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第五之上
法语
示海印居士(沈王王璋)
自己一片灵明之性。觌体与三世诸佛平等。此说自灵鹫山举行于二千年前。凡教禅律三宗学者。既宗古佛之说。靡有不知自心是佛者。岂特宗佛说者为然。至若街童市竖贩夫灶妇。亦曰自心是佛。以其未由悟见源底。徒具此知耳。故圆觉有谓。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此五句责其尚知解而不求正悟之过也。又云。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此说是世尊勉其精进。破妄证真之极谈。不许住妄知之要旨也。后之学者速于会道。惟以即心自性之说。广求博记领纳在心。虽曰了明其实增障。古德有云。依他作解障自悟门。斯言尽之矣。
若欲必求正悟別无方便。但将个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之要言。蕴于八识田中。念念勿令间断。政尔无间断时。忽有佛祖以成现三昧注入我心。亦须吐却。此事使佛祖果有教人之理。只消与么教去。又何待人悟入耶。
或有问云。既不可教。今一大藏教岂皆虚语耶。答曰。佛祖言教乃指众生破妄入真之蹊径耳。亦描写如来境界之图本也。苟不肯亲蹈千万里之蹊径孤露他方。安有到家之日。或不假高登九仞之崇台纵目观其境界。则图本亦奚以为。须信而后行。行而后到。到而后守。然后为得也。
或者谓。传灯所载之诸祖。皆于一机一境一挨一拶。便尔脱略圆净卓然超越。安许其历涉蹊径之说乎。如少林谓直指人心。曹溪尚云。说个直指早已曲了也。此说之下间不容发。又岂容其信而后行行而后到之说乎。灵利衲僧言前荐得已涉途程。句外知归犹称钝汉。所谓电光石火岂容其停思伫想耶。往往人多向此说之下垜跟。殊不思古人于言前句外。未荷负之时。其艰难辛苦昏散障碍。略不少今人之一发。苟不奋废寝忘飡之志力。又不肯操三二十年冲寒冒暑不敢怠惰之勤劳。安有自然超越之理。徒见古人悟入之易。而不知其未悟之难。或不难于今。则安有易于后日也。何故如此。盖生死大事。是无量刦中。熏染结习底一种不可㧞之业根。在今日要以不退转身心直下一翻翻转。岂戏剧耶。今即众生心欲混入佛心。使之不资勤苦志力。亦未见有自得者也。释迦文佛道已成。于无量刦中。眼不耐见众生妄受轮转。故示生于王者之室。顿捐万乘之荣。沉影雪山卧氷囓檗备甞勤苦。及至道成虽聚徒说法。惟止于丐食树栖。未甞有所长蓄也。此是众生界中。第一个超越世出世间之样子。愿成佛果者。宜思之。
或者谓。已知无量刦来妄受轮转。使不加勤苦。将来还有自了之理乎。答曰。轮回若有自了之理。岂劳诸佛复转法轮。以无自了故。必依信而力行。力行而后到。斯法轮之不容不转也。
先师高峰和尚三十年影不出山。每以一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教人极力叅究。不问年深岁远。但以了悟为期。俾日用处单提此话蕴于胷中孜孜而叅密密而究。譬之如撒手悬崖。比之如竿头进步。喻之如一人与万人敌。方之如两木相钻而覔火。此是古人用力极处谛实商量。岂事虚语。乃有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之句。又云。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此说岂欺人哉。古云。叅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何以如此。三世佛历代祖种种建立种种發挥。必欲破除众生生死情妄而后已。或不为此大事。安用建立种种法耶。今之学者或不痛念己躬大事朝叅暮究。何所图耶。
原夫生死情妄。不从天降。不从地涌。不从空变。不因人兴。盖由无始时来迷失自心。于清明目妄见空华。轮转迁流至今不息。始因自迷受此沦溺。或不自悟。百千佛法其奈我何。凡日用提话头做工夫处。觉得昏沉扰扰散乱纷纷把捉不定处。初无一点外障。只是一个为生死之心。不真不切而致然也。但觉把捉不定时。只消猛以生死无常随处鞭逼。久之纯熟自然合辙。或未合辙时。只向所叅话上。一挨挨住但拌取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苐一不许別求方便。苐二不可归咎于缘境。苐三不得瞥起一念惑情。虽未到家。亦不问何时可到。古宿谓。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如是用心鲜有不获相应者。
叅禅悟与未悟。盖由根性利钝之等差。如根性果钝。但以不退转深心待之。不患其不悟也。虽具此坚密之志。而不能遣除业习。则坚密之志亦未可凭。何谓业习。或遇顺则恣情而喜。遇逆则信情而怒。遇爱则徇情而著。遇憎则极情而离。遇是则尽情而称。遇非则任情而毁。乃至善恶取舍种种分別通名业习。如是业习不系根性。皆情妄所迁。本色道流悉当屏尽。业习净处道力益坚。积久不休不悟何待。盖情妄业习之弊。历刦迨今愈增迷倒远背悟明。若不屏之徒学奚益。
叅禅或尽生不悟。但信心不退。来世决定具总持门。或于未悟之前。误将相似语言记忆在心。虽一字亦多生障道眼之金尘也。古人云。叅须实叅。悟须实悟。谓实叅者。决欲要超越生死无常。不求一点佛法知解。谓实悟者。乃当念顿空生死无常。不存一点佛法知解。凡圣情尽迷悟见消。生佛两忘能所俱泯。进一步则高蹈佛祖所不到之境。退一步则远离凡圣所未染之尘。老毘耶即之为不二门。释迦尊据之为菩提座。诸祖秉之为金刚剑。万灵体之如优昙华。起大病之药王。济饥渴之甘露。给万方贫乏之宝藏。裂三界羁鎻之利刀。如上种种异称。皆海印三昧之变相也。
示脱欢达剌罕丞相
诸佛法要惟在自心。于一切人本来具足。不从外得也。然自心之法何法也。乃灵知之至体也。昔裴相国作圆觉略疏序。首先一句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其异类虽昧略于蠢蠕中身相微劣。惟同体之灵知初未甞减少也。世尊初成道时乃云。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谓智慧德相即自心之灵知也。夫灵知之体犹古镜中所含之光也。妄想执著犹翳光之尘垢也。镜虽为尘垢所蔽。而镜中所含之光初未甞一毫亏损也。一旦垢净尘消。则本来所有之真光。廓然清净洞照万象。岂从外得也。诸佛以是光转法轮度含识。菩萨以是光修六度集众善。圣天子以是光统万邦福海宇。贤宰相以是光沛仁泽宣大政。至若天依光而普覆。地依光而普载。与夫草木山川有无情等咸依是光升沉变化。嗟乎世人动为物欲所蔽。而昧斯光者久矣。故佛祖重其同灵。垂百千方便。启之导之必使其开悟而后已。惟大丞相阁下光明盛大德业渊深。不动神情抚安黎庶。此积世不肯昧灵鉴真光之验也。或若动静中尚存观听未泯功勋。情妄爱憎时或出现。別无方便可遣。惟宜密以一则无义味语置之钧抱默默自看。谓父母未生时那个是我本来面目。其叅究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既悟矣则前所云灵鉴真光。亦无所容于闻见也。阿敦理问。入山传奉钧旨需以语要。輙陈管见如此。
示容斋居士(別不花丞相)
心非妙悟而莫知。悟非情尽而不了。情非工夫而莫忘。工夫非正信而不立。盖学道以正信为根本也。谓信者何。最初要信自心是佛惟佛即心旷大刦来本来成就今更別不假再成也。灵山之密付付此也。少室之单传传此也。古今之举扬举扬此也。前辈大达之士往往皆是于一音未吐一念未萌已前。两肩荷负一往直前。如素贫人顿居宝所而不惊不畏者。盖信根纯熟故也。其次要信道我若不毕其形命取证斯道。昧此心佛于无明界中妄受轮转。缠缚苦轮沉坠三有。尽未来际卒未有自了之日。是故从上佛祖眼不耐见。强出头来设百千方便。以起其信心。俾其各各自证自悟而后已。昔有芙蓉训禅师。问归宗和尚。学人不识佛乞师指示。宗云。说与儞恐儞不信。训云。和尚重言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训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训于言下大悟。这个便是信自心是佛底样子。当知这个信字岂苟然哉。乃积劫于般若法中熏炼纯熟。一历耳根永不退转。是谓决定信也。学道人不问悟不悟。但只要信心决定。心既决定更无有不相应者。但是有祖以来。契证此道者更无有一人无此决定信心。所以古德谓。叅须实叅悟须实悟。或不实叅实悟。总是虚妄生死根本。所云实者。即决定也。既有决定叅学之志。则有决定悟明之时。所悟既决定。则成佛决定无疑矣。今之学道者往往无此决定本志。必欲要洞明生死。惟以聦利之资向能所上做窠臼。未叅禅要会禅。未学道要明道。未见开口动舌。便先要知他落处。引起一种虚妄情识。孜孜向语言道理上著到。将一切经书文字古今因缘穿凿殆尽。间或被人点著重处不肯知非。但以语言支持得过便了。殊不知只这个要支持底念头。正是生死情识。既要叅禅学道。于生死情识上不能斩断。何所图哉。昔香严和尚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自恃聦慧。一日溈山问云。子试除却从前记持底学解。父母未生已前试道一句看。香严不能加对。乃曰。望和尚慈悲与我说破。溈山云。我不辞与儞说。儞将后骂我去在。严乃發愤屏去经书义理。入南阳卓庵。百无所思以度朝夕。一日扫地次忽掷瓦砾击竹有声。当时开悟。遂遥礼溈山云。和尚当时若与我说破。又争得有今日事。此个公案古今共知。但未曾见有一人奋起决定信心。屏去经书义理。向无用心处操守一回。又安得有香严击竹底时节。且古人皆是负大根器秉大志愿。尚且三十年二十年孜孜不舍寸隂。克究此道以期妙悟。而况今日根器浮浊志愿卑微。只个世间麤重五欲。无时不与之作对。尽形打屏不去。反开口便要向佛祖头上坐卧欺罔自心轻毁先圣。岂道人之心也哉。故古德教人处最简径直捷。谓不学佛法惟务休心。但休得一分心。即是学得一分佛法。达磨大师亦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墻壁乃可入道。然达磨秉单传直指之要。贵在领于机先得于言外。岂可又教人息缘止念如墻壁耶。盖亦眼不耐见此一等无决定志之士日夜驰求不息。以曲顺机宜故。设此方便耳。又有古德。教人十二时中但如一个大死人相似去。只与么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大妄语成。如上所说。只为学者最初不具决定信心欲洞明生死大事。无端反于圣教中引起驰求攀缘不断。岂有志之士甘施于此耶。但只信道。有个自己佛性义。积刦未明情识缠缚堕落生死。都不要別求道理。惟念念扣己而叅。于叅之之顷如救头然。如遇怨敌。寝食俱废寒暑两忘。驰求不断而自断。诸缘不息而自息。久之不懈不废不失不忘。机缘偶触则心华灿發矣。此心既悟则十方世界是个大解脱门。无一法为障为碍。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进退合辙左右逢原。不假安排一一成现。是谓心地法门者也。如今未悟得之人。徧阅古人现成言句。也知道十方世界是个大解脱门只知得相似说得恰好。偶于一毛头顺逆之境现于其前。即举心动念与之较量。安有解脱之少分。其得失有如此者。由是推之反不如个寻常不学道依本分人胷中且无许多知见解会。且眼前逆顺尚尔融化不得。而况四山交逼死生岸头念虑纷飞识情驰散之顷。惟苍黄恐怖之不暇。安有解脱自在之理乎。如是之流盖最初發心学道时。不曾具决定志要了生死。只欲会禅会道。于是逗到眼光欲落未落之际。无个决定身心以为主宰。反被能会所会底心识緫为障碍。其用心差误一至于此。且叅禅学道但尽此一生。向真实决定正念中。要了生死无常大事。其或于生死未了。不会禅不明道。正是不坏天真底好人。但正念不忘再出头来。以夙熏般若力故。管取一闻千悟。试看他从上古人于一言一句下。筑著磕著逈然超越。皆是叅学究竟于未悟之前身。不忘夙因。所以心眼洞开如是之易也。苟或不叅学于前身。复不体究于今日。欲望此生后世自然超越死生者。是犹弃食而求饱。所以古人道。无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斯言尽之矣。昔张无尽丞相。初以聦明之资。会尽古今公案。因作漕运过江西访兜率悦。悦诘之曰。运使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张曰。惟香严独脚颂德山托钵话微有所疑。悦曰。既于此有疑其余安得无疑耶。张一夜睡不稳。至五更踏翻泉钵。忽有所省。诣丈室扣门求证。此是仕宦中叅禅底样子。使张无尽自恃聦明不肯求决于兜率。安有扣门求证之理哉。又如裴公羙侍郎出入于黄檗圭峰二师之门。凡历任所时黄檗每与之俱。于是深叅密究精思苦研。深信法源饱飡禅味。于名相之学既精。教外之旨尤熟。此亦是现宰官身作不请友。一代伟人也。岂特此二公为然。但自有祖以来。其不离功名富贵。而超出涅槃生死者代不乏人。当知此道在蠢动含灵各各具足。安有官居极品素为佛法之外护与佛祖圣贤而有少间者哉。此心清净犹若太虚无一点相貌。逼塞虚空不为大。涉入微尘不为小。在圣不可增其多。在凡不可减其少。这个说话凡是看文字识义理通教相底个个说得。若不曾真正于离文绝见处妙悟一回亲见源底。纵使更说得玄中又玄妙中又妙。正当说时亦不相应。何况不说时也。若是悟彻底人说时即是不说时。不说时即是说时。更无有说不说之间。昔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次因广谈法身妙理。有禅者失笑。孚讲罢云。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垂教。禅者曰。笑座主不识法身。孚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禅者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禅者曰。不道座主说得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禅德当为我说。禅者曰。座主还信否。孚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暂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下。孚一依所教从初夜至五更。闻角声忽然契悟。又德山和尚素讲金刚般若。于般若义海靡所不通。闻南方教外別传之旨疑其妄谬。遂担经䟽特往辟之。因买点心吃处。被婆子轻轻一拶。早是疑著了也。及至一见龙潭。于吹灭纸烛处豁然开悟。始知从前会得个佛法义理。若一毛置于太虚一滴投于巨壑。看这二尊宿于未悟时说底。也只是这个道理。及至情妄俱消。廓然神悟之后。说底也只是这个道理。既只是这个道理。却要悟作么。盖未悟之人说道理。如月夜看物。已悟之人说道理。如白日看物。月夜所看底也只是这个物。但依稀仿佛余惑未尽。白日看底也只是这个物。惟是见彻根源惑情顿洗。又未悟底人不曾到杭州终日说杭州话。彼虽说得相似其如未到何。既悟底人如已到杭州其四方八面之境界洞然在心目之间。虽终日不说胷中未甞迷杭州。故佛印元禅师云。未悟之人不可与言已悟之境。譬如生盲之人。与之言天日之清明。彼虽听而不可辨也。已悟之人不蹈未悟之境。如睡觉之人。欲追从所梦之境不可得而复入也。又教中谓。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至若有证有悟。其证悟之理尚存乎心。教中斥之为我人。然既证既悟。苟不能忘。其证悟之理。是谓法尘。是谓见刺。已悟者尚尔。而况未悟者乎。故禅宗有云。学者须是以悟为则。悟了须是见人。若不见人纵有弘为皆非究竟。昔有则监寺。在法眼和尚会下自号罢叅。法眼问曰。子于何处得个入头。则曰。我甞问一尊宿。如何是学人自己。宿云。丙丁童子来求火。我于言下有个入处。眼曰。儞作么生会。则曰。丙丁是火又来覔火。只是以自己覔自己也。眼诃之曰。儞恁么会争得。则乃重整威仪別求开示。眼曰。儞试问将来。则乃问。如何是学人自己。眼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则于言下大悟。又有真点胷。破夏再见慈明和尚。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真云。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明乃震怒诃之。真愧憾无已明曰。汝何不问我。真理前问。明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真于是大悟玄旨。试看他二尊宿见处前时问答也一般。后时问答也一般。且道悟个甚么。这里见得。便见师家与夺自在。学者之明昧两途。以毒攻毒以的破的。无毫发差互。真正学道之士。直须与么方为究竟处。脱或不能如是向这里一拨便转。也不要急性。但只依本分提起个所叅底话头。脚踏实地下钝工夫。拌取三十年二十年以至一生两生。信心不退不易。稳稳贴贴地只与麽叅取。正当叅时却不要起一念善恶凡圣情念作取舍分別底道理。常令胷中荡然如太虚兀然如大死人相似。于世间出世间法中。总不要动一念与之计较。如是保任如是操守如是加工。管取自然廓彻悟明有日矣。其或舍此方便用心。任有百千种造作。皆成有漏生灭之因。非究竟也。兹因丞相需我以做工夫语。不觉吐此一段葛藤。若谓宗门中果有如许多说话。则谤般若咎其谁与当。幸审之审之。
示同庵居士(般剌脱因院使)
一切佛法是自心具足。心外別无佛法可求。纵使求得亦非谛当。皆是妄想情识非究竟法也。当知自心无圣凡。离圣凡之量则与自心相应。自心无憎爱。离憎爱之分则与自心相应。自心无取舍。离取舍之情则与自心相应。自心乃至无一切善恶动静造作等。能一切俱离则与自心相应。然而说个离圣凡憎爱等。最是不许将一种心去特地离佗。只个离处宛然生灭。或不用心又如何。说个离底道理。所以古人云。神光独耀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但知道自心无圣凡之间。也是知解。又知道离圣凡之量。也落知解。当知此个离之之理亦不属用心。但是悟明时。不待离而自然不著不执矣。只个不执不著之念。是名曰离。如今此心未曾悟明。只消将个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话。置之日用中默默自看。都不要作一切想。亦不要作修行想。才作此想便被个修行名字笼络。在圣见中。于都不作想处。依旧默默參取所參话头。久之纯熟忽然开悟。如久忘忽记。那时情妄空知解泯。一个自心全体独露随处自在。百千念虑同时休息。百千缘境当念俱离。安乐法门无越此也。
示主一居士(敬參政俨字威卿)
圆常之道非佛一人独有之。众生各各具足而不自悟也。然悟有两途。有正悟者焉。有相似悟者焉。谓正悟者。如久暗遇明大梦俄觉。一了一切了。更无纤毫憎爱取舍之习滞于胷中。如老庞所谓心空及第者是也。谓相似悟者。多以相似极理之言记忆于怀。于四大身中影影响响。妄认个不生不灭之神性。用聪利之资领纳在心。似与道会实未曾也。岂真诚求决死生大事者当如是耶。唐宋名贤大有样子。虽混身于功名富贵子女玉帛之间。然其为道之正念。与彼世间富贵等相了不相触。久久纯熟一念洞明。转万物归自己。如壮士屈臂不假他力也。古今圣贤入道之径虽万不同。未有不由此而致者。參政相公主一居士。簮缨累世为时名公。于性命之学体究尤力。乃欲追跂前贤了明自己。须知此事一切语言一切义理一切奇特一切玄妙总该不著。必欲要与正悟相亲。既未能脱略于迷悟之先。但将个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话。置之案牍几席之上默默參究。政当參时于静于闹于顺于逆不生忻厌。如失至宝欲见相似。不问年深岁远。一旦工夫熟知见消。如久忘忽记。于斯时也政不待主一。而至敬之道充塞宇宙左右逢原。又何生死轮回之复论哉。兹奉钧命需以简易入道之语。故直笔以答云尔。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第五之上
校讹
- (十二叶第二行)泉钵(南作尿盆)
音释
扑(普木切)
辍(知劣切止也)
憾(胡绀切恨也)
才(昨来切暂也)
簮缨(簮缁深切首笄也缨伊盈切冠系也)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第五之下
法语
示郑廉访(云翼字鹏南)
太末虫处处能泊。独不能泊于火燄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且众生心是何物。般若体复是何物。而说个能缘不能缘底道理。试听从头注解。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华天。是众生心也。玉楼人醉杏华天。金勒马嘶芳草地。是般若体也。芳草地嘶金勒马。杏华天醉玉楼人。是能缘不能缘也。直下会得便见。离众生心外无般若体。波尽水还源。离般若体外无众生心。水生波自起。圣凡情尽能所见消。尽十方世界是大圆觉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里要覔一毫为众生心亦不可得。要覔一毫为般若体亦不可得。更要覔一毫为能缘不能缘底道理尤不可得也。是谓一味平等真如法门。三世诸佛因之而转法轮。历代祖师承之而开正眼。天倚之而盖。地由之而载。圣人任之而治万方清四海。君子即之而霈仁泽發政令。良由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背之而日远矣。以其远故。依般若体起世间相。从世间相發众生心。随众生心造差別业。展转流浪积成轮回。莫能已也。所谓般若体者。惟一灵知散为六用。如一室具含虚空。而六门洞开不相留滞者是也。所谓众生心者。循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习之所熏染。随处取舍引起爱憎。念念攀缘而不休息者是也。般若体犹水也。众生心犹波也。为境界风摇动心海。搅水为波。其波离乎水则无有定体也。惟大智廓明者。即千波观止水。动静无亏。苟不至此徒依相似语言。而深背灵知之智体尔。
心与识一体而异名。悟则会识归心。迷则转心为识。何谓心。灵知不昧之谓也。何谓识。依灵知而妄起分別之谓也。今之学者极其玄辩多认识神。而不自知灵知之心体。虽曰灵知而实无有所知者。所以古人谓。镜不自照火不自烧。若自照则不能照物。自烧则不能烧物。心之体亦然。虽曰灵知若自存其所知。则不知一切也。苟存其所知。所知者即识神耳。非心体也。识乃生死变易之具。既认之则安有了生死之期耶。
心之至体无可见无可闻无可知无可觉。乃至无可取舍。但有可为皆虚妄颠倒。既不可以见闻知觉。则学人何以超入而证之。但远离一切见闻知觉。乃至能离所离一齐空寂。则灵知心体宛然显露于见闻知觉之间。故古人默契而神会。自然诸缘无碍矣。然欲离见闻知觉等病。只个欲离之念早是增加其病耳。于是古人別资一种善巧方便。将个无义味话头。抛向学人面前令其究竟。但知体究话头。则与见闻知觉等不期离而自离矣。传灯录诸祖。皆不因看话头起疑情。而各于言下顿悟无生者。盖其为生死大事之心真切。脚未跨门则早有一种无常生死大事之念。梗塞于心中。卒莫之自决。虽三千里五千里。拨草瞻风。孜孜只欲洞明自己而已。或十年二十年不能自决。则所疑之生死愈久愈坚。决不肯斯须忘念。有如是智力。又何患其不發明哉。
嗟乎。人心浮浅口说參禅。但欲明悟机缘以资谈柄耳。初无一念要决了生死大事之心。所以言语转多窠臼转深葛藤转盛。而生死转炽矣。惜哉。
要学佛祖。须先立个决定要了死生大事之正志。此志顿在眉睫间。虽万缘扰扰万虑纷纷。不得別起一毫头异念自生分別以障其志。苟为生死之正念不真不切。决定日用中做工夫不得。设若强做去亦暂时尔。终不悠久。纵使聪明利根。于古人文字上有所悟解。秪益见闻。实于生死大事上了无交涉。盖根本之志不真实耳。
学道有三要。第一要为生死大事之心切。第二要识破世间虚妄浮幻荣辱得失等相。第三要办一片长远决定心永不退转。此三要苟缺其一则废。缺其二则失。三者俱缺。纵使背通三藏教。深读五车书。惟资业识谩长高心。殊无所补于己躬也。
昔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个无字。如倚天长剑涂毒鼓声。触之则尸横。婴之则魂丧。虽佛祖亦不敢正眼觑著。今古之下疑此者既多。悟此者亦不少。而错会此意者尤不为不多矣。若要洞明佛祖大意。廓彻自己真心。不妨将此个无字。置之文字案牍间。悬之语默动静里。密密自看。是甚么道理。且赵州因甚么道个无字。行而參坐而究。朝而思暮而疑。不得暂时忘念。正当參究之顷。不要作世间法会。亦不要作出世间法会。如目前无事。此个所參之念顺密。亦不可因其顺密而生喜。如缘务交错此个所參之念间断散乱。亦不可因其间断散乱而生惧。惟是做得也与么做。做不得也与么做。都不得別起一毫助长攀缘方便作为之心。才有此心即间断矣。乆乆绵密自然打成一片。直得内心外境当下虚廓。彼圣此凡同时超越。方知道在己求。不从他覔也。
生死无常流转多刦。备受辛苦莫之能脱者。盖一毫不从外来。皆是自心迷惑之所生起。然此心一迷。则自肯涉入。非物使之肯也。亦非天地鬼神使之肯也。此个肯心若是外来。则不名肯矣。以其不自外来。所以云自肯也。既是自肯堕生死。今日要脱离生死趣入涅槃。苟非深發自肯之心。拟待圣贤劝發语言诱引。则当其起诸爱染流入生死之时。却不因劝發诱引而入也。如是思之。只将个自肯结生死缘业之心。转之趣道。则未有一人不成者也。故古人谓。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又云。但办肯心决不相赚。斯言岂欺人哉。
昔冯给事有偈云。公事之余喜坐禅。未甞将脇到床眠。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又李驸马有偈云。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又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別。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又张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间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华。又赵清献公有偈云。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如上士大夫。皆是不离功名富贵。游戏大圆觉场。岂古人独能。而今人独不能耶。惟在信之深行之力。则古今可以一致。更或踌躇此乃自画之耳。
佛法是大解脱门。只要当人自把生死做一件大事。發深信心向所參话头上。猛加精进蓦直做去。最不许人思前筭后较量得失。非同二乘小果之人厌身避境绝念忘缘遣爱逐憎驱情离妄作种种修习。亦不要嫌喧取静辨是別非取圣舍凡消昏敌散。但是胷中离却个參无字底正念。向此等异端上。瞥起一毫所重之心。则剑去久矣。安有悟明之日哉。參禅只要求悟明。所參底话头断不可离。此求悟明之外別起第二念。则不相似矣。慎之慎之。
如今学道人。先存一个圣凡情量。蕴于藏识中随念分別。未曾涉事则厌烦之心顿兴。未曾触事则思虑之念交作。苟不能直下坐断。秪益自劳于理无益。但守得个话头绵密。于绵密处更加绵密去。正当绵密时亦不要作绵密想。才作此想堕在绵密中亦不相应。久久纯熟。其憎爱取舍是非分別之妄情。亦不待別起第二念扫荡。而自然净尽无余矣。
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与修渐之之谓也。明与悟顿之之谓也。心一也。顿渐之途不可以一者。盖世间出世间之异也。使吾佛言入世间之道。亦不能忘正心诚意之说也。使孔子言出世之道。则逆知其不能外吾心空觉圆之旨也。苟不达圣人垂教立化之大权。则徒事𧧣𧧣之多言。惟增其是非耳。
治世间书。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八者皆不能外吾一心之妙用也。心通之谓道。心正之谓德。心慈之谓仁。心平之谓义。心中之谓礼。心和之谓乐。心直之谓刑。心明之谓政。以至百千善行。凡有利天下而泽斯民者。未有不因吾一心妙用之所著也。凡夫反是而失其妙用。则颠倒错乱由之而生焉。故圣人不得不设教以裁之也。复为说偈以演其义云。
示彞庵居士(蒋教授圴字公秉)
大愿圣人降生西竺。现百万亿种神异。作百万亿种方便。鞠其所由。特不过曲为众生發明个本地风光而已。舍此更不为第二事。乃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又云。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皆的的指点众生本来具足底一段圆湛虚寂不动摇无变易之娘生面目。盖已甞于逝多林八字打开。以二乘人不能披襟领荷。累及这个老汉。说戒定慧三学。示空假中三观。现法报化三身。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布个漫天网子。八面四方必欲使之趋入。逗到末上拈一枝华谓。吾有教外別传实相非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得老饮光出来破颜微笑方称本怀。不尔则四十九年几成漏逗。原夫世尊积多生苦行万刦勤劳。舍身命忘势位。其奇功异行人所不可行者。悉皆熏炼。千艰万难摸索得者一著子。及乎兴慈运悲推己及物。又费许多神力。盖知此事甚非小缘。然如是广大真实事业。只在当人脚跟下。且是不曾移易毫发许。以其迷昧逐妄流转。由是鞭之不回勒之不住。英俊上士肯于不回不住处。瞥转一机当念休歇。始知此道恩大难酬。儞拟別求剑去久矣。
少林只教人心如墻壁。乃可入道。更无別说。原夫众生本来之心。端如墻壁政不假倣而効之。良由于墻壁之心。自生穿凿入俗入真缘动缘寂。于墻壁心上枉起万种爱憎千般取舍。狂华塞眼爱见横心。向无影像中妄执影像。于绝是非处刚立是非。致使一点妄情处处染著。殊不知墻壁之心了无所染。及遇神光于覔心了不可得处一肩负荷。究竟了无別法。今日要与少林神光父子同參。且是不要广求义路泛覔玄猷。单单教此心直下如墻壁去。久之不易。但遇声遇色遇凡遇圣。当知声也是墻壁。色也是墻壁。凡亦是墻壁。圣亦是墻壁。乃至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知觉俯仰折旋。莫不皆是墻壁。一一无穿凿。一一无渗漏。一一无过患。一一无取舍。正与么时少林神光。在伊眉毛眼睫上。入一相一行三昧。又何今昔之间哉。或有个阐提汉。道使我心如墻壁。即与土木何殊。几与无情不相去矣。苟作是念。要见少林神光。千里万里没交涉。
楞严谓。狂心未歇歇即菩提。华严谓。了知卢舍那自性无所有。这是如来禅。虽少林直指。未必如是之深切著明者也。而学佛法之人。往往只么读了便休。今古之间要求一人于此说之下痛快领略瞥转狂心返照自性便尔歇去。不真何待。不知何物为障为碍而难乎其人。昔僧问玄沙。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沙曰。还闻偃溪水声么。曰闻。沙曰。从这里入。此僧领悟。此岂非能痛快领略而何。当知狂心苟不能自歇。虽佛如来具百千万亿种莫测之神变。乃至旋乾转坤碎山竭海不劳余力。独不能与众生歇狂心于俄顷。此事苟非当人自肯休自肯歇自肯超越自肯照了。则自性卢舍那。万刦不得归家稳坐。且今日历尽诸趣备受楚毒。尚不肯痛自歇心。一念狂情驰逐诸妄。与生死根种念念交接。复不知更待何时。有自休自歇自超自越自证之理也。于戏惜哉。
将心来与汝安。将罪来与汝忏。依俙相似仿佛不同。庞公曰。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庞婆曰。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灵照谓。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庞公说难。路遥知马力。庞婆说易。岁久见人心。灵照说不难不易。移华兼蝶至买石得云饶。六祖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瞒人犹自可。自瞒愁杀人。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佗得底人其神机智用。如水赴壑。如风行空。语言作略圆转活脱。虽局局逈异段段不同。要且曲为当人發挥己事。自有佛祖已来二千余载。能于此事上肯放身舍命者。类牛角之于牛毛一月之于众星。何其少耶。今日更不肯奋不顾性命之正因。向万仞崖头撒空双手。于万人海里特立独行。其死生缠缚日重月深。故溈山谓。今生便须决断。料想不由別人。李驸马谓。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斯言岂欺人哉。
古人于參学此道用心处。谓做工夫。斯说最切当。而学人例于此说如无闻见相似。闻说著个禅字。或有便要易会日夜向语言文字中寻讨。或者以为难晓。乃掉头不顾。论刦放在无事甲中曾不加意。是二者皆不知有做工夫之理。而堕于过与不及之间。恍惚一生甘受轮转。深原做工夫之理。特不出个信字。盖信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十二时中有方便无方便。自然放意不过。孜孜尔兀兀尔。只这个放不过处。孜孜兀兀便是做工夫。初无所谓瞠眉竖目起模作样及避喧求寂等。惟信知此事不从人得。虽释迦达磨现身于前将禅道佛法倾注入心。本色上流直须吐却。惟守个放意不过处。孜孜兀兀以求正悟。断不肯于未悟时妄缘道理以为已解。其做工夫之志若此。则何患如来禅祖师禅不入吾掌握者哉。
禅何物也。乃吾心之名也。心何物也。即吾禅之体也。达磨西来只说直指人心。初无所谓禅。盖于直指之下有所悟入。于既悟之间主賔问答得牛还马。遂目之为禅。然禅非学问而能也。非偶尔而会也。乃于自心悟处。凡语默动静不期禅而禅矣。其不期禅而禅。正当禅时。则知自心不待显而显矣。是知禅不离心。心不离禅。惟禅与心异名同体。故雪峰毬。禾山鼓。秘魔义。道吾笏。临济喝。德山棒。天皇饼。赵州茶。八字打开两手分付。本色道流如镜照镜似空合空。既无言论之迹。亦无作用之影。昭昭然如十日并照。了无言前句后之差。以至风声雨滴谷响山鸣。皆賔扣主应之时也。且心既不可得。而禅岂可得哉。学者当知。此则于未悟心之际。禅不可强而得之。苟得之非所谓禅。诚业识也
三祖谓。要急相应惟言不二。这两句话。是醍醐是毒药。圆悟和尚谓。早是二了也。往往事因叮嘱生。须知此事无儞启口处。无儞留意处。无儞用心处。无儞回避处。若也是去。凡咳唾掉臂戯笑讥诃皆第一义。若也不是。虽终日安禅长年入定以至尽形參究无剪爪之工。皆颠倒妄想轮回根本。此事不属人排遣。不属人赞毁。不属人指教。所以云。通身是病通身是药。儞若正信此事。单单向话头上克究死生。即通身之病皆为药矣。苟存一念佛法禅道之见萌于其间。则通身之药皆是病矣。至理如是。奚强使之然哉。
古人淳诚无一点勉强。其于领荷之际如获旧物。如久忘忽记。了不加一毫外物。浑仑是一聚。自家宝藏信手拈来用之不竭。今人脚跟浮浅。于所学时便自立脚不稳。其偷心念念起灭。必强作主宰仅可趣向。不尔则不觉不知。为情妄境缘转移将去搀夺将去。百种计较万般施设终不自由。盖从脚跟下先涉了一种勉强。彻底打在骨董袋中。及至领荷之际。未免义手向古人背后听其处分。要如香象渡河如师子游行如大鹏展翮。终不能得。既不得到此地位。则于生死之际未免踌躇。故前辈古人惟贵当人自信自肯。自能放手放脚。向百尺竿头万仞崖顶放身舍命。然后一切处平常。一切处脱略。一切处安稳。一切处庆快。岂属强为。法如是故。释迦佛只是个心中。无事底凡夫。以其熏炼成熟。而百种神异自然出现于出现之顷。而佛心中亦只闲闲地。终不言我有神异而矜夸皷惑于人。若尔即外道等也。岂佛之谓哉。是谓大人境界。又谓象龙负荷非驴马所堪。苟具此志则今人即古人。苟不具此志则古人即今人。盖时缘不以古今为间。根性不以生佛为殊。志乎在学者不可斯须忽忘之也。
老庞谓于𬱖侍郎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此二语是入毗耶不二法门之要径。是转诸祖向上关捩之玄机。既不可以事说。尤不可以理论。更不容以义解也。惟亲到大休歇大解脱田地者。如两镜相照。直下无毫发隐覆。真所谓超言象越格量。透情尘没窠臼底最末后句。盖尽得诸祖不传之秘。乃發机如是之准的也。原此老能弃家珍重己事。横身向万仞险崖。再三挨拶一念子磨励得。澄湛莹彻洞无痕翳。于出生入死之际屹立如泰山之不可撼也。此一著子彼既丈夫我宁不尔。一种是自不把做一件事。率易放过。殊不思放过目前。便是尽未来际放过底种子。其最清净至明白。极广大之道业。在今日等闲放过。甘受无尽生死之所流转者。是智耶是愚耶。余不可得而分別者矣。
死生二字不从天降不从地涌。不因人与不向己出。虽千生万刦不可逃避。且无根蔕可寻。良由白日青天遇声遇色对违对顺。不能直下照破。其死生之本由是而生焉。无量刦来交辊纯熟。不知为险峻。不知为危难。不知为坠堕。不知为流浪。日与诸苦因缘交头接尾未甞少离。自固不知已可悯矣。而遇达者眼不耐见咄咄不绝口。自二千年外叮咛告诫。迨于今日展转顽钝不加听信。非迷惑而何。大丈夫或不肯自负。只消向一念未生已前拍盲坐断。猛将胷中善善恶恶诸思惟心念。如斩一握丝一斩一齐断。常令其空洞虚寂不动不摇。然后密密将个所參话头。顿在面前默默自看。政当看时。都不要別作方便。如撞著银山铁壁相似。要进一步也不得。于挨拶不入处工夫纯熟忽尔触翻。则知生死二字果然寐语。于我何有哉。
法无定相。随念变迁。只如三界二十五有。在凡夫唤作常分。在二乘小果唤作苦空。在菩萨唤作识变。在佛知见唤作自心。只如在衲僧分上。唤作甚么。儞若随例唤作自心。是谓佛见。要与祖师同參。决无是处。且佛见尚不可起。尚不可著。又岂容別存所见耶。要得不堕诸见。直须向千人万人行不到处进取一步。千人万人见不到处荐取一机。乃可于生死岸头具大自在。如其不尔。如永嘉谓。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示吴居士
禅即净土之禅。净土乃禅之净土。昔永明和尚离净土与禅为四料拣。由是学者不识建立之旨。反相矛盾谓。禅自禅净土自净土也。殊不知參禅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无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见本性。则生死不待荡而遣矣。生死既遣。则禅云乎哉。净土云乎哉。昔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心得无生忍。观世音大士从闻思修三慧取证圆通。今之禅乎净土乎。皆二大士之遗意也。二大士常侍安养导师左右未甞少悖。今二宗之学者。何所见而独悖之耶。予返复求之。遂得其悖之之源。试略言之。盖二宗之学者不本乎生死大事耳。以不痛心于生死。禅则耕空言以自高。净土则常作为而自足。由是是非倒见杂然前陈。若非古佛愿行冥符。则二宗或几乎息矣。居士久亲净土之学。复慕少林直指之道。直以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话。置之念佛心中。念念不得放舍。孜孜不可弃离。工夫纯熟识见愈精明。道力益坚密。一旦于忘能所绝气息处豁然顿悟。始信予言之不尔欺矣。脱或于未悟之顷。妄执予言为己见。不惟坐在窠臼中。则亦去道愈远矣诫之诫之。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第五之下
校讹
- (三十二叶十二行)于(误作子从南改正)
音释
脇(虚业切腋下也)
嫌(户兼切憎也)
𧧣(许拱切众语也)
逗(大透切)
渗(所禁切下漉也)
摊(他干切手布也)
恍惚(恍呼晃切惚呼骨切恍惚不分明也)
翮(下革切劲翼也)
盾(▆切兵器千橹之属)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25 册 No. 145 天目中峰广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0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dasuiqiu 大德提供基本句读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