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融贯

  • 一 由本人意趣说起
    • 甲 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 乙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
    • 丙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 丁 为学菩萨發心修行者
  • 二 佛教中心与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 甲 新的意义
    • 乙 佛教中心的新
    • 丙 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 三 宗乘融贯与文系融贯
    • 甲 融贯的由来
    • 乙 宗乘融贯
    • 丙 文系融贯
  • 四 本院研究诸系的略明

一 由本人意趣说起

今天拈「新与融贯」一题说明本人所指导研究的纲要先由本人的意趣说起关于本人的意趣在南京讲优蒲塞戒经时已分为四点略略地说过现在再提要于此

甲 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把佛书当做学问研究国内外的人颇不少其实从事攷稽佛书而研究其义理以造成一专门的学者亦不是件易事而时有扬其一得衒异鸣高之弊一般人读了本人的许多著述以为本人是个用字比句栉勾古证今的研究佛学者实际上本人读书每观大略不事记诵不求甚解而以资为自修化他之具为目的所以本人的志愿趣向上从不冀成为学者唯在能成就振兴佛教觉人救世之方便耳

乙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

佛法中分宗立派早在印度即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別之后大乘复兴遂有大小乘对峙大乘复分法性法相之空有两宗继之又有真言宗兴起是为印度开宗立派之概况而在中国方面亦有天台华严等宗之別同时宗中又立派如禅宗之临济曹洞溈仰等是宗派之所以兴起者差不多都是以古德在佛法中參研之心得为根据适应时机之教化上而建立的中国性密各宗为传承印度的宗派净等为创立的宗派日本继承中国复有日莲宗净土真宗等之开创诸宗派至今皆各有其系统的传承非常严格而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则不欲专承一宗之徒裔以为由佛之无上遍正觉所证明之法界性相为度生应机而有种种施设法流多门体源一味权巧无量之方便法无不为度生而兴古德开创宗派其妙用亦在乎此由此看法无上大觉海中流出来的教法为了传持者及入世应机的各有偏胜由迦叶阿难等承持则成初期小乘由龙树无著世亲等弘传则成中期大乘由龙智善无畏莲花生等传承则成后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可分为三期了后来到了佛灭度后千二百余年的当儿印度的佛法已由衰落而消声匿迹在印度奔放的佛法鲜花不能不转移到异地去开放锡兰暹罗缅甸等地所盛传之巴利文佛法(以锡兰为代表)就是印度的初期小乘佛法从中国到高丽日本等地所盛传之佛法(以中国的汉文为代表)就是印度的中期大乘佛法而由西藏及再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地所盛行之密法(以中国的西藏文为代表)即为印度的后期密法此为印度三期佛法的二千余年来支流的大概其于诸法性相一味平等中之各宗派法门皆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借以通达究竟觉海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扬上随机施设而不专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碍

丙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站在佛法立场上用佛法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众生一切众生互相关涉而一世界与无量世界亦相摄相入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此意所以佛法并不是为此一人生及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当体无始无终无边无中發心修学佛法者应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宜超出一切时空涉入一切时空于佛法如此理解即能自悟悟他精进无息无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盖成佛不过自悟悟他而已菩萨行满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获何须刻期求证因为刻期追求大抵为满足虚荣心所驱使而著相拘求非仅心量狭小且未免反增烦恼耳佛法中虽有为接引一类夸大之众生或激發一类懈怠众生施设即身成佛立地成佛等假名但本人提倡發长远心修自悟悟他行不怠不息而不以此类假名而掀起刻期求成之贪心

丁 为学菩萨發心修行者

前面三点从消极的反面立说第四点恰从积极的正面言之从正面讲本人为一从凡夫而得闻佛法信受奉行者认佛法中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贯可达到究竟圆满之觉海凡能贯通五乘三乘及大乘教法而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者便是菩萨所以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是「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發心修行」这裡有两件事一是学菩萨發心二是学菩萨修行本人还不能如菩萨那样發心修行现在是学菩萨的發心学菩萨修行本来学菩萨是极难能的事须经过十信而入初發心住再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集福慧资粮满足始能进为圣位菩萨今人不知此义每每稍具信行马上心高气傲自命成佛不知少分之学發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尚未做到呢你们發心到佛法中修行要切实认清这一点照大乘起信论上讲真正初發心菩萨须于入發心住以前经过十千大劫修行六度万行才为真正初發心菩萨然后再经过三大无数劫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本人亦为愿学菩萨發真正菩提心而修行六度万行者至于發菩提心的修法前新译西藏宗喀巴大师著的菩提道次第论根据印度龙树无著诸菩萨所说曾有精密的阐明可參照修习俾不落于人天福报心二乘自了心而得發起修行六度的大菩提心

二 佛教中心与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甲 新的意义

依上面的意趣可以观察本人的思想即新的思想与融贯的思想先说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㓰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著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因为人类在一个区域之中一个时代里面适应其现在的将来的生活则有一种新的意义便是契机的意思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發扬佛法之教化功用这在四悉檀中叫做世界悉檀即是佛法活跃在人类社会或众生世界里人人都欢喜奉行如是即为本人所提倡的弘扬佛法的新的意义若是故步自封不能适应时代或标奇立胜从古代或异地另寻来一个方法欲以移易当地原状则都不免落于非契机的病根上一般为佛法传持的人若能依照契理契机去躬践实行则不但目前及将来的中国的佛教可以發扬光大即全世界佛教亦会因此而鼎新起来

乙 佛教中心的新

需要佛教中心的新即是以佛教为中心而适应现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的佛教这佛教的中心的新是建立在依佛法真理而契适时代机宜的原则上所以本人三十年来宏扬佛法旁及东西古今文化思想是抱定以佛教为中心的观念去观察现代的一切新的经济政治教育文艺及科学哲学诸文化无一不可为佛法所批评的对象或發扬的工具这就是应用佛法的新然而若不能以佛法适应时代契众生机则失掉这里所谓的新在社会众生界是一种没有作用的东西如此的佛教会成为一种死的佛教又若不能以佛教为中心但树起契机的标帜而奔趋时代文化潮流或浪漫文艺的新则他们的新已经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而必然的会流到返俗叛教中去这都不是我所提倡的新在这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适应时机融摄文化和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去發扬宏通佛法我有很多的写作都是如此的

丙 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本来佛教是没有民族和国界的限制的现在讲中国佛教本位的新则因在中国已有一二千年历史的佛教有不得不注意的必要而此中所谓中国佛教更应简別为华文佛教今中国虽合汉然汉文占十之九有余故通称汉文为国文那末汉文文化就是中国文化海禁未开之前交通不便各国文字彼此互相研究非常困难今日往来研究各国文字已比以前容易及繁广得多即如在这讲堂里通外国文者如巴利文缅甸文英文日本文等各有其人在目前中国佛教里的出家僧众是很有人能精通其他文字的了所以现在彼此互观各国之佛教是感不到困难但是我此中所云中国佛教本位的新是以中国二千年来传演流变的佛法为根据在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要上去吸收采择各时代各方域佛教的特长以成为复兴中国民族中的中国新佛教以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趋势上的需求由此本人所谓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倾倒于西化麻醉于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国佛教的所谓新亦不同有些人凭个己研究的一点心得批评中国从来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据佛法的律制以从新设立的新此皆不能根据中国佛教去采择各国佛教所长以适应目前及将来中国趋势上的需要所以本人所谓的中国佛教本位的新有两点是扫去中国佛教不能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求的病态是揭破离开中国佛教本位而易以异地异代的新谬见在这两个原则之下在中国目前及将来趋势的需求上把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来

三 宗乘融贯与文系融贯

甲 融贯的由来

关于本人的融贯思想的由来说起来亦大有因缘最初本人亲近的善知识是禅宗的寄禅老和尚(即八指头陀)对于參禅的倾向较深对台贤教义稍稍研究后来自看藏经于性相经论的得意处每在离言的禅意颇契维摩经所谓文字性空即解脱性如天台的离言谛法相的离言自性法性的离戏论分別都融彻到禅宗上的不立文字如古人所谓「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放观一切经典文字的佛法不是摆设在地上的木石而同渗透虚空中的光影故于一切佛法容易成为融会贯通的思想此种思想在我的著述中發表的很多这里且提出两个纲领来说说

乙 宗乘融贯

即是宗派我曾把印度中国日本之各部各宗各派融贯以著成佛教各宗派源流及佛乘宗要论大乘宗地图等可资參考即诸乘论藏曾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融贯于佛学概论等本人这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可与西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的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比观如图

       ┌下士道──五乘共法 ┐    宗喀巴┤中士道  三乘共法 ├本人       └上士道──大乘不共法┘

丙 文系融贯

从大觉世尊大悲心海中流出的清净教法在印度有三时期即是初五百年的今流为锡兰缅甸暹罗等地的巴利文系佛教第二五百年的今流为中国高丽日本等地的华文系佛教第三五百年的今流为西藏蒙古尼泊尔等地的藏文佛教

       年    代  教    法  流 传 地 方  文 系      ┌第一期五百年──小彰大隐佛教──传锡兰暹罗等地──巴利文    印度┤第二期五百年──大主小从佛教──传中国再传高丽日本─汉文      └第三期五百年──密主显从佛教──传西藏再传蒙古等──藏文

除此诸文系以外欧美文系近年亦成一新的研究依止各文系以融贯世界佛学而为建立弘扬世界佛学的工具是本苑名为世界佛学苑的由来不过第一宗乘融贯的思想初祗限于汉文系今后希望普遍到各种文系中去第二文系融贯的思想希望研究各种文更能融贯到所研究各部派的宗义上去

四 本院研究诸系的略明

本院的研究系分为六系

第一俱舍阿含系此举俱舍为主而遍及三乘共法从汉文的俱舍阿含研究亦须參考巴利文西藏文各系才能融会贯通俱舍阿含为最能贯通各文系之佛教者故研究佛教者须从此著手

第二法性般若系法性般若系以中论或三论或四论(即于中十二门三论外添一大智度论)为研究之入手在印度有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清辨佛护月称等诸健将在中国有鸠摩罗什僧肇僧叡高丽朗止观诠兴皇朗吉藏等中心分子在日本有慧灌福亮道慈等主要人物而西藏各派亦大抵奉中论为究竟义

第三法相唯识系研究法相唯识可以慈恩师资之说为基本上溯印度无著世亲安慧护法及中国觉爱真谛三藏等而下逮慧沼智周以及日本西藏唯识学中诸巨子

第四法界显密系此系包括密五宗中国千百年来都以台贤为教义以禅净为修行而近年则密咒行亦颇兴盛

第五教乘次第与教宗历史系教乘次第是一种总摄分判一切佛法的位置研究教宗历史是对于整个佛教或各宗或各点的历史系研究

第六律藏研究与僧制整理系佛制戒律是佛教建立住持僧团的生命线照原始律仪履行最盛的要推锡兰暹罗缅甸等地在中国日本西藏则多有变通僧制整理是中国目前的一种必要工作在本苑的指导师及研究员要认清这僧制整理的工作须要从律藏研究到各方域各时代的僧制

上面六系如研究法界显密系要融会贯通台密以研究当然比专学讲天台教贤首要艰难得多现在应不避艰难地本著这新的融贯的宗旨勇猛研究乃能跃进为现在到将来的世界佛教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22)
关闭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2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