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皆因缘所生

  • 一 引 言
    • 甲 习俗的迷信非佛教
    • 乙 佛教的消极非本质
    • 丙 空与唯识等亦附加义
  • 二 析 名
    • 甲 万有
    • 乙 因与缘
    • 丙 生
  • 三 立 宗
    • 甲 各因引果之先后熏起续断与唯识
    • 乙 众缘合成之违顺消长泛要与皆空
    • 丙 因缘生存之主伴摄入同异与圆中
  • 四 破 邪
    • 甲 不平等因
    • 乙 无因偶然
    • 丙 偏因或缘
  • 五 结 论
    • 甲 正明万法因缘有
    • 乙 尽除迷信成正信
    • 丙 信行因果得圆成

一 引言

佛教之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余年尤其是云南的佛教是印度阿育王时代已传入故云南之佛教历史已在二千三百多年以上所以现在中国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均散布有信崇佛法之徒众及有很多代表佛教的寺庵僧尼佛教在中国曾有过极昌明的时代而对中国固有的文化之贡献与影响都甚大至唐宋已经發挥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近今研究中国文化者皆离不了佛学的因素

甲 习俗的迷信非佛教

自清季废科举兴学校维新变法以来一般新学人士即诋訾佛法为迷信使佛教于无形中受了莫大的打击大有使佛教的学说被推出于中国知识界的趋势实则许多被指斥为迷信的事物与佛教本身全不相涉殆若风马牛之不相及一般认为迷信的不外各地方所崇拜的鬼神偶像及化烧纸钱等等风俗习惯皆误为佛教所造成其实这在佛教原有的教理和制度上并没有提倡过此种俗习之起源多由于中国古来的所谓神道设教思想之遗传因为佛教在別的国度里流传时并不如此并没有像在中国的许多不经的俗习这是可以作反证的由此我们知道中国古时遗留下来为现在诟为迷信的风俗无非历代统治者的帝王欲借此使人民生一种希望或畏惧因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镇慑其用意在巩固其统治权以使之补助政治法令所不逮可是在今世科学的眼光看来不免有愚弄人民之嫌但此并非出于佛教故以前中国的佛教僧徒也不过适应于吾国的习俗而如此亳不影响到佛学的真理及其原有价值

乙 佛教的消极非本质

古今一般人士看见各地寺僧遁在山林往往即据之以为佛教是非人生的乃是山林隐遁的与社会人生不相关联的是所谓出世逃世的消极佛教因此即以为佛教对于有为的青年人及对社会国家负责任的人皆不宜接近尤其不必去研究但为一班退休的老年人及无知妇女的崇信物因此乃欲举佛教而摧毁消灭之其实这也非佛教的本质佛教教理上所谓五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及佛者此中第一步就是教人在世做人然后才能谈到超人的天及出世的声闻缘觉菩萨等四乘故学佛以做人为基础其余四乘也不尽出世出世只是修学佛法的一种过程即是车的意思五乘是说由这五种不同力量的人依这五层的车路前进这样看来佛法并不是非人生的也并不尽是远俗离世的如在暹罗缅甸西藏等处即是用佛教学理为治国及待人接物的处世学问而佛教在中国专被用来做出世的修行者这是因为中国已有儒教学说治国经世的缘故如此说来佛教之退处山林也完全是中国的环境使然并非自身的本质如是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教是非消极的是有为青年人及现对社会国家作大供献者的人都可以研究的

丙 空与唯识等亦附加义

其次以为佛教说一切皆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等即误解佛法是偏向空寂偏重精神的宗教与现代科学的物质文明相背驰其实佛教说一切皆空有时也说非空也说非有非空即空即有其说空者无非是就一法或万法作一种理性的说明须在讲到相当的地方乃适用的一种术语讲唯识也是如此此种术语只是佛说因缘所生法上的附加义扼要的说来佛教唯讲万有(万法)皆因缘所生这才是佛教的真正本旨

二 析名

佛经所用名词往往精深细微一般人甚不易解所以今讲「万有皆因缘所生」不能不略说本题的几个重要名词

甲 万有

这一名词在佛教经中原不常用应当用「万法」才合因有字的意义尚不及法字的意义来得宽广万理万事万物皆不出乎法字的范围然佛教中也有用有字的地方如一种宗派立名一切有是专门讲一切皆有的即所谓万法皆有但以有遮空其义已狭或说三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或析为九有二十五有此与吾国通常以宇宙内外事事物物名万有相同此取通俗易知故用「万有」一名

乙 因与缘

这在佛经中分得甚为精细有所谓六因十因四缘二十四缘者现在限于时间不能一一说明但就因缘二字说之因者为构成一切事事物物即万有的主要因素所谓质的方面的东西譬如花的种子一样缘者乃事事物物的条件凑集助成主因的东西譬如只有花的种子是不能生出花来的必须借助于水土日光等物乃有生起花来的结果试看现在供在这讲台上的盆花这是一个活的举例佛法中这样的事例是推用得很广泛的所谓万有万法各有其种子之因亦各有其凑助之缘而缘又有顺逆的分別遇顺缘则生长遇逆缘则衰灭

丙 生

是对住灭而言的佛法中常讲此生住异灭的四相生是说事物的初生住是已生后的存在异是存在中的变易灭是变坏到消灭此生字是狭义的又或有单用生灭二字者生字对灭字而言此生字可包括住异在中是广义的今言万有皆生于因缘的生字也是广义的生如中山哲学上所谓宇宙以「生」为重心的生字所表现的意义一样广泛

三 立宗

依上面的解说对于万有皆因缘所生之义可分如下的三点说明

甲 各因引果之先后熏起续断与唯识

应知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各有其主因以引起各別的成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先因后果因引果生果又熏成因种如寺院中之烧香由香的燃烧以熏留香气曾现的心境留在心中虽经多时而此已熏成之习气不失等到后时遇到机缘仍可發现此即所谓熏成种子复起现行之一例由此因果果因相续例如外国输入一种胡桃种子到中国来栽种生果果种相续到今但如有同样而较优良之新种输入或遇天灾等大逆缘则亦有断灭的时候所谓适者生存或归淘汰佛教的法相唯识宗是专为阐明这种因果相续的道理而發展成的由种子依持说到藏识以成立万法唯识使众生循之修行渐去凡劣而臻至善净佛圣明有善因必可成善果

乙 众缘合成之违顺消长泛要与皆空

从众缘合成以观万事万物遇著顺缘便生长遇著逆缘便衰灭犹如人遇到适宜的乡土便生活得顺利走到水土不服的瘴地便生病乃至于死但能懂得其發瘴之时间性亦可为预避之方以资进退者则在例外不但人是如此宇宙间万事万物的顺缘逆缘与生长消灭莫不如此泛言之我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语默动静无一不与万事万物为缘而互通消息更推广论之山间的一草一木海洋中的波涛与空气天上的星球运行无不与每一物互相为缘以致其违顺消长的虽然此中所谓缘亦祇就其重要与次要者分別言之即是直接因以成果者为重要的要缘反之间接不切要与泛远的则为次要的泛缘如是众缘合成之物分析观之只是众缘而实无此物此佛经中所以处处明万法皆空的所由空之定义是众缘合成中毫无固定物体的说明言其没有固定独立的实体存在推广言之即所谓一切法自性皆空法性空慧宗备明此义

丙 因缘生存之主伴摄入同异与圆中

须因缘齐备以生存的万有万法每以一法为有力能持之主则其余诸法皆为无力相资之伴要得主伴关系(主因助缘)全备方能完成其生存此说在中国自创的华严宗天台宗及禅净宗特详讲之所谓一法摄尽一切法举宇宙间所有诸法法法皆可为主而又皆可为伴譬如以现在显现在诸位面前的讲桌为主例而言此桌是在云南省城的昆明云南是中国的一地方则此桌便和整个中国社会国家發生关系而国家社会又依地球太阳系全宇宙为它落脚存在之缘推开去讲不论精神的物质的任何一个成法为单位皆可互为主伴相摄同时又互相入虽然这主伴相摄互入的万有万法以之相互摄属时固可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但亦并不拢统因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人的方面有善在整个宇宙方面有精神物质非精神或非物质在国群方面有社会国家民族方土各各判然有其同异纤毫不混现在须要就此特別讲明者这是佛教中明因缘生法最圆满中正的教理也是中国佛学的特色应当促起世人注意的地方

四 破邪

不过在世间一般的学说或宗教里也多有讲因果道理的初看好像与佛学上讲的因果论颇为相像但是细究起来则大谬不然一切谬说可归纳为三种邪谬的因果论法

甲 不平等因

如说宇宙间森罗万象的事事物物皆有一刱造主宰者为「因」以使之生以使之灭但彼主宰者之自身则并不要「因」亦无生灭此种所说「因」甚不平等万有要因彼也要因彼不要因万有也不要因故其所说之因于理不可通其他与此相类似的哲学上科学上或偏执物质或偏执精神以为因的很多很多如说虚空一元电子一元等此等说法用佛理观之皆讲不通此种不平等的因果论法正是一般人误认佛教与摧残佛教的根源所在世人应注意其偏谬而打倒之

乙 无因偶然

其次又有人认宇宙间的事物现象皆是自然如此的所谓不邀而至或认事物现象如风吹叶落一样风不过偶尔一来是偶然如此的此是庸愚懒惰思想的起源中国国家衰败之所由佛教之被利用为逃避现实的工具及其自身之遭到非常的摧毁者大都缘于此种观点的作祟亦应郑重的予以打倒

丙 偏因或缘

说偏因者如佛教中的一切有宗及世间哲学的命定论者目的论者皆过于偏执因而落于有边了或偏执缘的如哲学的偶然论者机械论者及佛教中一切空宗则又过于偏执缘而落于空边了都急须加以纠正使之消归因缘生法的中和实相

五 结论

复次由上斥除不平等的一因及无因偶然并纠正偏因或偏缘的各种因果法的理路看来即可得到如下的结论

甲 正明万法因缘有

即证明万事万物都须因缘具备方可生存的道理这是佛教中的正常的因果论即佛教的本质因此所以前面说空与唯识义亦不过借以说明或证明宇宙真理的工具

乙 尽除迷信成正信

用这正常的因果论——即佛法的本质可以打倒一切偏执的学说与迷信如打倒坚执上帝或电子等的一元论者的深固的迷信等而成立事皆可验理无不通的因缘生法之正信

丙 信行因果得圆成

此正常的因果论即佛学的本质推广应用能令现世一切合理的科学哲学或政治学说社会学说皆达到究竟圆满目今中国精神总动员的目标是「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若能正信此所说因缘生法确为普遍的真理举国家民族为主则遍摄遍入一切以为伴历之三世无不通行之十方无不准民族国家乃能真成其至上而军事胜利之第一亦得成真实无谬思想能力不期其集中而自无不集中矣「苟非至道至德不凝」世间的英雄豪杰往往中途消极不能永久真积极若能定志于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因缘生法真理必能建成万古不朽之功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18)
关闭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