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切世间乐见比丘说到真常论

「一切世间乐见」是好多种大乘经所悬记的人物从性空大乘而移入真常大乘的过程中一切世间乐见是一位极关重要的大师到这个时候真常大乘才显著的流行

说到一切世间乐见的有《大云经》《大法鼓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暗示得非常明白的还有《央掘魔罗经》这四部经都是典型的真常论先以《大云经》来说《大云经》卷四有「梨车童子名曰一切众生乐见」为善德婆罗门说如来的舍利不可得因此佛叙述他的往因是宝聚城中的大精进王次说到「正法垂灭余四十年」佛法衰乱得不像样子的时候有一位「持戒清净少欲知足如大迦叶」的比丘出来「讲宣大乘方等经典拯拔兴起垂灭之法」这就是一切世间乐见比丘——一切世间乐见童子的后身他的生地是「南天竺有小国土名须赖咤其土有河名善方便其河有村名曰华鬘华鬘村中有婆罗门产一童子即是今之一切众生乐见」他弘法的地方经上说是「南天竺地有大国王名娑多婆呵那」作他的护法当时虽有信受他的但反对他的也不少他们说「世间乐见比丘实非比丘作比丘像自说所造名《大云经》自为众生更制禁戒结果他在众人毁谤声中「诸恶比丘寻共害是持法比丘」他是以身殉道了

大乘经中预记的弘法大师如马鸣龙树无著等都是实有其人《大云经》中的一切世间乐见比丘也应该确有其人我们如著重他前身的出于佛世为佛预记这对于伟大的圣者有时反而会引起疑谤我们如著重于圣典的先后传出那就是佛教發达史中的好资料了世间乐见比丘的时代地点有关的人物与他努力弘扬的法门以身殉道都明白如绘这是难得的可宝贵的佛教史料

《大法鼓经》卷下也说世间乐见比丘是梨车在「正法欲灭余八十年在于南方文荼罗国大波利村善方便河边迦耶梨姓中生当作比丘持我名号为说《大法鼓经》满百年已现大神力示般涅槃《大法鼓经》与《大云经》的差別是很小的所说的文荼罗国即《西域记》中的秣罗矩咤也就是现在印度的马德拉《大云经》说是须赖咤人那是现在孟买北面的苏拉特这一传说的差別可能与这两部经的流行地有关《金光明经》中也偶说到「此众中有梨车毘童子名一切众生憙见」他为法师授记说佛舍利不可得此外《央掘魔罗经》卷一央掘魔罗幼名一切世间现卷四说「南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这是预记央掘魔罗的未来事经虽没有明文说到一切世间乐见比丘但央掘魔罗的幼名与佛名同名「世间乐见」似乎不能无因何况所表显的法门都是呵空而大赞真常呢

据一分学者传说一切世间乐见比丘就是《中观论》的作者——龙树菩萨龙树也是南天竺人也出于正法欲灭的时代《楞伽经》说龙树「往生安乐国」《大法鼓经》也说世间乐见比丘「生安乐国」《大云经》说世间乐见比丘受娑多婆呵那王的护持《西域记》也说龙树受娑多婆呵(引正)王的护持这样世间乐见比丘很像就是龙树了但审细的研求起来世间乐见比丘到底是另外一人不过在传说中有些混杂而已龙树的《大智度论》已引述到《大云经》龙树是见过《大云经》的《大云经》是先龙树而成立的龙树说「一切大乘经中《般若经》最大」确立于性空了义的见地与《大云经》《大法鼓经》等真常经「一切空经是有余说」的思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致罗什的《龙树传》只说龙树受一国王的护持未说出名字玄奘才肯定说是娑多婆诃那王其实娑多婆诃那为安达罗王朝诸王的通称安达罗王朝有三百多年历史所以护持龙树的不一定就是护持世间乐见比丘的《楞伽经》中「往生安乐国」的龙树梵语为 Nāgâhvaya(义译为龙叫实为弘扬唯识中道的「如来贤」的別名)与(《中观论》主)龙树梵语 Nāgārjuna 不同从龙树见过《大云经》来说世间乐见比丘的时代真常大乘还不能畅行受到反对者的迫害自从龙树出世大乘才顺利地發扬真常论者便有意无意间把世间乐见比丘看作龙树而逐渐發展起来

世间乐见比丘所弘阐的法门诸经一致记载盛行在南方后又到北方这像《大云经》说「我涅槃后是经当于南方国土广行流布正法欲灭余四十年当至北方北方有王名曰安乐又如《央掘魔罗经》说「未来世中罽宾国中有我余法婆楼迦车国余名不灭频陀山国亦复如是南方当有行坚固道我法当住南方少时此中的罽宾即健陀罗一带频阇山国即横亘中印南印间的频阇耶山地婆楼迦车又作伽楼迦车似乎即是南印的羯𩜁伽在罽宾等三处以外又说到南方就是世间乐见比丘弘法的所在当然是更在其南真常论勃兴的地点是南印或者就在文荼罗一带那与楞伽岛是仅有一水之隔大陆上有真常大乘经楞伽岛说的楞伽法门也就开始流行了总之真常论的起自南方可说是毫无疑问的推论它的时代传说是在正法欲灭的四十年或八十年古典大抵采取正法五百年说那就是佛元四百余年的事从龙树曾见《大云经》而论世间乐见比丘大抵与马鸣同时在传说中马鸣也是出于「正法之末」如这样世间乐见比丘约出在西元一世纪

我在《印度之佛教》中以真常唯心论代表后期佛教的正统在大乘三系中有真常唯心论的地位我说真常唯心论是真常心与真常空的合流这一基本的见解并无不是之处但要明确解说的真常唯心论从真常空中演化出来起初是侧重真常是取著极端的姿态弹斥二乘与一切空性空唯名论的性空受真常者的不空唯名受唯心者的有相加以所谓「了义」的解说真常与唯心的综合才以更完整的形态凌驾性空唯名论而盛行如上面所论到的三部经还有《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如来藏经》《胜鬘经》等都是真常论的初期流行品都还是集中力量在真常不空它的特色是可以约略揭示的真常论兴起的时代在真常者看来佛法非常混乱到了正法欲灭的前夜所以他标示严持净戒禁止八大事特別提到充满苦行精神的摩诃迦叶头陀行真常论者有刻苦的戒行到后来的《楞伽经》《涅槃经》也是如此古人判为「扶律谈常」确是有所见的不过多少流于苦行《法华经》也受这个思想的影响在《法华经嘱累品》以后的部分如常不轻菩萨如「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的燃身多少是有点苦行化的严格的禁断肉食与真常论有关如《大云经》《央掘魔罗经》《楞伽经》《涅槃经》以及稍后传来的《楞严经》这一类典型的真常论都把禁断肉食看为大乘要行之一《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等经都还没有特別说到可以说禁断肉食真常论者的倡导是大有功绩的真常论是一贯的不满性空的如《胜鬘经》说「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大法鼓经》不断的说到「诸不了义空相应经」「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不增不减经》说「依于减见复起三见一者断见谓毕竟尽二者灭见谓即涅槃三者无涅槃见谓此涅槃毕竟空寂《央掘魔罗经》说「不知如来隐覆之说谓法无我」又针对文殊的宣说大空说「如来实不空」总之真常论是一贯地批评空的而一切性空的大乘经却没有指责真常真常经的后于性空经显然易见所以印度的三期佛教先性空而后真常是依大乘经的又是依思想的盛行说的所以龙树时已偶见真常经这并不妨三期佛教的分判同时如从论典去看性空论也要比真常唯心论早得多他不满意一切空于是乎要说有空有不空他们解说的空义《央掘魔罗经》说「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胜鬘经》也说「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这都是从如来的本性清净不受杂染所染的见地去解说他们要说真实不空这不空的是法身是胜义是涅槃是如来藏如《央掘魔罗经》说「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这显示真实的胜义不空不像虚妄唯识者专在依他起法上辩论空不空他的不空是所谓妙有不是幻有妄有反之在这绝端的真常论中世间是虚偽的一切是空的《胜鬘经》说「灭谛离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如来藏离有为相」「断外有为法」这有为法就是空如来藏之所以空的他容许一切皆空者的空是世俗谛空是有为法空而以为出世胜义是不空这显然是俗妄真实的体系他与虚妄唯识者本来循著不同的路向而说不空它是究竟一乘的在真常的体系中声闻乘没有真涅槃是方便说是「向涅槃道」真涅槃是如来藏出缠的真法身这是声闻缘觉所从来不曾知道的所以声闻非皈依处究竟唯是一乘这究竟一乘说与一切众生有佛性的见地相合成为后期佛教的时代思潮这又显然与虚妄唯识者的本义不合

再说它的根本论题这些经典的目的在说明「如来常住不变」《宝性论》说「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两句很可以作为思想的根本(《佛性论》的三如来藏也是演绎此义的)本来「色身无边威力无边寿命无边」的佛陀观从大众系的阐扬以来确乎早已成立但这有色有声的真如来(龙树称之为法性所生身)是从菩萨的善业所生仍然是缘起假名的相续在法性空寂的胜义观中确是一切无二无別的但无二是性空寂灭是缘起的胜义观而非缘起的假名相也是无二无別的出世真实的真常论者偏重在无二无別于是把法性生身佛与性空理解为浑然一体以为法性无差別法性生身佛也无差別法性与法性生身佛融成一体把这点作为思想根本再去谈因果染净这自然会別有家风从万德庄严的佛果法身说法身无所不在一切的一切无非法身所含摄所以说「法身遍」从众生的见地说功德庄严的如来众生是具体而微的隐藏著并非没有成佛也没有增加什么一一众生本有如来藏性所以说「皆实有佛性」这与大梵小我不也是无二无別吗这果遍因具因果不二的见地是从真如法性无变异的见解中引出以真如无变异为枢纽所以说「无差」真常论的思想确是经无二无別的真如而引出成为从性空到真常的有力因素所以如要确立大乘思想而不致梵我化唯有接受一切皆空是了义的思想这果遍因具因果不二的真实不空常住不变在佛是法身是如来是涅槃是解脱在众生是佛性是如来藏是众生界在真如无別中这是圣谛法界法性实际佛法中的圣凡不二迷悟不二因果不二性修不二如智不二等圆融妙有之谈都在这真常论的体系上出现这真常实有者是清净的说到清净一切性空的大乘经在缘起无性的见地中早已把法性本净与心性本净合一(法的性心的性)一转而为真常论那么从一切法上说与犊子系的不即蕴不离蕴的不可说我相近所以说「如来藏在蕴处界中为贪嗔痴所染」所以说「不即六法不离六法」如从心上去看真常经中称这真实常住者为「自性清净心」这一点就确立真常论与唯心论合一的原则这个众生中的真我佛性或者自性清净心是有色有相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从「色身无边」等而得来的真佛在缠《如来藏经》的九喻最明白的说破这点所以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而入一切众生心中」《央掘魔罗经》说「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犹如于掌中观视庵罗果」「如来性是无作于一切众生中无量相好清净庄严」「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大法鼓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众生心中本有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功德智慧圆满的如来等到离障时就转为法身功德与业用才完美的显發出来这是真常论者的本义

真常唯心论以后的發展从《央掘魔罗经》《大云经》《大法鼓经》在扶律谈常的原则上發展成为综该博洽的大部就是《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是更能保存真常论的本意而含摄一切的一方面从《胜鬘经》而到达《楞伽经》《楞伽经》可说是多少净化了极端的真常论它说不空是「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凡所有经悉说此(空无自性等)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但同时又说「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当依无我之藏」它「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楞伽经》从幻性离言有性而显示它的本真常寂所谓幻性又是唯心它比较接近虚妄唯识者的本义如《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但对于虚妄唯识者的生灭论却完全不同《楞伽经》的赖耶是真常(真相)与虚妄(业相)的关涉点所以谈到转依以上就和真常论者完全一致这在《密严经》中表显得还要明白所以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楞伽经》《密严经》是真常唯心论它的阿赖耶说与虚妄唯识者是不大相同的

末了我想提到的真常唯心论是从如来真实不变德相本具的原则上發扬起来的所以与如来秘密庄严的真言乘有最密切的关系它又终于成为秘密教者的指导原则在真常唯心论的理论上秘密教一天天盛行起来


校注

[A1] 民国四五年撰
[A2] 《大方等无想经》卷4〈36 如来涅槃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6, c7)
[A3]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9, b9-10)
[A4]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9, c3)
[A5]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9, c24-25)
[A6]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100, a4-7)
[A7]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9, c22-23)
[A8]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如是众生乐见比丘实非比丘作比丘像远离诸佛所说经典自说所造名《大云经》远离诸佛所制禁戒自为众生更制禁戒」(CBETA, T12, no. 387, p. 1100, b19-21)
[A9]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100, c26-27)
[A10] 《大法鼓经》卷2「正法欲灭余八十年在于南方文荼罗国大波利村善方便河边迦耶梨姓中生当作比丘持我名如善方便守护田苗于我慢缓懈怠众中离俗出家以四摄法而摄彼众得此深经诵读通利令僧清净舍先所受本不净物为说大法鼓经第二为说大乘空经第三为说众生界如来常住大法鼓经击大法鼓吹大法蠡设大法会建大法幢当于我前被弘誓铠尽百年寿常雨法雨演说此经满百年已现大神力示般涅槃」(CBETA, T09, no. 270, p. 299, a15-25)
[A11]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1〈2 如来寿量品〉「此众中有梨车毘童子为一切众生善见」(CBETA, T16, no. 665, p. 406, a9-10)
[A12] 《央掘魔罗经》卷4「南方去此过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CBETA, T02, no. 120, p. 543, a16-18)
[A13] 《大智度论》卷3〈1 序品〉「诸摩诃衍经《般若》为最大」(CBETA, T25, no. 1509, p. 79, b20-21)最大今欲说故=大【宋】【元】【明】【宫】
[A14] Nāgâhvaya【CB】Nāgāhvaya【印顺】
[A15] 《大方等无想经》卷4〈36 如来涅槃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8, b20-22)
[A16] 《央掘魔罗经》卷4「『未来世中中国当有九十八百千亿众生谤毁此经七十亿众生作一阐提东方九十八千亿众生谤毁此经六十亿众生作一阐提西方九十八百亿众生谤毁此经五十亿众生作一阐提南方九十八亿众生谤毁此经四十亿众生作一阐提罽宾国中有我余法婆楼迦车国余名不灭频陀山国亦复如是罽宾比丘半半行摩诃衍半半乐摩诃衍说摩诃衍南方当有行坚固道行如来行离八大事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行坚固道任荷我法』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奇哉佛法当住南方』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我法当住南方少时』」(CBETA, T02, no. 120, p. 541, c23-p. 542, a8)
[A17]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b21)
[A18] 《大法鼓经》卷2(CBETA, T09, no. 270, p. 295, a24)
[A19] 《大法鼓经》卷2(CBETA, T09, no. 270, p. 296, b8-10)
[A20] 《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依于减见复起三见此三种见与彼减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三见一者断见谓毕竟尽二者灭见谓即涅槃三者无涅槃见谓此涅槃毕竟空寂」(CBETA, T16, no. 668, p. 466, b28-c3)灭=减【圣】
[A21] 《央掘魔罗经》卷2(CBETA, T02, no. 120, p. 525, a27-28)
[A22] 《央掘魔罗经》卷2(CBETA, T02, no. 120, p. 527, c12)
[A23] 《央掘魔罗经》卷2(CBETA, T02, no. 120, p. 527, c11-12)
[A24]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1, c16-17)
[A25] 《央掘魔罗经》卷2「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別想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CBETA, T02, no. 120, p. 527, b28-c11)
[A26]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a1-2)
[A27]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b11)
[A28]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b13-14)
[A29]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5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佛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別 皆实有佛性」(CBETA, T31, no. 1611, p. 828, a28-29)佛法身遍满=法身遍无差【宋】【元】【明】【宫】〔真如无差別〕-【宋】【元】【明】【宫】
[A30] 《入楞伽经》卷3〈3 集一切佛法品〉「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CBETA, T16, no. 671, p. 529, b19-20)
[A31] 《央掘魔罗经》卷3(CBETA, T02, no. 120, p. 531, c2-4)
[A32] 《央掘魔罗经》卷2(CBETA, T02, no. 120, p. 525, b17-18)
[A33] 《央掘魔罗经》卷2(CBETA, T02, no. 120, p. 527, c5)
[A34] 《大法鼓经》卷2(CBETA, T09, no. 270, p. 297, b1)
[A35]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88, c5)
[A36]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悕望心故为分別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CBETA, T16, no. 670, p. 489, a12-14)
[A37]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CBETA, T16, no. 670, p. 489, b15-20)〔所说之我〕-【宋】【元】【明】【宫】
[A38]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02, a19-20)
[A3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一切佛语心品〉「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CBETA, T16, no. 670, p. 502, b8-12)
[A40] 《大乘密严经》卷3〈8 阿赖耶微密品〉(CBETA, T16, no. 681, p. 747, a17-1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史地考论(卷11)
关闭
佛教史地考论(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