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

  • 一 全部教史的纲要
    • 甲 佛法流变的原则
    • 乙 印度佛教的三期
    • 丙 世界佛教的三系
  • 二 全部教法的纲要
    • 甲 四藏
    • 乙 三法
      • 1 五乘共法
      • 2 三乘共法
      • 3 大乘不共法
  • 三 今后佛学的建立
    • 甲 研教
      • 1 法物
      • 2 经书
    • 乙 究理
    • 丙 修行
      • 1 律仪行
      • 2 禅观行
      • 3 真言行
      • 4 净土行
    • 丁 证果
      • 1 信果
      • 2 戒果
      • 3 定果
      • 4 慧果
  • 四 今后僧教育的建立
    • 甲 律仪院
    • 乙 普通教理院
    • 丙 高等教理院
    • 丁 參学处
  • 五 今后教制的施设

一 全部教史的纲要

甲 佛法流变的原则

这是从佛教最初的發源至后来千派万流的流传上提出一个纲要来观察全部的佛教佛教的發源是由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世尊所以在这里我们第一要认清全部的佛法都是出于释尊一代中所应化施设的教法虽然由后世的学者将它發挥光大而进展而推其根寻其源则皆基于释尊一代中所开示不同普通一般研究历史者或以为后世学者所新创的观念我们真正信佛法的人须首先在这点上认清楚才晓得后世所流传的佛法皆是以释尊一代所示的教法为根源有了这根源后世学者依著时代潮流的特殊机缘就能把它这部分那部分的传播四方而發挥光大而其根源总不外释尊现身说法的施教这样知道佛法的流传都是从佛陀亲证的法界性相中流露出来的佛法才能握得佛的「心印」

说到流传首先就想及佛灭度后阿难迦叶尊者等结集法藏的关系但不必完全由于他们先时同时或后时更有其他的弟子们共同结集或各成记录不过在佛灭后首先盛传的以阿难迦叶为重要的领袖而已在佛成佛后五六年间即有律条的制定至十二年间已有完成的戒律为当时各处的僧团所共遵行在广律上说到佛在世时已有比丘或长者国王夫人等读诵佛说的经典可见佛法不特佛灭后流传即佛世时亦已有记录流传这样我们对于后世佛法各派流传的思想可知其皆出于佛在世或佛灭后的各种集录的传流因为除了阿难迦叶的结集外尚有其他许多的弟子们结集记录流传于后世而各別的逐渐發扬光大所以溯其根源全在佛陀一代的设施

佛教各部分所以各別在后世發扬光大原因一半是由当时主持佛教的人物一半是由顺著时代的潮流适应处所的机会所以将某一部份成为特殊的發展而在适得其反的时地这一部份的佛法必趋于衰落的现象而由当时其他主持佛教中坚人物的努力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分發扬广大认清这一原则便可想知世界上从古至今的佛教情形了

乙 印度佛教的三期

释尊降生于印度故佛法首先传于印度现在把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说

1 小乘兴盛时期

传持佛教的正统而主持佛教的中坚人物就是阿难迦叶优波离他们因此流传的佛教亦以他们结集的法藏为中心大概在佛灭度第一百年到第六百年间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个时期所以这时期中所传的教法是以声闻乘为中心的三乘共法然所传的三乘共法虽以声闻乘为中心而大乘的佛法亦不能说全然乌有不过因这时期中声闻教法特別光大發展大乘佛法伏于其中隐没而不彰罢了因为当时都以声闻人的眼光去观察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自然隐蔽而难以显彰是为印度佛教史上第一个弘盛小乘佛法的时期

2 大乘兴盛时期

在佛灭度后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间为第二时期的佛教在第一时期渐次因诸部的意见分歧经了许多的决裂致使整个正统传持佛教的威权渐形失坠并以当时的佛法已渐渐地传播扩大到印度之外了而众人的思想亦渐进于复杂了恰有马鸣菩萨等应运而生作佛本行赞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龙树继承而兴起乃至提婆无著世亲等接踵而出阐扬大乘教义遂使素来隐没不彰的大乘佛法如雨后的春枝發扬茂盛而开出灿烂耀目的花朵了但在这时期中声闻乘的教法并非就断绝了流传不过因大乘性相的教义特別發展弘盛發挥光大小乘教义附属于其中流传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个反比例但在龙树时代还是对破小乘而显扬大乘至于无著时代便由大乘提携小乘了这为印度佛教史上第二个大乘弘盛的时期

3 密咒兴盛的时期

这从千二百年以后的时代当时大乘佛教的教理已成了精深而严密同时在通俗教化上已能普遍于民间而一般崇信的人们由崇信而要求实行佛法既然普遍民众又重于实践修持的要求于是就有一龙智菩萨出来弘扬真言陀罗尼的密法遂致密法流行發达极隆盛于一时了但在这时期中亦并非大小乘教法就断绝了流传不过以陀罗尼真言密法特別發达弘盛其余大乘教法都依附其中流行而小乘教法几于湮没这时佛法虽普遍流行而不重于教理但偏于密咒的传持滥同民俗的风习遂令婆罗门教乘之崛兴而弘盛致佛法反渐趋于衰落乃至后来的印度佛教竟趋于颓败而几乎绝响为止是为印度佛教史上第三时期佛法的状况

上面所说三个时期为印度佛教流传的全部情形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时代弘盛传播上面曾说靠著佛教中特殊的中坚分子遇著时代的特殊机缘所以得到特殊的發展可是现在印度的佛法已处于绝响的境地没有纯正的佛教可言了虽然佛教在印度三个时期中特殊發展的部分曾经分別流行于各处成为现存于世界的佛教

丙 世界佛教的三系

现在世界上流行的佛教可分为三大系统第一系是以锡兰为中心由锡兰而流于缅甸暹罗及以前的马来半岛等处第二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于高丽日本安南等处第三系是以西藏为中心——西藏亦属于中国范围现在所谓「五族共和」西藏是其一虽然其语言文字风尚习惯等等皆逈异于中国内地故另成为一系——由西藏流传于蒙古与西北东北及尼泊尔等处

这现存世界上所流传的三大系佛教与印度三时期的佛教是有很密切的关系锡兰系所传的佛教是印度第一期流传的佛教以其在阿育王的时候已开始传入且其保持僧众团体的律仪等等俨如佛世或离佛不远时代的僧众律仪一样而在教义方面则亦以三乘共法的阿含经等为范围故由锡兰为根据地而传于缅甸暹罗等处的佛教我们可以确定它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

再来观察中国所流行的佛法旧传谓于佛灭后一千年间传来现在依锡兰西藏的佛史应把佛生年代减近在四五百年顷那么中国所流传的佛教即是佛灭六百年后印度第二期流行的佛教因为第二期所盛弘的是大乘教法虽然三乘共教亦附带传来而确以大乘佛教为主在唐开元后印度第三期的真言密法亦有传来但未极具备故中国终以印度第二期佛教为主要所以现在世界上所传流的纯正大乘佛教还是在中国内地

现在西藏所流行的佛教是印度第三期所传的佛教所以要观察印度第三期佛教的真相可以考之现在西藏佛教的流传等于观察第一期佛教须研究锡兰和第二期佛教须研究中国一样西藏佛教是以陀罗尼密法为主要的于大乘性相教义虽亦重研究而终以真言密法为所趋故印度第三期特別發挥的佛教正在西藏即由中国传日本的真言密法亦不及其完全

此三系相互比较起来西藏比较中国亦有所缺关于印度第一期以三乘共法为中心的经中国不在少数而西藏则无阿含经等律藏亦不多而中国则较完备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比较多的还是在中国虽然在中国亦有缺陷如中国在戒律的仪式上除了传戒时昙花一现外便不可多见而锡兰依然照律制实行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在中国亦觉不全

现在因为全世界海陆交通的便利所以佛教也就渐渐的普遍到欧美各国锡兰派则由英国先流传到欧洲而美洲中国派则由日本先流传到美洲而欧洲西藏派因近于印度则由英属印度流传到欧洲而美洲于是就使整个的佛法如远山的云烟重重绵延流布于全球了然其根源仍在于印度的三时期这样去观察世界上整个的佛教先归纳为锡兰中国西藏三大系的佛教再溯到印度三时期的佛教更追溯到佛世时代的佛教那就可以得到全部教史整个的纲要研究的学者对于全部教史能作如是观察就可得著一个系统的思想和观念如网在纲有条不紊了

二 全部教法的纲要

甲 四藏

我们想了解全部佛教的教义而得其整个的思想和概念那须要从佛陀一代教法的流传中寻找纲领来作分析的观察古来分判佛法有半渐等等的不同全部教法的能诠典籍——经论等向来是分判为经论三藏来收摄的但亦有非三藏所能归纳者故在三藏外又加一杂藏又有于杂藏后加一禁咒藏的但我们若于全部教法深切地加以研究觉得除三藏外确须有加一杂藏的必要因为在三藏所不能包容的一切都可以摄入于杂藏中至于禁咒藏则是由于印度第三期真言密法特別發达时而分编我们若从全部佛教观察此藏实无別编的必要比如中国的禅宗在唐后极为弘盛發达而禅宗虽说「教外別传不立文字」但各祖的语录极多且体裁特殊若禁咒另编一藏则禅宗亦应另编一语录藏语录藏既不另编故禁咒藏之另编亦无何等需要这样来观察全部教典应以编成经杂四藏为确当现在佛法的分编如频伽藏等都另有秘密部的编辑但亦有依四藏的格式而编辑的这是很适宜而妥当的故今后仍应编为四藏

乙 三法

这不过依于典籍上的分判傥依内容教义上来分析则虽编四藏亦仍于义理不知其统绪在教义上依我个人的研究观察古来种种的分判终是不大平允妥当周到我以为全部佛法在教义上应作三种分配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这在我的佛学概论上早有举要的说明现在再来提说——

1 五乘共法

由上观察知道一切教法都为佛陀所说而佛陀是一个修大行得大果亲证宇宙诸法的真相者故所有五乘三乘大乘一切的言教皆从其自证法界中流露出来皆是有不可思议的深意存在决非一般常人所能度量拘限的如佛所说五乘中的人天乘法依一般人的思想观之总以为定是世间教法其实何尝如此如佛在鹿苑以前所说的提渭经虽被判人天乘法而其经中亦有说及發阿耨菩提心者故虽是人天乘法而亦通于出世三乘或无上大乘法且依以展转增上皆通达大乘所以佛所说的人天乘法是不能固定其是世间教法的只可称它为「五乘共法」因为这些教法皆是明众缘所生法显正因果而破邪因果可通于圣凡法界的这样对于佛陀流传下来的全部教法第一部分都可编入于「五乘共法」中而研究的学者们亦可依著顺序的步骤以研究五乘共法为入手再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进入便可得著全部教法的纲要

2 三乘共法

此为出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共法即在超越三界的苦集而得出世的灭道上说名「三乘共法」所谓共法者因为三乘虽有区別而断三界烦恼生死以证无生阿罗汉果则皆同即如佛十号中有所谓「多陀阿伽陀阿罗诃」的阿罗诃亦即阿罗汉也故凡了脱三界生死诸苦而达到出世无生果位者皆可名为三乘共法故亦不能说唯是小乘何况声闻缘觉皆可进入于大乘呢故对于全部教法第二部分应判为「三乘共法」

3 大乘不共法

此为佛菩萨大乘不共教法凡一切乘的教法都可统归于其中现分两种来说

大乘性相

此为大乘不共法之境关于大乘性相的教义如般若等是多明大乘诸法法性的如楞伽深密等是多明大乘诸法法相的但这所明的大乘诸法性相颇不同五乘共法或三乘共法所明的教法因为大乘所明的性相即为佛陀所自证的境界决非声闻等所能了解测度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独名「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果

此明大乘不共法的行果关于大乘所修证的行果如华严经所明重重菩萨行位多是明大乘所修的行门又如涅槃真言净土等所明都是明大乘果的体用此亦决非声闻等所能望其项背知其一二故名大乘不共法所以全部教法第三部分皆可编为大乘不共法

这样观察全部佛教教法把可別为经律论的归纳于三藏中不可区別的都归纳于杂藏中每藏又依教义为平允适宜妥当而周到的分配就是有若干部份编归于第一「五乘共法」中有若干部份编归于第二「三乘共法」中有若干部份编归于第三「大乘不共法」中如此以此三法去贯摄四藏亦以四藏来分配三法那实在是很周妥的同时亦极适合于阅藏的程序

将来果能将全部教法如是编辑那是很好的事现在不过把我对于全部教法编判的意见提出来说说至于努力去做成功还是要望于你们的同时你们能把这两重纲要深刻的认清楚便可得到一个整个佛教的基本思想从事研究全部佛教亦不至于迷惑而无归宿了

三 今后佛学的建立

前面讲的教史和教法两种为全部佛法的纲要为研究佛学所根基者现在即以此来作今后建立全部佛学的根基今后佛学的建立在我的世界佛学苑简章上曾有一表说及就是对于全部佛学可分「教」「理」「行」「果」四种来建立现在所说建立佛学亦不出此四种

甲 研教

要建立佛学须首先研教以研教为建立佛学所根基者但要研教而建立佛学非用一番苦工不为功故我对于所研的教分两种

1 法物

就是从佛世时代直至现在时代凡关于有表现佛教中法物的性质东西如寺庙塔像衣缽雕刻塑画等等皆可归于法物法物中可分二种A.史料的对于某种法物研究出来能为佛教历史之根据者如研究某一时代的碑文法器等类便可探知当时佛教的情形如现在中国的龙门石窟炖煌石室及印度的阿育王石柱祇园精舍原址佛陀伽耶塔等若去研究它都为佛教中重要的史料B.美术的就是对于佛教的法物如雕刻等能表示崇高庄严而使见者一见即起尊重的敬心者皆含有美术性质这在佛教中固然极重要即在世界美术史上亦有极大的关系故我在世界佛学苑建立上第一部份即为研究法物的施设

1 经书

关于世界上佛教的经书即如前文所说编辑的经杂等亦犹有研究的必要如世界佛教的法物须经研究考定方成其为史料的与美术的欲使经书为世人共信共遵的教法亦应有加以研究的必要故有考校和编译二种的工作A.考校的如现在所有的普通流行的经书须经考校方可辨其真偽是非如晋代道安法师所作的经录以及至今尚流传的唐代开元释教录等皆曾作过「考其真偽校其不同」的工夫如通俗所流行的佛经往往被人一经考校即知其偽我们对于佛教所有的经书如教理不合的历史年代不配的源流不明的凡有可疑者必须考究或因版本不同的经一而译异的互有出入则须校正所谓「有疑则考有异则校」再进一步世界所有的经书因各国的文字不同而经书亦因之而异如同一经因译而异所以须经重重考究的工夫考到决定校到正确然后方可为建立佛学所根据的教法B.编辑的经过考校还要编译编辑即如前次所说把四藏来分配三法以三法去贯摄四藏等依此为标准而编辑此为总编若分別而编如编藏要及古德大师的丛书或各宗派丛书等等在编辑外须更翻译如现在欧美各国所无的经书或无佛法流行的地方则可将中国等处之佛学译而流传其土使其崇奉或向来已有佛法流行的地方而文字有异或华文系有而藏文系无或锡兰文系有如小阿含经等而中国无等等故应互相翻译互相传递使互缺而成其互满则后来编辑大藏教典全部经书各国皆可得到平均但编译时须先行考校决定然后才可认为佛教真正的经书典籍或法物所以法物和经书中须各经二种工作方为圆满盖此为佛学建立上的基础基础既稳固后来研究者依此而研究其立脚点乃站得稳固否则含带有可疑的错误的或坏的在内即使后来研究成功亦成一根本不正确的东西思想容易發生动摇故今后建立佛学须从研教为入手法门

乙 究理

既研其教应究其理关于究明义理即以前文所说全部教史和教法的纲要为根据是由印度三时期的学理而流行为现在世界上的三大系佛教及三大系佛教与三层教法的密切关系如第一层为印度锡兰系的三乘共法的学理第二层是中国以大乘不共法为主要而兼摄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的综合学理——如日本等皆在其中——故可名印度中国系的综合学派第三层是印度西藏系亦兼摄大小乘共不共法而为偏重于真言密法的学理继承此三派学理的思想而起者则为现在欧美及日本各国之新研究派的学理所以若于中国各宗而分析研究尚不过是小部分若把范围扩大起来而作普遍的研究即要依此四大部份而研究方能穷尽全部佛法的义理而建立世界性的佛学故第二步工作在继研教之后而研理

丙 修行

理既遍通则应起行教海浩瀚行门无涯故知佛教修行的法门无量虽然现在约四种行门来说可以总摄一切行门

1 律仪行

律仪为学佛之行业规范最为重要但专依律仪为行门而修习亦可达到究竟果位如能先持解脱戒而后定共戒道共戒乃至菩萨的三聚净戒次第而修即可达到究竟佛果所以律仪一方面为一切行门应共修共学的基础而一方面则亦依此为专门而达到究竟如佛十大弟子中有优波离尊者持律第一亦是依律仪而达到究竟的好例

2 禅观行

是为修禅定止观行但其范围亦同律仪一样的广阔在佛法中修定除了外道鬼神的邪定其从凡夫禅而小乘未入圣位禅已入圣位禅乃至菩萨佛的禅皆名修习禅定不过因修行者的程度致有浅深的差別又平常从入手方便则分五停心如因缘观数息观等渐进阶层如九次第定等等又如大乘所明首楞严等种种的三昧皆是此禅观行故禅观行在佛法中极为普遍因圣智非散心所能發欲证圣果须由定力所以修行皆在修慧中必有定力与之相应如证小乘圣果最低限度亦要得到欲界定否则便无证圣资格故佛教中种种的修行皆可摄归于禅观行但第一律仪是在道德实践上言而观是从现证实验上说大乘佛教谈性相空有的理境便要如何地去实验而得证到故禅观为佛法中修行的第二部分

律仪与禅观二种是佛法中修行最平正的通途但有特別的殊胜方便行便是真言和净土

3 真言行

即修种种陀罗尼行门所谓三密相应身密结印口密诵咒意密观字并有曼荼罗—坛—等的施设而修习亦极严敬而不违犯此依种种法配合而成行如以种种药配合于一丸而去治病一样同时所以修习密行须仗阿阇黎之传受灌顶亦正似药丸须由医生为对病施用一样故真言密行为佛法中修行的第三部分

4 净土行

泛常一般的人们都以为念弥陀生西方便是修净土行其实依全部佛法来说则不然念弥陀生西方不过为净土法门中的一种而已净土是通于诸佛及圣位菩萨的净土如佛言「十方净土随念往生」亦通于圣位摄受众生的菩萨净土所以净土范围是很广阔而普遍如药师经中有琉璃净土上方有香积净土弥勒如来有内院补处净土等等皆是净土可是净土唯大乘教法中有声闻中无所谓净土摄受是由佛菩萨果上的功德妙用依大悲愿力而方便摄受下位众生使其至临命终时往生而不退转所以我们修行净土好比欲去净土中留学一样但欲留学须先预备资格方可进入故修习净土亦然须积福德资粮且修净土现身亦可证得如修得三昧时便可现身得入净土中非决定要临命终时始有净土可生十方净土种种非一在西藏之三大寺中大概發愿往生兜率净土亦有發愿往生十方净土者如法华经所谓「临命终时千佛授手」故知净土法门是包摄无量数的净土行不斤斤乎念弥陀生西方也

修真言行能使现世發生许多功用而修净土行则必能使其心有一定的归宿得到简易的安心所以修真言能發用修净土能安心

上来所说的四行律仪与禅观是由自力而向上增进真言与净土是由他力为加持至于其余的观行如一心三观法界观等等皆可收摄于禅观中故佛法中所有行门皆此四行摄尽是四行为一切行门的大纲

丁 证果

既说修行应谈证果但证果的阶类亦无量现在以「信」「戒」「定」「慧」四级来包括

1 信果

对于佛教最初發起的信心即为第一果因无论其为七众中何众弟子必须具有信心方称为佛弟子虽这信果是从研教究理而得而要使信果圆满非到究竟佛果位不可所以信果是由研究教理所得之果同时亦是修律仪等行所得之果凡学佛者具足信心为必要的条件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学佛者具有真正的信心方为真正的佛子

2 戒果

此从律仪上所得之果亦通禅观上所得之果如修禅观成定共戒修习真言成密戒修净土成净戒由修行证果而成道共戒戒极重要七众弟子各有应持之戒尤其是出家比丘最为完具其所以与俗人不同者全在乎戒其所以能住持佛教者亦在乎斯所以僧众特殊的性质皆建筑在律仪之上傥能持戒即得戒果得了戒果才可为僧众而住持佛教弘扬佛法为世福田故出家僧众对于戒律应当特別注意须知教理通达而无信则不为佛子即有信而无戒亦不成住持僧宝

3 定果

此特別是禅观所得之果但亦通于律仪真言等所共得的定果如由戒生定而得定等可是得具足戒能成僧众而得定果便成贤众僧众和贤众不同贤众是因伏烦恼而得定如最低得初禅定亦能伏了欲界烦恼乃至得上界定更不消说了故佛法中所明得定和凡夫或外道不同凡夫外道或入邪定得邪通邪见而佛教中得定最低限度要伏欲界烦恼故修定得定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事如资粮加行等位中皆是与定相应佛法中有内凡位和外凡位凡修定得定皆入于内凡的贤位与定相应所以得定为贤众僧俗皆同

4 慧果

此中所谓慧果乃上来信定果的果上之果所以非普通一般人所说的慧而是圣位上所得的慧果最低限度亦要入见道得三乘果证入圣众——大乘圣果是在初地菩萨而小乘圣果则在须陀洹果

故佛法中研究重在修证而得果由信果则得七众弟子之列由戒果则得入住持佛教的僧众若无戒果即无僧众由定果则有已伏烦恼的贤众由慧果则有断智德成的圣众佛法究竟的目的在得慧果——诚为难能之事但若为佛教徒连最低的信果都未做到便失去了为僧众的资格不应滥厕僧伦或自动退僧返俗否则须自励自勉勇猛精进才可故为佛子最低限度须具有信果然后依此修习而得戒慧果所以欲今后的佛学建立起来须以这信慧果为目标四种都能做到固不易易而必须信果与戒果做到能师表人天为世人所信仰皈依定果或慧果虽难能完全做到而亦要有少数人做到得到方好因为在四果上都有人做到得到才能建立今后的佛教否则佛教便无从建立那是何等悲痛的的事所以既为佛教徒应生惭愧發足大心勇猛精进毫无畏惧的振作精神向前去我们试观现在中国一般的佛教徒非特慧戒果没有做到即具足信果的亦如晨星硕果故现在的佛学在世界上在社会上须要重新建立才可现在再不从事建立则佛学将来在世界上恐怕就难以存在虽然若能得到四果而有真正的建立则佛学在将来的世界上不患无「放大光明」的一日同时亦能降伏一切魔障

四 今后僧教育的建立

要实施现在的僧教育须先行僧教育的改良第一层是要有中学毕业程度者方许出家因曾经在中学毕了业则对于各种常识如社会常识世界常识国民常识等已相当的具备所以一出了家只要对于佛学去专门学习便可自度度世且于佛理能稍了解乃能对佛法生起正确信心然后出家入僧才能对他实施僧教育施设僧教育的次第程序有四层

甲 律仪院

在律仪院约二年初半年先受沙弥戒学习沙弥律仪但须要实行工作如兵士天天操练一样同时对于出家所应学的事情皆应修学次一年半则受比丘戒学习比丘律仪但亦要做实践的工作一方面对于出家僧众应备的常识亦兼学习律仪院等于现在大学的预科要学习为僧众应备的知识与道德

乙 普通教理院

普通教理院约四年其性质是等于现在的大学其研究工作则对于现在世界的科学哲学等一切学说亦有相当学习但须以研究佛学为主体如第一年则学五乘共法第二年学三乘共法第三年学大乘不共法中的性相空有教义第四年学大乘的行果所以在普通教理院中应作如此之支配则对于全部佛教的教法就可得其普通的了解

丙 高等教理院

高等教理院约三年其性质等于大学以上研究院因经历了普通教理院对于全部教法已得到相当的了解所以到高等教理院则缩小了范围作专门研究某一部或某一派的工作精刻深造须经三年

丁 參学处

因经过了以上的学习所以第四只可名为參学处就是专门參访年高德长的大德大善知识依之而修持但參学处本无一定时间现在亦不妨把它定为三年所以由预科程度的律仪院直到參学处要经过十二年僧教育方可完成虽然学者亦不必定经十二年如经历了初两年便有普通僧众的常识亦可以来在僧众中作佛教事业或因学有余力则可由此而普通而高等而參学处但亦可中途出来服务佛教事业根据中学以上程度来施设僧教育以前曾详细说过现在不过略说说而已

五 今后教制的施设

如上文所说的四果贤和圣皆是出世果位的施设而世间则在信众和僧众的施设傥无信众则佛教不容易普遍于世界无僧众便没有住持佛教的中坚但信众可多如世界人尽为信众更好而僧众则不必多只要有少数中坚分子能住持佛教便够了

如前所讲的十二年在十二年中修学时代皆可名「学僧」在十二年后位于学僧之上则皆可名「职僧」以其能尽僧职去干「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的工作再位于职僧之上则可名「德僧」以其对于一切的学问经验行持道德都有充分圆满的修养为众所欣敬故为德僧又若以年龄来支配在三十以内皆可为学僧的地位从三十以上乃至达到终点皆可为职僧和德僧的地位但以最后为德僧地位这是近于佛教中所谓「上下座」的性质佛弟子本有七众但现在从大体讲信众和僧众二种而在僧众中又把他分为学僧职僧德僧的三级应当这样去施设教制

对于我所讲的施设僧教育的方法和住持佛教的责任等等你们现在求学时代须留心牢记将来果能去实行工作便可作为前途的指针但是上面所说的五层义理是很简单而约略的若要充分的圆满和彻透的明瞭还须你们自己去修习研究身体力行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23)
关闭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2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