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入龙宫取经的传说,在印度是极为普遍的。最初传来中国的,是鸠摩罗什的《龙树菩萨传》,如说:「(龙树)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發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树既得诸经一箱(或作「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付法藏因缘传》也采取此说,但末作:「龙树既得诸经,豁然通达,善解一相,深入无生。」在龙树所得读的诸经中,传说以《华严经》为主。如魏菩提流支说「龙树从海宫持出(《华严经》)」(见《净名玄论》卷二);陈真谛说「大海龙王见而愍之,接入大海。……即授下本《华严》并诸经一箱」(见《法华传记》卷一)。唐波罗颇伽罗蜜多罗也有此说(见《华严经传记》卷一)。
龙树入龙宫取经的传说,有的解说为:这是表示深入自心,本著自证而集出大乘经的。有的解说为:龙王,是印度民族中龙族的国王。《华严经》等大乘经,从此族的王庭得来。有的解说为:南天竺铁塔或龙宫取经,正如炖煌石室的發见古代经典一样,不过传说得神奇而已。有的解说为:龙宫、夜叉宫与天宫,一向传说为有大乘经;龙树的龙宫得经,也只是这种传说的一则。这些解说,都可以有一分意义,但第三说是更为可能的。
先从另一传说说起:《法苑珠林》(卷三八)引《西域志》说:「波斯匿王都城东百里,大海边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装众宝饰之。夜中每有光耀,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岁后,龙树菩萨入大海化龙王,龙王以此宝塔奉献龙树。龙树受已,将施此国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来,有人求愿者,皆叩头烧香奉献华盖。其华盖从地自起,徘徊渐上,当塔直上,乃止空中。」这一龙树入龙宫得塔的传说,显然的与入龙宫得经相类似。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〇)中,有一非常类似的记载说:乌荼「国西南境大山中,有补澁波祇厘僧伽蓝。其石窣堵波,极多灵异。或至斋日,时放光明,故诸净信远近咸会。持妙花盖,竞修供养。承露盘下,覆钵势上,以花盖笴,置之便住,若礠石之吸针也。此西北山伽蓝中,有窣堵波,所异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灵奇若斯!」玄奘所叙乌荼(Uḍra, Oḍra)的灵塔,与《西域志》所传的龙树塔,显然是同一事实的不同传说。如一、《西域志》说在大海边,乌荼的确是滨临大海的。二、灵塔都有放光的叙载。三、《西域志》说:供塔的华盖,在塔上空中,不会落下来。《西域记》说:将华盖放在露盘下,覆钵势上,华盖会止住而不落。从这比较中,可發见《西域志》的某些错误。《西域志》说大塔在波斯匿王(Prasenajit)都城东百里大海边,波斯匿王都为舍卫城(Śrāvastī),离大海极远。这是乌荼的灵塔,所以可断为憍萨罗(Kośalā)王都的误传。波斯匿王国名憍萨罗,但这是北憍萨罗,南方还有南憍萨罗。误以南憍萨罗为北憍萨罗,才记为波斯匿王了。从西元前三世纪末到西元三世纪初,以安达罗(Andhra)族兴起而盛大的安达罗王朝,幅员极广。如《西域记》中的南憍萨罗,驮那羯磔迦(Dhānyakaṭaka)、羯𩜁伽(Kaliṅga)、恭御陀(Koṅgoda)、乌荼等,都是属于安达罗王朝的。《大唐西域记》(卷一〇),护持龙树的(安达罗王朝的)娑多婆诃王(Śātavāhana),也称为憍萨罗国王。据多氏《印度佛教史》(一五.三)说:护持龙树的南方国王,名优陀延王(Udayana),也许是从乌荼得名的。
龙树从龙宫得灵塔,或入龙宫得经,为同一传说的不同传说,尤其是灵塔的所在地——补澁波祇厘(Puṣpagiri),与龙王有关。补澁波祇厘,意义为华山,这是有名的神山。在《吠陀》(Veda)、《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往世书》(Purāṇa)中,都说到婆楼那(Varuṇa)常往来此山(见高桑驹吉《大唐西域记所记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在婆罗门教中,婆楼那本为天界的大神。由于主管降雨流水,所以《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与《摩诃婆罗多》说他是水神(《印度哲学宗教史》一.二)。这在佛教中,就是有名的婆楼那龙王。龙是主管降雨流水的,所以密典中称之为水天。如《大集经.须弥藏分》,婆罗那为五类龙王中的一切鱼龙王。婆楼那是龙王,往来的补澁波山,恰好就是传说龙树入龙宫、得塔而建塔的地方,这是值得重视的。补澁波山的所在地,《西域记》说在国都西南大山中;《西域志》说在大海边。玄奘时代的乌荼国都,学者推论不一。Beal 氏推定为 Cuttack 州的 Jajapur 市,最好。在此处 Assis 山脉中的优陀延山(Udayagiri),即山脉的极东处,离大海不远,现在还有佛教的遗迹。优陀延,为日出或出光的意思。《翻梵语》说:「优陀延,日出处山也。」这应该就是补澁波山,也就是龙树大塔处,传说的龙树入龙宫处。乌荼的梵语,也有作优特伽罗(Uttkala)的。梵语的 Uḍaka,慧琳《一切经音义》说:「东天竺人呼水名也。」乌荼面临大海,被称为乌荼,可能与水有关。而优陀山,与乌荼也似乎同一语音所分出。这样,这裡是大海边,是日出处,是水国,是婆楼那龙王往来的地方。龙树的入龙宫、见龙王、得塔、得经,都与此地有关。
这可以说龙树从龙宫所得的经典了。龙树从龙宫所得的经典,主要为《华严经》。现存的大部《华严经》,七处九会,是「随类收经」而编集所成的。主要而传出最早的,在龙树的引述与解说中,有《十地经》与《不可思议解脱经》——〈入法界品〉,也名〈普贤行愿品〉。〈入法界品〉的主题,是善财(Sudhana)童子的發心,向南方參学。依〈入法界品〉说:文殊师利(Mañjuśrī)到南方来弘化,首先「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众生大塔庙处」(唐译《华严经》卷六二)。文殊在此处说经,善财也就从福城中来,發心修学。福城,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出發处。福城,梵语为 Bhanyākaranagara,晋译作「觉城」,四十《华严》作「福生城」。考《孔雀王经》中,有跋陀国(Bhadrapara),义净译作「贤善城」,是「幸福城」的意思。《巴利律.大品》(六)作 Bhaddiya-nagara,也是幸福城的意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译为「婆提」,梵语为 Bhadraṃkara。善财住处的 Dhanyākara,不但与福城相合;译作「觉城」,更与巴利语的 Bhaddiya 相近。律(及经)中的跋提,与《华严经.入法界品》的福城,是一致的。这个幸福之城,据巴利语学者说,在央伽(Aṅga)境内(这是佛世摩竭陀以东的通称)。汉译以为在修摩(Suhma)。据 Bṛhatsaṃhitā 书(卷一六),修摩在 Aṅga(即央伽)与羯𩜁伽间。在今 Orissa(奥里萨,即乌荼)的 Jājapur 市东北,约二十里处,有名为 Bhadraka 的,与福城的语音及方位,无不恰合。这是更近大海处,与传说乌荼的龙树大塔处,相离不远。所以,Bhadraka 就是福城;而 Jajapur 的优陀延山的有佛教古迹处,就是补澁波祇厘的大塔处,也就是〈入法界品〉——「福城东」的「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龙树传说在这裡得到《华严经》,是有深切意义的。
〈入法界品〉的「福城」,为善财發心參学的出發处,推定为现在的 Bhadraka。从善财南參的路程来看,也可以确信无疑。一、善财先(西南向)到胜乐国(Rāmāvarānta)妙峰山,应即今 Mahānadi River 南岸的 Rampur。二、再(东南向)到海门国(Sāgaramukha),虽不能确指,依经中「观海」及此下行程,应在今 Chatka 湖以南的海边。三、到(西南向)楞伽道头(Laṃkāpatha),这是向锡兰去的海口。Fergusson 氏推定羯𩜁伽的都城,为今 Kaliṅganagara,这与楞伽道头的原语一致,仅略去首音而已。四、(向西南)到达里鼻荼国(Dramiḍapaṭṭana)的自在城(Vajrapura)。达里鼻荼即《西域记》的达罗毘荼国,即沿 Palar 河两岸地方。五、向(西)南到住林聚落(Vanavāsin)。这是有名的婆那婆私,阿育王曾派传教师去传教。婆那婆私的所在地,学者议论不一。依〈入法界品〉来看,在达里鼻荼之南,应在今 Mysore 南部。六、到了阎浮提畔(Jambudvīpaśīrṣa)的摩利伽罗国(Milasphraṇa),这是到了印度南端,《西域记》所说的摩罗矩咤。依这一旅行的历程来看,大致近于玄奘南下的行程。善财出發处的福城,推定为 Bhadraka,是决无不合的。文殊说法处,在福城东,推定为传说龙树于龙宫得塔处、得《华严经》处。此处与塔及龙王有关,而《华严经》说:这是福城东的「大塔庙处」;文殊说法时,「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而来其所」。在这裡特別说到教化龙族,是不应该看作偶然的。
依〈入法界品〉的内容,可解说为:在南方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不可思议解脱经》——〈入法界品〉,在福城以东的大塔庙处,集出流通,所以经中以文殊的教化福城,为善财發心修学的出發处。古来有许多传说,可以说明这点,如多氏《印度佛教史》(一二.四)说:「乌提毘舍国(Odiviśa,就是乌荼)旃陀罗罗叉(Candrarakṣita)王时,文殊现比丘身来其家中。大乘法类之经典,开始出现。」这一传说,与龙树在这裡得《华严经》及其他大乘经的传说,极为适合。这裡——乌荼,不但是〈入法界品〉等的出现处,一直到后代,也还是如此。《大唐西域记》说:「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七九五),乌荼国王手写《华严经.入法界品》,呈献中国。后来译出,就是四十《华严》——〈入法界品〉。可见〈入法界品〉,与乌荼国的特殊关系了。据日照三藏(《华严经传记》)说:「南天竺国,近占波城(Campā,佛世央伽的首都),有一僧伽蓝,名毘瑟奴(可能为补澁波的別传)。……有一大乘法师,持《华严经》一帙,来至其处。……《华严》一经,盛于此国。」又说:南天竺堀忧遮伽蓝,寺僧并受持《华严经》。这可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在西元七、八世纪,还是乌荼一带盛行的经典。
《华严经.入法界品》集出的地方,推定为乌荼的福城以东,补澁波祇厘。《华严经.入法界品》在此地开始流行,龙树得大乘经、《华严经》的传说,是有事实在内的。此地依山向海,《西域记》(卷一〇)说:乌荼海口的折利呾罗城(Charitrapura),夜中远望海南的楞伽,常见佛牙的光明。这一环境,实为宗教意识易于滋长的地方(如中国的山东半岛)。所以,婆那楼(龙王)的信仰,从来就极为普遍;大乘经也在这裡大大流行起来。《华严经》说这裡有古圣的大塔庙处,可以想见的,在大乘初行时,这裡本来是有塔庙的,也许本来是婆那楼的塔庙。塔,在佛教中,如阿育王所造的,本来都是不太大的(所以能造得非常多),供奉佛或圣者的舍利(没有舍利,称为支提,原为印度旧有的神祠)。这等于后代所供的佛像,在佛像(雕塑的)没有普遍流行以前,舍利塔是作为佛像供养的。龙树在这裡得到旧塔(一丈二尺),国王又加以重建,在小塔外加一层大塔,古代大抵如此,这是可以信赖的。在这与婆楼那龙王的塔庙中,得到大乘经(《华严经》)与塔,传说为龙树所發见。但在传说中(此处有大乘经出现,最好的传说,就是从龙宫得来),龙树被龙王接入大海中,从龙宫取经得塔了。总之,这一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不过经过传说的神化而已。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2 册 No. 22 佛教史地考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