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略

  • 一 绪言
  • 二 创辟时代
    • 甲 佛之诞生与长成
    • 乙 佛之出家与成道
    • 丙 佛之说法与入寂
    • 丁 创辟时代赞语
  • 三 流传时代
    • 甲 印度时代
      • 一 印度小乘时代
      • 二 印度大乘时代
      • 三 印度时代赞语
    • 乙 亚洲时代
      • 一 创开到全盛时代
      • 二 变通到衰落时代
      • 三 亚洲时代赞语
    • 丙 世界时代

一 绪言

佛日西升法流东渐五百洲靡靡从风三千载绵绵不绝今虽名存实亡通计世界之佛教徒尚不下数万万人固俨然占有地球文明之一大势力者顾卒无一完善之史以纪其盛衰隆替之事变而寓夫全体大用之精神得非遗憾欤

抑述往可以知来鉴古可以戒今有佛史以来兴衰隆替之事变固皆有原因存焉借研究而获厥原因则古往之所以如是当来之又将奚若胥可想见仿佛得而操持其致隆盛昌大之枢纽进行不匮庶几法行常健与世俱深佛化永宏唯人偕极夫佛史之作又乌容稍缓哉

二 创辟时代

于穆佛教闳伟悠久创兮辟兮谁为之首此非研究佛史第一问题欤然佛陀自受用之法身报身玄微广奥未易为此世界众生言也姑就他受用之应化身言之则吾人所仰止所向往之释迦牟尼佛陀耳释迦其姓也牟尼其名也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有觉自觉他觉满三义盖印度之称佛陀犹中国之称圣人也

甲 佛之诞生与长成

佛之生诞史传纷纭莫衷一是然内典多称佛诞于我国周昭王之甲寅岁要之往上数去当在二千九百奇年间耳

亚细亚大陆有地纵横数万里雪山皑皑恒河沧沧所谓印度即其处也印度凡五中印度雪山之南有国号迦毗罗者实为大圣释迦诞神之土尝闻之游者曰迦毗罗国山势四面走来葱郁灵秀远为我国金陵洛阳所不及佛陀降岳其间诚有自来哉

案印度古时亦如我国之封建君其土者以千计迦毗罗迺其大者释迦之父即其国之主名净饭王其母摩耶育佛七日而殁母妹憍昙弥抚之释迦渐长即严毅弘厚宅心高远不弄不竞豁达恬澹其父王以其英發颖悟世不常觏遍召遐迩名师教育之而闻一知万遽穷蕴邃文武艺术萃国士莫之抗其德慧勇哲皆天赋也年十七娶妃耶输陀罗美容姿品性尤贤淑后举一子曰罗睺罗

乙 佛之出家与成道

佛虽处富贵声色场中而以慧眼观人生之苦乐遁世之思惟因之愈挚耳其人萧然如秋蔼然如春孔德之容睟面盎背恻隐仁慈博爱溥济见涂人之疾苦老死以及禽虫草木之惨殇凋谢罔不哀感伤悼若己身之置于水火因而恒独居空寂研究所以捄脱之之法既乃憬然悟曰因惑业是以有生死因生死是以有悲欢苦乐因悲欢苦乐而思所避就是以有爱憎喜怒造种种罪福因缘回邅升沉不已今欲解脱此生死轮转莫尚觉悟觉悟则惑业灭而生死空惑业既灭则廓然真净生死既空则寂然常乐而一切悲欢苦乐爱取贪嗔罪福因缘升沉苦报皆于是烟销云散荡尽靡遗矣

但欲证圆满之觉悟以完捄世之大愿非沈神潜修摆脱五欲四苦之羁累不足以达之此佛之所割绝慈父爱妻屏弃其富贵尊荣而褐衣跣足遁入荒山穷谷冻肤饿肠之不遑恤也

佛之违国舍家才十九龄耳初于蓝摩林遇婆罗门跋伽因就之访道跋伽盖婆罗门之苦行派佛审其无益去之嗣闻摩伽陀国有阿逻逻仙人德行高洁定慧兼深因诣弥楼山叩之勉以精进之旨教以禅那之法与五比丘共习焉凡经六年尽穷其窔继又悟其非究竟乃別居菩提树下降伏魔军睹明星恍然大觉无上之大志至此实达无上之大道至是成就此我国周穆王之癸未岁而佛已春秋三十度矣厥后父母妻子皆蒙佛度脱戚属亦多从佛出家亲亲之义独盛前古余尝谓慈孝友恭物均有焉唯大圣乃能尽之观此洵非诬已

丙 佛之说法与入寂

佛之说法其大旨以有空言破空有执离二边存中道俾众生明心见性發真归元而已故虽随机开导靡不条贯精密文理秩然

最初为一类应化而生之高等大机演华严乘修多罗教以挈法网之纲凡七处九会后世颂为第一华严时云

尔乃为钝根一类人说小乘法使由小至大从浅入深渐进于高明广大之境令欢喜领解共获其所教育之法精粹完备尤为绝后空前之伟业夫佛固世界第一大宗教家也第一大哲学家也然苟置之古今东西之教育界中必又为第一之教育家呜呼吾侪学佛者于佛诚无得而称矣亶歆慕之信仰之模𢽾之步趋之耳

佛于说华严后游历全印经年十二游国十六初入波罗奈国鹿苑中三转四谛法轮度脱五比丘次复度脱舍利弗迦叶目犍连等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为第二阿含时阿含者其时所说之经名也

兹后一切闻法者已得决定信心不生疑谤乃大小乘并说而往往褒大贬小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之思想讲胜鬘维摩盎掘大佛顶萨提遮等经是为第三方等时

久之小乘者饱聆大法根器纯熟堪闻般若乃说大品光赞文殊胜天王等诸部般若以应之般若者如实空如实不空二种智慧也令众生悟自心性本如实空故生死涅槃皆等空华如梦如影了无所有而不必生死是厌涅槃是欣本如是不空故具足无量清净功德福智庄严与佛无异而不自生退屈是为第四般若时

最后于灵鹫山上讲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乘将从前方便之说一一揭示披露俾皆知为无上佛果故假设诱喻而弗复贪恋乎三乘法佛之出世本怀逮是始尽畅毕遂而终焉之期因亦不远乃于跋提河岸娑罗双树间说大般涅槃经明有情无情皆俱佛性令诸弟子悉以疑义咨决已即溘然示寂是为第五法华涅槃时佛教之法仪于是乎靡不备矣

丁 创辟时代赞语

综上五期凡五十年佛一代说法不出此矣曾有古偈曰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然此亦据其大概言之耳实则随机授法佛固未尝拘拘于年月日时也凡说大乘部小乘部各数百种繙译至我国者多大乘而少小乘殆众生之根性使然也其法义之浅深精麤当別论之而其救世之鸿业尤以化不平等为平等称最著

初佛之行化得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护持印度全境已𫉁然肸蚃所至信奉迨频王殂后王子阿阇世即位信任魔党提婆达多常反对佛迦毗罗城亦遭并吞僧众因多往来山林少入城市教化渐形衰绌暨提婆达多死阿王复信仰佛时即涅槃矣

三 流传时代

语曰无前之者虽美弗彰无后之者虽传弗昌证夫古代诸大师继继绳绳为佛散智光神耀于无尽者斯言益信夫佛固自有生民以来唯一德盛业伟之大圣也然苟无文殊普贤迦叶阿难马鸣龙树无著天亲摩腾竺法兰罗什达摩智者玄奘诸海龙陆象作如来使为众生眼腾踔發扬荷担不倦其能传至今兹否顾未可测矣噫嘻斯余所以一念及而今而后之佛教每不禁英雄佛子是祝焉

甲 印度时代

初一千余载化风所播虽已渐及西域南洋各邻邦然未能宏敷也故以被中国之前断为印度时代

1 印度小乘时代

佛入寂后尊者摩诃迦叶嗣道统集法藏为佛后之初祖经二年二祖阿难陀继之教渐转恢盛慧光剡剡五印同照阿难陀佛之从弟也多闻聪辨为诸弟子最大藏典籍都由编辑成卷帙统法数十年洎入灭度商那和修继之为第三祖

厥后大罗汉数百渐次示寂婆罗门旧教起而乘之势又稍杀佛入灭百年余四祖优婆毱得阿育王之信仰复大张之婆罗门以挫佛迹渐由印度输入各邻邦四祖既没其高足各种异说分律藏为五部支离纷争学者失据内祸滥觞实起于斯二百年初又并为二部至三百年间別其徒众为九部分河饮水智者已窃忧之逮四百年末造小乘隳裂自十一部乃至二十部互攻互仇是非蠭起婆罗门乘郄诋諆内讧外患叠来棼呈几如今日之中国也

迨第十祖胁尊者统摄道众诸巨子相为赞助征服外教法幢始稍稍安立久之旧教之妖氛复大炽印境佛迹几希中绝此佛善逝后初五百年消长之梗概也自第一祖迦叶至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其传法化世不逾小乘范围故束为印度佛教之小乘时代

2 印度大乘时代

从佛灭度摩诃衍义久湮闻于世至交入第六百年十二代祖马鸣大士崛然兴起始宏畅之著庄严论大乘起信论大宗地论攘外道抑小乘俾佛学真理皎然无蔽治者可式之而行十三祖迦毗摩罗说法南印慧化颇著迨获龙树为嗣克绍马鸣之洪绪作大智度论毗婆沙论十二门论中观论等凡数十部破祛邪小宣扬圆妙示自性自度悟入修证之真诣使同跻康庄直达宝所慈云法泽荫润全印叆叇滂沱之所至拓臻异域佛教中兴之功实无过马鸣龙树者后世以八宗泰祖千部论师尊之洵非夸耳

十五祖提婆尊者克弘大乘著百论以斥邪谬外道疾之甚竟为所是时魔外披猖佛道堕落五印如陷长夜幸十六祖罗睺罗多苦心捍卫适值无著天亲共起匡扶魔炎用戢佛日重光无著天亲盖马鸣龙树而后佛教史上出类拔萃之巨子也无著单宏大乘天亲初宏小乘后宏大乘其宗弥勒所撰大乘论有瑜伽师地金刚般若辩中边十地唯识等数十部皆能洞發甚深了义之蕴奥精粹高广为后世相宗之钤辖云

继是有护法清辨二论师据有空二义各标论旨其徒宗之大乘遂裂为二下逮佛入灭千二百年间学者知行离异间贻口实外道乘隙丑诋复拟僧相流布恶行诬陷佛徒印王惑而憾之燔经籍毁塔寺戮僧尼二十四祖狮子尊者亦与斯劫印度之正法于是一坠千丈不绝如缕然其时即我国后汉时也故印度衰歇之时即我国萌坼之时与全亚取次推行之时也此第二五百年印度佛教史之大略也其间诸祖除马鸣龙树无著天亲护法清辨六大士外虽多有大小乘兼宏者而小乘之势燄卒不敌大乘故此期可谓印度佛教之大乘时代

3 印度时代赞语

综佛入寂后千余载之变迁大势论之初百年间迦叶阿难诸大罗汉住世持佛仪范未少离异为小乘全盛时代从四祖而下内讧渐兴为小乘兆衰时代及四百年后内诤弥烈外患迭乘十祖十一祖之间几于扫地为小乘极替时代此五百年之兴废污隆但关系小乘故总为大乘之隐伏时代

逮第二五百年初马鸣崛作佛性真如以显为大乘中兴时代龙树继之为大乘全盛时代提婆后渐衰无著天亲复中兴之护法清辨之后又渐衰此后为大小乘同归不振之时代矣

然苟无马鸣龙树虽谓于五百年后当即萎落蔑不可也茍无无著天亲虽谓于提婆之后不复能中兴蔑不可也千余年之时茍有马鸣龙树无著天亲其人虽谓其隆盛当不下于六七百年间无不可也我国今日之佛教寝颓昏陋视印度彼时为何如欤所恃者仅有国人之信仰心未全死耳

然脱有马鸣龙树无著天亲其人乘此世界文明过渡之潮流安知其不能化而为世界佛教之中兴与全盛之时代乎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历史第为英雄之牒谱宁不信哉嗟夫沄沄巨浸莽莽神州尚有马鸣龙树无著天亲其人乎虽为之执拂持杖施四大作床而供养之所忻慕焉

乙 亚洲时代

佛历数百年教法已旁及龟兹月氏羌氏暹罗缅甸等国经像之来我中夏实在佛入灭后一千零十八年隋唐之际复由我国经三韩入日本厥旨宏敷风播全亚故迄今二千年以上一千八百余载总束之为亚州时代从兹厥后当渡入世界时代另开凿空之纪元耳

然自法轮东转之后印度频兴屡蹶卒不复振南洋西域各国徒传其皮相耽著小乘鲜有闻大道者三韩日本皆承我国之余流其变化消长亦大略似我故是一千余载代表全亚佛教舍中国殆无其他能任请略举佛教流行中国之始末以觇全亚佛教之衰旺递迁大势

1 创开到全盛时代

初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因傅毅之对遣蔡愔王遵等十八人西访至月氏国遇摩腾竺法兰二师邀其赉经像来至洛阳译四十二章经中国于是乎始知有佛然是时仅京洛间有寺院数处僧民数百而已人民薄宗教思想莫之尊崇也迨东汉末叶有谦亮三支及佛朔严佛调昙果辈翻译道行般若般舟三昧等经稍稍讲述又有世称牟子者著理惑论以推尚佛道编户遂渐有敬佛者

三国时西域康居国康僧会游化至吴都献舍利于吴主权使建塔供之吴民乃翕焉归信同时魏有昙柯迦罗者初传戒律之学教仪渐彰降及晋代有佛图澄道安慧远竺道潜之俦接踵而起皆能译述玄籍宏阐妙旨负一时硕望者又有沙门法显历冰雪冒险危远探天竺卒赍经典以归其功尤伟也

稍后而传教之大龙象龟兹鸠摩罗什亦应运而至随译随讲法华维摩大品般若弥陀等经成实中观婆娑智度等论凡数十部门弟子三千高足七十其杰出者耳尔后又有求那跋摩昙无谶菩提流支等译出华严金光明大涅槃胜鬘诸摩诃衍经佛典用是赅备而王臣人民信仰亦因之益笃惟魏武周武尝毁灭之然未逾岁月即归兴复法界弥光盖其时佛泽之濡涵浃瀹民心者已深非一二人之势力所能扑息者矣梁隋之间若僧祐若达摩若真谛若菩提流支若慧思智𫖮各竖法幢普宣真义律宗禅宗三论宗俱舍宗成实宗摄论宗天台宗于是乎蔚作骈兴參互偃蹇习者皆擅长其门学焉

迨夫有唐三藏法师玄奘跋涉万里周游五印值其时印度统摄于戒日王有戒贤智光二大士宏无著天亲之大业空有兼阐浅深并宏戒日王信之綦笃佛教得此大保护人因复大振于五印未久戒日王薨戒贤智光亦相继示寂印度佛教兹后遂无复能光大之者玄奘尝师事戒贤受法相宗之学尽窥西土真奥运载以归译有大般若瑜伽师地成唯识等数百经论维时相为前后者若法藏若善无畏若金刚智若道宣若善导若窥基若佛陀扇多若澄观若慧能若神秀各舒厥高深微妙之理互發其灵秘玄密之藏而华严真言净土慈恩唯识诸宗蝉联成立总其流派分汇为家者一十有三千载流传不外此数而众圣灵光充实支那法运之隆盛古今无逾此也至十三宗之派別源流非枚举能尽具在各宗谱系好事者当別寻之

今试溯此数百年论断之自东汉至初唐为印度中国之过渡时代自梁至唐初为中国各宗派之创辟时代唐初为佛教大成时代自陈隋至唐末为中国佛教之全盛时代过兹以往即为锁关为守成为渐衰为衰极之时代矣抑唐代之前道教徒妒佛教之蒸蒸日上每兴狂诋佛教诸大师亦不惜与之明辩折诤故宜名之曰佛道之竞争时代从五代而入宋则变为儒释之竞争时代矣

2 变通到衰落时代

然两文明相遇不竞争则不足以调和道教初无文明之价值故几经折挫之后便深形不竞唯儒佛两教各以正当之旗鼓高邃之学理愈竞争而愈光荣自宋明以来殆如金丹换骨一气同宣其根柢上已不复能离而二之也其所以致此之理由固何在哉盖儒之与佛皆具有高妙深广之真理者使其儒之为真儒也既知佛理之深广高妙未有不心折神服五体投地于佛者故朱晦翁曰『儒者若欲待看通佛典再来辟佛佛典未看通早被佛降服去矣如人在关河上行不知不觉便行入番界』斯言也诚名言也非亲身阅历过者不能道其只字晦庵流览佛经至繁极博此语其一生之供状乎然儒者不欲与佛竞则已耳苟欲与佛相竞而辞以辟之必得研究佛理深知佛故庶足以捣其中坚攻其要害否则鲜有不如昌黎之见穷于大颠者然待其既知佛理之深广高妙又鲜有不如晦庵之供状者佛者之于儒亦复如是此佛之与儒所以愈竞争而愈调和愈別异而愈融通也今试将有唐以来佛教之辟系更略陈之

我国佛教自唐初各宗派大成之后降至晚唐禅宗之风弥畅真言俱舍三论成实诸宗渐归湮没而戒律净土入各宗兼带行之专修已少天台华严慈恩三宗虽尚足相雄并峙经过五代离乱亦多散失入朝鲜日本者独禅宗经慧能道一百丈诸祖之后化溢山海气吞河岳焕然灿然若梅花之瓣一裂成五曰临济曰曹洞曰溈仰曰云门曰法眼道香芳馥慧照辉煌殆有眼耳鼻舌者所不能自掩也故有宋有明之间儒释之竞争与调和关系于禅宗者独多焉禅宗之衰也渐于南宋甚于元明明之末叶有紫柏憨山密云诸尊宿又稍稍振起而净土之有莲池教观之有幽溪蕅益雪浪交光龙象济济殆与阳明诸贤同一气运生者今则禅刹满禹域欲少睹古德之流风余韵亦不复可得矣

儒者之辟佛始于韩愈然愈虽工于文章而性情刚愎见识浅陋当世之人鲜有信尚其说者宋时欧阳修特负学者之硕望因爱韩愈文章泛重其品行学识至颂其辟佛诸说与孟子同功九州学子于是乎竞以辟佛为第一急务一若非辟佛则不足以为儒生者不能求学识于文章之外求文章于学识之中文章学识混而不知辨此当时学者之大谬也张商英儒而深于禅者尝著论曰护法论条列韩欧辟佛诸说而深斥之至夫周张辈固非韩欧吠影吠声之比空谷论尝略揭其渊源与心术其学问之得自佛固不容掩也然以朝三暮四之技弄后人于不觉无过乎晦庵试原其学佛而排佛之意盖欲后世学者莫窥其学识之自来以崇拜其为天人为神圣而不敢逾越其识见而已但其心虽苦其志实愚天下之聪明岂皆为一手所能障也

至夫陆王诸子其造诣之高明精微实较程朱为尤故其得于佛而似于禅者亦尤之盖程朱虽浸淫于佛而禅之一道则尚徜徉乎门外王则言到行到较之古禅德亦不多让其示別于佛实似之者愈甚防之者愈深所以自卫有不得不然者耳要之儒得佛而益明佛得儒而益通宋明之际之佛教以僧界之形式论之较隋唐为衰以儒佛之精神论之实由变而通由通而转盛耳何耶盖宋明之学说皆合儒佛为一炉而冶出者其言语文字上虽落落不合其意思理想上固莫不息息相通者也虽谓其卫儒而排佛者皆卫佛而排儒者蔑不宜也虽谓其学于儒者皆学于佛者蔑不宜也故曰宋明为佛教之变通时代

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于亡矣从全球运开泰西文明过渡东亚我国之政教学术莫不瞠焉其后而佛教实后而尤后者中国之佛教固早失代表全亚之势力矣然度入世界时代之后非我国雄飞突兴于天演界执万国之牛耳以主张此无上之宗教哲学输灌而融洽之佛学终不能大昌明于天下而速进人群于大同也其原理于下当浅述之

3 亚州时代赞语

夫渡入亚州时代之后亚州诸国虽皆为佛教国而或仅保其余喘或祗承其绪流或但传其皮相惟我中国辉煌俊伟發扬光大独能概佛教之全体大用而无遗斯亦足豪矣然僧侣之自局为化外竖儒之相歧为异端以致影响未能大著效功不甚足观浸及今日大有江河日下之势也第宋明而下佛儒道三教均渐有一道同风之概而入于睡眠态度要亦致衰之一原因欤今国家政体变更社会思潮复杂剌既深醒觉亦多吾佛教其庶几蹶而复兴乎

丙 世界时代

最近二十年中日本僧侣之四出传教欧美各洲皆已有佛迹流入且研究佛学者实繁有徒印度尝设有一摩诃菩提会入会者不下数十万多欧美人其大势固已骎骎然趋入世界之时代然日本虽振兴一时人民薄于宗教性质弱于道德思想纵知识学问有足高者而瑰玮之行冰霜之操尚未及我国隋唐高僧之万一其不足风慈祥勇哲之流载信载仰式崇式拜抑可前知印度之人民虽富于宗教思想而学识又不逮且大乘经籍散失已久摩诃菩提会会长尝致书金陵杨文会居士拟邀我国之精于大乘者诣彼学习梵文取中国诸大乘典转译入印度云云此可以知印度之佛教虽有中兴之兆必待我国为之赞助庶几成功耳

夫世界佛教之昌明世界众生之幸福也而关系我国如是其重顾我国之佛教徒方沈酣于甚深之醉梦三昧于世界之大趋势茫无所觉不亦悲夫已矣中国之僧侣于前途唯有任天演之淘汰而已尚何足以冀其光大佛教于世界负救世之大使命乎但犹未敢绝望者今既有佛教总会之设冀广兴教育有以造成于将来耳况我佛教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且未尝轩轾于天岂规规然拘亲疏于缁白之间哉维摩诘李通玄皆在家之菩萨也今世之学士苟有抱伟大之思想沈重之志愿深远之智慧宏毅之魄力者荷担此救世之大使命是则尤喁喁深望者也

然而今后之佛教势必日趋于通便精辟凡有学问头脑者皆能言其理趣心其信仰而不复拘拘于僧之一部份可断言矣我国佛教之不發达以佛学局于僧界以僧界局于方外阻之也虽然中国而著宗教史舍佛教必无足记述中国而著学术史秦之后舍佛教必无足颜色唐六七百年间学界中稍可人意者仅一文中子而已然此亦据儒学一方面而言之耳若兼佛学言之虽较之春秋战国时代亦不稍减故斯时也乃中国学术史上最衰之时代亦中国学术史上最盛之时代明之际已具如前论庸可以僧界局方外拘哉其以僧界局方外拘者皆取形式而不取精神者耳然今日之中华民国既度入世界时代政教学术无一不变佛教固非变不足以通矣明之际一变而儒学益以明佛学益以通今能乘世界之思潮再一变之古今东西之政教学术皆将因之而愈明全球慧日于是乎为不僭耳


校注

[A1] 1【CB】一【太虚】
[A2] 2【CB】二【太虚】
[A3] 3【CB】三【太虚】
[A4] 1【CB】一【太虚】
[A5] 2【CB】二【太虚】
[A6] 3【CB】三【太虚】
[A7] 刺【CB】剌【太虚】
[A8] 刺【CB】剌【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32)
关闭
第一编 佛法总学(卷3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