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集卷第二(于卷内西天并震旦十七祖已毕)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睺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子年几耶」子曰「我当百岁」师曰「汝当无智看汝幼少」答曰「我年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师曰「子善机也」子曰「佛偈云

「『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时尊者敬之深知是圣

问曰「汝执此其意云何」子曰「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其舍父母见子言异则令出家师为度脱领诣古寺而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角有一铜铃被风摇响师曰「彼风鸣耶铜铃鸣耶」子曰「我心鸣耶非风铜铃」师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耶也」子曰「俱寂静故岂非三昧」师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善说真法要善识诸佛义」乃命付法以偈告曰

「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然

伽耶舍多闻师说偈及受法藏心生敬重顶戴受持师付法已即离本座至树下立而举左手攀其树枝寻则灭度焚其舍利则在树侧不可移动则就本处竖塔供养诸天散花而雨宝衣用散塔处时当此土前汉第七主昭帝十年辛酉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僧伽难提庄严王子逾城九重入山千里定俞井金义班终始理屈于师忽穷自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竭国人姓郁头蓝父名天盖母名方圣年至十二得僧伽难提法行化至月氏国大作佛事有一波罗门名曰鸠摩罗多心信外道不爱佛法师至波罗门家为说大因缘又为说父病因缘于时波罗门闻师所说而生欢喜欲求出家师与出家受具足戒令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發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时鸠摩罗多闻师说偈心生欢喜当自安乐师付法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化火三昧自焚其身众拾舍利起塔供养时当此土前汉第十五主成帝十四年戊申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伽耶舍多幼会佛机手执宝镜面难提师内外绝翳眉目无亏风飘铎韵非我是谁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月氏国人也初遇伽耶舍多得法行化时至北天有一大士名阇夜多而用油涂足巡游诸国遥见伽耶舍多作礼问「我家父母心常供养亦求佛道未省是何因缘长萦疾苦又观邻舍常行凶杀不乐修行而无所患此二事实未晓之唯愿慈悲为我解说」尊者云业通三世如影随形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闻说欢喜志愿出家乞师纳受既摄受已便获道果师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师付法于座上以爪劙面各分两向当此处分有大光明照大众已寂然灭度时当此土王莽则位十八年壬午岁矣

净修禅师赞

「鸠摩罗多大常止簷蒙师为诀委父无猒本非锻炼肯借鎚钳一榻孤坐人天礼瞻

○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得鸠摩罗多法行化至罗阅城遇一头陀名婆修盘头六时礼佛少欲知足长坐不卧一食而已

尔时尊者问大众曰「此头陀者汝见如何」众曰「不可思议常修梵行长坐不卧一食而已」师曰「此是道耶」众曰「诚如尊说」师曰「今此头陀不久当堕与道悬远心有所求不名为道」众「师如何」师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六礼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

尔时头陀闻师所说心生欢喜说偈赞曰

「稽首三昧尊不求于佛道不礼亦不慢心不生颠倒不坐不懈怠但食无所好虽慢而不迟虽急而不燥我今遇宝尊和南依师教

师见说偈已师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听吾偈曰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师入灭时当此土后汉第二主明帝十六年甲申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阇夜多祖格高貌古锡有六镮田无半言下不生何处不普垂手入廛他方此土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姓毗舍佉父名光盖母名严一师得阇夜多法行化至那提国而共常自在王言论次有一使者乃奏王曰「百万象兵至于南面」王曰「此事非少如何抵敌」师曰「大王莫愁令第二太子摩拏罗轻喝一声」大王则命太子喝太子奉王教诏即至城南便举左手拍其腹上而喝一声象兵倒地不复更起王见此事深自叹讶愿师摄受度脱出家命圣受戒尔时太子偈赞曰

「为摧百万象鼓腹作神通一切诸宫殿无不震动者遇师方便力而得度脱我稽首父母辞而出于爱火

尔时尊者则领太子游行化导建胜法幢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师入定时当此土后汉第五主炀帝九年丁巳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婆修盘头修行不卧虽历辛懃翻成懒惰因指见月逢歌指和泡幻无真虑情无过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那提国人姓刹利帝名大力尊父名多满亦名常自在(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摩拏罗告鹤勒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汝受吾教」而说偈言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后汉第九主桓帝十八年乙巳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辩塔降象自在王子雷震蛰门邪师失齿神运六通道风千里声色恒真何须聩耳

○第二十三祖鹤勒尊者月氏国人姓婆罗门父名千胜母号金光(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鹤勒告师子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汝善护持外方行化当国有难刑在汝身汝受吾教而听偈曰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此师灭度时当后汉第十一主献帝十九年己丑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尊者鹤勒上德不德任性纵横發言奇特功高二仪名喧万国稽首归依祖林薝卜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中印土人姓婆罗门(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师子告婆舍斯多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持此法并僧伽梨衣付嘱于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而听偈言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此师还债时当此土前魏第三主少帝己卯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师子尊者人天仰誉雪里松青云间鹤翥论鼓才声法轮高驭挫拉邪徒悟真来去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姓婆罗门父名寂行母号常安乐夜梦神人手执宝剑付常安乐因此有孕满月产下其子左手常拳似执物从此出家证果得法行化至中天竺国广化群迷次第游行至南印土有一国王名曰得胜常崇咒师不信佛法咒师奏王「婆舍斯多不会佛法请王试之此人云圣问其异事若答不得则非师子继承弟子」大王有一太子名不如密多则向王曰「今此尊者先王供养有大威德不用试之」王切齿呵啧则囚太子王乃命师师则赴命王不令坐当殿试语问曰「我国之中无诸邪法师所学者当是何宗」师曰「此国之内无诸邪法我所学者当是佛宗」王曰「佛灭度已千二百年师今七十当何得之」师曰「自释迦传教历于二十四人我今所学当继师子尊者法亦有信衣名僧伽梨衣现在囊中取呈大王」王虽见传法袈裟心不敬信则命左右以火验之其火炽然光明贯天祥云覆地而雨四花异香气馥火烬衣存王睹斯瑞方乃發心求哀忏悔(此衣在于王宫起塔供养)

时太子被囚深宫并不得食乃云我为法故今此饥渴如何存济」其时天降白乳入口味如甘露食了轻乃作是言「我若出宫则便出家」王诏出宫投师出家师云「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太子曰「我所出家不为其事」师曰「汝言不为不为何事」太子曰「我所不为不为俗事」师云「不为俗事当为何事」太子曰「不为俗事当为佛事」师自念言「如来以大悲力令此太子助作佛事」在师左右出家具戒便证道果乃命付法而说偈曰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非理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东晋第一主元帝八年乙酉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婆舍斯多久离攀缘未逢作者终不开拳传师衣缽度物桥舡当心妙见岂假言宣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土国王太子正名得胜(具如《宝林传》也)

尔时不如密多告般若多罗曰「我持此法用付于汝汝善护持勿令断绝而听吾偈言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此师入灭时当此土东晋第九主孝武帝戊子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不如密多胜王诞庆高远宫嫔迥惇道行佛法栋梁王臣瞻敬洞鉴媸妍祖堂金镜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土人姓婆罗门父母俱丧示化菩萨而作佛事得不如密多法行化至南天竺国国王刹帝利名香至师因赴王斋次诸圣尽转经唯有师不转经大王问师「为什摩不转经」师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尔时大王赐师一珠光明耀然(具如《宝林传》也)是化般若多罗告达摩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用付于汝而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因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般若多罗化火焚身时当此土宋第五王武帝孝建四年丁酉岁矣

净修禅师赞曰

「般若多罗幼名璎珞父母沦亡东西盘泊一晓龟毛恒嗟水涸果满菩提道源辽廓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者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得般若多罗法般若多罗乃告曰「汝今得法亦莫远化待吾灭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施法药汝勿速去当有难起衰于日下」达摩问曰「我去彼国行化有菩萨不」师云「彼国获道者如稻麻竹𫁳不可称计吾灭度后六十七年各別著人此国留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彼国南方勿住彼国天人不见佛理好作有缘而爱功德汝至彼国则出不住听吾谶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路行者来也跨水者过海也复逢羊者洛阳也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过海而初到广州次普通八年丁未岁入梁国)独自恓恓暗渡江(独自者无伴侣也恓恓者若恓也暗渡江者梁武帝不悟大理变容不言师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向北魏国也)日下可怜双象马(日下者京都也可怜者双象马者志公傅大士也)两株嫩桂久昌昌(两株者二木也二木是林字也嫩桂者少也则是少林寺也久昌昌者九年面壁而出大行佛法也)

达摩又问师「此后更有难不」师云「吾灭度后一百五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心中者周字也外头凶者周王无道灭佛法也)川下僧房名不中(川下僧房者俗号僧房为邑川下邑为邕字也后周文帝姓宇文名泰邕不中者后周沙汰灭佛法)为遇毒龙生武子(毒龙者武帝父王也生武子者生武帝也)忽逢小鼠寂无穷(小鼠者庚子也周武帝庚子崩寂无穷者尽灭无也)

又问「此后更有难不」师云「吾灭度后一百六年有小难父子相连亦当不久作一二三五岁当此事过以有人见其意吾不能明略与谶曰

「路上忽逢深处水(路上者李字也深水者渊字也唐高祖神尧皇帝姓李名渊也)等闲见虎又逢猪(等闲见虎者寅也唐高祖戊寅年登位也又逢猪者亥也高祖丁亥年)小小牛儿虽有角(小小牛儿者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日有前道士太史今博弈先是黄巾党其所习遂上表废佛法事十有一条大略而云『释经是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笁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国家昌泰李孔教行矣』高祖纳弈奏书乃下诏问诸沙门曰『弃父母鬓发去君臣花服利在何间益在何情损益二宜请动妙释』时有琳法师上表得延五年高祖崩太宗登位再兴佛法矣具如別传言半角者正当挃触而无害即是)清溪龙出总须输(清溪者山名也龙者琳法师护法之龙能令博弈等邪见之徒总须伏也)

又问师「于此后有圣人出不」师云「林下见有一人当得于道亦契菩提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別路(震旦者唐国也无別路者唯有一心之法让大师化导如此也)要假姪孙脚下行(姪孙者今时传法弟子也)金鸡解衔一颗米(金鸡者金州也让师是金州人也一颗米者意取道一江西马祖名道一)供养十方罗汉僧(让和尚付法与道一故言供养十方者马和尚是汉州十方县罗汉寺出家也)

达摩大师同学兄名佛大先此佛大先是佛驮跋陀罗三藏之弟子佛驮跋陀罗复有弟子名那连耶舍于南天大化后来此土东魏高欢邺都与五戒优婆塞万天懿译出《梵本尊胜经》一部万天懿问「彼天有菩萨传教不」那连耶舍答曰「西天诸祖二十七师悉说此法名般若多罗亦有弟子名菩提达摩至此土后魏第八帝讳诩大和十年至于洛阳少林寺化导至九年示灭经于一十五年矣」又问「此师后有人能继不」三藏谶曰

「尊胜今藏古(尊胜者妙智也古者可大师本有妙高之性性被烦恼覆之未现了故言藏也)无肱亦有肱(肱者手也可大师求法断臂也)龙来方受宝(龙来者初祖西来也方受宝者二祖传法)捧物复嫌名(捧者惠也本名神光复遇达摩嫌之改名言为惠可)
又问「此后谁当继此耶」三藏谶曰
「初首不称名(后周第三己卯之岁有一居士不说年岁不称姓名故言不称名)风狂又有声(风狂者三祖有风病有声者远近皆知有病故言有声也)人来不喜见(人来不喜见患风之形状)白宝初平平(白宝者玉也玉边作祭璨字也三祖名璨大师)

又问「此师后更有人继不」又谶曰

「起自求无碍(有一沙弥年十四名道信来礼拜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故言求无碍)师传我没绳(师者三祖也我没绳者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路上逢僧礼(路上者道也礼者信也四祖大师名道信)脚下六枝分(脚下者门下也四祖下撗出一宗六枝者牛头融禅师等六祖)

又问「此师后更有人继不」三藏又谶曰

「三四全无我(三四者七也五祖七岁遇道信大师无人我出家也)隔水受心灯(隔水者五祖于新州蕲水郡得传四祖心印故言受心灯)尊号过诸量(过量者弘字也)逢嗔不起憎(不起者忍字也)

又问「此师后谁能继之」三藏又谶曰

「捧物何曾捧(捧者惠字)言懃又不懃(懃者能也六祖名能)唯书四句偈(唯书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惠能和尚亦呈四句偈故言四句偈)将对瑞田人(瑞田人者神秀和尚南阳嘉禾县瑞田人)

又问「此师后明其法者能继之不」三藏又谶曰

「心里能藏事(能藏者怀则怀让也)说向汉江滨(说向者说法也汉江滨者马大师汉州人也马大师求佛心印让和尚说向道一也)湖波探水月(湖波者曹溪也探水月者得也让大师于六祖身边得传心印)将照二三人(二三者让大师传法弟子六人言六人者一道一得心二智达得眼三常浩得眉四神照得鼻五坦然得耳六严峻得舌是为六人也)

三藏又谶曰

「领得珍勤语(领得者马大师于让大师处领语也)离乡日日敷(离乡者南方也日日者昌字也敷者演也马大师归至洪州南昌寺敷演大教是也)移梁来近路(移梁者都也近路者洪州观察使姓路遂请大师自虔州南康县移入洪州开元寺故言来近路)余筭脚天徒(余者我字也从马大师二十年外有契道者千万遍行天下故言脚天徒)

三藏又谶曰

「艮地生玄旨(艮地东北也神秀和尚从五祖下传一枝法在北自为立宗旨也)通尊媚亦尊(通尊者谥号大通禅师也媚者秀也亦尊者三帝所尊敬故亦尊也)比肩三九族(比肩者同学也三九族者十二人也秀大师同学十二人)足下一有分(从秀和尚足下各分宗旨南北有异)

三藏又谶(曰)

「灵集媿天恩(灵者集者会也媿者荷也天恩者泽也神会大师住洛京荷泽寺)生互二六人(生互者师资也二六者会大师弟子十二人也)法中无气味(法中者佛法也会大师传佛知见甚深法也无气味者缘北宗秀大师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经教当此之时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无气味也)石上有功勋(石上者秀大师弟子磨却南宗碑神秀欲为六代何其天之不从乃得会大师再立实录故有功勋)

三藏又谶曰

「本是大虫男(印宗法师本是小乘喻如大虫不是师)回成师子谈(回者传也回小作大印宗法师礼六祖便悟上乘是成师子吼)官家封马岭(封者印也马岭者宗也印宗曾为讲经法师也)同详三十三(同详者同学也六祖弟子祥岑等三十三人祥禅师住于峡山)

三藏又谶曰

「八女出人伦(八女者安字也出人伦者为国师也)八个绝婚姻(八个者安字绝婚姻者安徒难为绍继之)朽床添六脚(朽床者老字也六脚者则天中宗腾腾坦然圆寂百五十五年住世破灶堕和尚六住嵩山是为六脚也)心祖众中尊(心祖者姓也安和尚顿悟佛理为国师故众中尊也)

三藏又谶曰

「走戊与朝邻(走戊者越字忠国师是越州人也与朝邻者为国师)鹅乌子出身(鹅者鹅州也今越州是乌者鸣鹤县也今诸暨县是国师生此县也)二天虽有感(二天者肃宗代宗二帝也有感者帝礼为师也)三化寂无尘(三化寂无尘者二帝与国师俱寂也)

三藏又谶曰

「说小何曾小(希字是也)言流又不流(迁字是也)草若除其首(石头无草)三四继门修(传法弟子人数准其传法人数应云『十七继门修』也)

尔时那连耶舍说此谶告万天懿云「今此国吾灭后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国王善敬三宝此前诸贤悉出于世化导群品约有千百亿后所得法只因一师兴大饶益开甘露门能为首者当菩提达摩焉

尔时达摩和尚泛海东来经于三载梁普通八年丁未之岁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广州上舶刺史萧昂出迎奏闻梁帝十月一日而至上元武帝亲驾车辇迎请大师升殿供养是时志公和尚监修高座寺彼谓寺主僧灵观曰「汝名灵观实灵观不」灵观曰「唯愿和尚指示」志公曰「从西天有大乘菩萨而入此国汝若不信听吾谶曰

「仰观两扇(仰观者霄也两扇者梁也萧梁帝是)低腰捻钩(低腰捻者十字也钩者月字也十月到也)九乌射尽(九乌者日也射尽者二十九月尽)唯有一头(一头者十月初一日总言初祖十月一日到也)至则不久(在梁国十九日便过江北故言不久)要假须刀(断仁义也)逢龙不住(初祖见武帝故言逢龙祖师所答不称帝意便过江言不)过水则逃(过江入)

尔时灵观则以纸笔录于记之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实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志公特至帝所问曰「我闻西天僧至今在何所」梁武帝曰「昨日逃过江向魏」志公云「陛下见之不见逢之不逢」梁武帝问曰「此是何人」志公对曰「此是传佛心印观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即發中使赵光文往彼取之志公云「非但赵光文一人阖国取亦不回

大师自到东京有一僧名神光昔在洛中久传庄老年逾四十得遇大师礼事为师从至少林寺每问于师师并不言说又自叹曰「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图像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何惜焉」时大和十年十二月九日为求法故立经子夜雪乃齐腰天明师见问曰「汝在雪中立有如何所求耶」神光悲啼泣泪而言「唯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云「诸佛无上菩提远劫修行汝以小意而求大法终不能得」神光闻是语则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为惠可又问「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师云「如是如是」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大师语诸人言「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摠持我法至六代陵迟传法之人」惠可进曰「何故第六代陵迟传法之人」达摩云「为邪法竞兴乱于正法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惠可白和尚曰「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大师云「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诸佛递相授记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

惠可便顶礼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达摩大师乃而告曰如来以净法眼并袈裟付嘱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汝汝听吾偈曰

「吾本来此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付法又告惠可曰「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药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已得人付法

尔时达摩领众云往禹门千圣寺止得三日时有期城太守杨衍问师曰「西国五天师承为祖未晓此意其义云何」师曰「明佛心宗寸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曰「唯此一等有別耶」师答曰「须明他心知其古今不猒有无亦非取故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亦名为祖」杨衍又问曰「弟子久在恶业不近知识勤生恭敬被小智慧而生缠缚却成愚惑不得悟道而致于此伏愿师指示大道通达佛心修行用心何名法祖」师以偈答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贤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杨衍作礼「唯愿和尚久住世间化导群品」师曰「吾则去矣不宜久停人多致患常疾于我」杨衍而问「是何人也愿师指示当为知之」师曰「吾宁往矣终不明焉恐损此人汝若要委听吾谶曰

「江槎分玉浪(江者流也槎者支也玉浪者三藏总言流支三藏也)管炬开金锁(管炬者光也开者统也金锁者毒药)五口相共行(五口者吾字也相共行者与吾争行佛法嫉法)九十无彼我(九十者卒字也无彼我者无彼此之我也)

杨衍而作礼曰「且辞尊长愿善保庆

时后魏第八主孝明帝大和十九年入涅槃寿龄一百五十葬在熊耳吴阪也武帝敕昭明太子而述祭文

灭度后三年魏使时有宋云西岭为使却回逢见达摩手携只履语宋云曰「汝国天子已崩」宋云到魏果王已崩遂闻奏后魏第九主孝庄帝乃开塔唯见一只履却取归少林寺供养因武帝自制师碑文代宗皇帝谥号圆觉大师敕空观之塔自魏丙辰之岁迁化迄今壬子岁得四百一十三年矣

净修禅师赞曰

「菩提达摩化道无为九年少室六叶宗师示灭熊耳只履西归梁天不荐惠可传衣

○第二十九祖师慧可禅师者是武牢人也姬氏父寂初无其子共室念言「我今至善家而无慧子深自叹何圣加卫」时后魏第六主孝文帝永宜十五年正月一日夜现光明遍于一宅因兹有孕产子名曰光光年十五九经通诵至年三十往龙门香山寺事宝静禅师常修定慧既出家至东京永和寺具戒年三十二却步香山侍省尊长又经八载忽于夜静见一神人而谓光曰「当欲受果何于此住不南往乎而近于道」本名曰光光因见神现故号为神光至于第二夜忽然头痛如裂其师欲与炙之空中有声报云「且莫且莫此是换骨非常痛焉」师即便止遂说前事见神之由以白宝静宝静曰「必是吉祥也汝顶变矣非昔首焉五峰垂坠玉轸其相异矣」遂辞师南行得遇达摩豁悟上乘师乃云「一真之法尽可有矣汝善守护勿令断绝汝传信衣各有所表」慧可曰「有何所表」达摩曰「内传心印以契证心外受袈裟而定宗旨不错谬故吾灭度后二百年中此袈裟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于后得道还近千万汝所行道勿轻末学此人回志便获菩提初心菩萨与佛功等

尔时可大师得付法广宣流布度诸有情于天平年中后周第二主孝闵己卯之岁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候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居士曰「觅罪不可见」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亦受具戒师告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将此法眼付嘱于汝并赐袈裟以为法信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能生

说此偈告璨曰「吾往邺都还债」便去彼所化导群生得三十四年或在城市随处任缘或为人所使事毕却还彼所有智者每劝之曰「和尚是高人莫与他所使」师云「我自调心非关他事」时有辩和法师于邺都管城安县匡救寺讲《涅槃经》是时大师至彼寺门说法集众颇多法师讲下人少辩和怪于师遂往县令瞿仲偘说之「彼邪见道人打破讲席」瞿令不委事由非理损害而终葬在磁州涂阳东北七十余里寿龄一百七岁示于时灭当隋第一主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之岁唐内供奉沙门法琳撰碑文德宗皇帝谥号大弘禅师大和之塔自隋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五十九年矣

净修禅师赞曰

「二祖硕学操为坚礭心贯三乘顶奇五岳天上麒麟人间𬸚𬸦断臂立雪混而不独

○第三十祖僧璨者即是大隋三祖不知何许人不得姓字遇可大师得付心法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会中有一沙弥年始十四名道信来礼师而问师曰「如何是佛心」师答曰「汝今是什摩心」对曰「我今无心」师曰「汝既无心佛岂有心耶」又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言下大悟在师左右八九年间后于吉州具戒却归省觐于师师命付法而说偈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种尽无生

师自隋第二主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三百四十年矣大明孝皇帝谥号智镜禅师觉寂之塔矣

净修禅师赞曰

「三祖大师法王真子语出幽微心无彼此或处山林或居廛市因地花生楠檀旖旎

○第三十一祖道信和尚者即唐土四祖姓司马氏本居河内迈止蕲州广济之所育也得璨大师心印之后忽于黄梅路上见一小儿年七岁所出言异师乃问子何姓子答曰「姓非常姓」师曰「是何姓子答「是佛性」师曰「汝勿姓也」子答曰「其姓空故」师谓左右曰「此子非凡吾灭度二十年中大作佛事」子问曰「诸圣从何而证」师云「廓然廓然」子曰「与摩则无圣去也」师曰「犹有这个纹䌽在」师乃付法偈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性生大缘与性合当生不生生

师付法已时当高宗永徽二年庚戌之岁闰九月四日掩然而灭寿年七十二葬后二年四月八日塔门无故自开容貌端然无异常日自兹已后门人更不取闭至大历年中代宗谥号大医禅师慈云之塔中书令太子宾客襄阳公杜正伦撰碑文

净修禅师赞曰

「四祖十四因师解脱处世道流兴慈量阔永绝彫荣迥祛始末果少花多忍传衣缽

○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即唐土五祖也姓周氏本居汝南迁止蕲州黄梅诞生七岁出家事信大师幼而聪敏事不再问母怀之时發光通霄每闻异香身体安泰后乃生育形貌端严哲者观之「此子阙七种大人之相不及佛也」时有卢行者年三十二从岭南来礼觐大师大师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行者对曰「从新州来来求作佛」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行者云「人则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师云「汝作何功德」行者对云「愿竭力抱石舂米供养师僧」师便许之于一日一夜舂得一十二石米首末亲事经八个余月行者又问曰「如何是大道之源」师曰「汝是俗人问我此事作什摩」对曰「世谛即有僧俗道岂碍人耶」师曰「汝若如此莫从人觅」进曰「与摩即不从外得」师曰「内亦非

大师临迁化时告众云「正法难闻盛会希逢是你诸人如许多时在我身边若有见处各呈所见莫记吾语我与你证明」时众中有神秀闻师频训告遂挥毫于壁书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懃拂拭莫使有尘埃

师见此偈乃告众曰「是你诸人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众僧总念此偈

有一童子碓坊里念此偈行者曰「念什摩」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造偈呈师大师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行者曰「某甲不识文字请兄与吾念我闻愿生佛会」有一江州別驾张日用为行者高声诵偈行者却请张日用「与我书偈某甲有一个拙见」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曰

「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时大师复往观之挥却了举颜微笑亦不赞赏心自诠胜

师又去碓坊便问行者「不易行者米还熟也未」对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师云「三更则至」行者便唱喏

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

大师便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行者闻偈欢喜受教奉行师又告云「吾三年方入灭度汝且莫行化当损于汝」行者云「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怀则州会则县)又问「此衣传不」师云「后代之人得道者恒河沙今此信衣至汝则住何以故达摩大师付嘱此衣恐人不信而表闻法岂在衣乎若传此衣恐损于物受此衣者命若县丝况达摩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印此土与汝五人般若多罗云『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此两句亦印今时法衣至汝不合付与人」行者奉教便辞大师大师遂到江边升小舡子师自把橹行者曰「某甲把橹」师云「你莫闹我若称断是你嘱我你若称断我则嘱你」过江了向行者云「你好去」其行者迆逦取向南方矣

师经于三日都不说法至第四日众人问曰「师法嗣何人」师云「吾法已往岭南」神秀便问「何人得之」师云「能者则得」众人良久思惟不见行者数日恐是将法去也当时七百余人一齐趁卢行者众中有一僧号为慧明趁得大庾岭上见衣缽不见行者其上坐便近前以手提之衣缽不动便委得自力薄则入山觅行者高处望见行者在石上坐行者遥见明上座便知来夺我衣缽则云「和尚分付衣缽某甲苦辞不受再三请传持不可不受虽则将来现在岭头上座若要便请将去」明上座云「不为衣缽特为佛法来不知行者辞五祖时有何密语密意愿为我说」行者见上座心意苦切便向他说「静思静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摩思不生时还我本来明上座面目来」上座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只有这个为当更有意旨」行者云「我今明明与汝说则是不密汝若自得自己面目密却在汝」上座问「行者在黄梅和尚处意旨如何」行者曰「和尚看我对秀上座偈则知我入门意则印惠能『秀在门外汝得入门得坐被衣向后自看此衣缽从上来分付切须得人我今分付汝汝须努力将去十有余年勿弘吾教当有难起过此已后善诱迷人』又问『当往何处而堪避难』师云『逢怀则止遇会且藏』」慧明云「某甲虽在黄梅剃发实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向后行者即是慧明师今便改名号为道明」行者便云「汝若如是我亦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异自当护持」道明云「行者好与速向岭南在后大有僧来趁行者」道明又问「宜往何处」行者云「遇蒙则住袁即止

道明敬仰之心辞行者便回向北去至于虔州果然见五十余僧来寻卢行者道明向众云「大庾岭头怀化镇五六日寻候兼问诸门津并向北寻觅行者言不见此色」诸人却回道明独往卢山布水台经三年后归蒙山修行凡徒弟尽教过岭南六祖处只今蒙山灵塔现在

大师付法后高宗在位二十四年壬申之岁二月十六日灭度春秋七十四代宗谥号大满禅师法雨之塔自上元壬申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二百八十年矣

净修禅师赞曰

「五祖七岁洞达言前牛吐雾木马含烟身心恒寂理事俱玄无情无种千年万年

○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即唐土六祖俗姓卢新州人也父名行瑫本贯泛阳移居新州父早亡母亲在孤艰辛贫乏能市卖柴供给

偶一日卖柴次有客姓安名道诚买能柴其价相当送将至店道诚与他柴价钱惠能得钱却出门前忽闻道诚念《金刚经》惠能亦闻心开便悟惠能遂问「郎官此是何经」道诚云「此是《金刚经》」惠能云「从何而来读此经典」道诚云「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第五祖弘忍大师今现在彼山说法门人一千余众我于此处听受大师劝道俗受持此经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业有缘其时道诚劝惠能往黄梅山礼拜五祖惠能报云「缘有老母家乏欠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其道诚遂与惠能银一百两以充老母衣粮便令惠能往去礼拜五祖大师惠能领得其银分付安排老母讫便辞母亲

不经一月余日则到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五祖五祖问「汝从何方而来有何所求」惠能云「从新州来来求作佛」师云「汝岭南人无佛性也」对云「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师曰「新州乃猎獠宁有佛性耶」对曰「如来藏性遍于蝼蚁岂独于獦獠而无」师云「汝既有佛性何求我意旨」深奇其言不复更问自此得之心印既承衣法遂辞慈容后隐四会怀集之间首尾四年至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南海县制旨寺遇印宗印宗出寺迎接归寺里安下

印宗是讲经论僧也有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见其幡动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一个云风动一个云幡动各自相争就讲主证明讲主断不得却请行者断行者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讲主云「是什摩物动」行者云「仁者自心动」从此印宗回席座位正月十五日剃头二月八日于法性寺请智光律师受戒戒坛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置也尝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末有真谛三藏于坛边种菩提树「一百二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说法」师果然于此树下演无上乘

至明年二月三日便辞去曹溪宝林寺说法化道度无量众师以一味法雨普润学徒信衣不传心珠洞付得道之者若恒河沙遍满诸方落落星布

时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则天孝和皇帝诏大师云「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诏诸山禅师集内道场安秀二德最为僧首朕每咨求法再三辞推『南方有能和尚受忍大师记传达摩衣为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朕闻如来以心之法付嘱摩诃迦叶如是相传至于达摩教被东土代代相承至今不绝师既禀受并有信衣可赴京师设化缁俗归依天人瞻仰故發遣中使薛简迎师愿早降至」大师表曰「沙门惠能生自边方长而慕道叨承忍大师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缽受东山佛心伏奉天恩發中使薛简诏惠能入内惠能久处山林年迈风疾陛下德包物外道贯万邦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恩旨弥天钦仰释门恕惠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皇恩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陈谢以闻释沙门惠能顿首顿首谨言」时中使薛简启师云「京城禅师大德教人要假坐禅然方得道」师云「由心悟道岂在坐也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诸法空故即是如来毕竟无得无证岂况坐耶」薛简曰「弟子至天庭圣人必问伏愿和尚指受心要传奏圣人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曰「明譬智慧暗喻烦恼学道之人若不用智慧照生死烦恼何得出离」师云「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別故以智慧照烦恼者是二乘人见解有智之人终不如此」薛简曰「何者是大乘人见解」师云「《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別无別之性即是实性处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常住恒而不变名之曰道」简曰「师也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说不生不灭」师云「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生止灭灭犹不灭我说不生不灭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中使欲得心要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时薛简闻师所说豁然便悟礼师数拜曰「弟子今日始知佛性本自有之昔日将谓太远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槃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虑无造无作无住无为今日始知佛性常而不变易不被诸境所迁

中使礼辞大师遂持表至京时当神龙元年五月八日

后至九月三日回诏曰「师辞老病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金粟阐弘大教传诸佛心谈不二之法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如此薛简传师指教受如来知见一切善恶都莫思惟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朕积善余庆宿种福因值师之出世顿悟上乘佛心第一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纳袈裟一领金缽一口供养大师」其后敕下赐寺额重兴寺及新州古宅造国恩寺

师每告诸善知识曰「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汝等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者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不取不舍不念利益不念散坏自然安乐故因此名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道场即是净土此之名为一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故心相三昧亦复如是我说法时犹如普雨汝有佛性如地中种若遇法雨各得滋长取吾语者决证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圣果吾今不传此衣者以为众信心不疑惑普付心要各随所化昔吾师有言从吾后若受此衣命如悬丝吾以道化不可损汝汝受吾法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花情菩提果自成

师说此偈已乃告众曰「其性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亦无可取汝各努力随缘好去

有人问曰「黄梅意旨何人得」师云「会佛法者得」僧曰「和尚还得也无」师云「我不得」僧曰「和尚为什摩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云大师拈问龙花「佛法有何过祖师不肯会」花云「向上人分上合作摩生」进曰「向上人事如何」花云「天反地覆」龙花却问云大师大师云「一翳不除出身无路」进曰「除得一翳底人还称得向上人也无」云大师云撗眠直卧有何妨

六祖见僧竖起拂子云「还见摩」对云「见」祖师抛向背后云「见摩」对云「见」师云「身前见身后见」对云「见时不说前后」师云「如是如是此是妙空三昧」有人拈问招庆「曹溪竖起拂子意旨如何」庆云「忽有人回杓柄到汝作摩生」学人掩耳云「和尚」庆便打之

尔时大师住世说法四十年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忽然命弟子于新州故宅建塔一所二年七月一日別诸门人「吾当进途归新州矣」大众缁俗啼泣留连大师大师不纳曰「诸佛出世现般涅槃尚不能违其宿命况吾未能变易分段之报必然之至当有所在耳」门人问师「师归新州早晚却回」师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问「其法付谁」师云「有道者得无心者得」又曰「吾灭度后七十年末有二菩萨从东而来一在家菩萨同出兴化重修我伽蓝再建我宗旨」师言讫便往新州国恩寺饭食讫敷坐被衣俄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奄而迁化八月三日矣春秋七十六

当先天二年达摩大师传袈裟一领是七条屈眴布青黑色碧绢为里并缽一口

中宗敕谥大鉴禅师元和灵照之塔癸丑岁迁化迄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二百三十九年矣

净修禅师赞曰

「师造黄梅得旨南来奚因幡义大震法雷道明遭遇神秀迟回衣虽不付天下花开

祖堂集卷第二


校注

[A1] 旦【CB】▆【补编】
[A2] 祖【CB】▆【补编】
[A3] 毕【CB】▆【补编】
[A4] ○【CB】[-]【补编】
[A5] 镜【CB】▆【补编】
[A6] 己【CB】巳【补编】
[A7] ○【CB】[-]【补编】
[A8] 已【CB】巳【补编】
[A9] ○【CB】[-]【补编】
[A10] 业【CB】▆【补编】
[A11] 已【CB】巳【补编】
[A12] 曰【CB】口【补编】
[A13] 锻【CB】鍜【补编】
[A14] ○【CB】[-]【补编】
[A15] 已【CB】巳【补编】
[A16] 曰【CB】口【补编】
[A17] 首【CB】▆【补编】
[A18] 不【CB】下【补编】
[A19] 田【CB】曰【补编】
[A20] 亩【CB】▆【补编】
[A21] ○【CB】[-]【补编】
[A22] 太【CB】大【补编】
[A23] 建【CB】律【补编】
[A24] ○【CB】[-]【补编】
[A25] 巳【CB】已【补编】
[A26] ○【CB】[-]【补编】
[A27] 己【CB】巳【补编】
[A28] ○【CB】[-]【补编】
[A29] 己【CB】已【补编】
[A30] ○【CB】[-]【补编】
[A31] 左【CB】▆【补编】
[A32] 拳【CB】▆【补编】
[A33] 太【CB】大【补编】
[A34] 名【CB】▆【补编】
[A35] 起【CB】▆【补编】
[A36] 我【CB】▆【补编】
[A37] 健【CB】▆【补编】
[A38] ○【CB】[-]【补编】
[A39] 密【CB】▆【补编】
[A40] ○【CB】[-]【补编】
[A41] 建【CB】津【补编】
[A42] ○【CB】[-]【补编】
[A43] 太【CB】大【补编】
[A44] 跨【CB】▆【补编】
[A45] 来【CB】未【补编】
[A46] 未【CB】来【补编】
[A47] 若【CB】▆【补编】
[A48] 变【CB】▆【补编】
[A49] 士【CB】土【补编】
[A50] 嫩【CB】嬾【补编】
[A51] 嫩【CB】嬾【补编】
[A52] 川【CB】▆【补编】
[A53] 尧【CB】▆【补编】
[A54] 亥【CB】▆【补编】
[A55] 亥【CB】▆【补编】
[A56] 崩【CB】▆【补编】
[A57] 鬓发【CB】▆▆【补编】
[A58] 陀【CB】多【补编】
[A59] 欢【CB】劝【补编】
[A60] 主【CB】▆【补编】
[A61] 己【CB】巳【补编】
[A62] 玉【CB】▆【补编】
[A63] 量【CB】▆【补编】
[A64] 惠【CB】▆【补编】
[A65] 向道【CB】▆▆【补编】
[A66] 祖【CB】▆【补编】
[A67] 浩【CB】▆【补编】
[A68] 六【CB】▆【补编】
[A69] 敷【CB】▆【补编】
[A70] 洪【CB】▆【补编】
[A71] 都【CB】▆【补编】
[A72] 自虔【CB】▆▆【补编】
[A73] 移【CB】▆【补编】
[A74] 艮【CB】良【补编】
[A75] 者【CB】▆【补编】
[A76] 谥【CB】谥【补编】
[A77] 故【CB】▆【补编】
[A78] 肩【CB】▆【补编】
[A79] 洛【CB】▆【补编】
[A80] 六【CB】▆【补编】
[A81] 子【CB】于【补编】
[A82] 讲【CB】▆【补编】
[A83] 六【CB】▆【补编】
[A84] 顿【CB】▆【补编】
[A85] 鹅【CB】▆【补编】
[A86] 鹤县【CB】▆▆【补编】
[A87] 三化【CB】▆▆【补编】
[A88] 何【CB】阿【补编】
[A89] 迁【CB】▆【补编】
[A90] 已【CB】巳【补编】
[A91] 霄【CB】▆【补编】
[A92] 帝【CB】▆【补编】
[A93] 低腰【CB】▆▆【补编】
[A94] 也【CB】▆【补编】
[A95] 月【CB】▆【补编】
[A96] 总言初【CB】▆▆▆【补编】
[A97] 言【CB】▆【补编】
[A98] 住【CB】▆【补编】
[A99] 魏【CB】▆【补编】
[A100] 已【CB】巳【补编】
[A101] 逃【CB】▆【补编】
[A102] 少【CB】小【补编】
[A103] 子【CB】干【补编】
[A104] 已【CB】巳【补编】
[A105] 土【CB】主【补编】
[A106] 已【CB】己【补编】
[A107] 已【CB】巳【补编】
[A108] 三【CB】▆【补编】
[A109] 太【CB】大【补编】
[A110] 有【CB】▆【补编】
[A111] 流【CB】▆【补编】
[A112] 槎者支也【CB】▆▆▆▆【补编】
[A113] 玉【CB】王【补编】
[A114] 总【CB】▆【补编】
[A115] 流【CB】▆【补编】
[A116] 毒药【CB】▆▆【补编】
[A117] 与【CB】▆【补编】
[A118] 嫉【CB】▆【补编】
[A119] 心【CB】▆【补编】
[A120] 之我【CB】▆▆【补编】
[A121] 入【CB】八【补编】
[A122] 谥【CB】谥【补编】
[A123] ○【CB】[-]【补编】
[A124] 羡【CB】羡【补编】
[A125] 已【CB】巳【补编】
[A126] 已【CB】巳【补编】
[A127] 候【CB】▆【补编】
[A128] 宜【CB】▆【补编】
[A129] 二【CB】予【补编】
[A130] 已【CB】巳【补编】
[A131] 谥【CB】谥【补编】
[A132] ○【CB】[-]【补编】
[A133] 曰【CB】▆【补编】
[A134] 谥【CB】谥【补编】
[A135] 廛【CB】廓【补编】
[A136] ○【CB】[-]【补编】
[A137] 子【CB】予【补编】
[A138] 戌【CB】戍【补编】
[A139] 葬【CB】▆【补编】
[A140] 谥【CB】谥【补编】
[A141] 令【CB】今【补编】
[A142] ○【CB】[-]【补编】
[A143] 看【CB】▆【补编】
[A144] 已【CB】巳【补编】
[A145] 苦【CB】告【补编】
[A146] 己【CB】已【补编】
[A147] 已【CB】巳【补编】
[A148] 袁【CB】[袁-口]【补编】
[A149] 谥【CB】谥【补编】
[A150] 牛【CB】▆【补编】
[A151] ○【CB】[-]【补编】
[A152] 卖【CB】买【补编】
[A153] 卖【CB】买【补编】
[A154] 买【CB】卖【补编】
[A155] 哉【CB】▆【补编】
[A156] 佛【CB】▆【补编】
[A157] 疾【CB】▆【补编】
[A158] 狐【CB】【补编】
[A159] 三【CB】二【补编】
[A160] 已【CB】巳【补编】
[A161] 撗【CB】▆【补编】
[A162] 建【CB】▆【补编】
[A163] 谥【CB】谥【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祖堂集(卷2)
关闭
祖堂集(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