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一一七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弥𫄨罗国庵罗园中

有婆四咤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發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𫄨罗庵罗园中

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咤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取汝郁多罗僧与彼婆四咤婆罗门尼令著听法」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婆罗门尼得衣著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咤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婆四咤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咤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  念子生忧苦
昼夜不饮食  乃至發狂乱
今丧弟七子  而不生忧苦

婆四咤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  因缘和合生
长夜迁过去  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  其数无限量
彼彼所生处  更互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生忧苦
我已知出离  生死存亡相
不复生忧苦  入佛正教故

婆四咤优婆夷夫说偈叹

「未曾所闻法  而今闻汝说
何处闻说法  不念子忧悲

婆四咤优婆夷说偈答言

「今日等正觉  在弥𫄨罗国
庵罗树园中  永离一切苦
演说一切苦  苦苦寂灭
贤圣八正道  安隐趣涅槃
则是我大师  深乐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  能开子忧苦

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亦当往  弥𫄨庵罗园
彼世尊亦当  开我子忧苦

优婆夷复说偈言

「当观等正觉  柔软金色身
不调者能调  广度海流人

尔时婆罗门即严驾乘于马车诣弥𫄨罗庵罗园遥见世尊转增信乐诣大师前

彼时大师即为说偈开其法眼正向涅槃彼即见法成无间等既知法已请求出家

婆罗门即得出家独静思惟乃至得阿罗汉世尊记说「于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车还家告婆四咤优婆夷令發随喜语言『婆罗门往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即为说法为开法眼见苦圣谛苦集苦灭贤圣八道安趣涅槃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彼御者奉教疾还婆四咤优婆夷遥见御者空车而还即遥问言「婆罗门为见佛不佛为说法开示法眼见圣谛不

御者白言「婆罗门已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为开法眼说四圣谛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专精思惟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优婆夷心即随喜语御者言「车马属汝加复赐汝金钱一千已汝传信言婆罗门宿阇谛已得三明』令我欢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车马金钱为车马金钱还优婆夷我今当还婆罗门所随彼出家

优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还不久亦当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随后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优婆夷如彼出家我亦当然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我今不久亦当随去如空野大龙乘虚而游其余诸龙龙子龙女悉皆随去我亦如是执持衣钵易养易满」御者白言「优婆夷若如是者所愿必果不久当见优婆夷少欲知足执持衣钵人所弃者乞受而食剃发染衣于阴入断除爱欲离贪系缚尽诸有漏

彼婆罗门及其御者婆四咤优婆夷优婆夷女孙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边

(一一七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国大林精舍

有毘梨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晨朝买牛未偿其价即日失牛六日不见

婆罗门为觅牛故至大林精舍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挺特诸根清净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见已即诣其前而说偈言

「云何无所求  空寂在于此
独一处空闲  而得心所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若失若复得  于我心不乱
婆罗门当知  莫谓彼如我
心计于得失  其心不自在

婆罗门复说偈言

「最胜梵志处  如比丘所说
我今当自说  真实语谛听
沙门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  种殖胡麻田
虑其草荒没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  种稻田乏水
叶枯便死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  寡女有七人
悉养孤遗子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七不爱念子
放逸多负债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债主守其门
求索长息财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七领重卧具
忧勤择诸虫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赤眼黄发妇
昼夜闻恶声  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  空仓群鼠戏
常忧其羸乏  是故安乐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种殖胡麻田
常恐其荒没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种稻田乏水
畏叶便枯死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寡女有七人
悉养孤遗子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七不爱念子
放逸多负债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债主守其门
求索长息财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七领重卧具
忧勤择诸虫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黄头赤眼妇
昼夜闻恶声  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  空仓群鼠戏
常忧其羸乏  是故安乐住
不舍念不念  众生安乐住
断欲离恩爱  而得安乐住

尔时世尊为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种种说法如佛常法次第说法布施持戒乃至于正法中心得无畏即从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于正法律出家学道成比丘分修梵行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诸梵行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尔时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缘自觉知得解脱乐而说偈言

「我今甚欣乐  大仙法之上
得离贪欲乐  不生见于佛

(一一八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娑罗树林婆罗门聚落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婆罗门聚落乞食有非时云起

尔时世尊作是念「我今当往婆罗门聚落婆罗长者大会堂中」作是念已即往向彼大会堂所

婆罗门长者悉集堂上遥见世尊共相谓言「彼剃头沙门竟知何法

尔时世尊告彼婆罗聚落婆罗门长者言「诸婆罗门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刹利长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非朋欲胜朋  王不伏难伏
妻不求胜夫  无子不恭父
无会无智者  无智不法言
贪恚痴悉断  是则名智者

彼婆罗门长者白佛言「善士瞿昙善士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白言「瞿昙说法我等乐听

尔时世尊为彼大会婆罗门长者种种说法喜已复说偈言

「愚智群聚会  非说孰知明
能说寂静道  因说智则辩
说者显正法  建立大仙幢
善说为仙幢  法为罗汉幢

尔时世尊为婆罗聚落婆罗门长者建立正法喜已从座起而去

(一一八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浮梨聚落天作婆罗门庵罗园中尊者优波摩为侍者

尔时世尊患背痛告尊者优波摩「汝举衣钵已往至天作婆罗门舍

天作婆罗门处于中堂令梳头者理剃须发见尊者优波摩于外门住见已即说偈言

「何等剃须发  身著僧迦梨
住于彼门外  为欲何所求

尊者优波摩说偈答言

「罗汉世善逝  所患背风疾
颇有安乐水  疗牟尼疾不

天作婆罗门以满钵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担持并持暖水随尊者优波摩诣世尊所以涂其体暖水洗之酥蜜作饮世尊背疾即得安隐

天作婆罗门晨朝早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何言婆罗门  施何得大果
等为时施  云何净福田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得宿命智  见天定趣生
得尽诸有漏  牟尼起三明
善知心解脱  解脱一切贪
说名婆罗门  施彼得大果
施彼为时施  随所欲福田

天作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而去

(一一八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一夜时住止娑罗林中

有一婆罗门去娑罗林不远营作田业晨朝起作娑罗林中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端正诸根清净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观其身金色光明彻照见已往诣其所白言「瞿昙我近在此经营事业故乐此林瞿昙于此有何事业乐此林中」复说偈言

「比丘于此林  为何事业故
独一守空闲  乐于此林中

尔时世尊说偈答

「无事于此林  林根久已断
于林离林脱  禅思不乐断

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八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夜宿一娑罗林中

有一婆罗门近彼林侧与五百年少婆罗门共彼婆罗门常称叹钦想「欲见世尊何时游于此林我因得见问所疑颇有闲暇为我记说

彼婆罗门年少弟子为采薪故入于林中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端正诸根寂静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彻照见已作是念「我和上婆罗门常称叹钦仰欲见瞿昙问其所疑今此沙门瞿昙到此林中我当疾往白和上令知」即持薪束疾还学堂舍薪束已诣和上所白言「和上当知和上由来常所称叹钦仰欲见沙门瞿昙脱到此林当问所疑今日瞿昙已到此林和上知时

婆罗门即诣世尊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独入此恐怖  深邃丛林中
坚住不倾动  善修正勤法
无歌舞音乐  寂默住空闲
我所未曾见  独乐深林者
欲求于世间  自在增上主
为三十三天  天上自在乐
何故深林中  苦行自枯槁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欲种种求  诸界多种著
彼一切皆是  愚痴之根本
如是一切求  我久悉已吐
不求不谄偽  一切无所触
于一切诸法  唯一清净观
得无上菩提  禅思修不乐

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敬礼汝  大寂牟尼尊
禅思之妙王  觉无边大觉
如来天人救  巍巍若金山
解脱于丛林  于林永不著
已拔深利刺  清净无余迹
论师之上首  言说最胜辩
人中雄师子  震吼于深林
显现苦圣谛  集八正道
能尽众苦聚  乘出净无垢
自脱一切苦  济彼苦众生
安乐众生故  演说于正法
已断于恩爱  远离于欲网
断除于一切  有爱之结缚
如水生莲花  尘水不染著
如日停虚空  清净无云翳
善哉我今日  至拘萨罗林
得见于大师  两足之胜尊
大林大精进  得第一广度
调御师之首  敬礼无所畏

婆罗门广说斯偈赞叹佛已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一一八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宿于孙陀利河侧

尔时世尊剃发未久于后夜时结跏趺坐正身思惟系念在前以衣覆头

孙陀利河侧有婆罗门住止夜起持祠余食不尽时至河边欲求大德婆罗门以奉之

尔时世尊闻河边婆罗门声闻已謦咳作声却衣现头

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见佛已作是念「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欲持食还去彼婆罗门复作是念「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应往至彼问其所生」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诣世尊所而问之言「为何姓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汝莫问所生  但当问所行
刻木为钻燧  亦能生于火
下贱种姓中  生坚固牟尼
智慧有惭愧  精进善调伏
究竟大明际  清净修梵行
而今正是时  应奉施余食

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吉良日  求福修供养
遇得见大士  三时最胜尊
若不见佛者  当更施余人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转得信心即持余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如上因说偈而得食广说

孙陀利河侧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当置何所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隐者汝持此食去著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婆罗门即持此食著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烧铁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是彼食著无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孙陀利河侧婆罗门心欲恐怖身毛皆竖谓为灾变驰走上岸集聚乾木供养祠火令息灾恠

世尊见彼集聚乾木供养祠火望息灾恠见已即说偈言

「婆罗门祠火  焚烧乾草木
莫呼是净道  能却诸灾患
此则恶供养  而谓为
作如是因缘  外道取修净
汝今弃薪火  起内火炽然
常修不放逸  常富于供养
处处兴净信  广施设大会
心意为束薪  嗔恚黑烟起
妄语为尘味  口舌为木杓
胸怀燃火处  欲火常炽然
当善自调伏  消灭士夫火
正信为大河  净戒为度济
澄净清流水  智者之所叹
人中净天德  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乐度彼岸
正法为深渊  福德为下济
澄净水充满  智者所赞叹
人中天净德  当于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乐度彼岸
真谛善调御  摄护修梵行
慈悲为苦行  真实心清净
沐浴以正法  智者所称叹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复道而去

(一一八五)

如是我闻

一时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孙陀利河侧丛林中

孙陀利河侧住止婆罗门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佛言「瞿昙至孙陀利河中洗浴不

佛告婆罗门「何用于孙陀利河中洗浴为

婆罗门白佛「瞿昙孙陀利河是济度之数是吉祥之数是清净之数若有于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诸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非孙陀利河  亦非婆休多
伽耶萨罗  如是诸河等
作诸恶不善  能令其清净
恒河婆休多  孙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  不能除众恶
其清净之人  何用洗浴为
其清净之人  何用布萨为
净业以自净  是生于受持
不杀亦不盗  不婬不妄语
信施除悭垢  于斯而洗浴
于一切众生  常起慈悲心
井水以洗浴  用伽耶等为
内心自清净  不待洗于外
下贱田舍儿  身体多污垢
以水洗尘秽  不能净其内

尔时孙陀利河侧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八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萦髻罗豆婆遮婆罗门本俗人时为佛善知识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外身萦髻者  是但名萦髻
内心萦髻者  是结缚众生
今请问瞿昙  云何解萦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受持于净戒  内心修正觉
专精勤方便  是则解萦髻

萦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一一八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有萦髻波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诣佛所而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身外萦髻者  是但名萦髻
内心萦髻者  是结缚众生
我今问瞿昙  如此萦髻者
云何作方便  于何断萦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及与鼻  舌身意入处
于彼名及色  灭尽令无余
诸识永灭者  于彼断萦髻

佛说此经已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一一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欝毘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则为大苦无有次序无他自在可畏惧者则于大义有所退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乐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义满足颇有诸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能于我所具足戒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复作是念「无有诸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能于我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当来世如来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叹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为大苦」广说乃至「大义满足其实无有诸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于世尊所戒具足胜三昧胜智慧胜解脱胜解脱知见胜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来自悟成等正觉则是如来所应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过去诸如来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未来如来等正觉亦当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世尊亦当于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

梵天王复说偈言

「过去等正觉  及未来诸佛
现在佛世尊  能除众生忧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则诸佛法

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八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欝毘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法法观念处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若乐修四念处者则乐修如圣法乐修如圣法者则乐如圣道乐如圣道者则乐甘露法乐甘露法者得解脱生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作是叹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一乘道能净众生谓四念处乃至解脱生

梵天王复说偈言

「谓有一乘道  见生诸有边
演说于正法  安慰苦众生
过去诸世尊  以乘斯道度
当来诸世尊  亦度乘斯道
现在尊正觉  乘此度海流
究竟生死际  调伏心清净
于生死轮转  悉已永消尽
知种种诸界  慧眼显正道
譬若恒水流  悉归趣大海
激流浚漂远  正道亦如是
广智善显示  逮得甘露法
殊胜正法轮  本所未曾闻
哀愍众生故  而为众生转
覆护天人众  令度有彼岸
是故诸众生  咸皆稽首礼

尔时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九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欝毘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绝妙色身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于诸种姓中  刹利两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胜

佛告梵天王「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于诸种姓中  刹利两足尊
明行具足者  天人中最胜

佛说是经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九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随顺阿练若法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一空闲无聚落处与诸大众止宿空野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随顺空法我今当往随顺赞叹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习近边  断除诸烦恼
若不乐空闲  入众自摄护
自调伏其心  家家行乞食
摄持于诸根  专精系心念
然后习空闲  阿练若床座
远离诸恐怖  无畏安隐住
若彼诸凶险  恶蛇众毒害
黑云大暗冥  震雷曜电光
离诸烦恼故  昼夜安隐住
如我所闻法  乃至不究竟
独一修梵行  不畏千死魔
若修于觉道  不畏于万数
一切须陀洹  或得斯陀含
及阿那含者  其数亦无量
不能定其数  恐怖于妄说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已为佛作礼即没不现

(一一九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迦毘罗卫林中与五百比丘俱皆是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涅槃相应法

有十方世界大众威力诸天皆悉来会供养世尊及比丘僧复有诸梵天王住于梵世作是念「今日佛住迦毘罗卫国」如上广说乃至「供养世尊及诸大众我今当往各各赞叹

作是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第一梵天即说偈言

「于此大林中  大众普云集
十方诸天众  皆悉来恭敬
故我远来礼  最胜难伏僧

第二梵天复说偈言

「是诸比丘僧  真实心精进
于此大林中  摄诸根求度

第三梵天次说偈言

「善方便消融  恩爱深利刺
坚固不倾动  如因陀罗幢
度深堑水流  清净不求欲
善度之导师  诸调伏大龙

第四梵天次说偈言

「归依于佛者  终不堕恶趣
能断人中身  得天身受乐

各说偈已四梵天身即没不现

(一一九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日日精勤往诣佛所尊重供养

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而来见佛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等且当入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户中以指扣户口说是言「瞿迦梨瞿迦梨于舍利弗目连所起净信心汝莫长夜得不饶益苦

瞿迦梨言「汝是谁

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瞿迦梨言「世尊不记汝得阿那含耶

梵天王言「如是比丘

瞿迦梨言「汝何故来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答言「此不可治」即说偈言

「于无量处所  生心欲筹量
何有慧者  而生此觉想
无量而欲量  是阴盖凡夫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日勤到佛所亲觐供养我作是念『今旦太早来见世尊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且当入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户中徐徐扣户口说是言『瞿迦梨瞿迦梨当于舍利目揵连贤善智慧者所起净信心莫长夜得不饶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谁』我即答言『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记汝得阿那含耶』我即答言『如是』瞿迦梨复言『汝何故来』我作是念『此不可治』即说偈言

「『于不可量处  發心欲筹量
不可量欲量  是阴盖凡夫』」

佛语梵王「如是如是梵王

「于不可量处  而發心欲量
何有智慧人  而生此妄想
不可量欲量  是阴盖凡夫

佛说此经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为佛作礼即没不现

(一一九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大梵天王及余別梵天——善臂別梵天日日方便往见供养世尊

有婆句梵天见別梵天——善臂梵天精勤方便而问言「汝欲何之

彼即答言「欲见世尊恭敬供养

婆句梵天即说偈言

「彼有四鹄鸟  三种金色宫
五百七十二  修行禅思者
炽焰金色身  普照梵天宫
汝且观我身  何用至彼为

尔时善梵王別梵王——善臂別梵王复说偈言

「虽有金色身  普照梵天宫
其有智慧者  知色有烦恼
智者不乐色  于其心解脱

彼善梵天別梵天——善臂別梵天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方便欲来见世尊恭敬供养有婆句梵天见我方便而问我言『汝今方便欲何所之』我即答言『欲往见世尊礼事供养』婆句梵天即说偈言

「『有四种鹄鸟  三种金色宫
五百七十二  于中而禅思
观我身金色  普照梵天宫
汝且观我身  何用至彼为

「我即说偈而答彼言

「『虽有金色身  普照梵天宫
当知真金色  是则烦恼事
智者解脱色  于色不复乐』」

佛告梵天「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虽有真金色  普照梵天宫
当知真金色  则是烦恼事
智者解脱色  于色不复乐

彼梵天为迦咤务陀低沙比丘故说偈言

夫士生世间  利斧在口中
还自斩其身  斯由恶言故
应毁者称誉  应誉而反毁
恶口增其过  所生无安乐
博弈酒丧财  其过失甚少
恶心向善逝  是则为大过
地狱有百千  名尼罗浮
十有六百  及五阿浮陀
斯皆谤圣狱  口意恶愿故

佛说此经已彼诸梵天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一一九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婆句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恶邪见言「此处常非变易法纯一出离之处

尔时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入于三昧如其正受于王舍城没住梵天

婆句梵天遥见世尊而说偈言

「梵天七十二  造作诸福
自在而常住  生老死已过
我于诸明论  修习已究竟
彼诸天众等  唯谓我长存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此则极短寿  非是长存者
而婆句梵天  自谓为长寿
尼罗浮多狱  其寿百千数
我悉忆念知  汝自谓长存

婆句梵天复说偈言

「佛世尊所见  其劫数无边
生老死忧悲  皆悉已过去
唯愿说知我  过去曾所更
受持何戒业  而得生于此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过去久远劫  于大旷野中
有诸大众行  多贤圣梵行
饥乏无资粮  汝救之令度
慈救心相续  经劫而不失
是则汝过去  所受持功德
我悉忆念知  久近如眠觉
过去有村邑  为贼所抄掠
汝时悉皆救  令其得解脱
是则过去世  所受持福业
我忆此因缘  久近如眠觉
过去有人众  乘船恒水中
恶龙持彼船  欲尽害其命
汝时以神力  救令得解脱
是则汝过去  所受持福业
我忆是因缘  久近如眠觉

婆句梵天复说偈言

「决定悉知我  古今寿命事
亦知余一切  是则为正觉
是故所受身  金光炎普照
其身住于此  光明遍世间

尔时世尊为婆句梵天种种说法喜已如其正受从梵天没还王舍城

(一一九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邪见言「此处常不变易纯一出离未曾见有来至此处况复有过此上者

尔时世尊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现梵天宫当彼梵天顶上于虚空中结跏趺坐正身系念

尔时尊者阿若俱隣作是念「今日世尊为在何所」即以天眼净过人间眼观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现彼梵世在于东方西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作是念「今日世尊为在何所」即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现梵天上在于南方北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今者为在何所」即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住梵天上在于西方东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即作是念「今日世尊为在何所」以天眼净过于人眼遥见世尊在梵天上见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舍卫国没住梵天上在于北方南面向佛结跏趺坐端身系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尔时世尊告梵天曰「汝今复起是见『从本已来未曾见有过我上者』不

梵天白佛「我今不敢复言『我未曾见有过我上者』唯见梵天光明被障」尔时世尊为彼梵天种种说法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梵天上没还舍卫国

尊者阿若俱隣摩诃迦叶舍利弗为彼梵天种种说法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梵天没还舍卫国唯尊者大目揵连仍于彼住

彼梵天问尊者大目揵连「世尊诸余弟子悉有如是大德大力不

尊者大目揵连即说偈言

「大德具三明  通达观他心
漏尽诸罗汉  其数无有量

尊者大目揵连为彼梵天种种说法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于梵天没还舍卫国

(一一九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俱尸那竭国力士生地坚固双树林

尔时世尊临般涅槃告尊者阿难「汝于坚固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尊者阿难奉世尊教于双坚固树间为世尊敷绳床北首已还世尊所稽首礼足白言世尊已为如来于双坚固树间敷绳床令北首

于是世尊往就绳床右脇著地北首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

尔时世尊即于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般涅槃已双坚固树寻即生花周匝垂下供养世尊

有异比丘即说偈言

「善好坚固树  枝条垂礼佛
妙花以供养  大师般涅槃

寻时释提桓因说偈

「一切行无常  斯皆生灭法
虽生寻以灭  斯寂灭为乐

寻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次复说偈言

「世间一切生  立者皆当舍
如是圣大师  世间无有比
逮得如来力  普为世间眼
终归会磨灭  入无余涅槃

尊者阿那律陀次复说偈言

「出息入息住  立心善摄护
从所依而来  世间般涅槃
大恐怖相生  令人身毛竖
一切行力具  大师般涅槃
其心不懈怠  亦不住诸爱
心法渐解脱  如薪尽火灭

如来涅槃后七日尊者阿难往枝提所而说偈言

「导师此宝身  往诣梵天上
如是大神力  内火还烧身
五百㲲缠身  悉烧令磨灭
千领细㲲衣  以衣如来身
唯二领不烧  最上及衬身

尊者阿难说是偈时诸比丘默然悲喜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校注

Therīgāthā, 133f. Vāseṭṭha.[No. 100(92)] 弟【大】第【宋】【元】【明】 要【大】恶【宋】【元】【明】 曰【大】*言【宋】*【元】*【明】* 说【大】〔-〕【宋】【元】【明】 习【大】*集【元】【明】* 罗【大】〔-〕【宋】【元】【明】 S. 7. 1. 10. Bahudhīti.[No. 100(93)] 梨【大】利【宋】【元】【明】 殖【大】*植【宋】*【元】*【明】* 叶【大】*荒【宋】* 无【大】非【宋】【元】【明】 赤【大】黄【宋】 黄【大】赤【宋】 喜【大】喜已【宋】【元】【明】 生【大】空【宋】【元】【明】 [No. 100(94)] 入【大】入娑罗林【宋】【元】【明】 门【大】〔-〕【宋】【元】【明】 白【大】白佛【宋】【元】【明】 孰【大】熟【宋】 S. 7. 2. 3. Devahita.[No. 100(95)] 天作 Devahita. 波【大】*婆【元】【明】*优波摩 Upavāṇa. 波【大】婆【宋】【元】【明】 外门【大】门外【宋】【元】【明】 即【大】〔-〕【宋】【元】【明】 须发【大】发须【宋】 僧迦梨 Saṅghāṭi. 牟尼 Muni. 等为【大】为等【宋】【元】【明】 趣生【大】起坐【宋】见天定趣生 Paggāpāyañca passati. S. 7. 2. 7. Navakammika.[No. 100(96)] 拘萨罗 Kosala. 娑罗 Sāla. 曰【大】言【宋】【元】【明】 S. 7. 2. 8. Kaṭṭhahāra.[No. 100(97)] 遇【大】过【宋】【元】【明】 和上【大】*和尚【宋】*【元】*【明】* 不【大】正【宋】【元】【明】 S. 7. 1. 9. Sundarika.[No. 100(98)] 拘萨罗 Kosala. 孙陀利 Sundarikā. 时【大】持【宋】【元】【明】 门【大】门行【宋】【元】【明】 问【大】得【宋】【元】【明】 薪【大】炬【宋】【元】【明】 富【大】当【宋】【元】【明】 兴【大】与【宋】 M. 7. Vatthūpama.[No. 100(99)] 孙陀利 Sundarikā. 婆休多 Bāhuka. 伽耶 Gaya. 萨罗 Sarassati. 布萨 Uposatha. (1186-1187)S. 7. 1. 6. Jaṭā.[No. 100(100)] 萦髻 Jaṭā. 罗【大】婆罗【宋】【元】【明】婆罗豆婆遮 bāradvāja. 前经注參照 波【大】婆【元】【明】 而【大】面【宋】【元】【明】 起【大】起而【宋】【元】【明】 S. 6. 1. 2. Gārava.[No. 100(101)] 欝毘罗 Uruvelā. 尼连禅 Nerañjarā. 尊【大】〔-〕【宋】【元】【明】 S. 47. 18. Brahmā.[No. 100(102)] 度乘【大】乘度【宋】【元】【明】 尔【大】〔-〕【宋】【元】【明】 S. 6. 2. 1. Sanaṅkumāra.[No. 100(103)] S. 6. 2. 3. Andhakavinda.[No. 100(104)] 林【大】床【宋】【元】【明】边床座 Pantāni senāsanāni. 座【大】*坐【宋】*【元】*【明】* S. I. 4. 7. Samaya.[No. 100(105)]. cf. No. 1.(19). 罗【大】阿罗【宋】【元】【明】 恭【大】供【明】 天身【大】身天【宋】【元】【明】 S. 6. 1. 7-9. Kokālika.[No. 100(106)] 大三昧【大】*火三昧【宋】*【元】*【明】* 瞿迦梨 Kokalika. 含【大】舍【明】 何【大】故【宋】【元】【明】 觉【大】妄【元】【明】 S. 6. 1. 6. Pamāda.[No. 100(107)] 夫士【大】士夫【明】 地【大】陀【宋】【元】【明】 十【大】千【元】【明】 S. 6. 1. 4. Bako Brahmā.[No. 100(108)] 婆句梵天 Bako brahmā. 上【大】土【明】 而【大】即【宋】【元】【明】 乐【大】业【宋】【元】【明】 尼罗浮多 Nirabbuda. S. 6. 1. 5. Aparā diṭṭhi.[No. 100(109)] 漏尽诸罗汉 Khīṇāsavā arahanto. S. 6. 2. 5. Parinibbāna.[No. 100(110)] cf. No. 1(2). 俱尸那竭国 Kusinārā. 坚固 Sāla. 已【大】以【宋】【元】【明】 相【大】想【宋】【元】【明】 阿那律陀 Anuruddha. 往枝【大】住支【宋】【元】【明】 偈【大】偈已【宋】【元】【明】
[A1] 示【CB】【碛乙-CB】云【大】(cf. QC057_p0548ba12)
[A2] 婆罗【CB】【碛-CB】罗婆【大】(cf. QC057_p0549b04)
[A3] 波【CB】【丽-CB】婆【大】(cf. K18n0650_p1150a07; T02n0099_p0319b17)
[A4] 礼【CB】【碛乙-CB】福【大】(cf. QC057_p0552b07)
[A5] 若【CB】【碛乙-CB】苦【大】(cf. QC057_p0553b07)
[A6] 在【CB】【丽-CB】住【大】(cf. K18n0650_p1152a07; T02n0099_p0319b15)
[A7] 己【CB】已【大】巳【碛乙-CB】
[A8] 弗【CB】【碛乙-CB】佛【大】(cf. QC057_p0560b0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杂阿含经(卷44)
关闭
杂阿含经(卷44)
关闭
杂阿含经(卷4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