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一一四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应施何等人

佛言「大王随心所乐处

波斯匿王复白佛言「应施何处得大果报

佛言「大王此是异问所问『应施何处』此问则异复问『施何处应得大果』此问复异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国临阵战鬪集诸战士而有一婆罗门子从东方来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肤白发黑不习武艺不学术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敌观若刺若射无有方便不能伤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当赏不

王白佛言「不赏世尊

「如是大王有刹利童子从南方来鞞舍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童子从北方来无有伎术皆如东方婆罗门子王当赏不

王白佛言「不赏世尊

「佛告大王此国集军临战鬪时有婆罗门童子从东方来年少端正肤白发黑善学武艺知鬪术法勇健无畏苦战不退安住谛观运戈能伤能破巨敌云何大王如此战士加重赏不

王白佛言「重赏世尊

「如是刹利童子从南方来鞞舍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童子从北方来年少端正善诸术艺勇健堪能苦战却敌皆如东方婆罗门子如是战士王当赏不

王白佛言「重赏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门婆罗门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报何等为舍离五支所谓贪欲盖嗔恚睡眠掉悔疑盖已断已知是名舍离五支何等为成就五支谓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舍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报」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运戈猛战鬪  堪能勇士夫
为其战鬪故  随功重加赏
不赏名族胄  怯劣无勇者
忍辱修贤良  见谛建福田
贤圣律仪备  成就深妙智
族胄虽卑微  堪为施福田
衣食钱财宝  床卧等众具
悉应以敬施  为持净戒故
人表林野际  穿井给行人
溪㵎施桥梁  逈路造房舍
戒德多闻众  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云起  雷电声振耀
普雨于壤土  百卉悉扶
禽兽皆欢喜  田夫并欣乐
如是净信心  闻慧舍悭垢
钱财丰饮食  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  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泽  沾洽施主心
财富名称流  及涅槃大果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四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为婆罗门死还生自姓婆罗门家刹利鞞舍首陀罗家耶

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当知有四种人何等为四有一种人从冥入冥有一种人从冥入明有一种人从明入冥有一种人从明入明

「大王云何为一种人从冥入冥谓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罗家鱼猎家竹作家车师家及余种种下贱工巧业家贫穷短命形体憔悴而复修行卑贱之亦复为人下贱作使是名为冥处斯冥中复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梨中犹如有人从暗入暗从厕入厕以血洗血舍恶受恶从冥入冥者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从冥入冥

「云何名为从冥入明谓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为人作诸鄙业是名为冥然其彼人于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马从马升象从冥入明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冥入明

「云何有人从明入冥谓有世人生富乐家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家长者大姓家及余种种富乐家生多诸钱财奴婢客使广集知识受身端正聪明黠慧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堕泥梨中譬如有人从高楼下乘于大象下象乘马下马乘舆下舆坐床下床堕地从地落坑从明入冥者亦复如是

「云何有人从明入明谓有世人生富乐家乃至形相端严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从楼观至楼观如是乃至从床至床从明入明者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明入明」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贫穷困苦者  不信增嗔恨
悭贪恶邪想  痴惑不恭敬
见沙门道士  持戒多闻者
呰而不  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  从此至他世
当堕泥梨中  从冥入于冥
若有贫穷人  信心少嗔
常生惭愧心  惠施离悭
见沙门梵志  持戒多闻者
谦虚而问讯  随宜善供给
劝人令施与  叹施及受者
如是修善人  从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  从冥而入明
有富乐士夫  不信多嗔恨
悭贪疾恶想  邪惑不恭敬
见沙门梵志  毁呰而不誉
障他人施惠  亦断受施者
如是恶士夫  从此至他世
当生苦地狱  从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嗔恨
常起惭愧心  惠施离嗔
见沙门梵志  持戒多闻者
先奉迎问讯  随宜给所须
劝人令供养  叹施及受者
如是等士夫  从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  从明而入明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日日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从何所来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灌顶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领大地统理王事周行观察而来至此

佛告大王「今问大王随意答我譬如有人从东方来有信有缘未曾虚妄而白王言『我东方来见一石山极方广大不穿不坏亦无缺坏磨地而来一切众生草木之类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有人来有信有缘亦不虚妄而白王言『我见石山方广高大不断不坏亦不缺坏磨地而来众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于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崄恶相杀众生运尽人道难得当作何计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无余计唯当修善于佛法律专心方便

佛告大王「何故说言『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顶王位众人人首堪能自在』王于大地事务众人当须营理耶

王白佛言「世尊为复闲时言『灌顶王位为众人首王于大地多所经营以言鬪言以财鬪财以象鬪象以车鬪车以步鬪步当于尔时无有自在若胜若伏』是故我说『崄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佛法教专心归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经常磨迮谓恶劫磨迮众生当作何计正当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有大石山  高广无缺坏
周遍四方来  磨迮此大地
非兵马呪术  力所能防御
恶劫老病死  常磨迮众生
四种大族姓  栴陀罗猎师
在家及出家  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  无能救护者
是故慧士夫  观察自己利
建立清净信  信佛法僧宝
身口心清净  随顺于正法
现世名称流  终则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四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尼乾子七人阇祇罗七人一舍罗七人身皆麁大仿徉行住祇洹门外

波斯匿王遥见斯等仿徉门外即从座起往至其前合掌问讯三自称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萨罗王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称姓名合掌问讯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不得他心智故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审谛观察勿但当用智慧不以不智经诸苦难堪能自交契计挍真偽则分见说知明久而则知非可卒识当须思惟智慧观察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理『久相习观其戒行乃至见说知明』我有家人亦复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国而复来还舍其被服还受五欲是故当知世尊善说应与同止观其戒行乃至言说知有智慧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不以见形相  知人之善恶
不应暂相见  而与同心志
现身口密  俗心不敛摄
犹如𨱎石铜  涂以真金色
内怀鄙杂心  外现圣威仪
游行诸国土  欺诳于世人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四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为首并七国王及诸大臣悉共集会作如是论议「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色最第一」又复有称声触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说第一竟无定当诣世尊如此义如世尊说当共忆持

尔时波斯匿王为首与七国王大臣眷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与诸大臣如是论议『五欲功德何者为胜』其中有言色胜有言声胜有言香胜有言味胜有言触胜竟无决定来问世尊竟何者胜

佛告诸王「各随意适我悉有余说以是因缘我说五欲功德然自有人于色适意止爱一色满其志愿正使过上有诸胜色非其所爱不触不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如爱色者触亦皆如是当其所爱辄言最胜欢喜乐著虽更有胜过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触不视唯我爱者最胜最妙无比无上

尔时座中有一优婆塞名曰栴檀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说世尊善说善逝

佛告优婆塞「善说栴檀快说栴檀

栴檀优婆塞即说偈言

「央伽族姓王  服珠璎珞铠
竭众庆集  如来出其国
名闻普流布  犹如雪山王
如净水莲华  清净无瑕秽
随日光开敷  芬香熏其国
央耆国明显  犹如空中日
观如来慧力  如夜然炬火
为眼为大明  来者为决疑

诸国王叹言「善说栴檀优婆塞

尔时七王脱七宝上衣奉优婆塞

彼七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尔时栴檀优婆塞知诸王去已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国王遗我七领上衣唯愿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优婆塞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五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其体肥大举体流汗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气息长喘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体极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极肥大故惭耻厌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自系念  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  安消而保寿

有一年少名欝多罗于会中坐波斯匿王告欝多罗「汝能从世尊受向所说偈每至食时为我诵不若能尔者赐金钱十万亦常与食

欝多罗白王「奉教当诵

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欝多罗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说偈王食时食食为诵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来等正觉所知所见而说斯偈

「『人当自系念  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  安消而保寿』」

如是波斯匿王渐至后时身体𦟛细容貌端正处楼阁上向佛住处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说是言「南无敬礼世尊如来等正觉南无敬礼世尊如来等正觉与我现法利益后世利益现法后世利益以其饭食知节量故

(一一五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

有年少阿修罗来诣佛所于佛面前麁恶不善语嗔骂呵责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不怒胜嗔恚  不善以善伏
惠施伏悭贪  真言坏妄语
不骂亦不虐  常住贤圣心
恶人住嗔恨  不动如山石
起嗔恚能持  胜制狂马车
我说善御士  非彼摄绳者

年少阿修罗白佛言「瞿昙我今悔过如愚如痴辩不善于瞿昙面前诃骂毁辱」如是忏悔已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五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年少宾耆迦婆罗门来诣佛所于世尊面前作麁恶不善语嗔骂呵责

尔时世尊告年少宾耆迦「若于一时吉星之日汝当会诸宗亲眷属耶

宾耆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宾耆「若汝宗亲不受食者当如之何

宾耆白佛「不受食者食还属我

佛告宾耆「汝亦如是如来面前作麁恶不善语骂辱呵责我竟不受如此骂者应当属谁

宾耆白佛「如是瞿昙彼虽不受且以相赠则便是与

佛告宾耆「如是不名更相赠遗何得便为相与

宾耆白佛「云何名为更相赠遗名为相与云何名不受相赠遗不名相与

佛告宾耆「若当如是骂则报骂嗔则报嗔打则报打鬪则报鬪名相赠遗名为相与若复宾耆骂不报骂嗔不报嗔打不报打鬪不报鬪若如是者非相赠遗不名相与

宾耆白佛「瞿昙我闻古昔婆罗门长老宿重行道大师所说『如来等正觉面前骂辱嗔恚诃责不嗔不怒』而今瞿昙有嗔恚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无嗔何有嗔  正命以调伏
正智心解脱  慧者无有嗔
以嗔报嗔者  是则为恶人
不以嗔报嗔  临敌伏难伏
不嗔胜于嗔  三偈如前说

尔时年少宾耆白佛言「悔过瞿昙如愚如痴不辩不善而于沙门瞿昙面前麁恶不善语嗔骂呵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五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诣讲堂东荫荫中露地经行

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恶不善语骂詈呵责世尊经行彼随世尊后行世尊经行已竟住于一处彼婆罗门言「瞿昙伏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胜者更增怨  伏者卧不安
胜伏二俱舍  是得安隐眠

婆罗门白言「瞿昙我今悔过如愚如痴不辩不善何于瞿昙面前作麁恶不善语骂詈呵责

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一一五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作麁恶不善语嗔骂呵责把土坌佛有逆风还吹其土反自坌身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无嗔恨  骂辱以加者
清净无结垢  彼恶还归己
犹如土坌彼  逆风还自污

彼婆罗门白佛言「悔过瞿昙如愚如痴不善不辩何于瞿昙面前麁恶不善语嗔骂呵责

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一一五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婆罗门名曰违义闻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闻已作是念「我当往诣沙门瞿昙所闻所说法当反其义」作是念已往诣精舍至世尊所

尔时世尊无量眷属围绕说法世尊遥见违义婆罗门来即默然住

违义婆罗门白佛言「瞿昙说法乐欲闻之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违义婆罗门  未能解深义
内怀嫉恚心  欲为法留难
调伏违反心  诸不信乐意
息诸障碍垢  则解深妙说

违义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五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不害婆罗门来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为称实不

佛告婆罗门「如是称实者若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则为称实」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心不杀害  口意亦俱然
是则为离害  不恐怖众生

佛说此经已不害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一一五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与婆罗门舍

火与婆罗门遥见佛来即具众美饮食满钵与之

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复至其舍

火与婆罗门遥见佛来作是念「秃头沙门何故数来贪美食耶

尔时世尊知火与婆罗门心念已即说偈言

王天日日雨  田夫日夜耕
数数殖种子  是田数收谷
如人数怀  乳牛数怀犊
数数有求者  则能数惠施
数数惠施故  常得大名称
数数弃死尸  数数哭悲恋
数数生数死  数数忧悲苦
数数以火烧  数数诸虫食
若得贤圣道  不数受诸有
亦不数生死  不数忧悲苦
不数数火烧  不数诸虫食

火与婆罗门闻佛说偈还得信心复以种种饮食满钵与之世尊不受以因说偈而施故复说偈言

「因为说偈法  不应受饮食
当观察自法  说法不受食
婆罗门当知  斯则净命活
应以余供养  纯净大仙人
已尽诸有漏  秽法悉已断
供养以饮食  于其良福田
欲求福德者  则我田为良

火与婆罗门白佛「今以此食应著何所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乐汝持是食去弃于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婆罗门即以此食持著无虫水中即烟出沸声啾啾譬如铁丸烧令火色掷著水中水即烟起沸声啾啾亦复如是婆罗门持此饮食著水中水即烟出沸声啾啾于时火与婆罗门叹言「甚奇瞿昙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变

火与婆罗门因此饭食神变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发须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一一五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舍卫国中婆肆咤婆罗门女信佛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于佛僧已离狐疑于苦习尽道亦离疑惑见谛得果得无间慧其夫是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即称南无佛向如来所住方面随方合掌三说是言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身纯金色圆光一寻方身圆满如尼拘律树善说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师

夫婆罗门闻之嗔恚不喜语其妇言「为鬼著耶无有此义舍诸三明大德婆罗门而称叹彼秃头沙门黑暗之分世所不称我今当往共汝大师论议足知胜如

妇语夫言「不见诸天沙门婆罗门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来等正觉金色之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言说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师——共论议者然今婆罗门且往自可知之

婆罗门即往诣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为杀于何等  而得安隐眠
为杀于何等  令心得无忧
为杀于何等  瞿昙所称叹

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之所念而说偈言

「杀于嗔恨者  而得安隐眠
杀于嗔恚者  而心得无忧
嗔恚为毒本  能害甘种子
能害于彼者  贤圣所称叹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无忧

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次第说法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说欲味著为灾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随顺福利清净分別广说譬如清净白易为染色如是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于座上于四圣谛得无阂等所谓苦

是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已尽其寿命为优婆塞证知我

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还归自家

其妇优婆夷遥见夫来见已白言「已与如来等正觉——纯金色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妙说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为我大师——共论议耶

其夫答言「我未甞见诸天沙门婆罗门诸神世人有能与如来等正觉——真金色身圆光一寻如尼拘律树圆满之身妙说之上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师——共论议也汝今与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学道

妇悉以鲜洁白㲲令作法

婆罗门持衣往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世尊我今可得于世尊法中出家学道修梵行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此法律出家学道修诸梵行

即出家已独静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一一五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魔瞿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于家中常行布施若一人来施于一人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与我如是施得多福不

佛告婆罗门「汝如是施实得大福所以者何以于家中常行布施一人来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与故即得大福

魔瞿婆罗门即说偈言

「在家所为作  布施复大会
因此惠施故  欲求大功德
今问于牟尼  我之所应知
同梵天所见  为我分別说
云何为解脱  胜妙之善趣
云何修方便  得生于梵世
云何随乐施  生明胜梵天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施者设大会  随彼爱乐施
欢喜净信心  攀缘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  求离诸过恶
远离于贪欲  其心善解脱
修习于慈心  其功德无量
况复加至诚  广施设大会
若于其中间  所得诸善心
正向善解脱  或余纯善趣
如是胜因缘  得生于梵世
如是之惠施  其心平等故
得生于梵世  其寿命延长

魔瞿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六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持金盖舍勒导从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无非婆罗门  所行为清净
刹利修苦行  于静亦复乖
三典婆罗门  是则为清净
如是清净者  不在余众生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不知清净道  及诸无上净
于余求静者  至竟无净时

婆罗门白佛「瞿昙说清净道及无上清净耶何等为清净道何等为无上清净

佛告婆罗门「正见者为清净道正见修习多修习断贪欲断嗔恚断愚痴若婆罗门贪欲永断嗔恚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名无上清净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净道正定修习多修习已断贪欲断嗔恚断愚痴若婆罗门贪欲永断嗔恚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是名无上清净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说清净道无上清净耶瞿昙世务多事今且辞还

佛告婆罗门「宜知是时

持华盖著舍勒导从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一一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云何为尸罗  云何正威仪
云何为功德  云何名为业
成就何等法  罗汉婆罗门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宿命忆念智  见生天恶趣
得诸受生尽  牟尼明决定
知心善解脱  解脱一切贪
具足于三明  三明婆罗门

佛说此经已异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六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尊者阿难从世尊后

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妇年耆根熟背如钩诸里巷头烧粪扫处俱蹲向火

世尊见彼二老夫妇年耆愚老偻背如钩俱蹲向火犹如老鹄欲心相视见已告尊者阿难「汝见彼夫妇二人年耆愚老偻背如钩俱蹲向火犹如老鹄欲心相视不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此二老夫妇于年少时盛壮之身勤求财物者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一富长者若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精勤修习者亦可得阿罗汉第一上果于第二分盛壮之身勤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若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证若于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为斯陀含果彼于今日年耆根熟无有钱财无有方便无所堪能不复堪能若觅钱财亦不能得胜过人法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不行梵行故  不得年少财
思惟古昔事  眠地如曲弓
不修于梵行  不得年少财
犹如老鹄鸟  守死于空池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六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如上说差別者唯说异偈言

「老死之所坏  身及所受灭
唯有惠施福  为随己资粮
依于善摄护  及修禅功德
随力而行施  钱财及饮食
于群则眠觉  非为空自活

佛说此经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校注

S. 3. 3. 4. Issatta.[No. 100(68)] 波斯匿 Pasenadi. 鞞舍 Vessa. 首陀罗 Sudda. 伎【大】技【宋】【元】【明】 振【大】震【明】 踈【大】蔬【宋】 欢【大】劝【元】【明】 爱【大】受【宋】【元】【明】 沾【大】沾【宋】【元】【明】 S. 3. 3. 1. Puggala.[No. 100(69)] 旃陀罗 Caṇḍāla. 短【大】活【宋】【元】【明】 憔悴【大】顦顇【宋】【元】【明】 家【大】业【宋】【元】【明】 泥梨【大】*泥犁【宋】*【元】*【明】* 呰【大】*訾【明】* 誉【大】*与【圣】* 恨【大】恚【圣】 垢【大】妬【圣】 生天【大】天生【明】 疾【大】嫉【宋】【元】【明】 姤【大】妬【宋】【元】【明】 S. 3. 3. 5. Pabbatūpama.[No. 100(70)] 日【大】白【圣】 彼【大】波波【宋】从彼【元】【明】 灌顶王 Khattiyamuddhāvasittarājan. 亦【大】〔-〕【宋】【元】【明】【圣】 方【大】石【宋】【元】【明】【圣】 崄【大】险【圣】 专精【大】精专【圣】 众人【大】为众【元】【明】【圣】 人【大】〔-〕【圣】 苦【大】死【宋】【元】【明】 S. 3. 2. 1. Jaṭila.[No. 100(71)] 尼乾子 Nigaṇṭha. 阇祇罗 Jaṭila. 一舍罗 Ekasāṭaka. 三【大】王【元】【明】 洛【大】络【元】终【明】【圣】 莫【大】慕【元】【明】【圣】 辩【大】辨【宋】【元】能辩【圣】 当须【大】须自【宋】【元】【明】 知【CB】【丽-CB】【圣】如【大】 现【大】见【圣】 经【大】语【宋】【元】【明】 S. 3. 2. 2. Pañcarājāno.[No. 100(72)] 竟【大】意【宋】【元】【明】 判【大】刺【元】 如【大】知【宋】【元】【明】 止【大】正【圣】 正【大】政【圣】 视【大】观【圣】 己【大】色【宋】【元】【明】 栴檀 Candanaṅgalika. 珠璎珞【大】诸缨络【圣】 竭【大】揭【圣】 央耆 Aṅgirasa. 整【大】政【圣】 S. 3. 2. 3. Doṇapāka.[No. 100(73)] 王【大】不【宋】【元】 S. 7. 1. 3. Asurinda.[No. 100(74)] 山石【大】石山【宋】【元】【明】 马车【大】车马【宋】【元】【明】 绳【大】乘【圣】 辩【大】*辨【圣】* S. 7. 1. 2. Akkosa.[No. 100(75)] S. 7. 1. 2. Akkosa.[No. 100(76)] 健骂婆罗豆婆遮 Akkosaka-bhāradvāja. 即【大】而【元】【明】 S. 7. 1. 4. Bilaṅgika.[No. 100(77)] 婆罗豆婆遮 Bhāradvāja. S. 7. 2. 6. Paccanīka.[No. 100(78)] 违义 Paccanīkasāta. 碍【大】阂【圣】 S. 7. 1. 5. Ahiṃsaka.[No. 100(79)] 害【大】*虗【宋】【元】【明】*不害 Ahiṃsaka S. 7. 2. 2. Udaya.[No. 100(80)] 饮【大】饭【宋】【元】【明】 王天【大】上天【宋】【元】【明】天王【圣】Devarājan. 殖【大】植【宋】【元】【明】 妊【大】任【圣】 即【大】则【圣】 发须【大】须发【宋】【元】【明】 S. 7. 1. 1. Dhanañjanī.[No. 100(81)] 习【大】集【元】【明】【圣】 间【大】闻【宋】【元】【明】 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佛【大】佛所【宋】【元】【明】 㲲【大】*叠【圣】* 阂【大】碍【宋】【元】【明】间【圣】 议【大】*义【圣】* 有【大】不【元】【明】 衣【大】服【圣】 言【大】佛言【圣】 Sn. III. 5. Māgha.[No. 100(82)] 魔瞿 Māgha. 爱【大】受【宋】【元】【明】【圣】 S. 7. 1. 7. Suddhika.[No. 100(83)] 金【大】华【宋】【元】【明】 舍【大】金【圣】 静【大】*净【宋】*【元】*【明】* 诸【大】说【圣】 静【大】净【宋】【元】【明】【圣】 S. 7. 1. 8. Aggika.[No. 100(84)] 正【大】三【元】 [No. 100(85)] 世【大】尔时世【宋】【元】【明】 男【大】对【元】 偻【大】*伛【宋】*【元】*【明】* 背【大】*𮌡【圣】* 诸【大】诣【宋】【元】【明】 偻背【大】𮌡偻【圣】背伛【宋】【元】【明】 得【大】得阿那含果证若于第三分中年之身懃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得【圣】 为【大】〔-〕【宋】【元】【明】 证【大】证若于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财物亦可得为舍卫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者亦可得为须陀洹果证【宋】【元】【明】 A. III. 51. Janā.[No. 100(86)] 则【大】财【圣】 (佛说去)二十一字【大】〔-〕【宋】【元】【明】
[A1] 水【CB】【碛乙-CB】永【大】(cf. QC057_p0523a01)
[A2] 彼【CB】【碛乙-CB】波【大】(cf. QC057_p0525a0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杂阿含经(卷42)
关闭
杂阿含经(卷42)
关闭
杂阿含经(卷4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