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祖堂集序
夫诸圣兴来,曲收迷子。最上根器,悟密旨于锋铓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枢于机句已施之后。根有利钝,法无浅深。矧乎圣人虽利生而匪生,圣人虽兴化而宁化。苟或能所斯在,焉为利齐之方?然遗半偈一言,盖不得已而已。言教甚布于寰海,条贯未位于师承。常虑水涸易生,乌马难辩。今则招庆有静、筠二禅德,袖出近编古今诸方法要,集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谓珠玉联环,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觉神清。仍命余为序,坚让不获,遂援毫直书。庶同道高仁,勿以讥诮,乃录云尔。
已上序文并《祖堂集》一卷,先行此土。尔后一卷齐到。谨依具本,爰欲新开印版,广施流传,分为二十卷。以此先写七佛,次朡天竺二十七祖并诸震旦六代,代有傍正,祖位次第,并以录上。随其血脉,初后联绵,昭穆之仪,有孙有嫡也。其纂成,所以群英散说周览于眼前,诸圣异言获瞻于卷内。今以沙门释匡俊所冀:中华集者,永祛惜法之痕,此界微曹,愿学弘禅之美。深惭洞彻,乞恕愆疣。一一上名次第如后:
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佛,第六迦叶佛,第七释迦佛。第一大迦叶祖,(释尊传金襕袈裟,见在鸡足山。令迦叶持此衣,待弥勒出世分付此衣传衣为信也。)第二阿难祖,第三商那和修,第四优婆鞠多,第五提多迦,第六弥遮迦,第七婆须密,第八佛陀难提,第九伏陀密多,第十胁祖师,第十一富那夜奢,第十二马鸣尊者,第十三迦毗罗祖师,第十四龙树祖师,第十五提婆祖师,第十六罗睺罗。(已上七佛并西天十六祖。)(第一卷已毕。)
第十七僧伽难提,第十八伽耶舍多,第十九鸠摩罗,第二十阇夜多,第二十一婆修盘头,第二十二摩拏罗,第二十三鹤勒祖师,第二十四师子比丘,第二十五婆舍斯多,第二十六不如密多,第二十七般若多罗,第二十八初祖达摩,第二十九祖惠可,第三十祖僧璨,第三十一祖道信,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已上天竺并震旦六代衣缽相传事迹毕。)初祖傍出(道育、总持)。(第二卷毕。)
四祖下傍出:慧融第一,智严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前智威下出马素和尚,马素下出道钦和尚,道钦下出鸟窠和尚。(已上九人,则空宗也。)五祖下傍出神秀和尚、安国师、道明和尚。前神秀出普寂和尚,普寂下出懒瓒和尚。老安下出胜腾和尚、坦然和尚、破灶堕。(已上八人,则北宗也。)六祖下出思和尚、荷泽和尚、忠国师、崛多三藏、智策和尚、本净和尚、一宿觉和尚、让和尚。(已上八人第四十一代。)(第三卷已毕。)
思和尚下出石头和尚,忠国师下出耽源和尚。(已上二人四十二代。)石头下出天皇和尚、尸利和尚、丹霞和尚、招提和尚、药山和尚、(第四卷已毕。)
大颠和尚、长髭和尚。(已上七人四十三代。)天皇下出龙潭和尚,丹霞下出翠微和尚,药山下出云岩和尚、华亭和尚、椑树和尚、道吾和尚。大颠下出三平和尚,长髭下出石室和尚。(已上八人四十四代。)龙潭下出德山和尚。(第五卷已毕。)
翠微下出投子和尚,圆禅师下出宗密禅师,云岩下出神山和尚、洞山和尚,道吾下出渐源和尚、石霜和尚。(第六卷已毕。)
花亭下出夹山和尚。(已上八人四十五代。)德山下出岩头和尚、雪峰和尚。(第七卷已毕。)
洞山下出云居和尚、钦山和尚、中山和尚、曹山和尚、华严和尚、本仁和尚、青林和尚、疏山和尚、龙牙和尚、幽栖和尚。夹山下出上蓝和尚、(第八卷已毕。)
落浦和尚、盘龙和尚、逍遥和尚、洞安和尚、黄山和尚、韶山和尚。石霜下出栖贤和尚、大光和尚、肥田和尚、涌泉和尚、南际和尚、云盖和尚、九峰和尚、南岳泰、宝盖和尚。(已上二十八人四十六代。)岩头下出玄泉和尚、乌嵒和尚、灵嵒和尚、罗山和尚。(第九卷已毕。)
雪峰下出玄沙和尚、长生和尚、鹅湖和尚、大普和尚、镜清和尚、翠嵒和尚、报恩和尚、化度和尚、鼓山和尚、隆寿和尚、安国和尚、长庆和尚、(第十卷已毕。)
保福和尚、云门和尚、齐云和尚、永福和尚、福清和尚、潮山和尚、惟劲和尚、越山和尚、睡龙和尚。云居下出佛日和尚、水西和尚。曹山下出仲曹山和尚、金峰和尚、鹿门和尚、(第十一卷已毕。)
荷玉和尚、育王和尚。华严下出紫陵和尚、长兴和尚。龙牙下出报慈和尚。疏山下出后疏山和尚。九峰下出禾山和尚、宝峰和尚、光睦和尚、同安和尚、氻潭和尚。云盖下出后云盖。玄泉下出黄龙和尚。罗山下出龙光和尚、龙回和尚、清平和尚。玄沙下出中塔和尚。(已上四十七人四十七代。)长庆下出仙宗和尚、(第十二卷已毕。)
后招庆、报慈和尚。保福下出龙潭和尚、福先招庆、山谷和尚。(已上五人四十八代。)(第十三卷已毕。)(已上九十六人石头下法孙,次辩江西下。)
六祖能大师下出让和尚。(四十一代。)让和尚下出马祖。(四十二代。)马祖下出大珠和尚、百丈政、杉山和尚、茗溪和尚、石巩和尚、紫玉和尚、南源和尚、百丈和尚、鲁祖和尚、高城和尚、章敬和尚、(第十四卷已毕。)
西堂和尚、鹅湖和尚、伏牛和尚、盘山和尚、麻谷和尚、盐官和尚、五洩和尚、大梅和尚、永泰和尚、东寺和尚、邓隐峰、归宗和尚、汾州和尚、大同和尚、金牛和尚、龟洋和尚、陈禅师、黑涧和尚、魔岩和尚、庞居士、(已上三十一人四十三代。)(第十五卷已毕。)
南泉和尚。百丈下出溈山和尚、黄蘗和尚、西林和尚、古灵和尚、性空和尚、(第十六卷已毕。)
大慈和尚、西院和尚。西堂下出处微和尚、海东陈田、海东桐里、海东实相。章敬下出海东慧旵、公畿和尚。盐官下出关南和尚、海东崛山。盘山下出普化和尚。麻浴下出海东圣住。大梅下出天龙和尚。五洩下出正原和尚。归宗下出芙蓉和尚。南泉下出岑和尚、白马和尚、下堂和尚、海东双峰、(第十七卷已毕。)
赵州和尚、紫湖和尚、陆亘大夫。(已上二十七人四十四代。)溈山下出仰山和尚、(第十八卷已毕。)
香严和尚、鸿𬤇和尚、灵云和尚、王敬初。黄蘗下出临济和尚、观和尚、陈和尚。西院下出大随和尚、灵树和尚、峣山和尚。开南下出道吾和尚。天龙下出俱胝和尚。紫湖下出胜光和尚。(已上十四人四十五代也。)仰山下出资福和尚、(第十九卷已毕。)
海东顺之。王常侍下出米和尚。临济下出宝寿和尚、灌溪和尚。(已上五人四十六代。)灌溪下出后鲁祖、隐山和尚、兴平和尚、米岭和尚。(第四十七代也。)(第二十卷已毕。)
海东新开印版《祖堂集》,现其本迹者二百五十三员,并载于二十卷内。莫知迹者,不能具录矣。
祖堂集卷第一
○第七释迦牟尼佛,姓释迦,刹利王种。父字阅头檀。母字摩诃摩耶。所治国名迦维罗卫。偈曰:
是释迦佛者,即贤劫中第四佛也。三劫之中,初千佛、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过去庄严劫中而得成佛也。中千佛者,拘楼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现在贤劫中次第成佛也。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也。贤劫初时,香水㳽满,中有千茎大莲华,王其第四禅。观见此瑞,递相谓曰:「今此世界若成,当有一千贤人出现于世。」是故,此时名为贤劫。准《因果经》云:「释迦如来未成佛时,为大菩萨,名曰善慧,亦名忍辱。功行已满,位登补处,生兜率天,名曰圣善,亦曰护明。为诸天王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现身说法,期运将至,当下作佛。觐诸国土何者处中,则知迦毗罗国最是地之中矣。」故《本起经》云:「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生边地之倾斜也。此迦毗罗城,三千日月,乾坤之中央也。往古诸佛,皆兴于此。」《俱舍论》云:「剡浮洲之中矣。」《山海经》云:「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郭璞注曰:「则中天竺也。彼土自分五天竺国,中天竺国是天地之中。名既非边,中义现矣。」《因果经》云:「中天大夏种姓有四,谓刹利帝种、婆罗门种、毗舍罗种、首陀种。刹利王种最为高贵,劫初以来,相承不绝。余之三姓,非此所论,但明佛姓,自分五別。」又《长阿含经》云:「劫初成时,未有日月光明。诸天福尽下生,皆化为人。欢喜为食,身光远照,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属。自然地味,味如苏蜜。有试当者,遂生抟食,光威通亡,呼嗟在地。食多貌悴,食小形泽,便兴胜负。地味则没。又生地皮,因食地皮故,诸恶凑集。又生林藤粳米等,众味甘美。因兹食者具男女根,如是展转,便为姻媾,遂始胎生。」《楼炭经》云:「自然粳米,朝刈暮熟。」《中阿含经》云:「米长四寸,人竞预取。如是相煞,预取之处,后更不生。」《长阿含经》云:「尔时众生既见不重生,故各怀忧恼,互封田宅,以为疆畔。其有自藏以来,盗他田谷,由是诤起,无能决者。议立一人,号平等主,赏善罚恶,仍共供给。时有一人,容质瑰伟,威严鞠物,众所信伏。则往请之,彼既受已,遂有民主名焉。」《楼炭经》云:「众人言议,为作长号,谥之曰王,以法取祖,故名刹利,此译田地主也。」时阎浮提,天下富乐安隐。地生青草,如孔雀毛。八万郡国,聚落相闻。无有寒热及病恼者。王以正法治世,奉行十善,互相崇敬,犹如父子。人寿极久,不可量计。后有余王,不行正法,其寿遂减至十千岁。如是渐减,至今百年。先于劫初,创始为王,展转相承。至菩萨身,罗睺罗正嫡便绝余族,枝派今犹嗣位,故下广列转轮粟散,绍续之相也。
初民主王号曰大人,第二珍宝王,乃至第三十三善思王。如上三十三王子子相承也,亦是粟散而已。次下并是转轮圣王,嫡嫡相承,至于菩萨。《楼炭经》云:「真阇王有一太子,名波迮迦,译云天鱼王也。」《佛本行经》云:「中天有城,名曰褒多那。人民繁炽,其中有帝,名大鱼王。」从此王乃至大名称王,有子孙相承苗裔计有八万四千二百七十二王,尽是金轮王。最后有二王,为阎浮提主,名茆草王。草王有太子,名大茆草王。大茆草王无子为王,作是念言:「我上祖代代相承,皆是金轮王之苗裔。我今无嗣,种姓将恐断绝。我若出家,恐断王种;若不出家,则断圣种。」思惟是已,则持国事付诸大臣,王乃入山修道,成五通仙,名曰王仙。此王仙先有夫人,名善袭,在宫有娠,后生一子,是大茆草王之苗裔也。后诸大臣知是王仙太子,遂则重册灌顶,绍承王位,号为遮王,又云郁摩王,亦曰懿摩王也。王有二妃。一名善贤,二名妙端正。妙端正者,生四太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別成。善贤夫人唯生一子,名曰长寿,端严可喜,世间小双。唯无骨相,不堪绍位。善贤思惟:「妙端正四子,炬面等辈,兄弟群族。我今唯此一子,虽然端正,不堪为王。作何方便,今我此子得绍王位?」
尔时,遮王驾车宫菀,安慰诸妃。善贤出来。启王言:「我种种安隐,唯有一愿,拟从王乞,愿王赐我。」王曰:「从心所欲,朕当与之。」善贤曰:「王不得变悔!请王设誓!」王言:「若变悔者,朕当破作七分。」善贤白大王曰:「炬面等四子,宜可摈出。」王言:「此四子无过,云何摈出?」
时四王子白父王言:「我等四人不造余过,忽然摈我出国,何也?」王言:「知汝四子实无过失,不辜撗遭如上所说。此非我心,善贤之意。」
时四童子所生庶母并眷属等闻此事已,疾至王所,白大王言:「我等四子奉王摈出,我愿随去。」王言:「宜依。」遮王有敕,续告四子:「若欲姻娉,莫婚他族,宜亲内姓,无令种姓断绝。」
此四童子敬王教敕,则领眷属面北而去。至舍夷林,其中水土宽平,无诸坑阜。将诸眷属住此林中。福德盛故,遂成巨国。
后遮王思问群臣:「朕昔摈出四子,今在何方?」大臣奏曰:「今在香山之北,雪山之南。二山中间有林,名曰舍夷。地沃丰饶,人民炽盛,百姓归之,犹如廛市。郁成大国,册立为王,名尼拘罗城。古仙迦毗罗得道之处,因兹立城名也。」时遮王闻已,再三叹言:「我子释迦!我子释迦!」因此从德立姓,姓释迦。释迦者,译言能仁也。
大遮王三子已殁,唯有別成,号曰尼拘罗王,是佛祖祖。此王有太子,名曰拘卢罗王,是佛高祖。此王有太子,名曰瞿拘卢王,是佛曾祖。此王有太子,名曰师子颊王,是佛祖。此王有四太子,一名输头檀那,则净饭王。二名输拘卢檀那,则白饭王。三名途卢那,则斛饭王。四名阿弥都檀那。则甘露饭王。净饭王有二太子,一名悉达多,则是佛,四月八日生,身长丈六。二名难陀,则是逆风扫地者也,四月九日生,身长丈五尺四寸。白饭王有二太子,一名调达,是佛当兄,四月七日生,身长丈五尺四寸。二名阿难,是佛侍者,四月十日生,身长丈五尺三寸。斛饭王有二太子,一名释摩男,捉土成金者,四月十二日生,身长丈四寸。甘露饭王有二太子,一名波投,出家竟,四月十三日生,身长丈四寸。二名跋提子,八道,四月十四日生,身长丈四寸。
《佛本行经》曰:「尔时,护明菩萨在兜率天上,心念欲化一切众生。遂敕金团天子:『汝善观察诸王种族,则当为吾拣一生处。』金团天子奉菩萨敕为其观察。观察已竟,白菩萨言:『有刹利种,姓瞿昙氏,刹利帝后。依瞿昙大仙学道,从师姓瞿昙氏。元本以来,世世为金轮王之种族,乃至遮王苗裔以来,子孙相承,住彼迦毗罗城,释种之所都也。其中有王,名师子颊王。此王有太子,名输头檀那王。今此王者,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有大名称,堪为菩萨托生之处。』菩萨叹曰:『善哉!善哉!汝善观察诸王种姓,如汝所说,我定生彼。』」又《经》云:「护明菩萨欲降下时,摩耶夫人告净饭王言:『大王当知,我今欲受八禁清净斋戒。』当斋戒已,遂则眠。于梦中见有一六牙白象,其首朱色,七支柱地,以金装牙。天人乘之,从空而下,赴净饭王宫。」
据《阿含经》曰:「推佛降神母胎,则当此土姬周第五帝昭王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至二十四年甲寅之岁,摩耶夫人于毗罗苑中游戏快乐,见波罗树花可爱,举右手攀枝,菩萨从右胁而诞生。身真金色,相好具足。」
又《普曜经》云:「佛初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地涌金莲,自然捧足。东西南北,各行七步。观察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偈曰:
「说此偈已,感九龙吐水,沐浴太子。太子浴已,嘿然不语,还同世间婴儿。」
又案《周异记》云:「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光有五色,贯入大微,遍于四方。昭王问大史苏由曰:『是何祥也?』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又问:『于天下如何?』由曰:『则时无也。他一千年外声教被于此土。』」即是佛初生西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王宫瑞应此土。
案《十二因缘经》云:「太子年登十九,猒皇后宫。」父王恐畏出家,遂敕箫韵,娱乐太子。太子不乐。坐至三更,五百宫人,悉皆得睡。净居天子时在虚空中,说偈告于太子:
又天人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时可去矣。」太子闻此偈已,心生欢喜。潜命车匿鞁揵陟来。四神捧足踰城,西北而去。太子念言:「夫出家者具大慈悲,不留马迹,王必罪于门人。」则于城西北角留一马迹,令知腾空西北而去。时当此土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八日夜半也。
案《律》云:「太子去已,至摩竭陀国斑茶山中,于其石上结跏趺坐。作是念言:以何物剃除鬓发?」才起此念,净居天子便即捧刀。太子自把,剃鬓发已,净居天子更捧缦僧伽梨衣,便脱旧日所著衣服,并脱头冠白马等付与车匿,将还王宫,并说偈言辞父王曰:
尔时太子在于山中勇猛精进,修无上道。又诣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一年学非想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苦行将满,则于尼连河浴。苦行日久,就岸稍难,追成仙人挽低树枝,接于太子。
又《因果经》云:「浴已。『我若以羸劣之身而取道者,外道言自饿则是涅槃,故当受食。』太子才起此念时,有难陀波罗奈姊妹二人捧上乳糜,太子又自念言:『当将何器而为受食?』才起此念时,四天王各捧石缽。其时,菩萨为平等故,并总受之。息贪欲故,按成一缽以受乳糜。飧充色力,欲诣正觉山。」
准《本行经》云:「太子思念:『当用何物而坐?应须净草。』才起此念,路上遇刈草人,名曰吉安。太子语曰:『此草可能惠施小许?不为爱惜?』吉安则授与。逦迆而去,至正觉山。为太子德重故,其山震动,山神出现,语太子曰:『此非成道处。』太子问曰:『何方堪耶?』山神曰:『从此去,摩竭提国南一十六里有金刚座,贤劫千佛皆升此座,成等正觉。宜当往彼。』」
尔时太子遂则下山,遇一盲龙。盲龙语太子曰:「菩萨欲求成道处也。」太子问:「汝何知我菩萨?」盲龙曰:「我昔于毗婆尸佛时,为恶性比丘,毁骂三宝,遂堕龙中,兼盲其目。过去三佛出世,我眼则开,灭后还闭。今见汝身,令我眼开,故知汝是菩萨。」则引太子诣金刚座,以草敷上,遂升此座。太子發弘愿言:「我若不成无上菩提,誓不起于此座!」而成正觉,号之为佛。故《普曜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大悟,便造偈曰:
时当此土周第六帝穆王三年癸未之岁二月八日成道,因此三十成道也。
尔时释迦如来成道竟,示众曰:「夫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本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业结;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敬,名之为道。」有一比丘问:「如何是清净本性?」佛言:「毕竟净故。」「如何是本性无知?」佛言:「诸法钝故。」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佛乃良久。外道作礼赞曰:「善哉!善哉!世尊有如是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言:「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如是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于拘尸那城熙连河侧娑罗双树间入于涅槃,寿龄当七十九矣。时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暴风忽起,飘损人舍,伤折树木。山河大地,悉皆震动。西方有白虹十二道,通过此土,连夜不灭,当此之时,则佛入涅槃之祥应。
又《涅槃经》云:「尔时世尊欲涅槃时,迦叶不在众会。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又云:『吾有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付嘱于汝,汝善护持。』并敕阿难嗣二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
尔时,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身心寂然,入于三昧。于正受中倏然心惊,举身战栗。从定中出,见诸山地皆大振动,则知如来已入涅槃。告诸弟子:「我佛大师入于涅槃,经于七日,已入棺中。苦哉!苦哉!应当疾往至如来所。」恐已茶毗不得见佛,以敬佛故,不敢飞空往如来所,则将弟子寻路疾行,悲哀速往。正满七日,至拘尸城茶毗所。问大众言:「如何得开大圣金棺?」大众答曰:「佛入涅槃,已经二七。恐有损坏,如何得开?」迦叶言:「如来之身,金刚坚固,不可俎坏。德香芬馥,若栴檀山。」作是语已,涕泪交流,至佛棺所。尔时,如来大悲平等,为迦叶故,棺自然开,皆则解散,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金紫磨坚固之身。尔时,迦叶复重悲哀,与诸弟子绕佛七匝,长跪合掌,说偈哀叹曰:
尔时迦叶说是偈已,世尊大悲,则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回示迦叶。从千辐轮放千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见佛足已,一时礼拜。千辐轮相大觉世尊金刚双足还自入棺,封闭如故。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茶毗,经于七日,焚妙香薪,尔乃方尽。佛力威神,内外白褺而无损也。此有二表:外一重白褺不损者,表俗谛存焉,内一重白褺不损者,表真谛不坏也。
自如来入涅槃壬申之岁,至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一千九百一十二年。教流汉土,迄今壬子岁,凡经八百八十六年矣。
○第一祖大迦叶尊者,摩竭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名饮泽,母字香志。与瓶沙王竞富,唯让一犁;共摩竭以争饶,更逾千倍。积长者之贝玉,祈请树神;获贪女之金珠,庄严塔像。载诞金光之子,结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缘,深扶宿愿。虽为贵偶,乃无欲情。欲求出家,泽志听许。便投世尊,發弘誓愿。上法受戒,清贞守素。无爱无欲;常行头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于众中称叹第一。
尔时大迦叶告诸比丘曰:「佛已茶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求最胜福田者,自当供养。我等宜当结集法宝,无令断绝,为未来世作大照明,绍隆正法。」
尔时迦叶作大神通,往须弥顶而说偈曰:
说是偈已,则击挝铜。挝铜之中而传此偈,声遍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圣众既繁,遂拣内闲三藏、外达五明、足满六通、智圆四辨者。其数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阇崛山宾缽罗窟,此云七叶岩。
尔时阿难为漏未尽,当被跋阇比丘有他心智,则便观察知:「阿难兄有欲漏故,未及众圣,不得入会。」时阿难比丘当自念言:「我事如来亦无缺犯,为自有漏,不及众数。」思惟是事,晓夜经行。明相出时,身体疲极。兼卧之次,头未至枕,得证果位。心生欢喜,则往宾缽罗窟,击其石门。
尔时迦叶在于窟中问:「是何人敲我此户?」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难。」迦叶语曰:「汝漏未尽,不得入来。」阿难答言:「我已证无漏。」迦叶报言:「汝既证无漏,可现神变以遣众疑。」尔时阿难则骋神通,从钥孔入,得在众会,添数五百。
案《育王经》云:「迦叶告阿阇世王:『我今欲集如来三藏。愿大王为我檀越。』王言:『愿诸大圣集如来三藏,无有遗余,不舍慈悲,受我供养。』
「阿阇世王为结集主时,诸比丘则从座起,咨问长老大迦叶:『于三藏中先集何藏?』迦叶语云:『当集修多罗藏。』迦叶白圣众言:『此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净。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佛所赞叹,聪敏第一。宜可请彼集修多罗藏。』大众嘿然允之。
「迦叶告阿难曰:『汝于今者宜宣法宝。』阿难躬受敬诺,观察圣心而说偈曰:
案《七事记》云:「尔时阿难当升座已,尊诸相好,现身如佛。众见此瑞,则生三疑。一谓大师慈悲故,从涅槃起,为我等辈宣甚深法。二谓他方诸佛知我释迦奄化故,而来此中宣扬妙法。三谓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耶?尔时阿难而说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城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阿难则下法座,却复本身。诸菩萨等知是世尊加被,众疑悉遣。时迦叶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乎?』诸比丘皆云:『不异世尊所说。』于是迦叶请优波离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昙藏,迦叶则入愿智三昧。观所集法藏,皆无欠少。因兹流布而不断绝。」
阿阇世王忏悔经有三种阿难。一阿难陀,此云庆喜,持声闻法藏,于上二乘随力随分。二阿难陀跋罗,此云庆喜贤,持中乘法藏,于上大乘随力随分;于下小乘容与兼持。三名阿难陀婆伽罗,此云庆喜海,持菩萨大乘法藏,于下二乘容与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难。何等为四?一者庆喜阿难,结集藏教。二者贤阿难,结集通教。三者典藏阿难,结集別教。四者海阿难,结集圆教。论其本也,唯一金龙尊佛;语其迹也,分四阿难弟子。
梵语阿难,此翻无染。阿者无也,难者染也。论此无染,亦分为二。一者断除烦恼,名为无染。二者出离修证,名为无染。断除烦恼无染是名传教阿难,出离修证无染是名传禅阿难矣。
阿难问师:「传佛金襕外,別传个什摩?」师唤阿难,阿难应喏。师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阿阇世王请师说法,师受请升座,良久乃下。王问师:「何故不为弟子说?」师云:「大王位崇名重。」
迦叶尊者阐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实得他心,终无我想。说法住世四十五年,度无量众。乃告阿难言:「如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今年迈,持佛僧伽梨衣入鸡足山,待慈氏下生。汝受佛嘱,弘扬正法,勿令断绝。听吾偈曰:
尔时迦叶说是偈已,遂入王舍城,辞阿阇世王。王寑不遇,留言付于门者,令奏王知云:「吾当往鸡足山矣。」准《西域记》云:「此山三峰,如仰鸡足。」故因此立号也。
迦叶尊者于此山上以草敷坐,结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与粪扫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经于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岁,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坏。」作是念已,遂语山曰:「若阿阇世王与阿难来,山当为开,令其得入。若归去后,复当还合。」言讫,便入灭尽定,应时大地六种震动。
尔时阿阇世王于睡梦中见殿梁折,遂则惊觉。时执扃之使奏闻王知云:「大迦叶辞王,往鸡足山,欲入涅槃。遇王殿寝,未敢奏闻。」王闻此语,遂生悲泣。云:「朕何薄祐!诸圣涅槃,不得睹见。」则诣竹园精舍,礼阿难足,借问迦叶所在。遂命阿难同往鸡足。王到山已,山自开辟,迦叶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诸力士积诸香薪,欲阇维之。阿难白大王曰:「摩诃迦叶以定持身。待于弥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槃。如今切不可焚也!」王闻是语,以种种供养,心生悲恋,然后礼辞定身。却命阿难入于王舍城。阿阇世王与阿难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师入灭时,当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第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白饭王子,是佛之当弟也。本是金龙尊佛,今为如来所化。建立法幢,度六万众;高悬佛日,大照迷徒。博达总持,多闻第一。师巡游往至一竹林之间,闻一比丘错念佛,偈曰:
阿难叹已,语比丘曰:「此非佛语。如今当听我演佛偈。」曰:
尔时阿难告商那和修言:「如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今付汝。当弘吾教,无令断绝。」复谓末田底曰:「佛预记汝:吾灭度后,罽宾国中一百二十年有一比丘,名末田底,流布佛法。」
尔时商那和修与末田底同师阿难。末田底无弟子,商那和修有一弟子,名优婆鞠多,西国罗汉宗首。
尔时阿难付法偈曰:
师付法已,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沙竭罗龙王,一分奉毗舍离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起宝塔供养。
净修禅师赞曰: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亦名商诺迦,是西天自然九枝秀草名也,摩突罗国人也。姓毗舍多,父名林胜,母字娇奢耶。在母胎中六年始生。寻后出家,身衣自然化成九条。得庆喜之法,广度群生,大作明灯。乃云:「佛记:『吾灭度后二百年中,圣者继我,则入三昧观见。』咤利国中有长者子,名曰善意而姓首陀。后生三子,少者出家,当续于我,大兴吾教。吾当以小神通至于彼国,不将徒众而自往之。」长者作礼问:「尊者远至,有何所须?」答曰:「我无伴侣,孑然一身。欲命徒侣而归佛道。」长者曰:「我乐世俗,不能出家。若复生子,当给于汝。」师云:「善哉!善哉!」言已,则归本座。
时长者寻后果生三子。前二子不愿出家,第三子名优婆鞠多,年十七。尔时和修告父而曰:「佛记此子云:『吾灭度后二百年中,当第四师而度筹众。』」父闻佛记,则奉尊者,任其出家。师乃问鞠多曰:「汝年几岁耶?」子曰:「年十七岁也。」师曰:「汝十七岁,姓十七岁耶?」子曰:「性非十七岁。」子曰:「姓非十七岁。」子白师曰:「为心白耶,为头白耶?」师曰:「此白是发,非心头也。」子曰:「身自十七岁,非姓尔也。」在师左右三四年间,出家具戒,便证圣果。
尔时商那和修告鞠多言:「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于汝,听吾偈曰:
(具如《宝林传》所说也。)
自商那和修灭度时,当姬周第十一主宣二十三年乙未岁矣。
净修禅师偈曰:
○第四祖优婆鞠多尊者,咤利国人。其姓首陀。佛记:「于禅祖中当其第四。化度群品,如我今日。贤劫之中当得成佛,名无相好如来。」十七出家,二十成道。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大众云集。半月说法,天花时降,地神腰现。而听法故,尽获解脱。(具如《宝林传》所说也。)
尔时鞠多尊者,凡度一人,抛下一筹。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丈六,纵广亦然。其后度者名曰提多迦,志求出家。师问曰:「为心出家耶,为身出家耶?」子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而求利益。」师云:「不为身心,复谁出家?」子曰:「夫出家者无我之故,无我之故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则是常故,既是常故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尔。」师云:「汝当大悟。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恒沙众。」
尔时鞠多尊者曰:「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汝今当听吾说偈曰:
鞠多尊者付嘱法已,即入涅槃。尔时提多迦取石室筹,积之焚烧。拾取舍利,竖塔供养。时当此土姬周第十三主平王三十一年庚子之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迦陀国人也。在舍,父梦金日从屋而出,放大光明,照一宝山,山顶有泉。初名香众,因父梦故,号提多迦,译云通真量。
鞠多云:「如来记汝,吾灭度后一百年中,必有一子而证道果。」又为师解:其父梦宝山者,吾身是也;出光明者,汝智慧也;从屋而出者,入道也;山顶泉者,无上法味也。提多迦闻鞠多解梦,心自忻庆而说偈曰:
鞠多尊者以偈答曰:
尔时提多迦闻鞠多偈已,合掌瞻颜。既得付法,游历诸土而度群品。(具如《宝林传》所说也。)
尔时弥遮迦,八千仙中主,欲求出家。尔时提多伽告曰:「汝欲出家,各应自念,非假刀剃。随所念故,鬓发自净;深敬佛故,衣生袈裟而变檀相。」时诸仙人各自念佛,心生敬慕,鬓发自净,袈裟生体。心不退转,尽获圣果。
尔时提多迦告弥遮迦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听吾偈曰:
师说偈已,化火三昧而烬其体。弟子弥遮迦收得舍利,斑茶山中起塔供养,时当此土姬周第十五主庄王七年己丑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尔时弥遮迦得法已,游历行化。众中有一人,名波须密,欲求出家。尔时提多迦尊者曰:「佛在世时,至北天竺而谓阿难曰:『此国土中,吾灭度后三百年末,有一圣者当出于世。姓波罗堕,名婆须密。于诸祖中当其第七。』佛之记汝,非我所知。汝可出家舍除触器,合证圣果。」时婆须密弃其酒器,合掌作礼,深自觉知:「我昔曾于无量劫中而施宝座于第七佛。与我授记,于贤劫中当得作佛,于禅祖中当得第七。如尊所说,深达昔缘,如悟所睹。尊者大慈,愿接引我。」
时弥遮迦则为出家,而受佛戒。所作已办,深自知之,乃命付法而说偈言:
师入灭度时,当此土姬周第十八主襄王十七年丙申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第七祖婆须密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得弥遮迦法已,而自行化,度诸有情。至迦摩罗国,大作佛事。于此座前,有大智者而称佛陀难提,问师曰:「解论义不?」师曰:「论则不义,义则不论。若拟论义,终非论义。」佛陀难提闻师论义,心则敬伏,而求出家。师则纳受,具戒证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自波须密入定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一王定王十九年辛未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姓瞿昙波。当生之时,顶上有珠,珠光照曜。年至四十,遇婆须密而得出家,便证圣果,游行化导。至提迦国,而有一人名伏驮密多,而问师曰:「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师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法不相似。若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尔时伏驮密多得闻尊者说是妙法,则五体投地,深敬作礼。尔时尊者则与出家,而命贤圣受具足戒。
尔时佛陀难提告伏驮密多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吾当第八。汝受法宝,勿令断绝。听吾偈言:
(具如本传。)
净修禅师赞曰:
○第九祖伏驮密多尊者,提迦国人,姓毗舍罗。(具如本传。)得佛陀难提法已,至中印国,大作佛事,导化群品,百千人俱。有一长者名曰香盖,家有一子,号难生,依师出家。尔时师既受已,懃苦修行,胁不至席,因兹立号,名胁尊者。
尔时伏驮密多告比丘难生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传,至今于我。我将此法付嘱于汝,汝善护持,无令断绝。汝受吾教而听偈曰:
师说偈已,嘿然入定。诸天散花,而供养之。时胁尊者则以香薪用阇维之,收得舍利,建塔供养。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六主敬王三十五年甲寅岁矣。净修禅师赞曰:
○第十祖胁尊者,中印国人也。得伏驮密多法,广化群迷。至花氏国,有一长者名曰宝身,而有七子。第七子名富那耶奢,礼师白言:「我今欲出家,尊者当济度。」尔时尊者则为出家,具戒证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师付法已,化火三昧而自焚身。耶奢尊者收拾舍利,竖塔供养,时当此土姬周第二十八主贞王二十二年癸亥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花氏国人也。姓瞿昙,兄弟七人,而处最幼。心明博达,无诸所求。得付法已,广宣流布,次第游化。又至一城,名波罗奈。遇一长者名马鸣,问师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师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马鸣曰:「佛既不识,争知是乎?」师曰:「汝既不识,争知不是?」马鸣曰:「此是锯义。」师曰:「彼是木义。」师却问:「锯义者何?」马鸣曰:「共师并出。」马鸣却问:「云何木义?」师曰:「汝被我解。」
尔时马鸣闻师胜义,心即欢喜,而求出家。(具如传中。)
尔时富那耶奢告马鸣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付嘱于汝。汝可流布,勿令断绝。」而说偈曰:
时马鸣闻师说偈,心大庆悦。师付法已,则现神通,飞行自在。却至本座,而入寂定。时当此土姬周第三十三主安王十四年戊戌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尔时马鸣告毗罗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付嘱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而听偈曰:
师入大寂时,当此土姬周三十五帝显王二十七年甲午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尔时毗罗告龙树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护持,勿令断绝。而听偈言:
毗罗入灭时,当此土姬周三十七帝赧王四十一年壬辰岁。
净修禅师赞曰:
尔时龙树告提婆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受教,听吾偈曰:
净修禅师赞曰: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印土人,姓毗舍罗。(具如传中。)尔时提婆尊者告罗睺罗多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宜传受,无令断绝,而听偈言:
此师灭度时,当此土前汉第四主文帝十九年庚辰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第十六祖罗睺罗尊者,毗罗国人。姓梵摩,父名净德。(具如传中。)
尔时僧伽难提而问师曰:「法有证不?有取舍不?有有无不?有内外不?愿尊者慈造而为解说。」尔时罗睺罗多以偈答曰:
此师全身入定时,当此土前汉第六武帝十年戊辰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祖堂集卷第一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5 册 No. 144 祖堂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1-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