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论师的年代,近人多有研究,但意见始终没有一致。因为某些传说认为时代不能过早,而另一些事实,又认为非早一点不可。渡边海旭在《陈那及其出现的年代》中,以为世亲是西元五世纪人,约出生于四二〇年,卒于五〇〇年。宇井伯寿在《印度哲学史》中,以世亲为四世纪人,约生于三二〇年,卒于四〇〇年。彼此相差,恰为一世纪。我在《印度之佛教》中,也有过概略的推算,近于宇井说。近来再为研考,觉得世亲的年代,不能过迟过早,特提出西元三六〇至四四〇的折衷说。
世亲为无著的兄弟,后来又从无著修学大乘,作无著的弟子。世亲与无著,是同时而先后的。我们考论世亲的年代,不能漠视无著的事实与年代。世亲为无著的兄弟,大约相差二十五岁。真谛译的《婆薮槃豆传》,说世亲「年终八十」,又说「阿僧伽(无著)法师殂殁后,天亲方造大乘论」。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也说世亲在无著死后,广弘佛法。所以,如无著享年七十,那么无著应比世亲早二十五年出生,早三十五年去世。考无著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期:(一)、修学时期,(二)、编集弘扬弥勒学时期,(三)、發表自家思想的时期。他的修学,先学声闻空观,次学大乘(唯识)空观。他的悟入空义,实经过极大的艰苦。传中说他「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多氏史(第二十二章)也说:无著在十二年中修学,还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假定:无著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为修学期;三十五到五十岁为编集传弘弥勒学的时期;五十六岁后,为著作讲述自己的学说期。世亲的一生,略可分二期:初学声闻乘而弘扬声闻教,著作《俱舍论》等。其后才回心大乘,努力于大乘的弘扬。他的从小入大,传中说:阿僧伽法师住在丈夫国,遣使报婆薮槃豆云:「我今疾笃,汝可急来!」世亲见了无著,才转学大乘。「疾笃」,虽或许是无著的方便,但在无著衰老时,透过兄弟间的友情,予世亲以深刻的感动,使他从侧重理智的声闻法,归入情智综合的大乘,也极为近情。这大约是世亲四十岁的事。关于无著、世亲的年表,姑为推定如下:
姑依据此一推定,再来考察过早、过迟的主张,何以需要修正?而此一推定,何以较为适当而近于实际?或以世亲为四二〇到五〇〇在世,我不能同意此项假定,试举三事来说明:
一、弥勒的论典,经无著编录而流传于世,这在学界是没有多大异论的。弥勒论的传来中国,在五世纪初:
北凉昙无谶译————(四一四——四二六)
菩萨地持经 十卷
菩萨戒本 一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四三一)
菩萨善戒经 十卷
菩萨善戒经 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三五——)
相续解脱经 二卷
昙无谶与求那跋摩所译的,即《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菩萨地〉。求那跋陀罗所译的《相续解脱经》,即《解深密经》的后二品,但并非依据经本转译,是从《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摘译而別行的。《相续解脱经》每品初,都有「如《相续解脱经》说」一句,这就是《瑜伽师地论》引述契经的原文。这样,《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与〈摄决择分〉,在五世纪的初三十年,已传来中国了。我推定无著的编集《瑜伽师地论》,在三七〇到三八五年;离该论的传来中国,相隔四十年,即能适合此一事实而没有违难。如以世亲为生于四二〇年,那么《瑜伽师地论》传来时,无著虽为兄长,也不过二、三十岁,即不能符合此项传译的史实。
二、世亲的论典,在五〇五年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传来中国,从事翻译。菩提流支为世亲系的学者,他在传述的《金刚仙论》(卷一〇)中,说到师承授受的次第,如此:
弥勒——无障碍(无著)——天亲——金刚仙——菩提流支
流支与世亲,中间已隔著金刚仙。而且说:从弥勒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许」。二百年许,虽不必确定为二百多年,但这决非数年间事。流支为世亲大乘学的再传弟子,已从事传译世亲的大乘论。流支在五〇〇年顷动身来中国,所以如以为世亲弘扬大乘,即为五世纪的下半世纪,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同情的。
三、吉迦夜于四七二年到中国来,与昙曜合作,编译《付法藏因缘传》。该传卷六,已叙及世亲及以后的大德。
婆修槃陀——摩奴罗——鹤勒那——师子
婆修槃陀即世亲,吉迦夜已知道他去世,所以世亲决非四二〇到五〇〇年时代的人。然有些学者,为了确立自己的推论,感到此一事实的矛盾,于是乎以为:摩奴罗即如意论师;以前的婆修槃陀,是古世亲;而《西域记》(卷二)中如意论师的弟子世亲,为今世亲。印度同名者极多,古世亲与今世亲,并非不可能,或许还不止一古一今而已。不过,《付法藏因缘传》中的婆修槃陀,我敢肯定他即是唯识学者世亲。因为,《西域记》说如意论师为世亲的师长,与外道辩论失败而自杀。这不过奘门的传说如此。真谛译的《婆薮槃豆传》,以为:「摩㝹罗他(即摩奴罗,即如意)法师、婆薮槃豆法师等诸大法师,悉往余国,不在。摩㝹罗他,译为心愿。唯有婆薮槃豆师佛陀蜜多罗」,不得已出去应敌,结果失败受辱。六四〇顷,玄奘传说:如意为师,世亲为弟子。早一些,五五〇顷,真谛的传说:世亲与如意为同时的大德。再早些,四八〇顷,吉迦夜的传说,何尝不可以世亲为师,如意为弟子!如意与世亲的或先、或后,或者同时,这不过传说纷歧,不能确定二人的关系而已,焉能偏据《西域记》的传说,武断摩奴罗以前的世亲为古世亲!证真的《止观私记》(卷一),曾举出五项理由,以证明《付法藏因缘传》中的婆修槃陀,不是今世亲。小野玄妙的《佛教年代考》,认为第二、五两项,有历史左证的充分价值;实则也毫不足取!《止观私记》说:「二者,论师以如意论师为师,今云阇夜多。」如意是否世亲的师长,在传说中并没有确定,焉能以此为理由而证明彼此不同。玄奘传以如意为世亲师;真谛传以佛陀蜜多罗为世亲师,吉迦夜传说阇夜多为世亲师,都不过是传说纷歧。充其量,也不过错误而已,决不能因此而证明古人而非今人。《止观私记》又说「五者,《景德传灯录》第二,列《付法藏》中云:婆修槃陀,罗阅祇人也」,似乎与健陀罗的世亲不同。然《付法藏因缘传》本无此明文,这是从《宝林传》以来臆造的传说,又那裡能据此而判为二人?《付法藏因缘传》说:婆修槃陀「宣通经藏,以多闻力智慧辩才,如是功德而自庄严,善解一切修多罗义」:这不是大论师的姿态吗?
根据这些事实,所以推定世亲的年代,不能更迟了。
然而有些传说,似乎又非迟一点不可,这不能不加以考察。第一、世亲在世的时代,依真谛及玄奘的传说,与毘讫罗摩阿迭多王同时。如《婆薮槃豆传》说:「国王馝柯罗摩阿袟多,译为正勤日。……时婆薮槃豆法师等诸大法师,悉往余国。……正勤日王太子,名婆罗袟底也,婆罗译为新,袟底也译为日……留法师住阿瑜阇国。」《西域记》(卷二)也说:「时室逻伐悉底国,毘讫罗摩阿迭多(唐言超日)……。兴王膺运,表式英贤。世亲菩萨欲雪前耻,来白王曰。」世亲与超日(正作遍超日,即正勤日)王及其后继者同时,二传大体一致,这是不可忽视的传说。在毘多梨(Bhitarī)出土的一著名印刻,上面刻有鸠摩罗笈多二世的王系,中有鸠王二世的祖王、父王的名字,作:
补罗笈多毘讫罗摩阿迭多(Puragupta-vikramāditya)
那罗新哈笈多婆罗阿迭多(Narasiṃhagupta-baladitya)
这显然的合于真谛的传说。印刻中的补罗笈多——即正勤日王,直承鸠摩罗笈多的王统。此二王的年代,高桑驹吉在〈诸王朝系谱〉说:补王为四八〇到四九〇年,那王为四九〇到五三〇年在位。赤松佑之在《印度民族史》说:补王为四八〇到四八五年,那王为四八五到五三〇年在位。宇井伯寿的《印度哲学史》说:补王为四七〇年顷在位。补王与那王在位的时代,大抵在四八〇到五三〇年;补王可能再早一些。《西域记》(卷九)论到那烂陀寺,曾经六王次第兴修,即:
铄迦罗阿逸多——佛陀毱多——呾他揭多毱多——婆罗阿迭多……。
佛陀毱多(Buddhagupta)镌有年代的钱币及铭文,现在还有保存,他必为四八〇到五〇〇年顷在位。这样,不属于同一王统,时代略后的婆罗阿迭多——即那罗新哈笈多,推论为四九〇到五三〇年在位,也极为合理。世亲与补王及那王同时,那时代即不能早;即使四二〇到五〇〇在世,或许还太早呢!
然而,五、六世纪间,世亲的论典已传来中国;菩提流支已是世亲的再传;无著编集的论典,传来已八、九十年了——说世亲与此二王同时,是绝对不能的。考《西域记》,觉得《西域记》虽说世亲与毘讫罗摩阿迭多同时,也曾提到幻日(或作幼日,即新日)——婆罗阿迭多,但没有说即是世亲当时(遍)超日王的儿子;虽说「兴王膺运」,并未说出名字。所以世亲同时的毘讫罗摩阿迭多,可能另有別人。原来,毘讫罗摩阿迭多,印度君王用此尊号的很多;补罗笈多(四八〇——四九〇)曾用此称号,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Ⅱ)(三八五——四一三)也曾用此名。不属于笈多王朝的,姑且不谈。所以毘讫罗摩阿迭多,不一定是补罗笈多;最妥当的,应该是旃陀罗笈多二世。以世亲为三六〇到四四〇时人,即适合旃王二世及其后继者鸠摩罗笈多的时代。真谛的传说,或许因补王同名(遍)超日而误传,把他的儿子新日王也写上了。
第二、玄奘游学印度,參访当时的名学者,如戒贤、胜军、蜜多斯那,都是世亲的后人。从戒贤等上推到世亲,传承的次第,传说如此:
┌安慧──胜军 世亲─┤陈那──护法──戒贤 └德光──蜜多斯那
从玄奘上推到世亲,不过三传或四传,年代似乎不能过久。此项师资传承的传说,如果不嫌武断的话,我认为有点不尽、不实。佛教中的传承说,大都如此。且如玄奘參见蜜多斯那时,是贞观九年(六三五)。《慈恩传》(卷二)说:「蜜多斯那年九十,即德光论师弟子。」蜜多斯那应生于五四六年。假定二十岁时从德光受学,而德光年已八十,那德光即生于四八七年。世亲于五〇〇年去世,这位弟子——德光不还是十四岁的小沙弥吗?所以,即使说世亲为四二〇到五〇〇年在世,对于传说中的师资传承,还是不免有点脱节!德光、安慧、陈那,为世亲的弟子,胜军曾从安慧修学声明及大小乘论的传说,可能不是及门參学。继承此一学系,私淑的或间接的,这种传承的传说,不能看作严密的谱系——我们如不能抹杀前面几项事实的话。
从陈那到玄奘的传承,可能是确实的。但窥基传说护法三十二岁去世,不见于《慈恩传》及《西域记》。依《西域记》的记载:护法初在憍赏弥破外道,又在鞞索迦破小乘;后来,到摩竭陀的那烂陀寺来。他的著述,已译为汉文的,有《三十唯识释》(糅合于《成唯识论》)十卷、《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观所缘缘论释》一卷、《广百论释》十卷。玄奘与义净,都说他还著有《杂宝声明论》二万五千颂。他的弟子,像戒贤、胜友、智月、亲光、最胜子等,都是一代的大论师。据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的传说:护法「住金刚宝座说法三十年(奘门也传说他退隐于此),次月称为那烂陀寺主」。有精深而且不少的著述,有很多的有名的弟子,说他三十二岁而死,实难以使人相信。《西域记》(卷八)说:戒贤「至此国那烂陀僧伽蓝,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请服染衣。……门人戒贤者,后进之翘楚也。……是时戒贤年甫三十,众轻其少,恐难独任。护法知众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贵高明,无云齿岁」。这可见戒贤从护法出家,应是任寺主时;又可见戒贤年三十岁时,是护法门人中的后进年少。谁会相信护法的年龄,那时也不过三十左右呢?今假定陈那与护法的年龄为八十,推定从世亲到玄奘的年表如下:
关于世亲的年代,过迟,即不能解说三项事实;而太早,又不能解说二种传说。所以折中的说:世亲年八十,约生于三六〇年,卒于四四〇年。这该比过迟、过早者要适当些吧!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2 册 No. 22 佛教史地考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