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与普贤

文殊与普贤为大乘佛教的著名菩萨被称为毘卢遮那佛的「脇侍」依一般的解说菩萨有「此土」与「他方」两大类文殊或说出于东方的「宝氏」世界(《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或说在南方(《唯曰杂难经》)等而依《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是出于此土是从释尊出家的普贤「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若住应在一切世界中住」(《大智度论》卷一〇那不但不是此土甚至也不能说是他方的了在初期的佛教中并无文殊与普贤的传说这也不是印度教固有的大神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出现真是值得注意的事

文殊普贤与舍利弗目犍连审细的研究起来文殊与普贤实为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理想化理由是(一)文殊普贤为毘卢遮那佛的「脇侍」是代表佛陀弘化的在初期佛教中舍利弗与目犍连即是释尊的两大弟子被称为「双贤」「第一双」弟子负著代佛扬化的重任如《杂阿含经》(卷二四)「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揵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中阿含经分別圣谛经》(卷七)(又《增一阿含经等趣四谛品》)也说「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揵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

(二)「大智文殊大行普贤」简要的表示了二大士的德性这在释尊的教团中即是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德行释尊的大弟子各有特长而舍利弗与目犍连佛记別他们是「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大智度论》(引律)卷一一大智舍利弗与大智文殊仅为声闻与菩萨的差別古人也多能理解到神足(通)即是行我们不能忽略的大智不但是为自己的舍梨子以正见为导生诸梵行者如生母文殊教化诸佛發菩提心被称为诸佛的老师这启迪正见的教化重任在声闻与菩萨佛教中即由舍利弗与文殊分別负担这实为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明

(三)文殊乘狮子普贤乘白象这与舍利弗目犍连有特殊关系舍利弗有「狮子吼」的传说如《杂阿含经》(卷一四)「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狮子吼言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舍利弗的狮子吼自称能一日乃至七日以各式各样的文义来解说佛说《中阿含经》也有同样的叙述这在当时引起了黑齿比丘们的惊讶我觉得不但舍利弗的狮子吼与文殊的乘坐狮子有关他的「善入法界」——能以异文异义解佛说也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诸大善知识以不同的法门而同入法界有关目犍连的白象传说出于毘奈耶《發智论》(卷一九)曾引述而加以解说「尊者大目乾连言具寿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闻曼陀枳尼池侧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目连不但因听见白象哮吼引起佛弟子间的责难他随佛去满富城也是化一六牙白象坐著从空飞去(《增一阿含经须陀品》)舍利弗目连与狮象的关系或者还觉得不一定与文殊普贤的青狮白象有关然读到《大毘婆沙论》(卷一六二)的记载即觉得事非偶然如说「舍利子般涅槃时入师子奋迅等至大目揵连般涅槃时入香象频申等至三摩钵底即等至为圣者圣慧所依止的深定舍利弗与目连二尊者依著这师子奋迅香象频申定而入涅槃文殊与普贤二大士即坐著狮象而出现人间了

此外文殊与舍利弗的关系还有两点文殊被称为「法王子」这虽是一切大菩萨共有的尊称但在文殊几乎是私名化的原来法王子的尊称也是舍利子特有的光荣如《杂阿含经》(卷四五)「佛告舍利弗汝今如是为我长子隣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舍利弗为法王长子这与大乘的文殊师利法王子看出其中共同的性质尤其是舍利弗是摩竭陀的「那罗」(或译那罗陀)聚落人文殊也有同一的传说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摩竭陀)多罗聚落于我所出家学道

文殊普贤与梵王帝释释尊为「人天教师」人间的上首弟子为舍利弗与目犍连天上的上首弟子即梵王与帝释佛教的早期传说中表示佛法为人类的迫切需要印度的大神——梵王与帝释也祈求释尊说法作释尊的弟子传说帝释得须陀洹果梵王得阿那含果论学位并不崇高但由于领导群神护持佛法在佛教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地位梵王与帝释在佛化的天国中也成为佛的左右二大护法如传说的佛从忉利天下来他们即侍立左右法显《历游天竺记》说「佛从忉利天上来向下下时化作三道宝阶佛在中道七宝阶上行梵天王亦化作白银阶在右边执白拂而侍天帝释化作紫金阶在左边执七宝盖而侍此事《增一阿含经》(卷三六)《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二九)都有记载又如释尊去满富城满富长者家(《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等也是梵王侍右帝释侍左的梵王与帝释的成为释尊的脇侍是佛教界众所周知的事了

梵王与帝释的为释尊脇侍与文殊普贤为毘卢遮那脇侍也有极其一致处先论梵王与文殊大梵天王的示现色相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二九)「马胜遂發诚心愿大梵王于此众现应时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貌端严在梵众中随光而现梵王的为马胜示现童子相出于《长阿含经》的《坚固经》《长阿含经》的《典尊经》《阇尼沙经》也同样的说到这会使我们联想到文殊是被称为童子的在文殊像中虽也有无髻的及一髻的但五髻文殊是更一般的文殊的五髻童子相岂非即梵王的形态

据传说印度的原始文字由梵王诵出所以称为梵语在大乘佛教中阿字为初的四十二字母与文殊也有著特殊关系这字母的最初五字被称为文殊的根本咒《文殊师利问经》也有关于字母的解说婆罗门教的吠檀多哲学在大乘佛教中被放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修改而融摄它平等空性的充分發挥者在大乘经中无疑的是文殊菩萨文殊师利童子与梵童子间实在大有关系

再说普贤与帝释唯一值得我们注意的即普贤的坐六牙白象与帝释坐的六牙白象恰好一致普贤的六牙白象如《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發品〉及《观普贤菩萨经》有详备的描写这当然是经过大乘發展过帝释的骑六牙白象也如《长阿含经世记经》所说「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华)有百一叶一一花叶有七玉女鼓乐弦歌抃儛其上时彼龙王作此化已诣帝释前于一面立时释提桓因著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那伽印度人或是指龙说的或是指象说的所以古人每译为龙象伊罗钵龙王化作六牙象王帝释坐上这与普贤的坐六牙白象是怎样的恰合

在佛教中普贤菩萨被奉为密教的住持者这与帝释的为群神领袖有著重要关系帝释住于须弥山顶为地居的天夜叉们的统摄者他的多神特质与密教极易结合《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參看《起世经》与《施设论》等)说「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山顶四角各有一峰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城名善见是天帝释所都大城城有千门严饰壮丽门有五百青衣药叉防守城门我们知道显教的普贤即密教的「金刚手」「执金刚」「金刚萨埵」「秘密主」等这是夜叉群(菩萨示现)的主密法的说处也主要在须弥山密宗的双身法也与欲天——帝释天也还是两性和合有关《华严经》(卷六二)有说「住法须弥顶定女常恭侍灭惑阿修罗帝释愿观我这虽是善财以帝释(还有梵天等)拟赞文殊然帝释的定女恭侍也极易演变为密宗的明妃

依《大毘婆沙论》说金刚手并非帝释而是住在须弥山顶的一位药叉(夜叉)这位夜叉即特別护持释迦的即初期经律中的金刚力士大乘显教中的金刚密迹然帝释自身实也是夜叉如《帝释问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唐译《大毘婆沙论》卷一「此鬼长夜无谀谄」(晋译《鞞婆沙论》卷一「此帝释长夜其心质直」(凉译《毘婆沙论》卷一帝释是夜叉的杰出者他受夜叉神群的围绕帝释的夫人设支(或译舍脂)传说为阿修罗女然也称夜叉如《大毘婆沙论》(卷二七)「天帝释亦爱设支青衣药叉帝释本为吠陀中的因陀罗天手执金刚杵而得金刚手的美名帝释与金刚手的普贤有非常一致的地方

更应该特別指出的密咒也与夜叉语有关《般若经》说夜叉语隐密难了《大智度论》(卷五四)「诸夜叉语虽隐覆不正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门门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诸夜叉语言浮偽情趣妖谄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夜叉的语句隐密而秘密教的「语密」也由夜叉群来住持这个空行夜叉王国的帝释与密教世界的普贤菩萨是怎样的类似我们应该记著梵王与帝释文殊与普贤都是佛的左右脇侍

佛与左右脇侍的演化释尊为中心的人间教化「双贤弟子」是舍利弗与目犍连在传说中梵王与帝释也逐渐取得了天国弟子中「第一双」的地位等到大乘佛教起来开始一大变化大乘佛教的特质是一般的人性净化它解放了出家本位的古老形式揭开了在家本位的新面目——佛的真身现在家相然而它丢下出家的旧方便却换上了天国的新方便它是人的一般化也是神的超越化这就决定了大乘的特质重于积极救世而又倾向于秘密的神化大乘的神化过程当然是孕育于多神的印度文明中然起初是依照自己组织的天界而發展决非一味的窃取印度的群神佛教的世界组织是三界二十八天其中最主要的是帝释天大梵天色究竟天大乘以为真实的成佛是在色究竟天最高处这才与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相结合以此为本尊梵王与帝释也综合了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德性融铸成文殊与普贤二大士毘卢遮那与文殊普贤的佛国这样的建设起来

大乘佛教的佛陀可说是虚本位的真实發扬佛教的是菩萨尤其是文殊与普贤初期的大乘教文殊是一中心的圣者他重于劝發菩提心重于如实空性的發扬表象著佛陀的面目法身佛虽与「从本垂迹」的大自在天有著同等的神性但佛格还是慈悲智慧精进等德行的总和等到大乘的普及民间通俗的宗教要求有意无意的强化起来这才具有帝释(多神王国之主)特性的普贤充分的金刚化成为佛教中心开创神秘的密教金刚化的普贤代表当时的佛陀观——大日如来而帝释在中心四大天王四方坐的集会形式也演化为五方五佛

大乘佛教中释迦被升到天国的色究竟天抽象的唯心的德性扩展缺乏了人间佛教的亲切性也就缺乏了道德的感化力这不能成为一般的归信对象因此佛的德性不得不表现于文殊普贤——梵天与帝释的神性中末了大乘佛教的人类德行逐渐被遗忘仅剩了神鬼群像的遗骸与饮食男女的物欲佛教是这样的从进展而到达衰落了


校注

[A1] 民国四六年撰
[A2] 《大智度论》卷10〈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34, b21-22)
[A3] 《杂阿含经》卷24(CBETA, T02, no. 99, p. 177, a19-21)
[A4] 《中阿含经》卷7〈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67, b17-20)
[A5] 《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36, c12-13)
[A6] 《杂阿含经》卷14「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师子吼言『我于世尊初问都不能辩乃至三问默然无答世尊寻复作發喜问我即开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实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异句异味七夜所问义中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CBETA, T02, no. 99, p. 95, c6-15)
[A7] 《阿毘达磨發智论》卷19(CBETA, T26, no. 1544, p. 1021, c29-p. 1022, a2)
[A8]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62(CBETA, T27, no. 1545, p. 821, b27-28)
[A9] 《杂阿含经》卷45(CBETA, T02, no. 99, p. 330, b8-10)
[A10]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1「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脇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CBETA, T14, no. 463, p. 480, c12-17)
[A11] 《高僧法显传》卷1(CBETA, T51, no. 2085, p. 859, c15-18)
[A1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29(CBETA, T27, no. 1545, p. 670, c20-23)
[A13]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33「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山顶四面各二十千若据周围数成八万有余师说面各八十千与下际四边其量正等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城名善见面二千半周万踰缮那金城量高踰缮那半其地平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杂宝严饰地触柔软如妬罗绵蹑时齐膝随足高下有微风起吹去萎华引新妙华弥散其地是天帝释所都大城城有千门严饰壮丽门有五百青衣药叉勇健端严踰缮那量各严铠仗防守城门」(CBETA, T27, no. 1545, p. 691, c19-p. 692, a2)
[A1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2〈39 入法界品〉(CBETA, T10, no. 279, p. 333, a6-8)
[A15]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CBETA, T27, no. 1545, p. 2, c28-29)
[A16] 《鞞婆沙论》卷1(CBETA, T28, no. 1547, p. 417, b25-26)
[A17]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1(CBETA, T28, no. 1546, p. 3, a2-3)
[A18]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7(CBETA, T27, no. 1545, p. 139, b19-20)
[A19] 《大智度论》卷54〈27 天主品〉「诸夜叉语虽隐覆不正而事则鄙近说深般若波罗蜜虽用常辞而幽旨玄远事异趣乖何以相况答曰诸天适以人所不解况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为喻也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门门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此诸夜叉语言浮偽情趣妖谄诸天贱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CBETA, T25, no. 1509, p. 448, a21-2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史地考论(卷8)
关闭
佛教史地考论(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