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律藏 大品(Mahā-Vagga)
第一 大犍度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初成现等觉,止优楼频螺〔村〕,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时世尊于菩提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二)
时,世尊是夜初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忧悲、苦、恼。如是集起一切苦蕴。又无明灭尽,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尽一切苦蕴。
(四)
时,世尊其夜中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蕴……乃至灭尽……。
(五)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六)
时,世尊其夜后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蕴。……乃至灭尽……。
(七)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菩提〔树下〕因缘终———
二
(一)
时,世尊过七日后,从三昧起,离菩提树下,往阿阇波罗榕树处。往已,于阿阇波罗榕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二)
时,有一傲慢婆罗门,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交谈庆慰、欢喜、感铭[P.3]之言,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汝瞿昙!依何为婆罗门?以何成为婆罗门法耶?」
三
(二)
此际,不时起大云,连续降雨七日,天阴风起,空气流寒。时,目支邻陀龙王,从己栖处出,局蜷七匝,绕世尊身,举巨首覆〔世尊〕头而立,〔心中念言:〕「毋寒世尊,毋热世尊,虻、蚊、风、热、蛇毋触世尊。」
(三)
时,目支邻陀龙王,过七日后,见雨止而空中清明,从世尊身解去局蜷,舍去本形,化孺童相,合掌立世尊前,归依世尊。
(四)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目支邻陀〔树下〕因缘终———
四
(一)
时,世尊过七日后,从三昧起,离目支邻陀树下,往罗阇耶他那树处。往已,于罗阇耶他那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P.4](二)
尔时,多富沙与婆梨迦二商人从郁迦罗〔村〕,来至此地路上。时,多富沙与婆梨迦二商人〔有于前生〕具亲族血缘一鬼神,告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曰:「诸兄!世尊于此初成现等觉,在罗阇耶他那树下。汝等应以𪎊子、蜜丸往供彼世尊。将于长夜得其利益、安乐。」
(三)
时,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即持𪎊子、蜜丸,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于一面立。一面立已,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白世尊言:「愿世尊受我等𪎊子及蜜丸,使我等于长夜得其利益、安乐。」
(四)
时,世尊心生思念:「诸如来不以手受,我当以何〔器〕受𪎊子、蜜丸耶?」时,有四大天王,以心知世尊念处,分从四方来献世尊四石钵〔曰〕:「世尊!请以此〔器〕受𪎊子、蜜丸。」世尊受此新石钵,受𪎊子、蜜丸而食。
(五)
时,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见世尊洗钵及手已,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于此归依世尊与法,愿世尊容我等从今日起至命终止为优婆塞。」彼等于世间,初唱二归依为优婆塞。
———罗阇耶他那〔树下〕因缘终———
五
(二)
时,世尊于静居宴默,心生思念:「我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寂静、美妙,超寻思境而至微,唯智者所能知焉。然此众生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而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众生,难见此缘依性、缘起处也。亦甚[P.5]难见一切诸行寂止,一切缘依断舍,渴爱灭尽,离、灭、涅槃处。我若说法,彼不了解我时,我唯疲劳、困惫而已。」
(三)
然而未曾闻稀有偈句,于世尊〔心中〕显现:
(四)
世尊如是思择,心念默然,不欲说法。时,有索诃主梵天,心知世尊之所思念而念:「啊!世间败坏!啊!世间败坏!如来、应供、等正觉心念默然,不欲说法。」
(五)
时,索诃主梵天如力士屈伸臂,伸屈臂,〔迅〕没梵界而现世尊前。
(六)
此时,索诃主梵天偏袒上衣一肩,右膝著地,合掌面世尊而白世尊曰:「愿世尊说法!愿善逝说法!有情有少尘垢者,若不闻法,即退堕;若〔闻〕法,即得悟也。」
(七)
索诃主梵天如此说,如此言已,且更说曰:
(八)
如是说时,世尊告索诃主梵天曰:「梵天!我心生思念:『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困惫而已。』然而,梵天!未曾闻稀有偈句,现于我〔心〕:『……覆〔不得见〕。』梵天!我如是思惟,心念默然,不欲说法!」
(九)
索诃主梵天重白世尊:「世尊!愿为说法……应得了知!」世尊重告索诃主梵天曰:「我心生思念:『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困惫而已。』然而,梵天!未曾闻稀有偈句,现于我〔心〕:『……覆者〔不得见〕。』梵天!我如是思惟,心思默然,不欲说法!」
(一〇)
索诃主梵天三白世尊曰:「世尊!愿为说法,……应得了知!」时,世尊因知梵天劝请,并哀愍有情,乃以佛眼观察世间。世尊以佛眼观察世间时,见有情有尘垢少者、尘垢多者、利根者、钝根者、善行相者、恶行相者、易教导者、难教导者,有知他世与罪过之怖畏而住者。
(一一)
譬如于青莲池、赤莲池、白莲池;或如青莲、赤莲、白莲有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出水面,沈于水中而繁茂者;或如青莲、赤莲、白莲有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住于水面者;或如青莲、赤莲、白莲有生于水中,长于水中,出住水面,不为水所染者。
(一二)
如是世尊以佛眼观察世间,见有情有尘垢少者、尘垢多者、利根者、钝[P.7]根者、善行相者,恶行相者、易教导者、难教导者,有知他世与罪过之怖畏而住者。见已,以偈〔告〕索诃主梵天曰:
(一三)
时,索诃主梵天已知「世尊许为说法」,敬礼世尊,右绕而没其处。
———梵天劝请因缘终———
六
(一)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应为谁先说法耶?谁〔能〕速悟此法耶?」时,世尊心生思念:「彼阿罗逻迦罗摩贤明、聪敏、伶俐,长夜甚少尘垢,我宜先为阿罗逻迦罗摩说法,彼将速悟此法。」
(三)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应先为谁说法耶?谁能速悟此法耶?」时,世尊心生思念:「郁陀迦罗摩子贤明、聪敏、伶俐,长夜甚少尘垢也,我宜先为郁陀迦罗摩子说法,彼将速悟此法。」
(四)
时,有天不显身,白世尊:「郁陀迦罗摩子于昨夜命终矣。」世尊亦自知「郁陀迦罗摩子于昨夜命终。」时,世尊心生思念:「郁陀迦罗摩子是大损失,彼若闻此法,当速悟也。」
(六)
时,世尊心生思念:「五比丘今在何处耶?」世尊以清净超人天眼,见五比丘在波罗㮈国仙人堕处之鹿野苑。时,世尊于随意间住优楼频螺后,向波罗㮈游行。
(七)
有邪命外道优波迦,见世尊在迦耶与菩提树途中。见已,白世尊:「汝诸根清净,汝肤色清净皎洁,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汝师?爱乐谁之法耶?」
(八)
彼如是言时,世尊以偈告优波迦曰:
(九)
〔优波迦言:〕「如汝自称,汝适为无边胜者。」〔世尊以偈曰〕:
如是说时,邪命外道优波迦言:「或然。」摇头取別路离去。
(一〇)
时,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近五比丘住处。五比丘[P.9]从远方见世尊来,见而相约言:「从彼处来者是沙门瞿昙,彼奢侈而弃精进,堕于奢侈。勿礼彼,勿起迎,勿取彼衣钵,但为设座,彼若欲时得就坐。」
(一二)
彼等如是称呼时,世尊即告五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切勿以名、以『卿』称呼如来。诸比丘!如来是应供等正觉。诸比丘!谛听!证得不死已,我应教诲,我应说法。随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究竟无上梵行而住。此乃善男子离家、出家之本怀也。」
(一三)
如是说时,五比丘白世尊言:「瞿昙!汝以彼行、彼道、彼难行,尚未证得上人法、至尊殊胜之智见。今汝奢侈弃精进,堕奢侈,如何能证得上人法、至尊殊胜智见耶?」
(一四)
如是说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如来非奢侈而弃精进,非堕奢侈。诸比丘!如来乃应供等正觉也。诸比丘!谛听!证得不死已,我应教诲,我应说法。随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究竟无上梵行而住。此乃善男子离家、出家之本怀也。」
(一五)
五比丘重白世尊:「……乃至……」世尊重告五比丘曰:「……乃至……」[P.10]五比丘三白世尊:「瞿昙!汝于彼行、彼道……〔何能证得〕至尊殊胜之智见耶?」
(一六)
如是言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汝等于今以前知我有如是说否?」「否。」「诸比丘!如来乃应供等正觉也。〔诸比丘!〕谛听……出家之本怀也。」世尊已说服五比丘。时,五比丘倾听、善听如来故,發了知心。
(一七)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于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得亲近。何为二耶?〔一〕于诸欲欣爱、贪著为事,乃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也。〔二〕自以烦苦为事,乃苦而非贤圣,无义相应也。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现等觉中道,为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者也。
(一八)
诸比丘!何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中道耶?此即八圣道也!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以此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之中道也。
(一九)
诸比丘!苦圣谛者,如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別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之,五取蕴苦也。
(二〇)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如此:持生后有,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也。
(二一)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如此:无余离灭、舍弃、定弃,解脱此渴爱而无执著也。
(二二)
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如此:即八圣道。谓:正见……正定也。
[P.11](二三)
诸比丘!『苦圣谛者如此』,于先未闻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遍知此苦圣谛者……乃至……已遍知,于先未闻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二四)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如此』……光明生。诸比丘!应断此苦集圣谛……乃至……已断……时……光明生。
(二五)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如此』时……光明生。诸比丘!应现证此苦灭圣谛,……乃至……已现证…………光明生。
(二六)
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如此』……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苦灭道圣谛……乃至……已修习…………光明生。
(二七)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尚未为完全清净期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界,不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二八)
诸比丘!然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已完全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界,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二九)
又于我智生、见我心解脱不动。此我最后生,不更受后有。」世尊如是说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世尊所说。又,〔世尊〕说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〇)
世尊转法轮时,地居诸天,發声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堕处[P.12]鹿野苑,所转无上法轮,是乃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所不能复者。」闻地居诸天声已,四天王诸天發声言曰:……乃至……闻四天王诸天声已,忉利诸天……乃至……焰摩诸天……乃至……兜率诸天……乃至……化乐诸天……乃至……他化自在诸天……乃至……梵身诸天發声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所转无上法轮,是乃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世间任何人所不能复者。」
(三二)
时,具寿阿若憍陈如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具寿具足戒也。
(三三)
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丘。于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具寿婆颇及具寿跋提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P.13](三四)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诸具寿具足戒也。
(三六)
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具寿摩诃男与具寿阿说示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七)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具寿等具足戒也。
(三八)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色无我。诸比丘!若色有我者,此色应不致病,于色应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诸比丘!然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三九)
受无我。诸比丘!若受有我者,此受应不致病,于受应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诸比丘!然受无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四〇)
想无我……乃至……行无我。诸比丘!若行有我者,此行应不致病,于行应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诸比丘!然行无我故,行乃致病,于行不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四一)
识无我。诸比丘!若此识有我者,此识应不致病,于识应得谓:『我用[P.14]此识,不用彼识。』诸比丘!然识无我故,于识不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
(四二)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常耶?无常耶?」「世尊!无常也!」「无常者,苦耶?乐耶?」「世尊!苦也!」「观无常、苦、有变坏之法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三)
「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常耶?无常耶?」「世尊!无常也!」「无常者,苦耶?乐耶?」「世尊!苦也!」「观无常、苦、有变坏性之法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四)
「是故,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应以正慧如实如此观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五)
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识,应以正慧如实如此观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六)
诸比丘!多闻圣声闻,若如此观察,则厌患色、厌患受、厌患想、厌患行、厌患识。若厌患,则离贪;若离贪,则解脱;解脱者,则『我已解脱』智生,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四七)
世尊如是说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世尊所说。又,〔世尊〕说此教时,五比丘无取,而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六阿罗汉矣。
———诵品一〔终〕———
[P.15]七
(一)
尔时,波罗㮈国有名耶舍者,为族姓子、长者子,富贵受宠溺。彼有三时殿,为:一冬、一夏、一雨季。彼于雨季堂殿,为不搀杂男子妓人围绕侍奉。入雨季历四月间,不下殿堂。时族姓子耶舍,被侍女围绕备足沉迷五妙欲乐,彼先睡眠,而后侍女等亦睡,终夜燃灯。
(三)
时,族姓子耶舍,著黄金履趣向家门。诸非人开门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子耶舍离家出家。」时,族姓子耶舍趣向城门,诸非人开门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之子耶舍离家出家。」时,族姓子耶舍,乃向仙人堕处鹿野苑而去。
(四)
尔时,世尊早晨起而于露处经行。世尊见族姓子耶舍从远处来。见即自经行处降,敷座而坐。时族姓子耶舍趋近世尊叹曰:「厄哉!祸哉!」时,世尊告族姓子耶舍曰:「耶舍!此处无厄,此处无祸。耶舍!来!坐!我为汝说法。」
(五)
时,族姓子耶舍〔闻:〕「此处无厄,此处无祸。」欢喜踴跃,脱黄金履,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于一面坐。族姓子耶舍于一面坐已,世尊为之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
[P.16](六)
知族姓子耶舍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乃为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如此族姓子耶舍,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七)
时,族姓子耶舍之母,上彼堂殿,不见族姓子耶舍,即至长者居士处。至已白长者居士曰:「居士!不见汝子耶舍。」时,长者居士即令使者乘马遣往四方。自己趣向仙人堕处鹿野苑。长者居士见黄金履迹,见而追其踪迹。
(八)
世尊见长者居士由远处来。见已世尊生如是思念:「我应现神通变化,使长者居士虽于此坐,但不见坐于此处之族姓子耶舍。」时,世尊即如是现神通变化。
(九)
时,长者居士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世尊见族姓子耶舍否?」「啊!居士!请坐此处。若坐此处,汝或见族姓子耶舍坐此处。」时,长者居士〔念:〕「若坐此处,我即见族姓子耶舍坐于此处。」而欢喜踴跃,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一〇)
长者居士,坐于一面时,世尊为之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知长者居士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乃为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如此长者居士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时,长者居士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教迷者道,如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如是,世尊亦以种种方便,显示教法。我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请世尊容我从今日起至命终止归依为优婆塞。」彼乃世间始唱三归依之优婆塞。
[P.17](一一)
时,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解脱。时,世尊心生思念:「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族姓子耶舍不能还俗,如前在家时享受诸欲乐。我应止神通变化。」时,世尊即止神通变化。
(一二)
长者居士见族姓子耶舍已坐所座,见已,告族姓子耶舍曰:「汝耶舍!汝母充满悲忧,勿使母死。」
(一三)
时,族姓子耶舍瞻视世尊。时,世尊告长者居士曰:「居士!汝意云何?耶舍以有学智、以有学见,观法犹如汝也。彼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居士!耶舍应得还俗,享受如前在家时诸欲乐否?」「否!」「居士!族姓子耶舍,以有学智、以有学见,观法犹如汝也。彼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居士!族姓子耶舍不能还俗而享受如前在家时之诸欲乐。」
(一四)
「族姓子耶舍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族姓子耶舍之利也,族姓子耶舍之妙利也。世尊!愿受我请,今日与我进食,令族姓子耶舍随从沙门。」世尊默然受请。时,长者居士知世尊受请,即从坐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一五)
时,长者居士离去未久,族姓子耶舍白世尊曰:「我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P.18]彼具寿具足戒也。其时,世间有七阿罗汉。
———耶舍出家〔因缘〕终———
八
(一)
时,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钵、衣,以具寿耶舍为随从沙门,往长者居士住处。往已,坐所设座。时,具寿耶舍母与原妻,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二)
世尊乃为彼等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世尊知彼等生起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妙哉!妙哉!……乃至……我等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愿世尊容我等,从今日起以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夷。」彼等乃世间始唱三归依优婆夷。
(四)
时,具寿耶舍之母、父及原妻,亲手供奉世尊与具寿耶舍嚼食、啖食,令充足饱满。〔知〕世尊食讫,洗钵及手已,坐于一面。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使具寿耶舍之母、父及原妻庆喜,从座起去。
九
(一)
时,具寿耶舍有四在家友,乃波罗㮈国长者、随长者族姓子,〔名〕离垢、[P.19]善臂、满胜、牛主,闻:「族姓子耶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离家而出家。」闻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离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四人至具寿耶舍处。至已,敬礼具寿耶舍,立于一面。时,具寿耶舍与彼等四在家友,俱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具寿耶舍白世尊曰:「此等四人我在家友,波罗㮈国长者、随长者族姓子,〔名〕离垢、善臂、满胜、牛主,请世尊教导、教诫此等四人。」
(三)
世尊为彼等顺序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四)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寿具足戒也。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诸比丘。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彼等之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十一阿罗汉矣。
———四在家出家〔因缘〕终———
[P.20]一〇
(一)
具寿耶舍有五十在家友,故里之旧家、随旧家族姓子。〔彼等闻:〕「族姓子耶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离家而出家矣。」闻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离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至具寿耶舍处。至已,敬礼具寿耶舍,立于一面。时,具寿耶舍与彼等五十在家友俱,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具寿耶舍〕白世尊曰:「此五十人我在家友,故里之旧家、随旧家族姓子也。请世尊教导、教诫我等。」
(三)
世尊为彼等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乃至……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于其座,亦如此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四)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处出家,得具足戒。」「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寿具足戒也。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彼等比丘。世尊说法、教导、教诫之时,彼等皆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六十一阿罗汉矣。
[P.21]一一
一二
(一)
尔时,诸比丘从诸方、诸国偕来,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请「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诸比丘既甚疲劳矣。时,世尊于静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诸比丘由诸方、诸国偕来,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请『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诸比丘疲劳,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劳。我当许诸比丘,应言:『诸比丘!汝等应各自于当地、当国使之出家,授其具足戒。』」
(二)
时,世尊于傍晚从宴默起,由此因缘,于此时机,集会比丘众说法。之[P.22]后,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今于静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诸比丘由诸方、诸国偕来,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请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诸比丘疲劳,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劳。我当许诸比丘,应言:「诸比丘!汝等应各自于当地、当国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
诸比丘!我许汝等,各自于当地、当国使之出家,授具足戒。诸比丘!出家授具足戒者,当如此为之:始令剃除须发,著袈裟衣,令偏袒上衣,令蹲踞,令合掌,令礼比丘足,如此唱曰:
(四)
『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再归依佛、再归依法、再归依僧。我三归依佛、三归依法、三归依僧。诸比丘!许以此三归依,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归依、具足戒因缘终———
一三
(一)
时,世尊于雨季过后,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如理作意,如理正勤,获得无上解脱,现证无上解脱。诸比丘!汝等亦如理作意,如理正勤,获得无上解脱,现证无上解脱。」
(二)
时,魔波旬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偈白世尊:
时,魔波旬苦恼悲叹:「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处隐没。
[P.23]一四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波罗㮈后,向优楼频螺游行。时,世尊离道路,到一密林处。到已,于其密林,坐一树下。尔时,有三十贤众友辈伴随夫人游玩密林。有一无夫人,因此而伴随妓女。时,彼等放逸游玩,其妓女取财物而逃。
(二)
时,彼友等为助其友寻找其女,徘徊密林,见世尊坐一树下。见已,诣世尊处。诣已,白世尊曰:「世尊曾见一女人否?」「诸孺童!汝等与一妇女何为耶?」「今我等三十贤众友伴随夫人游此密林,有一无夫人者,伴随妓女。时,我等放逸游玩,其妓女取财物而逃。故我友等助是友寻找其女,徘徊于此密林。」
(三)
「诸孺童!汝等于意云何?汝等以何为胜耶?寻妇女乎?寻自己乎?」「我等以寻自己为胜!」「诸孺童!若尔且坐,我为汝等说法。」「唯!唯!」彼等贤众友,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四)
世尊为彼等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软心、欢喜心、明净心,乃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亦如此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P.24](五)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为彼等具寿具足戒。
———贤众友事终———
———诵品二终———
一五
(一)
时,世尊次第游行至优楼频螺。其时,优楼频螺住三人螺髻梵志,〔名〕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其中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乃五百人螺髻梵志之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那提迦叶乃三百螺髻梵志之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伽耶迦叶乃二百螺髻梵志之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
(二)
时,世尊至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庵。至已,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过夜。」「大沙门!我不介意,然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者,可也。」世尊再次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过夜。」「大沙门!我不介意,然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可也。」世尊三次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过夜。」「大沙门!我不介意,然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可也。」「无害我事,迦叶!许入火堂。」「大沙门!请随意而住!」
(三)
时,世尊进入火堂铺草为敷具而坐,结跏趺坐,正身持念现前而住。时,彼龙见世尊入,见而苦恼悲叹、吐烟。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当以威力灭尽威力,[P.25]不损此龙皮肤、肉、筋、骨髓。」
(四)
时,世尊即现如此吐烟神通行。时,彼龙不胜忿怒而吐火焰,世尊亦入火界三昧而放火焰。两者放光明故,火堂炽然如焚,出火焰,放光明。时彼螺髻梵志等围绕火堂,如此言:「端正大沙门,将为龙所害。」
(五)
时,世尊过是夜后,以威力灭尽威力,不损其龙皮肤、肉、筋、骨、髓,盛于钵中,示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此汝龙也,其威力已以威力灭尽矣。」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何以故?有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之威力,已以威力灭尽故也。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P.26]一六
(一)
时,世尊住一密林,近于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庵。时,四大天王于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四面,如大火聚。
(二)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食时至矣。大沙门!何人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汝住处,诣已,礼汝,立于四面,如大火聚耶?」「迦叶!彼四大天王诣我住处,欲听受法。」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四大天王亦诣,彼欲听受法。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二神变〔终〕———
一七
(一)
时,释提桓因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
(二)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何人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汝住处,诣已,礼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耶?」「迦叶!彼释提桓因诣我住处,欲听受法。」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P.27]大威力,故释提桓因亦诣,彼欲听受法。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三神变〔终〕———
一八
(一)
时,索诃主梵天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
(二)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何人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汝住处,诣已,礼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耶?」「迦叶!彼索诃主梵天诣我住处,欲听受法。」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索诃主梵天亦诣,彼欲听受法。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四神变〔终〕———
一九
(一)
尔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将举行大祭典,全鸯伽、摩竭国人,赍来嚼食、啖食。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我今将举行大祭典,全鸯伽、摩竭国人,赍来嚼食、啖食。若大沙门于众人中行神通、神变,则增大沙门利养恭敬,衰退我利养恭敬,望明日大沙门不来。」
[P.28](二)
时,世尊知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所思念,至郁单越,由是处取抟食,至阿耨达池而食,于是处行昼间坐。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何故昨日不来耶?我等忆念汝,汝何故不来耶?留有汝分之嚼食、啖食。」
(三)
「迦叶!汝非心生思念乎?『我将举行大祭典,全鸯伽、摩竭国人,赍来嚼食、啖食。若大沙门于众人中行神通、神变,则增大沙门利养恭敬,衰退我利养恭敬,望明日大沙门不来。』
(四)
迦叶!我知汝心所思念,至郁单越,由是处取抟食,至阿耨达池而食,于其处昼间坐。」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能以心知心。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五神变〔终〕———
二〇
(一)
尔时,世尊得粪扫衣。时,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洗粪扫衣?」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世尊曰:「世尊!请于此处洗粪扫衣。」时,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揉粪扫衣?」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于前言:「世尊!请于此揉粪扫衣。」
(二)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水池〕?」时,有住迦休树天知世尊[P.29]心所思念,即垂树枝而言:「世尊!可攀此而出。」时,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晒粪扫衣?」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近世尊前曰:「世尊!请于此晒粪扫衣。」
(三)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此处本无水池,何以此处今有水池耶?此处本亦无石,何人置此石耶?此迦休树枝本未垂下,〔何以〕此枝今垂下耶?」
(四)
「迦叶!我于此处得粪扫衣。时,我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洗粪扫衣?』迦叶!时,释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我曰:『世尊!请于此处洗粪扫衣。』此池非人手所掘。迦叶!我生思念:『我于何处揉粪扫衣?』迦叶!时,释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请于此处揉粪扫衣。』此石非人所置。
(五)
迦叶!时,我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池〕耶?』迦叶!时,有住迦休树天知我心所思念而垂树枝曰:『世尊!请攀此出。』此乃迦休树与其手也。迦叶!我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晒粪扫衣?』迦叶!时,释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请于此处晒粪扫衣。』此石非人所置。」
(六)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神变,故释提桓因欲为供给。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七)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时至曰:[P.30]「大沙门!食时至矣。」「迦叶!请往!我将随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遣往后,乃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果,先至火堂而坐。
(八)
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见世尊坐于火堂。见而白世尊曰:「大沙门!汝由何路而来耶?我先汝出,然汝先到火堂而坐。」
(九)
「迦叶!我于汝去后,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果,先至火堂而坐。迦叶!此阎浮果乃具足色、具足香、具足味,若喜请食。」「大沙门!止!汝独能适此,请汝自食。」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先遣我往后,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果,先至火堂而坐。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一〇)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已至。」「迦叶!请往!我即随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遣往后,即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近处所生庵婆树……乃至……阿摩勒树……乃至……阿梨勒树……乃至……往忉利天取波利质多罗华,先至火堂而坐。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见世尊坐于火堂。见而白世尊曰:「大沙门!汝从何道而来耶?我先汝出,汝却先至火堂而坐。」
(一一)
「迦叶!我送汝后,至忉利天取波利质多罗华,先至火堂而坐。迦叶!此波利质多罗华具足色、具足香,若喜请取。」「大沙门!止!汝独能适此,请汝自[P.31]取。」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送我后,即至忉利天取波利质多罗华,先至火堂坐。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二)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养火而不能折薪。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所不能折薪者,无疑是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也。」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应折薪否?」「大沙门!应折薪!」〔时〕五百薪一时俱折。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薪折。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三)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养火而不能燃火。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不能燃火,所以者无疑大沙门有神通、威力也。」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应燃火否?」「大沙门!应燃火!」五百火皆一时燃。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燃。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四)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供养火已,不能灭火。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不能灭火,所以者无疑大沙门之神通、威力也。」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应灭火否?」「大沙门!应灭火!」五百火皆一时灭。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灭。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五)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于寒冷冬夜,八日祭与其次八日祭间降雪时,入尼连禅河,或沈、或浮;或浮、或沈。时,世尊化作五百火炉。彼螺髻梵志等出,[P.32]即自烘烤。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化作此等火炉,所以者无疑大沙门之神通、威力。」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化作火炉。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六)
又,于非时现大云降雨,起大洪水。世尊住处为水所浸覆。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当于四面水退尘土所覆地上经行。」时,世尊于四面水退尘土所覆地上经行。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思念:「不得使大沙门被水所漂!」率领诸多螺髻梵志乘船至世尊处。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见世尊于四面水退尘土所覆地上经行。见已,白世尊曰:「大沙门!汝在此处耶?」「迦叶!我在此处!」世尊即飞虚空,立于船上。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不为水漂。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七)
时,世尊心生思念:「此痴人犹长久心想:『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我当使此螺髻梵志感奋。」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汝非阿罗汉,亦非具足阿罗汉道。汝尚未有可为阿罗汉,或具足阿罗汉之道。」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一八)
「迦叶!汝乃五百螺髻梵志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且告彼等,彼等可随其所思惟而行。」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到彼诸螺髻梵志处,告[P.33]彼诸螺髻梵志曰:「我欲往大沙门处修习梵行,汝等随所思惟而行。」「我等久已信乐大沙门。若愿于大沙门处修习梵行,我等全部即往大沙门处修习梵行。」
(一九)
时,诸螺髻梵志将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乃彼等具寿之具足戒。
(二〇)
螺髻梵志那提迦叶见水漂流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见而心生思念:「愿我兄等无灾祸!」言:「往访我诸兄。」已,即遣诸螺髻梵志又自率三百螺髻梵志至具寿优楼频螺迦叶住处。至已,言具寿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以如此为最胜耶?」「然!以如此为最胜也。」
(二一)
时,彼诸螺髻梵志将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诣世尊住处。诣已,头面礼世尊足而白世尊曰:「我等愿于世尊处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诸具寿之具足戒也。
(二二)
螺髻梵志伽耶迦叶见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漂流于水。见而心生思念:「愿我诸兄无有灾祸!」言:「往访我诸兄。」已,即遣诸螺髻梵志,又自率二百螺髻梵志至具寿优楼频螺迦叶住处。至已,言具寿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以如此为最胜否?」「然!以如此为最胜也。」
(二三)
时,彼诸螺髻梵志将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诣世尊住处。[P.34]诣已,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等之具足戒也。
(二四)
依世尊加持故,五百薪或劈或不劈,火或燃或不燃,或灭或不灭,并化作五百火炉。依此理趣,生三千五百神变。
二一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优楼频螺后,率千大比丘众向伽耶国象头山游行,此皆故旧螺髻梵志也。于是与比丘千人俱住伽耶国象头山。
(二)
于是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炽燃。诸比丘!如何一切炽燃耶?诸比丘!眼炽燃,色炽燃,眼识炽燃,眼触炽燃,缘眼触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亦炽燃也。以何为炽燃耶?我说以贪火、嗔火、痴火为炽燃,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为炽燃。
(三)
耳炽燃,声炽燃,……乃至……鼻炽燃,香炽燃,……乃至……舌炽燃,味炽燃,……乃至……身炽燃,触炽燃,……乃至……意炽燃,法炽燃,意识炽燃,意触炽燃。缘意触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亦炽燃。以何为炽燃耶?我说以贪火、嗔火、痴火为炽燃,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为炽燃也。
(四)
诸比丘!多闻圣声闻如是观察,即厌患眼,厌患色,厌患眼识,厌患眼触,厌患缘眼触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也。厌患耳,厌患声,……乃至……厌[P.35]患鼻,厌患香,……乃至……厌患舌,厌患味,……乃至……厌患身,厌患所触,……乃至……厌患意,厌患法,厌患意识,厌患意触,厌患缘意触所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若厌患即离贪,离贪即解脱,解脱则所谓『我已解脱』智生,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世尊〕说此法时,彼千比丘无有取著,心自诸漏解脱。
———炽燃品终———
———诵品三优楼频螺神变终———
二二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象头山后,与大比丘众千人向王舍城游行,此皆旧时螺髻梵志。时,世尊顺次游行至王舍城。于是,世尊住杖林园善住灵庙。
(二)
摩竭国洗尼瓶沙王闻:「从释种出家沙门瞿昙释子,到王舍城住杖林园之善住灵庙。彼世尊瞿昙受如此善名称扬,〔谓:〕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说自证知法,现证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文句之法,显示一切圆满悉皆清净梵行。善哉!见如此阿罗汉。」
(三)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为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所围绕,诣世[P.36]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亦或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或与世尊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坐于一面;或向世尊住处合掌,坐于一面;或世尊前称言姓名,坐于一面;或唯默然,坐于一面。
(四)
时,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大沙门从优楼频螺迦叶修梵行耶?又或优楼频螺迦叶从大沙门修梵行耶?」时,世尊心知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以偈告具寿优楼频螺迦叶曰:
(六)
时,具寿优楼频螺迦叶即从座起,偏袒上衣,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世尊是增益我师,我是声闻!世尊是增益我师,我是声闻!」时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优楼频螺迦叶依大沙门而修梵行。」
(七)
时,世尊心知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顺次说示,谓:[P.37]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杂染、出离功德。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
(八)
犹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以此瓶沙王为上首,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亦如此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一那由多诸人言愿为优婆塞。
(九)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前为太子时怀有五愿,我今成就此等。我前为太子时心生思念:『我愿受灌顶为王。』此,我第一愿,我今成就此矣。『愿应供、等正觉降临我土。』此,我第二愿,我今成就此矣。
(一〇)
『我愿得承事彼世尊。』此,我第三愿,我今成就此矣。『愿世尊为我说法。』此,我第四愿,我今成就此矣。『愿我证悟世尊法。』此,我第五愿,我今成就此矣。我前为太子时,有此五所愿,我今成就此等矣。
(一一)
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者,教迷者道路,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世尊如此以种种方便显示教法,我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P.38]世尊!容我从今起至命终止归依为优婆塞,愿世尊与比丘众俱于明日受我供食。」世尊默然受请。
(一二)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知世尊受请,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是夜过后,令调殊妙嚼食、啖食,白世尊时至曰:「食时至矣!」时,世尊于早晨时,著下裳,持钵、衣,率大比丘众千人入王舍城。此皆旧时螺髻梵志也。
(一三)
尔时,释提桓因化现孺童色相,立于佛为上首大比丘众前而说偈曰:
(一五)
时,世尊至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住处。至已,与比丘众俱坐所设之座。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向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亲手供奉殊妙嚼食、啖食,令充足饱满。〔知〕世尊食讫,洗钵与手已,而坐一面。
(一七)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我此竹林园离都邑不远、不近,往来便利,所有希求诸人易往,昼少喧闹、夜少音声、绝人迹、离人众、幽静、适于宴默。我当施竹林园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
(一八)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取金澡瓶献世尊曰:「我施竹林园与世尊为上首之比丘众。」世尊领受此园。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使之庆喜,即从座起而去。
时,世尊以此因缘说法,告比丘等曰:「诸比丘!许受僧园。」
二三
(一)
尔时,删若梵志住王舍城,大梵志众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舍利弗、目犍连随梵志删若修习梵行,约定:「若先得不死者,必告。」
(二)
时,具寿阿说示于早晨时著下裳,持钵、衣,入王舍城乞食。彼心庆乐,行止若即、若离;若瞻、若顾;若屈、若伸,眼视地上,具足威仪。梵志舍利弗见具寿阿说示于王舍城乞食,彼心庆乐,行止若即、若离;若瞻、若顾;若屈、若伸,[P.40]具足威仪。见已,对彼心生思念:「若世间有阿罗汉、阿罗道具足者,此人即彼比丘中一人,我应至此比丘处请问:『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师?爱乐谁教法耶?』」
(三)
时,梵志舍利弗心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问时。我当随此比丘后,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时,具寿阿说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还。时,梵志舍利弗至具寿阿说示处。至已,与具寿阿说示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而立一面。立于一面已,梵志舍利弗言具寿阿说示曰:「汝诸根澄清,汝肤色清净、皎洁。汝依谁出家耶?谁为汝师?爱乐谁教法耶?」
(四)
「有从释种出、出家大沙门释子。我乃依此世尊出家,以彼世尊为师,爱乐彼世尊教法。」「具寿尊师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浅,新进此法与律。我不能广延示法,但能略说其义。」时梵志舍利弗言具寿阿说示曰:「唯!多少请说,唯说其义,我所希求,唯义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五)
时,具寿阿说示为梵志舍利弗说此法门:
时,梵志舍利弗闻此法门,得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亦足为正法。汝等已悟无忧处,其为我等经多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见者。」
(六)
时,梵志舍利弗至梵志目犍连处。梵志目犍连见梵志舍利弗从远方来,见[P.41]而言梵志舍利弗曰:「汝诸根澄清,汝肤色清净、皎洁。汝得不死否?」「然!得不死矣。」「如何得不死耶?」
(七)
「我今见比丘阿说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彼心庆乐,若即、若离;若瞻、若顾;若屈、若伸,眼向地上,具足威仪。见而我生思念:『若世间有阿罗汉,或阿罗汉道具足者,此乃其比丘中一人。我应至此比丘处请问:「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师,爱乐谁教法耶?」』
(八)
时,我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问时。我当随此比丘后,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时,阿说示于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还。时,我至比丘阿说示处。至已,与比丘阿说示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立于一面。我立于一面,言比丘阿说示曰:『汝诸根澄清,汝肤色清净、皎洁。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师?爱乐谁教法耶?』
(九)
『有从释种出、出家之大沙门释子,我依世尊出家,以彼世尊为师,爱乐彼世尊教法。』『具寿尊师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浅,新入此法与律。我不能广延示法,但能略说其义。』『多少请说,唯说其义,我所希求,唯义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一〇)
时,比丘阿说示教示此法门:
[P.42]时,梵志目犍连闻此法门,得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亦足为正法。汝等已悟无忧处,其为我等经多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见者。」
二四
(一)
时,梵志目犍连言梵志舍利弗曰:「我等往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此处有二百五十梵志,依止我等,瞻仰我等而住此处。且告彼等,令随其所思而行。」时,舍利弗、目犍连至诸梵志处。至已,告诸梵志曰:「我等至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我等依止具寿,瞻仰具寿而住此处。若具寿于大沙门处行梵行者,我等皆于大沙门处行诸梵行。」
(二)
时,舍利弗、目犍连至梵志删若处。至已,言梵志删若曰:「我等往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止!勿往!我等三人并领此众。」舍利弗、目犍连再次…乃至…三次言梵志删若曰:「我等往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止!勿往!我等三人并领此众。」
(三)
时,舍利弗、目犍连率二百五十梵志到竹林。梵志删若于是处口吐热血。
世尊见舍利弗、目犍连从远方来,见已,告诸比丘曰:「彼处来二友,乃拘律陀、优波提舍也。彼等成我声闻一对上首双贤也。」二人于甚深智境,灭执得无上解脱,而到竹林。时,师授二人记別:「来此处二友,乃拘律陀、优波提舍也。彼等成我声闻一对上首双贤也。」
[P.43](四)
时,舍利弗、目犍连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处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为彼等具寿具足戒。
(五)
尔时,摩竭国诸有名族姓子于世尊处行梵行。众人忿怒、非难:「沙门瞿昙来夺〔我〕子,沙门瞿昙来夺〔我〕夫,沙门瞿昙来断绝〔我〕族姓。今彼令千螺髻梵志出家,令二百五十删若梵志出家,令摩竭国诸有名族姓子,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又见诸比丘以如此偈句非难:
(六)
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诸比丘!此声应不久存,唯存七日而已,七日过后当消灭矣。是故诸比丘,若以偈难汝等曰:
汝等即以偈反难之:
(七)
尔时,众人见诸比丘以如此偈非难:
诸比丘即以如此偈反难:
[P.44]众人〔知〕「沙门释子以法而不以非法诱导。」此〔非难〕声唯存七日。七日过后则消灭矣。
———舍利弗、目犍连出家〔因缘〕终———
———诵品四终———
二五
(一)
尔时,诸比丘无和尚教导、教诫,上衣、下裳皆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彼等于众人供食时,于啖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大声、高声而住。
(二)
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上衣、下裳皆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啖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大声、高声而住,如婆罗门食时之婆罗门耶?」
(三)
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诸比丘中少欲知足、怀惭知悔而好学者,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上衣、下裳皆不整齐,威仪不具足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软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声、大声而住耶?」
(四)
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由此因缘,于此时机,令集会比丘[P.45]众,问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等上衣、下裳俱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软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声、大声而住,真实否?」「世尊!真实也!」
(五)
时,佛世尊呵责曰:「诸比丘!此等愚人所为非也、非随顺、非相应、非沙门之法、非威仪、不应为。诸比丘!如何此等愚人之上衣、下裳俱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啖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声、大声而住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益,且令未信者不信,若已信者所以离反者也。」
(六)
时,世尊以诸多方便呵责彼等比丘,说示难扶养、难教养、多欲、不知足、參与众中懈怠之非;以诸多方便,说示易扶养、易教养、少欲、知足、渐损、好头陀行、行信心、损减障碍、精进。为诸比丘说其相应、随顺法,以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许有和尚。诸比丘!和尚见弟子时,当思如儿子;弟子视和尚,当思如父亲。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者,则令此法与律增益广大。
(七)
诸比丘!请和尚当如此行:偏袒上衣,礼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尊者!请为我和尚!尊者!请为我和尚!尊者!请为我和尚!』若彼曰:『善哉!』『诺!』『唯!』『相应!』『以信心勉之!』或以身报,或以言报,或以身、[P.46]言报者,则为和尚。若不以身报,不以言报,不以身、言报者,则不为和尚。
(八)
诸比丘!弟子于和尚应正当奉事,正当奉事者如此:晨起后应脱履、偏袒上衣、奉杨枝、奉漱水、设坐具。若有粥,即当洗钵奉粥。粥已饮时,奉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善洗收藏。和尚起时,应收坐具,若其处有尘垢,应清扫其处。
(一〇)
和尚言谈时,不应中断其言谈。若和尚言似有犯,应行遮止。还时先回以设坐具,取来洗足水、足台、足布,迎取钵、衣,奉副裙、取裙。若上衣为汗所湿时,应暂于热处烘乾,但上衣不应收置热处。应叠上衣。叠上衣时,由端余四指宽,以叠上衣,心念:不使中间有所损坏。衣带应置于〔上衣〕襞间。若有施食而和尚欲食时,应与水而奉施食。
(一一)
应问和尚要水否。若食已当奉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善洗去水,暂于热处烘乾,但钵不应放置热处。应收藏钵、衣。收藏钵时,一手取钵,一手摩[P.47]触床下,或小床下,收藏钵盂。钵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时,一手取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绳,端外襞内而藏上衣。和尚离去时,应收坐具,去洗足水,收藏足台、足布。若其处有尘垢,应清扫。
(一二)
若和尚欲洗浴时,即应设浴。若欲冷〔浴〕,即设冷者。若欲热〔浴〕,即设热者。若和尚欲入浴室,应捏细面湿以粘土。持浴室用椅与随从和尚,奉浴室用椅,取上衣置于一面,奉细面,奉粘土。若可能应〔俱〕入浴室。入浴室时,应以粘土涂脸,妥覆前后入于浴室。
(一三)
不得推挤长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參比丘入座,应于浴室奉侍和尚。从浴室出时,持浴室用台,妥覆前后而出浴室。水中亦应奉侍和尚。欲出时,先出拭己身之水,著下裳、再拭和尚身上水,奉下裳,奉僧伽梨,持浴室用台,先行以设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应问和尚要水否。
(一四)
若欲〔和尚〕受请说教,当请说法。若欲〔和尚〕受问,当问。若和尚所住精舍尘污,能则令净洁。净扫精舍时,应先出衣、钵置于一面,出坐具、敷具置于一面,出褥、枕置于一面。
[P.48](一五)
置床于下,勿撞门、楣,妥善取出,应置于一面。置小床于下,勿撞门、楣,妥善取出,应置于一面。出床脚置于一面,出唾壶置于一面,出枕板置于一面。出地敷具,思惟如何敷张而置于一面。若精舍有蛛网者,应观察而拂之。应清扫窗户及角隅。若涂红土色墙壁有尘垢者,应湿绞杂巾而拭之。若作黑色地面有尘垢者,应湿绞杂巾而拭之。若地未经处置者,应浇水而清扫之,思:『为使精舍无尘垢污故。』应集清扫所出,弃于一面。
(一六)
应晒乾、洁净、抖打地面敷具而搬入内,如昔所敷张而敷之。应晒乾、净扫床脚而搬运入内,放置原处。应晒乾、洁净、打扫用床,放置于下,勿撞门、楣,妥善搬入,如昔所置设而置之。应晒乾枕、褥,净、拍而搬入,如昔所置设而置之。应晒乾坐具、敷具,净、拍而搬入,如昔所铺陈而陈之。应晒乾唾壶,拭净搬入,放置原处。应晒乾枕板,扫洁搬入,放置原处。
(一七)
应收藏衣钵。收藏钵者,应一手取钵,一手摩触床下,或摩触小床下以藏钵。钵不得收置于露地。收藏上衣者,应一手取上衣,以一手拂衣架、或衣绳,端外襞内而藏上衣。
(一八)
若由东方风吹尘来时,应闭东窗。若由西方风吹尘来时,应闭西窗。若[P.49]由北方风吹尘来时,应闭北窗。若由南方风吹尘来时,应闭南窗。若寒冷时,应于昼间开窗夜间闭窗。若暑热时,即昼间闭窗夜间开窗。
(一九)
若房间有尘垢时,当清扫房间。若库间有尘垢时,当清扫库间。若勤行堂有尘垢时,当清扫勤行堂。若火堂有尘垢时,当清扫火堂。若厕房有尘垢时,当清扫厕房。若无饮料时,当备饮料。若无食物时,当备食物。若洒水瓶无水时,当盛水于洒水瓶。
(二〇)
若和尚生不欣喜时,弟子应〔自〕除,或令〔他人〕除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和尚生恶作时,弟子应〔自〕灭,或令〔他人〕灭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和尚生成见时,弟子应〔自〕离,或令〔他人〕离之,或为此而说法。
(二二)
若僧伽欲为和尚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之羯磨时,弟子应使僧伽勿为和尚行羯磨,或使减轻。又或僧伽为和尚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之羯磨时,弟子应使和尚正行、顺从、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二三)
若应洗和尚上衣时,弟子应〔自〕洗,或使〔他人〕洗和尚上衣。若应[P.50]作和尚上衣时,弟子应〔自〕作,或使〔他人〕作和尚上衣。若应为和尚调染料时,弟子应〔自〕调,或使〔他人〕为和尚调染料。若应染和尚上衣时,弟子应〔自〕染,或使〔他人〕染。染上衣时,应妥善反覆返转而染之,若滴未止时不应离去。
(二四)
未问和尚,不得与钵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钵;不得与上衣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上衣;不得与资具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资具;不得剃除他人头发,不得使他人剃除头发;不得奉事他人,不得使他人奉事;不得侍候他人,不得使他人侍候;不得为他人随从沙门,不得使人作随从沙门;不得搬送他人〔所得〕施食,不得使人搬送〔自得〕施食。不问和尚不得入村,不得往塚间,不得赴他乡。若和尚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奉事和尚品终———
二六
(一)
「诸比丘!和尚对同修应正当承事。应如此正当承事:诸比丘!和尚应依说示、质问、教导、教诫,以摄护、增益同修。若和尚有钵同修无钵时,和尚[P.51]应与同修钵或使〔他人〕与同修钵。若和尚有上衣同修无上衣时,和尚应与同修上衣,或使〔他人〕与同修上衣。若和尚有资具同修无资具时,和尚应与同修资具,或使〔他人〕与同修资具。
(二)
若同修患病时,晨起应与杨枝、与漱水、设坐具。若有粥时,应洗钵、与粥。饮粥已,应与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妥善洗净收藏。同修起时应收坐具,若其处有尘垢时,当清扫。
(三)
若同修欲入村时,应与裙、取副裙。与衣带、叠僧伽梨。洗钵,应盛水与之。若料彼还时,应设坐具,置洗足水、足台、足布,出迎而取钵、衣,与副裙,取裙。若上衣为汗所湿时,应暂于热处烘乾,但上衣不应收置于热处。应叠上衣。叠上衣时,由端余四指宽以叠上衣,不使中间有所损坏。衣带应入于〔上衣〕襞间。若有施食,同修欲食时,应与水、与施食。
(四)
应问同修要水否。若食已当与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妥善洗净拭水,暂于热处烘乾,但钵不应收置于热处。应收藏钵、衣。收藏钵时,应一手取钵,一手摩触床下,或小床下,以收藏钵盂。钵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时,应一手取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纲,端外、襞内而收藏上衣。同修起时,应收坐具,去足水,收足台、足布。若其处有尘垢时,应清扫之。
(五)
若同修欲洗浴时,应设浴。若欲冷〔浴〕时,应设冷者。若欲热〔浴〕时,[P.52]应设热者。若同修欲入浴室时,应捏细面湿以粘土。持浴室用台,与浴室台。取上衣置于一面,与细面、与粘土。若可能应〔俱〕入浴室。入浴室时,应以粘土涂脸,妥覆前后入于浴室。
(六)
不得推挤长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參比丘就座,当于浴室承事同修。从浴室出时,持浴室用台,妥覆前后而出浴室。于水中亦应承事同修。欲出时,先出拭己身之水,著下裳,再拭同修身上水,与下裳,与僧伽梨,持浴室用台,先行以设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当问同修要水否。
(七)
若同修所住精舍有尘垢,可能时当清扫。清扫精舍时,应先出钵、衣,置于一面…〔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一九)〕…若洒水瓶无水时,应盛水于洒水瓶。
(八)
同修生不欣喜时,和尚应〔自〕除,或使〔他人〕除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同修生恶作时,和尚应〔自〕灭,或使〔他人〕灭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同修生成见,和尚应〔自〕离,或使〔他人〕离之,或为此而说法。
(九)
若同修犯尊法应受別住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別住。若同修应受本日治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本日治。若同修应受摩那埵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摩那[P.53]埵。若同修应受出罪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出罪。
(一〇)
若僧伽欲为同修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之羯磨时,和尚应使僧伽勿为同修行羯磨,或使减轻。若僧伽为〔同修〕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羯磨时,和尚应使之正行、顺从、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一一)
若同修上衣应洗濯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洗濯。』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应如何洗濯。』若同修欲作上衣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作。』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应如何制作。』若欲调染料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调。』或勉力思惟:『同修染料应如何调理。』若同修欲染上衣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染色。』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应如何染色。』染上衣时,应妥善反覆返转而染之,滴未止时,不得离去。若同修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承事同修品终———
二七
(一)
尔时,诸弟子不正事和尚。少欲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弟子不正事和尚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弟子不正事和[P.54]尚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曰:「诸比丘!如何诸弟子不正事和尚耶?」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弟子不可不正事和尚,不正事和尚者堕恶作。」
(二)
犹不正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正事者,许摈出。诸比丘!摈出应如此行之:『摈出汝!』『勿还此处!』『持汝衣、钵去!』『不得近侍我!』或以身示,或以言示,或以身、言示之,以摈出弟子;不以身示,不以言示,不以身、言示者,不得摈出弟子。」
(三)
尔时,弟子被摈出而不悔过。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悔过。」犹不悔过。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被摈出者不可不悔过,不悔过者堕恶作。」
(四)
尔时,诸和尚不受悔过,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受悔过。」犹不受悔过,诸弟子离去、还俗、入于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可不受悔过,不受悔过者堕恶作。」
(五)
尔时,诸和尚摈出正事者,不摈出不正事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摈出正事者,摈出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可不摈出不正事者,不摈出者堕恶作。
(六)
诸比丘!应摈出具足五分之弟子,谓:对和尚无最上爱敬、无最上信心、无最上惭、无最上畏敬、无最上修习也。诸比丘!应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诸比丘!不得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谓:对和尚有最上敬爱、有最上信心、有最上惭、有最上畏敬、有最上修习也。诸比丘!不应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
(七)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者宜摈出,谓:对和尚无最上爱敬、……无最上[P.55]修习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宜摈出。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不宜摈出,谓:对和尚有最上爱敬……有最上修习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不宜摈出。
(八)
诸比丘!不摈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摈出者,则无违越。谓:对和尚无最上爱敬……无最上修习也。诸比丘!不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摈出者,则无违越。诸比丘!摈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不摈出者,则无违越。谓:对和尚有最上爱敬……有最上修习也。诸比丘!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不摈出者,则无违越。」
二八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到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于诸比丘处不得出家,而致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露出脉结。世尊见是婆罗门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露出脉结。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如何婆罗门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露出脉结耶?」「世尊!彼婆罗门到比丘等处请求出家,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未得于比丘等处出家,以致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而露脉结也。」
(二)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何人有忆念彼婆罗门所为耶?」如此言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于彼婆罗门行为有所忆念。」「舍利弗!如何于婆罗[P.56]门行为有忆念耶?」「我于此处,于王舍城行乞食时,彼婆罗门令一匙施食,我于彼婆罗门如此行为有所忆念。」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士知恩知报。舍利弗!故汝宜令彼婆罗门出家,授具足戒!」「我如何使彼婆罗门出家,授与具足戒耶?」时,世尊于此时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先许以三归依为具足戒,今日以后弃之。诸比丘!许依白四授具足戒。
(四)
诸比丘!授具足戒时,应如此行之: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曰:『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为表白。
(五)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我再次说此义,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
(六)
『我三次说此义,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已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二九
(一)
尔时,有一比丘,受具足戒未久而行非行。诸比丘言曰:「勿如此行!此非威仪。」彼言:「非我请具寿而受具足戒,何以非请而授我具足戒耶?」彼等[P.57]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受请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许受请授具足戒。
(二)
诸比丘!请时应如此行之:愿受具足戒者,应到僧伽处,偏袒上衣,礼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向僧伽请具足戒。僧伽!哀愍济度我。』应二请…乃至…三请…乃至…
(三)
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此乃表白。
(四)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受具足戒。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我二次说此义…乃至…我三次说此义…乃至…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已。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三〇
(一)
尔时,于王舍城备行赓续〔供养〕殊胜诸食。时,有婆罗门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进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我应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时,彼婆罗门到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令彼出家,授与具足戒。
(二)
彼出家后赓续〔供养〕美食停止。诸比丘曰:「来!往乞食。」彼言曰:[P.58]「我非为乞食而来出家,汝等若施我即食,若不施我即不出家。」「汝为腹而来出家耶?」「然!诸比丘!」
(三)
诸少欲比丘忿怒、非难:「如何于如此善说之法、律,有为腹而来出家之比丘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汝真为腹而来出家耶?」「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曰:「愚人!如何汝于如此善说之法、律,为腹而出家耶?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为之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
(四)
「诸比丘!许授具足戒者说四依,〔谓:〕『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僧次食、別请食、请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粪扫衣,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亚麻衣、绵衣、野蚕衣、褐衣、麻衣、纻衣也。出家依树下坐,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楼、楼房、地窟也。出家依陈弃药,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熟酥、生酥、油、蜜、糖也。』」
———诵品五奉事和尚终———
三一
(一)
尔时,有一孺童,至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为彼豫说〔四〕依。彼言曰:「若我已出家后,若说〔四〕依者,应不爱乐。我今不出家,我嫌厌不爱乐此〔四〕依也。」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豫说〔四〕依,说者堕恶作。诸比丘!许于授戒等无间说〔四〕依。」
(二)
尔时,诸比丘以二人或三人僧众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满十人僧众,不得授与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许以十人或十人以上僧众授具足戒。」
[P.59](三)
尔时,比丘一戒腊者二戒腊者授弟子具足戒。具寿优波斯那崩犍多子亦一腊而授弟子具足戒。彼过安居后届二腊,率一腊弟子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与诸客比丘俱相庆慰,乃佛世尊常法也。
(四)
时,世尊言具寿优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忍乎?足乎?从远道来疲倦乎?」「世尊!忍!世尊!足!我从远道来不倦。」诸如来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时而问,知时而不问。诸如来于利志事即问,非利志事不问。诸如来毁非利志事之桥。佛世尊依二相问诸比丘,谓:为说法、为施设声闻学处。
(五)
时,世尊言具寿优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汝几腊耶?」「世尊!我二腊也。」「此比丘几腊耶?」「世尊!一腊也。」「比丘是汝何人?」「世尊!是我弟子也。」佛世尊呵责曰:「愚人!非也!非随顺、非相应、非沙门法、非威仪,不应为之。愚人!惟汝自身应受他人教诫、教导,如何教诫、教导他人耶?愚人!汝堕奢侈,如此过速集众。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未满十腊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十、或过十腊者许授具足戒。」
(六)
尔时,诸比丘曰:「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故有和尚愚痴,弟子贤明;有和尚暗昧,弟子聪明;有和尚劣慧,弟子具慧。有一[P.60]旧外道,于和尚为顺次说法时,论难和尚而还旧外道处。
(七)
少欲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痴……弟子具慧。」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比丘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有和尚愚痴……弟子具慧。事真实否?」「世尊!真实也!」
(八)
佛世尊呵责之曰:「诸比丘!如何诸愚人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痴……弟子具慧。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愚痴、暗昧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十腊或过十腊者授具足戒。」
三二
(一)
尔时,诸比丘于和尚离去、还俗、死亡、归于外道时,无阿阇梨,无人教导、教诫,上衣、下裳不齐整,威仪不具足而往乞食。彼等于众人施食时……〔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世尊!真实也!」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诸比丘!许有阿阇梨。诸比丘!阿阇梨视侍者当如儿子,侍者视阿阇梨当如父亲。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则当增益、广大此法与律也。诸比丘!若届十腊前依止而住,届十腊者许为依止。
(二)
诸比丘!请阿阇梨者,当如是行:应偏袒右肩,礼足,蹲踞,合掌,如此[P.61]唱言:『为我作阿阇梨!我依止具寿!为我作阿阇梨!我依止具寿!』若彼曰:『善哉!』『诺!』『唯!』『相应!』『以信心勉之!』或以身报,或以言报,或以身、言报者,可作阿阇梨;若不以身报,不以言报,不以身、言报者,不得为阿阇梨。
(三)
诸比丘!侍者于阿阇梨应正奉事,正奉事者当如此:晨起后应脱履、偏袒上衣、奉杨枝、奉漱水、设坐具。若有粥者,应洗钵奉粥。食粥已时,奉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妥善洗濯而收藏之…〔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八)~(二四)。『和尚』改为『阿阇梨』,『弟子』改为『侍者』〕…若阿阇梨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奉事阿阇梨品终———
三三
(一)
「诸比丘!阿阇梨于侍者应正行承事,正承事者应如此。诸比丘!阿阇梨应依说示、质问、教导、教诫、摄护、摄受弟子。若阿阇梨有钵,弟子无钵时,阿阇梨应以〔自〕钵与弟子,或令〔他人〕以钵与弟子。若阿阇梨有上衣…〔同第一 大犍度二六(一)~(一一)。『和尚』改为『阿阇梨』,『弟子』改为『侍者』〕…若侍者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承事侍者终———
———诵品六〔终〕———
三四
(一)
尔时,诸侍者于阿阇梨不正奉事…〔同第一 大犍度二七(一)~(八)。「和尚」改为「阿阇梨」,「弟子」改为「侍者」〕……不摈出者无违越。
三五
(一)
尔时,诸比丘愚痴、暗昧,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与人依止。故有阿阇梨愚痴而侍者贤能,有阿阇梨暗昧而侍者聪明,有阿阇梨少闻而侍者[P.62]多闻,有阿阇梨劣慧而侍者具慧。诸少欲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愚痴、暗昧,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与人依止耶?有阿阇梨愚痴……侍者具慧。」
(二)
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比丘愚痴、暗昧,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与人依止,事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愚痴、暗昧者不得与人依止,与依止者堕恶作。诸比丘!许聪明、贤能比丘,十腊、或过十腊者,许与人依止。」
三六
(一)
尔时,诸比丘于阿阇梨离去、还俗、死亡、归依外道时,不知是〔否〕丧失和尚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丧失和尚依止有五:和尚离去、还俗、死亡、归依外道、与命令。诸比丘!如此五者成丧失和尚依止。诸比丘!失阿阇梨依止有六:阿阇梨离去、还俗、死亡、归依外道、与命令,此等为五,又或与和尚同住一处。诸比丘!如此六者为失阿阇梨依止。
(二)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具足无学戒蕴,不具足无学定蕴,不具足无学慧蕴,不具足无学解脱蕴,不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三)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与依止,得蓄沙弥,〔谓:〕具足[P.63]无学戒蕴……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与依止,得蓄沙弥。
(四)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自不具足无学戒蕴,亦使他人不具足无学戒蕴,……自不具足解脱知见蕴,而亦使他人不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五)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自具足无学戒蕴,亦使人具足无学戒蕴,……自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而亦使人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六)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七)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有信、有惭、有愧、精进、不失念。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八)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于增上戒破戒,于增上行破行,于增上见破见、寡闻、劣慧。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P.64](九)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于增上戒不破戒,于增上行不破行,于增上见不破见、多闻、具慧。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〇)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侍者或弟子生病,不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不能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恶作,〔不能〕依法〔自〕灭或使〔他人〕灭之;不知犯;不知出罪。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也。
(一一)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侍者或弟子生病,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能〔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恶作,能依法〔自〕灭或使〔他人〕灭之;知犯;知出罪。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二)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能令侍者或弟子学增上行仪之学,不能令于调顺初梵行学,不能令于调顺增上法,不能令于调顺增上律,不能令于依法〔自〕离或令〔他人〕灭离。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一三)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能使侍[P.65]者或弟子学增上行仪之学,能令彼等调顺初梵行学,能令调顺增上法学,能令于调顺增上律学,能令依法〔自〕离或令〔他人〕灭离。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四)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犯,不知重犯,不善审知两部波罗提木叉,不善分別,不善转,不善决择经文。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一五)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善审知两部波罗提木叉,善分別,善转,善决择经文。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六)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犯,不知重犯,未满十腊。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一七)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十腊或过十腊。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授具足戒之五分十六事品终———
三七
[P.69]三八
(一)
尔时,有旧外道者,和尚为说顺法时,以论难和尚而还旧外道处。彼再来诸比丘处请具足戒。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和尚为旧外道说顺法时,以论难和尚而还旧外道处者,虽〔再〕来不得授具足戒。诸比丘!若彼旧外道希望依此法与律出家,希望具足戒者,当与四月別住。
(二)
诸比丘!与此〔別住〕时,当如此行之:先剃须发,令著袈裟衣,偏袒右肩,礼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再次……三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三)
诸比丘!彼旧外道至僧伽处,偏袒上衣,礼拜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某甲为旧外道,希望于此法与律〔受〕具足戒。我请僧伽与四月別住。』再次请愿,三次请愿,聪明贤能比丘告僧伽曰:『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旧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与律〔受〕具足戒,彼请僧伽与四月別住。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別住。此乃表白。
(四)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旧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与律〔受〕具足戒,彼请僧伽与四月別住,僧伽应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別住。今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別住,具[P.70]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別住已。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五)
诸比丘!旧外道适于僧意者如此,不适僧意者如此。诸比丘!如何是旧外道不适僧意耶?诸比丘!此处为外道者,入村落过早,归来过迟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与淫女亲近,与寡妇亲近,与年华童女亲近,与黄门亲近,与比丘尼亲近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僧意也。
(六)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不堪任梵行弟子之种种当为,不勤勉,不具足其为方便之观察,不能〔自〕作,不能导他。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于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于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说,无志欲之愿望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于僧意也。
(七)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闻毁訾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喜欲、执,忿而不乐、不欣。闻毁訾佛、法、僧,则乐而欣、喜。有闻赞叹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所欲、执,乐而欣、喜。闻赞叹佛、法、僧,则忿而不乐、不欣。诸比丘!如此乃决定为旧外道者不适于僧意之所以也。诸比丘!如此乃为旧外道者不适僧意也。诸比丘!如此不适僧意之旧外道来时,亦不得授具足戒。
(八)
诸比丘!如何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耶?诸比丘!此处为旧外道者,入村落不过早,归来不过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不与淫女亲近,不与寡妇亲近,不与年华童女亲近,不与黄门亲近,不与[P.71]比丘尼亲近。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
(九)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堪任于梵行弟子种种当为勤勉,具足其为方便之观察,能〔自〕作,能〔导他〕。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于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说,有利志欲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
(一〇)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闻毁訾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所欲、执时,乐而欣、喜,闻毁訾佛、法、僧时,忿而不乐、不欣。闻赞叹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所欲,执时,忿而不乐、不欣,闻赞叹佛、法、僧时,乐而欣、喜。诸比丘!如此乃决定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之所以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诸比丘!如此适于僧意之旧外道来时应授具足戒。
(一一)
诸比丘!为旧外道者若裸形而来者,乞请衣则依于和尚。若不断发而来者,乞僧伽剃发应许可。诸比丘!若火教徒、螺髻梵志来时,当授具足戒,不得与別住。何以故?诸比丘!彼等赞业,赞所当作故。诸比丘!生于释迦族而为旧外道者来时,当授具足戒,不得与別住。诸比丘!我与诸亲族此不共之特典。」
———旧外道因缘终———
———诵品七终———
三九
(一)
尔时,摩竭国盛患五种病:癞、痈、疹、肺病、癫狂也。众人患五种病者,到耆婆童子处曰:「师!愿治我等〔病〕。」「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P.72]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师!一切所有归于汝,我等将为汝奴仆。师!愿治我等。」「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
(二)
时,彼众人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我等当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若尔,诸比丘应看护〔我等〕,耆婆童子应治〔我等〕矣。」时,彼众人到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诸比丘为之看护,耆婆童子为之治疗。
(三)
尔时,诸比丘看护甚多患病比丘,多所乞、多所求曰:「与病者食,与看护病者食,与病者药物!」而耆婆童子因治此众多患病比丘故,时舍王事。
(四)
有一人患五种病,到耆婆子处曰:「师!愿治我〔病〕。」「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师!一切所有归于汝,我当为汝奴仆。师!愿治我〔病〕。」「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
(五)
时,是人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我当到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若尔,诸比丘应看护〔我〕,耆婆童子亦应治〔我〕,我至无病则还俗。」时,是人到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出家受具足戒,诸比[P.73]丘为之看护,耆婆童子为之治疗。彼病愈还俗,耆婆童子见是人还俗。见已,言是人曰:「汝非至诸比丘处出家耶?」「师!乃尔!」「既尔,何作如此事耶?」时,是人以此事告耆婆童子。
(六)
耆婆童子忿怒、非难:「如何诸尊者令患五种病者出家耶?」时,耆婆童子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耆婆童子白世尊言:「世尊!愿不令患五种病者出家。」
(七)
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耆婆童子令之欢喜。时,耆婆童子欢喜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由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患五种病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〇
(一)
尔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境内反乱。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命令将军、大臣曰:「汝等往镇国境!」「唯!唯!大王!」将军、大臣应诺摩竭国洗尼瓶沙王。
(二)
时,著名军士心生思念:「我等若喜战而往,则为恶而多积非福。将依何方便以脱恶为善耶?」时,彼诸军士又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说真实、持戒、有善法。若我等往诸沙门释子处出家,则我等脱恶为善矣。」时,彼诸军士即至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P.74](三)
将军、大臣问王臣曰:「如何某甲等军士不在耶?」「某甲等军士于诸比丘处出家矣。」将军、大臣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王臣出家耶?」将军、大臣以此事告摩竭国洗尼瓶沙王。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问司法大臣曰:「以使王臣出家者当于何罪耶?」「大王!应断和尚头颅,拔表白师之舌,半折会众之肋骨。」
(四)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诣世尊住处,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洗尼瓶沙王白世尊曰:「世尊!于诸王中有无信心、无净心者,以琐事烦恼诸比丘,愿世尊不令王臣出家。」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使摩竭国洗尼瓶沙王欢喜。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庆喜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已,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以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令王臣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一
(一)
尔时,盗贼鸯崛摩罗于比丘处出家。众人见之惊惧而逃、避路、背面、闭门。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强盗出家耶?」诸比丘闻彼等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令强盗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P.75]四二
(一)
尔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下令曰:「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者,得不作任何事,但善说法、行梵行、正作苦边际!」尔时,有一人,为盗被系于狱舍,破狱舍逃脱,于诸比丘处出家。
(二)
众人见曰:「此乃彼破狱舍盗贼也!应捕之!」或言:「不得如此说,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下令:『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者,得不为任何事,但善说法、行梵行、正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诸沙门释子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破狱盗贼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破狱盗贼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三
(一)
尔时,有一人为盗而逃至诸比丘处出家。于王后宫张贴告示,谓:「若见应即杀。」众人见而言曰:「此乃彼告示中盗贼也!应杀之!」或曰:「不得如此言……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诸沙门释子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被告示之盗贼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被告示之盗贼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四
(一)
尔时,有一受笞刑者于诸比丘处出家。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受笞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受笞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P.76]四五
(一)
尔时,有一受烙刑者于诸比丘处出家。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受烙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受烙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六
(一)
尔时,有一逃债者于诸比丘处出家。诸债主见曰:「此乃我等债务人!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说,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下令:『到沙门释子等处出家者,得不为任何事,但善说法、行梵行、正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沙门释子等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负债人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负债人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七
(一)
尔时,有一奴仆逃于诸比丘处出家。诸主人见曰:「此乃我等奴仆!逮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言……正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沙门释子等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奴仆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奴仆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八
(一)
尔时,有一秃头锻工,与父母争而往〔僧〕园于诸比丘处出家。时,彼秃头锻工之父母,为寻彼秃头锻工,到〔僧〕园问诸比丘曰:「见如此童子否?」诸比丘不知而言曰:「我等不知。」未见而言曰:「我等未见。」
(二)
时,彼秃头锻工之父母,寻彼秃头锻工,见于诸比丘处出家,忿怒、非难[P.77]曰:「此诸沙门释子无惭、妄语破戒。知而言不知;见而言未见。此童子已于诸比丘处出家也。」诸比丘闻彼秃头锻工之父母忿怒、非难。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应于僧伽求剃发之许可。」
四九
(一)
尔时,王舍城有一群童子十七人为好友,以优波离童子为其上首。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我等死后,优波离依何方便得以安乐生活而无困苦?」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善学书,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学书,于指即痛苦。若令优波离学算数,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
(二)
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学算数,于胸即痛苦。若令优波离善学画,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善学画,于眼即痛苦。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若令优波离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则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
(三)
优波离童子闻父母如此言谈。时,优波离童子即至彼诸童子处。至已,言彼诸童子曰:「来!我等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若汝出家者,则我等亦出家。」时,[P.78]彼诸童子至各自父母处言曰:「许我离家而出家。」时,彼诸童子之父母及彼诸童子皆同有善意趣志愿,故许焉。彼等到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四)
彼等于夜未明凌晨早起而唤曰:「与粥!与食!与啖食!」诸比丘曰:「应待至天明,有粥即饮,有食即食,有啖食即食之;若无粥、食、啖食时,应往乞食而食焉!」诸比丘虽如此说,彼等唯唤:「与粥!与食!与啖食!」〔而〕濡污卧床。
(五)
世尊于夜未明凌晨时,起而闻童子声。闻已,告具寿阿难曰:「阿难!何故彼童子声?」时,具寿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与具足戒事,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曰:「诸比丘!如何愚人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与具足戒耶?」
(六)
「诸比丘!未满二十岁者,不堪忍耐寒、热、饥、渴、蚊、虻、风、热、虫、蛇所触;〔不堪忍耐〕骂詈恶口言语;身不堪忍受苦、猛、粗、利、不悦、不可意而夺命。诸比丘!二十岁者,堪忍耐寒、热……。诸比丘!如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者,不得授与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应依法断除。」
五〇
(一)
尔时,有一家族,因蛇风病而死,唯遗父子。彼等于比丘处出家,俱往乞食。时,彼童子当受其父施热粥言曰:「父亲!亦与我!父亲!亦与我!」众[P.79]人忿怒、非难:「彼沙门释子非梵行者也,此童子乃比丘尼所生也。」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未满十五岁童子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五一
(一)
尔时,有一归依阿难家族有信心、有净心。因蛇风病而死,唯遗二童子。彼等依旧习,见有比丘即趋近前,诸比丘等叱退之。彼等为诸比丘所叱退而仍叫唤。时,具寿阿难心生思念:「世尊规定不得令未满十五岁童子出家,而此诸童子皆不满十五岁,依何方便得不丧失此诸童子耶?」时,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阿难!此诸童子能驱乌否?」「世尊!能!」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许令未满十五岁童子为驱乌人而出家。」
五二
(一)
尔时,具寿跋难陀释子有二沙弥,谓骞荼与磨竭也。彼等更相行淫。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沙门行如此非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一人不得蓄二沙弥,蓄者堕恶作。」
五三
(一)
尔时,世尊于王舍城既过雨季,又过夏、冬。众人忿怒、非难:「有诸沙门释子,四方无路而盲暗,彼等不知四方。」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二)
时,世尊告阿难曰:「阿难!持键往告各房舍诸比丘言:『世尊将游行南[P.80]山,欲从者来。』」「唯!唯!」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即持键往各房舍告诸比丘言:「世尊将游行南山,欲从者来。」
(三)
诸比丘曰:「阿难!世尊规定于十腊间依止而住,过十腊后,可与〔人〕依止。若我等当往彼处而取依止,住短时间复还来时,则不能不再取依止。若我等阿阇梨、和尚往,我等亦往;若我等阿阇梨、和尚不往,我等亦不往。阿难!〔不然〕我等知为轻率也。」
(四)
时,世尊与少数比丘众俱,游行南山。时,世尊于随意间住南山后,复还王舍城。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如何如来游行南山,唯与少数比丘众俱耶?」时,具寿阿难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依止五年,暗昧者乃至命终应依止而住。
(五)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不具足无学戒蕴…〔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无学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三)〕…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六)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不信…〔同第一大犍度三六(六)〕…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P.81]五分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七)〕…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七)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学…〔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八)〕…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九)〕…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八)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四)〕…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五)〕…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九)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六)〕…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七)〕…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〇)
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无学之〔同第一大犍度三七(一)〕…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无学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二)〕…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一)
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不信…〔同第一大犍度三七(五)〕…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六)〕…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二)
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七)〕…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八)〕…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三)
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三)〕…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四)〕…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无畏诵品终———
[P.82]五四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王舍城后,往迦维罗卫城,顺次游行至迦维罗卫城。时,世尊住释迦国迦维罗卫城尼拘律园。时,世尊于早晨时著下裳,持钵、衣,至释氏净饭王住处。至已,坐于设座。时,罗睺罗之母王妃言罗睺罗王子曰:「罗睺罗!彼汝父也,往求余财!」
(二)
时,罗睺罗诣世尊住处。诣而立于世尊之前曰:「沙门!欢喜汝之形影。」时,世尊即从座起而去。时,罗睺罗王子随往世尊之后言曰:「沙门!与我余财,沙门!与我余财。」时,世尊告舍利弗曰:「舍利弗!汝令罗睺罗出家!」「我如何令罗睺罗出家耶?」
(三)
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许以三归依令出家为沙弥。诸比丘!令出家者,应如此为之:先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偏袒上衣,礼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二次……三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诸比丘!许以如此三归依令出家为沙弥。」
(四)
时,具寿舍利弗令罗睺罗出家。时,释氏净饭王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释氏净饭王白世尊曰:「我有一愿求世尊。」「瞿昙!诸如来已超所愿。」「〔我愿〕相应无过也。」「瞿昙!请言!」
(五)
「世尊出家之时,我不少痛苦,难陀之时亦然,及至罗睺罗而极大。想对[P.83]子之爱由如割皮,割皮而切肤,切肤而割肉,割肉而断筋,断筋而粹骨,粹骨而彻体。愿不令父母不许之子出家。」
(六)
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令释氏净饭王庆喜。时,释氏净饭王于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已,敬礼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由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令父母不许之子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五五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迦维罗卫城后,向舍卫城游行,顺次游行至舍卫城。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家族归依具寿舍利弗,送具寿舍利弗一童子,请长老令其童子出家。时,具寿舍利弗心生思念:「世尊制定一人不得蓄二沙弥学处。我已有罗睺罗,我如何令〔此童子〕出家。」彼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一人蓄二沙弥,只要能教授、教诫,许蓄〔沙弥〕。」
五六
(一)
时,诸沙弥心生思念:「我等学处有几何耶?我等应学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沙弥有十学处,许沙弥学此,〔谓:〕不杀生、[P.84]不偷盗、不行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观听歌舞伎乐、不用鬘香涂饰、不睡高广大床、不受金银。诸比丘!沙弥有如此十学处,沙弥应学此。」
五七
(一)
尔时,诸沙弥不尊敬,不恭顺,不与诸比丘和合住。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沙弥不尊敬,不恭顺,不与比丘等和合住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罚具足五分之沙弥,〔谓:〕图谋令诸比丘无所得,图谋令诸比丘不利,图谋令诸比丘无住处,诽谤诸比丘,离间比丘与比丘。诸比丘!许罚具足如此五分之沙弥。」
(二)
时,诸比丘心生思念:「应如何行罚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禁止。」时,诸比丘皆禁止沙弥〔入〕僧园。诸沙弥不得入园,或离去,或还俗,或归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禁止全僧园,禁止者堕恶作。诸比丘!许禁住处或归处。」
(三)
尔时,诸比丘禁止诸沙弥进食。众人作粥或僧食,言沙弥曰:「来!请饮粥。来!请进食。」诸沙弥言:「我等不能,比丘禁止矣。」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大德禁止诸沙弥饮食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禁食,禁止者堕恶作。」
———罚事终———
[P.85]五八
(一)
尔时,六群比丘未问和尚而禁止沙弥。诸和尚寻〔思〕曰:「何故我等沙弥不在耶?」诸比丘言曰:「为六群比丘所禁止。」诸和尚忿怒、非难:「如何六群比丘不问我等而禁止我等沙弥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不问和尚而为禁止,为者堕恶作。」
五九
(一)
尔时,六群比丘带走诸长老比丘之沙弥。诸长老自取杨枝、漱水而疲倦。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带走他人会众,带走者堕恶作。」
六〇
(一)
尔时,具寿跋难陀之沙弥骞荼污染比丘尼康达迦。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沙弥行如此非行仪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摈灭具足十分之沙弥,〔谓:〕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饮酒、谤佛、谤法、谤僧、邪见、污染比丘尼也。诸比丘!许摈灭具足如此十分之沙弥。」
六一
(一)
尔时,有一黄门,于诸比丘处出家。彼至诸年青比丘处言曰:「来!与我行不净法。」诸比丘斥退而言:「黄门!灭去。黄门!丧去。何用汝耶!」被诸比丘所斥退而至诸长大、肥胖沙弥处言曰:「来!与我行不净法。」沙弥等斥退而言:「黄门!灭去。黄门!丧去。何用汝耶!」被诸沙弥所斥退而到放象人、放[P.86]马人处,言:「来!与我行不净法。」放象人、放马人与之行不净法。
(二)
彼等忿怒、非难:「彼诸沙门释子乃黄门也。彼等之中非黄门者污染黄门,如此,彼等皆非梵行者。」诸比丘闻放象人、放马人之忿怒及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黄门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二
(一)
尔时,有一旧族姓子,家道衰落而其身柔弱。时,彼家道衰落旧族姓子心生思念:「我身柔弱,不能得未得之富,使已得之富增大。依何方便得安乐生活而无困难耶?」时,彼其家断灭旧族姓子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卧具。我当自备钵、衣,除去须发,著袈裟衣,往〔僧〕园与诸比丘共住。」
(二)
时,彼家道衰落旧族姓子,自备钵、衣,去须发,著袈裟衣,往〔僧〕园敬礼诸比丘。诸比丘曰:「汝何腊?」「何腊者何?」「汝之和尚为谁耶?」「和尚者何?」诸比丘言具寿优波离曰:「优波离!请寻问此出家者。」
(三)
时,具寿优波离询问彼家道衰落旧族姓子,彼告以此事。具寿优波离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贼住者未受具足戒将不得授具足戒,已授具足戒者当摈灭之。诸比丘!归外道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P.87]六三
(一)
尔时,有一龙悲叹、羞耻、嫌恶龙生。时,彼龙心生思念:「依何方便脱离龙生,速得人性耶?」时,彼龙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说真实、持戒有善法。我若到诸沙门释子处出家时,应脱离龙生,速得人性。」
(二)
时,彼龙现为孺童形,至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令彼出家授具足戒。尔时,彼龙与一比丘俱住边隅精舍。时,比丘于夜未明凌晨起身于露处经行。时,彼龙于比丘外出安心入睡,现龙身遍满精舍,局蜷出于窗外。
(三)
时,彼比丘欲开门入精舍,见有龙身遍满精舍,局蜷出于窗外。见而怖畏举声。诸比丘跑来言彼比丘曰:「何以举声耶?」「有龙身遍满精舍,局蜷出于窗外。」时,彼龙为其声惊醒而坐于座。诸比丘曰:「汝为何耶?」「我乃龙也!」「如何汝现如此形耶?」时,彼龙以此事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四)
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集会诸比丘而告彼龙曰:「汝诸龙于此法与律不增长。龙!离去!应持上半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之斋戒,如此,汝可脱龙生,速得人性。」时,彼龙〔知〕于此法与律,不增长,苦恼悲叹、流泪举声而去。
(五)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现龙自相有二因缘,〔谓:〕与同类者交[P.88]会时及安心入睡时也。诸比丘!现龙自相有如此二因缘。诸比丘!畜生于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四
(一)
尔时,有一孺童,夺母之命,彼以其恶业故而悲叹、羞耻、嫌恶。时,彼孺童心生思念:「依何方便出离此恶业耶?」时,彼孺童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说真实、持戒、有善法。我若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时,可出离彼恶业。」
(二)
时,彼孺童至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言优波离曰:「优波离!前有龙现孺童形,于诸比丘处出家。优波离!询问此孺童。」时,具寿优波离询问彼孺童,彼告其事。优波离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杀母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五
(一)
尔时,有一孺童,夺父之命。彼以其恶业故…〔同第一 大犍度六四(一)~(二)〕…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杀父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六
(一)
尔时,有甚多比丘,行于娑竭陀至舍卫城道上。路上诸贼出,强夺一部分比丘,杀戮一部分比丘。王臣由舍卫城来,捕捉一部分盗贼而一部分逃走。诸逃走者于诸比丘处出家。诸被捕者,以受死罪而拘去。
(二)
彼诸出家者,见拘去受死罪诸贼。见而言:「我等善逃,若被捕时,我等[P.89]亦将如此被杀。」诸比丘曰:「汝等作何事耶?」彼诸出家者以此事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彼诸比丘乃阿罗汉也。诸比丘!杀阿罗汉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与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七
(一)
尔时,有甚多比丘尼,行于娑竭陀往舍卫城道上。路上诸贼出,强夺一部分比丘尼,污染一部分比丘尼。王臣由舍卫城…〔同第一 大犍度六六(一)~(二)〕…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污染比丘尼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诸比丘!破和合僧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诸比丘!〔出佛身〕血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八
(一)
尔时,有一人二根者,于诸比丘处出家。彼自行之亦令他行。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二根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九
(一)
尔时,比丘等授不请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请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二)
尔时,诸比丘授以僧伽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以僧伽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三)
尔时,诸比丘授以众人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以众人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四)
尔时,诸比丘以黄门为和尚而授具足戒…乃至…以贼住者为和尚……以归[P.90]外道者为和尚……以畜生者为和尚……以杀母者为和尚……以杀父者为和尚……以杀阿罗汉者为和尚……以污染比丘尼者为和尚……以破和合僧者为和尚……以〔出佛身〕血者为和尚……授以二根者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以黄门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贼住者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二根者为和尚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七〇
(一)
尔时,诸比丘授于未具钵者具足戒,彼等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钵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二)
尔时,诸比丘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三)
尔时,诸比丘授于未具钵、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钵、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四)
尔时,诸比丘授于借钵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还钵,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借钵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五)
尔时,诸比丘授于借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还衣,裸形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借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六)
尔时,诸比丘授于借钵、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还钵、衣。裸形、以[P.91]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借钵、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不得授具足戒二十种人品终———
七一
(一)
尔时,比丘等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乃至…足被割截者……手、足被割截者……耳被割截者……鼻被割截者……耳、鼻被割截者……指被割截者……大指被割截者……腱被割截者……手如蛇头者……佝偻者……侏儒者……瘿者……受烙印刑者……受笞刑者……被标记罪状者……象皮病者……恶疾者……毁辱众者……瞎子……瘤手……跛者……半身不遂者……残废者……老弱者……盲者……痖者……聋者……盲痖者……盲聋者……聋痖者……盲聋痖者出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不得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足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盲聋痖者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不得令出家之三十二种人品终———
———余财诵品终———
七二
(一)
尔时,六群比丘与无耻者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与无耻者依止,与者堕恶作。」尔时,诸比丘依止诸无耻者而住,不久,成为无耻恶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依止诸无耻者而住,依止而住者堕恶作。」
(二)
时,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不得与无耻者依止,不得依止无耻者而住,我等如何知有耻及无耻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待四、五日以知比丘习性。」
[P.92]七三
(一)
尔时,有一比丘在拘萨罗国游行旅途中。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依止而在旅途中,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旅游途上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
(二)
尔时,有二比丘在拘萨罗国游行旅途上。彼等至一住处,而于是处有一比丘生病。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觅依止但有病,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病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
(三)
时,彼看病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作依止,但此比丘有病。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看病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
(四)
尔时,有一比丘住森林,于其坐、卧处得安稳。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寻得依止,但住森林而于此坐、卧处得安稳,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于森林安稳住之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但与依止相应者来,应依止而住。」
七四
(一)
尔时,有愿从具寿摩诃迦叶受具足戒者。时,具寿摩诃迦叶遣使言具寿阿难曰:「阿难!来为此人诵〔具足戒文〕。」具寿阿难曰:「我不能唱长老名,[P.93]长老乃我所尊重者故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唯称姓诵〔具足戒文〕。」
(二)
尔时,有二人愿从具寿摩诃迦叶受具足戒。彼等争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一次诵文而与二人同〔授具足戒〕。」
(三)
尔时,有甚多愿从长老受具足戒者。彼等争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具足戒!」诸长老言:「我等一次诵文而悉与〔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一次诵文而与二人或三人悉〔授具足戒〕,但应依同一和尚,不得依其他和尚。」
七五
(一)
尔时,具寿鸠摩罗迦叶从入胎算至二十岁受具足戒。时,具寿鸠摩罗迦叶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未满二十岁者不得受具足戒,而我从入胎算起满二十岁。我算受具足戒或不算受具足戒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于母胎生第一心而现第一识,由此有生。诸比丘!许从入胎算至二十岁授具足戒。」
七六
(一)
尔时,受具足戒者有癞、痈、疹、肺病、癫狂等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授具足戒者询问障法。诸比丘!询问时应如此为。谓:汝有癞、痈、疹、肺病、癫狂等病否?汝是人否?是男人否?自在否?非负债者否?非王臣否?父母许否?满二十岁否?钵、衣圆满否?何名耶?和尚之名为何耶?」
(二)
尔时,诸比丘对愿受具足戒者未与教诫而问障法。愿受具足戒者困惑、羞[P.94]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先教诫而后问障法。」
(三)
于其僧伽中行教诫。愿受具足戒者困惑、羞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于一边教诫之后问障法。诸比丘!教诫者应如此为之:应先令选择和尚,选和尚后,应示钵、衣,曰:『此是汝钵,此是僧伽梨,此是郁多罗僧,此是安陀会,往立彼处。』」
(四)
有愚痴、暗昧者与教诫,愿受具足戒者,受教诫时困惑、羞愧而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愚痴、暗昧者不得与教诫,与教诫者堕恶作。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与教诫。」
(五)
有未当选者与教诫。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未当选者不得与教诫,与教诫者堕恶作。诸比丘!许当选者与教诫。诸比丘!选时应如此为之:或选自己,或选他人。如何选自己耶?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当与我教诫某甲。』如此,选己也。
(六)
如何选他耶?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曰:『诸大德!请听我言!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当令某甲与教诫某甲。』如此,选他也。
(七)
当选比丘应至愿受具足戒者处言彼曰:『某甲请听!今汝〔语〕真时,〔语〕实时。于僧伽询问时,有应言有,无应言无,勿困惑、勿羞愧。当如此问汝:汝有病否?……和尚之名为何耶?』
(八)
〔教诫者及受者〕相偕而来,不得相偕而来。教诫者应先来告僧伽言:『诸[P.95]大德!请听我言!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我与彼教诫已。若僧伽机熟者,令某甲来。』应言:『请来!』即偏袒上衣,礼诸比丘足,蹲踞,合掌,请受具足戒:『我请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济度我。二次……三次……我请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济度我。』
(九)
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我问某甲障法。某甲!请听!今乃汝〔语〕真时,〔语〕实时也。我问汝事,有应言有,无应言无。汝有病否?……和尚之名为何耶?』
(一〇)
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愿从具寿受具足戒。无有障法,钵、衣完备。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乃表白。
(一一)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无有障法,钵、衣完备。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
(一二)
我二次说此事……我三次说此事……不听者请说。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已。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具足戒羯磨终———
七七
(一)
「其次,应量〔日〕影、告时季、告日分、告法式。应告四依,〔谓:〕[P.96]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僧次食、別请食、请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粪扫衣,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亚麻衣、绵衣、野蚕衣、褐衣、麻衣、纻衣也。出家依树下坐,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楼、楼房、地窟也。出家依陈弃药,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熟酥、生酥、油、蜜、糖也。」
———四依品终———
七八
(一)
尔时,诸比丘授一比丘具足戒,唯留其一人而去。彼以后独往而于途中遇其旧妻。彼女言曰:「汝今出家耶?」「然!我出家矣。」「出家者难得淫法,来!行淫法。」彼与彼女乃行淫法,甚久始来。比丘等言曰:「汝为何迟来耶?」
(二)
时,彼比丘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授具足戒者,许与同伴而告四非事。受具足戒之比丘,即对畜生亦不得行淫法。比丘以行淫法者,非沙门,非释子也。犹如有人一经斩首,其身命即绝。如此比丘若行淫法,其沙门释子〔戒命〕亦绝。此即至命终不得为也。
(三)
受具足戒比丘,不与取即偷盗,乃至盗一草叶亦不得为之。为五钱、或五钱物、或过五钱物不与取偷盗者,乃非沙门、非释子。犹如枯叶离枝不〔复〕绿色,如此比丘行五钱、或五钱物、或过五钱物不与取偷盗者,亦非沙门释子矣。此至命[P.97]终不得为也。
(四)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知而夺去有情乃至蝼蚁性命。比丘知而夺命乃至堕胎者,即非沙门、非释子。犹如巨石破为二分,不得复合,如此比丘知而夺人身命,非沙门、非释子。此至命终不得为也。
(五)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称上人法乃至言:『我于空屋受快乐。』比丘有恶欲,为恶所迫,称非真非实之上人法、禅、解脱、三昧、正受、道、果者,乃非沙门、非释子。犹如多罗树截去其心者,不能复生,如此比丘有恶欲,为恶所迫,称非真、非实上人法者,亦非沙门、非释子。此至命终不得为也。」
———四非事品终———
七九
(一)
尔时,有一比丘,不〔自〕见罪被举而还俗,彼再还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自〕见罪被举而还俗,再还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应言彼曰:『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可令出家;若言不见,不得令出家。
(二)
令出家后,应言:『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见,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后,应言:『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可与解羯磨;若言不见,不得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后,应言:『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善;若言不见者,若得僧和合可再举之;若不得僧和合者,与〔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有罪不忏悔而还俗,再还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P.98]应言彼曰:『汝忏悔彼罪耶?』若言忏悔者可令之出家;若言不忏悔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后,应言:『汝忏悔彼罪耶?』若言忏悔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忏悔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后,应言:『汝忏悔彼罪耶?』若言忏悔者可与解羯磨;若言不忏悔者不得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后,应言:『汝忏悔彼罪?』若言忏悔者善;若言不忏悔者,得僧和合时可再举之;若不得僧和合者,与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舍恶见,被举而还俗,再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应言彼曰:『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可令出家;若言不舍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后,应言:『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舍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后,应言:『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可与解羯磨;若言不舍者不得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后,应言:『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善;若言不舍者,得僧和合可再举之;不得僧和合者,与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诵品一〇终〕———
———第一大犍度摄颂终———
校注
婆罗门,「除恶漏尽者」以名婆罗门。(原注)婆罗门(Brāhmaṇa),解释为「除恶」(bāhitapāpa),是一语源之说明。 十二缘起支皆由因生故名为有因之法。(原注)言所有一切法。 原文 So brāhmaṇo brahmavādaṁ vadeyya 与 Mahāvasto 文一致,brāhmaṇo 一语可能为衍文。 此一行甚多异解,今依文脉,ussada 解释为「伙、多」。原注此语解为「肿物」:「彼于一切世间处之任何所缘,无不是贪肿物、嗔肿物、痴肿物、慢肿物、见肿物之五种肿物」。英译意同此译。 目支邻陀,巴利语谓 Mucalinda,北传言 Mucilinda。 对下文请看相应部一.二三四页、五分律卷第十五(大正二二.一〇三页a)。 「有垢秽者」指六师外道。(原注) 「为大损失」(mahājāniya)「七日不出而失所得道果,故彼为大损失。」(原注)。或得译为「阿罗逻伽罗摩长衰矣」。 原本之 Kho,me 读为 Kho me。 原本 amatadudrabhin 改为 -dundubhin,至于 āhañhi 见 Geiger 巴利文典 153, 2。 「足台」「足布」。此处缺注释,依其他注:Pādapiṭha 置已洗足之台,Pādakathalika 是置未洗足之台,或擦足布。北传有「洗足台」「拭足布」之译例。 bhāsita 之语根有二义,即「语」(bhāṣ)及「辉」(bhās)也。若依原注谓:「如是说」者「有如是二语」(vākyabheda)之义。(參照四分律第三十二卷,大正藏第二十二卷七八七页下。)但中阿舍经译为「光明照耀」。 參照相应第十六卷下转法轮品增支部六集第六大品六十一。 阿若憍陈如 Aññātakoṇḍañña 谓「证憍陈如」。 「食施物」nihāra-bhatta 之意义不明,梵语 ni+√hṛ 有施与故如现译,向来译为「持来物」。原本次二语 iminā nihārena 暹罗本缺,衍文不译。 暹罗本有(ure)「胸」故采用之。 「满胜」(Puṇṇaji)于佛本行集经中「富兰那迦(言随满足)」依此应为 Pûrṇaka。 「旧家随旧家」。「旧家随旧家者,乃旧家系及次旧家系之意。」(原注)。 军村(Senānigama)。于 Lalitavistara, Mahāvastu 有 Senāpatigrāma(ka),依此,即「将军村」义。 「死魔」(Antaka)。魔波旬之形容语,原注谓「劣恶下贱有情」。 原本 etasmiṁ nidāne 之下省略 etasmiṁ Pakaraṇe bhikkhusaṅghaṁ sannipātāpetvā 四语,依暹罗本补。 「贤众」(bhaddavaggiya)。「彼等王子之外貌内心皆优美,必与众游,故名贤众。」(原注)又梵文佛传呼「五人比丘群」为「贤众。」可能非固有名词。 「虽然」(api ca kho)原本缺。依暹罗本补,下同。 以下几近第七节终了为止,乃以上返复记述。暹罗本大部份看似偈文。以用语观之,或亦未可知,但不明了。 「此月夜」(ajjuṇho)。依辞典解为 ajja+juṇhā,但原注解释为「今日一日」(ajja ekadivasaṁ)。 此句意义不明,此处辞典乃以 udiccare 为 udikkhati 之自言,现在,第三人称,复数。但原注将此语释为「炽然」(ādittaṁ)。此释一如视语根为 √dīp 者然,在音韵上实有难处,但依此文脉,无宁用此意义颇见自然。若尔,应将复数改为单数,当如次译之:「以二俱放光明故,火堂炽然。螺髻梵志等言……。」今暹罗本句读亦然。 「鸯耆罗娑」Aṅgirasa,属安义罗斯族者。佛之异名。 「晒」Vissajjeti。「为令乾而铺开义。」(原注)。 「与我手」āharahattha。如言「请攀〔我〕手」而垂之也(原注)。 「迦叶!」一语原本缺。 「阎浮树」原本 jambuyāyaṁ 从暹罗本可改为 jambuyā,下同。 「八日祭」Aṭṭhakā。參照第八犍度一三~二(南传卷三.五〇二页),并请參阅大品英译(东方圣典第十三卷一三〇页注一)。 「火炉」(mandāmukhi)。语义不明,原注「谓火器(aggibhājana)也」今依之。 「担荷」(khārikāja)。此语甚难解。原注释为「一加利重担」(kkāribhāra),一加利重约六斗,如此解释不一定妥当。为对照四分律卷第三十三文句,乃相当于「净衣,澡瓶。」然,应再勘之。 「洗尼」(Seniya),若依梵本,大事乃 Śreṇya。參照荻原博士「梵汉对照佛教辞典」(一八四.一〇)及神博士「翻译名义大集」(三六五二)。(前面译为斯尼耶频毘娑罗王。) 「那由多」(nahuta)。此音译用梵语形。若依(原注)「此处一那由多乃十千也,」十二那由多即十二万。于四分律有车乘一万二千、人数八万四千。 「瘦躯者」(kisaka),苦行者之称。「因苦行而成为瘦躯者」(原注),但不采用原注 kisaka+ovadana 一合成语之解释。 「迦叶!云云」原文四语,似不属偈文。如此解时虽以一字不足,但如此等偈文亦多乱脱。又,梵本大事相当此文之一行(第三卷四四四页一八行)亦不足一字。 「何处」。于原注 ko 释为 kuhiṁ 也。 「无所有」(akiñcana)。「无所有贪等」(原注)。 「住十居」(dasavāsa)。原注「住十圣居」十圣居之名出自长部经典第三卷三四九及三八〇页(南传大藏经第八卷),增支部经典第二二卷上三四六及三四七页。 「十力」一名,出自相应中部经典第十三卷三九~四〇页等。參照荻原博士梵汉对译佛教辞典七一~一〇。 「知十法」。「知十业道也」(原注)。 「十具足」「具足十无学分」(原注)。大概同于十无学力,若尔即于八支圣道再加正智、正脱。出于无碍解脱道第二卷一七三页。 「调御一切己」(sabbadhi danto)。依原注:「于一切根调御自己,世尊于眼等无有少分不调御也。」但四分律「一切解」即读 sabbadhī 读为 sarvadhīḥ 者。依此,应译为「于一切解调御自己」。 译为「绝人迹」原语为是 vijanavāta。从来解释有三:一、依原注解为「无人身风(嗅即气息)。」二、vṛjanavāta 译作「村落风吹。」三、视为 vāta,译为「群」。日译者以梵语 vijana(无人)类比此语而推断为,vijanapada 之转讹。 「若唯有此」云云,暹罗本为偈,似Triṣṭubh 之四分三,今依原注。原注曰:「若认唯有此」,为假令即无此以上者,亦足以得彼预流果道,如所云然,此乃正法义也。「汝等已悟无忧之处」者,即汝等已了悟,已获得我等所寻求以行之无忧处之意。「于多那由多劫中亦未曾见」者,我等经多那由多劫未见此无忧处……。」原文 abbhatitaṁ 可依暹罗本断作 abbhatītaṁ(但原注有 abbhutitaṁ)。 「义利巴奢」(Giribbaja 梵语 Girivraja)。王舍城之別名,日译者想为「山所围」义。 「三轮」,脐与两膝也。 「浴室」(jantāghara)。神博士编「翻译名义大集」九二八九有 jentāka「暖房」,温暖浴室。又汉译亦云「温室」。但现代汉译以「温室」指种植花果而有气温装置、园艺房舍,故直以「浴室」名之。 「本日治」又「本日」(mulāya paṭikassana)。犯罪別住期间再犯罪时又从新起算之別住。神博士编「翻译名义大集」八六五一「再从根本(头)起算別住」(yaṅ-gshi-nas-bslaṅ-ste-spo-ba)即此也。但其出自梵语 mūlâpakarṣaparivāsa 似应准巴利语形订正。 「白四」(ñatticatuttha,梵 jñapticaturtha)。三唱之后行决议之法也。 「十六事」,原本暹罗皆然,但实仅十四事。 以下颂文似后世附加。 原本 eko 依暹罗本改为 bhaṭo。 原本 kataddhānaṁ 依暹罗本改为 tath'addhānaṁ。 以上所举项目中有一二互相对应亦不明了者,其数法亦不明了。【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3 册 No. 2 犍度(第1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