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毘阇耶之到来
此楞伽岛因于狮子而称为师子胤。卿等对此岛之由来〔史话〕可听余之语。(一)
万伽王之彼女与栖于林中之狮子同栖于森林,其结果生二人之兄妹。(二)哂哈婆夫与哂瓦利为眉目秀丽之儿童。其母谓苏西玛,父称为狮子。(三)〔西哈婆夫〕过十六岁由洞窟出,于处建设最上之城市师子邑。(四)大力王狮子之子于罗罗国[P.55]之最胜狮子邑统治大王国。(五)狮子之子〔哂哈婆夫〕有三十二人之子兄弟。〔就中〕毘阇耶与须蜜多为美丽最年长之兄弟。(六)称毘阇耶之王子,精悍而野性,恐怖之所作掠夺之所行。(七)田舍之人人及市镇之人人来集,近王述毘阇耶之不行迹。(八)王闻彼等之话,意怒命大臣等:「放逐此童子!(九)此等近侍妻子眷属婢仆劳役者等悉由国内追放。」(一〇)如此追放使与眷族等別离。时彼等乘船,运出大洋。(一一)「彼等随之所欲向而去,一切无相逢而行,再不归来住王土国内。」(一二)童子等乘船到达不得已之岛。时〔其岛〕名那伽第波。(一三)妻子等所乘之船到不得已之岛。时〔彼岛〕名摩西罗罗达。(一四)男子等所乘之〔船〕漂浮大海,失去〔海〕路与方位而到首波罗港。(一五)其时彼等七百〔人人〕于首波罗下船而首波罗之人人大欢待彼等而尊重。(一六)有欢待彼等之时,毘阇耶及〔其〕随伴者等完全为恐怖之所作,任何人亦不觉察。(一七)〔彼等〕饮酒、偷盗、邪淫、妄语、恶口、恶行,行恐怖不德之行。(一八)〔彼等作如此〕恐怖暴虐之荒野恐怖之所为,〔首波罗人人〕愤怒,彼此相谈:「立即应杀诈欺汉等。」(一九)
[P.56]〔曾〕云有抠阇洲婆罗洲、或慢陀洲〔之岛〕。〔近于〕楞伽岛知呼为丹巴般尼。(二〇)两足尊正觉者之般涅槃时言此哂哈婆夫之子毘阇耶刹帝利舍弃阎浮洲之土地而到楞伽岛。最胜之佛授记:「彼刹帝利是王。」(二一、二二)由此师呼诸天之王帝释:「憍尸那!为楞伽岛尽力不可懈怠。」(二三)天王须禅钵低闻正觉者之语而已指示乌波罗万那守护岛之工作。(二四)闻帝释之语,有大通力之天子与从者俱为岛守护之准备。(二五)
毘阇那滞在婆卢迦车三个月,令住民等愤怒再乘船。(二六)大众乘己之船,漂于大海,遭遇烈风,失去方向,(二七)到于楞伽岛下船上陆。上陆之后,非常饥渴与疲劳,徒步行去尚且不能。(二八)彼等以两手〔两膝〕于地上挣扎,起立站立时,见手有铜色之光。(二九)以深赤色之土尘涂手之腕,其〔地〕时名为丹巴般尼(铜之手掌又名铜叶)。(三〇)于丹巴般尼最胜之楞伽岛作最初之城市。彼毘阇耶住其处统治领土。(三一)毘阇耶与维吉陀与阿努拉达那佳达、阿秋他伽蜜、优婆帝须俱最初来此者。(三二)多数之男女众生之群来集,刹帝利于诸方令建[P.57]设城市。(三三)围绕市镇之丹巴般尼城市,由毘阇耶建设于最胜河之南。(三四)维吉陀建设维吉陀市又彼建设优楼频罗,言那佳达大臣建设阿㝹罗陀市。(三五)言阿秋他伽蜜者于其处建设郁兰尼,优波带须善区㓰,繁荣、广大而有快乐市塲,〔建设〕优波帝须城市。(三六)呼为美丽楞伽〔之岛〕丹巴般尼,名毘阇耶之王为最初之统治。(三七)〔王治世〕七年,〔岛〕人人群集,刹帝利统治三十八年。(三八)
〔佛陀〕成正觉第九月破夜叉军,胜者成正觉,于第五章调服诸龙,成正觉第八年入定。(三九)如来于此等三处来于此处。〔佛陀之〕成正觉最后之年毘阇耶来此处。(四〇)两足尊正觉者给〔岛〕人人之住处。〔如是〕正觉者依身灭入无余涅槃。(四一)
發光者法王正觉者之般涅槃后,刹帝利〔毘阇耶〕已统治三十八年。(四二)彼遣使者名师子邑之须蜜多于刹帝利之前〔告曰〕:「立即为我等往最胜之楞伽岛。(四三)我死后无谁统此王国者。我,此我之努力而得之岛与卿。」(四四)
校注
万佳(Vaṅga)是今之孟伽拉(Bengal)。 师子邑(Sīhapura)恐今之 Sīhar(高桑驹吉著,东南印度诸国之研究三四二页)。 Lāḷa 之音写。为今之 Gujerat(高桑前揭书三四一页)。 本文 paricārikā 是 paricārake? 本文 honti sabbe adassanaṁ 是 yantu sabbe adassanaṁ? 本文 āgamicchati 为 āgacchantu? 原语 Naggadīpan 是裸露者,即儿童等岛之意。 原语 Mahilāraṭṭha 女妇人等国之意。 本文 apilavantā 是 pilavantāva。 Suppāra 之音译,在印度之西海岸,为今之 Sopāra 在 Bombay 之北 Thāna 洲。其详细之考证见高桑前揭书三二一页以下。 本文 nabajjhakā 是 na-budhya-ka? 原语 Tambapaṇṇi 铜叶之义,指锡兰。 原语 Uppalavaṇṇa 毘瑟笯(Viṣṇu)之事。 Bhārukaccha(SktḄharukaccha)之音译,相当今之 Bharoch(or Broach)港。 本文 ukkhittavāta 是 ukkhittā vāt? 本文 padasāgamanaṁ jayati 是 padasāgamanaṁ jhāyati。 本文 nāvaṁ anurakkhena ca 是 Anurādhanakkhattena ca? 本文 paṭhaman to idh'āgato 是 pṭhaman te idhâgatā? 本文 bahū sabbe 是 bahu sattā? 就此等聚落遗迹之考证见大王统史第七章四三【南传】,~四五 Paker. Ancient Ceylon VIII. Mitton. The lost cities of Ceylon p. 235 ff。 本文 samāpatti 是 samāpattiṁ?【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65 册 No. 32 岛王统史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3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