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经论》卷一五,曾说到自移塔。如说:「阿梨车毘伽国,于彼城门,有佛发爪塔。……此塔即今名曰自移;塔及树井,离毘伽城三十里住。」塔所以自动的移到城外,由于国王要使人去除此塔及旁边的树井;塔与树因此飞空,自移了三十里。这一神奇的传说,大抵即「飞来峰」之类。阿梨车毘伽,烈维不知它的所在地,推想为《西域记》的鞞索迦(Vaiṣaka)。考藏经中有《佛说枯树经》,失译。然经题与内容不符,却是说此自移塔的。经上说:「僧伽尸城北,迦叶佛时偷婆。……以杂色玉石作,偷婆名僧伽尸。……后群茶王慊偷婆当城门……夜半,偷婆便移,……去城南二十里。……自移来可四十年许。」
考《高僧法显传》,僧迦施确有迦叶佛塔及发爪塔。可知《大庄严经论》的阿梨车毘伽,即僧迦施的別名。僧迦施,《西域记》作劫比他。我认为,车毘伽即劫比他异译。「车」,古音为 ku, gu,如车师的旧名姑师。所以车毘与劫比,实可看作一音的异译。阿梨车毘伽的阿梨,或者是阿梨耶(圣),这是充满了圣迹的地方。此外,还有一特別名词,如《悟空入竺记》说:「泥嚩袜多城,从天降下三道宝阶塔。」至于又名为泥嚩袜多城,即是天下来处的意思。
校注
[A1] 民国四四年撰。
[A2] 《大庄严论经》卷15:「阿梨车毘伽国,于彼城门有佛发爪塔,近有尼俱陀树,边有井水。时婆罗门而白王言:『若游行时见于彼塔,是沙门塚破王福德,王是大地作一盖主,宜除此塔。』时王信婆罗门语故,即勅臣下令:『速却此塔,明日我出时勿令复见。』时彼城神与诸民众皆悉悲涕。时诸优婆夷施设供养,又然灯者,作如是语:『我等今者是最后供养。』有优婆塞抱塔悲泣,即说偈言:『我今最后抱,汝之基塔足,犹如须弥倒,今日皆破伤,十力世尊塔,于今遂破灭。我若有过失,听我使忏悔,众生更不见,佛之所作业。』尔时诸优婆塞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可还归家,不忍能看人坏此塔。』时王后自遣人持锹欲除,往到其所,塔树尽无,即说偈言:『呜呼甚可怪,举城大出声,犹如海涛波,不见十力塔,尼拘陀及井,莫知其所在?』诸婆罗门等,深心生惭怪。彼王闻是已,生于希有想,时王作是念:『谁持此塔去?』即自往诣塔,莫知其所在。尔时彼王遣千余人,乘象驰马四方推觅。时有老母在于道傍,见彼诸人行来速疾,即问之言:『何为乃尔?』诸人答言:『推觅塔树。』彼老母言:『我向于道见希有事,有塔飞空并尼俱陀树,不忆其井。见诸人等首戴天冠,头垂花鬘身著诸花,持塔而去。我见去时生希有想。』指示去处,诸人闻已具以事状还白于王。王闻欢喜,即说偈言:『彼塔自飞去,为向天上耶?我今心信敬,极生大欢喜,若我破此塔,当堕于地狱。』尔时王即向彼塔处大设供养,此塔即今名曰自移,塔及树井离毘伽城三十里住。」(CBETA, T04, no. 201, p. 344, c7-p. 345, a14)
[A3] 《佛说枯树经》卷1:「僧伽尼城北。迦叶佛时偷婆。陷在下方金刚际。佛从天上为母说法。还于此城下。阿难问佛。佛从天下以何为帜。佛言。今当现证。即申手下方。执迦叶佛偷婆出。此偷婆以杂色玉石作偷婆。名僧伽尸。迦叶佛父。名说立婆留言慈造。高三百肘方三里半。本真七宝合。故有七种色。现城即以此偷婆为称也。迦叶阿难等。所以于此地集经者。有二事不得涅槃处出。一者不在人中。二者天人四辈来者。皆当悲感心乱。不靖听故也。集讫。诸王于其处。造僧伽蓝名诸王寺。在偷婆北。后群茶王。慊偷婆当城门。王欲坏之。勅城内严铫䤺明。当除之。夜半偷婆便移。从城上过音声振国。去城南二十里。在林树间止。所劝王破寺臣者。即诛五族。王睹变知。改为清信士。自移来可四十年许。」(CBETA, T17, no. 806, p. 751, a20-b6)
[A4] ku, gu【CB】,Ku, Gu【印顺】
[A5] 《游方记抄》卷1(CBETA, T51, no. 2089, p. 980, b3-4)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2 册 No. 22 佛教史地考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