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

  • 一 佛学的發源
  • 二 佛学在印度的流行
  • 三 佛学在中国的流行
  • 四 现今佛教在世界上的三个中心
  • 五 余之佛学新运动
    • 甲 人生的佛学
    • 乙 科学的佛学
    • 丙 实证的佛学
    • 丁 世界的佛学

一 佛学的發源

佛学所说明的宇宙万有之实事真理本是无始无终普遍常住的亦是十方世界中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佛陀所证明的但在我们这渺小的地球上现今所流行的佛学实源于二千数百年前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在其大觉的心海中所流出来的似海流一般的流了二千多年流遍了南亚东亚几十国的民族当然有了因时因地因人的许多变迁然直溯释迦牟尼大觉心海的源头我以为只是「圆明了无始终无边中的法界诸法实相——宇宙万有之实事真理——体现为以法界诸法为自身以自身为法界诸法的法身又完全的开显表示出来以之教导无数世界中有成佛可能性的种种众生之类使皆得成就无上大觉一样的圆明法界诸法实相且体现为无尽无碍的法身」而并非后来许多支流派別的传说这是我们考之中国文的华严法华等大乘经马鸣龙树无著天亲的大乘论尤其是直证佛心传佛心印的中国禅宗诸大师之语录皆可为坚强之证据而且太虚本人也曾于此有确切之经验的

二 佛学在印度的流行

释迦佛陀时印度的思想是以「个人解脱而得到自我独存」为风气的佛陀处此环境中于其无上大觉的法界诸法实相几乎无可宣说然不说法则觉世悟人之大愿无由得达乃方便为说人无我的小乘法适应当时印度思想的机宜使先真正达到其个人解脱的要求于是流行为印度的佛教以至今日犹流行在锡兰等处之佛教然佛陀同时与曼殊师利及弥勒等一二大心深智者则直说其自证的法界——诸法实相至后期与先从小乘悟入的摩诃迦叶等亦说明其自悟的法界及方便说小乘的意思且拈花示众使迦叶直证佛陀的心境开后来不立文字言语而传佛心印的正宗但在印度一般的机宜上则仍流行阿含等经所传个人解脱的小乘佛学故印度初五百年中所發展的只是小乘的上座部大众部的学派至五百年后虽由龙树无著等發见了曼殊师利与弥勒等所传的佛说成了印度大乘思想的發展时代然实际的行为上与组织上仍保持小乘学派的态度未能以大乘思想成为印度的社会文化至一千数百年后小乘的精神日趋涣散而大乘的思想又为当时印度民族一般的心理所未能接受适逢印度旧有婆罗门教有非常伟大商羯罗其人者起窃取大乘佛学以文饰其吠檀陀说造成婆罗门教复兴的势力而大乘的佛学者又迁就婆罗门的新兴教势衍为现今流行西藏等处的神秘佛学于是印度的大乘学亦告衰敝而真正的大乘佛学遂始终未成为印度的民族文化

三 佛学在中国的流行

佛学流传到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承受之深博与發展之弘远实为佛学之第二源海日本朝鲜安南等既不过分承中国佛学的支流而西藏的佛学亦曾受中国佛学的影响中国除全盘的承受了印度所传来的小乘大乘佛学且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了中国佛学许多特色约而言之

以中国老庄派的自然哲学为影响开展了普遍的远微玄妙特別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的玄义理论并养成一般佛教徒之洒脱的高逸的淡泊的山林素朴风尚

以中国孔孟派的人伦哲学为影响开展之注重人类的伦理道德先养成贤善的人格再渐由菩萨行以进趋佛果的理论和事行而表现为调和大小乘律的南山律宗及禅宗丛林清规与天台华严的宗义

以中国民族重生怀死畏神敬祖趋福避祸之一般俗尚为影响传习成至今流行中国民间的密宗净土宗的佛教且为一般外国人所观察到的佛教

最雄奇的是从中国第一流人士自尊独创的民族特性以达摩西来的启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直证释迦未开口说法前的觉源心海打开了自心彻天彻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无间与佛一般无二的圆明了体现了法界诸法实相即身便成了与佛陀一般无二的真觉者然后应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语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泼泼地以表现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证佛陀的心境此为佛学之核心亦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以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于中国而中国唐宋以来一般老庄派的孔孟派的第一流学者亦无不投入此禅宗佛学中然后再回到其道家及儒家的本位上以另创其性命双修学及宋明理学故此为中国佛学最特色的禅宗实成了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

日本的佛学皆自中国传去百年以前从未有一印度的佛教师到过日本亦未有一日本的佛教徒到过印度唯有日本到中国留学的佛教徒与中国的佛教师被其政府请往日本传授其中国的佛学而已故日本的佛学与朝鲜安南一样的只为中国佛学一支流而且日本民族向无文化有之则唯崇拜其祖先为神的神话故中国传去的高深佛学亦不能完全领悟而有所發挥只承受了净土宗秘密宗的佛教在其原来的国神崇拜之上变成神佛混合的净土真宗及东密台密与日莲宗以维系其全国人民之信仰近数十年的情形虽有变动亦不过步西洋基督教的后尘努力将全佛教通俗化及随逐西洋人士以研究古历史与古文字言语无何新的创建故仍不能成为佛教在世界的流行中之一个独立中心

四 现今佛教在世界上三个中心

第一印度的佛教近一干年遭受婆罗门教及回教的摧毁久已衰落沦灭尼泊尔孟加拉等处虽犹保存有残阙不全的梵文经典已不能成为研究及信仰的中心唯巴利语系的小乘佛学中上座部之一支于阿育王的时代传入锡兰却能發达绵延至今尚为缅甸暹罗等处的佛教中心且印度及英德各国的研究与信仰佛学者亦多求之锡兰而锡兰之佛教师亦尚能努力恢复印度的佛陀遗迹并至英伦等处传教但锡兰为中心的一系佛学局于上座部一派的小乘佛学不足以完小乘各学派及大乘佛学之大全是一大缺憾

第二西藏自莲华生创立红喇嘛教与宗喀巴改立黄喇嘛教久为蒙古与满州佛教之中心西藏文乃仿梵文造成且于梵文的大乘原典亦多保存传自印度的密宗及大乘性相经论与戒律比较完备而西藏人亦至今传持不替足供世界人士的探究但西藏为中心的一系佛学于巴利语系的佛学向未传入且侧重于印度所传混杂婆罗门的密宗佛教到西藏后又夹带入西藏民族原有的颇母教魔术故于佛学的真相未免掩蔽不彰亦是一大缺憾

第三即为日本朝鲜等佛教中心的中国文系佛学曾经七八百年的长期繙译印度的佛学大师自北方的陆路与南方的海道既持其梵语系的巴利语系的佛教经律论纷至传译而中国若法显玄奘义净等亦或从陆道或海道留学于南北东西中之五印全境归国传译于是印度原有小乘大乘的经律论以及密宗的仪轨等一切无不承受且加以融化光大而现为隋唐间大小乘十三宗的伟观既有直探佛陀觉源心海的禅宗以握得佛学的根本精神亦能發挥印度传来之大乘法性学法相学及小乘之成实学俱舍学且创为融合大小乘之律学并以禅宗的精神综合一切佛学组织为天台学华严学虽近数百年渐见衰颓涣散然以中国佛学元气的充足及近十年来中国民族对于佛学的觉醒不难由中国佛学的中心系融合锡兰及西藏的两个佛学中心系率归于释迦佛陀的觉源心海一跃而为世界佛学唯一的中心

五 余之佛学新运动

吾从事于佛学二十余年矣以二十余年的修学体验得佛陀妙觉的心境照彻了大小乘各派的佛学及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学说从人类的思想界为普遍的深远的观察了知佛学的全体大用向来犹蔽于各民族的偏见陋习未能实现为人类的普遍文化但在现今世界文化大交通的趋势上却应将此超脱一切方土时代人种民族等拘碍而又能融会贯通东西各民族文化的佛学明明白白宣扬出来使之普及群众以作人类思想行为的指南十年来尝小试于中国颇著成效向来误被一般民众作多神教式迷信的今已成动摇崩坏之状向来仅为少数山人隐士及寺僧讲谈的经典今已成为一般曾受中学以上教育者所共同研究向来唯以寺院为佛教的机关今已组成讲学的修养的宣传的以及全国与各省协合的团体向来与社会风俗习惯不生何种关系的佛律今已为学佛民众的行为标准向来作离群索居冷静清闲生活的今已走向广大的人众中作各种服务人生之事业此留心一观察现今中国的社会情状皆立可明瞭的

且我们更以为现今全世界人类已至呼吸相通的时代世界同胞人生一体殆已为人人所能认识「利他则成两利害他则成两害」硬撑其国际和平争求其自私的胜利不惟不仁亦为不智之甚因發愿讲明「无我互成」的佛学真理觉悟全世界的人类改变其各自竞争以求生存的思想为人生相助以共存共荣安宁發达的思想遂开展为全球的佛学的新运动今略述其要义如左

甲 人生的佛学

于现代交通的互助的人类底共存共荣关系上于东西各民族的人生哲学基础上以大乘初步的十善行佛学先完成人生应有的善行开展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大乘社会生活再渐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佛学發达人性中潜有的德能重重进化以至于圆满福慧的无上正觉

乙 科学的佛学

以经验的归纳及理论的演绎从公正的客观态度探究全宇宙事事物物各方面各部分的真相以破除传习上偏见上一切的迷信谬解而立为说明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公例定理穷自然的蕴奥利人事的进行此近代科学之功绩然于此犹未有完全洞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希望故终在存疑的猜度中而不能确立彻底解决的真信旷观于古近一切的哲学宗教唯佛学不但不因科学而有所摧动且得科学以为之证据及诠释益见真确精密其由无上正觉所完全洞明的宇宙人生真相又足于科学的發明上树立合理的正解真信以补科学之缺陷而促其进步故当建设以科学为基础的佛学成立科学上的最高信仰

丙 实证的佛学

佛学所说明的以是全宇宙事事物物的真相之故科学或哲学上于一部分或一方面的说明若能适如其量而不杂以情意的迷习谬见时虽亦可恰恰相当然以科学或哲学的知识乃从人类报生的五官经验及人群传习的意议理论展转增益得以成立而佛学则由积修所成的无上正觉证明了完全万有真相为启悟各人而适应各人的心理程度施种种的说明而成立故求之一切的学说中与文字语言的记载中犹未足洞明佛陀所证的万有真相必吾人自身亦开發等同佛陀的觉心乃能实证于佛陀所明的万有真相然以中国禅宗的经验吾人皆现现成成各有等同佛陀的觉心刹那刹那活泼泼底流行著吾人只要有一刹那间打开了经验的理论的牢笼便能涌现一刹那间的等同佛陀觉心实证佛陀所证明的万有真相虽未必皆能一证明即永不再退堕无明的牢狱然有此亲经的实验对于佛心完全洞明的万有真相必能成立坚确的真信无可摇夺故特別注重实证的佛学

丁 世界的佛学

就文化言东方民族所有的文化大致为调善情意的文化西方民族所有的文化大致为扩充理智的文化虽近时已由交接而相取携犹不免貌合神离互生隔靴搔痒之谬误就哲学言一派是侧重经验的哲学一派是侧重理论的哲学经验所及虽确当而不遍常故必借理论以补充理论所及虽遍常而不确当故必借经验以为补充然经验与理论之两途终不能为遍常而确当之一致遂为终古争持莫决的问题若此两方文化与两派哲学的隔膜不能切实解除则终无由融化全人类一切的文化与哲学而适应今后全人类的需求成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世界之文化与哲学然一深观佛学则以调善情意为理智發达之胜缘尤以發达理智为情意调善之要因相应互成共臻究竟复次以超脱一切分別的实智经验到理论上绝对的遍常性亦以巧符合各种事情的量智理论及经验上相对的确当性完成了「经验遍常化」与「理论确当化」解决了终古不决的哲学上种种的问题故唯佛学足为陶铸两方文化与两派哲学的洪炉创造成今后世界全人类所需求的大同文化与哲学故我们赤裸裸解除了一切从人种民族方土时代上所传习下来的拘蔽直示以世界的佛学

我们于佛学的新运动已略加说明为使此理想加速的实现出来已拟具世界佛学苑的计㓰今已印送诸君诸君若能从本具的觉性中發出同情的呼声便请起来为共同的进行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34)
关闭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3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