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派及师资相承
最上人(佛陀)于俱尸那伽罗般涅槃时,七十万胜者子等来集。(一)于此集会长老迦叶是如师之大龙象,于地上无有如彼者。(二)迦叶由诸阿罗汉中选取五百最胜者,进行结集法。(三)彼因长时哀愍有情,〔为确立〕教〔法〕,于佛陀〔入涅槃后〕过三月之第四月第二雨期时,进行法之结集。(四)此第一结集,是于摩揭陀耆梨跋提(王舍城)七叶窟入口,七个月而完满。(五)于此结集是〔教法〕最初之传持者,又于一切世主之教,多数达彼岸之比丘等〔来会集〕。(六)彼迦叶是于胜者教头陀行第一,多闻〔第一〕之阿难,于律称〔长老〕是优波离,(七)阿那律于天眼、婆耆舍是辩才〔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童子迦叶是能辩〔第一〕,(八)迦旃[P.35]延于分別、俱𫄨罗是无碍解〔第一〕,其他多数大长老是最初传持者。(九)彼等及其他应作已作之有德五百长老等合诵法与律。由〔其〕长老等所结集者,称为上座说。(一〇)问优波离于律、贤者阿难于法,为法、律全部之结集。(一一)于正法达彼岸之长老优波离与阿难此两者,是于胜者中得法与律。(一二)精通经之〔彼等〕宣明异门说、非异门说及了义、未了义。(一三)〔此等〕长老、最初之传持者等,是于最胜者处,得最最胜如来之语,以行最初之结集。然者,彼上座说,被称为最初之说。(一四)〔尔来〕最上之上座说,是经百年之长时,持续清净无缺。(一五)
经过最之百年,达第二之百年时,于上座之说,生起最上之大分裂。(一六)集毘舍离一万二千跋耆子等于最上之都毘舍离宣言十事。(一七)彼等于佛陀之教,宣言:角盐〔净〕、二指〔净〕、村内〔净〕住所〔净〕、事后承诺〔净〕、习惯〔净〕、不扰乱〔净〕、〔饮〕不酦酵之棕榈酒、又〔受〕银、〔使用〕无边缘座具之〔十事〕。(一八)彼等背师之教,〔宣扬〕非法非律,宣言违背破坏义与法。(一九)为破斥彼等,多数佛陀之声闻一万二千胜者子等之集来。(二〇)于此集会中,如师之大龙象而无匹敌之大师,有八人之上首比丘。(二一)〔即〕萨婆迦眉,沙兰,离婆多〔及〕屈阇须毘多,婆娑伽眉,须摩那及娑那之住人三浮多,(二二)由胜者所称赞之仙人迦兰陀之子耶舍。〔彼等〕为破斥恶人等,来集毘舍离。(二三)婆娑伽眉与须摩那[P.36]是阿那律之弟子,其余是长老阿难之〔弟子〕曾奉见如来者。(二四)时修修那迦之子阿育为王,〔其〕刹帝利统治于巴连弗之城市。(二五)有大神力八人之长老等乃得彼之支持以破十事,驱逐彼等恶人。(二六)有大神通力八人之长老等,驱逐恶比丘等,为破恶说而净自说,比丘等选七百阿罗汉,行最胜法之结集。(二七、二八)此第二结集最上之都,毘舍离之重阇讲堂,〔经〕八个月而完成。(二九)
由上座等所放逐恶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众多之人说非法。(三〇)集合一万人进行结集法。所以此法之结集,称为大合诵。(三一)
此大合诵之比丘等是决定违背〔正法〕之教〔法〕,破坏根本之辑录而作其他之辑录。(三二)
彼等于某处所辑录之经移至其他之处,于五部破坏法、义。(三三)比丘等于异门说、无异门说、了义、不了义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从佛陀密意所说,放置于余处,彼等诸比丘,于文中失去众多之〔真〕义。(三五)彼等弃一部甚深之经、律而作类似奇异之经、律。(三六)〔律〕内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罗、阿毘达磨之论、波致參毗陀、尼泥沙、阇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P.37]〔此等之〕大合诵等,是最初之分派,倣彼等而發生数多之分派。(三九)其后于彼〔分派〕中生起分裂。〔即〕牛家、一说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〇)其后牛家中亦分二派。〔即〕多闻、说假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一)如是再由大合诵,分裂为制多〔山〕论师等。此等之五派,皆是由来于大合诵,(四二)彼等破灭义、法结集之一部份,削除结处之一部,以改造其等。(四三)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以改作其〔全部〕。(四四)
于纯粹上座部再起分裂。〔即〕化地、犊子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五)犊子部中又起分法上、贤胄、六城及正量四派。(四六)其后化地〔部〕中起分二派,说一切有、法护之比丘等分离为二部。(四七)由说一切有而饮光,由饮光而说转,由此次第更起经说。(四八)由上座分出此等十一派,破灭义、法结集之部份,削灭结处之一部,彼等以改作其等。(四九)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改作其〔全部〕。(五〇)
十七之分派〔与〕正统之一派,加上正统派,此等全部十八〔部派〕。(五一)最上之上座部,恰如尼俱律陀之大树,无遗漏亦无附加,是完全胜者之教,余派如树树生荆棘。(五二)于初之百年中,无〔任何之分裂〕,但至第二之百年,于胜者[P.38]之教中,生起十七之异派。(五三)其后次第生起雪山、王山、义成、东山、西山及第六之后王山。(五四)
学派毕
〔第二结集时,长老等有如次之豫见:〕「当来百十八年,应出现比丘沙门适于〔破斥该时僧伽之分裂〕。(五五)由梵界灭没,通晓一切真言之婆罗门种生于人〔界〕中。(五六)彼名帝须,通称为目犍连子。悉伽婆与栴陀跋阇,令此青年出家。(五七)因此,帝须出家,究〔学〕圣典,破斥异说,树立教〔法〕。(五八)其时于巴连弗名阿育王,如法之国增长者导师当统治王国。」(五九)
「彼等七百比丘长老等,皆教〔正〕教,破斥十事而般涅槃。(六〇)由梵界灭没而生于人间,十六岁而通晓一切真言。」(六一)〔一日来帝须父之家长老悉伽婆〕「我欲询间其沙门,请回答〔对于〕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磨吠陀、字汇〔尼乾画〕及第五之伊底诃写等质问。」(六二)得长老之许诺,彼直询〔难〕问。〔时〕悉伽婆,对此智慧成熟之青年如是言:(六三)「青年!我亦应问〔关于佛陀〕之所说。若〔卿〕是聪明者,该答〔我〕所质问。」(六四)被询问时之〔帝须〕:「我未曾见亦未闻,我欲学其真言。我愿出家。」(六五)〔如是〕青年舍在家之陕隘,于圣者之教,〔求〕无家寂静之位而出家。(六六)多闻之栴陀跋阇,于有愿学尊重心之沙弥,教与师之九分教。(六七)悉伽婆具引青年而令出家,多闻之称栴陀跋阇,对于善学受持真言之〔青年〕,教完九分〔教〕,彼等长老乃般涅槃。(六八)
[P.39]旃陀掘多二年,于波君荼迦王十八年,悉伽婆六十四岁。〔其时〕目犍连子于长老悉伽婆之处受具足戒。(六九)目犍连子帝须于栴陀跋阇之处学律,依身之灭而解脱。(七〇)悉伽婆与栴陀跋阇,向有大威光之目犍连子,〔对于〕〔比丘比丘尼〕之两者,教由结集充实之一切藏。(七一)智具足之悉伽婆,于有大威光之目犍连子成了律之上首,彼于七十六〔岁〕而入涅槃。(七二)旃陀掘多二十四年之统治,其十四年,悉伽婆般涅槃。(七三)彼住阿兰若而〔持〕头陀说,少欲而乐森林,终始欢喜、制御,通晓正法,(七四)乐边地之床座而入大森林,〔此〕雄者如山窟之狮子,独一而〔住〕。(七五)
世间之守护者涅槃后过十六年,时贤者优波离满六十岁。(七六)〔其〕阿阇世〔治世〕第二十四年,毘阇耶之〔治世〕第十六〔年〕。〔时〕駄索迦于长老优波离之处受具足戒。(七七)称为駄索迦贤者,正是四十岁。那迦逐写之〔治世〕十年,波君荼迦之二十〔年〕,(七八)长老苏那拘于駄索迦之处受具足戒。(七九)〔经〕迦罗育之〔治世〕十年,于铜叶岛空位十一年,悉伽婆于长老苏那拘之处受具足戒。(八〇)旃陀掘多之〔治世〕二年,时悉伽婆六十四岁,波君荼迦王之五十八年,目犍连子,于长老悉伽婆之处受具足戒。(八一)于法阿育王〔治世〕六年,目犍连子六十六〔岁〕,闻荼私婆王之四十八〔年〕,摩晒陀于目犍连子之处受具足戒。(八二)
[P.40]优波离于佛陀之处受律,駄索迦于长老优波离之处受一切律已,与亲教师同样教〔授〕教〔法〕。(八三)长老駄索迦以律教苏那拘,〔苏那拘〕于其亲教师之许会得已而教〔其他〕者。(八四)精通法、律,具足智慧之苏那拘,以一切律顺逆教悉伽婆。(八五)悉伽婆与栴陀跋阇是苏那拘之弟子。两长老对弟子等教律。(八六)目犍连子帝须于栴陀跋阇之处受律,于依身之灭而解脱。(八七)亲教师目犍连子对弟子摩晒陀,目无缺地教上座所说一切之律。(八八)
正觉者般涅槃后,大威光之长老优波离教授律满三十年。(八九)彼大慧(优波离)令弟子名长老駄索迦贤者,为律之上首而涅槃。(九〇)
駄索迦顺次令弟子长老苏那拘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四〔岁〕而涅槃。(九一)六通具足之苏那拘,令圣之后裔悉伽婆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六〔岁〕而涅槃。(九二)如是智慧具足之悉伽婆,令青年目犍连子为律之上首,于七十六〔岁〕而涅槃。(九三)又目犍连子帝须,令弟子摩晒陀为律之上首,于八十六〔岁〕而涅槃。(九四)
优波离七十四、駄索迦六十四、长老苏那拘六十六、悉伽婆七十六、目犍连子八十。〔此等是彼等〕由受具足戒〔至涅槃止之〕全〔年数〕。(九五)
贤者优波离是全生涯为律之上首,长老駄索迦是五十〔年〕,苏那拘是四十四〔年〕,悉伽婆是五十五〔年〕,名目犍连子之〔长老〕是六十八〔年间为上首〕。(九六)
刹帝利郁陀耶统治十六年。郁陀耶跋陀之〔治世〕六年,长老优波离般涅槃。(九七)自在者修修那伽统治十年,修修那伽之〔治世〕八年,駄索迦般涅槃。(九八)
[P.41]修修那伽〔伽罗育〕之殁后,有兄弟十人,彼等皆协力而统治二十二年。其第六年苏那拘般涅槃。(九九)旃陀掘多统治二十四年,彼之〔治世〕十四年,悉伽婆般涅槃。(一〇〇)宾头沙罗之子,有大名声之刹帝利法阿育亦统治三十七年。(一〇一)于阿育王〔治世〕二十六年,名〔长老〕目犍连子辉耀其教,于寿灭而涅槃。(一〇二)
彼大师贤者之长老优波离,令弟子名长老駄索迦贤者为律之上首,于七十四年而涅槃。(一〇三)駄索迦顺次令弟子之长老苏那拘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四〔年〕而涅槃。(一〇四)六通具足之苏那拘,令圣之后裔悉伽婆为律之上首,于六十六〔年〕般涅槃。(一〇五)智慧具足之悉伽婆,令青年目犍连子为律之上首,于七十六〔年〕而彼涅槃。(一〇六)目犍连子帝须,令弟子摩晒陀为律之上首,于八十〔年〕而涅槃。(一〇七)
校注
本文之 Māgadhānaṁ 是 Magadhānaṁ。 阿育(Asoka)是指罗育(Kālāsoka)。 本文 nikkaḍḍhitvā 应读为 nikkaḍḍhitā。 本文 vijahetvā 是 vijahitvā? 本文 Chandagārikā ca Sammiti 是 Chnnagarikā ca Sammitī? 本文 añña 是 aññe? 本文 chaḍḍetvāna akaṁsu te 是 chaḍḍetvā aññam akaṁsu te? 本文 vijahetvā 是 vijahitvā? 曼怛㑩(manta Skt mantra)为音写。于此处是指吠陀(veda)。以下续出之圣典是指佛陀之经典。 本文 Chandavajjo 是 Candavajji。 本文 anusāsetvāna 是 anusāsitvāna? 本文 bhāsitena saha pañhe 是 bhāsitena saha pañhena? 本文 sambādhāya 是 sambādhasmā? ubhatosaṁgahapuṇṇakaṁ 或是 ubhosaṁgahasuttakaṁ?(教于两结集所定之经的一切藏)。 本文 Pakuṇḍakassa vīsati 是 Paṇḍurajassa vīsati?(參照 Samantap. p. 74) 本文 Susunāgass accayena 是 Kālāsokass'a? asīti?chāsīti(86)?见五.九四。【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5 册 No. 32 岛王统史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3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