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编集时地考

《楞伽经》为真常唯心论的要典它的编集流通应当在笈多王朝的盛世这可从几方面说明首先本经引述到《胜鬘经》「缚象与大云央掘利摩罗」魏二译及梵本更叙述到《大涅槃经》《大涅槃经》中糅有《大毘婆沙论》文《大毘婆沙论》为西元二世纪末的作品〈偈颂品〉说到龙树的住持佛法龙树为西元二三世纪人所以本经的编集总在三世纪以后

再从本经所叙政教的情势而论编集于笈多王朝这是可以断言的在政教形势的叙述中有一非常的异义即以佛为迦旃延氏以释迦为后起的把他看作数论胜论的流类宋译阙〈偈颂品〉且据唐译来解说佛姓迦旃延氏有二则一说「我姓迦旃延净居天中出为众生说法令入涅槃城色界究竟天离欲得菩提这是色究竟天成佛的二说「我名离尘佛姓迦多衍那父名世间主(魏译作梵天主)母号为具财我生瞻波国我之先祖父从于月种生故号为月藏他名为离尘垢佛还有一文如说「我在于林野梵王来惠我鹿皮三岐杖膊绦及军持此大修行者当成离垢尊此姓迦旃延(Kātyāyana成离尘垢佛(Virajajina)的在人间者即上文色究竟天成佛的似乎是人间修行圆满上升色究竟天而成佛此迦旃延佛是否历史的人物我以为楞伽法门的完成者当然是确有其人的但迦旃延佛这不过仰推而已考释迦弟子中有摩诃迦旃延出于南天竺婆罗门种称论议第一自从学派分流迦旃延的《蜫勒论》即为大众一系所宗传说大众系中有多闻分別部为摩诃迦旃延所创立的已说「道不可坏」即与本经的思想相合本经以佛为姓迦旃延可能即仰推此人至于月藏与离垢佛这是表示悟入菩提心而离染的也即本净如来藏心的出缠而为清净法身《密严经》(卷上)说「入于无垢月藏殿中」即是此月藏与离垢佛的意义本经说迦旃延佛的法系是迦旃延法付大慧(Mahāmati大慧传达磨(Dharma达磨付弥佉梨(Mekhala大慧即《楞伽经》的问法者本经也说他成佛如说「及我离尘垢皆出纯善时纯善渐减时有导师名慧于彼纯善时现成等正觉此慧即是大慧考迦旃延佛的修行用鹿皮三岐杖这不是佛的旧制而大慧的成佛又「衣虽不割缕杂碎而补纳」也不用释迦的袈裟这是值得深切注意的大慧所传的名达磨当刘宋的时候(西元四七〇顷)确有老头陀——达磨到中国来唱「南天竺一乘宗」以「四卷《楞伽》印心」禅宗初祖的达磨也许即是此人这种付法系统虽不能看作信史但也可以參考本经的编集者或者即达磨的师长——「慧」所集成流通的中国的禅者叙到禅宗的法系不了解达磨为南印的如来禅而比附于西北印一切有系的禅统说二十八祖或五十余祖实在不足信

离尘垢佛灭后有不同的学派出来说五家(有「等」字)的有二文一说「释子悉达多步多五髻者口力及聪慧亦于未来出二说「我释迦灭后(误应依魏译作我灭后释迦)当有毘耶娑迦那梨沙婆劫比罗等出此二文名字虽不同而意思是一样的释迦即释子悉达多(Śākyaputrīya Siddhārtha为前期佛教的导师在本经编集者的心目中是代表西北印声闻佛教的步多魏译浮单多即吠檀多(Vedānta吠檀多派的经典传说为毘耶娑(Vyāsa)所作依本经所说「毘耶娑所说《婆罗多》等论」「谈古及笑语毘夜娑仙说」那是以毘夜娑为《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诗篇的作者总括传说说话及史传所以说「谈古及笑语」吠檀多意思为吠陀的究竟本为《梵书》的末后部分后开展而为《奥义书》承《奥义书》而出的《摩诃婆罗多》含有吠檀多的成分(魏译即译为韦陀)所以此中所说的吠檀多不是后起的吠檀多学派毘耶娑为印度有名的仙人然实为整理者的意思并非一人私名所以本经以《摩诃婆罗多》的著作归于毘耶娑而又说他说吠檀多其后吠檀多派的《梵经》编成也就推为毘耶娑所作五髻者(Pañcacūḍaka即胜论的般遮尸弃受学于胜论的开创者迦那陀(Kaṇāda迦那即迦那陀的译略口力(Vāgbali为虚空论师说虚空为万有的本元梨沙婆即勒沙婆(Rṣabha与数学有关《百论》把他列为三仙的一仙与胜论数论并称由来学者以为勒沙婆是苦行外道尼犍子的一流然从本经来说应即虚空外道聪慧(Medhāvin即数论数即智慧数劫比罗(Kapila)是它的开创者这可见二文完全是一样的又迦旃延佛后说有释迦等三家出世也有二文一说「谈论戏笑法长行与解释我闻如是等迷惑于世间二说「于我涅槃后释种悉达多毘纽大自在(略唯二家)外道等俱出如是我闻等释师子所说谈古及笑语毘夜娑仙说于我涅槃后毘纽大自在彼说如是言我能作世间这是以释迦的如是我闻(佛经)为一毘夜娑的谈古及笑语即《摩诃婆罗多》为二毘纽天(Viṣṇu大自在天(Maheśvara)等的创造说为三毘纽天与大自在天的崇拜《婆罗多》中也有而新《奥义书》中每阐發吠陀的事相而为毘纽大自在神的崇拜结果引出弥曼萨派长行与解释的毘纽大自在派即弥曼萨派的雏形上述的五家三家都是释迦佛前后三百年间的印度学潮而迦旃延佛自以为出于学派分流以前代表印度文化统一而根本(佛法)的立场以释迦等为外道为迷惑于世间的这样的见解非释子所应有的迦旃延佛为世间主(父)与具财(母)所生他的舍释宗而別祧梵宗自认为从梵天王生的婆罗门(迦旃延即婆罗门十八姓之一)编集者想像中的正法不是吠陀(古《奥义书》)是什么我以真常唯心论为佛梵杂糅以《楞伽经》为证觉得非常可信

本经的迦旃延佛出于印度学潮未分以前意思为吠陀(《奥义书》)时代其次宗教方面迦旃延佛灭已有释迦等五家杂出政治方面经上说「次有半择婆憍拉婆啰摩次有冒狸王难陀及毱多次蔑利车王于后刀兵起次有极恶时彼时诸世间不修行正法半择婆(Pāṇḍava)即般遮罗憍拉婆(Kaurava)即拘卢这是《梵书》时代中国地方的主要国家啰摩(Rāma)即憍萨罗王子而向东南發展的冒狸(Mauṛ)即孔雀王朝难陀(Nanda)指难陀王(次第颠倒)毱多(Gupta)指旃陀罗毱多出于释迦以后阿育王以前蔑利车王(Mleccha)即边地王也泛指无道的恶王所说的次而刀兵大乱即指摩竭陀的王统中绝为南方案达罗国王所灭而西北方受希腊人塞迦人月支人等统治印度是到了极纷乱的世代此后否极泰来一如新天地的出现经说「如是等过后世间如轮转日火共和合焚烧于欲界复立于诸天世间还成就诸王及四姓诸仙垂法化韦陀祠施等当有此法兴这不是说笈多王朝的统一五印梵文学复兴是什么法化既兴释迦等三家(声闻佛教及吠檀多弥曼萨派)又出而迷惑于世间从这政教的形势而论本经为笈多朝的产物确实无疑在梵文复兴的气运中编集者不满于初期佛教的释迦数论胜论尼犍子吠檀多弥曼萨诸家的分流于是仰推迦旃延佛高标真常唯心论的自宗而集出《楞伽经》然而本经虽指责佛而立意在融贯佛梵而归宗于佛教佛梵一体的第三期佛教大多是这样的

笈多王朝创立于西元三二〇年到四五五年鸠摩罗笈多(Kumāragupta)以后即因外有敌人内部分立而逐渐衰落本经的编集即在这一时期中

本经曾谈到「由种种心分別诸法非诸法有自性此但妄计耳这与世亲的《唯识三十颂》——「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文义次第非常一致所以本经实为唯识兴盛以后的作品可能还在世亲以后唯识学者平常说六经十一论但这是依《成唯识论》的引经而说在无著世亲的引证中有《十地经》《解深密经》《阿毘达磨大乘经》而从没有说到《楞伽经》与《密严经》(《密严经》更迟)这是最可注意的在中观家也是比世亲略迟与安慧同时的清辨才引用《楞伽经》(传为提婆作的论典上有楞伽二字这是菩提流支所加的)清辨即与安慧同时多少年轻一点(所以又与护法同时)世亲考为西元三六〇到四四〇时人所以本经的集出约为西元五世纪中期

关于编集的地点以南印度为近经说南天竺的龙树持佛正法传南天竺一乘宗的达磨南天竺人也以此经印心初译本经的求那跋陀罗也自海道而来中国尤以本经的缘起分以佛出龙宫渡到南岸入楞伽城摩罗耶山说法为显而易见此楞伽山海确为象征心境的然未尝不是编集者熟悉的环境这才托此事以表法楞伽城罗婆那罗刹王的迎佛说法实寓有深味印度《罗摩衍那》诗篇的本事为阿瑜陀王子啰摩因事被谪居于频阇耶山的仙窟他的爱妃西他为楞伽岛的夜叉罗婆那夺去啰摩约会了南海滨的山民攻入楞伽岛这才取回西他恢复名誉一般说这是婆罗门文明移植锡兰岛的诗化罗婆那为楞伽岛的夜叉而本经以为是罗刹王迎佛说法这也表示著佛法的南行楞伽岛接受大乘佛法的意趣玄奘西游时知道楞伽岛多有能精通大乘法相的


校注

[A1] 民国四六年撰
[A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4, b6-7)
[A3] 偈颂品【CB】颂品【印顺】
[A4]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我姓迦旃延净居天中出为众生说法令入涅槃城缘于本住法我及诸如来于三千经中广说涅槃法欲界及无色不于彼成佛色界究竟天离欲得菩提」(CBETA, T16, no. 672, p. 638, a16-22)
[A5]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c15-19)
[A6]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9, a26-28)
[A7] Virajajina【CB】Viraja-jina【印顺】
[A8] 《大乘密严经》卷1〈1 密严会品〉(CBETA, T16, no. 681, p. 723, c5)
[A9]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及我离尘垢皆出纯善时纯善渐减时有导师名慧成就大勇猛觉悟于五法非二时三时亦非极恶时于彼纯善时现成等正觉」(CBETA, T16, no. 672, p. 638, c24-29)
[A10]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c29)
[A11]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9, a24-26)
[A12]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b11-13)
[A13] Śākyaputrīya Siddhārtha【CB】Sakyatanaya-Siddhārtha【印顺】
[A14]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b13-14)
[A15]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c12)
[A16] Vāgbali【CB】Vāgbala【印顺】
[A17]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b24-25)
[A18]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c9-15)
[A19]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b14-19)
[A20] Mauṛ【CB】Mauri【印顺】
[A21] 《大乘入楞伽经》卷7〈10 偈颂品〉(CBETA, T16, no. 672, p. 638, b19-24)
[A22] 《大乘入楞伽经》卷4〈3 无常品〉(CBETA, T16, no. 672, p. 611, b3-4)
[A23] 《唯识三十论颂》卷1(CBETA, T31, no. 1586, p. 61, a14-15)
[A24] 衍那【CB】耶那【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史地考论(卷7)
关闭
佛教史地考论(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