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的年代

世亲论师的年代近人多有研究但意见始终没有一致因为某些传说认为时代不能过早而另一些事实又认为非早一点不可渡边海旭在《陈那及其出现的年代》中以为世亲是西元五世纪人约出生于四二〇年卒于五〇〇年宇井伯寿在《印度哲学史》中以世亲为四世纪人约生于三二〇年卒于四〇〇年彼此相差恰为一世纪我在《印度之佛教》中也有过概略的推算近于宇井说近来再为研考觉得世亲的年代不能过迟过早特提出西元三六〇至四四〇的折衷说

世亲为无著的兄弟后来又从无著修学大乘作无著的弟子世亲与无著是同时而先后的我们考论世亲的年代不能漠视无著的事实与年代世亲为无著的兄弟大约相差二十五岁真谛译的《婆薮槃豆传》说世亲「年终八十」又说「阿僧伽(无著)法师殂殁后天亲方造大乘论」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也说世亲在无著死后广弘佛法所以如无著享年七十那么无著应比世亲早二十五年出生早三十五年去世考无著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期(一)修学时期(二)编集弘扬弥勒学时期(三)發表自家思想的时期他的修学先学声闻空观次学大乘(唯识)空观他的悟入空义实经过极大的艰苦传中说他「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多氏史(第二十二章)也说无著在十二年中修学还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假定无著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为修学期三十五到五十岁为编集传弘弥勒学的时期五十六岁后为著作讲述自己的学说期世亲的一生略可分二期初学声闻乘而弘扬声闻教著作《俱舍论》等其后才回心大乘努力于大乘的弘扬他的从小入大传中说阿僧伽法师住在丈夫国遣使报婆薮槃豆云「我今疾笃汝可急来世亲见了无著才转学大乘「疾笃」虽或许是无著的方便但在无著衰老时透过兄弟间的友情予世亲以深刻的感动使他从侧重理智的声闻法归入情智综合的大乘也极为近情这大约是世亲四十岁的事关于无著世亲的年表姑为推定如下

萨母陀罗笈多
 二年
西元三三六
无著生
二一年
  三五五
无著修学
二七年
  三六一
世亲生
三六年
  三七〇
无著悟大传弥勒学
四六年
  三八〇
世亲修学小乘
旃陀罗笈多二世
一六年
  四〇〇
世亲回小入大
二一年
  四〇五
无著卒
鸠摩罗笈多
二八年
  四四〇
世亲卒

姑依据此一推定再来考察过早过迟的主张何以需要修正而此一推定何以较为适当而近于实际或以世亲为四二〇到五〇〇在世我不能同意此项假定试举三事来说明

弥勒的论典经无著编录而流传于世这在学界是没有多大异论的弥勒论的传来中国在五世纪初

  • 北凉昙无谶译————(四一四——四二六)

    • 菩萨地持经   十卷

    • 菩萨戒本    一卷

  • 刘宋求那跋摩译———(四三一)

    • 菩萨善戒经   十卷

    • 菩萨善戒经   一卷

  •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三五——)

    • 相续解脱经   二卷

昙无谶与求那跋摩所译的即《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菩萨地〉求那跋陀罗所译的《相续解脱经》即《解深密经》的后二品但并非依据经本转译是从《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摘译而別行的《相续解脱经》每品初都有「如《相续解脱经》说」一句这就是《瑜伽师地论》引述契经的原文这样《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与〈摄决择分〉在五世纪的初三十年已传来中国了我推定无著的编集《瑜伽师地论》在三七〇到三八五年离该论的传来中国相隔四十年即能适合此一事实而没有违难如以世亲为生于四二〇年那么《瑜伽师地论》传来时无著虽为兄长也不过二三十岁即不能符合此项传译的史实

世亲的论典在五〇五年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传来中国从事翻译菩提流支为世亲系的学者他在传述的《金刚仙论》(卷一〇)说到师承授受的次第如此

弥勒——无障碍(无著)——天亲——金刚仙——菩提流支

流支与世亲中间已隔著金刚仙而且说从弥勒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许」二百年许虽不必确定为二百多年但这决非数年间事流支为世亲大乘学的再传弟子已从事传译世亲的大乘论流支在五〇〇年顷动身来中国所以如以为世亲弘扬大乘即为五世纪的下半世纪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同情的

吉迦夜于四七二年到中国来与昙曜合作编译《付法藏因缘传》该传卷六已叙及世亲及以后的大德

婆修槃陀——摩奴罗——鹤勒那——师子

婆修槃陀即世亲吉迦夜已知道他去世所以世亲决非四二〇到五〇〇年时代的人然有些学者为了确立自己的推论感到此一事实的矛盾于是乎以为摩奴罗即如意论师以前的婆修槃陀是古世亲而《西域记》(卷二)中如意论师的弟子世亲为今世亲印度同名者极多古世亲与今世亲并非不可能或许还不止一古一今而已不过《付法藏因缘传》中的婆修槃陀我敢肯定他即是唯识学者世亲因为《西域记》说如意论师为世亲的师长与外道辩论失败而自杀这不过奘门的传说如此真谛译的《婆薮槃豆传》以为「摩㝹罗他(即摩奴罗即如意)法师婆薮槃豆法师等诸大法师悉往余国不在摩㝹罗他译为心愿唯有婆薮槃豆师佛陀蜜多罗」不得已出去应敌结果失败受辱六四〇顷玄奘传说如意为师世亲为弟子早一些五五〇顷真谛的传说世亲与如意为同时的大德再早些四八〇顷吉迦夜的传说何尝不可以世亲为师如意为弟子如意与世亲的或先或后或者同时这不过传说纷歧不能确定二人的关系而已焉能偏据《西域记》的传说武断摩奴罗以前的世亲为古世亲证真的《止观私记》(卷一)曾举出五项理由以证明《付法藏因缘传》中的婆修槃陀不是今世亲小野玄妙的《佛教年代考》认为第二五两项有历史左证的充分价值实则也毫不足取《止观私记》说「二者论师以如意论师为师今云阇夜多」如意是否世亲的师长在传说中并没有确定焉能以此为理由而证明彼此不同玄奘传以如意为世亲师真谛传以佛陀蜜多罗为世亲师吉迦夜传说阇夜多为世亲师都不过是传说纷歧充其量也不过错误而已决不能因此而证明古人而非今人《止观私记》又说「五者《景德传灯录》第二列《付法藏》中云婆修槃陀罗阅祇人也」似乎与健陀罗的世亲不同然《付法藏因缘传》本无此明文这是从《宝林传》以来臆造的传说又那裡能据此而判为二人《付法藏因缘传》说婆修槃陀「宣通经藏以多闻力智慧辩才如是功德而自庄严善解一切修多罗义」这不是大论师的姿态吗

根据这些事实所以推定世亲的年代不能更迟了

然而有些传说似乎又非迟一点不可这不能不加以考察第一世亲在世的时代依真谛及玄奘的传说与毘讫罗摩阿迭多王同时如《婆薮槃豆传》说「国王馝柯罗摩阿袟多译为正勤日时婆薮槃豆法师等诸大法师悉往余国正勤日王太子名婆罗袟底也婆罗译为新袟底也译为日留法师住阿瑜阇国《西域记》(卷二)也说「时室逻伐悉底国毘讫罗摩阿迭多(唐言超日)兴王膺运表式英贤世亲菩萨欲雪前耻来白王曰世亲与超日(正作遍超日即正勤日)王及其后继者同时二传大体一致这是不可忽视的传说在毘多梨(Bhitarī)出土的一著名印刻上面刻有鸠摩罗笈多二世的王系中有鸠王二世的祖王父王的名字

  • 补罗笈多毘讫罗摩阿迭多(Puragupta-vikramāditya

  • 那罗新哈笈多婆罗阿迭多(Narasiṃhagupta-baladitya

这显然的合于真谛的传说印刻中的补罗笈多——即正勤日王直承鸠摩罗笈多的王统此二王的年代高桑驹吉在〈诸王朝系谱〉说补王为四八〇到四九〇年那王为四九〇到五三〇年在位赤松佑之在《印度民族史》说补王为四八〇到四八五年那王为四八五到五三〇年在位宇井伯寿的《印度哲学史》说补王为四七〇年顷在位补王与那王在位的时代大抵在四八〇到五三〇年补王可能再早一些《西域记》(卷九)论到那烂陀寺曾经六王次第兴修

铄迦罗阿逸多——佛陀毱多——呾他揭多毱多——婆罗阿迭多

佛陀毱多(Buddhagupta)镌有年代的钱币及铭文现在还有保存他必为四八〇到五〇〇年顷在位这样不属于同一王统时代略后的婆罗阿迭多——即那罗新哈笈多推论为四九〇到五三〇年在位也极为合理世亲与补王及那王同时那时代即不能早即使四二〇到五〇〇在世或许还太早呢

然而六世纪间世亲的论典已传来中国菩提流支已是世亲的再传无著编集的论典传来已八九十年了——说世亲与此二王同时是绝对不能的考《西域记》觉得《西域记》虽说世亲与毘讫罗摩阿迭多同时也曾提到幻日(或作幼日即新日)——婆罗阿迭多但没有说即是世亲当时(遍)超日王的儿子虽说「兴王膺运」并未说出名字所以世亲同时的毘讫罗摩阿迭多可能另有別人原来毘讫罗摩阿迭多印度君王用此尊号的很多补罗笈多(四八〇——四九〇)曾用此称号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Ⅱ)(三八五——四一三)也曾用此名不属于笈多王朝的姑且不谈所以毘讫罗摩阿迭多不一定是补罗笈多最妥当的应该是旃陀罗笈多二世以世亲为三六〇到四四〇时人即适合旃王二世及其后继者鸠摩罗笈多的时代真谛的传说或许因补王同名(遍)超日而误传把他的儿子新日王也写上了

第二玄奘游学印度參访当时的名学者如戒贤胜军蜜多斯那都是世亲的后人从戒贤等上推到世亲传承的次第传说如此

      ┌安慧──胜军   世亲─┤陈那──护法──戒贤      └德光──蜜多斯那

从玄奘上推到世亲不过三传或四传年代似乎不能过久此项师资传承的传说如果不嫌武断的话我认为有点不尽不实佛教中的传承说大都如此且如玄奘參见蜜多斯那时是贞观九年(六三五)《慈恩传》(卷二)说「蜜多斯那年九十即德光论师弟子蜜多斯那应生于五四六年假定二十岁时从德光受学而德光年已八十那德光即生于四八七年世亲于五〇〇年去世这位弟子——德光不还是十四岁的小沙弥吗所以即使说世亲为四二〇到五〇〇年在世对于传说中的师资传承还是不免有点脱节德光安慧陈那为世亲的弟子胜军曾从安慧修学声明及大小乘论的传说可能不是及门參学继承此一学系私淑的或间接的这种传承的传说不能看作严密的谱系——我们如不能抹杀前面几项事实的话

从陈那到玄奘的传承可能是确实的但窥基传说护法三十二岁去世不见于《慈恩传》及《西域记》依《西域记》的记载护法初在憍赏弥破外道又在鞞索迦破小乘后来到摩竭陀的那烂陀寺来他的著述已译为汉文的有《三十唯识释》(糅合于《成唯识论》)十卷《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观所缘缘论释》一卷《广百论释》十卷玄奘与义净都说他还著有《杂宝声明论》二万五千颂他的弟子像戒贤胜友智月亲光最胜子等都是一代的大论师据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的传说护法「住金刚宝座说法三十年(奘门也传说他退隐于此)次月称为那烂陀寺主」有精深而且不少的著述有很多的有名的弟子说他三十二岁而死实难以使人相信《西域记》(卷八)戒贤「至此国那烂陀僧伽蓝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请服染衣门人戒贤者后进之翘楚也是时戒贤年甫三十众轻其少恐难独任护法知众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贵高明无云齿岁」这可见戒贤从护法出家应是任寺主时又可见戒贤年三十岁时是护法门人中的后进年少谁会相信护法的年龄那时也不过三十左右呢今假定陈那与护法的年龄为八十推定从世亲到玄奘的年表如下

西元四二一
陈那生
  四四〇
世亲卒
  四八一
护法生
  五〇〇
陈那卒
  五三一
戒贤生
  五六〇
护法卒
  六三六
玄奘见戒贤

关于世亲的年代过迟即不能解说三项事实而太早又不能解说二种传说所以折中的说世亲年八十约生于三六〇年卒于四四〇年这该比过迟过早者要适当些吧


校注

[A1] 民国四六年撰
[A2] 《婆薮槃豆法师传》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91, a12)
[A3] 《婆薮槃豆法师传》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91, a5-6)
[A4] 《婆薮槃豆法师传》卷1「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宾头罗阿罗汉在东毘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CBETA, T50, no. 2049, p. 188, c2-5)
[A5] 多氏史【CB】多氏《印度佛教史》【印顺】
[A6] 《婆薮槃豆法师传》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90, c17)
[A7]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卷1(CBETA, T16, no. 678, p. 714, c18)
[A8] 《金刚仙论》卷10(CBETA, T25, no. 1512, p. 874, c23-24)
[A9] 《婆薮槃豆法师传》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89, c27-p. 190, a2)
[A10] 《付法藏因缘传》卷6(CBETA, T50, no. 2058, p. 321, b26-28)
[A11] 《婆薮槃豆法师传》卷1(CBETA, T50, no. 2049, p. 189, c21-p. 190, b21)
[A12] 《大唐西域记》卷2「时室罗伐悉底国毘讫罗摩阿迭多王(唐言超日)威风远洽臣诸印度日以五亿金钱周给贫窭孤独主藏臣惧国用乏匮也乃讽谏曰『大王威被殊俗泽及昆虫请增五亿金钱以赈四[力>方]匮乏府库既空更税有土重敛不已怨声载扬则君上有周给之恩臣下被不恭之责』王曰『聚有余给不足非苟为身侈靡国用』遂加五亿惠诸贫乏其后畋游逐豕失踪有寻知迹者赏一亿金钱如意论师一使人剃发辄赐一亿金钱其国史臣依即书记王耻见高心常怏怏欲众辱如意论师乃招集异学德业高深者百人而下令曰『欲收视听游诸真境异道纷杂归心靡措今考优劣专精遵奉』洎乎集论重下令曰『外道论师并英俊也沙门法众宜善宗义胜则崇敬佛法负则诛戮僧徒』于是如意诘诸外道九十九人已退飞矣下席一人视之蔑如也因而剧谈论及火烟王与外道咸諠言曰『如意论师[*]辞义有失夫先烟而后及火此事理之常也』如意虽欲释难无听览者耻见众辱𫜬断其舌乃书诫告门人世亲曰『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言毕而死居未久超日王失国兴王膺运表式英贤世亲菩萨欲雪前耻来白王曰」(CBETA, T51, no. 2087, p. 880, c8-p. 881, a3)罗=逻【宋】【元】【明】洽+(使)【宋】【元】【明】诸=诣【明】敛=歛【宋】【元】畋=田【甲】【乙】赏=偿【宋】【元】【明】【乙】一使=使一【甲】史=吏【甲】怏怏=快快【甲】众=罪【宋】【元】【明】洎=暨【明】诘=诰【乙】论=语【乙】[*46-2]辞=词【明】*览=鉴【宋】【元】【明】诫=试【甲】居未久=此居之未久【乙】
[A13] Chandragupta【CB】Candragupta【印顺】
[A1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CBETA, T50, no. 2053, p. 233, a13-14)
[A15] 《大唐西域记》卷8「至此国那烂陀僧伽蓝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请服染衣咨以究竟之致问以解脱之路既穷至理亦究微言名擅当时声高异域南印度有外道探赜索隐穷幽洞微闻护法高名起我慢深嫉不阻山川击鼓求论『我南印度之人也承王国内有大论师我虽不敏愿与详议』王曰『有之诚如议也』乃命使臣请护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远千里来求较论唯愿降迹赴集论场』护法闻已摄衣将往门人戒贤者后进之翘楚也前进请曰『何遽行乎』护法曰『自慧日潜晖传灯寂照外道蚁聚异学蜂飞故我今者将摧彼论』戒贤曰『恭闻余论敢摧异道』护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是时戒贤年甫三十众轻其少恐难独任护法知众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贵高明无云齿岁』」(CBETA, T51, no. 2087, p. 914, c6-22)〔之〕-【乙】索=素【明】迹=趾【甲】【乙】飞=起【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史地考论(卷14)
关闭
佛教史地考论(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