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流变概观——《印度之佛教》第一章——

佛教创始于印度释迦牟尼佛乃释尊本其独特之深见应人类之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树立者其在印度凡流行千六百年而斩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离合错综极其变法海汪洋入之者辄莫知方隅焉试聚世界佛徒于一堂叩其所学察其所行则将见彼此之不同远出吾人意料外此虽以适应异族文化而有所变然其根本之差別实以承受印度之佛教者异也以是欲知佛教之本质及其流变应于印度佛教中求之

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者与印度固有之文明关涉颇深故欲为印度佛教流变之鸟瞰应一审佛教以前印度文明之梗概

印度文明之开發者为印欧族之雅利安人(白种之一支)

初自西北移入印度于佛元前十二世纪至六世纪顷以五河地方为中心逐先住之达罗毘荼族(椶种之一支)等于南方而居之其被虏获者呼为首陀罗即奴隶族也当时之雅利安人崇敬日月等自然神事火祭祀赞神而述其愿求怀德畏威神格尚高洁崇神之目的如战争胜利畜牧繁殖乃至家庭和谐身心健康概为现实人生之满足来生之观念虽有而未详晰其末期已有自哲学之见地开始为宇宙人生之解说者代表印度最古文化之《梨俱吠陀》即此期之作品可谓之「吠陀创始时代」

次于佛元前六世纪至三世纪顷雅利安人以阎牟那河上流之拘罗地方为中心厚植其势力婆罗门教之「中国」即此次又东南下而达恒河之下流舍卫国以东特以邻接缅藏区之民族多有黄色人种然亦为所征服此时之雅利安人受被征服者神秘思想之熏染幽灵密咒之崇拜大盛婆罗门高于一切以祭祀为万能以神鬼为工具而利用之神格日以卑落好表征重仪式确立四姓之制(生死流转之说起于此时)于现实人生之无限满足外转为来生天国之要求此可谓之「梵教极盛时代」

自佛元前二三世纪以来雅利安文明渐南达德干高原且遍及于全印然南印民族渐受梵化而非武力之征服其恒河下流富有黄种血统之民族受吠陀文化之诱發文事大启摩竭陀之悉苏那伽王朝且渐为印度之政治重心婆罗门教之中国反退为边地矣时东方有为之民族以久受吠陀文化之熏习多以雅利安人之刹帝利自居而实未尽然如《巴达耶那法经》说摩竭陀人韦提希人悉非雅利安人也吠陀受黄种文明之潜化不复以祭祀万能生天永乐之思想为满足乃演为达本穷理之学承《吠陀》《梵书》而起之《奥义书》于婆罗门教隐含否定之机于「梵行」(幼年学业)「家住」(主持家业)之上加以「林栖」「遁世」之苦行生活于祭祀生天之上创真我解脱之说我性本净如何离尘垢而契入梵我之实体要以克制情欲之「苦行」集中意志之「瑜伽」外苦形骸而内离妄念念表征梵我之「唵」则达真我超越之解脱承此反吠陀倾向之暗流而开展之乃产生多种出家之沙门团多以严酷之苦行求解脱而成风行一时之反吠陀潮流此可谓之「教派兴起时代」雅利安文明受异族文化之同化于前反抗于后婆罗门教乃为之一时衰落也

东方新兴民族之勃起虽衍出反吠陀之潮流而以气候酷暑受东南滨海民族之影响颇嫌于神秘苦行极端释尊乃乘时而兴来自雪山之麓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于神秘淡泊而薄苦行创佛教弘正法于恒河两岸所弘之正法以「缘起」为本即世间为相依相资之存在无神我为世界之主宰亦无神我为个人之灵体也以世间为无我之缘起(一)于现实人生之佛教反侵略而歌颂无诤辟四姓阶级而道平等(二)于未来生天之佛教崇善行以代祭祀万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三)于究竟解脱之佛教以不苦不乐为中道行不以瑜伽者之狂禅为是而以戒为足以慧为目释尊之教化虽以适应时代思潮特重于出家(己利解脱为重)之声闻然释尊自身则表现悲智之大乘中和雄健与弟子同得真解脱而佛独称「十力大师」佛于反吠陀之学流中可谓月朗秋空繁星失照矣此第一期之佛教可曰「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释尊入灭已下讫佛元四百年佛教以孔雀王朝之崇信渐自恒河流域而分化各方东之大众系自毘舍离而央掘多罗乌荼而远化南印后又沿西海滨北来西之上座系以摩偷罗为中心或深入北方而至罽宾或沿雪山麓而东化或西南抵阿槃提摩腊婆且远化于锡兰以分化一方语文师承环境之异学派之分流日甚然分化之主因实为大乘入世倾向之勃發其见于辩论者崇兼济则有佛菩萨圣德之诤求适应则有律重根本之诤阐旧融新则有有无《杂藏》之诤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实为急于己利(声闻)与重于为人(菩萨)两大思想之激荡此第二期之佛教小乘盛而大乘犹隐可曰「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

佛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南以安达罗北以大月氏(贵霜)王朝之护持两系合流于北方大乘佛教乃盛大乘于各派之思想固以南方为重而能综合者就中龙树菩萨以南方学者而深入北方佛教之堂奥阐一切法性空而三世幻有之大乘尤为大乘不祧之宗以融摄世俗大乘经已不无神秘苦行表征他力思想之潜萌龙树菩萨乃间为之洗刷也此第三期之佛教说三乘共同一解脱与根本佛教相契应然佛世重声闻今则详菩萨之利他可曰「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

七世纪至千年顷大乘佛教又分流(从北来)西以阿瑜陀为中心无著师资弘「虚妄唯识学」(从南来)东以摩竭陀为中心「真常唯心论」之势大张学出龙树之佛护清辨等又复兴「性空唯名论」于南印三系竞进而聚讼于摩竭陀大乘分化之因甚复杂而「如来」倾向之潜流实左右之(多陀阿伽陀华语「如来」有二义外道神我之异名即如如不变而为流转解脱之当体如来死后去或不去即此佛陀之异名可译为如来如解或如说即证如如之法性而来成正觉者如法相而解者如法相而说者佛具此三义故曰如来与后期佛教之如来义颇不同)如来者一切有情有如来性无不可以成佛如来性真常不变即清净本具之心体离幻妄时证觉心性而圆显如来之本体也此真常净心易与婆罗门之梵我相杂而其时又适为婆罗门教复兴梵我论大成之世佛陀渐与梵天同化矣其见于辩论者有生灭心与真常心之诤有唯心与有境之诤有性空与不空之诤有三乘与一乘之诤此第四期之佛教可曰「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

千年以降佛教渐自各地萎缩而局促于摩竭陀以东以如来不可思议之三密为重点立本于神秘唯心顿入之行解为一切学派内外思想之综合为一切秘密迷信之综合唱一切有情成佛不复如大乘初兴之重于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奄奄六百年受异教者之压迫而衰灭此第五期之佛教可曰「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

印度佛教凡经五期之演变若取喻人之一生则如诞生童年少壮渐衰而老死也

依此图以观印度佛教之流变不难知其梗概夫人之所求者现实人间乐未来(人)天上乐究竟解脱乐三者而已其即人事以向天道以天道明人事者神教也即解脱以入世利生依人间悲济之行以向解脱者佛教也解脱思想兴则神教衰天神崇拜盛则佛教衰此必然之理也观吠陀创始时崇天道以尽人事继之者祭祀求生天秘密求神祐婆罗门教乃底于极盛迨解脱思想起理智开發婆罗门教衰而教派纷起矣佛教以反吠陀之精神代婆罗门教而兴初则声闻为本而重于解脱事继起者以菩萨为本详悲智利济之行以入世而向出世佛教乃大成惜佛徒未能坚定其素志一转为忽此土而重他方薄人间而尊天上轻为他而重己利融摄神教之一切彼神教以之而极盛者佛教以之而衰灭(婆罗门教演化所成之)印度教又起而代之矣

如上印度佛教五期之流变今更束之为两类三时教即与从来判教之说合

自佛教传布之兴衰言之佛元三世纪中熏迦王朝毁佛而佛教一变前乎此者佛教与(摩竭陀)孔雀王朝相依相成国运达无比之隆盛佛教亦登于国教之地位遍及于五印远及于锡兰罽宾后乎此者佛教已失其领导思想之权威矣佛元九十世纪佛教北受匈奴族之蹂躏东受设赏迦王之摧残而印度教则尤明攻暗袭其间佛教又为之一变前此佛教虽失其政治之指导权偏于学术之研几然传布普遍不失为印度大宗教之一后则局处摩竭陀书空咄咄坐待衰亡而已以教难而观佛教之演变颇明白可见初则声闻(小乘)之「四谛乘」中则菩萨(大乘)之「波罗蜜乘」后则为如来(一乘)之「陀罗尼乘」

自教理之發展言之亦有三时即初二期为初时教第三期(含得二期之末及四期之初)为中时教五两期为第三时教初时教以「诸行无常印」为中心理论修行并自无常门出發实有之小乘如说一切有部其代表也第二时教以「诸法无我印」为中心理论之解说修行之宗要并以一切法(无我)性空为本性空之大乘如龙树之中观学其代表也第三时教以「涅槃寂静印」为中心成立染净缘起以无生寂灭性为所依修行解脱亦在证觉此如来法性真常(即常谈之「妙有」「不空」「中道」)之一乘如《楞伽经》《密严经》其代表也后之秘密教虽多不同之解说于真常论而融摄一切事相耳论理更无別也

虽然世间事乃「非断非常」之缘起固不得而割截之「非一非异」之缘起亦不得执一以概全此仅就其时代事理之特征姑为此分画而已


校注

[A1] 民国三二年撰
[A2]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58, c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史地考论(卷2)
关闭
佛教史地考论(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