论归入天台等后则为十宗四分律蜕化为融小成大之南山宗乃归结为大乘八宗与小乘二宗

第三节 唐末以来之变迁

唐武宗毁佛教而各宗衰落禅宗以简单易行恢复后遂独盛弘入宋之后影响为宋明理学与中国之思想界發生极大关系他若天台宗华严宗之学说赵宋以来亦流传不绝而亦为较能调和中国思想者至深入通俗之心理者则为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说普及民间者则为密宗余流之忏燄与净土宗之度亡历元明而入清禅宗既衰求简易笃切之行颇有会归净土宗之势而南山律宗在宋及明清间亦有继承之者故至今犹不绝焉元有西藏之红派喇嘛明清有蒙藏之黄派喇嘛皆曾入居于中国之北方各省但与华土僧俗皆未發生大关系近二十年来以日本及南洋西洋之交通便利思想输灌之影响先以恢复初唐之故有进之遍究全藏旁探锡兰西藏而溯巴利文梵文原典当非复宗派传统之可拘蔽而入世界佛学之新时代矣

第四章 各地之佛学略史

第一节 锡兰缅甸暹罗等处之佛学

锡兰古译狮子国缅甸古云金地在佛寂二百年间阿育王时已分派摩西陀等传教其处其所传者为本上座部自是相承在锡兰代出高德继续發展今印度小乘各部皆已不传而锡兰独能保存硕果分流于缅甸暹罗等处实足为现存世界各佛学系中之一大系不唯印度佛教之重兴须以其为枢纽而骎骎且由之驶向西洋入欧美二洲除美国西部因日本僧之传教渐有信行佛教者外其他则于佛说虽颇有研究但研究学理而已未足以云信受奉行于佛教也有之则唯英德美法人于锡兰出家为比丘及由锡兰比丘传教于英德美法耳著者前年走巴黎之后日本始派僧往与法之希尔筏勒肥等设立日法佛学院暹罗为纯信佛教之国亦为亚南仅存之独立国然其佛教之学理与奉行之仪式大抵犹以锡兰为标准观之巴黎等东方博物馆所陈發掘其古物如爪哇等南洋各岛今盛行回教之处在昔皆佛教之流传地其所传悉出于锡兰否则犹难考定且于何时及何故而致变成回教教区亦无可知锡兰等处小乘佛教颇称纯粹近来之世界运动亦殊可观虽不虑其有搀杂异教异学之虞而彼之决然排斥大乘为非佛说则未尝非大乘法昌明之梗故华僧宜多往留学其长处并以大乘佛法输入焉

第二节 西藏尼泊尔蒙古等处之佛学

印度今仅存之佛教区殆唯孟加拉山地尼泊尔虽近佛本生地且残存之梵文经典时有足资參证者然今所传行之佛教盖与蒙古青海同奉西藏为法式故西藏为今大地现存佛教之又一大系佛教之传入西藏始于何时不明然至我国李唐时始盛行不替其文字亦由佛学输入仿梵文造成唐初藏汗苏朗司登娶唐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王女为妃二妃皆崇佛汗建大昭寺小昭寺等佛事甚盛至苏朗司登第五世时命使请北印度莲华生上师入藏遂大兴密宗兹后相承流布即为西藏之红喇嘛派大元帝师之癹思巴上师亦藏僧之高德蒙古字由彼而制红派盛极之后由滥而衰至明初有宗喀巴大师注重教理及戒律革红派躐等滥杂之弊遂別为黄喇嘛派建布达拉宫及三大寺等后出四人即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如次分领前藏后藏外蒙内蒙之教区代代转生以行教化遂成近四五百年来蒙满及西藏青海之特殊佛教他若印度东北之新疆与西北之阿富汗及西方之波斯等在昔皆尝为佛教传布之地然今则已变为回教教区矣

第三节 朝鲜日本台湾安南之佛学

朝鲜乃包括高勾丽新罗百济之三国者最早为高勾丽秦苻坚始遣道顺送经像与丽王小兽林即建寺居之后十二年由梵僧摩罗难陀传入百济后五十年由高勾丽传新罗后百年当唐武后间新罗文武王灭丽济统而为一元晓等盛传华严逮王建兴灭新罗复号高丽中国经五代之乱高丽颇兴盛宋初自彼取回散失之天台贤首章疏又有沙门三十余人诣杭从永明智觉禅师禀受宗镜录是为朝鲜有禅宗之始宋真宗时刻丽藏最称善本明初李成桂灭王氏建号朝鲜儒道当权佛法萧寥已极按朝鲜佛学皆传自中国今存一渐派持戒诵经以种佛因顿派一心念佛以生净土近年合三十余本山设立中央教务院尝开东亚佛教联合会颇有振兴之兆

日本佛教由朝鲜或中国传入其传承自中国者为四分律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法华宗真言宗净土宗与禅之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虽或盛或衰大抵迄今犹传持不替而發达昌明者要推净土法华真言曹洞故由净土宗转出之日本新宗派则有真宗之东西本愿寺派等又有融通念佛宗及时宗皆净土支流由法华转出者则为日莲宗真言有东密台密东密又有古义新义于僧制改成通俗始净土真宗明治维新来各宗皆然然佛教教育蔚兴由欧藏文探佛教原典颇有进步至台湾则承中国及日本之余绪安南亦仅接中国暹罗之末流无何發展然日本等皆可归于佛学之中国系中者也

学 理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

第一节 总论

因缘所生法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学以佛之说法应闻法者根机而说大致分为五类人乘人乘中之圣即是圣人超出人类之天乘佛说之天与別种宗教所崇天神不同乃三界中一种胜过人间之超人世界此为世间二乘更有一种人以生天犹有限量穷尽欲求永离流转于是有出世三乘法出世三乘法者目的在解脱生死得永久安宁声闻乘以依佛说法音声始發心觉悟得解脱故辟支佛乘辟支佛译言独觉亦曰缘觉声闻乘闻佛说四谛从苦谛上悟入而辟支佛乘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以由苦之缘起悟入故曰缘觉以无须听法亦得悟了故亦曰独觉然以独觉而不遍觉有情故下于佛乘由此以上有佛乘菩萨乘故曰五乘以其根器不同依佛教法所解学理亦不同然以皆为佛教之学理故有五乘共通之学理也共通学理者何即五乘共明「因缘所生法」之义也因缘所生法亦曰诸法因缘生此所云法遍于五乘以世出世间法皆因缘所生故此中先明法字义法者义言轨持轨者轨范他解持者任持自性自性犹云自体如笔有笔之自体以不失自体故能轨他心使了解其为笔也如铅笔自体不失即可使他物了解其为铅笔具此二义皆名曰法无论事事物物一切所有皆可曰法非但「有」者是法即「无」亦是法故法之范围极为宽广法之分类有数种大分之曰有法无法在有法中曰有为法无为法在有为法中分二心法色法佛典所谓法界诸法即一切法之总称如普通言宇宙万有是此中因缘所生法之法是指有为法然无法与无为法亦不离此以无为法即有为法之真实性故以无法即因缘所生法之已过或未来或为因缘所生法上之假想如龟毛兔角故因缘所生法虽包有无诸法而此云因缘所生法则专就有为法说因缘者或合因缘为一名辞或单曰因或单曰缘佛典中常见之此处当分开讲合因与缘通称曰缘者有四缘者彼法对于此法有力能生则彼法对此法即曰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第一种因缘即因下三种即缘有为法分心法色法心法即精神色法即物质色法有因缘增上缘即可生起而在心法中须加所缘缘及等无间缘此二者本可包于增上缘中以其在心法中殊重要故別分为二

因缘细讲颇奥浅言之即就作因之本身转成所生之法者曰因佛典虽皆讲因缘而法相唯识之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讲较精详万有因缘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此识如地中藏有能生一切草木之种子此能生之种子谓之亲因缘余则增上缘也譬之草木种子为亲因缘日光水土皆增上缘也然依真义释之草木种子仍非亲因缘亦是增上缘真因缘乃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诸法之种子也

增上缘乃依別种已生起之物为助起耳依佛法看通俗所谓因都非藏识种子祗是已现之法是对于此法相助而生即是增上缘有一种是顺益增上缘有一种是违损增上缘以有彼法能使此法之或生或灭增加胜进故曰增上缘此增上缘有必要或不必要之別其不必要之增上缘非但增长此法者为增上缘或阻障此法生长破坏此法存立亦属违损增上缘故增上缘义极宽泛铅笔有铅有木推此铅此木之成因无穷无尽故无论讲何种法必皆讲完宇宙诸法而后始全然祗就得成此法直接必要之增上缘言则有限量可语耳

心法者能了知能识別之功能也成此能知识之知识必有被知识所知之法苟无此法则知识不能成立是即所缘缘所缘即所思维所观察之谓必有所思察之法为有力能生之缘始能有此知识吾人有一知识必有一所知识之必要条件是曰所缘缘此所缘缘亦即知识上之所有非在知识之外所缘缘与知识不分先后是心法中所知之一切法也

等无间缘等者同类为义无间者无间隔义以先后两同类法中无所间隔故——世人以色法有空间分位而心法但时间分位——如佛法中说一念一刹那皆指极短的时分谓一生即灭此时间中谓之一念心一刹那心心法之生灭并非单纯故曰一聚要前一聚心法灭下后一聚心法始能生起即如意识生起前一刹那意识心聚未灭则后一刹那意识心聚不生此前念之灭即后念能生之缘故心法无空间关系惟有时间关系然此念念开导不必连接无断而以中无间隔故曰无间时分是依心识流动刹那生灭而假设吾人平时所觉心境皆现前生灭相续之意识境至无意识生灭时如睡眠无梦或一小时乃至一年皆无时间相可得是故空间是物质假相时分是心法生灭假相

因缘所生法即宇宙万有诸法依佛法义世间诸法皆因缘生空无自性世或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风所生或言阴阳太极生或言原子电子生或说由虚空生佛法不如是以是诸论皆执一端故盖凡因缘亦所生法即阿赖耶种子亦所生法是故一切法皆因缘所生而因缘又即为一切法此关系之众缘无际无尽故佛法明因缘生诸法真象无边无中无始无终一切分別对待之所执皆安不上世间之所执于佛法明因缘所生法义上都打破之此五乘共通最低限度所明——因缘所生法——之学理今分说如下

第二节 无始流转

因缘所生法(法界诸法)即通常言世界万有因缘者非于世界万有之外別有其物因者以世界万有为因缘者亦以世界万有为缘是无边无中无始无终者此诸法是有为生灭法相续生灭有似旋流成唯识论云「恒转如暴流」以刹那生灭后一刹那即非前一刹那是故世界万有皆以生灭相续为相其来无始其去无终皆以转为义——转有转起转现二义转起者以转而生起转现者以转而显现——此无始流转亦即世界万有诸法之真相以无固定起时故曰无始流以刹那刹那流转故曰无始流转

一 心之分析

在无始流转中心法最要故先以分析今分心为二部心识心所有法心识又分二类不恒行者以不恒时现起流行故曰不恒行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言成唯识论等说之甚详今不具述恒行者无一时不现起流行故曰恒行即末那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正翻意识第六识亦名意识者以依第七识现起流行故亦假末那识之意名或翻末那为染污意者非是意者恒审思量为义故阿赖耶翻藏——亦云第八识——含藏一切法种子即因缘中之因所有能生诸法功力即曰种子万法之因藏在此识中故曰能藏识又以隐藏在有情根身之中为有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识两类八种心识略如此

吾人平时即末那识亦辨不清所能辨者仅散意识前五识亦不易明只知为五根(五官)之知觉而已其实五根并非五识不过五识依五官为增上缘而现起尔世人以助五识之增上缘认为自有知觉者非是如人戴眼镜镜能助见而镜非见吾人用内省法审观意识时与前五识同行之明了意识亦不易察觉可察觉者唯散位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三种散位独头意识定位独头意识梦位独头意识此散位独头意识吾辈平日认为意识实已非意识之全体祗是散乱独头意识凡言知觉知识皆属之至恒行二识通俗所谓「无意识之精神作用」即有此二识意思在内楞伽经瑜伽师地论等皆有详说因有此二恒行心识即在沉睡中仍是活人而非死人此二识今皆由比量得之然有圣教可依而圣教非由推测乃由圣智实证流出此「无意识之精神」在今日心理学上始成重大问题而佛法中早已彻底了知矣

心所有法中分遍行五种別境五种善十一种(佛法中所谓善恶指现后皆有益彼此皆有益者为善反之即为非善遍行別境是非善非染)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是不善及无记性(六根本中邪见亦曰不正见可更分五种)根本烦恼之支流曰随烦恼二十随烦恼又可分三小类此外复有不定四种即寻求伺察睡眠懊悔

二 烦恼业生

依上心之分析已知有所谓烦恼心烦恼者亦即心识系中之染污心法在恒行心识系中成恒行烦恼在不恒行心识系中成不恒行烦恼如末那识中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在异生心识无一刻不流转如不流转即至圣位我痴者即无明无明者不明阿赖耶识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为对境由此无明妄认为我此即我见由我见生我慢由是执彼赖耶为我而起我爱此是恒常有者至证圣果始伏断至成佛始断尽既恒行有二识何独云末那烦恼而不及阿赖耶以阿赖耶无烦恼故然阿赖耶虽无现行烦恼而烦恼种子亦伏其中

不恒行六识和合而有之烦恼亦唯不恒行第六识任何烦恼皆依之现起根本烦恼随烦恼皆摄其中前五识只有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及惛沉散乱不正知等八种随烦恼且皆由附和第六识而起前五识限于色界初禅天初禅之上即无之第六识遍于三界

烦恼生三杂染普通佛典谓之惑业苦三道依法相精确名辞曰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自体似极污垢物故正曰染在现行心心所中杂夹有烦恼在内亦成染污之物即为杂染故凡与烦恼附合而起之心心所皆烦恼杂染虽第八阿赖耶识亦是杂染阿赖耶所以为杂染者以第八识受前七熏染故又是生杂染故未到圣位之心皆烦恼杂染此三界有漏心义也

业杂染者业即思即五遍行中(作意触受想思)之思思即心之动作之谓亦可简言动力此动力即业——此思能自造作亦可使余心心所造作——所以名之为业者即动作的思也此中能招生死之业专指前六识上之思身与语皆依思而起染故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业由何染染于烦恼杂烦恼故曰杂染业亦曰有漏业未得无分別智以前所造业皆是杂染业以末那识有无始恒行烦恼虽前六识现行为善而其善业以依第七识故仍为杂染而非清净以造杂染业故第八识受熏亦因之而成杂染如香臭之气散在空中即不离空处是故前七识皆不离第八识受熏所留余气即谓之种子能为后来生起之用

生杂染者生有依正二义依即器界正即根身大小乘经典讲明器界者甚多兹不述有情根身约分胎湿化四生有情之生即指其一期生活之时期而言何以生是杂染以生依第八识为本而第八识依前六识杂染业缘所招感故生为业之感应业即感生即其应业既为烦恼所杂染故生亦杂染异生身之五蕴非清净故是曰生杂染

阿赖耶是杂染则有生皆杂染以名色之發生根尘之触受皆依此故人生有老死器界有坏空故杂染生者包有情五蕴身及器界而言即俗云人生世界以恒行烦恼不能断故三界心心所皆成烦恼杂染由烦恼杂染故而业杂染由业杂染故而生杂染由生又起烦恼循环无端是曰无始流转

三 有情本死中生

有情之无始流转者即四有本有即现在有临死一刹那时曰死有死后应另得到一生在未得后生之时则曰中有或死时即得后生即无中有及至初生之一刹那则曰生有由此循环无端吾人平时只知本有为一生不知四有流转循环不息

四 器界成住坏空

器世界无始流转者即成住坏空此在佛典中有极详说明不能详述太空中无数世界之成住坏空等于有情根身之生老死灭一一世界之成住坏空亦如浮沤之起灭人或妄认世界由空而生其实空亦由坏而致了无先后可得如落边际即非因缘生法实相

第三节 业与界趣

业之意义前已大略讲过即行为造作义业之杂染者曰有漏业有烦恼漏故然行为不都属有漏如菩萨行亦曰净业即无漏业但今別名净业为行此处之业且专指染业业之大分从所依法上讲即一身业以依身造成故语业以依言语造成故意业依意识造成故身语意所起行为就性质上別有三种善业现在将来自己他人皆有利故不善业于现在将来自己他人皆有害故无记业不能记其善恶故如无意识动作等业能得果因业受罪者谓之罪业因业得福者谓之福业能得色无色界天果报常在定中者曰不动业此业即指禅定修习由此生于初禅天以上寿命极长曰不动业果

界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欲界者有色身及五尘欲者谓之欲界(二)色界者色有变义碍义合变碍二义即可碍滞有变坏之物质是也但尘欲已空虽有色身常在定中故在初禅天尚有眼耳身识二禅天以上即五识尽泯只有定中意识更无意识更无尘欲虽超欲界尚有色身故云色界此界有四重即四禅天虽同在色界天而高下悬异故区为四重离生喜乐地即初禅有三重天欲界天有忧愁苦恼及欢喜快乐与不苦不乐等受至初禅天离欲界生色界忧愁苦痛已无只有欢喜快乐然此尚不在定中亦有言语行为是为初禅天二禅天有三重天名曰定生喜乐地以常在定中更加喜乐故三禅有三重天并喜亦泯之凡有欢喜鼓舞之情其乐尚浅至极乐则喜亦无之故曰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重天喜与忧对乐与苦对至四禅并欢喜快乐皆无之但是不可形容之平等受是曰舍受名曰舍念清净地是四禅十八天名色界(三)超出色界是曰无色界即纯精神界平日以为离物质无法证明精神之存在而在此界中则唯有精神也二禅天以上有后三识无前五识无色界中亦然只有与定力相应之意识及七八识以定力相应之业报浅深不同亦分四重空无边处此天定心了惟虚空佛典中曾言在人中初得此定者旁人仍见其人而本人则并自身不知所在但是无边虚空此时其身仍在及至报尽命终由其定力得业果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有空时仍有相对之空此空仍是对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故曰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此天并所观无边心识亦泯之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即想无所有处即非想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故曰非想非非想上明之无色界境中国书上祗老子始有此境余书并无之但印度外道每有此境及至成阿罗汉果始能超出

有情异生由死转生趣向一类之中故曰趣此有五种天趣人趣畜趣鬼趣狱趣恒言讲六道五趣较六道祗少阿修罗以彼上通天趣下通鬼趣故今不別立三界二十八天皆包于天趣之中平常中国人之所谓天祗是欲界第二天道家之天亦不过如是二十五有中人趣亦有四种畜趣名不甚正应曰傍生即指人以外动物而言然亦有动物非人眼所能见者亦包其中鬼趣之鬼与常言之鬼不同佛典认鬼亦为众生之一众生者五蕴众法所生义祗以业报不同故人见则鬼不见鬼见则人不见其实鬼亦有色身人碍鬼不碍鬼碍人不碍可同与人在一处而不互见亦有一种鬼有小神通亦可见人不过与吾人所见不同随吾人心象变现而为象故依佛典鬼亦众生之一趣总之鬼报与人不同人见是水鬼见是火平常人以为人死为鬼鬼生为人实为误解其实鬼是罪业报生故人死不必为鬼人生不必由鬼但可云人死转生为鬼或鬼死转生为人耳佛典原语并非地狱祗苦处之义由罪业报生专受苦处曰地狱趣又依佛法说人死未必为鬼或有作鬼或有生天或作畜生或为人或为地狱皆是转生非死所成也天死或转生为人地狱死或转生为人故鬼非人死所必成之物佛典讲生死流转而讲鬼者认鬼是本体实是误解鬼有化生亦有胎生并非鬼套人壳即成为人鬼套牛壳即成为牛依上义可判別如左

  • 罪业报生三恶趣(畜生地狱)

  • 福业报生人及欲界天(有六天)

  • 不动业报生有色界无色界天

佛法之三界五趣循业流转义大略如此

第四节 异生与圣

异生即通言凡夫人与天之身形同与佛菩萨亦相近故天与人皆是善报畜生鬼狱则奇形怪状异形无数可生此异形类中者曰异生此统言凡夫之类皆可受「异」形「生」故然异生有异生之同类性此异生性依人我执而假立然执有实我亦有浅深不同非异生即曰圣者佛典之所谓圣破我执义我执有二种俱生我执分別所起我执俱生通末那及第六意识入圣位之最低限度要将分別所起我执完全断除否则终是异生

一 烦恼伏与断

既知上义吾人如不欲堕三恶趣流转非断去分別我执不可否则必仍可流入恶趣之异生也即无色界如不能断去分別我执亦仍可堕入恶趣释迦在世有外道修行甚深其人死后有人问其转生何处佛言『生非非想处天』又问『更后如何』『堕畜生及地狱』故学佛以断除我执为主此不能断则终不能永离恶趣也

无漏生空慧现观众生但是五蕴众法之和合相续其中实无主宰之我种种分別于我之执见以戒定等能伏如草木有根种伏于地中以石压之不过暂得不起并非断尽在圣智方便上亦必经戒定伏之阶级断者一分一分去除永不复生曰断凡能伏烦恼而尚不能断者即是凡夫能断一分者即是圣人异生与圣者之区別如此

二 断之差別

断有数种以生空慧断我执所起烦恼尽即阿罗汉阿罗汉是三乘共果法空慧者有生空慧不必有法空慧有法空慧必有生空慧此能对治法执所起所知障大乘圣者即断此障生此慧断至究竟即证佛果

烦恼易知所知障不易解恒有错误所知非知识之谓是对能知而言指诸法相性皆所可了知之境以吾人有无始来无明迷惑障吾能知使不了于所知去此障尽即证佛果即证诸法真实相性生空慧是偏慧法空慧是圆慧此有偏圆差別尚有浅深差別即小乘有四果大乘有十地及佛地皆由能断之慧有偏圆浅深之所致

第五节 成圣之道

一 有情种姓

有情想知觉之众生谓之有情众生众生以种姓分大別有五即在有情众生藏识中有五类不同之种子阿赖耶识中无出世智种者曰无出世种姓此类众生祗能在世间修福果不能达出世三乘法闻佛说法而能由四谛教法修道者即声闻种姓由闻佛说十二因缘或不必闻佛说法而能得道果者曰缘觉种姓不必闻佛说法或闻佛说法而能發成佛之心者曰菩萨种姓合后三类而不定者为不定种姓或發声闻心或發缘觉心或發菩萨心其种姓不定故由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有此差別故或不能發生出世心或可發生出世心或闻佛法而得圣心或祗能發信心修善业而得福果不能了佛法实相而达出世涅槃上说种姓类別

诸种姓之成就有二无始来有此种姓潜藏识中由闻佛教法而熏习成种子既熏习成则展转增上皆可成佛修证出世三乘圣果根本所依即依有情之种姓不同故

二 佛教增上

有此种姓仍当依佛教法为增上缘始得發生犹地中有草木种子须有雨露日光为增上缘依佛教法亦复如是无出世种姓者则修福报有出世三乘种姓者见佛闻法即得圣智不定者依其先闻何乘之法而得增长是故说法曰法雨等

三 人天阶梯

有圣种姓者即声闻等三乘能增长而得圣果然在其增长时亦以人天业果为阶梯能修五戒行十善则可得作人之福报亦可为证出世圣果之阶梯在持戒修禅定者即可得天之福报为出世无漏种發生之增上缘亦是阶梯故人天所修诸戒定行皆可为出世圣位阶梯而有圣种姓者则可以人天法为其阶梯也

四 出世三乘

真正成圣之道即依出世三乘法于无始流转烦恼业生循环圈中能得解脱即曰出世盖断去烦恼则有漏业断业灭故生灭是曰出世出世三乘犹三种车乘三种车乘可达解脱生死之地是谓出世三乘法皆依佛法以种姓不同得差別理解各修其行各得出世果菩萨最高之果即是佛此出世三乘教理行果即成圣之道此道果为阿罗汉辟支佛佛之三种

前所说皆因缘所生法依种子因遇增上缘而成道与圣果及业与界趣俱是因缘所生法二三节说异生法第四节讲凡圣法第五节圣法又第二无始流转及第三业与界趣皆世间法第四异生与圣讲由世间至出世间之法第五专论出世圣道凡此皆因缘所生法虽出世之道亦须有种为因有佛之教法为缘故其所成圣果仍是因缘所生法也

第六节 再论业与界趣之流转

上已总明世出世间皆因缘所生法而此中须先明而又最难明者即业与界趣之流转由善不善有漏业得三界五趣生死轮回欲解脱此生死轮回须先明轮回之义轮回即流转凡理论皆先有事实然后立言否则论据不实何从征信在吾人所见到者只有人及畜生二种人与畜生皆依父母而生并未见畜生转人人转畜生之事且所见仅二趣余三趣均不见理解虽可承认而事实不易可见故今特为说明如左

佛法谓之圣教即已成圣智之佛及阿罗汉等所施之教法其圣智圆明洞达其心知亦与人不同然亦人尽可修到故仍平等与別宗教所谓神与人异者不同其所以能知随业流转五趣之事者以在圣智有六通第一即天眼通此通为佛法中所有他宗亦可有之即现今催眠术中有透视术亦即天眼通之一或能远视又或能障外视以吾人业报不同——即有报障故只能见人畜二趣有天眼通即可见到障外天等三趣尚有能见未来者在业已起而报未成之时果虽未成而在业因上亦能见之此种功用亦在天眼通中尚有天耳通他心通身境通及宿命通能通晓自己或他人之宿命此天眼宿命等通不必成圣始有有禅定者心中亦常有之然不澈底如彼预言家亦或从定心上偶然觉到然讲出时已加以散心之分別推度故不尽确实此在催眠术亦可试验而得之及达出世至圣更加一漏尽通唯佛智圆明通达智光普照尽虚空界皆为大圆明镜镜中所照无不了然三界五趣生死轮回乃皆明了此在二乘有六通者亦可见到此事实然此事实之原理尚不能说出如常人可于事实上见到人生世界而人生世界何以如此之原理则难了知故曰宇宙是谜人生是谜

大乘佛智不但诸趣流转之事实可以见到其原理亦能彻底解释即前所讲心之分析中分心识为恒行不恒行皆有其相应心所在恒行中有阿赖耶识是无始流行转变相继不断者不恒行心识有种种造作皆熏在阿赖耶识中藏其种子业种法种业种即法种中之有特別势力者如国家百姓中之有特出者能统率众多人而作其事业业种亦复如是彼能将所属法种可起现行而合成不同业报然其势不可久故势用尽时即为破坏死亡而別种业缘代之又生生而又死循环流转又受生为別一业报而入其轨范此与朝代递嬗相同前朝势衰则国家大乱更有有力者出別造新朝民土如故而国命维新此中业种亦如帝王之处草莽能转此国人成其率属由此得到一期一期之生命此无始相续生死之法在大乘法相唯识中谓之异熟因果有详细说明此皆先有事实然后加以解释者

吾人当未见此事实前须先信有能知此事实之禅定神通此禅定神通细者虽不可见而粗者尚不难见如催眠术等即以一种方法使人定其意识而致亦可曰自己催眠工夫纯熟即得禅定在未得之先固有疑情及至既得则事实可证如伍廷芳稍有修养预计在梦中作何事或见何人后来亦能作到修禅定者每能见乎常人所不能见之物如常人无光不能见而禅定中或无光亦可见物此亦天眼通之流在有禅定智慧者即可事实上证得然未必明其原理欲明原理须通佛智

三界五趣之业果流转最不易知然亦最重要如不信此则出世间之解脱生死流转法亦不能安立故特提出说明须先知有此生死事实再明生死之理然后可以解脱而成就三乘之圣道故明因缘所生法为世出世五乘之共学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

印者印定之义为此三法所印者即佛所说之出世三乘法不相符者即非佛所说出世三乘法此三乘共学之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今即分三节明之

第一节 诸行无常

行者造作变坏义此中有三此生异灭以造作变坏为义故曰行常者不变义如虚空即恒常不变然物或有暂时不坏而以后要变坏者亦非常此永不变灭者即曰常前来所讲因缘所生法莫不有生有生即有变有变即有灭此中无常者明有变灭然虽曰无常而实非断灭以前灭后生得相续故然如烦恼等亦可言断灭以与圣智相敌故圣智现行烦恼即断故如是诸有为法皆无常故曰诸行无常即到佛果地位与四智相应之清净身土亦是刹那生灭无常然以平衡相续故曰相续常所起作用亦复不断故亦曰不断常明得此无常义即可明无常即常义以此无常之理常故佛果自受用身土平均相续及应化之用无尽不断故众生生死谓之分段生死菩萨位上之生死谓之变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两种生死以未能圆满清净平均相续故有一期一期之生死相可得此诸行无常之法印通三乘然无常即常之理则须至大乘始明

第二节 诸法无我

此中我者是有自主体及统宰用义有自主体及统宰用即曰我有情众生只有五蕴诸法五根五尘谓之色法即物质在人即为人身此色法曰色蕴又有苦乐之感觉此谓之受受中亦有种种不同是曰受蕴所感觉上取分齐者即想蕴心知作用之流行造作者则曰行蕴为一系一系统率之知识如心理学上所云之统觉以统率许多受想行故即统率依眼耳鼻舌身意各根所起之各各心聚者是识蕴总为五蕴诸法五蕴诸法中色蕴即物质受想行识蕴即精神就人观之都无自主体及统宰用祗是五蕴所集之团体是故只有五蕴并无实我此即无我义人以外之动物等亦复如是故有情众生祗有五蕴并无有我此通三乘尚有法无我是大乘义然亦可由此通达盖以众缘生故有为法即空无自性而无为法亦即遍于有为法之空性故故曰法无我由此一切法皆无自性但以异生妄执而认为有我耳

第三节 涅槃寂静

涅槃是梵言即四谛中灭谛有广狭二义狭义即择灭广义即圆寂择灭者以圣智择出诸烦恼等而灭之也圣智之来源一依众生心中本有之智种二依佛之教法由此起圣智慧之决择而断灭烦恼业生故曰择灭择灭则解脱流转而常住寂静故曰涅槃寂静广义涅槃分四得阿罗汉者由以前烦恼业而受之身亦灭更不随流转者为无余涅槃虽已择灭烦恼更不起业而尚余前业所招之身者曰有余涅槃此但择灭由我执所起烦恼障而除去生死者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义也能择灭此烦恼业生得真常寂静无所变化谓不生不死不起不灭此涅槃义是三乘通义至大乘涅槃即圆满寂静如因有所求则未圆满无所求则是究竟圆满是大乘涅槃义亦有二种自性圆寂即诸法之毕竟空性以因缘所生法本来毕竟空故此空性本来圆遍常寂故谓之自性涅槃圣凡生佛一切平等本来如是无得无失佛果无住涅槃福智圆满更无所求大悲般若常相辅翼以般若故不住世间以大悲故亦不住出世间此无住大涅槃唯佛有之二乘圆寂于一切法实相未能明了知觉以所知障未断故尚有所执至佛以无所执故与诸法实相时时相应故曰无住涅槃佛所以如是者已能择灭所知障故向来无明迷惑之所知障如不能以大悲般若扫荡无余虽除分段生死如彼菩萨二乘然于大悲般若佛果未圆满故仍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循环变易生死是进化分段生死有定限变易生死无定限但既有进化即未臻圆满至正智真如如如不二即大乘大悲般若无住涅槃并前二种涅槃即四种圆寂义此皆常寂安静故云涅槃寂静唯广义圆寂即是大乘之胜义

第三章 一实相印(大乘不共学)

一实相印者出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以为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者法华谓之诸法实相诸法谓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诸法本来之真实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说明其如何无稍违背错误之处此即平等大觉之所知境除佛之外其余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就其所知境则觉其切要其所不知则不注意不能圆满依佛乘义则完全依智慧而修行初發心菩萨虽未能证知诸法实相而能依佛之智为智故亦能达诸法实相其实三法印即一实相印以皆明诸法因缘生故无自性故依一实相之三方面分別解释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贯通为一实相印兹分四节言之

第一节 诸法毕竟空

在一实相印中首明诸法毕竟空义因缘所生法即有为法虽有假象幻用但求其实体考究结果都无可得故假象幻用诸法皆无实性今科学所依之唯物论考究宇宙原质是何物及又有發明则前所计随破彼今所讲最后结构力之电子已无实质之可执以后当续有發明终必无得依此欲求物质实在而亦终无究竟实体可得故色法毕竟空色法既然心法亦复如是故有为法毕竟空有为法犹有众缘相续之假相幻用至无为法并假相幻用而无之但有其名由此可见无为法更是毕竟空有为以因缘生故知其唯假相幻用而毕竟空无为但是智观上假设名义故亦毕竟空此在掌珍论等详之将所有一切诸法皆告以毕竟空毕竟空故一切分別计执皆灭一切心念皆息由了得诸法毕竟空则一切执著皆无安足处由是无分別智现前如如相应诸法实相

第二节 五法三自性

此中五法者即五种法分別正智真如名者即言说所依之名字由名生句由句生说通言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名法无量则名亦无量然法之范围甚宽名亦法之一种无数名字言说即此五法第一法相者即「心之分析」内所讲想心所所取境界分齐此境界之分齐名之曰相恒言此有意义此无意义此意义即是相由前五识感觉之相意识依之立种种名又用彼名字言说以显此种种之相凡色法心法之现象皆曰相皆可依以立名及可为名所诠表故名遍一切法是故名相相联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依中国旧说名实对立名为实之宾实为名之主依佛法言名相对立相非实有虽一般人认为实有但是假相并非实有名相是所知识者显现在一人知识中者即相诠贯在多人彼此相识中者即名以依各人心识上相似之相以立名故

名相皆所了知之法其能分別了知之心识即分別分別正指能了知之心识亦是相之一分以其亦被了知故是以能了知心识亦可为被了知之法而被了知之法则不限于心识被了知诸法与能了知心识之关系者现行之心识是能知识之了知分別此外一切皆被知识之法以被知识故显有能了知之法如吾人起一念分別者即心念被分別者亦不离此心念他心通所知之他心亦然故无论何法处在被了知地位者皆名相而能了知者即分別名相是客观分別是主观但此主观亦是可被了知者故亦可是相故以能表与所表相对即名与相所了知与能了知相对即名相与分別

分別是杂染了知以须分別而了知故至清净了知即正智正者正当恰好之意如俗言恰到好处此明确之了知即是正智即能了知之心心所于所知诸法相性正当明确了知故清净正确了知之所知即真如于所知真相如如不异即名真如此与杂染分別所知之名相不同以彼分別不与真相相当是依能知识之分別所变起之假相故非真相真如者即能了知之主观正知是极平正相当之了知不用主观之力稍有变异全依客观原来如此之真相而了其如此故如者即如此之义真相如是故曰真如故正智曰无分別智真如者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是即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此五法摄一切法是故五法又曰五法藏

三自性者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自性诸法无自性者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依他起性者即生无自性以众缘所生法并无所生法外之固定能生法亦无能生法外之固定所生法无能生所生故则生不成立而无生故生无性生无性故但以众缘之所集显有此一法假名曰生故是依他起性依众缘起依诸识现曰依他起然非众缘能生即众缘是此法如人依烦恼业集五蕴诸法所成即此众缘是人离此別无有人故明依他起性即明生无自性遍计执性者即相无自性不了生无自性之依他起性故乃执有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由此执故认有二相内执实我相外执实物相以不了皆众缘诸识之假现故执为实有实唯妄执故此妄执中所妄执之实我物自性实无所有故明遍计所执自性即明相无自性圆成实性者即胜义无自性前说万法皆众缘诸识现由此明得诸法毕竟空则妄执即除妄执既除则得清净正知如如相应诸法真相此即圆成实性故圆成实性亦即五法中之真如——是圆满成就真实相并非新有所造原即诸法本来如是以胜义本空无自性故

依上五法三性相互看来名相分別正智皆依他起性以皆因缘生法故然非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者但是迷惑于此所起之谬解故此一解也又可曰正智亦圆成实性以无漏清净故是故圆成实性或专就无为法讲或统就无漏法讲即离一切言说分別亦即诸法毕竟空义然为于此法未能悟者乃开一种方便从不可说中起言说方便觉悟未悟者因立此五法三自性施设以明法相

第三节 八识二无我

八识二无我者亦可曰诸识二无我八识心王各有心所谓之染分八识心心所聚即五法中之分別此中又有能所知两面其自身谓之自证分其能知即见分其所知即相分相分即五法中之名八识及心心所各有三分如是八识心心所之三分即八识心心所中之诸法转成清净心识即名四智相应心品前五识谓之成所作智相应心品第六识谓之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第七识谓之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第八识谓之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心心所法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故在平常根身器界即染分相应心心所之相分至佛果之身土即清净四智相应心心所之相分故诸识之三分统率一切言说包括一切诸法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诸识三分诸法皆无我故曰诸法二无我

第四节 法界无障碍

法界无障碍者法界即真如別名即无分別智相应之真如又如世言宇宙非但指空间时间实包一切物而言此法界者亦复如是乃总括此诸法而言也诸法中无论任何一法皆诸法之总相以皆能摄一切法故此总相即为法界故曰随举一法皆为法界如铅笔可统一切法以依众缘成故众缘之众缘展转无尽故故一摄一切一入一切此法界义也又界者因义法界者即诸法之因法法虽互入然不失其自相此不失自相者以一一法有不同种子为之因此因种各各不相杂乱故现行亦各各差別然此因种虽各各差別而又交互相遍故一一因种一遍一切以阿赖耶识中之能力无方所边际故明此诸法各別种因谓之法界依上三义谓之法界以法界之一一法互摄互入而又不相杂乱故曰法界无障碍也

然即诸法众缘生无自性故是法界无障碍义复次以诸法唯心现故即从含藏识中一切种子而变现成为別別不相杂乱又互摄互入而无障碍此一实相印以遍一切法皆是如此故与前三法印不同谓一遍一切法即毕竟空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遍一切法即诸识二无我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碍故

第四章 约略指广

然欲将上述学理研究明白非全藏经论阅过不可然总三藏亦不过明因缘所生法义也三法印广义通大小乘法狭义是明小乘法须看四阿含等经及發智六足大毗婆沙论与俱舍成实诸论总在一千卷以上此中扼要两论即俱舍论与成实论也一实相印中明诸法毕竟空者亦有一千多卷即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掌珍论等扼要者在心经中论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者则法相唯识宗之六经十一论与因明诸论并古德注解大致亦上千卷扼要者在楞伽及成唯识论明法界无障碍义者则如宗法华涅槃之天台宗华严之贤首以及真言秘密宗净土宗禅宗等皆是今不过举其梗概而已

结 论

第一节 解释对于佛学之误会

前来已从学史与学理之两方面说明佛学兹在结论中更当略一解释普通人对于佛学的误会在中国三四十年来受了外国的压迫和摧残激生出一种爱国心这个爱国心是很好的但是凭感情不凭理智便说佛学是印度的印度是亡了国的故对于佛学不当研究这是错误的因为印度亡国的缘故乃由印度有一种最古的婆罗门教后来佛学兴起经过一千五百年后这个古婆罗门教又盛兴了其时佛学衰落印度四分五裂成了婆罗门教的印度不复是佛学的印度从此讲来当知印度亡国的原因不独与佛学毫无关系且因不信佛学而亡的

复次凡革命的过程上必先经过破坏破坏是将一切不好的事物都要扫除去乃能将好的建设起来在佛学里面对破世俗谬见邪执有很严格的批评此即是思想界革命的破坏但是为建设而破坏的是要造成一个清净庄严之极乐世界的是要發达人生而至于很圆满的从此可以知佛学不是厌世的不是消极的不是非伦理的不是非人生的如果未曾知道这一点那就是误会了

再次向来在中国是以寺院中僧尼代表佛教的但佛学真精神并不如此若到暹罗日本去一看就可以知道日本有三千万佛教徒暹罗全国人民都是佛教徒但寺僧都不满十万人可见不能单以寺僧代表佛教但中国因为先有了儒家的文化所以不须要更谋全国在家佛教徒之组织但现在的中国那就与前不同了应以为众生谋利益的佛教为我们革命的道德标准了

其次是受过新教育的因我国普通人有多数以烧香点烛设像求福等事认为是信佛教之表示殊不知佛学的宗教方面也是真正的无神主义在佛陀不过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先觉我们的一个先生使我们發挥本有之觉悟的可能性也来成佛我们所以才崇拜他对于鬼神在佛学中看来不过是六道之一也是可怜悯者应当要去救济他的所以佛学最大宗旨是破迷以成觉悟的

第二节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

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物质谁造的神是谁造的均仍不能解答则仍必归之于无始故佛学直从有情生命而曰无始然显现其生命者须有借乎缘缘即是合乎生命显现的关系条件

诸法唯识变现事佛学以万事万物之事理曰法但这一切事理悉是唯识所变现唯识变即是事唯识现即是理这识有眼意等八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万法约分二端即各別事与共通理常人知识上只有错或不错之共通理至于各別事非佛学的现量智不能证明

人生无我所显真理由前明白了有情无始缘起在佛学上即名人生无我谓人生之现起由多缘会合而组织成功的如化学谓十五种元素生理学谓生理机关及细胞组成佛学则谓五蕴四大三十六物合会而成且成人时亦刹那变化念念生灭如旋火轮连续不断知生时已早灭未生在未来此中无有我可言故云无我如化学谓十五元素或细胞等因呼吸之间已转变无量在此呼吸相通的元素中觅我了不可得若元素是我则元素遍宇宙全宇宙皆是我不是则全宇宙皆不是我那末我究竟是甚么呢就是前说的无始缘起明白他是缘起的无始无终的这就是所显真理

宇宙无实所显真理实有自体曰实宇宙诸法在事实上皆唯识变现而实事不是平常人所知得到的不是思想言说可以表现的一落思想言语即合于论理的范围如曰杯子则全世界所有之杯皆包其内只是人心上共同之理全宇宙的事是唯识变识变则无实体存在往往有一般人追求他的第一因终不得结果今明白是众缘而成即众缘亦不可追上上推之无始下下追之无终即当下一刹那明他是依众缘起即是所显的真理即成无障碍的法界一微尘遍全宇宙全宇宙摄一微尘若觉悟到此即证得大自由大平等的大安乐

第三节 佛学的方法

前已说明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但此不是平常人能体得到的要体到必要一种方法此方法就是觉者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约有三种第一种是戒依律仪戒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第二种是定世间定三乘定大乘定第三种是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第一种是行为的训练害他则自他俱害利他则自他俱利依此善恶的标准而为训练害他即恶利他即善佛学要由止一切恶作一切善的戒行得到精熟时乃至第二种的定定是由戒律而成功的用他来训练心理之深隐处如一个人在行为看去虽是很好其实他心上不知有多少妄动我们稍静下来就觉到了定是心力的集中统一亦可云第一是行为派的心理训练第二是潜意识派的心理训练至于第三种的慧是根据觉者的心理变自心为佛心要经闻法思义修行的长时训练由低而高中间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五十重阶级始得到佛的地位成佛以后即觉到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幻法说幻真法说真不增不减如量而说如实而说但佛学在注重自己去实行去经验不是说说就算了事的觉者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大概如是

第四节 佛学的应用

上明佛学的本质与方法我们已知是全善全美的拿来放到人间發生甚么关系呢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情意的         └┬┘        ┌宗 教┐文学┐    佛学┤   ├哲学       ├美术        └科 学┘工艺┘         ┌┴┐         理智的

佛学可说是宗教是科学是哲学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哲皆是佛学皆非佛学佛学是包括宗而又为一般宗哲所不能及的

佛学与政治及社会佛教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發大悲心修菩萨行为一切众生的公仆故是共和政治的人生观大同社会以个人为世界单纯之分子以世界为个人直接的团体佛学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缘起一人之善恶能影响于全宇宙这就是大同社会的宇宙观

第五节 怎样研究佛学

佛学的内容大概有四项教的研究教即文物此有关梵文巴利文藏文汉文数十种的文物法物之搜集史材之编考经典之校订图书之纂译理的研究即依教所成之思想印度二十小乘学派印度三种大乘学派中华综合学派欧美新研究派即实行戒律通菩萨戒別七众戒大小乘各种禅观真言一印一明或无量印无量明明即是咒净土极乐净土或知足天的弥勒净土等信果由明教理而生信由信而皈依佛法僧德果由受持戒律有德为众所归定果由修习禅观而得慧果亦修习禅观所得之果此四果第一属信众第二属僧众第三属三乘的贤众第四属三乘圣众及佛由教理而起行由行而证佛果佛学研究修习次第略说如是


校注

本论略本民国十五年八月在北平佛学研究会讲罗庸及黄中疆骆德先笔记当由佛学研究会印行流通十九年增入学史及结论部分改名佛学ABC交世界书局發行三十一年重加治定复佛学概论之名是为广本汉藏教理院刊行即今本所依 学史编十之四五系节取佛教宗派源流会入本论者不复详注读者可參阅之 结论系依据大圆罘月莘野合记之「什么是佛学」略为删节而成 下有第六节「初步佛学书的介绍」从略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1)
关闭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